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山散文

2024-05-01

走山散文(共5篇)

篇1:走山散文

走山散文

最近总是在朋友圈里看到,朋友发的一些她们出去走山的照片。一时,勾起了我对家乡那片大山切切的思念。她们不走名山大川,走的都是我们过去曾经走过的地方,走回到我们的童年,少年,沿着我们生命的足迹慢慢回首,每一片落叶,一棵小草,一朵花儿,一棵大树下都能翻出一片片回忆,意义非凡。我没有时间,有一些淡淡的遗憾,只能在每个周末一遍一遍地刷手机,用我的心念默默相随。

难得回趟家,我就迫不及待地爬上屋后的那座小山,站在山顶远眺那片起伏不绝的山脉,哀叹自己心有余力不足。只能对着在绵绵青山之上,浩浩天空之下,自由飞翔的鸟儿无力地说一声:“我不如你们呀!”

说起我在那片山里行走的日子,一转眼就要追溯到十多年前,不得不感慨人生如白驹过隙,光阴在弹指一挥间。走山,就是走在春天,一声春雷震惊蛰,春潮涌动万物生,大山敞开它那浩瀚的胸怀将山之珍,地之宝,倾其所有慷慨相赠。走是为了取,为了到山里采山货。深山老林荒芜,伴一定要约上,刀一定要在腰间别一把,袋子一定要带足够,山是取之不尽的,怕的就是你带不走。

挑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行人就可以浩浩荡荡地向山里出发了。走在山路上,身边的杜娟花,山梅,芫花,紫藤,结香,秀线菊,数不清的一波波往你眼前送。山连山,林接林,峰对峰,几声嘹呖的鸟叫将幽谷蓦然惊醒,天地间那一股初生的清气在行人的心间荡开,涤荡过的心灵是纯净的!比心灵更纯净的是山谷里那一湖水。

如果把山比作巨人,那么这湖就是巨人的心脏,是巨人跳动的脉搏,是生命之源!湖水是一泓深碧,湖边水浅处,湖底沙砾清晰可见。鸟飞,鱼潜,云天,山峦共作一幅水墨在湖面缓缓舒展。

道德经上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说水近于道,大道无形又无所不能容,犹如这水能屈能伸,亦柔亦刚,能藏污纳垢包容万物,滋养万物不争名利。老子智慧洞察古今,几千年前就劝淌廊耍为人处世要像水一样谦逊,宽厚,诚信,无争。时时以水为镜,感怀于水的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净的是水,清的是茶,深山中常年人迹罕至,便育出了这净如处子的清茶,这茶是散落在各个山谷里的绿茶。清明前后茶树上爆开了尖尖的嫩芽,附近村落里的姑娘媳妇都争相前来采摘。守林场的老头就搬条凳子,整日坐在他那小屋门口叫着:“茶叶姐来喽!茶叶姐来喽!”

兴起的时候就拿出他那把年轻时从戏班子里带出来的二胡,伴着门前那潺潺的流水忘情地拉上一段,引得女人们驻足观望,他便洋洋自得。

常在山里采茶的女人们,自有练就了的诀窍。如果山路边看见有茶树,走进去就会找到一大片茶林。这些茶树都是早年大开荒的时候种下的,后来退耕还林了,就渐渐隐进了草木丛中从种植转成了野生。也造就了它那纯天然的好品质,再加上乡下人纯手工的翻炒,炒出来的茶真乃人间绝品。品一盏香茗,偷一段闲暇,水清,茶清,心清明,这岂不是人生一大乐事吗。

妈妈每年都会在谷雨前进山采好一家人一年要喝的茶叶,每一个茶头都是她在那口滚烫的铁锅里,用她那双结满老茧的双手翻炒出来的。所以,每每那清香沁骨的茶一入口,一如涓涓潺潺的母爱,把整个身心都幻化成柔波似得感动。爱到深处无怨尤,莫过于天下那一颗父母心!

