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上学期传统文化欣赏教学计划

2024-04-11

2023-2024上学期传统文化欣赏教学计划(精选6篇)

篇1:2023-2024上学期传统文化欣赏教学计划

2023-2024学第二学期教科研工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局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工作要求为统领,根据太仓市教科研工作会议精神,重点立足“课题”与“课堂”坚持履行中心“研究、指导、服务与引领”工作职能,关注前沿,优化理念、创新方法、扎实过程,运用针对性科研方法,规范有序、求实务真、追求高效地开展各项工作。结合我校的工作计划,坚持教科研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理念,以“课题研究”为主要抓手,提升学校教育科研的品质,加强学校科研队伍建设。

二、重点工作:

1.做好“十三五”省级级课题的研究工作。

2.协同各部门做好2024校本培训项目申报。

3.协同各部门制定2024校本培训方案,按计划开展活动。

4.做好2024县市级培训工作报名工作。

5.抓好学校教科研常规管理工作。

6.加强学校科研队伍建设。

7.做好教师论文参赛、投稿等宣传工作。

三、具体措施及安排

(一)做好课题研究工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继续做好“十三五”课题研究工作

根据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要求,本科室将校本培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结合十三五课题的申报,扎实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先向全体教师征集本校内关于学校规划发展、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改革、学生阅读、教科研训一体化等领域内的问题。动员不同学科组的教师进行新一轮的课题申报,架构起学校的课题网络,促进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提高专业素养。

2.做好在研课题的管理工作

深入课题的研究过程,与课题主持人定期沟通,了解学期课题研究计划内容。尽量多的参与具体的研讨活动当中,一起听课、研课,从科研角度来查看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带领课题组老师用科研眼光来推动课堂教学。帮助课题组内的年轻教师在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研究道路上稳步前进。同时,进一步指导梅老师做好课题平台建设,按要求完成资料上传,并随时积累好过程资料。

3.优化教科研制度,做好相关网络管理

教科室制定相应的教科研管理制度,优化指导教科研的常规管理过程。对于各级各类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将按照课题网络化管理的具体细则,即按“研究方案、学习资料、研讨活动、学期汇报、研究成果、成果鉴定”六大板块,严格按要求上传,校教科室将采用指导服务、例行督查等形式,规范课题研究过程化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度。

(二)加强各级培训活动,加大教师科研队伍建设

全员阅读,建立学习型校园

本学期继续通过阅读促进全体教师理论修养,要求每一位教师经常翻阅教育杂志,细心研读教育专著,潜心研究一个教学问题,感悟一种教学方法,做到有所体验,有所收获。重点围绕指定书目以及市发展中心编制的《燃荻》、校教科室编制的每月一期的纸质文摘,开展读书沙龙、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完成指定阅读书籍一本,并撰写600字以上的读后感三篇,上传校本培训平台的读书活动栏目内,纳入教师的校本培训学时统计内。同时把读书和课堂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展了课堂实践,将理论阅读与实践思考相结合起来,为阅读行为与教学行为架起互通的桥梁,从而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本学期是2024年校本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开始,一是协同各部门制定好新一的培训计划,二是提醒各部门按照计划开展相应活动,做好活动前有签到、活动中有组织、活动后有报道,将每一次的校本培训活动落实到位,材料搜集齐全。并做到网络平台上传资料及时到位、符合要求。三是本科室及时做好每位教师的校本培训学时统计,做到每次活动结束立即登记统计,每月汇总结算一次,及时查漏补缺,为考核做好准备工作。

同时2024年的县市级培训又将拉开序幕。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有名师大讲堂、“苏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考试、“江苏省网络知识竞赛”、“苏州电教馆的网络培训活动”、“太仓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教育”、“苏州市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竞赛”等众多的培训项目,本科室会和教务处等部门协同商量,采用自主报名与部门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来保证教师有序合理地参与培训。本科室将认真做好各项报名的动员与名单上报工作,为每位老师顺利参与培训做好服务工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提升教师业务技能培训,而且把教师职业精神培育、价值取向建构作为重中之重,以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思想保障。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为太仓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3.做好上传下达工作,规范校本培训学时记录

