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案例分析与点评

2024-05-23

幼儿教育案例分析与点评(共11篇)

篇1:幼儿教育案例分析与点评

案例分析与点评:

幼儿教育镜头集结

镜头一:大一班的苏来木小朋友在上课时搞了一个小动作——他悄悄从书包里拿出自己的铅笔,轻轻地将铅头掰断,然后举着断了铅的笔对我说:“老师,我的铅笔断了,给我削削。”我不动声色地削完铅笔后,才恍然明的白苏来木的小小用心,原来他可以借削铅笔的过程站在我的身边玩一会儿。

镜头二:大班的集中活动时总有几个 孩子聚在门口旁边的垃圾桶旁,一边削铅笔一边玩。

于是我逐个找到几个班的带班教师谈这个情况,老师们都表示自己班上也有这们的现象,而且大家都很苦恼,大二班老师说:“一开始我也是铅笔断了就帮孩子们削,后来因为断铅的情况很多,一削起笔来,活动进行不下去,集中教育的目标根本完成不了,索性让他们自己去削。”大一班老师说:“是,我也这样想,但是又怕孩子们削铅笔会出危险,所以只好 自己帮他们削。”

那么铅笔究竟由谁来削呢?在“削铅笔”事件的背后更值 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是什么呢?

二、点评:

分析整个事件的起因,是“断铅”引起的,而孩子的目的和动机不外条:

1、可能是用着用着铅笔断了,请老师帮忙希望能够继续使用。

2、希望利用削铅笔的短暂时间满足自己想游戏的愿望。

我想,两位老师的想法和做法似乎都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又都不够完美。因为不能解决问题的症结。

同时在“削铅笔”的现象背后,我们教师和幼儿园是有许多功夫没有下足的。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这个事情:

首先,作为教师可以和孩子的家长多沟通,请家长在幼儿入园前检查一下孩子的铅笔是否断铅,为他准备两支以上可供使用的铅笔。这样一来,即使断了铅,还有备用铅笔可用。

其次,教师在集中教育时的教法或态度或方式一定有问题。否则孩子为什么会“走私”呢?我们应当采用多种形式的有趣味的教学手段“吸引”孩子,激发他们主动想,大胆说的兴趣和愿望。

再次,幼儿园的管理,也可以说我这个业务副园长的工作不够细致。幼儿园完全可以为每个班配备一个削笔器,随时供孩子自己削铅笔。既解决了教师帮孩子削笔的苦恼,又杜绝了孩子削笔被划伤的危险。

最后,教师的常规教育不够,在集中教育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利用两三分钟时间请小朋友检查自己的铅笔是否完好,及时解决。这样,就不会耽误集中教育活动的进行了。

篇2:幼儿教育案例分析与点评

今天,孩子们要画牛。我让孩子们观察了关于牛的图片和范画,然后便开始画了。

“快来看呀,笑笑的牛身上长刺了。”孩子们都凑过去。“她画的牛棚好乱!”“你画的小孩手里怎么就拿一根草来喂牛呀?……”“你画的和老师的不一样!”孩子们七嘴八舌,我也走过去。笑笑显得有点尴尬。我鼓励笑笑讲讲她的画。“这是牛毛,我姥姥家的牛身上就长了好多牛毛。”“这是草栏子,是装草的地方,姥姥家的牛草就装在那里。”“我姥爷每天中午都会赶牛去小河喝水,我画的小孩是我。”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富有创造力的、有思想的个体。笑笑的画让我反思美术活动不应用范画束缚孩子的思维。

经验来源于生活,真实体验远比图片和范画更能激发孩子创作的热情。我要多为孩子们创造条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让他们有更精彩的表现!

专家点评:

篇3:不当处方质量点评与分析

1点评方法

1.1制定和完善质控制度与标准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试行) 》和《处方管理办法 (试行) 》的基本要求[1], 医院质控科及药事管理组织制定了详细的处方质量控制分析统计表, 每年对处方质量控制制度和标准进行修改完善, 对组织内的成员及时调整和补充, 按照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和医院整体质量控制的要求, 随时增减质控内容, 保证质量控制与处方点评的实效性。每月定时召开质量分析与不当处方点评分析会, 并下发书面通报。

1.2定期点评考核

1.2.1每月随机抽取各药房3 d~5 d的处方, 按照标准进行处方正确性和用药合理性审核, 统计分析。

1.2.2每月对药品出库量进行动态监测, 并对除大输液及普药外, 药品单价相对较高的前十位药品和二线以上的抗生素进行出库量统计和排序, 观察动态变化。

1.2.3每月对非专科特殊用药的百元以上大处方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和审核。

1.2.4每月对随机抽查的质控病历进行用药合理性和正确性的审核和统计分析。

1.2.5财务科每月对药物占比例进行统计分析和通报。

1.3随机医疗业务查房点评考核:跟随日常的业务查房, 查看医生的用药是否正确与合理, 发现不合理用药医嘱进行现场指导, 提出合理用药意见或建议, 以示教育警示和现场纠偏。

2实例点评与分析

2.1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常见的错误处方:如书写不规范、空项、用法用量有偏差、用药部位不具体等。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2], 审核处方的合格率, 不达标的科室分门别类提出存在的问题进行整体点评。

2.2典型实例分析

2.2.1无适应证用药

实例1:足月顺产产后1 d, 26岁, 体温血象正常, 无会阴切口和创伤, 子宫底于脐耻之间, 恶露深红无味, 处方: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 注射用氨苄青霉素3.0 g, 环丙沙星注射液100 m L, 静滴, 每天2次。用药分析:分娩是女性的一种特殊生理过程和阶段, 机体会通过生理调节使其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在没有出现感染的情况下, 不提倡预防使用抗生素。特别是环丙沙星注射液主要用于对其他抗生素药物耐药的G-杆菌所致的感染, 它可以通过乳汁进入新生儿体内, 哺乳期应慎用或禁用, 如确需使用可首选口服方式用药。

实例2:男性患者, 6岁。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处方: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 注射用头孢他啶3.0 g, 用法:静滴, 每天1次。用药分析: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病毒所致, 病程有自限性, 而抗菌药对病毒感染是无效的。因此, 根本不需使用抗菌药物, 只需对症治疗。只有少数患者为细菌性感染或合并细菌感染时, 才予以抗菌治疗。即使发生细菌感染, 小儿也主要以流感嗜血杆菌、链球菌为主, 治疗以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或第一代头孢为首选, 而不宜选用第三代头孢。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克林霉素。

