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站与枢纽》2填空题

2024-05-23

铁路车站与枢纽》2填空题(通用2篇)

篇1:铁路车站与枢纽》2填空题

北京交通大学远程教育

课程作业

年级: 层次:专业名称:课程名称:铁路车站与枢纽作业序号:作业二学号:姓名:

《铁路车站与枢纽》第二部分同步习题

一、填空

1、区段站按图形分为横列式区段站、纵列式区段站和 客货纵列式区段站。

2、编组站分为:路网性编组站、区域性编组站、地方性编组站。

3、区段站在路网上的分布主要决定于牵引区段的长度、路网上技术作业的要求、地区及城镇发展规划等三项因素。

4、在区段站所办理的各类列车中,以无改编中转列车 列车所占比重为最大。

5、新建横列式区段站首先应考虑机务段设于站对右的位置。

6、为客货列车到发交叉,性质比较严重,是双线横列式区段站的主要矛盾。

7、在枢纽区段站中,对车站作业产生最不利影响的车流是折角车流。

8、编组站的主要设备有:调车设备、行车设备、机务设备、车辆设备、货运设备。

9、把编组站图形称为“几级几场”所谓“级”是指在车站 中轴线上纵向排列的车场数。

10、把编组站图形称为“几级几场”所谓“场”是指全站主要车场的总数。

11、编组站图形按车场相互排列位置的不同分为横列式、纵列式和 混合式三种。

12、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的基本特征是上、下行到发场并列在 共用调车场的两侧。

13、双向编组站最大的缺点是当折角车流量较大时,重复作业影响车站能力。

14、在单向编组站布置图中,驼峰调车方向的确定应符合: 应与主要改编车流方向一致,应与地面标高相适应,应与控制风向一致等三项原则。

15、编组站设计中,确定单、双向编组站的主要依据是折角直通车流。

16、编组站设计中,确定调车方向的主要依据是主要改编车流。

17、当折角改编车流占总改编车流的比重大于15时,编组站应采用单向调车系统。

18、编组站正线位置分为外包式正线、一侧式正线、中穿式正线。

19、机待线的布置形式有尽头式和贯通式两种。

20、设置机车走行线的主要原则,是减少机车出入段与接发列车进路的交叉。

21、横列式区段站设置机车走行线时应在无机务段一端的咽喉区设置机待线。

22、驼峰的范围是指峰前到达场(或牵出线)至调车场之间的一段线路。

23、驼峰包括推送部分、溜放部分和峰顶平台组成。

24、由到达场出口咽喉的最外警冲标到峰顶平台始端的线段叫推送线。

25、驼峰推送部分与溜放部分的连接部分称峰顶平台。

26、峰顶平台包括:压钩坡、加速坡和两条 竖曲线的切线长。

27、驼峰分为大能力驼峰、中能力驼峰和小能力驼峰。

28、非钳夹式车辆减速设备有减速顶和可控减速顶。

29、驼峰的测量设备有:测速设备、测长设备、测重设备、测阻设备。

30、经驼峰解体的车辆分为易行车、难行车和中行车。

31、驼峰调速系统基本上可分为点式调速系统、连续式调速系统和点连式调速系统三大类。

篇2:铁路车站与枢纽》2填空题

线路间的中心距离原则:1.保证行车安全2.保证工作人员的作业安全和便利3.超限货物通过的需要4.线路间行车设备影响线间距的因素1.机车车辆限界2.建筑限界3.超限货物装载限界4.设置在相邻线路间的有关设备的计算宽度5.在相邻线路间办理作业的性质6.线路上通行的列车速度7.车站平面布置。

道岔选型一般由道岔的容许通过速度确定(客运专线例外)容许通过速度是指机车车辆通过道岔的最高运行速度。辙叉号码越大,即辙叉角越小,导曲线半径越大,侧向过岔速度越高。但辙叉号码越大,则道岔全长越长,占地长度也越长。

线路平行错移——在车站两平行线路间的某一段需要修建站台或其他建筑物,以及为某种作业需要而变更线间距离时,其中一条线路要平行移动,移动后的线路与原线路之间用反向曲线连接,这种连接形式称为线路平行错移

线路终端连接——将两平行线路中的一条线路的终端与另一条线路连接起来。渡线——为了使机车车辆能从一条线路进入另一条线路,应设置渡线

咽喉区——车场或车站两端道岔汇聚的地方,是各种作业必经之地,故可称为车场或车站的咽喉区。自进站最外方道岔基本轨始端(或警冲标)至最内方出站信号机(或警冲标)的距离称为车站咽喉长度。

