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宏观经济学的论文

2024-05-03

关于宏观经济学的论文(精选5篇)

篇1:关于宏观经济学的论文

我们很多人或许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以后要学习什么专业才是比较好的呢?我们现在的专业还是非常多的,那么宏观经济学专业发展前景如何?如果你有兴趣,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吧,还是不错的。

经济学专业是综合分析研究经济增长和衰退的起因及社会表象,如通货膨胀、失业率、银行利率、进出口额等的一门学问。资源相对稀缺制约经济发展,经济学就是研究有限资源如何在社会中分配以保证经济最优发展的社会科学。或者说“它是解释在解决资源稀缺性时做出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变化的科学”。

通过分析研究,经济学者要找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采取相应措施来刺激或保持经济增长而避免经济衰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基础。微观经济学是研究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购买和生产行为;宏观经济学则研究整个国家的经济现象。经济学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学科,前景广阔。

我们的就业前景还是不错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提升我们自己的能力,你觉得如何呢?

[关于宏观经济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篇2:关于宏观经济学的论文

短期经济如何波动,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众多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中,凯恩斯经济学派用总需求和总供给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成为主流的短期经济波动理论。该理论系统的阐述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影响经济周期,以及从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如何形成,各种政策如何通过影响总需求或者总供给来形成短期经济的均衡。具体来说,可将该理论整理如下:

一、经济周期的衡量

在众多的经济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GDP)被认为是衡量总体经济状况的最概括的指标,它衡量经济的总收入和总支出。GDP的增长变动,代表着经济的周期波动。我们由GDP的核算课程中可以知道,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即GDP=C+I+G+NX。因此,GDP的增减变动,可以分解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增减变动,分析GDP变动的原因,就可以分别分析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变动原因。

衡量经济运行好坏的另外一个指标是失业率。短期经济繁荣的时候,就业人数增加,失业率就下降;反之,短期经济衰退时,失业人数增加,失业率上升。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失业率和GDP存在着一种负相关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奥肯定律。以美国的经济数据为例子,通过计算失业率的变动和实际GDP的百分比变动之间的关系,得到一个函数:

实际GDP的百分比变动=3%-2×失业率的变动

该公式表明,对失业率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增长通常下降2%。短期中,失业率和GDP的这种高度负相关关系,说明通过研究GDP的变动,可以大概掌握失业率的变动,这进一步说明GDP是衡量短期经济的最好指标。

因此,在短期中,我们以GDP作为衡量经济短期波动的指标。在GDP核算中,我们知道GDP等于总收入,也等于总支出,在以后的分析中,GDP常以这两个名称出现。

二、短期经济的假设

经济在短期和在长期是有差别的,其中最主要的差别表现在价格上。宏观经济学假设,在长期,经济中的价格是具有弹性的,很灵活,能对供给或需求的变动做出反应。在短期,许多价格是“黏性的”,往往固定在某个水平上,不能对供给或需求的变动做出及时的调整。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假设,是因为在短期内,经济做出调整价格的行动是要付出成本的,比如受到合同的限制,以及改变价格标签提高成本等。在现实经济中,频繁改变价格的商品也是占比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商品都是隔很长一段时间才调整一次价格,比如说隔一年调整1次。

当价格具有黏性时,经济的运行会很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产出也取决于经济对产品与服务的需求。需求又取决于很多因素: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的信心,企业对新投资项目盈利的了解,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由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以影响需求,需求又影响经济在价格为黏性的时间范围内的产出,所以,价格黏性就为这些政策为什么对稳定短期经济可能有用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

三、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

(一)总需求

总需求(AD)是产出需求量与价格总体水平之间的关系,它告诉我们,在任何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人们想购买的产品与服务的数量。

根据货币数量论,MV=PY

篇3:关于宏观经济学的论文

初级宏观经济学是继初级微观经济学之后所有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专业学生的经济学入门课程, 它也是一系列后续主干课程如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等的理论基础, 其作用承上启下、其地位举足轻重。

初级宏观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强、知识涉及面广、抽象程度高却又与现实联系紧密等特点, 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数都会反映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完成习题都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付出比同期其它经济管理类课程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大学开设定位明确的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背景下, 进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积极探索无疑具有广泛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笔者根据多年研习、教学初级宏观经济学的体会, 拟在教材选择、内容确立和教学实施三个方面展开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论述。

一、教材选择

关于教材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学生的反馈意见很通俗、却很在理:遇上一个好的老师是学生的福分, 但不是每一届学生都有这样的福分, 其实, 如果有一本好的教材, 老师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目前国内图书市场上已经有数也数不清的宏观经济学本土教材, 但称得上优秀者恐怕凤毛麟角, 大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定位不明确, 初级、中级搅合在同一本书里, 两个级别的内容都没有讲清, 两个级别的要求都没有达到。幸好近十几年来, 国内出版社大量翻译、出版了由国外著名经济学家撰写的教材, 业已涵盖宏观经济学的所有三个级别, 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 常见的属于初级层次的就有9种, 见表一。

