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工作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

2024-05-16

信访工作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通用6篇)

篇1:信访工作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

信访工作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

信访工作是直接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着我国改革开放稳定大局和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接待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是各级党政机关的一项共同性工作。信访工作是了解社情民意的一个重要窗口,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工作开展的好坏对服务新农村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笔者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更新信访理念,是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前提

信访工作是基层工作的“寒暑表”、“恒温器”、“减压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满意程度,如果处理不当将直接损害党委政府的形象,激化社会矛盾,对维护社会稳定和新农村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必须树立四种观念。一是要树立信访既是法律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理念。在坚持依法办事的同时,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信访工作的认识。牢牢把握信访工作密切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保持社会稳定这三项基本任务,切实履行职责,不辱使命,把信访工作放在工作全局中去思考,放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去推进。二是要树立处访是行政行为的理念。要严格依法行政,做到大问题大解决,小问题小解决,坚决控制无理上访,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解决正当的信访问题中。三是要树立信访工作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理念。通过认真及时处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从源头上避免和减少社会稳定隐患。

二、认真对待初信初访,是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实践证明,初信初访解决不好,会导致一些当事人由“信访”变为“来访”,由“初访”变为“重访”,由“逐级访”变为“越级访”,严重扰乱信访工作的秩序,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和新农村建设。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初信初访,把初信初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一)接待群众来访要有“四心”。一是“热心”。对来访当事人不论有理无理,不论是不是本单位管辖范围的事情,都应热情接待,让其讲完讲清,以礼待人,以理服人。二是“耐心”。因来访人往往不懂法,文化水平亦不高,有时反映一个问题往往表达不清,一时半刻不能讲清问题,我们的信访人员必须耐心倾听,不要以“急”对“急”,以“硬”碰“硬”。三是“专心”。对来访者提出的问题,要换位思考,梳理清头绪后认真解答,依法处理,决不能采取敷衍塞责的态度。四是“诚心”。对一些反复缠诉的来访者,要做好开导工作,抓住其反复上访的原因向其讲明不能再上访的理由,做好说服解释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之以法。

(二)处理群众上访应做到“五不”。一是要做到“不怕”。解决信访问题有难度,但难题可以通过正当途径合理解决,并取得良好效果。二是要做到“不推”。对于群众上访反映的问题,无论是否属于本单位管辖,信访部门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及时组织力量,做好接待工作。接待过程中,要注意稳定上访群众的情绪,在心平气和的气氛中弄清他们上访的动机和目的,请求事项,对于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处理的问题要义不容辞,对不属于自己处理的问题要及时与有关部门进行交接,切不可躲躲闪闪,一推了之。三是要做到“不拖”。时间也许是扶平伤痛最好的药,但是用到处理信访问题上,久拖不决也许不是一个好的办法。有些问题刚刚暴露的时候,趁热打铁,积极做工作,也许就将问题处理在萌芽中,如果久拖不决,有些案子当事人四处上访,时间一久再处理就容易造成工作的被动。四是做到“不压”。对待信访群众,说服教育保护是必要的保护措施,但决不能通过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综合措施进行压制。五是做到“不激化”。群众上访本身就带着比较激烈的情绪,看待问题的倾向性比较严重,如果接访人员不能掌握这种心理,说一些无助于问题的话,很容易激发上访人更加强烈的逆反心理,非要向上级部门讨个说法。千万不要说一些“莫说你上访到省里、到中央,你就是到了联合国,你也要到我们这里来解决”,“我们就是这么一个意见,不服到上面去说”等毫无意义的话,将上访人推到越级上访的路上。要在坚持上述“五不”方法基础上,抓好以情接访、分级处访、以法治访、综治息访,来积极化解涉访信访问题。

(三)宣传法制,提高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由于我国社会法律文化的相对贫乏,人们对法律的认识不多,来访当事人是弱体群众居多,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法律意识薄弱。针对来访当事人的特点,正是宣传法制的好时机,结合实际反映的问题在法律层面上分析,当事人听得进、记得住,加之思想工作疏导,往往效果比较好,能够不失时机地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所以在接待工作中宣传法制,对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群众法律意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一是要认真宣传国家《信访条例》及有关信访政策法规。教育群众要依法有序上访,要让群众明白处理信访问题在基层而不是在上级、解决信访问题靠法规而不是靠领导。二是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力求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有过高要求和过激行为者放弃过高要求、纠正过激行为,接受合理解决办法。三是疏与堵相结合。对于一般性的群众上访,采取教育疏导的方法,以求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对于影响机关正常工作秩序造成不良后果的上访,必须坚决批评制止,情节严重、影响较大的,可移交公安部门依法处理,运用疏堵相结合的办法,妥善的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当地。