做好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传达工作,严格按照《太仓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认定管理办法》要求,每学年每位老师县级以上培训和校本培训各不少于50学时,5年总和不少于500学时的要求。本科室主要负责好继续教育中校本培训这一块的内容制定与学时统计。在以上两类的培训活动结束后,会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请老师们及时登录培训管理系统,查看培训活动获得的相应学时,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

(三)搭建学校科研成果推广、评选平台

1.做好各项论文赛事的通知动员工作。

本科室是为教师服务的部门,要做好上传下达工作。每个学期都有一些固定的论文比赛,接到上级部门传达的相关通知,就要及时梳理汇总,发布在校工作群里,便于老师及时了解比赛动态。在收集整理论文、案例过程中,要做到仔细、耐心,多给鼓励,帮助老师提高文章获奖数量与质量。

2.做好教师论文推广推荐工作。

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是教师研究成果,也是教师评定职称需要的一个有力支撑,为了帮助教师提高这方面的成绩,除了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项论文比赛,还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学校作用,帮助老师做好文章质量把关工作,争取有更多的一线教师能有文章发表刊登出来,做好教研成果推广工作。

附月行事历:

2-3月:

1.上交苏州教育学会优秀教学案例。

2.参加全市教科室主任会议,传达会议精神。

3.完成2023-2024学第二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

4.完成2024校本培训项目申报。

5.“十三五”课题研究。

6.完成2024年校本培训方案。

7.完成教师文章投稿。

8.编辑教学推荐文摘一份。

9.上交教师发展中心《燃荻》学习推荐资料一份。

10.召集课题组长,各课题组完成计划和月科研活动,资料上传课题平台。

11.编辑教育文摘一份。

12.完成本学期课题信息表填写。

13.做好“科研之窗”和“校本培训”两个网页的建设。

14.做好教师寒假读书心得评比。

15.下发教科研工作电子台账。

16.完成《太仓教育》杂志文章推荐工作

4月:

1.完成本月部门校本培训活动,统计学时。

2.参加信息课题月研讨活动

3.完成教师文章投稿

4.编辑教学推荐文摘一份

5.上交教师发展中心《燃荻》学习推荐资料一份。

6.做好“科研之窗”和“校本培训”两个平台建设。

7.做好江苏省“师陶杯”论文比赛的宣传工作。

5月:

1.完成本月部门校本培训活动,统计学时。

2.参加信息课题的月研讨活动。

3.完成教师文章投稿。

4.做好中国教师教育网远程培训报名工作。

5.编辑教学推荐文摘一份

6.上交教师发展中心《燃荻》学习推荐资料一份。

7.做好江苏省“师陶杯”论文比赛的组织工作。

8.太仓市级个人专项课题结题准备。

9.上交有关比赛论文。

10.做好“科研之窗”和“校本培训”两个平台建设。

6月:

1.完成本月部门校本培训活动,统计学时。

2.做好课题结题资料的最终整理。

3.开始中国教师教育网远程培训。

4.结合教导处评优课与汇报课,进行课题研讨活动。

5.编辑教学推荐文摘一份

6.上交论文比赛材料

7.完成《太仓教育》杂志文章推荐工作

8.做好“科研之窗”和“校本培训”两个平台建设

9.收集各位教师本学期论文、案例、反思等(40周岁及以下)。

10.做好学校继续教育和教师的继续教育验证工作。

11.统计、汇总本学期教师各级获奖情况、参加培训的情况。

12.整理本学期教科资料,条线评优。

13.完成本学期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2:2023-2024上学期传统文化欣赏教学计划

传统文化欣赏教学计划

姜永军

本学期我担任一、二年级传统文化欣赏课,学期初拟定如下教学计划,以期在教学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学生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1.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逐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民族精神

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 1

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影响的结果。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1.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初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形式,自觉拓展学习视野,积极参与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4.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5.学习传统文明礼仪,提高个人修养。

6.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培养合作意识。

三、实施措施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文化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

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通过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通过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五)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四、教学进度(附后)

总之,继承传统文化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只有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方能激发学生的良知与潜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3:更新观念改进传统美术欣赏教学