2.2.2针对性不强的“大包围”式用药

实例:患儿女性, 2岁9个月。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处方:复方福尔可定、小儿退热口服液、布洛芬口服液、注射用赖胺匹林、地塞米松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头孢呋辛钠、5%葡萄糖注射液、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用药分析:上呼吸道感染多数伴有高热症状, 退热时针对儿童首先不主张使用激素类药地塞米松注射液, 原因是激素类药有掩盖病情的可能, 同时对于儿童可产生较大的免疫抑制作用, 在使用赖胺匹林入壶后再加地塞米松注射液入壶就是重复用药了。还有, 处方中也应注明布洛芬混悬液是高热备用药。再者, 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病毒所致, 即使少数患者为细菌性感染, 治疗时也应以抗菌谱较广的青霉素类或头孢一代为主。

2.2.3重复用药

实例:患儿男性, 5岁。临床诊断:咽炎。处方:氯雷他定颗粒、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液。用药分析:氯雷他定颗粒为H1受体拮抗剂, 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液中盐酸曲普利啶是一种具有中枢镇定及抗毒作用的强效H1受体拮抗剂, 用于抗阻胺作用, 选其一即可, 建议停用氯雷他定颗粒。

2.2.4不合理联合用药

实例:患儿女性, 7个月。同时开具两张处方, 处方一, 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咽峡炎。处方用药:小儿退热口服液, 头孢克肟颗粒, 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液。处方二, 临床诊断:补维生素D;腹泻。处方用药:维生素AD滴剂胶囊型、蒙脱石散、肠泰口服液。用药分析:患儿年龄较小用药量较大, 用药品种较多, 治疗无重点, 患者经济负担较重。在诊断为腹泻时, 使用维生素AD滴剂胶囊补维生素D帮助钙吸收无作用。蒙脱石散可吸附多种病原体, 将其固定在肠表面, 而后随肠蠕动排出体外, 其吸附作用影响其他药物的吸收, 必须合用时应在服用蒙脱石散之前1 h服用或等小儿腹泻治愈后再预以补维生素D.肠泰口服液中含有双歧杆菌培养液, 同时使用头孢克肟颗粒, 可因头孢克肟的抗菌作用而灭活或抑制双歧杆菌的活性, 有配伍禁忌。

2.2.5超剂量用药

实例1:产妇, 25岁。临床诊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术后, 处方:催产素注射液40 U, 注射。用药分析:催产素是为从动物脑垂体后叶中提取主要加强子宫收缩的药物, 用于产后止血, 每次为5~10 U, 最大剂量每次不超过20 U.目前虽然所用的催产素基本为人工合成, 但其中可能含少量加压素, 该产妇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大剂量 (即使为合成的纯制剂) 亦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等现象加重病情, 一次用极量的催产素不管用哪种方式注射都是很危险的。可以在监测血压的同时, 分次少量地使用该药, 或使用其他促进子宫收缩和止血的药物, 综合治疗。

实例2:男性患者, 6岁。临床诊断:恶心、呕吐。处方:甲氧氯普胺片, 用法:每次5 mg, 每日3次, 口服。用药分析:该患者为一名6岁儿童, 在使用甲氧氯普胺时, 必须按照儿童体重进行换算使用。6岁~14岁儿童使用剂量为2.5~5 mg, 每日剂量不宜超过0.5 mg/kg, 该患者体重20 kg, 每日用量不超过10 mg, 而该患者一次使用5 mg, 每日3次, 剂量偏大, 应该调整减少, 否则容易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2.2.6用法用量不当

实例:患者女性, 38岁。临床诊断:外阴炎。处方:头孢克洛胶囊, 0.25 g×6粒, 用法用量:口服, 每次1粒, 每日2次。用药分析:头孢克洛胶囊口服吸收后半衰期 (T1/2) 为0.6 h~0.9 h, 药物由尿原形排出, 一次口服0.25 g, 尿药峰浓度可达600μg/m L, 应每8 h给药0.25 g以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每日2次给药不足以维持24 h有效血液浓度, 口服给药时应让患者补充足量的水, 以防止药物在肾小管沉积, 药师应作补充交待或建议医师局部用药。

2.2.7给药途径及用法不合理

实例1:女性患者, 37岁。临床诊断:阴道炎。处方:制霉菌素片50万U, 阴道给药, 每晚1次。用药分析:治疗阴道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 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制霉菌素片为口服片剂, 置于阴道内片剂崩解释放所需体液量根本无法达到要求, 局部药物难以崩解和释放, 就达不到治疗的目的, 且刺激性大, 易导致阴道黏膜损伤。宜选用相应的栓剂或泡腾片, 如制霉菌素泡腾片等作为局部用药。

实例2:男性患者, 15 d.临床诊断: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处方:茵栀黄注射液, 口服3 m L, 每日3次。用药分析:该处方为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提取中药西制注射用药, 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作用, 仅用于静脉和肌内注射。用于口服治疗可用口服液, 因为注射用剂在没有加入口服用药的赋型剂时进入消化道, 首关效应可使药效破坏, 加之其口感不佳, 使新生儿服药的依从性差。

2.2.8不注重药品的不良反应

实例:女性患者, 12岁。临床诊断:急性胃肠炎。处方:环丙沙星注射液100 m L, 静滴, 每天2次;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U, 口服, 1 d 3次。用药分析:庆大霉素是由小单胞菌所产生的一种多组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肌内注射吸收迅速而完全, 不是口服制剂;环丙沙星与庆大霉素共同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耳毒、肾毒和胃肠道反应, 加之患者的呕吐、腹泻和不能进食, 易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两药联用毒性叠加。特别是女性儿童消化系统疾病更应回避不良反应, 尽量以补液等综合治疗为主, 如果口服治疗可在胃肠道症状减轻后选用口服胶囊或缓释片。

2.2.9抗生素联用不符合原则[3]

实例:患者女性, 32岁。临床诊断:卵巢畸胎瘤, 入院时患者感咽部不适, 查体无发热等症状。处方:琥乙红霉素0.5 g, 每日4次, 入院后第2天下午开腹行肿瘤切除术, 术后改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 氨苄青霉素3.0 g, 0.4%甲硝唑注射液100 m L, 每日2次, 静脉注射。用药分析:红霉素可透过细菌细胞膜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使细菌不能生长繁殖处于静息状态达到消炎的目的, 其为抑菌剂;青霉素则为活跃期杀菌剂, 作用机制是在细菌生长时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达杀菌目的, 如果选用了红霉素, 青霉素就不能发挥作用, 两者有拮抗作用。此患者入院时没有明显的感染症状和用药指征, 且已经预计到要手术治疗, 就应在用药上全面考虑, 术后如果没有明确的治疗目的可以选用与术前同一作用机制的抗生素或可以进行围术期用药。

2.2.10围术期用药处方不规范

实例:女性患者, 28岁。临床诊断:乳腺纤维瘤切除术 (围手术用药) 。处方: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 林可霉素0.6 g, 每日2次, 从术前1 d用到拆线后1 d共10 d.处方分析:围术期用药主要是手术切开前到手术后24 h内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预防感染, 按照卫生部38号文件规定[4]: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确需使用时, 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 术前0.5 h~2 h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 h或失血量大于1 500 m L, 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 h, 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h.此患者就可以选用围手术用药。

处方质量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规范的用药是保证医疗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通过处方质量的考核、不当处方的点评, 既遏制了医药领域的不正之风, 解决了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规范了医务人员的行为;又可以通过温习各种疾病的治疗和用药知识, 使医务人员不断学习, 医疗质量得到提高, 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2004:10.9.

