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代数的教学模式

2024-05-19

数与代数的教学模式(共8篇)

篇1:数与代数的教学模式

“数与代数”新授课开放式教学的教学模式

民勤北校杨永红

“数与代数”的教学模式有步: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

1.课前准备

先要确定好探究主题。思考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的主题。同时要做好课前调查或课前制作,布置学生做课前调查或进行课前制作。根据教材特点,中年级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让学生在操作实践活动中研究新问题。

2.课堂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对提出的众多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制订活动方案,参与实践,自主体验、合作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从而获得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与策略。

3.课后反思

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验证、观察应用、写数学日记以及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等。

教学模式又分为下面五环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所创设的一个富有情感、美感、生动形象,蕴涵哲理的特定氛围,它是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它的创设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情和学习兴趣,从而影响着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之中,我们可以想方设法创设这样的情境,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开展。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或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特点。人有了兴趣就会对这种事物或者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情绪态度,乐于去探索,去接受,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量。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他在学习上比那些不愿意学而勉强学的学生更为积极,更能坚持不懈,学习效果往往也更好。尤其是计算课教学,以往的计算课教学往往是显得枯燥无味,教师上起来非常的难,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也是一味的重复式的机械练习,从而形成技能,这样就失去了作为计算课的真正作用,并且也失去了趣味性。现代的计算课应改

变原来只重计算的缺陷,我们应重视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的创设良好的情境,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既有效地获得知识,又可陶冶情感,同时还可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境来参与学习。

情境的创设也并非胡乱编一个就行的,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经验进行巧妙设置。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幻灯,绘画再现、音乐渲染,多媒体电脑演示等手段来创设这样的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心理处于一种“我要学”的状态,激发主动探索的愿望,为后面更好的学习作好心理上的准备。第一学段的儿童,直接兴趣占优势,而且思维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的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境。通过这些情境设计,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自主探索,建立数学模型: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经历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尝试探究的核心。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素材,提供恰当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多种器官参与作用,突出自主性。

3.合作探究,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合作交流中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所以,合作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课堂上加以落实,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展开竞争。面对实际问题,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表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所在。

在前面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情况。在讨论交流的同时,学生可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从而受到创新教育。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也就是学生通

过参与各种游戏、表演、唱歌、听音乐、谈话、操作,合作等活动,使自己在特定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从事各项智力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学习,在活动中做到以情启思,以思促情。这样就可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新知,在交流中求得发展。

4.巩固练习,实践应用与拓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具有生存的功能。数学学习本身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抹杀了它的趣味性,使得数学变得枯燥无味。其罪魁祸首便是机械式的反复练习,使得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因此便使学生失去了部份生存能力。正因如此,所以我们对练习应采取大胆改革。练习不应有繁、怪、难、偏的题目,题量也不应过多;练习内容应尽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练习的形式要多样;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参与。

5.总结反思,完善知识结构:

经过上面的活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不完整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把它溶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当中,这样才能使学生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具有科学性、严密性,便于形成数学的体系,使学生能真正掌握。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总结概括。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教师总结,而是教师引导、组织全班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概括。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呢?简单的说就是有用的数学。归根结底,无论你学什么知识,最终的目的都是在自己生活中加以运用。虽然课堂上的40分钟结束了,但对于学生来讲,远没有结束,学生还得把这些知识,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看看这些知识、方法究竟能帮助自己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并用这些知识,方法去解决掉这些问题,这才是学习的根本所在。

在小学数与代数的数学计算课教学中,我们应改变老的教学模式,方法,尽量使计算课变得生动有趣。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在探究中学会创新。最后再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用它去解决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的各种功能。

篇2:数与代数的教学模式

数与代数的内容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占有比较重要地位,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学经验是零散的个别人的教学心得,没有构成体系,也没 有变成每个教师共同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对“数与代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也还不够系统,分类不够合理。为此,我们将把这些教学经验系统化,对有的教学内容中,缺少的适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对已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再验证,从而构建出较为系统的数与代数的教学策略。一学期来围绕课题计划在实际教学中 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的研究。

