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考研专业全面解析

2024-05-02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考研专业全面解析(精选6篇)

篇1: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考研专业全面解析

考研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小材料” 大前途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21世纪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很多理工科院校设立了院系,是很多研考生青睐的热门。这个专业究竟有何特点?各研究生招生单位又有些什么不同特点?记者走进位于学科排名前列的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走近材料学院和研究生院的相关教授,为考生揭开其神秘面纱。

学科特点:上天入地,无所不包

说到材料,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工业原材料,材料学研究似乎就是对材料的加工和制造成工业成品。

然而,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材料学不仅涉及国家重大项目建设,而且深入百姓生活,可谓“上天入地,无所不包”。

北航材料学院博士生导师、党委书记朱立群教授举起记者递过的名片说:“这也属于材料”。他又随手一指,说:“从我们身上的衣服、喝水的水杯,到家用的冰箱、燃气灶,再到航天器、高铁、地下的石油管道等国家重大项目或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工程全都离不开材料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属于交叉学科。北工大材料学院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汪浩说,它融合了物理、化学、机电、电子等多个学科领域。项目的完成过程涉及诸多细小环节。比如涉及理论计算,就需要物理学科的建模;涉及材料制备环节,就需要化学学科的实验研究或者制备技术;材料完成后要鉴定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构和性能,就需要材料学科或者物理学科的测试技术;在制成后应用的过程中,又需要综合测试其性能。以上种种决定了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性质。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上学期间的实验在其课程中占一多半学时,有的学校会达到80%。学生们多数时间要在实验室里度过。在北航材料学院一楼,记者经同意走进了三个实验室。负责老师告诉我们,学生正在使用的投射电子显微镜价格达六七十万美元,一个扫描电子显微镜造价近百万美元。北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许慧远说:“在培养人才中创造知识,在创造知识中培养人才”,材料学专业的很多新知识来自实验,很多突破都在实验室完成,实验对这个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科建设:各具特色,百花齐放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范畴的广泛,决定了各校研究方向的多样性。

清华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材料学倾向于新型功能材料的研究,拥有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拥有先进的现代材料制备平台和分析测试平台,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与核燃料循环与材料二级学科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在校研究生超过本科生,博士和博士后人数之和超过硕士研究生。全系33名教授中有两院院士5人。

北科大被誉为“材料领域的航空母舰”,在历次全国权威学科评比中稳居前二三名。学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历史可追溯到建校初期,是我国最早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该校师资雄厚,汇聚了众多材料领域名师,有3位科学院院士,1位工程院院士,136位博士生导师,189位硕士生导师。强大的师资阵容为科研和教学提供了坚强后盾。

北科每年招收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达600余人、博士研究生200余人。新招研究生人数是本科招生的1.5倍。“量大面广,贴近产业”是北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学校不但设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还设立了新材料技术研究院,侧重研究技术成果的现实转化。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乔利杰教授介绍,传统材料研究是学院特色,功能材料研究也发展较快。学院在钢铁、陶瓷、粉末等领域均有突出优势,磁性材料科研是强项,金刚薄膜材料在全国最好,对材料性能服役行为的研究如环境适应性、寿命、可靠性、耐久性等方面在高校中是独一无二的,从海南岛到新疆,从四川到黑龙江,遍布着研究院腐蚀领域的科研站点。显示材料、有机光电等领域研究发展很快。学院具有浓厚的学习氛围,汇聚了业内名师的材料名师讲坛在这个“五一”节前已经做到了53讲。

北航的材料学具有“空天信”一体的特点,形成了轻合金结构材料及激光制备、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先进高温结构材料与涂层技术、特种功能材料及器件、失效分析与预测预防等具有明显优势的航空航天特色研究方向。该校朱立群教授说,学院注重航空航天和信息科学领域科研的融合。轻质材料研究属高端领域,因为空间环境复杂,如高温高湿,对材料性能、安全可靠性要求更高。材料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已与国际接轨,与国外多所著名高校、一流研究机构和世界级跨国公司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本科教学实行中外“3+2”联合培养,研究生每年有很多与国外交流学习的机会,融入国际最前沿的科技,逐步向材料、器件一体化发展。“学院给人的印象是国防特色,其实,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大量的学生是面向民用领域的。”他说。

学院拥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群鹏教授和徐惠彬教授等教授为代表的一流师资队伍,拥有教授37名、博导34名、副教授32名,有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徐惠彬院士的科研项目宽温域与耐腐蚀巨磁致伸缩材料及其应用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形成了“超常服役环境金属智能材料”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高性能非平衡材料科学与技术”和“高性能金属材料激光制备与成型”教育部创新团队、“先进高温材料与涂层技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学院每位博士研究生导师平均带一个硕士生和一个博士生。

北工大的材料学院则注重材料与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形成了以环境友好为主导的多门类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科研和技术开发特色。学院现有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拥有新型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生态环境材料及其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基地等。学院践行“产学融合、协同创新”的方针对学生进行培养,以服务社会为主,“研究出来的东西能用,是对研究生培养的新要求”汪浩教授解释说。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也都是材料领域的名校,形成了各自的方向和特色。

就业趋势:市场广阔,越来越好

材料学专业研究生近年来的就业形势非常看好。北航毕业生毕业时能同时得到多个录取通知。很多人到政府机关、航空航天研究所、国家主流行业和世界知名高科技公司工作。2011年清华大学61名毕业研究生中赴重点单位就业率超过75%。

北工大汪浩教授指出,该校材料专业大多数研究生毕业后留京,到与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加工制造技术等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这与北京市的人才需求密切相关。如在汽车行业的焊接过程中实现环境友好的无铅焊接。又如用锂离子电池或太阳能电池代替石油来引擎汽车。