循着山路,追着溪流。山腰里薄雾清幽,时聚时散。

山就是那聚宝盆,脚下随意踩过的那些鱼腥草,车前草,夏枯草,虽然都是上好的药材,可是大家都无暇顾及。却都在搜寻更加珍贵的,在民间流传悠久的民间的秘方的奇珍异宝。所以,上山采药,采的都是家中常备的草头药,而这些药必定是药房里不常见的,要不怎么叫秘方呢?

山海经上记载:山,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铜铁银。小时候听到山海经,自然想起故事书。其实这是一本博大精深的地理志。山之北面阴凉处长有两味有趣的草药,这两味只生在这山阴面,一味叫作“猴姜”是一种蕨类植物,叶阔而长,根茎似姜长有黄褐色绒毛,类同猴毛,所以叫它“猴姜”,有消炎散热的功效。另一味叫“老鼠屎”,它的茎叶细小,通常都藏在草丛中不易被发现。用手捏住根部用力一拉,就拔出来了,根须上挂满了酷似老鼠屎一模一样的黑粒子,连大小都及其相仿。劳动人民的逻辑思维就是这样简单直接。但这一味却是治疗婴儿鹅口疮的特效药。最有意思的是这两味药的颜色,一味类铜,一味同铁,与山海经上山阴多铜,多铁的`色系不谋而合,看来自然界造物自有它的规律。山阳面的药材就更多了,“山梨”“六月雪”“朝天钟”等等。山里人十个里面有八个懂点药理,有些病自己找点药吃了就好了,比上医院效果要好得多,根本不需要用什么抗生素,这大概是因为交通不便利形成的一种自救方式,也算得上是华夏文明里的一枝奇葩。

采茶,挖药,都不是进山的重点,进山真正的重头戏是挖竹笋,山里多的就里一大片一大片的竹林子,到了春天这竹笋是取之不尽挖之不绝的。今天挖了,明天又长了,越挖越长,到最后挖到大家都不要了,第二年到山上一看,照样长出许多新竹子,这竹子的繁殖能力还真是登峰造极的!

家里过年吃的笋干大多都出自这山里,在我家乡过年有一道“笋干东坡肉夹馒头”是不可或缺的。客人来了桌上除了几个冷盘外是不上其他菜的,一定要等主人上过馒头,才开始上菜,这是规矩。这个馒头也是有讲究的,做馒头不能说‘做’,而要说‘发’。发馒头,借的就是这个‘发’的吉利。上菜前上馒头是为了讨个彩头,而且或多或少这馒头是一定要吃的,这也是规矩。所以我们到乡下拜年就是到处去吃馒头,笋干就是馒头的黄金搭档,没有笋干那馒头吃着就不香。

靠山吃山的那种幸福感,是住在城里的人永远都不会体会得到的。

对于山满怀都是敬畏与感恩,曾经有过想到山里搭几间茅草小屋过隐居生活的念头,后来发现那是很幼稚的。岁月慢慢沉淀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那种随遇而安的淡泊,想想还是从这片山里发源来的。

篇2:走山散文

许久没到山里走走了,山上的花花草草让我想念。终得闲时,与友一起,离开喧嚣的都市,辗转乘车,来到鹿泉山前,走山,看山,听山。

都说近处无风景,我不以为然,从最初的“训练基地”封龙山和龙泉寺开始,渐渐地,我走过了诸如五峰山、西山、三马翅、石榴庄园等,熟悉了越来越多的山村,同时也感受着大山的朴实与悠闲。

附近的山,大多舒缓平和,远远望去,山峦起伏不定,似驼峰,如马背;山的排布无章可循,没有层次感,远近高低,却又各不相同。现正值盛夏,无论哪个方向看去,都是心旷神怡,视觉上舒服,如沐春风般,犹如一幅随心所欲的水墨画卷。