[2]陕西省卫生厅.陕西省医师处方管理规范 (试行) [S].2005:4.3-8.

[3]陕西省卫生厅.陕西省抗菌药物临床医疗应用指导原则[S].2005:4.45-48.

篇4:微课教学案例分析与点评

【关键词】初中英语 微课 短篇阅读 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1-0080-04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九年级为全一册。本套教材共有14个单元,每个单元由两部分组成,Section A和Section B。Section A 是单元内容的基础教学,包括词汇、语法、功能,以听力输入、口语输出、阅读输入为主要教学形式,是体验和感知语言的阶段。Section B 是单元内容的拔高训练,在Section A的基础上围绕单元话题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拓展。除了深入听说训练,着力发展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因此,本部分是语言的学习、巩固和运用阶段。

本课例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九年级为全一册Unit 8 It must belong to Carla. 本单元以 “Mysteries”神秘事件为话题,集中呈现与学习表示推断的相关词汇。学生能根据相关信息做推断(Make inferences),能正确运用must, might, could和cant进行推断。本课例的教学内容是Section A部分的阅读教学,即3a-3c的阅读板块,是一则短篇阅读,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语境,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目标语言的表意功能,为后面的语法归纳与学习做好铺垫。由于本课例是一节微课录制课,根据微课堂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教材的截取与整合。本节课是阅读课1,集中解决一个问题,即关注reading comprehension,只完成3a和3c的任务。3b裁出放入该阅读课2的微课内容,即关注language learning。本课例的阅读教材是关于小镇怪声的文章,活动3a要求学生阅读文章,根据文章内容选择最佳标题。活动3c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细节,找出文中各个人物对奇怪声音的推断和观点。本篇阅读语篇结构清晰,文章以“怪声”为主线,交代了“怪声”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受访对象Victor展开小镇上一系列人物对“怪声”的来源猜测,但最终还是留下悬念。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九年级学生。本课时是本单元的第3课,在前面两节课的听力输入和口语输出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运用核心句型——用情态动词表推断,但熟悉程度和实践中“能根据相关信息预测、推断”的准确性、流畅性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里与学生的互动中,要多鼓励学生运用表推测的完整句式。

在前几个单元的长篇阅读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多种阅读策略和学习策略,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教师需要引导、激发学生将已获得的学习体验在阅读活动和任务中大胆实践。《课标》对五级阅读目标有这样的描述:“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本课阅读文本中含有连接词however, but, so,学生能够理解并记忆这些连接词的中文释义,但放于文章中起着关键作用的逻辑联系,即使是九年级学生,对此理解也可能存在难度。因此,合理使用阅读策略才能帮助学生快而准地把握段落和语篇大意,也能有助于快速理解文章的重要细节。在教师的引导下,九年级学生能够运用快速阅读(略读)的技能找到关键词和主题句,从而归纳出主旨大意。

同时,九年级的学生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基本能根据获取的阅读信息,归纳巩固,复述文章。但使用目标语言进行复述的逻辑顺序性、流畅性、合理性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一)语言目标

1. 能正确使用下列词汇(Curriculum words)

happening, noise, policeman, wolf, uneasy

2. 能正确运用must, might, could和cant进行推断

It could be an animal.

It must be teenagers having fun.

It might be the wind.

It cant be a dog.

(二)能力目标

1. 能够有效获取阅读信息,归纳主题。

2. 能够根据相关信息猜测、推断。

3. 能够关注连接词,感知它对语句理解的推动作用。

(三)情感目标

噪音让人感到心烦不安。噪音也是一种污染。减少噪音,从自身做起,提高个人素质与修养。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学生理解语篇的能力应该是具备的,不存在太大的困难。对于重点新词happening, noise, policeman, wolf, uneasy,教师需要提供合理的语境自然渗透,培养学生猜词的能力。新词的掌握重点还在于让学生把握词性,词的变化,在本课中设计了wolf-wolves,其余词汇的重点学习放在阅读课2—Language learning。在阅读中体会目标语言的表意功能,运用情态动词表推测是本节课的语言输入重点。运用找关键词、找主题句的略读阅读策略,关注连接词however的上下文逻辑联系,把握文章大意是本课的难点。

五、设计理念

本课时根据微课特征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见教材分析),细化了知识要点,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即在语篇中体会表推测的情态动词用法。在阅读活动设计方面,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读前”、“读中”和“读后”,体现阅读教学的过程性。“读前”音图结合引发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思考与预测,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习兴趣。适当处理个别新词如uneasy,降低阅读难度。“读中”略读精读任务明确,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技巧。“读后”运用表格或思维导图构建的文章框架与主旨进行拓展性语言训练如本课时的角色扮演。阅读教学需要关注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重视精读与泛读的结合,在文本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着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需要深度挖掘教材,深度设计,深度教学,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与语言的深度运用。教师需要将教法与学法相结合(如图1)。

六、教学过程

Step 1:Lead-in

教师通过幻灯片分别播放狗、熊、狼的声音,学生以听音辨物的方式猜测声音来源,如两人或以上同时观看视频学习,可以抢答分享猜测结果。教师呈现图片与单词以方便学生检测猜测是否正确。再播放一种奇特的声音,营造紧张氛围,教师提问:What might be happening? Who is the noise-maker? 学生可回放视频,重复听音,发挥想象,自由回答。教师追问: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hear strange noises? 学生回答的关键形容词有:nervous, worried, scared等,鼓励学生联想更多的相关感受的形容词。老师此时补充呈现新词uneasy。

[设计意图]

课前热身辨音游戏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入了本节课即将阅读的材料话题strange noises。教师通过问题What might be happening? Who is the noise-maker? 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重点情态动词进行合理推测并给出适当理由,又通过询问学生对奇怪声音的感受,复习表达情感的形容词,为下一步的阅读做好铺垫。此外,狗dog、熊bear、狼wolf是阅读材料中即将提到的,wolf是词汇表中要求掌握的新词,教师还设计了以图片形式引导学生将wolf变为wolves,突出新词的要点与考点。重点词汇uneasy与noise-maker也在层层引入、话题讨论中呈现给学生,学生能够在一定的语境辅助下猜测把握这些新词的含义。在读前尝试了扫清本课词汇上的阅读障碍。

Step 2:Pre-reading

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见图2),并提问:Is this woman uneasy, too? 学生思考后回答并给出适当理由。

教师追问与图相关的信息,预测师生对话示例:

T: Where is she?

