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之行的观后感

2024-05-11

延安之行的观后感(通用6篇)

篇1:延安之行的观后感

延安精神

张思德

站在宝塔山上 随想延长油田

——革命圣地学习心得体会

翻开中国历史,革命圣地——延安占据着中国历史辉煌的一页,巍巍宝塔山上的星光照耀着延安人历史的天空,排排枣园窑洞的灯火指引着延安人奋斗的方向,浩浩的城市高楼呈现着延安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滚滚的延河流水承载着延安人希望的明天。

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表达的都是同一个心愿——心怀对革命圣地的由衷敬仰,接受伟大祖国、延安精神的教育。

二00九年九月二十三日,延长油田XX采油厂领导干部在党委书记XXX的带领下,参观了革命圣地,在宝塔山上,举行了全体党员宣誓活动,重温了入党誓词;在王家坪革命纪念馆,瞻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伟岸英容;在张思德纪念馆重塑了“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价值。

登上宝塔山,经济腾飞的延安全城风貌尽收眼底。宝塔山又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南,宝塔建于唐代,塔高44米,共九层。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

巍巍宝塔山,经常出现在诗人、画家的笔下,实际是在怀念延安岁月,歌颂延安精神,缅怀党中央在延安的革命业级,现在成了人们追寻当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

站在宝塔山上,我心潮涌动,仿佛听到了革命胜利冲锋的号角,仿佛呈现出遭受战火硝烟摧残的城市旧貌,仿佛看到延安儿女解放斗争的顽强身躯。今天,和平的年代,经济腾飞的延安,和谐发展的延长油田,我作为油田中的一员,则要牢记革命先烈的过去,传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立足当前,认真分析生产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着眼未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带领全体职工确保采油大队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踏进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大门,纪念馆前是一大型广场,广场绿草成荫。广场正中巍然耸立的是高5米的毛泽东铜像,基座上镌刻着江泽民总书记手书的“毛泽东在延安”。铜像名为“高瞻远瞩”,毛泽东身着中山装,双手叉腰目视远方,浩气凌霄。馆内展出的革命历史文物一千二百六十余件,历史照片六百七十多幅。这些资料为我们学习中国革命历史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素材。矗立于毛主席铜像前,感触伟大领袖的思想是何等的境界,结合当前,我们面对的问题有过去那么多吗?我们的条件有过去那么艰苦吗?我们的困难有过去那么难吗?没有,的确没有。那么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又是怎样去对待困难和问题的?为此,在延长油田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式下,我们要树立持久的思想理念,树立牢固的责任意识,创造和谐发展的油田环境。

走进张思德纪念馆,张思德29岁的短暂人生,13年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平凡的烧碳战士,平凡的工作岗位,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他朴实得像延河边的一颗沙砾,千万粒细砂聚在一起,就是砥柱中流的礁石;他微小如清凉山上一株草,千万棵小草共同摇曳,也能伸展勃勃生机。于是,窑洞里出了马列主义,黄土地哺育着一个政党,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着世界上最大的人民战争……。当年延安物质并不富裕,但人们精神世界是充实的,张思德是那个时代的代表,民族的生命力也恰恰就在这个地方成长。从打江山到掌政权,从改革开放到加快发展,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延续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历程。今天,时代发生了变化。然而,无论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都不能忘本丢根。要继续学习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优良作风,发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这次学习给了我们石油人精神上一次彻底的洗礼;给了我们石油人思想上全面的净化,给了我们石油人管理工作中新的启迪。我们要决心学习毛主席的伟大思想和革命精神,学习张思德为人民服务德高尚品德,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的光荣传统,学习窑洞的灯光照亮祖国大地,学习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为完成采油厂的各项工作任务而努力奋斗,为延长石油事业的发展、壮大尽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六日

篇2:延安之行的观后感

首先,我先谈一下入学以来的一些感悟和收获。可以说,这次青干班的集中学习是我本人难得的一次提升理论和锤炼党性的机会,青干班的学习生活让我接受了一次政治洗礼、饱尝了一顿理论大餐,在思想上充了电、行动上加了油,收获颇多、受益匪浅。长期在基层从事文秘工作,忙于各种纷繁事务,苦于没有系统理论知识的润泽,时常感觉到知识储备的匮乏,理论知识的捉襟见肘,直接导致了工作的倍感吃力。承蒙组织的关爱,选调我参加青干班培训。看到丰富的课程内容,灵活多样的课程设计,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学有所成、学有所获,把这次集中培训作为提升自身修养、提高履职工作能力的重要培训。通过一段的时间的系统学习,让我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增强了修养、锻练了党性,尤其对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党的作风建设要求有了更深的理解,感觉这次集中学习是对去年教育时间活动的集中学习的延展和深化,更加深刻领会到政治上的坚定来自理论上的成熟,优秀的个人素质依靠修养的增强,守职履责必须具备优良的作风。

