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促进一题多解

2024-04-17

联想促进一题多解(通用14篇)

篇1:联想促进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方法巧

做数学应用题, 老师要求我们一题多解.开始, 我想: 把题做出来就行了, `多解'不是`自找麻烦'吗?

但是, 当我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了一段时间以后, 我才感到这不但不`麻烦', 而是挺有趣.如一道比例分配应用题, 我曾找出了`归一'、`分数'、`比例分配'、`比例'四种解法.

一次数学考试, 有一道题: `黄铜中, 锌和铜的比是3∶7, 现在有87.5 公斤铜, 应加入多少公斤锌才能炼出这种黄铜? '我马上就想到: 第一步先求黄铜总重量, 第二步根据锌占的比例数求出锌的重量.除此之外, 还有没有别的解题方法呢? 我很快又想出了另一种方法: 设锌重为x 公斤, 3∶7=x∶87.5, 这样, 一步就算出了锌的重量是多少.用后一种解法, 速度快, 算得准, 能`挤'出时间来检查、验算其它的.答题.

北京市三里河三小六 (4) 班 刘燕讲 峦予记

聪聪学会了`假定法'

时钟敲了九下.

爷爷: 该睡觉了.

聪聪: 这道题还没做完, 用`逆推法'和`图示法'分析都不行.爷爷, 您说怎么办呢? 爷爷戴上老花眼镜, 仔细看题目: 甲乙两种戏票共20 张, 共用去4 元5 角.甲种票3 角, 乙种票2 角, 两种票各买了多少张?

爷爷: 这道题可以用`假定法'来分析.假定每张票价都是3 角, 20 张应付多少元?

聪聪: 一共付6 元.

(0.30x20=6.00)

爷爷: 比原来的总钱数多了多少元?

聪聪: 多了1.50 元.

(6.00-4.50=1.50)

爷爷: 为什么多算了1.50 元?

聪聪沉思了一会儿, 回答: 因为把票价是2 角的票都多算了1 角.爷爷: 2 角的票有多少张?

聪聪高兴地蹦了起来: 我会了! 我会了! 2 角的票15 张.〔1.50÷(0.30-0.20) =15〕3 角的票就是5 张. (20-15=5)

爷爷又提了一个新问题: 假定20 张票都是2 角的, 你能按上面的过程分析吗?

聪聪很快列出了算式.少年朋友, 你能用`假定法'来分析解答吗?

湖南津市二完小 文德训

篇2:联想促进一题多解

一道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往往不是唯一的。因此,要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例1甲、乙两人要运240吨货物,甲单独运8小时能运完,乙单独运6小时能运完,两人合作几小时能运完?

思路1:要求两人合作多少小时运完,必须先 求出甲、乙两人每天各运多少吨,然后用总吨数除以每天合运的吨数即得。

1思路2:把这堆货物看成整体“1”,乙8

111,两人合运一天可以运这堆货物的(),用686

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就得工作时间。

3例2一服装厂计划生产2500套服装,前6天完成,照这样计5

算,剩下的还要几天能完成?

思路1:先求剩下的任务,再求还要几天。

思路2:先求完成任务需要的时间,再求剩下的还要几天。思路3:剩下的任务包含几个6天所完成的任务,就需几个6天。

33另外,有一种简便的方法是:6÷×(1-)。你能说出这样列55

篇3:你未来的职业优势是什么?

1.一看到对方的脸就知道他 (她) 对你有没有好感Yes→2NO→3

2.休闲的时候看电视和看书相比, 你更喜欢看书Yes→6NO→5

3.不论是游泳或一般球类等运动, 都可以达到一般的水准Yes→4NO→5

4.对读书或工作以外的事情, 兴趣不大Yes→8NO→7

5.对计算机、网络、电子邮件等都蛮有概念的Yes→6NO→7

6.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 你极有把握说服对方Yes→10NO→9

7.初次相见就有人被你电到, 还请你吃饭Yes→C型NO→9

8.一旦决定要做的事就绝不会半途而废, 一定坚持到底Yes→D型NO→7

9.你觉得自己的文笔还不错Yes→C型NO→B型

10.人家用英文跟你交谈, 你有自信对答如流Yes→A型NO→B型

测试结果分析:

选A的人:口才、说服力。你的特长就是那张嘴啦!你伶牙俐齿、巧舌如簧, 也许你现在还没感受到自己这方面的才能。只要今后多下工夫, 有一天一定会开花结果的, 所以从今天开始, 多在语言方面加油吧!

选B的人:鬼点子、独创力。你是鬼点子王, 创造力一流!说不定你自己都还没察觉到你有这方面的潜力咧!你独特的构想可以好好地运用在公关或商品开发上, 要不然在诗词创作或绘画上也会有不错的成绩喔!

选C的人:社交性。你的特长就是善于跟人家打交道, 你有一种吸引群众的魅力, 适应力又强, 就算普通人敬而远之的家伙也会折服在你的魅力之下!

篇4:巧妙联想 一题多解

题目如图1,△ABC中,∠ACB=90°,∠CAD=30°,AC=BC=AD.求证:BD=CD.

思考:对本题直接进行解答,一下子无从下手,似乎在条件与结论之间无法建立联系.如果我们根据问题所提供的条件∠CAD=30° 及AC=BC,进行联想,构造熟悉的图形,那么解法就会“油然而生”.

策略一要说明BD=CD,也就是要说明△BCD为等腰三角形.我们可以联想到构造底边上的中线、高或顶角的平分线.如果作出底边BC的高DF,则应有CF为BC的一半.又由∠CAD=30°,我们联想到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因此,可以构造出一个直角三角形ACE,只需要说明边CE与CF相等即可.

证法1:如图2,过C作CE⊥AD于E,过D作DF⊥BC于F.

∵∠CAD=30°,

∴∠ACE=60°,且CE=1/2AC.

∵AC=AD,∠CAD=30°,

∴∠ACD=∠ADC=75°.

∴∠ECD=∠ACD-∠ACE=15°,∠FCD=90°-∠ACD=15°.

∴∠ECD=∠FCD.

∴△CED≌△CFD(AAS).

∴CF=CE=1/2AC=1/2BC.

∴CF=BF.

∴Rt△CDF≌Rt△BDF(SAS).BD=CD.

证法2:如图3,过D作DE⊥AC于E,过D作DF⊥BC于F.

∵∠CAD=30°,

∴∠ADE=60°,且DE=1/2AD.

∵∠ACB=90°,

∴DE∥BC.

∴∠EDC=∠FCD.

∴△CED≌△DFC(AAS).

∴CF=DE.

∴CF=1/2AD=1/2BC.CF=BF.

∴Rt△CDF≌Rt△BDF(SAS). BD=CD.

策略二由于△ABC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我们可以联想到利用此三角形构造出一个正方形,从而可以得到等边三角形.

证法3:如图4,作△AEB,△AEB≌△ACB,则四边形AEBC为正方形.连接ED.

