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与调研报

2024-05-16

案例分析与调研报(精选6篇)

篇1:案例分析与调研报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一、调研报告研究背景及方法概述

二、专业需求论证

(一)产业背景

(二)社会需求

(三)行业前景分析

(四)人才需求分析

(五)专业定位分析

(六)学校背景分析

三、企业调研概况

四、调研分析归纳

(一)培养目标

(二)就业面向

(三)职业能力

(四)专业行动领域

五、措施和对策

(一)调整专业建设目标

(二)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四)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一、调研报告研究背景及方法概述

二、专业需求论证

(一)产业背景

(二)社会需求

(三)行业前景分析

(四)人才需求分析

(五)专业定位分析

(六)学校背景分析

三、企业调研概况

四、调研分析归纳

(一)培养目标

(二)就业面向

(三)职业能力

(四)专业行动领域

五、措施和对策

(一)调整专业建设目标

(二)科学合理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四)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篇2:案例分析与调研报

1、礼貌问题。跟你选定的对象打招呼聊天时一定要礼貌,首先要说明自己的身份。

2、想得到你所想要的信息,问的时候注意方式,不能直接切入,要先拉近你和对方的距离,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如果对方正在做什么事,那就可以是你切入的话题,你也可以热情帮他。

3、提前一定要根据调研主题多想几个问题,最好能提前把调研报告的大纲想个大概,这样你在调研时能闻到的信息全面一些。

4、提前就把问的问题准备好,在和对方聊得时候尽量不拿笔和纸记录,以免给对方压力,影响你问到信息的真实性。

5、完事后赶紧根据之前准备的问题回想记录整理信息。并且找问题切入点,提出自己的观点。

调研报告格式

1.1 标题

标题是调研报告的眉目,在文中占有重要地位。标题选择得恰当,可以起到一目了然、画龙点睛、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作用。调研报告的标题,从表达方式上看,大体有 4种类型:一是新闻报道式。这类标题常常采用正、副标题形式,副标题往往是对正标题的解释和补充。二是公文式。这类标题的优点是简洁、朴实、明快。三是论文式。四是提问式。用提问引起读者的深思。这类标题的拟制一要醒目、简洁、画龙点睛;二要具体、确切、揭示内容;三要直接、鲜明、表现主题。

1.2 导语

调研报告一般都要写导语,以此来说明调研的目的、对象、范围或调研要点,为读者阅读全文打下基础。导语的写法一般有 3种:一是概述调研简况,说明调研的时间、地点、对象、方式、经过等;二是概括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或揭示文章主题,便于读者概括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三是将调研事项的结果放在开头来写,易调动读者去思考其成因,对读者具有启发作用。导语,不论采用哪种写法,都要开门见山,点名主题,为正文的展开做好铺垫。但在写作实践中,导语的写法不会像归纳的那样简洁化、类型化,常常几种写法互相糅合,所以写导语要因文而异,根据具体内容,确定导语写法。

1.3 正文

正文是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核心。因为它内容多,所以要针对材料进行认真整理,分清层次,安排好结构,把主题有秩序、有步骤地表达出来。正文结构通常有 3种:一是横式结构,就是按逻辑顺序写。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提出几个问题或列上小标题,然后再按问题分条叙述,这种结构方式使调研报告层次清晰,观点鲜明,富有启发性。二是纵式结构。按照事物的发生发展顺序,一层一层地分析问题。这种结构方式使调研报告脉络清晰,条理分明。三是纵横式结构,兼有以上 3种结构形式特点。即把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结合起来写,如有的典型经验调研报告,在介绍经验时并不完全按基本经验安排层次结构,而是先介绍经验产生的前因后果,再集中介绍几条经验。这种结构方式使文章眉目清晰、观点鲜明。正文,不管采用哪种结构方式,都应包括基本情况、分析结论、建议和措施3要素。

1.4 结语

结语的写法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应视调研报告内容而定。一般有以下几种写法:一是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加深读者对调研内容的印象。二是概括经验要点,强调推广经验的重要意义。三是用提出见解、任务或建议的形式结束全文,给人以启示。还有一种“无结语”形式,即调研报告主体部分结束了,正文就随之完成了。

1.5 参考文献

主要是列出调查报告中所涉及到的书籍和文章的目录。1.6附录

即列出研究中所用的问卷或进行访谈的问题的要点,所引用的材料,难于包括在报告中的那些数量太大、太繁琐的数据表格,自己的原始调查记录,整个调查的行程安排和实施情况等。

怎样能写好调研报告

4.1掌握丰富的材料

必须掌握符合实际的丰富确凿的材料,这是调研报告的生命。丰富确凿的材料一方面来自实地考察,一方面来自书报、杂志和互联网。资料收集的方法包括:①上图书馆查找;②有目的地选购相关书籍;③上网查询。建议对某一个全新的课题最好要通读一至两本较权威的相关书籍,在资料收集阅读过程中,如自己有何想法、思想火花等,应立即写下来,以备用。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获得间接资料似乎比较容易,难得的是深入实地获取第一手资料。这就需要眼睛向下,脚踏实地到实践中认真调查,掌握大量的符合实际的第一手资料,这是写好调研报告的前提,必须下大功夫。对于获得的大量直接和间接的资料,要做艰苦细致的辨别真假的工作,从中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这是不容易的事。调研报告切忌面面俱到。在第一手材料中,筛选出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对其进行分析,从中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得出正确的结论,总结出有价值的东西,这是写调研报告时应特别注意的。4.2构思好纲目