这次培训重点是强化党性修养,在市委党校的党性教育基地,我被革命先辈李大钊教导年轻人坚定革命信念的慷慨陈词所深深感召,被革命先烈江姐红烛下含泪绣红旗的赤胆忠诚所深深感染,从灵魂深处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为理想信念而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紧接着,我们怀着敬仰之情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党校王家坪分校进行了为期5天的集中学习。在这5天里,我们不但在课堂聆听教授们精彩讲授“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党性修养转变工作作风”等课程,还参观了安革命纪念馆、宝塔山、四八烈士陵园、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革命旧址和中央机关办公地,瞻仰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故居。睹物思人,不由得回想当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狭小、简陋的窑洞里和昏暗的小油灯下,撰写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以雄才大略,运筹帷屋,决胜千里,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蕴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革命先驱,坚定理想信念,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人民解放之路的奋斗历程;真正领略了红军指战员们高超的军事才能,他们在人数少、武器差、缺乏给养的劣势下,发扬革命大无畏精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军事斗争的胜利,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深切地体会到到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是我们党排除万难、由弱变强、转败为胜、创造辉煌奇迹的13年,是延安精神孕育形成、发扬光大的13年。

在“四八烈士”陵园,我们怀着敬仰之情向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圈,聆听了王若飞、叶挺革命先烈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忍受严刑折磨、铁窗囚禁之苦,依然保持着昂扬的革命斗志,那份精神力量让我们学员感受到震撼,他们是感受国家和民族痛苦最深的人,也是革命信仰最坚定的人。素有“党内骆驼”之称的任弼时作为当时重要的革命领导人,也曾受到敌人的严刑拷打,身上留下深深的伤疤和无法治愈的暗疾。他自己常常跟工作人员讲自己身体不好、活不长,要抓紧时间努力工作,他不仅把主要精力用在工作上,还在闲暇时间纺线搞生产,而且还在边区纺线比赛上获得第一名。任弼时在全国解放后的1950年就去世了,王若飞、叶挺、秦邦宪等革命先辈在抗战胜利后飞机遇难逝世,他们用毕生的精力克服万难、矢志不渝地去追求革命理想信念,在革命要取得胜利之时,在生命最后一刻都在为革命理想忘我奉献,他们用自己毕生的经历追随自己的主义和理想,用献血和生命冲出国家和民族的生路,让我们再一次从灵魂深处感到到这些革命先烈“我死国生”的无私情怀。我们还参观了习总书记年轻时插队的梁家河村,看到年轻的习总书记把根扎在这篇土地,带领当地群众克服重重困难一心一意谋发展,打井、筑坝、大搞农田基础设施,办铁业社、磨面房、代销点,还引进当时最先进的沼气技术,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改变了梁家河的面貌。他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撒在了这片热土上,也培养了他“立根在群众中”的为民情怀和“实干兴邦”的务实本色。

可以说,延安精神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精神财富,去年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当前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与延安精神是一脉相传、与时俱进的,如果革命战争时期需要延安精神,那么当前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目标更需要延安精神。如果我们年轻干部能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迎难而上的延安精神,那么任何艰巨的任务目标都可以实现。

下面,我结合学习延安精神进行党性分析,就必须对照延安精神,以革命先贤、先辈、先烈为镜进行党性分析。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延安党校的贺海轮教授在讲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对革命先辈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表现出的惊人的革命毅力,多次用“如果不是理想信念,就解释不清楚”的赞叹,那些无数革命先辈将自己的个人志向同党和革命的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强大信仰支撑着他们克服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取得了革命的最后胜利。就像长征组歌中唱到的“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练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歌词中蕴含着强大的信仰力量和民族精神,如今歌唱起来都是如此的鼓舞人心、提振士气。我们的学员都在基层一线工作,工作量很大,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工作压力和委屈,可是我们的学员都没有退却,而都是想尽办法把工作干得更好、更出色,那是一份责任之心的支撑,一份个人理想的感召。我在想,如果我们也将个人志向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党的理想信念中来,我们就一定能补足精神之钙,就能强筋健骨,就能在基层站稳脚跟,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没有畏惧,就一定能在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维护稳定和凝聚人心的工作中大有作为。同时,我们作为年轻的党员干部必须要坚定政治方向,要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同向而行,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是党内的基本组织原则,所以我们必须做到心中有党、对党忠诚,要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护党,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旗帜鲜明,在考验挑战面前要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要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要靠得住。

二是强化理论武装,提高自身能力。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党校的集中学习时间虽然有限,但学习内容十分丰富,邀请了中央和市委党校的专家教授对我们进行直接授课,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通过学习我深感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党内四大危机中的能力不足危机就是由于我们党员干部学习少,不能驾驭工作造成的。延安党校的贺海轮教授说当年党内有教条主义,唯书本为上,可现在很多党员干部不愿意看书,这样不学习的现象比教条主义危害更大。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历程中,必将出现很多发展中要解决的新问题、新考验,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要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增强本领就必须要加强学习,作为基层工作者要应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就必须坚持勤思善学。反思自我,必须要我读书学习放在自身成长的重要位置上来。正所谓“学然后而知不足”,首先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每天挤出时间、远离喧嚣,认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特别是重点研读《习近平论治国理政》等重要著作,以及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其中蕴含的政治原则、路线方针、领导方法、辩证思维和人生哲理学深吃透,不断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中把握大势、汲取智慧,并在具体工作中深化认识、加以运用。平时工作上还要善于思考,对平时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办法进行梳理,对共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提炼出好的经验办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加强纪律意识,敬畏党纪党规。守纪律、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严以修身的必修课。习总书记还明确指出:“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极端重要性,已经将党员、干部是否讲规矩,已经被放到了党性、忠诚这两个终极坐标上来观照,赋予了“规矩”非同寻常的地位、意义和使命。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央对规矩的强调已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党的纪律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财经纪律、生活纪律、廉洁自律等各项纪律,无数事例充分说明,一旦从思想上放松了纪律和规矩这根弦,言行上就会弊端丛生。一些党员干部不廉洁变质,都是从突破纪律、破坏规矩开始的。我们党员干部要把党章党纪、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作为行为规范和规则,特别是要把学习党章作为必修课,凡是党章规定党员必须做到的,党员干部要首先做到;凡是党章规定党员不能做的,领导干部要带头不做,党纪面前没有特殊党员。