北科大乔利杰教授风趣地说,有个成语叫“点石成金”,北科的学生可以称得上“化铁为金”。他们做出来的材料有的价格贵过黄金。材料学属于很多行业的基础,学好材料学,自然也为高收入打好了基础,北科的材料学与传统材料联系紧密,更靠近产业,就业市场也十分广阔。

除了移动工具领域,材料学专业知识在大体积的固定工具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用太阳能材料代替常规发电的能源等。无论是在国家建设还是在日常生活领域,这个专业的就业形势都会越来越好。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概况及内涵

一、学科概况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研究各类材料的组成及结构,制备合成及加工,物理及化学特性,使役性能及安全,环境影响及保护,再制造特性及方法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制约规律,并研究材料与构件的生产过程及其技术,制成具有一定使用性能和经济价值的材料及构件的学科。

当前,材料已与信息、能源并列为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材料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冶金、机械、化工、建筑、信息、能源和航天航空等工业的支撑。材料作为社会生产生必要的组成部分,早已作为一个统一的范畴进入政治家和产业界的视野,独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也应运而生。

随着社会和科技进步,应用上既要求性能更为优异的各类高强、高韧、耐热、耐磨及耐腐蚀等新型结构材料,也需要各种具有力、光、电、磁、声及热等特殊性能及其耦合效应的新型功能材料,同时对材料与环境的协调性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生物材料、信息材料、能源

材料、纳米材料、智能材料、极端环境材料及生态环境材料等已逐渐成为材料研究的重要领域。同时,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为深入了解材料成分、制备工艺、组织结构性能的关系提供了可能,也为材料制备过程组织演变模拟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计算材料和虚拟工程逐步发展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展望未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实现微结构不同层次上的材料设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新材料开发:材料的复合化、低维化、智能化和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与制备技术研发;材料加工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集成化、超精密化技术的开发等。另外,一方面要注重研究和解决有关材料的质量和工程问题,不断挖掘传统材料的潜力;另一方面,也要特别注重研究和解决与能源、信息相关的新兴材料,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学科内涵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属于工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它主要研究材料的组成结构、合成加工、基本性质及使役性能等要素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并研究材料的生产过程及其技术。根据材料的组成形式,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根据材料的性能特征,又可分为以力学性能为应用基础的结构材料和以物理及化学性能为应用基础的功能材料。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以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基础科学为基础,以加工制造等工程学科为服务和支撑对象,是一个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其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以及工程学。材料科学与其他工程学科的结合发展和相互丰富,充实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推动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设有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5个学科方向。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范围及培养目标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设有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5个学科方向。

1.材料物理与化学

是一门以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从电子、原子、分子等多层次上研究材料的结构及其与物理、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的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方向重点基于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结合材料科学的前沿研究与发展动态,利用先进的理论研究、分析与设计方法和技术,以及高水平的实验平台、装备和工艺,致力于探索新材料中组成、尺度、结构、性能之间的本构关系及其内在的热力学演变规律,探索符合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发展需求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及其工程化应用的有效途径。

2.材料学

是研究材料的成分、组织及结构、合成制备及加工工艺与性能及使役特性之间关系的学科,为材料设计、制备、工艺优化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材料学及其发展不仅与揭示材料本质和演化规律的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相关,而且和提供材料工程技术的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有密切关系。材料学是探讨材料普遍规律、支撑材料加工技术的一门应用基础学科。

3.材料加工工程

是研究控制外部形状和内部组织结构将材料加工成能够满足使用功能和服役寿命预期要求的各种零部件及成品的应用技术的学科。现代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的内涵已超越传统冷、热加工的范畴,与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机电、自动控制等学科,以及新型高性能材料的研发有着相互依存和彼此促进的密切联系,彰显其多学科交叉的特征,并成为再制造工程的关键技术支撑之一。材料加工工程的研究范围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等,主要研究材料的外部形状和内部组织与结构形成规律和控制技术。当代材料加工技术和相关工程问题包括材料的表面工程、材料的循环利用、材料加工过程模拟及虚拟生产、加工过程及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及集成化、材料加工过程的在线检测与质量控制、材料加工的模具和关键设备的设计与改进、再制造快速成形理论与技术等。

材料加工工程理论基础包括数学基础:数学分析和工程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物理基础:大学物理和工程力学;化学基础: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基础: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和电子学基础;材料科学基础:金属学、晶体学、晶体缺陷、扩散和相变理论、材料成形(液态与固态)及微观组织结构表征方法、材料物理、力学性能及其测试技术。

4.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是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体的材料,主要有塑料、橡胶、纤维、涂料、胶粘剂和树脂基复合材料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科是研究高分子材料制备、结构、性能、成型、服役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为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制造、使用及循环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高分子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科以化学、物理、生物、数学等自然科学和化工、计算机、机械等应用学科为基础,以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及设备、高分子材料表征等为基础课程。从实验、计算机模拟和理论三方面,对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工艺进行从分子到宏观材料的多尺度空间与时间的深入系统研究。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科的研究内容主要有:材料的合成与改性、结构与性能、响应与功能、加工成型技术与装备、使用与循环、老化与降解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包括结构与功能高分子材料、通用和特种高分子材料、天然与合成高分子材料等。

5.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在大材料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按照学科内在联系自然延伸,突出与资源、环境、经济等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构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体系,着重培养学生对自然资源有限性、不可再生性,以及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认识:从物质循环利用的理念出发,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材料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掌握产品、材料、过程生态设计和环境保护工程一体化专业技能;熟悉再制造的寿命评估预测理论及表面键合/嵌合技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能力以及资源环境咨询、管理与价值评估技能。

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的提取生产、加工、利用等过程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及资源环境经济学(资源循环过程中涉及的资源、环境和经济三个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客观规律与调控等)。

培养目标

硕士学位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备基本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能够掌握相关材料研究领域中先进的工艺设备、测试手段及评价技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做出具有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相关学科

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命科学、力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