三、妥善处理“三访”案件,是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认真处理“信访老户、集体访、告急访”等疑难案件,彻底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各级党政机关缠诉缠访问题,是一项事关人民利益、社会稳定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大事。因此,通过迅速解决一批突出的上访案件,有效遏制“三访”案件增多的势头,恢复正常的上访秩序,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意义。(一)慎重处理信访老户上访问题。信访老户一直是困挠党政领导、搅乱正常工作秩序的一个大问题。因此,必须把解决信访老户问题作为稳定社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大事来抓。首先是定期不定期对信访老户进行排查。通过从信上摸,从案上排,从访上查,做到不疏不漏。其次是对排查出来的信访老户要进行分析。认真剖析其“信访史”,看其信访的起因和要求的变化以及上访期间的思想变化,全面具体分析其理由是否充分,要求是否合理,并剖析对上访老户问题的处理过程,处理依据是什么,是否合法等等,针对性分析,摸清症结,对症下药,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二)高度重视集体上访的处理。由于集体上访涉及人数规模大,处理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更要高度重视。在处理集体上访策略上要坚持“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观不可激”的原则,努力化解纠纷、缓解矛盾,避免事态扩大酿成事端。要做好来访集体的工作,重点要做好组织者的工作,促使他们在群众中起到好的影响,并通过他们做好随访者的思想工作。对随访者要向他们讲清法律,讲清政策,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为暂时缓解矛盾而做无原则的让步和迁就,更不能乱开口,胡开口。该批评的要敢于批评,该教育的要敢于教育,情节严重、恶劣的要移送公安机关处置。(三)及时稳妥处理告急访。由于告急访突发性较大,如不及时解决,矛盾随时可能激化,容易引起较为恶劣的暴力事件,所以这类上访必须及时稳妥处理。对于这类来访者,其心理负担较重,言辞很是偏激,此时接待人员要热情接待,态度和蔼可亲,语言文明,尽量消除对方敌对情绪,使他们相信政府能依法办事,处理好事情,待他们情绪稳定后,再慢慢启发来访人讲出事情的详细经过,弄清来访人的诉求,掌握矛盾的症结。然后要及时向领导汇报,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防患于未然。

基层是信访问题产生的源头,也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信访最终就是要解决问题。我们务必要做好信访工作,努力为群众解决实际需要解决的且是党委政府能办到的事情,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全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

篇2:信访工作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

杨晓蔚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建立一个健全、完善、惠及全民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地区和城乡间发展的差距;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有利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目标,就应该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扩大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增加了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把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有效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但从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来看,农村公共服务发展还依然相对滞后,特别是与城市相比,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等大大落后于城市,城乡差别呈扩大趋势;农村公共服务投资主体不明,供给不足,投入不多,城乡及农村之间公共服务不均等现象比较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和城乡公共产品均等供给机制尚未建立;也存在着农村公共项目资金管理混乱、公共服务效率不高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把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努力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现代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的目标,把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构想真正落到实处。

一、转变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全面履行政府管理职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农村公共服务的职责和重点,把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加快从过去的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到公共服务型政府上来,充分发挥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好农村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导者和相关制度的决策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服务的长远建设和发展,把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真正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要加强对公共服务的前瞻性研究,把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一个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今后努力和发展的方向。还要制定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特别要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教育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制定出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标准,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上的职责和义务。为广大农村提供公共服务,这是政府的职责和义务。而要履行这项基本职能,需要各级政府的分工合作。应明确各级政府应该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确保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一般来说,涉及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农村公共服务主要应由中央政府提供,如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受益范围主要是区域性的、地方性的农村公共服务,则由相应层次的地方政府提供;具有外溢性的或跨区域的地方性公共服务,应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提供;社区性的农村公共服务由农村自治组织和农民共同提供。应建立中央、省市、县乡和农村社区四位一体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科学划分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管理权限,以法律法规形式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力范围、权力运作方式、利益分配结构、责任和义务。要遵循责权配置相一致的原则,明确界定各级政府应提供哪些农村公共服务,并赋予其相应的管理权力,真正做到财权与事权的统一,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第三,科学界定农村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范围比较广,各地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设的能力大小确定范围和重点,但基本上应包括农村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包括农村公共交通、通信、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所需要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社会分配、农村养老、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公共制度建设。今年,我省围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出台了《浙江省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全省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重点抓好12个方面的任务,其内容包括: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欠发达地区的扶贫开发、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比较系统、全面地明确了农村公共服务的具体任务和工作重点,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当前,新农村建设需要办的事情很多,广大农民对公共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这就需要针对农村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发展水平的差异,合理确定公共服务覆盖农村的优先顺序,区分轻重缓急,突出服务重点,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和农民急需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起,然后进一步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标准,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格局。

第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提高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最基层的、直接面对农民群众的基层政府,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化解社会矛盾和稳定基层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应当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把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作为最主要的职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可从当前各地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受传统考核机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影响,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还习惯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和增加财政收入上,现在的乡镇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也缺乏必需的财政实力和必要的机构、人力,这就直接影响了对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因此,要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优化基层资源配置,弱化乡镇经济管理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把乡镇政府的工作重点和工作精力逐步转移到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上来,逐步建立起以农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能的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还要进一步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合理下放财权,确保基层政府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不断提高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

二、加大投入,强化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中的投资主体地位。

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以农补工”、“重城轻农”的城乡不均衡的二元发展模式,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大大落后于城市。可以说农村公共财政缺失是目前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下决心纠正公共财政上的城市偏向,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中投资主体的作用。

