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最美的散文读后感

2024-04-18

读最美的散文读后感(通用12篇)

篇1:读最美的散文读后感

那是一个烟雨空蒙的午后,空气中混杂着树叶和泥土的气味。无意间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发现了《最美的散文——中国卷》,翻阅了一下,爱不释手。回家后立即在网上买了一本送给儿子。

闲暇时,我会从书架上抽出这本书,递给儿子说:“儿子,读篇文章给我听吧,我给你配上音乐。”便闭上眼睛聆听儿子的诵读。有的时候,也会是他读一段我读一段,互相交流一下对这段文字的感受,纠正诵读时应该掌握的语速、情绪。

儿子偏爱《雪浪花》和《上景山》。实则每一篇都是经典之作。其中汪曾祺先生描写的西南联大生活的《跑警报》尤其精彩。“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

很喜欢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一个“雨”字,抒发了对大陆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尤如涓涓细流流淌心间。我曾让儿子诵读并且摘抄这篇散文。其中叠字很多,“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翻开《最美的散文—中国卷》,徜徉于字里行间,那些人影交叠的画面一一浮现。烟雨江南的《乌篷船》,魂牵梦绕的《故乡的野菜》,还有那不能忘却的父亲的《背影》,记忆深处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篇2:读最美的散文读后感

因为工作上的繁忙,我已很长时间没看过其它闲杂的书了,前不久,好不容易挤出一些时间,便拿出有些积尘的《最美散文集》开始细细地翻阅。

这本书中,有许多散文学家写的杰出之作,我虽不是每一篇都能领略,可在不经意间却能体会其灵魂、真善美。每一篇散文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但我不能一一道来,那我便说我最爱的几篇吧。

鲁迅的散文《小杂感》有这么一段:“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是,大抵!” 这句话正反应了我们现代社会的现状,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让一些人富了起来,但穷的人还是很多,有的虽然富了,但心有不甘。我觉得现在富的人要提高思想觉悟,如何去帮助这些弱势群体,才能让整个社会更平等。

鲁迅的小杂感寓意是改变、觉醒、奋斗,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为美好的幸福而奋斗。其中的语言非常得体,每个字都有力地表现出他当时的爱憎分明的心情,我们对现代社会的不良风气也要像鲁迅一样,辨别是非,爱憎分明。

朱自清的《背影》写了他父亲送他等车,为他买桔子的.情景及到最后读到父亲病重时捎的书信。全文语言朴实,却让我看了父子情深的真挚情感,以及父亲对孩子浓厚的爱。我读着读着,眼泪情不自禁地流出来,手不能控制地抖了一下。是啊,自古至今,父亲对孩子的爱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深觉,父亲的爱犹如一座巍峨的雄山,呵护着它脚下的小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父亲的爱,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通信发达了,很多人都以工作忙碌为借口,只是打打电话问候了事,长时间不回家看望父母,使小时呵护我们长大成人的父母成了陌生人了。其实父母并不是需要你给多少钱,而是想和他的孩子坐下来谈谈心事,聊聊天就满足了。所以,无论我们工作有多忙,都不忘抽时间回家看看,不要等他们老去了,留下永久的遗憾。

篇3:世界最美散文读后感

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讨厌喜欢切切察察,让读者对她有一个初步印象。然而我有一时却对她发生了空前的敬意。这次长妈妈的话语让我出乎意想之外,不能不惊异,并且上文中我对她讨厌的“大字形”睡势,这里有了一个很好的解释,我对她的感情一下提高很多,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显而易见,这是文章主体,上一个敬意因为她谋害隐鼠而完全消失,而这里,谋害隐鼠的怨恨完全消失。

长妈妈是一位经历苍桑的人,这里不仅写她迷信,有麻烦的礼节,而且突出了她的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很好地概述了一个人物形象。而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是文章的关键,文章的主体把握及最后对她的缅怀、祝福,都能说明感情很深。语言上或叙或议,前后呼应,如3次写“大字形”睡式及谋害隐鼠的怨恨,朴实中带有点韵味,让读者细细体会其中。

篇4:世界最美散文读后感XX年

世界最美散文读后感XX年

杨朔曾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读了《世界上最美的散文》这本书,我才懂得了这句话的意义。的确,真正的散文充满了诗意的美,就像苹果包含着果汁一样。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阅读散文要用心来读、用心体会,才能真正地透过散文那五彩缤纷的“形”,体会它那凝而不散的“神”,体会到作者通过散文表达出的内心深处的宁静、思索。这本书精选了多篇优美散文,意境清幽,语言精妙绝伦,让我开启了一趟心灵之旅。

散文是一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文体,备受人们的喜爱。文学大师们以其洞幽入微的观察力、超脱尘世的秉性、细腻激扬的情愫,用手中生花的妙笔,写下了无数文采斐然的散文名篇。读一篇优美的散文,就是和一颗至纯至美的心灵在晤谈。因为,优秀的散文是文学大师们至情至性的杰作,它们或讴歌人生,或解析社会;或赞真善美,或鞭挞假恶丑。其优美文辞的背后,总是蕴蓄或阐释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以感悟和启迪。

雨果曾经说过:“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一位益友、诤友、畏友。读优美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还可以净化自己的思想,荡涤自己的心灵,提高自身的素质。散文作文文学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仌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之一。

在我们欣赏精美散文的同时,可以启迪心智,陶冶性情,收获真知与感动,进而提高个人的审美意识、文学素养、写作水平、鉴赏能力和人生品位,为自己的人生添上光彩亮丽的一笔!