篇2: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考研专业全面解析

很多人一想到医学专业,就自然联系到医学专业今后的工作岗位是医生,就业机构是医院。事实上,这种观念已经老掉牙了。因为,医学包括了多个一级学科和太多的专业。

概括地说,我国的学科划分是按照“门类——一级学科——专业”来确定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年最新的学科划分,我国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13个学科门类。13个学科门类又包括了110个一级学科。除工学和理学外,医学的一级学科设置数量最多,达到11个,它们分别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科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特种医学、医学技术、护理学”。在医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了多个专业。因此,我们日常谈到的医学专业,实际上是一级学科下的专业。

作为考生,千万不要被这些专业或研究方向迷惑了。回到刚才的问题,医学专业不是与医生职业一一对应的。很多读了医学专业的人不一定就从事医生职业。如“公共卫生与预防科学”一级学科下就包括了“预防医学”和“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就读该医学专业,你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营养师,运用所学的医学知识,为民众提供饮食方面的健康知识;又如你选择“中医学”一级学科下的“针灸推拿学”或“医学技术”一级学科下的“康复治疗学”,你可以自己开设养身会所或美容会所,或者提供康复与治疗服务。传统中医、养老等行业都是政府鼓励与提倡的产业。

医学专业知名度排名

如果你有兴趣从事医学专业学习,在这个前提下,必须考虑“专业知名度→课程实用性→学校品牌度”。如哈佛大学在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近十多年几乎都被排列为世界第一或并列第一。但它毕竟是综合排名,而综合排名第一,并不能说明哈佛大学设置的所有学科都世界排名第一。这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经常出现我国一流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报道。这其中原因之一,或许可能是该大学综合排名第一,但你填报的学科可能在大学排名中没有优势。因此,考生在真正对医学感兴趣的基础上,需要首先考虑学校的医学专业在国内的知名度。其次,再考虑课程实用性。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近十多年发展较快,课程建设跟不上专业的建设。一些学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就业的需要,师资力量相对滞后,影响课程建设。了解学校课程建设,除了上网查询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外,通过网络了解正在就读该校的学生评价或许是最经济和最便捷的方式。

目前国内不同机构对大学的排名,有时相互矛盾。如“中国校友会网”对2014年中国各类型排行中的“医学类”前五强分别为“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对2014-2015年医学学科专业大学竞争力排名中,“基础医学”第一为复旦大学,“临床医学”第一为中南大学,“口腔医学”为四川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科学”为华中科技大学,“中医学”则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为南方医科大学,“医学技术”为南京医科大学,等等。

根据你选择的专业,再通过网络了解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在读学生对它的评价,最后了解该校的品牌度,如它是“985工程”、“211工程”还是省市重点高校等。当然,如果你选择的医学专业在“专业知名度→课程实用性→学校品牌度”都高度吻合就最理想了。如果不吻合,建议你在综合考虑的前提下,依照“专业知名度、课程实用性和学校品牌度”的顺序选择你比较满意的专业与学校。

医学专业的填报限制与提醒

医学专业除了成绩的要求外,对考生填报还有一些限制。因此在选择医学类专业时,还要特别注意体检要求。比如口腔医学、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不招收“左撇子”的考生。

由于我国对学科划分较粗,以及一些专业的跨学科属性,一些专业难免交叉。报考医学专业的考生,需要了解:第一,医学学位授予。如医学一级学科中并不是所有专业都授予医学学位。如“食品卫生与营养学”“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实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眼视光学”“康复治疗学”“口腔医学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和“护理学”等专业都授予理学,而不是医学学位。第二,其他学位授予。一些专业属于交叉学科范畴,但在具体的门类上又属于各自不同的门类。如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工程、医学信息工程等专业虽然与医学有关,但在门类上属于工科范畴,而非医学门类,培养的方向多是与医学有关的工业设计方面,而授予工学学位。

另外,地域的适应性。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还需要考虑地域是不是适合自己。一些长期在南方的考生,不一定适合北方的季候。还有的考生,可能自己咽喉的疾病,可能不适应地处环境不好大城市的高校。还有的高校由于前些年的扩招,学生人数增加,一些高校建立了分校或搬入了高教园区。研究生留在本部,而本科生在新校区,影响到一些学生接触教授的机会。

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以及较长的学制,就读医学专业的回报率应该比较高。在西方,医学专业的收入回报率处于中等,其中的牙科更为突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医学专业回报率相似,在行业中社会地位较高、待遇也较高。但是,需要特别明确的是:第一,医学学科中有11个专业,并不是所有专业待遇都处于中等。一些专业可能就业也存在着一定难度。第二,回报率不具有恒定性。换句话说,当前不好就业或待遇不高的专业,并不意味着考生毕业后就业情况或待遇情况就不会发生变化。反之亦然。第三,回报率与学生自己的努力有很大的关系。

考研选择:医学专业硕士还是医学学术硕士?

随着国家医考政策变革,即《医师资格证考试资格新规定》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的出台,医学专业硕士和医学学术硕士的培养以及就业有了很大的转变。因此,在对待医学专业考研问题上,到底该如何选择培养方式呢?新东方在线希望每一位考生都要认真思考,谨慎对待。下面通过一个案例来和大家分析一下学硕还是专硕,到底该如何选择。

案例

肖同学,女,辽宁人,本科就读大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成绩中等,勉强通过四级。由于其本人出身于医学世家,从小对医学知识耳濡目染,在实习期间更加确定了自己当医生的意愿,所以考研是其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必经之路。

分析

在确定院校和专业之前,了解政策是第一步。小到院校招生计划的调整,大到行业结构的调整,能了然于胸就能确定报考的大方向,同时避开雷区。

肖同学出身医学世家,父母在其专业选择上倾向于内科方向,且希望她能够考京城名校。但笔者发现肖同学与父母对于国家即将要实行的专科硕士和科学硕士的培养方式的改革试行尚不了解。

