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作文

2024-05-20

如何引导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作文(共11篇)

篇1:如何引导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作文

如何让学生对识字产生兴趣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乐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有利条件,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和提高识字效率。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识字的主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我在使用教材的识字教学实践中,取得的一些成果经验总结如下:

一、创设识字情境,激发识字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但容易分散,而且对单纯的识字枯燥无味,学生往往缺乏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识字产生兴趣。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依据识字内容,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表演、绘画、音乐、挂图等),帮助并促进学生识字。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增加识字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识字,不断创新探索识字方法。如教“拍”、“打”等字时,可让学生去做这些动作,体会这些字的部首与意思的关系,从而记住这些字的字形。还可以结合儿歌激发学生对识字的浓厚兴趣。低年级教材要图文并茂、生动活拨,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和好奇感。如教“日、月”等字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再看日、月的形状,然后出示汉字,让学生进行图文对照,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再将教材对应的图和字用线连接起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很快记住了字形。

二、引导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中灵活掌握多种识字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低年级学生应该“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教师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适合自己的方法识字,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并把识字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识字带来的乐趣。

1.归类识字法

从汉字的构字来看,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教学时,如果能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类,既有利于提高识记效果,又可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识字的范围。如教学“树、枝、材”等形声字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这些字都带有‘木’,都跟树木有关。”同时,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想一想还认识那些带有“木”字旁的字,并进行交流。

2.编故事识字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去揭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和音、形、义的关系。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幅幅图画或一段段小故事。如:教“会“字时,我边讲故事边写笔画:“一个人在云上走,原来他会气功。”

3.近、反义词识字法

积累近、反义词识记生字。如教学“美丽――漂亮”、“前――后”时,我出示卡片“前”,做向前走的动作,学生拿出卡片“后”,边读字边向后退。近、反义词一个带一个串连记忆。

4.猜字谜识字法

把生字编成谜语,让学生在猜字谜中学习生字,既识记了字音、字形,又理解了字义,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如:“格外大方――回”、“一口咬断牛尾巴――告”。

5.编顺口溜、口诀、儿歌识字法

在教学中,把一个个枯燥乏味的汉字编成儿歌,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如:双木林,三人众,土里埋等。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进行自主识字和创造性识字。如记忆“喝”和“渴”时,学生就能自编顺口溜:“口渴要喝水,‘渴’是三点水;‘喝’是口字旁,喝水要用嘴。”

三、在生活中快乐识字,拓宽识字渠道

在生活中识字,是一种重要的识字方法,它是课堂识字的补充与扩展。我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把生活当成他们识字的大课堂。鼓励他们多留意生活实际,如认商店里各种商品的名称、食品包装袋和报刊杂志上的字等,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就请教别人或查字典。做生活的有心人,让生活教会自己更多的汉字。同时,为了增加趣味性,我还要求学生把课外认识的字收集到自己的《日积月累本》上,定期巩固、交流、展示,比一比谁的课外识字量大、识字渠道广、学习积极性高,并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选“识字大王”。这既增加了识字量,也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动手动脑的能力。

四、巩固识字效果,分享识字乐趣

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根据熟字换偏旁这类方法,让学生用加减法识记生字。如:“级”和“极”、“惊”与“景”等,通过对比记忆,学生不仅能较快掌握新字,而且还能在对比中与以往的熟字多次见面,进一步巩固了旧字,体会识字成功的乐趣。

总之,识字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教师要创设多种趣味性的手段帮助学生识字,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习,轻松步入“识字乐园”,寓教于乐,不断提高识字效率。

篇2:如何引导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作文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们的识字质量呢?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怎样才能做到使学生对枯燥的识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下面我来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教学生在自学中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

过去的教学一般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新课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学,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对字形的记忆也会更加扎实牢固,还可以从中摸索体会汉字的构字规律。

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他们产生读书的欲望,在反复朗读中掌握生字读音、认识字形。接着我就问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这几个生字,看谁最聪明?自己动脑筋想出最好的记忆方法,请你告诉大家。”这样一问,同学们兴趣盎然,马上就开始在大脑中寻找答案,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记忆方法:熟字加笔画、形近字对比、同音字、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减笔画„„如学习“天”字,有的说“大”字加一横就是天;有的说“人”字加两横就是天;有的说“夫”字不出头就是天。学“园”字时,有的说是在“元”字外面加上围墙“口”就是园,从而明白“校园、公园”是有围墙的,以区别“元、园”的用法。学“爱”字,学生把它拆成“、冖、友”,我配上儿歌“爪字头,秃宝盖,小朋友,真可爱”。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生字。

二、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突破字形难点

刚刚入学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易于疲劳。《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对汉字以及汉字学习的态度和情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所以,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边玩边学。这样,在充分调动学生无意注意的同时也促使其有意注意的发展。并且老师要为解决困难创设情境,以促使学生思维灵活、有创造性地发展。下面我介绍几种趣味识字方法:

1.编字谜。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发现编字谜能帮助孩子们轻松地掌握一些难教的生字,经过引导,孩子们经常动脑筋编字谜在课堂上交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比如:朋:两个月亮交朋友。林:两棵树,并排站。休:一个人靠在木头上。息:自己的心。禾:一棵小树苗,头上戴草帽。思:十张口,一颗心,猜猜看,动脑筋。雷:雨点掉到田地里„„孩子们不仅能编出书上出现的生字,还把这种识字方法扩展到课外,并讲给家长听,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识字兴趣,同时也巩固了生字。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组字游戏。老师把一个字或几个字的构字部件打乱顺序写在卡片上,发给每个小组一份,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尽可能多的组字,然后小组派代表到讲台前来展示合作的效果,让全体学生认读,评出冠军组。这样,体现了保底不封顶的教学思路,学生们不仅能组出课本上出现的字,有些学生还能组出许多课外认识的字。

3.抢卡片。老师把许多卡片放在黑板槽里,指名2—3人站在黑板前,按老师读的字音,找出有关的卡片组成字,读后组词或说一句话,谁抢得多谁就可以得到一面小红旗。

4.编故事巧记字形。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构字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义的关系。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幅幅图画或一段小故事。如:学“呆”时,教师边讲故事边写笔画:“一个人张着大嘴巴(口),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原来他在发呆。”

5.变字小魔术。我结合语文百花园一中“这样识字真有趣”组织了“变字小魔术”的游戏。选出一些简单的字让学生加一两笔变成新字。如“日”,孩子们变出了:电、甲、由、申、田、白、百、目、旦等,“木”,变出了:本、禾、术、未、米等,课堂上,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魔术”中,在游戏中学习,在交流中巩固。

三、阅读课外书识字

一年级新生在入学5—7周左右,便可熟练掌握汉语拼音,并利用音节读一些浅显的儿歌和儿童故事。此时,教师一边教生字,一边引导学生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有效地巩固了汉语拼音,更重要的是学生初学的生字一般都是常用字,这些字在书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如“日、月、水、火、的、了”等字)。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重温所学过的字,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是兴趣盎然中的再学习,获得的是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四、在生活中识字以巩固字形

汉语是母语,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电视、同学、亲人的名字,商店的招牌,广告及家中物品的包装等,可以说,汉字无处不在。所以,教材编排识字二中的三篇课文就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随时随地识字,如:发作业本时,让学生轮流发,从而认识同学的名字;星期天,让爸爸妈妈带着到大街上去找汉字,收获一定不小;家中物品的包装物上,汉字就更多了。诸如“红蜻蜓”皮鞋、“达能”饼干、“光明”牛奶、“巧手”洗衣粉„„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他是多么兴奋啊!因此,学生乐此不疲,此时再引导他们将收集到的商标、广告等汇集起来,装订成册,便成了一本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识字读本”。我们每星期评出十几个“识字大王”的作品进行展览,下课时,互相考一考,真是乐在其中!