与本土教材相比, 上列外版教材具有定位明确、内容翔实、体例活泼、印制精美等等优点, 更容易被宏观经济学的初学者接受。笔者认为, 在现阶段缺乏科学合理的本土教材的情况下, 从表一中选择一本作为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指定教材或指定参考书, 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

上列外版教材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是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的《宏观经济学》、斯蒂格利茨、沃尔什的《经济学 (下册) 》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宏观经济学分册) 》, 而目前使用量最大的应该是曼昆的那本, 如该书中译本第4版封三所介绍的, 前三版的中译本自1999年出版以来一直是国内选用最多、最受欢迎的经济学教材。笔者在本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中, 一直采用这本教材, 每一届学生几乎都会有同样的反映:曼昆的书是经济管理类教材中自己平时还想翻翻看看的一本。

二、内容确立

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课程内容必须在两个层面加以确立, 一是课程的主要理论框架, 二是课程的主要特点。

(一) 课程的主要理论框架

初级宏观经济学的授课对象通常是低年级的本科生或专科生。经过中小学阶段学习的学生, 已经积累了一些零散的经济知识, 同时, 基于若干年日常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对宏观经济的某些方面已经有所感受。但是这些知识只能称为经济常识, 而绝不是作为经济学专门学科的宏观经济理论。因此, 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并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实现从经济常识到科学理论的质变。

结合授课对象和教学目的, 再综合参考表一所列外版教材, 笔者认为一门保质保量的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应该具有表二以模块结构表示的主要内容。

如果课时较少而不得不对上述内容作出删减, 可以略去模块5、9、10、13。

(二) 课程的主要特点

相对于确立课程内容, 把握课程特点可能更加重要, 因为这直接决定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

初级经济学不像中级以上经济学那样注重理论逻辑性、注重定量分析, 而是更加重视经济学直觉的培养, 也就是一个经济学道理能否尽量用大白话讲清楚。初级宏观经济学也有模型, 常用的模型见表二, 但是阐述同样一个经济问题, 初级课程主要使用举例、类比方法, 以文字描述和不带数量的图形模型作为工具, 回避使用微积分, 中级课程主要使用逻辑推理方法, 以方程描述和带数量的图形模型作为工具, 一些地方开始使用微积分。这是每一位从事经济学教学的教师必须领会的不同级别经济学的重要区别, 而且需要一以贯之地指导日常教学。

三、教学实施

选择教材、确立内容之后, 为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需注意专业术语的规范化问题和经济数据的本土化问题。

(一) 专业术语的规范化

学生在学习初级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 掌握、理解、记忆常用专业术语非常重要。然而, 同一个经济学英文术语有不同的中文译名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这些译名不仅在表一所列外版教材之间互不相同, 而且也与国内媒体上时常出现的名称不相同, 这种情况令宏观经济学的初学者深感困惑。笔者将常见的中文译名不统一的专业术语整理成表三。

经济学需要学以致用, 处在中文语言环境下, 学生必须掌握相应的中文专业术语。每逢一个专业术语, 在教师首先讲解准确含义后, 三个步骤应该完成, 一是学生掌握英语原文, 二是教师介绍常见译名以便学生参照, 三是教师给出建议译名并解释理由以便学生记忆。笔者给出的建议译名见表三的建议译名栏。

(二) 经济数据的本土化

学生在学习初级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 学会收集、整理、分析一个国家的相关经济数据非常重要。但是, 表一所列教材几乎全是基于美国的数据。国内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 了解一下其他国家的数据是可以的, 但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国家的数据。因此, 为了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涉及外版教材的数据部分应该进行本土化处理, 应该考虑是否能够引入本国数据。

笔者将初级宏观经济学外版教材容易出现的、并且能够找到相应本国数据的重要数据图表整理成表四。

宏观经济数据的本土化工作可以设置成教学实践环节并由教师指导学生共同完成,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数据感, 使初涉经济学的学生明白, 在经济学中数据是很重要的, 又能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学习初级宏观经济学的学生, 往往尚未学习统计学课程, 尚未掌握将数据处理成时间序列图、条形图、饼形图的知识, 但是至少应该学会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财政部网站等数据来源获得本国数据的方法。

对于外版教材中更多的不能够找到相应本国数据的数据图表, 除了学习、使用别国数据之外, 教师应该向学生简要介绍缺乏本国数据的原因。例如关于本国的劳动市场, 不是没有数据, 而是统计方法与国际通行的不一致, 一直使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不能反映失业的真实状况, 是不具有科学价值的, 因此应该视为缺乏数据。

摘要:初级宏观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强、知识涉及面广、抽象程度高却又与现实联系紧密等特点。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大学开设定位明确的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背景下, 在教材选择、内容确立和教学实施等方面积极探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具有广泛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质量,教材选择,内容确立,教学实施