一要强化政府投资主体地位,不断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任务来看,许多方面都是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支持的内容,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力度,这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假如离开政府在政策和财政资金投入方面的大力支持,广大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上的落后面貌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各级政府作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主体,一定要从这一实际出发,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政府投资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让公共财政的支出更多地惠及广大农民。今后,应按照中央的要求,建立健全各级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真正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村的比例要有明显增加,保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增长。同时,还要重视制度化建设,将公共财政用于农村公共服务的支出以法律形式加以确定,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财权和事权,建立一个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

二要加大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这是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措施。县及县以下政府承担着向全国众多人口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任务,几乎包括了全部的农村人口,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应当重点向县乡级政府倾斜,特别是向欠发达地区县乡政府倾斜,着力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要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范专项补助。中央财政已逐步增加了对地方政府对困难县乡的补助,省市地方政府也要进一步加大对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增加基层财力,确保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三要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逐步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的、最终大致相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城乡平等的原则,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把城市与乡村作为有机整体,平等发展城乡公共服务,建立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财政和由公共财政所支撑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逐步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由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并不能一步到位地解决农村所有的公共服务问题,需要从各地实际出发,适当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实力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在现阶段,重点要在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等方面有所突破,以真正实现公共服务的城乡一体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防止新农村建设中的不均衡、不公平问题。现在,各地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示范村,大多为群众基础好、自然条件较好,容易见效的村,试点村、示范村建设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大,农民负担也重,对其他村来说既缺乏可学性和可比性,也导致有限的财力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村上,变相增加新的不平衡,扩大同一区域村与村之间的差距。这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三、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我国农村地域广大,农民人数众多,对公共服务需求的规模较大,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很难及时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为了尽快满足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除政府要增加直接投入外,还要改革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资金筹集制度,积极利用市场机制、社会力量、农村社区及农民自身的力量,共同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适度竞争、监管有力的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出一条既能减轻财政压力和农民负担,又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发挥政府政策导向作用,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改革。在推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不能简单化地把公共产品的供给推向市场,一推了之、一改了之,而是要加强指导、协调、监督和规范,为农村公共服务的多元化改革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应制定特定的财政扶持政策,综合运用国债、税收、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政策手段,对由社会资本牵头的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和发展农村公共服务的公益性支出给予鼓励、奖励和补偿,对投资或出资支持地方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的企业,实行地方所得税减免或让利政策,以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投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通过财政杠杆引导和鼓励各类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和农村,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形成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投入格局。但同时又要加强监管,合理界定服务价格或收费标准,防止过度市场化的倾向,做到既兼顾效率,又保证公平。

其次,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改革的运作方式和有效途径。推进农村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与社会化,引进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是解决政府公共服务效率低下、供给不足和资金短缺问题的最好出路。结合当前各地实际,就是要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引入竞争机制,凡是市场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就尽量交由市场去配置资源;凡是企业能做的,就把生产经营权交给企业去做;凡是社会力量或非政府组织能做的,就鼓励社会力量或非政府组织去做。这样,就可以减轻政府的压力,发挥多元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增加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对于具有一定商业基础的准公共产品,可采用政府供给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进民间资金,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一些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政府可以将确定建设的公共服务项目向社会公布,明确提出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建设进度、土地使用、付费或补贴方式等条件,然后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投资者;对有的公共服务项目,可以改变过去无偿投入、无偿划拨、无偿使用的做法,在国家现行政策范围内,在不加重农民负担或农民可以承受的前提下,逐步推行有偿使用制度,“谁受益、谁付费”,收入所得用于维持公共服务项目的有效运行;对现有的一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或运行状况较好的服务项目,可以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实行产权制度改革,从整体上盘活农村资产存量,并为今后的发展积累必要的资金。如磐安县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饮用水产权和经营权出让”,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农村饮用水的投资建设和管理中,对已建好的工程采取承包经营、产权拍卖,对改造和新建工程实行竞标投资建设,由投资者建设、管理、维护饮用水工程。这种用民营化机制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有效地克服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出了一条长期、稳定、有效的投入积累机制。同时,还要广泛动员和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在农村公共服务中的作用,鼓励和引导他们通过社会捐赠或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为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提供服务。

第三,要发挥村级组织和农民个人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更需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样需要发挥村级组织和农民个人的主体作用。如果只关注政府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而不注意培养和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就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发挥村一级自治组织在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努力使之成为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者。要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增强村级组织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要用好用活“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把国家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以物抵资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社会事业公共设施或公共服务投工投劳。这样既可以保证财政投入落到实处,又可以解决村民筹资筹劳规模小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建设主体意识,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建设新农村。

