琴伤经典美文

2024-04-26

琴伤经典美文(精选9篇)

篇1:琴伤经典美文

悄悄拿出沉睡已久的吉他,他一定很不开心吧,这段时间冷落了他,也许在那一个箱子里呆久了,当黑暗来袭,孤独害怕时,而我刚好不在他的身边,要不然也不会刚拿出来,就以断弦来表示他的不满。

东找西寻,终于找到一根弦,找人安好他,多希望他和原来一样。但他伤了,伤了就是伤了,安的再逼真,毕竟已经不是原来的他了。正如一张纸一样,弄乱了,无论怎么抚平,那皱痕,已经抚不平了,就跟心一样,碎了一地的心,粘贴起来,粘的再完整,但那一道道伤痕,已成为永久的疤了。

认识了你,了解了琴,爱上了琴,也爱上了你。

而如今,琴还在我的身边与我相伴,而你,早已随风远去,只留我在风中凌乱,一人追寻。

琴伤时,我陪他弹奏一曲又一曲,我伤时,琴为我演奏一首有一首安慰的歌,想你时,用力的弹着每一根弦,努力按着每一个和弦,直到手指渗出血。手指早已出血,琴弦也毫无怨言的断了,然又何用,哪怕你可以看我一眼。

琴弦断了,缘尽了,你也走了,琴声何来,生死难猜,用一生,去等待。

篇2:利用经典美文提升语文素养

一、帮孩子选择好经典美文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读两三部名著。”在人教版语文教材附录部分还附了推荐阅读书目以及名著导读,语文教育界也已意识到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而由于各种各样因素的限制,中学生的阅读基本上是自发的阅读,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的阅读书籍鱼龙混杂,像一些通俗小说和流行小说,如果长期沉迷于不健康的书籍,既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又可能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他们的身心将受到难以弥补的伤害,因此,帮孩子选择合适的读物是当务之急。

二、认识阅读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难以在短时间内见效,再加上学生作业及考试等的压力,致使学生无暇阅读,也不愿阅读。一个人学生时期能不能养成读书的习惯和兴趣,将直接影响学生一生的走势和发展。在中学开展阅读经典活动是语文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优秀的经典作品常是作家语言智慧的体现,阅读经典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中学生的语言能力。经典作品体现了作家鲜明的个性,阅读经典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个性,可使学生获得巨大的人格力量。阅读经典,可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文化底蕴,有助于完善自我。

摆正了阅读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明确了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之后,还要讲究阅读的方法。

1.精读略读结合法。略读全文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感兴趣的内容要仔细阅读,精彩部分和主要内容要精读。切忌囫囵吞枣,也不能读死书。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阅读时还应该边读边悟边做读书笔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这足以说明阅读的重要性。

2.批注式阅读法。阅读前,我就设立一个框架,让学生每次阅读都有目的,比如:学生读什么?从哪个角度读?批注写什么?怎么批注?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在学生阅读前需要下的功夫,学生进行阅读后,我就鼓励学生自主自由地走进文本去寻找批注点进行阅读、理解,将精读细研的功夫用在刀刃上,对有争论之处进行质疑批注,对精彩之处进行推敲式批注。这样的话学生的批注就有了质量和效果。

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并形成学习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和教科书固然重要,但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在内容传授上,知识都是很有限的,它们的任务也只是起示范和引导作用,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还来自大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囿于教科书上的几篇文章,也不能只囿于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而应把更多的时间交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去博览群书。所以,我在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课堂教学资源如教科书等外,还积极利用课外经典作品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授课时,我充分注意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书籍及学生自备的材料,使学生有充足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交流阅读,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努力做到与时文接轨,课内与课外相连,教学课内经典作品时,至少补充相配对的时文与阅读课文,让学生互为补充,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1.上好文学 欣赏课 ,如在学习《孤独之旅》 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欣赏这篇课文的恒久的魅力,我印发了冉兴的《孤独之旅中的三美》给学生,明净的语言、失意的意境、纯真的情感以及特有的民族特色和古典气息构成了本文的美学元素,让学生犹如置身于一个诗意的世界,回味无穷。