作业进路——在车站或车场咽喉区要办理行车和调车作业,每项作业的运行径路叫做作业进路。两项作业可同时办理,且互不妨碍的两条进路,叫做平行进路;作业互相妨碍,不能同时办理的两条进路叫做敌对进路。

车站线路有效长——线路全长范围内可以停留机车车辆而不妨碍邻线行车的部分。全长——车站线路一端的道岔基本轨接头至另一端道岔基本轨接头的长度。线路全长减去该线路上所有道岔的长度,叫做铺轨长度。

影响起止范围因素——1.警冲标2.轨道电路。道岔的尖轨始端(无轨道电路时)道岔基本轨接头处的钢轨绝缘(有轨道电路时)3.出站信号机4.车挡(为尽头式线路时)

5.车辆减速器

站坪:在铁路正线的平、纵断面上设置车站配线的地段叫做站坪。

会让站——设置在单线铁路上。会让站的作业——到发。会车。让车。少量的客、货运业务。

会让站的设备——到发线。通讯、信号设备。旅客乘降。办公房屋等。会让站的到发线数量一般应设两条(三交会、特殊车辆停留)

越行站——设置在双线铁路上。作业——同方向列车越行,必要时办理反方向列车的转线,少量的客、货运业务。设备——到发线(2条),通讯、信号设备,旅客乘降,办公房屋等。

在一般的越行站两端应各设一条渡线。当站坪长度等条件允许时,每端可预留第二条渡线,以提高使用的灵活性,每端各设一条渡线时,渡线应朝向站房。优点是当调整列车运行时,可增加客车停靠基本站台的机会。站房同侧设置货场时,对侧摘挂列车

车组向货场一侧取送时,占用出发方向正线,渡线布置可不变动。两端各设两条渡线时,以八字形的渡线为好。

中间站的作业——1.通过、会让、越行及运行方向调整(双线)2.旅客乘降、行李包裹的收发与保管3.货物的承运、装卸、保管与交付4.沿零摘挂5.部分中间站(工业企业线取送作业。加力牵引。大的客运站。特殊技术作业。)

中间站的设备:1.列车到发线和货物装卸线,必要时应设牵出线和安全线2.站房站台、站台间的跨越设备和雨棚3.堆放场、货物站台、仓库、雨棚、装卸设备及货运办公房屋4.信号、联锁、闭塞及通信设备5.为机车整备、转向而设置的有关设备6.存车线和调车线

货场站房同侧——优点:便于车站工作人员管理货场;车站线路向站房对侧发展不受限制。有利于收货人去送货物,无需跨越铁路。缺点:接入站房对侧线路的摘挂列侧进行调车作业时,不可避免的要与正线交叉。

货场站房对侧——优点:避免接入站房对侧线路的摘挂列车作业与正线交叉,货场发展又不受城镇限制。缺点:增加了收发货人搬运距离,且需横越铁路,很不方便。中间站的到发线应设2条,作业量较大时可设3条。使得三交会

安全线——是为了防止列车或机车车辆进入其它列车或机车车辆的线路,以免造成冲突事故的安全设施。有下列情况之一,应设置安全线:1.岔线在区间或站内与正线、到发线接轨2.段管线与站内正线接轨3.进站信号机制动距离内为超过6‰的下坡时,为满足相对方向同时接发和同方向同时发、接列车的需要,应在车站接车方向的末端设置安全线5.在区间内两条线路平面交叉避难线——为了防止在陡长下坡道上失去控制的列车发生冲突或颠覆,应根据线路情况,计算确定在区间或站内设置避难线。中间站改建——1.增加线路2.铺设第二正线3.延长线路4.改变纵断面5.线路提速改建

编组站vs区段站(1)货物列车作业:改编中转货物列车作业、无改编中转货物作业(2)列车本站作业车:小运转列车、货场和专用线(3)客运业务:很少,无(4)机务作业:无,无(5)车辆业务:车辆段、不一定。区段站以办理无改编中转列车的作业为主,并办理少量区段、转挂列车的改编作业。而编组站以办理改编中转列车作业为主,编解包括小运转列车的各种货物列车,负责路网上和枢纽内车流的组织,同时还供应列车动力,对机车进行整备和检修,使其性能良好地投入运营,并对车辆进行日常维修和定期检修,作业数量和规模均较大。