四、强化监督,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资金、项目的绩效管理。

近年来,由于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或省市政府加大了向地方转移支付的力度,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与深度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农村公共服务的资金也将逐渐增多。如何用好这些资金,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有的地方还存在着公共资金管理混乱,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甚至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截流、贪污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共资金管理透明度不高,缺乏有效的决策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项目决策科学性不够,监督管理力度不强。如果不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资金、项目的监督管理,将会造成有限财政资源的大量浪费,导致公共服务供给短缺和成本上升,加重农民负担。因此,要建立和健全农村公共服务绩效考核、决策和监督制约的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一要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县乡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水平。长期以来,我们大体上是以GDP、财税收入、招商引资这样的硬指标来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的,这样的绩效考核体系,势必使地方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地区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上,而容易忽视基本公共服务。在新的形势下,这种考核机制,已很难适应公共服务体制建设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要,容易造成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应改革县乡政府的绩效考评机制,尽快建立对县乡政府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科学确定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体系,将社会发展指标、基本公共服务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之中,以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促使地方政府把工作重心从注重GDP和投资项目转为重视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二要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增强农村公共服务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忽略了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加上供求信息不完全对称,农民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与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不相一致,导致现行农村公共服务出现供给过剩和供给不足并存的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有的地方也存在着为出经验出典型,在项目选择上,偏离群众需求,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形式主义的倾向。为了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效率,防止无效公共产品的过度供给和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情况,应改革过去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投资决策程序,建立起自下而上的、能真正体现农民需求意愿的决策机制和需求表达机制,将公共服务的选择权交给需求者,让农民参与到决策中来,在执行过程中形成政府与农民共同决策的模式。对于拟建的公共服务项目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可行性分析,或交村民代表大会、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表决,让农民充分表达自己公共服务的意愿。这样不仅能够防止政府的越位,而且能够保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篇3:信访工作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

一、基层群众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推动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要我们努力发展当地农业经济, 同时还要全面提升当地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提升农民群体的综合素质, 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如果能够得到有序开展, 都能够在新农村全面建设过程中贡献出自己的积极推动力量。

首先,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当地农民的各项生产技能及生产方面的理论知识水平, 此外还能够有效提升农民群体在生产建设过程中的思想境界与自觉性和主动性, 从而更为积极的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事业当中去。

其次, 前文我们已经提到, 新农村建设不仅仅表现在经济方面的大发展, 更多的应该表现在农村文化建设、村风民风等方面的焕然一新。虽然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 但是农业发展始终处于较为低级的状态,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因此长久以来我国农村的精神文明发展情况也不容乐观。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有序开展能够为农民群众带去更多新的知识、新的理念, 能够帮助农民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能够有效抨击残余的封建思想与迷信思想, 能够防止诸多消极不良风气的死灰复燃。此外,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能够通过在农村建立现代化网络交流平台来全面开展送知识下乡、送文明下乡, 让广大农民朋友足不出户尽晓天下大事, 能够帮助她们进一步开阔眼界, 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能够为他们在工作之余提供更多积极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 从而改变农民朋友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生活习惯, 有效提升农民群众的总体文化品位与生活品位。从而有效提升整个农村范围内的总体风貌, 从而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所倡导的积极、和谐、健康、文明。

二、加强基层群众文化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措施研究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大力开展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新农村建设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发展水平, 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新农村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工作成效, 但是仅仅了解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队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还远远不够, 如何真正发挥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才是我们应该加大工作力度、认真思考的重要关键。

(一) 加强引导工作

宣传引导是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配合新农村全面建设, 我们在进行宣传引导的工作过程中应该讲重点放在如何丰富农民朋友精神世界、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观等方面。具体工作上, 应该加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力度, 丰富活动开展的形式, 变过去那种传授式、宣讲式的思想传播为多元化的传播方式, 例如电影、电视、文艺活动、广播电视宣传等等途径, 开阔农民群众的视野与眼界, 让农民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国家利益、切身利益之间的紧密关系, 让农民朋友学习现代社会的道德礼仪与行为规范, 从而为新农村建设工作营造一个良好有序的内部环境, 促进建设工作积极发展。

(二) 加强农业技术普及

只有经济搞上去, 农民群体才能够真正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好处, 才能够真正拥护新农村建设、参与新农村建设, 才能够相应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号召。因此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也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如何实实在在提升农民群体经济收益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在生产技术、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工作力度。首先要建立一支合格的技 术服务队伍, 要大力清查现有的不合格人员, 并加大具有扎实农业技术知识、丰富实践操作经验的复合型知识人才的引进力度, 同时还要大力改善技术人员队伍的各项福利待遇, 从而吸引更多专业对口的高级人才加入到技术宣讲、技术辅导的队伍到中来。此外还应该积极进行各种文化站、阅览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在阅览室与文化站的建设过程中也要积极进行网络化空中阅览室的筹备与建设, 让农民朋友能够花最少的钱、学习最多的知识, 而且网络化学习模式建设不仅能够为农民朋友提供更多新知识的学习机会, 同时也能够让教育宣讲队伍的总体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可谓一举两得。此外还要积极号召宣讲队伍真正深入农民朋友的生产活动当中, 了解她们的具体生产经营难题, 从而为她们找方法、求出路, 真真正正带领农民朋友走上科技致富的健康道路, 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助推助燃。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努力加大新农村建设及改革步伐。而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有序开展对新农村建设工作具有经济促进与精神促进等两方面的内容, 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争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贡献出自己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袁平.对和谐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2]罗莹."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求实, 2009.

