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与科技创新

2024-04-16

经济转型与科技创新(共6篇)

篇1:经济转型与科技创新

与时俱进,深化认识,提升机构编制管理水平

——参加“经济转型与管理创新”专题培训班心得体会

按照县委统一安排,4月11日至4月15日,我在四川大学全国干部培训基地参加了为期5天的金堂县“经济转型与管理创新”专题培训班。5天的培训,涉及领导科学与艺术、城乡统筹与政府创新、社会转型与民生改善……极大地开拓了视野,深化了对工作的认识,提高了理论水平。

一、不断学习提高,增强紧迫感

人生有涯而学无涯,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政党先进之需、国家兴盛之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通过这次学习培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作为一名公务员,需要不断学习。第一位的是学习科学理论,系统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素养。

其次,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机构编制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具有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要做好机构编制工作必须不断学习。

二、深化认识抓落实,增强责任感

机构编制工作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体制和机制保障作用,建设丘陵地区城乡统筹示范县,是我县当前的发展战略,行政管理体制是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带着这些认识我深入思考,提出以下工作思路。

(一)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工作意识。机构编制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适应性和服务性特点,当机构编制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时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当机构编制工作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时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机构编制工作者只有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工作意识,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深入拓展机构编制业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始终保持创新的工作观念。机构编制管理处于行政管理的源头位臵,正所谓“源头活水”,足见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因此,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全新的视野、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方式来推动机构编制工作新发展,才能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大力开展调查研究之风。机构编制工作的目的是优化配臵党的执政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机构编制资源配臵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以及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是机构编制工作在新形势下开拓 创新的题中之义,这既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机构编制工作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自身需求。

三、创新实践促发展,增强使命感

“学而不化,非学也”,学以致用方能不辱使命,加快前进的步伐,我决定把这次学习所得用于实际工作中,创新实践,做好下一步重点工作。

(一)全力推进人员编制“总量控制,动态管理”试点 目前,我县正在进行的人员编制“总量控制,动态管理”试点工作,必须创新实践,挑战新领域,才能达到改革的成效,真正使我县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达到国内先进、省内领先的水平。

首先,结合此次政府机构改革,根据不同机构承担的工作职能和特点,尽快研究建立不同类型机构的职能职责运行评估体系和编制核定体系,全面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水平。

其次,根据职能评估体系和编制核定体系,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全面优化各类人员编制的配臵、调整,开展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的职能运行评估,建立日常核定和评估工作机制,形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机构编制管理运行机制,为全县建设丘陵地区城乡统筹示范县提供优良的体制保障。

再次,进一步完善全县机构和人员编制内部网络业务管 理平台,扩充中心数据库,优化业务流程,拓展业务范围,进一步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二)紧贴中心,攻坚克难,做好政府机构改革工作 从全局观念出发,统筹做好县政府机构改革。在清理、划分政府职责边界,明确县乡权责、政事关系的基础上做好部门“三定”规定,为进一步提高政府机构工作效率,更好地发挥职能提供基础和保障。

严格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离”的原则,重新调整设臵部门下属事业单位,尤其是涉及部门合并的,对其原下属单位进行综合设臵。对职能已经消亡或弱化的进行撤销;对职能相近的进行合并;有新生工作事项的设臵新事业单位。划清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理顺事业单位职责体系,促进我县社会事业发展。

“以总量控制为目标,以动态调整为手段,以优化配臵为目的”,根据部门职责和工作实际核定控编数,按照部门实有人数配臵人员编制实际使用数,编制实际使用数与控编数之差为动态调整数,按照“从严从紧”的原则对动态调整数进行日常调整。

四、机遇挑战面前,时不我待

“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当前的试点工作和机构改革工作以及县委编办独立运行,都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向纵深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发展中 许多棘手的问题必然凸显,能否尽职尽责、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将必然面对的巨大挑战。

机遇和挑战面前,时不我待,我将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主动配合领导,团结同事,切实履行职责,抓住机遇,不断开拓创新,迎难而上、不辱使命,创造更高的业绩!

2011年4月23日

篇2:经济转型与科技创新

一、全市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为进一步推进湖州市“人才强市”战略和“经济转型升级战略” 的实施,我们去年在全市205家大中型企业中开展了“女性科技人才在推进湖州转型升级中作用发挥”的调研,通过向企业发函、发电子邮件、发动乡镇(街道)妇联参与、深入基层调研等形式,向企业发放调查问卷205份,回收153份。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目前湖州三县两区大中型企业中共有科技人才45431名,其中女性8931名,占19.7%。按照女性科技人才的年龄结构划分,35岁以下的3897人,占43.6%,36—45岁的2856人,占32.0%,46-55岁的1859人,占20.8%,56岁以上的319人,占3.6%;按照学历划分,高中及以下的1703人,占19.1%,大专的3316人,占37.1%,本科的3790人,占42.4%,硕博士的122人,占1.4%;按照职称情况划分,女性科技人才中,具有初级职称的5655人,占63.3%,中级职称的2456人,占27.5%,高级职称的820人,占9.2%。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近年来湖州市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以下特点:

