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2024-04-21

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共8篇)

篇1: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出这个问题,对于从思想上、政治上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就是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形成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把握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为此就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深入总结中国人民的独创性经验,不断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实践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必须以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涵,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所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指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时代化包括内容时代化、形式时代化、话语体系时代化。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必须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范畴、新论断,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用适合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更好地阐明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重大问题的主张和看法。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要求是关注大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有机结合。革命导师列宁早就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理论。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紧密联系人民大众的思想实际,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能力和思维习惯,把深邃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说明白,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进人民群众的心灵。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主要的就是要推进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篇2: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摘 要:延安整风运动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进程,对我们切实把握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逐步走向成熟的探索与学习过程,及时统一全党思想和智慧,进一步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4-0001-02

党的十八大决定,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首历史,我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进行过多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活动,延安整风运动就是这些教育实践活动的经典范例之一。它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进程,积累了许多值得我们珍惜、借鉴的宝贵经验。

当前形势下,重新温习延安整风运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意义,对我们切实把握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逐步走向成熟的探索与学习过程,及时统一全党思想和智慧,更加深入地开展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以进一步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延安整风运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根本途径,使全党端正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进行经常性与集中性的理论教育实践活动成为我党的优良传统

在整风中毛泽东强调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把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思想理论。1943年1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第八期开学时做整风动员讲话时指出:“我党自从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之后,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之下,彻底克服了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一扫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气氛,把党的事业完全放在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之下,直到现在已经九年的时间,不但没有犯过错误,而且一直是胜利地发展着”[2]。延安整风运动从根本上端正了全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克服了党内长期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和绝对化的错误倾向,使全党正确领悟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以此为基础,1945年4月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党的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章规定,把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正式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并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已经证明,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加以深入研究,没有真正领悟其深刻的内涵,就容易在实践中犯错误。当今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宣示了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坚定决心和勇气,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新征程。我党要求“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所以全党更需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并没有穷尽对真理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体现在不断发展之中。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尊重,也是对中国建设事业的不负责。所以全体党员干部在新的历史时期更要按“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要求,真正读懂、学习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系统性与经常性的学习,通过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来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伟大工程。

二、延安整风运动使我党在重大历史关头完成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成为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长期坚持和发扬的优良作风

1940年毛泽东曾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是资本主义决然死灭和社会主义决然兴盛的时代”[3]。尤其到了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极为严重的困难时期,在这样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关头,我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紧跟时代步伐,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来应对时代的挑战,号召全党自觉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历史已经证明,通过大规模的延安整风运动,我党的学风、党风、文风都有了极大改观,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的残余基本被肃清。使包括党内的老干部、抗日战争初期入党的大批新党员及大批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干部的思想都得到了改造和净化,全面提高了我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觉悟。所以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就我的观察,我觉得我们本党和共产党的斗争,不但技术不够,就是精神也相差得太远”,“以这样一个组织松懈、精神涣散的党,要来领导一个广土众民积重难返的大国,要使他建设起来,怎样可以成功?”“共匪有一个唯一的长处,而远非我们国军之所能及的,就是他能将科学的精神和科学办事的方法,运用于组织、宣传、训练与作战……尤其是民国三十二年他们发起所谓‘整风运动’,逐渐打破其过去空疏迂阔的形式主义,使一般干部养成了注重客观、实事求是的精神。这可以说是共匪训练最大的成功,大家不可不切实注意。”[4]