篇4:财税工作如何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财税;新农村建设;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

农业是维持我国社会稳定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产业,在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影响下,新农村建设已在加速发展。我国政府必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可以说,农村财政财税政策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我们应加大财税支持“三农”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 理清财税工作职能,提高思想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财税职能的本质要求。财税政策是以政府与市场为立足点确定其职能的。财税服务具体体现在促进各项事业发展上,其职能如下:1)保证社会公共需要。增加群众收入和社会保障能力,保证全社会科学、教育、文化及卫生等事业的发展需要,即保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的需要,为社会再生产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同时包括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需求,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需要等。2)调节社会经济职能的需要。制定和实施财税政策,充分发展经济,政府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和调节政府公共预算的平衡关系,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调节农村市场供需总量的平衡,把促进经济发展进而带动财政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同时,运用投资补贴和税收等财政分配杠杆,推动财税工作发展。3)规范农村合理、公平的分配秩序。财税工作事关全镇的发展,财税政策是通过提供可能的财力,服务于经济、服务建设的杠杆,全力推动新经济财源建设。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可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保持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稳定,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2 完善财税工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 加强政策调研,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在取消农业税后,必须确保财政困难县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和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积极探索税收提供支农新途径,不折不扣地将农业税减免的好处落实到农户,引导农民开展自己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将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落实到基层。制定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向农村投资。积极探索深化农村改革的新路子。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除政府的主导作用外,还需适当引导社会资本向农村转移,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通过税收减免,提供优质纳税服务等措施,支持农业生产保险、农村医疗保险的财税补偿机制;支持民营资本投入农村建设;保护农民利益,通过财税政策支撑和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2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村新建设发展

认真落实各项涉农税收政策,真正做到以税惠农,以税助农,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组织。将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作为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重要方式,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促进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不折不扣严格执行各项税收政策,将党的惠民政策送到群众手中,让群众实实在在的感到党的温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税务部门应有贡献。

2.3 优化税收服务,为农民创造优质的税收环境

税收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为农民工的创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资金支持,包括:1)大力支持农村生产力发展,创办农村企业给予扶持,适当减免企业创办之初的税收,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后劲。2)努力帮助农民增收,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帮助农民务工经商,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3)利用地方税收聚集的资金为农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公共财政利益。

3 落实惠农政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贯彻“予多、取少、放活”的基本方针,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促进农民减负增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1 加大支农投入力度

支持各类合法经济实体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鼓励农村劳动力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大力支持以重点水利工程、标准农田建设为主体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饮用水源和村庄河道整治力度,巩固和完善农村饮用水工程体系,保障农民饮用水安全。

3.2 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税务部门要认真做好税收工作,支持新农村建设,支持新建农业产业化基地,积极探索税收支农新途径。开展粮食直补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试点,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支持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稳步扩大险种和农业保险试点范围,促进农业生产的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实施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健全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

3.3 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要加大支持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免征农业税后,为解决农村公益事业资金投入困难,财税政策要积极支持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计生及社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财税部门应充分利用财税政策,发挥财税自身职能,加大财税支持“三农”的力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大程度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宝云.关注两会:杨秀华代表:统筹整合国家支农资金[N].燕赵都市报2011-03-04(2).

[2] 陈一文.有机生态循环农业合作社中国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方向.中国经济史论坛,2011-04-01(5).

(责任编辑:刘昀)

收稿日期:2014-01-04

篇5:信访工作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位于新疆西部边陲,北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面积2.7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385公里,辖博乐市、精河县、温泉县、阿拉山口行政管理区、兵团农五师及其所属的11个团场,全州有35个民族、46万人口,其中68%为农牧业人口。博州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4月8日挂牌成立,今年6月将成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身处工商业相对落后,经济欠发达的农牧业地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如何定位?如何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呢?本人谈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紧密联系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开展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食品药品与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有关系,食品药品的监管效果如何,既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当地领导机关及部门的重视和配合程度有关,当然也与每个人的综合素质有关。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涵十分丰富。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成效如何,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众多,语言文化丰富多样,民族风情浓郁。要做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必须熟悉和了解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必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必须善于做民族工作。博州地广人稀,人口分布相对比较分散,特别是农牧民群众居住更加分散,集中购买能力弱,难以吸引零售商店及药品零售企业在农村发展。因而,受政治经济的影响,博州地区农村医疗卫生系统相对比较健全,几乎村村都有卫生室。因而,我们将规范医疗机构的药品管理作为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的重点。另一方面,由于点多面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人手少、监管成本高,就难以有效对农村的食品药品进行有效监管,使得假劣食品、药品流向农村的趋势日趋明显,所以,农村药品监管网络建设在新疆显得成为迫切。新疆边远地区工业企业极少,水和大气污染都比较轻,有生产绿色食品的优良环境。但由于新疆的科技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各族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较内地偏低,全社会生产绿色食品的意识都不够强,农药和化学添加剂污染、化肥污染,包括废旧电池污染等问题在农村没有得到高度重视。作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综合部门,我们有责任配合地方党委政府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科学回收废旧电池等物品,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产品污染问题。同时,我们也可以在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农业生产标准、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大有作为,以此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并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其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当务之急是提高农牧民群众的综合素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归根到底是依法行政的工作,是人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做得好不好,既取决于监管人员依法行政水平的高低,更取决于全社会群众依法办事、依法保障自身权益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农村法治化和农民知识化进程,而农村法治化、农牧民知识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农牧区之所以能够成为假劣食品和药品的销售终端,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农牧民的知识相对匮乏,对食品药品的常识知之甚少;二是农牧民的法律知识欠缺,既对有关食品药品监管的法律法规缺乏了解,也不善于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目前,农牧民仍然占全体公民的大多数,做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必须将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这方面,我们可以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方面大有作为。我们有必要列出专项经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同时我们也可以自行组织各类宣传活动。近几年,我们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感觉到力度仍然不够大,效果仍然不够明显。从边远地区农牧民接受法律知识的渠道来看,电视是一个主渠道,来自社会上的宣传教育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是次渠道,掌握了这个规律,就抓住了宣传工作的要点。今年,我们与地方有线电视台合作,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每天在几个固定的频道滚动播出关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法规法规、政策规定和食品药品安全科普知识,投入产出比非常高,效果非常好。农村集贸市场既是农牧民从事商贸活动的集散地,也是农牧民了解信息的窗口,所以我们分阶段、分重点地印制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资料,灌制录音带,长年累月地坚持在各个农村集贸市场发放和播放,宣传效果也十分明显。此外,我们还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强,在家庭中的影响力大,宣传辐射面广,而在学校又便于集中开展宣传活动的特点,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农牧区学校开展法律和食品药品安全