识字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和创造带来的快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而且还能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篇3:如何使学生对美术欣赏课产生兴趣

生活中, 问题本身往往隐藏着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由于“欣赏无定法”, 也给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相传唐代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担夫争道, 而提高了书艺;怀素夜闻江涛, 启发了对书法艺术的灵感。这些“艺无定法, 道可旁通”的事例告诉我们, 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中, 一件好的美术作品, 一次精到的示范, 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导入, 一句鼓励的话, 都可以引起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激情。而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地保持下去, 却必须有一个长期而系统地计划。教师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习惯和个性心理, 采用能使学生快乐, 符合学生认知习惯,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通过长久而不间断地鼓励、诱导, 才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 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不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 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选用, 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教师掌握教学技巧的多寡。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 更灵活、更实用地组织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同时,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只有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东西, 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和认知。

高中美术课由于课时有限、知识面广、教学内容多, 所以, 教师不能仅对作品作详细介绍。因此, 教师必须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 以便补充课堂中的不足。如, 讲解齐白石的《虾》时, 要引领学生了解齐白石的经历和人格;此外还有, 布局的疏密、用笔的力度等。同时还要讲解宣纸的特殊之处, 以及宣纸的制作流程, 让学生和第一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讲解石鲁的《转战陕北》时, 除了要讲这幅画体现了作者的洞察力, 寥寥几笔就把伟人的高大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之外, 还要讲, 石鲁就是因为这幅画而受到批斗的, 以至于被批斗得精神有些失常。要告诉学生, 这幅画是他在厕所里画的, 因此受到了“四人帮”的迫害。这些都是学生喜欢听讲的。

篇4:如何引导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作文

【关键词】农村 学生 兴趣

每当在英语课堂结束后,常听到一些英语教师们聚在一起满腹牢骚地抱怨和讨论,因农村的小学生对英语学科兴趣不浓和家长不重视等诸多因素,导致大部分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表现出不认真听课、说话做小动作或擅自旷课等不良现象,不仅让英语教师们束手无策,而且教学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提高。为此,笔者在这里浅谈如何引导农村小学生快乐学习英语。

一、改变家长意识

近几年,因我们国家实施大学生毕业自主找工作的政策后,大部分农村家长逐渐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他们认为农村因受经济和地理等诸多条件限制,自己辛辛苦苦培养一名大学生结果和一名初中生一样自找工作给别人打工,不如要求自己的孩子随便学点文化知识,会写一点字就行,至于英语学科,更是产生了“中国人不学外国语言”的不正确看法,从而导致农村小学生对待英语学科的兴趣不浓。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首先要帮助学生和家长改变对英语学科的歪曲想法,树立正确的认识思维。怎样改变呢?1、定期开设“英语家长座谈会”。英语教师和学校行政领导在每学期拟定计划,定期组织家长开一个英语座谈会。座谈会的内容千万不要有任何指责家长对英语学科的歪曲看法存在,而是从正面深入浅出的引导家长,让他们认识到小学生学习英语有助于开发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等重要性;2、与家长私下交流沟通。英语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学生家中,与家长近距离交谈和沟通,让他们明白小学生学好英语,是为将来学生长大后才能更好地成为国家“栋梁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英语教师按照两个改变出发,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英语学科看法,相信在家长的全力配合和支持下,学生对待英语学科的兴趣会越来越浓,且乐此不疲地快乐学习英语。

二、巧设游戏课堂,激起学习兴趣

农村小学生因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学生的性格比较内向和腼腆,在自我表现和沟通能力等方面比较薄弱,从而导致他们在面对英语课堂时,因英语属于语言艺术性和流畅性较强的学科,农村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会忘记单词和不能准确性的流利使用英语,学生们学习英语的效率很低。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在传授英语知识时教师应学会巧设游戏教学,因为游戏能放松学生身心,能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接受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時还能培养学生之间的交际和沟通能力。如笔者在教学四年级的“<>”这篇课文时,我巧设“角色表演”的游戏教学,先让全班学生预习一遍课文后,挑选三名同学分别试演Alice、mike和dad人物角色,让他们根据课文的内容,可以自由地发挥一些夸张动作,如男同学mike可以用手势模拟穿裙子等幽默滑稽的动作。通过在英语课堂中巧设游戏教学,不仅让学生们快乐地学习英语知识,而且学习英语的效率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营造语言环境

农村小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很少,缺少应用英语的环境与氛围,再加上他们平时不太愿意开口说英语的性格特点,导致口语能力很难得到锻炼和提高。为此,笔者认为给学生们营造具有英语氛围的环境,让他们在没有任何心里负担的环境中快乐说英语和学英语。如笔者常常在每节课提前进教室,借机与学生进行英语口语对话,为了提高学生开口说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曾和学生约法三章,老师和学生比比谁先开口说英语进行互相问候的奖励。经过长期的循循渐进,在上每节课前,学生们非常乐意的与我交流,并会听到他们发自内心地说“Hi,missmao,Goodafter noon”等快乐地口语弥漫教室。通过营造快乐的语言环境,不仅使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得到了英语锻炼,而且让其他的学生也感受到英语的快乐,并产生试一试的开口说英语的动机,进而大胆加入到与我对话的行列中来。这样一来,不仅能起到以点带面的推动作用,而且能是学生克服开口说英语的畏惧心理,激发了学生快乐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多表扬少批评

因农村小学生的性格比较胆小,他们在学生英语学科时,会变现出不敢踊跃地积极回答问题,特别害怕回答错了,会收到批评、惩罚等。为此,笔者认为在英语课堂中,多采用一些如回答问题时奖励笔、作业本等来奖励学生,若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要学会耐心地帮助他共同纠错的性格,尽量地做到多表扬少批评的课堂要求。十年前,笔者曾遇到一名来自农村的王翰同学,该生性格比较胆小,从来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既是主动叫他回答问题时,也会表现得语无伦次,错误连篇,面对该待进生,我没有采用“棍棒出优秀”的教学手段,而是耐心地走进他,分析他存在对英语学科不足的性格表现,鼓励他每天在班上或一些公共场合开口的读英语的性格。在我不断地鼓励和引导下,该生对英语学科不仅产生了浓厚地学习兴趣,而且成绩也逐年获得提高。

篇5:如何引导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作文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依旧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为主的,但是大家都知道,历史,尤其是古代史近代史,哪些年限啊人名啊还有什么时间地点发生的事情,是非常多又是非常难记的,面对那么多要记忆的东西加之繁重的课业,历史课难免引起学生的厌倦,所以,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对我们来说不太熟悉的世界古代史,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1.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教授古代史。

