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圆子叙事作文

2024-04-21

包圆子叙事作文(精选5篇)

篇1:包圆子叙事作文

包圆子叙事作文

今天,我向妈妈学包圆子。

我们准备好米面粉,热开水和野菜馅儿。一切准备好后,开始包圆子喽!

先放米面粉,然后一边加入适量烧好的开水,一边和面。接着用手摁面,一摁一推,直到变成一个大面团。最后把它分成一个个大小适合的小面团。

只见妈妈把小面团搓圆、按扁,另一只手沿着圆子皮转圈,做成浅碗状。我笨拙地拿起面团,将它搓圆,压扁。突然不知所措,妈妈耐心地说道:“像我这样,对!摁的轻一点,不能太重。对!哎呀!太棒了……”我听着妈妈的话语,心里美滋滋的。更难的还在后面呢!瞧,妈妈一手拿起浅碗状的圆子皮,一手拿起勺子挖馅,用大姆指和中指往中间摁,并不停调整圆子方向,碗大的圆子皮口,不一会儿变成了钮扣大的小口,直至圆子皮完全收口,没有一点缝隙,一个白白胖胖的圆子做好了。

我深吸一口气,按妈妈教我的`方法尝试,快要封口的时候,我发现馅儿露了,好像在嘲笑我:“哈哈!泡汤了吧!”还是妈妈镇静,帮我很快修补好了。

接下来的包的一个一个好多了,忍不住问起“妈妈,怎么样?”“嗯嗯,不错!”

有了今天的练手,我和妈妈约定,如果下次包圆子的话,一定还要带上我这个小帮手哦!

篇2:包圆子叙事作文

今天是大年三十,我和奶奶一起包圆子。我先告诉大家为什么要包圆子?因为我们这里的习俗是大年初一早晨要吃圆子,象征着每个家庭都团团圆圆。

包圆子开始了,我们先拿出糯米粉(是从乡下买来的)放在一个面盆里,从水瓶里倒一点热水,用筷子搅拌。等搅拌好后,用手揉成一个大面团,再从大面团里揪下一个个小面团。我一开始不会包,奶奶先让我看一下她包圆子的演示:她先用手捏一捏,要捏得软软的。接着要搓成一个椭圆形的面球,再用大拇指按住顶头,慢慢地在手上转着捏着,面团变成碗的.形状。奶奶再从碗里挖出豆沙(是从超市买来的),放到碗状面团里,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慢慢地捏,把碗状面团口捏合起来,最后用手轻轻地搓成圆形就好了。我看完之后,心里想:不难,很简单。奶奶给我一块面团,我迫不及待地拿起奶奶给我的面团,放在手里先捏了几下,待捏软后放在手上搓圆,我像奶奶一样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面团顶头,也学着奶奶的样子在手里转着捏着,可是面团不听我指挥似的,怎么捏也捏不成碗状,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捏成了个喇叭花状,下面竟是面疙瘩。“哎呀”忙得我汗都出来了,我气呼呼地跟奶奶说:“我不想捏了,我根本就捏不起来。“奶奶对我说:“你才开始捏,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能成功呢?慢慢来,要有耐心,多捏几个就会了。”我听后,点点头说:“好吧。”我又重新拿起一块面团开始捏起来,发现这次比上次捏地好多了,大拇指和食指要用力点,面团才有一点像碗状,奶奶笑着说:“这不是像了吗?”我听了这话,也有点信心了,接着继续捏着做着,越做越好,正如奶奶说的“熟能生巧。”我后来还用面团做了小兔子、小猪、冰糖葫芦等形状的圆子。

为看着桌上那放着的一个个圆子,很有成就感,我从包圆子这件事情懂的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试一试,尽管做得不好,多做几次就能熟能生巧了。

篇3:作文教学应重视叙事策略

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一直以来是我国广大学者和广大教师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但多年来作文教学方法依然很传统, 教学理论陈旧, 实际指导作用很小, 教学效果不明显。加上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再学习的机会很少, 对新的文艺理论学习甚是缺乏, 使得当下作文教学和西方新文艺理论结合甚微, 对西方文艺理论开发甚少, 使一些适应作文教学的西方文艺理论在基础写作中未受到重视。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这些年来虽然在不断改革, 但在作文教学方法上却很少改革, 作文教学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性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我们的作文教学探究内容虽然十分庞杂, 但缺乏开拓、创新。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里说“章有章法, 句有句法, 字有字法”, 可我们对作文教学的研究是章法有余, 而句法、字法不足。作文教学的理论看似汗牛充栋, 但实质单一:只注重作文文采及模式化的东西。如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华丽的辞藻, 运用排比, 运用“三段”论;或强调“532”式作文模式, 即一篇文章不少于五个自然段, 不少于三种修辞, 不少于两句名言;写议论文虽讲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等大框架, 但都只是从宏观上把握, 到怎样提出问题, 怎样分析问题, 怎样解决问题, 怎样引论—本论—结论具体而微的语言层探讨就很少了。这些看似经典, 实则很大、很空、很虚, 学生具体动手时可操作性很差;传统作文教学是从记叙文——抒情文——议论文这个路子走下来的, 在文体上、结构上、立意上强化训练, 但在语言理论上很少下工夫, 在句法上、表述方式上、话语技巧上研究很少, 在微观上把握十分薄弱。可见传统的作文教学研究与中小学生写作实际是有些脱节的, 有点儿舍本逐末。可学生作文最终要落实到语言运用上去, 所以, 作文教学急需开辟新天地, 急需重视叙事策略这样的新理论。