参考文献

[1][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 肖琛:《宏观经济学》 (第17版) ,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年。

[2][美]斯蒂格利茨、沃尔什, 黄险峰、张帆:《经济学》 (下册) (第3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

篇4:关于中国平安的宏观分析

目录

一 国际宏观分析

1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平安的影响………………………4 2国际货币政策………………………………………..5 二 国内宏观分析……………………………………………………..4 1公司概况………………………………………………………………..4 1.1中国平安是国内最具控制力的金融控股集团..5 1.2中国平安同时拥有中国第二大寿险公司和第三大产险公司„„„„„„„„„„„„„„„„6 1.3中国平安拥有国内最知名的保险品牌

2宏观经济运行分析………………………………………………….6 2.1国内生产总值GDP………………………………………….6 2.2通货膨胀…………………………………………………………6 2.3利率…………………………………………………………………7 2.4汇率………………………………………………………………...8 3 宏观经济政策………………………………………………………..8 3.1财政政策…………………………………………………………9 3.2货币政策…………………………………………………………9 4 行业分析

4.1中国保险行业正处于上升周期…………………………10 4.2中国保险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11 4.3以中资公司为主的垄断竞争格局很难打破………12 5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杰作,绝对的市场竞争实力„„„„„„„„„„„„„„„„„„„„„12 6 中国平安在发达地区具有绝对竞争优势„„„„13 7结论„„„„„„„„„„„„„„„„„„„13 三 参考文献

KI数据库 《证券投资学》

一 国际宏观分析

1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平安的影响

(一)收购富通资产绝对是超级利好,招商证券63.2亿夺得博时基金48%股权,博时管理资产约2000亿左右;平安拟以21.5亿欧元(约合240.2亿人民币)收购富通集团的全球资产管理业务-富通投资管理50%的股权,富通投资管理与前荷银资产管理业务合并,管理资产规模达到约2,450亿欧元(约27366亿人民币)。

我觉得平安对此次收购绝对是深思熟虑,有100%的把握,450亿绝对不是闹着玩的,我想这笔投资是极为合算的,平安一下成为中国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具全球视野,并间接持有海富通基金和泰达荷银两家基金公司;通过海外并购,平安资产管理的短板得到迅速提升。

(二)在2008年平安全年业绩仍可能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通过年度报告看出,平安计提了近100亿的高利率保单准备金,我想平安已经未雨绸缪,适度调整利润,平安在经过了两年高增长以后,2008年利润增长将会平稳,1季度业绩可能比较难看,但平安70%的资产投资在固定债券与定期存款上,估计全年业绩仍旧平稳增长。

(三)中国平安已经有世界性金融集团的雏形,全球化战略是金融企业的最重要目标,金融企业要持续稳定地发展,避免受到本国经济周期起伏的影响,就要建立全球化资产组合,达到分散风险,提高收益水平。象一些证券类公司,如果不以全球化战略为目标,只囿于国内,熊市中有可能又重新亏损,股价跌到几元钱,在这一点平安已经走在前面,通过投资富通集团,到与富通合资成立资产公司,平安已经提前布局,逐渐实现资产全球化,发展全球化。

(四)股价如果再下台阶,不排除国内大银行协议受让原始股东筹码,成为平安大股东,如果按40元的价位收购10亿平安股权,400亿收购中国第二大保险公司15%左右的股权,对想进入保险行业的国有大银行无疑具有战略价值。

(五)银行业渐入佳境,上海、福建网点建设加速,估计银行业将成为平安重点发展的业务

中国平安股价暴跌9.6%,H股跌13.7%,与中国平安有关联的深发展亦重挫。平安暴跌带动金融板块大幅下挫,蓝筹板块齐杀跌,沪指跌破2400点。市场猜测可能此次暴跌或与再融资消息有关。另有传闻称比利时富通集团爆发财务危机股价暴挫;绿城房地产信托业务被调查;汇丰或正抛售所持平安股权等亦是引发暴跌的原因。针对上述传闻,中国平安予以否认。

国际期货市场的暴跌对全球股市均产生负面影响,A股昨日创出今年以来新低。上证指数在2400点被跌破后,笔者预计下一个较有力支撑点大约在2370点附近。沪指目前走势特征是价跌量缩,处于历史上最危险时期。多头面对空头抛单无能为力,市场缺乏抵抗力量,空头似入无人之境。2国际货币政策

最近影响我国证券市场的主要问题是货币战争,也就是汇率的变化。针对美元,亚洲货币会进一步走弱,中期亚洲货币升值的驱动因素依然存在。2011年亚洲增长不会太快,但是还是会超过其他的地区。全球经济的再平衡有利于亚洲货币,一旦全球的风险再次回升,就会有货币的升值,因为现在从结构上是被贬值的。人民币汇率改革会继续进行,而最终我们认为会出现真正的市场导向的汇率机制,这样将会支持亚洲其他货币的升值。