由于历史的不可逆性又难以直接观察和体会,研究历史和学历历史的人,智能通过前人留下的历史资料去认识历史。但是,历史又是丰富多彩的,它是各个事情发生的鲜活的事情,是有声有色,有情感在里面的。但是在历史的教学中,仅凭代课老师的讲,学生是很难理解或者体会历史中的有感情的东西,并且世界古代史跨年度比较大,很多东西都要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去想象,并且教材的内容多为概括性的抽象内容,对于历史专业的新生来说,专业知识体系还未构建起来,学习世界古代史难免有晦涩之感。所以教师如果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以形象、有声有色的播放历史的内容,像看电视一样,来给历史进行复原,这样,学生对学习历史,尤其像世界古代史这样的难懂得历史,学生估计也是有兴趣学习的。

2.比较方法的使用

很多院校,在对历史的教学中,采取的`是比较方式的教学,用世界古代史和中国古代史相比较,又是教师也把历史和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来做比较,这样,有利于学生联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篇6: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

了解人性,更好生活。

大家好,这里是每天一点心理学,我是王瑾,非常高兴和大家见面,聊聊有意思的心理话题。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正确的激励孩子学习。大家都知道,与玩耍相比,学习确实是一件劳心劳力的事情,因此,在很多时候,学习,成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最为尖锐的矛盾,为了让孩子们爱上学习,家长们可是想出了各式各样的方法。

我有这样一位朋友,他是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事的高管,为了激励孩子学习,他把公司的员工绩效考核制度用到了家里,他模仿公司与效益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制定了与分数直接挂钩的学习考核制度。

具体制度如下:学习考核制度分为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和考核,考核等级分为失败、良好和优秀三个级别,把平均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平均分在90分以下为失败,90-95分为良好,95分以上为优秀。

月度考核时,如果月度考核为失败,扣除当月30%的零花钱;如月度考核为良好奖励30%的零花钱,月度考核为优秀时奖励60%的零花钱;

季度考核时,如果当季的考核为失败,停发一个月的零花钱,如果当季的考核为良好时,奖励一个月的零花钱,如果为优秀时,奖励两个月的零花钱;

考核时,如果全年的考核为失败时,停发下一两个月的零花钱,如果全年的考核为良好时,奖励三个月的零花钱,如果为优秀时,奖励六个月的零花钱。

这位做高管的朋友还认为他这套考核方法,要明显先进过他父母过去对他的奖惩方法,他说,他父母只是在期末考试时才会出奖励政策,这形成了孩子只在期末临时抱佛脚,突击学习的机会主义习惯,而平时都是放羊,学习基础不牢。他这套方法,将平均成绩作为了孩子的KPI,让孩子不但要关注期末考试,还要关注平时的每次考试,这样一来,就会促使小孩重视日常的学习和小考,把基础打得很牢固。

但是,这场伟大的学习绩效改革在不到三个月之后就宣布失败了。按朋友的说法就是,第一个月激发了孩子极大的动力,考试成绩一下子就上来了,结果拿了一个优秀,让朋友高兴的合不拢嘴,但是第二个月,由于考试比较难,孩子的成绩不到90分,被扣了30%的零花钱。孩子认为这个学习的经济回报效果太差,还不如去跟奶奶撒娇获得的钱多,于是不但没有激发出孩子的学习兴趣,反而对学习更不感兴趣了。朋友总结说,这次伟大的家庭绩效考核改革之所以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家里人不支持,不配合,老人家过于娇惯造成的。

原因果真如此吗?

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是先有态度,才会有行为,以学习为例,我们总是认为我是喜欢学习,所以,我们才会有学习这种行为。

心理学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人的自我定义并不是在自己的头脑中构造的,而是被自已的行为锻造出来的 通过研究发现,我们人类就像旁观者一样在无时无刻的观察自己和行为,通过不断观察我们自身的行为和当时自身所处的情境,大脑会自动的为我们的行为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个解释将直接印象我们对自己的定义,对于自身行为的态度。比如当面临较高的外部报酬时,我们会把自己的行为自动归因于报酬这个外部因素;而当没有外部报酬时,处于对自己行为要负责的天性,我们会将自己的行为自动归因于对行为的有兴趣这个内部因素。以这位做人事高管的朋友设计的学习绩效考核为例,他们家的小朋友其实在内心中是这样看待他的学习的:第一个月当他认真学习,取得优秀成绩时,他的内心会把他的成功归因于他的父亲给他的高额奖励,而不是自身对学习的兴趣,父亲给的高额激励不但没有激发出他自身对于学习的兴趣,反而将他对学习的兴趣转换成了换取高额奖励的工作;第二个月当他同样认真学,但是成绩很差,取得的报酬大幅下降时,他通过在观察自身学习行为,就得出了一个结论,学习这件事耗时耗力,而且回报低下,学起来真的得不偿失,因此对学习的兴趣就更不感兴趣了。

那么作为聪明的家长,我们在引导孩子学习时,应注意什么呢?心理学家依据人的本性提出学习三步曲

第一步,让孩子们先行动起来,从最简单最少的作业和阅读开始他们的学习,简单说,就是必须让他们一定要完成学习这个行为;

第二步,在他们顺从后,要学会暗示他们这样做的内部原因:“我想你的数学就特别厉害,因为你的计算能力特别强”或者说:“我就知道你的语文特别厉害,因为你的表达能力特别好!”,从而影响他们在自我观察学习行为后产生的自我评价,引导他们将行为归结于自身内部原因,而非外部原因;

第三步,控制好自己和家人,不要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而给予孩子过高的奖励或者过于严厉的惩罚!

篇7:如何引导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作文

“让真实的作文在学生心田安营扎寨”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回顾自己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的实践,我觉得在这点上做得很不够。在以往的作文指导和作文的评判中,我往往注重文章选材,中心的提炼,谋篇布局,而忽略了学生情感上的体检。为此,我对自己的作文教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过于强调中心的挖掘;

二、过于强调作文的模式,把学生的思维都框住了,因此很难见到个性化极强的好文章;

三、过于强调应试作文,缺少了作文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学生的作文缺少了生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出要求初中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要求教师不要专门向学生大讲作文技法,而且要启发学生和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新课程改革后的作文教学特别注重倡导“生活本源”这一先进理念。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培养对生活的感情,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圈子,带领学生多接触自然,认识社会,培养健康的人格。

作文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应是让学生爱作文,会作文。交流思想和沟通情感是学生的重要人生需要。作文应是为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而写。著名作家巴金说过:“我写作是因为我心里有很多话想说,有许多事情要倾诉。”所以作文的确应是一种真实情感表达的场所。从作文教学作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来看,学习活动不只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且还是伴随着认知过程的情感过程。知识要以情感为媒介发生作用的。情感能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的智能得到有效地发挥。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写作氛围,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主动思考,乐于动笔,对作文学习投入情感,才能在作文中真实地表达自己对事物、对生活的情感。在对自己的作文教学深刻反思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适合于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尝试课改的实践经验使笔者深深认识到: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就能开放学生的心扉,让他们在习作中无拘无束、无羁无绊,写出个性鲜明突出、感情自然真挚的习作来。