世界最美散文读后感XX年

在一个晴天的下午,我读了中国最美的散文世界最美,发现了《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很有趣,初读,就是感觉这位长妈妈的形象不同,而后两三遍,慢慢领略到其中的韵味。

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讨厌喜欢切切察察,让读者对她有一个初步印象。然而我有一时却对她发生了空前的敬意。这次长妈妈的话语让我出乎意想之外,不能不惊异,并且上文中我对她讨厌的“大字形”睡势,这里有了一个很好的解释,我对她的感情一下提高很多,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显而易见,这是文章主体,上一个敬意因为她谋害隐鼠而完全消失,而这里,谋害隐鼠的怨恨完全消失。

长妈妈是一位经历苍桑的人,这里不仅写她迷信,有麻烦的礼节,而且突出了她的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很好地概述了一个人物形象。而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是文章的关键,文章的主体把握及最后对她的缅怀、祝福,都能说明感情很深。语言上或叙或议,前后呼应,如3次写“大字形”睡式及谋害隐鼠的怨恨,朴实中带有点韵味,让读者细细体会其中。

读完此篇文章,不难发现,长妈妈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形象,独特而不平凡,而也揭示了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事实。我想作者应该是比较愤恨这一点,但我更多观注的是,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爱心与同情,让我们联想到现在的生活中逐渐失去了这种成份,让我们再一次回到纯朴的年代,去关怀身边一个人。

世界最美散文读后感XX年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做《最美的散文》。里面图文并茂,作者生动形象地描绘加上一张张真实的照片,让人沉醉在这文章里。

这本书不仅有中国散文,也有外国散文,其中的一些散文我们都听说过,例如:郑振铎的《海燕》,冰心奶奶的《寄小读者》《小桔灯》等;高尔基先生写的《海燕之歌》也被放在了这本书中,其中,有几篇文章让我印象深刻。

我们学过吴伯萧先生写的《早》,里面对三味书屋做了细致描写,而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对三味书屋、先生和书屋后面的园子进行了描写,还对在三味书屋的生活进行了叙说。文章中写道:鲁迅先生经常与同窗到后面的园子里寻蝉蜕,或者捉了苍蝇喂蚂蚁,然而过去的同窗太多了,先生便叫到“人都到哪里去了?”鲁迅先生和他的同窗便一个一个地走了回去。这段话写出了鲁迅先生小时候调皮,偷去园子里玩,也写出了先生的严厉,令我印象深刻。

英国作家狄更斯先生写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对大瀑布进行了细致描写,先是写了站在瀑布下面的情景:“那时澎渤大作、震耳欲聋、玉花飞溅、蒙目如眯„„”让我们感受到了尼亚加拉大瀑布的雄伟壮观!文中还写道:“那是一片飞立倒悬的晶莹碧波”,读到这句,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幕:河水流淌着,到了悬崖突然跌落而下,在空气中留下一层层水珠,水珠形成的彩虹,景色十分美丽!

这本书的文章中还有许多优美的句子,在《冬日漫步中》写到:“万籁无声,雪厚厚地堆着,窗槛上像是铺了温暖的棉花;窗格子显得加宽了,玻璃上结了冰纹„„”这段话写出了冬日早晨的宁静,雪的美丽;《海上的日出》中写到:“铁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这段话对日出前天空中颜色的变化做了描写。

篇5:读梁实秋散文的读后感

看相本就是一个和善、无甚脾气的老好人,眼睛柔和泛水,生着一张饱满的脸,自然笑容可掬,双眉清淡、眉头舒张,所以待人待己也不会较真到哪里去。

他的文字十分朴实平淡,题目也再稀松平常不过,无非是生活中那些老生常谈的种种小事,但是读来却有些大智慧、小幽默在其中,没有经过生活的沧桑、岁月的洗礼、人生的折磨,以及些大澈大悟,难写出这样的文章出来。他不浮华,不求词藻之丰丽,也不刻意地引经据典,这些只不过是形式罢了,我还是坚信林语堂的说法,写出好文章的不二法门自是一“真”字,梁实秋确属“真人”,写的尽是“真性情”!

