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2024-05-24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通用10篇)

篇1: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环保工作者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宣传工作,认真履行职责,承担生态治理的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生态文明。

一、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彻底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摈弃旧的观念,改变一些政府官员惟GDP增长论英雄的观念。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需要我们环保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用好这一制度,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使国家保护环境的意志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体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内涵。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必将有力地促进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的进步,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二、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与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生态文明的提出是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在当前经济发展中,我们仍然存在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减少、水旱灾害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尤其是在一些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尤为严重。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物质文明丰富的今天,需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这才是更高层次的发展。要在全社会确立这一思想和观念。

我们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宣传生态文明,要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告诉广大民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健康成长的物质条件和可靠保证,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规约人们的行为,推动人的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进化。

我们环保工作者尤其是基层环保工作者,常年奋战在环保工作第一线,为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全社会宣传环保,促进环保工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环保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不仅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变成我们自己的自觉行动,更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宣传生态文明,提高生态意识,继续发挥我们在宣传环保、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中的先锋作用。

三、严格执法,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大为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同时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有一支较为过硬的环境保护执法队伍。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和落实这些方针、政策。有许多方针、政策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是国家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基本职责。问题是这么多年来,有些政策没有在实际工作中达到可以具体执行的程度或者是能够依法可靠执行,政策制定得再完美,如果在实际中无法执行,它就不是一个好的政策,需要我们多做实际工作。

第一,要健全和完善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制,使生态保护有法可依。要切实采取行政、法律手段对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惩处。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进行制度建设,以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行为。虽然我们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和治理,国家环保总局甚至动用了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绿色信贷等政策,有些地方环保部门也采取了挂牌督办、专项行动、综合整治等一系列措施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但环境污染仍然屡禁不止,原因何在?一是地方保护主义,二是环境执法手段软,再加之目前的确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实,使部分企业宁可冒险偷排偷放,也不按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办事。怎么办?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制度,使生态保护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说到底是要真管用,如果只停留在文件法规中,是起不到真正作用的。

第二,要严格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加大惩处的力度。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责任与个人责任的相互融合,社会责任要具体落实到政府部门,强调政府承担建设生态文明的法律责任。个人责任则要使每个社会公民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形成自觉的行动,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块煤等。

环保工作者要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坚决打击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我们有些制度制定得很好,但执行起来就比较难,这就要求我们基层环保工作者提高思想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来,顶住压力,为民办事。通过环保队伍整体的严格执法,使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强环保干部队伍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是关键;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环保干部队伍是关键。必须进一步加强环保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环保干部尤其是一线执法队伍的权力,使他们在执法中不受任何干扰,确保执法到位;其次环境执法队伍的建设和各方面待遇要有切实的保障;第三要建立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环境违法行为或生态破坏行为是由群众举报才发现的,建设生态文明如果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有些问题不会得到及时处理,至少目前或相当长一段时期,这种情况会依然存在。为了使破坏生态或污染环境的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打击,必须建立群众参与的社会机制。同时人民群众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也是对政府履行工作职责的有效监督。

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我们环保工作者分内的责任。

篇2: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①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战略。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完善资源和环境立法,依法管理资源和环境。④加强低碳与生态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4、作为中学生,你能为建设生态文明做点什么?个人怎么办?(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去保护环境?)

①积极向公众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参加环保主题活动③提高资源环境意识,养成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④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选择低碳生活方式。⑤检举揭发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

5、青年学生应该怎样为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或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做出自己的贡献(或进言献策)?

答题方向:自觉向公众宣传计划生育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或参加这方面的宣传活动);学习有关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人口、资源、环境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履行计划生育、保护资源环境的义务,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落实环保行动,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依法同违反计划生育、破坏资源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向有关部门提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建议;等等。

8、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

答:①积极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做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者②选用节能器具,少用或不用塑料购物袋,选择骑自行车或者乘公交车出行,关水龙头,下班后关闭电器,夏季开空调不低于26℃,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等。

9、倡导低碳生活、推进节能减排有什么重要意义?