四是牢记根本宗旨,树立群众立场。我们大部分是“三门干部”(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门),虽然理论知识强、文化素质高,但是与群众接触少,缺少与群众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天然感情。由于缺乏基层工作经历,不会与群众打交道;台上能演讲,台下却不会谈心;能走省出去招商引资,却不善走街串户排解民怨争取民心。在工作中总是以管理者的眼光和思维对待群众,在工作制定中,考虑经济、成本、效果等各方面因素,唯独考虑不到群众的感受。在延安,毛主席见到刚从苏联读完大学回来的毛岸英说:“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可是你学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你还没有上过中国的„劳动大学‟,到农村去,拜农民为师。在这个大学里,你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毛岸英与劳动群众同吃同住,一同参加农业生产,很快就培养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清代诗人郑板桥的写的一首诗,体现出一种很强烈的济世悯怀的民本思想。“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细细品味诗句,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诗人亲民、爱民、为民的慈悲之心,听到风吹竹叶发出萧萧金石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仿佛那摇动的一枝一叶就如受苦受难的百姓,牵动诗人的思绪愁肠。我们年轻党员干部要关心群众的安危冷暖,要做到关心群众其实不需要太多纷繁复杂的东西,只需要公职人员牢记权为民所赋,坚持权为民所用,不要把自己当做高高在上的“青年官”,而是要当人民群众的“服务员”。我们所说的敬畏群众并不是对群众避而不见,敬而远之,反而更需要到群众中去,离群众更近些。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领导干部才能真正了解到群众需要什么,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希望,不需要什么,排斥什么,痛恨什么,才能将群众的合理诉求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在作决策时才不会想当然,“拍脑袋”,使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群众意愿保持一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唯有对群众心怀敬畏,才能获得群众支持,站得牢,立得住。

五是强化担当精神,坚决真抓实干。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都行政中心东移和全区四个转型升级发展的大背景下,当前各地呈现出“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发展态势,发展呈现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竞争态势。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全区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更重,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我们科级干部是全区工作开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我们要克服懈怠思想、骄傲思想、守成思想,树立强烈的进取意识、责任意识,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要勇于担当、敢涉险滩,既要有实干精神,更要有不见效果不罢休的劲头,把转型发展的担子挑起来,把该干的工作干上去。同时,我们在工作中要克服“差不多”、“无所谓”的心理,工作上不严不实,那么我们的整体工作就会大打折扣,暴露出的问题甚至会无限放大。如果不克服这种“不严不实”的工作习惯,长期下去就会培养出一种漂浮的工作作风,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王刚书记在党课中举了一个的很形象的例子,叫做“1.01 和 0.99 法则”,是说1的365次方是1,1.01的365次方约37.8,0.99的365次方约0.03,这1%的区别,日积月累就会变成巨大的差距。这个法则告诉我们,把“1”当作工作的基本要求,如果每天都是按部就班地工作,365天之后还是“1”,只能达到合格线;如果每天都多付出1%的努力,多取得1%的成绩,那么365天坚持下来进步就会非常明显;如果每天松懈一点,偷一点懒,打一点折扣,哪怕只有1%,尽管当时看不出什么,时间长了就可能差到不可收拾,最初的 1.01 和 0.99 差别不大,但是到最后的 37.8 和 0.03 却是 1260 倍的差距,因此,我们要提高工作标准,每天多付出1%的努力,绝不能有1%的懈怠。这个例子就是强调严谨细致对工作的重要性,严谨细致是一种工作态度,反映了一种工作作风,所以我们政府工作人员一定要克服飘浮工作作风,树立一种工作无小事的思想意识,克服无所谓、得过且过的思想,从自己岗位上一件一件的具体工作做起,从最简单、最普通的事情做起,把手里的工作做精做细,做出成绩,只有这样我们全镇工作的整体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六是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稳扎稳打。要充分认识到新官干新事是政绩,新官理旧事更是政绩。发扬接力精神,既要把握新形势、新要求,与时俱进推进工作创新,也要注重传承历史脉络,一张蓝图绘到底;既要乐于承接前人留下的成绩,享受发展成果,也要勇于承担历史遗留的一些问题,坚决克服“新官不理旧事”的思想,下决心、用狠劲把问题解决在当下,不把包袱留给后任。要充分认识到一年抓几件事是政绩,几年抓一件事更是政绩。在推动区域发展的实践中,有很多工作都是抓基层、打基础的长期性工作,非一日之功可以完成,必须时时抓、年年抓,久久为功、弛而不息。这就要求大家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认识“潜绩”与“显绩”的关系,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专注于从基层基础做起,少一些花架子,多一些真功夫,把事情做牢、做实,真正做出成效,发挥作用,才能真正“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积小胜为大胜”。

