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质量管理年度自查报告

2024-05-21

药品质量管理年度自查报告(精选12篇)

篇1:药品质量管理年度自查报告

2015年度药品质量管理自查报告

莱西市妇幼保健院

为加强我院药品质量管理规范化建设,提高我院药品质量管理整体水平,保障药品使用安全有效,从6月份以来,我们按照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莱西市医疗机构“规范药房”检查评定指导标准》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创建工作,为迎接上级监管部门的现场验收,我们从制度建设到药品的购进、储存、调配和使用全过程质量控制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总如下:

一、领导重视,管理组织健全

我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相关科室主任为组员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指导本院药品质量管理工作和合理用药。药剂科设立了药品质量管理员具体负责药品的质量管理工作,明确各岗位职责,并建立健全药品质量管理各环节制度,包括有药品的购进、验收、储存、养护制度、特殊药品管理制度、冷藏药品管理制度、处方的调配及处方管理制度、近效期药品管理制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职责及质量管理资格制度执行情况检查与考核办法;药品购进、验收、储存、养护不合格药品处理程序等等。

二、药品的质量管理

1、我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城镇医疗保险目录》、《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及临床使用确定了本院药品采购目录并审核通过,由药剂科按照采购计划进行网上采购。

2、为确保从具有合法资格的企业采购合格药品,建立合格的供货方档案,严格审核供货单位及销售人员的资质;所有购进药品均有真实完整的验收记录;购进的麻醉及精神药品按规定管理,专账记录,专柜存放,实行双人双锁管理,设有防盗设施;实行药品效期管理,对效期不足6个月的药品挂牌警示;严格按照药品的储存条件对药品进行储存并定期养护。保证药品购进、储存等环节的质量。

三:药房的管理

按照要求从药品摆放、养护、处方的调配;严格执行处方管理的相关规定;每年对直接接触药品的人员进行健康查体;认真执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有专人负责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工作等方面对药房“规范化”建设实行动态管理,确保药品使用过程的质量安全。

药品质量和管理责任重大,通过自检自查,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高危药品和抗菌药品的管理和使用。

4、加强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

5、加强对各项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及评审。

6、认真落实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严密监测,及时报告。

7、设立咨询台、意见箱,积极主动向公众药物咨询服务。

通过“规范化”药房的创建达标,我们将积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保健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服务。

2015.10.12

篇2:药品质量管理年度自查报告

***市场监督管理局:

根据《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及上级有关规定,我院于2016年12月28日组织相关人员,对本院的药品质量管理情况进行了年度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制定并完善了《药品首次购进企业和品种合法资质审核制度》、《药品购进和验收管理制度》、《特殊管理药品管理制度》等17项管理制度。

二、为了强化从源头防止假劣药品流入医院,严把药品购进关,从正规渠道购进药品,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

三、认真做好药品的验收、入库、日常养护和药品的效期管理。出入库记录、养护记录及温湿度、冰箱温度登记规范。

四、特殊管理药品做到专人专柜管理,有专用帐册、专用处方、专册登记,做好逐日消耗记录。并配备人员24小时值班,防止失窃。

五、做好处方点评工作,规范中药饮片和抗菌药物管理。

六、认真做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报告工作。

七、接受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及整改落实情况:

本年度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检查中发现有: 温湿度计送质量监督检测部门进行校准;麻醉药品和精神类药品的保险体积过小;药品待验区、合格区、不合格区和退货区设置不合理等情况,现已经全部整改到位。

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医院药品质量的管理工作,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奖罚措施,明确责任义务,做到依法行医,确保医疗安全。

****医院

篇3:药品质量管理年度自查报告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 (ADR) 监测工作是临床药学的一项重要工作, 可以促进合理用药, 保障用药安全[1]。现将某三甲医院2012年度收集的213例ADR进行统计分析, 找出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和参考[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某三甲医院2012年度上报的213例ADR报告。

1.2 统计方法

按照ADR患者的年龄、性别、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患者具体情况

在213例ADR中, 男108例 (占50.70%) , 女105例 (占49.30%) ;年龄最大的82岁, 年龄最小的9个月。≤18岁共16例, 占7.51%, 19~60岁共132例, 占61.97%, >60岁共65例, 占30.52%。

2.2 给药途径分布

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引发的ADR最多, 有171例, 占80.28%, 口服给药方式其次, 有27例, 占12.68%。详见表1。

2.3 药物种类分布

在213例ADR中, 涉及的药物品种共98种。在213例ADR中, 抗微生物药物引发的有91例, 约占ADR总数的四成, 发生比例最高。其次是循环系统用药和中药制剂, 中药制剂主要为注射剂型。详见表2。

2.4 ADR累及的器官系统及其临床表现

在共计213例ADR中, 皮肤是被累及最多的器官系统, 其次是消化系统, 占比分比为36.62%和19.25%, 紧随其后的是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详见表3。

3讨论

213例ADR中, 男108例, 女105例。按照年龄分布情况看, 患者年龄最大的为82岁, 最小的仅9个月。中成年患者 (19~60岁) 的ADR共132例, 占比61.97%, 占比最高, 中成年患者为就医的主体人群。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的ADR共65例, 占比30.52%, 这也证明老年患者也是不良反应发生的重点人群。由于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 合并用药情况比较常见, 再加上其生理功能逐渐退化,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发生改变, 使得老年患者成为ADR高发人群[3]。伴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 加强ADR 的检测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213例ADR中, 以静脉滴注方式引发的最多, 共171例, 占比80.28%。静脉滴注之所以引发众多的ADR, 是因为通过静脉滴注, 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到达全身的器官, 没有首过效应, 再加上药效迅速且强烈, 对身体刺激大。与此同时, 药物的pH值、渗透压、滴注浓度和速度等储多的因素也是导致ADR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平时的治疗中, 应该选择合理的用药方式, 非危重紧急和特殊情况下, 应控制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 倡导口服给药。

在213例ADR 中, 由抗微生物药物引发的有91例, 占比42.97%, 占比最高。产生的原因与抗微生物药物浓度过高、注射速度过快、药物剂量过大密切相关。因此我们通常采用减慢注射速度、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给药剂量、降低药物浓度等措施来减少ADR的发生。