目前,国际经济发展仍未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而近期爆发的利比亚战乱,日本地震海啸和核辐射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冲击,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中东和北非局势的不确定性等,这些复杂因素将使得全球经济复苏面临诸多新的挑战。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促进本国经济复苏,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近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大国的中国,自去年以来已经多次采取了货币紧缩举措。在人民币不断升值、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紧要关头,各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最终将牵动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二 国内分析 1 公司概况

1.1中国平安是国内最具控制力的金融控股集团

中国平安是以保险业务为核心,以统一的品牌向覆盖全国的客户提供包括保险、银行、证券、信托等多元化金融服务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公司对旗下各业务系列拥有绝对控股权和实质控制力,有望抢占未来金融综合经营的先机。目前公司主要利润来自保险业,未来将在零售银行和资产管理方面取得有利地位,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最好的个人金融服务(PPS)提供商之一。1.2中国平安同时拥有中国第二大寿险公司和第三大产险公司

中国平安旗下拥有八大业务系列,即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平安信托、平安证券、平安银行、平安资产管理、平安健康险、平安养老险等。2005年,中国平安实现保费收入716.09亿元,其中寿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588.49亿元,位居全国第2;产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127.60亿元,位居全国第3。公司拥有约20万名寿险营销员及超过4万名正式雇员,拥有约3,000个分支机构及营销服务部门,拥有3,000多万名个人客户及约200万名公司客户。1.3中国平安拥有国内最知名的保险品牌

平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科学理性的完美结合,以平安文化为滋养的平安品牌早已深入人心,专业价值理念广为传播,“中国平安,平安中国”家喻户晓。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选聘国际一流管理团队,打造世界级品牌。我们认为,作为面向大众的金融服务提供商,品牌创造的价值可以无限延伸。

2005年3月,中国平安在《人民日报》社市场信息中心主办的“首届中国消费者(用户)最喜爱品牌”民意调查中,被推选为“中国保险服务市场消费者最满意最喜爱品牌”;2005年8月,荣膺由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并名列中国金融企业之首;2006年9月,荣获《欧洲货币》“2006 年亚洲最佳管理公司”第5名,在中国企业中位居第1位,排名亚洲保险企业之首。

2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证券市场历来被看作“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是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宏观经济的走向决定了证券市场的长期趋势。只有把握好宏观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才能较为准确的把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判断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宏观经济状况良好,大部分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表现会比较优良,股价也相应有上涨的动力。

为了把握国内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我们有必要对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运行变量给予关注。2.1 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或地区)经济总体状况的综合反映,是衡量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通常而言,持续、稳定、快速的GDP增长表明经济总体发展良好,上市公司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优良的经营业绩;如果GDP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宏观经济处于低迷状态,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也难以有好的表现。

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增长,2006年GDP同比增长10.7%;07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率达到了11.1%。近一两年来,上市公司业绩的快速增长正是处于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工业企业效益整体提升大背景下的增长。

所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上市公司—中国平安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2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持续普遍上涨。通常,CPI(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被用作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温和的、稳定的通货膨胀对上市公司的股价影响较小;如果通货膨胀在一定的可容忍范围内持续,且经济处于景气阶段,产量和就业都持续增长,那么股价也将持续上升;严重的通货膨胀则很危险,经济将被严重扭曲,货币加速贬值,企业经营将受到严重打击。除了经济影响,通货膨胀还可能影响投资者的心理和预期,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CPI也往往作为政府动用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观测指标。① 2008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泛滥从而导致高通胀。

②高通胀实则是一次恶性的加税使得底层百姓陷入生活的困顿,被迫收缩消费。③2010年四季度开始密集的央行提高准备金和加息预示着09年开始的扩张政策行将结束,进入一个长期的加息通道势在必行。

今年以来我国CPI高位运行,因此在每月CPI数据公布前后,市场也普遍预期政府将会采取加息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引发了股市波动。

所以每月CPI数据公布前后,中国平安的股价也会有所波动。2.3利率

2010年四季度开始密集的央行提高准备金和加息预示着09年开始的扩张政策行将结束,进入一个长期的加息通道势在必行。利率是资金借贷成本的反映,利率变动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投资水平和消费水平,间接地也影响到中国平安的经营业绩。利率上升,公司的借贷成本增加,对经营业绩通常会有负面影响。采用利率作为折现因子对其未来现金流进行折现,利率发生变动,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加息、利率上升,未来现金流现值下降,股票价格也会发生下跌。

2.4汇率

通常,汇率变动会影响一国进出口产品的价格。当本币贬值时,出口商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以外币表示的价格就会降低,有利于促进本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因此本币贬值时出口导向型的公司经营趋势向好;进口商品以本币表示的价格将会上升,本国进口趋于减少,成本对汇率敏感的企业将会受到负面影响。当本币升值,出口商品和服务以外币表示的价格上升,国际竞争力相应降低,一国的出口会受到负面影响;进口商品相对便宜,较多采用进口原材料进行生产的企业成本降低,盈利水平提升。