S1: She is in her home.

S2: She stands by the window of the house.

T: When is it?

S1: Its at night. Its dark outside.

S2: It must be midnight. I can see the moon in the sky.

T: What is she doing? What might be happening?

S1: Shes looking at something.

S2: She wants to know what happened outside.

S3: She might hear something unusual.

S4: …

[设计意图]

新教材中每篇阅读材料都配有插图。插图中含有大量的信息。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并充分挖掘图中信息,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有助于预测和了解阅读材料的主题,继续为学生正式阅读文本做好铺垫。由于语言学习需要交流,在英语学科微课录制中,一般请学生按住暂停键,充分思考,鼓励学生头脑风暴尽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预测越多的答案,形成更多的学习期许,教师同时将预测答案呈现于ppt,形成思维碰撞,学生学会自我检测。

Step 3:While-reading

(一)Fast-reading

学生浏览3a中提供的三个标题选项(见下框),教师示范找出题目A中的中心词并以“下划线”形式勾画出来。学生模仿老师勾画出标题B、C的中心词。学生带着这些中心词、关键词快速阅读文章,选出文章的最佳题目。

A. A small and Quiet Town

B. Strange Happenings in My Town

C. Animals in Our Neighborhood

学生选出正确答案B。

[设计意图]

教师渗透快速阅读策略,学生通过了解抓住关键词的策略,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下,实现阅读材料与最佳标题的匹配,顺利进入语篇。在此环节,教师要抓住学生在开篇问题被激发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快速阅读文章,把握文章整体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反复回放,模仿学习英语阅读策略的应用。

(二)Careful-reading

1.教师请学生再次回归文本,阅读材料,细化最佳标题的理由。学生通过勾画关键词或关键句进行分析阐述选B的理由及排除A、C的理由。

(1)引导学生找出并关注首段的主题句:We live in a small town and almost everyone knows each other. It used to be very quiet. Nothing much ever happened around here. However, these days, something unusual is happening in our town … 并通过找出下文照应信息strange noises, 结尾段中There must be something visiting the homes in our neighborhood. 了解到全篇都是围绕主题句而展开,提供了选B依据。

(2)同时,根据首段的主题句,引起学生关注转折词however,时间对比词used to be——these days,找出句子的逻辑联系,前面围绕a small and quiet town的信息可判定为文章的背景信息即background information,重点是后面的主题句,即文章中心大意main idea。得出排除A选项的依据。

(3)根据C选项Animals in Our Neighborhood学生勾画出的中心词animals,学生能够在文中找出animal,dog,bear,wolf的动物名词,但很快能发现文章并未展开介绍这些动物的习性与特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和总结文中提及这些动物仅仅是对奇怪事件的解释即explanations to strange happenings。进而排除了C选项,力证了最佳标题B. Strange Happenings in My Town。

[设计意图]

教师拔高难度,设计了阅读逻辑分析。意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文章大意,着重教会学生把握文章大意的方法,找主题句。并采用圈词的方式突出文中的重点连接词,引导学生关注连接词,如表示句意转折的however。让学生感知、判断连接词在句子之间所起的连接作用,同时为本单元重要阅读策略identifying linking language,让学生能借助连接词感知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作铺垫。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梳理了文章脉络,为写作打下基石。学生主动思维,挑战高难度任务,虽看似枯燥的环节,在层层递进的教材挖掘中也能让学生增强解题能力,增加信心,获得成就感。学生在教师层层引领中完成任务,也可根据自身学习水平与接受程度选择回放,反复研究学习,解决自己学习中的难点,充分利用微课学习的有利因素为提高学习效率而服务。

2.教师以strange happenings——strange noises为主线,提出“What are the strange noises?”,请学生再次细读文章,找出不同的人对奇怪声音来源的不同看法与猜测。教师仍然指导完成阅读任务的方法策略。首先,从表格中读出有哪些人的观点即关注who。在文中圈出这些人物代表,那么相应的表达观点的句子即what也能找到。学生在文中勾圈划,找到主要信息,再仔细观察表格中的例子(见表格)发现,不能照抄文中句子,要有适当的变化。最后,学生根据表格形式填写出正确的内容。

[设计意图]

始终围绕文章主线开展阅读任务。细读任务需要独立阅读,也需要合作交流。任务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清晰、有效地掌握对奇怪声音来源的各种猜测与观点,也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在读中学,学中做。在阅读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体验表推测的情态动词在语篇中的恰当运用,为后面的语法课做好隐性铺垫。微课中如教师示例清晰,方法策略指导到位,相信学生能找到并读懂想要获得的信息。

(三)Step 4:Post-reading

教师引用文中一句话来创设读后活动的语境,“But what is it? We have no idea.” 以“究竟是什么?无人知晓”来引发学生好奇心,以及做进一步推测。Such strange happenings must be reported in the newspaper. 这样的奇闻奇事一定会上新闻,请学生进行多角色扮演,以记者做新闻,现场采访报道的形式,根据3c表格信息提示,复述故事内容。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表格信息开放性地使用语言,运用情态动词恰当地进行推测。教师录制范例并加入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

在学生个体阅读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在创设的真实情景中,运用已获取的细节信息以角色扮演的新颖形式合作复述文章,并尝试注入自己的想法。学生通过活动,串起重要的细节信息,能够在巩固所学内容的同时运用所学语言进行表达。如两人或多人观看视频,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为学生营造轻松的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环境。然而,通常情况下,微课是为个体服务的,英语微课的局限性就在于语言的交流很难实现。更多地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并参照范例能进行自我检测。

Step 6:Conclusion and Homework

1.课堂总结

学生在老师的问题引导下构建思维导图回顾重点词汇、目标语言和文章大意。(见图3)

教师抓住关键疑问词what(strange noises/strange happenings), where(in a small and quiet town), when(in the night), what it is(must/might/could/cant be…), how people feels(uneasy)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本课所学,并从人们的感受出发找出文中句子:Everyone in our town is feeling uneasy. 教师利用连接词so引出人们想要的结果:So most people hope that this animal or person will simply go sway. 进入话题讨论: Usually, nobody likes noises. Noise pollution is becoming worse and worse in China. What daily noises do you know? What can we do to help cut down such noises? 学生可能联想到的日常噪音污染如老年人跳广场舞,公共场合大声讲话、尖叫、打电话,夜晚城市飙车一族等。教师渗透德育情感教育目标,强调提高个人素质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

2.课后作业

结合文章中留下的悬念,让学生结合文中已知信息,充分发挥想象力,发表自己对奇怪声音的合理推测与观点。并将自己的看法与同学、好友分享。

[设计意图]

复习文章内容,关注阅读细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倡导课后自主合作学习,分享学习体验。

