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税收收入分析

2024-05-01

我国税收收入分析(精选6篇)

篇1:我国税收收入分析

首页高层动态正文

2012年税收收入增长的结构性分析

2013-01-23 00:00:00 证券之星 我要评论

(税政司 2013年1月)

一、2012年税收收入增长的总体情况

2012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100600.88亿元,同比增长12.1%。2012年税收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一是税收总收入增速大幅回落,为近三年最低水平。2012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增速分别比2011年和2010年低10.5和10.9个百分点。二是分季度来看税收收入增速呈现“前高后低、逐步回落”走势,四季度略有回升。三是主体税种收入增速明显回落。国内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同比分别增长8.9%、15.1%和17.2%,比上年增速分别回落6.1、7.5和13.4个百分点。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同比分别增长9.1%和8.7%,比上年增速分别回落20.2和17.5个百分点。四是个人所得税收入降幅较大。个人所得税同比下降3.9%,比上年增速回落29.1个百分点,其中工资薪金所得税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税降幅较大,同比分别下降8%和12.5%。

2012年税收收入增速大幅回落是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效益增速下滑、进口增长乏力以及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综合反映。具体来看:一是经济增速回落。2012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比上年增速回落3.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2%,比上年增速回落2.8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比上年增速回落21.4个百分点。二是价格总水平涨幅大幅回落使得以现价计算的税收收入增速回落。1-11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7%和上涨2.7%,比上年增速分别回落8.1和2.8个百分点,使得以现价计算的税收收入增速回落。三是一般贸易进口额增速大幅回落。2012年一般贸易进口额同比增长1.4%,比上年增速回落29.6个百分点。四是结构性减税政策力度较大,使一些主体税种都有不同程度减收。2012年,在继续实施和完善已经出台的减税政策的同时,国家进一步加大了结构性减税力度,如积极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实施小型微型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等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出口增加进口、支持流通业和鲜活农产品生产流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鼓励技术创新等结构性减税政策。

二、主要税种收入情况(一)国内增值税

2012年国内增值税实现收入26415.69亿元,同比增长8.9%,比上年增速回落6.1个百分点。国内增值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26.2%。

分行业看,在20个重点工业行业中,钢坯钢材和煤炭行业增值税收入下降幅度较大,同比分别下降12.3%和5.4%。增值税的税基大体相当于工业增加值和商业增加值。国内增值税收入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一是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2012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比上年增速回落3.9个百分点。二是价格水平回落使得增值税税基相应缩小。1-11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7%,比上年增速回落8.1个百分点。三是部分工业品及原材料市场持续低迷,价格普遍降低,使得相关行业增值税收入下降。11月份煤炭及炼焦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2.9%;1-11月黑色金属材料类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平均同比下降6.9%。四是结构性减税政策。如提高增值税起征点,对集成电路重点项目和部分进口设备留抵税额予以退税,免征蔬菜和鲜活肉蛋产品流通环节增值税等等。这些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实施使得增值税相应减收。

(二)国内消费税

2012年国内消费税实现收入7872.14亿元,同比增长13.5%,与上年增速基本持平。国内消费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7.8%。

分产品看,卷烟、酒和贵重首饰等同比分别增长17.8%、16.9%和13.2%。

国内消费税的税基是烟、酒、汽车、成品油等14类特定商品的销售额或销售量。国内消费税收入平稳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烟酒产品结构升级,高档产品增长较快。2012年1-11月卷烟产量同比增长2.4%,1-11月白酒产量同比增长17.7%。二是贵重首饰销售额持续增长。1-11月金银珠宝零售额同比增长15.6%。

(三)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

2012年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实现收入14796.41亿元,同比增长9.1%,比上年增速回落20.2个百分点。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4.7%。

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的税基是一般贸易进口额。

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增速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是一般贸易进口额增速回落。2012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口额同比增长1.4%,比上年增速回落29.6个百分点。部分重点商品进口额增速大幅回落或负增长。如原油进口额同比增长12.1%,比上年增速回落33.2个百分点;钢材进口额同比下降17.5%,比上年增速回落24.8个百分点。

(四)出口货物退增值税、消费税

2012年出口货物退增值税、消费税10428.88亿元,同比增长13.3%。出口货物退增值税、消费税在账务上冲减税收总收入。

(五)营业税 2012年营业税实现收入15747.53亿元,同比增长15.1%,比上年同期增速回落7.5个百分点。营业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5.6%。

分行业看,除金融业外,其他行业营业税增速均有所回落。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税下降16.5%,比上年增速回落47.7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营业税同比分别增长6.7%、18.6%和11.6%,比上年增速分别回落了13.7、6.7和3.3个百分点。

营业税的税基是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等9个行业取得的营业收入。

营业税收入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一是商品房成交额萎缩、建筑业投资额增速回落,使得房地产和建筑业营业税增速回落。1-11月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9.1%,比上年增速回落6.9个百分点;1-11月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18.7%,比上年增速回落20.1个百分点。二是政策性减收因素。如,自2011年11月1日起,提高营业税起征点;2012年起先后在上海等12个省市对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等行业进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营业税相应减收。