一、概念教学的研究。概念教学是相当重要的,但是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在学习和运用概念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概念的理解似是而非,没有抓住本质等。这是由于小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特点所决定的。小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善于进行形象思维,而不善于抽象思维;常常被一些非本质的表面现象所吸引;擅长于形象记忆,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爱用机械背诵的方法来记忆,因此记忆的概念不能灵活运用。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概念掌握的物点来看,在概念教学中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

1、联系实际,引入概念。

概念是比较抽象的理性知识,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其接受能力,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地引入概念。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概念。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了数学,通过实物、教具、学具让学生观察、演示或操作来阐明概念,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让学生只用一把直尺画一个圆,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考验。用圆规学生都能画圆,用一根线固定于一点也能画一个圆,那么为什么要求学生用一把直尺来画圆呢?这就是渗透圆的定义,虽然在小学阶段很多数学概念是描述性的,但也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的后继学习更有利于知识建构。通过这样的操作,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样的表象:圆就是所有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哪怕学生无法用语言来表述,但是头脑中有了这样的表象对后继知识的学习是相当有利的。

2、从创设情景中引入概念。

在引入概念之前,老师要积极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感到问题是真实的、具体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3、抓住本质,讲清概念。

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关键在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反映事物的根本属性及其主要表现,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或该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根 本之处。有些老师常埋怨学生知识学得死,不会灵活运用,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很好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如有些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必须是端端正正,成水平型的,当变换位置后就和他们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相抵触了,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和教师提供事例的方式有关,呈现给学生的都是这样固定不变的平行四边形,就使学生不易区别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而把非本质的属性也纳入到概念的内涵中去。

因此教师要在讲清概念时要十分准确地讲清概念的含义。有些性质、法则和公式中包含着的某些基础概念,办中一个词,但它所表示的含义也是极其明确的,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

把这些含义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抓住关键讲解概念,就能使学生明确新概念的本质属性及它的意义。如在教学分数意义时就要强调“平均分”。

4、分析比较,区别异同。

有些概念表面看起来有类似之处,实际上似是而非,能过对比本质属性,使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质数与质因数、互质数、数位与位数、整除与除尽等概念十分相似和相近,教学时要通过各种情况的反复比较,指明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实质。又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这里“小数的末尾”就不能说成是“小数点后面”,也不能说成是“小数部分”。“末尾”这个概念是“最后”的意思。

在运用对比法教学时,采有变式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能过变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排除概念中非本质特征,学生能抓住本质特征,才能增强运用概念的灵活性。如在出示几何图形时位置要变化,不要让其“经典式出场”。

当然在使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时,必须在这个概念已经建立得比较清楚、牢固的基础上,再引入其他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否则,不仅不会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反而容易产生混淆现象。

二、小学计算教学的教学策略

提高计算教学练习过程中的趣味性

练习课——以练习为主要内容来巩固知识、培养技能的课。在计算教学中,练习课起着熟练计算,形成技能的重要作用。也因为如此,我们的计算练习课容易陷入题海大战的误区,一节课往往是教师廖廖数语,学生埋头苦算,到最后可能是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速度与技能,但他们对这些计算题的厌恶也从此生根发芽,学习后进生更是畏之如虎。所以教师不能简单、粗糙地处理一堂计算练习题。能挖掘计算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计算的信心与兴趣的计算练习题,才是一堂好的计算练习课。

1、题形多样

简而言之就是练习形式要多种多样,不要一味口算、竖式计算、递等式等老面孔。适当加入形式多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换换口味,保持新鲜感。比如常用的计算接龙形式稍作变化:如组内轮流接,比一比哪一组最快;或者加一个故事情节:如抢救大熊猫,看谁最能干等等,就可以增加许多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开展竞赛

学生喜欢竞赛这种形式是每个教师的共识,练习课上是这种练习形式大显身手的好机会。我就在计算教学中开展过“24快算”、“正负大比拼”等计算竞赛,学生那种热情真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爱学习,我想厌学是否都是我们在不经意间采用不适当的教学方法所种下的后果?