由于延安整风运动及时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不仅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且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产物。正是由于我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人民,才使我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更加团结统一和更加巩固,完成了时代赋予我党的历史使命,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并最终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发展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而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都与时代的变化紧密联系,都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与时代发展的产物。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我党要求必须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想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党要紧扣时代脉搏,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正确借鉴延安整风的成功经验,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要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从而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延安整风运动持续时间长,受众广泛,加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化、大众化的程度,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有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给我党集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相应的时间和空间。学习是取胜之道。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期间发表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提出要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与学习制度,对于正在兴起的学习运动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毛泽东本人一直大力提倡干部要多读马列著作,并且多次为党的高级干部规定了必读数目。他指出:“我们党内要有相当多的干部,每人读一二十本、三四十本马恩列斯的书――我们党就武装起来了,我们党的水平就大大提高了。[5]”学习的动力来源于组织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党中央领导人利用各种会议和讲演、讲话或撰写有关文章指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并加强对学习的领导,为党员干部带了好头,促进了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集中系统地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由此,全党掀起了大规模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延安整风期间全党共有八十多万党员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持续时间长,受众广泛,加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化、大众化的程度。同时,我党注重借助文化大众化这个载体,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说:“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是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一片。”[6]充分发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用群众语言开展宣传,让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为群众所熟悉和掌握,拉近了马克思主义与群众之间的距离,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一致接受的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从延安整风的历史经验来看,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普及,使我党密切联系了群众,真正做到了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为党员干部、广大群众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获得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就必须使之通俗化和大众化。大众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就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当前时期,“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一场自上而下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在全党全面拉开帷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必然选择。我党强调“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是充分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封闭在文人书房中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所以一方面必须要持续开展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要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广泛渗透给广大的党员和人民大众,才能最终实现以先进的符合全体人民愿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和人民大众,并转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党更要统一思想和智慧,借鉴历史经验,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把我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最终完成时代赋予我党的新的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8.[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0.[4]卢毅.国民党眼中的延安整风[J].党的文献,2010(3):76-81.[5]龚育之,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32.

篇3: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

第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1938年10月,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鲜明地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 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然而, 中国发展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对中国实践的指导作用, 并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体要求, 就是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形成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人民群众始终是创造历史的创造者, 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创造性实践的主体。实践主体要达到预期目的, 而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 一定要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真正掌握群众, 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

第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发展、同当前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 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途径。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根本要求就是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 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新的形势和任务, 要求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这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新的形势和任务, 要求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多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 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第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群众、掌握群众, 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并转化为巨大物质力量的过程。通俗地讲, 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社会各种问题。用简而易懂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表述出来, 使他们变得通俗易懂并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 就能够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的能动的物质力量, 才能够在社会化的进程中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 一定要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真正掌握群众, 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只有这样, 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条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这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原则, 是确保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长期执政的思想根基,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直接关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就是学习“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 以此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在指导思想上、理论上和政治上建党强党, 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由此可见,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们党的执政之源、立党之本, 是关系到党在引领中国未来发展中继续起到核心作用的根本保证。

第二,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理论指导的迫切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不仅是为了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更重要的是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特别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 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这就要求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就要求不断学习, 善于学习, 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 使我们的党成为学习型政党。而这一切, 都离不开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第三, 要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 更好地面对21世纪的挑战, 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更好更快发展, 就必须面对世界在变化, 形势在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不断深入的局面,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这就要求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道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使它紧跟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大胆创新,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需要把它与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相结合, 使其转化为大众都能理解的语言, 从而更好地来指导我们的发展。总之, 在新时期, 面临新的形势与环境, 我们只能更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只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我们党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才能更进一步提高, 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更快更好发展。

摘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战略任务。首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合在一起强调“三化”的整体性, 既是我们党对思想理论建设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 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新认识。要抓好这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迫切需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不断开拓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新境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参考文献