一、诱导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透彻地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最近听了金老师的一堂作文指导课,觉得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确实值得借鉴。金老师这堂作文课的内容是写《妈妈》,题目不见得有多新颖。可是,金老师在一开始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妈妈出差好多天了,今天要回家了,你想妈妈吗?请你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叫一声“妈妈”,学生的情感马上就激发出来了。在引导写作的过程中,金老师又让学生说一说妈妈最喜欢的事,你最喜欢妈妈的地方,还声情并茂地介绍了自己的妈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许多的材料,没有因为是写作文而觉得上课枯燥乏味。最后,学生笔下的妈妈有血有肉,字里行间充满了学生对自己母亲的爱。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这很值得我们今日的为“作文而作文者学习”。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

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要努力找出一点使你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因而,引导学生学会真实的写作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叶老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呢?教师一要多引导,二要多提醒。比如要写周围熟悉的人,首先要选定目标,注意观察。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为习惯上有什么特征?有没有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类似的问题教师要经常提醒。有很多观察体会,很多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一不留神就会溜走。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写自己的新发现,写生活中的事物,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教师要注意引导,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

三、鼓励学生写随笔、写读后感、写生活体验。

鼓励他们自由地表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言语便是雨季心情,青春乐章;便是梦想独自,书生意气。写作便是发展思维,关心心灵;便是汇聚激情,歌舞生命。于是,随笔写作成了学生们抒发思想感情、思考社会人生、表现个性风采的必然方式。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写心里话,写青春萌生的情思,写自己想说又不敢说的话。

随笔写作能使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了以“我笔写我心”的痛快。因为随笔写作紧密地联系中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因此随笔教学激发了同学们的写作内驱力。在充满热情的写作过程中,同学们发展了思维,美化了心灵,丰富了生命,同时也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不知不觉,愉快顺利地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目的。同时也给作文教学注入了生活的源头活水,它使写作成为“源于生活中的碰撞而产生的需要”。

四、鼓励学生写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情感态度对习作的影响,突出强调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珍视”一词用得很恰当,它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同时,“珍视”一词也向我们暗示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思维是充满灵性的,不多见的,有可能一闪即逝。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这可贵的瞬间,并加以鼓励引导,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互动,心灵的沟通。要在心理上“屈就”学生,蹲下来和孩子对话,甚至把自己当作孩子。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可见我们有必要指导学生带着情感去感受生活。在写作《父(母)亲》,我给学生两用时间,让学生去采访父母、亲戚、邻居,观察爸爸(妈妈)上班(或劳动)时的情形,以深刻地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这样,为自己的习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自然有话可说,自然情深意切。所以我们应该开放学生的习作时空,让他们去感知整个世界,在自由的时空里捕捉作文的生命活力。

在习作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也应予以以放大、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不足要婉转指出,并加上安慰鼓励的话语,这样学生会对自己更有信心,写作的热情也会更高。

五、课内课外相结合,以学生的自主阅读导引写作训练。

当代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有3个仓库: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

得来的材料;一个是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书籍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收集人民的语言的仓库。”义务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是一个夯实基础,健康起步的活动。“启迪孩子们为文的细切眼光,引导他们树立真实、诚恳、朴素的作风”,应该是尤其重要的教学内容。而真正优秀的作品,她能启迪心智,抑郁狭隘、匡扶正义、破除陈旧、歌颂情义、鞭笞邪恶,能让读者发自由内心的流泪、拍案、扼腕、气定、惊叹、跃动,能使人公正、严格、开阔、善良、执著,读一本好书就是一次从头到脚的沐浴。

课外阅读对写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写作的基础。学生的写作训练是在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开始的。在“以学生的自主阅读导引写作训练”教学过程中,首先根据一定的作文训练体系,设置作文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设置写作意向、作文范围、作文命题方式、作文要求等,设计安排教学过程。按照本次作文训练目标和作文需要,让学生准备指导作文所必需的阅读文本。其次,就是教学实施阶段。教师提出作文目标、作文要求和作文范围、作文训练方式等,要求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指导阅读文本“,并提出一定的阅读目标、阅读要求和相应的参考阅读建议,以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更充分发挥对写作的导引作用。最后就是学生围绕本次作文,以按作文要求完成本次作文为目标展开阅读。在阅读中凭借阅读文本的“指导”和启示及提供的“帮助”积极构思自己的作文。“以学生的自主阅读导引写作训练"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和阅读个性,从而确保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阅读便于学生写作中出现较强的个性意识和创新意识,避免了写作千篇一律的空洞虚假的“八股文”,尊重了学生个性发展,鼓励了学生作文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思维的习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写作视点的选择余地更大,更利于学生在写作中扬长避短。

篇8:如何让学生对小学语文课产生兴趣

一、提高老师自身的素养

经过调查我们会发现, 有很多学生学不好课程竟然是由于不喜欢该课程的老师, 也许这答案让人感觉很荒谬, 但现实确实是存在的, 尤其是作为小学的语文老师, 算得上是孩子们在学习道路上的启蒙者。因此, 我们老师要具有良好的素养, 让学生对你信服是十分必要的。

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呢?重要的有两方面, 一是人格的魅力, 二是文化的素养。人格的魅力就是讲这个老师的品格, 我们老师要实现言传身教, 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来引导学生, 不要让学生对你的品德产生疑问。关于文化的素养, 每个老师各有不同, 一手好字、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良好的语文水平以及广博的见识很难不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 进而让学生信服你, 喜欢听你讲课, 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对这门课也因此产生兴趣, 热爱语文课。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将老师们的“讲”变成学生的“说”,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要鼓励学生多多主动学习, 自己去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并在老师引导下总结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鼓励学生自我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例如, 在学习课文《牛郎织女》这篇神话故事时,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关于我国流传的民间故事, 大家一起讨论, 然后慢慢引入这篇文章, 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也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总而言之, 在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下,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寻求最易被学生所接受的办法, 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产生兴趣自主学习, 提高语文水平, 不断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篇9:如何引导小学生写作兴趣

一、教会学生选择,吸收素材

所谓“导”,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生活,表现生活。“导”就是要解决“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从学生的作文实际来看,作文难写的症结就在于不知写什么,所以必须借助教师的疏导,使之文思涌来。文思喷涌的关键是挖掘题材。题材是文章的生命,好题材如山珍海味能馋人。题材过淡,似白菜萝卜,即使巧妇也难成佳肴。因此,如何选材是导的关键。

1.持续实践体验

学生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丰富了,亲身经历的事情多了,并掌握良好的积累方法,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作文的素材也就多了起来。然而,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除帮助学生获得足够的素材外,更应教学生主动选择和分析有用的素材并养成习惯,而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是持续的实践体验。教师可根据生活实际组织学生持续某项力所能及的劳动、公益劳动、自我服务劳动或饲养、手工艺劳动,这些劳动可以学生个体活动为主体,也可以小组形式出现,教师从旁坚持要求、督促鼓励,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坚持实践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如“帮妈妈拆毛线”、“改造旧衣服”等活动让学生在一针一线中体会父母的辛劳;“做个好邻居”等让学生体味生活之道。教师还可指导学生确定一个事物(人、动植物或景物)目标进行定向观察,让学生在连续一段时间内有意观察来发现其具体表现及显著特点,从而引导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发展。如在“垂柳”内容的训练中,我让学生根据春天的特点,观察柳叶从刚长出来到柳叶变长的形状特点和颜色的变化。学生通过自己的持续观察,获取到了许多别人未能发现且富有特点的材料。