抗微生物药物中β-内酰胺类的ADR比例最高, 占47.25%, 这与头孢菌素类作为预防感染首选药物密切相关[4]。氟喹诺酮类的ADR有所下降, 但仍然占据很大比例。目前在我国, 卫生部加强了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管理, 从预防用药到治疗用药, 必须严格把握适应症, 合理选用药物, 规范用法、用量及疗程, 减少了ADR的发生。

中药制剂占据ADR的较大比例, 尤其以注射剂型为主, 主要包括热毒宁、喜炎平、丹参酮、血必净注射液等, 这应该引起重视。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患者片面认为中药的安全性大, 盲目选择中药治疗。 (2) 西医医生不懂中医中药理论, 盲目用药。 (3) 中药制剂工艺不精良, 药品质量有瑕疵。 (4) 多种中药含有相同成分, 联用导致重复用药。因此, 选用中药时一定要辨证施治, 尽量避免联合用药, 尽量避免使用中药注射剂, 最好在中药师等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等, 减少ADR的发生[5]。

ADR累及最多的器官系统是皮肤, 占36.62%, 这是因为药物本身多为半抗原和抗原, 进入机体后引起免疫反应, 临床表现多为皮疹、斑丘疹、瘙痒等。其次是消化系统, 占19.25%, 临床表现多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这是机体正常的保护机制, 有利于毒素的排出。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局部损害也较常见, 分别占8.45%、9.86%和7.98%。

4结论

ADR监测工作可以减少ADR的发生, 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合理规范, 更大程度保证患者健康, 减少医疗资源浪费,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药师应重视ADR监测工作, 强化ADR监测意识, 坚持做好ADR监测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玮, 刘晓军, 刘祖德, 李霞.药品不良反应检测的临床工作探讨.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6) :387-388.

[2]王慧媛, 赵捷, 赵志刚.我院2007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房, 2008, 19 (17) :1345.

[3]龙丽萍, 周于禄, 阳国平.309例老年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物警戒, 2009, 6 (1) :26-30.

[4]屈伟红.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临床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9) :1047.

篇4:药品质量管理年度自查报告

1 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

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新的和严重报告比例,尤其是严重报告比例是衡量总体报告质量和可利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341 300余份,与2013年比增长了17.0%;新的和严重报告数量占同期报告总数的 25.7%,与2013年比增加了3.6个百分点。

2 每百万人口平均病例报告情况

每百万人口平均病例报告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014年我国每百万人口平均病例报告数为991份,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0.8个百分点。

3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县级报告比例?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县级报告比例是衡量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均衡发展及覆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县级报告比例为94.4%,与 2013年相比增长了0.6个百分点。

4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来源

按报告来源统计,医疗机构的报告占82.2%、药品经营企业的报告占16.0%、药品生产企业的报告占1.4%、个人及其他来源的报告占0.4%。与2013年相比,医疗机构报告增长明显,药品生产企业报告比例与既往持平,经营企业报告比例继续下降。

5 报告人职业

按照报告人职业统计,医生报告占53.8%、药师报告占27.3%、护士报告占14.0%、其他报告占4.9%。与2013年的报告人职业构成情况基本相同。

6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患者情况

按报告涉及患者年龄统计,14岁以下儿童患者的报告占10.5%,与2013年基本一致;65岁以上老年人的报告占19.9%,较2013年升高了2.1个百分点。

7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药品情况

按药品类别统计,化学药占81.2%、中药占17.3%、生物制品占1.5%。抗感染药报告数量仍居首位,占化学药的46.2%,较2013年降低1.4个百分点,报告比例连续5年呈下降趋势。心血管系统用药占化学药的10.2%,较2013年上升0.2个百分点,且连续5年呈上升趋势。

按药品剂型统计,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药品剂型分布中,注射剂占60.9%、口服制剂占35.2%、其他制剂占3.9%。注射剂所占比例较2013年升高了2.2个百分点,口服制剂比例降低了2.1个百分点。

按照药品给药途径统计,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药品给药途径分布中,静脉注射给药占57.8%,其他注射给药占3.0%,口服给药占36.2%,其他给药途径占3.0%,与2013年相比,静脉注射给药的比例上升2.1个百分点,口服给药比例降低2.2个百分点。

8 累及系统及主要不良反应表现

2014年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累及系统排名前3位的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7.8%)、胃肠系统损害(占26.3%)和全身性损害(占12.2%),前3位之和为 66.3%。化学药、中成药累及系统前3位排序与总体一致,但生物制品累及系统前3位与总体有所不同,依次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和呼吸系统损害。

注射剂型累及系统前3位与总体报告一致,分别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2.9%)、胃肠系统损害(占18.9%)、全身性损害(占14.6%),口服制剂累及系统前3位为胃肠系统损害(占41.6%)、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17.0%)、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12.2%)。与2013年基本一致。

化学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表现多为皮疹、瘙痒、恶心、呕吐、胸闷、过敏反应、头晕、心悸、寒战、发热等,化学药口服制剂的不良反应表现多为恶心、皮疹、呕吐、头晕、瘙痒、头痛、腹泻、腹痛、口干、咳嗽等;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表现多为皮疹、瘙痒、胸闷、恶心、心悸、寒战、过敏反应、头晕、呕吐、呼吸困难等,中成药口服制剂的不良反应表现多为恶心、腹泻、皮疹、呕吐、腹痛、瘙痒、头晕、胃不适、口干、头痛等。

9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总体情况分析

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总体情况与 2013年相比未见显著变化。在患者年龄分布中,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报告比例依然呈现小幅增高态势。在剂型和给药途径分布中,注射剂和静脉给药的比例依然呈现上升趋势,提示应加强相关宣传、教育工作。在化学药总体排名和按剂型分布的排名中,心血管系统用药所占比例均有所增加。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心血管系统用药尤其是口服制剂使用越来越广泛,应进一步加强心血管系统用药监测与评价。

篇5:药品质量管理年度自查报告

濮阳市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

我院自接到局通知后,立即上报主管院领导,并组织科内所有人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详细对照我院人员组成、设施配备、制度制定和执行情况,现就我院药品质量管理情况汇报如下:

1.我院已制定所有药品质量管理制度,如:药品采购制度,药品入库质量验收制度,药品保养制度,药品保管储存制度,药品领用制度,药品拆零制度,特殊药品管理制度,药品调配制度,药品使用制度,药品效期管理制度,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制度等;为了加强制度执行,杜绝差错事故,达到保障药品质量的目的,我院采取多种措施,如:配备有药学技术职称工作人员,药剂科科长每月不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医院审计科每月不定期检查账货相符情况等,并纳入科室绩效考核。总之,我院制度完善,执行到位,因此没有发生质量问题。

2.我院未申请自制药品制剂,也未从外院采购使用药品制剂,因此未制定相应制度。

3.今年我院已经迎接局多次检查督导,没有发现药品质量问题,依据检查督导结果,我院积极配合、立即整改,完

善各种设施、设备、制度,及时上报整改结果,没有推诿扯皮形象;检查人员同时给予我院许多宝贵指导意见,我院也认真学习并接受。

4.欢迎局工作人员给予我院业务技术、制度建设等批评指导。

篇6:药品管理自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做好我村各项卫生项目、诊疗服务和预防保健工作,根据威远镇卫生院的要求,我卫生室对自己的各项卫生项目、诊疗服务和预防保健工作进行了自查。现向卫生院报告如下:

一. 药品管理制度齐全,购进渠道合法,2~6月所有药品

网上购进;7月份网上购进药品金额4868.12元,根

据卫生院药管办的要求,报县药政办批准网外购进基

本药物金额1278.70元:资质票据齐全,药品储存和

养护措施到位。

二. 药品购进验收记录、药房陈列药品质量检查记录、中

药饮片装斗复核记录、近效期药品促销记录、温湿度

记录等各项记录规范及时齐全,药品购销报表准确齐

全,网购药款上缴及时。

三. 药品质量检查:

四. 存在的问题:

1.由于该卫生室没有厕所,静脉输液药品中的三种液体

药(5%GS、0.9%NS、糖盐)临近效期,已做促销和

销毁处理;

2.中药饮片销售迟缓。

五.处理措施

篇7:药品质量管理自查报告

根据平罗县卫生局文件《关于做好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期满复核自查工作的通知》,我院组织人员认真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是成立组织,加强领导。成立以院长为组长,药剂科主任为副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药品质量管理工作,职能职责明确。

二是建立健全药品质量管理制度,将药品质量和安全管理纳入科室责任目标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

三是严格执行药品“三统一”的规定,按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进购药品,严格审核供货单位、购进药品及销售人员的资质。确保从有合法资格的定点企业采购合法药品。

四是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收和使用过程中发现假劣药品立即停止使用并上报药品监督部门。

五是实行药品效期储存管理,对效期不足6个月的药品应按月报各使用科室进行促用。

六是药品储存达到质量要求,库存药品按属性分类存放。

七是药品储存设施设备齐全,定期进行检查和保养。

八是严格麻醉药品管理,专柜存放,专帐记录,帐物相符。

九是认真执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有专人负责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工作。

十是杜绝大处方及抗生素和激素的不合理使用,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十一是加强村卫生室管理,定期对村卫生室药品的申购、储存、使用进行督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限期整改。

药品质量和管理责任重大,我院充分利用院委会、职工大会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让全院干部职工明白药品质量管理的目标、任务,充分认识实施药品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在下一步的管理工作中,我们将以自检自查为新起点,扎实有效地开展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药品质量管理,确保用药安全,确保医疗安全。

(二)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三)建立卫生院药品质量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严格贯彻执行药品质量管理法律法规。

(四)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领导小组要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落实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认真负责,严密监测,及时报告;严禁药品不良反应迟报、漏报、匿而不报和隐瞒药品不良反应资料等现象发生。

平罗县黄渠桥中心卫生院

篇8:药品质量管理年度自查报告

1 调查结果

2个年度间,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达给我市的药品监督抽验任务为1 600批,实际完成1 644批,其中,合格1 213批,不合格431批,不合格率为26.2%。抽验情况见表1、表2、表3,注射剂可见异物项检查情况见表4。

2 质量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近两年来,本地区药品监督抽验结果总批次之间相差不大,而不合格药品批次及不合格率呈下降趋势,即从2011年的29.7%降低到2012年的22.6%,共下降7个百分点,说明随着配套监督措施的完善及监督抽验力度的加大,我市药品质量总体上有所提高,但不合格率仍然较高,药品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2]。

(批)

(批)

(批)

(批)

从表2可以看出,县级以下卫生院和零售药店药品不合格率相对较高,分别为44.4%和31.6%,说明农村药品质量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村镇零售药店在药品质量管理和进药渠道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3],这一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偏远地区的监管力度。

从药品类型分析,生化药不合格率为63.8%,为所有类型中不合格率最高的,且30批次的不合格药品均为注射剂,不合格项目均为可见异物项,主要涉及8家药品生产企业的4种药品。

中药材、中药饮片抽验不合格率分别为57.8%和60.5%,问题较多的品种有白矾、酸枣仁、菟丝子、僵蚕、滑石粉、蒲黄等。主要存在的问题:(1)以假代真,例如苍耳子,抽验4批次,4批次均为假药;(2)以次充好,例如白矾、滑石粉等,白矾抽验19批次,19批次均不合格,不合格项为铁盐含量;滑石粉抽验15批次,不合格为11批次,不合格率72.7%,不合格项目为酸中可溶物;(3)使用虫蛀、霉变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材、中药饮片不合格批数共计134批次,其中虫蛀、霉变42批次,占中药材、中药饮片不合格批次的31.3%;(4)总灰分、杂质不合格中药材、中药饮片共计51批次,占中药材、中药饮片不合格批次的38.1%。由此可见,中药材、中药饮片市场较为混乱,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掺假使假现象普遍,加之经营、使用单位不能按照相关规定储存药品,导致本地区假、劣中药材、中药饮片问题较为突出。

抗生素不合格率为55.8%,不合格58批。其中假药3个品种,9批次,这些假药来自于县级以下零售药店、村卫生室;劣药49批次,有46批次为注射剂,不合格项目均为可见异物项。