知识宣传活动,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宣传工作做好了,就能够更好地发动群众自觉抵制假劣食品药品、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打假治劣,并积极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引导农牧民群众遵循科学规律,既做到科学用药,保障自身的身体健康;也能够科学施药、科学施肥、注重环保,按照无公害食品生产的要求为全社会提供合格的农产品。而且,农村法治化、农牧民知识化,不仅有利于推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也有利于推进农村民主进程,促进农牧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要在综合协调和健全机制方面下功夫。新疆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相对较慢,全疆地县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至今年4月尚未挂牌成立,但我们已经及早开始学习有关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为履行食品监管职能做好了准备。博州经济以农牧业为主,二、三产业总量不大、层次不高,有规模的食品生产企业极少,主要集中在以农产品粗加工为主的制糖、面粉加工、油料加工及糕点房、卤制品加工店等。在流通领域的经营户较多,以商店、餐馆、小吃店,包括一些虽无许可证件但在经营的摊点,如经营少数民族传统面食—馕、烤肉、夜市饮服摊点等。如前所述,食品监管的薄弱环节在原材料领域主要是农药化肥残留及废旧电池等化学污染;在生产领域的主要问题是食品添加剂不合标准或超量,以及原材料、包装物不符合质量要求等;在流通领域的主要问题是企业采购、储存、销售等环节不合法合规问题。所以,农村食品的综合监管,关键是要抓住“源”和“流”这两点。所谓源就是食品的来源,就是农产品的质量源,这方面我们要配合地方政府,协调农业、畜牧、科技、环保、水利等部门各司其责,尽快健全农业生产的质量标准,引导农牧民严格按照质量管理规范科学种植、科学管理、科学用药、科学存贮。所谓“流”,就是要协调有关部门管好农药、化肥、种子及可能污染农产品的生物化学制品,并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和环境监测,保证农产品不受污染;同时,要管好流向农村的各类食品,把住产品质量关,防止农村成为不安全食品的垃圾站。另一方面,要结合建立农产品质量体系,健全农产品价格机制,通过政策扶持、科普宣传、舆论引导等方式,建立一整套优胜劣汰、质优价廉的农产品价格体系,强化农牧民的产品质量意识,通过价格机制引导农牧民种植符合质量要求的农产品。

第四,要在建立健全信用体系上下功夫。食品药品生产、加工、经营和监管工作既是社会活动、也是经济活动,既受法律的监督和制约,也受道德的规范。从食品药品生产、加工和经营者的角度看,法律和道德约束都直接对其经济效益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且,道德的影响力、长远性往往较法律大且深远。以现实生活中的个案为例,如果一个药品经营企业经销的某个品种的药品为假药,往往可能面临几百至数千元的处罚。但如果让其选择是接受经济处罚还是选择在媒体上对其进行通报,企业方面往往会选择前者。同理,一个酒店在发生食物中毒案件时,宁愿接受万元的处罚,也不愿大小媒体对该酒店的案件进行报道。究其原因,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面对的是人,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建立在消费者对其信任的基础上的,企业没有信用就没有人会相信它,就不会产生交易,就不可能产生利润,就不会有生存和发展。所以,食品药品监管必须实现“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惩戒体系,一条腿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信用体系,二者缺一不可,共同促进。从药品监管方面的实践看,近年来,博州药品监督管理局定期在报纸、电视及政府网站上通报违法违规企业的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当然,食品较之药品涉及的面更广、范围更大、环节更多,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食品安全信息的征集、评价和披露制度,信用体系的组织构架及运作机制等。围绕建立食品药品安全,必须建立政府主导,全民参与,部门各司其责,经营者自觉行动,媒体积极介入的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使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的思想深入人心,并转化为每个食品药品从业人员的自觉行动。所以,信用体系建设也是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改善乡风民风,促进农牧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五,农村药品“两网”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在“管用”上下功夫。“两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农牧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解决农牧区药品监管相对滞后的问题。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各地由于情况不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也不尽相同。鉴于博州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相对丰富,乡镇卫生院、卫生室及个体诊所是农村药品供应的主渠道这样的事实。近年来,我们以发挥现有农村医药卫生资源作用,规范现有农村医疗机构药品管理为重点,结合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展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