(六)企业所得税 2012年企业所得税实现收入19653.56亿元,同比增长17.2%,主要是汇算清缴2011年企业所得税增加较多,比上年增速回落13.4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9.5%。

企业所得税收入中,汇算清缴2011年企业所得税5098.38亿元,同比增长25.1%,增加1022.34亿元,占企业所得税增加额的近四成;而预缴当年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8.4%,比上年预缴企业所得税增速回落21.6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工业企业所得税中,半数以上行业的企业所得税收入下降,成品油、钢坯钢材和纺织品等行业企业所得税降幅较大,同比分别下降43%、25.2%和20.1%。其他行业企业所得税增速都有所回落。

企业所得税的税基是企业利润总额。

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利润增速放缓,影响了预缴企业所得税收入。2012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比上年同期增速回落21.4个百分点。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10个行业利润同比下降,1个行业亏损。特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下降47.9%,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由上年同期盈利转为亏损,影响了成品油、钢坯钢材等行业企业所得税的增长。

(七)个人所得税 2012年个人所得税实现收入5820.24亿元,同比下降3.9%,比上年增速回落29.1个百分点。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5.8%。

分项目看, 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税和工资薪金所得税大幅下降,同比分别下降12.5%和8%。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税、劳务报酬所得税和财产转让所得税同比分别增长14.7%、10.8%和6.5%。

个人所得税的税基是个人(主要是城镇居民)收入。

个人所得税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受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以及调整工薪所得和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的税率结构等减税政策的影响。二是二手房交易价格回调,财产转让所得税相应减收。2012年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二手住宅价格同比下降的城市达到49个,其中,北京同比下降0.2%,杭州同比下降3.3%。

(八)房产税

2012年房产税实现收入1372.49亿元,同比增长24.5%,与上年增速基本持平。房产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4%。

房产税的税基是企业保有的自用房产原值总额和出租房屋的租金收入总额,它的增长速度是由纳税人房产的保有总量和房屋出租价格的增长速度决定的。房产税收入平稳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房屋租赁价格上升,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中的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2.6%。二是翘尾因素带来的增收。2011年下半年各地开始将地价计入房产计税原值,使得2012年上半年房产税翘尾增收。

(九)证券交易印花税

2012年证券交易印花税实现收入303.52亿元,同比下降30.8%,比上年降幅加深11.4个百分点。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0.3%。

证券交易印花税的税基是A股和B股的交易总金额。

证券交易印花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股票市场持续低迷。2012年上交所股票总成交金额同比下降30.7%,深交所股票总成交金额同比下降18.4%。

(十)城镇土地使用税

2012年城镇土地使用税实现收入1541.72亿元,同比增长26.1%,比上年增速加快4.4个百分点。城镇土地使用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5%。

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税基是纳税人占用的土地面积。城镇土地使用税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办公楼销售面积持续增长,2012年1-11月全国办公楼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1.6%。二是部分地区调整城镇土地使用税地段等级和税额标准。

(十一)车辆购置税

2012年车辆购置税实现收入2228.27亿元,同比增长9%,比上年增速回落5.1个百分点。车辆购置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2.2%。

车辆购置税的税基是应税车辆(包括汽车、摩托车、电车、挂车、农用运输车)的销售总额。

车辆购置税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是汽车零售额增速放缓,2012年全国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7.1%,比上年增速回落了8.1个百分点。

(十二)关税

2012年关税实现收入2782.74亿元,同比增长8.7%,比上年增速回落17.5个百分点。关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2.8%。

关税的税基是一般贸易进口额。

关税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一是2012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口额增速比上年回落29.6个百分点。二是年初对730种商品下调进口关税税率。(十三)契税

2012年契税实现收入2873.92亿元,同比增长3.9%,比上年增速回落8.3个百分点。契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2.9%。

契税的税基大体相当于土地和房产的交易总金额,土地的交易额与国土部门的用地规划密切相关,房产的交易额主要受新建住房、二手房的交易量和价格的影响。

契税收入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一是2012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额增速比上年回落6.9个百分点。二是房地产开发商购置土地的意愿下降。1-11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费同比增长6.9%,比上年增速回落10.4个百分点。

(税源调查分析处供稿)

篇2:我国税收收入分析

【摘要】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一般通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政府所取得的收入总量占同期GDP的比重来反映。在我国由于政府收入形式不规范,单纯用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并不能说明我国的宏观税负问题。

关键字:宏观税负税收负担分析比较

政府总体收入占GDP的比重,我们不妨称之为大口径的宏观税负。这里的“政府收入”,既包括“税”,也包括“费”。各种收费、罚款均是依仗国家的职能而实现,具有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特点,其亦用于政府各部门支出,与税收的性质并无区别,尽管其分配过程没有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之中,但其税收意义上的负担却是有形的事实。因此,在这三个口径的税负指标中,大口径的指标最为真实、全面地反映政府集中财力的程度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负担水平。