竞赛不仅可以在学生之间开展,更可以在师生之间开展,它不仅能丰富教学,联络师生感情,而且能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我爱用这个方法向学生介绍一些巧算方法。比如学习百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后,我就安排了一次师生小竞赛:比一比类似81-18,63-36这类题谁算得

快。学生兴致可高了,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最后 说:“你是大人,一定有窍门,不公平!”我就顺势问:“我要说窍门了,你要不要听?”

3.猜数游戏

以上两种方法在数学计算课上很常用,关键在于教师不要懒得用,要多用、善用,以增强数学计算课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计算的积极性。它们的开展是较容易的。那么猜数游戏就更需要教师的努力与智慧了。

我常在练习课上和学生玩猜数游戏,如:你任写一个数,接着把它实施这样的一组变化()×5()+6()×4()+9()×5(),然后告诉我答案,我就能猜出你写的那个数。学生不信,就不停地重复写数字算结果,让老师猜,他们的兴趣可高了。到他们相信老师有这本事后,我又不失时机地挑一个学生面授机宜,不一会儿他们又积极地考起了这位现学现卖的同学。不知不觉中,他们对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就很熟练了。对学生来说,这类题很有趣,很乐意练习,对教师常常很佩服;其实对教师来说,稍稍利用一点简便计算与代数的知识,编制这样的习题并不难,那又何乐而不为呢?而且这类猜数游戏不仅可以 在整数计算中运用,学了小数、分数也可以编制运用,适用性很广。还可以给游戏加一些实际运用如猜年龄,猜身高等等以增加吸引力。

4、趣味计算

数学计算中有些有趣的现象,有些至今不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在计算练习课上也可以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向学生介绍。使学生不仅获得练习计算的机会,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更培养了他们对计算的好奇心与热爱。例如在学生学会了多位数的减法后,我向学生介绍了卡布列克常数:把1、2、3,组成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三位数,再相减;将得到的答案中的三个数字重复实施这个变化,你将会有重大发现。先是学生组内合作寻找起了结果—495。是巧合吗?再自己换一组数字独立验证一下。四位数是否也有这样的神奇现象呢?五位数呢?学生在惊讶中急不可待地计算,希望寻找答案,效果远胜让他算上二三十道减法计算题,而他却还不知疲倦地想再试试。

篇3:“数与代数”教学内容的探究

一、“数与代数”的教育教学价值

小学阶段“数与代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以及有关的运算;常见的量, 数和运算的意义, 数的基本运算;简单的数量关系的探索;负数和方程的了解;借助计算器进行复杂计算和解决数学问题……安排这些教学内容主要目标是:首先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体会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其次通过整数、分数等运算, 以及求解简易的方程来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条理性, 思维的逻辑性;再次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及规律的摸索, 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最后通过“正数与负数、精确与近似、已知与未知”等内容的学习来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世界的意识。从而更好地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二、“数与代数”教学内容的侧重

