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作用发挥情况

2024-05-03

第一书记作用发挥情况(精选7篇)

篇1:第一书记作用发挥情况

浅谈第一书记如何结合实际发挥作用

第一书记成为党在农村引领各项事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工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带动作用,结合农村实际,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夯实长远发展基础。

锲而不舍抓党建。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理念牢牢记在心头、扛在肩上,建强基层组织,为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结合村“两委”换届工作,提前发现、培养村干部后备人才,掌握村情选情,选优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结合党员活动日和党建特派员工作,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指导农村党组织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引导农村党员开展党性学习实践活动,做好“规定动作”,增加“自选动作”;结合建设过硬支部工作,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层党建基本制度,制定落实方案,明确开展时间、形式和内容,加强具体指导并带头参与。

精准发力促脱贫。紧紧围绕“第一书记要做脱贫攻坚带头人”角色要求,统筹协调各方资源,精准施策,顺利完成全面脱贫目标。坚持“上引外招互联”的思路方法,即“上引”政策资金,根据所驻村实际所需,发挥信息优势,向上级部门争取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外招”商业项目,科学规划所驻村土地资源,将改善村容村貌、整治闲散土地和发展村集体经济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边角经济”、引进商业项目、促进本地就业;“互联”市直资源,充分利用市直部门帮扶乡镇(街道)联动优势,协调市直部门尤其是帮扶本乡镇(街道)的市直部门资源为驻村所用,优化配置资源,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困难。

夯实基础谋长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干事创业,本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着眼长远,稳扎稳打。探索第一书记抓驻村党建“突破项目”,将农村党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同时又是群众热切关注的问题作为突破项目,自我加压,集中精力攻坚克难;打造村域发展特色,挖掘所驻村传统优势,推动“一村一品”“一域一俗”建设,培植潜力产业,弘扬特色民俗,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制定村域长远发展目标,并将其作为中心工作推动落实,体系化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配套相关推进措施,构建有机联系整体,规划路线图,列出时间表,以“钉钉子”精神打牢农村长远发展基础。

篇2:第一书记作用发挥情况

闫安

选派机关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是省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双联行动、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有效载体。作为选派干部,我们应当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紧紧围绕省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任务,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1+17”、市委市政府“1+20”精准扶贫方案精神,认真履行“第一书记”工作任务职责,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快贫困村脱贫致富步伐。

一、强化理论学习,全面明晰政策机遇。深入学习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议、甘肃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工作会议和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会议精神,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意见》带给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政策机遇,深入学习研究精神要义,深度把握核心内容,围绕脱贫目标,帮助群众用足用好这些政策,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更多的政策指引。同时,积极学习各级驻村干部和挂职“第一书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高自身带领村“两委”班子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

二、深入走访调研,全面掌握村户实际。围绕贫困村自然环境、人文风俗、地形地貌等因素,深入每个村小组和田间地头调研,积极与乡村干部座谈交流,详细掌握贫困村发展现状,基本情况、贫困户分布、项目需求清单、脱贫计划、2015-2017年计划脱贫户信息及双联单位帮扶项目,认真分析脱贫制约瓶颈,深刻厘清脱贫任务。同时,及时撰写贫困村《双联行动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和体会感受,全面总结贫困村的发展现状、致贫原因、着力重点和对策建议,进一步明确村户需求、任务清单和帮扶重点。针对脱贫目标,围绕贫困村脱贫人口这一重点,集中时间,聚焦力量,对全村2015年至2017年的计划脱贫人口进行重点走访,进一步明晰每户贫困户的发展现状、帮扶责任人、帮扶计划、增收目标等信息,为群众现场发放各类宣传资料,提供致富信息,为县乡扶贫部门开展精准扶贫大数据库平台建设、为各级双联单位开展精准帮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依据。