七是提高法治意识,敬畏法律法规。总书记反复强调,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作为基层政府,我们领导干部这些“关键少数”就是保障法律实施的重要力量,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变思想模式、培育法制思维,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我们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必须根据法律进行思考,把合法性作为思考问题的前提,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都应当关注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目的是否合法、权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合法、手段是否合法以及程序是否合法,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解决行政管理中的各种复杂和重大问题。现在,我们领导干部感觉工作压力大,特别是决策压力大。缓解压力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法律规范施政行为。在作决策时,时刻提醒自己必须合法合规,决不能拍脑袋办事。在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既要考虑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群众可承受程度,也要做到于法有据。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时,坚持行政、经济、法治手段并举,注重向法律要办法、要效果,用法治的力量确保政策、决策得到贯彻落实。运用权力不能任性,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保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的约束,做到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带头依法办事,自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用法律明确权力边界,按照法律法规去管权、管事、管人,用制度规范权力、约束权力,构筑起权力运行的制度轨道。

篇3:海伦·斯诺的延安之行

一、死里逃生, 抵达延安

在大卫·俞 (黄敬) 和王福时的陪同下, 海伦于1937年4月23日到达西安, 却在西京招待所被监视起来。西安事变后, 东北军撤离, 反动活动猖獗, 埃德加·斯诺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在这种动荡不安的危险形势下, 海伦毅然决定寻找可能的机会。在西京招待所经理周先生的介绍下, 她认识了一位美国骑士肯姆普敦·菲奇, 一个在华基督教青年会首领的儿子。在他的提议下, 海伦结识了一个亲纳粹的瑞典机械师埃菲·希尔。于是几人商定月底由埃菲·希尔开着将军的车送海伦去三原, 海伦需要从西京招待所摆脱特务的监视, 半夜抵达约好的地点与肯姆普敦·菲奇会合。然而, 到了那个约好的夜晚, 海伦从后窗逃出却没发现接头的信号。最后孤注一掷离开招待所寻找肯姆普敦·菲奇。当时西安已经戒严, 巡警增多, 街道冷清。恰巧, 海伦遇到了骑自行车的肯姆普敦。在他们的护送下, 海伦平安到达三原。这个传奇的逃生过程不仅表现了海伦勇敢无畏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 而且充分体现了一个美国友人为追求真理渴望正义甘愿牺牲的高贵品质。

在三原的红军办事处, 彭德怀派汽车把海伦送到前线政治部。也就是说, 1937年4月30日海伦才抵达红星闪耀的地方。1937年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迁到了延安, 而在前一年, 中共中央驻地由瓦窑堡移驻陕西保安。在保安, 埃德加·斯诺采访了毛泽东。所以说, 在不朽名著《西行漫记》里真正到达延安采访的是海伦。她把那座山城及其宋代的城门和城墙全部拍摄了下来。1938年, 日本人把延安城炸成一片废墟, 即使我国后来进行了重建, 也不复原样。因此, 海伦的三百多张照片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献价值。而且, 她写的《续西行漫记》是中国共产党时期第一本关于延安的著作, 同《西行漫记》一样作为延安时期的必读教材。

二、采访红区, 考察延安

抵达延安后, 海伦见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由于埃德加·斯诺成功采访的经验借鉴, 海伦也非常顺利地对这些领导人进行了访问。同时, 对小鬼、身边的警卫员等人也进行了采访交流。

首先是体验式采访。深受西方文明教诲的海伦住在虱叮蚊咬的窑洞里遭遇到痢疾的侵袭, 深感同受了当时延安时期的生活状况, 亲眼目睹了各位领导人的平易近人、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而且, 海伦又是多年考察中国的社会活动家, 以她的洞察力很快判断出各个领导人的不同个性并给予深刻理解。当然, 这种体验式采访需要付出多倍的代价。海伦第一次观看演出是朱德陪同的。红歌、掌声、舞台, 是海伦以前没有见过的场面。在惊讶的同时发现了自己不能融入的恐惧, 亲身体验方有深度。海伦在东西方体验的比较中找到一种精神力量。在对与剧作家李伯钊、警卫员郭慎华及普通人的交往中, 海伦也捕捉到这种革命的热情、正义的力量。

其次是面对面采访。1937年整个夏天海伦与毛泽东相处融洽, 进行了好几次访谈。毛泽东乐意帮助海伦弄清问题, 同意和她一起写一本关于中国革命的小册子, 并在1937年7月4日又接见了她, 但7月7日日本向中国发动了进攻, 毛泽东便把她交给助手吴亮平和历史学界洛甫。对于中国革命、政策走向的问题怎样访问毛泽东, 是埃德加·斯诺出的建议。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会长安危曾公开过斯诺夫妇的部分往来信件, 从这些信件中发现, 埃德加曾建议海伦与毛泽东进行哲学辩论, 把它记录下来。海伦照办了并认为毛泽东在1937年写的《矛盾论》、《实践论》两篇名著与她所提的哲学问题有着某种关联。