一、重视挖掘情感因素,努力激发学习兴趣

罗杰斯指出:“认知和情感总是相伴而生并相互作用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富有情感的,美术作品中蕴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美术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传递,也在进行情感的交流。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理解的同时充分发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浓郁的情感氛围,给学生以愉悦的情感体验,更使其获得情感的熏陶。但是,学生对于中外传统的、过去的宗教、文化、政治、艺术等缺乏亲身体验和详细的知识点了解,因此往往对作品主题或内涵不清晰,情感因素把握不准。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设置悬念,激起求知欲望,引起认知兴趣,提出问题促进学生去积极思考,引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主动学习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需要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主动获得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美术教师不仅是传授者,更应是美术教育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而学生是美术学习的主体,要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学习美术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自我发展和提高。当学生对一件作品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理念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三、深化教学,巧妙引导

学习过程本身是一个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的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在较抽象的地方设置一些较为直观的材料让学生去感知,帮助学生想象;在疑难处设置问题促使学生去讨论、去辨别、去思考,使学生能主动地解决疑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画有“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之说,吴道子有“一日之迹”。如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范宽《溪山行旅图》,画幅上形象不过是画家用笔墨勾、皴、点、染出来的形象,可是能使观赏者感到身临其境,流连忘返。这些都是建立在欣赏者联想与想象的基础上而得来的。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特点去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感受。

四、运用鼓励性评价,使学生树立强烈的自信心

教师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积极和适度的鼓励性评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学习中评价,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美术欣赏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因而欣赏者必然带有主观色彩。欣赏者的主观性,首先是表现在艺术爱好的多样性上。由于人们社会经历、思想意识、审美意识的差异,欣赏作品时就必然出现不同的偏爱。其次表现在美术欣赏的结果的差异上。欣赏者的思想水平、文化层次对同一件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这种差异是大同小异的。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现象,在美术欣赏中是经常出现的。因此,教师的评价应以积极鼓励、正面肯定为主,使学生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同时要客观公正、热情诚恳,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

五、重视归纳,强调拓展

归纳是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一环,通过归纳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从而巩固学习成果;通过这一环节进行应用性的拓展、延伸,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广博、更灵活。拓展就是适当融入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有扎实基础、能开阔视野、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使学生在巩固中拓展,在拓展中进一步巩固。延伸就是指课堂所学知识向联系生活的灵活应用上引导,有利于把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衔接起来,打破单一的教学格局,形成开放的态势,启发学生联想,形成知识网络,促使所学知识有效地迁移,引起学生新的学习兴趣。

篇4:2023-2024上学期传统文化欣赏教学计划

一、引导学生选择材料

《尚书》说“诗言志,歌永言”。《毛诗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两个论述基本上把握了诗歌内容的本质。无论是人类童年时期的四言诗《诗经》,还是发展到唐宋巅峰时代的诗词,无论是以《诗经》为代表的的现实主义作品,还是以《楚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作品,都是对现实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和集中。唐代大诗人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寥寥数语,选用了正午时分农人耘草的细节,突出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呼吁人们在享用粮食的同时不要忘了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篇幅虽小,却尺幅千里,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这样的诗词歌赋举不胜举,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杜甫的《蜀相》等,都能够选取现实生活的点滴细节,精心制作,终成经典。

再来看看学生的作文,在150分钟的时间里,既要完成基础知识方面的测试,还要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另外,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的现实:繁重的学习压力,使得学生除了读读语文书,很少涉猎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书山题海,让学生的眼光只停留在永远都做不完的练习题上而远离生活。谈到作文素材,学生们只能是捉襟见肘,囊中羞涩,他们所选的材料,要么是司马迁、苏轼、陶渊明等早已作古的文坛圣人,要么是感动中国这类活在电视荧屏中的时代精英,要么是远隔千山万水的梵高、海伦·凯勒,这些高大上的材料并没有让学生的作文给人一种崇高与悲壮,那种东施效颦的拙劣,无病呻吟的造作,常常不堪卒读。

如何改变学生这种舍近求远、舍生求死的选材现状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诗歌欣赏的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选择一些传播正能量的材料,发表自己对生活的反思,对生命的思考。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就选用了女儿举报一意孤行违章行车的父亲这样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情与法的冲突等有关生命的选择。再如2016年风靡世界的8岁抗癌男孩多里安“D-strong”的故事,更是彰显了地球村的理念:地球是我家,爱传你我他。一方有需要,万众献真爱。如果学生留心生活,关注现实,这样发生在身边的例证真是不胜枚举。考生也就不必一动笔就拿苏轼、苏武来说事了。