意义是: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有利于缓解我国目前资源紧张状况,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8、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篇3: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一、蒙阴县生态文明品牌的现状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 蒙阴县已经培育了几个品牌, 主要体现在:一是蒙山开发建设力度大, 效果明显;二是孟良崮开发起步晚, 进步大;三是部分农产品取得了地理标志, 如“蒙荫”牌商标等;四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山东省委副书记批示指出, 蒙阴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经验值得借鉴。目前, 该县11个乡镇 (街道) 全部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 271个村为市级生态文明村。尽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发展, 但生态文明品牌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工程, 其效果是逐渐显现的。部分干部和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了解, 不能从长远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 认为“投入大, 收益小”, 从而淡化了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不够清晰。从当前来看,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突出特色, 符合实际, 二者缺一不可。目前推出的“房在园里, 林在村里, 一片果园一座房, 一圈兔舍作围墙”模式, 就是符合农民实际的, 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但是, 该县对于另外一些具有突出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还缺乏清晰的着力点, 如岱崮地貌已经确定为中国第五地貌, 如何将岱崮的“崮”文化、“崮”地貌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起来;“云蒙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水库, 作为临沂市的水源地, 是该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定位;多年来推行的农户“家庭美化”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何在;以刘洪、蒙恬为代表的人文元素是否融合到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等。三是整体整合、推广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蒙阴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要从整体上抓, 同时突出亮点, 实现全面推进, 面中选点。目前, 亮点抓不够多, 不够亮。

二、突出亮点, 着力培育生态文明品牌

1. 让亮点更亮, 让精品更精。

对于既有的生态文明品牌, 要想方设法挖掘潜力, 群策群力提升水平和层次。通过继续推进“三下三问三促进”活动, 深入农村、农户, 倾听群众的声音, 了解群众的诉求, 广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让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经验更加成熟, 推出的亮点更加有特色。例如, 对于“房在园里, 林在村里, 一片果园一座房, 一圈兔舍作围墙”模式, 在基本成型的情况下, 要注重家庭的“美化”和“净化”, 从整体上提升一个层次。

2. 做好长期规划, 着眼长远。

生态文明建设, 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 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长久的工程。要本着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群众得益的原则, 着眼长远, 请专家做好长期规划。同时, 把整体规划与具体规划结合好, 把长期规划与阶段规划结合好, 让群众看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自觉、自愿、主动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3. 生态文明建设要形成规模化、集群化。

生态文明建设要有示范点, 但仅有示范点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在整体上实现生态文明才能形成品牌效应。生态文明建设不能搞单纯的“以点带面”, 而是要“全面覆盖, 面中选点”, 在全面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上, 选出特色更明显、效果更显著的示范点, 进行广泛的、卓有成效的宣传。

4. 把人文因素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

蒙阴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沂蒙六姐妹”就是典型的代表;具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 如“算圣”刘洪、名将蒙恬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要把这些因素很好地融合进去, 扩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 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 从而打造一批独具蒙阴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品牌。

三、把握关键, 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 生态文明建设要体现蒙阴特色。

一是要体现“山”。蒙山及其附属山脉是蒙阴县多年来精心打造的一项生态文明工程, 其规划、开发始终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 这应当做为保护、开发的典范进行大力宣传。二是要体现“水”。临沂市称为“江北水城”, 蒙阴县是“江北水城之源”, 水资源丰富, 也要把云蒙湖作为一个“点”进行包装, 体现该县在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作出的巨大贡献、取得的丰硕成果。三是要体现“崮”。作为独具蒙阴特色的中国第五地貌, 目前宣传的力度较弱。应当以南北岱崮和孟良崮为重点, 将岱崮地貌进行重点包装, 重点宣传, 让岱崮地貌称为蒙阴的代名词之一。四是要体现“人”。蒙阴人民始终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 始终是“沂蒙精神”最有力的诠释者, 要把“沂蒙六姐妹”、公举东等全国典型人物的事迹、精神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2.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要拓展。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纯地搞工程建设, 而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因此, 要注重把蒙阴县的人文历史因素、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融合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一是以孟良崮纪念馆为基点, 延伸南北岱崮保卫战等, 充分挖掘和提升红色文化, 形成红色文化之旅, 让红色文化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二是以刘洪公园的提升为基点, 挖掘该县悠久的历史文化。

3. 生态文明建设应多渠道进行。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程, 要创造经验, 走“多方参与、齐抓共管、多方受益”的道路。“政府政策引导, 企业 (社会) 资金扶持, 群众全民参与, 大家共同受益”, 这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良好模式。生态文明建设本事就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工程, 只有通过参与, 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才能更好地约束自我行为,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 生态文明建设应始终注意保持农村特色。

篇4:生态文明如何建设?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生态与文化一同被纳入科学发展观,然后垂范十八大之后的五年,也可算是新老政府在过去十年经验基础上的一个重叠共识,有着继往开来的作用,对于下一届政府的经济发展有着绝对的指导意义。尤其当多哈气候会谈即将开始之前,对生态发展观的强调不啻为一个产业转型准备,表明中国准备做出让步和调整,以延缓全球气候变暖。不过,既然正式引入并承认生态的概念,就不可能止于生态的本义,不可能简单地拒绝生态经济和生态伦理向社会和政治的扩散与挑战。

