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背景下海南会展

2024-04-08

自贸区背景下海南会展(精选6篇)

篇1:自贸区背景下海南会展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乡村度假旅游的发展

□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成都)有限公司杨振之

杨振之来也旅游规划咨询(北京)有限公司蔡克信

随着2009年底《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的下发,海南岛旅游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在此背景下,沿海岸线的滨海地带,具备传统度假的优良资源组合,无疑将得到极大的开发。然而占据海南岛国土面积过半的乡村地区,旅游业该如何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成功与否。

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实际上已经走过了两个发展阶段,目前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

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源阶段。我国的乡村旅游最初产生于成都市郊区,分布于郫县、温江、都江堰一带。主要依托乡村良好的田园风光和生态环境吸引城市居民,具有产品形式单一,消费低廉等特征,主要活动为观赏、品尝等。即使目前在很多省市地区,诸多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其实还保持在第一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其典型代表为成都市红砂村。这一时期政府已经开始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并对乡村院落和建筑风貌进行了统一的环境整治。并且红砂村在土地流转方面开始进行有益探索,农业得到了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这个阶段在土地的制度方面处于一个探索过程,故集约化程度较低。

乡村旅游的第三阶段,是乡居和乡村度假阶段。这一阶段农业产业全面升级,社会资本大量进入农村。目前,成都市借助灾后重建与联建的重要契机,部分地区已经基本进入到第三阶段。具有较高品位的乡村酒店和主题农庄不断兴起,显现其强大的市场吸引力。

从乡村观光到乡村度假是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如今,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的提出,其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市场的发展潮流。因此,发展乡村度假是海南岛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之路。

二、乡村度假产品特征

乡村度假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高级形式,是游客依托乡村资源开展的疗养身心的深度旅游活动。乡村度假产品的开发基础是乡村文化、生态景观与农业产业,其主要特征是在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消费绿色产品,体验宁静生活,逃避世俗压力。

乡村度假产品与一般的乡村观光旅游产品存在较大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内涵要求更高

相比山地度假、海滨度假及森林度假等度假产品,乡村度假的文化内涵更深厚、更丰富、更独特。中国地域广阔,景观特色明显、地域文化鲜明的乡村众多,这为乡村度假产品的开发奠定了资源基础。在乡村度假过程中,游客有时间有精力去以更细致的角度观察和感受乡村文化,乡村度假产品对文化内涵的要求高于乡村观光产品,这决定了其对文化挖掘、文化阐释与文化演绎的程度更深。文化与环境的完美结合构成乡村度假产品的核心吸引力,是乡村度假产品能够吸引城市游客前往乡村做长时间逗留的主要原因。

2.配套服务现代化、独立化

乡村地区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医疗、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缺乏。因此,在乡村地区开发乡村度假产品,需要配置独立的服务设施系统,完善的配套服务成为乡村度假产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相比城市度假或其他专属度假区,乡村

度假区的服务设施是一个独立系统,配套服务的高标准、现代化、舒适性与乡村的原生态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乡村度假产品表现在产品内容上的鲜明特征。

3.消费趋向中高端化相比乡村休闲产品的大众化消费,乡村度假产品面对的顾客群体更趋向于中高端。一方面,这是由乡村度假产品的供给有限性决定的。乡村度假产品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较高,同时游客停留时间较长,对乡村地区的生态影响也最为明显,同时乡村地区独立建设的配套服务设施的规模有限,其游客容量决定了乡村度假产品并不适合大规模的市场供给;另一方面,乡村度假面对的消费群体大部分为生活和工作节奏较快、压力较大的城市中高阶层,他们对乡村度假产品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意愿决定了乡村度假产品的产品档次。

三、对海南岛乡村度假发展分析

海南岛内广大的乡村地区广泛分布着以黎族为代表的30多个少数民族。由于受现代化影响较少,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民族文化传统。如黎族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区地势较平的山麓或临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错落有致。至今仍保持着独特的船形房屋,还有“三月三”等传统民族节日。黎族等少数民族村落所依托海南岛独特的热带海岛景观和优越的自然环境等资源,无疑为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与当前的旅游市场变化分析,海南岛的乡村旅游应紧紧以国际旅游岛为核心和目标,对现有民族村寨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提升,大力发展高端乡村度假产品,尤其是田园养生产品。

田园养生是乡村度假产品发展的新形态,满足游客以“悠游”心态纵情田野,体验熟悉的乡间闲适生活需求。田园养生旨在引导城市人暂时离开喧嚣的城市环境和压力空间,通过在乡村生态环境中进行休闲游乐活动,获得生理和心里的慰藉,达到身心的全放松。海南岛在田园养生度假产品开发中,应围绕田园文化这根主线,突出民族文化这个灵魂,在乡村环境、乡村建筑、旅游服务设施、服务项目、旅游商品等方面诠释田园文化内涵,让田园文化和养生主题融为一体。

正因为其所受工业化影响较小,海南岛淳朴的乡村文化与乡村景观才得以保持的较为完好。在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下,如能合理开发乡村资源,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海南岛的乡村旅游必将大有作为。

篇2:自贸区背景下海南会展

文昌中学 李爱芹

摘要:体育文化建设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学体育文化又是海南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石,将海南的现代体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黎族体育文化纳入中学体育教学体系,既丰富了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又促进了海南体育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和发展,对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体育旅游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海南国际旅游岛;中学教学;体育文化;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in Hainan Island, Educational Reform of School Physical Culture

