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保障调研

2024-05-12

农村社会保障调研(精选6篇)

篇1:农村社会保障调研

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2月中央发布了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见中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虽然我们党和政府在“三农”工作方面出台了大量的政策、解决了许多工作中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农村仍有一部分人群,他们丧失或部分丧失了劳动能力,无法独立工作,没有固定收入,只能依靠微薄的政府补贴来生存,他们的生存发展也始终被各级党和政府长期牵挂。根据县委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部署,我结合工作实际,对石井镇的社会保障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石井镇劳动能力缺失人员生存现状

XX镇是一个深石山村,辖属的行政村或偏远,或生存环境恶劣,这里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艰苦、外出谋生困难,镇内现有享受“五保”、“低保”等生活补贴政策人数

人,其中残疾人

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人。

这些人,几乎注定了要在这里生老病死,完全没有机会接触城市的现代化生活,更无法感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对他们来说唯一能感受到的变化,就是上涨的各类补贴,除此之外,他们不关心任何事,他们只有生存,而感受不到生活的希望。在个别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的家庭中,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政府的补贴,成为家人的“摇钱树”。

通过与某位村干部谈话了解到,该村有一名分散供养的五保人员,说是补贴也不少,但因为其本人智力残障,所有的资金都由其兄弟掌管,五保人员的生活在外人看来与“流浪汉”没有区别,可一旦村干部打算让他到镇里的托养中心生活,他的家人包括他的本人都拒不同意,大家看在眼里、气在心里也没有办法。

还有一个残疾人士告诉我,他现在自己什么也干不了,还要拖累家里一个劳力专门照顾他,家里的收入十分微薄,日子十分清苦,家人将这样艰苦生活的原因都归集在他的身上,他的心里也十分的愧疚,甚至都想过自杀。

劳动能力缺失不是他们的错,或因病、因祸,他们只是成为了灾祸的承载者,久而久之,自身也丧失了斗志,变的浑浑噩噩,成为了家人口中的拖累,而如何保障他们生存、生活的权利,就是我们应该去深思、研究和做好的事情。

二、现有社会保障情况

经调查,目前X镇农村生活困难的人员所能享受到的具体补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五保补贴。按照2019年我县的五保人员补贴标准,分散供养的人员每季度1300元/人,集中供养6400元/人。

(二)低保补贴。按照2019年补贴标准,A类低保300元/月,B类低保195元/月,C类低保165元/月。

(三)残障补贴。一二级残疾人同时享有低保的,每个月补贴生活费120元,没有低保的补贴生活费60元。

(四)临时救助。家庭发生意外或者重大事件时,群众可以申请到100-500的临时救助金。

(五)除此之外,还有护理补贴、耕地补贴、电力补贴、城乡居民养老保障金等各种补贴政策,看起来名目繁多,一时间在社会上流传出一种“农村户口现在是香饽饽”的奇怪言论,好像在农村当一个低保户、贫困户、五保户就发了大财一样,实在是耸人听闻、荒谬绝伦。

拿起笔仔细算了一下,一个享受着大家口中最高补贴的人,每年可以享受到1万8千元左右,听起来是不少,想来在农村也足够生活了,可这样的钱估计没有人愿意拿,就算是想拿也拿不到,因为他得是一个完全瘫痪在床的五保人员。

而除此之外,其他的诸如残疾、半瘫痪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对象,每个月能够拿到的补贴也不过六七百元,也许有人会说,这钱就不少了,在农村吃喝足够了,但是这几百元真的就能让他们感到满足、感到幸福么?不,这些钱对于他们的生活来说,几如杯水车薪。

但是,扪心自问,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将亿万群众解放就只是为了让他们不被饿死么?扪心自问,如果让我们每个月也只有几百元,我们会怎么样?真的够了么?我们的许多党员干部是否存在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呢?我们是否是合格的党员?是否发挥了作用?是否有去用心关注他们、帮助他们、了解他们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我觉得,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就是在为我们的百姓砌筑一道最后可以依靠的防线,当他们遭遇不幸、遭遇危机时,我们可以给他们希望,可以使他们“危有所靠”,我们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让这道最后可以依靠的防线,变得更加牢固。

三、关于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持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一是要根据当地的社会发展情况,合理制定农村社会保障的各类补贴标准,不能死板的执行上级政策。二是要结合农村当地的生活标准和被保障对象的实际现状,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保障,不能仅仅“拿钱了事”。三是要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经济待遇、政治待遇,进一步激发他们扶危助困的高尚思想,从根本上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持续加强农村医疗、养老体系建设。一是要增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疗服务水平,通过强化宣传力度,彻底消除农村“小病忍、大病骗、坚持不住再入院”的错误思想,让群众正确看待健康问题,减少因病引发的致残、致贫、致危现象。二是要进一步扩大提升乡镇托养中心的规模和标准,努力形成“规范化、标准化、人性化”的政府主导的集中养老体系,通过提升服务水平、扩大入住范围,让群众愿意住、自主住,甚至是实现收费住的目标。

(三)全面提升和推广农村保险事业。一是通过政府行政引导手段,提升农村群众的保险意识,通过当地政府建立意外保险基金,通过3-5年的时间,达到全面意外保险全覆盖的目标,逐步提高农村群众的风险抵抗能力。二是通过基层行政村,由政府投入启动资金、村集体设立意外互助基金的方式,为农村群众打造身边的“慈善家”,立竿见影的让群众感受到变化,帮助群众渡过一些短期性的危机,防止、降低“小难变大难”的现象发生。

2019年8月,党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我相信,只要充分发挥乡村党组织的作用,充分激发乡村自主活力,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一定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规范,越来越人性化,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必定会越来越红火,我们基层干部才算是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才算是做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篇2:农村社会保障调研

一、显化村现行社会保障的主要方式

通过对XXXX年显化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显化村现行的养老保障方式总要有以下几种:

1、家庭保障方式。可以说,“以家为主”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家庭伦理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障家庭生活的重要作用。对于保障和维持年老体衰的人群的生活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家庭保障,包括赡养老人和哺育幼儿不仅仅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被上升到政策和法律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确认了老年人被赡养的权利,以及从侧面规定了年轻儿女有义务抚养老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XX”计划和XXXX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农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实际上,家庭赡养一直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形式。家庭赡养形式中最主要的又是子女供养。根据显化村的统计,按照六十岁以上人员统计,目前显化村完全由家庭抚养的老人有XXX人,这些老人的抚养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这部分家庭的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有点困难。

2、五保保障方式。农村五保指依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村民的生活照料和物质帮助。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对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供养对象,保障他们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所需费用。显化村目前享受五保政策的有X人,这五位老人基本上的由显化村给予照顾和帮助,生活情况良好。

3、优待抚恤保障方式。准确来说,这一种保障方式并不能说是一种常态化的保障方式,因为这种保障方式具有特殊性性,其保障对象为老红军、复员军人、烈军属、伤残军人等。根据有关政策,对这些人给予不同的优待抚恤,其业务由村民政负责管理。因此,严格意义上讲,优待抚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村社会保障。但是该保障方式对于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优抚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根据统计,显化目前有X人享受此类社会保障方式。

4、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根据《XX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X政[XXXX]XXX号)和《XXX市人民政府转发XX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X政[XXXX]X号),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人可按月领取养老金,其中对于已按《XX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X政[XXXX]XX号)参保缴费的女性农村居民,待遇领取年龄仍为55周岁。显化村现有XXX户,人口XXXX人,符合社会保障的有XXX人,整体上说,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绝大部门农民是认同和欢迎的。

5、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这项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地现行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基础上,针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家庭,在夫妇年满60周以后,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享受年均不低于XXX元的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实施该项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对实施了计划生育的家庭给予经济奖励和扶助,部分解决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困难问题,形成利益导向机制,以更好地推进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显化村目前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分为奖扶对象7人,特扶对象暂时没有符合条件的人员,双提对象X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该项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是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不仅为农村社会成员提供一般的门诊和住院服务,而且承担着儿童计划免疫、妇女孕产期保健、计划生育、地方病疫情监测等任务,并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开展各种疾病预防工作,对保障广大农民健康发挥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显化村目前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为2389人,基本上覆盖所有长居于显化的农村居民,对于该项制度,农民普遍表示很有价值。

7、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该项制度的具体内容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补助。显化村历来重点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的资格评选和认定工作,在坚持“应保尽保”的原则的同时,注意被保人的生活情况变化,适当、适时的调整,使得应该保的人享受到政策,可以保也可以不保的人民主评选,不可以保的人坚决不保。在2011年最新的最低生活保障名单中,保障了XX户,XX人。在公示之内,无任何异议!