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沿着“前人”留下的标记前进。所谓的标记,也就是绑在树枝上鲜亮的红色或黄色的布条,它引领我们在密密的丛林中穿行,不至于迷路。山是绿色的,绿得眼睛泛潮,绿得心里荡漾,这种绿,深深植入我们的眸子里,赏心悦目。你看,山里乔木、灌木的品种众多,山顶、峡谷、山涧,只要有足以伸展根系的空间,就会蓬勃地生长。还有低矮且不知名的花草,更是无处不在,只要寻得到阳光,这些绿色的精灵就会不失时机地破土而出,顽强地伸展身躯,即便是裸露的岩石,只要有适合它生长的因素,就会攀爬成一片片的绿,来养我们的眼。

这是前年夏天我曾经来过的一片草地,那时,一个细心的山友发现了一种可以止血消炎的大蘑菇,它的个头硕大,圆润的外皮,里面松松软软的,就像一只烤熟的圆面包。在以后赶路过程中,正巧有一个队友腿部受伤,据说把它揉碎后按在流血的地方,会合好如初,不留疤痕。我们三姐妹终究抵不住醉人的绿,卧于草地上,作小儿匍匐状,屏心静气,两手托腮,双脚翘起,把山的青翠拥入怀中,溶进心里,撞击心灵,轻轻地,又重重地……静静地闭上眼睛,风儿轻摇,大自然就象演奏的交响乐章,带着思绪漫游,穿梭于绿野小径,任凭清风拂面,听小鸟歌唱,感受山的馈赠,品味它,体验它。

在向阳的山坡上,我被眼前的紫色惊呆了。深深浅浅的紫浩浩荡荡的一路泻下去,在风中摇曳成一片紫的海洋。我不知她的名字,她拥有生命的亮色,沐浴阳光天然而成,没有雕琢,历经风雨,依然绽放出最美的色彩。紫色,不是很深的那种紫色,淡淡的,又素又雅,质朴,是我所喜欢的。

夏日的午后,山是静谧的.,静静的山林里只有我们几个人。中间休息时,我坐在山坡上的一块石头上,望着青青的山,或黑或白的岩石,脚下的草坡,还有远处黛色绵延的峰峦,大脑进入了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仿佛什么都想,又什么都不想,目光懒散,身体放松。不远处,一群蚂蚁也在急着赶路,慌慌张张,我把鞋放在它必经的路上,它走走停停,竟然绕开了。山里的蚂蚁个头大,她们个个细腰长腿,约有寸余,不停地穿梭于草丛与山石间。

蝉鸣是夏季的主旋律,而山里的蝉叫得更加热烈、更加起劲,“四年黑暗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蝉的声音格外高亢,它们不约而同发出声音,犹如一个庞大的合唱团。低下头来,山路旁留下一只只的蝉蜕。蝉蜕是一种中药,我们一路捡拾,竟也装了满满的一塑料袋子。几个人不禁讲起小时候,为了给自己赚得学费或是给家里减轻负担,都或多或少地有着早上到小树林里捡蝉蜕的经历。流年已过,采撷过去的往事,重觅美好岁月。

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知道,我既不是仁者,也不是智者,但我就是喜欢山。

山永远是吸引我的。

篇3:散文与散文教学

众所周知,散文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自由,最活泼,无拘无束的体裁。轻巧灵活,战斗性强,便于及时反映迅速变化的事物,富有现实性。

散文有时似银光闪闪的匕首,直刺敌人的心脏;有时像抒情诗,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有时如娓娓动听的故事,叙述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有时若水墨画,描绘山水草木、花鸟虫鱼。

散文的题材无限广阔,不应画地为牢,这可以写那不可以写,应以作者的个性、爱好、素质、经历、情感思想而定。现在正处在新世纪大变革中,应加强作品的时代感,用散文轻便灵活的形式,倡改革之风,赞创业之人,抒时代之情,绘神洲之美。把人民最关心的事情和心愿反映出来,体现时代的风貌,开阔视野,扩大自己的心胸怀,与时俱进,和人民群众共呼吸。