税收收入加上财政收入退库、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这一大口径宏观税负进行比校分析,我国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大约在20%~25%之间,这一水平已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据财政部不完全统计,截至1996年,全国性及中央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有344项,地方收费项目多少不一,最多的省达470项,最少的省也有50多项。全国各类基金项目共计421项,其中375项基金为省级政府越权设立。1996年全国收费、基金收入总额为3621.9亿元(不含社会保障基金1014.7亿元),扣除纳入预算管理以及取消的收费、基金数额,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46%。过多的收费侵蚀了税基,特别是在先收费、后征税,税“软”费“硬”的情况下,形成了“费挤税”、费大于税的状况,使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同时,收费过多过滥,加重了企业负担,使本已资金短缺的企业雪上加霜,抑制了企 1

业的发展,有可能导致企业未来纳税能力下降。并且由于税费不分,企业在抵制收费的同时,往往抵制纳税,加大了税收征管的难度。从宏观税负绝对量和增速两个方面来看,当前中国的宏观税负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在2006年之前,中国的宏观税负呈现出先快速增长,之后呈缓慢增长的发展态势。在2007年,由于财政、税收的大幅增长造成了中国的宏观税负急剧提高。由于中国的税费改革进展缓慢,所以中国宏观税负的增加直接体现了中国的企业和居民税费负担的加重,这对于中国的宏观经济会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在中国物价水平持续高涨的背景下,中国的宏观税负过高,难以刺激民间的投资和消费,也会加重企业和居民的负担。2005年《福布斯》发表的“全球2005税务负担指数”称,中国内地的税负在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次于法国,是全球税负第二重的国家,也是亚洲税负最重的地区。另外,在2007年发表的“全球税负痛苦指数”中,中国内地的税负仅次于法国和比利时,名列世界第三,仍然“稳居”亚洲第一。宏观税负是衡量一国财政收入的相对规模和政府收入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期限内税收收入占当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反映了一国税收的总体负担水平。在我国,宏观税负的计算方法通常是狭义税收收入与GDP的比重。在OECD标准中,作为分子的税收收入包括狭义税收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两部分。

在“大财政”标准下,我们采用狭义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和土地收入之和,作为 “税收负担”指标的分子。由于,预算外收入中的一些税收附加收入具有税收的特点,所以应纳入税收管理。同样地,在“大财政”标准下,由于土地出让金的规模之大,理应纳入税负的计算中,才可以更加清楚地反映我国税负的真实水平。

计算中国宏观税负的不同方法对比:

² 税负指标1=税收收入/GDP;(传统标准)

² 税负指标2=(税收收入+社保收入)/GDP;(OECD标准)

² 税负指标3=(税收收入+社保收入+预算外收入+土地收入)/GDP;(“大财政”标准)

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在不同的标准下,差异显著。由于庞大的土地出让金规模,“大财政”标准下的税负水平远高于其在OECD标准下的统计结果。以2007年为例,三种标准下的税负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18.14%、22.44%和30.01%。“大财政”标准下的税负水平高于传统标准下的税负水平约65%。可以看出,传统标准下的税负计算方法使得我国宏观税负水平被严重低估。从变化趋势上看,不同标准下的税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税负水平在1996年达到最低点,此后则持续上升。尤其是“大财政”标准下的税负水平,1999年至2007年的上升速度明显高于另外两种衡量标准下其税负水平的增速。

总的说来,我国的税收负担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税收负担相比,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即名义宏观税负与实际宏观税负的分化现象:名义税负不高,实际税负过重。造成宏观税负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转型期我国政府收入行为和收入格局的不规范。各级政府在组织财政收入过程中过分依赖非税收入方式,预算外收入规模一直很大,且增长迅猛,此外我国还存在数量庞大、难以估计、使用方向难以控制的制度外收入。据保守估计,2006年全国非税收入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50%以上,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5%~15%的比重,也高于发展中国家20%~30%的比重。平新乔教授调研结果显示,2006年仅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保守估计就超过1万亿元。④ 财政部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非税收入总额约为1万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国财政收入的39.8%.其中,中央非税收入占本级财政收入的11.2%;省及省以下非税收入占本级财政收入的74.8%.⑤ 而从发达国家政府收入格局看,政府履行职能所需资金大部分依靠税收渠道筹集,非税收入只

是税收收入的补充形式。例如,2004年加拿大联邦政府收入2 040.7亿加元,其中税收收入1 681.1亿加元,占本级政府收入的82.7%;社会保障金收入219.6亿加元,占10.7%;政府间转移支付收入6.2亿加元,占0.3%;非税收入127.8亿加元,占6.3%;而在美国,从政府总体来看(不考虑政府的级次),非税收入的比重大致只占政府财政收入的10%左右,而且大多集中在地方政府。⑥ 因此,只有将政府税外收费纳入分析范畴,才能准确把握中国转型期税收负担的真实水平及其内部结构特征。