2.不拘泥于 课本 ,不拘泥于 教材、教参,围绕课本知识作必要的延伸和补充,补充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教鲁迅的《故乡》时,便介绍学生阅读冯晓青的《鲁迅作品人物形象类析》,这样做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开展课外语文活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课外语文活动,是语文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的广阔天地,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举办形式多样的阅读经典作品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在班上设立“读书角”,由同学们轮流管理,利用自习时间借阅,规定还书时间。此项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阅读条件,也提高了学生阅读效率,还锻炼了学生的协作、管理能力。

2.利用图书资源,组织学生集体借阅,提倡自由借阅,博览群书,养成阅读经典作品的好习惯。

篇3:经典美文呼唤“经典”编译

一、标点之误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

其中“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后的分号,明显是一处误用,因为分号常用于“表示一句话中间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而“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与“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既非同属一个句子,也非并列分句,所以此处应该用句号。

还有第四段,“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不仅……还……”,它是一套关联词,是一句话,中间不能用句号隔开,明显应该用逗号。

第七段“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各个报纸名称的罗列,相当于各个名词的罗列,各名词间的停顿应用顿号,不能用逗号。

二、连词之误

第三段中“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其中“从而”一词,解释为“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可见,它是一个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而此处“从而”前是一个短语,其中心语是“生产”,其后的短语中心语是“经济发展阶段”,二者是并列关系,不具备使用“从而”的条件,应换作“以及”等词。还有“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的“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而“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与“宗教观念”明显是并列关系,并不存在“延伸”。

三、语序之误

课文第二段“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应改为“这个人的逝世,对于历史科学,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这样才能与下文照应,因为,下边第三、四、五、六段写的多是历史科学,七、八两段写的是马克思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所做的付出。

还有,第六段开头“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就这句话分析,它是一个过渡句,承上而启下,那么所“启”的就不应该是作为科学家的一面,而应该是别的方面。但译文却译出了:“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这还是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一面。若把这句话放于第七段开头,是比较恰当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正好可以做到“承上”,即承三、四、五、六段写的历史科学;亦可做到“启下”,即启七、八两段写的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所做的付出。

四、语法之误

“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这段话没有一个动词,亦无主语,相当于几个名词罗列在一块,不知所云,严重违反语法规范。

恩格斯的原文写得非常流畅而严密,富有感情与文采,堪作议论文与悼词的典范。既然作为一篇保留的课文,就要把它翻译好,译出恩格斯思维的严密,译出恩格斯情感的真挚,把一篇经典译成经典。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学生经典阅读误读研究”(10YJA88017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师修武 河南省淮阳中学 466700)

篇4:让经典美文为学生写作指航

1.明确阅读经典美文与写作的关系

汉代扬雄说:“能读千赋, 则善为之矣。”此话言简意赅地阐明了阅读与写作之间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的相辅相成关系。的确, 古往今来的许多文学巨匠, 都是在大量阅读经典名篇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形成自己的创造风格并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结下累累硕果的。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巴金和茅盾等均是在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巨著、记忆中存储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艺术元素的前提下, 才“下笔如有神”而成为一代文学大豪的:前者曾浅唱低吟《古文观止》200篇, 后者则将《红楼梦》倒背如流。

2.激发兴趣, 保障时间, 扩大范围

(1) 激发兴趣。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美文兴趣的方法很多, 比如:A, 开展经典美文诵读比赛活动;B, 开展捐赠图书活动;C, 组建班级图书角;D, 办“名人读书故事”手抄报;E, 开展“我与经典美文对话”活动;F, 写读后感;G, 交流读书体会等。事实证明:采用上述方法, 既可以激发学生阅读与品鉴经典美文的浓厚兴趣, 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能的舞台, 所以, 很容易在班级中营造浓郁的经典美文阅读氛围。

(2) 保障时间, 扩大范围。其法:除了早读以外, 每天语文课开课前的3—5分钟均让学生阅读或者背诵经典美文。此外, 除了鼓励学生在班级图书角和学校图书室阅读经典美文之外, 我还收集、整理、编排了85篇古今中外经典美文并附上简短的点评供学生选读, 以此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在需求, 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二、品炼字技巧, 学习用词的巧妙与贴切