收集资料并仔细阅读分析后,根据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构思一个好的文章纲目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接下去撰写文章的方向和主线。文章纲目中确定的方向科学、要点到位,是写成一篇好文章的基础。方向歪了,要点不到位,出好成果就较难。一般而言,文章的框架纲目为三至五部分为佳,每一部分再细分下去。大的纲目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从编辑部收到的稿件看,存在一些人写文章没有纲目,从头连到脚,一看就知道不太会写;也有的文章只有四五千字,但写了七八个部分,这又会导致各部分内容太薄太空、泛泛而谈。当然,一篇文章具体写哪几部分,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依照作者的思路、观点来确定具体的文章纲目、要点。但对于一篇文章打算通过哪几部分或哪几方面来阐述,每部分或每一方面又分几个小点等,一定要事先有个粗略的思路。建议在做纲目时,尽可能地把自己想到的观点或要点先记下来,再分入各纲目中,以免使自己原先想到的东西在具体写作中被遗漏。4.3用词力求准确,文风朴实

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很好的典范。写调研报告,应该用概念成熟的专业用语,非专业用语应力求准确易懂。通俗应该是提倡的。特别是被调查对象反映事物的典型语言,应在调研报告中选用。目前,盲目追求用词新颖,把简单的事物用复杂的词语来表达,把简单的道理说得云山雾罩、玄而又玄,实际上是学风浮躁的表现,有时甚至有“没有真功夫”之嫌。调研报告一般是针对解决某一问题而产生的。报告需要陈述问题发生发展的起因、过程、趋势和影响。如果用词概念不清,读者就难以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尤其是政策调研报告,用词准确有助于政策决策者迅速准确地理解调研报告的内容,有利于政策制定和调整的正确性。4.4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篇3:案例分析与调研报

LYT是一家特大型国有生产制造企业, 始建于1955年, 地处我国中部工业城市洛阳, 是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 在我国机械制造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60余年的发展, LYT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变革, 是我国特大型国有企业创业成长、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样本。

早在1954年10月, LYT还处在筹备时期, 它的宣传刊物《工作通讯》就已创刊。《工作通讯》于1957年1月更名为《LYT报》, 是总厂党委机关报, 承担着企业意志传声器、宣传企业文化、服务工人群众的作用。截至2016年10月, 共出版6084期。自创刊以来, 它全面真实地记录了建厂60年来改革发展的重大事件, 多次荣获国家级及省级优秀企业报奖, 在全国企业报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二、《LYT报》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功能属性

《LYT报》60余年的发展历程有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即企业内部报纸时期和公开报纸时期。20世纪90年代, LYT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大变革, 在企业深度调整的过程中, 报社由职能部门改制为经营单位, 《LYT报》的功能也由单一的新闻宣传转变为“新闻宣传+经营”双轮驱动。

(一) 1954年~1992年企业内部报纸时期

在这一时期, 《LYT报》属于企业内部报纸, 是总厂党委机关报。报社隶属于总厂党委宣传部, 与生产部门相区别, 报社属于职能部门, 经费由总厂拨付。笔者把这一时期分为创刊初期、“文革”时期、复刊后高速发展期三个阶段。

1.1954年~1966年。在创刊初期, 《LYT报》的主要任务是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厂党委决议, 报道生产方面的消息, 表彰好人好事, 以及介绍一些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等。[1]这一阶段, 其出版量在3000份左右。

建厂初期的《LTY报》是一支“文化黏合剂”。LYT数量庞大的工人并不是本地人, 他们是由于建厂的需要从全国各地调集而来的, 这是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典型景观。当时, 与厂区同时建设的还有大批的生活、文化和商业设施, 脱离故土、素不相识的大批人口在这片土地上扎根。《LYT报》在厂区和生活区广泛发行, 对“移植”来的工人群众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起着积极作用。

2.1966年~1978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破坏, 从1966年底到1978年中, 《LYT报》处于停刊状态。

3.1978年~1992年。1978年7月1日, 《LYT报》复刊。这是《LYT报》作为内部报纸发展速度最快的阶段。1984年底, 出版量增至6200份, 采编人员达到21人。[1]1985年, 《LYT报》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

(二) 1992年以后公开报纸时期

1992年7月1日, 《LYT报》正式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序列, 同年9月, 报社正式开展广告业务, 这标志着《LYT报》从企业内部报纸转向公开报纸。从国家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大背景看, 国有企业在1992年前后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巨大变革, 随着企业的深度调整, 报社在1998年由职能部门改制为经营单位。《LYT报》在改革和转型的道路上有成绩, 也有曲折。笔者以1998年改制为界, 将这一时期分为市场化探索和实现市场化两个阶段。