三、牢记为民增收,积极争取富民项目。挂职“第一书记”大多是中央、省、市机关单位干部,具有政策、信息、人脉、资源和思维灵活等优势,可以为群众致富想办法,提供新思路。作为挂职“第一书记”,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牵线搭桥,帮助推广新技术、联系新项目,积极解决水、电、路、医、学等问题,尽快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多方协调解决修路、吃水、用电、上学、就医等方面实事,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争取把更多的富民项目引进挂职村,引进千家万户,不断提升党员群众的致富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增收,帮助村民走上致富奔小康之路,为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致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紧盯特殊群体,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积极配合乡村两级组织全面排查,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组织驻村队员通过爱心微信,呼吁社会各界爱心协会和人士,为贫困村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和特困户开展资助活动,帮助他们树立发展信心,改善生活水平。同时,在特殊的节日期间,对革命老红军、老党员、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残疾人、贫困户等,以各种形式,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走访慰问,为他们送去节日的祝福,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少一些锦上添花,多一些雪中送炭,不断提高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关爱救助工作水平。

五、强化督促指导,统筹推进任务落实。在做好岳庄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要加强与县乡项目实施单位的协调联系,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与乡村干部全程参与项目谋划、论证、实施和验收。同时,积极配合各级双联单位落实好双联行动“六大任务”和市委双联行动“六项工作制度”,全力推进各项扶贫任务落实。加强驻村帮扶工作队建设,建立干部挂职锻炼和轮流驻村相结合的驻村工作制度,探索“固定+轮流”的模式,做到干部长期带班驻村,确保驻村干部人人有任务、天天有事干、事事有落实。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扎实开展以“弘扬南梁精神、树牢群众观点”为主题的干部作风大整顿和以“群众利益无小事”为主题的矛盾纠纷大排查两个专项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形成“决不让贫困群众在全面小康道路上掉队”的思想共识,务实苦干,艰苦奋斗,全面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

六、注重实践探索,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围绕落实双联行动“六大任务”和精准扶贫“六个精准”要求,坚持将基层组织建设作为“第一书记”的硬任务。指导贫困村选齐配强“两委”班子,加强对村干部的帮带支持,提高村班子促进发展、服务村民、带头致富的能力。同时,扎实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定期实行村务、财务公开,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民的各项民主政治权利得到了有效保障。创新制定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学习、党课、例会制度、请销假、发展积极分子入党等5个制度,全面指导村党支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积极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健全完善贫困村“村民公约”,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篇3:怎样当好“第一书记”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风云激荡的百年史,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农村的社会结构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皇权不下县,朝廷委派的官员只到县一级,县以下主要是乡绅自治,也就是由告老还乡的官员、考上秀才或举人的读书人等依托宗法制度进行乡村治理。乡绅自治应该说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也并非全是温情脉脉,如田园牧歌一般美好。因为许多乡绅同时也是大地主,动辄田连阡陌,他们在农村是压迫性的力量。到了近代,乡绅更蜕变成压迫农民的地主恶霸、土豪劣绅。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所总结的那样,土豪劣绅在农村通过神权、政权、族权、夫权等四大权力,残酷压榨剥削农民,是农村凋敝和农民苦难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迟迟无法启动的主要障碍。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推翻的三座大山之一的封建主义,主要就是指向这个阶层。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土地改革的完成,原有的乡绅、地主阶层被彻底粉碎了,治理农村的权力转移到了农村党员和党的积极分子手中。这些人大多是翻身农民,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中许多人都有当游击队员或民兵的经历,跟着党出生入死,解放战争时他们积极参与土改、组织支前,推着小车、抬着担架跟随大军南下。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了党在农村的主要依靠对象,我们可以形象地把他们称为“老支书一代”。