1.女性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10年底,湖州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有21.4万人,三县两区大中型企业中科技人才约4.5万人,其中女性科技人才8931人,占19.7%,根据《市人事局关于贯彻“十一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监测评估报告》显示,2005-2010年女性专业技术人才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0%,接近湖州市GDP年均增长率。

2.女性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在女性科技人才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高层次技术人才所占比例不断提高。截至2010年底,三县两区大中型企业女性科技人才中具有高级职称者820人,所占比例为9.2%;具有中级职称者2456人,所占比例为27.5%。2009年全市共新增专业技术人员15937人,新增高级职称1135人,其中女性558人。

3.一批优秀的女性高层次科技人才脱颖而出。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我市一批优秀的女性科技人才正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融入到团队中,努力做好各项科技工作,得到了企业的充分肯定。在浙江正导广电股份公司,50%的技术负责人是女性,承担着和男性同样的技术研发任务,她们出色地完成每项任务,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在浙江奥特服饰有限公司,女性科技人才在服装新工艺研发、制作及操作技能的培训等方面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在沃克斯电梯中国有限公司,女性科技人才积极参与无机房外拉式曳引电梯,团队获得了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浙江彩蝶纺织有限公司,女性科技人员不仅参与研发,还积极参与一线工作,她们

不怕辛苦,克服自身及家庭的种种困难,敢于冒险并勇于承担责任,为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女性科技人才在推进湖州经济转型升级方面的作用与贡献

1.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市大力集聚高端人才,构建人才高地,有力地推进了我市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女性科技人才在推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形成了以生物医药、环保节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其中离不开全市广大女性科技人才的努力,凝聚了她们的汗水与智慧。

2.在推进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女性科技人才与男性同台竞技,凭借自身过硬的专业知识,依托现有的科研平台,抢抓机遇,努力作为,在推进企业、行业科技创新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如华能国际电力股份公司长兴电厂的冯慧同志参与的优化机组运行方式,降低机组能耗指标项目,获2009年度浙江电力热工专业十大技术贡献奖之一;浙江金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调查问卷中认为女性科技人才能够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善于思考,勤于学习,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相结合,在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技创新等方面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企业技术创新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3.在企业的管理、沟通与协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科技人才和科研团队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企业的科技质量、创新能力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企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资源。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能够充分发挥其组织成员的优势,实现效能的最大化,促进企业科研实力的快速提升,而一个不合理的科研团队会直接影响其成员能力的发挥,影响企业科研任务的完成。女性科技管理人才做事相对低调,处事方式更婉约,工作更加认真、细致,更有韧性,能够更好地完成管理、沟通、协调工作,更好地凝聚人心,且更注重团队的合作精神,并将个体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从而推进企业目标任务的实施。

三、湖州市女性科技人才建设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湖州市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为女性人才的成长和作用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各类女性人才的数量有了显著提高,女性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女性人才,特别是优秀女性人才和高层次女性人才的成长和发展状况与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当今世界潮流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女性科技人才总量偏少,质量有待提高。从我市的情况来看,科技人才中女性所占比例不到20%,在全市建立的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产学研创新基地的三大平台中,以女性为领军人物的、有影响力的顶尖女性人才几乎没有,人才集聚优势不明显。从对全市大中型企业女性科技人才的抽样调查来看,我市女性科技人才总量不足,女性科技人才仅占科技人才总数的19.7%,远远低于男性科技人才。与其与总量规模相比,女科技工作者队伍质量的优势相对更弱,存在“高位缺席”现象,高学历、高层次女性科技人

才在企业中凤毛麟角,担当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则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女性科技人才是以参与项目为主,还有一部分女性科技人才目前未承担任何课题或科研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大量女性积聚在科研队伍中职称和职务较低的位置上,高层拔尖人才的女性比例较低,安吉县各类企业中只有1名女博士。

2.女性科技人才结构与湖州市产业转型升级不相适应。女性科技人才的分布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女性科技人才大多数集中在传统行业。不管是刚性引进还是柔性引进的企业女性科技人才,目前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木业、电磁线三大领域。在团队里女性科技人员从事科技管理的较多,主要是负责一些科技项目的申报、协调和管理工作,真正做学术研究、出科技成果的很少。引进的女性高层次专业人才大部分都集中在高校和医疗机构,而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环保节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湖州着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中,高科技人才是最大的缺口。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人才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平衡,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对实施我市的发展战略,实现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极为不利的。