2.以阅读为本

阅读是“吸收”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阅读,架起了由模仿到创作的桥梁。”教师借助课本,通过典型课文或片断讲解,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的真实性以及表达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

二、作文指导由“扶”到“放”

有了生活素材,还必须引导学生深化对素材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与其他语文训练一样要经历一段由“扶”到“放”的过程,并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1.问题导向明确

由于小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较差,虽然有时他们经过持续观察后占有的材料十分丰富,且富有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但是在他们的头脑里,这些材料是零乱的、分散的,没有大小轻重之分,尤其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小学生,他们不会根据中心思想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所以大多数学生写起来思前不想后,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这就难免出现辞不达意、详略不当的毛病。因此,教师有必要采用“问题”导向使目标明确。如在中年级观察一处景物的作文训练中,我组织了学生在学校中重点观察了“大花坛”,要求带着以下问题进行观察:“大花坛”在学校什么地方?花坛里有什么?最显眼的是哪一处?参观后你的感受如何?这些问题是学生进行“看”的目标,目标的明确避免了学生观察的随意性、盲目性,使学生能按照一定的重点和顺序,有意识地在观察中寻找答案,边观察边思考,直到问题弄清为止。

2.示范结合实际

示范学习指导在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一定的示范指导,方能使学生较快地领会取材的思路、写作的方法,并有助于其过渡到半独立和独立的主动习作实践。如在课堂中设计生动的情境让学生练说、练写,并结合学生实践情况进行集体讨论;通过课文及课外读物的阅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准备表述的,并进行仿写训练;经常有计划地参观、访问;组织班队会等活动后及时练写;指导学生写好生活日记等方法。

3.练笔循序渐进

在练笔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审题、选材、表达诸方面应进行周全的考虑,分步让学生深入体会。如在一次关于“爸爸”的作文训练中,我采用了多步选择的方法。第一步:在生活日记中寻找关于爸爸的事例。第二步:采用以说为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各自爸爸特点的词语,有些词语不太准确,但经过老师筛选后,让学生选择一个最准确的。第三步:选择能反映爸爸特点的事例。第四步:学生练笔,选出一篇代表性习作评点。第五步:讲解“下水文”,学生将自己习作选择性修改。

总之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教师必须做到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于写作。

三、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老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上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作者单位:长春市第二实验小学净月分校)

篇10:如何使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对学生确定一个恰当的期望值 教师一开始根据学生学习的现有水平,提出略高于学生水平,经过学生努力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此目标使学生既看到了自己与目标的差距,产生弥补这一差距的愿望。同时也看到了目标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这样便加强了弥补这一差距的动力,没有目标或目标过高、过低都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进步和快乐。教学要以鼓励为主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经过教育实践检验和心理科学证实的正确的教育行为原则。众所周知,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在他们付出努力之后,都希望得到社会或他人的肯定与赞扬,这是十分自然和正常的,学生的学习也不例外,一个学生如果在努力学习之后,能够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赞扬,就会使他看到自己的进步,并获得愉快的情感,从而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和攀登知识高峰的愿望,最终还会形成努力、进步、赞扬、再努力、再进步的良性循环,而这一些都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爱护学生内心深处渴望进步的火花,不要吝惜表扬和好的分数,赞扬要及时、适度、得法才能够实现。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更加渴望学习。学生学习某一科目的积极性,还常常与这一科教师的关系有关,因为喜欢老师,进而喜欢她所教的科目,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进而厌烦她所教科目的现象,在校园里随处可见,这就为每一个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使你的学生努力学习你这门课吗?使他们对你教的课程保持积极性和兴趣吗?那你首先要成为学生所爱戴的人,因为在学生眼里,教师和所教的学科不可分,教师是学科的人格化。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而友善的,它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的,而良好师生关系的产生是需要在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努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

篇11:如何引导学生收集写作素材

【摘要】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初中学生对任何事物充满着新鲜和好奇,独立追求与感受的个性日益突出,但学生大多生活单调平淡,再加上阅历浅,观察力弱,不会集材,不会措词,所以他们写起作文来,觉得无话可说,没活可写,从而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指导他们养成从观察、发现、感悟生活以及阅读文学作品中积累素材的习惯,使他们有物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保证他们对写作有持续的热情和兴趣,【关键词】作文教学 观察发现 积累素材 感悟生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作文教学效益的高低也是语文教学效益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文是学生个性心理的独特反映,能全面的反映一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阅历和知识水平,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高低的体现。当我们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时,常为它们的旨意高远、博大精深、搜罗丰富而感叹,而每个学生也想妙笔生花,写出文情并茂的有创新的好文章,但是,现在的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难。难在哪里?难在取材上,不知写什么;很多学生写作文时,常会觉得无素材可写,无感情可抒。所以,学习写作,应先从搜集、积累材料着手,尽可能地占有丰富的资料,只有做到这点,再运用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善于思索,就能写出言之有物的文章。那么,鲜活的写作材料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要想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须靠我们教师指点和引导。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入写作境界,开启心门,做到笔至文来,思如泉涌呢?本人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的探索,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设置特殊巧妙的情境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学生大多生活单调平淡,没有酸甜苦辣的刺激,再加上阅历浅,观察力弱,因此,他们很难深入细致地去观察感悟生活,写起作文来,觉得无话可说,没活可写。

在作文教学中,为使学生迸发灵感的火花,点燃写作激情,教师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或讲故事、或举行竞赛活动、或玩有趣的游戏、或调查实践活动等等,使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感悟,来丰富生活和语言积累。并根据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特点,适时设置巧妙的情境,让学生亲身参加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心理刺激,产生剧烈的情绪反应,再让他们写出经过和感受,自然是兴趣盎然。如:我们在学习古诗文后课前抽查已成惯例,在学完《杜甫诗三首》后,下节课准备上心理描写训练课,刚好有几位老师来听课,学生认为老师不会检查背诵,我照例宣布检查背书,在学生面面相觑,气氛凝重之时,我抽查了两位同学,一位性格外向,大胆活泼,一位性格内向,胆小羞怯。可想而知,在那种特殊氛围中,两个学生的反差有多大!在这情境中,我鼓励学生做一回“心理专家”,要求学生拿起笔来,描写两位同学的心理活动历程,同时鼓励那两位学生也描写自己的心理,然后交流,看看谁写得准确。课堂立刻活跃起来,随即而来的品读、点评更使学生的热情到了极点。教室里不断爆发出笑声和掌声,学生对内心独白式、描写结合式的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应用也到了极至。因此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巧设特殊情境,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方面能收到奇效。

二、观察发现,捕捉信息

其实,不是学生生活中没有素材,而是他们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的一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想有所发现,就离不开观察。的确,没能用心去观察、去发现,怎么能写好作文呢?因此,教学生学会观察、善于发现生活来积累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

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是写作前重要的准备工作之一,是学生收集写作素材最主要的方式。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这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观察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品质。教师有效指引学生观察,学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素材储备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学生收集到与众不同的素材,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不落俗套。观察指导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一是要有独特的观察角度。如别人看正面,我看反面,别人注意表面,我注意内部。也就是观察要变换角度。二是要有独特的观察方式。如:用像电扇那样旋转角度,进行全方位观察的电扇式观察;用细致观察局部,做好细节描写的放大镜式观察;用适当破坏观察对象,进行内部观察的破坏式观察,比如将一段草根剖开,尝尝味道等。除此以外,还要教会学生用更多感官配合观察,要捕捉观察对象的声、形、色、味等多元信息。这样,笔下的观察对象才会有声有色,生动鲜活。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当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感受,在观察中想象,事物变得生动起来,表达充满了灵性,使“一切景语皆情语”,事事物物在学生的语言中都会变得富有情感。