目前,人民币正处于渐进的升值进程中,出口导向型公司特别是议价能力弱的公司盈利前景趋于黯淡,有待产业升级,提高利润率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需要进口原材料或者部分生产部件的企业,因其生产成本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受益;国内的投资品行业能够享受升值收益也会受到资金的追捧。人民币小幅升值,房地产、金融、航空等行业将直接受益,而对纺织服装、家电、化工等传统出口导向型行业而言则带来负面影响。

所以人民币的升值,对中国平安等保险金融行业有益,其股价也会有所上升。3 宏观经济政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用以调控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企业经济效益,进而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2011年上半年由于我国通货膨胀严重,CPI指数居高不下,央行采取了紧缩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于货币供给量的减少,流入股票市场的货币量也相对的紧缩,呈现出来的态势则为1月—6月上证指数一直徘徊与2370点数,有专家预测,上指可能会冲破2008年最低点,再创新低。然而在10月中旬以后上证指数,深证指数逐渐回暖,股市一片飘红,多数股票呈现上涨趋势。3.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等。其种类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具体而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对于上市公司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 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这将会直接增加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促进消费和投资需求,从而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改善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而推动股价的上涨。

3.1.2扩大财政支出,加大财政赤字。这将会直接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刺激企业增加投资,提高产出水平,改善经营业绩;同时还可以增加居民收入,使其投资和消费能力增强,进一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此时上市公司的股价也趋于上涨。

3.1.3减少国债发行(或回购部分短期国债)。国债发行规模缩减,使市场供给量减少,将导致更多的资金转向股票,推动上市公司股价的上涨。

3.1.4增加财政补贴。财政补贴往往使财政支出扩大,扩大社会总需求、刺激供给增加,从而改善企业经营业绩,推动股价上扬。

3.1.5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利于扩大社会的总需求,将刺激经济发展,而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则在于调控经济过热,对上市公司及其股价的影响与扩张性财政政策所产生的效果相反。3.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其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货币政策的工具可以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选择性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等)。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中央银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以减小需求。反之,央行将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手段以增加需求。

总之,在外松内紧的货币政策格局下,中国经济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消极影响占据主流。在此情况下,中国政府进一步研究采取收紧银根政策的时候,必然要放到更为广泛的全球视野来综合考虑。虽然遏制通货膨胀的目标极其重要,但是在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下,中国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应当更为谨慎,并力争在整体上实现与国际货币环境的协调。同时,还可以积极采取多方面的举措,有效规避国际货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例如,可探索有序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缓解“双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压力;又如,继续扩大与周边国家的本币互换和本币结算协议的签订,鼓励互换资金用于贸易投资,最大限度降低国际汇率波动带来的贸易风险,并缓解出口价格上行压力;又如,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应当积极推动境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的需求;再如,并积极探索与完善针对国际热钱的预警制度和监控制度等。通过综合政策组合,确保我国国际收支相对平衡、物价相对稳定、经济稳定发展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 4 行业分析

4.1中国保险行业正处于上升周期

从总保费来看,中国保险市场是亚洲第三大保险市场,仅次于日本和韩国,是世界第十一大保险市场,同时也是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保险市场之一。1991年至2005年,中国保险行业总保费收入从236亿元增长到4,92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2.45%。由GDP高速平稳增长、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明显偏低和区域的非均衡性、储蓄向投资及消费品转移、社会和政府支持力度增强等多种有利因素影响,专家预计未来10年中国保费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15%。作为在中国保险行业占比74.32%的寿险行业,增速有望达到16%以上。

4.2中国保险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中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明显低于发达国家。2005年中国寿险深度为1.8%,是世界平均保险深度4.3%的41.9%;寿险密度为30.5美元,是世界平均保险密度299.5美元的10.2%。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保险渗透率存在较大的非均衡性。广大非沿海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增长潜力。虽然现在保费增长面临瓶颈,但从长期来看,潜在市场必将转化为现实需求。4.3以中资公司为主的垄断竞争格局很难打破 2005年末我国寿险公司总数为42家,比2000年增加了30家,其中2005年新增15家(中资公司4家,中外合资公司5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2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4家)。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太平洋、新华、泰康等5家公司合计占有中国寿险行业80.9%的市场份额。由于中资公司具有网络优势和对中国国情的深刻理解、由友邦引入中国的保险代理人制产品推销模式短期内不会改变、投资渠道同样受到中国政策管制、外资公司人才本地化等多种因素影响,我们判断未来中国寿险市场仍将是中资公司占有绝对优势地位。

2006年末我国产险公司总数为36家,其中中资23家,外资13家。全年产险实现总保费收入158.04亿元,其中外资公司19.14亿元,仅占1.21%的市场份额。由于外资公司的客户群大多锁定在与其母国资本相关的企业,如三星火灾保险主要给上海及周边的韩资企业保险,皇家太阳主要为在华的英国企业提供保险,美亚保险主要为美国企业提供保险,这些外资公司都以独资身份存在,我们认为它们很难挑战中资公司的绝对竞争优势。