2014年新医考政策的试验点是京津沪三地,临床科学硕士研究生期间只做科学研究,培养科研技能,而不会接触临床,毕业需要发表论文;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同时进行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毕业要求获得《医师资格证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合格证书》。显然,希望毕业立即从医的肖同学应该选择专业硕士。

大方向已定,就可以进一步根据院校和专业的特点细化报考目标。

在北京的四所医学院校分别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和军事医学,每一所学校都非常难考,同时又各具特点:北京协和医学院是医学生的殿堂,复试时间比较晚,不利于后期做调剂的二手准备;首都医科大学非“211”和“985”,附属医院都是专科医院,虽然不及北医的名气,但由于其地理优势,近几年的录取分数逼近北医;军事医学院带军籍的研究生要求分数非常高,地方生的发展就不如其他院校了。综合各种情况,北京大学医学部是既符合肖同学期望、成功可能性相对高一点的选择。

北京大学医学院2014年有22个院所招生,统招人数平均在30%左右,招生总人数714人,统招人数291人,临床医学招生总人数为463人,统招人数为196人。根据往年招生率,北医的平均报录比为3:1,北医的一、二、三院录取分数向来偏高,并且比较注重复试能力和复试技巧。因此,对肖同学来说,报考一、二、三院难度颇大。中日友好医院是北医和北中医的附属医院,实力较强,热度又明显低于一、二、三院。因此我极力推荐报考该院。

接下来就是专业选择,定专业无外乎四个原则:适合自己、专业实力强、就业前景良好、能考上,权重因人而异。

内科学分为内分泌、神经内科和肾内科三个方向,中日友好医院在这三个方向上实力都较强的重点,考生被录取后再选择方向。内分泌对女孩而言,工作内容比较轻松,工作压力比较小,近年来报考较热;神经内科工作前景尚可,工作内容偏向保守治疗,考查用药水平;肾内工作较轻松,待遇水平尚可。根据往年招生情况,若考取340分以上,复试不出意外,应能稳稳录取。

录取情况

肖同学初试分数是351分,其中,政治68分,英语71分,西医综合212分,被北京大学医学部中日友好医院内科学(神经内科方向)专业硕士录取。

规律总结

一、了解政策。

肖同学认真了解医学教育改革的最新政策,结合自身实际,选择了相对理想的专业方向。考研选择专业,也是在选择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要及时关注所选方向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变化。低头学习固然重要,但也要抬头看路,了解行业动态,既要关注最新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政策,又要洞悉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与时俱进地选择专业方向。

二、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肖同学虽然有报考北医的几个热门的医院的愿望,但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还是选择了门槛低一些的医院,从而提高了成功的几率。考研不是赌博,不能意气用事。顶级院校的顶级专业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冲上顶峰。当自己的期望值超出了自身能力时,就要考虑降低自己的期望值,选择性价比较高的学校和专业,提高考研的成功率。

三、与以后的职业规划挂钩。

就医改大形势下的医学专业来看,考生如果想继续读博士的话,选择科学学位比较好,可以直博;但如果想毕业后想直接参加工作,专业硕士则是不错的选择。肖同学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因此她选择毕业即可获得“四证”医学专业硕士。考生在选择读研的时候应该对未来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问一问自己硕士毕业后的目标是什么?是立志在医学方面成为泰斗,直接攻读博士,还是直接参加工作?只有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才能够做出对将来的职业生涯最有利的选择。

考研院校及专业选择之医学类专业

一、关于专业选择

1.考研选专业:先考虑兴趣欠妥

第一,你必须要考虑你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而不完全是你的兴趣。

第二,你的优势能够和未来哪些行业相结合,而你所能结合的行业未来发展是怎么样的。

首先为什么要强调优势。人们常说,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才有可能干好。有一些同学说,我能说出我的兴趣,但是你想一想,你所真正感兴趣的事,你的兴趣浓厚到什么程度。很多同学说我对打游戏感兴趣,但是你能不能创造一个真正的游戏,并且通过这样一个游戏使自己的人生真正走向辉煌?你感兴趣的东西是不是你能做好的东西,这一点很重要。有些同学选专业的时候,骨科很热,我感兴趣;内分泌很热,我也感兴趣。

2.找熟悉自己的人了解自身优势

让熟悉你的人对你做一个评价,你问了一圈之后,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说你这个人一无长处,哪怕你身高比别人高点,哪怕你长的比别人帅点,这都算优势。只要你有这方面的优势,你能够发现,对自己的自信心有极大的增长,这些优势在某些行业里面也一定会成为优势。当你把这些优势提炼出来之后,进一步强化,你就会发现,它一定能够转化成你未来求职的强大能力。

3.考虑个人优势所匹配的行业

除了要发现你的优势之外,还要考虑你的优势所能匹配的行业,这些行业的未来发展性如何。你所感兴趣的东西一定要更具有未来发展性和前瞻性,而不仅仅只是局限于目前的阶段。所以,同学在未来考虑自己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时候,考虑自己未来专业选择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这两个方面,同时去考虑。不仅要去发现你的优势,另外还一定要结合你的优势,考虑一下整个你所能选择的行业它未来整个的发展是怎样的。

二、关于院校选择

应该如何进行院校选择?是把兴趣放在第一位?还是把专业放在第一位或者是把院校放在第一位?