3.湖州对女性科技人才的汇聚力仍须加强。随着湖州市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科技人才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显得愈加紧迫,这就需要不断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环境,增强对女性科技人才的汇聚力。但是,目前湖州市科技人才汇聚力还不够强,一方面缺乏高层次的企业人才载体,另一方面,湖州市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较少,且规模偏小,加上湖州市在全国知名度不高,人才发展的软硬环境还不够完善,这些都不利于人才的汇聚。

4.女性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机制有待完善。人才优势和人才环境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体制和制度安排。区域创新活力的缺乏,往往是制度没能有效引导创新主体投入到创新之中。要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并与湖州市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必须完善相应的人才创新创业机制。当前,湖州市在如何形成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在企业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机制,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到湖州市各类企业工作;如何引导企业从战略高度看待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引进、开发和管理,鼓励企业搭建高层次的人才创新平台;如何构建一个适应湖州市发展需要的“产、学、研”创新平台等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机制方面还需不断完善。

(二)湖州市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湖州市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封建传统文化中性别分工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受性别歧视的旧传统观念影响,男主外,处于支配地位,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女主内,生儿育女,重心侧重家庭较多,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与男性相比,公平享有文化教育资源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农村,失学辍学儿童中女童占绝大多数。这种性别歧视差距延续到成人以后,也使女性就业人数远低于男性,至今,女大学生就业仍受到影响。从某种意义上,已成为制约高层次科技女性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家庭与事业难以兼顾的问题,始终是困扰女性科技人才有所作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多数女科技工作者,除了从事科研工作外,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生育并抚养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等量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以及精力付出造成了男女两性同龄人的发展不同步,使女性人才和男性人才在选拔和使用上的差距拉大,造成女性人才挤压和浪费严重。科学领域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艰辛的付出,这也决定了女性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要承受比男性更大的压力、付出更多的心血与汗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女性科技人才的发展。

3.女性科技人才作用的发挥受到现行体制和机制的制约。从调查问卷来看,影响和制约女性科技人才作用发挥的因素排序是: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家庭因素的影响、缺乏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机制、科研工作难度大、信息获取和交流困难等。由此可见,大的社会环境和单位的小环境,对女性科技人才的作用发挥带来了局限性。用人机制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女性科技人才作用的发挥,仍有部分企业对女性科技人才与男性科技人才“区别”对待。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妇女从事科研活动的支持程度仍然不够,在个人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人们还是习惯于挑选男性作为重要人才来培养,高职称、高学历的女性明显少于男性。在争取重大的科研项目、科研资助方面,女性仍然处于劣势,大多数女性科技人员忙于具体的科研工作,甚至是一些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没有实验室和科研团队,主持申报重大科研项目的机会很少。女科技工作者获得职务或职称晋升的机会远远低于男性。两性之间这种机会不均等的现实会加剧女性科技人才的劣势积累,她们的工作常常缺乏有利的社会环境条件和竞争力,这也影响了她们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成果的取得。

4.女性科技人员主观上的安逸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身作用的发挥。女科技人员在专业追求和开拓性方面稍弱于男性科技人员,女性角色的多重化障碍和社会对女科技人员的支持程度不够及自身的安逸思想,削弱了她们的职业期望和成就感,也制约了她们的发展。在职业发展方面,女性由于自我的社会定位,往往追求工作稳定,易于满足现状。相比男性,女性自主创新意识较薄弱,在选择工作岗位时,更多考虑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是否融洽,而不是考虑是否能出成果,不敢冒险,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女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定位较男性低,且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她们的事业发展水平总体上明显低于男性。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女性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多数人员(尤其是已婚人士)以家庭为主,将工作这部分看的不是很重,求稳之心大于求创新,这些势必导致在工作态度上缺少积极性、以及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动力不足。

四、加快推进女性科技人才在经济转型升级中作用发挥的对策建议

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进程中,建立起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发挥科技人才在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核心作用,是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市女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女科技工作者的思想状况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女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生活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充分发挥女性科技工作者在推动湖州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中的作用,营造尊重

女性特点、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1.营造女性科技人才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近年来,我市女性人才的数量有较大增长,各类人才的性别结构也有明显改善,激励女性加快成长的社会环境日益优化,科技和管理层女性越来越多,且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市女性人才特别是女性科技人才成长与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还不相适应,与社会发展进程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深刻认识女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从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角度,把女性人才培养问题放到人才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和谋划,把女性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人才兴市”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紧抓实,结合湖州实际,营造良好的女性人才成长环境,包括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民主活泼的学术环境、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尊重理解的社会环境,发挥女性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作用。

2.完善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出台鼓励女性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制定有利于吸引、留住、选拔、评价、激励人才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女性科技人才提供更多参加科研项目、工程项目、技术推广、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的机会。同时,对女性科技人才的劳动价值及对社会作出的贡献给予正确的评价,对其作出的业绩给予表彰和奖励。尤其要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女性人才进行重奖,营造开放、稳定、宽松、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要根据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人才供求状况,发挥妇联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及时发布女性科技人才信息,推动制定有关加强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向女性高科技人才宣传我市引进、培养、使用、流动、工资、奖励、社会保障等相关人才政策,提高对引进女性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解决女性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增强女性高层次人才的发展后劲。