[1]钟家栋.重铸中国魂———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2]吴树青.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篇4: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纵观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史,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什么时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共产主义运动发展需要相适应,与时代发展的趋势相契合,被人民群众理解、接受并充分运用,共产主义事业就蓬勃兴旺,反之则会遭遇挫折和失败。我们党成立88年、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走过的道路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只有适应具体国家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靠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现成论断或个别结论,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这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有着深厚封建主义传统的东方大国的现实充分结合起来,无论是“农村包围城市”、还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抑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体制改革,都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所遇到的个性化、特质化的现实问题相结合,进而升华为中国特色的理论观点和思想体系,最终形成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因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而只有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只有把握时代气息、主题和社会发展步伐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进入19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展一日千里,世界格局经历了数次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作为160年前诞生的马克思主义,今天依然能够指导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根本就在于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将时代发展、社会变迁与人类进步的新知识、新内容充实到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中去。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不同阶段,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国家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人民谋取自由、民主和幸福,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积极利用世界各国有益的文明成果和最新的科学思想与成就,不断更新、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具体内容,成功回应了时代发展给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带来的巨大挑战,有效指导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只有贴近群众认知、理解和实际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了其从来不是“书斋学问”,必须要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接受并充分运用才具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西欧工人运动和阶级斗争的实践中,之所以能够被当时的中国工人阶级,尤其是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农民阶级所接受,靠的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将之以知识分子、劳苦大众能够理解并接受的中国式逻辑和语言传播开来,使其具有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打下深厚的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主体是群众,其创新发展在根本上也源自于群众。在30多年改革开放进程中,无论是安徽小岗村的“大包干”,苏南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还是广东的经济特区发端,无不体现着人民群众中蕴涵着朴素的马克思主义精神。正是这样的群众基础赋予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无与伦比的生命力,使中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普遍受挫的不利形势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88年来,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核心理念与不断变化着的中国国情、时代主题和群众需求结合到一起,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面对当前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际地位改变,面对经济转型升级、国际金融秩序调整以及低碳经济博弈等众多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需求愈发强烈,标准也更高。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归根究底在于实践,而实践又是具体的、鲜活的、大众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代,实现了内容不同、本质相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我们党历经磨难始终屹立不倒,是社会主义事业数遭挫折始终向前的历史经验,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开拓理论新境界、开创实践新局面的根本。在当前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意义、有针对性的新思想、新见解,这正是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生动体现。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基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用正确理论武装的党是战无不胜的党。要加强、改进党的建设,首先就必须回答需要什么样的理论指导这一问题,《决定》明确指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就必须把“紧密结合当前国情和时代特征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发展性上取得了共识,但新形势下要如何发展、发展什么还需要继续求索。只有不断关注并研究国家改革发展实际、世界形势变化以及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关键问题上达成一致,才能使党员干部认识到需要学什么、怎么去学,才能将“六个坚持”落到实处,从而建设一个立场坚定,方向明确,善于学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的理论保证。理论源自于实践,正确的理论又能够指导实践去开拓更广阔的空间,从而为理论的下一次飞跃打下基础。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党和国家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使全党上下明确发展的路怎么走、走到哪里,改革的突破点在何处、不容动摇的原则是什么,就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当前以及今后的改革实践,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实际和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同时,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理论素养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好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处理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

利益问题,确保中国改革发展的大船永不偏离社会主义航向、永不搁浅。

在新形势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实践眼光和理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理论工作者,需要有更加敏锐的洞察力,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始终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要始终坚持理论发展与新形势下的改革发展实践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是早已深入人心、不言自明的真理。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大爆发的伟力日益显现,社会发展变迁日趋加速,我们在改革发展道路上发现新事物、遇到新问题的频率越来越高,加之地区差异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存在,使得实践的超前性、多样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性和指导性形成了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核心理念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清醒认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新事物、规范新发展,迅速甄别改革发展实践迈出去的每一小步,及时将符合世情、国情、党情的新思维、新举措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形成发展中的理论和发展着的实践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要时刻确保理论内涵与不断变化的时代发展大势相结合。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时代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鲜明时代性,就是立足中国国情、面向世界发展的时代性,因为我们不再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内建设社会主义,而是在一个日趋融合的世界中建设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全球经济格局变动、科技发展以及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动向,要始终坚守“中国灵魂”,也要大力培养“世界眼光”;要把握国内改革发展的主流,也要找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要解释国内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也要解释世界发展进步中出现的新现象。

要特别注重理论研究与面对群众的理论宣传普及相结合。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最终归宿,这不仅是理论的表达方式和受众定位问题,更是理论为谁服务的立场问题。当前,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要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课题本身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科学的知识标准、知识体系。要积极构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话语体系,改进传播方式,尤其要重视发挥网络等现代传播工具的信息平面化发散作用。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志于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工作者,用贴近群众生活的质朴语言把深邃的理论问题和抽象的理论逻辑讲形象、说明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群众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探索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言传身教,用生动、鲜活的实践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落在实处。