1.1992年~1998年。《LYT报》开始探索从企业内部报纸向公开报纸的转型。这一阶段, 报社仍是隶属于企业党委宣传部的职能部门, 主要经费由企业拨付。报社对采编业务进行了调整, 在此基础上, 1996年7月, 《LYT报》新增了一期专刊, 全国发行, 独立运作, 自负盈亏, 退出“吃皇粮”机制, 这标志着《LYT报》开始尝试走向市场。[2]

而1996年之后的两年, 正是国家对企业报大力整顿、多数报纸被淘汰的时期。这一年的12月, 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报业治理工作的通知》, 明确提出, 用两年时间全部取消内部报纸。根据规定, 对持有国内统一刊号的企业报, 质量好的可分批转为公开报纸, 质量差的则被淘汰。经过一系列的压缩和整顿, 到1998年底, 全国只剩下120多家公开发行的企业报。[3]

在这种大背景下, 《LYT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河南省报纸质量检测评定中, 被审定为一级报纸, 多名采编人员被评为省、市乃至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这些成绩说明, 《LYT报》是企业报中的翘楚。

然而, 它的生存危机也在这一阶段开始显现出来。一方面, 这一时期的LYT正处在从计划走向市场的深度调整期, 无力负担新闻宣传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 报社各部门活力不强, 虽进行了市场化的初步探索, 但受固有观念、模式的限制, 以及人员不流动、设备老化等因素的影响, 广告业务不振。

2.1998年以后。1998年11月, 经过改制, 报社从企业职能部门中脱离出来, 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 实现了由企业机关向经营单位的转变。《LYT报》在新闻报道内容上实现了从单一简报式报道向多元化转变;在经营业务上, 实现了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同时, 改革了工资分配制度, 采编人员按有效劳动计算绩效工资。2002年, 创刊48年的《LYT报》成功实现了自办发行。

《LYT报》采取“新闻宣传+经营”双轮驱动的模式, 在新闻宣传上接受企业党委的领导和监督。与此同时, 报社作为一个经营单位, 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经费来源有四种:订阅, 主要是企业内部单位和企业社区群众;形象宣传, 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单位及供应商;广告, 主要是企业周边商家;企业拨款, 由于文化单位的特殊性, 《LYT报》仍发挥着党委机关报的重要职能, 企业按年度拨付一定的经费。

三、《LYT报》“双轮”模式遇到的问题

近年来, 《LYT报》“新闻宣传+经营”双轮驱动的模式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在新闻宣传方面, 《LYT报》在工人群众中的影响力下降。笔者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 对《LYT报》的阅读情况作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第一, 建厂初期厂报宣传阵地的作用在减弱。只有不到30%的员工能够经常阅读, 有13%的员工表示“见不到报纸”, 据笔者了解到的情况, 报纸经常被堆放在办公室, 没有下发到车间班组。第二, 文化黏合的作用几乎丧失。员工的参与度低, 在参加调查的员工中, 只有3%投过稿, 有58%表示没有时间或不知道投稿渠道, 有14%表示“不感兴趣”, 不少稿件是上下级宣传部门相互传递的产物。因而能反映出基层职工群众工作状态、思想情感的内容少之又少, 稿件来源不足、不接地气、缺乏真情实感成为普遍现象。

在对新媒体的调查中, 几乎所有参与调查的员工都欢迎并希望使用新媒体, 并表现出一定的参与热情。例如, 有38%的员工表示微信开通后“我可以对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参与讨论和活动”“我有问题可以直接和编辑记者对话”“我投稿更方便”。但同时, 多数员工认为应该保留纸质报。

笔者通过访谈的形式对一线员工进行了访问。在栏目上, 员工关注最多的是集团和自己所在单位的新闻, 最喜欢的前三个栏目, 依次是“产品市场”“管理文化”“生活百科”。报纸上虽然设置了相关的栏目或话题, 都存在不是原创、没有观点、不系统等问题, 总之没有形成品牌和特色。

在经营方面, 新媒体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分去了很大一块市场蛋糕, 《LYT报》收入锐减。2015年年中, 《LYT报》改为周一刊。报纸内容的萎缩又反过来加剧了经营的困难。在《LYT报》的发展历史中, 仅在1954年~1957年的创刊初期为周一刊,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都是周二刊, 1985年曾改为周三刊, 2010年回归周二刊。可见, 2015年的减刊是《LYT报》发展中的一个低点, 也是企业报遭遇新媒体冲击后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阵痛期。

此外, 企业拨付经费的减少也加剧了经营困难。近年来, 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对报纸拨付的经费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在管理上, 以经济效益作为考核指标的模式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激发了《LYT报》的活力。但由于经济指标是对管理者的唯一硬性考核指标, 使得管理者对稿件的要求放松。对采编人员按有效劳动计算绩效工资的考核方式, 只有“量”的计算, 很少“质”的评比, 使得采编人员在稿件处理上重“量”不重“质”。这些因素造成了报纸质量下降, 可读性不强。