篇3:我国税收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税收收入自改革开放以来, 一直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尤其是近年来其增长速度明显就加快, 随着我国G D P从1955年的60793.7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68845.2亿元, 税收收入也随之从1995年的6038.04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10497亿元, 因此税收的这种高速增长的状态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且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多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 但是最终并没有取得一个一致的结论。而且对于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并不存在一致的看法。对于影响税收收入的因素,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分析, 经济发展水平、税收制度的设计、政府职能范围等。对于影响税收收入的多种因素里, 大多数的学者着重于对G D P的研究, 也有一些学者对多种因素进行了综合的分析, 也相应的提出了许多的建议, 这就为我们对模型的建立开阔了思路。

二、计量分析

(一)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为分析我国税收与其他各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 本文选取的经济变量有:我国历年税收收入总额、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人民存款年末余额、人均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总额, 选取1995到2013年的数据, 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二) 模型的建立

下面我们建立税收收入影响因素的对数模型, 并设税收收入影响因素的模型为:

注:y=税收收入 (亿元)

X 1=G D P (亿元)

X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X 3=城乡人民存款年末余额 (万元)

X 4=人均收入 (元)

X 5=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X 6=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运用Eview s3软件做O LS估计, 回归方程如下:

经检验, 此方程虽然拟合优度很高, 但是X 1 X 2 X 4 X 5 X 6变量的t检验不通过, 且X 2和X 4的符号与经济意义也不符, 说明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着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首先, 做多重系数检验:

1. 首先, 做简单相关系数检验, 如表1

如上图所示, 我们可以看出, 所有指标之间都高度相关, 说明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下面我们将运用逐步回归法来消除其多重共线性。

2. 首先分别做LOG (Y) 与LOG (X1) 、LOG (X2) 、LOG (X3) 、LOG (X4) 、LOG (X5) 、LOG (X6) 的一元回归模型, 可以看出, 在相关系数检验中, X1 (GDP) 与税收收入Y相关性最强, 所以选定为最基本的模型。

3. 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加入其他变量, 利用逐步回法分别做回归:

经检验可以看出, 在LO G (Y) 与LO G (X 1) 的基础上加入LO G (X 6) , 各指标通过检验, 再在LO G (Y) 与LO G (X 1) 和LO G (X 6) 的基础上, 加上LO G (X 3) 后, 模型拟合优度增大, SE、F和D W都有所改善, 而加入其他几个变量, 则系数检验不通过, 因此综上所述最优模型为:

4. 模型的检验。为了进一步的对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就行检验, 我们对以上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如下:

做偏自相关系数检验和B-G检验, 结果进一步的说明了模型不存在高阶自相关性, 因此最终模型如下:

由此回归模型的方程可见, 该模型可决系数与修正可决系数都很高, 说明方程的拟合优度很好, 当α=0.05时, F=3097.547>F (2, 16) =3.6337, t0.025 (16) =2.4729, X 1、X 6、X 3系数的t检验均显著。

三、模型的经济意义分析

(一) GDP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由最终模型可以看出, G D P与我国税收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 也即当其他变量不变下, G D P每增加一亿元, 税收收入相应的增加0.4562亿元。

(二) 城乡人民存款年末余额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由模型可得, 城乡人民存款年末余额与税收存在正相关关系, 当其他变量不变的时候, 城乡人民年末余额每增加一万元, 税收收入相应的增加0.4056亿元。

(三) 进出口总额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进出口总额与税收收入呈正相关, 当其他变量不变时, 进出口总额每增加一万美元, 税收相应的增加0.3174亿元。

综合分析, 可以看出G D P对税收的影响幅度最大, 因此说G D P是影响税收收入最近本的因素, 同时城乡人民存款年末余额和进出口总额也对税收收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政策建议

(一)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我们需要积极建立起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机制来很好的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变化。因此, 需要建立起低税率、宽税基、严征管的税收制度。在税基被进行变宽下, 虽然说很好的扩大了税收的来源, 但是离散型也进一步的增大了, 因此, 我们就需要进一步的对税收征管进行完善, 各级税务本门需要对征管工作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经济结构势必会向第三产业倾斜, 所以说, 我们就需要把税收结构的改革向着所得税进行适度的倾斜, 而且在这整个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当中, 我们还要不断地对人员的素质进行提高, 进而对征管资源的配置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二) 培育地方税种, 进一步缩小政府间收入分配的差距

随着我国营改增的不断推进, 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地方一大税种的营业税逐渐消失, 地方主体税种的缺失导致地方财力与地方政府承担的责任不相匹配, 因此, 我们需要对一些地方税种进行培育, 例如, 对于房产税来说, 我们可以将房产税作为地方征收的一大税种, 加大对房产税的改革。虽然说, 转移支付在对地方财政收入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但是这并不能长期起到很好的效果, 还可能使得地方政府对其产生依赖性, 因此, 国际经验表明要根本性的解决地方税种缺失的问题, 必须培育地方税种, 增强地方税收能力, 实现一级主体、一级政府、一级财政核算的科学财政体系。