这本散文集中,感触最深的当是“槐园梦忆”一文,追述了他和妻子从结识到分离的日子,也差不多跨越了一生。是啊,有这样的一位妻子自是难求,更何况两人互相搀扶直到白头。不幸的是最后竟以这样的结局收尾,老妻被倒下的梯子击中随即过世,但仍然在进手术台前留下了最后的微笑。夫人含辛茹苦为家庭忙里忙外、操劳一生、兼顾着人情世故,还识得女红、花草、旅行之乐,先生坦荡为人,与妻儿同甘共苦,不求名利、只求一家幸福平安,这样的生活是多麼的理想、让人羡慕。当然,背后的付出,双方的理解包容,所经过的坎坷是不为人所知的呀!

往往细节之中见真情,有一处,梁实秋提到了他们退休时新居的安排-妻子有这麼一个要求,想时时刻刻都可以望见对方才心安,於是乎,新房的书房与卧室是相通的,读书的他看得见卧床的她,反之亦然,也是感情至深,发自内心之为啊!

篇6:读《朱自清散文》的个人读后感

朱自清的散文《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我觉得它是文学世界里最优美的文章。“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充满诗情画意,小草、花儿、春雨、风筝等等普普通通的事物都变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特别是文章最后三段,连用了三个比喻句,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写出了春天的崭新、美丽和朝气,这样的春天真是太招人喜爱了。

除了《春》,我还喜欢的散文《儿女》。朱自清在文章里描写了他与五个儿女的故事,读过文章之后,我深深感受到朱自清的不易,他要为了五个儿女,收住自己的私心,做个真正的父亲。文章里有两句话,我很受感动:“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我不该忘记,父亲怎样待我们来着!”朱自清反思自己不该体罚和叱责孩子,字里行间满是对自己的责备和对子女的愧疚。我虽然还小,但我联想到了我爸,他从没体罚过我,只是在我不用心学习的时候,偶尔打一下我的屁股,或是大声批评我几句。跟朱自清的孩子比起来,爸爸对我算是非常太温和的了,而反过来想想,我真的要多花点心思好好学习,少惹爸爸生气。

《儿女》最经典的一句话应该是:“目前所能做的,只是培养他们基本的力量——胸襟和眼光;孩子们还是孩子们,自然说不上高的远的,慢慢从近处小处下手便是了……光辉也罢,倒楣也罢,平凡也罢,让他们各尽的力去。我只希望如我所想的,从此好好地做一回父亲,便称心满意。”可见朱自清是一个好父亲,他认为孩子们从小就要培养良好的品格,将来他们会过上怎样的生活,那都要靠他们自己去努力。朱自清真不愧为散文大师,教育子女的方法也不同寻常。

篇7:读最美的散文读后感

读《背影》散文个人读后感600字1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背影》,让我非常感动。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爷爷去世后,朱自清先生和他的父亲因为要料理爷爷的后事而聚在了一起,当朱自清先生从浦口火车站坐火车回北京上学时,父亲为他送行的往事。文章通篇记录的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和细节,比如父亲不放心茶房,再三思考过后还是决定亲自送“我”去火车站;比如父亲亲自为“我”选定火车上的座位等等。重点描述了父亲在火车开动前,为“我”买橘子的过程和动作细节,其中,父亲在月台上返身离开前留下的背影深深地印在了朱自清先生的脑海里,也打动了我的心。

和母爱相比,通常父爱是严厉的,很多人可能也是和我一样,之前理解不了父爱的深沉和伟大!

父亲为了让我们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每天都奔波在家与单位之间,为了能让我们更好的成长,他们苦口婆心的和我们讲许许多多的大道理,当然,有时候肯定会用巴掌和怒吼的方式讲道理。因为父亲对我们的付出,很多都是在我们视野范围之外的,还有很多是以我们不喜欢的方式,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父亲很冷漠,不懂父亲也是爱我们的,以至于即便他们很多时候试图以细腻温和的方式表现出对我们的关心,我们也因为习惯性的惧怕和疏远而体会不到。

朱自清先生在《背影》这篇文章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从父亲在分别时候偶尔才闪现出的温情,体会到并告诉了我们,父爱和母爱一样伟大,让我们对全天下的父亲说一声:“父亲,您辛苦了!”

读《背影》散文个人读后感600字2

初读《背影》一文,还是在去年的暑假。

一位父亲,在送儿子外出读书坐火车时,亲自为儿子捡定座位,虽知儿子已在北京来往过两三次,却还是不厌其烦地反复拜托一个熟识的茶房多多照应儿子,还艰难的穿过铁路,蹒跚地走到月台,爬上爬下为儿子买来朱红的橘子。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当儿子看到父亲的背影时,泪水情不自禁地溢出了眼眶。他发现在他长大的同时,父亲也老了。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同样的背影。