设。2004年博州药监、卫生两部门联合印发并执行了《博州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药房(药库)规范化管理办法》,两家携手指导推进医疗机构药品规范化管理工作,至2005年,博州辖区100%的乡镇医疗机构和46.5%村级卫生室药房(药库)达到规范化要求。今年,村级卫生室规范率将达到70%以上,个体诊所药房规范化管理将达到50%以上。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引导药品批发和连锁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网点,加强了对2005年通过GSP认证后的农村药品零售企业的跟踪检查,确保这些企业经营质量不滑坡,保证农牧民用药安全、方便、价廉。在监管网络建设方面,我们一方面重视与公安、工商、卫生、邮政、质监等部门的联系和协作,通过建立并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会议,互通信息,交流工作,联手治理药品流通秩序,形成了合力。另一方面,近几年我们先后聘请了45名药品协管员、326名信息员,采取了专题学习、以会代训、跟踪走访等多种方式对他们进行培训和指导,努力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着力在发挥“两员”作用上下功夫,并且对“两员”进行了动态的考评,根据他们的工作情况,及时调整“两员”的地域结构、人员结构,在提高监管网络覆盖面的同时,不断提高监管质量,优化监管网络,完善监管措施,使“两员”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真正使他们发挥了“耳目”、“助手”作用。抓好“两网”建设对于保证农牧民用药安全有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举措。

篇6:信访工作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

基层人民法院处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最前沿,担负着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调节处理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职责。审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审判实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基层人民法院要找准运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和着力点,通过发挥职能作用,为农村、农民和农业提供优质的司法服务,扎扎实实的推进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应当作为人民法院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服务新农村建设,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人民法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树立服务大局的法治理念

人民法院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坚持服从服务于党委中心工作的大局观念,依法维护和实现好党委的工作意图,与党委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统一,紧跟党委的工作思路。没有大局理念就背离了党的领导,没有大局理念就背离法院工作的根本宗旨,没有大局理念就不会使审判工作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没有大局理念就背离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也是对人民法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人民法官有效履行职责的客观要求。法院工作做得好不好、成效大不大,不能单纯看办案数量,最终要看维护改革发展稳定,保障和服务经济建设大局的成效。要引导广大法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审判工作融入大局,围绕大局,顾全大局,服务大局办理好每一起案件,不断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服务大局就是要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要充分发挥民商事审判职能,维护农村稳定,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保护农民利益,妥善处理好各种债务纠纷以及邻里、宅基地、婚姻、赡养、土地承包、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运输、购销等方面的矛盾;围绕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审理好涉及农村供水、供电、道路、电信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等方面的案件,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妥善处理好涉农经济纠纷案件。

服务大局就是要服务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大局。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就没有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没有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保障。保持稳定,就要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特别要加大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严重损害农民利益的犯罪,对利用职权截留、挪用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等领域的犯罪,对农村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对“两抢一盗”严重危害农村社会治安秩序的犯罪,对反动邪教组织、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打击的力度,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一个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

服务大局就是要发挥好行政审判的职能作用,处理好行政机关与农民群众因行政管理而产生的矛盾纠纷。行政审判要坚持监督与支持并重的原则,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官民和谐。针对广大农民群众对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存在不敢告、不愿告、不会告的现象,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要加大法制宣传的力度,把审判的过程变为向广大农民群众普及宣传法律知识的过程,通过审判,依法支持行政机关合法有效的行政行为,依法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正当的诉讼请求,实现审判的社会效果,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同时,还要利用新闻媒体、以案讲法、法律咨询等形式,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提高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要发挥好行政审判对规范行政执法的监督和促进作用,人民法院要积极为行政机关提出司法建议,做好案件回访工作,为建设和谐的官民关系,建立和谐的行政管理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人民法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树立司法为民的法治理念

坚持司法为民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审判工作中的集中反映,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在司法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法院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客观要求。坚持司法为民是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措施。

1、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司法为民的理念,必须认真落实“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