散文要有思想的光辉。散文家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来刻画生活的美文家,也是思想家。凡是读者赞叹击节,印象深刻的散文,大都含蓄着鲜明的立意,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思想越是崇高,作品的艺术光辉就越强烈,越有艺术生命力。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就是一篇好散文。作家在这个散文当中极力描写了父亲的背影,反映了伟大的父爱,所以它的魅力性,感动性对读者影响就高。

我们正处在新世纪的大变革、大建设、大发展的崭新时代,多彩的现实生活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新的任务,新的问题,新的思想,新的感情,新的道德观念,新的审美观念……要求散文工作者去体验、去观察、思索、反映,写出带有时代特色的,为人民喜爱的佳作。

一篇优秀的散文,几乎难以离开联想。所谓联想,就是指对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想象活动。由一事物过渡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当人们由当前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者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波及到另一事物时,都离不开联想。在这种联想活动中,事物的本质特征,更容易鲜明和突出,作者的思想认识也会不断提高和深化。

作者的知识积累,储藏愈厚实,对生活的感受愈敏锐,易于触类旁通,浮想联翩,文思泉涌。联想,在心里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回忆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联想还有助于举一反三的推理过程。特别是散文创作及其他的样式,联想有着增强作品艺术魅力的功效。

散文的联想,总是同精细的观察、细微的描述相结合。散文的画面,力求真实、具体、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同时也要做到含蓄、深邃,使人读之能临景生情。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回旋的余地愈大,则诗意的芬芳愈浓。联想,实质上是观察的深化,是此时此地的观察,与彼时彼地的观察融会贯通,否则,便没有感受的加深,思想的升华,诗意的结晶。如果说,精细的观察,为作者采集了丰富的矿石,那活跃的联想,则是对这些矿石的冶炼和加工。

联想不是凭着个人的闪念所得,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要让联想的翅膀飞起来,没有渊博的学识,没有个人的创造性和激情,没有广大的爱好空间,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大空间,是高飞不起来的。只能像蓬间雀那样在草间徘徊,而不能像大鹏那样展翅万里,自由傲游天地。

以上谈了散文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下面来谈谈对散文教学的一点拙见。

语文教师进行散文教学前一定要全面认真备课,做好各方面的教学手段,掌握散文的主要特点,深刻理解散文的各种表现方法和手段以及作家的主要思想情感和意义。例如,冰心的《小桔灯》,这是作者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生动感人。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以得到审美的熏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体现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参与的程度是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

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本作为凭借,因此读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如果学生不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即使教师讲的再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深刻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的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的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重点朗读品味鉴赏,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

当然,“读”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文中写了哪些景物?作者笔下的景物描写给你怎样的印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你是如何感受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尤其是在研读赏析环节中,教师不要过多限制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段落、语句来进行品味,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相互答辩释疑,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气氛活跃。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赏读文章,学会观察描绘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

摘要:散文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自由, 最活泼, 无拘无束的体裁, 题材无限广阔。优秀的散文, 几乎难以离开联想。联想, 总是同精细的观察、细微的描述相结合, 是观察的深化。散文教学前一定要全面认真备课, 做好各方面的教学手段, 掌握散文的主要特点, 深刻理解散文的各种表现方法和手段以及作家的主要思想情感和意义。

篇4:把散文当作散文读

读不懂散文吗?这与生活阅历浅、阅读积累不足、审美经验欠缺、阅读方法不当等因素有关。但是,在查找这些原因前,请先问问自己,有没有把散文当作散文来读?