首先强调了学生数感的培养。调整后的“数与代数”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强调学生用数学方法及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对数学的整体感知, 因而新课程改革后把学生数感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那么, 在小学阶段数感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概括地说包括理解数的意义;掌握多种表示数的方法;能初步感知数的大小及相对关系;能运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根据实际情况而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学会估算方法……数感的内涵比较丰富, 除上面的内容外, 还包括对数与量的把握与自信, 愿意和有能力去解决不同情况下的数量问题。为此, 在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 不仅要要理解数的意义、数的系统, 还需要理解怎样去获得数据, 以及怎样用多种方式表示数据。其次强调了学生的“符号感”的形成。代数与算术一个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字母的运用, 字母的运用, 使数的运算规则有了一般性的表示。而代数的出现就是要进一步地发展学生对数和运算意义的认识, 便于进一步探索关于数的事实、关系、性质及数值模型等内容, 通过代数来表达预估中的模式, 来判断某一数值结论, 来证明“数”系统的结构性质。符号是小学生初步接触的, 因此在培养学生符号感的时候一定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再次强调了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建模思想。新课程改革后, 小学教材取消了单独设置“应用题”的方式, 强调学生通过“数与代数”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建模”思想的培养。特别是大量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因为方程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建模思想, 即用等号将相互等价的两件事物建立联系。至于这个等式用自然语言表示, 或是用数学符号表示, 已不重要, 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等号的两边是等价的, 并在学习、运用方程中渐渐地感悟模型的思想。模型的建立, 也就是实际问题数学化了, 也就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了。

三、“数与代数”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首先是以“数学的活动”为主线。“数与代数”的编排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 强调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 重视学生的亲身感受、体验。即通过探索丰富的问题, 以及数学活动、数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感及符号感, 体会数字与符号来进行表示及交流的作用, 并感受数学与生活, 数学与自然的关联。其次将数学思想、数学思维的渗透与培养提上日程。“数与代数”在编排时强调了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可以帮助人们发现、分析客观世界中的各种模式, 描述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间的关系。在具体的选材上强调了实用性、趣味性以及探索性;强调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强调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及数学应用能力。再次强调选材的生活化、实用化以及体现方法的多样化。对于具体的应用问题, 教材的选材强调生活化、趣味化及实用化;题材呈现的形式多样化;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样化;设置的问题的结果多样化……这里的多样化不仅是指算法的多样化, 还指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比如在对于“精确解”与“近似解”的问题上, 主张寻找问题的精确是重要的, 但寻找近似解也是同样重要的。

最后“数与代数”的编排非常关注学生的差异。在内容结构上, 数与代数秉承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数学上的发展的理念, 以及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在内容的安排上, 强调了内容的层次性、方法的多样化, 并且按照螺旋式上升的顺序层层推进课程内容。

摘要:学习“数与代数”, 对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提高其解决问题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数与代数”的教育教学价值;“数与代数”教学内容的侧重;“数与代数”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进行探究, 以求达到对“数与代数”整体认识与把握。

篇4:低年级“数与代数”的教学初探

一、生活情景中的数学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決简单的问题”。经历数学是作为数学学习的过程目标,是指“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让学生经历就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情境,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通过活动体会数学、了解数学、认识数学。

如,教学《分苹果》一课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创设情境。

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分东西的情况,下面,请大家看一看我们班几位同学分东西的情境吧!”

播放课件情景:呈现几位同学“分筷子”与“分扑克牌”的录像;

反馈:录像中的同学是怎样分的?请学生上台说一说。

导入:看来,平均分还有好几种分法呢!今天,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来继续学习有关“平均分”的知识吧!

这样,从现实生活出发,就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既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但数学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数学事实,还应当让学生形成数学意识,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因此,在新的课改理念下的“数与代数”内容的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多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在实践中探索、认识和体会。

如,教学案例《分苹果》中有这样的一些实践活动来体会平均分的方法:

活动一:

l、引入;今天是小明的生日,他请了一些小朋友到他家里作客,于是,小明的妈妈买回来了蛋糕、饮料、还有12个大苹果,小明准备把这12个大苹果放在4个盘子里分给小朋友吃。(计算机出示妈妈和小明分苹果图):

2、观察画面:小明是这样分的(不平均分),妈妈是这样分的(平均分),他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呢?想一想,妈妈会用什么方法来分呢?

3、尝试分一分:用学具动手,分一分,并与同位说说所用的方法。

4、反馈:请学生上台边分边说。

活动二:

1、提出问题:如果把这12个苹果每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可以放几盘?