炼字, 即作者在进行文学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 反复推敲锤炼取舍某一最能体现诗人独具匠心和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情感的字。教学时, 通过引导学生品鉴经典美文中的炼字, 引导学生品味、学习经典美文中用词的贴切与精妙。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 炼字比比皆是。以陶渊明的《饮酒》 (其五) 为例, 其中的“见”字就意味深长。教学时, 宜引导学生采用互换词语、比较赏析的方式鉴赏这首诗歌的炼字美: (1) 请仔细揣摩、深度体味诗歌中“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的妙用和贴切, 说说这一“见”字对营造整首诗歌的意境具有怎样的作用。 (2) 请将与“见”近义或者同义的“望”、“看”、“瞧”、“视”、“窥”等依次与诗歌中的“见”字进行互换赏析, 说说采用替换字后, 诗歌的意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通过开展上述换字比较鉴赏活动, 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此外, 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 也处处都有炼字的痕迹:且不说他在文章第二自然段景物描写中用词遣句的贴切与精妙, 单是他在文中描写雪地捕鸟这一片段中运用的一连串动词“扫开”、“露出”等就极具匠心和无可替代。

三、仿布局谋篇技巧, 学会整体构思文章

经典美文通常是结构完整、思路清晰、构思巧妙的作品。比如鲁迅的《社戏》, 全文按照看社戏前———看社戏中———看社戏后的行文线索组织材料, 行文思路非常清晰, 文章的结构也非常完整。再如柳宗元的《小石潭游记》, 全文以作者游览小石潭的游踪为行文线索组织材料和布局谋篇:1段写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介绍小石潭的概貌;2段写小石潭中的游鱼, 反衬小石潭水的清冽;3段写小石潭的岸势, 介绍小石潭的源头;4段写小石潭的氛围和作者的感受;5段交代同游者。还如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 全文紧紧扣住“美丽的西双版纳”主题, 开篇总括全文内容, 而后从下列几个方面介绍西双版纳美丽的人文景观: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教学上述经典美文时,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清晰的行文思路, 鉴赏文章精妙的结构特点, 品鉴作者布局谋篇的技巧, 并在教学完上述课文之后, 引导学生分别以诸如《龙舟竞赛观赏记》《XXX风景区游记》《美丽的XXXXX》等为题进行写作训练, 并要求学生在写作《龙舟竞赛观赏记》时, 必须以鲁迅的《社戏》为借鉴范文;写作《XXX风景区游记》时, 必须以《小石潭游记》为借鉴范文;写作《美丽的XXXXX》时, 必须以《美丽的西双版纳》为借鉴范文。

篇5:借鉴经典书写美文

一、借鉴经典,学习巧妙构思

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在构思上可谓是别具匠心。在情节安排上,一开始就给读者以阅读上的等待——悬念,夫妻两人经济上那么拮据,怎么给对方买圣诞礼物呢?作者以妻子德拉为描写对象,卖掉头发为丈夫杰姆买了表链。可丈夫回到家多次向妻子询问头发一事,悬念迭起,继续读下去才知道杰姆卖掉了他的金表为妻子买了装饰头发的发梳。两人为对方买礼物而都卖掉了自己最贵重的东西,虽然礼物都没有用处,可我们被他俩真诚热烈的爱情所感动。这篇文章以设置悬念和巧妙的构思而成为世界名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构思文章时先巧妙布局,把平常的小事写出波澜,起伏跌宕,就可引人入胜。

莫泊桑的《项链》的构思技巧同样令人拍案叫绝。特别体现在莫泊桑对于项链这个道具的描写方面。这串项链是玛蒂尔德那个有钱朋友的首饰匣子里最出色的宝贝,玛蒂尔德戴上它在教育部长的舞会上出尽了风头,却乐极生悲,项链丢失。为了赔偿钻石项链,他们尝到了“穷人的艰难生活”。历经十年,含辛茹苦才偿清满身债务。可在悲剧即将结束时,玛蒂尔德却从朋友那里得知那挂项链竟然是假的。本文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巧妙构思令人赞叹,可以为写作提供许多启发。