∵∠BAD=45°-∠CAD=45°-30°=15°,

∴∠EAD=∠EAB+∠BAD=45°+15°=60°.

又∵AD=AC=AE,

∴△ADE是等边三角形.

∴ED=AD=AC=EB.△EBD为等腰三角形.

∵∠DEB=90°-∠AED=30°,

∴△ACD≌△EBD(SAS).

∴CD=BD.

策略三根据条件中的角度∠CAD=30°,∠CAB=45°,我们可以构造以AC为边的等边△ACE,如图5,从而可以得到图形中的△BDE是等边三角形,可得CD、DE、BE和BD都相等.

证法4:如图5,作△ACE,使△ACE为等边三角形,连接ED、EB.

∴∠CAE=60°,CE=AC.

∵AC=AD,∠CAD=30°,

∴∠ACD=75°,∠BCD=90°-∠ACD=15°.

∵∠ECD=∠ACD-∠ACE=75°-60°=15°,∴∠BCD=∠ECD.

又∵CD=CD,EC=AC=BC,

∴△ECD≌△BCD(SAS).ED=BD.

∵∠CAE=60°,∠BAC=45°,∠CAD=30°,∴∠DAB=∠EAB=15°.

∵△ACE为等边三角形,AC=AD,∴AD=AE.

∴△ABD≌△ABE(SAS).

∴BE=BD=DE,△BDE为等边三角形.

∴∠DBE=60°,∠DBA=30°,∠CBD=∠ABC-∠DBA=15°.∠CBD=∠BCD.

∴CD=BD.

篇5:高中数学“一题多解”的学习心得

进入高中阶段之后,我们经常会在数学学习时遇到困难。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的学习难度比较大,我们需要对数学题目进行深度思考,理清数学题蕴含的逻辑结构。为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提升数学解题效率,我们应该掌握“一题多解”的方法。

一、无法应用“一题多解”方法的原因探讨

(一)基础知识理解不足

我们处在成长的特殊阶段,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比较弱,对具象知识的理解能力比较强。高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特征,我们在理解知识时往往会出现认知混淆的问题。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关乎解题效率,基础知识理解能力越强,解题效率越高;

基础知识理解能力越弱,解题效率越低。高中教材中有很多数学定理、数学公式、数学法则等,题目解析的难度相对较大。我们只有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解题实践中,才能收获事半功倍的解题效果,才能形成“一题多解”的思路。很多同学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不足,没有将理论知识点和解题实践练习在一起,导致数学学习陷入困境。

(二)没有联系新旧知识

新的数学知识点和旧的数学知识点存在相通之处,只有把握新旧知识点的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逻辑体系,才能在题海中乘风破浪。对数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大多数数学知识都存在关联性,以代数知识为例,代数知识和几何运算知识相互联系,在开展几何运算时,需要以代数知识作为基础。知识串联有着突出的裨益作用:一方面,知识串联可以加决解题速度,提高解题效率。另一方面,知识串联可以培养严谨的数学解析思维,巩固数学知识结构。很多同学在解题过程中没有联系新旧知识,对新旧知识进行区别对待,导致数学解题效率比较低,“一题多解”无法实现。

二、高中数学“一题多解”的重要性

(一)开拓数学思维

首先,在数学解析中应用“一题多解”方法,可以开拓数学思维。数学问题大多设置了多个“陷阱”,我们需要深入挖掘题目的本质,探索问题的解答方法。“一题多解”可以辅助我们对数学题目展开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培养数学解析能力。在“一题多解”的作用下,创新型的数学思维将逐渐生成,数学解题的正确率将大大提升。

(二)深化数学认知

其次,在数学解析中应用“一题多解”方法,可以深化数学认知。在传统数学认知模式中,知识的独立性比较强,“类型题”禁锢了我们的数学思维,我们经常对在“类型题”的解析中采用僵化方法。僵化方法的确能够解决类型题目,却不能解决复杂性的综合分析题目。“一题多解”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举一反三的技巧,深化我们对数学知识的认知。

三、高中数学“一题多解”的有效方法

(一)等差数列的“一题多解”方法

在解决等差数列问题时,可以应用“一题多解”的重要方法。以下面这道题目为例,已知{an}满足an=n/n+2,并且存在n∈N*,诗比较an与an+1的大小。在对an与an+1进行比较时,我们可以结合之前所学的数学知识,对等差数列的特点进行分析。从作差的角度来看,当an与an+1之差大于0时,说明前者比较大;当an与an+1之差小于0时,说明后者比较大。从作商的.角度来看,当an与an+1的商大于1时,说明an比较大;当an与an+1的商小于1时,说明an+1比较大。在采用作差方法时,可以得出以下的式子:an+1=an=2/(n+2)(n+3)>0,所以an+1大于an。在采用作商方法时,可以得出如下的式子:an/an+1=n2+3n/n2+3n+1<1,所以an+1比^大。

(二)概率问题的“一题多解”方法

在解决概率问题时,也经常要应用“一题多解”的重要方法。一下面这道题目为例:已知箱子里有两个黄色球两个白色球,那么先摸一个黄球不放回,再摸一个黄色的概率是多少。第一种解答方法如下二假设先摸到黄球的概率为事件A,再摸到一个黄球的概率为事件B,那么两次都摸到黄球的事件为A∩B。对上述两个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罗列,提取相应的事件个数,A事件的个数是6,A∩B事件的个数是2,那么摸到两个黄球的概率应该是1/3。第二种解答方法如下二假设先摸到黄球的概率为事件A,再摸到一个黄球的概率为事件B,那么两次都摸到黄球的事件为A∩B,P(A)=1/2,P(A∩B)为1/6,P(B/A)为1/3。

篇6:一题多解,曲径通幽(网友来稿)

武汉市汉南一中 张大勇

一题多解在理科学习中经常用到,而在文科学习中却殊为少见。实际上,在语文等人文学科中一题多解同样大有用武之地,试以实例证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根据要求答题。

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天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之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B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

C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 D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解法一:从词语本身着眼,抓语素,断词义。“私访”与“密走”相参照,“私”即“密”,“访”即“走”,合义“私下走访”古今无差异;“资”义“资财”,“产”义“产业”,“资产”为“资财产业”之义,古今同义;“应”与“对”均“答”义,“应对”一词今使用频率仍高,义未变;“绝”乃“断绝”义,“食”乃“饮食、食物”义。“绝食”文中义为“断绝食物”,今“绝食”字面义仍如此。但是,词义的范畴除了词语的文面意义外,还包含色彩、倾向等附加意义。今“绝食”的附加意义多表示抗议或自杀,此义于文中显然不合,故答案应选D。

解法二:立足文本,语境释义。可以将四个选择肢还原到文本之中,瞻前顾后,左右钩连,以境现义。“绝食者千余家”之前,有“郡界大水,人灾”之语,显然,食物断绝的原因是“天灾”,“千余家”是受害者;今之“绝食”当事者多是有目的、主动的,而非被动承受,“绝食”在这一点上古今差异是很明显的,故亦可断定答案应选D。