3.创新女性科技人才的管理机制。要建立用“感情”、“事业”、“待遇”三管齐下的引人、留人、用人机制。以及女性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和“用育”与“育用”相结合、使用与激励相结合的女性科技人才工作新机制,在职称待遇、科研环境、生活环境等方面为女性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条件。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实施“按劳+按知”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吸引女性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要分性别建立女性科技人才库,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实现信息化管理。通过建立涵盖各领域女性科技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健全和完善女性人才联络制度,直接掌握联系一批优秀女企业家和各类女专家、女科技人才的相关资料,实现人才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可以通过建立女性科技人才协会等女性柔性组织,健全已有协会、联谊会的联系制度,加强联系,组织会员开展活动,为女性科技人才提供信息交流、联谊互动的基地和场所,营造更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实现资源共享。

4.搭建女性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服务平台。要鼓励和引导女性科技人才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进行创业。同时,建设以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工程技术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搭建女性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平台。要大力发展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协助解决女性科技人才在创业初期遇到的资金、设备、场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难题,促进女性科技人才掌握的技术和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转化中实现其人才价值。要热情关心女性科技人员的成才发展,最广泛团结凝聚女科技工作者群体,了解、反映她们的心声,维护她们的正当权益,为其投身科研事业搭建舞台、创造条件。要注重挖掘和宣传典型、形成导向,引导青年女科技工作者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成才观,充分发挥典型激励和示范带动作用,营造有利于女性科技人员成长成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要建立健全女性科研成果奖励、家政和生育补贴、科技巾帼创新成果奖等制度,激励其成长成才。

篇3:浅析经济责任审计的转型与创新

一、由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许多工作投入,可能并不会快速、同比例地显现。此外,领导干部有责任解决机构的制度弊端和各种结构性矛盾,这些方面的改善将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但却不一定会很快产生显性效果。因此,我们在对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不能只关注结果,而要注重具体过程。审计实践表明,仅仅关注结果难以获得理想的审计效果,只有审查动态过程,了解领导干部的动机和行为,才能深化审计结论,从而客观地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成果与经济责任,为领导干部的考核、任免及奖惩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为继任者界定一个公平、公正的起点。

二、加强对治理机制、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审查

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是支撑财务信息质量的基础,当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等情况进行审计时,要优先审查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系统是一个自主、动态和持续的控制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地防范风险。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治理机制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手段之一,也是治理机制的进一步延伸。因此,必须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治理机制为支撑对内部控制进行审查,考虑控制活动是否起到了降低风险的目标,并全面判断领导干部在健全机制、防范风险方面的内在积极性和能力。

这种内在积极性和能力具体来说,需要领导干部努力去构建一套体系,该体系应该以先进的治理机制和完善的内部控制为基础,以准确的风险识别和完备的风险监测为前提,以健全的控制制度和严密的控制措施为核心,以严格的审计监督和客观的评价体系为保障,以强大的信息系统和畅通的沟通渠道为支撑。审计人员应该从以上方面来系统的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完成情况

特别是在当前经济步入新常态的环境下,领导干部要完成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等任务,肩负着多方面的责任,必须在机制上充分地调动全员能动性,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具备强大的风险管理能力。因此,要客观而全面地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履行的经济责任,应加强对治理机制、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审查。

三、增加对角色责任、受托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评价

领导干部代表着党和国家行使权力,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其履行的职责是重大且多方位的,包括有会计责任、角色责任、受托责任和社会责任。具体来说,会计责任是财务收支和业绩方面的责任;角色责任是职责分工角度应履行的责任;受托责任是作为党政的代理人和国有资产的受托经营者需要承担的责任;社会责任是以透明和负责任的方式来处理社会、环境和经济问题的责任。

目前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往往侧重对会计责任的评价,而忽略了对角色责任、受托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评价。角色责任源自于角色职责的履行和权力的行使;受托责任源自于客观的受托代理关系;社会责任源自于履行职权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领导干部的这些职业特点决定了其超然的社会属性,特别是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认识,往往来自于与领导干部的接触,如果领导干部对自身定位能够正确地认识并执行,就可以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起党和国家的崇高形象。这也就意味着领导干部必须受到角色、受托和社会责任方面相关规范的约束,并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因此,在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的经济责任时,不仅要评价其会计责任,更应该增加对角色责任、受托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评价。

四、构建起生态、环保和社会三方面的指标评价系统

2015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这表明党中央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明确落实生态、环保的主体责任,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以强化问责机制。