二、借鉴经典,学习开头技巧

一篇优秀的作文,要讲究开篇的技巧。朱自清先生的《绿》写道:“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引人入胜,直奔主题。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开头:“我从乡下跑进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突出了下文记叙的小事的非凡意义,是我们写作文开头的典范。

张洁的《挖荠菜》是以一种沉重的口气,向人们介绍了自己苦难的童年生活,以及她对下一代的担忧、期望、渴望沟通的复杂心情。可本文开头只有一句话,“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开门见山,简洁明了,直抒胸臆。“荠菜”“特殊”“省略号”足以使人对文章讲述的故事产生无限的遐想,文章的魅力跃然纸上。

三、借鉴经典,学习抒发真情

在学习鲁迅的《山海经》时,我们利用作者写作设计中的空白——阿长是如何买到《山海经》一书的——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阿长的自身情况来想象她买书的过程。学生下笔成文后在班内交流,阿长买书可谓历经“千难万险”,阿长对“我”的一片热爱之情也就跃然纸上,有目共睹,这更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在学习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想象暴风雨之夜,年老体弱的贝尔曼是如何挣扎着在墙上画出那片救命的不落树叶。通过想象写作训练,使学生更深刻地品悟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从而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掌握在作文中巧妙抒发真情的方法,使文章产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

四、借鉴经典,学习人物描写

很多学生描写人物时都是千人一面,我们不妨认真阅读《慈母情深》和《背影》等文章。梁晓声在《慈母情深》中,通过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母亲掏衣袖,掏出一卷揉的皱皱巴巴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些描写足以使读者鼻子发酸,对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产生无限的敬意。

《背影》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点“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结合抒情,在对人物描写中抒情。“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读者读到这里已经是和朱自清先生一起流泪了。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以此文创设作文题目,如《老师的眼睛》《妈妈的一双手》等,让学生模仿《背影》进行人物描写。

总之,精读、揣摩、总结经典课文的优秀之处,潜移默化,学以致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篇6:琴伤经典美文

一、以经典美文导读, 提高人文素养

这里所说的导读, 是指老师精选经典美文, 引领学生经历喜悦品读美文的愉快旅程, 获取不一样的悦读体验和感受, 它区别于“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读、累读、厌读、惧读。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语文教材, 入选语文教材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佳作。那么,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就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以文传道”这项工作,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们跳出课堂从生活中学语文, 我们自己也可以不着痕迹地让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 以思想的形式更为广泛地渗透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绽放光彩。

为追求活力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实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目标“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落实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我读书, 我快乐”, 打造书香童年。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和实施经典美文悦读策略, 发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大幅度提升, 效果喜人, 效应悦人, 较好地完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2012年, 我校正式将《古文经典导读》确立为学校校本必修课, 在学校一年级的新生中招收了经典美文导读实验班!实验班每周增设六课时的导读课,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 在学校一至六年级的学习期间, 分别安排了《三字经》《增广贤文》《唐诗》《宋词》《论语》《大学》《弟子规》等内容中精选篇目的学习 !“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经典风雅的浸润熏陶下, 孩子们举手投足之间, 透着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和大家闺秀的修养, 书香墨味熏陶的书卷气息体现在一颦一蹙之中, 养成了“诚实”“守信”“知礼”“文雅”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 走进我们的校园, 看到的是一片整洁清新的环境, 校园里的一草一木, 都受到了孩子们充满爱心的呵护;孩子们见到师长, 来宾, 会自觉鞠躬致意 !

此外, 我常常借助拓展延伸课文的思想内涵来让学生学会思考、感悟人生, 并将我读到的一些文章乃至是报纸上的新闻或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使他们从中学习生活与做人的道理。