比利时富通集团爆发财务危机,中国平安持有富通集团股份,投资浮亏已经超过160亿元。汇丰可能正抛售所持平安股权。受绿城房地产信托业务被调查影响,平安作为绿城主要信托融资伙伴,被大基金减持。明日有一国际评级机构和机构投资者做有关中国房地产评级的电话会议,地产股不被看好,平安也受牵连。中国平安计划再融资。等等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的相关因素,导致中国平安股价下跌。

5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杰作,绝对的市场竞争实力

中国平安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杰作中国平安从18年前一家地方性财产保险公司,发展成为今天全国领先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完全是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从无到有成长起来的。其间经历了投连**、信托整顿、业务结构调整、管理层变动等诸多事件,也承担了诸如1999年6月之前高利率保单产生的利差损等后果。保险业是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先锋,中国平安又是在中国保险业竞争中的佼佼者,因此我们相信经历风雨之后的中国平安可以走得更稳。

从保险业务区域布局来看,寿险和产险均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华东、华中及华南地区。平安寿险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保有绝对的竞争优势,该类地区在业务总量中占比近60%;平安产险虽然业务总量排在全国第三,但在广州等部分城市业务相对集中,这主要与产险的业务特点相关。专注于高速增长市场的好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证业务品质;二是,锁定高端客户群。6中国平安在发达地区具有绝对竞争优势

从保险业务区域布局来看,寿险和产险均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华东、华中及华南地区。平安寿险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保有绝对的竞争优势,该类地区在业务总量中占比近60%;平安产险虽然业务总量排在全国第三,但在广州等部分城市业务相对集中,这主要与产险的业务特点相关。专注于高速增长市场的好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证业务品质;二是,锁定高端客户群。

尽管面临保费收入减少和市场份额下降,但为了提高盈利能力,2003年平安依然选择调整,优化产品结构。通过缩减网点,缩减银保业务规模,通过控制盈利能力较弱的长期险业务,缩减团体保险的规模;同时提高期缴业务比例高、盈利能力强的个人寿险业务。从总规模保费来看,虽然保费收入份额有所下降,但盈利能力在不断提升。目前分红险是寿险保费收入的主要来源,2006年1~9月占寿险保费收入的38.7%,随着产品结构调整,通过团险和银行保险销售的分红险规模缩减,分红险产品的保费收入和所占比例有所下降。

目前万能险是寿险保费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保费收入从2004年的21.96亿元大幅提升至2005年的112.35亿元,2006年1~9月,该产品已实现保费收入114.30亿元。

比利时富通集团爆发财务危机,中国平安持有富通集团股份,投资浮亏已经超过160亿元。汇丰可能正抛售所持平安股权。受绿城房地产信托业务被调查影响,平安作为绿城主要信托融资伙伴,被大基金减持。明日有一国际评级机构和机构投资者做有关中国房地产评级的电话会议,地产股不被看好,平安也受牵连。中国平安计划再融资。等等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的相关因素,导致中国平安股价下跌。7.结论

篇5: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认识

一、宏观税负总水平偏低,影响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社会消费行为、gnp增长的波动都有直接关系,政府利用开征、减免或者停征某种税种,提高或者降低有关税目的税率与起征点,以及税前扣除与事后退税等限制或鼓励手段,调节投资规模、消费基金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以抑制社会总需求膨胀刺激有效需求,同时抑制或刺激总供给的变化,并对经济结构产生协调作用。税收作为经济运行的内在稳定器与价格变量调控相配合,可以达到生产与消费总量与消费结构的均衡;适量、合理的税收可以协调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并可达到各生产部门劳动者利益的动态均衡,收到社会公平的调控效应。我国宏观税负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减弱了国家筹集收入的力度,影响政府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投入和宏观调控。表现有三:

1、我国税收收入上个世纪下半叶缓慢增长,21世纪开始大幅度快速增长。我国税收收入在经济发展、企业利润增加和税务征管工作等因素综合作用下,1950年一1980年的30年间税收收入年均增长为61亿元,从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的20年间税收收入年均增长为522亿元,在跨入21世纪到XX年的五年间呈现大幅度快速增长的态势,比上年增长数额越来越大,如XX年为2350亿元,XX年为2500亿元,XX年为1831亿元,XX年为3465亿元,XX年为5256亿元。全国税收总规模达到25718亿元。展望未来,我国税收收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一是税收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反映,我国经济增长在2020年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7%-8%左右的速度,为税收增长打下了基础。二是目前我国税收收入实际征收率只达到潜在税收能力 的70%-80%,国内有的专家认为1998年只达到50%-60%,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部分专家认为中国整体征收率在70%左右,还有的认为在80%左右。税收上的跑、冒、滴、漏等空间很大,如果将实际征收率提高20个或30个百分点,我国税收收入即可增加1万亿元或1.5万亿元。

2、目前税收收入对政府财政收入支持力度还不充足,致使国家还需要利用大量的财政赤字和发行债务。其情况,一是以税收收入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多数年份徘徊在93左右,如1992-XX年分别为94.66, 97.84, 96.43, 93.29,(1996年无数据)、95.80, 93.80,90.13, 93.92, 93.30, 93.29, 92.18。十多年来从未满足政府财政收入100%的需要。二是税收收入占财政支出比重(%)更低一个档次,始终徘徊在80左右,如1991-XX年,分别为88.30, 88.10, 91.70,88.50、88.50、87.0、89.20、85.80、81.0、79.