Abstract: Physical Culture is an international tourist island of Hainan,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high school sports culture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culture in Hainan, the Hainan modern sports culture and the unique culture of Li into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s system not only enriched the content of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but also to promote sports culture in the young people of Hainan in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HainanIsland, Sports Tourism and Culture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Keywords: international tourism inHainanIsland;secondary school teaching;sports culture;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是依托海南省丰富的热带旅游资源,把海南省建设成具有国际水准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其中体育文化建设就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世界高尔夫球赛等一大批水平高,影响力大的体育赛事不断落户海南,将海南纳入到国际大体育文化之中。与此同时,海南本土的体育旅游资源——黎族传统体育项目旅游也成为海南旅游的亮点,竹竿舞等体育项目的开展,既丰富了海南的旅游资源,也传承和发展了海南本土的体育文化,对海南旅游国际化的同时保持一份独特的民族特色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意。虽然海南体育文化丰富多彩,但在海南中学体育教学中却鲜见国际体育运动项目与海南本土体育文化的教学,可谓是海南中学体育教学的一大缺失。所以,研究海南中学体育文化教学,不但有利于丰富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加深海南青少年对国际体育文化和海南本土体育文化的了解,对于海南体育文化的全面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海南体育文化 1.1 海南现代体育文化

高尔夫球赛和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是海南的两大现代体育项目,是海南体育文化的中流砥柱,是海南体育文化与国际接轨的核心。近年来,这两大体育产业迅速发展,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厅长兼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副主席范晓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目前经我们清点的高尔夫球场数量为18个,但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个数量。”海南高尔夫球场协会会长、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高尔夫球会总经理刘炳和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目前加入我们球场协会的有23家,还有一些正在建设或者已经试营业的,加起来一共约有26家。”1高尔夫球文化已成为海南接触世界的一扇窗户。

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自2006年举办以来,时至今日共举办了5个年头,经过3年的努力,首届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2006年为洲际2.2级赛事,而在2009年就升级为亚洲顶级(洲际2.0级)赛事,参赛人员遍布世界各地。通过自行车赛,海南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海岛的风土人情吸引了世界人的眼球,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宣传和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除高尔夫球和自行车赛以外,海南还积极组织开展了沙滩排球、乒乓球等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众体育比赛,这些比赛都是现代海南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海南本土体育文化

2001—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 “进一步发挥少数民族体育资源,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的指导方针,为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指明了发展方向。2

黎族文化是海南本土民族文化的最典型代表。黎族不仅是海南省唯一真正的原住民,而且是全国唯一一个只分布在海南的少数民族。黎族分杞、哈、润、赛和美孚五个方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白沙、陵水、昌江、乐东、琼中和保亭民族苗族自治县。海南岛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竹竿舞,亦称“打柴”或“跳柴”,是海南最具原生态特色的体育模式,流行于整个黎族地区。在一块空地上,相距2m多平行摆放两根直径10~15cm长4~5m的圆木,上面横架至少8根约3m的竹竿。击竿者在竹竿两端相向跪立,每人双手各执竹竿顶端,不停地有节奏、有规律的上下、左右分合碰击,舞者在一张一合竹竿之间跳跃,可以做出各种姿势。跳竹竿是一种锻炼人的灵巧、协调、速度等身体素质的重要体育运动,也是男女老少喜爱的民间活动。竹竿舞简单易学,其动作多为行进间的舞蹈,加之舞蹈动作纯朴,生活气息浓厚,对参加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等都没有特别的要求;其规则灵活,可以自由发挥;,无拘无束,任意取舍,参与性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对场地、器材和活动的组织要求不高,可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充分显示出它的经济实用性和天然的优势,这种模式也凸显海南特色和黎族原生态气息。

类似的黎族传统体育项目还有串藤圈、托物竞渡、爬杆过树、赶狗归坡、拔藤、攀藤摘花、顶牛、拉乌龟等都象竹杆舞一样,具有很强的黎族民族特色,都是海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中学体育文化教学现状与展望 2.1 海南中学体育文化教学的现状

海南中学体育文化同我国大部地区的体育教学一样,都是以主流的社会体育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以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球类、操类和田径运动项目为主,并且这些项目的体育教学都注重技术技能的教学,对体育文化的教育内容较少。以海南文昌中学为例,该校体育教学以模块形式开展,主要教学内容仍然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基本上没有结合海南实际的民族特色内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以上课内容为主,特别是排球运动在该开展情况较好,学校排球队也多次在国家和世界大赛中夺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校初步形成了以排球文化为代表,多种体育文化共同发展的校园体育文化。

虽然海南现阶段的中学体育文化教学在高速发展的轨道上不断前进,但值得一提的是具有国际特色的现代体育运动和具有海南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却在学校中鲜见,各级学校的师生基本上处于“听过、看过,但没玩过”的状态。在对海南学生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调查中,参与率仅为18%。5-25岁的人群除了竹竿舞以外,几乎不知道别的海南传统体育项目。3师生家长虽然没有玩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对这些项目却有着极大的兴趣,最近对海南10所中学的学生、教师、领导、家长对黎族竹竿舞的喜欢程度进行调查显示,非常和比较喜欢的学生占67.53%,教师占64.56%,领导占80.30%,家长占70.94%。说明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具有较高的课程开发价值。4

国内也有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成功的案例:广西民族大学把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踩高跷、抛绣球、珍珠球、抢花炮、板鞋)纳入学校公共体育教学体系之中,以在校体育教师为主导,组织师生参与学习各项传统体育活动,丰富了师生的日常文体生活,使学生在学习公共知识的基础上,也了解了具有广西本土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引起师生共鸣,极大的促进了广西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2 海南中学体育文化教学的展望 海南中学体育文化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应与国际旅游岛建设接轨,在体育文化教学上既要保持民主族的独立性,又要适当发展现代体育运动项目,达到与国际接轨,与世界交流的目的。