除上述主要的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方式外,显化村对于自然灾害专项救助、特困救助等临时救助和保障措施,也执行到位,对显化村重点贫困对象予以适当的生活救济。

二、显化村社会保障状况及原因

XXXX年,显化村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均按照相关政策执行和依据显化村的具体实际做过适当的调整,比如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开展中,在村级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对于所有长居于显化村的居民,村委会先行为每人垫付了XX元,垫付金额XXXXX元,为该政策的执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显化村的社会保障情况仍然不是十分乐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群众对于自身的社会保障不热心,缺乏认识。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例,该保险于已于开始XXXX年开始推广,但XXXX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继续开展实施的阶段,依然有很多农民对此有深深的顾虑。

究其原因这首先是由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决定的;其次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可能在农村各项负担降低的情况下,人们并不认为养老是一种问题,传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依然束缚着这一政策的推行和执行力度;有部分农民担心这是保险是不是和公司做生意,担心缴的钱不知去向,这是极少部分的言论。

(二)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效果不是很理想现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大部分以“保小病”为主,部分农民对于减免挂号费和辅助检查费的态度是无关痛痒,致使普通患者对此也缺乏热情。此外,作为合作医疗载体的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水平并不能让农民信服,在调查的过程中,很多农民认为镇医院就是看看感冒,挂挂吊水的地方,对于镇医院检查大病的能力,都表示怀疑,更愿意去市区的医院,因此导致很多农民对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产生了不冷不热的态度。

(三)政策的不连贯性也是导致农民对部分政策产生疑虑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关于女性享受保障年龄的规定。根据《XX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X政[XXXX]XX号)参保缴费的女性农村居民,待遇领取年龄仍为55周岁。但是今年女性享受此项社会保障的年龄和男性相同,均为60周岁,因此,很多人对此产生了质疑。此外,自然灾害专项救助、特困救助等临时救助方式在救助方式普遍使用打卡的方式,但是这些临时的、特殊的救助在这些资金到位之前村里均已垫付相关救助资金,采取打卡方式,将会产生村里垫付资金无法收回,若村里不采取垫付方式,将导致受灾人的生活困难,这种尴尬的情况。长期困扰着基层的救助工作。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

(一)总体思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思路是:从实际出发,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为目的,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分重点(先保障农村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再一般群众),分人群(先思想观念接受能强者,后影响接受能力弱者),分项目(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等基础性项目,再养老保险等大型项目),分批次(先完成可以完成的项目,再推进其他项目,先易后难)进行。

(二)具体建议

1、继续强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执行和筛选力度。安徽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应保尽保”的政策有力地保障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这不仅体现了公平性,也有利于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首先要合理界定所选择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的保障对象应该是那些供养系数较高的家庭、残疾人、病人和家庭有突发事件的人。村级系统内,村民之间的了解程度比较高,村级民政负责人应定期核查受保对象的生活情况,避免形成养懒汉的倾向,影响其他人对于评选低保人员制度的公平性产生异议,影响社会和谐。其次农村保障金的发放形式与城镇一样,财政按指定账号划拨资金,由银行统一发放。这样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减轻了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又方便了群众,有利于各级资金的及时到位,还提高了透明度。但是,如前所述,在经层工作中,尤其关于社会救助上,打卡制度的优势和劣势是并存的,具体应该怎么操作,还待进一步研讨。

2、大力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首先农村合作医疗的定位仍然有待进一步商榷。农村合作医疗若要真正缓解或者根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就要“保大病”,这也是广大农民真正需要的。但是“保小病”确实有困难,更何况是“保大病”;若提高缴费标准,则会影响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但倘若换一种角度考虑,在不提高缴费标准的情况下也可能“保大病”:大病的发生概率毕竟较低,若参保率较高,则可以用全体的缴费资助大病患者,以体现保险的“互助”精神。但这一思路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试点和实验。其次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开展应与卫生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农村合作医疗离不开县、乡、村的卫生机构,同样离不开医疗管理体制、收费政策、药品监督检查等相关制度。只有各项制度的关系理顺了,卫生机构的运转良性正常了,才能切实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医疗需要。

篇3:农村社会保障调研

(一) 资源配置不合理

调查显示, 乡村资源匮乏, 导致乡村医务人员长期得不到正规培训, 精英队伍严重流失, 从而使人们的保健工作弱化。而对于病症的处理, 数据显示, 农民多是就近选择农村卫生院就诊, 又加上现今的农村卫生院多是私有化经营, 对于利益的追求, 往往使农民的福利受到损失。医保作用甚微。

(二) 资金投入不足

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医疗卫生支出达到1180.56亿元, 增长38.2%。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医疗卫生支出达到1389亿元, 2007年全国人均医疗卫生财政投入仅为134.63元, 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占GDP的比值为0.7074%。2007年医疗卫生的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3.573%。[1]由此可见, 政府越来越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但国家财政对合作医疗的投入比例仍旧不高。因此基金只好由集体和个人按比例负担, 但其局限性使得农村医保变成以个人集资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 实施范围不广, 不仅达不到互助共济、分担风险的目标, 反而增加了合作医疗的管理成本。

(三) 法律规范缺失

全国人大以及常务委员会已经制定了390多部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规定, 却没有一部是专门调整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关系的基本法律。这体现了农村医保制度在法律和现实上的地位差异。同时, 中央把制定关于农村医保法律的权力移交给地方政府, 导致地区之间缺乏统一的制度。立法上的相互冲突, 导致省与省之间的衔接不足, 以致农民缺乏参保积极性。

(四) 监管力度不够

调查得出, 乡村卫生院是农民选择最多的医治地点, 但是乡村医院的医疗状况不尽如人意。由于市场的竞争性, 一些乡村医生把乱开药、多开药当做一种开源的手段, 小病大治、无病用药的情况较为普遍。有的乡村医生甚至不惜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截留病人, 严重偏离了救死扶伤的医学宗旨。看病无登记, 用药无处方, 转诊无记录, 收费无发票, 财务无账目, 严重扰乱了农村医疗卫生市场秩序。

二、对农村医保供需差异的建议

(一) 加大资金投入, 保证资金运作

目前,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快, 我国政府已经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2012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央财政将投入823亿元, 同比增加165亿元, 支持卫生事业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在中央加大投入的同时, 兰溪政府也要逐年增加投入, 以缓解中央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要合理安排资金, 在保证合作医疗基金能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 适当提高补偿封顶线和补偿比率。