在最低层面上,重视生态,并提出将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无疑是对过去十年以环境代价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做出的反思,中国的高增长面临难以为继的难题:环境污染愈益严重正在降低人民生活水平,每年新增大量群体性抗议皆因环境问题而起,未充分内化环境成本的廉价产品出口招致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诉讼和社会倾销的质疑,连光伏产品等绿色产业也部分地因内需不足而产能过剩。不难想见,生态相关的绿色经济将可能作为中国未来唯一的新兴经济增长点,提振和改造传统行业,为经济增长模式转换注入一线生机。

而且,如果考虑到未来新一届政府将继续以城镇化为目标,以民生改善、提高公共服务为目标,那么,生态与产业与城镇化的结合就意味着生态城市的建设导向。这将极大地刺激和带动相关的城市环保产业,如轨道交通、给排水设施、污水和废弃物处理、地下电缆、光伏产业和风能发电、有机农业等等一系列生态经济链条产业。更重要的,將肯定现有的核电建设浪潮,逐步减少火电比例、提高核电比例,并促进岩层气开发和天然气产业化。这对国内的相关利益集团显然是个新的组合机会。在缺乏明晰的产业管制指导下,我们将面临新一轮的国资垄断与民资准入的争论。

与此相关,生态政策本身还蕴含着一个核电与环保的伦理纠结。作为世界上最后一个大力发展核电的国家,且主要采取进口技术和设备,而这些西方核电厂商在遭遇多年反核之后大多已经沦为拼装商,核心技术已经集中在极个别如法国厂商的手上,它们对新一代技术的研发投入都在降低,而中国自身还面临着专业人才极其不足的尴尬,由此带来了关于核电的生态风险的疑虑。这也是中国社会高度关注的环境议题之一。对彭泽核电厂的反对声已经说明了这种疑虑的性质。对此,中国的管理层和民众是否做好了准备?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与此同时,未来的生态议题却在变化。且不论中国此起彼伏的“邻避运动”(“邻避运动”是英文短语Not in My Back Yard[别建在我家后院]缩写NIMBY的音译。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最早出现在欧美国家,指垃圾处理厂等市政工业设施在建设中,时常遭到附近居民的强烈反抗),正在成为大规模集体性事件的主流,让地方政府进退两难,因为生态经济必然要求意识形态的合理化,生态方面的主张最后总是会要求嵌入社会政治制度之中。德国和欧洲绿党的兴起就是一个例子。而以台湾地区的发展历史为例,环保、反核运动一直是公民社会成长的一个重要温床,这也导致台湾政治中特有的生态主义和环保运动。

反观中国政府和社会,到目前为止,在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之外,都没有为接纳主张生态主义的社会力量做好理论准备和体制准备。这正是学习十八大,切实建设生态文明时需要切实注意的事情。

篇5: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心得体会

为了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村,全省投资10亿多元。随着这项建设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生态文明村得以建成,许多农民的居住环境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怀着想要深入了解身边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心情,我来到了位于海口演丰镇的曲口生态文明村。从海口驱车20公里左右,沿途就可以看到去演丰镇的路标。演丰曲口片区,包括环东寨港的演东、山尾、演中、演海、边海5个村委会、92个自然村、1841户、6163人,在文明生态村的创建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步入这里,就像进了乡村公园,连路边的路牌都花费了一番心思,木头做成的各种路牌不仅美观、大方,其造型更有味道,采用的是犁、船舵等造型,将海边农村的特色展现了出来。

终于到达目的地了,在当地一位村民的带领下,我参观了他们的住所。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我真的不相信该地村民们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居然这样好,甚至可以与城市相比较。红白砖瓦所砌的两层小楼,楼前种植的绿树,二者交相辉映,显得非常协调。进入楼内细细观看,可以看到几乎每家每户都配有电视、音响、dvd等全套的家用电器设备。茶余饭后,三两人坐在一起看电视便成了他们的消遣方式之一。漫步于村中,我看到有的孩子在尽情嬉戏,有的人在织渔网,而有的人则出海捕鱼。从村民的口中得知,出海捕鱼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一年下来,村民们每户年收入约为3~5万。如此而来,每个村民都成了小富翁。对比于过去,这里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过去,缺水、缺电、出入交通不便成了一直困扰人们的问题,但现在,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村民们可以正常用水,可以欣赏到精彩的电视画面,可以通过笔直的公路来往于城乡之间。