(三) 进一步加强对税收征管的改革力度, 构建新型税收征管模式

首先, 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我们需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税源的分布以及机构人员状况, 在一定范围内, 以规模为主, 兼顾行业、税种、风险等因素, 将税源进行科学分类, 通过税源科学分类实现管理对象的专业化, 进而为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奠定基础。

其次, 建立健全以信息管税为主导的信息化支撑体系,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提高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对涉税信息进行进一步的规范采集, 深化对涉税信息的分析应用, 对技术个业务进行有效地融合, 进而提高税收的管理水平。

最后, 不断提高税收征管人员的素质, 对其入职方面进行严格的选拔, 入职后进行专业技能的强化培养, 而且要推行全面的绩效考核制度, 利用薪酬的激励引导作用, 激发人员的工作热情。形成人员培训的常态机制, 避免日常工作对培训时间的挤占。

摘要:税收作为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必要的财力,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同时税收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及其重要因素。因而, 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是经济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通过建立关于我国税收收入和其他经济指标的动态回归模型和双对数模型, 对我国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税收收入,影响因素,多元回归,逐步回归法,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唐先彬.《我国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师, 2012年第5期.

[2]张颖.《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山东大学硕士论文, 2012年12月.

[3]安体富.《对税收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税务研究, 2009年1月.

[4]周建华.《基于逐步回归法的税收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年9月.

篇4:我国税收收入分析

摘要:2013年11月12日,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要促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目前,中国正一步步逐渐成为中等收入国家,针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和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本文探讨了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分析。

关键词:收入分配;经济增长;中等收入陷阱

一、本文的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以出口和投资为主要需求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使得中国经济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人均GDP从1978年的155美元增长到了2013年的6747美元,中国也从低收入国家成为了中等收入国家。然而,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受到环境和资源的约束,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由于可能受到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以往以简单再加工商品为主的出口方式也面临不可持续的问题。“中等收入陷阱”是2006年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徘徊的一种状态。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也在持续地扩大,2011年中国基尼系数突破0.55,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从经济学理论和国际经验看,中国现阶段如此严重的收入分配差距很可能成为使中国经济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因此,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对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意义重大。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2.1国外对收入分配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研究

R.Benabou(1996)通过对1992-1996年间的13个计量研究,发现其中有9个结论是表明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Persson和Tabellini(1994)则通过对九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收入差距的扩大将会显著阻碍经济增长。Kaldor(1956)则认为富人的边际储蓄要高于穷人,收入差距越大,富人的财富就越多,从而导致更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进而有利于经济增长。菲利普·阿吉翁等(1997)认为当资本市场还未成熟,机构种类繁多,不仅不易于实现公平和效率,相反,会造成效率的损失。布拉姆巴特(2007)指出,过大的不平等可能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障碍,原因是低收入者可能会因为得不到信贷,而丧失投资机会,这些都会成为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使得有效的投资减少,而不利于经济增长。Foellmi和Zweimuller(2006)认为收入差距扩大对于创新者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他们认为收入差距扩大,富人变的更加富有,那么创新者提供给富人的价格会上升。另一方面,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能够承担起创新产品的消费者少了,即整个市场对于创新产品的需求变小了。最终,在Foellmi和Zweimuller(2006)的模型里,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收入不平等能够促进创新,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率。

2.2国内对收入分配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研究

袁志刚、宋铮(1999)认为如果消费函数是一个凹函数,在收入总额不变的情况下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可以提高居民总体的消费水平,从而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增长。蔡昉(2008)认为改善收入分配既是当务之急,又是发展阶段所决定的长期任务。由于很高的贫富差距一方面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一方面不利于消费的增加,从而影响增长的可持续性。魏之川(2006)则以企业为出发点,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应当鼓励企业向落后地区转移,吸收当地剩余劳动力,从而可以从多个方面缩小收入差距,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而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杜传忠、刘英基(2010)则从制度的角度,认为应当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实现民富国强、让老百姓普遍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有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途径。乔俊峰(2011)认为中国应着力从创造社会流动性、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发挥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效应等方面入手,制定社会均等化政策,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孔泾源(2012)认为收入差距过大,不仅造成国内居民消费不足,而且引发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收入差距过大给防范“中等收入陷阱”带来的问题

第一,收入差距过大容易造成社会动荡由行政垄断、非法所得和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等原因形成的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会引发更大的不公,社会上的贫穷人口也随之增加。

第二,收入差距过大会减少全社会消费需求,不利于消费结构升级。收入差距过大,会增加全社会低收入者的数量,使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降低,从而使整个社会的需求小于供给,会影响到供给者的积极性,导致整个社会的产出下降,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升级滞后,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劳动者缺乏工作积极性,导致创新能力下降。劳动者如果缺乏积极性,就会影响所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

第四,收入差距过大影响市场经济稳定发展。

第五,收入差距过大阻碍技术创新。

第六,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我国农村过剩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四、解决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防止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政策建议