在延安时期, 海伦提出了数以千计的问题, 约会了至少六十五个采访对象, 收集了三十四个人物小传, 采集了二十七本访问笔记和大量胶卷, 为《续西行漫记》、《红尘: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传》、《中国共产党人:老游击队员的素描和传记》、《中国历史纪事》等书打下了基础。后来, 海伦对朱德的采访及十多幅照片被补充到《西行漫记》中并于当年10月出版, 向世界第一次报告了中国共产党。实际上, 不管用什么方式采访, 海伦这次成功的访问绕不过埃德加·斯诺。1937年5月6日, 海伦告诉毛泽东:“我丈夫一回京我就把你的自传打印出来。这是一本巨大的经典著作。它将影响每一个阅读的人。于是我决定我将不惜任何代价来访问你的地区。我丈夫让我从你这里获得最后一章。”海伦并把埃德加·斯诺写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及毛泽东戴八角帽的照片给了他。后来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当中引用毛泽东和斯诺关于中日问题的谈话, 并曾写信致谢埃德加·斯诺。所以, 这次海伦的采访是借着埃德加·斯诺的影响力, 续写延安红星。

三、随和谦让, 国际公关

当时在延安的外国人还有三个:共产国际的代表李德, 即德国人奥特·布朗, 患有严重的痢疾;红军第一个外国医师乔治·哈特姆大夫, 人称马海德, 瘦骨嶙峋, 患有肺结核;美国记者、作家艾格妮斯·史沫特莱, 长期患病。当海伦问起李德某个复杂而又矛盾的问题来, 李德会怒气冲冲地向她咆哮。而海伦并不介意, 明白他身患疾病, 心情烦躁, 肝火旺盛。史沫特莱只要不犯病, 会情趣盎然, 诙谐幽默, 但她性格倔强, 与其他人来往甚少。海伦不想到处树敌。“我过去和现在, 从不惧怕改变世界, 但是要通过影响他人去达到这个目的, 而不是公开对抗, 毁灭灵魂, 毒害人性”, 这是海伦的心声。对其他国外记者她都很友好, 即使再多么偏执多疑的李德后来道别的时候也把自己仅有的两件宝贝赠送给了海伦。海伦明白, 她代表的是美国, 李德认同了她, 也就认同了美国。

离开延安的时候, 海伦曾找毛泽东商量做战地记者的事, 毛泽东给她写了封给邓小平的信。然而等海伦寻找前线司令部的时候, 邓小平及其部队已经开走。那封介绍信在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正式招待会上, 海伦才亲手交给邓小平。这个细节表明了海伦是多么珍视国际关系。四十多年过去了, 人事已变, 可两国之间的友谊、人类中的美好感情却依然长留!

海伦在回忆录中觉得自己处在变革的顶端, 在两个世界之间, 在两个时代之间, 在新与旧之间。事实上也确实这样, 她与丈夫埃德加亲身实践、用第一手材料, 考察中国问题, 反对法西斯主义, 最终发现并传播了延安革命根据地的真相, 深刻影响了中美关系。

总之, 海伦·斯诺经历了重重险阻, 逃避了南京政府的封锁, 抵达延安进行了历史性的采访, 与中国共产党、红区群众、外国同行结下了深厚的国际友谊, 传播了人类的真理与正义。

参考文献

篇4:陈嘉庚的延安之行

1940年,陈嘉庚发起组织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并以南侨总会主席身份,亲自回国实地考察国内团结抗战情况,亲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3月15日,陈嘉庚及随行四人,乘飞机抵达重庆。蒋对陈回国慰劳十分重视,在重庆一地即准备8万元经费用于接待,包括举行大小宴会,以博得陈嘉庚之欢心。可是陈嘉庚对这样奢侈应酬十分反感,认为全国军民艰苦抗战之际,如此铺张,极为不妥,故在重庆各报刊登启事,说明慰劳团一切费用已经带来,不需消耗政府和民众财力,敬请政府和社会民众谅解!

抵渝不久,陈嘉庚便拜见蒋介石夫妇,表达华侨对“抗战领袖”及全国军民的慰问。蒋介石心情愉悦,一副“谦恭”面容,紧紧注视陈的脸,留神细听每一句话,当时陈说将献一件南侨总会赠的《万世永赖》之牌匾致敬时,蒋连忙摆手说:“噢,不必送东西了,您老人家来了,比什么都还宝贵!”

十几天后,蒋设宴招待陈嘉庚,宴罢叙谈,蒋特别地表现“虚怀若谷”和“领袖风度”,恳切地询问对重庆的观感。陈嘉庚回答说:“余对政治是门外汉,重庆工厂还没参观,提不出什么重要意见,唯市区人力车及汽车脏污不堪,与马来西亚大不相同。”蒋介石一听马上掏出笔记本,仔细地将此意见记下来并即刻下令全市各种公用车辆要注意清洁卫生,脏污必须洗刷干净!