“老支书一代”的特点是政治觉悟高,跟党一条心,经验丰富,在农民当中享有崇高威望。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主要通过他们实施。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民承担了国家工业化的大部分成本,当时的一化三改造、统购统销、合作化运动等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农民为把新中国建设成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切,没有老支书们在基层农村发挥组织领导作用,没有他们带领农民为改变农村面貌战天斗地,是不可想象的。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组织结构再次发生了巨大变化,老支书一代由于年龄的原因逐渐凋零,但硕果仅存的一些老支书,仍然在新的形势下带出了全国瞩目的明星村,如吴仁宝之于华西村,王宏斌之于南街村,霍金河之于周家庄村等等,他们的成功经验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拓展了思路。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治理农村?如何才能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这些年来,在农村治理机制方面主要进行了两种探索,一是“能人治村”,即鼓励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回乡担任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二是“海选”村民委员会主任。这两种做法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驻村抓党建、抓扶贫、抓发展,就具有了十分积极的意义。去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出通知,指出:“实践证明,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一些村‘软、散、乱、穷’等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和改进机关作风、培养锻炼干部的有效途径。”我认为实乃英明之举,将在未来几年里使中国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在笔者看来,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实际上也是向我党的优良传统回归。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向情况复杂、工作落后的农村派驻工作队,是党的农村工作的成功经验。工作队到农村之后,紧紧依靠广大贫苦农民和一些靠拢党的积极分子,通过组织民兵、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发展生产、动员人力物力支援前线,很快就使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当时的一些文艺作品如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及同名电影,都生动真实地反映了这段历史。

现在,到村任“第一书记”的机关干部与当年的工作队有很大相似之处,比如,都得到了上级党和政府的支持,都负有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使命,都有更加开阔的视等,因此,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

不过,担任“第一书记”的机关干部虽然拥有种种优势,但要做好工作也并不容易,如何才能迅速打开局面,促进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到村任“第一书记”的机关干部要端正态度,要抱着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驻村任职,绝不能有镀金思想、候鸟心态,要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样才能赢得农民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在农村开展工作要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基本法宝。对于群众路线的实践过程,最简单明了的概括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先做群众的学生,后做群众的先生”。

如何做好“群众的学生”?在笔者看来,“第一书记”至少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要明了群众的真实需求,即农民真正的需要是什么?最需要解决的困难又是什么?二是要把握当前农村社会的真实情况,对本村本地的状况要进行客观分析,这需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可以说,进行调查研究是“第一书记”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部分。每位“第一书记”到村工作一段时间后,都应该向上级提交有分量的调查报告,这也应该成为上级考核他们工作能力和成绩的重要指标。

对于“到群众中去”和“做群众的先生”,则是指“第一书记”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要在制定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政策后,下力气向农民群众宣传、解释,如果农民有不理解的地方,要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做思想工作,把政策转化为农民的自觉行动,而不仅仅是“第一书记”案头的装饰物。

篇4:第一书记作用发挥情况

留守儿童群体确实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少年的中国,他们当中卧虎藏龙,也许在日后就会成长为国家栋梁,比如近日在央视唯一一档相亲节目《乡约》中,就有这样一位男嘉宾刘逸,他当年就是一个被父母抛弃的留守儿童,但是他没有听凭命运的摆布,自暴自弃,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成为上林县石门村驻村第一书记。这是怎样一段故事呢?

当年,刘逸的父母一直感情不和,在生下他不久之后就离家外出,多年没有音讯。小刘逸和姐姐无人看管,只能跟随年迈的爷爷过活。可是爷爷七八十岁了,确实没有能力,就想把他们托付给叔叔婶婶,可是那时候叔伯家里都很穷,孩子又多,都不愿再抚养刘逸姐弟。爷爷没办法,就翻山越岭把他们送到山里的舅舅家,可是舅舅家更加困难,连喝水都成问题。于是他们只能跋山涉水辗转来到外婆家,可在外婆家没呆几天,他们又被送回爷爷家,与爷爷相依为命。

他们幼小的心灵始终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今天以为找到了依靠,明天说不定又要被迫离开,寄人篱下的日子让他们备受煎熬。爷爷在的时候,还算有人能够给他们一点爱,可是老人毕竟岁数大了,随时可能会撒手人寰。在爷爷临死前的一天,他把小刘逸拉到身边说:过完这个学期,你就不要上学了,我给你买一些小鸭子,你就在村口池塘放,别的不敢说,你好好把它们养大,起码饿不死。