第一,增加国内需求。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对于科技产品的投入力度和财政补贴。增加新的消费需求。淘汰国内的落后产能。

第二,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努力完善劳动力就业市场,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加强对垄断性企业工资收入的监管。继续加强西部大开发战略,努力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财政补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城镇居民就业率。

第三,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加强对农村居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尤其是低收入者的技能水平。加強对农村低收入者的财政补贴,保证其生活需求。探索对农村高收入者的财产性收入增税。对于农村高收入者的财产性收入增税有利于减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建设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第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增加农村教育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完善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劳动合同制度。大力发展城镇企业,为农村经济增添活力。

五、小结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增长历程,主要是依靠资本投入驱动经济增长,然而根据经济增长相关理论,资本只能拉动短期的经济增长,不利于我国长期的经济增长,使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面临挑战。中国政府要把党和人民紧紧团结起来,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进一步促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且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总之,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任重而道远!(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11,12

[2]蔡昉.中国如何跨越“中低等收入陷阱”[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

[3]魏之川.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J].天津经济,2012(4).

[4]杜传忠、刘英基.拉美国家“中等收入陷阱”及对我国的警示[J].理论学习(山东),2011

篇5:关于我国税收现状的调查分析

——税说中国

富兰克林曾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是逃不掉的,死亡和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方式。它体现了国家与纳税人在征收、纳税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种特殊关系,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但也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税收,中国的税收。纳税,对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纳税人来说只是必不可少的义务,从不会与痛苦扯上太大关系,然而在中国却不是同样一回事。根据国外杂志福布斯发布的2009年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显示,中国税负痛苦指数为159,在其公布的6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列

中包括过路费、过桥费、燃油费、择校费、赞助费等非税收入,已经迈入了高收入国家的行列。而2010年税收收入约73000多亿元,其中个人所得税占6.6%,其他税收占93.4%。光是2011上半年我国税收总收入为5万零28亿元,同比增长了29.6%,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为5.7万亿元,同比增长31.2% 13万亿。光是看上面这些数字也许对我国的税收现状没有太大的观念,让我们来实际点看看。一个100元的披萨,其中的15.35%是企业的利润,50.08%是企业成本,其中包括支付给上游企业、职工、电力、自来水、房产公司等的费用,剩下的21.4%就是企业要缴纳的诸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建及教育附加税等的各种税、费了。一瓶3元的啤酒包含大约6毛钱的税,也就是说每喝一口就要缴税大约4分钱。一件100元的衣服含税16元,一瓶100元的化妆品含税44元,一顿饭一万元其中教育附加税14块7毛8,另外,房价中包含了62项税和费,大约占到房价的30%-40%,那你现在懂为什么房价一直高居不下了吗?每一个环节的消费行为都会出现相应的税收,并且最终由消费者买单,同时通货膨胀也是一种隐性税收,每年都为国家财政收入贡献良多。税收的确很给力,但是自1995年来我国GDP每年增长不到10%,而税收平均每年就增长20%。中国是经过30年努力奋斗刚刚摆脱了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总体GDP是增长了不少,的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却在逐年下降。

除了税收数额以外,同样让人关注的是政府的财政预算以及纳税人所交的税款都用到什么地方去了。举个例子,美国芝加哥,政府要用7个月时间来制定下一年的预算,同时还要接受各种听证会的考验,预算不通过,政府关门。芝加哥政府每年公开的财政预算有近600页之多,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书面材料查到。在许多国家,政府的预算是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并且每一个纳税人每年都会收到一份税务部门的清单,详细记录着纳税人所交的税款用途和金额,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而在我国,通常也需要花半年左右时间来制定本的预算,并且预算材料一般不超过20页,而且是一定会通过,但是你从来不知道你纳的税都用到什么地方去用了多少。

接着,再来看看下面这些数据。2010年我国财政支出近9万亿元,其中中央政府财政支出约为1.6万亿,分为25项,另外还有最让人关注的第26项,也就是传说中的三公支出: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公款出国。2011年中央政府98个部

门中的95个相继公布了2010年的三公支出数据,其总额为94.7亿元;2010年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约为7.3万亿,包含了23个项目,其中份额最多的是教育支出约占1.2万亿元,较2000年增长了721%。然而在这十年中我国农村普通小学数量却减少了近一半,期间还清退了44.8万名代课教师;某些地方政府大楼更因其富丽堂皇、雄伟壮丽而成为当地地标建筑。某县的县政府大楼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相当于8个白宫的面积,可容纳2180个县长办公,而这些支出是要算到一般公共服务支出里面的;单是2004年,我国的公务消费就高达12000多亿元,而其他年份数据一直是个迷,其他支出更是高达2700亿元。而给所有中小学配上校车只需要花4600亿元,全民免费医疗只需花1600亿元,要是将钱都用在这上面该多好;另外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样的:假设一个单位上一年的预算是100万,但今年只花了80万,那么年底节约下来的20万就要全额上缴,并且下一年的预算会被缩减到80万,所以每年年底都要完成突击花钱的任务。