(二) 确立主体地位, 发挥领导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问题的不断增加, 社会在自我协调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 就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我国不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致使各种非营利、非政府组织大量存在, 他们在解决发展问题方面, 难免有很大的不足之处。因此政府必须承担起社会治理主体的角色。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就该担负起这个责任。

(三) 提高立法层次, 健全监督机制

农村医保制度是医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促进其建立和实施有重大作用。中央应加强立法, 制定与中国农村经济和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农村医保法律法规, 保障其走向健康的轨道。而兰溪政府应当及时制定地方性法规作为补充,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协调、统一、权威、高效的法律体系, 成为农村医保体系强有力的法律后盾。

(四) 强化法律职责, 建立责任制度

为确保农村医保法律制度的实施, 兰溪政府在设立社会医保的相关机构上, 要完善和健全其法律职责, 以保障相关机构切实执行法定职能、有效履行法定义务;合理设定政府医保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建立、健全基金监督组织;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健全和完善农村医保基金的征缴、筹集以及支付的运营管理的法律制度, 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于私自挪用、贪污保险基金等行为, 根据《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五) 加强农民健康意识, 提高农民责任意识

由于农民健康意识薄弱, 部分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差, 常致使疾病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因此, 有必要加强农民的卫生保健知识, 做到早预防和早治疗。各级政府也应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 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同时, 农村的卫生机构、新闻媒体应配合基层政府做好农民参保的动员、宣传工作, 切实让农民感受到新制度的好处, 从而自觉自愿地出资参加农村医保, 扩大医保人口覆盖面。

摘要: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构建我国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以兰溪为例, 首先阐述分析农民农村医保的供需差异, 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以期实现农村医保供求平衡, 从而切实维护和保障广大农民的权益。

关键词:农村医保,供需差异,平衡

参考文献

篇4: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调研与思考

【摘要】 从监管补偿运营三方矛盾进行深入分析及探讨,提出多种制度相结合、商业银行参与等新颖模式,对于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和在深度及广度地推行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农合;农村医疗保障;保险监管;制度对接

一、调研基本情况分析

晓南村隶属于安徽省合肥市大圩乡,位于合肥市东南郊。截至2009年,晓南村占地1.9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达1750亩,全村人口达到了1728人,人均年收入达到了5320元,略高于全国农民人均4761元的收入。

晓南村卫生所1993年开设,占地60平米,卫生所中中专以上文凭仅有一人,且无执业医师资格。具有药品种类165种,西药占据151种。2008年晓南村卫生所总计收入4100元,其中主要以药品收入为主,得到政府补助1200元,药品支出2800元。全村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者37人。

二、调研分析

1.案例分析

(1)慢性病病人——需要关爱的特殊群体。在这次农村医疗卫生保障调研中,走访了一个慢性病病人的家庭。该家庭男户主在外打工,维持着家庭基本生活和这个病人每月近千块的药费,因为住院太贵现在只能在家靠药物维持。通过走访这家慢性病的农户家庭深切地感受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还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政府办事效率低下,缺少为农民服务的思想。

其次,政府的宣传力度低下,没有积极宣传国家推出的相应政策,更没有把相关对农民的好处落到实处。

再次,村里诊所的服务质量差,药价高,特别对于这些慢性病患者缺少相应的保障措施,没有建立慢性病诊疗档案以及定期体检。

(2)医保制度——落到实处才是关键。在这次调研中,还碰到了一个疾病缠身的农妇,当时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农妇长袖长裤在家里,关节处还塞了很多棉花。这位农妇说到她多种疾病缠身,还有风湿性关节炎,丈夫在外打工但身体也不好,每个月都要回来歇息很多天,共同维持着艰难的生活。在采访中令我们吃惊的是:在这种疾病缠身经济条件又差的家庭,老两口都没最低生活保障。

在深入的采访后发现了原因:因为老两口没文化,不知道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方法,且跟村里的领导又不熟,村里的政府领导对此又不管不问,没有足够申请材料和证明就是批不下来,这位农妇没有医保也是因为她不是本地人,户口在外地,她也向村里多次反应过此事,最后都不了了之。在不断的出台新的利国利民的政策时,应该关注一下如何把这些好处真正落到实处,不光要不断改善我们的医疗保障制度,更要抓紧我们的政府工作,要让政府做到真真切切的为人民服务。

2.调研数据分析

(1)家庭社会经济状况。晓南村是个较小的村,农户居住相对集中,家庭社会经济及卫生状况较为相近。在调研的10户家庭中,有2户家的亲朋好友中有村干部,8家没有。家中的成年男子一般在外打工,家中承包的土地为4~6亩不等,饮水的形式采取井水的形式,离乡卫生所比较近,大概0.2公里左右。晓南村的经济条件较为落后,村民居住相对集中,离村卫生所近,步行15分钟即可到。

(2)健康与新农合状况。调查的10户农户中有8户没参加了新农合,参加的人全部是自愿参加。由于晓南村刚刚上马新农合,调研的农户中尚未有获得新农合报销,村民们对新农合报销范围内的药品和诊疗项目的满意度较高。

(3)村卫生室的评价。村民们对村卫生室的评价普遍较差,普遍认为村卫生室的服务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村民们对村卫生院诊治一般常见病的评价较差的占到了70%,对村卫生院的服务态度的评价较差的占到了50%,有20%认为很差。在统计中10个农户均是不经常去村卫生院,更倾向于市里的医院,选择去市里医院看病的原因主要有:价格低,质量好,服务态度好。村里卫生院的医疗水平差和服务态度差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4)个人健康状况和农户资金供求调查。在采访的10户农户中,有两户的身体状况比较严重,已经影响到从事日常工作,其他均是有些不适,总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发现大部分农户考虑到费用问题,小病基本上都不去医院。

3.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新农合在中国开展多年,在我们调研的小南村过程中统计大部门村民离乡村卫生所仅为1公里内,步行不足15分钟,却惊奇的发现居民都不去乡村卫生所,去私人诊所看病。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1)药价虚高。各级医疗机构已经成为新农合基金的超级吸纳器,其能量远远大于筹资力度和农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村新农合定点医院的药价往往比药房贵出许多。乡县医疗院是新农合的主要收益者,农民只是名义上的受益者。

(2)村卫生院服务态度差。整个村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中专以上学历的仅一人。学历低,医务人员的素质不高是导致村卫生院服务态度差的最根本原因。

(3)医疗设施不完备。村医务所没有足够的住院床位,一些基本的医疗设施如生物显微镜,担架等村医务室并没有配备。

(4)村政府工作效率低下,村领导工作不负责,上级监管不力。政府对国家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工作不负责,没有使新农合落到实处,再加上上级监管不严,没有成立专门的新农合管理机构,县级以下卫生院缺少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乡镇一级没有建立起严格的财政保障,这影响到了新农合的可持续运行。工作效率低下还表现在报销手续繁琐方式落后,需要等待的时间长。

(5)新农合制度本身有缺陷。新农合的对象是全体农民,由于参合费用、起付线、报销比例以及封顶线等限制,特别是逆向选择的影响使得新农合关注覆盖面而不能倾斜支持困难的农民群体。在的这次调研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案例,农户家参加了新农合,且享有最低生活保障,依然无法满足正常的生活,想仅仅靠新农合来解决农民所有的医疗问题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需要多种制度的结合。

三、思考与建议

1.多种医疗模式并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遵循的是大数法则,我们以参与人数为分母,住院人数为分子来分析,当参与人数多时,住院率就会下降,参合率高,新农合的救助能力也就增加,当参与人数少时则住院率反而上升了,备用的资金也将缺乏,这就使得新农合的性质更适合于普遍化的全体农民,造成新农合对于困难农民的支持度不够。