影响区段站在铁路网上分布的主要因素——1.牵引区段的长度2.路网上技术作业的要求(与相邻编组站的分工、与相邻区段站的分工、枢纽区段站)3.地区及城镇发展的规划4.其它因素(列检的长度、货检的长度、机车乘务组、列车乘务组。)

机务段位置:(1)站同左和站同右:缺点较多,设在站房同侧,会恶化城镇居民区的环境;当到发场的列车更换机车时,必须跨越正线;靠机务段一端站场咽喉区布置复杂;而另一端机车出入段走形距离长;在改建时因城镇用地紧张,发展比较困难。(2)站对并:机车出入段虽与调车作业相干扰,但与列车到达的交叉则平均分配在车站两端咽喉区。两端延后构造较简单,但需设专用机车走行线。机车出入段时,在站内走

形距离可大大缩短,用调车作业干扰较大。缺点:车站横向发展比较困难,尤其是当改编作业量较大时,对调车作业干扰较大,对调车作业干扰较大,故一般不宜采用(3)站对右和站对左:用地较大,机务段一端咽喉比较复杂,另一端机车走行距离长。它明显的优点是机务出入段对作业的干扰比其他方案都少(4)机务段站对右会产生出发进路交叉,站对左产生到达进路交叉。列车出发较列车到达的速度低,较为安全;占用进路时间短,妨碍时间少。且发展成纵列式时站对右方案的机车走形距离远比站对左方案短。

货场位置(1).设置在站房同侧时优点:货场靠近工矿企业、物资单位与居民区,便于货物集散,货主搬运车辆无需跨越正线。缺点:货场作业车取送必须跨越正线,干扰正线行车,在货场规模大、占地多时,布置上也有一定困难。在机务段同一端,会影响咽喉的通过能力。(2).设置在站房对侧时,将货场设在调车场一侧最为理想,既有利于取送作业,又有利于货主搬运,只有当行车量与装卸车数两者都较大而又设立交设备时,才宜将货场设在站房对侧。这时货场应与机务段位于同一端,利于车站纵向发展。一般来说易设置在站房同侧,咽喉结构简单的一端。

双线横列式区段站1——上行旅客列车出发与下行货物列车到达交叉2——上行旅客列车到达与下行货物列车出发交叉3——2场发车与1场转线交叉(采用改编列车独立车场解决)4——1场牵出与2场接车交叉(采用改编列车独立车场解决)5,6——机车出入段与转线交叉(独立车场,循环交路)7——2场发车与1场出入段交叉(外包正线,循环交路)交叉点1和2是横列式布置的固有缺点,只有将上下行车场分设于正线两侧才能够解决。

疏解措施:采用循环运转制交路,本务机车在到发线上进行整备,不再入段,5、6、7三个交叉点可以避免,还可以在左端修建绕过机务段的外包正线,则交叉点7也就完全疏解了。将到发场分设与调车场两侧来解决交叉点3、4、5、6。可将靠近调车场一侧的到发场线路用来接发下行改编列车,这样就疏解了交叉点5、6.枢纽区段站——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铁路会合或交叉的区段站称为枢纽区段站。本线车流——在两条本线上来往的车流;转线车流——从一条线路转至另一条线路的车流,它的运行方向不变,无需再站内折返。折角车流——从一条线路转至另一条线路的车流,但运行方向发生变更,需要在站内折返

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1)优点:站坪长度较短,车场较少,管理方便。(2)缺点: 解体牵出困难。改编车流折返走行严。改编能力较低。能力不能充分发挥。(3)适用范围:双方向改编车流较均衡、解编作业量不大或地形条件困难、远期又无大发展的中、小型编组站。当衔接线路的牵引质量较大时,应妥善处理向驼峰转线的联络线的平、纵断面条件。也可作为大中型编组站的过渡图形,可适应3200~4700辆/日左右的解编作业量。

单向二级四场混合式编组站:(1)优点:顺、反方向改编列车均在峰前场到达,避免了到达解体。列车的转线作业和牵引质量大时转线的困难; 与纵列式图型比较,站坪长度较短,可以减少工程量。(2)缺点: 调车场尾部能力较低;反向改编列车到达与反向改编列车解体作业的交叉;反向改编列车到达与出发的进路交叉。(3)适用范围;

解编作业量较大或解编作业量大而地形条件困难的大、中型编组站。顺向改编车流较大或顺、反向改编车流较均衡而顺向车流为重车流时,在运营上是有利的。当头部设置小能力驼峰,配置两台调机,实行双推单溜作业方式,尾部设两条牵出线和两台调机时,二级四场编组站图形可适应4500一5200辆/日的解编作业量。