篇5: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09应化2Z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科学论,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武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

首先,在听取张晓忠教授的讲座时,我们能够逐渐深刻意识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要性!深刻阐述了再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以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的大政方针。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不懈探索,但囿于历史的局限性和来自“左”和右的错误思想的干扰,既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本本化而脱离中国实际的问题,也出现过使马克思主义超越时代和滞后时代的“跨越化”和僵化的问题,还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膜拜化”和“庸俗化”以及书斋化的问题。在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相继解决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改革发展的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这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把握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题中之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十七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举措,也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实践中实现和推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过程,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因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中要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在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同时,又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一条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无论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还是增强党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无论是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还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都要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当前,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划清“四个界限”,就必须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强大的思想武器。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理论指导的迫切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是为了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特别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这就要求必

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就要求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就要求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学习、运用、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是理论联系实际学风最具体、最生动的体现,也是理论联系实际最基本最科学的内涵。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践中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弘扬理论联系实际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推进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

张教授的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刻,催人奋进。有较强的理论性、战略性及指导性,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篇6: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第一,这部著作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读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理论品格。正是由于坚持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我们党的事业才能够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十分鲜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开卷篇,分19个专题,收入从党的十九大到今年1月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讲话、谈话等重要文献92篇。这部著作既全面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核心内容,更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集中反映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最新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比如,本书第三个专题“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所收入的三篇重要文献,深刻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将我们党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推向新的高度,这是我们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必读必学的权威文献。

第二,这部著作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新的重大进展,是认识和理解“中国之治”的“思想之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之治”。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作出一系列重大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策略,推动一系列重大工作,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上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智慧方案,开辟了“中国之治”的新气象、新境界。通读这部著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之治”的“密码”是什么,答案就在其中。用一句话来概括,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守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著作出版以来,迅速受到国内外各界读者的广泛关注和普遍欢迎,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领导人著作之一,就在于它为国际社会读懂中国的发展成就、发展动因、发展前景打开了一扇“思想之门”。第三卷的出版发行,为世界正确认识“中国之治”提供了可靠的思想依据。

第三,这部著作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基础在于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关键在于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其著作是这一思想最基本、最重要、最权威的载体。只有读通原著、学懂原文,才能悟透原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就不能不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

学习毛泽东思想,就离不开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同样的道理,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必须在精读习近平总书记著作上下大功夫。《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涵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的重要思想,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坚持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深刻领会其思想精髓、核心要义,深入掌握这一指导我们工作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胸怀两个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一篇中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比如,这部著作的第八专题,以“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挑战”为题,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底线思维的娴熟运用和深刻思考。这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当前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篇7:跨媒体时代的大众化传播

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推出了特别节目《观球论英雄》,精彩的节目编排和主持人的幽默睿智一次次点燃了观众的收视热情,然而,在这场媒体狂欢中,最大的赢家却是借助《观球论英雄》栏目推出“短信版足彩”的青岛啤酒。那是当时国内首次针对世界杯将“看球―评球―竞猜”与“短信”进行结合的有益尝试。不仅如此,青岛啤酒结合自身作为北京奥运会赞助商的身份,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的“观球论英雄”活动中巧妙渗透了与奥运宣传相关的元素内容―最终的获胜者将获得由青岛啤酒提供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门票以及赴奥运圣地雅典旅游、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纪念品等奖品。青岛啤酒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206月9日到7月10日德国世界杯期间,中央电视台的全天收视份额提高了3%。在凌晨2点到5点世界杯足球比赛播出时间,中央电视台的收视份额更是达到了62.59%,比世界杯之前提高了近一倍。青岛啤酒品牌乘坐中央电视台的顺风车获得了空前的曝光率。