笔者认为, “新闻宣传+经营”双轮驱动的模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适应了经济社会和企业变革的需要, 让脱离机关后的《LYT报》增加了活力, 获得了发展。但它的弊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充分暴露了出来。首先, 作为企业党委机关报, 它必须具有服务工人群众的“普惠性”, 而作为一个经营实体, 它又具有市场的“逐利性”, 在《LYT报》艰难地寻找平衡的过程中, “软”的报纸质量常常让位于“硬”的经济指标。其次, 作为行业报, 《LYT报》的受众只能是特定人群, 虽然获得刊号后成为公开报纸, 但其发行量无法赶超大众报刊,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最后,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严重冲击了广告业务, 其传播及时、广泛、生动等优势也使供应商不再依赖《LYT报》的行业影响力进行形象宣传, 报纸经营困难加剧。在上述多重因素的作用下, 《LYT报》新闻宣传和经营的双重功能都受到了削弱。

四、在坚守中创新

《LYT报》创刊于20世纪50年代, 其60年的发展变化是我国企业报的一个重要样本。在新媒体兴起、纸媒或落寞或死亡的现实环境下, 企业报要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道路, 笔者认为, 必须坚持以下三大原则:第一, 坚守阵地, 保持本色, 贴近工人群众。第二, 贴近市场和用户, 开发外刊。第三, 勇于变革, 利用好新媒体。

(一) 在栏目创新上大胆探索实践, 打造工人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特色栏目

无论时代怎样变化, 《LYT报》作为一份国有企业报, 其服务工人群众的根本属性不能变, 这一点与民营、私营企业有着本质区别。如果因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报纸质量不能保证, 不能受到工人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国有企业报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方面, 采编人员应多跑一线, 多采写工人群众的工作、生活状态, 让稿件接地气;从产品、市场、管理、文化等员工喜欢的栏目中, 多挖掘话题, 创新形式, 打造出特色和品牌, 增加内容的含金量。

另一方面, 要改革评价机制。文化是难以量化的, 不应把经济指标作为考核管理者的唯一指标, 可开展管理者、读者、同行业间多层次的评报活动, 将报纸质量作为评价管理者的一项重要标准;要鼓励采编人员进行栏目创新, 写出具有思想性和可读性的稿件, 发挥纸媒原创、独家、深度的优势;此外, 还要开展业务培训, 提高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素养。

同时, 要密切联系工人群众, 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员工积极投稿、建言献策, 发挥出企业报舆论阵地、文化高地的作用。

(二) 细分服务对象, 开发权威性的外部刊物

在诞生初期, 企业报就有外树品牌、联络经销商和用户的作用。《中国早期企业报的出版与功能》一文提到, 近代企业家们“纷纷利用企业专刊这一舆论工具, 发表和刊载对企业和品牌有利的见解和主张, 从国家命运到行业发展, 从技术进步到各界匡扶, 使企业内外互通消息, 以促经营, 加深经销商、消费者等对企业的认识”, “社会外界也将企业报作为企业的一部分, 视为企业品牌文化和精神的凝结”。[4]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LYT成功实现了由生产型企业向生产经营型企业的转型。但《LYT报》的内容制作却始终局限在企业内部和社区, 虽然也尝试过市场专刊, 但都浅尝辄止。

要在对内服务好工人群众的基础上, 开发出外部刊物, 把服务对象延伸至如今遍布全球的经销商和终端用户。要对经销商和终端用户的需求开展广泛而扎实的调研, 建立用户档案库, 利用企业在行业内的知名度, 制作出品牌宣传、市场分析、行业交流等特色栏目, 打造出农机领域具有一定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外部刊物。

(三) 利用好新媒体手段

微信等新媒体是大势所趋。笔者认为, 在现阶段, 应在保留纸质报的基础上, 开发出《LYT报》的微信平台。纸质报具有深度、特色、独家、权威的优势, 微信具有及时、广泛、互动、信息量大的优势, 二者相互补充, 可相得益彰。

在微信上定期、及时地推送企业新闻和产品信息, 集文字、声音、视频于一体。在此基础上, 充分利用好微信的互动和服务两大功能。用户可通过微信咨询企业服务、产品信息等内容, 并参与话题讨论、发表作品等;同时, 为用户提供补贴政策、行业信息、农机农技知识等方面的服务, 开发出有特色的知识服务和文化服务项目, 并积极探索盈利模式, 实现从免费到付费的转变。

摘要:《LYT报》创刊于20世纪50年代, 其发展变化是我国特大型国有企业报的一个重要样本。笔者分析了《LYT报》从企业内部报纸转为公开报纸、从“吃皇粮”到“市场化”的嬗变, 以及企业报市场化探索中的困境和新媒体带来的冲击。以《LYT报》为代表的企业报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下保持生机和活力, 必须既保持好本色又积极转型, 坚持贴近工人群众、贴近市场和用户、利用好新媒体三大原则。

关键词:企业报,功能,困境,新媒体,转型

参考文献

[1]赵毅, 刘明, 段国栋, 等.一拖厂志 (1953-1984) [M].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厂志总编辑室, 1985:237-238.