化学药不合格率为37.1%,不合格56批。其中假药7个品种,14批次,这些假药来自县级以下零售药店、村卫生室;劣药42批次,有34批次为注射剂,不合格项目均为可见异物项。

中成药不合格率为13.7%,不合格153批。其中假药6个品种,11批次,这些假药来自县级以下零售药店、村卫生室;劣药152批次,不合格项目主要为胶囊剂的装量差异,有2批次为注射剂,不合格项目为可见异物项。

从表4可以看出,注射剂的不合格率为61.2%,共112批次不合格,不合格项目均为可见异物项。作为肉眼可见的异物,进入血液循环后会对人体产生潜在或隐性的伤害,而可见异物检查又是注射剂易出现问题的项目。本次调查出现可见异物不合格的比例较高,说明注射剂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这些不合格的注射剂涉及10余家药品生产企业,主要以小容量的注射液为主,而且绝大多数为基本药物,主要有以下几个品种: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抽验39批次,不合格34批次;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抽验24批次,不合格19批次;呋塞米注射液,抽验13批次,不合格7批次;维生素B6注射液,抽验17批次,不合格10批次。

3 总结

在监督检查中,应加强对村卫生室、乡镇零售药店和个体诊所的监管,规范经营者的药品质量管理工作。同时,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经营者意识到药品质量的重要性。应联合公安机关,严厉打击销售假药的不法分子,杜绝偏远农村假药的存在[4]。

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应严格规范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市场,从源头上把好药品质量关。同时,加大对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流通领域的抽验力度,规范中药材使用单位的药品储存条件,做到安全储药。

加强基层药品检验机构的建设,建立健全的培训机制,配备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不断提高检验技术能力和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技术监督的能力。

药品生产企业应加强自身管理,增强社会责任感,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严把产品质量关,加强自检能力,自检不合格的药品不出厂,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药品进入市场,保证药品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质量检验抽查管理规定[S].国食药监市[2006]379号.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二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234.

[3]孙蓉,任永奇.1884份药品监督抽验报告分析[J].中国药事,2006,2(2):67-68.

篇9:药品质量管理年度自查报告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2009年度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集到的128例ADR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 结果:128例ADR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65岁以上老年患者占总例数的57.8%。给药方式中,静脉滴注引发的ADR最多,口服第二。涉及的药品种类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是心血管药物,中药位列第三。引起ADR的抗感染药中,喹诺酮类药物占首位,头孢菌素类药物居第二位,依次是林可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类。ADR的临床表现形式呈多样化,但以过敏、消化系统反应比较多见。结论:我院ADR的发生以女性、老年患者居多,其临床表现多样,发生因素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等相关。应加强对ADR的监测及相关知识的宣传,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统计分析

Analysis on 128 Adverse Drug Reaction Case Reports

Zhu Li-ming,Jin Jian,Jin Zhi-gui,Wu Fei-hu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occurrence of ADR in our hospital and analyze its correlative factors. Methods: The 128 case reports of ADR collected from Jan 2009 to Dec 2009 in our hospital and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Of the 128 patients, Females were more than males. There were 57.8% of patients who were older than 65.Most of them were resulted from i.v which accounted for 61.72%(79 cases),induced by p.o which accounted for 36.72%.Antimicrobial drug was the first of all the drugs involved in the present study, and the next one was cardiovascular drugs. The third category wa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all the antimicrobial drugs, Fluoroquinolones was accounted for 48.08% of that of ADR induced by Antimicrobial drug. The second were Cephalosporins. Various ADR were discovered. Of the 128 ADR cases, most commonly manifested itself in the anaphylactic reaction. Conclusions: The ADR of female and older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occurs commonly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DR varies. The occurrence of ADR is related to many factors, such as age of patients, administration route and category of drug. ADR monitor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knowledge of ADR should be publicized so as to lessen and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ADR.

【Key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s;monitoring;analyzed statistically近年来,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危害的严重性正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1],发达国家纷纷加强了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我国于2004年实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以来。ADR的监测得到不断加强,广大医护人员越来越认识到报告和监测ADR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确保人们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我院为三级甲等医院,已将ADR的监测纳入到临床药学的日常工作中。现将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中我院呈报的128例ADR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本文资料来源于我院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期间,各科室自发呈报,剔除内容填写不完整和内容重复的,并上报符合要求的128例ADR。采用描述性的分析方法,对发生ADR的患者在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等多项指标进行分析处理。

2结果

2.1ADR发生率与患者年龄性别的关系:从表1看出,不同年龄段患者均有ADR发生,其中65岁以上患者发生率最高,占57.8%。男性患者52例,占总例数40.63%;女性患者76例,占总例数的59.37%。女性多于男性。

2.2ADR涉及药物品种及分布:根据《临床用药须知》分类方法,将收集的128例ADR涉及的药物进行分类统计,引起ADR的药物分布广泛。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所占比例最高,为40.63%;其次是心血管药物,占23.44%;中药和营养药物分别为第三、四位。ADR发生少见的有抗疟药物、解热镇痛药物和消化系统药物等。详见表2。

3.1 ADR与年龄的关系:上述统计结果显示,2009年来我院ADR发生的人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中老年患者,以65岁以上患者最多,共74例,占57.8%。由此可见,年龄是影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因素。与老年患者血浆蛋白浓度减少,与药物结合能力降低,同时肝、肾功能减退,特别是肾小球率过滤的降低和分泌功能的减弱,使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度减慢,易引起药物蓄积导致ADR发生。许多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种疾病,多种药物联合应用较为常见,药物相互作用及各种原因导致的用药依从性差,也是引起老年患者ADR和ADR加重的主要原因[2]。虽然儿童患者也是ADR发生率较高的人群,但由于我院为一家综合性医院,儿童患者较少,所以儿童患者ADR上报例数较少。