解法三:从答题技巧方面寻求答案。单选题答案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四个选项中只要对其中任何三项作出判断,整题的答案实际已明确。就本题而言,选择肢前三项相对容易判断,第四项即使拿不定主意,也无关大局,答案业已敲定(当然,第四项如能搞清楚心里会更有把握)。

上例一题多解主要是从单一角度着眼的,或从选项本身入手,或从文本本身入手,或从选择技巧方面入手。若在一题多解过程中作通盘考虑,灵活地借助多角度、多途径的结合,将使同一问题的解决呈现更广的思路,更多的.形式。仍以试题说明之。

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1)每逢深秋时节, 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法一:语意和音韵相结合求解。题目所给出的两句话尽管不完整,但从其局部字数相等、句式对称等特征判断,这两句应是整句。整句除在字数、句式方面有要求外,还要求音韵和谐,而音韵和谐常常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音节协调,二是合辙押韵。以这样的标准来审视这两句,第一句,应填入“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这样,“置身山顶俯瞰”与“每逢深秋时节”均为六字,“槐榆丹枫”与之后的“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均为四字,前后不仅字数整齐,句式对称,而且“瞰”“览”押韵,语句畅通。第二句,若填入“白云缭绕,层林叠翠”,则全句的韵脚分别是“抱”、“翠”、“水”、“茂”,押韵不好;若填入“层林叠翠,白云缭绕”,韵脚则变为“抱”、“绕”、“水”、“茂”,音韵和谐,表达流畅。综上,答案应选D。

解法二:语意和逻辑相结合求解。第一句,可抓住结尾处“美景尽览”四字作点文章。空白处若填入“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俯瞰槐榆丹枫”是一动宾短语,强调的是动作,这样,它就与收束全句的“美景”产生抵触,即“俯瞰槐榆丹枫”不是“美景”--“槐榆丹枫”才是“美景”;另从语意上看,“俯瞰槐榆丹枫”与“美景尽览”雷同,有必要让“俯瞰”与“槐榆丹枫”脱离接触,在大的意义上让“俯瞰”与“尽览”、“槐榆丹枫”与“美景”产生照应。第二句,从小河、茶园、松竹的地理位置判断,近看的空间顺序是由低到高,根据整句对称的特点,远眺的顺序也应如此,这样才合逻辑。至此,答案已水落石出。

解法三:音韵和逻辑相结合求解。

解法四:句式和逻辑相结合求解。

三、四两种解法实质上是一、二两种解法的分拆重组,不赘述。多管齐下式的一题多解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并能提高答案的正确系数。

通过以上两例不难看出,语文试题一题多解的运用面相当宽广,一题多解的方式、角度也是相当灵活多样的。语法、修辞、逻辑、文本以及题目本身透露的要求、暗示等均可作为一题多解的凭借,视具体情形,可选择单用或联用。

一题多解益处多多,首先有利于培养应变能力和立体审视问题的能力。“能力立意”已成为各类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有备方能无患,备考只有以能力为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事实证明,有意识地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是提高备考含金量、特别是能力含金量的便捷途径。其二,有利于知识的整合,可以打通各种知识、各种能力的关联。一题多解往往需要全方位调动诸种知识和能力,知识和能力的分拆、联用、换位等经常被用到,一题多解的过程既是知识得以梳理、能力重新整合的过程,又是知识、能力水准得到融合提升的过程。其三,有利于培养处变不惊、出奇制胜的心理品质和宽广的视野。

篇7:一题多解的物理题(修改版)

湖北省监利县第一初级中学 王世旺

物理解题中经常会遇到一题多解的情况,这样的题,既可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也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兹选湖北省教学研究室编写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练习册八年级上第10页中的一道题为例,略作分析。题目如下:

野兔在草地上以10 m/s 读速度向前方50 m 处的树洞奔逃,秃鹰在野兔后方110 m 处以40 m/s 的速度贴着地面飞行追击野兔,问野兔能否安全逃进树洞?(要求至少用两种方法)

题中明确说明至少要用两种方法,显然解法在两种以上。可以通过比较时间,或者比较路程,或者比较速度来进行分析判断。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先对问题中可能出现的路程、时间、速度做一个说明,然后根据可能出现的情况逐一分析。

时间:

t1——野兔跑进树洞所需的时间(5s); t2——秃鹰飞到树洞所需的时间(4s);t3——秃鹰抓到野兔所需的时间(3.7s)。

路程:

s1——野兔离树洞的距离(50m);

s2——秃鹰离树洞的距离(160m); s3——秃鹰离野兔的距离(110m);

s4——野兔跑进树洞这段时间内秃鹰所跑的距离(200m);

s5——秃鹰跑到树洞的时间内t3内,野兔可能跑的路程(40m);

速度:

v1——野兔的速度(10 m/s);v2——秃鹰的飞行速度(40m/s);v3——兔子跑进树洞的最低安全速度(12.5m/s); v4——秃鹰抓住野兔的最低飞行速度(32m/s).列举了这么多物理量(后面括号中给出的数据或为已知或可计算得出的),我们就可以选择适当的物理量来比较判断了。解题思路有如下三类:

第一类:比较时间

解法一:比较野兔跑进树洞所需的时间t1和秃鹰飞到树洞所需的时间t2;若t1 > t2,则野兔不能安全逃进树洞;反之能安全逃进树洞

解法二:比较野兔跑进树洞所需的时间t1和秃鹰抓到野兔所需的时间t3;若t1 > t3,则野兔不能安全逃进树洞;反之能安全逃进树洞

解法三:比较秃鹰飞到树洞所需的时间t2和秃鹰抓到野兔所需的时间t3;若t2 > t3,则野兔不能安全逃进树洞;反之能安全逃进树洞。

第二类:比较路程

解法四:比较在野兔安全逃进洞的时间t1内可以秃鹰飞行的路程s4和秃鹰离树洞的距离s2,若s4 < s2,则野兔是安全的,否则,不安全。

解法五:比较在秃鹰飞到树洞的时间t2内野兔所跑的路程s5和野兔到树洞的距离s1, 若s5 > s1,则野兔是安全的,否则,不安全。

第三类:比较速度

解法六:比较野兔的奔逃速度v1和野兔跑进树洞的最低安全速度v3, 若 v1 > v3, 则野兔是安全的,否则,不安全。

解法七:比较秃鹰的飞行速度v2和秃鹰抓住野兔的最低飞行速度v4, 若v4 > v2, 则野兔是安全的,否则,不安全。

学生可以选择上面提供的任意两条思路完成答题任务。具体解题过程如下: 解法一:野兔逃进树洞所需的时间:

t1=s1/t1=50m/(10m/s)=5s

秃鹰飞到树洞所需的时间:

t2=s2/t2=(110m+50m)/(40m/s)=4s 因为t1>t2, 所以野兔不能安全逃进树洞。

解法二:野兔逃进树洞所需的时间:

t1=s1/t1=50m/(10m/s)=5s

秃鹰抓住野兔所需的时间: t3=s3/(v2-v1)=110m/(40m/s – 10m/s)=3.7s

因为t1>t3, 所以野兔不能安全逃进树洞。

解法三:秃鹰飞到树洞所需的时间:

t2=s2/t2=(110m+50m)/(40m/s)=4s 秃鹰抓住野兔所需的时间:

t3=s3/(v2-v1)=110m/(40m/s – 10m/s)=3.7s 因为t2>t3 , 所以野兔不能安全逃进树洞。

解法四:野兔逃进树洞所需的时间:

t1=s1/t1=50m/(10m/s)=5s

在时间t1内秃鹰飞行飞路程:

s4=v2t1=40m/s×5m/s=200m

因为s4>s2, 所以野兔不能安全逃进树洞。

解法五:秃鹰飞到树洞所需的时间:

t2=s2/t2=(110m+50m)/(40m/s)=4s

在时间t2内,野兔所跑的路程:

s5=v1t2=10m/s×4s=40m 因为s5

解法六:秃鹰飞到树洞所需的时间:

t2=s2/t2=(110m+50m)/(40m/s)=4s

野兔逃进树洞的最低安全速度:

v3=s1/t2=50m/4s=12.5m/s

因为v1

解法七:野兔逃进树洞所需的时间:

t1=s1/t1=50m/(10m/s)=5s 秃鹰抓住野兔所需的最低飞行速度:

篇8:联想促进一题多解

先来说说“一刻”产品,首页是文章列表,划开左侧栏是“今日一刻”、“往期内容”以及“我的喜欢”。看完一篇文章的互动操作有“喜欢”和“分享”。简单到莫名其妙有没有?为什么没有设置内容栏目?影评、书评和何种闲言碎语混在一起好吗?豆瓣的同学告诉我,内容先上,栏目是下一版的计划。

我随意翻了几篇文章,意识到一个问题:产品本身的功能都是小事,产品背后代表的思路才是关键。“一刻”这个产品的推出,代表着豆瓣的媒体化思路。

不运营?去中心化?

豆瓣Blog给“一刻”写了一篇文章,最后一句话是:“在移动端做一个媒体性的产品,是豆瓣这个大型社区新的延伸,也是尝试。我们的经验并不充分,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没错,豆瓣成立9年了,但是从来不愿意、或者是不屑于做媒体,尽管它有那么多精彩的影评、书评,甚至小组直播贴都能诞生出《失恋33天》的剧本,但是你看到过豆瓣主动给你推荐过内容吗?你见过将这些内容聚合起来向外输出吗?没有。

阿北是这样说的:“很多公司会做运营,让编辑将好的内容提出来,可是豆瓣却没有走这条路。”“我们从来不在社区里做话题或炒作的事情,到现在为止,整个社区没有一个编辑。”“豆瓣内部将小组、小站、线上活动看做我们的社区,而它的运营原则也非常简单:我们不运营。”

这种不运营的思路来自于豆瓣根深蒂固的“去中心化”信仰,阿北在他的博客中说:“豆瓣从诞生开始,就是去中心化的设计:豆瓣以个人、友邻和兴趣为中心,而不是以热点为中心。”

阿北大概打心眼里瞧不上“运营”、“炒作”、“话题”、“媒体”这些概念,他执着于用技术、用产品解决一切事情。

于是我们看到豆瓣好像永远在自娱自乐,而且豆瓣上的每个人也都在自娱自乐,如果你不是豆瓣的用户,或者如果你不是小组的活跃用户,你会感到一头雾水,这些人在玩什么啊?

不妨对比下知乎

其实试用“一刻”之后,我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知乎日报”的玩法么。

知乎和豆瓣是互联网上少有的聚集了大量高质量内容的社区。去年这个时候,知乎推出了新的移动应用“知乎日报”,将知乎上精彩问答结合时事热点、趣闻轶事挑选出来,起一个“标题党”的标题,每天十几条,推送给用户。

当时周源开玩笑说,希望你周围的人,爸爸妈妈、老公或老婆,同学朋友都能装一个知乎日报。我理解他的想法是这样的,并不是所有网民都那么小众、那么文艺地会去刷知乎社区,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知乎日报的用户。

知乎日报的运营也很有趣。知乎上有个问题“如何评价知乎日报的标题文案?”,很多人评价知乎日报的标题太口语化、太情绪化、“颇有天涯和港媒风范”。但是你考虑到知乎日报想取悦的是一群什么样的用户,就理解它的标题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后来知乎再接再厉推出了知乎周刊、知乎月刊,还有最近“盐”系列自选集,说这是媒体也好,出版也罢,总而言之,知乎一直在通过运营手段将社区中的高质量内容输出。

你可以看到知乎和豆瓣是多么的不同,如果豆瓣早些做类似的事情,大概已经搞出来很多“影评精选”之类了。

移动阅读与信息流动

“一刻”切入了移动阅读这块市场,可以说是豆瓣移动端不错的一个产品方向。在此之前,豆瓣的APP们都在做什么?你简直找不到好的理由来装豆瓣的APP,用户最多的应该是豆瓣FM和豆瓣电影了,用豆瓣FM听听歌还算不错,而豆瓣电影主要的功能是用来买票的,对于高质量的影评没有任何推荐;而豆瓣读书至今没有单独的APP。在PC端最有价值的内容,豆瓣吝啬于将它们推向移动端。

人们将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手机上,通过手机交流,通过手机看朋友分享的内容,移动互联网让信息流动地更快更有效了,而信息流动起来才有价值。

篇9:一题多解“四要”

一题多解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同课异构的观摩教学中,听了两位教师执教“按比例分配”一课,他们不同的教学,引发了我对一题多解的思考。

A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放手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例题1,然后汇报解法。在教师不断“还有哪些解法”的追问下,师生绞尽脑汁罗列了6种解法。此时的解法汇报演变成了教师与尖子生的对话,大多数学生成了陪衬,且听得是云里雾里的。随后的例题2教学也如出一辙。当下课的铃声响了,课堂练习还没开始。

B教师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这道题分配什么?按什么比例分配?”指导学生按比例分配法的解题步骤与书写格式,再放手让学生完成“做一做”。在此基础上观察例题1、“做一做”,引导学生总结按比例分配法的解题步骤。随后的例题2教学,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并完成了大量的课堂练习,包括一些变式题,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

课后访谈:A教师说,我是根据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理念设计这节课的,没想到大部分学生却不领情,教学效果这么不理想。B教师说,我是这样思考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这节起始课我不考虑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训练,而是重点让学生掌握好按比例分配解题的思路,夯实基础后,第二节练习课再进行一题多解训练。

比较两位教师的设计意图与教学实施情况,启示我们一题多解不能盲目进行训练,尤其是知识的起始课。那么,进行一题多解教学时要注意什么呢?