海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一项投入小,见效快,影响大的体育内容,各级中学可以借助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地域优势,积极参与各级政府、单位组织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一些民族体育器材也可通过学习自我开发、制作,运用到中学体育文化教学过程中,对于丰富海南中学体育教学内容,活跃师生课余体育生活,增强海南师生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由于场地和器材的花费较大,各级学校基本上都没有在体育教学中开设,但作为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一部分,假如学校条件允许,完全可以购置简易器材,并进行相关文化的教学,对于促进学生了解国际旅游岛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结论 与建议

3.1 政策导向: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提高中学师生的现代体育文化和民族体育文化意识。

3.2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中学体育教学与体育课外活动中,提高师生参与度,扩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

3.3师资队伍建设:定期举办中学体育教师体育文化培训学习班,适时组织教师参加具有海南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拓宽教师体育项目执教范围,提高教师对传统体育项目的认知度,增强体育教师对现代体育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执教能力。3.4 开创新局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现代时尚体育运动项目与民族传统体育共同开展,如开展高尔夫球的简单教学,条件不足的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活动。

由此可见,海南现代体育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海南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南中学体育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这些体育项目的学习,可以了解海南少数民族的发展史,了解海南多样的民族文化,对于今后参与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既与世界接轨,又保持海南的民族特色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http://finance.qq.com/a/20100326/000559.htm

[2][3]张琨.海南民族传统体育现状与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J].考试周刊,2009(48):145-146

[4]林明祥.黎族竹竿舞引入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8.5(3):313-315

[5]詹贤武.国际旅游岛建设与海南本土文化元素的张扬[J].新东方,2010(1):18-20

[6]田建强.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功能及社会价值研究—以黎族竹杆舞为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30-132

篇3:自贸区背景下海南会展

“一带一路”是指2013年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倡议, [1]也是至今为止世界上跨度最大且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地带。随之, 于2015年3月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以下简称《愿望与行动》) , 进一步强调指出:“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 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 共建绿色丝绸之路。”通过《愿望与行动》看出:“一带一路”是绿色之路, 是维护沿线国家的生态利益, 从而推动形成更为公正合理的“人性化”全球治理体系。

生态会展, 即在会展整个生态产业链上提倡绿色低碳的原则, 通过发挥示范作用, 最大限度的降低传统会展活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切实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行动, 带动并促进相关产业的结构转型。[2]基于业界生态会展的定义, 大体认为是绿色、低碳、少污染浪费、环保及可持续性发展的会展。主要体现在场馆、物流、能源消耗等一些环节上尽量节省资源, 使整个会展产业链达到污染少、低碳化良好环境。在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流行生态会展, 提倡会展业须遵循保护环境和永久发展的理念。国内会展业相关专家也开始呼吁走发展生态会展之路, 改变传统会展在环境、资源等方面带来的贻害。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 作为具有独特优势的参与者———海南岛, 如何使“生态、低碳”的环保理念应用到会展活动并无缝链接, 使会展产业成为生态友好型的环保产业, 已普遍受到关注。因此, 通过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海南生态会展业的发展现状, 并提出相关建议对策, 以至于为海南会展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二、海南会展发展现状分析

起步落后于“北、上、广”等发达地区的海南会展业, 由于具有“十三五”期间重点培育的12个产业之一的机遇期, 将会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高规格的会议设施, 这些先天与后天的资源成为海南会展业长足发展的三大法宝。近些年来, 海南的会展业规模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 已成为海南经济的助推器和新亮点。会议接待成为旅游业的重要支撑及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展览规模不断扩大, 区域影响力日益增强;节赛事活动内容不断层出不穷, 突出地方特色。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会议方面:据统计, 每年在海南省举办具有100人以上规模的会议均超过10000场, 其中2012年是全省参加会议人数最多的一年, 100人以上就有15000个会议, 参加会议的人数达330万人次, 仅会议接待的收入是140多亿元, 带来的经济收入约占全省旅游收入的1/3。展览方面:2012年举办展览72个, 展览面积67平方, 参展商7532个;2013年举办93个, 展览面积78平方, 参展商10033个;2014年则举办展览90个, 展览面积70平方, 参展商11061个;其中岛外参展商的在这三年所占比例分别是40.8%、51.13%、53.16%。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是逐年呈增长趋势。海南逐渐形成的一些品牌展览, 如海天盛筵、三亚国际热带兰花博览会、中国 (海南) 国际热带冬季农产品交易会。节赛事活动方面:依托海南省各市县自身地域文化特色与产业特色, 从而举办的节事活动不断增多, 内容不断拓展, 体现地方特色, 例如赛事类: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大帆船赛、三亚世界小姐选美赛、观澜湖高尔夫世界明星赛;文化节庆类:海南岛狂欢节、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文昌南洋文化节、保亭嬉水节、万宁国际冲浪节等。

三、海南发展生态会展的优势

(一) 市场定位趋于生态化

从海南省发展会展业的市场定位来看, 主要以会议旅游为品牌, 试图以会带展的方式来促进会展业发展, 同时通过不断拓宽产业链条达到会和展双赢的目标。依托海南省独特的自然禀赋资源, 充分利用现有的平台来合理规划与科学发展生态会展行业。首先, 在会议方面:主要以博鳌亚洲论坛的品牌来承办各种类型高层次的会议活动, 培育国际性的行业领域论坛。其次, 在展览方面也发展旅游、热带农业、游艇、高尔夫等各类主题的展会, 充分利用休闲、体育、健康等元素, 来促进海南会展业的品牌化、产业化、特色生态化。通过这些发展状况可以看出海南省的市场定位是趋于生态化的。