在新常态下,要求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担负起生态活力、环境保护、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等使命,这对其领导干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领导干部应负担起自然资源管理、环境民生改善以及科技进步创新等相关责任,并有义务提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

对领导干部任期的经济责任审计应该构建起生态、环保和社会三方面的指标评价系统。其中,生态指标评价主要是突出生态系统活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例如通过生态效益、活动舒适度和感官舒适度等指标,来评价领导干部所做的工作及贡献。环境指标评价主要是对空气、水源、土壤和生物等环境要素,进行污染治理和环境质量等方面的评价,综合考虑领导干部在治理环境污染、提升环境质量等方面所作努力和贡献。社会指标评价主要是从能力和效果两个层面判断领导干部是否有效履行社会责任。能力体现在其履行过程中有关的管理和决策活动是否符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效果可以从自然资源利用率、民生改善、社会贡献度等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价。

五、常规审计与政策审计、民生审计并重

随着新常态的理念深入人心,国家陆续颁布实施了许多关于依法行政、改进作风、反腐倡廉、调整结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服务民生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在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应该对领导干部贯彻和执行“新常态系列”政策措施的能力、水平和成效进行判断,并着力检查其执行情况,尤其是在基层的具体落实情况。同时,注重揭示和反馈在贯彻各项决议过程中存在的失职、渎职、弄虚作假、不作为和乱作为等现象,关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问题,评价领导干部实现政策措施的效果,以及实施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努力程度。

改善民生是目前国家政策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解决民生问题被视为履职尽责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应该突出并加强对民生改善情况的审计,尤其是对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民生项目、民生资金、信访举报以及中央“八项规定”落实情况等事项方面。其中,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资金投入项目,以及社会群众普遍关注的“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应纳入审计的重点。同时,注重揭示和反馈管理不善、运转不畅、效益不佳、挪用侵占、奢侈浪费等问题。

六、结语

篇4: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模式创新

中国正处于发展模式转型与创新的十字路口。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中国发展模式创新为主线,将全面贯穿于“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各主要环节。

形成消费主导格局

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忧,很大程度上在于国内消费长期低迷。无论从理论还是从中国发展的实际看,中国都到了形成消费主导新格局的关键时期。相对于出口、投资主导型发展模式而言,消费主导模式是一种更具有持续性的良性发展模式。从国际经验看,实现这一转变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市场自身的发展完善,自然实现这一转变;二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主动实现这一转变。从中国实际看,后一种方式应更为有效。因此,如何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促进消费主导型新格局的形成,就成为当前政府制定政策的重点。

加速城市化

以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经验来看,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城市化率在55%~60%。2008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266.8美元,但城市化水平只有45.68%。城市化滞后阻碍了农村消费向城市消费的转型升级,城市化率每提高1%,我国将有1300万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居民消费总额将大约增加1200亿元。据此测算,由城市化带来的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增长,至少可以支持未来10~2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政府应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加快城乡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

提升创新能力

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地位的提升,拥有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从国家战略利益考虑,对转移转让技术持更加谨慎的态度。而国内要素成本上升,低成本优势趋于削弱,以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空间缩小。我国要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必须改变对低成本资源和高强度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应在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培育以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把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作为战略重点。

发展低碳经济

中国资源价格改革滞后使资源需求过盛和供给短缺同时存在,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大的企业非但没有付出相应的代价,反而获得了更高的利润。在“十一五”时期,中国虽然在节能减排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高增长、高碳排、高污染”现象依然相当严重。据测算,在2030年前,中国由经济发展带来的碳排放仍将处于上升趋势。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政府必須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碳交易”体制机制建设,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工业,加快低碳产业链条的形成。

调整产业结构

中国当前的产业结构总体表现为粗放且低度化。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是促进高加工产业比重提高,通过生产迂回化使新技术部门不断产生和繁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是提升中高端产业竞争力,加快淘汰钢铁、煤炭、电力、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的落后产能,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农业产业化、制造服务化、服务知识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而金融危机和应对气候变化催生了以低碳经济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绿色经济和智慧地球有望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应顺应世界潮流,将新能源、物联网、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大力扶持其发展。

改革收入分配体制

要提升和扩大13亿人的消费需求,形成以内需驱动的内源式增长,需要尽快推动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具体来说,政府应通过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初次分配秩序,扩大中产阶级比重。在调整再分配结构上,政府应通过结构性减税减轻中低收入者负担;建立最低工资制度,保障低端劳动者收入;完善财产性收入税收制度,减轻普通群众持有财产的缴税负担。此外,政府要加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支出,加快建立国有企业向政府支付红利用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制度规定。

完善公共服务

随着中国社会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新阶段,从总体看,私人产品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历史,而随着全社会公共产品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公共产品短缺时期正向我们走来。为此,政府应积极推进民生工程,通过解决广大民众的住房、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来满足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并通过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努力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共享式发展,确保经济增长的收益为广大民众所共享。