[2]王二龙, 刘永乐, 田鹏, 等.中国一拖志 (1985-2010) (上下卷) [M].洛阳:《中国一拖志》编审委员会, 2015:565.

[3]肖红丹.我国企业报刊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研究[D].山东大学, 2014:33.

[4]杜艳艳, 袁宏伟.中国早期企业报的出版与功能[J].中国出版, 2013 (11) :65-68.

[5]殷照玲.大型国有企业单位制社区空间变迁的个案研究——以中西部地区大型国有企业LYT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2.

[6]张波.让“行业”变“专业”——以《中国公路》为例剖析行业期刊生存之路[J].传媒, 2016 (10) :24-25.

[7]徐继宏, 王江红, 宋杰.探索新媒体时代企业报的转型创新模式[J].传媒评论, 2015 (5) :44-46.

篇4:财务报表表外信息提示与分析

【关键词】 财务报表表外信息; 非财务信息; 提示与分析

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最终体现在财务报告上,财务报告是企业正式对外揭示并传递财务信息的手段,它不仅包括财务报表,而且包括报表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包括投资人、债权人、政府、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以及潜在的投资人等。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在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分析时,往往注重的是对财务报表本身的数据分析,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财务报告使用者不仅要重视财务报表的数据分析,还应该对表外信息的提示加以分析和重视。这里所讲的表外信息既包括会计报表附注、审计报告、财务情况说明书等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

一、财务报表表外信息的重要作用

财务报告目标由于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但核心是为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信息,财务报表由于其固定的格式,项目和填列方法,使得表内信息并不能完整地反映一个企业的综合状况,财务报表表外信息是指不能在法定财务报表内反映的,能够帮助报表使用者透彻理解和分析财务报表的内容,了解企业基本情况、意外事项和经营战略、行业状况、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等的重要信息,凡是对财务信息使用者有用的信息而又无法在财务报表内进行确认的,都应属于表外信息。表外信息可以弥补表内信息的局限性,使表内信息更容易理解,更加相关,是提高财务报告分析总体水平和层次、突出重要财务信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增加会计信息的可理性。

二、会计报表附注的提示与分析

会计报表附注是为了便于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内容而对会计报表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的原则和方法以及主要项目所作的解释。会计报表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和规定性,只能提供定量的会计信息,其所能反映的会计信息受到一定的限制。会计报表附注作为表外信息,是对会计报表的补充,主要对会计报表不能包括的内容,或者披露不详尽的内容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以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

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规定,会计报表附注一般应当按照下列顺序披露: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重要会计政策的说明,包括财务报表项目的计量基础和会计政策的确定依据等;重要会计估计的说明,包括下一会计期间内很可能导致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重大调整的会计估计的确定依据等;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差错更正的说明;对已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的进一步说明,包括终止经营税后利润的金额及其构成情况等;或有和承诺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等需要说明的事项。另外,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在资产负债表日后、财务报表批准报出日前提议或宣布发放的股利总额和每股股利金额(或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总额)。

通过会计报表附注对主要会计政策的了解和掌握,有助于分析企业资产、利润的质量。通过会计报表附注中重要项目的说明,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及重大会计差错的更正,来分析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利用上述变更和更正来调节利润的情况。通过分析或有事项、承诺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来判断其对企业未来经营的影响,并通过分析关联交易来判断企业的独立盈利能力等等。

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附注内容越详细,就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示了较多的信息,越有助于理解企业财务报表。

三、非财务信息的提示与分析

财务信息是指那些完全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相关性的能够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程序进入财务报表的信息,以及附注中的解释说明和由财务报表扩展而来的信息。非财务信息是指与财务信息相对应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与利益相关人相关的,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约束的信息。

随着企业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财务报告使用者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而对非财务信息的掌握与分析对总体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决策有着重要作用。企业的非财务信息主要包括:

(一)背景信息

企业所处的行业及行业特点;企业经营的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企业经营活动和资产的范围与内容;产品寿命周期及产品结构等。

(二)经营业绩说明

关键经营业务指标;关键资源数量与质量指标;经营业绩变化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等。

(三)管理部门的分析讨论

企业财务状况;产品的竞争力;宏观经济对企业影响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

(四)前瞻性信息

企业面临的机会与风险;管理者的计划,包括影响成功的关键因素;将实际经营业绩与以前披露的机会与风险进行比较等。

(五)社会责任

环境责任指标,包括处理废水、废渣、废气的情况;对社会环境治理提供的服务;减少耗用稀有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措施与效果等。

(六)人力资源信息

如企业员工构成情况信息,员工安全和健康信息,员工培训、员工福利和社会保障信息;企业经营对当地的社会影响,包括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情况,对居民居住环境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及措施等。

(七)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及持续发展

研究与开发创新能力;员工能力;资源利用情况等。

综上所述,财务报表表外信息是进行财务报告分析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对财务报表本身无法或难以表述的内容所作的说明与提示,正确地进行财务报表表外信息的分析,对于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充分认识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重要作用,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可以借此更好地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进行比较、分析,并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作出更加准确的评价和判断。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 薛光,李延喜,刘艳萍编著.《财务报告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3.

[3] 关于财务报表表外信息的披露.互联网.