二、以经典美文阅读,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文本为语, 不可偏指, 故合而言之。在听、说、读、写四项语文能力中, 说、居于基础地位, 对其他三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特别是当代社会, 对人们的说话交际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语言往往不规范、不精练, 说话含糊不清, 结结巴巴, 不能很好地表达情意, 甚至出现污言秽语。经典美文诵读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生通过对一些千锤百炼、脍炙人口的名篇经典的诵读, 头脑中积累了一定量典范的语言信息, 这些信息在脑中形成定势以后, 就有了衡量其他语言信息的规范尺度, 同时也具有了衡量其他语言信息的基本能力。久而久之, 富有表现力的正确优美语言就会脱口而出, 错误的、不美的语言便会得到改造, 诵读要求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声音, 朗朗上口, 表情达意, 学生就会养成说话响亮的习惯, 课堂上讨论发言就会大大方方, 声音洪亮, 诵读对语感的强化, 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三、以经典美文积累, 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都是伟大人物心灵活动的结果, 是智慧的结晶, 更是语言运用得极好的范例。通过阅读和积累, 学生可以与古今人物对话, 与伟大心灵交流, 积累丰富优秀的语言材料。但凡有一点文学成就的人都是从小就都阅读了甚至是诵读了中外古今大量的名著经典。他们从中吸收的营养是极为丰富而全面的:既有语言运用的艺术, 又有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通过长时间的阅读, 他们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成为名作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 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会从中汲取营养, 最佳的途径就是经常不断地阅读和积累经典名著、诵读优秀诗文。

学生积累大量的经典诗文, 从阅读中感受文字的美, 可以夯实他们的语文基础。积累阅读一定量的中外现代诗歌, 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中外现代美文, 如散文、小说、杂文等的阅读, 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积累一定量的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 如谚语、歇后语, 传统名言, 对联等,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为此, 我认为要引导学生做如下积累。

1. 感悟中积累。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 可在品析感悟中积累。我们强调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 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 而应在对好词佳句的鉴赏中, 深化认识, 融会贯通, 把握实质, 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

2. 朗读中积累。教学应以读为本, 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理解, 在理解中读, 做到熟读成诵, 读出滋味, 读出情趣, 从而读有所感, 读有所得, 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3. 运用中积累。毛泽东说 :“读书是学习, 使用也是学习, 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经典美文, 是强化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的语言积累, 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

5. 摘抄中积累。摘抄也是丰富学生积累的有效途径,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让他们喜欢摘抄。可以先从课本入手, 指导摘抄, 然后扩展阅读局面, 从课外阅读中汲取丰富的养分。

语文, 绝对不能仅仅被看作是字词、句、段、篇的一个简单罗列或堆砌.它更是一种思想、一种感悟、一种心与心的交流。语文在传授给我们知识的同时, 更是在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所谓“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 在此不妨借来诠释经典美文对提高语文素养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摘要:学生通过大量的经典美文阅读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 通过经典的美文阅读可以增加文化积淀和思想内涵, 通过经典美文导读可以陶冶情操, 提高素养。

篇7:让经典美文“触摸春天”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经典美文;课堂活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3-0016-03

经典美文不仅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而且语言凝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经典美文,运用经典美文,能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增强文化底蕴,促进语文课堂的优化,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何将经典美文巧妙地引入小学语文课堂,与文本有机融合,以促进语文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谨以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触摸春天》一文谈谈我的做法。

一、课前诵读经典美文,营造春天

(一)课前诵读的情境创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两分钟诵读是一节课开始的“序幕”,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经典诗词名句,提升语文素养,还能让学生在新课中对课文的理解、拓展、提升等方面产生知识迁移。灵活地处理好这“两分钟”,能够对整堂课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学《触摸春天》一文时,我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推荐了许地山《春底林野》的片段:“天中的云雀,林中的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轻风把它们的声音挤成一片,分送给山中各样有耳无耳的生物,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小草花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林下一班孩子正在那里捡桃花的落瓣哪。他们捡着,清儿忽嚷起来,道:‘嘎,邕邕来了!众孩子住了手,都向桃林的尽头盼望。果然邕邕也在那里摘草花。” 学生从名家笔下的文字中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小朋友嬉戏春光的快乐,由此心生向往,迫切想去“触摸春天”,了解文中小朋友在春天里的愉悦时光,欣赏文中春天的美丽景致。

(二)初读课文的情感渲染

《触摸春天》描写了盲童安静在花丛中用手、用心来感受春天美好景色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人都在自己的内心创造着缤纷美丽的世界。对于拥有一双明亮眼睛的小学生来说,很难想象盲童所处的黑暗世界。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首题为《盲人》的诗:

我的世界只有一种颜色

黑暗

我却能感知光明

因为光明的地方

是温暖的

我有眼睛

却看不见

即使道路笔直

即使汽车奔跑

即使花儿绽放

我能触摸到的

只有真实的东西

一切在指尖的触摸下真实

我可以想象

太阳是蓝的

我可以想象

雨水是七彩的

我想象

有许多天使

在晴朗的天空中飞翔

翅膀是扇动的

配乐朗诵后,学生根据诗句,结合生活实际与想象,纷纷表达了自己对盲人的好奇、同情和敬佩之情,也真切地理解了为什么课题要用“触摸”二字,为课文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达到了课始境生的教学效果。

二、课中嵌入经典美文,领悟春天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积累更多的经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吟诵或阅读相关的经典作品,使其与教材内容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进一步体会学习内容,从而使理解感悟得以升华。

(一)品读时的巧妙渗透

《触摸春天》文笔细腻,语言丰富、优美,极富感染力。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积累“花繁叶茂”、“浓郁”、“流连”等美词,反复诵读文本,在脑海里再现深深吸引着盲童安静在花丛中流连的美好春光。再让学生用以前积累的经典诗词来描绘自己眼中的春天。孩子们小嘴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词语,诸如“绚丽多彩、春意盎然、花繁叶茂、鸟语花香、万物复苏……”有的学生还引用了李白的“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学生如此的旁征博引,可见在品读中渗透美文,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强知识储备,积累更多经典的积极性。

(二)拓展时的巧妙链接

在学生感受到盲童安静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之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许许多多的盲人都和主人公安静一样,对生活充满着热爱,于是,我声情并茂地说:“用心触摸春天,用爱拥抱生活,不仅是安静的希望,也是所有盲人的梦想。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盲人作家海伦·凯勒的心声吧!”出示海伦的诗,师生共同配乐朗诵:

在春天,我摸着树枝

满怀希望地寻找蓓蕾

寻找大自然冬眠之后苏醒过来的第一个征兆

我将手轻柔地放在小树上

感觉着小鸟快乐地跳跃

我将手指慢慢地伸入小溪

感受着清凉的水从我张开的指间流淌……

这个环节的设计,便于学生随文积累,并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在学完《触摸春天》后,我引导学生自读课后链接的内容,课外搜索海伦·凯勒的事迹,推荐他们看海伦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进一步了解盲人的生活及内心世界。有了之前的巧妙链接,海伦这位盲人作家的形象变得鲜活起来,她的诗和学生的心贴近了,学生便有了了解她并阅读她的文章的愿望。

三、运用经典美文,仿写春天

语文课堂就是学习理解及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堂,美文要学习,更要传承运用。如果说诵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就是清澈的泉流,诵读是为写作筑坝蓄水的。在对美文《触摸春天》品读成诵的基础上,我采用教会学生仿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填空式仿写

由于课前以一首小诗引入课文教学,学生对诗歌有了朦胧懵懂的意识。因此,在品读课文,深刻体会安静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之后,我尝试着和学生一同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安静缤纷世界的感悟。为了降低难度,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我采用了填空的形式:

安静看不见春天,但是双手就是她的眼睛,她触摸到了春天,是 ;安静看不见春天,但是双耳就是她的眼睛,她听到了春天,是 ;安静看不见春天,但是心灵就是她的眼睛,她感受到了春天,是 。

有一位学生饱含深情地写道:“安静看不见春天,但是双手就是她的眼睛,她触摸到了春天,是嫩嫩的花瓣绽放的姿态;安静看不见春天,但是双耳就是她的眼睛,她听到了春天,是细细的垂柳拨水的韵律;安静看不见春天,但是心灵就是她的眼睛,她感受到了春天,是与蝴蝶捉迷藏时的欣喜与快乐!”