3.2 ADR与性别的关系:从性别来看,我院女性患者ADR发生率明显多于男性患者,在中老年患者中特别明显,但具体原因不明。考虑到医院流动人群数较大,这些数据并不能说明女性ADR较男性发生率高。

3.3 ADR与药物品种的关系:抗感染药引起ADR有52例,占40.63%,与李铮[3]等的报道基本一致。这主要与抗感染药种类多、应用范围广、用药频率高有关。在引起ADR的抗感染药中,以喹诺酮类药物与头孢菌素类药物居多,这两类抗生素ADR的比例高达82.69%,主要与这两类药物抗菌谱广、高效、品种繁多、新药层出不穷、临床使用广泛有关[4]。其中喹诺酮类药物由于不用皮试,患者使用方便或因个人用药习惯而经常被使用,所以ADR发生率较同样高发的头孢菌素类药物高。因此,应切实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尤其是广谱抗菌药物的管理,以减少ADR的发生。

其次应引起重视的是中药的不良反应,在128例ADR中,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共有14例,占总例数的10.94%。虽然ADR发生率不算高,但考虑到我院主要以西医治疗为主,故ADR发生率相对较高。由于中药来源于大自然,中药的不良反应常常被人们忽视,通常认为无不良反应或不良反应较西医少且轻。中药引发的不良反应多种多样,主要以过敏反应比较多见,轻者仅表现为皮疹,但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近年来,全球中药的ADR事件不断出现,中药制剂也成为关注焦点。国家ADR中心报道[5],其10年来收到的与中药相关的ADR病例数和死亡人数,约占全部ADR报告总数的5%,而其中又以中药的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最为常见也最为严重[6]。在我院发生的中药不良反应中,以注射剂所致者多见,如参麦注射液、灯盏花素等。因此,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重点监测,加强用药监护。

3.4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给药途径与ADR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调查显示,静脉滴注的ADR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口服给药,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这与国内其他报道[7]相符。静脉滴注时大量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静脉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等都可能成为引起ADR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静脉滴注见效较快,医生经常用于急诊患者,但由于配伍问题、溶解后的稳定性问题、给药速度问题,使应用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的ADR发生率高于其他给药途径。因此我们提倡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就不注射给药,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给药,这对减少ADR的发生及预防严重的ADR大有益处。

3.5 ADR的临床表现:我院2009年发生的128例ADR的临床表现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8]。其临床表现多样,又以过敏反应多见,占34.38%,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和神经系统反应。大多数的ADR的临床表现较轻,危害较小,如皮疹、恶心等,经过医生的相应治疗,不良反应症状都逐步渐轻。但个别药物能引起较严重的ADR,如过敏性休克、溶血性贫血等。严重不良反应以抗感染药物(如头孢菌素,大环内酯及林可霉素)和部分中药为主,但经过医生的积极抢救,不良反应症状均好转,未出现后遗症。这进一步提示我们,特别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对药物少见的ADR及有过敏史的患者应详细询问用药史,在患者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出现用药后的所有不适,都应尽快查明发生原因,并及时停药和对症治疗[9]。

4结语

药品是一把双刃剑。ADR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给药途径等相关,由此可见,合理并正确使用药品,是确保用药安全的前提。为此,医务工作者们必须正确认识ADR的危害,积极探索和总结ADR发生的规律,加强安全用药意识,确保药物正确、合理、安全的使用。尤其要加强和重视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中药等药品,加强和重视儿童、女性和老人患者的监测,谨慎合理地选择用药,以有效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Wolfe MM,Lichtenstein DR,Singh G.Gastrointestinal toxicity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J].N Engl J Med,1999,340(24):1888-1899

[2]何伟珍,吴丽兰,应小飞,等.浙江丽水市2004年5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10):74-75

[3]李铮,张亚同,纪立伟,等.我院2007年31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5):376

[4]蒋宇利,冯琳,欧宁.2003年我院4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6):313-315

[5]周筱青,周践.我国开展ADR监测工作取得的成绩、存在的误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J].中国药房,2004,15(3):134-135

[6]梁月晴,韩旭革,张涛.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不良反应[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10):42-44

[7]林向华,周杰华.358例中药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业,2004,l3(4):62-63

[8]张士勇,程军,王儒强,等.我院2008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26):2468-2470

[9]杨君,黄仲义.我院184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6):455-456

篇10:特殊管理药品管理自查报告

接到石家庄市卫生局关于《转发省卫生厅加强特殊药品管理的紧急通知》后,我院组织相关人员积极进行自查,自查情况如下:

1、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规章制度健全,责任明确。

2、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执业医师、药剂人员配备符合要求,培训合格。

3、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办理程序规范,对持麻醉本患者定期随访复诊监管不严格,部分执业医师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部分处方不符合规定,存在门诊处方超量现象。

4、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使用专用保险柜保存,并设防盗门窗,做到24小时有人值班。

5、患者剩余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回收销毁记录不健全。

针对以上问题及时作出如下整改措施:

1、对全体具有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资质医师进行院内培训,规范处方用量,宣读相关法律法规,强化责任意识,规范使用。

2、执行新的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专用卡,规范办理流程。

3、严格执行剩余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回收销毁管理制度,建立回收登记档案,做好回收记录,并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县中医院

篇11:关于药品质量管理自查报告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辛苦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回顾这段时间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自查报告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自查报告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药品质量管理自查报告(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药品质量管理自查报告1

根据《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我院对20xx年医院药品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管理组织健全

院领导高度重视我院药品管理工作,成立了医院药事管理小组和药物治疗管理小组,负责监督、指导本院药品的采购、审批工作,科学管理药品和合理用药,药剂科具体负责药品调配、药品质量管理工作,各岗位建立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并认真执行。

二、加强管理,建立健全药品质量管理制度和药剂工作制度。

医院建立健全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药剂科工作制度》、《药房配方查对制度》、《药品采购管理制度》、《药品养护工作制度》、《药剂人员岗位职责》等一批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建设,医院对药品质量管理工作和药剂工作的管理有了较好的提升。

三、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学习,提高人员专业素质。

医院每月都组织职工进行业务学习,学习药事法规和药学专业知识,并进行相关的考核测试,并建立培训档案,进一步提高了职工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四、加强药品的管理 工作,注重药品质量。