在过去30余年的改革进程中,由于主要着眼点在市场化改革上,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内的公共职责分工并未真正理顺。为此,在新一轮发展模式创新中,推进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体制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中央地方规范的公共职责分工体制,二是按照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推进行政区划体制改革,三是以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为重点完善公共治理结构。

篇5:经济转型与科技创新

人才为先

给力锡北经济转型跨越

——在区科技和人才工作目标考核会议上的汇报

(2011年01月06日)锡北镇党委、政府

各位领导、同志们:

2010年,我镇科技人才工作紧紧围绕年初区委、区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在区委组织部、区人保局和科技局的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实施“科技强镇、人才强镇”战略。全镇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1-11月份完成全部国税开票销售和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分别为96.3亿元、67.9亿元,较2009年同期增长分别为51.3%,44.7%。今年以来,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企业对上争取落实各项科技项目资助资金218.19万元,全镇发放2009科技创新奖47.32万元。全年共引进人才366人,其中双高人才11人,海归人才3人,大专以上人才303人,占引才总数的82.8%,人才知识层次进一步得到提升。经过一年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较好完成了上级下达的2010年科技人才工作目标,科技进步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人才优势为锡北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下面我就今年以来的科技和人才工作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高度重视,高端合作引领锡北经济转型跨越

一是领导重视。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锡北科技和人才工作,切实加强对科技人才工作的领导,镇科技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年内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汇报,部署工作,为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组织企业前往北京交通大学商讨产学研合作项目,并多次往来洽谈,达成合作协议;二是政策扶持。为支持、鼓励全镇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去年制定的《关于科技创新奖励的意见》(锡北委发[2009]47号)的基础上,今年专门做出了《关于2009企业做大做强和科技创新奖励的决定》(锡北委发[2010]21号),对2009年经省、市认定的25项(家)科技项目以及申请的366件专利实施奖励,并在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上举行授奖仪式,合计发放奖金47.32万元。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对PCT(国际专利申请)进行奖励;三是加大科研投入。锡北镇全年科研经费占同级财政实际支出比重达到2.32%,大中型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达到2.1%,企业R&D总支出1亿元。在全镇超亿元规模骨干企业中推动“四个一”工程(即至少与一所大学或研究所开展合作,至少有一项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至少拥有一项关键专利技术,至少拥有一名行业知名专家或至少拥有一名关键技术的专家),年内覆盖率达到60%。

2010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05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增加值比重达45.5%。年内申报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家(英特派),新增省民营科技企业4家、无锡市高新技术企业6家。

二、积极引导企业申报科技项目,扎实提升企业创新能力。2010年全镇各科技型企业积极申报各类科技项目,在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同时,努力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全年培育、申报省、市级各类科技项目30个,比目标数翻了一番多,其中包括:申报国家创新基金(杰夫电声);国家火炬计划(锡州机械);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个(英特派、杰夫电声);省创新型企业(杰夫电声、普天铁心);市科技支撑计划(锡州机械);国家重点新产品(普天铁心);省高新产品(杰夫电声、锡州机械、普天铁心、东和薄板、金源环保)等。

今年,我镇继续加强科技资源的整合,着力推进“三创”载体建设,计划整合园区内无锡宝鑫集团投资有限公司资源,在其10208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内规划出23604平方米,用于“三创”载体建设。

我镇今年有3家公司(普天铁心、医用仪表、佳腾磁性粉)申报市级工程中心并获得认定,连同去年认定的3家省级工程中心,目前已有6家市级以上工程中心,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三、着力推进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增强产品的核心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今年以来,我镇着力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利用能力建设,培育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指导部分重点企业建立行业信息数据库,引导部分企业通过“无锡市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查询检索中外专 利信息。

面对今年专利总量目标任务较去年增加30%的情况下。我镇围绕年初提出的“服务为先、提振精神、逆势赶超”的发展主题,统筹规划,着力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申报工作。1-11月份完成申请专利总量423件、申请发明专利53件、授权专利400件,专利申请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以及专利授权量完成数占全年任务目标数的比例分别为:105.8%、100%、365%。此外在去年一家企业一个PCT的基础上,今年又有二家企业三个PCT在报,为相关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杰夫电声在去年被认定为无锡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的基础上,今年又被认定为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创建单位。

四、努力搭建多方位产学研合作平台,逐步提高产学研合作层次

2010年以来,镇科技办强化服务与沟通,积极配合区科技局等主管部门走访重点企业,宣传国家的科技创新政策,启发、引导企业重视科技创新工作。2010年先后组织企业参加了“2010无锡锡山—北京科技行”、“2010年锡山经济开发区政产学研合作发展推介会”、“北京交通大学—无锡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专题对接会”等产学研活动。在9月初的2010年锡山经济开发区政产学研合作发展推介会上,锡北园区与北京交通大学签订合作意向书,随后又正式签订了《北京交通大学与无锡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战 略合作协议》,无锡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正式加入北京交通大学董事会,双方在科技合作、人才培养、人才和智力引进等多方面进行合作。