冬天的风格外的凛冽,天也黑得特别早,因此,那天我早早地就回了家。回到家中就见正忙着做晚饭妈妈从厨房探出头来,关切地说:“回来啦,赶紧先用热水洗把脸,暖暖手,饭马上就好。”厨房里热气腾腾弥漫的白色水汽中,透过水汽看着妈妈模糊的身影,我感到十分温暖。开饭了,饭桌上全是我爱吃的,妈妈也时不时地夹菜给我,顺便与我交流学校的趣事,不大的餐厅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因着临近期末考,我们的学习任务也变得繁重起来,卷子如流水般哗哗袭来,我因为自身本就不算聪明,因此常常忙到很晚。这天夜里我写得昏昏欲睡,忽然就见一杯牛奶被放到面前,原来是妈妈。“不要急,越急越写不好,”,她动作轻柔地摸了摸我的头,“喝杯热牛奶暖暖身吧,早点休息。”然后,又轻轻地走出了房间。我摸了摸杯子,那滚烫的温度从指尖一直蔓延到心里,振奋了一颗隐隐消沉的心。写完作业后,我走出房间,却见妈妈坐在沙发上,一手支着头,却睡得很熟,背影是那样瘦削,眼下还带着淡淡的乌青,忽然间,我的鼻子很酸,却也坚定了期末考好的决心……

时隔一年,如今再读《背影》,顿觉感触良多。对于父母的唠唠叨叨,其实很多人是避之不及的,又有几人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当人们真正静下心来,才惊觉有一个背影一直在默默陪伴着自己,为自己付出。

现在,让我们少一份轻浮,多一份沉稳,少一份骄傲,多一份谦逊,少一份责备,多一份理解,不要让这些“背影”的付出白费,让他们的期望消逝,让他们的爱被辜负。

读《背影》散文个人读后感600字3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的,我们又要如何报答父母的深恩呢?父亲,在失败时鼓励,在成功时严厉,需要时帮助。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形容默默奉献的父亲,用上所有的语言也不够。

《背影》中,父亲送别儿子时亲自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钱、送儿子上车、选好坐位、嘱咐再三、托茶房照应等等,真是无微不至!这和我们的父母何其相似。吃饭时,生怕我们吃不饱、吃不好;天气变化,生怕我们热着、冻着;我们学习成绩的“脉搏”,他们巴不得比班主任掌握得还清楚;我们一旦犯错误,他们更是着急得说个不停……或许他们的言行确实有过不甚妥当的地方,但是可以这么说: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基于“爱”。他们的关爱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被有些人认为的“关心过度”和“唠唠叨叨”之中的。

年轻气盛的朱自清,一开始也不理解父亲,曾在心里暗笑父亲的迂,认为父亲太不聪明,太唠叨。然而,父亲苍老、肥胖的背影打动了儿子的心,儿子终于理解了他那至纯至美、宽容、博大的爱心。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少年朋友对父母的关爱却视而不见;甚至认为父母这也做得不对,那也说得不好,总是来烦自己,很是讨厌。更有甚者,完全以逆反心理对抗父母。要知道,父母往往是通过很琐碎的言谈举止表达着爱子之情的;即便有不妥之处,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像朱自清那样去理解父母此言此行的出发点?为什么不能平心静气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却去伤害自己的父母?难道两代人之间非要设置一条鸿沟才好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的,我们又要如何报答父母的深恩呢?父亲,在失败时鼓励,在成功时严厉,需要时帮助。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形容默默奉献的父亲,用上所有的语言也不够。但他为孩子付出的,一点一滴积起来是一个大海,一粒一颗堆起来是一座大山,一片一朵凑起来是一幕天空。翻开陈旧的相册。你记起了吗?心中那沉甸甸的关爱,就是父亲为你做的平常而又非凡的事。

读《背影》散文个人读后感600字4

那是一个暮春的向晚,太阳即将落下,火红的阳光映衬着天边的晚霞。路上车水马龙,行人熙攘,阳光下他们的背影拉得很长。

晚饭后,我到楼下散步。“小姑娘,可以帮我们拍张照片吗?”身后传来突兀的话语声。我转身一看,是一位面目慈祥的老奶奶,她手里拿着一部款式陈旧的手机。

“嗯!”我点了点头,并双手接过老人手中的手机。“等一下,我们在这里照!”老奶奶面含微笑,拉着身边的老爷爷,选了一个背朝晚霞的方向,头轻轻地靠在老爷爷的胸前,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在晚霞的映衬下,既美丽,又温馨!

天空,是将落的太阳,五彩的晚霞;远处,是嫩绿的枝叶在微风中飘扬;眼前,是一对慈祥的老爷爷老奶奶,面对我的镜头摆出新潮的姿势。 “哇!”,夕阳西下,还能有这么相映成趣的美景,我兴奋地几乎不能自已。调整情绪,屏住呼吸,稳住双手,“咔咔咔”,我快速而又稳健地照了好多张,生怕这夕阳下的美景由于失误而从我的指间悄悄溜走。回看相片,漫天红霞,悠长的树影,两位老人携手相伴,幸福感充满整张照片。

照片拍完了,两位老人相互搀扶,慢慢远离我。夕阳下,金色的光芒映照在他们的背上,把他们的背影拉得很长,正如他们携手走过的漫长岁月。两人手牵着手,走得很慢,我远远地看着他们的背影,很久很久,直到消失在林间小路的尽头。