和强势媒体合作尝到甜头的不只是青岛啤酒。中国移动、GOOGLE、蒙牛、郎酒等行业翘楚都懂得,要利用重大事件为自己造势,必须和强势媒体合作。中国移动以6509万元获得了“年中央电视台世界赛事直播”独家特约播出权,并以3800万元获得了“2006年世界杯射手榜”独家冠名权。在《豪门盛宴》节目中,观众能看到通过Google Earth从中央电视台的所在地飞到世界杯每个比赛场馆的画面。还有蒙牛的“中国航天员专用乳制品”事件营销―10月16日上午,“神舟5号”甫一落地,蒙牛的电视广告《发射―补给―对接篇》就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从雅典奥运会开始,四川郎酒集团就通过中央电视台叫出了“神采飞扬•中国郎”的品牌口号,把品牌定位于民族精神。在“嫦娥一号”奔月、中共十七大召开、中国香港回归十周年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之际,郎酒集团都坚持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投放广告,还在《闯关东》、《士兵突击》等中央电视台热播剧中插播广告,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在CCTV-1热播剧、大事件、大项目中。春节,郎酒冠名“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活动”,把自己和中国老百姓一年一度的“文化年夜饭”联系起来,实现了与消费者的深度沟通。

为什么这么多行业的领先者都选择了中国最强势的媒体,而且都能快速形成品牌力?中国古代法家的思想家韩非子早就提出了“法、术、势”的学说,强调“势”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其实商战也不例外,地产界的思想家冯仑就提出了“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的企业竞争理论,“傍大款”利用的正是“势”。而和中央电视台合作收到奇效的企业也要将“傍大款”进行到底,其原因李光斗先生曾分析如下:“中国是世界上广告通路最复杂的国家,又是电视广告权力最集中的国家。因此,在中国的广告管理应坚持广告聚焦法则,应集中广告预算,选择强势媒体,居高声自远。”

中央电视台似乎并不想让这场盛宴散去。2006年欧洲杯举行期间,中央电视台又推出了《豪门盛宴》第三季《足球欧洲》,同时推出了欧洲杯预热节目《阿尔卑斯行动》。由于分别和这两个节目进行合作,使现代汽车和嘉士伯啤酒占据了欧洲杯营销的制高点。作为20欧洲杯赞助商,现代汽车对欧洲杯专题节目《足球欧洲》的“激情悦动•现在登场”板块、“北京现代•陆路通”板块、“欧洲之星•悦动闪耀”板块和《你好,2008》的“欧战快报”板块进行包装,企业元素体现于冠名片头、主持人口播、虚拟包装、互动宣传片、互动字幕等各个环节,另外在欧洲杯赛事直播和《足球欧洲》中播放15秒广告,

这些举措使现代汽车品牌的知名度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现代汽车得以最大化它对欧洲杯的赞助权益。另一个欧洲杯赞助商嘉士伯啤酒则更注重球迷的体验。在欧洲杯预热节目《阿尔卑斯行动》中,观看节目并参与互动答题的观众有可能由嘉士伯赞助,代表中国作为贵宾观看欧洲杯决赛并为当场最佳球员颁奖。通过体贴的沟通,嘉士伯的赞助权益润物细无声地进入了球迷的心中。

是重大事件扎堆的一年,温哥华冬奥会、上海世博会、南非世界杯、广州亚运会,给拥有远大传播愿景的企业和媒体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机会。中央电视台这个中国最强势的媒体,并没有仅仅依靠单一的品牌展示广告,而是对诸如口碑、视频等各种广告形式进行新的探索,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就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新的广告重镇。伊利、海尔、青岛啤酒、肯德基等都曾和CNTV合作利用重大事件造势。在上海世博会期间,CNTV首次推出“上海世博网络电视台”,为广告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质媒体平台,让网友自由想象网上世博园,让广告主自由驰骋世博会。“上海世博网络电视台”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拥有90%以上的世博视频资源,同时拥有中央电视台、上海文广视频资源以及上海世博官方视频信号,再加上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电视、移动传媒四大终端,成为跨媒体传播的巨擘。