七、案列点评与反思

(一)案例点评

1.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注入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教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满堂讲,学生被迫接受知识,形成两累局面,教师喊累,学生也喊累。负面效应让学生无法体会阅读的快乐。本课阅读教学中,教师大胆放手,在导入环节用声音刺激学生思维,在读后一人分饰多角色扮演环节,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运用目标语言做合理推测。在完成3a的任务中,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学习、比较筛选出最佳题目,不仅仅选出正确答案,还着力回归文本分析文本结构和中心思想。在读后活动中,学生演绎故事,教师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创意。在本课总结中关注文本结构、思维导图的构建,升华情感教育,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努力实现“启发式”的教学,学生始终带着任务在做中学,让阅读成为悦读。

2.既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又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取有用的信息,感知目标语言在语篇中的恰当运用,也能丰富自己的语言。本节阅读课在关注语言学习的同时,也注意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共同发展。在阅读文章大意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起着关键作用的连接词,感知它反映的逻辑关系,从而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做得较好的方面有:

1.导入自然、激趣和结尾落实、升华

本节课的导入播放音频,给学生以听觉冲击,学生听音辨物,并以抢答方式积极思维,激活学生背景知识。开篇热身活动鼓励学生运用目标语言进行猜测,设计层次由易到难,学生遇到挑战,参与性更加高涨。结尾设计归纳总结,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落实本课要点。 话题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简要谈谈减少噪音污染,情感升华。

2.实现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

教师在各个环节都创设能启迪学生思考的语境,有音频形式、图表形式等。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去学习,去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有独立安静地阅读分析,有与老师的,或许同伴的思维碰撞,最后享受分享式的学习。

然而,本节课不足的方面是缺少阅读文化,在文化方面挖掘不够,而提炼出的情感目标似乎也不够流畅、自然。由于微课可能只针对一个学生,在设计的最后环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人分饰多角色很难实施与评价,最后可能变成单一的表格复述,大大降低了语言输出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笃勤.英语阅读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3]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Go for it!九年级全一册[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篇5:典型的家庭教育案例与专家点评

周末的一天,我在阳台上发现了一个旧的小蛋糕盒,盒中装满了液体,层次分明。最上面一层呈金黄色,中间一层是透明的,下面一层则呈浑浊状。不用说,就知道一定是孩子在做实验。

我第一反应是感觉这个三层盒子看上去挺漂亮的,第二反应就是觉得有点浪费。我问孩子这是在做什么?好端端地油和淀粉怎么能放进水里呢?孩子说是想冻有颜色的冰块,于是就在水中放了白色的淀粉和金黄色的油。原来如此!

孩子是一个好奇心强,又喜欢动手操作的探索者,他一定是受了什么启发和促动,才有了这样的奇思妙想。他反复试验,对勾兑液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除了惊讶于他一个接一个积极的探索尝试之外,更令我愧疚与反思的是,我在指责孩子“浪费”的同时,并没有真正尊重和鼓励他的探索。

专家点评:

篇6:典型的家庭教育案例与专家点评

儿子一向懂礼貌,可有一次他要买玩具我没同意,他甩出一句脏话“X!”我生气地质问他跟谁学的,他就是不说,我只好努力控制情绪,转移了话题。

回家后,和儿子一起吃红薯,他有礼貌地说:“谢谢妈妈给我吃红薯。”我抓住这个时机,首先肯定他是个讲礼貌的孩子,然后跟他交流了不能说脏话的原因。谁知儿子却理直气壮地说:“可是爸爸和爷爷都讲,妈妈也没有生气啊。”我这才意识到儿子讲粗口的根源,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

我请他当家里的“文明用语监督员”,发现谁讲粗口就制止。此后,儿子果然不再讲粗口了,在他的监督下爷爷和爸爸也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我庆幸自己没有粗暴的呵斥、生硬地处罚,而是用疏而不堵、柔而不躁的方式,建筑了一条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的彩虹桥。

专家点评:

小孩子说脏话,常常是出于好玩、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家长及时控制情绪,巧妙地运用转移话题、及时肯定、阐明原因、沟通感受、赋予责任感等正面疏导的方法,将“对抗”变为了一种“引导”。更可贵的是,倾听了孩子的心声,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家长与孩子在平等相处中共同进步。

★ 中考典型试题

★ 著名企业招聘典型试题-微软

★ 小学语文毕业模拟考试典型试题

★ 典型材料

★ 典型发言稿

★ 典型近义词

★ 先进集体典型材料范文

★ 典型案例范文

★ 典型事例 范文

篇7:幼儿教育案例分析与点评

三十五团中学邓海燕

在这一个月的读书时光中,我感到很快乐。基础教育研究专家王晓春所著《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老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虽短,但可读性强,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好书。

这本书我还没有全部读完,我已经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现将感悟最深的一个案例与大家分享。

课堂上,作为教师最讨厌那些坐不住或者不时做小动作说话的学生。虽然对他们多次提醒,反复教育但仍不见起色,真是恨铁不成钢。《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中的案例30讲的是黄老师向王晓春老师求教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的方法。看了王晓春老师的支招,我觉得受益匪浅。其实,原来是我们没有把握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王老师告诉我们学生的注意有两种: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主动的收敛的,无意注意是被动的散漫的。现在有不少学生有意注意水平很低,东张西望,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知自己想干什么,不知自己该干什么。他们虽然坐在教室里,但并不是“学习者”。这是教师最头疼的。而无意注意的规律是:哪里声音大,哪里色彩鲜艳,哪个人动作怪异,什么事情新鲜好玩,他就会往哪里看,这种情况小学生中表现很突出。

为此,在教学中必须从他们生理、心理所处阶段出发,灵活多样的采取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一种方法集中连续实施的时间不能太长,以免使学生感觉厌恶、疲劳,分散注意,从而出现讲话、做小动作的现象。以一种方式为主,伴以其他方式交替进行,降低学生的紧张度。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出发,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多以身边熟悉和感兴趣的例子介绍,甚至穿插一个故事,一个笑话,绝对不能单一化,从而有效的使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交替,穿插在整个教育教学中,让学生松紧结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篇8:门诊处方点评分析与对策

1资料与方法

2010年7~12月每月抽取一日处方, 按科室分层等比例抽取100人次处方, 共600人次处方。处方样本 覆盖全院门诊各科,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依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填写处方点评工作表, 统计相关用药指标, 参考《处方管理办法》 (卫医发[2007]53号) 、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临床用药须知》[2]、第16版《新编药物学》[3] 、药品说明书等对门诊处方进行点评, 判断其用药合理性, 并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600人次处方中共617张处方, 人均就诊及发药交代时间分别为9.8 min和22.1秒, 人均用药品种数1.6种, 药品通用名使用率100.0%, 人均用药金额54.6元, 处方针剂使用率13.6%, 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13.0%, 抗菌药物费用占处方总费用百分率为16.9%。600人次处方中合理使用率95.5%, 不合理处方共27人次 (27张) 。不合理处方点评结果见表1。