在新课程改革中, 高中选修课本已涉及到叙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在第一单元话题部分专门介绍了叙述 (即叙事) , 它分为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速度控制四块 (见2007版P7-10) 。这说明叙事策略是中小学教学应研究的理论, 是作文教学应注意开发的领域。

限于篇幅, 下面我们选取叙述角度、叙述人称浅析一下叙事策略对作文教学的启发作用。

一. 叙事视角与作文教学

“叙事视角是一部作品, 或一个文本, 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 (杨义:《中国叙事学》, 人民出版社, 2009版, 第197页) ;叙事“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 或者说, 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 (胡亚敏:《叙事学》,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版, 第19页) 。叙事视角不同, 作者对同一件事的写法不同, 作品的结构和情趣不同, 读者的感觉不同, 作品的生命力、影响力也不同。

叙事视角分为:一、非聚焦型;二、内聚焦型;三、外聚焦型。

非聚焦是无所不知的视角, 叙事者可以从任何角度叙事, 具有“上帝的眼睛”, 是先知, 对所有的事情了如指掌, 能从任何角度观察, 能任意从一个人物转向另一个人物, 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叙事者可以观察到作品中任何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任何一件事的发展趋势、发展结果。叙事者既说又看, 可以透视任何人物的内心活动。

内聚焦是指“完全凭借一个或几个人物 (主人公或见证人) 的感官去看、去听, 只转述这个人物从外部接受的信息和可能产生的内心的活动, 而对其他人物则像旁观者那样, 仅凭接触去猜度、臆测其思想感情” (胡亚敏:《叙事学》,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版, 第27页) 。

外聚焦则是指叙事者置身于人物之外, 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 而排斥提供人物的内心活动, 如人物动机、目的、思维和情感。

在叙事视角的三种类型中, 中小学作文对非聚焦运用得最广泛。他们在叙事过程中往往是既写说又写看, 从所有角度来观察、理解事件, 完全是全知全能, 任意从一个人物转向另外一个人物, 从一个角度转向另外一个角度。对于内聚焦的运用也较多, 往往是自传性的、内省性的。外聚焦型则运用的最少, 由于能力问题学生对客观叙事视角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捉襟见肘。

另外, 叙事者为了某种需要而采取非常视角。所谓正常视角、非常视角是从作品和生活的真实吻合度来划分的。“正常视角, 指的是叙述者的选择和确定比较符合生活的真实情形”, “非正常视角, 指叙事者的选择和确定不完全符合生活的真实, 具有某种荒诞的色彩” (晓苏:《文学写作系统论》,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版, 第178页、第181页) 。非常视角有很多种形式:比如“我”是人还是物, 是活人还是死人等, 这在中外作家的作品中都很多。如方方《风景》的叙事者“我”就是一个死了的小孩, 而我们都清楚任何作品在创作时作者都不可能是一个死了的小孩。叙事者变异的也很多, 如被选入中学教材的经典篇目——卡夫卡的《变形记》, 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等, 作者全是在用动物的眼光来观察、反映社会问题。

对于非常视角, 近些年来在中小学生作文中运用得越来越多。如众所周知的2001年满分作文《赤兔之死》, 作者以三国故事为基础, 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又如2009高考湖北满分作文《站在我家的门口》, 作者通过“我”和狗、猪的对话, 以寓言的形式, 以黑色幽默小说的荒诞写法, 拷问当下的‘人性’, 说明在现代文明进程中, 人受到各种欲望的挤压, 从而丧失了本应属于‘我’的所有东西, 以至要请狗来帮, 请猪来拯救“忠诚”“勇敢”等。

可见, 作文一开始就有叙事视角选择的问题, 叙事视角不同决定立意的优劣, 决定作文的吸引力大小, 决定分数的多少。我们要通过叙事视角的写作训练教会学生比较不同叙事视角的优劣, 发挥各类叙事视角的优势, 写出好作文来。

二. 叙事人称与作文教学

叙事人称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分类法是最容易让中小学生理解、接受的, 也是最实用的。第一人称“我”是属于说话人, 第二人称“你”是属于听话人, 而第三人称“他”是属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认为的人。第二人称叙事在中小学生作文中很少运用。

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的区别在于与作品塑造的世界的距离不同。第一人称叙事者站在作品塑造的世界里, 是作品世界的一个人物, 叙事动机是切身的, 是植根于第一人称现实经验和情感需要的。“我”在作品中可以自定年龄、身份、地位等。第三人称叙事者一般是站在作品塑造的世界外, 从作品外观察作品世界里的人物, 是一种“过去完成时”的事后叙述, 叙事者不想沾上自我暴露的嫌疑, 不想让作品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拉上关系。