陈嘉庚在渝的日子里,蒋的党政机关对他招待极为周到,恭维至极。但他并不为这些表面现象所蒙蔽和陶醉,而是自己用眼看,用耳听。于是他发现所听言词下面掩盖着奢侈、腐败,达官贵人花天酒地,挥金如土;政府委员贪污腐败,偷窃外汇,连行政院长孔祥熙都开起宾馆、酒店,而监察院却不过问。更让他焦灼的是国共两党矛盾日深,摩擦加剧,这可直接威胁祖国团结抗战之大事,广大侨胞绝不愿看到国内分裂局面,陈嘉庚忽然觉得有必要亲至延安访察,以了解毛泽东及中共对团结抗战之态度。

5月26日,陈嘉庚一行在兰州等处进行慰劳活动后抵达西安。次日,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访见陈嘉庚,并请他到第十八集团军驻地西安办事处吃午饭,陈嘉庚慨然应允。但陕西省政府招待负责人寿家骏借故力阻其行。后来朱德又改订下午3点,并说从延安经西安往重庆的周恩来,也在此一同候见,陈嘉庚再次允诺,不想寿家骏有意将接待车驶往别处,拖延很晚方回,陈嘉庚十分恼火,所闻西安政治不良,果非虚传。

5月30日,陈嘉庚一行乘车由西安去延安,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派车随行,临行时寿家骏忽然提出省政府已派他送陈到延安,于是同行。实际他是奉命监视陈嘉庚行动的。车行途中至洛川,蒋密令一伙“民众”阻拦陈车,控告共党言词空洞,大同小异。陈嘉庚视此为闹剧,一一撕碎丢在路边,不愿将“宣传品”带到延安去丢丑。

第二天下午5时,延安各界5000多人齐集南门外欢迎陈嘉庚的到来。陈嘉庚走下汽车,深为欢迎人群的热情场面所感动,不时地向群众鞠躬、挥手致意。在那次欢迎会上,陈嘉庚动情地说:我早就希望来延安访问,现在实现这一愿望我很高兴,广大华侨热切盼望国共两党坚持合作,共同抗战,唯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侨胞爱国之心,为祖国抗战多做贡献!晚上,陈嘉庚一行住在边区政府交际处窑洞客房。

6月1日上午,已回延安的朱德和夫人康克清,陪同陈嘉庚参观延安女子大学。从女大出来上车时,陪同陈回国慰问的南侨总会秘书李铁民,头部不幸碰到车门,流血不止,即送延安中央医院住院治疗。陈嘉庚计划在延安逗留三四天,因李住院一时走不了,于是便有较长时间深入了解延安。

下午在朱德陪同下,陈嘉庚前往杨家岭会见毛泽东,远远就望见毛泽东在窑洞门口迎候,二人相见,热烈握手,互致问候。进得洞内,只见墙上挂一地图,陈设简单,仅十几只大小高低不一的木椅,及一个旧式乡村民用木桌而已。

叙谈中,陈嘉庚表示对中共进行磨擦斗争不理解,认为在国共两党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应多做让步,要以团结求团结,对此,毛泽东作了耐心坦诚的解释。因为国民党中的顽固派企图限制、消灭我们,他们总想扫除共产党这个障碍,以便毫无顾忌地投降日本,我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对他们在政治上、军事上的进攻给予适当还击……我们的政策是以斗争求团结,以团结求团结,不但团结搞不成,进步势力还会受到打击和摧残,统一战线必将破裂,全国内战再起,抗战前途被葬送。毛泽东诚挚地表示:我们承认国民党是第一大党,拥护中央政府的领导,赞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为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总之,我们的总方针是团结,但是只有在进步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真正的团结。

对毛泽东所言,陈嘉庚当时并未能全部理解和接受,但他为毛泽东的诚恳言词所感动,同时也直接了解到毛泽东及中共中央关于团结抗战的立场和态度。之后,毛泽东于门外露天设晚宴一席,取一旧圆桌面放在方桌上,因陈旧不光洁,遂用四张白纸遮盖以当桌巾,一阵风吹来将白纸吹走,索性弃之不用,饭菜虽无丰盛可言,然而陈嘉庚却吃得舒坦有味。

这以后,毛泽东多次到交际处拜访陈嘉庚或同进午餐或晚餐,陈嘉庚又提起两党磨擦事,恳望“贵主席以民族国家为前提,降心迁就,凡有政治上不快之事待抗战胜利后解决,此乃内部兄弟自生意见,稍迟无妨”。毛泽东当即应承,表示完全理解,并说中共完全没有恶意,所有磨擦生端,皆由对方下级人员造作,而中央多为误认,望先生谒见蒋委员长时,代为表白,并将在延安所闻代向侨胞报告。陈慨然应允,心中暗自思量,凭着自己的人格和良心,决不指鹿为马,不管谁问起延安情形,我都当据实报。因为在他与毛泽东的多次会见中,一些小事引起了他的注意和惊奇,一次他和毛泽东谈话中,一些在延安学习的南洋华侨学生来,不敬礼便坐,并参加谈话,绝无拘束,还有一次,他在毛泽东办公室和毛谈话,总司令部内的人都参加,倾刻席间坐满,有一勤务兵迟到,望见长凳上毛泽东身边略有空隙,便塞身坐下,毛泽东向他望一望,把自己身躯移开点,以便让他坐得更舒适些。