2、合作探究:先把两个人的盘子合起来叠在一起,然后,每当一位同学拿起两个苹果,另一位同学就马上拿出一个盘子把它盛着,这样,很快就有结果了:“可以放6盘。”

3、反馈:一共有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也就是说有2个苹果就需要1个盘子,把12个苹果2个2个地分出来,共平均分成了6份。所以需要6个盘子。又如,在《分一分》案例中又有这样一些解决生活中平均分问题的实践活动。

活动一:分圆环。

l、(出示圆环图)有15个圆,每5个圆拼成一个五环图,这些圆最多可以拼几个五环图?

2、反馈:实物投影学生的课本。(有的用画一画的方法来分,有的用连线、用箭头表示,有的用圈一圈的方法来分。)

活动二:分气球。

1、(出示气球图)“同学们喜欢气球吗?把这9个漂亮的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几个?怎样分?”

2、小组合作探讨:用学具代替气球来分一分。

3、反馈:请学生上台边分边说。(每人分得2个气球,还剩1个)。

通过一个又一个分东西的实践活动,学生在不断地分东西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在不断地总结、修正自己分东西的策略,从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深深体会到不管怎样分,最后每份均分得“同样多”时,教师自然而然地向学生介绍了除法的含义。从生活情境到建立数学模型如水到渠成一般,学生也较好地理解了除法的含义,也急于向教师讨教有关除法的表达式。为后续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悟、做中思,并用数学知识进行交流,解决问题,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三、开放数学探究,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我们也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空间。

如,乘法口诀单元是主要知识单元,教材先设计了5的乘法口诀,生活中学生已具备了5个5个数的生活经验,学起来比较容易接受,有的学生还发现了钟表上也有5的乘法口诀,而且自己发现规律,找到记住口诀的好办法。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旧引新使学生自然地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先在黑板上摆出2个5,再请学生想出一个好办法,很快地把它变成5个2,聪明的学生还会再拿走1个2,剩下4个2。学生学会了二四得八的同时,也领捂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习兴趣,并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其他几句口诀,发现积都是双数,还推测出4,6,8的口诀也具有这个特点。学习过程中,学生尝到了自己获取知识的乐趣,而且善于发现规律,寻求知识间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索新知的途径后,就可以自学其他的乘法口诀。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前学生已学会了8旬,只是需要把它们先串起来,然后在8×9=72的基础上再加9就得到了9×9=81,学生不仅能自己学会9的乘法口诀,而且发现了它不仅具备其他口诀的一般规律,还具有它独自的特殊性,如:积的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字相加的和是9;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与结果相加起来都是整十数;还找到从二九至九九首尾两旬中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的位置正好是相反的,这些都证明了学生已经在自己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地去探

索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了。

篇5:“数与代数”教学概述

1.“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

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式与方程,比和比例,探索规律。其中,整数、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认识以及相应的四则运算是本阶段“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日常生活的工具。

2.“数与代数”内容的“核心词”

无论哪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都应抓住这部分的“核心词”,因为“核心词”提示了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内容。《标准》指出:数与代数的学习,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合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因此,数与代数的核心词为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结合小学数学的具体内容,我认为“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构成了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最为重要的核心词。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3.数与代数课程的教学要求

通过“数与代数”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要求:

●能结合具体情景和现实素材,认识自然数、分数、小数、百分数以及负数,体会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示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交流,发展数感。

●知道倍数和因数,并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知道整除、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体会运算的意义,掌握万以内的整数、简单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基本运算和相互间的转化,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获得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初步建立货币、时间、重量的概念,认识常用的货币、时间、重量的单位和进率。

●在具体情景中会用字母表示数,初步了解方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会解方程,并会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符号感。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成反比例的量。

●能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探求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4.数与代数课程的教育价值