多种医疗模式的并行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该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等相结合。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主要的受众群体是比较困难的农民,但是因其覆盖面的缺陷导致管理和运行成本过高,如果能够将类似的多种医疗救助制度结合,取长补短,不仅解决了农村人的“看病难、看病贵”,也能为政府节省一笔不菲的财政支出。

2.加强管理部门思想建设 完善管理监督体制

在调研中我们不止一次的得到村民对于乡村医疗干部不信任的信息,甚至有村民对于其不作为、违规操作等的指责。在当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尚且处于起步阶段,必然有很多监管手段、体制、力度方面的缺陷。

(1)治标先治本,我们首先应该加强的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转变工作。(2)要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3)要完善监管制度,防止工作人员利用职责之便为自己、亲人谋利。建立医患管三方制约机制,做到“管账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用钱,用钱的不见钱”。

3.解决村医疗机构基本硬件

村卫生所仅仅提供了一些妇女医疗设备,这间接使得大部分村民只能转投一些无资质的私人诊所,这就造成了很多的潜在隐患。政府应为这些乡村在财政支出中预留一定的资金来改善当地卫生所的医疗硬件条件,使得农村医疗从类似新农合的“补偿机制”转化为“预防机制”。

4.取缔非法诊所 提高新农合普及率

无资质的私人诊所的存在引起了潜在的医疗风险,同时也是新农合普及道路的一道障碍。非法私人诊所大多没有合格的资质,也没有合规的医疗器械,在医疗水平和操作规范都存在很大的隐患,给当地的治安和卫生状况带来极大的不安定因素。且农民可能因为其低廉的价格而拒绝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救治,从而不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利于新农合的普及、发展。职管部门应对其投入相当的重视,对于不符合要求、无资质的非法诊所予以取缔,追究相应的罪责。

5.利益导向转化为服务导向

农村的医疗机构人员普遍工资比较低,而且服务意识不强,这主要与受教育程度和培训机制不利有关。晓南村卫生所中受过中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仅一人,且无执业医师资格。农村卫生所应将医护人员从个人利益导向向服务导向方向引导。

(1)可以从城市中派一些资深的医疗人员到农村中去,在农村中培养自己的年轻医护人员,带动他们思想转变,提升服务意识和相关的医疗水平。(2)政府也可以采用大学生下乡等措施,鼓励有志于服务贫苦偏远地区的大学生到基层去锻炼。

6.价格明示

在调研过程中,村民集中反映的一个问题是在乡镇卫生所看病感觉比城里医院看病贵,对于自己所用的药物价格并不明确,并未真正给参与新农合的群众带来福利和优惠。政府应将新农合的药物纳入价格管理范围内,为农村医疗机构的药物定价提出一定的指导价格,使就医的群众做到心中有数,减轻农民医药费用负担。

7.避免过度医疗

在农村医疗过程中,有些人可能仅仅是患了一些感冒伤风,乡镇医疗所却可能给予吊盐水,多次注射药物等医疗,这对于一些城市中的人来说可能合理,对于收入普遍偏低、追求实用治疗的农民来说却是过度医疗,更有甚者夸大病情、不合理检查、处方高价药以达到个人的利益最大化,这对于农民来说显然不能接受。应该采取上级医疗机构的直接监管和村民监督的结合方式。

8.简化报销手续

报销费用的及时下发是直接关乎农民生计的。农民本身自身积蓄就不多,如果患了大病、重病那么必将掏尽其毕生的积蓄,一旦报销费用不能及时领取到,那么将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劳作问题,断了他们的“再生产”能力对此相应医疗机构可以改善如下几点:(1)提升专员业务能力,熟练掌握报销手续;(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各联系机构联网;(3)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村卫生机构应该予以垫付。

9.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

篇5:农村社会调研报告

第 1 篇:农村社会调研报告农村社会调研报告 4 篇

筹资 3.4 亿元,新建高产农田 11.8 万亩,新增耕地 8000多亩,土地产出能力大幅提升;筹资 4 亿多元,完成通村公路建设 1680 公里,全市通村公路通达率达 98%,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民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三是新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积极抢抓省委省政府在仙洪线开展跨区域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机遇,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整合项目、整合力量,加快推进仙洪试验区片产业发展、交通建设、村庄整治、集镇改造以及改水改电等各项工程建设,目前已投入各类建设资金 3.5 亿元,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在仙洪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下,全市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已累计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311 个村,惠及 50.8万人;开通有线电视 677 个村(居),实现了村村通目标;建成户用沼气池 7.5 万口,卫生改厕 2.4 万座;建成甲级村卫生室 440 个;建成农家书屋 115 个,农村文化中心户 721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 96%;全市 3 万名农村特困对象整体过渡纳入农村低保范畴;血吸虫疫情发病人数由的 4.1 万人下降到 1.7 万人。

4、基层党组织社会化服务能力逐步提高。以专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领办、创办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是由党支部牵头引办。采

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其特点是发挥支部党员双带作用,利用“双建双带”基地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的辐射功能,引导党员干部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统一生产、统一服务、统一营销。张沟镇先锋村网箱养鳝协会,就是在网箱养鳝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通过张沟镇党委的引导,由先锋村党支部牵头,依托网箱养鳝“双建双带”基地建立的。二是由农民党员能人创办。由农民党员能人牵头发起,采取“合作社+种植、养殖户”的运行模式,其特点是依托种植、养殖大户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带动农户抱团发展,共同致富。镇天利养鸡合作社由共产党员致富能手印家斌牵头创办,短短 3 年的时间内,发展为集饲料、疫苗、种鸡、药品、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年产种鸡 500 万只、年销售额 8000 万元、带动农户 220 多户。三是依托核心企业联办。积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企业的资金、信息、技术、管理优势,联合建立产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相关产业。郑场镇引进的北京挑战饲料有限公司,在带动全镇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种植大面积增加的同时,也推动该镇养猪业的迅速发展。该镇党员程远虎依托该公司,成立了郑场养猪专业协会,专业从事牲猪生产及流通,年销售额达万元。

二、我市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新形势相比,与现

阶段农民需要的社会化服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新要求相比,我市现行的服务体系还有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仍然存在一定的现实反差。

1、当前的社会化服务与农民的客观需求存在现实反差。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分工分业越来越突出,现行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很难满足广大农民的新需求,主要表现为:服务内容比较单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一,绝大多数服务仍停留在生产经营阶段,难以满足农民对项目资金、市场信息、风险防范、司法维权、精神文化等多层次的需求;服务缺乏针对性,有些部门或组织提供的服务脱离“三农”实际和缺乏操作性,难以满足农民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保障等多领域的需求;服务力量薄弱,导致服务体系断层,服务数量有限,服务时间滞后,服务效果总体上欠佳;服务管理不够规范,缺乏有力的长效监管措施,特别是少数服务组织过于倾向商业化,在经济利益冲突时,有牺牲农民利益的现象发生,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2、农村综合改革目标与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存在现实反差。长期以来,涉农部门的社会化服务是以纵向领导体制为主的网络,主要职能是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且侧重于技术服务。尽管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形成有效工作合力和发挥整体公共服务职能,也很难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起来。

3、各类组织服务愿望高涨与服务手段不足存在现实反差。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相同步,以专业协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各类组织服务“三农”的热情空前高涨。而“三农”社会化服务涵盖的范围广、内容丰、环节多、时效强,必须通过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并辅以必要的政策、资金等扶持手段,否则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但由于长期的、历史的原因,当前对“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仍显不足,特别是投向农民专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显得严重不足,——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导致各类服务组织规模偏小、条件落后、发展缓慢、服务功能较弱,陷入了想做事情却又没有手段的两难境地。