在演丰镇,无人不知红树林。当我来到红树林时,我立刻就被红树林的天然美所震撼。一丛丛浓密的树叶覆盖在水面上,每当微风吹拂,树冠的那一抹翠绿便随波荡漾。当地人亲昵地称其为“海底森林”。据介绍,红树林是奇特的植物景观,是生长在海南热带海边滩涂的一种特有的植物群落。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的重要生态环境,能防浪护航,又是鱼虾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由于该地红树林生长历史悠久,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状态,所以不少游人听说红树林后都慕名前来观看。演丰镇就抓住这个契机结合当地4XX年前因地震而形成的“海底村庄”等独特历史、自然、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合为旅游资源。游览红树林、吃着海鲜,看着乡村美景,城里人乐了,村里人腰包鼓了。我不得不佩服演丰镇人的商业头脑。

曲口盛产膏蟹、虾、剪刀贝、泥蚶、石斑鱼、牡蛎和黄蟮等多种名优海鲜,“曲口海鲜”成为宾宴上的佳肴,名声远播。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后,我了解到演丰镇在XX年开展生态游后,海口市演丰镇接待客人在30万人左右,海外客人1.5万人次。旅游全收入3050万元,农家乐和渔家乐收入200万元,旅行社收入500万元,政府第三产业税收达5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68元,比开发前净增收达500多元。解决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500人以上就业,从事旅游项目经营的农户达300户,全镇直接参加旅游就业的人数200人。

经过此次游览曲口生态文明村,我受益匪浅。从中我不仅感受到村民纯朴、好客的真性情,更领略到了乡村自然优美的景色。

“远看山水美,近看脏乱差”,这就是以往人们对海南传统农村的看法。而如今,人们对海南农村的想法已改观,这得益于乡村生态的建设。但是,在乡村生态的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此,我提出一些建议:

一提高村民对环保资源重要性的意识,加强对红树林、动物、生物的保护,促进自然和人的和谐相处。

二提高乡村旅游相关人士的专业水平,以促进农家乐、渔家乐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篇6: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前,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入到生态文明的发展阶段。大生态文明作为高校德育的新内容,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和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成果,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要站在民族振兴和国家兴旺的高度认识和审视大学生参与和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大学生承担着开拓创新,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历史已经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赋予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要光荣地承担起这项任务。只有将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联系,大学生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历史使命并为之努力和奋斗。

(一敲响警钟,加强环保意识

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因而保护环境也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更是则无旁贷。从环保意识的普及度来看,虽然人人知环保,却大多只是泛泛知之,既不深刻,也不具体。造成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1.大学生自身的环保素养不够,很多环保知识非常匮乏。2.尽管我们学校绿树成阴,但在对大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方面力度还是不够。组织大学生环保的活动缺乏。3.社会媒体对环保的宣传不透彻。针对以上现状,学校应大力支持,高度重视,做宣传教育活动。并增加相关关于环保的选修课程等手段来增加大学生的环保知识。结合与环保有关的国内国际节日积极展开宣传,通过广播站、电视台等数字媒体以及学校报社、杂志专刊等纸质媒体,双管齐下,宣传环保知识。举办有关环境保护的讲座,帮助大家了解中国环境现状,认清基本事实,为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打

下坚实基础,同时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首先在思想觉悟上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才能更好的“环保”。更重要的是,将环保的理念与知识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共建美好明亮的世界。

(二落实点滴,从小事开始,从你我开始

环保不是作秀。大学生的环保活动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情做起,不要过多的追求回报,只有自己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端正热忱的环保心,才能更多的去要求别人。大学生首先要转换自己还比较传统的环保观念和意识,意识到环保不仅仅是不污染环境,还包括“不浪费资源”,包括“资源的循环利用”,包括“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等,自觉的把环保习惯容入到现在和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从而去影响和带动更多身边的人来关注和参与环保让环保成为大家共同的生活工作习惯。作为当代大学生,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提高自身环保意识,从点滴做起,将每一件与环保相关的事都落到实处,并非简单喊喊口号。比如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不践踏草坪;节省用纸,废纸再利用;节约用水,随手关闭水龙头等。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环保是日久天长的工夫,需要一点一滴的努力,更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环保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干好每一件小事情,一步步的实现预定的小目标,最终,我们一定会有所收获。

(三志愿服务,有你有我

积极参与环保志愿服务,成为一名光荣的环保志愿者。环保志愿者也是大学生可以实现环保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成为一名环保志愿者,不需要你是否具有专业的环境知识,也不必看重你是否有国人的环保技能,只要你拥有一颗热忱的环保之心,有一份无私的奉献精神。作为志愿者,我们要充分利用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等环境保护节日,参加义务植

树、环保宣传、环保下乡实践等活动,提高自身的环保理念,从实践中履行青年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和承诺。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话题,更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和一种生活方式。环境保护不但需要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努力,也需要公共的广泛参与,更需要