严格执行上级管理部门关于药品采购的管理规定,我院的药品采购是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药械集中采购平台采购药品,药品采购目录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城镇医疗保险目录》、《新农合医疗基本药物目录》及结合临床实际使用确定,并经医院药事管理小组与药物治疗学管理小组审核通过,院领导批准,由药剂科按照采购目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药械集中采购平台按中标价采购中标药品。建立供货单位档案,严格审核供货单位及销售人员的资质,确保从有合法资格的企业采购合格药品。我院严格按照上级卫生管理部门和药监部门的管理规定,从具有药品经营资格的企业中标药品经营企业广西健一药业采购购进药械。备案了药品经营企业的《营业执照》、《药品经营许可证 》、《GSP认证证书 》、销售人员的授权书原件和身份证复印件,签订了药品质量保证合同。根据《药品管理法》及相关药品法律法规并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相关的药品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药品的购进、验收、养护制度、处方的调配及处方管理制度、近效期药品管理制度、特殊药品管理制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等。购进的特殊管理药品按规定管理,专库存放,设有防盗、监控设施,实行双人双锁管理。专账记录,账物相符。购进的药品有供货单位的合法税票及详细清单,清单上载明药品通用名称、生产厂商、批号、规格、数量、价格等内容,执行进货验收制度,购进药品双人验收,并建立真实、完整的药品验收记录。药品验收记录包括药品通用名称、生产厂商、规格、剂型、批号、有效期、供货单位、数量、价格、购进日期、验收日期、验收结论等内容。药品、器械购进验收记录,领用记录完整,发放人、领用人双签名负责,记录在案可查。实行药品效期储存管理,对效期不足6个月的药品在管理系统示警,报各使用科室进行促用。药房、药库每日对药品进行巡查与养护,每月进行一次药品、药械的过期报损、霉坏变质报损工作,办理好报损报批手续和销毁报批手续,作好销毁记录,销毁人、监督人双签名,全年共报损过期药品11批次。药房、药库都安装了空调设备进行温湿度调控、有冰箱贮藏相关药品,药品都能按照贮藏要求贮存。

五、加强药房的管理工作。

按照药房规范化建设要求摆放药品,区域定位标志明显、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开存放、易串味单独存放、每日对陈列的药品进行养护,监测温湿度,如超出规定范围,及时采取调控措施。由依法经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负责处方的审核、调配工作。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对处方进行审核、调配、发药 以及安全用药指导。调配处方时严格执行“四查十对”制度,确保发出药品的准确无误。不得擅自更改处方,对有疑问、配伍禁忌、超剂量处方应拒绝调配,必要时经处方医师更正或重新签字后方可调配。审核与调配人员均在处方上签字。严格执行处方管理的相关规定,处方开具当日有效,处方药品剂量一般不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超过3日用量;特殊药品应严格使用专用处方,药品处方保存2年。每年对直接接触药品的人员进行了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人员未患有传染病或者其他可能污染药品的疾病,身体健康。

六、认真执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20xx年我院共向药监部门报告药品不良反应8例、药械不良反应1例、药物滥用50例。

药品质量管理自查报告2

为加强我院药品质量管理规范化建设,提高我院药品质量管理整体水平,保障药品使用安全有效,从6月份以来,我们按照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莱西市医疗机构“规范药房”检查评定指导标准》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创建工作,为迎接上级监管部门的现场验收,我们从制度建设到药品的购进、储存、调配和使用全过程质量控制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总如下:

一、领导重视,管理组织健全

我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相关科室主任为组员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指导本院药品质量管理工作和合理用药。药剂科设立了药品质量管理员具体负责药品的质量管理工作,明确各岗位职责,并建立健全药品质量管理各环节制度,包括有药品的购进、验收、储存、养护制度、特殊药品管理制度、冷藏药品管理制度、处方的调配及处方管理制度、近效期药品管理制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职责及质量管理资格制度执行情况检查与考核办法;药品购进、验收、储存、养护不合格药品处理程序等等。

二、药品的质量管理

1、我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城镇医疗保险目录》、《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及临床使用确定了本院药品采购目录并审核通过,由药剂科按照采购计划进行网上采购。

2、为确保从具有合法资格的企业采购合格药品,建立合格的供货方档案,严格审核供货单位及销售人员的资质;所有购进药品均有真实完整的验收记录;购进的麻醉及精神的药品按规定管理,专账记录,专柜存放,实行双人双锁管理,设有防盗设施;实行药品效期管理,对效期不足6个月的药品挂牌警示;严格按照药品的储存条件对药品进行储存并定期养护。保证药品购进、储存等环节的质量。

三:药房的管理

按照要求从药品摆放、养护、处方的调配;严格执行处方管理的相关规定;每年对直接接触药品的人员进行健康查体;认真执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有专人负责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工作等方面对药房“规范化”建设实行动态管理,确保药品使用过程的质量安全。

药品质量和管理责任重大,通过自检自查,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高危药品和抗菌药品的管理和使用。

4、加强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

5、加强对各项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及评审。

6、认真落实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严密监测,及时报告。

7、设立咨询台、意见箱,积极主动向公众药物咨询服务。

通过“规范化”药房的创建达标,我们将积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保健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服务。

药品质量管理自查报告3

xx市区XXX药店,位于XXX区XXX号铺面,企业负责人XXX,经营面积200平方米,共有员工10人,经营品种4000余个,经营方式零售,经营范围为中成药、中药饮片、化学药制剂、抗生素制剂、生化药品;从开业至今无违规经营,也未受到顾客投诉,顾客反映较好,为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加强和提高药品质量管理,保证人民用药安全、合理、有效,提高我店形象,确保顾客买到质量可靠的药品,我店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及实施细则进行药品质量管理,根据《药品零售企业GS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进行自检自查,自查结果为“通过GSP认证”现将我店实施GSP情况的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管理职责

我店严格按《药品经营许可证》所批准的经营方式、经营范围从事药品经营活动,所有证照悬挂于药店显著位置,方便群众监督。

我店根据药品经营的特点和特殊性,设立了具有药剂师职称的专职质量管理员,赋予“一票否决权”,负责药店的日常管理工作及整个药店经营活动的质量管理和监督,并定期对验收员、养护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及岗位人员培训。设立了兼职验收员,负责对整个药店所有药品的质量验收;设立了兼职养护员,负责整个药店药品的养护工作。制定了符合《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又适合我店运作的《质量管理制度》,使所岗位所有操作都实行制度化,避免“以情管人”的随意性,保证了质量管理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