4、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与服务主体发育缓慢存在现实反差。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客观上需要比较健全发达的“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现有的农村服务体系中,综合配套的服务少,服务主体的功能与农民的需要相差甚远。各类服务主体之间缺乏统一组织和协调,除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外,其它大部分民间服务组织特别是各行业协会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展服务工作也是各自为政,缺

乏同其他组织联手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完善我市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现有经济基础、资源条件和新农村建设实际,积极探索构建行政性、公益性、商业性和互助性等“四大”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

1、以转变职能、便民服务为重点,加快构建行政性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推动,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保障。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始终把解放思想置于万事之先,充分认识加强“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坚持以创新的思维超前探索、寻求突破,推动“三农”社会化服务由服务传统农业为主向服务现代农业拓展和延伸,形成以政府公共服务为主导,以农民专业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合作组织为主体,以农业龙头企业服务为骨干、以其它公益组织服务为补充的新型“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推进部门资源整合。加大农业、科技、商业、交通、财税、金融等有关涉农部门资源的整合力度,引导其自觉参与服务体系建设“大合唱”,同心协力把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好。具体来讲,就是要

把单项服务拓展为综合性、系列性服务,把产前生产资料、生产资金供应、产后销售、加工、贮藏、运输等环节有机地联结起来,并在税费收取、信贷支持、资金扶持等方面,对各类服务组织实行优惠政策,切实为“三农”服务。三是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以农业农村工作网为载体,围绕农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加强数据库建设,重点建设农业批发市场行情、农业科技成果、农村综合信息、科技人才、农业资源、农业企业、农业政策、项目开发、招商引资,以及气象、水文、抗旱防汛等数据库,及时发布符合农民需求的信息资源。

2、以服务均等、成果共享为目标,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体系。“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急不得,也慢不得,等不得。应从群众最急迫、受益最直接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抓起,从投资少见效快、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做起,积小变为大变,积小胜为大胜。一是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牢固树立农业基础设施先行意识,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仙洪试验区的示范效应,重点建好百里网箱养鳝经济圈、4 万亩优质稻和 1 万亩吨粮田三大特色板块,以特色板块促进农民增收。围绕三大板块建设,抓好高产农田土地整理、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以及水产基地建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设,力争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把产业板块的现代格局做出来。加强产业通道建设,把仙洪线打造成对外大连通、对内大循环的经济大动脉。二是公共事业向农村覆盖。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创业,通过提供创业培训、放宽市场准入和经营场所限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温暖工程”、“雨露计划”和“技能就业计划”等转移培训项目,做好市内缺工企业与返乡农民工岗位对接和就业服务工作。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做好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同时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农村社会事业,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专项治理。把农村污染问题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一方面,大力推广农业新科技和标准化生产,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我市、张沟等地的水产生产就做到了“养殖过程有记录,投入品有规定,养殖程序有规范,销售产品可追溯”,产品免检进入韩国市场,成为出口备案基地。另一方面,加大小城镇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力度,严格控制城镇污染向农村排放和扩散,积极探索多元化筹资渠道,扶持全市各个乡镇逐步建设污水处理厂。

3、以市场动作、活跃流通为手段,加快构建商业性服务体系。大力加强农村现代商业性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广大农村流通不畅的现状,让现代商业走进农村。一是发展农产

品流通服务。在改造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同时切实落实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改善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农民进城销售农产品的市场环境。依托富迪、丰联等农村流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双百市场”等工程,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备、运行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农产品流通网络。大力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构建农户、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紧密联结的流通链条。二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金融是经济的血液。当前,国家加快扩大内需的方针已经确定,金融信贷政策已经放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积极支持商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布局设点,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创新农村金融贷款担保抵押方式,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多元投入。

4、以互助合作、利益联结为纽带,加快构建互助性服务体系。积极培植多层面、多功能的专业合作组织。一是扶强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专合组织。培育壮大一批以龙头企业

为主导的专合组织,以“协会+实体”、“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实行订单作业,既为农民提供培训、标准化种养等经费保证,又通过公司做好产品精深加工、包装、营销,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的问题。二是优化由专业大户和农村党支部带头领办的专合组织。对由种、养、经销大户联合举办或由农村党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支部牵头创办的专合组织,通过业务指导、人才培训、利益协调、资金扶持等措施,促使其向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三是扩展适应新时期农村需要的专合组织。对市场或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专业组织,加大支持力度,如社区综合服务社、留守老人帮扶组织、农村法律援助中心等。

5、以改革创新、强基固本为核心,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社会化服务水平。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为抓手,强化措施,加强引导,稳步推进,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化服务水平。一是建立组织,延伸党的触角。以市委名义出台推进合作社党建工作的相关意见或政策,用政策手段激励农村党组织引办领办合作社,通过党建工作引领合作社健康科学发展。如在对乡镇党委党建工作进行考核时,将农村基层党组织扶持合作社发展情况及合作社党建工作情况纳入考核重要内容,实行硬帐硬结。二是加强指导,激发组织

活力。切实加强对合作社党建工作的指导力度,为每个合作社选派 1 名机关干部作为合作社党建工作联络员,指导合作社党支部按照上级党组织要求,有计划地开展党建工作,激发党支部活力,实现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的有效结合。同时,严格按照《合作社法》指导合作社合理设置内部组织机构,理顺合作社党组织和合作社理事会之间的关系,共同围绕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各个关键环节,明确内部分工,让合作社党员能力在岗位上提高、作用在岗位上发挥、形象在岗位上体现,充分发挥合作社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强化教育,提高能力素质。大力实施“党员素质”工程,围绕产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业发展需要,采取远程教育站点培训、聘请专家授课指导、社员能人现场指导、示范基地实践等方式对合作社党员进行教育培训,让合作社党员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树立带头攻克技术难关、带头开拓市场的先锋意识,提高带头致富的本领。

农村社会管理调研报告 农村社会调研报告(3)

为推进新形势下的农村社会管理工作,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我乡组织开展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调研活动,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农村社会管理的现状和成效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呈现主体多元化、内容复杂化、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当前农村社会管理状况和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因发展与群众诉求矛盾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推进和法制的完善,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不断变化。农村新政策的执行中产生的新型社会矛盾逐步表现出来,成为影响农村基层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且呈逐年增长之势。在试点农村宅基地颁证过程中,各种矛盾表现比较突出。政府各种惠民政策理应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对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自我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盲目的曲解法律法规,矛盾突出。我乡移民安臵点,部分移民对土地问题、房屋问题诉求多,乡党委、政府严格按照文件精神落实安臵政策,多次做工作,但移民上访、闹访问题仍无法彻底控制。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二是农村综治维稳、治安管控、特殊人群管理。农村社会安全形势相对稳定。乡、村两级定期开展各种不稳定因素大排查,将排查结果及时上报、落实措施解决。特殊人群的管理控制工作日益完善,对社区矫正人员一人一档管理;对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建档管理;对重点上户等重点人员定期上门沟通疏导、掌握动态;对流动人口管理仍未规范,由于流动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收入不稳定,生活不安定,居住不固定,管理困难;对精神病人高度关注的特殊人群,农村精神病人由于家庭困难绝大多数得不到治疗,流散在社会给社会,给社会治安带来隐患。

三是农村文、教、卫、公益性事业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的要求提高。近年来,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群众反映很好。农村垃圾池、农家书屋、村健身场所等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群众积极性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的落实完善。农村网络信息管理问题日益突出,群众对农村网络信息的要求较高,有待进一步普及落实。