三、发现生活,感悟生活,蕴积素材

1、发现自然,捕捉素材

大自然有着鲜活的语言,教师如果在大自然中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发现、想象、思考、习作,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情可诉。如以“春”为题,组织学生到校园内寻找春天的踪迹,学生聆听小鸟的鸣唱,远视花的颜色、近观花的形状,嗅闻花的清香,触摸小草的柔嫩„„个个兴致勃勃,快乐写作,不仅写出春物的特征,而且把对它的赞美抒怀无遗,给我们带来无数惊喜。

2、感悟生活,提取素材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也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也就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不可能是无源之水,而生活正是一切创作的根本和源泉。我们要让学生回归生活,寻找习作的源泉。

人人都在生活中,但是未必人人都能发现生活。可以说学生的生活不是不丰富:成功、失败、孤独、幸福、挫折、磨难、嫉妒、洒脱„„只是他们没留意。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视野投向生活,主动捕捉生活中不为人注意的细节,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体验情感,有了这样的素材和情感积累,才能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文。如写学生最熟悉的人——父母,先让学生去调查父母的童年,能够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拓宽他们写作的空间。学生从课堂走出来,走向家庭和生活,在调查实践中,学到了很多珍贵的东西。由于调查的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从而全身心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认真调查后获得了内容详实的第一手材料,这些生活素材拨动了学生的“情”弦,他们把父母童年的故事与自己的感受流泻于笔端,文章真实生动,由于每个家长童年时所处的环境不同,学生在采访调查时获得的体验也各不相同,使得本次写作表达极具个性,颇有创意。完成了这一步的习作,后面表现、抒怀亲情之“爱”就显得容易了。

习作源于生活,源于情动。生活是多彩的,也是复杂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观察生活,要从生活中发现别人未发现的东西,悟出别人没悟出来的东西,从而发现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材料。

四、指导阅读,获取信息,丰富素材

书籍可以说是我们的另一种生活。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著名学者梁衡先生说:“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欲望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每一个人接触外界,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的机会总是有限的,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亲身去体验,这就要学会通过间接经验来积累素材,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就是阅读。朱自清说过:“写作的训练,还是要从阅读说起,虽然文章不等于生活,是‘流’不是‘源’,但同样可影响写作。”由此可见,阅读对于写作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1、研读课文,寻找素材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万千世界中自然美、情趣美和理想美的艺术语言总结和作家情感的铸炼,是作家用形象思维和炽烈的情感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较高的艺术品味。阅读优秀的书籍,不仅拓宽了知识面,帮助学生认识生活,并且在熏陶感染之中丰富了感情,观察了社会,品味了人生,积累了素材。

且不说人类文明史以来积淀的优秀作品,仅以我们的教材为例。叶圣陶语“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的教材中选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之作。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无一不是写出了作者的体验和发现:《紫藤萝瀑布》写尽树盛花繁,花之勃勃生机,这种生命的喜悦为作者的发现;这种生命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是作者领略到的。这篇文章仅仅从植物现象就触动了人的心灵。而动物现象同样能触动生命的发现,如不管生命长短,为了生命延续,积极面对,好好活着的《蝉》。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使我们学会从生活小事中发现人生的真理。《背影》通过作者发现亲情,也让我们发现了深沉质朴的爱„„

所有优秀的作品的本质都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发现,他们在极易被忽视的现象中,发现生命的本质,抒写生活的真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实现在阅读教学中唤醒学生的发现意识,发现作家们独特的“发现”,挖掘出深藏的意蕴和独特的诠释,使学生形成敏锐的观察生活与认识自我的意识,通过换位思考、创新演绎,从文章中收集更多的材料,去接触、理解更多的文化物象,由此而丰富自己的素材库和文化底蕴,做课本素材的创新者。

2、博览群书,广收博采

阅读可以弥补生活的空白,充实人的生活,我们的许多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来的。为了打牢写作的基础,除语文教材外,我们要引导、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拓展视野,积累写作素材,叩开作文之门的起点。

某年初夏,校园三角梅落地时,有一位学生立即想到席慕容的诗句“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于是写下了感人的文字,这一普通的曾被忽略的平常景象成了一个永恒的瞬间,成了审美的永恒。所以,阅读文学作品可以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启发,给人以灵感。会读书的人,一定会有丰厚的沉积,那么,对生活的敏感度会更强,对生活的领悟力也一定会更高。

阅读教学一部分意义是为写作打基础,而读书笔记则是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每读必写的习惯。发现别人一种没有发现过的情趣和神采,发现他人难以言喻的思想、趣味,发现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言的妙处,不断吸收,不断积累,在发现大师的同时,也发现自我。

此外,搜集写作材料还可从关心时事、追随时代来扩大社会信息,去粗取精,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丰富自己的材料库;也可与同学交流互换,把别人的素材变成自己的生活材料,从材料中得到启迪,从而扩大知识储备。

总之,只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养成读书习惯,才可以让学生积累更多更新的素材,为写作打开思路。

初中作文教学浅谈

【摘要】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初中学生对任何事物充满着新鲜和好奇,独立追求与感受的个性日益突出,但学生大多生活单调平淡,再加上阅历浅,观察力弱,不会集材,不会措词,所以他们写起作文来,觉得无话可说,没活可写,从而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保证他们对写作有持续的热情和兴趣,指导他们养成从观察、发现、感悟生活以及阅读文学作品中积累素材的习惯,并教会写作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 兴趣 观察发现 积累素材 感悟生活 方法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作文教学效益的高低也是语文教学效益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文是学生个性心理的独特反映,能全面的反映一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阅历和知识水平,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高低的体现。要想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须靠我们教师的指点和引导。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入写作境界,开启心门,做到笔至文来,思如泉涌呢?本人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的探索,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写作兴趣,点燃写作欲望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诗人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英国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学生乐于学习的直接内在动力,激发兴趣是作文成功的途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留心观察事物,才能有情可发,有物可写,学生才会步入顿生灵感的佳境,学生才会把写作当成是一种快乐的享受、美好的倾诉,才会乐于动笔。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写作的欲望呢?