一、要针对学生实际

一题多解要因材施教。学生基础好,思维活跃,放手探究;学生基础差,思维水平一般,引导点拨。案例中的A教师忽视学生的实际,又不善于引领,课堂出现冷场也在情理之中。任凭教师“还有哪些解法”的呼唤,绝大多数的学生仍是无动于衷,课堂理所当然就演变成了教师与尖子生的对话,而大多数陪衬生对这些解法也是外行看热闹,更不用说是学困生了。那么,追求这样的一题多解有什么意义呢?

二、要夯实主要解法

笔者很赞成B教师的观点,学生第一次学习按比例分配问题,应让学生先掌握好按比例分配解题的思路及书写格式,在夯实主要解法后,再发散其他解法。也就是先让每个学生都掌握这一主要解法,再在理解主要解法的基础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才是进行一题多解的前提。

三、要梳理解题思路

一题多解不是罗列各种解法。因此,对于一道可以多解的题,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提出“这题还可以怎样解”,坐等学生的多种解法自然而然地“爆”出来,而应积极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从不同地方入手,通过不同途径找到题目的多种解法。当学生杂乱地提出多种解法后,教师不能就此止步,而应引导学生将这些解法进行整理归纳,从中进一步明确这些解法是通过哪些思路得到的,这样就可不断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如,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不外乎有归一思路、分数乘法思路(即按比例分配思路)、分数除法思路与分数除法相对应的方程思路。而案例中的A教师只是把一题多解理解成罗列出各种解法,忽视了引导学生梳理解题思路,纯粹是为一题多解而一题多解。

四、要比较多种解法

篇10:浅谈初中数学几何中的一题多解

——读《初中数学一题多解》

殷锐

摘要数学充满着浓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数学教学应体现其科学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不同层次的学科味,实施多样化学习,选择不同层次的练习,同一练习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适时进行“一题多解”训练培养发散思维。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要尽量体现发散思维,让学生真正在几何数学的思维上有所提高。

初中几何教学“添加适当的辅助线”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位学生收集3—5题有关三角形添加辅助线的典型练习,汇集到各组小组长处,各组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互相讨论选择出3题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课前上报到老师处,老师适当选择几个有层次性的展示出来作为课外作业,小组根据课外作业讨论寻找不同辅助线的添加方法,以达到“一题多解”,再通过课堂组织学生共同探讨何种 “辅助线”的添加方法最有效。这样,让学生来选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来选教材,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外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增加了学生的数学交流,其中学生敏捷的思路很令我折服。其中一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八年级学习矩形性质时学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关于这一定理逆命题的证明学生通过添加不同的辅助线得出各种证明方法,还有的学生利用折纸的方法进行说理,学习过《圆》以后我们还可以给出下面的证明方法:

篇11:一节高三一题多解课的听课感悟

摘要: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做题,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自己去体验,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最后自己总结解题经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笔者认为,题不在多,关键在精,不讲究面面俱到,但要有代表性.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少讲,甚至闭嘴,要做到学生能完成的事情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家作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关键词:少讲,多练,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高三数学课,以复习课为主,为了达到复习效果,为了攻克重点、难点,教师大多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形式教学.笔者也经常采用这两种形式上课.但是,在一题多解课上,一道题有很多种解法,是不是每种解法都要讲,讲到什么程度,怎样取舍,对学生更好,在课堂上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怎样把握好这个度,一直是笔者在思考的问题.前一阶段,笔者听了一堂一题多解课,颇有感触.1.课堂

1.1问题的提出:

给定两个长度为1的平面向量OA和OB,它们的夹角为120,如图1所示,点C在以O为圆心的弧AB上变动,若OCxOAyOB,x,y∈R,求x+y的最大值.1.2 问题的解决: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并解题

学生都积极思考,教师下来巡视学生的解题情况.3分钟过后,有学生甲给出了解法1:OCx2y22xyOAOB 1x2y2xy(xy)23xy 2图1

xy(xy)23xy131

22(xy)24 xy2

当且仅当x=y=1时取等号.讲解完毕

评说:向量与数量的转化,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式子两边平方,利用向量的平方等于模的平方将向量关系转化为数量关系,这是解决向量问题最基本的转化思想,在这点上,学生能很快想到,并且给出正确解答,说明教师平时在这方面花的功夫不少.接下来教师询问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很快学生乙给出了如下解答:

1解法2:如图2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OA=(1,0),OB(,2y3y3OCxOAyOB(x,0)(,y)(x,y)

2222y321(x)2(y)

22y 3),21x2y2xy(xy)23xy

xy(xy)3xy131

222(xy)4 xy2

当且仅当x=y=1时取等号.教师:很好.投影 2x 图2 评说:对于向量问题,如能建立坐标系,用坐标将向量问题转化为数量问题,也是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掌握不错.教师:还有其它解法吗?过了一会,见学生没有什么反应,教师就给出了提示,设∠COA=,则会有什么等量关系呢? 一会儿,学生丙给出了如下解答: 解法3:如图3,设,则OC(cos,sin),(0,2),由解法2得 31yxcossincosx23

2sin3yysin23xycos3sin2sin(6)2

当且仅当3取等号.教师:还有其他解法吗?学生丁:

解法4:如图4,过C作CD//OB,CE//OA,分别交OA,OB于点D,E两点,则OD=x,OE=CD=y,OC=1,∠ODC=60,∠OCD=120,由正弦定理得:

xy12sin(120)sinsin603xy2323sin(120),以下解法同上

sin评说:利用解三角形的思想来解决向量问题,想法新颖,让学生开阔思路,且比较精炼,学生容易想到,非常不错.教师:还有其它解法吗?

教室里学生已没有先前的踊跃,没有其它思路.教师:如果分别在等式OCxOAyOB两边同乘OA,OB,这样构造一下,大OCOAxOA2yOBOA家看看会怎样..2OCOBxOAOByOB让学生思考片刻,有同学恍然大悟.1学生戊:两式相加,右边变成(x+y),将x+y又一次构造出来,后面的解法同

2前.评说:此解法是一个特例,技巧性较强,学生不容易想到,是一个“巧解”,但并没有多“巧”,笔者认为,这个解法可以不讲.此例讲解完毕.此时离下课已不足2分钟.紧接着教师又给出了一个变式:给定两个长度为1的平面向量OA和OB,它们的夹角为120,如图5所示,点C在OAB的内部(包括边界),若OCxOAyOB,x,y∈R,求动点M(x,y)所构成的区域面积.(约5分钟)

提示:先考虑点C在线段AB上.学生思考片刻,教师见学生没什么反应便开始讲解:若点C在AB上,则x+y=1,则由点C在三角形内部可得

0x10xy1,又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可得,再由线性规划即可得解.0y12.评说