我仍然沉浸在刚才的那个情景当中,那对晚霞中的背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就是相濡以沫。而那对背影就是这种美好情感的生动体现。

我在心里默默为他们祝福;愿那对相互扶持的背影在晚霞里能长久地走下去…

读《背影》散文个人读后感600字5

顾名思义,背影经常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中,比如送别亲友。单词背影告诉我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被得失所左右。告别场景总是伤感的,但告别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那些离开的人的背影永远留在我们心中,留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忘记。今天,我读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读完之后,我深思了。

这篇文章构思巧妙,以父亲的爱为主题,带有一个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父亲小细节。滚烫的情感从小小的出口涌出,总能触动人们的心灵。朱自清先生通过买橘子这件小事表达了他的情感。父亲关心他的儿子,但不知道如何表达。他只是坚持要给他儿子买些橘子来解渴。儿子对父亲的爱体现在当他看着臃肿的身体穿过站台时,很难捂住脸,擦干眼泪。有时候爱让语言苍白无力,变得无法承受爱的重量。文章的后面,几乎每个人都看过,但是那种情感,只有经过无数年的洗礼才能理解这个世界的艰辛,人们才能理解得更多。父亲,失败时给你鼓励,成功时对你严格,需要时给你帮助。没有华丽的语言来形容默默地放弃的父亲,而且仅仅使用所有的语言是不够的。但是他一点一点地为他的孩子付出的是一片大海,一座座堆积如山,一片天空。

读了这一篇《背影》,我真是感悟颇多啊,父亲的爱,不在你看见的地方,但他永远是你的靠山,这就像狐假虎威一样,你是狐狸,你父亲是老虎,你能成为强者,你父亲也有汗水!你应该永远明白,你是你父亲亲生的,他绝对是打心眼里疼爱你的,他只是不善于表达罢了,他永远会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保护你,帮助你!

篇8:读最美的散文读后感

在每一部长篇完稿之后,贾平凹便出行,到处走走看看。是写长篇劳作后的休息,又是为下一部新作品在作准备。他要看到真实的民间、真实的底层生活,一路行走,一路思索,落纸成文,成为《天气》中最重要的部分。还有一些日常不经意中写就的短文,体现着贾平凹的生活状态和情趣,那是平实又亲切、古朴又充满灵性的。

关于这部散文集,贾平凹在序中说:“小说可能藏拙,散文却会暴露一切,包括作者的世界观、文学观、思维定式和文字的综合修养。我以前研读别人的小说,总要读他小说之外的文章,希望从中寻到一些关于他的规律性东西,我现在编《天气》,又这么说,我把我的衣服就撕了。”又说,“以现在的年龄,如果让我评估我的散文,虽不悔其少作,但我满意我中年以后的作品。年轻时好冲动,又唯美,见什么都想写,又讲究技法,而年龄大了,阅历多了,激情是少了,但所写的都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体悟的东西,它没有了那么多的抒情和优美,它拉拉杂杂,混混沌沌,有话则长,无话则止,看似全没技法,而骨子里还是蛮有尽数的。”

没有技法的散文,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了。

篇9:读最美的散文读后感

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个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这个世界已混沌不清,抨击丑恶发泄怨愤是一种战斗,而宣扬纯净也是战斗。人生的残缺使我们悲痛和激愤,而在残缺人生中享受纯真美好,更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的艺术和人生的艺术。

人活着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义却在生到死的过程。朋友被朋友们骂着又爱着,是因了这个朋友的真诚和有趣。

他形容一个朋友的长相:满脸都是头,满头都是脸。(一秃顶朋友)看到此不禁莞尔,想到圈内程主任的那张如弥勒般的佛脸。

这本散文集多为朋友作序,也有写一些有趣朋友之间的交往,被写人物大多为陕西文人、书人、画人,也有一些喜收藏石头之人,还有朋友的小儿,竟被他称为先生,皆因小儿怀有纯净无染的心也。其为友人作文,却不胡乱吹捧,有一说一,无二是不言双的。

读先生的文,发现了许多与先生相同之处,不由窃喜。先生喜饮茶,我亦喜饮茶,先生喜藏石,我亦喜藏石,不过我的俗了些,是玉石,先生喜的是天然大气之石。先生喜藏陶罐,我亦喜欢陶、瓷之器,不过先生喜的是高古之陶,而我喜的是家用的大俗之器。先生不爱钱、权,我亦鄙薄这两样。先生善书、画,我却喜赏书画,先生写一些微言大义的小文,我却爱这些文章甚于爱先生的小说。还有一点很重要,先生是文坛著名的病人,而我亦是文坛之外一个无名的老病号,且得的是同一种病,不是我硬要牵强附会的找与名人的相同之处,而是爱先生的文在先,对先生好奇在后,才发现了这些缘,不由拿来显摆。