19、80.94、79.97、81.20。数据显示,还有20%左右的财政支出要政府依靠财政赤字或者发行债务解决,XX-XX年财政赤字和发行债务额(亿元)分别为2491.27和4180.1, 2516.54和4604.0, 3149.51和5679.0, 2934.7和6153.53。3,税收收入占gdp比重(%)是国际上衡量宏观税负水平的通用标准。按国际通例:gdp人均260美元时的低收入国家,最佳税负水平为13%左右,人均750美元时,最佳税负水平为20%左右,人均10000美元时的高收入国家,最佳税负水平为30%左右。按上述标准衡量,我国人均gdp已达1090美元以上,税负水平理应在20%以上为最佳,但是实际上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几十年来徘徊在10%-17%之间浮动,处于低位逐年有点上升而后又逐年下降再逐年回升的运行中,如1990-XX年分别为13.83, 12.38, 12.29, 10.96, 10.33, 10.18, 13.02,11.06, 11.67, 14.17, 15.67, 16.77, 17.07。从国际比较中得知,我国宏观税负水平是低水平的,据《世界竞争力年鉴》4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数据。XX年各国税收收入占当年gdp比重(%)最低的是中国香港为9.94、最高的是瑞典为52.94,平均为35左右,其中:发达国家的日本为27.02,美国为28.22、澳大利亚为31.82、加拿大为36.35、英国为37.27、德国为37.99、意大利为42.26、法国45.60;发展中国家一般为20%-26%左右,哥伦比亚为11.57、菲律宾为13.93.泰国为14.98、中国为15.01、印度尼西亚为16.51、印度为16.79,阿根廷为20.99、马来西亚为22.31、韩国为26.20、俄罗斯为26.700。

二、不同产业和行业宏观税负水平差参不齐由于产业与行业情况不同,国家税收政策在一定时期分别采取鼓励政策、限制政策或者中性政策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也存在着产业行业之间不合理问题

1、从1996-XX年我国三次产业比重(%)与宏观税负比重(%)发展趋势观察,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从20.4逐年下降为15.6,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从2.67近年又上升为3.51;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从49.5近年又上升为50.9,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从13.47近年又上升为18.09;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30.1近年上升为33.2,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从12.3逐年上升为15.34。总的趋势是gdp比重只有第一产业是下降的,第二、三产业则均是上升的,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三次产业则均是上升的趋势,不过上升速度呈现第一、三产业较慢,第二产业较快的特点,第二产业负担着全国税收收入的56%左右。

2、以XX年为例,当年宏观税负总水平为16.77%,我国第一产业份额占gdp比重为15.3%,而税负份额占比重为4.1%,其宏观税负水平只有4.48%,从数据显示不难看出国家对第一产业的鼓励与照顾。我国第二产业占gdp份额比重为50.4%,其税负份额占比重为55.8%,其宏观税负水平达到18.6%,从中看出第二产业是我国经济和税收的半壁江

山,尤其是工业其税负水平达到19.93%,超额负重运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4.3%,其税负份额比重占38.4%,其宏观税负水平占18.76%,对于这个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关系重大的未来需要加快发展的产业,税收并未充分体现明显地鼓励与支持。

3、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税金及附加占工业增加值比重(%)XX-XX年分别为5.64, 5.48, 5.34, 4.88;按XX年分析:建筑业税金及附加占增加值的比重为16.3%;国家铁路税金占运输总收入的比重为3.25%;限额以上批发贸易业税金及附加占商品销售收入额的比重为0.116%,零售业税金及附加占商品销售收入额的比重为0.28%;限额以上餐饮业税金及附加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68%;国际旅行社税金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34%。再分析一下具体行业的XX年宏观税负水平(%),建筑业为8.76,地质勘查业与水利生产、供应管理业为17.8,交通运输业为10.3,仓储邮电通信业为7.5,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为23.9,金融保险业为16.5,社会服务业为12.1等。有的高于总税负水平是可以理解的如餐饮业,有的就不好理解,如地质勘查与水利业宏观税负竟达到17.8。酒税流失严重,每年生产几千万吨,征管不力,浪费粮食跑了税收,还刺激酒业盲目发展,民间有要当县长先办酒厂之说,湖南、广东、四川三省酒厂有1.8万余家。