男嘉宾说到伤心时,七尺男儿潸然泪下。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和姐姐不仅依靠自己的双手活了下来,而且还凭借刻苦的学习、不懈的奋斗以及亲戚们的帮助、希望工程的资助考上了好大学,找到了好工作。在上学期间,刘逸是学生会主席,诉讼法学硕士,毕业后他到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任教,工作第三年就被自治区选拔下派到上林县石门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一年内落实18个重点项目,成为了最年轻的乡党委副书记。

作为一名85后,作为一名曾经的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在当年“没人要的孩子”,刘逸人穷志不短,在逆境中愈挫愈勇,迎难而上,依靠顽强的意志、坚定的决心以及身边好心人的关爱、政府的资助,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也许,刘逸的励志故事只是一个个案,但这个故事再次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没有过不去的难关,只要你踏实肯干,只要你勤奋努力,一切皆有可能!有志者事竟成!

篇5:第一书记作用发挥情况

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农村基层能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结合帮扶经历,笔者就如何发挥“第一书记”在抓党建、促脱贫工作中的引领作用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找准定位,融入角色,以优良的作风增强基层组织影响力

一要身心上投入。首先,要让村班子明白上级选派“第一书记”的政策和目的,让老百姓知道“第一书记”是干什么的?同时,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不要讲一些大话、空话、套话,而是要用简单质朴、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科学理论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道理说明白,把群众最想知道的告诉群众,让群众打心眼里感到自己的利益就在党的政策中。帮扶的经历证明,只有真正住在村里,与群众多交流、多接触,才能缩短心与心的距离。只有扑下身子、真心实意的为百姓办实事,才能赢得老百姓的支持,凝聚发展的正能量。

二要调研上切入。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摸透村情民意,是“第一书记”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重点走访村里的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和致富能手的基础上,特别要注意经常走访“五保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落实“五通十有”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在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真情关怀、真心帮助,并将群众的所思所盼和集中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今后工作的着力点,努力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帮扶工作。

三要感情上融入。既然担任“第一书记”,就必须融入村子,了解民意,和村民心交心、如亲人。就像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高晓兵讲的那样,“只要你带着责任,用积极的态度、满腔的热情融入到老百姓中去,和他们交朋友,群众就一定会理解你、支持你。”因此,“第一书记”要和党员干部一起吃、一起住,工作上及时交流,生活上打成一片,将自己全身心地融入村里,带着真感情去倾听群众的心声,及时体察他们的冷暖,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老百姓才会从感情上接纳你,从行动上配合你。

二、建章立制,固本强基,着眼长远增强基层组织内动力

总书记指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抓好党建促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因此,“第一书记”要在建机制、提素质、激活力上狠下功夫,让党员成为推动村级发展的骨干力量,以党员带群众,这样村内一切工作才会顺利开展、事半功倍。

干好农村工作,要有一套务实管用、长期有效的村级工作运行机制。事实表明,现在的村子并不缺制度,而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没有落到实处。因此,“第一书记”首要任务是立足村情、实实在在抓好民主集中制、“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的落实。其次,要在工作中养成善于总结的好习惯。在学中干、干中学的同时,把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固定下来,留下一些能长期起作用的制度成果,对村级党建来说是最至关重要的。第三,要帮助党员干部养成决策讲民主、办事重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习惯。

通过加强党员队伍管理,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党员的党性意识和责任观念。农村要发展,党员是骨干。只有把党员队伍建设好,模范带动作用发挥好,其他工作才会有条不紊。一是抓班子、带队伍,确保组织良性运转。一个村发展好坏,关键要看村“两委”班子有没有战斗力,支部书记能否团结班子,能否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团结合作的作风,把握好“引领、帮助、支持”这个要领,到位不越位,指导不指责,干事不添乱;生活中,多关心党员干部,多体谅他们的家庭困难,多为他们排忧解难。领着干部干,做给干部看,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激发起村干部干事创业、富民强村的积极性。二是提素质、强观念,永葆组织活力。保障基层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是激发广大党员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的源泉和基础。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必须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的长效机制,增强党员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

三、帮扶不包办,扶贫先扶志,用先进理念引领脱贫致富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输血”固然重要,但更要重视增强帮包村自身的“造血”功能。“第一书记”如何确保成为一支“永不撤离的工作队”,关键要用先进的理念来引领帮扶村脱贫致富。