事实上,数与代数课程绝不仅仅等同于计算,它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

●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数与代数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现实世界和其他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如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都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学习数与代数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符号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重要语言,感受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形成运用数量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数与代数除了能解决实际问题外,还提供了“运用数量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这种强有力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普遍适用。中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王梓坤先生在《今日数学及其应用》一文中指出:“当代科技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定量化。人们在许多现代化的设计和控制中从一个大工程的战略计划、新产品的制作、成本的结算、施工、验收,直到储存、运输、销售等都必须十分精确地规定大小、方位、时间、速度、成本等数字指标。精确定量思维是对当代科技人员共同的要求。”事实上,不仅是科技领域,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甚至人文领域的研究中也越来越依靠定量化的思考。

●有助于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符号表示的思想深刻地提示和指明了存在于一类问题的共性和普遍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数、运算、字母等不仅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途径,而且为解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数的运算、公式的推导、方程的求解等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探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在对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中以及运用数与代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提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认识数学的价值。在正数与负数、加法与减法、乘方与开方、常量与变量、精确与近似等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对立统一,在变量与函数的研究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获得对现实世界和数学的深刻认识。

5.数与代数课程的教学原则

数与代数学习的核心目标是在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等方面获得发展,为此教学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围绕着这部分内容的核心词认真设计教学。

●应注重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即突出探索问题情境中存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运用数或符号将进行表示,进行数或符号的计算或推理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为了实现实际问题的数学化的过程,数与代数的教学必将强调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通过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和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和符号用来表示及交流的作用,感受数学与自然、社会及其他学科 的密切联系。

●数与代数中存在着大量的规律和法则。对它们的学习,重要的是使学生主动去探索,去理解这些规律和法则,正确运用它们解决问题,而不是死记结论,死套公式和法则。

篇6:《数与代数》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关于复习课,一直是我比较困惑的问题,如何上复习课,如何处理教材中的复习题,经常是我思考的问题。《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包含许多知识,先让我学生前一天自己去用网络图或表格的形式或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去整理,第二天上课时,分组让学生自己交流汇报,教师只充当在黑板上做“记录员”的角色,同时结合相应的练习加以理解巩固,这样改变以前老师炒“冷饭”,学生听得枯燥的形式,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觉得此效果比以前成功。在本节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通过眼看、口说、动手操作、脑想等多种形式提高对数的运用能力。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分数和小数、百分数和比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还不能熟练掌握它们的意义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本节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通过演示,运算,联想等多种形式熟练分数、小数、百分数和比的内容,温故而知新

1.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学有特色。

在整理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简洁、清晰、有特色的形式 进行整理。整理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用大括号,有的用表格,有的用集合图的形式,还有的用树状图,借此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品质和创新意识。

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学得有法。

本节课中,我首先教给学生整理的方法。在评价各组的整理情况时,让学生比较归纳,这些方案虽然形式不同,但他们都是根据什么来整理的?得到他们都是抓住了整理的关键,也就是根据知识要点和知识见的联系进行整理。并鼓励学生今后用这种方法去整理其他的知识。其次,注重教给学生学生复习的方法,复习过程中教师教师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复习。这样,学生不仅体验获取知识的方法、步骤,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将逐步提高到“会学”的层次。

3.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整理和复习,不是重复的、机械的做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注意设计一些综合运用的习题,使学生在“创造”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人人在“运用”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得以提高。

篇7:数与代数的教学模式

转载自【瑞文文摘http://原文地址:http:///text.asp?id=9】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也是小学数学中数与代数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数与代数教学中,我根据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基础知识,训练技巧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题是最基本的题型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和关键,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做题中,学生做错计算题的情况屡见不鲜,那么如何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呢?我在教学中,通过摸索和实践,发现以下做法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帮助: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的很好办法,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不要盲目地没有审清运算顺序就进行运算,如 450+159×(625-528),学生错误地算成609×(625-528),其次,计算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作业和卷面洁净,即使是草稿,也要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当学生计算出现错误后,既要让学生检查计算过程,也要求学生找草稿中有无错误,计算时要让学生养成自我验算的习惯。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就能养成一种较好的学习习惯了。同时,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批改作业及时、规范、认真等。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二、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使他们学会检验做题的正误