今年锡州机械与江苏大学和清华大学、普天铁心与西安交大、杰夫电声与南京大学、英特派与南京理工大学等企业与高等院校签订、实施了一批新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全年共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12个,实施科技成果转化2个,分别是杰夫电声的平板电视用多点激励源扬声器系统的研究与产业化项目和英特派的薄膜液晶玻璃生产关键贵金属成套组件研发与产业化项目。

五、主导人才为先,为锡北经济社会发展集聚人才优势 人才主导科技,我镇高度重视人才引进、管理、建设和培养,特别是在构建人才资源开发、营造人才工作环境、创新人才潜力效应等人才体系上谋实招、求实效,充分发挥科技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主力军作用。全镇现有各类人才3623人,其中“双高人才”194人,中级以上技术职称304人,涵盖经济、财会、工程等大类。今年以来我镇一方面加强人才资源管理建设,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设立18万元人才发展资金,通过专项资金的资助,着力培养高新人才和引进高层次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成才环境,为本镇经济、科技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六、依托区镇引才育才平台,引导企业拓展引才育才渠道 2010年以来,我镇人才工作办公室主动与区人保局、区人才中心衔接,加强信息互通,6月上旬组织镇级科技型企业开展人才 5 人事政策业务培训班,集中解读省、市、区人才优惠政策,规范企业人才职称申报与晋升,人事合同签订及人才工作站申报建设政策。6月中旬组织5家镇级规模骨干企业参加锡山区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实务培训班,帮助企业提高引进高层次人才业务水平。年内还多次组织用工单位参加区人才中心牵头的高校毕业生招聘会,进一步拓展企业引才育才途径,做好企业引才育才的参谋者,知心人。通过政府搭建人才交流互通平台、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储备库、招录大学生进村工作等渠道,2010年共引进高层次、专业型、技能型、开发型等各类人才366名,其中双高人才11名、海归创业人员3名,更有3名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和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入主“无锡千人计划”。同时积极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帮助企业调剂各类专业人才110余名,为全镇科技创新提供了第一发展资源。

七、发挥职能部门优势,大力推进实用人才培训,提升企业人才实用技能

镇科技与人才工作领导办公室牵头镇总工会、经贸中心、人保所开展服务进企业活动,加大人才政策宣传,积极营造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特别通过鼓励企业舍得人才培养投资,加大对人才的优扶力度,有效地为科技人才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外部条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同时,还加大了各类教育培训的力度,组织和举办各级各类技能、管理培训班,实施科教兴镇战略,不断壮大有一技之长、一人多能的人才队伍,适应全镇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今年1-12月份,依托镇成教中 心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5期33670人次,其中各行各业技能培训5521人次,85.2%为企业发展骨干技能人员或管理人员,其中培养高技能人才12名,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培训700人次,培养新技师1名,按时间节点完成了年初区委区政府制定下达的锡北镇人才工作的相关目标任务,有效地优化了企业科技人才队伍的结构。通过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我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呈现科技人才“产出”效应。

综观2010年我镇的科技和人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要求特别是和兄弟乡镇相比肯定还存在一定差距,下阶段,我镇将进一步推进“科技兴镇、人才强镇”战略,在科技创新方面,学先进、找差距,强化服务,创新工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坚持走开放型、应用型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之路,全面提升科技产业优势。在人才发展工作上,充分发挥镇人才工作网络体系作用,掌握人才进出情况,同时切实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积极引进各类人才,为全面提升锡北经济发展,创建和谐锡北提供人才支撑,为实现锡北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八、2011年科技人才工作重点

(一)2011年工作要继续围绕区委、政府下达的全年目标任务,依托轨道园区的建设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技改扩容,强势推进科技人才工作,创新工作方法、机制,努力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实现科技人才工作和企业发展两促进、两不误。

(二)当前,国家和各级政府对科技工作日益重视,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我们要根据上级政府的 相关指示精神,进一步强化和落实“科技强镇、人才强镇”战略,完善和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政策激励机制,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积极引导企业申报各种省市科技计划项目,据走访了解,明年我镇企业科技创新热情高涨,将参与申报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高新技术产品等科技项目,相信通过镇政府的引导,2011年将会有更多企业参与到各种项目的申报中来。

(四)要深入宣传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我们认为,集聚人才、科技创新,是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有效抵御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带来的市场风险的主要途径,因此要着力引导企业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并使之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党委、政府重视,企业单位自觉,我们的科技工作就一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继续深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进一步加强同高校及科研院所的高端合作,努力创建人才引进和培养新机制,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加大引才和用才的资金投入,帮助企业做好对上工作衔接和资金扶持,畅通企业引才渠道。