从全国这许多学校当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结合这个问题可以参照这样两个层面去平衡。

第一个原则,是在理想层面,相当于你的个人兴趣层面,在这个层面上,同学们首先要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相信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在我们社会上,人才主要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研究型的人才,一类是应用型的人才。你要搞清楚你是属于哪一类的人,如果你是应用型的人才,你可以选择一些名校,可能这个专业不一定是你感兴趣的,但它是一个名校,并且这个专业并不是特别热门,比较容易考上,这样对于你今后的就业就很有保障。相当于你有了一块很硬的敲门砖,有了硕士学位可以帮助你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对于那些专业研究型的同学来说,考研可能只是说自己继续深造的一个阶段。当研究生毕业之后,还想继续深造,对于这类同学自己的兴趣更重要一些。这样的同学可以选择本专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而学校的名气也要相对靠前,这样做的话对于你今后的发展会有很好处。因为在这样的学校中你所在的专业,无论从师资上,从硬件条件上,都是很好的,对于你今后的发展是起到很关键的一个作用。

同时选院校的时候,要看自己的实际情况,第二个原则我们需要考虑实际问题。这里包括考研成功的一个概率是多少,就是考取的难易程度,也包括就业的选择,当然更包括自己经济的实力。近几年很多同学考研失败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盲目跟风。也就是说,我考名校,我考热门专业,不顾自身的实力,最终是挤得头破血流,一败涂地,希望大家能够引以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另外选择学校也要选择就业问题,比如你所在学校的所在地区的就业率是多少,就业趋向是什么样子,以及这些人毕业以后的发展前景。这些信息希望大家在报考前能够查清楚。当然查清楚有很多种方法,一种你可以去问你的师哥师姐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当然也可以借助于专业的机构去查询。

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学校公费和自费的比例,这关系到你现实经济利益的问题。因为有的学校可能公费的比例比较小,如果说你的经济实力有限,你恰好考上自费了,对于你来说生活压力就比较大了。你就不能够安心地去做学术,这样就得不偿失了。就个人兴趣,还是学校的名气,可以参考这样两个原则,而在实际操作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就可以了。

社会现实情况显示,能力比文凭出身更重要;挤名校并不一定是明智的。部分专业比较强的院校并没被考试所挖掘。比如苏州大学的内科学,温州医学院的儿科学,广西医科大学的老年医学,河北医科大学的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安徽医科大学的皮肤性病学及外科学,山西医科大学的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江苏大学的临床检验学等等。

三、关于调剂

和名校相反的是,很多地方院校需要调剂才能录满或者调剂也无法录满。一般达到相应的控制线都可以争取申请调剂。要注意的是,部分院校只接收本科就读“211工程”建设院校的考生。分数出来发现不到一志愿院校往年的分数线,这时候就要主动联系估计会接收调剂的院校争取调剂复试和录取。等到需要调剂的院校向外公布调剂需要时,已经比较仓促。坐等需要调剂院校联系自己是愚蠢的。取得调剂复试资格后,马上准备对方院校的复试科目。

四、关于其他专业跨考医学类专业

医学类专业学生在读本科之前就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再经过本科五年的学习,专业已经具有相当水平。非医学类专业即使再努力,除去找工作等时间,经过不完整的两到三年的学习也很难达到医学生本科的水平,更别说毕业后跟地道的医学类硕士生竞争了。由于没有专业基础,学习也像空中楼阁,毫无底气,艰难得甚至选择放弃或者最后无法取得学位证,再或者浪费青春取得学位证成了读研的唯一收获。医学专业学习也不像部分专业可以通过背书做题等方式赶超的,它还具有高度的临床实践能力。在考研的竞争中,非医学类考生跨考医学类专业几乎没有什么优势。然而,以上是针对本科是与医学毫无关系的专业的考生。而对于大学就读诸如护理、公卫、药学、中医学等专业的考生,由于本科或多或少学习了部分考研相关的课程,若早期准备,下苦功夫的话,初试并没有很大的困难。而对于复试的话,应该提前打听目标院校的相关信息,最好找到可以接受非医学临床专业的导师,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复试。

篇3: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考研专业全面解析

在以往的高等教育体制下, 我国普遍存在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脱节、工程设计和实践教育严重不足的问题[1], 严重影响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典型的工科专业, 该专业培养的高等人才分布在以制造业为主的多个行业, 与国家许多重大领域密切相关。因此, 本专业高等人才的教育培养更需要“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作为指导。21世纪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 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愈加明显, 材料制造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知识方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不仅与物理、化学、计算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等不同学科交叉融合, 而且其在不同领域也呈现出交叉重叠的特征[2];能力方面, 不管是电子工程等小产品工程, 还是飞机、航空领域中等大而复杂的工程, 现代材料工程问题更加强调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素质方面, 新时代材料工程师要推动社会发展, 不仅要有综合的知识构架, 更要有创新、实践、终身学习、管理等能力, 以及人文素质、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等素质要求。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直非常重视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 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对复杂工程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 搭建了一流的学科与工程实践平台, 尤其在多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工程实践教育和创新与个性化培养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 以促进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一、“大工程观”教育理念

20世纪40年代以来, 美国工程教育经历了“技术模式”“科学模式”和“工程模式”, 1993年, 麻省理工学院院长乔尔.莫西斯提出了工程教育的“大工程观”理念, 并指明了这是工程教育未来的方向, 获得了工程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和推行。与传统的工程教育理念相比, “大工程观”更注重工程实际, 强调工程应包括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工程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等[3]。但“大工程观”并不是对工程科学的否定, 而是在工程科学的基础上增强了工程实践的内容, 使工程实践在工程科学的指导下更合理地进行, 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4]。“大工程观”中的“大”并非指工程规模, 而是实际工程的复杂性, 这种复杂工程问题不仅涉及学科范围广, 而且还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文化、社会、环境、道德等多方面因素[5]。

“大工程观”将科学、技术、非技术因素融入工程实践中, 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大工程观”下的工程教育更能与工程实际接轨, 人才的培养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大工程观”理念下人才的培养是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强调能力和素质培养, 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提高, 也就是在注重知识结构的综合性、整体性以及知识在实践中运用能力的同时, 强调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团队意识、思想道德等素质的培养[4,6,7]。