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算”,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运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对计算的结果做预先定位,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通过计算前的估算和计算后的检查,可以避免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可以让学生看计算结果的末一位,如个位是7和9,结果的个位相加就肯定是6,相乘就一定是3,如29× 35积不可能是两位数等等。

三、培养学生树立计算的信心

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树立坚强的学习信心,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碰到数据大,步骤多的题目要冷静分析,逐步计算,课堂上,多让后进生解答一些较简单的题目;课外应根据他们知识和技能的缺漏,加强个别辅导,逐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多表扬、鼓励,他们努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不同,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笔算教学不应仅限于竖式计算,应鼓励学生探索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这样即可以发散思维又能提高计算能力也是一种好办法吧。当然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过程,要不断的坚持和探索。这样,让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交流,获取更多的信息,听取不同的意见,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不同,所以通过合作交流、小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助,让不同的学生都有表达的想法、表现的机会。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

在数量上要有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求灵活新颖、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篇8:数与代数的教学模式

1《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建立数感和符号感, 发展抽象思维”

理解数感、符号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建立数感和符号感是非常重要的, 是进入数学学习的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学习整数、小数、分数、有理数、实数等数的概念, 这些概念本身是抽象的, 但通过数学的学习, 使学生能将这些数的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建立起联系, 例如, 我在教给学生数的概念时, 曾把数形象地与阶梯联系起来 (如右图) , 让学生对数有一个具象化的认识, 这一具像在学生大脑中会储存一辈子。又如一百万有多大, 一把黄豆大约有多少粒等等。在课程标准中, 重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淡化过分“形式化”和记忆的要求,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主活动, 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数学素养, 还有助于他们利用数学头脑来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应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中心”。因此, 有价值的数学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去观察、认识日常生活现象, 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获得或提高适应生活的能力。过去教师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 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与估算方法。但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较笔算用得更为广泛。我们常常需要估计上学、上班所用的时间, 估计完成某一任务 (烧饭、买菜、做作业等) 所需的时间, 估计写一篇文章所需的纸量, 放置冰箱所需地方的大小, 估计一次旅游所需的费用等等。因此, 加强估算, 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具有重要的价值。新课程标准也反复强调要加强估算, 淡化笔算。

2 数与代数的学习, 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对“数”的情感

在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今天, 将这一理念落实到中学阶段, 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如何, 更要关注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数的认识、运用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想方法、习惯、情感和态度对于学生今后去创造生活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 “数与代数”作为基础部分, 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运动、变化规律中的数学模型, 它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的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和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能有效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数学情感的, 就是有价值的数学。

从古时用结绳记数、刻痕记数开始, 到算盘的使用, 到计算器的使用, 到现代大型计算机的问世, 直至今天微机的广泛使用。无不说明了“数学”的创新价值。所以, 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才能不断创造出更加精彩的世界。因此, 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数学就是有价值的数学。这主要体现在解题策略多样化上。对一个问题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 对一个事物能做多方面的解释, 对一个对象能用多种方式去表达, 对一个问题能想出多种不同的解法, 那么就不但可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还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数与代数”这一基础部分正是搭建这种思维的桥梁。它不仅能在数的运算、公式的推导、方程的求解、函数的研究等活动中通过对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探索促进学生探究和发现, 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还能利用正数与负数、精确与近似、方程与求解、已知与未知等概念中蕴涵着的对立统一思想, 变量和函数概念中蕴涵着的运动、变化的思想, 促使学生用数学、科学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

3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 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 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 结合教学内容, 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 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1)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 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 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 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就能使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 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 既可以扩大知识面, 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2) 利用“做一做”, 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多年来, 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 学生学得苦, 教师也教得苦, 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 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 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 “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 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 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3) 利用“想一想”, 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 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 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 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 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4) 利用“试一试”, 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 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 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 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 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 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 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 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 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 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上一篇:故事作文1400字 世界之大下一篇:参观上海科技馆中学生日记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