通过能力:车站通过能力是车站现有条件下,采用合理的技术作业过程,一昼夜能够接发各方向的货物(旅客)列车数和运行图规定的旅客(货物)列车数。

车站通过能力的影响因素:(1)车站技术设备的特性(2)车站办理列车的种类和数量。随着旅客列车和摘挂列车数量的增加,车站通过能力将降低。(3)货物列车到发线的均衡程度:货物列车到发的不均衡性与列车运行图和车站衔接的方向数有关。随着不均衡性的增加,车站通过能力将降低。(4)到发线的空费时间:到发线一昼夜不能被用来接发列车的空闲时间称为空费时间。

驼峰组成:将调车场始端道岔区前的线路抬到一定高度,主要利用其高度和车辆自重,使车辆自动溜到调车线上,用来解体车列的一种调车设备

驼峰组成:(1)推送部分:指经由驼峰解体的车列,其第一钩位于峰顶平台始端时,车列全长所在的线路范围。推送线——由到达场出口咽喉的最外方警冲标到峰顶平台始端的线路。(2)溜放部分:指由峰顶(峰顶平台与溜放部分的变坡点)到调车场第一制动位入口或计算点(调车场不设减速器制动位时)的线路范围——驼峰的计算长度(3)峰顶平台:驼峰推送部分与溜放部分的连接部分,设有一段平坦地段。(4)迂回线:将车列内不能通过驼峰或减速器的车辆绕过峰顶送往调车场的线路(5)禁溜车停留线:暂时存放解体作业过程中不能从驼峰溜放车辆的线路

分类:(1)控制技术装备不同大致:非机械化驼峰、机械化驼峰、半自动化驼峰、自动化驼峰、综合自动化驼峰(2)大能力驼峰、中能力驼峰、小能力驼峰(3)作业方式:单溜放驼峰、双溜放驼峰

驼峰测量设备:测速设备、测长设备、测重设备、测阻设备、车轮传感器(踏板)、光档、气象站和车轮存在探测器等。

驼峰测量设备作用:用于测出溜放车辆速度、重量、车辆走行性能(溜放阻力)和线路空闲长度等,以便对驼峰溜放车辆的速度进行准确、实时的控制。

驼峰自动化调速系统分类:点式调速系统、连续式调速系统、点连式调速系统

点式特点:在驼峰溜放部分及调车线内,车辆溜放的调速设备全部采用减速器,在溜车径路上的几个固定地点设置减速器制动位对溜行钩车的速度进行控制。优点:减速器单位制动能力大,控制灵活,能适应复杂的钩车组合条件,提高推峰速度,钩车通过分路道岔和减速器制动位的速度比较高。缺点:全部采用钳夹式减速器,对新型岗班车、油轮、大轮货车,减速器制动衰减较大,影响制动效果和作业安全。

连续式特点:在驼峰溜放部分及调车线内,连续布设调速设备,实现对溜车的连续式调速。优点:安全连挂率高、调速系统稳定可靠、不需要外部能源,运营支出少。结构简单,调速工具单一。缺点:解体速度低,解体能力小。

点连式特点:利用减速器与减速顶、可控减速顶、绳索牵引推送小车等调速设备相结合。在驼峰溜放部分和调车场股道入口地段采用点式调速,在调车线的车辆连挂区与

停车区采用连续式调速。优点:发挥了前两种的优点,又弥补了不足,保持了减速器调速系统的机动灵活,又发挥了调车线内用减速顶连续调速安全连挂率高的优点。能适应复杂的钩车组合条件。解体能力大,有较大的经济效益。缺点:设备品类多,管理维修不方便,对油轮、大轮、薄轮货车的制动力衰减、速控误差大

难行线:调车场所有溜车的线路中车辆溜放总阻力最大的线路。

驼峰溜车方向:调车场头部两侧相互对称的车场,以调车场中轴线作为溜车方向。溜车不利条件:车辆的基本阻力与风阻力之和为最大的线路

客运站的设计理念: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

通过式客运站:优点:是车站有两个咽喉区,能分别办理接发车作业,减少旅客列车到发与车底取送和机车出入段之间的交叉干扰,通过能力较大,运营条件较好;通过式旅客列车到发线能接入和通过较多方向的列车,除折角列车外,不必变更列车运行方向,到发线使用机动灵活,互换性大;便于设计为跨线式高架候车室,便于组织旅客进出站,缩短旅客进出站走行距离;旅客进出站与行包搬运流线交叉干扰少。缺点:与城市道路干扰较大,不宜深入市区,由于有两个咽喉,站坪较尽头式长,占用城市用地多。