我店对《质量管理制度》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定期检查和考核,一般为每季度一次,并根据检查考核对相关人员进行奖励和处罚,并建立记录。每年进行一次质量内部评审,一般为每年的11月到12月,并建立记录。

关键项3项,一般项13项。自查考评结果关键项完全达到,一般项(6006)以外,均达到要求。其中条款(6006)质量管理机构或专职质量管理人员应负责建立企业所经营药品并包含质量标准等的质量档案,我店善未达到。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落实具体人员逐步完善。

二、人员与培训

我店质量管理员为药剂师,符合GSP管理要求。验收员、养护员、营业员均为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达到GSP认证标准。所有人员都经西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体检合格,无传染病、精神病等可能会污染药品的疾病,并持有健康证。同时建立了员工档案、健康档案。

我店所有人员经药品监督管理培训考核,成绩合格后方可上岗。在岗后,根据我店制度定期由质量管理员进行在职培训考核。并建立了培训档案。

关键项4项,一般项8项。关键项完全达到,一般项完全达到。

三、设施与设备

我店经营面积为200平方米,有符合药品陈列要求要求的柜台51个,共61米,并根据“四分开”原则将其划分为非药品区和药品区,药品区又划分为处方药盒非处方药、外用药和内服药、易串味药单独陈列。营业有货架、柜台齐备,销售柜组标示醒目,店面环境清洁卫生,地面平整,所有药品经营之路管理工作配以电子计算机管理,并配有经昆明市技术监督局检验合格的温湿度计一台,防尘工具、防潮用品、防虫用品、防鼠用品齐备,工作正常,达到GSP标准要求。

关键项3项,一般项10项。关键项达到2项(另6801项为合理缺项),一般项达到7项(另6705、6807、6808项为合理缺项)。

四、进货与验收

我店采购员严格按“按需采购、择优采购”的原则从通GSP认证的实力雄厚、品种齐全的合法企业购入药品,票据合法,做到票、帐、货相符,验收按质量管理制度程序,验品名、批准文号、生产厂家、规格、批号、效期、生产日期、说明书、包装、外观质量等,并做好记录,达到GSP要求,首营品种、首营企业审核按GSP要求进行。

关键项9项,一般项14项。关键项达到7项(另7007、7002项为合理缺项),一般项达到13项(另7504项为合理缺项)。

五、陈列与养护

药品按“五分开”原则和按功效分类陈列,药品摆放做到标示不到置、上下不混跺、左右不叉花,老批号放在新批号前,严格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出货。每天早上和下午按时记录温湿度,发现超范围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保证陈列药品的环境符合要求,定期检查陈列药品的质量并做好记录,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报质量管理员按GSP要求进行处理并做好记录。

关键项8项,一般项16项。关键项达到7项(另7707项为合理缺项),一般项达到12项(另7706、7709、7804、7901四项为合理缺项)。

六、销售与服务

营业员根据药品说明书向顾客介绍药品的性能、用途、禁忌及注意事项,处方药的销售需经具有药剂师技术职称的人员审核方可销售,并做好处方药销售记录,留档两年备查。在药店显著位置设置了服务公约、监督电话、顾客意见征询簿,对顾客给予我们的宝贵意见,我们认真处理和及时反馈。

药品质量管理自查报告4

某零售药店一贯能坚持执行《药品管理法》、GSP及实施细则要求,不断加强药品质量管理,贯彻实施“质量第一、依法经营”的原则。经过积极整改完善,使我药店药品质量管理工作得到提升。现自查情况如下:

一、药店基本情况

某零售药店是经营多年的老店,经营方式为药品零售,经营范围:处方药与非处方药: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药制剂、抗生素制剂。药店目前经营中西药品种有800多种。本企业在多年的药品经营活动中一贯坚持依法经营、质量第一的服务宗旨。药店现有4人,其中2名药师,药士1人。所有人员均有多年药品零售工作经验,建立了覆盖GSP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对全体员工积极培训。严把药品购进、验收、养护、销售服务质量关,各项质量管理程序符合要求,记录完善,售后服务意识良好。

经营场所面积60平方米,内配备有空调1台、冷藏柜1台,电脑1台及其他药品养护、陈列销售、处方调配的设施设备若干。能够满足日常药品经营调配的实际需要。

二、全体员工高度重视,全面履行质量管理职能

我药店多年来一直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由专职的质管员进行质量管理工作的分配与监督,质管员能不断强化全体员工的责任心与质量意识,在运行药店质量体系,指导各岗位质量管理工作的同时,全面保证药品购进和服务质量。药店于年初重新修改了药店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经过多年的.体系运作,我药店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更具规范性,可操作性强。通过执行相关规定,再次明确了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建全补充了药品质量信息档案;药品质量档案;员工教育培训档案;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档等;保证各岗位质量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我店平常非常重视人员的素质教育与提高;在满足GSP岗位配置要求的基础上,全面参加市医药技能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岗位及药师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今年以来我药店全面检查维护设施设备的状况,进行电脑维护升级,以更好地保证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与满足GSP要求。在营业场所内严格进行药品的分类管理,在处方药区、非处方药区、中药区、非药品区、不合格药品区、退货药品区等基础上,进行更科学的药品用途分类。

严格执行供货客户评审与首营企业审批制度,确保供货单位及采购药品合法性。建立合格供货客户与首营企业客户档案,坚持“质量第一、依法经营”的原则;严格执行首营企业管理制度与程序。药品质量验收方面,由我店验收员严格执行验收管理制度的规定,按照药品验收程序要求对购进药品进行逐批号验收,加强对进口药品的验收管理。

药品陈列时,严格实施药品分类管理,规范药品摆放位置与贮存事项要求,组织好药品的科学分类陈列;按GSP要求开展养护工作,对重点养护品种、近效期品种、易变质品种加强养护检查;对有质量疑似问题药品,及时向质管员反映;

起到了积极预防,确保药品质量的目的。做好药品销售与售后服务是我店生存发展的根本,首先严格按照许可证核准的经营方式和范围开展药品销售活动。其次是严格遵循“先产先出、先进先出、近期先出”的原则,做到销售药品的数量准确、质量完好;所有药品销售前均检查药品外观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按近效期原则发货等。在门店内合理安全的用药服务咨询,指导顾客掌握正确的用法用量。注意收集本药店所售出药品的不良反应信息。

三、GSP自查情况

我店在GSP认证工作完成之后,继续落实全员、全过程的药品质量管理。通过GSP认证工作的再落实,我药店人员的精神面貌得到全面的改善,人员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现我药店在软硬件方面均能符合GSP要求。对日常工作中发现的不规范之处,都能积极认真整改。现自查合格!