3讨论

由于医院实行电子处方, 处方的用药规范事先已经在程序中设定, 使各项指标较为合理, 如手写处方书写不规范或字迹难以辨认的, 医师签名、签章不规范或与签名、签章的留样不一致的, 西药、中成药与中药饮片未分别开具处方的, 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的, 单张门急诊处方超过五种药品等不合理情况都可以避免。导致不合理用药处方的主要原因为医师对电子处方操作不熟练及对一些药品适应证了解不清楚。

不规范处方中, 包括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 如处方中性别空项或药品用法空项;用法、用量使用“遵医嘱”或“自用”, 如处方用法为“备用”;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 如某处方临床诊断空项;无特殊情况下, 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 急诊处方超过3日用量, 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 如诊断为微量元素缺乏需长期用药未特殊说明处方超过7日用量。

不适宜处方中, 包括适应证不适宜, 如上呼吸道感染给予主要用于尿路感染的金钱草片;遴选的药品不适宜, 如早孕患者阴道炎给予孕妇禁用的甲硝唑片;药品剂型与给药途径不适宜, 如阴道用药的妇炎消泡腾片口服给药;用法、用量不适宜, 如维生素K4片用法为30片涂口腔;重复给药, 如处方中开具同一药物的片剂和胶囊。超常处方为无适应证用药, 如阴道炎患者给予主要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的蒲地蓝口服液。

总之, 为保证患者合理用药, 保障医疗安全, 医师应认真开具处方, 药师应仔细审核处方, 树立责任心及安全用药意识, 以减少不合理用药;医院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电子处方的使用等知识的培训, 加大处方合理用药考核力度, 对于不合理用药处方, 应落实到相关责任人, 避免再犯同类错误, 对多次开具不合理处方相关责任人实行经济处罚并与个人考核挂钩;药师临床及药学知识掌握不足, 把关能力不强, 应不断提高业务技能, 真正发挥审核监督的职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卫医发[2007]53号.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临床用药须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530-1532.

篇9:《指南》科学领域案例与点评

老师在美工区投放了橡皮泥,鼓励小朋友捏出各种有趣的小动物。

小明拿起一块橡皮泥,来到自然角的鱼缸边。老师走过来问:“你想喂鱼吗?”小明说:“我想让橡皮泥浮起来。”

老师建议:“你再打一盆水吧。咱们别打扰小鱼好吗?”小明欣然接受,开始了自己的“实验”。他把橡皮泥团成球放进水里,橡皮泥沉下去了;他把橡皮泥压成薄薄的饼状放进水里,橡皮泥又沉下去了;他把橡皮泥搓成细长条放进水里,还是不行。

小明开始停下来思考……他环顾四周,看见了昨天折的小船,想了想。

这次,他拿出了一张纸,使劲儿地揉成一个纸球,把橡皮泥糊在纸球的外面,橡皮泥终于浮了起来。

小明高兴得跳了起来,跑向老师报告他的成功。

(案例来源: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培训手册)

点评:

刘振民(开封市基础教研室):

本是

一次美术区域活动,但美工材料却引发了幼儿自发性的科学探索。也许幼儿是因为看到鱼缸里游泳的小鱼,产生了联想,希望手中把玩的橡皮泥也能够“游泳”;也许是让橡皮泥浮起来的想法让幼儿选择了鱼缸。很显然,在鱼缸里做实验是不合适的。教师在弄清幼儿意图后,请幼儿打了一盆水过来,及时在幼儿探究的环境及材料上给予了支持,使幼儿的探究行为得以顺利进行。

在探究过程中,幼儿不断尝试各种方法,努力使橡皮泥浮起来,也许尝试了很多次也达不到想要的目标。但是支持幼儿的自发自主探究对形成他们的探究意识更为重要,所以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幼儿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而是让幼儿继续自己的探究。

最后,幼儿通过环境中其他材料的辅助,成功解决了“让橡皮泥浮起来”的问题时,“高兴得跳了起来,跑向老师报告他的成功”。可见探究中的发现是对幼儿的最高鼓励,教师的外在鼓励此时似乎变得次要了。也许,最好的鼓励方式就是与幼儿分享探究的过程和成功的喜悦,对他们的发现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和兴趣。

磁铁哪个地方吸得多

北京市第五幼儿园

在“磁铁哪个地方吸得多”的科学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多块条形磁铁,并分别在其两端和中间标记上了不同颜色的线。将蝴蝶夹子、螺丝钉、螺丝帽、曲别针等各种材料放在盘子里备用,还配备了记录表。

活动开始后,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我标出的线,我鼓励孩子们猜一猜“条形磁铁的哪个地方吸的东西多”。孩子们的猜想各不相同,有的猜红线的一端,有的猜白线的一端,还有的猜中间的黑线部分。我给孩子们简单地介绍了记录表的使用方法,鼓励他们将各个标线区域吸起来东西的数量记录在相应的空格中。

孩子们兴趣盎然,所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有的把磁铁三个部分先后放进盛有铁制品的盘子里,然后分别数每个部分吸起了多少;有的将磁铁整体放进盘子里,再数一数每个部分分别吸起了多少;有的将盘子中的铁制品一个一个地吸到磁铁的不同部位,看哪个部分能承载得最多;有的孩子尝试着使用了多种材料……

在讨论活动结果时,很多孩子都发现:磁铁的两头吸起了很多的东西,但中间的位置却几乎什么也没吸起来。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这样的发现呢?我还特意为他们准备了一个大展板,请他们把自己的记录表都展示在大展板上进行分享交流。在一串串的数字面前,孩子们都惊讶地叫起来:“都是两头吸得多,中间吸得少啊!”