毛泽东烟瘾甚重,有时烟刚抽一半,忽有客求见,他舍不得扔掉那半截,遂将烟火熄灭,见客回来后又将那半截烟蒂拣回吸完。毛泽东单独请陈嘉庚吃饭时,仅以白菜、咸饭相待,外配一味鸡汤。毛泽东抱歉地说:我薪俸有限,没钱买鸡,这只鸡是邻居老大娘知我有远客,送给我的。

又一下午,毛泽东到交际处与陈嘉庚交谈,晚餐毕,问寿科长在何处,陈朝近处一个窑洞指了指,毛泽东便去寿家骏窑洞谈话,陈以为毛去去就回,便在窑洞前等与毛相辞,久等不出,乃回窑洞暂歇,半点钟后复出,仍未见毛泽东出来,已近10点,因洞外晚风寒冷,遂入洞安眠,第二天早上才知道,毛泽东竟与国民党一小科长相谈许久,至深夜方回。

这些事,或见毛泽东平等待人,或见毛泽东勤廉朴实、虚怀若谷,此情此景,陈嘉庚大为感慨,钦佩至极,联想到蒋介石在重庆接见他时,陪席的都是中央级大员,当门口传令长官喊一声“蒋委员长到”时,在场者肃然起立,毕恭毕敬,连大气都不敢出,等到蒋介石进来,挥手示“请”大家才小心入席,正襟危坐,有如大臣朝见皇帝一般,这两相对比,差距竟如此之大!

陈嘉庚在延安除和毛泽东交谈外,还和朱德、肖劲光等领导人座谈。他还亲自走上街头,深入市场,察看中共及边区政府政策执行情况,他发现路边大小商店绝大多数都是私人开的,与政府无关,政府抽税很轻很少。大街上没有长袍马褂、唇红口丹者穿行,也没看见女子缠足者,男女衣着也较好,过往行人皆洋溢着昂扬奋发之精神,也没有发现城内有无谓的应酬及奢侈、浮华而浪费的交际。

陈嘉庚还从与基层的交谈中了解到,边区农民土地不没收,而且赋税很轻,一亩地最多要7斤半粮,其他捐税一概没有,部队自己种地种菜,既保证军粮供应,又减轻农民负担,边区政治良好,无失业游民,无盗贼乞丐。县长都是民选,对官吏贪污者都予以严惩;他观察男女间的关系,发现男女行踪往来,坐谈起居,自然有序,一切正常,如有互相恋爱,可自由结婚,只向政府有关部门签押注册即可。陈嘉庚是个细心的人,他怕有关负责人所谈非实,特意与在延安学习的南洋华侨男女学生多次畅谈,就心中所疑,细心询问,这些学生也能敞开思想、无拘无束地反映延安情况。结果所见所谈都是一样,这下陈嘉庚心里踏实了。

6月7日,延安各界代表在中央大礼堂举行欢送晚会,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出席,朱德在欢送词后,陈嘉庚登台讲话,他的讲话非常诚恳,非常动情,他说这次访问延安最满意的是,真正看到了中共方面坚持国共团结,坚持抗战到底,立场坚定,态度诚恳,真正感受到延安党政军民所激发的艰苦奋斗精神,所形成的良好的社会风气。陈嘉庚延安之行,实地了解到延安之真相,打破了国民党对中共的一切造谣诬蔑。正如他后来所说:“余久居南洋对国内政治虽素有风闻,而未知其事实究竟如何?时中共势力尚微,且受片面宣传,更难辨其黑白,及至回国慰劳,并至延安视察经过,耳闻目睹,各项事业,见其勤劳诚朴,余观感之余,衷心无限兴奋,梦寐神驰,为我大中华民族庆幸,他这段发自肺腹之言,的确道出了陈嘉庚的心声。

这以后,他到洛阳、老河口等地慰问前线抗日将士,又在成都稍作休息后,于7月17日抵达重庆。三个月前,陈嘉庚离重庆时,还为国家民族前途感到无限忧虑,而今他再次回到重庆,则心情愉快,精神焕发,他满怀信心地对随行者说:“中国有救星,胜利有保证,大家要更加努力啊!”

篇5:延安之行体会

2010年7月10日,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加了由学校党委组织的党员红色之旅——延安之行,参观了延安革命历史陈列馆、杨家岭、枣园、延河和宝塔山等革命圣地, 接受了一次红色圣地的精神洗礼。一路走来,感慨良多!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前,首先看到的是一大型广场,平坦开阔,绿茵覆盖。该馆陈列面积4000余平方米,展出照片及文物2000件,还有模型、油画、雕塑及场景复原等辅助展品,并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陈列的动态效果,使人身临其境,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国革命走向伟大胜利的历史进程。陈列空间装置有电子屏幕,播放延安时期的历史资料和一些重要团体、人物在延安参观活动的录像。抚触历史,让人唏嘘。1935年10月19日,衣衫褴褛的红军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入驻延安,从此荒无人烟的陕北高原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成为亿万优秀青年魂牵梦萦的圣地。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从这里走出,毛泽东思想形成体系并日渐成熟,实现第一次国共和作,共同抗日„„延安开始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创造中国革命的奇迹,谱写中华民族全新的历史!