篇5:调研报1

调研地点;开元大酒店

调研时间;下午13;00-17:00

篇6:调研报告终稿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国贸07-1班陈克战

2008年7月14日——25日,为弘扬社会责任,体验农村生活,提高个人素质,响应“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由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大学,中南财经大学十六名大学生组成的社会实践团队赴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新店镇尧河庙村进行社会调研活动,就当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进行了了解,并结合当地实际探究了一条适合当地的农村养老模式。

一、社会实践背景

2002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2亿,占目前总人口的10%以上,且以每年3.2%的速度持续增长,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我国已完全迈进了老龄社会的门槛。随着中国的老龄化进程,老年人问题层出不穷,尤其在农村,生活条件不适,医疗疾病困扰,精神文化缺失等问题显得较为突出。此类的问题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舒适度和满意度,而农村老年人的问题关系到农村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好坏。所以及时有效的发现和解决中老年人问题,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农村养老模式,逐步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我们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尧河庙村概况:

尧河庙村位于漯河市郾城区西部新店镇,属小规模。全村现有村民1250人,分五个村民小组集中分布居住,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200余人,约占全村人口的16%,村中青壮年劳力多外出务工,有300余人,约占全村人口的24%。近年来,在村两委班子领导和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尧河庙村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成绩:统一规划后的道路整齐宽广,绿化环境优美,沼气覆盖面达70%,自来水覆盖面达90%。全村地势平坦,人均耕地1.4亩左右,主要经济作物以大葱为主,玉米和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家庭养殖较少。村中有小学一所,现仅有9名学生。该村建有文化大院和文化舞台,配有体育健身器材,是村民平时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该村先后被评为“ 漯河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漯河市生态标小康村建设先进单位”、“ 漯河市农村沼气建设示范村初级达标先进单位” “ 漯河市计划生育协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是全镇、全区乃至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学习典型。总的来说,该村经济发展水平在周边乡村属上乘。经济条件较好。当前全村人民安居乐业,辛勤耕作,正昂首走在新农村建设的康庄大道上。

三、尧河庙村老年人生活现状

通过对尧河庙村近三百户家庭的走访,我们对该村的老年人生活条件、医疗健康状况、文化娱乐休闲状况等方面有了初步了解。其中有好的方面,但也有些情况不容乐观。

(一)生活条件

1、居住环境:该村于1975年洪水后重新规划修建。大多数为瓦房,极少数家庭条件较好的住上了楼房或平房。而对于老年人,尤其是于子女分居,子女外出务工的老人,他们大多人居住在古老的瓦房中。由于农村人特有的生活习惯,院落中的物品摆放较为杂乱;现在大多数家中电视已经普及,但通过走访,发现一些老人独居的家中并没有电视,所以他们的精神生活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该村

沼气普及率较高,摆脱了过去烧柴火,烧煤对人体的伤害,尤其是夏天对人的灼烤;该村实施的“村村通”把水泥路修到了每家每户(其中每户出资400元,其余由政府补贴),可使村民免受雨天走泥路的困难,但在走访中也发现有些偏僻的地方路未修通;自来水的推广可使村民的饮水安全的到保证。总的来说,该村老年人生活条件还行。

2、收入与支出: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其收入主要来自于劳动收入(个人积蓄)。据调查,该村人均耕地1.4亩左右,玉米和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除去口粮、税粮(现已取消)、牲口食粮外,以市场价出售,年户均粮食收入约6000元,此外,该村大多数村民种有大葱等经济作物,年增收入约4000元。一年下来,除去农资消费,户均年收入约6500-——7000元,但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尤其是老年人身上仅有2000元左右这就是大多数老年人用以养老的资本。对于那些身体尚好或有手艺的人(大多在60-65岁之间)他们还会向年轻人一样外出务工以增加收入。除劳动收入外,老年人资金来源还有子女供给、政策扶持,然而,这些都是有条件的。如,子女于老年人的关系是否融洽,子女经济条件,子女是否有尊老爱老意识愿意支出;享受五保、低保、独生子女计生补助等的要符合一定条件,需要评选过程客观公正。

目前,农民的花销相对较少,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其花销部分主要用于生活生产消费和医疗保健支出。生活消费支出的主要用于购衣,食品,沼气,自来水,电费等。用于生产消费的主要是粮种,花费,机械,农药等的购臵。随着物价的上涨,这些方面的花销成了你们沉重的负担。在医疗支出这一块,据调查发现,村中两家小诊所,村民有头痛发烧小感冒一类的小病一般都去村中这两家小诊所,有的甚至毫不在意,任其发展。另外农户家中也有常备药,因此,小病对村民的负担影响尚轻。但一旦得了大病,尤其是老年人处于疾病多发期,看病支出在家庭支出中还是占有相当比重。虽然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在农村较为普及,但据村民反映,由于体制原因,报销比例有一定限制,且不同医院,不同病情报销比例也不相同,加之药价虚高,医患关系紧张等原因,农民从新农合中获得的实惠并不多。

(二)健康状况

一个人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饮食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等方面,这一点对老年人来说仍然适用。