二、“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实施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推动下, 结合“大工程观”教育理念,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对高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化改革与创新, 通过专业交叉融合, 形成了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宽专业培养的办学模式。在2012版和2016版培养方案中均坚持“厚学科基础, 宽专业领域, 强实践应用, 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针, 结合专业的学科优势与特色, 按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着力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与人文科学素养, 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及一定的社会、经济、法律、管理等知识, 拥有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创新创业精神, 同时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并重型高素质人才。

(一) 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本专业2012版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和学分分配如表1所示。在这一版培养方案中, 数学与自然科学等通识性理论课程学分比例达16.8%, 人文社会科学的学分比例达21.7%, 工程实践环节的学分比例达22.5%, 而工程及专业相关课程学分比例占37.9%, 较好地体现了“厚基础, 宽专业, 强实践”的“大工程观”教育理念。

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在2012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 本专业对2016版培养方案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和细化, 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对照如表2所示。在2016版培养方案中, 通识性理论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分比例为22.4%, 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例提高到30%, 增加了学分比例达4.5%的个性培养环节, 更充分地体现了“大工程观”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尤其是通过实习和课外研学环节,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空间, 使他们有机会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或科研实际, 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调研, 由此将社会、经济、道德、环境等因素融入素质教育, 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及创新与创业精神。

(二) 多学科交叉融合

现代工程问题的复杂性要求材料工程师必须具有综合知识背景, 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为此, 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在2016版培养方案中 (见表2) , 通识性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和化学三大自然学科;工程基础类课程包括电工、工程制图、机械设计、计算机等工程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种类多, 学生可结合自身情况和兴趣自由选择;专业基础类课程包括通用课程和学科方向特色课程, 大部分是学生必修课程;专业课按照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学科方向设置了三个课程模块, 学生可根据兴趣及职业意向选择相应的课程模块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 将之前所学的专业基础及核心课程知识运用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系统掌握材料的成分、结构、性能、制备技术等知识体系;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广而精, 内容上涵盖了有色金属材料、钢铁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以及机电工程、冶金工程等多学科领域, 形式上每门选修课程都是由精通课程内容的老师提出、设计教学大纲并承担教学任务, 且每门课的学时一般不超过32学时。而学生在专业选修课程方面完全开放, 不受专业模块限制进行选课, 由此促进材料学科三个专业方向以及与机电、冶金等相近学科的交叉融合。这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使本专业学生具备更全面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 将来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 不仅能够灵活运用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能够综合考虑环境、人文、经济等各种因素, 权衡利弊, 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正是“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

(三) 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教授冯.卡门有这样一句名言: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 工程师则创造未来的世界。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 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不仅要具有综合的科学知识背景, 更要具备工程实践能力, 这样才能直接参与创造未来的活动。本专业正是基于这种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 在课程体系中融入了大量实践课程, 2012版培养方案中实验时间达36周+144学时, 合计39学分, 占总学分的24.2%;而2016版新的培养方案更是将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例提高到30%。

根据学生认识能力和知识结构的不同, 实践课程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课程中设置的实践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特色实践环节。分散于各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充分掌握了基本的实验/实践技能, 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集中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 其中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另外, 新的培养方案中还增设了大型综合实验课程, 以课题形式让学生进行材料科学基本研究方法的综合训练, 从而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 提升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环节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企业, 了解社会环境, 感受市场需求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进而明确本专业对国家和社会的巨大作用;特色实践环节包括大学生走进科研、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米塔尔创新创业计划、起航行动计划、自由探索计划等多种形式, 使每个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承担科研或工程设计课题研究, 由此获得科研、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本专业在教学改革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依托“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 建立了“中南大学—中国铝业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南大学—宝钛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中南大学—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平台, 以及浙江海亮、山东华健、山东奥博特、长沙众兴、郴州强旺、长沙经阁等多个校外辅助实践教学基地;对多门专业课程推行“校企联合教学”, 并建立了一支包括28名国内知名企业专家的工程实践教学队伍;将部分专业教学课堂转移到生产或试验现场进行。这些措施显著增加了学生接触企业、深入企业开展工程实践的机会, 由此强化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 创新能力与个性化培养

工程师要将已有的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成果, 必须具备创新性, 所以, 在“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下, 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培养是工程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由此本专业专门在第七学期设置了《创新创业导论》课程, 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进行强化培养;通过6个学分的课外研学活动, 以及每年开展的各层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自由探索计划、研究性学习计划等自主申报的科研项目, 有力促进大学生积极投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实践探索;通过组织“大学生走进科研”“材子论坛”“国际英材”“指点材津”“真材实料”等系列活动, 将经典基础理论、最新科研与技术开发成果紧密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实践、创新的意识和潜能, 形成教学、实践、创新创业氛围, 由此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与个性化全面发展。

三、培养效果与持续改进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提出了产业升级背景下着力提升材料类专业人才社会适应性的“大工程观”办学思想, 构建了“基础理论、技术与工程实践、创新创业和高水平国际化全面协同推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初步解决了拥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材料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难题。

2015年11月本专业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引导下,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 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明显加强。2014年本专业学生团队的创新成果获长沙市第十一届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唯一特等奖;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本科生申请专利50余项, 创新实验室完成研究近300项, 已汇编成《创新论文集》;近三年来, 学生年均公开发表论文、发明专利、采用作品数量超过300件;超过95%的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创业活动, 超过80%的专业教师有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经历。通过社会调查和反馈对毕业生能力进行评估发现, 95%以上的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知识和创新能力表示满意, 9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其以后发展影响较大, 75%以上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的实践训练很有帮助。

本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实践教育基地较为分散, 不易管理;企业实践岗位体验型教学课时较少;学校老师工程实践指导能力有待加强;企业教学队伍仍不够稳定;对大学生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估体系尚未完善;毕业学生情况的信息跟踪体系尚未建立, 等等。因此, 在未来教学实践中, 将针对这些问题开展持续改进,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四、结语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引导下, 认真解读与研讨“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是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平台的基础, 也是工程教育改革的关键。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 对复杂工程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 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强化工程实践和个性化培养, 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稳步提高, 毕业学生得到了就业单位的高度认可。但持续改进的任务仍然艰巨,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推进教学体制的深化改革, 强化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 促进本专业学生的全球就业, 任重而道远。