2010年秋,一直备受争议的个人房产税也由传说变为现实。据新华网2010年9月30日报道,中国财政部和国家税务局的官员透露,中国将先在部分城市开始征收个人房产税的试点工作。他们对媒体表示,对个人所拥有的住房恢复征收房产税是必要的。为什么说房产税是恢复征收呢?官方的解释说“中国现行《房产税暂行条例》是1986年出台的,当时人们收入水平比较低,所以当时规定对个人所有非营业用房产免税,现在恢复征收的时机已经成熟”。官方认为,征收个人房产税“利于调节居民收入和财富分配,健全地方税务体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土地的节约使用”。对此,北京大学经济学者夏业良教授说,国外征收个人房产税的制度对中国没有效仿性:“我觉得税收的问题一定要有税收的正义性、合法性、有效性。不要看国外有什么税,我们就收什么税。要看国外收的税相应的有哪些权力利?配套的服务?而不能仅看人家收的税。中国目前情况下,老百姓买了房子没有土地所有权。西方是买了房子就有土地所有权。”夏业良教授还说,以打压房价为目的地征税是很愚蠢的。这是一种短期目标。一个国家收一种税种,是长期的作为一种税收,而不是因为房价高你才收这个税。假如有一天房价低到连政府都不愿意接受的程度要求再把房价往上抬得的时候,那税是不是会取消?税收这个东西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东西,不是说为了短期达到一个目的往上设置一

个新的税种。

在正常国家,房地产税或财产税是一种“从价税”,是按照拥有者财产的价值而课征的税。财产分三种,即土地(不动产)、土地的改进(即土地上的房产)、和个人资产(如汽车、珠宝)。美国经济学家密尔顿·弗里德曼说“财产税是最不坏的税种之一,因为它建立在不能生产出来的东西——土地之上”。弗里德曼认为,财产税对发展经济最好,其次是消费税和所得税。对美国人来说,所得税、销售税和房产税是最大的三项。所得税交给联邦政府,用来支付国防、社保和奥巴马的薪水;销售税给州政府,用来支付教育、健保和交通;房地产税由房子所在地的郡政府收集,花在社区服务、公共安全和公路之上。经济危机以来,有人去政府申诉,说房子价值降了,要调低房地产税。

对于中国税率是高是低这个问题,人们一直都分站两个阵营,两者都实有偏颇,较为客观的评价是说中国的税收在世界上居于中等偏上的水平。目前世界上的税收利用中,以北欧实行民主社会主义的国家为例,他们在维持高税收的同时,实行医疗教育住房等的非市场化,将它们纳入国家支配的公共部分,全体国民免费享受。以美国等自由资本主义为代表,国家的全部行业市场化,征收极低的税,因为它们的公共事业支出是比较少的,并且美国实行财政赤字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实际征税少于财政支出。其他大部分国家介于这二种极端之间,中国情况特殊。在中国,整体税率不比北欧低,但是中国的医疗教育等行业一方面仍然是事业单位,享受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却近似于市场化,这反映了国内十年事业单位改革的失败,也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我国与北欧美国都不同的一点还有—在开放行业或者不开放行业存在大量的巨型国企或国有垄断机构,在不开放行业,以能源通讯金融烟草传媒等为代表,在开放行业以工业农业进出口为代表,这些巨型国企每年不止上交巨额税款,还要上交利润。更甚者不止如此,包括军事媒体在内的党产事业每年要创造数千亿的利税。我国税收目前除和西方一样的财政支出如国防、公共服务、政府运营、社会保障等之外,其他突出的用途主要有以下几点:半市场化的事业单位投入(医疗、教育),市场化的公共事业投资(三峡、体育场馆机场铁路建设),外贸保护的出口退税(去年高达七千亿)等等。其中巨额的政府运营费用,利用税收兴建的商业化的公共设施等是突出点,这也

是在中国纳税人普遍感觉自己作为纳税人却没有享受到权利并且税收偏高的原因。

注:上述数据均来源于网络、媒体、报道、社论及《中国统计年鉴》

评阅教师(签名)

篇6: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随着CPI 系数的增长,我国居民的实际收入却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另外,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根据相关报道,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突破了0.4的警戒线,高达0.45 以上。由此看来,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成为一个凸显的社会矛盾。

一、当前中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业间收入差距较大。参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经济数据可知,中国行业最高收入与行业最低收入的比值是6 倍,而国际上的收入差距标准大约为3 倍,这说明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已经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最主要的高收入行业集中在金融、电力、电信、保险、烟草等领域,这类行业的收入要比其它行业的收入高出2~3 倍。这仅仅是实际工资的对比,如果将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等相加起来,则这种差距将会扩大到6~10 倍。且在工资增长速度方面,高收入行业要比建筑业、采掘业、农林牧渔业等行业高出很多。不难看出,在行业垄断的背景下,只有那些垄断行业才有能力大幅度增加员工的工资、福利,由此也就形成了一种工资分配秩序的“潜规则”;