二、引导学生运用材料

孔子有言:“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严羽在《沧浪诗话》里也有相似的表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二者语言虽然有所差别,但大致意思应该相同:只有学习优秀的作品,才有可能达到愿望。中国古典诗歌虽然也有一小部分颇受争议,但绝大多数作品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既然学生课外没有多少时间去研究作文,我们不妨在有限的时间里,借助欣赏古典诗词,让他们掌握作文的一些技巧,提高作文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把诗歌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如杜甫的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另一种如金嘉运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蹄。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别看它貌不惊人,纤细孱弱,却深得古今文论大家的喜爱,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赞美它“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说:“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那么这首诗到底有什么勾魂摄魄的魔力让这些学界大腕念念不忘呢?

首先,从语言的角度看,这首诗绝对不是以文采取胜,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精雕细刻,全篇20个字,妇孺皆知,平实直白。

从结构上看,这首诗选用了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思考,这位女性仅仅是埋怨黄莺吗?前一句话总是后一句话的原因,寥寥数语,描绘出一个思念远在边关的丈夫的女性形象。“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我们慢慢品酌,其所蕴含的情感自然别有一番滋味。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明确几点,一是从语言的角度看,锦绣辉煌是一种美,能让人耳目一新,出水芙蓉也是一种美,与虚化的、刻意的造作相比,更显得清新脱俗,与众不同。倘若我们不能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那么简单清新,质朴自然也可以别有韵味,绵远悠长,如朱自清的《背影》。二是即便是很粗俗的事物,不值一提的生活小事,只要精雕细琢,也能金樽玉酒,锦帽貂裘。学生读过的《散步》《羚羊木雕》就是例证。

“作诗繁简各有其宜,譬诸众星丽天,孤霞捧日,无不可观。”作诗如此,作文又何尝不是这样?在评析诗歌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在作文时,懂得材料的取舍,结构的精妙,手法的精当,语言的自然。只要引导得法,力争让学生一课一得,甚至多课一得,也能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写作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高深立意

无论是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还是钟嵘所讲的“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都告诉我们诗歌的积极的社会作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诚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凡是一个伟大的诗人,都不只是用文字写诗。山川草木,花鸟虫鱼,“耳得之则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于是我们今天在欣赏古诗的时候,就可以读出“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有情人难成眷属的遗憾;“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匡时济世、忧国忧民之志,“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归隐园田、寄情山水的超脱与豁达;“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以血报国的悲壮,“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的壮志难酬的惆怅。

教师在引导学生赏鉴古典诗歌的内容,探讨诗歌主题,品味诗歌的意趣的同时,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繁复杂的社会,更应该帮助学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以辩证的眼光来客观地分析身边的人和事,从正能量中感受生活的朝气,生命的美丽,汲取积极奋进的力量,为“民族梦”“中国梦”的实现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能够理智地剖析一些不和谐的现实产生的社会原因、个人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固步自封,泥古不化,一味地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关于“山羊过独木桥”的思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古人早就说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凡益之道,与时皆行。”只有穷则思变,才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面对十年文革带来的巨大灾难,中国人民并没有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坐而待毙,而是披荆斩棘,开山劈岭,虽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但终究开辟了“五洋捉鳖、九天揽月”的新纪元。

国学大师刘文典曾经用“观世音菩萨”这五个字概括作文的要诀。“观”就是观察,看。当然,这种看,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而是用心去看,去思考;“世”乃世故人情;“音”就是作品讲究韵律,富有音乐美;“菩萨”则是指要有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一朵落花,萌生出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感慨,一泓流水,带来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哲思,一树梅花,催生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绝唱。细致地观察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手中有米,不管是满汉全席,还是江南小吃,自然是手到擒来,易如反掌了。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欣赏古典诗歌的同时,有目的的学习前人选材构思、立意布局、锤炼语言的技巧,师法古人,却又善时而变。诗歌欣赏的能力提高了,审美情趣提高了,作文也不再成为学生苦于应付的难题,倘能达到这个目标,自然是一石三鸟,受益匪浅了。