2.1 亮点

2.1.1精炼选题,让学生有了充分的发挥空间

整个课堂只有一个例子,后面这个也是这个题的变式,此例虽然是一个老题,但非常有分量,有代表性,基本上能将向量当中要体现的思想与方法都体现了出来,体现了转化与化归思想,做到了少而精.2.1.2学生参与度高

学生积极参与,能力较强,向量的基本方法(两边平方与坐标法)掌握的不错,教师在这方面下的功夫得到体现,作为一个省二级重高的中等学生来说,非常难得.2.1.3教学环节流畅自然

课堂内容饱满,学生思维活跃,教师讲解到位,精讲,精炼,废话很少,能将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有充分时间思考,解题.课堂衔接自然,流畅,整节课下来,教师没有多余的话语,让学生多动,多想,多写,学生的活动充斥整个课堂,思路清晰,课堂效果不错.2.2 缺憾

2.2.1 没有小结

没有课堂小结,笔者认为,并不是每堂课都要有小结,但对于这节课来讲,小结是必要的,如果能在讲完例子以后,直接让学生进行自我小结,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心得体会,课堂效果会更好一些.2.2.2 拖堂

在讲完例子以后,只剩2分钟,教师给出了后面的变式,时间花去5分钟,这个题对学生而言,是个难题,学生很难自己完成,与其解决不了,还不如不讲,如果一定要让学生见识一下,可以将其作为思考题,让学生课后去思考,等到下次再讲解.做为年轻教师,在时间把握上有待加强.2.2.3细节的处理不够精准,形成误解

画图相对要准一些,特别是平行线,一定要平行,如果画平行了(如图6),0x1会发现其变式的解答有问题,限制条件有待商榷,应将条件改为

0y10x0y23才对.23

3.感悟

3.1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要合理运用,通性通法要重点讲解,不能含糊

习题课,概念理解课,复习课,教师经常会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形式上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可以层层递进,突破难点,达到课堂的高潮.但是对于一题多解,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有侧重,不能几种解法同等地位,应侧重于通性通法地讲解,对于那些所谓的“巧解”,只需让了解一下即可,有的甚至可以不讲,比如在本课例中,解法1与解法2是通法,要着重讲,要讲透彻,而最后的一个解法,只是正好凑巧,是个案,对普通学生来讲是可讲可不讲的,而且可能讲多了,反而会冲淡前面通法的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中等生来讲,要着重对通性通法的讲解,将讲解“巧解”的时间空出来,让学生自己来寻求通性通法,自己来掌握通性通法,培养最基本的数学素养与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不焦不躁的解题作风,不紧不慢的思维作风,让学生真正静下心来.3.2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构建有效课堂

杭州市教研室李老师将数学题大致分为三大类:可做题、可动题与可怕题.对于可做题要求做得准而快,可动题要多得分,可怕题要能得分.那么对于教师来讲,选择课堂例题,应在可动题里面选择,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做题,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自己去体验,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最后自己总结解题经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笔者认为,题不在多,关键在精,不讲究面面俱到,但要有代表性.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少讲,甚至闭嘴,要做到学生能完成的事情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家作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笔者认为,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1)例题要少而精,要有代表性,象上例这样一题多解的,基本上一题足矣.(2)提倡先做,后讲,甚至可以不讲,将学生的解法通过适当的修正即可,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动笔,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路,不要想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学会放手,保姆式的教学是最要不得的.(3)要回归课本,充分体现数学思想.很多课本上的习题与例题是很典型的,它的典型性与示范性不是参考资料上的题所能取代的.当然回归课本,并不是简单地将课本中的例题、习题重做一遍,而是要让学生从教材基础题中自己提炼出解题方法、解题思想以及从中蕴含着的数学思想,思维模型.(4)要落实训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统观全局,注意每个学生,走下讲台,密切关注学生的训练,对学生出现的好方法及时加以肯定,多讲几个好字,多竖竖大拇指,让学生切实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学生出现的不应错的东西及时指出,并加以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密切关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教师真的在乎他,并且一视同仁,让学生信服,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喜欢做题,喜欢数学课,从而做到事半功倍,真正主动地、有效地去做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及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分析错因,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根源,解决学生真正的困惑,从而做到真正的理解学生。

要怎样构建有效课堂,真可谓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将时间还给学生,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努力提高学生对知识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尽可能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层面上进行指导,去揭示问题的本质,要重视对通性通法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总之,揭示数学的本质、如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本质,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在这个话题上,唯有努力、努力再努力,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惟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做,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才能让教师、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揭示本质.参考文献:

篇12:四年级数学应用题一题多解比赛

(说明:本卷共10题,每题必须要用两种方法解答,满分100分)

1、水波小学每间教室有3个窗户,每个窗户安装12块玻璃,8间教室一共安装多少块玻璃?

2、白塔村计划修一条288米的水渠。前两天一共修了48米,照这样的进度,还要几天能修完?

3、虹光宾馆购进100条毛巾,每条4元。如果用这些钱购买8元一条的毛巾,可以买多少条?

4、生产队在15平方米的土地上共育苗135棵,照这样计算,要育苗1215棵,需要多大面积的土地?

5、有一筐苹果连筐重42千克,卖掉一半苹果后,连筐重22千克,这个筐重多少千克?

6、上衣50元,裤子25元,买4套这样的服装共需要多少元?

7、哥哥有81张邮票,弟弟有75张,哥哥给多少张给弟弟,他们就一样多了。

8、一块正方形木板,钜去一个角,剩余的木板还有几个角?(画出简单示意图)

9、计算1+2+3+4+5+6+……+19+20结果。

篇13:质疑“会计监督”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指出:“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够使伪科学、伪理论现出原形,从而捍卫真正的科学与理论②。”笔者从事会计职业30余年,后来又从事注册会计师职业,其间还兼任会计学教师多年,算是有些实践经验的会计人。笔者认为,会计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因此实践也是检验会计学理论的唯一标准。本文运用处理会计业务经验,演绎“‘会计监督’论”的发展史,论证谁有权对企业进行会计监督,会计机构负责人和会计人员有无监督权,探讨、分析“国家赋予”会计监督的合理性,进而论述无权的会计监督是怎样被转移的。

一、“会计监督’论”的发展史

1949年前,中国会计学教材大约没有论述过会计监督,西方至今没有论述过。但是,会计监督论或会计监督职能论,毕竟有过60年精心制造的历史,不可小觑。

1952年版《新会计学教程》说:“会计的旧观点:在旧中国的社会里,会计向来被视为一种‘应用技术’,学习会计认为是受‘技术教育’,办理会计认为是做‘技术工作’;会计的新观点:新会计是经济计算的一种,用以管理监督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并反映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企业进行生产、经营业务,籍着会计的方法,就可以考核计划的执行情况,这就充分表现着它的监督性③”。1983年版《工业会计学》提出:“会计反映和监督企业计划执行的过程,也就是反映和监督企业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过程④”。1985年版《银行会计概论》提出,“运用会计资料在宏观和微观方面结合有关部门进行分析,则发挥会计核算、监督和国民经济中的‘晴雨表’和‘总会计’的作用⑤。”1985年1月21日,《会计法》出台,设置“第三章会计监督”,其中第十六条规定,“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1986年版《会计原理》提出,“会计监督和促进对国家法令、制度、纪律的贯彻执行”。强调“不仅要利用会计资料进行事后检查,更重要的是要进行事前的监督⑥。”