虽然这首小诗不够美妙,也没有整齐的韵脚,但它足以体现了儿童已经走入了主人翁的世界,和她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她一起感受春天,触摸春天。

(二)片段仿写

《触摸春天》描述了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在春暖花开的美景中,一个如花的小女孩穿梭在美丽的花丛中,就像一只飞舞的蝴蝶。蓦地,她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慢慢伸出双手,奇迹般地竟然拢住了一只蝴蝶。美丽的蝴蝶在她手指间扑腾,小女孩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着翅膀飞走了。”课文以充满诗意的语言,向我们诉说着人生的感悟:谁都有把握春天的权利,只有用心去感悟春天的美好,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这样的文字优美、富有诗意,为小学生提供了仿写的空间。在学生充分品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去仿写自己眼中的春天、心中的春天。学生兴味正浓,他们的笔尖流淌着这样的文字:“又是一年春来到。我来到了繁花似锦的春天,游弋在美丽的花丛中,就像一只辛勤的小蜜蜂。浓郁的花香吸引了我,我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了下来……”

篇8:琴伤经典美文

一、情来神会的语感培养

文质兼美的文章, 本身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只要充分挖掘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 发挥想象, 建立起内心“影像”, 就可把有限的文字信息引向驾驭于文字之上的语感层面, 达到情来神会的状态。

我们选取了《月光曲》《荷塘月色》《废墟的召唤》《过万重山漫想》等语义鲜明、富有特色的文章作为培养语感的突破口。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角色朗读是其中一个广受欢迎的方法, 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如把《月光曲》中的“皮鞋匠”换成“我”, “我静静地听着, 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升起来……我看着妹妹, 月光正照在她那洁净的脸上, 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人称的变化使学生化身角色感受情境, 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没有费力去研究语言结构的规则, 却在阅读行为中准确地使用。

又如在朗读《荷塘月色》时, 要求学生不仅读准字音, 读出语气, 关键在于建立内心“影像”, 产生的内心“影像”缩小了时空的距离, 让读者仿佛置身荷塘, 看见荷花, 嗅到荷香, 听见歌声, 把感受到、体味到的蕴涵, 充盈在字里行间的丰富内容宣泄出来, 形成虽不能言明, 却可以理解和体验的语感, 语感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边读边听, 边读边学, 边读边思, 朗读水平和思维能力得到了科学而有效的训练。

二、去芜存菁的语境净化

粤方言区的学生, 受当地方言和语法习惯的影响, 常常在交流、表达和书写中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词语或表述错误的语法现象, 这直接影响了口语的表达和作文的写作。

经典美文为我们提供了进行语言规范的素材及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我们选取了《卖白菜》《父亲的手提箱》《肖邦故园》《用铭记来忘却》等一些情感细腻、辞藻精美、故事性强的文章开展阅读分享活动。比如摘录重要或精彩的部分, 简明扼要地概述内容或者开展读书交流会等。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读书交流会, 面对全班同学讲述自己阅读的故事, 全班同学根据故事的内容、时间的控制、语音、语态等方面的表现为讲述者打分。学生为了合理有序、充分有力地表明自己的思想或情感, 不断地学习运用新的词汇和句式, 使组织语言和运用语法的能力有了深度和广度, 口语表达和文字表述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独具慧心的情感领悟

学生因为各自的认识、经历、兴趣、性格的不同, 对文本理解的角度也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阅读过程也是个性思维的发展过程。《致橡树》《苦恼》《窦娥冤》《麦琪的礼物》等诗文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独特感受的写照, 我们请学生分角色表演文本内容, 既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经典的主体参与性, 帮助学生积累文学知识, 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朗读和疏通文意两个环节上进一步研究文本, 表情动作、人物对话皆是学问。学生被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或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 一个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创新再现。有的让人忍俊不禁, 有的让人潸然泪下, 有的让人恨其不争, 有的让人哀其不幸, 学生的表演绽放出点点智慧的火花。经典诗文材料的挖掘, 让学生的感情活动逐渐变得富有个性化, 富有时代感, 富有责任心, 能更合理、更科学、更积极地面对现实, 形成良好的感情认知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四、含英咀华的美感延留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艺鉴赏犹如采矿, 晶莹的宝石不但给你赏美的兴趣, 并将扩大你的眼光, 充实你的经验, 使你的思想、情感、志趣向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这种更深、更高的方向即美感的延留。设置情境是美感延留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媒介唤起读者心中的感受, 调动以往的经验, 重现某种场景或情感。