广告主的豪门盛宴将随着南非世界杯的举行再次开门迎客。中央电视 家拥有国际足联(FIFA)授予的20、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在中国内地的电视、广播、新媒体(含互联网、手机及其他所有新媒体平台)转播权及其分授权权利,视频点播权、音频点播权及其转授权权利。中央电视台将以CCTV-1、CCTV-5作为世界杯报道的主频道,以CCTV-高清、风云足球频道、中国网络电视台世界杯台(Sports.cntv.cn)、手机电视为补充,搭建“全媒体化”的转播平台。而核心内容除了四度登场的《豪门盛宴》,还有《南非行动》、《球迷狂欢节》,以及记录世博会与世界杯的互动节目《博览世界杯》。而为广告主准备的豪门盛宴早已准备就绪:年南非世界杯广告产品的整体设计思路为“限量增值,灵活配置,三屏合一”:对直播比赛广告严格控制时长,对栏目及板块特殊广告形式严格控制数量;同时推出“固定配置的套餐”和“自主配置的自助餐”,企业进行差异化传播;实现电视、新媒体整合传播,包括节目形态和广告回报的“三屏合一”。同时,中央电视台将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配置,与广告客户充分沟通,设计出更多类型、更多创意的广告产品和形式。由此可见,无论是中央电视台的世界杯转播内容还是广告资源,都具有稀缺和独一无二的特性。

在争夺广告资源方面,这次又是跨国公司先行一步。作为2010年南非世界杯官方赞助商,全球润滑油巨头嘉实多以7000万元中标价成为中央电视台“2010年世界杯赛事直播独家特约”广告赞助商。《射手榜》独家冠名则被四川郎酒集团以3330万元摘取。阿迪达斯、可口可乐、索尼、百威等跨国公司以及德尔惠等民营企业也都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的世界杯广告资源。

大事件营销,利用强势媒体的稀缺资源,是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捷径。因此,中央电视台的“豪门盛宴”传播模式,不失为企业利用重大事件迅速提升品牌影响力的解决方案。

6月11日,南非世界杯开幕之日,在《豪门盛宴》节目的开头,赫然是哈尔滨啤酒的广告。联通、吉列、比亚迪、小天鹅、燕京啤酒也出现在《豪门盛宴》节目中。显然,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这场豪门盛宴中来。

篇8: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从源头上予以思考和回答。中国共产党整体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是对这一根本性问题所作出的理性关照与深度回应。具体而言,这一整体性命题的提出,主要针对如下现实问题并诉求解决。

一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的问题。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现代性问题,不可能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找到现成的答案。于是,据此断定马克思主义过时的论调滋生蔓延。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这不仅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途和命运,更是关系我国民族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头等大事,迫切需要我们进行理论上的思考和回答。整体地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大众化的问题,就是要在驳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过程中解答事关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理论问题。

二是在新的文化土壤中马克思主义是否管用的问题。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来自异域的异质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存在着难以弥合的巨大差异,他们主张“回归传统”“复兴儒学”“儒化中国”。如果说“过时论”以时间为尺度否定马克思主义,那么“失灵论”则以空间为尺度否定马克思主义。由于无法坚持辩证的、发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在他们那里都被教条化了。整体性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强调要把与时俱进作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反对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就是强调要求根据新的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以解答实践问题。

三是多元社会思潮下马克思主义是否可信的问题。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历史变化,社会生活的世俗化、市民化、功利化和商业化,导致情感退场,理想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马克思主义被弱化和边缘化;许多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踏上历史舞台,试图冲击和占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甚至妄图影响和改变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提出和协调推进,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和剖析各种社会思潮,使理论趋向人民群众,主动去占领思想和文化领域的高地,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得到进一步维护和巩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性的科学内涵