(二)、分配机制落后。当前,我国的再分配机制相对落后,这主要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税收制度残缺“, 偷、漏、逃、抗税”等非法现象普遍,执法部门打击力度不足等。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税收不断增加的同时,我国的税收流失额也随之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政府主导的再分配措施最先是为了补市场机制下初次分配方面的公平缺失,但对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而言,却有着“逆向调节”的作用通常情况下,高收入群体缴纳的个税只占个人所得税总体收入的一小部分,而中低收入者则是纳税主体,很多高收入者却没有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三)、区域收入差距显著。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地域经济、文化特色。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较,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尤其是近年来,东西部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还在不断上升。由于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居民自然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另外,在外资流入量较多的地区,居民收入的增长空间也会相对较大。根据相关的报道,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地区是上海,最低的地区则是贵州,两个地区的人均GDP 之比为1:9.6;

(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受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差异的影响,我国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要比农村快很多,于是就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08 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额的绝对值为11020 元,城乡收入比高达3.35 倍。若在经济统计分析中,将城镇、农村居民所拥有的福利及其实物补贴;如公费医疗、财政补贴、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等也计算内,那么,城乡收入的差距则会更大。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增大的原因在于:

1、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

2、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的方式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平等、公平的竞争原则,使得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拉大。

3、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产品的行业性垄断使得石油、电信、电力能源等行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润,这是导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若要遏制住行业间工资差距不断上升的趋势,首先就要打破行业垄断格局,真正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五)、体制改革不到位。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也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合理的一大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体制改革不但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而且也为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既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造成了人们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别。当前,城乡收入差距明显、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六)、区域间收入差距拉大。自然环境是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环境常常会导致区域间的收入差距,这也会致使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差异。例如,东部沿海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优越,其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其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东南沿海一带具有发展对外贸易的先天优势,并且集中了大批的出口加工企业,每年都可为当地创造大量的税收,因此地方经济相对发达,而这些区域的居民收入水平要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另外由于东部地区实行改革开放的时间较早,因此经济结构相对较为合理,这也是造成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七)、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并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农产品市场难以扩张,农业生产难以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农村消费市场的与城市消费品市场的等级在不断拉大,农村需求结构得不到提升,必然影响与需求有关的供给结构。总之,由于旧

体制依然存在,因此近年来,城乡收入差距有了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二、实现收入分配科学化的有效策略发挥宏观调控机制的调节作用。

(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我国应该将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放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上来,以保证整体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可以利用规范收入分配行为、加大再分配等措施积极构建“中部大、两头小”新分配格局。例如,可以运用分配制度改革措施来增加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人员等群体的工资,避免出现社会分配两极分化的现象。并且,还有必要针对国有企业实施限薪措施,防止垄断行业职工收入过高;

(二)、建立工资管理机制。最低工资制度是劳动和资本间分配关系优化的重要前提, 能够维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而,在制定科学合理工资指导线的过程中,应该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调整,建立起政府主导、工会推动、劳资互助的协商处理模式,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的稳步发展,维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三)、积极调整再分配机制。第一,增强再分配支出力度。对于城镇居民基本的福利、补贴应采取货币化措施,针对农民的养老、医疗保险等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调整。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该给予低收入群体更多的救助补贴和优惠政策。国家应逐渐增大对农村与经济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尽最大努力提升新型农业技术含量、提升规模农业的竞争力和农民的实际收入。此外,还应合理运用再分配处理措施调节部分人群收入过高的问题,促进分配秩序的规范性。第二,改革税收分配制度。国家需要制定一套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分配制度,并且保证个人收入规范化、合理化的实现。这一政策可先在高收入行业实施,然后不断推广给全社会。在法治层面,立法机关应该积极推动税收方面的法律制定工作。在征收个人所得税时,必须坚持公平原则,将重点目标定位在高收入人群,并做好相关的调整工作。尤其是对于高收入行业的从业人员,全面做好征税规划,严厉处罚逃税、漏税等非法行为。在税率方面,应根据经济发展的实情及时做出调整,以保证我国税收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建立完善的第三次分配体系。为鼓励富裕阶层积极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要适当减免捐款的所得税。通过发展慈善事业,对社会财富进行合理调配,以此缓解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

(四)、加大教育、医疗、养老体制方面的改革。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国比较重视经济发展,但对包括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社会体制建设和发展重视不够。近年来,国家提出了扩大内需的发展政策,但并未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惠及全民的教育、医疗、养老保障制度没有建立起来,老百姓不敢轻易地将历年来的积蓄花出。

因此,建立和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第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这样可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减少农村存在的“隐性失业”问题。通过提供各种鼓励政策,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从而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第二,加大农业支持,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完善当前的各种惠农政策,各级政府应当定期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知识培训,引导农民进行规模经营,从而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第三,户籍制度改革。

(五)、要建立积极的公共政策,主动接纳农民进城,构建新型的现代城市户籍制度。

结语:

上一篇:玩积木体会下一篇:阿沿沟小学“质量提升年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