(一)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设置特殊巧妙的情境

在作文教学中,为使学生迸发灵感的火花,点燃写作激情,教师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或讲故事、或举行竞赛活动、或玩有趣的游戏、或调查实践活动等等,使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感悟,来丰富生活和语言积累。并根据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特点,适时设置巧妙的情境,让学生亲身参加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心理刺激,产生剧烈的情绪反应,再让他们写出经过和感受,自然是兴趣盎然。如:我们在学习古诗文后课前抽查已成惯例,在学完《杜甫诗三首》后,下节课准备上心理描写训练课,刚好有几位老师来听课,学生认为老师不会检查背诵,我照例宣布检查背书,在学生面面相觑,气氛凝重之时,我抽查了两位同学,一位性格外向,大胆活泼,一位性格内向,胆小羞怯。可想而知,在那种特殊氛围中,两个学生的反差有多大!在这情境中,我鼓励学生做一回“心理专家”,要求学生拿起笔来,描写两位同学的心理活动历程,同时鼓励那两位学生也描写自己的心理,然后交流,看看谁写得准确。课堂立刻活跃起来,随即而来的品读、点评更使学生的热情到了极点。教室里不断爆发出笑声和掌声,学生对内心独白式、描写结合式的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应用也到了极至。因此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巧设特殊情境,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方面能收到奇效。

(二)精心设计题目,激活写作灵感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命题是一门艺术。老师给学生出题目写作文叫命题,因学生必须按题目去写文章,所以命题也要讲究点艺术。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出的题目就等于唤起学生的写作动机。”“学生无话可说,毛病大多在于题目出得不好。”由此看来,命题是呼唤起学生作文兴趣的关键。题目只要生动有趣,贴近学生实际,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就会激发他们写作热情。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作文训练是介绍自己,教师在题目“我”前分别加上“嘿”“哈”“咳”,后面加上“这个人”,然后让学生用不同语气读了这三个题目,学生也就有了不同的感受,题目“嘿,我这个人”,凡是觉得自己还不错,做了自豪的事的学生就有的可写了;“哈,我这个人”,觉得自己很逗,做了滑稽可笑、出洋相的事的学生就可以写这个题目;每个人都做过一些错事,做过后悔的事,提起自己难为情的事的学生就可选“咳,我这个人”。看着学生露出会心的微笑,生动丰富的表情,就知道他们已自觉地进入写作佳境。

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应重视作文命题的选择,题目一定要出在学生身边,要能体现学生生活,要有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创作灵感。

(三)从评价的角度,让学生享受快乐,延续写作兴趣

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想写、乐写,这种可贵的积极性教师尤其要给予保护。而恰到好处地评价鼓励,能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所以,我们在习作评改实践中要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起来。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是得到别人的赞赏。”因此肯定优点,发现闪光点是作文评价的主要内容。学生的作文不是普通的作业,是付出了高智慧高难度劳动的成果,教师和学生都应把写成的文章看成“作品”,应得到高度重视。

1、从教师角度。教师评价学生作文,应以鼓励为主。因为作品是了不起的,是值得读者欣赏和品味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投身其中,调整心态,降低身份,用欣赏的眼光、孩子的眼光去阅读学生的作品,以读者的身份阅读学生的文章,尊重学生的言说,努力理解学生的言说方式和目的,多挖亮点少挑刺,做能提建议指明修改方向的高明读者,努力充当学生作品的知音,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他因希望能写出更好的作品而投入到写作中。

2、从自评角度。叶圣陶先生说:“文章写完后,最好是”因此,学生写好作文后,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检查修改文章。通过自改作文,可以提高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自评自改,会让学生从主动发现问题、独立分析判断以及自我修改、完善、鉴赏能力的提高中得到写作的乐趣。

3、从互评的角度。让学生参与读评同学作文,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文章当成“作品”让更多的读者阅读,广泛吸收大家的意见,要鼓励全体学生参与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如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互评,同桌前后互改互评等,对评价者要求写下鼓励性为主的总结性评语,对被评价者要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悦纳读者的意见,勇敢地接受各种评价。古人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发现得失,弥补不足。评阅者看的是同伴的文章,就会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感受,在感受中启发,在启发中共同提高。但评改后,还需交与教师点评把关,此时上交的作文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文了,应该说它是由原文本及“点评 ”再创造生成的“反馈文”。通过此“文”,教师既可以就学生原作及学生“点评 ”进行评判指导,又可以总结本次作文共同的优点,分析共性的不足,使生明确了自身不足,从而追求了规范与创新的统一。如此作文反馈,也就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且找到自己的写作新起点。

在评价中,只有教师和学生都把作文当成“作品”,才能充分享受其中带来的快乐:教师享受批改的快乐,学生享受写作的快乐。从而延续写作的兴趣。

二、积累素材,言之有物

当我们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时,常为它们的旨意高远、博大精深、搜罗丰富而感叹,而每个学生也想妙笔生花,写出文情并茂的有创新的好文章,但是,很多学生写作文时,常会觉得无素材可写,无感情可抒。所以,学习写作,应先从搜集、积累材料着手,尽可能地占有丰富的资料,只有做到这点,再运用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善于思索,就能写出言之有物的文章。那么,鲜活的写作材料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一)观察发现,捕捉信息

其实,不是学生生活中没有素材,而是他们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的一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想有所发现,就离不开观察。的确,没能用心去观察、去发现,怎么能写好作文呢?因此,教学生学会观察、善于发现生活来积累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

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是写作前重要的准备工作之一,是学生收集写作素材最主要的方式。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这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观察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品质。教师有效指引学生观察,学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素材储备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学生收集到与众不同的素材,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不落俗套。观察指导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一是要有独特的观察角度。如别人看正面,我看反面,别人注意表面,我注意内部。也就是观察要变换角度。二是要有独特的观察方式。如:用像电扇那样旋转角度,进行全方位观察的电扇式观察;用细致观察局部,做好细节描写的放大镜式观察;用适当破坏观察对象,进行内部观察的破坏式观察,比如将一段草根剖开,尝尝味道等。除此以外,还要教会学生用更多感官配合观察,要捕捉观察对象的声、形、色、味等多元信息。这样,笔下的观察对象才会有声有色,生动鲜活。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当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感受,在观察中想象,事物变得生动起来,表达充满了灵性,使“一切景语皆情语”,事事物物在学生的语言中都会变得富有情感。

(二)发现生活,感悟生活,蕴积素材

1、发现自然,捕捉素材

大自然有着鲜活的语言,教师如果在大自然中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发现、想象、思考、习作,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情可诉。如以“春”为题,组织学生到校园内寻找春天的踪迹,学生聆听小鸟的鸣唱,远视花的颜色、近观花的形状,嗅闻花的清香,触摸小草的柔嫩„„个个兴致勃勃,快乐写作,不仅写出春物的特征,而且把对它的赞美抒怀无遗,给我们带来无数惊喜。

2、感悟生活,提取素材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也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也就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不可能是无源之水,而生活正是一切创作的根本和源泉。我们要让学生回归生活,寻找习作的源泉。

人人都在生活中,但是未必人人都能发现生活。可以说学生的生活不是不丰富:成功、失败、孤独、幸福、挫折、磨难、嫉妒、洒脱„„只是他们没留意。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视野投向生活,主动捕捉生活中不为人注意的细节,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体验情感,有了这样的素材和情感积累,才能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文。如写学生最熟悉的人——父母,先让学生去调查父母的童年,能够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拓宽他们写作的空间。学生从课堂走出来,走向家庭和生活,在调查实践中,学到了很多珍贵的东西。由于调查的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从而全身心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认真调查后获得了内容详实的第一手材料,这些生活素材拨动了学生的“情”弦,他们把父母童年的故事与自己的感受流泻于笔端,文章真实生动,由于每个家长童年时所处的环境不同,学生在采访调查时获得的体验也各不相同,使得本次写作表达极具个性,颇有创意。完成了这一步的习作,后面表现、抒怀亲情之“爱”就显得容易了。

习作源于生活,源于情动。生活是多彩的,也是复杂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观察生活,要从生活中发现别人未发现的东西,悟出别人没悟出来的东西,从而发现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材料。