我又拿出了U型磁铁问孩子:“那U型磁铁也会是这样吗?U型磁铁的两头在哪里呢?”孩子们又带着这新的疑问,开始了探究。

点评:

刘振民(开封市基础教研室):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侧重点不是灌输给幼儿相关的知识概念,而是让幼儿通过观察、记录和表达等一系列的活动,自己建构认知概念。

案例中的老师将磁铁的两极和中间部分用不同的颜色标注了出来,为幼儿区分磁铁的不同区域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有效地提高了幼儿探究的效率。幼儿的探究过程是多样的,教师对幼儿如何探究并无限制;还重视经由集体分享,将幼儿的个人经验通过归纳,提升为全体幼儿共同经验智慧的过程。这样,既让幼儿获得了探究与发现的成功感,还获得了表达与交流的机会。

当然,活动结束后的拓展延伸也很重要。教师关于U型磁铁的问题可以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究,并在探究中再次使用观察、记录、交流等方法,这种反复操作有助于幼儿探究能力的提高。

沙漏的秘密

河南省实验幼儿园

在一次区角活动中,我们在区角放置了1分钟、3分钟和5分钟的沙漏。5岁的嘟嘟玩了一会儿,兴奋地说:“我们班有9分钟的沙漏。”

我说:“9分钟的沙漏?你是怎么知道的?”嘟嘟说:“1加3加5是9,这三个沙漏合起来就是9分钟。我学过加法了。”

嘟嘟将数学活动中的加法运用到时间的计算中,这是一种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我问:“那你把3个沙漏一起放在棋牌区是为什么?”嘟嘟笑着说:“我在给小朋友计时间呢,看看他们能不能用9分钟下完一盘棋。”

我说:“好啊,我们一起来吧。你想怎么计时呢?”此时,嘟嘟毫不犹豫地将三个沙漏抱在怀里,试图把它们一起翻转过来计时。可三个瓶子太多了,他向我求助。我意识到孩子虽然会加法,却不明白时间这种抽象概念叠加时的特殊性,还不知道时间会同时开始,一起“溜掉”呢!此情此景,正是孩子探索时间特性的好机会!

我于是认真地帮助嘟嘟,和他同时把沙漏翻过来,一起观察瓶中沙漏的情况,边看边说:“9分钟怎么这么快?”嘟嘟还沉浸在观察与发现之中,很得意地说:“嗯,9分钟就要到了。”这时,区角活动结束的音乐响起了,带着一脸的满足,嘟嘟将沙漏放回玩具架。

点评:

徐 菁(河南省实验幼儿园保教主任):

嘟嘟能发现沙漏在生活中的计时作用,这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嘟嘟不明白时间这个概念的特殊性。虽然在这次区角活动中,嘟嘟没有获得正确的知识,但是却拥有了宝贵的尝试和探索。

针对这次探索活动,老师可以通过以下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沙漏的科学探索价值:请孩子把玩沙漏,感知沙粒的持续流动性与时间流逝的关系;投放不同时值的沙漏,让孩子感受不同沙漏大小和计时长短之间的关系;尝试着让孩子感受沙漏同时计时的时候,时间的同时流动性;探索规定时间的计时方法。

我们也为嘟嘟的探索活动制定了策略:在沙漏旁边投放定时器,比较沙漏和定时器计时的效果,让嘟嘟意识到9分钟定时器记录的时间比三个沙漏同时漏完的时间长得多。请他思考:“这是为什么?”

你会运用加法口诀

我来到甘肃敦煌的一个幼儿园,看到大班教室里的墙面和黑板上张贴着很多加减法算式。老师说,孩子们已经完全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

我问身边的一个男孩:“你知道3+5等于几吗?”孩子立刻回答:“8。”我又问:“那3+8等于几呢?”孩子也很快回答:“11。”

我看到小男孩在用瓜子皮、玉米皮、小棍等粘贴妈妈的头像,便问:“你看你粘贴的这幅妈妈的画,左边眉毛用了几个瓜子皮?”孩子从左到右用手指着数:“1、2、3、4、5。5个。”我又问:“那右边眉毛用了几个瓜子皮?”孩子再一次从左到右用手指着数:“1、2、3、4、5。5个。”“那么,两个眉毛一共用了几个瓜子皮呢?”我问道。孩子用手指着从左到右数:“1,2,3,4,5,6,7,8,9,10。10个。”

(案例来源: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培训手册)

点评:

刘振民(开封市基础教研室):

儿童解决数学问题的水平是多层次的,案例中的幼儿在计算两个眉毛所用瓜子皮的总数时,并没有利用教师让他们记住的加法口诀,而是从头开始的点数。所以,不能简单地用答案是否正确来判断幼儿的学习水平。

幼儿的数学学习受其思维发展水平的影响,多处于实物操作和形象运算阶段,让孩子死记硬背超越他们理解水平的抽象的记忆口诀,对于他们的数学学习来说并没有具体的作用。数学学习的方式不是记忆而是建构,记住不等于理解。

篇10:父母教育十大常见问题与点评

1.对孩子的行为过分担心

故事:有个朋友的妻子,为了方便给楼顶上的花草浇水,她在楼台旁边搭了个五寸多高的小木凳,每天她就站在这个小木凳上浇水。一次,她刚提上水准备上凳子浇花,却发现4岁的女儿早就爬上了凳子玩了,这可吓坏了母亲:“哇,孩子快下来!”

点评:中国式的教育是家长处处呵护、担心孩子受一点伤,结果使孩子弱不禁风,遇到困难时总是一脸的沮丧,这样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如果你连爬上一张矮凳子这样的主动权都不交给她,那么以后她做什么都是战战兢兢。

2.给孩子做说谎的榜样

故事:吃过晚餐后,许勇坐在电脑前,正在为明天的销售方案该怎么做而发愁,电话响了,刚上幼儿园的女儿按下了免提键:“许勇吗?”“叔叔,我是蓓蓓。”“蓓蓓,你爸爸在家么?我们这三缺一,叫他快点来。”蓓蓓刚想叫爸爸,妻子看到愁眉不展的许勇,回话说:“不好意思呀,许勇这会儿有点事出门了。”

点评:大人经常会无意中说谎,比如和同事通电话的时候,明明正在家里和孩子玩,却告诉对方正在写东西,为的是不让对方打搅……大人的谎言有时是善意的,却没有想到在孩子心里留下了烙印,到他也说谎的时候,大人有什么资格摆出一副“你不能”的姿态?

3.过分强调“赢”的观念

故事:星期天上午,徐航和3岁多的儿子一块下跳棋,虽说徐航只是陪着儿子玩,纯粹是消遣,但小孩子的思维哪比得上成人?徐航不经意的一步棋,让胜利已成定局。这时候,儿子可不乐意了,看到小家伙哭丧着脸,徐航才回过神来:“哦哦,我下错了应该是放这里的。”随着他的悔棋,战局马上改观,儿子又重新露出笑容。

点评:在每次孩子们有比赛时,最激动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他们的爸爸妈妈,他们会参与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比赛,例如帮他们钻空子,帮他们出主意,提醒他们正确答案……事实上,父母对输赢观念的强调,更容易让孩子处在输不得的处境之中,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把成功看得过重,从而让心理变得脆弱。

4.害怕孩子向你提出要求

故事:赵锦华什么都不怕,就怕带着5岁的儿子去逛超市,因为孩子一见琳琅满目的玩具就会乐得手舞足蹈,一会儿看中了一辆汽车,一会儿又想买个天线宝宝。

满足不了要求就又哭又闹,让父母束手无策。

点评:4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会主动跟父母提要求,甚至用各种方法来获得批准。因此,一些父母很怕孩子提要求,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拒绝,或者怎样做才能两全其美。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了,因此当他提出要求的时候,我们不妨听听他们的想法,和他们制定一个规划,如条件符合,就满足他的要求,这样,孩子在愿望满足时会格外珍惜。