1、身体健康。血压是身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医疗组成员利用随身携带的电子血压计为村民进行了免费测量。在几天的测血压活动中,他们共测量了238人(其中有复测者)。统计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高血压比率不断攀升,依次为12.6%(≤50岁)、16.3%(50——60岁)、23.8%(60——70岁)、54.8%(≥70岁)。由此可见,高血压在老年人群中是易高发的。当然血压高低受时间、季节、运动、温度、环境、精神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尽力确保测量数据的科学性,可靠性。但从这一数据分析中,也能反映一定的问题。此外,通过走访发现中老年人群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慢性病,如颈椎病,腰间盘突出,风湿类风湿等,这些疾病都是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不容忽视的问题。当然,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多数老年人的身体还是健康的,人的寿命大约在75——80岁(该村有一93岁高龄的老人),但以上所反应的问题仍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外部环境,随着现代社会生活

频率的加快和部分地区社会尊老养老风气的退化,一些人见到老年人不会主动打招呼,视而不见,这对老年人心理笼罩了阴影使之产生了社会不再尊重老年人的想法,加之自己认为老了无用的心理,更加重了其心理负担,使其生活相对比较封闭,缺乏与外界交流,这一点尤其表现在80岁以上的身上。二是来之于家庭内部,老人与子女关系不融洽,子女外出武功缺少对老人的关心,子女忙于事务对老人关怀不够入微等都使老人谢了产生失落感。同时,年轻一代对老年人行为不理解也极易对老年人的心理造成创伤,相对应,老年人对年轻人的行为也存在困惑。

3、饮食健康

通过走访发现,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的饮食并不科学,这对老年人的健康或多或少的产生一些影响。对于农村人来说,他们吃的蔬菜大多是自己种的。虽然食品安全上有保证,但基本上是种啥吃啥,而不注重食物的广泛搭配。肉制品由于物价上涨,物源减少,农民对其望而却步,加之农民生活较为俭朴,经常改善生活的相对较少。据调查分析,一月改善一次的约占50%,每周一次的约为25%,约14%的人平时很少或根本不改善生活,食品搭配缺乏多样化,很难保证营养的供应。水果方面,村民平时水果的摄入量比较少,有3.4%的人天天吃,经常吃的占34.4%,偶尔吃的占24.1%,37.9%的人一般不吃,经常补充水果在农村尚未真正实现。另外通过走访发现,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平常吃饭盐味过重,这长期以往,易形成高血压,危害身体健康。

4、生活方式

通过走访发现,该村村民的生活方式相对较为科学,但也有一些不科学的习惯充斥其中,影响着人民的身体健康。从睡眠来看,村民一般都有早睡早起和午睡的习惯,大部分村民能保证每天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晚11点——早6点),个别能哟8个小时,睡眠较为充足。其原因一是白天干活较累,二是无事可做。在体育锻炼方面,有70%的村民能进行体育活动(多为年轻人),而剩下的30%多为老人,他们很少锻炼或从不锻炼。在于外界交流方面,村民大多保持着住宅——农田——住宅的生活路线,于外界交流仅限于本组内部,邻居之间二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基本在家而不外出。不好的主要表现在饮食不卫生和在饮酒、吸烟上。由于农村生活条件相对有限,蝇虫较多,很难保证饮食卫生。在走访的男性人群中,50%的人抽烟,且烟龄较长,抽烟量较大,这在老年人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对身体造成危害。饮酒方面不太严重,约60%的人不饮酒,在量上把握适当。这些习惯不利于健康,但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和经济因素,健康观念等的制约,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还需要很长时间,需要积极的引导。

(三)文化娱乐条件

由于农村物质生活条件、村民思想观念、政府组织扶持力度等方面的原因,农村文化娱乐,尤其是老年人文化娱乐精神生活相对枯燥,条件较好的地方尚有能力去改善。尧河庙村属于后者,但仍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

1、现状

从硬件设施来看,该村建有文化大院和文化舞台,建有乒乓球台,篮球架,体育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但位臵较偏,有些村民不能共享这些设施,设施利用率不高。从软件来看,通过村民反映,本村过去有腰鼓队,舞狮队等文艺队伍,从中有一些具有唱戏、扭秧歌等才能的人,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文艺队处于解散状态,器械已不知去向,加之无人引导,村里文化活动并不活跃丰富。农闲时,住的较近的人(尤其是老人和妇女)一般会聚集在一起聊天,打麻将,打牌,这

些活动虽无大害,但浪费了大量时间,且长时间坐着对身体也不利,另外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还有一些人整天呆在家里,不愿参与任何娱乐活动,这极易造成思想封闭。

2、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该村文艺活动之所以行不起来,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①缺少合理引导。作为政府,对村民文化活动这一块重视相对不够,在资金、技术、人才开发与培养等方面做的不太好,未能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据村民反映,文艺队解散后器材归个人所有(而其不能调动村民),村民对此意见较大。作为村民,对公益事业的热情消减,人们顾及经济利益,加之村民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没有人愿意出面组织出面开展活动,即便有,也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另外有些时候内容不健康(麻将、纸牌,甚至有封建迷信宗教活动)。