1992年,我国进行会计制度改革,7月,《基础会计》提出“会计监督职能就是在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同时,对经济业务是否符合经济法规制度和会计准则进行考核和控制”。进而论述,“核算是监督的前提,监督是核算的保证⑦”。12月29日,第一次修正《会计法》,仍然保留“第三章会计监督”和第十六条规定。1996年6月17日,财政部出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其中第七十三条规定:“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等计11条,细致入微,会计监督理论非常具体。1999年10月31日,第二次修订《会计法》,将第三章第十六条修正为“第一章总则第五条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全面了,升格了;第三章11条改为9条。

问题是:会计的旧观点,会计的新观点,孰是孰非?是谁“籍着会计的方法,就可以考核计划的执行情况”?

二、谁有资格对企业以及总经理进行会计监督?

(一)电影《林家铺子》的故事,距离今天只有几十年,并不遥远。林老板是主角,是店老板,相当于投资者兼总经理。开办林家铺子的资本主要是自筹的,有一部分是吸收民间资金。因为林家铺子比较小,他集财产所有者、经营者于一身,既兼计划和出纳,相当于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又兼进货和销货,属于营业人员,还兼记账和算账,是会计人员,千头万绪一把抓,忙的狠。

谈到“谁有资格对企业以及总经理进行会计监督”,大约只有借款给林家铺子的社会底层的老百姓,才有权监督林老板,因为那些钱是棺材本或是屈指可数的养老金,都是血汗钱。作为兼职会计人员,谈不上对企业进行会计监督。

(二)在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条件下,投资者不再参与企业管理,而是通过签订约定书的方法,规定任务,选择总经理,要求其在完成各项指标的同时,提供经过审计签证的会计报告。总经理尽管也通晓会计核算,但因为担负企业全面管理任务,不允许他参与会计核算和编表,于是设置总会计师或财务经理,分管财务管理与会计机构等。进而设置会计机构负责人,执行会计行政管理任务,稽核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人员是执行会计核算和编表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除日常会计核算外,期末必须编制并向会计机构负责人提出具备真实、允当品格的会计报表,作为相对完成任务的标志。

会计机构负责人稽核会计报表是否具备真实、允当品格并签章。总会计师或财务经理根据总经理与生产车间和各职能机构签订的约定书,对照财务会计报告作出奖惩建议,并在会计报表上签章,此时可以称谓“财务会计报告”。国有企业会计报告由审计机关作出审计意见或移送处理。民营企业总经理与会计师事务所签定委托审计约定书,由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任务,并提出具备独立、客观、公正品格的审计报告,证明财务会计报告是否具备真实、允当品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根据审计签证的财务会计报告,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借以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决定奖励或惩罚企业及其经营者,是为对企业以及总经理进行会计监督(请阅图1“会计报告供需关系示意图”)。总经理根据总会计师或财务经理作出的奖惩建议作出决定,视为对企业内部进行会计监督。

所谓“真实”,是指会计报告根据账户余额编制。所谓“允当”,是指会计报告编制符合《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编制条例》的规定。

监督是一种权力对另一种权力的制约。如投资者用投资缔造了企业,享有对企业监督权,以经过审计签证的会计报告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兑现奖励或惩罚企业及其经营者;债权人以资金支持了企业,享有对企业监督权,根据会计报告和企业到期没有偿还债务的事实,有权要求法院裁定企业破产清算;社会公众中的潜在投资者如股民,根据会计报告判断上市公司发展趋势,决定购进或抛售股票,可以称为对企业及其总经理进行会计监督。

通过会计报告供需关系示意图(见图1)可以看清,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中的潜在投资者,他们是企业的投资者或准投资者,用黄金、白银换得对企业的监督权,甚至有权决定其生死。而会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总会计师等,都没有资格对企业进行奖励或惩罚,即无权对其进行会计监督!

三、会计人员与非会计人员必须划分开来

应当指出:《会计法》第五章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没有规定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却规定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出纳人员是会计人员,显然与事实不符。《论会计人员及其它》⑧一文分析:

(一)会计人员

会计人员必须同时具备三项基本条件:

1.具有执行会计任务的专业知识,包括会计核算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会计核算的能力,并以操作能力为主;

2.取得执行会计任务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证书,如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总会计师证书和上岗证等;

3.在会计机构执行会计核算任务。单位不设会计机构的,可以说是“在一个单位执行会计任务”。

会计人员分为制证、记账、编表三个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也可以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

会计人员不负责登记财产物资数量账等工作。

(二)非会计人员

非会计人员是指不在会计岗位的总会计师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以及出纳人员。

(1)总会计师是国有企业“三师”之一,是行政领导,其职权受《总会计师条例》的规范。总会计师或财务经理分管财务、会计、统计等机构。他尽管具备会计人员执行会计任务的1、2两个基本条件,但不具备“在一个单位执行会计任务”的基本条件,不作为会计人员论。

(2)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务是会计行政管理,负责会计岗位分工、检查会计人员执行会计任务的质量和进度,稽核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告是否符合规定,管理没有归档的会计资料,上传会计人员的要求和建议,下达总会计师或财务经理的指示,主持业务学习,接待审计人员等。企业不设财务管理机构时,协助总会计师或财务经理安排财务计划及筹资,以及代行管理出纳人员等工作,不作为会计人员论。

当会计人员因病、因事请假或小型企业会计人员编制不足时,会计机构负责人代理会计人员上岗,此时可以作为会计人员论。但是,其作为会计人员时,同时丧失稽核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行政权力。期间,其稽核权应由总会计师兼职处理,防止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发生。

(3)出纳人员。尽管具有会计核算知识,取得执行会计任务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证书,甚至在会计机构执行财务管理任务,但仍旧是财务管理人员,不作为会计人员论。在大中型企业中,常常设置财务管理机构,其中包括出纳人员。出纳人员管钱不管会计账簿,会计人员管理会计账簿不管钱。

应当指出:出纳人员登记的出纳账是财务管理账簿,不是会计账簿。《为“日记账”正名》⑨指出:日记账应当改称“台账”,例如现金日记账应当改称“人民币台账”。只有从理论上严格划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才有可能说,一切经济凭证来源于会计机构外部,使会计职业与经济事项发生和执行结果没有直接关系。小企业不设置财务管理机构,出纳人员由会计机构负责人代为管理,却不能改变出纳人员是财务管理人员的事实。出纳人员相当于仓库保管人员,一边管理现金(特种商品),一边登记人民币台账,相当于仓库保管人员登记商品台账或材料台账。