回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从一开始就是紧密相联、相互促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身就内含着时代化和大众化,不管多么先进的理论,如果不能切合时代并主动趋向大众,那么就注定只能永远是虚幻而脱离现实的抽象理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一经传入中国就能够在短期内发展壮大并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伟大胜利,就在于积极回应时代主题和人民呼声,始终把解决具体时代条件下中国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身的理论旨归和现实诉求。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主体,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前提。没有“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意味着“主体”缺失,既不合逻辑,也无法推进。“马克思主义”是前提性要素,“中国”“时代”“大众”是基础性要素,“化”则是这两类要素相连接的桥梁和中介。在“化”前、“化”中、“化”后,“马克思主义”都不能“缺场”,特别是“化”出来的结果必须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根本旨归。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推进以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现实基础,与新的实践的融合生长是其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能自我推进。从根本上说,理论的发展根源于实践,实践从根本上决定着理论的生成与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现实基础和根本动力就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应我国实践需要而产生,受我国实践推动而发展。只有以实践为中心,努力解答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三化”才能形成和发展。

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推进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价值取向,促进人民群众发展是其根本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初,就公开宣称自己的理论是人民群众的理论,是人民群众认识、改造世界并借以促进自身解放和发展的理论武器。在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理论立场和价值取向,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努力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积极促进人民群众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性的实质

决定事物本质的内在矛盾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这就是“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质就蕴涵在它们所要解决的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是否管用、是否可行的三大基本问题之中。

首先,针对“过时论”,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旨在强调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和不断发展。通过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大途径实现当代中国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使马克思主义更具时代气息和时代特色。作为时代产物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否则就难逃“过时”和被“淘汰”的命运。这就要求我们通过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三大途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使之与时俱进,永葆生机与活力。

其次,针对“失灵论”,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整体性推进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直面当代中国问题、解决当下中国矛盾,增强对当代中国实践的指导性。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不同民族国家具体现实和发展实际结合起来,使之具体化、本土化、民族化,才能切实解决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不同民族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张力问题。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推进,创立符合现阶段中国具体国情、体现中国话语方式的马克思主义,用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推动中国实践发展。

再次,针对“边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强调从整体上增强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解释力和现实影响力,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推进的过程中不仅要创立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气息的马克思主义,并使之具象化、通俗化,而且要用以解答与人民群众切身相关的各种民生问题,实现、维护和发展好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普遍认同。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中的整体性,就是既要与“时”俱进,又要因“地”制宜,还要因“人”而异。“时”“地”“人”三者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相互支撑,联动共进。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特征

就像列宁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一整块钢铸成的”一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也是一个整体。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基本属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时空性与主体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历史性与逻辑性、发展性与创新性五个“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性的具体表征。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推进的最终目标来看,既要实现理论运用中的实践创新,又要实现实践检验下的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立足当代中国这一新的环境,从世界性、本原性、精英化的理论转化成为民族性、当代性、大众化的理论。实践创新则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解答中国实际问题,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过程。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性的表征。

(二)时空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中国化着眼于国情,从世界走向中国,是一个由外到内的吸收与创新的过程;时代化着眼于世情,从中国走向世界,是一个由内到外的顺应与引领潮流的过程;大众化着眼于民情,从精英走向群众,是一个由上到下的运用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的过程。”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天时、地利、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把“地”“时”“人”这三个要素统一起来,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应用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因“人”而异,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的空间性、时间性、主体性的有机统一。

(三)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无一不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而内具民族文化气质,他们的思想、理论、观点也都带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可以说,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已经取得一条基本经验,也是今后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一项基本要求。从实际情况来看,民族性和世界性两者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获得了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例如,马克思主义“三化”过程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成果既来源于具有世界性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时又打上了深深的中国化民族性特色的烙印。

(四)历史性与逻辑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历史过程性。马克思主义“三化”过程中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时代、大众”的双向互动。就其历史过程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是“一化”,而是“两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历史过程。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任何理论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产生的,都不能脱离人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地域性、时代性、主体性的统一,深刻反映出其规律性和逻辑性。

(五)发展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际上存在两个主体,即理论主体(马克思主义)和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群众)。“理论主体”旨在通过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三大途径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实践主体”虽然也以创新理论为目标,但它只是以此为手段,最终目标在于通过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答实践中的问题,实现实践的创新,满足实践的需要。由此可见,尽管两个“主体”的目标不完全一致,却都需要理论发展或创新。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发展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整体性特征。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9.

上一篇:工模部管理制度下一篇:出具法律意见书的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