一是善于用党的理论政策来引领。对农民群众来讲,党的理论就是指南针,政策就是富民经。当前宣传引领群众的,最重要的就是深入学习、宣传好党的十八大精神、全国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这次省委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的有关政策和精神。要让大家明白,省派 “第一书记”目的不是包办代替村班子,而是通过发挥指导帮带作用,引导村班子成员提升素质能力,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为推动村级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与村党支部书记之间,我们要搞好配合,做好村党支部书记的“政委”,既要从政治上引导、工作上支持,也要从形象上塑造,树立维护好村党支部书记的威信和形象;与村班子成员之间,我们要做好沟通协调,做村班子成员之间的“润滑剂”、“指导员”,抓好村班子的团结,凝聚起工作的合力。

篇6:慰问第一书记情况工作汇报

12日,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刘旭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监察局局长王光宇,带领纪委扶贫工作组,深入稠树塘镇桂竹村,走访慰问调查贫困户,开展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入户调查工作,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与祝福。

走访前,刘旭明向村组干部详细了解走访农户情况,要求对上述贫困户必须走访到位,面对面征求意见。在村民欧光顺家中,刘旭明详细了解其家庭成员、住房改造、社会保障、养殖种植养殖、收入支出等基本情况,仔细听取帮扶对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帮助他们分析致贫原因,征询脱贫意见建议,详尽记录下了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同时鼓励困难群众勇敢面对困境,树立生活信心,增强脱贫决心。

在认真听取该村扶贫工作情况汇报后,刘旭明与纪委驻村扶贫工作人员共同研究,为该村脱贫出思路、找办法。提出挂点联系领导和责任单位包村、干部包户是行之有效的扶贫方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在确保完成脱贫目标任务的同时,抓好基层党建工作。

篇7:第一书记工作情况汇报

xx县xx镇xx村

为深入贯彻《中共xx县委办公室关于开展党员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活动的意见》(x办发„x‟x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开展,我被任命为xx村“第一书记”,到村工作后,迅速完成角色转变,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广泛开展深入农户活动,重点开展“xx”,与现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原村班子成员、党员及村民代表开展谈心活动,尽快熟悉本村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扎实摸清村情,对本村基础性的工作核心及重点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将工作开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近期工作开展情况

1、xx村的基本情况。

xx村全村现有xx户xx人,党员xx人,两委班子成员x人,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全村总耕地xx余亩,其中有xx余亩机动耕地,属经济薄弱村,村集体无任何经济收入。

2、深入基层、摸清村情,促各项工作制度落实。4月28日,组织村两委成员深入困难户、低保户、老党员家中进行走访,认真听取对村级事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召开村两委成员联席会议,会上认真学习了《xx》和x委办公室、x政府办公室《xx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和党支部“xx”制度、村级事务“xx”制度等。

3、通过争取各方支持,帮助村改造自来水设施。把这一项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对村自来水情况进行考察论证,让村自来水管线并入xx供水一体化工程,让xx户村民都喝上了优质自来水,预计需资金xx万余元。主要通过“节约经费帮一块、各级政策扶一块、外出求援找一块、村民集资筹一块”方法解决资金问题,此项工程已于x月x日开工,争取x月底让所有村民都能喝上干净、清洁、放心的自来水。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全村经济社会发展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要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促进全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收入。

通过各种渠道集聚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创建规模化、特色化种植基地建设,为发展高效农业、创办村级企业创造条件,以此来发展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

2.进一步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

目前,该村的主要道路年久失修,一遇到雨天,泥泞不堪,交通阻滞,尤其农忙季节更是影响农民作业。村民深受其苦,成为影响村容村貌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改善该村的交通状况对全村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村民参与管理本村事务的热情,有利于以后村“两委”工作的开展。

3.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搞好党员的管理和科技培训,做好发展党员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工作,帮助村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而为全村的发展理清思路,凝聚合力,形成动力。

上一篇:新城二中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下一篇:全功爱眼日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