二、农村社会管理中存在问题与困难

一是基层组织者法律知识欠缺、工作方法简单。村、社基层工作者自身法律知识欠缺,对于一些政策规定自身未吃透,解释工作开展困难,容易造成新的矛盾。一些基层组织工作浮于表面,对可预见的矛盾没有做过深、过细、过实的工作,不能与群众进行心贴心的交流与沟通,容易导致矛盾激化。

二是群众基础比较薄弱。在当前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利益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群众诉求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和利益化的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忽视社会管理,缺少与群众的沟通交流,对群众关心不够,发现矛盾、化解矛盾的行动迟缓、水平不高,组织力和号召力不强,群众有了矛盾直接找乡、县解决,甚至采取上访、闹访等方式,从而影响社会治安。

三是基层综治工作有待加强。对特殊重点人群的管控工作有待进一步落实、完善,其中流动人口管理、重点人口管控等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农村基层力量薄弱,对重点人群的管控仍存在空档问题,乡镇基层力量严重不足,有待加强完善。

三、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对策

要减少影响农村安全稳定的因素,提高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水平,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

一要加强农村组织建设。基层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依法处理各种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提升基层组织做群众工作的水平,提高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和控制力。

二要完善矛盾化解机制。针对影响农村基层社会稳定的主要是面广量大的各类矛盾这一特点,要建强基层调解组织。完善人民调解队伍结构,吸收具有一定学识、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熟悉法律知识、会做群众工作的人员担任调解员,加强调解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调解队伍的素质。

三要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广大群众、村社干部缺乏法律知识是影响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要广泛

开展法律进农村、——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法律进社区活动,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教育群众要诚信守约,尊老爱幼,邻里和睦,正确处理婚姻家庭和邻里纠纷;加大对群众的心理疏导,引导群众通过协商、调解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解决矛盾纠纷,避免非理性的冲动。

四要加强综合治理工作。基层综合治理工作关系到农村基层社会稳定,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综合治理工作,要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部门牵头协调、司法行政部门为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的齐抓共管机制,顺利开展农村基层综治工作。

农村社会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社会调研报告(4)

农村社会现状调研报告

通过调研,同学们加深了对农民和农村的认识,他们在思考,农业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却还在承受着最大的辛苦和劳累,同学们也希望能再有机会与农民的充分交流,了解了农民的疾苦,切实地了解、反映“三农问题”,为问题的解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此次调研,对于村落和被调查人完全采取了随机取样调查,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调研团虽然结束了在 xx 的调研活动,但为了保证调研的可比性和普遍性,调研团的成员又决定加印问卷返回各自的家乡,展开追加调研,为此次调研能真实地反映问题增加素材和数据。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党的“xx大报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讨论了“三农”问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认为:“农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 65 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有近XX 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啊!子女闯天下,老人守 “空巢”。生活孤独,缺乏照顾,却时刻挂念儿女,这就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啊。然而,在外务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忽略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嘘寒问暖。留下的是踽踽独行的老人每日不断地守望家门,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来。这让我想起之前我们走访的那些老人,每一个都是蹒跚而行,有的由于年老身体不适还要照看自己的孙子。儿女离开,孙子尚小,为了整个家,不得不自给自足。一辈子就这么辛劳度过,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福,这真是做儿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辛劳的功臣。先在他们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

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招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与关心。总而言之,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们,挣钱只是一个生存目的,老人则是自己的至上亲人。当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那时候想着尽孝早己为时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快乐地安度晚年。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保护,农民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农民普遍抱怨种子、农药、化肥、管理等导致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农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同时靠天吃饭、种粮不赚钱等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走访中,他们还注意到,一个村子的领导的水平就直接决定了整个村子的发展状况,“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一批眼界开阔,踏实为民的村干部。见到了农村医疗资源的缺乏、农民生活的困苦、农民居住环境的差乱,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文化水平的低下.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

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的、大量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里面的工作,农村劳动力素质则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农民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本来背井离乡与亲人分离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给农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民工在城市的工资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开支以及两次农忙和过年三次回家的路费,使微薄的收入所剩无几。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工没有法律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外出务工时不会意识到要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即使签合同也不了解合同中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农民工劳累了一年,到年底却拿不到工资。从心理和经济方面考虑,农民都不愿意外出务工,用濉溪县一位领导的话说就是“农民在有饭吃的情况下都不会外出打工”,这主要是由农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难提高。

其次,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很难在农村推广,推广速度慢。农村田地产量低、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再加

上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耕地较少,大多数农民只是把农业种植作为一年口粮的来源。在调研中,濉溪的一位四十多岁的农民说他们多年来都是冬季种小麦,夏季种大豆,种植方法也从没改变过。他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小麦一亩地最多产 900斤,价格是 7 角/斤,大豆一亩地最好能收入 400 元,一亩地一年的毛收入一千元左右,扣除化肥、农药等,一亩地一年的净收入为 500—600 元,除去家人的口粮剩的就更少了。当问到是否需要农业技术时,他立即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又说“书上关于种植、养殖的都看不懂,要政府派人‘手把手’的教是不可能的,农民太多了”。第一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来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们不能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再次,以农民现在的文化水平很难了解和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牌、看电视和聊天,但看电视又很少看新闻,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途径。在调研过程中,像“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环境保护”等最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常用的词语,都要给他们解释很多,他们才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条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机会。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农民参与管理及创新的积极性较低,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不愿意积极的寻求

致富之路。

农村教育的现状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一是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建国至 1986 年以前,在中央集中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都是直接或间接的由中央财政负责,但这段时间,农民和各级政府没有注意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农村的办学水平较低,教育经费数额也不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要,1987 年之后,中央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这给乡镇财政以及农民增加了负担,以至于学校教育负债严重、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普遍,即使后来教育体制由“分级负责,以乡为主”改成“以县为主”,这些后果仍没有太大改善。教学水平高的老师留不住,农村学校中的老师或者是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的老教师,或者是本身知识水平就不高的年轻教师。很多学校的美术、音乐、体育、电脑等提高素质的课程无法开课,这样的教学水平也很难要求农村学生能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质水平。

二是农民比较看重眼前利益,在多数农民的观念中,如果没有考上大学,上了高中与只上初中或小学没什么区别,还是要回家务农。因此,很多农村父母在孩子上初中时看到孩子成绩不好,想到将来不一定能考上大学,不如现在就外出打工挣钱,解决家庭贫困问题。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有钱去上大学,每年高考后都有媒体报道许多考上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大学而又没钱上学的学生,这也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农村学校较高的辍学率。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也开始明白让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将孩子送进城市的学校学习,虽然这样会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流失,也会给农村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是在现阶段农村教育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的教育状况还不尽如人意,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农村教育已经在改善,年龄在 30 岁以下的人群受教育程度相比年龄在 40 岁以上的较高,在两个县 189 份问卷中,40 岁之上的有 119 份其中初中以上水平的有 9 人,占 7.5%,30 岁以下的有 21 份其中初中以上水平的有 8 份占 38%。从 XX 年春季学期开始,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不用再交杂费,从而可以享受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中国政府已经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相信中国农村教育状况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较大的改善。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第 2 篇:农村社会调研报告农村社会调研报告 4 篇

通过调研,同学们加深了对农民和农村的认识,他们在思考,农业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却还在承受着最大的辛苦和劳累,同学们也希望能再有机会