5.立即满足孩子的愿望

故事:清晨,妈妈走进房间:“起床了,兵兵。快穿衣服。”说着,妈妈拿起一件绿色的衣服。

“不,我要穿那件黄的。”“好,好,穿黄色的。”“兵兵,穿运动鞋。”“我不穿,要那双会发光的。”“好,好,穿发光的鞋子。”“星期天去看爷爷,好吗?”“不,我要去儿童乐园。”“好,好,去儿童乐园。”……

点评: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更有很多父母通过对孩子察言观色来了解其愿望,并立即给予百分之百的满足。殊不知,这会使孩子从童年时代起就失去渴望和追求感,更不会明白真正的幸福只有通过努力才能争取到。所以,如果对孩子的愿望一流露,甚至还没有流露之前,就千方百计地予以满足,就会使你孩子的童年失去魔力和魅力。

6.“主动”帮他分辨是非

故事:刘君的儿子和一个小弟弟在玩,妻子走出来说,家里只有一个苹果了,给谁吃?按照刘君的意思,小弟弟既是客,又比儿子小,这苹果应该让给小弟弟了。但这是大人的常规思维,也想不到有什么更合适的办法了。可出人意料的是,刘君的儿子却说,把苹果分成两半,我要小半儿的,弟弟要大半的。这真让所有大人大跌眼镜。

点评:主动帮孩子分辨是非,听起来是件好事。仔细想想,你这么主动地帮助孩子辨别是非,跨过一些挫折的门槛,已经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了,这样,只会束缚他自己的思维。

7.不尊重小孩的隐私

故事:徐蕾和邻居街坊聊天时,妈妈们都说着各自小孩子的乐事趣闻。徐蕾也无意中说道:“我家佳佳呀,都7岁了,前几天还让我们房间‘发大水’了。”这事后来成了小朋友取笑佳佳的把柄,让佳佳好长时间都闷闷不乐。

点评:如果你与邻居私下谈论你5岁的儿子夜晚睡觉还离不开奶嘴,孩子知道后自尊心就会大受伤害;如果爸爸在熟人面前诉说他8岁的孩子还尿床,这种揭短行为也会使儿子对父亲失去好感和信任。每一个人,即使他还完全是一个小孩子,也需要有他的私人领域,即使是他的.父母也不能随意干涉。因此,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孩子某一方面如果牵涉其个人私事或隐私,大人应予以尊重,千万别向外人揭短。

8.饭桌上的妥协者

故事:“开饭喽!”听到妈妈的声音,思思从自己的房间跑了出来,一看是青椒炒肉丝加西红柿蛋汤就噘起了嘴:“又是这套,我不吃。”“那你喝牛奶吧。”“不要,我要稀饭。”“好,好,我这就去帮你买。”

点评:这个菜不吃,那个菜也不合口味,孩子总对饭菜百般挑剔,可你却百依百顺:嫌鱼肉腥,就改吃红烧肉;青菜不吃,就改吃水果;要吃汉堡包、炸薯条,就去快餐店。久而久之,孩子就摸透你的心理,一不称心如意,就饭碗一推,耍起赖来,餐桌上的闹剧愈演愈烈。孩子正确饮食的基本法则是:给孩子吃什么,何时吃和怎样吃,由父母决定;而孩子是否爱吃和吃多少由孩子自己决定。

9.害怕孩子之间争抢

故事:陈规带着妻儿回老家,当大人们一起聊天叙旧时,儿子也和小伙伴们玩成一片了。可不一会儿,院子外就传来儿子的哭声。出去一看,才知道小家伙是因为和别人争玩具给闹的。陈规妻子边哄边说:“他们是野惯了的孩子,你怎么能和人家抢东西呢?”

点评:很多父母带着孩子出去玩时,常常会叮嘱:别和人家抢。因为他们都想做一个有教养的家长,希望孩子不去抢;另外,万一对方个头大,可能自己的孩子吃亏,退一步海阔天空,家长们早已深谙此道。实际上,孩子之间的争抢是否真的这么可怕呢?也未必。懂得争抢是人性的一种本能,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引导。可以尝试告诉孩子,属于自己的不妨争回来,自己喜欢的不妨去争取,但不能不择手段。如果孩子连争抢的本能都不具备,连争抢的勇气都没有,长大以后,面对竞争,谁又会去帮他争取呢?

10.“付酬”家务弊大于利

故事:今天是婷婷奶奶的生日,一大早家里就忙开了。十点左右,客人陆续来了,妈妈一边忙着倒茶,一边吩咐婷婷给客人洗水果。一贯给父母“长脸”的婷婷这次却没有像以前那么乖巧。直到妈妈说:“快去,洗一个五毛钱。”她才乐呵呵地去了。

篇11:学生成绩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点评

1.1概述 1.1.1开发背景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信息管理系统MIS事实上已成为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已深入到各个部门,为其提供更加丰富和人性化的服务。对于江苏大学而言,学生成绩的记录和管理对学校和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手工记录数据已不能满足现代学校的发展需求,当数据量繁杂冗长时,依靠人工查找是没有效率的。采用计算机来管理学生的成绩信息,大大提高了查询的速度,节约了人力和物力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如今,计算机已应用到社会的各领域,走进人们的生活和视野。

1.1.2系统目标和开发的可行性

1、系统目标

本系统开发混合运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与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结合两种开发方法各自的优势进行系统开发。

系统计划实现后,计算机系统代替原来繁琐的人工档案管理,能完成以下功能:(1)档案查询;

(2)档案更新;(3)档案输出。

对原来的库存管理系统进行改进,使之能为学生成绩管理提供强大的管理支持和查询服务。具体完成以下功能:(1)库存输入,(2)库存修改;

(3)库存查询。

2、系统开发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开发本系统要求开发人员能够熟练运用VB、VF等编程语言。目前技术人员已经掌握这些编程语言。因此,本次系统开发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时间可行性:开发时间需要两个月左右。前一个半月,主要用于系统分析、设计、实现,后面的时间用于调试。

资金可行性:对项目的经济上进行分析评价,其核心是成本/效益分析:①支出的费用:包括设备购置费、管理和维护费用、人员工资和培训费(对编程语言和基本操作的学习)等;②收益: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是学校必备的。

人员可行性:经过前期对编程和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培训,从这个层面上是基本可行的。综上所述,此系统开发目标已明确,在技术、经济等方面都可行,并且投入少、内容完善,所建立的信息系统能在江苏大学实现,在当前操作环境下能很好地运行,即组织内外具备接受和使用新系统的条件。因此系统的开发是完全可行的。

1.2系统需求分析

上一篇:spss课程学习有感下一篇:关于2013年中高级职称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