三、不同经济类型宏观税负水平悬殊过大,基本上是内资重于外资,国有重于民营

1、同行业不同企业,片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与市场经济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相悖,人为的造成税负畸轻畸重。我国1994年外资企业所得税负担率为10%,比内资企业负担率低23个百分点,其流转税负担率为4%,比内资企业低3个百分点,1994年后外资企业负担率比内资企业低5个百分点,而且外资企业在工资成本、城市维护建设费、投资方向税、进口设备关税等方面还享有诸多优惠政策,这种政策促使社会上产生大量假合资、假外资,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中有20%是内资出境后再流入的资本。1997年为128.8亿美元,占当年ml增量的16.8%。据XX年统计,我国内资与外资、国有与非国有企业税金及附加占增加值比重情况如下,如工业企业总体上为4.8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8.44%,集体企业为2.77%,股份有限公司为4.79%,外商投资企业为2.36%,港澳台投资企业为l.229%;建筑业总体上为16.3%,其中内资为16.25%,国有企业为17.82%,集体企业为15.36%,外商投资企业为20.91%,港澳台投资企业为17.36%;限额以上批发贸易业总体上为0.116%,其中内资为0.117%,国有企业为0.148%,集体企业为0.087%,有限责任公司为0.096%,股份有限公司为0.117%,私营企业为0.090,外商投资企业为0.122%,港澳台投资企业为0.043%;限额以上零售业总体上税金及附加占商品销售收入比重为0.28%,其中内资为0.30%,国有企业为0.36%,集体企业为0.35%,有限责任公司为0.25%,私营企业为0.23%,港澳台投资企业为0.27%;餐饮业总体上税金占营业收入为4.68%,其中:内资为4.98%,国有企业为4.3%,集体企业为4.86%,有限责任公司为4.81%,股份有限公司为4.48%,私营企业为5.3%,外商投资企业为3.9%,港澳台投资企业为4.24%。

2、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规定内资企业为33%,外资企业为15%,低于发达国家,如比利时为39%、意大利为36%、法国为33.33%、奥地利为34%、西班牙、荷兰为35%、美国为15%-39%累进征收、高于发展中国家,如巴西为15%,马来西亚为28%、韩国为27%、泰国为30%等,也高于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的30%和新加坡的24.5%。

3、国有经济国家税收占比重高达50%以上,如1994-1999年分别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为79, 65, 61, 56, 54, 50。由于税收政策的扭曲和改革的滞后,国有企业倒没有享受国民待遇,而非国有与外资企业长期享受超国民待遇。这样发展下去,很不利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的建设与巩固。

四、不同地区宏观税负水平不够公平

1、从三大地区观察。以XX年为例,全国各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05172.3亿元,税收收入为16996.5亿元,全国宏观税负水平为16.16%。其中:东部地区11个省区平均为17.2%,中部地区8个省区平均为8.89%,西部地区12个省区平均为11.46%,从经济发展快与税收相应增加的规律分析,东部地区宏观税负水平高于全国和其他地区是必然的,如发达地区的三市二省宏观税负水平就比较高,北京为42.49%,上海为34.40%,天津为24.08%,广东为21.55%,云南主要由于烟税因素为20.12%。但是,作为贫困的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是值得思考的。

2、从一部分省区对比观察。以贵州这个有名的贫困山区省份与有名的江南鱼米之乡的江苏省相比,XX年贵州省宏观税负水平为14.15%,而江苏省则为12.58%;大西北的陕西为11.81%、新疆为12.43%、宁厦为11.99%。而沿海的福建省只有11.81%,山东省只有8.64%,大平原的河北省只有7.62%,河南省只有7.25%。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因素与不够公平之处。

五、不同群体宏观税负水平差距大,低收入群体重于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重于高收入群体,工薪阶层重于富裕阶层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比例开始仅占gdp0.5%, XX年达到1%,还比不上一个非洲国家,印度与印尼这个比例也为1%强,泰国和墨西哥为2%,匈牙利等东欧国家高于3%,据世界银行统计,所得税占gdp的比重低收入国家为3%,中等收入国家为5%-6%,高收入国家为11.5%,预计XX年我国仅为1.17%左右,与国际上应有的个人所得税水平相差悬殊。我国个人所得税管住了工薪阶层,但是,对新崛起的高收入阶层即人们所说的大款们征收力度太软太弱。据统计,我国个人所得税XX年为1211亿元,其80%以上来自于工薪阶层,可是,我国已经有两、三亿富裕人口,其个人所得税税源达到1000多亿元。另外占总人口8.7%的富裕阶层拥有12万亿元银行储蓄存款总额的60%以上。交纳个人所得税不到税收总额的10%。除了征管因素外还有税率等设计问题,如起征点800元太低,应提高到1500元以上,从而对低收入群体从根本上免征个人所得税,又如最高边际税率为45%太高,如日本1999年从50

上一篇:仲景学术思想及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下一篇:二年级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