在杨家岭旧居、枣园旧址,我被深深地感染和震撼了。在那里我看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时期居住的窑洞,窑洞内设施极其简单,一张木板单人床,一把椅子,一张办公桌,院子里的手摇纺线车,还有用几块长青石板搭起的桌凳。一间间普通的窑洞,一张张斑驳的桌椅,一件件简陋的珍贵历史遗物,仿佛无声的历史,向我们倾诉着它们曾经经历过的峥嵘岁月。这些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家什,清贫而节俭的生活,但中国共产党

人在这个偏僻的地方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雕刻在中国历史年轮上的则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深刻痕迹。更可贵的,是人们在这里还可以从留存的文字和资料中听到一些巨人曾经发出过的声音,就像先辈们谆谆的历史叮咛,始终萦绕于耳,久久难以磨灭。我在思考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们如此不畏艰难,坚忍不拔,开展大生产运动自给自足;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让他们在那样艰苦、物资匮乏、战火硝烟的环境下,开展整风运动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睿智让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枣园,这里曾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在这里毛主席领导了抗日战争、全党整风运动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现在这里又修建了新的建筑,种植了大量花草树木,环境幽美,身处其中,就像漫步在山城园林。如今的枣园已经被建设的比较现代化,为当地人带来了富裕的生活,参观中我们见到了昔日的纺车,这让我们不禁想到了大生产运动。当时,为了战胜解放区财政和经济的严重困难,党中央号召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贫穷的南泥湾也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良田的沃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就是大生产运动的口号,这是一种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改变了当时解放区的面貌,克服了根据地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困难,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改善了军民的生活,为将来积累了经验。

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是延安圣地的标志和象征,战争中由于敌机多次轰炸,要将宝塔炸掉,是毛主席的坚持,才将保塔保留了下来。尽管不能近距离观赏,大家便在远处摄影留念,让宝塔永在身边。延安这片土地上崛起了一代伟人,产生了无数革命志士,他们抛头颅撒热血,创造了一个今天的世界强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火种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它使人心里充满敬畏。感受着片孕育新中国的土地,感受着新中国开创者的艰辛和无畏。

今天,延安已经成为精神的化身。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灵魂所在。延安精神告诉我们的已经不仅仅是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精神含义,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如何去传承这样一种时代赋予的特殊的精神文明,如何去体现这种精神所在的价值,而不是还仅限于口头上所喊的,“要艰苦奋斗,要吃水不忘挖井人”,由此我觉得,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亲身经历这样一次红色之旅尤为必要。因为,曾历经那峥嵘岁月里遗留下来的因物而起的感触和感悟,不是我们可以从课堂上通过学习而得到。

篇6:延安之行学习感想

一是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毛主席指出:“指导一个伟大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无论是在延安抗战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大潮中,毛主席始终热爱学习、坚持学习、带头学习。当前,我公司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各项工作任务非常繁重。特别是公司党委开展的以“四强四优”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对标管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等重点工作,对我们的理论修养、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做好公司党委部署的这些重点工作,需要我们从书本、从实践中加强学习,用系统的、思辨的方法去考量、去钻研,努力在学习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用。要坚持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把学习当作一种境界、一种享受、一种责任,一种修养、一种生活方式,不断加强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实践中提高素质、增长才干。

二是要脚踏实地,敢于担当。延安时期,无论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领袖,还是“死得重于泰山”的张思德、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等普通一员,无一不是脚踏实地、敢于担当的楷模。我们就是要循着这种精神,以脚踏实地的作风、敢于担当的勇气,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自觉地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到实践当中,立足本职,敬业奉献,扎实工作。要紧紧围绕实现安全稳定“双零”目标,按照公司党政在“三会”上的安排部署,找准努力的方向和着力点,坚持从高处着眼、从远处着眼、从大处着眼,善于从工作大局去思考、审视和谋划,顺应大势,积极作为,做一个谋在深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先锋模范。要敢于担当责任,时刻牢记身份,牢记使命,牢记职责,脚踏实地,恪尽职守,遇事不推诿,履职不松懈,为推动公司又好又快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是要充满信心、努力奋斗。在坚持抗战的艰苦岁月里,共产党人以必胜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企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信心的支撑,积极的心态、坚定的信心,是战胜困难的重要力量。当前,受宏观经济影响,我公司生产经营形势较为严峻,煤炭销量下降,库存增加,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经济运行压力较大。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我们一定要充满信心,有信心就有勇气,有信心就有力量。信心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取得成效。要继承和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继续扎实开展好“增收节支”活动,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在工作中,应当充满朝气、充满锐气,为推动公司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四是要心怀感激、谦虚谨慎。中共七大召开时,毛泽东在开幕词《两个中国之命运》中指出:“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在当前社会坏风气的相对年轻的时候走上领导岗位,容易迷失自我、骄傲自满。要心怀感激、低调做人,不能认为自命不凡,也不能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要倍加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倍加珍惜条件优越的工作环境,倍加珍惜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要谦虚谨慎,躬身前行。借鉴老同志的经验,学习中年者的魄力,发挥年轻人的优势,尊重同龄人的优点,拜群众为师,在实践中汲取营养,收获智慧。

上一篇:2016银监会专业科目考试题目下一篇:大学生土木工程教学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