尽头式客运站:优点是容易深入市区中心,旅客出行乘车方便,可缩短出行时间;与城市道路交叉干扰较少;站坪较短,占地少;旅客出入站可不必跨越线路。缺点:车站作业集中在一端咽喉区进行,进路交叉干扰大,车站通过能力小;对通过列车的换挂机车和变更运行方向等作业均不方便;旅客进站速度低,占用咽喉时间长;站房设在端侧时,旅客进出站和行包搬运都要经过靠近站房一端的分配站台,人流与行包流互相交叉;旅客进出站走行距离长。

客运站流线按其性质的不同分为旅客流线、行包流线和车辆流线;按其流动方向的不同又分为进站和出站流线。

流线的疏解方式:1.主要进、出站流线在同一平面上错开;2.主要进、出站流线在空间上错开;3.主要进、出站流线在平面和空间上同时错开;4.主要进、出站流线在主、副站房的平面和空间同时错开。

重载列车运输方式类型:

一、单元式重载列车:将机车和车辆固定编组成一个运输单元,运输固定品类的货物,在装车地和卸车地之间循环往返运行的重载列车。配置要求:在开行单元式重载列车的货运专线上,部分车站线路要满足重载单元牵引相应重量的所需的到发线有效长的要求,装卸地点通常设置环线,以满足不摘车装卸作业的要求。

二、组合式重载列车:是由两列及以上同方向运行的普通货物列车首尾相接、合并组成的重载列车,机车分别挂于原普通货物列车的头部,由最前方货物列车的机车担任本务机车,运行至前方某一技术站或终到站后再分解为普通货物列车。配置要求: 要求少数中间站的部分线路和技术站、装卸基地站及其前、后方车站的个别线路延长,以适应列车越行、会让、组合和分解的需要。

三、整列式重载列车:是采用普通货物列车的作业组织方法,由挂于列车头部的大功率单机或多机牵引,由不同型式和载重的货车车辆混合编组,达到规定载重量标准的重载列车。配置要求:只要求部分车站的到发线延长线有效长延长以满足重载列车停靠作业要求。

工业站、港湾站:主要为厂、矿企业或港口外部运输服务的车站,前者称工业站,后者称港湾站。企业站:设在工业企业范围内,主要为工业企业内部运输服务,其产权属企业。

路企(港)交接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1、货物交接特点:路企(港口)双方只在企业(或港口)装卸地点办理货运交接,企业(或港口)不配备调送铁路车辆的机车,但负责货物的装卸。

2、车辆交接特点:企业(或港口)备有机车,铁路与企业(或港口在指定地点将货物连同车辆一并交给对方,即同时进行货运及车辆技术状态的交接。

3、货物交接与车辆交接并存 特点:货物交接与车辆交接并存

4、列车交接特点:又称路企(港)直通运输,主要是通过适应性技术改造和运输组织优化等措施,实现列车在铁路与“三厂”、“两矿”、“一港”、“一路”等企业间直入直出、运输作业全过程贯通和结合部的无缝衔接。

铁路枢纽:在铁路干、支线的交汇点或终端地区,由各种铁路线路、专业车站以及其他为运输服务的有关设备组成的总体称为铁路枢纽。

铁路枢纽设备: 1.铁路线路。包括引入正线、联络线、环线、直径线、专用线等。2.铁路车站。包括客运站、货运站、编组站、工业站、港湾站、中间站等。3.疏解设备。包括铁路线路与铁路线路的平面和立交纾解、铁路线路与城市道路的跨线桥和平交道

口以及线路所等。4.其他设备。包括机务段、车辆段、客车整备所、动车段(所)等。联络线:(1)是把枢纽内的车站与车站、车站与线路及线路与线路衔接起来的线路。(2)作用:分散枢纽内主要干线及专业车站的列流,以增加枢纽的通过能力;缩短列车运行距离,使列车以最短路径通过枢纽;消除折角列车运行,尽可能地不变更列车运行方向;减轻车站的作业负荷和交叉干扰,增强枢纽运营作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等等。枢纽直径线:为便利客运作业,适应旅客列车高速通过铁路枢纽的需要,在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环形或半环形铁路枢纽内,修建的穿越城市中心的线路。

枢纽内两条线路交叉立体疏解方案:1.按线路别疏解布置2.按方向别疏解布置3.按列车种类别疏解布置

上一篇:场面描写的精彩片段下一篇:加拿大高中留学 哪些课程最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