篇10:读《最美的书包》有感

有感

最近,我读了《最美的书包》这篇文章以后,深受感动.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家境贫寒,家里连一只书包都没有,可作者却固执地向妈妈要一个花格子的书包,妈妈无可奈何,只好用她的矜持和尊严换来了一块块碎花布,然后又连夜为作者赶制了一只可爱的花格子书包.后来作者也被他妈妈的行为所感动.啊!文章中的母亲是多么伟大呀!她为了自己的孩子,连最重要的尊严也不要了.我明白了,文章中这鲜艳的碎花布拼成的花格子书包是她那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而这一道道匀净的线路则是她那一颗绵延万里却从不言爱的心啊!在我们身边,这一类的事犹如天上的繁星,数也数不清.但在同时,你是否也和作者那样感受到了母爱的珍贵呢 早上,当你走出家门,要去上学的时候,你母亲千叮咛,万嘱咐要你当心,你是否婉转地说了一声:“放心吧!妈妈!”在餐桌上,你母亲给你一个劲地夹有营养的菜,而你是否给她一个微笑,再应了一声:“谢谢!妈妈”……没有,你都没有,你忽略了伟大的母爱.或许在你认为,伟大的母爱形容的只是一件伟大的事,但是我要告诉你,你错了,“伟大”这两个字是母亲平时一点点的呵护而形成的.我有一个伟大而慈爱的母亲,对我来说,她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了.每天,早上,她给我准备好早餐,送我去学校,晚上又准时接我回去.我饿了渴了,她给我送吃的,喝的;我冷了,她给我添置衣裳……从我出生的那一天,不,是那一刻起,她就任劳任怨,从不作声.而我呢,有时还,顶嘴,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管价钱,拖着妈妈的手要买.我被妈妈宠坏了,有时还厉声厉色地指责她,说她照顾我不周到.而妈妈呢,只在一边默默地听着,像是要改掉我所说的所谓的“不足”.啊!我为拥有样一位母亲而骄傲.母爱是无私的,我们应该珍惜发生在你和母亲身上的一点一滴,长大了好细细地回味,然后再加倍报答给母亲.

篇11: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有感

(一)但 雯

爱是信任与自由

曾经读过尹建莉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书中传达的有心无痕的教育理念,让我感受很深。暑假里,有幸又读了尹建莉老师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字里行间流露出教育的美丽和质朴,再次让我接受了心灵的洗礼。虽然两本书落脚点在家庭教育上,但书中列举出很多案例,对教育方式方法进行论证,简单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融合的方式,非常值得我学习借鉴。在孩子的教育上只有我们不断加强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为孩子提供更宽松、愉快、深入的教育方式。结合我的实际,浅谈一下我读完这本书的两点感受:

第一,最大的平等是信任。还有什么比信任孩子更能让孩子内心升华起自我的荣耀感和愉悦感,当我们每天都质疑、否定孩子的动作、思想、言行的时候,孩子怎么能自信,这样的质疑其实就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力量,自己设定一个“法则”,孩子为了取悦父母,终身纠结困顿其中,而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动力。虽然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不要总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灌输给孩子,这样就是取代孩子成为他灵魂的主人。简单说,时刻记得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要以父母的身份自居,高高在上的教导与训诫,一旦失去了这种平等,孩子就很难和父母交心。对于孩子合理合份的要求,要慷慨地给予,不要质疑孩子的动机,处处为难,甚至指责“奢侈”、“虚荣”,让孩子以“乞讨”的姿态出现,更不能在孩子有求父母的时候,趁机换条件,只会让孩子自尊心受挫,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

第二,最丰盛的馈赠是自由。做了父母的我们,总是想教孩子这个,指导那个,殊不知孩子有无限的可能,如果操作不当,孩子终生在我们划定的圈圈里打转,无法发展、成就自己的人生。虽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是如果为了某一个规则和事件,整天呵斥、纠结、改正,父母和孩子之间岂不成了“猫抓老鼠”,那孩子的某一个缺点恰恰得到强化,孩子怎么能跟我们敞开心扉,彼此形成对立冲突关系。生命可以很轻松,比如一件很小的事情,可以大化小,小化了,如果揪住不放,孩子每天就战战兢兢,整天花费能量在考察你的目光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发展自己。放平心态,孩子是普通人,开心、快乐、自由、健康最重要,其他的都是惊喜,没有必要为了面子、权威意识、规则,而让双方纠缠不清,彼此敌对,这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书中提到,近期有专家发现,自闭症孩子很多都出生在高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父母就寄予厚望,要么父母忙于事业学业,将孩子托付给长辈,丧失了最宝贵的亲子时刻,要么从小对孩子各种“严格要求”,代价就是失去了亲密的关系和内心的自由。著名教育学家孙云晓说过,亲子教育的前提就是亲子关系,没有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只靠权威管教孩子,终有一天将发生巨大的叛逆,也有可能孩子的自由意志被深深压制,终身陷入自我封闭的枷锁中,人生的幸福大打折扣。

最美的往往是最简单的,爱是一门艺术,让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修炼自己,让孩子在信任和自由中快乐成长!