(二) 政策环境背景的支持性

首先,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 会展业将会受益于这一伟大战略的建设, 得到政府扶持的的条件才是发展生态会展根本性的保障。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极力推进可实现会展业持续发展, 从而可以制定规范的政策保障制度来稳定、监督会展行业, 或者加大了对会展基础设施与相关配套服务的投入。重视和尊重生态会展业发展的自然市场规律, 提升相关企业在这个行业领域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使其扩大市场规模, 来全面提升会展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 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政府也将会提高对会展行业的财政扶持力度, 加大对具体特色化、国际性的生态会展活动以及配套的会展服务设施的投入。将会与国际接轨, 与更多关注生态会展的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进行合作。这是将指引着海南必须走发展生态会展之路, 改变传统会展在环境、资源等方面带来的贻害。

其次, 海南在国内第一个提出建设生态省, 2010年初, 又提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成为海南“生态立省”的实践载体。“国际旅游岛”战略与“生态立省”的战略匹配, 使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具有突出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鲜明特色。因此, 这个背景为海南会展业提供了新的背景新的基础新的契机和新的动力, 并为发展生态会展指明了方向。

四、海南生态会展发展存在问题

(一) 生态意识观念淡薄

在我国生态会展观念意识较淡薄, 每次展会结束之后都会留下大量的垃圾, 因此造成资源浪费严重。海南会展举办方与重要参展方多以政府为主, 为体现出展位的个性化及政府规模宏伟的气势, 使得参展商在短暂时间限制下追求豪华奢侈的品牌, 只有无视环保、节约来达到目的。海南很多会展企业常以降低成本为达到获取项目为目的, 在展会中不遵守生态环保建筑标准的准则, 在设计、施工过程中, 大量使用非环保性材料, 从而使环境造成甲醛、苯醛等有害气体危害人的身体健康。近两年, 每年海口举办车展四个、三亚举办游艇展3个, 很大程度上造成会展资源上的浪费, 使得参展商被动性地参展。

(二) 展馆规模建设不合理

海南会展业整体呈“会强展弱”的趋势, 主要以目的地服务型的会议公司居多, 展览企业还未达到20家, 以中小型规模的为主, 具有国内竞争实力的知名品牌几乎为零。目前海南省的展馆建设是不合理的, 未拥有一个10万平方米以上的展馆来引进糖烟酒、医药等大型展览活动;且5000平方米以下小型专业展览活动的展馆也缺乏。仅海南国际会展中心展馆, 由于展商实力之弱、租赁价格相对高, 外展馆设备维修等成本高等因素, 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三) 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 设施生态会展观念比较淡薄, 在此情况下制度保障的缺失普遍存在。海南省尚未形成统筹协调的生态会展业管理体制, 对展会审批少, 仅需备案即可, 使得工商、城管、公安、消防等很多部门从其职能角度参与会展的审批、监管。因此使得各部门之间缺乏重要的沟通与协调机制, 导致政出多门。促进会展业发展的财政扶持力度不大, 已出台政策不够细致。会展行业垄断性持续存在, 还未消除。再有, 当前海南省的会展行业政策制定与协调发展中未重视节庆赛事等的发展, 应把节庆活动规划到整个会展发行业来发展。行业内恶性竞争现象日益严重。如海天盛筵的成功, 掀起全省乃至全国范围的游艇展、生活方式展, 使得主办方为达到一己私利而引起恶性竞争, 从而破坏市场规则, 降低了展商们参与类似展会的积极性程度。因此, 在实际会展的工作中, 对于生态环保的问题, 应有政府参与到全程监督过程中才会行之更为有效, 达到满意的程度, 更能确保供应商、参展商等企业提供真正生态、高效的产品及服务。

五、“一带一路”背景下生态会展发展策略

(一) 会展观念及行为生态化

发展生态化会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树立参与者的生态环保意识, 改变以往“先污染后治理”、“边建设边污染”的运作模式, 尽可能降低会展产业发展对环境污染及破坏的程度。展览组织者需建立详细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实施的方案, 如从备展、运营再到闭展的全过程都必须体现生态环保的特点。要求相关参与人与注重节能降耗与三废处理, 在布展用品选用上应易回收的材料优先。例如, 对于会议礼品尽可能采用能回收利用的产品或是可消耗的材料, 尽量少用甚至不用附属材料。[3]提倡通过相关的会展网站下载有关的参展资料, 宣传单也可采取再生纸或者进行双面打印, 尽量减少宣传单的派发以及做好相关的回收工作。此外, 展览组织者应极力推荐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 应给予使用环保型材料的展商一定优惠政策, 如降低展位费及提供一些补贴。展馆施工人员尽量控制能源损耗, 减少有害物质气体的排放, 降低噪音污染, 节约各种材料和辅料的使用。参观者及参展商应配合环保行动, 使得整个参展行为生态化。

此外, 政府部门, 特别是环保部门可以通过“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及“广交会”等经典的生态案例的方法重点宣传, 让生态观念深入民心, 形成新的生态理念, 为生态会展业提供有利的社会支持和舆论导向。