摘要:“大工程观”理念被工程教育界广泛认同, 为现代社会所需要工程师的教育培养奠定了理论基础。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探讨了在复杂工程背景下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实践表明,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推动下, 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工程实践教育和创新与个性化培养,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稳步提升。

关键词:“大工程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启迪.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7 (4) :3-7

[2]王迎军, 项聪.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 (5) :127-131

[3]谢笑珍.“大工程观”的涵义、本质特征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3) :35-38

[4]居里锴, 徐建成.“大工程观”下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10) :68-70

[5]李培根.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3) :1-3

[6]王雪峰, 曹荣.大工程观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 (4) :19-23

篇4: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记者来到位于西安交大一隅的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栋楼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宏伟 !天井里的实验装置占据了整栋楼里绝大部分的空间,有很多大型管道锅炉组成的仪器设备组。但是从楼外却根本看不出来。

记者刚进到办公室,就见到了今天将要采访的人,那就是郭烈锦教授。看起来年纪并不算大的郭教授,在能源研究领域可是知名度很高的,曾获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数十个荣誉称号。郭教授在新能源科学方面的研究同样令人叹服,郭教授现担任国际传热传质中心科学委员会(ICHMTC)委员、国际多相流联合中心(ICeM)通讯会士、国际氢能学会国际奖励委员会七人专家组成员,他还在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中国太阳能学会、中国氢能学会等多个国家级学会上担任重要职务。

郭教授一边和蔼地招呼记者入座,一边向记者介绍:其实早在2004年,西安交大能动学院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便已设立新能源专业方向(时称“C模块”)。时任能源动力学院院长的他,认定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将会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希望能培养出在新能源开发应用方面既专且精的人才,来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新能源模块刚成立时,面临着内外双重的压力和重重困难。当时,不仅是国内,西方各国的大学中,也没有单独开设新能源科学课程项目的先例。同行中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发展这一方向为时过早,最终,郭教授力排众议,带头创建了新能源模块的最初班底。由于没有先例可循,郭教授等人全靠自己摸索研究,2004年至今西安交大本专业独立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均由郭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编写。凭借着多年的能源科学工作经验和长期从事能量转换方面的研究,他们已经培养出了许多优秀毕业生。这些毕业生现多已供职于各大国企、公司和研究所,为国家新能源的发展竭尽所能。他表示,在努力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满足行业技术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希望从这里走出去的同学,能够登上更大更宽广的国际舞台,更加出色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说到这,郭教授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篇5: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考研择校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为研究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帮助社会经济组织提高现代化管理的效率与水平而设置的专业,目前中国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按高低依次是: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一)西安交通大学

本学科点1978年招收硕士生,1984年获得博士授予权,1988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88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以来获“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行动计划”重大项目资助。已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5个专业和4个教学实验室,陕西省政府投资4500万元的教科楼正在施工之中。

本学科点现有教师64名,其中,教授20名(博士生导师16名),副教授20名,博士学位获得者29名,杰出基金获得者2名(含B类1名),教育部跨世纪2名。五年来主持国家级课题33项(在研项目2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一项),国际基金和合作项目12项(如与斯坦福大学、伦敦商学院在可持续发展、柔性战略方面有2年以上联合研究),省部级课题50余项,科研经费2600余万元(在研科研经费1800余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7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一项。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5篇(其中EI、SCI、SSCI、ISTP收录29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813篇,出版专著46部,培养出博士85人,硕士515人;博士后12人。有53人在国外著名大学讲学或国际会议上作报告,学术气氛浓厚,国内外学术交流活跃。在学科建设中,与相关学科紧密配合,形成整体,共同完成了许多科技项目,并联合培养了许多研究生。

本学科点主要研究:战略与创新、先进制造、管理信息系统与商务、人口社会经济系统分析与可持续发展,以及管理优化及复杂性科学研究五个方向。(1)战略与创新研究的特色在于将价值创造纳入战略管理体系,注重将不环境、资源和能力柔性、行为选择及企业绩效有机整合,形成了以激励和创新为基础、以战略转变为纽带的战略一体化管理的理论观点,该研究将可能形成系统领域的主流研究方向。(2)先进制造模式及管理研究的特色在于,从思路上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从上而下(从理论、市场变革出发,自研究先进制造模式逐步深入到企业级管理技术),技术方法上的自下而上(从现实生产管理问题、逐步上升到制造资源集成),突出资源快速有效集成,它将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3)管理信息系统方向的特色表现在支持群体决策的信息组织结构模型、电子商务模式的系统化,及构建多Agent的仿真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4)在人口、社会经济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建立了中国区域模型生命表,提出了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途径和模式,这此研究已受到国际广泛关注,发展前景广阔。(5)管理优化及复杂性科学的研究特色在于应用非线性分析和博弈模拟方法对管理的不确定问题和优化选择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该方向注重用数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解决管理问题,符合发展趋势。

今后五年中,我们的主要目标是使本学科点不仅国内领先,而且在更多的研究方向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此,在高质量地完成现有国家、省部级课题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重点项目2项,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使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总数的85%以上,形成结构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群体,并争取平均每年获得2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使本学科形成培养我国高级管理人才,并能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重大管理问题的重要基地。同时,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管理研究的重要基地。

(二)清华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历史最为悠久的系之一。其前身为清华大学管理工程系,于1979年成立,并开始招收管理工程专业研究生,1980年招收首届本科生。1984 年,经济管理工程系扩建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985 年,建立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1986 年获得“系统工程”博士授予权。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现有在职全职教师21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9人、讲师5人,并聘有多名国外资深学者担任访问教授。本系教师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部委的研究课题,同时也承担许多来自企业的研究课题。目前拥有电子商务实验室、软科学实验室、企业资源规划(ERP)实验室等多个开放式研究平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管理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复杂系统建模与决策、商务智能与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工程、数据模型与模糊信息处理、运筹学、优化模型、统计模型及其商业应用等。全系共有在读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200余名。