篇7: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构筑北疆生态屏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专家座谈会侧记

早春二月气象新,一元复始万物苏.在和风送暖,山河竞秀的美好季节,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邀请国家、自治区有关部门资深专家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以及国家和自治区新闻媒体记者会聚呼和浩特,举办了以“构筑北疆生态屏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建设生态文明专家座谈会.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内蒙古林业 英文刊名:NEIMENGGU LINYE 年,卷(期):2008 “”(3) 分类号: 关键词: 

篇8:加快生态建设 促进生态文明

一、准格尔旗生态建设现状

(一) 先天生态环境基础薄弱, 后天生态建设欠账较多, 生态建设难度大、任务重

准格尔旗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 气候干燥, 降雨量少, 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现象普遍, 生态脆弱。作为资源型地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 生态破坏严重, 环境污染较大, 生态建设欠账较多。生态是民生之本、生态是文明之源、生态是经济之基, 生态建设既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民生工程, 这些都对生态建设工作提出了高难度挑战和高标准要求, 生态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 近年来, 旗委、政府重视生态建设, 下大力气狠抓生态建设, 多措并举、合力攻坚,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十一五”以来, 我旗先后出台了《生态建设实施方案》、《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生态自然恢复区人口转移暂行办法》、《禁牧禁垦办法》和《禁牧禁垦草畜平衡工作实施办法》等政策措施, 率先推行了禁牧舍饲养畜, 创造性实施了“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矿区环境治理, 高标准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飞播造林、天然林保护、淤地坝建设等生态水保项目,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生态建设面貌发生了从严重恶化到整体好转的巨大变迁;生态建设工作热情高涨, 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的多方面参与形成了生态建设的大联动;同步追求景观、经济、惠民三大效益, 生态效益有了大的提升。截至2010年底, 全旗累计完成生态重点工程建设448.6万亩, 植被覆盖度、林木覆盖率分别达到了72%和28.7%。昔日黄沙漫漫的不毛之地, 如今变成草木葱茏的高原盛景。两年来, 荣获中国生态小康建设十大政府创新典型、全国绿化先进集体、中国绿色名县等称号, 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首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 鄂尔多斯砒砂岩生态风景区被评为国家水利水保风景区。全旗生态建设步入了快速优质发展的新阶段。

(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生态建设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不仅对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也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 一些现代化的先进科学技术更多地被应用于生态建设工作中, 新阶段的生态建设工作有了人才、理念和科技等先进资源的支撑。

二、当前准格尔旗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一) 生态建设资金仍然不足, 资金利用程度仍需提高

资金投入是保障生态建设的基础, 准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生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资金来源单一, 仅依靠本级财政资金的投入还远远不够。资金利用方面也存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问题。在资金不足的现实条件下, 资金利用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全旗生态建设的效果, 生态资金的有效管理是生态建设工作中亟待提高改善的环节。

(二) 生态产业发展方式需进一步转变, 带动农牧民增收动力有待增强

生态产业起步较晚, 发展方式需进一步转变, 当前生态产业的经营上存在着人才短缺、理念落后、科技含量低等问题。产业链条较短, 深加工不足, 生态产品附加值不高, 利润空间不高, 在农牧民增收方面贡献有待增强。

(三) 生态产品产出不高, 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问题依然存在

林草地产出率是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治理工作的重要量化指标, 而当前我旗林草地产出率不高, 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现象仍然存在, 生态治理任务仍很重。

(四) 生态建设管护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生态建设成果保护力度还需加大

俗话说:“三分建, 七分管”, 不搞好管护, 造下林、植下树也成不了绿, 变不成景。而准旗的生态建设工作仍存在管护意识不强、重栽轻管、重建轻养等现象, 生态建设成果巩固工作仍需加强。

(五) 生态文化建设对生态建设的辅助作用要进一步加强

生态建设是需要全社会参与的重大工程, 需要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和深厚的生态文化积淀作支撑。生态文化建设需紧跟生态建设步伐, 提升全社会的生态道德水平, 全力助推全旗的生态文明建设。

三、关于继续推进准格尔旗生态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一) 加大资金筹措的广度和力度, 提高生态资金利用率

1.紧紧抓住《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机遇, 加大国家项目及资金争取力度。充分发挥发展改革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和林业、水保等专业部门的行业作用, 密切配合, 积极协调争取生态建设项目和专项资金, 为生态建设提供项目和资金保障。

2.建立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生态建设投资机制, 加大资金投入。积极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 设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 注重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林业等生态产业工程建设要遵循市场规律, 投资实行市场化运作。

3.继续深入开展“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工程和碳江林建设, 引导企业定期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生态建设, 采用奖惩制度并通过各类政策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 形成长效机制。