(二) 场馆规划、经营的生态化

对于会展场馆, 关键要突出循环利用生态化的特点。因此, 从会展场馆的选址、内部功能分区、建筑材料及其他等方面都应要突出生态化的特色。不能盲目修建场馆, 要根据海南的特点:如产业薄弱、市场不够成熟的状况;展览业不行, 会议补;大型展览不行、小型展览补等。通过全省统筹、区域性规划场馆, 制定短、中、长期分阶段合理的建设。在兴建场馆时, 应选择易回收、环保的材料, 在规划管理重视三废处理和耗能。在展览场馆, 设计安装促进资源节约、能源使用、废液和固体垃圾的限制与处理的装置。在会展项目与主题设计上尽量以环保的行业和产品为中心。在展台设计与搭建上, 一定要围绕生态设计为中心, 充分利用各种可能因素, 给观众以好奇感及新颖性来满足需求。会展企业可以与注重能源节约的餐饮行业, 为观众及参展商提供绿色服务。为了创造更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规范会展场馆的经营评价指标, 从传统经营模式转变成生态经营模式, 最终实现会展场馆的生态化经营。

(三) 保障制度政策的生态化

会展业的主管单位与会展行业协会应结合海南省的实际情况, 制定符合既可发展海南会展市场的需求, 又顺应国际生态会展发展需要的管理监督机制。从而进一步细化会展设计所涉及到的材料环保标准与评价体系, 以减少会展各个实施环节的环境污染。

首先, 政府应奖励主张资源节约与减少污染的会展企业, 可采取政策手段以及税收减免、财政补助低息贷款等资金措施给予大力支持。其次, 在制度层面上:会展业的主管单位与会展行业协会应该制定《绿色会议指南》, 针对各个实施环节以减少环境污染为要求;又对会展设计中所涉及到的展厅规模、展览设备及材料循环利用、装饰材料的环保标准、禁用粘合剂和涂料的种类、能耗与噪音标准等制定管理细则及行为指南;要求各会展依照指南, 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条例, 以便于在本地主管部门备案, 利于督促与监管。再次, 政府要在生态化技术与技术方面继续加大力度。政府需采用资金和政策手段在节能减排、资源回收、清洁能源、再循环以及减量等技术革新上有更大发展。

摘要:海南作为“生态立省”国际旅游岛, 拥有良好的办展环境, 尤其在“一带一路”大背景条件下, 研究海南生态会展的发展现状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当前, 海南省的生态会展以会议为主, 展览为辅的局面, 存在着生态意识观念淡薄、展馆规模建设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文章通过对海南省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 从中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关建议来促进其生态会展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一路一带”,生态会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张蕴岭.聚焦一带一路大战略[J].大陆桥视野, 2014 (8) .

[2]谢亚可.我国生态会展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9 (4) :19-22.

篇4:自贸区背景下海南会展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概念也得到了人们的广大推崇,几乎每个行业的经营都涉及到了互联网方面,因为互联网平台给他们的企业经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所以将互联网平台与企业的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求企业在新的领域取得长足发展,将生鲜农产品的营销与互联网平台紧密结合是一个大的趋势。本文详细介绍了互联网+背景下海南生鲜农产品的营销策略,并且以海南的生鲜水果为例,结合SVC-OT的分析方法,对在互联网+这个背景下生鲜农产品采用电子商务的模式进行营销的优点、缺点、存在的发展机会和潜在的威胁等几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剖析,针对海南的生鲜水果的电子营销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最大限度的促进海南生鲜农产品的长足发展。

海南生鲜水果实施“互联网+”营销策略的必要性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后,“互联网+”的概念持续升温。“互联网+”思维也为农产品营销带来历史性发展的机遇,将农产品营销真正带入网络化时代。一方面,国家有关政策相应出台,大力扶持农业电商的发展;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与农资企业不停发力,以争夺农业电商蓝海。2014年我国农产品网络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占农产品销售额的30%。

众所周知,海南的热带水果的种植面积非常大,主要产品有芒果、香蕉、椰子及莲雾等,其中最知名的生鲜水果当属芒果,在海南省芒果的种植面积达到四万多公顷,占全国芒果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年产总量占全国的一半左右。海南的水果成熟时间早、口感好且外观好,在全国有很大的知名度,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但是在海南热带水果快速的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主要是境外水果的冲击,特别是在东盟国家,大量的热带水果不断挤入国内,并且进口的关税还是免除的,这样如此大的优势给海南的生鲜水果的经营带来的极大的挑战,所以对于海南生鲜水果的营销必须进行策略优化,充分的利用互联网+集成智能生鲜水果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整个海南生鲜水果产业链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海南水果电子商务营销的SWOT

具体的优势分析。海南生鲜水果传统的营销策略就是从水果批发商到水果市场然后在经过水果销售商最后到消费者手中,这样一来海南水果到消费者手中经过了层层好几道关卡,销售利润也是层层分解,这样传统的销售模式使得果农的收入变得很低;再者就是生鲜水果保质期较短,传统的销售模式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运输,这样对于水果的新鲜度也是一大考验。为了防止水果在运输过程中烂掉大部分果农在水果六七成熟的情况下就采摘下来,这样影响了水果的口感。因此,电子商务一方面保证了农户的利润,另一方面确保消费者吃的新鲜水果。

具体的劣势分析。相比较其他农产品,生鲜农产品的缺点就是难保存,储存时间短,所以对于海南的生鲜水果的营销模式有待于改变,再者就是海南农户对于自己种植的生鲜水果的品牌意识较差,这样就导致消费者对于海南水果认识不足,信任度不够。

机会分析。国家出台了相应的电子商务营销政策,对于农业的电子商务发展进行了大力的支持,政府针对某一细分的领域专门进行扶持还是非常少见的,可见对于互联网+背景下发展农业电商是非常有必要的。

威胁分析。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户的思想比较封闭,所以让他们接受电子商务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农户来讲,对于电子商务非常陌生,所以想要让他们进行网上营销就必须将他们的电子商务营销技能不断提高。