从以上分析看来,会计人员是会计核算专业工作者,不宜承担对企业进行会计监督的职权,更不宜承担国家赋予的对企业进行会计监督的所谓“职权”。总会计师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以及出纳人员都不是会计人员,而是行政领导、会计行政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

四、分析“国家赋予会计监督”的理论

监督是一种权力对另一种权力的制约,实施监督权力者,应当根据既定标准奖励或惩罚法人或自然人。没有这种监督权力的任何人,包括“社会主义国家赋予会计监督”的“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无权实行会计监督。

《会计法》第四章相关规定是第27至35共九条。据说,这9条规定是证明国家赋予“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的依据。试问:会计人员有权奖励或惩罚企业及其总经理吗?答:无权。下面逐条分析:

(一)第27条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1.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2.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

3.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

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答辩:“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提法不妥,可以解释为“内部牵制制度”或“协调制度”与会计监督无关。“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不妥。应当注明“大型企业”,否则难免人浮于事。

(二)第28条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

答辩:第1款与第45条法律责任重复,应予删除。如果是会计机构负责人或总会计师办理的事项,会计人员可以不过问。对于“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如果是会计人员办理的事项,应当自行纠正。自行纠正,不是会计监督,否则就等于自己监督自己了。

(三)第29条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的,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

答辩: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如果是会计人员办理的业务,应当自行纠正。如果是会计机构负责人或总会计师办理的,会计人员可以不过问,但可以私下里提个处理建议。

(四)第30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行为,有权检举。收到检举的部门有权处理的,应当依法按照职责分工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及时移送有权处理的部门处理。收到检举的部门、负责处理的部门应当为检举人保密,不得将检举人姓名和检举材料转给被检举单位和被检举人个人。

答辩: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检举。但是,如果发生“将检举人姓名和检举材料转给被检举单位和被检举人个人”怎么处理?如果没有明确规定怎样处理泄露信息人的法律条文,谁敢检举?

(五)第31条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单位,应当向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或者示意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不实或者不当的审计报告。

财政部门有权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的程序和内容进行监督。

答辩:这条规定与会计监督无关。会计人员不需要“不实或者不当的审计报告”。

(六)第32、33、34、35条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有权对各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请参考第32、33、34、35条原文)。

答辩:实际上就是规定政府机关监督会计核算,不是会计监督。

总之共9条规定与会计监督无关。

五、“会计监督”是怎样被转移的?

如果笔者是国有企业经营者,就会把九条会计监督解读为“监督会计核算”。外资、中外合资和私营企业的会计监督只能由业主行使,不可能改由会计人员执行。笔者读过几本翻译的或是改编的西方会计学教材,没有看到“会计监督”的提法,大约西方会计学教材不讨论会计监督。笔者前半生从事会计职业和会计行政管理工作,没有发现或体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人员存在什么会计监督权或会计监督职能。

那么,投资人的会计监督权是怎样转移给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呢?

这需要从前苏联建国说起。苏联建国后,工厂、商店、土地等财产所有权收归国有。但是,苏维埃政权不行使对企业及其经营者的监督权,却把监督总经理和集体农庄主席的权力移交给广大工人、农民和士兵,俗称“一切权力归苏维埃”。新中国建立后,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一切行为以苏联老大哥为榜样,包括全盘学习借贷账法和凭单日记账,以及无处不在的监督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搞阶级斗争,直至“割资本主义尾巴”,极左思潮与前苏联不相上下。在极左理论指导下,不可能容忍业主或股东的存在,甚至没有人敢于充当国有企业的业主,造成财产业主缺位,企业经营者集经营权和财产所有权于一身,还因为取消审计制度,造成对企业及其经营者进行会计监督的大权旁落。企业发生贪污、亏损、会计报告虚假等现象需要监督。

早在20世纪50年代,财政机关就看到企业盈利不佳的倾向,但没有人充当国有财产的业主去行使进行会计监督权。有人却看到,会计职业阶层既管账又“管钱”,企图通过会计人员(包括非会计人员如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出纳人员等)监督企业中贪污、亏损、会计报告虚假等问题。于是深化会计监督理论,直至通过法律,国家赋予“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会计监督”论是国有企业业主为推卸责任而制造的舆论。“会计监督”权就这样从企业财产所有者、债权人、社会公众中的潜在投资者手中悄悄地转移到专业会计人员名下。

结论:

对会计人员的论述为什么不够科学?答:制定会计政策的人们,普遍缺乏会计业务操作经验,没有切身体会,想当然制定会计政策。在大讲阶级斗争的年代,忘了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中潜在投资者,把没有监督权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推上监督企业及其总经理的第一线!这种舆论的产生和发展,毫无实事求是之心,令人叹息。

(注: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注释

1[1]葛家澍,余绪缨主编.1992年第1版.会计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8

2[2]胡福明(1935-).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

3[3]王逢辛,刘永泉编著.1952年第1版.新会计学教程.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3、5

4[4]阎金锷,贺南轩主编.1983年.第1版.工业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7

5[5]黄德钊,周念深编.1985年第1版.银行会计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7

6[6]徐文彬总纂,孟繁金副总纂.1987年第2版,会计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2

7[7]孟繁金主编.1993年第2版.基础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8[8]刘中文.论会计人员及其它.2011年3月号《财会学习》

篇14:一题多解 无限精彩

题目 已知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相等,且每个内角都等于与它相邻外角的9倍,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预备知识 解答本题要知道以下知识:

1.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2. n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 当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相等时,每个外角都相等,且每个内角都等于,每个外角都等于.

我的解法: 根据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的数量关系,可列方程求解.

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根据题意,得

=×9.

解得n=20.

所以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20.

赵明的解法: 根据题意,可得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9倍,利用这个等量关系,可列方程求解.

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根据题意,得

(n-2)·180°=360°×9.

解得n=20.

所以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20.

李慧的解法: 根据一个内角与它的外角互补的数量关系,先求出多边形每个外角的度数,再求多边形的边数.

设多边形每个外角为x°,则它的每个内角为9x°,根据题意,得

x+9x=180.

解得x=18.

所以=20.

故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20.

我们三个人的解法都是列方程,这让我明白了用方程求解多边形的边数问题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同时,在平时解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往往能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这对于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大有帮助.

指导老师:高兴双

指导老师评语: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联想促进一题多解】相关文章:

阅读联想05-05

关系联想范文05-16

连锁联想范文05-16

联想关系范文05-16

看联想发展04-12

联想笔试经过05-07

花的联想05-13

形象联想法05-17

联想并购IBM PC业务 模拟商务谈判谈判方案 联想方05-16

联想法论文范文05-08

上一篇:作文我发现了美600字下一篇:2015老师对学生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