读散文,不要把精力放在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故事情节的曲折上,而是要努力体会作者由人物、事件所生发的真挚情感和人生感悟。

读散文,不能锱铢必较以求获取某种特定的知识或明白某些具体的事理,而应设身处地,尽可能融入文本去体验、感悟、生发。

散文描写的人物、记述的事件往往是真实的,记述的事件可以只是个片段,不必情节完整,更不讲究曲折。

一篇散文中往往有展示作者情与思的文段,即便没有,阅读时也一定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情与思。

不同文体的文本,写作内容侧重不同,写作手法不同,语言风格不同,因而阅读理解的方法与侧重点也有差别。拿到一篇散文,却没有把它当作散文来读,显然从源头上导致了读不懂文章、答不好题。

别把散文当小说读。

散文,特别是一些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很容易让人“走眼”。

可以说,散文是属于“此地”的,内容往往是作者身边的真人真事(当然会进行一定的选择与提炼),抒写的是作者的真性情、真体验、真感悟。更通俗地说,散文,特别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写的人、记的事都是真实的,作者会借此生发开去,或抒发自己的生活感受,或表达对历史、人生的哲学感悟。

而小说往往是属于“彼岸”的。这“彼岸”可能是人类社会的集中缩影,如巴尔扎克描绘的19世纪欧洲的生活景象;也可能是人们想象中的世界,如金庸笔下快意恩仇的江湖生活。无论如何,小说一般会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具体的环境背景等。处在“彼岸”的它们常常是虚构的,通过合理的虚拟、想象、联想、幻想等手段,描写和反映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可能存在或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人和事。

所以,别把散文当作小说来读。特别是阅读写人记事的散文,不要把精力放在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故事情节的曲折上,而是要努力体会作者由人物、事件所生发的真挚情感和人生感悟。

朱光潜先生曾假托一棵古松,说木材商人看到的只是可以派作实际用场的木料,一心盘算的是“生意经”;植物学家看到的只是一种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裸子植物,琢磨着应该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并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长久;画家则什么都不管,全身心投入,欣赏它苍翠的树色、盘曲的枝干以及昂然高举、不屈不挠的气概。

这个比方饶有趣味,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我们切不可当木材商人和植物学家。阅读散文,不能像读药品说明书或事理论述文那样冷静、客观,锱铢必较以求获取某种特定的知识或明白某些具体的事理。阅读散文,应设身处地,尽可能融入文本去体验、感悟、生发。

比如2012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选文《母亲的中药铺》,不是在介绍中药知识,让人懂得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道理;2013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选文《牛铃叮当》,也不是在说明水牛的筋络结构,让人“目无全牛,切中肯綮”。它们写的都是作者最熟悉最亲近的人和事,通过对这些人和事的记述,抒发自己凝结在心底的真挚情愫和人生感悟。

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有的试卷会在文本的最后标注选自何处,如果选自《散文》《美文》等散文类的刊物,这显然就是一篇散文。然而大多数试卷并不提供这类信息,这时怎么来判断文本是不是散文呢?

前面在谈别把散文当小说读的时候已经提到,散文有别于小说,如果写人记事,其描写的人物、记述的事件往往是真实的。同时,散文记述的事件可以只是片段,不必情节完整,更不讲究曲折。

此外,散文饱含作者的情与思。我们常说散文“形散神聚”,这个“不散的神”,就是作者的情思。散文中无论是写人、记事、描景,都是为了抒写作者独特、深刻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所以,一篇散文中往往有展示作者情与思的文段,即便没有,阅读时也一定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情与思,由此得到深刻的感动或丰富的启悟。

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描写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光之前,有一段内心独白: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作者通过描写夜间“我”在荷塘边散步时独特的感受,从字里行间透露出高洁的人格、脱俗的美学趣味以及对人生的态度:厌倦一切卑俗的烦扰,只想寄身于一个静谧的世界中,哪怕只是暂时的清净,也可以抚慰烦闷的心灵。