海南生鲜农产品的电子商务营销现状

在海南,生鲜水果的销售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要渠道就是通过淘宝店或者一些微店平台,一些有营销意识的商户在淘宝上或者通过微信平台开店。还有一些商户为了拓宽自己的经营渠道還和一些电商进行合作,采用订单式的销售模式,一些商户还有自己的品牌意识,打造了属于自己的水果品牌,在电商的销售过程中提高了自己品牌的知名度。

海南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策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对人才的培养。首先政府必须对海南生鲜水果的电子商务营销进行大力扶持。其次要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大力投入,最大限度的为农户的电子营销提供后台支持。最后还应该加快人才培养,加大农村电子商务的培训力度,鼓励农民自己上网进行电子营销。

将物流配送设施进行完善。要想保证在网上销售的水果送到消费者的手中就必须加强和完善物流的配送。对于水果的运输模式海南水果商户可以进行自主选择,对产量小的商户可以选择物流输送,对水果产量和规模较大的商户可以采用与第三方物流合作,这样通过运输外包的模式能够将自己的成本大大降低。

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共同努力打造品牌。在线上对自己的生鲜水果进行大力的宣传,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自己水果的知名度;再者善于利用多煤体的优势为自己的水果拍摄一些形象生动的宣传片,展示水果特色。男一方面,在线下也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一些农产品展览会、农商会等等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

采用“020+预售”模式。020模式就是线上线下合作,海南的生鲜水果是属于生鲜农产品的,所以当水果成熟后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消费者的手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于海南的生鲜水果采取“020+预售”模式,消费者下订单之后,线下在按照订单的要求组织采摘水果并且最快的进行输送,可以说“020+预售”能够最大限度保证生鲜水果的新鲜度,实现零库存,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户的利益。

综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对于海南生鲜水果的营销是一个非常大的机遇,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户的利益,也能让消费者品尝到最新鲜的海南生鲜农产品,可以实现利益共赢。

基金项目:2016年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基地课题;项目编号:HNSK(JD)16-5

篇5:自贸区背景下海南会展

一、休闲农业旅游的概念

休闲农业旅游是在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开展的旅游活动,是集农业生产、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农村民俗节庆、 田园风光以及旅游者参与于一体的一种旅游方式,具有明显的体验、休闲特征。它采用的是一种“农业 + 旅游业”的产业经营方式,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生产、保持生态平衡, 从而提高农业效益,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实现旅游的转型升级。

二、海南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6月,海南省注册运营休闲农业的企业已经有175家,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9.3%。以农业旅游产业居多的琼海为例,在2013年10月,其接待人数同比增长了18.96%,而三亚为9.04%,海口为5.21%。

近年来,海南为了进一步拓展农业的功能,促进农业的优化升级,加快建设“田园城市”,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将休闲产业与农业结合到一起。通过吃农家饭、摘农家菜、体验农村生活等活动,把城市的居民吸引到农村,在丰富了旅游业的同时,也完成了农民本土就业的目标,并且促进农民增收。但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海南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

海南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多以农家乐的形式存在,缺乏特色性。海南现有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多分布在海口、文昌、琼海和澄迈附近,与当地的生态文明村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普遍规模偏小,缺乏科学的规划,使得休闲农业旅游的形式比较单一,多以农产品的采摘、垂钓和单一的观光为主,个性化不强,从而使得游客的回头率偏低。

2、休闲农业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休闲农业旅游除了能让人放松身心外,还能让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感受农村的独特风情和文化气息。就目前海南的休闲农业旅游来看,其对于农村文化内涵的挖掘尚存在一定不足,例如对农业区的基础设施、农业用具、农耕文化的开发力度不够,对于农村的节庆活动参与性有待提高。

3、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设施有待提高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可进入性和能满足游客休闲娱乐的基础设施。某些农村尽管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生态资源,但由于地理位置较偏,缺乏良好的可进入性,城市居民到来后发现公路条件太差,没有停车的场所,餐饮的卫生条件不达标,甚至连公共的洗手间等基本设施也异常简陋。这样的农业休闲旅游目的地,尚未达到批量接待游客的标准。

4、休闲农业旅游服务质量普遍不高

除硬件建设之外,游客在享受休闲农业旅游时,还需要优质的服务。农业休闲不仅仅是待人热情即可,以度假为目标的农业休闲,也需要让游客得到宾至如归的服务。 但是以目前的服务质量来看还有一定差距。

现在的农业休闲良莠不齐,大多打着亲近自然返朴归真的牌子。而服务人员多是当地农民组成,并未受过专业训练。另外,由于休闲农业旅游存在一定的淡旺季特征,在旺季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当地的服务人员对游客的接待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尤其是当旅游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时, 由于服务人员并未受过专业训练,对于一些紧急问题的处理往往会有偏颇,这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加强海南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

1 、 重视当地农业资源的开发与科学规划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农业资源,农业是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开展的基础,农业旅游资源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涵盖了自然、社会和人文景观,还包括了农业发展、农业文明本身。因此,海南省应针对休闲农业旅游区域进行积极地科学规划,首先应对当地的农业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估,然后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从而对休闲农业旅游进行合理科学的定位。海南澄迈县在近几年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中,由于对当地的资源和文化挖掘比较成功,重点开发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如福山的咖啡风情文化小镇和桥头的地瓜采摘成为了澄迈县旅游的招牌,也得到了广大游客的认可。

2、提升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和创新性

具有鲜明地方和休闲特色的休闲农业产品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消费的关键,也是休闲农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产品理念的创新不仅影响经营水平,而且能够促进休闲农业旅游向高端化发展。因此,休闲农业旅游应坚持产品理念创新,针对消费市场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发出个性化、高附加价值的体验式旅游产品,以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