药品质量管理自查报告5

为贯彻落实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我院药品、医疗器械质量检查,保障人民群众使用医疗器械安全有效,规范药品使用和管理。医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自查小组,按照西乌旗卫生局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各级医疗机构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和《药品管理法》《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规范药房的标准》逐一自查,逐一对照,自查小组做了大量细致的自查工作,自查报告如下:

一、机构、人员与制度:

我院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等合法资质。设立了药品质量管理机构,由分管院长、药械科负责人、药房负责人、质量负责人、采购员组成,明确各级人员和机构的职责。同时,已制定的各项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并认真组织实施。同时建立健全了我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督指导小组等。

我院害建立了继续教育培训计划,重点培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20xx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等法律法规、民族药品及医疗基本理论和旗卫生局印发的关于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存放保存、使用方面的规范性文件等来提高人员素质,进一步规范了药品、医疗器械从采购、验收入库以及存放保管到使用等所有环节,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对从事药品工作的直接接触药品的人员每年都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确保药品使用过程中安全有效。

二、采购与验收:

严格按照上级卫生局制定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进行药品采购。从具有药品生产、经营资格的企业购进药品;药品入库验收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严格按法定质量标准和合同质量条款对购进药品、售后退回药品的质量进行逐批验收。

三、落实规范药房管理制度:

严格按照规范药房的标准,对全院的蒙西药房、药库进行管理。

四、药品储存与养护:

仓库分为药品库、医疗器械库,各库均分合格区、待验区、不合格区,各区按规定实行色标管理,即合格区为绿色,待验、退货区为黄色,不合格区为红色。在验收合格后,严格按照药品储存、养护制度对药品专库,分类存放,根据药品储存条件和要求储存于相应的库区,药品按批号、有效期集中堆放,按批号及效期远近依次或分开堆码,对近效期药品每月填报效期表。

五、药品的调配:

药剂人员调配药品时,必须凭注册的执业医师开具的处方进行,非经医师开具处方不得调配药品,药品调配工作严格按照四查十对的要求进行调配,发放应当遵循“先产先出”,“近效期先出”和按批号发放的原则。

六、不良反应监测: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小组,指定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建立和保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档案,主动收集药品不良反应,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报告,报告内容应当真实、完整、准确。

七、特殊药品:

特殊管理药品具有符合规定的安全储存措施,实行双人双锁,帐物相符等五专管理。购入特殊药品应实行货到即验、双人开箱、清点到最小包装,并有专用验收记录,退回、过期失效、不合格的特殊管理药品及按规定收回的废弃物等应在卫生部门监督下销毁,销毁记录应符合要。

八、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通过自查小组对医院使用药品各个环节,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自查,从人员机构、管理制度、硬件设施、管理记录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自查,基本上能达到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要求,但也发现了些不足之处,药库、药房、门诊部药房等涉及药械的个别地方,卫生较差,药品排列不整齐,排序不够规范,分区不够明显,书写记录不够详细等不足之处。责令各科室相关人员务必按制度认真整改,并落实到人。

九、整改情况:

我院在自查与互查的基础上分别整改了以下几个问题:

1、制订了易混淆药品的制度与标识,并贴在了分类出来的易混淆药品旁边。

2、制订了以民族医药为主的在职教育培训制度及培训计划。

3、制订了医疗器械进货检验记录制度。

4、制订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制度。

5、加强了大型医疗设备的养护与保养。补写了医疗器械检查、养护及相关记录,并且将长期执行。

6、加强了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

篇12:麻精药品管理自查报告

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根据《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等

法律、法规政策,结合金牛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要求,对我院的麻、精药品管理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结果报告如下:

1、领导重视 : 建立健全了麻、精药品管理组织及相关管理制度,组织了取得麻、精药品处方权资格及调配权的执业医师和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2、采购验收 : 严格遵照相关职能部门的规定,定点采购麻、精药品。采购时通过“电子印件卡”系统网络平台的客户端完成,验收到最小包装,同时必须核对药品名称、批号,有效期,数量,外包装,严格执行双人验收双人签字,入库和使用及时入账和登记,并做到日清日结。

3、储存保管:管理麻、精药品实行五专:专人保管,专柜加锁,专用处方,专账、专册。专用药品库房和各使用科室都配备有保险柜存储麻、精药品,建立有专帐,指定专人负责,做到了帐物相符。

4、调配使用 :由取得麻、精药品处方调配权资格的药师,按照《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要求进行调配。处方书写必须合格、项目完整、字迹清晰,经审核合格后方可由双人复核及调配,处方双人签字。有专用账册和记录及时登记,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保存专用账册、登记本、处方等。我们对麻、精药品处方进行了编号和登记发放。

5、处方开具:由取得麻、精药品处方权资格的执业医师尊照《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相关要求开具。

(1)、门诊患者: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为一次常用量;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其他剂型,每张处方不得超过3日常用量。

(2)、住院患者: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为一次常用量;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1日常用量;其他剂型,每张处方不得超过1日常用量。

(3)、我院不供给癌症患者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使用。

(4)、第二类精神药品一般每张处方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对于慢性病或某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处方用量可以适当延长,医师应当注明理由,但最大用量不得超过15日常用量。

6、过期药品:对于过期、破损的麻、精药品,向当地区卫生局医政科提出申请批准后,共同对破损和过期的药品进行逐一登记拍照后,在区卫生局医政科的监督下,由我院医务科、主管院长、药事会主要负责人、保安等人员共同监督销毁。

7、安瓿回收:我院开出的麻、精药品针剂一律在医院内使用,不得离院,使用后的安瓿由相关科室统一回收,并做好相关记录。集中销毁。

上一篇:关于护理先进个人事迹下一篇:我是家务小能手的作文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