4.努力提高生态产业的自身利润, 同时让参与生态产业建设的农牧民得到更多实惠, 从而形成产业内部的资金运作链条, 缓解生态建设资金短缺的压力, 同时促进生态产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5.继续将生态建设的各项资金放在旗生态建设的总体规划范围内集中捆绑使用, 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设立专门的生态建设资金管理机构, 对生态建设资金进行专项管理, 同时加大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 使生态资金更充分、更高效的利用。

(二) 发展壮大生态产业, 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

1.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 对自主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加辐射带动作用, 逆向拉动生态工程建设, 从而提升全旗生态产业整体水平。

2. 加快生态产业基地建设。

根据准旗自然条件和区域特点, 突出发展山杏基地、灌林原料林和灌木饲草林基地, 推广“公司加基地, 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模式, 把生态产业和农民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 加大开发利用力度, 培育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 促进资源增值增效, 农牧民增收。同时, 推动基地建设由分散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最终形成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优势产业基地。

(三) 统筹城乡生态建设, 促进生态产品持续增长

1. 服务并依托新农村建设, 推进农村牧区的生态建设。

以创建绿色家园, 建设和谐富裕新农村为宗旨, 对全旗所有新农村建设点全面绿化, 提高绿化档次和规模, 切实改善和提高新农村整体形象。

2. 全力打造生态自然恢复区。

按照全市“收缩转移, 集中发展”战略, 围绕“三区”划分, 结合生态移民工程实施, 采取人工造林和封禁等措施, 打造生态自然恢复区, 提高恢复区生态产品的产出能力。

3. 开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生态建设项目。

重点开展十二连城乡、布尔陶亥苏木、大路镇农田防护林建设, 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同时保护农田、提高农作物产量。

4. 加强城镇周边绿化力度和绿色通道建设。

重点加快对薛家湾镇、大路煤化工基地、准格尔经济开发区、龙口镇绿化进度, 继续加强对全旗主要黑色路面两侧的全面绿化。

(四) 强化生态成果管理, 维护生态资源安全

准旗近年来下大力气狠抓生态建设工作, 成果来之不易, 更要倍加珍惜。保护就是建设、管理就是发展, 加强生态资源保护, 确保生态资源安全, 是现代化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

1.充分调动生态建设经营者的积极性, 加快推进林地、草地定权发证工作。明晰林、草及林地、草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调动和保护他们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2.尽快建立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科学划分公益林业和商业林业, 分别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建设方式。

3.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破坏生态建设的违法犯罪行为, 严格贯彻防火责任制, 完善森林草原防火保障机制, 安装防火监控设备, 优化防火装备, 增强生态防火综合能力。

4.加强森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和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建设自然保护区, 实施森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程, 加强检疫, 严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确保森林草原健康。

(五) 繁荣发展生态文化,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

1.切实保护生态旅游资源、自然保护区、油松王等推广生态建设的文化资源, 将一些有代表性的生态资源区列为生态教育基地, 为人们了解生态保护知识、增强生态意识提供场所和条件。

2.丰富宣传形式、加强生态文化宣传力度, 建立生态网站, 鼓励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生态文学艺术创作, 形成强大宣传合力, 营造有良好的舆论环境, 动员全社会参与到生态建设的队伍当中, 特别是调动企业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农民对生态建设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篇9:浅论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破解我国前进中的种种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成就辉煌。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道德文化领域里的消极现象等,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面对来自大自然的报复,惟有以生态文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作理性调控、综合治理,才能突破瓶颈制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的关系。相当多的人生态道德文化水平低下,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生态道德文化缺失还表现在消费领域追求奢华、过度消费、甚至挥霍浪费等方面。事实说明,急需在广大群众尤其是在公职人员中间,强化生态道德文化教育。

3、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目标任务同步。然而,同物质文明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滞后,必须加大力度,加快步伐,才不至于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

4、将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我国率先跨入生态文明社会,不但会使全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文、民生面貌为之一新,而且必将大大加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二、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强调指出:“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思想观念要先行。要使生態文明观深入人心,在全体公民中强化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使生态文明观念成为13 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要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首先,要转变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使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环境可承载和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上。其次,要转变人类生活的价值目标,树立适度节制物质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的生活理念。要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再次,要重视发掘和发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如“天人合一”、仁爱万物,尊重生命、顺应自然、倡导节俭等,用于生态文化价值观教育。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必须适合我国国情和实际。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我们要用有限的资源环境条件,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就必须持续提高生态效率。其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发展方式生态化的转型。通过资源节约、生活俭朴、行为自觉、公众参与和系统和谐,展现全新的天人合一的生态风尚。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3、抓好节能减排是核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基础,“好”的体现之一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首先,要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要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让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成为两根“高压线”,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资源节约集约使用技术,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其次,要系统认知环境演变规律,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修复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高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发展相关技术、方法、手段,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实现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污染环境修复,实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第三,要注重源头治理,切实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合理有效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