(三)指导阅读,获取信息,丰富素材

书籍可以说是我们的另一种生活。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著名学者梁衡先生说:“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欲望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每一个人接触外界,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的机会总是有限的,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亲身去体验,这就要学会通过间接经验来积累素材,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就是阅读。朱自清说过:“写作的训练,还是要从阅读说起,虽然文章不等于生活,是‘流’不是‘源’,但同样可影响写作。”由此可见,阅读对于写作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1、研读课文,寻找素材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万千世界中自然美、情趣美和理想美的艺术语言总结和作家情感的铸炼,是作家用形象思维和炽烈的情感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较高的艺术品味。阅读优秀的书籍,不仅拓宽了知识面,帮助学生认识生活,并且在熏陶感染之中丰富了感情,观察了社会,品味了人生,积累了素材。

且不说人类文明史以来积淀的优秀作品,仅以我们的教材为例。叶圣陶语“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的教材中选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之作。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无一不是写出了作者的体验和发现:《紫藤萝瀑布》写尽树盛花繁,花之勃勃生机,这种生命的喜悦为作者的发现;这种生命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是作者领略到的。这篇文章仅仅从植物现象就触动了人的心灵。而动物现象同样能触动生命的发现,如不管生命长短,为了生命延续,积极面对,好好活着的《蝉》。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使我们学会从生活小事中发现人生的真理。《背影》通过作者发现亲情,也让我们发现了深沉质朴的爱„„

所有优秀的作品的本质都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发现,他们在极易被忽视的现象中,发现生命的本质,抒写生活的真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实现在阅读教学中唤醒学生的发现意识,发现作家们独特的“发现”,挖掘出深藏的意蕴和独特的诠释,使学生形成敏锐的观察生活与认识自我的意识,通过换位思考、创新演绎,从文章中收集更多的材料,去接触、理解更多的文化物象,由此而丰富自己的素材库和文化底蕴,做课本素材的创新者。

2、博览群书,广收博采

阅读可以弥补生活的空白,充实人的生活,我们的许多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来的。为了打牢写作的基础,除语文教材外,我们要引导、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拓展视野,积累写作素材,叩开作文之门的起点。

某年初夏,校园三角梅落地时,有一位学生立即想到席慕容的诗句“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于是写下了感人的文字,这一普通的曾被忽略的平常景象成了一个永恒的瞬间,成了审美的永恒。所以,阅读文学作品可以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启发,给人以灵感。会读书的人,一定会有丰厚的沉积,那么,对生活的敏感度会更强,对生活的领悟力也一定会更高。

阅读教学一部分意义是为写作打基础,而读书笔记则是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每读必写的习惯。发现别人一种没有发现过的情趣和神采,发现他人难以言喻的思想、趣味,发现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言的妙处,不断吸收,不断积累,在发现大师的同时,也发现自我。此外,搜集写作材料还可从关心时事、追随时代来扩大社会信息,去粗取精,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丰富自己的材料库;也可与同学交流互换,把别人的素材变成自己的生活材料,从材料中得到启迪,从而扩大知识储备。

总之,只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养成读书习惯,才可以让学生积累更多更新的素材,为写作打开思路。

三、有效指导,教会方法

(一)善于选材

1、选材力求“新”

文章是由材料组成的,所以材料一定要新鲜,要新颖独到。新鲜就是写进文章里的材料,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新颖就是观点新,认识新,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不步人后尘。一篇文章材料新鲜,观点新颖,见解独到,能令人耳目一新。古人语:“文章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强调文章选材应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出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选材时关注人文,关注社会,跳出狭小的生活圈子。

2、选材力求“精”

材料不能游离主题。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选材一定要围绕中心,要契合文章主题。但符合中心的材料不一定就是好材料,所以选材力求精。首先,让学生任意、大胆,而且尽可能多的列出材料,如写《我的爸爸》,让学生列出记忆中有关爸爸的事件:衣服破了,自己将它缝补上;帮助老奶奶抬重物;保护环境,打捞河里的垃圾物等等。然后指导学生按照材料佳美水平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其中保护环境打捞垃圾是最美的材料。因为缝衣服是为自己;帮老奶奶是为别人;保护环境是为社会,只有将社会上的事作为自己的事才是最高尚的美德。学生从生动的选材训练中不仅学会了选材方法,也赏析了何为优材、美材。

3、材料不能过于狭窄。生活如此广阔,如此多彩,方方面面都有作文素材: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知识阅读、所见所闻、经历感悟„„选自己熟悉的材料,写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二)写出真情实感

鲁迅先生说:“能爱能憎才能文。”巴金在谈自己创作的体会时说:“生活要靠勇气,写作靠感情。” 新课标也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所以,作文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写真事,诉真情。

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为教会学生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在上完《皇帝的新装》后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指名学生模仿模特走时装步。学生走两步摆一个造型,那别扭劲简直没法说,同学们笑得欢,有了这样的场景,真切的体验,学生对表演者的表现有了较强的感知,此时是在情境中向学生渗透写作方法的最佳时机,于是我引导学生抓住表演者的动作、神情,自己的心理,大家的表现等细节畅所欲言。学生的作文描写角度不同,风格各异,但内容充实,精彩纷呈,他们眼里看到什么,笔下就写什么,思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端,写出的习作内容丰富,饱含真情,充满灵性。此刻对学生来说,习作是他们展现真情,抒写个性的广阔天地。

写作时要让学生真诚地反映生活,真诚地反映自己的内心感受。内心世界的情感是文字的源泉,每个人的内心情感不同,用以表现的文字当然也就不同。因此要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写自己的真实事,敢于在作文中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表达自己对生活及生命的认识和理解。把用心灵感悟的真切情感展示于字里行间,在作文中升华灵魂,在成长中作文,在作文中成长。

3、文辞丰富,语言生动

老舍说:“我们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最美妙的语言具有准确性、简炼性,尤其是生动性的特点,“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怎样让作文语言生动起来?

1、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在写作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难状之形,难绘之景,难描之声、难传之情,凭借精妙的修辞手法,就会使形如目睹、景如亲临、声如耳闻、情同身受。有一位作家说过:“没有修辞的文章是不可想象的。”修辞如同一条秘密通道,带你进入一个意象的世界;修辞如同一只神奇的彩笔,为你描绘一个斑斓的世界;修辞,能使你的文章呈现丰富的意象,能带给你无法言喻的美妙感觉。所以,在作文中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的修辞手法,易于抒写作者心灵的感悟,可以使文章语言生动,精练、富有表现力,增添文采,使文章新颖动人,富有吸引力。

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灵活应用修辞手法,写作必将是一种超级的享受,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2、名言警句、古诗词名句的妙用

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是最丰富的语言宝库,发自内心的语言是最美丽的殿堂,而古人留下的诗词名句、名人的名言警句、民间流传的谚语俗语以及动人心弦的歌词,都是将生活与语言与心灵结合在一起的。在作文中适当妙用名言警句、歌曲、诗词名句等,能使文章“春风化雨山山翠,妙诗入文神韵来”,既富含哲理性又富含文采,既有说服力又易于引发读者的共鸣。这是提升作文语言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上一篇:关于端午节作文:端午节下一篇:常用制药gmp英文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