(六)继续开展人才服务进企业活动,依托轨道交通产业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筑巢引凤,加大引才力度,吸引一批初创型、嫁接型、科创领军型人才入户锡北,为锡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 的贡献。进一步加大政产学研合作,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聘请专家教授参加科技攻关及技术支持,实现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共赢。

(七)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网络设置,迅速在新办企业中建立联络员制度,扩大人才工作覆盖面,做到每家企业有一名联络员,进一步细化联络制度,明确镇村联络员定期走访企业制度,及时将上级精神传达到企业并听取企业科技人才工作需求,及时反馈党委、政府,畅通政企工作交流渠道。

篇6:经济转型与科技创新

认真学习《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干部培训系列读本》后,发现‚自主创新‛一词时刻贯穿在党和政府的战略部署中。温家宝总理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将会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是我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提高经济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各项事业持久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坚持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将广东经济推进到‘创新跨越,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是发展的要求,正确的选择。

一、自主创新是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现行区,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多年来,我省许多产业领域的技术进步主要是通过引进实现的。但是实践证明,技术引进并不必然导致创新能力的提升。技术能力必须是内生的,必须来自技术学习与消化吸收,来自技术创新的实践。自主创新是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要素,也是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和先导力量,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间科技竞争成败的一个

1重要标志,成为决定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一个基础条件。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证明,自主创新是走出危机的必由之路。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失去自主创新支撑的扩大内需,将有可能加剧我省经济已有的结构性矛盾,使得未来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难度更大、成本更高。危机过后的世界经济特别是产业格局将会改变,而主导这场变革的力量仍将是自主创新。能否把当前扩大内需中所形成的庞大市场,转化为激励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机会,打造我省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决定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只有在扩大内需中注重自主创新,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才能使危机之后的我省经济与科技发展形成良好互动,以此推动我省企业向全球产业链的高端攀升。

二、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包括法律、制度、政策等环境,政府要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搞好服务,形成自主创新的环境。大力开展对中央关于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的政策的宣传,提高人们的自主创新意识,还要大力宣传各项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措施,发挥政策支持、鼓励作用,调动人们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创造性。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要求我们摆脱对国外技术依赖,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创新,它不同于模仿创新和技术引进,是一种从无

到有的创造过程,是高级的脑力劳动。人们要获得自主创新的成功,就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因此就需要行之有效的制度进行激励、引导、帮助和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来维护自主创新的经济利益。知识产权制度是保护智力劳动成果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是促进自主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增强经济、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激励机制之一。它以法律和经济手段支撑和激励创造者的精神生产活动,通过授予创造者在一定期限内享有其自主创新成果专用权,对创造者进行保护,为权利人提供最经济、有效和持久的创新激励动力,保证自主创新活动在新的高度上不断向前发展,促进创新成果所蕴藏的先进生产力快速增长。知识产权制度与自主创新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知识产权制度伴随自主创新而产生,又随着自主创新的发展而发展,反过来,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一种激励、保护机制又促使自主创新蓬勃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对知识和智力资源的创造、占有和运用,已经成为各国、各地区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成为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鼓励自主创新,尊重知识产权,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从而持续有力地推动知识和智力资源实现从创造到应用的良性循环,正在成为各国、各地区追求的重要目标。因此,尽快完善我省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实施有效的地区知识产权战略,增加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改善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推进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效应用,加速其产业化、市场化,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些都将为培养和提高我省的核心竞争力,保证我省经济、社会快速、持久、平稳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三、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知识创新的中坚力量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在人才。高素质创新人才缺乏,是当前我省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和知识优势,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使之成为我省产业技术的源泉、自主创新的依托和人才培养的基地。深化高校科研改革,推动重点建设的高校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结合型转变。大力引导高校科研人员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提高前沿技术的研发能力。深化科研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开发类科研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公益类科研机构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通过政策引导,壮大一批基础好、实力强的科研机构,突出加强与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密切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推动有条件的科研机构成为面向行业的技术创新中心。我省实施了各类人才培养工程,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积极引进拥有创新成果、通晓国际先进管理、善于运作科技资源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人才。另外,广东高校还应该发挥科技人员集聚,创新能力强的优势,积极主动为地区域经济服务,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提高区域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广东高校成为推动自主创新、促进科学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建立健全的科技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的科技管理制度,切实把政府管理科技的职能转变到规划引导、政策调控、综合协调、公共服务上来,逐步实现自主创新工作由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向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转变。加强科技及其产业化统计工作。加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之间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衔接,建立和完善重大科技事项统筹协调和重大专项生成机制,进一步明确科技计划、项目生成、过程管理、咨询服务等各类主体的权利与责任,规范科技计划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加强评估机构和专家队伍建设,逐步建立科技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规范科学技术评价活动。

上一篇:感怀清明下一篇:销售工作过程中应掌握的财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