②人才断层。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多数为老年人。他们有原文艺队成员,有的会唱戏、扭秧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能再重现年轻时的辉煌,他们不能再进行腰鼓,舞狮等剧烈活动。而年轻一代对这些传统活动不感兴趣,不愿去学习,且大多数在外务工,很少在家,因而即便有人组织也没人会参加这些活动。

③精力有限。该村一种植业为主,玉米、小麦、大葱、棉花等种植需要人力精力,农活较多,没时间和精力去组织参与于学习文艺活动。对于老人,多在家看孩子,也无精力去做。

④认知和条件的限制。生活在农村的人信息相对闭塞,封建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念长期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村民特别是老年人对新事物、新文化的接受和认识程度,或多或少地给农村文娱事业带来阻力。

⑤未能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该村的文化大院和文化舞台是一个很不错的平台,但体育健身器材,科技书屋,远程教育室未能充分利用,未能长期利用,其形式单一。

四、农村养老模式探析(以尧河庙村为例)

(一)理论分析

农村养老是人口老龄化之后中国凸现的问题之一,目前,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有: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社会化养老(农村养老保险养老)等。

家庭养老作为传统养老的主要形式,是以家族成员对其上一辈老人提供衣、食、住、行、医直到死后安葬等一系列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行为的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作为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形式,是以社区为单位对老人进行集中供养的养老方式。是一种以社会救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指我国农村的非城镇户口人员(包括乡镇企业职工)支付一定的劳动所得,在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取得帮助,享受养老金,以保障衣、食等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是一种社会化的养老模式。

分析这几种形式的不同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是大多数学者的共同目标。

由于中国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还相对处于落后贫困的状态下,家庭养老模式的地位很坚固。结合尧河庙村实际,我认为家庭养老是适合该村的养老方式。这主要由于现阶段,农村养老的人力资源丰富,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制定并且贯彻多年,但由于传统观念的限制,在农村,多子女家庭仍是主流。同时,中国农村老人的晚年在精神照顾方面很欠缺,而社会化养老很难实现这一目标,所以,家庭

养老成为首选。此外,由于资金的限制,中国农村养老机构大多处于初级阶段,很难得到与家庭养老一样的精细照料。家庭养老仍然是为中国农村老年人提供经济来源、补偿精神空缺的最佳办法。此外,老年人大多数会选择在家中养老的原因既有受传统文化影响,即“家”的观念,又有在精神慰籍及生活照料方面的追求。所以,在客观上,家庭养老在中国农村是优于社会化养老的。

当然,家庭养老对有子女家庭是比较合适的,但对于那些孤寡老人,就需要大家的力量,进行社区养老了(即由政府出面给与关怀,如建养老院等)。

(二)实际操作

从理论上找到了答案,在具体操作中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作为村两委,一要加大宣传,形成氛围。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尤其是村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小品、相声等形式加大对村民的教育,在全村形成一种尊老爱老的良好氛围,使村民形成一种尊老爱老意识。要加大对尊老爱老典型的宣传,树立典型。该村的“好公婆”、“好媳妇”暨“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要继续开展下去,但要更加公开公正公平,使其效果真正发挥出来。二要真说实干,做出成效。要加强对关爱老年人这一块的资金、技术投入,成立老年人组织(如刚刚建立的老年人协会,还可以建立一些其他组织)配臵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器具,书籍,使各种设施充分利用起来,组织老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如有可能,继续把老年人艺术队扶持下去,培养扭秧歌,铜器,舞狮,旱船,太极拳等民间艺术继承人,给村民进行培训。鼓励村民开展文娱活动。三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要加强对孤寡老人,五保户,低保户的关爱,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经常性的走访慰问,使之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要对家庭不和谐的进行批评教育。

其次,作为村民,一要努力树立感恩意识,养成尊老爱***惯,在生活当中给予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二要合理安排每日三餐,细致关心四时冷暖,为老人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要精心侍奉日常起居,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努力解决老人生活和精神中的困难。三要充分尊重秉性特点,不急躁,细心倾听老人心声多和老人交流。四要全力丰富精神生活,陪老人聊天,鼓励老人参加娱乐活动等,力求做到老有所乐。五要与村民和睦相处,见到老人热情主动,帮助老人,正确处理与老人的关系,不能嫌弃老人。六要相互学习,向先进典型看齐。当然,这只是个人的看法,具体实施还需要结合当地实际。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老年人的生活不再困难,年轻人合老年人的关系将会有所改善,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一定会得到合理解决。

2008年8月21日

队员组成:陈克战、于帅峰、陈阳、崔迎雪、扈晶晶、马丽、刘丹、徐萌、王竟成、刘超丽、王云燕、闫红霞、张倩茹、钟小丽、黄高峰、徐亚来

调研组:陈克战、于帅峰、陈阳、崔迎雪、刘丹、王竟成、刘超丽、闫红霞、张倩茹、黄高峰、徐亚来

支教组:扈晶晶、马丽、徐萌

上一篇:领导干部面试基本知识下一篇:小小的船教案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