与农民的充分交流,了解了农民的疾苦,切实地了解、反映“三农问题”,为问题的解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此次调研,对于村落和被调查人完全采取了随机取样调查,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调研团虽然结束了在 xx 的调研活动,但为了保证调研的可比性和普遍性,调研团的成员又决定加印问卷返回各自的家乡,展开追加调研,为此次调研能真实地反映问题增加素材和数据。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党的“xx大报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讨论了“三农”问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认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 65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有近XX 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啊!子女闯天下,老人守 “空巢”。生活孤独,缺乏照顾,却时刻挂念儿女,这就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啊。然而,在外务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忽略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嘘寒问暖。留下的是踽踽独行的老人每日不断地守望家门,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来。这让我想起之前我们走访的那些老人,每一个都是蹒跚而行,有的由于年老身体不适还要照看自己的孙子。儿女离开,孙子尚小,为了整个家,不得不自给自足。一辈

子就这么辛劳度过,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福,这真是做儿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辛劳的功臣。先在他们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招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与关心。总而言之,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们,挣钱只是一个生存目的,老人则是自己的至上亲人。当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时候想着尽孝早己为时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快乐地安度晚年。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保护,农民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农民普遍抱怨种子、农药、化肥、管理等导致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农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同时靠天吃饭、种粮不赚钱等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走访中,他们还注意到,一个村子的领导的水平就直接决定了整个村子的发展状况,“三

农”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一批眼界开阔,踏实为民的村干部。见到了农村医疗资源的缺乏、农民生活的困苦、农民居住环境的差乱,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文化水平的低下.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 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难提高。

其次,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很难在农村推广,推广速度慢。农村田地产量低、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再加上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耕地较少,大多数农民只是把农业种植作为一年口粮的来源。在调研中,濉溪的一位四十多岁的农民说他们多年来都是冬季种小麦,夏季种大豆,种植方法也从没改变过。他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小麦一亩地最多产 900斤,价格是 7 角/斤,大豆一亩地最好能收入 400 元,一亩地一年的毛收入一千元左右,扣除化肥、农药等,一亩地一年的净收入为 500—600 元,除去家人的口粮剩的就更少了。当问到是否需要农业技术时,他立即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又说“书上关于种植、养殖的都看不懂,要政府派人„ 手把手‟ 的教是不可能的,农民太多了”。

取座谈了解、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详细调查了解我市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就调研中所反映出来的全市新农村

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近年来,我市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壮大,服务功能逐步完善,服务领域逐步拓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活跃性。

1、政府主导作用日益凸现。在充分认识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营造良好环境,引导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康发展。一是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坚持以政策引导为核心,鼓励和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特别是在税费收取、信贷支持、资金扶持等方面对各类服务组织实行优惠政策,将支农资金增量部分主要用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服务组织发展。如采取“银行+协会+农户”捆绑式信贷模式,为镇 40 多户养鸡户贷款 320 万元,有力推动了该镇养鸡业的快速发展。二是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开辟专栏、专题等方式,大力营造关心、支持“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舆论氛围。同时,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经纪人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三是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按照市有行政服务中心、镇有便民服务中心、村有便民代办点的目

标,构建了三级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各镇办场园统一将计生、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服务类部门,农技、水利、财政等农业服务类部门,城建、国土、规划、房产等村镇建管类部门,纪委、司法等综合调解类部门集中到便民服务中心办公,实行一个窗口审批办证、受理举报、矛盾调处和咨询服务。各村建立村(居)便民代办点,由村干部担任代办员,为群众代办有关事项,提供咨询服务。全市已建立市级行政服务中心 1 个,镇办便民服务中心 15 个,村便民服务点 116 个。

2、民间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方兴未艾。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围绕畜禽、水产、蔬菜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截至底,全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61 家,带动农户 12 万户,年营销额达 13.6 亿元。一是组织形式逐步规范。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实施以来,我市广大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走正规化发展道路,争取市场地位、争取国家政策扶持的意识逐步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形式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先后有市盛世佳人绿色果蔬专业合作社、杨林尾裕波兴隆棉花专业合作社、彭场禾丰水产专业合作社等 26 家专业合作社经工商部门注册成功。此外还有昌湾养殖协会、大武牧业协会等一大批农业协会,也在积极筹备注册专业合作社相关工作。二是服务内容不断拓宽。不再局限于以前的种植、养

殖营销服务,而是逐步扩展到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等方文秘范文面,为农民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镇今年新成立的金汇农机合作社,共有 8 个农技大户入社,从购种、育秧、耕整到施肥、病虫害防治、收割,为农户提供一条龙式全机械化服务,既解决了农机散户各自为阵、小打小闹的问题,又降低了农机服务价格,还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三是服务主体实现多样化。在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前提下,服务组织参与主体进一步多样化。如盛世佳人绿色果蔬合作社不仅有种植户的参与,也有运输、销售大户的参与;金汇农机合作社既有农机大户的参与,也有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人员参与,还有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汇化工有限公司的参与。服务主体的多样化,进一步完善了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扩大了生产基地的规模,实现了农企双赢。

3、农业支撑与保护体系得到加强。一是农业政策保护体系不断强化。始终以农业为基础,视“三农”工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落实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市从彻底取消了农业税,现在农民负担只剩下灌溉水费一项,去年全市负担总额 1900 万元,亩平仅 14 元。在严格控管农民负担的基础上,认真落实中央惠农补贴政策,去年全市共发放农村各项惠农补贴 23项,共计 2.62 亿元。其中发放水稻良种补贴 1369 万元、油

菜良种补贴 696 万元、农机补贴 440 万元、粮食直补 1529万元、农资增支补贴 6002 万元。从减轻负担不让农民“掏腰包”,到发放补贴政府给农民“送红包”,农民切身感受到党的政策越来越好,种田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二是农业投入不断增加。过去是一个水患比

较突出的地方。这几年,在中央和省委重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我市筹资 8 亿多元,综合整治东荆河、汉

江,更新改造排湖泵站、沙湖泵站等大中型排灌设施,同时采取“林水结合、以林养渠”的模式疏浚农村中小沟渠,彻底改变了过去“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的局面;筹资3.1 亿元,全面改造农村电网,做到了通村通组通户,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筹资 3.4 亿元,新建高产农田 11.8 万亩,新增耕地 8000 多亩,土地产出能力大幅提升;筹资 4 亿多元,完成通村公路建设 1680 公里,全市通村公路通达率达98%,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民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三是新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积极抢抓省委省政府在仙洪线开展跨区域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机遇,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整合项目、整合力量,加快推进仙洪试验区片产业发展、交通建设、村庄整治、集镇改造以及改水改电等各项工程建设,目前已投入各类建设资金 3.5 亿元,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在仙洪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下,全市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已累计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311 个村,惠及 50.8 万人;开通有线电视 677 个村(居),实现了村村通目标;建成户用沼气池 7.5 万口,卫生改厕 2.4万座;建成甲级村卫生室 440 个;建成农家书屋 115 个,农村文化中心户 721 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 96%;全市 3 万名农村特困对象整体过渡纳入农村低保范畴;血吸虫疫情发病人数由的 4.1 万人下降到 1.7 万人。

4、基层党组织社会化服务能力逐步提高。以专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领办、创办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是由党支部牵头引办。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其特点是发挥支部党员双带作用,利用“双建双带”基地的辐射功能,引导党员干部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统一生产、统一服务、统一营销。张沟镇先锋村网箱养鳝协会,就是在网箱养鳝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通过张沟镇党委的引导,由先锋村党支部牵头,依托网箱养鳝“双建双带”基地建立的。二是由农民党员能人创办。由农民党员能人牵头发起,采取“合作社+种植、养殖户”的运行模式,其特点是依托种植、养殖大户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带动农户抱团发展,共同致富。镇天利养鸡合作社由共产党员致富能手印家斌牵头创办,短短 3 年的时间内,发展为集饲料、疫苗、种鸡、药品、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年产种鸡 500 万只、年销售额 8000 万元、带动农户 220 多户。三是依托核心企业联