休闲农业旅游的活动不仅包括农业观光活动,还应该包含以体验为主的度假休闲活动。海南应利用得天独厚的热带资源优势,大力开展例如热带水果的观赏、采摘、加工与酿造等活动,另外可以融入摄影、绘画与节庆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形式。靠近海边的农村还可以开展例如赶海、海产品的养殖与加工等活动,使得农业、旅游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多产业的融入更加的深入。

3、加大科学技术的运用,丰富产品,提升档次

当今是知识经济、高科技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微电子技术、生物工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农业上,引起了农业向知识化农业时代迈进。因此,加大科学技术在休闲农业项目上的应用对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建立开阔游客视野的农业高科技园旅游是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新的趋势,如深圳建设的国内首家生物链生态昆虫农业展示园,给了游客一个全新的体验,对旅游者了解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过程,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具备接待游客的硬件条件

旅游基础设施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硬件”,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讯供电、给水排水等系统相关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应加强休闲农业旅游公共设施与食宿等设施的建设投入,与政府和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要与农村发展、城镇规划相结合,为游客出行提供快捷方便的旅游通道。

5、提升当地村民素质,成为休闲农业旅游的接待主体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村民的参与和配合。 针对目前农村接待人员普遍素质偏低的情况,政府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在淡季和平时对其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培训,不断提升村民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同时让村民参与当地旅游的开发,使其享受到产业融合背景下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给他们带来的经济上的增收,生活上的便利。

以海南的琼海市为例,位于琼海塔洋镇的景区“七星伴月”,是海南省目前唯一的一个由农民自己创立起来的景区。该景区提倡“一片果园就是一个景区,把农庄当景点建,把农业基地当公园办”的模式,在大力发展休闲设施与乡村旅游结合的情况下,应当让农民直接参与旅游的开发, 包括从景点的设计安排到日后的经营管理。让农民自己做主,这样农民既是公司的股东又是员工。对于当地的村民而言昔日的一种收入变成如今的五种收入:打工的工资收入、 土地出租的租金收入、农业种植收入、自主经营收入与大合作社分红收入,村民成为了景区的经营者、管理者和受益者,而这些身份,真正让他们把景区当作了自己的景区。

6、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休闲农业旅游的营销推广

游客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生命线,因此加大对旅游目的地的宣传促销是招揽客源的重要手段。农业旅游资源大多具有比较分散、实力不强的特质,因此应当由当地政府牵头来推动当地的特色农业旅游资源的推广和介绍。同时可以通过与旅行社及各种社会团体合作进行推广和介绍,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积极的进行营销。

琼海市政府在推动琼海农业旅游资源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琼海布局智慧旅游市场中,政府主导是必然。让商家不再单兵作战,而是形成网络营销战线,将分散的旅游资源、生产旅游产品的各商家、遍布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汇总在同一网络营销平台,集中向消费者展示。而这种做法只是琼海旅游委实行网络营销的部分内容其系统化的营销理念、思路和路径将琼海旅游营销融入到了城市营销中。

四、结语

休闲农业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也是在产业融合背景下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的收入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需要。因此,我们应积极总结现有的不足,着眼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同时,注重周边交通、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也不能忽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可持续的推动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

摘要:休闲农业旅游是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观光农业旅游的高级表现形式。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突破传统范式的产业创新模式,形成了全新的产业形态,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标志着旅游产业从传统单一的“小旅游”向多元化的“大旅游”转变。本文首先阐述了休闲农业旅游的概念,然后分析了海南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海南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

篇6:自贸区背景下海南会展

关键词: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海南

海南作为一个依托自然风光优美而兴起的国际旅游省份,乡村旅游发展更是节节生花,然而由于乡村旅游的崛起速度过快,问题也随之显露,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那么在全域旅游的时代下,如何探索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就成为目前旅游业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 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一)乡村旅游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发力点

乡村旅游是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旅游形式,其宗旨是满足人们度假休闲的体验。乡村旅游较之景点旅游有其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其如璞玉未经雕琢,未遭破坏,未受污染,较易规划。在2016年国家旅游局工作会议上提出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下,乡村旅游当之无愧成为最易实现全域旅游实践进程的旅游形式,而乡村无可厚非是全域旅游非常重要的载体,即从实践的角度,以乡村为全域旅游目的地,其无论从空间还是可行性上均最为适宜。作为被国家首批纳入全域旅游的试点地区势必会把着眼点集中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上,以乡村旅游作为实践点,在所属范围内以旅游资源为吸引物,完成资源的全面动员、产品的全面创新和需求的全面满足,完成地区范围内全域旅游的重要一步,为后续全面实现全域旅游奠定基础。

(二)全域旅游的追求是提升旅游质量,对乡村旅游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出发点大多源于“脱贫”,而“脱贫”这一目的自然会把经营的矛头指向短时间内大量经济利益的获取,很显然这种经营方式无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属于饮鸩止渴,后果可想而知。根据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全域旅游的相关理念,“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是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①。这一理念的提出对于乡村旅游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要求乡村旅游若想长久发展必须转变其现有的发展模式,杜绝只顾眼前利益,忽略长久发展;要求经营者时刻以游客的需求为最高出发点,以向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为目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域旅游的契机下,乡村旅游应完善自身旅游质量,向全域旅游的要求靠拢,成为全域旅游全面实现路上的闪光点而不是绊脚石。