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有感

(二)请停止对孩子唠叨!

看了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其中关于唠叨的一篇文章让我印象深刻,有很多共鸣。

什么是唠叨

尹建莉说,家庭生活中,并不是说话多就叫唠叨。而是那些随口而出的、不断重复的、总给人带来负面情绪的话语,既没用又不中听。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什么是唠叨,她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奶奶带着刚学会走路的小孙子在一块空地上玩,孩子一迈步,奶奶就在旁边连声说“慢点慢点,别摔跤”.尹建莉说,这样的话对一个刚学走路的幼儿是没有意义的,学走路摔跤很正常。奶奶的话不是要鼓励孩子走得更好,而是降低孩子迈步的信心,给孩子带来羞愧。这就是唠叨。

上面这个例子,是不是很平常?我们是不是都经历过?并且不以为然?仔细想想,唠叨其实在我们生活无处不在:孩子不刷牙、孩子没穿鞋在地上跑、孩子不好好吃饭、孩子不愿意睡觉、孩子要玩电子产品、孩子画画没画好、孩子忘了做作业、孩子没有好好练琴……在这些时候,我们是不是都习惯性地唠叨上两句?怎么还不刷牙啊?要穿鞋,不能光着脚!吃饭了,快来吃饭!饭都要凉了!该做作业了,都几点了?要好好写作业,认真看题,好好写字。该练琴了,昨天少练了半个小时,今天要补上。今天要练哪首哪首曲子,每首曲子至少弹10遍……

如果我们每天都置身在被别人指着说做这个,做那个,并且反复地被说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如何?听得进去吗?还是很厌烦?很抵触?想逃离?

唠叨的负作用

尹建莉说,唠叨的特点是负面、无效、重复、这些特点被加到被唠叨者身上,就是自我体验不断被干扰,心理不断受阻。所以,我们会观察到一种现象,一个人在什么事上被唠叨得越多,往往这方面做得越差。

唠叨的人总以为别人需要他这几句话,其实只是他自己需要。也就是说,唠叨带有逼迫的性质,会破坏孩子的兴趣、积极性。试想一下,如果孩子每次都被唠叨着去看书、去练琴,久而久之,他自己还能主动去看书、练琴吗?他还有兴趣吗?还能做得好吗?

尹建莉又举了一个她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情境:北京和天津刚有D字头火车的时候,有一天她乘坐这种火车去办事。她旁边是一位姥姥和妈妈,带着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

小男孩可能也是第一次乘坐这样的火车,对车上的一切充满好奇,从一上车就想动动各种东西。前后调节一下座椅、弄一下窗帘、打开靠背上的小桌子等等。但不管他干什么,妈妈和姥姥全部都是阻拦和训斥,不停地说“你动那个干吗?别动!”“这有什么好看的?乖乖坐着!”

火车启动后,小男孩安静地坐了一会儿,好奇地看着窗外,看了一会儿,扭过头问妈妈,怎么他觉得不是火车在走,是外面的树在往后移。妈妈一脸不耐烦地说:“行了行了,那是你看花眼了,整天就你问题多。”男孩沮丧地把头转向窗外。

过了片刻,男孩说想上厕所,姥姥一脸怀疑地说,你不是刚在车站上过了吗?怎么又要上?妈妈不满地站起来,“你整天就是这样捣鼓人,我都不能安稳地多坐一会儿。”男孩说我自己去,你不用去。妈妈说:“你自己怎么能行,你又没上过这样的厕所,门你都打不开。”男孩说我能打开,妈妈一脸不屑,“你觉得你自己啥都能干呢。”边说边站起来,在前头走,男孩无可奈何地在后面跟着。

从厕所回来时,妈妈对姥姥说,我就知道他没有尿,他是想看看这厕所什么样,厕所有什么好看的?男孩嘟哝着辩解说,我看看和飞机上的一样不一样嘛。妈妈和姥姥都白孩子一眼,嗔怪的说“就你事多”,孩子灰溜溜地坐下来了。

在半个小时的车程中,妈妈和姥姥的嘴一直没闲着,絮絮叨叨,却几乎没说一句有用的话。

唠叨没有恶意,却是一种恶习,是对“控制”别人的不知不觉的上瘾。上面的那个例子中,姥姥和妈妈对孩子几乎没有说一句正面的、有用的话。她们对男孩的态度、话语和行为,好像都是在说男孩犯了什么大错误似的。

不难想象,男孩长期在这种氛围下,男孩的自信心、好奇心、责任感、判断力将受到极大的伤害。男孩到了青春期或者更大以后,心理就会有产生反抗和厌恶。而且,唠叨对改变孩子的行为有用吗?通常都是没用的。

如何减少唠叨

家长如何发现自己是不是爱唠叨?经常看看孩子的反应就知道了,如果孩子常常为你的某些言语或指令不愉快,那就要注意了。

如何减少唠叨,尹建莉给出了三条建议:

1孩子的某个或某些缺点,是不是真的不能容忍?