办。积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企业的资金、信息、技术、管理优势,联合建立产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相关产业。郑场镇引进的北京挑战饲料有限公司,在带动全镇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种植大面积增加的同时,也推动该镇养猪业的迅速发展。该镇党员程远虎依托该公司,成立了郑场养猪专业协会,专业从事牲猪生产及流通,年销售额达万元。

二、我市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新形势相比,与现阶段农民需要的社会化服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新要求相比,我市现行的服务体系还有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仍然存在一定的现实反差。

1、当前的社会化服务与农民的客观需求存在现实反差。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分工分业越来越突出,现行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很难满足广大农民的新需求,主要表现为:服务内容比较单一,绝大多数服务仍停留在生产经营阶段,难以满足农民对项目资金、市场信息、风险防范、司法维权、精神文化等多层次的需求;服务缺乏针对性,有些部门或组织提供的服务脱离“三农”实际和缺乏操作性,难以满足农民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保障等多领域的需求;服务力量薄弱,导致服务体系断层,服务数量有限,服务时间滞后,服务效果总体上欠佳;服务管理不够规范,缺乏有力的长效监管措施,特别是少数服务组织过于倾向商业化,在经济利益冲突时,有牺牲农民利益的现象发生,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2、农村综合改革目标与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存在现实反差。长期以来,涉农部门的社会化

服务是以纵向领导体制为主的网络,主要职能是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且侧重于技术服务。尽管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形成有效工作合力和发挥整体公共服务职能,也很难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起来。

3、各类组织服务愿望高涨与服务手段不足存在现实反差。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相同步,以专业协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各类组织服务“三农”的热情空前高涨。而“三农”社会化服务涵盖的范围广、内容丰、环节多、时效强,必须通过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并辅以必要的政策、资金等扶持手段,否则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但由于长期的、历史的原因,当前对“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仍显不足,特别是投向农民专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显得严重不足,导致各类服务组织规模偏小、条件落后、发展缓慢、服务功能较弱,陷入了想做事情却又没有手段的两难境地。

4、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与服务主体发育缓慢存在现实反差。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客观上需要

比较健全发达的“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现有的农村服务体系中,综合配套的服务少,服务主体的功能与农民的需要相差甚远。各类服务主体之间缺乏统一组织和协调,除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外,其它大部分民间服务组织特别是各行业协会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展服务工作也是各自为政,缺乏同其他组织联手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完善我市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现有经济基础、资源条件和新农村建设实际,积极探索构建行政性、公益性、商业性和互助性等“四大”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

1、以转变职能、便民服务为重点,加快构建行政性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推动,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保障。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始终把解放思想置于万事之先,充分认识加强“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坚持以创新的思维超前探索、寻求突破,推动“三农”社会化服务由服务传统农业为主向服务现代农业拓展和延伸,形成以政府公共服务为主导,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以农业龙头企业服务为骨干、以其它公益组织服务为补充的新型“三农”社会化服务

篇6:农村社会保障调研

——农村调查

一、前言:

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事业得到稳步推进。一些已经实施的惠农制度和政策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如农村金融机构稳步增加、新农保试点覆盖面不断扩大、国家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等;一些新的惠农制度和政策顺应时代发展被相继推出,如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等。而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工作中,一些地方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如甘肃从农民中招录公务员、四川成都统一全域内城乡户籍、浙江温州试点镇级市建设等。新农村建设事业蒸蒸日上,取得了可喜得成就。

岁末之际,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契机我就本村近年来的发展做了一个调查,使自己更加深刻,更加真实,更加具体的认识到近年来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取得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增强了我的社会责任感,更加坚定了我学好专业知识服务“三农”的信念。

二、调查地点: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尹西村

三、调查对象:尹西村村干部及村民

四、调查方式:走访,问卷调查,借阅有关材料

五、近年来尹西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

1、农村经济建设: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发展,1992年,为了搞活本村的经济市场,繁荣

活跃本村农贸集市从而增加村民收入,团结尹东村,两委成功举办了尹集十月物资交流大会,一举成功,同时建起了至今仍远近闻名影响广泛的的尹集牲口交易市场。不仅搞活了本村经济市场同时也带动周边村庄经济的繁荣。

在经济建设逐步跨越的同时尹西村决定利用有利条件发展商品经济

和和棉花交易收购加工,在村内有利的街道安排沿街商品房200多间44户。棉花收购,日用百货,服装餐饮,五金交电等服务的主题商贸一条街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在村民经济收入提高的催动下尹西村村干部及村民群众决心打好棉

花加工这项事业,在上级党委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村两委及全体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联合尹东村,全村在2001年成立了尹集玉龙棉花有限公司,下辖十个棉花加工厂,公司的成立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建设。给村民和周边地区及邻县的棉花收购提供了方便,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收入和社会效益。

2005年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收入,又新建织布厂一家,进一步拉长了

经济建设的产业链。

2009年尹集玉龙公司各棉花加工厂又新上400吨打包机等新型棉花

加工设备,提高了棉花的加工质量,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

为了进一步曾强本村经济实力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尹西村村委正

打算再引进一处织布厂和服装厂来进一步繁荣本村的经济市场,建设好我们的新农村。

2、农村的社会服务:

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的尹西村只有一条公路穿过,村内道路破败

不堪;村里的小学学校只有三个年级而且师资力量薄弱,甚至有的老师一人教好几个科目,带两个年级的学生;村内通电设施极差,甚至有些地方存在安全隐患,还有吃水难,看病难等等问题严重降低了村民们的生活水平。

近年来随着村民经济收入的增加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

高。公共服务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1、尹西村多年存在吃水困难的问题。1996年村两委多处筹集资金

投资8万元打深水井两眼,铺设管道3000米,让群众用上了自来水。2001年对水管进行升级改造投资16万元在村西开挖占地30亩水面25亩的水库,常天供水,饮水水质显著提高。2005年投资28万元铺设管道5000米接入秦台水库,是村民用上了更加优质的水源。

2、为了解决村民的用电问题,1998年筹资6万元新架线路,新上1

00变压器,是村民得以安全用电。2001年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尹西村的线路又进一步改造,使村民用电更加安全方便。

3、交通的方便与否直接影响到当地的经济水平和村民的生活水平,2

002年尹西村投资30多万元改造村内街道,建成了东西3条南北1条1097米的柏油路。从此乡亲们出门走动,做生意就更加方便了。

4、前几年附近小学合并并且整合师资力量,并且随着交通的更加方

便,乡亲们的经济收入增加,很多人甚至送孩子去城里上学。今年镇教委又在尹西村建立北片中心小学,让孩子接受到越来越好的教育。

5、2009年在尹西村建立了一处新农村合作医疗,从此村民和周围群

众看病就方便多了。

六、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尹西村多年来存在人多地少的问题随着各企业用地,学校用地的增加该

问题更加明显现在甚至还有一部分儿童没有责任田。

2、村内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资金,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村民环保意识淡薄,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没有做好对环境的保护,现

在村内的池塘,小河,甚至农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由于对树木的砍伐有些地方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七、对农村发展提出的建议:

1、努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村办企业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2、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对环境的保护

4、强化素质,打好人才基础。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内涵就是发展

壮大新产业,依靠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农民,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八、实践总结

总结以上几点,尹西村的新农村建设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农民生

上一篇:大班《朋友的长处》教案下一篇:生产安全防护设施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