2010年高考北京卷影响最广泛的满分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这是一篇经典的站在第一人称叙事的“穿越型”文章。

1.全文站在第一人称的叙事者角度来与墨子对话, 采用的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叙述。文章仿佛是一个真实的特写, 给人亲身经历的感觉, 作品中“我”好像就在现场, 是一个目击者或参与者, 让作品增强了真实感和亲切感。

2.作者运用寄信与墨子的这种外在形式, 将古典素材巧妙地融在“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的思想之中, 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因为采用书信体和自传体会很自然地使用第一人称叙事, 从而给人亲身经历的感觉, 引起读者共鸣。

3.对墨子采用第二人称叙事拉近了“我”和墨子的距离, 让人觉得“我”和墨子在促膝而谈, 在话家常。

其实以第一人称叙事者的写作在历年高考作文中比比皆是, 比如2009年湖北卷“站在__________门口”为题作文, 以“我”为叙事者的作文不计其数;2008年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为题作文, 其中写自己的更是大有人在。可以说, 以“我”为叙事者的作文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中体现是最多的。

同样, 2010年高考北京卷另外一篇满分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站在第三人称叙事, 是一篇描写孔子一生的速写, 全篇抛开空格字数还不到700字, 是典型的第三人称叙事模式“他”的眼光在讲述, 叙事者高高在上, 对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从出生到去世一生了如指掌, 对孔子的一生经历是全知的。文章是一种“过去完成时”的事后叙述, 看上去很客观。它和上面一篇的“现在进行时”叙述刚好相反。可是恰好是这种客观的叙述、不动声色的第三人称叙事加深了孔子的悲剧感, 让孔子的纯真、高洁和命运的残酷形成对比。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叙事人称的研究对作文教学有很多可行性的指导。

1.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具体的、有意识的按叙事人称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通过对叙事人称的运用训练, 让学生知道作文中平常最常见的“我”的写作和“他”的写作是有理论可探究的, 有规律可循的。让学生更加清醒、更加理智。

2.学会根据写作目的和写作实际的需要来确定作文的叙事人称。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来叙事的特点及表达效果让学生清晰认识到作文人称的选择并不是凭感觉确定的。当确定用第一人称叙事时那是想让文章更具现场感, 当选取第三人称叙事时则是为了更自由、更全面的叙述。

篇4:包粽子叙事作文

于是我们先准备包粽子要用的材料:粽子皮、肉、糯米和捆绑的绳子,准备好这些材料,就可以开始包粽子了。首先,我把粽子皮卷起来,然后我把肉和糯米放到粽子皮里。接着,我拿出一根绳子,把粽子绑起来。好了,一个可爱的小粽子就包好了。可是,我将糯米弄得满地都是,妈妈见了这幅情景,火冒三丈,说:“瞧你这孩子,包个粽子也要搞得这么乱!”还没等妈妈说完,我便脚踩香蕉皮——————溜之大吉了。不一会儿,我们包的粽子就堆成小山了。

我迫不及待地对妈妈说:“妈妈,快点儿烧粽子吧,我都等不及了!”“好啊,马上就来。”很快,香喷喷的粽子就出炉了,我赶紧拿起一个拨开外皮,咬上一口,呜~~~太好吃了,粽子可真好吃!

篇5:包饺子叙事作文

那次,妈妈买了饺子皮,也买了韭菜和肉作为馅。妈妈弄好了馅,开始做饺子。我急忙跑过去看,妈妈把馅包在饺子皮里,雪白的饺子皮配上红色的肉和绿色的韭菜,我想,对于美食,每一个人都是无法抗拒的。

看着香喷喷的馅料,我对妈妈说:“妈妈,我可以包几个吗?”妈妈说:“你行吗?”我说:“当然可以,你不信?我包给你看。”妈妈说:“那好吧!”

我试着包,最初,我把馅料放进饺子皮,还比较顺利,为了不把饺子皮弄破,我慢慢地一步一步收拢。但这饺子皮好像不听我的话,怎么收都收不拢,害得我生了一肚子气。我越来越不耐烦。最后把饺子扔在那里,不管它了,一屁股坐在沙发上。

这时妈妈走过来说:“如果你不努力去学,那你就永远不会包;如果你努力了,那终会有学会的一天。”我听了妈妈的话,我想,没错,我一定得学会包饺子。它也算是一种本领。

在妈妈的鼓励下,我又一次跟饺子展开了新一轮的“战斗”,这一次,我更有耐心了,我轻轻地按着饺子皮,在刚刚失败的那个环节,将饺子皮的口小心翼翼第收好,在妈妈的支持下,我成功地将饺子包好了,接下来更是越包越顺手。

妈妈把饺子煮熟了,我吃着自己包的饺子,心里美滋滋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包圆子叙事作文】相关文章:

搓圆子作文400字05-02

《搓圆子》小班综合活动说课稿04-10

包清明粿叙事作文04-09

包春卷叙事作文550字04-15

叙事初中作文05-26

观棋叙事作文04-08

擦鞋叙事作文04-08

炒菜叙事作文04-10

打赌叙事作文04-10

射箭叙事作文04-11

上一篇:昌泰党建解说词下一篇:企业成本核算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