4、实行严格制度是保障。合理、有效的制度,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维护公共权益的利益导向。首先,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严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其次,要实行政绩督察制和行政问责制,对那些我行我素、无视法纪、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要坚决惩处,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再出现。第三,要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第四,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第五,要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篇10: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家园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孟和

胡锦涛: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 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 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 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 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人类社会发展经历过农业社会时期的“黄色文明”,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工业社会时期的“黑色文明”,造成了大气污染和土地污染退化。我们已经步入了社会主义时期,我们要建立起新的“绿色文明”,就是人类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要从人的意识开始,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因此生态文明的基本含义是: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

二、赛罕乌拉的自然历史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巴林右旗北部,位于蒙古高原向西辽平原区过渡的大兴安岭山脉的阿尔山支脉的南部地区,是蒙古高原典型草原向大兴安岭寒针叶林的过渡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赛罕乌拉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这里存有多样的生态系统,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赛罕乌拉在契丹时期为契丹的皇陵和皇家狩猎场,直到清代中期还是“松林千里”的景象。赛罕乌拉历史上曾称为“黑山”,可见当时山体主要以暗针叶林为主,是寒温带针叶林的稳定生态类型。考虑自然历史的变迁,宋辽时期,为东亚大陆的小冰期,当时的赛罕乌拉地区为干冷气候,比现在要干冷,清代中期在自然历史上也是小冰期,但是赛罕乌拉地区的植被一直未遭受大的损害。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先是牧区放垦政策,后来在日本侵华沦陷期大规模掠夺式采伐木材,致使赛罕乌拉地区生态遭受灭顶之灾,又逢上个世纪长期的寒冷干旱气候,赛罕乌拉地区出现大面积的沙漠化;改革开放之后,农牧民的不合理开发和过度利用,致使赛罕乌拉地区森林面积大幅度萎缩,草场沙漠化日趋严重。直到建立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之后,情况才有所改善。

三、赛罕乌拉的自然现状

自1998年起,在旗委旗政府领导和社区支持下,保护区开始实施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治理措施。全面落实天然林保护措施,境内100万亩天然林全部停采,封山育林面积达到120万亩。同时,结合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近几年,保护区内新增封山(沙)育林5万亩,人工造林2万亩(过渡区),退耕还林3万亩。使原来恶化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恢复。

由于保护区采取了多种有效保护措施,保护成效显著,退化的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和改善,如王坟沟地区,4万亩因过牧形成的半流动沙地已不复存在。野生动物栖息地扩大,动植物种类、数量增加,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羚(青羊)已由1997年的140余只增加到240多只;野生马鹿由1997年的200头增加到300头;2010年新发现国家Ⅱ级保护哺乳动物:兔狲1种;灰喜鹊由1997年调查的7只发展至今,一次集群近百只,曾在中央电视台进行专题报道。保护区已知鸟类由2000年151种增至237种,重点保护鸟类由29种增至37种,新发现勺鸡、短趾雕等8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植物由原来的665种增至791种,其中新发现野大豆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还发现有2个属为内蒙古自治区新记录属。

在与北京林业大学、赤峰市林业局野保中心的合作中,监测到保护区内猞猁数量稳步增长,并拍摄到猞猁取食情况。正是因为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的改善,其他野生动物数量的稳步增长,猞猁等大型肉食动物能够获得稳定食物,群体数量才能日趋增加,逐步完善了保护区内完整的生态食物链和食物网。近两年还完整监测到国家一级鸟类黑鹳的繁殖生活状况,其中一对黑鹳在2012年成功繁殖4只幼雏,这是在黑鹳繁殖中难得一见的奇迹。正是因为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为黑鹳繁殖提供了必需的环境要素和食物要素,才取得这样可喜的成就。

保护区管理局克服巨大的经济困难,自1983年开始进行科考调查,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为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夯实了基础;注重国际国内技术合作交流,与大专院校合作建立教学与实习基地,取长补短,互相支持,解决了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十年来,保护区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迎难而上,最终实现了由一个以采伐为主要任务的经营林场成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这一重大转变。

四、赛罕乌拉的自然机遇

目前,全世界正面临全球变暖的共同问题。全球变暖是把双刃剑,从气候历史资料看,变暖后的气候对于赛罕乌拉地区是有利的,能够给本地区带来比现在更加温润的气候,可以促进本地区生态系统多样化和更加丰厚的植被资源。