篇5:2023-2024上学期传统文化欣赏教学计划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多媒体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手段正在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 它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活力, 一改过去“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单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进入音乐教堂, 辅助了音乐教学, 它不仅能使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化, 使凌乱的知识变得条理化, 也能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 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变得直观具体化。这样就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音乐欣赏课教学教学生欣赏音乐, 不仅要求学生对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民族特征、创作特点等有所了解, 而且在欣赏的过程中, 要细心倾听, 细致地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情感, 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正确地理解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个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实践和探索, 结合多媒体课件, 我总结出几点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方法。

一、化境启知———多媒体营造氛围

营造一个欣赏音乐的良好氛围, 根据欣赏曲目的不同, 教师创设不同的环境, 如轻松的、合作的、快乐的, 和谐的、悲伤的等等。有了这样的氛围, 学生就可以在欣赏音乐的同时, 展开想象的双翅, 尽情翱翔在音乐的天空中。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声音与画面同步,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对乐曲本身的了解与体验, 增加练习的密度, 还可以随音乐画面律动, 进入最佳意境, 从而达到学生审美音乐能力的提高。音响美能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 诱发美感的产生。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能诱人遐想, 对教学发挥重要作用。一节音乐欣赏课的导入很关键, 用流动的画面来体现教学意图, 创设出绚丽多彩、声情并茂的环境, 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及享受,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运用多媒体由浅入深, 由初级到高级步步引导, 能很好地调动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用心聆听音乐, 感受体验其内在情感, 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乐趣, 这就是音乐欣赏课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二、自主学习———多媒体体验情感

对中小学生而言, 在很大程度上, 音乐艺术还不是一门重要学科, 音乐欣赏更重要的是一种内心体验, 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这时候需要教师用多种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教学, 帮助学生理解和渗透。上课可以有很多种方式, 也可以运用很多种方法, 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课前必须备好课、备好学生, 灵活多变地完成教学。我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找到了一些有效的途径, 如对比欣赏。现在的学生都很时尚, 要想抓住他们的学习兴趣, 必须抓住他们赶流行的心理。所以, 我在上欣赏课时, 经常会“谈古论今”, 拿书上的教材与网络上流行的乐曲做对比欣赏, 让同学们体验、感受。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图文并茂, 声像一体, 视觉与听觉的冲击能直观地刺激学生的感官, 给音乐课注入了充分的生机与活力, 改变了过去教师生硬传授、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 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 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 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 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

三、参与实践———形成审美素养

在一首乐曲的欣赏后, 除了了解此首乐曲的词曲作家、作品背景、音乐要素外, 教师往往还要拓展一些环节, 如给乐曲编配伴奏, 演唱主题旋律, 设计合作活动、互动表演等。音乐不是一般意义的语言, 它不分国界、不受时间、地点、人物的限制, 它所描绘的形象通常又带有抽象性、模糊性, 特别是一些无标题的音乐, 给我们带来了展开想象的巨大空间。由于每个人的性格、习惯、心态、所处环境都不同, 每个人在欣赏音乐时脑海展开的想象画面也一定丰富多彩, 所以, 教师应该充分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让他们自由发挥创造, 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课后创造活动, 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 在欣赏后能主动参与创造, 展示他们的个性和创造能力, 使学生在探索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做到体验、创造和即兴表演, 最后形成一定意义的艺术创作。

四、整合、深化———欣赏形成审美文化

在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体会音乐作品的同时, 利用互联网的广泛性, 正确理解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 感受作者对生活素材的积累、对人生的感悟。通过学生的自我理解感悟, 不断构建自己的音乐知识体系, 形成自我的音乐审美素养,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体现学生个性的独特审美文化。

总之, 音乐欣赏课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创新能力及音乐审美能力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使学生理解美、认识美、体验美、创造美。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地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 优化课堂教学, 打破传统音乐欣赏课以“听”为主, 把纯欣赏变为“视听结合”, 把“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学生自主思考学习”, 这样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又开拓了视野,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 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与多媒体巧妙结合, 让学生能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打开创造性思维的闸门, 去讨论、去争辩、去实践、去创造, 音乐欣赏课就会变成一个百鸟争鸣、生机盎然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黄莉莉, 《音乐兴趣的培养》,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篇6:2023-2024上学期传统文化欣赏教学计划

闲暇时光听听音乐是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休闲活动,可是大多只是在肤浅地听音乐,但要问从音乐中获得了什么,也许没有几位能说个所以然。那么我们从音乐欣赏中究竟想得到什么呢?