家长要反思的是,你要的是一个完美儿童,还是可以有些缺点的孩子?是不是对孩子要求有些高了?如果你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有些不足,可不可以接纳孩子的这些不足,允许他在某些方面表现不佳而不去唠叨?

2如果的确有一个问题需要改善,可是说了很多遍,孩子还是依旧,那么再“说”或“提醒”的办法肯定是不行的。这时候就要改变方法了。

3实在没有好办法,那就什么也不做。把问题交给时间、交给孩子自己。不唠叨至少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最适宜的改善环境。这其实也是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相信他能改变。

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常识,从一大堆沙子抓走一把,不影响沙堆大小;抓去两把,也不影响;抓去三把,还看不出什么变化……一把一把抓下去,大沙堆一定会变成小沙堆,巨大的反差形成得那样悄无声息。

唠叨也是这样,说一句没事,说两句也没事,天天说似乎也没什么,但伤害早已悄悄发生。它像一把小刀子一样,慢慢切割着孩子,不经意间一点一点地把孩子的自觉意识、快乐情绪、自控能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都切碎了,破坏了。

唠叨是教育中最隐秘又极其悲哀的一个错误。

家长们、带孩子的老人们要特别注意了,请从自己做起,拒绝唠叨,给孩子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空间!

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有感

(三)最美的馈赠

莒南县第一小学 文红粉

朋友推荐了一本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作者尹建莉。一放寒假,便在网上订购了一本。

不上班的日子是安逸的。每天做完家务,捧起书本,与孩子一道,读读书,发现,读书比上网有意思的多。不知不觉,一本近400页的书,十几天就读完了。

书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民间故事。说的是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有一天,他们被菩萨同时请了去,允许他们从众多宝物中挑选一件,送给儿子。第一位父亲挑选了一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包满黄金的马车,第三位父亲挑了一副铁铸的弓箭。得了银碗的儿子,每天热衷于吃喝,得了金马车的儿子喜欢到街上招摇,得了弓箭的儿子每天到山野间狩猎。多年后,三位父亲去世,爱吃喝的儿子坐吃山空,最后不得手端银碗去讨饭。爱招摇的孩子最后没了招摇的资本,只得用金马车上的金片换粮食度日,会打猎的儿子练就了一身狩猎的好功夫,经常扛着猎物回来,一家人有酒有肉,有吃有喝,一辈子不发愁。这个朴素的故事寓意是深刻的: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可持续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一生负责。

是啊,时代发展到今天,什么是我们能送给他们、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的最可靠的宝物呢?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用具体的案例,就像讲故事一样,让我们明白了我们应该送给孩子什么样的宝物。

第一件宝物是:阅读。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质。因为任何一本书,只要是一本好书,往往充满真善美的情怀,这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件宝物是:自由。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第三件宝物是:良好的表率。给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样子。和孩子如何相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给孩子的,全在这里面了。家长和家长的差别,不是身份、地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理念决定的教育手段的不同。手段的不同,区分出你给孩子的到底是银碗、金马车,还是一副良弓。

篇12: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有感

不上班的日子是安逸的。每天做完家务,捧起书本,与孩子一道,读读书,发现,读书比上网有意思的多。不知不觉,一本近400页的书,十几天就读完了。

书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民间故事。说的是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有一天,他们被菩萨同时请了去,允许他们从众多宝物中挑选一件,送给儿子。第一位父亲挑选了一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包满黄金的马车,第三位父亲挑了一副铁铸的弓箭。得了银碗的儿子,每天热衷于吃喝,得了金马车的儿子喜欢到街上招摇,得了弓箭的儿子每天到山野间狩猎。多年后,三位父亲去世,爱吃喝的儿子坐吃山空,最后不得手端银碗去讨饭。爱招摇的孩子最后没了招摇的资本,只得用金马车上的金片换粮食度日,会打猎的儿子练就了一身狩猎的好功夫,经常扛着猎物回来,一家人有酒有肉,有吃有喝,一辈子不发愁。这个朴素的故事寓意是深刻的: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可持续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一生负责。

是啊,时代发展到今天,什么是我们能送给他们、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的最可靠的宝物呢?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用具体的案例,就像讲故事一样,让我们明白了我们应该送给孩子什么样的宝物。

第一件宝物是:阅读。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质。因为任何一本书,只要是一本好书,往往充满真善美的情怀,这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件宝物是:自由。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第三件宝物是:良好的表率。给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样子。和孩子如何相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给孩子的,全在这里面了。家长和家长的差别,不是身份、地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理念决定的教育手段的不同。手段的不同,区分出你给孩子的到底是银碗、金马车,还是一副良弓。

上一篇:的妈妈经典诗歌下一篇:党员大会、支委会、党课、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