(三)全域旅游与乡村旅游二者皆是多产业融合的产物,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根据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重点会议指示,全域旅游是基于旅游目的地吸引物为前提,包含各行业、各部门和所有居民共同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即旅游+多产业,在这里我们把多产业对其进行功能性分类,包括特色性产业和保障性产业。就目前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旅游+多产业可以表述为:旅游+特色性产业(工业、农业、健康等相关产业)+保障性产业(水力、电力、交通、互联网等支撑性技术),从公式中不难看出,全域旅游这一发展模式是多产业融合的产物。与此相同,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农业为吸引,依靠保障性产业为支撑,进而发挥特色的旅游形式,在这一层面上,二者既属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又属于相互促进的关系,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海南乡村旅游发展质量研究

自2010年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战略正式步入正轨,海南乡村旅游发展也呈现蓬勃之势,本文从旅游的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六方面分析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现状,结合全域旅游的发展背景下,为海南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思路。

本文将旅游六大服务项目具体细分为以下小项:餐饮服务主要包括用餐时环境卫生、饮食质量、饭店服务人员的服务;住宿服务包括宾馆卫生安全状况、宾馆的服务设施;交通服务包括车辆状况、交通路线状况等;游览服务包括什寒村生态环境、乡村风情、民族文化服务;购物服务;娱乐服务包括娱乐场所设施、娱乐活动服务。通过实地调查,掌握游客对于海南乡村旅游的期望值与满意值调查表,得出海南乡村旅游质量现状。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海南乡村旅游中主要存在的问题:餐饮和住宿方面的环境和卫生安全条件不尽如人意;交通方面车辆的状况满意度较低;游览环境保护虽然较为满意,但满意程度远远小于重要程度;旅游服务人员的整体水平和服务素质不高;购物店的数量偏少质量也不高,且缺乏价格的合理性;娱乐方面整体排名靠后,不利于刺激非基本消费的增长。

三、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新范式

通过前面介绍海南乡村旅游发展质量现状,结合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的要求,海南乡村旅游在探索新的发展范式时应注重系统性、聚集性和保障性,具体如下:

(一) 系统性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发展全域旅游应从空间全利用、设施全覆盖、产业全融合、部门全统筹、社区全参与五个全面去转变,即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实现旅游活动的食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系统性地发展,缺一不可。系统性也称为整体性,它要求把决策对象视为一个系统,以系统整体目标的优化为准绳,协调系统中各分系统的相互关系,使系统完整、平衡。对于海南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依赖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原始的文化吸引旅游者,忽略配套的其他服务如餐饮卫生、住宿安全等现状,系统性地发展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以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协调六要素中的各个分环节,实现各个要素的全面发展,利用乡村旅游引领海南全域旅游的落实。

(二)聚集性

1.特色聚集

乡村旅游发展已有30年的历史,从发展之初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寥寥无几到现在的遍地开花,乡村旅游逐步暴露出同质化、低俗化等毫无特色的现象。海南乡村旅游本土同质化现象更为严重,大多以热带亚热带风情为环境依托,以黎苗族民俗文化为吸引,彼此盲目地克隆与模仿,逐渐减弱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在全国大力推广全域旅游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必须寻找其各自的特色,让各种特色进行聚集,使得旅游者来到海南对于不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都充满好奇,刺激其游览的欲望,比如推崇某一种植物、某一类水果、某一种菜品、某一项文化等。在海南,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具有游览价值的地方,昌江的木棉花观赏、霸王岭的黄皮采摘、藤桥的排骨品尝、陵水的疍家渔排,而乡村旅游正是应该把这些特色进行精心的聚集,利用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把农区变景区,把多个景区串联,实现海南岛内的全域旅游,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2.文化聚集

文化是旅游活动的内在支撑动力,任何旅游形式的长久发展必须植根于其地方鲜明的文化。海南岛自古以来就不缺少文化供养,但真正能渗透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却少之又少。海南的军坡文化、流放文化、民族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等无一不特色鲜明、与众不同且难以模仿。乡村旅游在发展的同时应根据自身所处位置把相应的文化发掘出来,并发扬光大,远离千篇一律的自然风光旅游,要使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完美地结合,使旅游者赏心悦目的同时还要流连忘返。当然文化聚集并不是指一个乡村旅游目的地要植入多种文化内涵,而是相邻或相近的地区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植入有吸引力的文化,若是同一文化,则以不同表现形式展示出来,给旅游者耳目一新的感受;若是不同文化,则可各自特色展示,丰富旅游者的旅游所得。所有乡村旅游目的地都若如此,海南乡村旅游必将遍地开花而花不同,处处相通而不相似,完成乡村旅游的全面升级——步入全域旅游时代。

(三)保障性

通过前期调查,我们发现影响海南乡村旅游质量的因素很多源于其保障性工作的不到位,比如餐饮环境和住宿的安全问题、交通车辆的状况、购物场所设施的缺少、娱乐项目的匮乏,等等,这些虽不能成为阻碍人们进行乡村旅游的因素,却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体验。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性要求经营者对涉及的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和各相关人员提前做好沟通,做一切能做之事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保障基础,为实现全域旅游的发展积累良好的物质和人才的积淀。

四、结语

海南省积极响应国家旅游局的号召,省长刘赐贵指出海南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把海南全岛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实现“日月同辉满天星”,全省处处是美景。其中的满天星指的就是海南的乡村旅游,由此可见,海南实现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是最为重要的发力点。

注释:

①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海南海口。

参考文献:

[1]魏小安.促进全域旅游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5-12-7(C02).

[2]吴必虎.全域旅游发展靠智慧N].中国旅游报,2015-12-28(011).

[3]刘玉凤.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融合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2).

[4]刘刚,梁谋.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海南国际旅游岛社会建设管理新探索[J].旅游纵览,2016(10).

作者单位:

上一篇:和理想牵约作文下一篇:二里乡兴隆完小政教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