篇5:散文与散文家

散文形式多样,犹如人的姿态,韵味丰赡,恰似霍华德·约翰逊销售的冰淇淋。散文家清晨起来,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从他那眼花缭乱的衣服中挑选出他所要的外衣:他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心境和所需的主题,自由地选择,且不论是他是哲学家、骂人者、诙谐士、讲述人,还是知音好友、学术权威、吹毛求疵、热心人士。我热爱散文,始终不渝,自孩提时代就跃跃欲试,试着将我幼年的思想与稚嫩的经历形诸笔墨,强加他人。我写的散文最早变成铅字,是在《圣尼古拉杂志》上。按当时的想法,我还是倾向于取散文这种形式(或者说是无形式),不过我也清楚,在20世纪的美国文坛上,散文几乎是毫无地位可言的。散文家必须满足于自己封赠在头上的二等公民的桂冠,这是小说家、诗人或剧作家所不曾享有的。一个瞄准诺贝尔奖或是其他荣誉的作家,最好写小说、诗歌或戏剧,而让散文家去神游四方,满足他那自由瀟洒的生活,享受那散漫不羁的种种快慰。

不过散文家也并非无所不为,像坑蒙拐骗之类就为他所不齿。因为那样一来,他很快就会被识破。德斯蒙德·麦卡锡在渡藤公司1928年出版的《蒙田文集》序言里称蒙田“天性坦诚”,这是散文家最基本的素质。散文家即或越轨,也有限度;散文形式虽然松散,却有法则,亦有自己的课题。这些法则和课题会立刻变得明朗,成为一种制约因素,以约束那些仅仅因为自己思绪泛滥,或因心血来潮,甚或胡思乱想而提起涂鸦者。

我想有些人认为散文是利己主义者的最后归宿,是一种违背他们趣味的扭捏作态、自私自利的形式。他们觉得,一个作家不要自以为是,总以为他那些微不足道的阅历或是烦琐细碎的见闻让读者感兴趣。他们的批评也不无道理。我深知,我生性就自我陶醉,自私自利。将我自己刻画成这样,表明我对自我的过分关注,而不太在意他人。我穿过无数件衬衫,也并非所有的都合身。不过在我心灰意懒,怅然若失之际,我便轻轻打开衣橱的门,在那精彩纷呈的里面,就藏着米歇尔·德·蒙田的披风,还微微地散发出樟脑的气息呢。

The Essay and the Essayist

The essayist is a self-liberated man, sustained by the childish belief that everything he thinks about,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to him, is of general interest. He is a fellow who thoroughly enjoys his work, just as people who take bird walks enjoy theirs. Each new excursion of the essayist, each new“attempt”differs from the last and takes him into new country. This delights him. Only a person who is congenitally self-centered has the effrontery and the stamina to write essays.

There are as many kinds of essays as there are human attitudes or poses, as many essay flavors as there are Howard Johnson ice creams. The essayist arises in the morning and, if he has work to do, selects his garb from an unusually extensive wardrobe: he can pull on any sort of shirt, be any sort of person, according to his mood or his subject matter-philosopher, scold, jester, raconteur, confident, pundit, devil's advocate, enthusiast. I like the essay, have always liked it, and even as a child at work, attempting to inflict my young thoughts and experiences on others by putting them on paper. I early broke into print in the pages of St. Nicholas. I tend still to fall back on the essay form(or lack of form)when an idea strikes me, but I am not fooled about the place of the essay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letters-it stands a short distance down the line. The essayist, unlike the novelist, the poet, and the playwright, must be content in his self-imposed role of second-class citizen. A writer who has his sights trained on the Nobel Prize or other earthly triumphs had best write a novel, a poem, or a play, and leave the essayist to ramble about, content with living a free life and enjoying the satisfactions of somewhat undisciplined existence.

This is one thing the essayist do, though-he cannot indulge himself in deceit or in concealment, for he will be found out in no time. Desmond MacCarthy, in his introductory remarks to the 1928 E.P.Dutton & company edition of Montaigne, observes that Moutaign“had the gift of natural candor”. It is the basic ingredient. And even the essayist's escape from discipline is only a partial escape: the essay, although a relaxed form, imposes its own disciplines, raises its own problems, and these disciplines and problems soon become apparent and act as a deterrent to anyone wielding a pen merely because he entertain random thoughts or is in a happy or wandering mood.

上一篇:傻事的作文300字下一篇:王冉:制度之责与马云之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