要坚持秉公执法。司法行为既要遵守实体法,又要遵守程序法;法官既要有全面丰富的法律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还要敢于顶住压力,坚持原则,做到不为权势左右,不为利益诱惑,不为人情所动。要坚持公正与效率并重,提倡优质办案,强调高效司法,降低办案成本,整合司法资源,推行司法改革,提高办案效率。要坚持文明司法。充分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尊严,法官举止要文明,语言要规范,仪容要整洁,服务要热情,要耐心倾听当事人的诉说,认真解答当事人的咨询,主动为当事人提供诉讼指导。要坚持清正廉洁,人民法官必须确保清正廉洁,确保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八小时以内严格要求,八小时以外严格自律,工作上高标准要求,生活上防微杜渐,经得住各种诱惑,清清白白做人,尽心尽力服务,扎扎实实工作。

2、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司法为民的理念,必须在优化诉讼环境上下功夫。

人民法院要积极推行便民诉讼措施,降低诉讼门槛,努力使司法活动更具便利性,更赋亲和力。一是要在方便诉讼上下功夫。通过建立导诉制度、诉讼风险告知制度、繁简分流制度和小额诉讼速裁制度等,努力实现诉讼便民化、快捷化。同时从方便群众诉讼为出发点,积极开展电话立案、预约立案、上门立案,提高诉讼效率,方便群众诉讼。二是要在保护弱势群体上下功夫。严格执行最高院关于司法救助的规定,对追讨工资、工伤抚恤、赡养、抚育等14类诉讼案件,要认真执行给予减、缓、免收诉讼费的有关规定,保障符合司法救助的农村群众获得司法救济的机会,对相对弱势一方给予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让有理无钱的农民群众打得起官司,打得赢官司。三是要在推行巡回办案上下功夫。大力推行“法庭到村组,法官进农家”巡回办案活动,设立巡回办案点。针对农村特点,实行弹性工作制,通过设立流动法庭,不断拉伸服务半径,实现由“以法庭为中心”向“以农民为中心”的转变,缩短法庭与农村的地理距离,拉近法官与群众的心理距离。四是要在处理涉诉信访、申诉上下功夫。积极开展院长下乡接访活动,每月由院长带领相关庭室人员到乡镇接访,变上访为下访,变被动为主动,认真处理农民群众反映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从源头上减少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同时建立判后答疑机制,真正做到在思想观念上“亲民”,在工作措施上“便民”,在实际效果上“利民”。

3、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司法为民理念,必须具备过硬的自身素质。

打铁须得自身硬。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没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扎实的业务素质,就很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审判工作的要求,就很难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到审判工作中去,就很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广大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引导工作人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头脑,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切实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司法、为谁服务”这一根本问题,努力培养法官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进一步明确法院工作为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服务的工作思路,提倡亲民爱民、求真务实、优质高效的工作作风,使广大法官精神面貌有新变化,思想境界有新提高,各项工作有新进展。其次要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深入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大兴学习调研之风。以集中学习《法官行为规范》为契机,全面实行“岗位大练兵”,贯穿从立案到执行整个司法活动的全过程,把庭审观摩、案件分析、文书制作、案卷评查、专题研讨、业务竞赛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通过评选“办案能手”、“调研标兵”、“执行能手”等活动,营造“比审判质量、比办案效率、比工作作风、比贡献大小”的浓厚氛围,全面提高法官认定事实、分析证据、适用法律、驾驭庭审、精心制作裁判文书和依法执行生效判决的能力。再次要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人民法院八条禁令”。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保持职业操守。要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惩处力度,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制止,做到防微杜渐,确保工作人员队伍不出现任何问题。

三、人民法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树立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

树立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是对司法机关的基本政治要求,是司法机关正确行使职权的根本保障。我国的司法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由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行民主政治,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要求和经济利益,在这一过程中,人民法院要发挥好国家机器的职能作用。离开了党的领导,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光是无法做到的,人民法院也失去了服务的对象和工作的方向,更谈不上完成法律赋予的历史使命。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才能保证人民法院全面发挥好化解矛盾纠纷、打击预防犯罪、维护公平正义、服务改革发展的职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树立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与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的原则是一致的。党领导全体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也带领人民遵守和执行宪法和法律,依法治国已成为党领导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方针,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根本保证。树立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首先要加强党在政治上的领导。

最根本的就是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法院工作,加强对广大工作人员的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教育,用积极的、正面的东西武装广大工作人员的头脑,使大家学会善于用正确的观点、方法研究分析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解决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委保持高度一致。树立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要加强党在思想上的领导。切实增强广大法官的党性观念,真正做到忠于党的事业、忠于法律和正义、忠于人民的利益。工作中要模范遵守法律,严格遵守党章,切实树立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足岗位,奋发有为,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做好本职工作。树立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还要加强党在组织上的领导。首先要服从党委对领导班子的调整和任用,维护和支持党委的组织决定,发挥好班子内部每个成员的特长和积极性,遇事班子成员之间要多协商、多沟通,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发挥优势,形成合力。其次,要围绕新形势提出的新任务,搞好法院内部的机构设置和责任分工,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按照新农村建设对法院工作的具体要求,全面兼顾,突出重点,分解任务,抓好落实,要善于发现人,善于使用人,尽快培养出能适应工作需要的法官人才队伍,搞好中层班子的人员选配和调整,使法院工作增强活力,增加后劲,稳步发展。

上一篇:亲子游戏活动下一篇:公积金支取所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