结合气候变动要使本地区生态向更好发展,前提是现今稳定生态。赛罕乌拉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自身的生态环境已经好转,正稳步向稳定的生态系统发展。只有保护好当前的生态环境,才能顺利度过目前多变的气候波动期。

五、赛罕乌拉的建设管理

为有效保护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区切实落实保护措施,加大保护管理力度。

1、依法保护自然资源。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内蒙古自治区自然保护区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2001年由旗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旗人民政府颁布实施了《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为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做到“一区一法”,使保护区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充分发挥森林公安派出所的作用,坚决打击滥砍盗伐林木、偷捕乱猎野生动物及乱采乱挖沙石等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行为。每年查处林业行政案件10余起,保护成效显著,没有发生大的破坏森林资源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案件。

2、加大保护力度,全面落实多项保护措施,重点强化防火、禁牧、野生动物保护等。保护区始终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防火工作方针,全面落实防火工作制度,建立了一支107人的半专业化快速扑火队,每年开设防火隔离带100公里,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防火路20公里,维修、扩建了望塔两座120m²。加大防火宣传,设置永久性宣传碑(牌)24个,每年刷新防火标语,印发防火宣传单和防火宣传挂历等,增强人们的防火意识。防火期前及时检修防火车辆、维修保养扑火工具,确保发生火警火灾时能够及时出动。完善防火通讯设施设备,移动、固定电话与对讲机等多种通讯方式互补运用,通讯网覆盖整个保护区,信息通讯畅通方便。近十年没有发生火警火灾。

切实抓好禁牧工作。保护区管理局加大工作力度,由主要领导亲自抓禁牧,专门成立了生态监管大队,配备了专用禁牧车辆1台,与管护站协调配合,以思想教育工作为主,以打击查处为辅,严查严管,禁牧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禁牧面积达到120万亩。

落实保护责任制。保护区与22个管护站(卡)和122名管护人员分别签订防火和管护责任状,明确了责任目标,实行目标化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项管理。制定了基本管理制度,如:巡护制度、查岗制度、入山登记制度、清山验山制度、奖励与处罚制度等,还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防火应急预案等,制度健全完善,工作规范有序。

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救护。在野生动物活动区设置饮水池,补加饲草、舔盐,悬挂人工鸟巢等,全面落实天然林保护措施。

保护区在建设管理同时,还积极创建生态文明。

保护区自2003年开始,利用在科学考察过程中采集制作的2500种2万余号(次)的动植物标本(动物标本均采集自然死亡个体制作),在旗政府所在地大板镇建立了赛罕乌拉自然博物馆,展厅面积2400平方米,免费对外开放,年接待参观人员2万余人,成为自治区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右旗青少年教育基地、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基地。今年上半年又重新进行布展,展览档次、水平均有很大提高。

保护区充分利用博物馆这一宣传教育平台开展多种多样的宣教活动。2004年开展了全旗中小学生“拥抱大自然”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2005年与赤峰市《红山晚报》联合开展了赛罕乌拉杯“好山好水、魅力赤峰”有奖征文活动;与巴林右旗民间文化艺术联谊会合作开展了“好山好水,锦绣巴林”书法摄影大赛;2007年,与越野e族网站联合举办了“感受圣山,体验保护区”摄影之旅活动,来自北京、辽宁、天津、山东、河北等六省、市、自治区的越野e族车队参加了活动;2010年成立了赛罕乌拉摄影基地,有多批摄影爱好者到保护区进行摄影采风;保护区还出资支持“全国蒙文书法篆刻大奖赛”和“巴林右旗人防书画展”在自然博物馆举办,均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2005年,保护区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评为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先进单位。2010年5月,被内蒙古野生动植物中心保护协会授予全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资源,2009年,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成立“赛罕乌拉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积极协调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融入保护区社区发展中;2010年,内蒙古农业大学依托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定为研究站成立了“赛罕乌拉自然与生态保护协会”,形成一个正式的组织开展保护行动,不断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的行列中,一起创造和谐美丽的家园。

广泛开展业务培训,积极参加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市林业局、市环保局、市旅游局等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保护区相关法规、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活动,培训一线管护人员1200人次、技术与管理人员200人次,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有关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赴加拿大、西班牙及国内20多个保护区学习考察交流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经验,做到知识与技术共享。保护区还将生态建设融入到本地区社区建设中,积极协调社区关系,注重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探索可持续发展途径。

六、赛罕乌拉的美好未来

在新一届党中央“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下,保护区将一如既往的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上一篇:学校系部新闻稿下一篇:经典广告语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