系主任:陈剑教授。

“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二。,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全国所有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中唯一获此殊荣的流动站。

(三)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建于19,是一所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发展建设迅速的高等学府;1954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首批六所重点院校之一,1984年被国家列为重点建设的15所高校之一,19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又跻身于国家重点建设的九所大学行列,是以理工科为主,理、工、管、文相结合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哈工大是我国较早建立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院校,20世纪40年代就建立了“铁路管理、工程经济、东方经济”等专业。1952年通过前苏联专家的帮助,在全校各技术专业开设了《机械制造企业经济、组织与计划》课程,并为全国高等工科院校开展工程经济教育进行示范教学;1954年建立了“机械制造企业经济、组织与计划”和“动力企业经济、组织与计划”两个专业;1955年成立了“工程经济系”,是我国高等工科院校中第一个建立工程经济方面的科系。工程经济系在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同时,还受教育部和有关部委的委托,举办了多期师资班和干部班,为全国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管理专业师资,为有关部委培养了大批管理干部,使哈工大成为我国工程经济教育的摇篮,为我国管理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78年改名为“管理工程系”。1984年8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是我国首批建立的4所管理学院之一,1986年获得管理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哈尔滨建筑大学1980年设立了“建筑管理工程”专业,并组建了“建筑管理工程系”,是我国首批开展建筑管理工程本科教育和建筑经济及管理专业硕士生培养的院校之一,1993年成为我国唯一的建筑经济及管理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在建筑管理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了管理学院。6月原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原哈尔滨建筑大学合校,两校的管理学院合并,组成了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下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研室》、《系统工程教研室》,并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所》和《管理科学研究所》;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二个本科专业。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12人、讲师5人,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学科领域宽广、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形成了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决策支持系统、航天与国防系统工程和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等主要的研究方向。

(四)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是享誉世界的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学,其前身北洋大学成立于1895年。天津大学在国内率先成立管理学科,1978年,天津大学成立了系统工程研究所,1979年成立了工业管理工程系。1984年,教育部决定在全国高校选出天津大学等4所院校成立全国首批管理学院,负责培养我们自己的高级管理科学人才。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现有面积1平方米。有教职工174人,其中教师132人。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34人,硕士生导师90人,教授38人,副教授70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65人及在读博士,占教师总数的49%。学院还有博士后在站人员46人。教师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国家863专家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获杰出青年基金1人,天津市政府授衔专家3人,获天津市青年人才奖6人。此外,学院还聘请了50余名国内外名牌大学、大型企业、政府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其中,著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教授被聘为学院名誉教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被聘为学校教授及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将工程、经济、管理有机地结合一起,建设了一个较为完整、有机构成的学科群,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是在国内起步早,边际效益较高的少数高增长学科之一,有着强劲的市场需求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建院二十余年来,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瞄准国民经济主战场,特别是制造业与工程建设领域,并积极向金融等第三产业扩展,狠抓学科建设这个龙头,多年来始终走在全国高校管理学科发展的前沿。

全国首批管理学院;全国首批工业管理工程专业;全国首批系统工程专业;全国首批招收MBA单位;全国首批招收MPA单位;全国首批招收EMBA单位;全国首批工业工程专业;全国首批国际工程管理专业;全国首批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全国首批基本建设管理工程专业;全国首批房地产和建设项目管理硕士专业;全国首批管理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等。

篇6: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考研专业全面解析

时至金秋十分,相信很多同学的专业课复习已经进入了强化提升期,报考湖南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考生最近也已经开始全面复习期,在此分享一些复习中该注意的一些事项,以及一些比较好的方法。

首先,要知道自己考什么。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考试科目有: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以下可任选一组:

③302 数学二④838 材料科学基础、

832 物理化学(工)任选一;

③301 数学一④812 材料力学、805 机

械原理任选一

往往选择越多就越难选择,因此知道本专业要考什么科目后就是确定参考书并且选择几本比较好的参考书进行复习,

备考资料

就拿832物理化学(工)来说,此科目的参考书有:

《物理化学》上册 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湖南大学物理化学(工)考研复习精编》(含真题与答案)XXX

《湖大物理化学(工)考研模拟五套卷与答案解析》XXX

第二,选择好了参考书后就要开始进入复习。进入复习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好的复习方法,做好复习规划。下面分享一些专业课复习的方法以及应注意的事项。

对于报考本专业的考生来说,由于已经有了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和知识储备,相对会比较容易进入状态。但是,这类考生最容易产生轻敌的心理,因此也需要对该学科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做到知己知彼。跨专业考研或者对考研所考科目较为陌生的同学,则应该快速建立起对这一学科的认知构架,第一轮下来能够把握该学科的宏观层面与整体构成,这对接下来具体而丰富地掌握各个部分、各个层面的知识具有全局和方向性的意义。做到这一点的好处是节约时间,尽快进入一个陌生领域并找到状态。很多初入陌生学科的同学会经常把注意力放在细枝末节上,往往是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未找到该学科的核心,同时缺乏对该学科的整体认识。

其实考研不一定要天天都埋头苦干或者从早到晚一直看书,关键的是复习效率。要在持之以恒的基础上有张有弛。具体复习时间则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考生应该做到平均一周有一天的放松时间。

专业课的加固阶段。第一轮复习后总会有许多问题沉淀下来,这时最好能够一一解决,以防后患。对于考生来说,这4个月是专业知识急剧累积的阶段,也是最为繁忙劳累的时候。

上一篇:嘉川中心卫生院督导检查制度下一篇:三年级上册安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