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这个问题。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从而培养能够独自欣赏音乐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采用不同形式进行音乐欣赏教学,通过这些独特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音乐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二、音乐欣赏课的作用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课有很重要的作用。音乐欣赏可以为培养学生表达能力、音乐欣赏能力、想象力及创造力打下坚实基础,音乐欣赏能力培养要从基础音乐教学抓起,小学音乐欣赏课要从基础开始,从低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长期的音乐熏陶,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在音乐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从低到高、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不断积累,从而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欣赏对学生掌握四美有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实践美。

1. 感受美

感受美指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描绘的内容是某种事物、意境及情感等。如欣赏《森林狂想曲》中,夜晚森林中一片和谐优美景象蕴含于乐曲中。我们欣赏乐曲,要能体会到乐曲表现的这些景物,特别是小学生,更需要教师启迪及教具的恰当使用,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发展想象力,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描绘想象到的图景。学生只有通过长期音乐欣赏,才能逐步做到感受美。

2. 理解美

理解美指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音乐要素创作出要表达的事物的美、情感的美。如欣赏管弦乐曲《彼得与狼》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回答:“乐曲用什么样的节奏、速度、节拍、旋律、主奏乐器描绘人物的?”这样,学生便大多能选择正确答案,教师再对音乐要素、对具体音乐的表现形式加以总结,使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既学到知识,又提高音乐素养。

3. 表现美

表现美是学生在体会音乐作品描绘的事物,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表现其内容。通常我们可以用语言、舞蹈及美术作品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通过这些多元化形式的辅助、深化乐曲内容,丰富乐曲的表现。

综合欣赏中,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用恰当的表情、律动及舞蹈表现美。如欣赏《玩具兵进行曲》(德-耶塞尔)时,教师先介绍这首音乐作品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跟着音乐做一些律动,他们可以跟着音乐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自由表现,自由造型。

4. 实践美

实践美指学生在感受美、理解美和表现美的基础上亲自实现音乐美。例如,我在教学《北京喜讯到边塞》一课时,通过感受、理解和表现,组织学生自由实践音乐表现的内容。表演人民得到喜讯时载歌载舞欢乐的景象。

三、优化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及对策

1. 闭目聆听

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让学生闭上眼睛,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听赏音乐上,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形成音乐作品表达的音乐景象。但这种形式适合欣赏一些旋律悠扬、抒情的、安静情绪的音乐作品。适合于旋律较优美、抒情、宁静的情绪及某些意境式的音乐片段。

2. 拍手法

拍手法是音乐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律动形式,学生跟着音乐节奏拍手,在教师引导下用不同方法拍打节奏。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用于一些节奏明快、活泼的音乐作品。

3. 律动或舞蹈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适当使用律动和舞蹈可以提高欣赏音乐的成效。根据音乐特点教师带领学生创编一些律动或舞蹈动作,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参与表演,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有很大辅助作用。如教学二年级的《钟》一课时,我让学生创编一些动作表现大钟和小闹钟的特点,进行律动,提高音乐实践能力。学习《小老鼠和小花猫》这首歌曲时与学生共同创编一些动作分别表现这两个人物的特点使学生理解音乐及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性思维。

4. 指挥法

学生一边听赏音乐,一边看教师指挥,从教师的指挥手势中感受音乐情绪。例如,欣赏《保卫黄河》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师刚劲有力的指挥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雄壮有力,同时在脑海中浮现出黄河的壮观。

5. 看视频

观看视频是音乐欣赏教学最直观的方法,感性认识通过表象达到对音乐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可以观看一些音乐相关内容的音像资料,也可是直接表现音乐内容的图像。通过观看录像的形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这是音乐欣赏课中较完美的、切实可行的、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方法。

6. 乐器演奏模仿法

这种形式一般用于欣赏器乐作品,教师可指导学生用模仿演奏方法表现乐曲情绪。比如,欣赏《二泉映月》这首二胡独奏曲时,教师安排学生模仿二胡演奏,表现乐曲的情绪。体会作者阿炳的心理,感受他的内心世界。

上一篇:谈网络的好与坏作文700字下一篇:高坎乡中心校“控辍保学”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