如《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文, 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运用图画再现情境, 指点和启发学生审美的方向性, 学生充分感受形象, 从而深刻把握审美情感, 品出“文中情”, 悟出“文外味”。又如在诗歌阅读中把音乐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 在联动的通感中调动情感, 烘托、渲染课文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美的氛围。阅读审美的体验是稍纵即逝的, 我们如果在美感延留上注重观察和实践, 就能达到独立的审美品位和能力, 取得叶老先生倡导的审美效果。

培养语感、净化语境、领悟情感、美感延留, 这是一系列复杂的感情内化行为, 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动态阅读过程。随着阅读感受能力的提升, 语言环境的酝酿, 情感的获取和生发, 学生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不断地积累, 有效地提升了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吴野.文学欣赏漫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

[2]陈才俊.魅力说话术[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3.

篇9:浅议诵读经典美文

以上是我校开展的“大经典美文诵读”活动的一部分。经过10年的探索实践,我校以经典美文诵读作为研究的突破口,破解了当今学生“读书苦,苦读书”的现状,走出了一条开满鲜花的快乐阅读之路。快乐阅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了校园生活品质,形成了学校的文化品牌。在实施快乐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阅读内容:

从无序到有序,体现丰富性

读有所依,开发读本。读书并非越多越好,不能只求数量不谈质量,而是要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书去阅读,并逐步积累、层层上升。为此,学校建立了“三级书库”:一是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学校购进大量优质图书,学生可以在固定时间内借阅;二是班级图书角,图书来源于教师、学生以及所在年级段的图书漂流,学生可以随时借阅;三是家庭书架,建议家长一个月左右与孩子逛一次书店,根据学校推荐的书目自主选购书籍,与孩子一起阅读,以营造亲子阅读氛围。

读有所序,划分层次。学校整合师资力量,把小学阶段应该积累和阅读的优秀名句名篇,结合骆宾王、吴晗等家乡名人的作品,配上精美插图,合编成经典读本1-6册,供一到六年级的学生自由选读,同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编制课外阅读指导手册,分阶段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并对学生进行分层次阅读指导。

读有所据,明确目标。每学年,每位学生以诵读一本书为最低要求,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实现差异诵读、弹性诵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读有所得。阅读方式:

从简单到多样,体现趣味性

在阅读方式上,我们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从学校、年级段、班级、家庭、个人几个层面展开,形式丰富,趣味十足。不同的诗词常常有不同的特点,根据风格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往往会达到神奇的阅读效果。实践中,教师们主要创设了以下几种阅读类型:有故事引读、对照思读、儿歌趣读、情境吟诵、配乐吟唱、游戏诵读等。

情境吟诵。古诗词韵律、意境感很强,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因此,在古诗词诵读中,我们不再单纯地向学生呈现文字,而是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这时的古诗词,不只是文字,而是从视觉、听觉上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的一个立体化的事物。这样一来,诗情、诗境在画面和音乐的作用下形象化、具体化了,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这样的诵读,如同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歌,快乐而令人陶醉。可见,在诵读中用艺术手段创设意境,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照思读。把内容和题材相近的两首或几首诗词放在一起对比诵读,可以提高诵读的效率,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时,教师可先出示这两首词让学生诵读,然后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接着,适时引入诗人的简介及诗的背景资料。最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情。

故事引读。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一般来说,每一首古诗文都会有一个不平凡的背景和事件,将凝练、优美的诗句转换成动人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在故事的带动下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思想情怀,提高古诗文阅读的效率。

游戏诵读。喜欢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古诗文诵读有机地寓于游戏之中,就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如在跳皮筋、踢毽子、拍手歌、跳格子中边玩边跳,既能消除学习的疲劳,又能激发学生诵读诗文的兴趣。如我校开发的“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一月梅花香又香。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你拍三,我拍三,三月桃花连十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风有意艳桃花,桃花无意惹诗情;你拍六,我拍六,六月荷花满池塘。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你拍九,我拍九,九月菊花初开放。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琴伤经典美文】相关文章:

你又离去美文经典美文05-03

经典美文05-27

经典美文06-21

经典美文散文04-08

经典励志美文07-15

经典美文点评07-15

经典美文背诵07-31

顿悟经典美文04-24

心缘经典美文05-01

经典美文英文05-07

上一篇:端午记事作文800字下一篇:不一样的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