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防治 实习

2024-05-08

病虫害防治 实习(精选8篇)

篇1:病虫害防治 实习

病虫害防治实习报告

降雨量传感器:该传感器也是用来自动测量降水量的仪器,主要由承水器、过滤漏斗、翻斗、干簧管、底座和专用量杯等组成。降水通过承水器,再通过一个过滤斗流入翻斗里,当翻斗流入一定量的雨水后,翻斗翻转,倒空斗里的水,翻斗的另一个斗又开始接水,翻斗的每次翻转动作通过干簧管转成脉冲信号传输到采集系统。仪器测量范围0mm/h-200mm/h。

农林小气候信息采集系统:可实时采集空气中温度、湿度、光照强度、风速风向、降雨量等农业气象参数。广泛应用于气象、设施农业、林业、园艺、畜牧业等领域,实现对设施农业综合生态信息自动监控、对环境进行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虫情测报灯:专为农林业虫情测报而研制,该灯由托普仪器利用光电技术实现自动诱虫、杀虫、分装等功能。可配备风速风向、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多种传感器接口,在需要时监测环境参数,并可通过GPRS上传数据。以监测环境与病虫害之间的关系。其主要的型号是TPCB-II-C型的,它预留多种接口,为虫情的可视化、在线实时监测提供支持。广发应用于农业、林业、牧业、烟草、茶叶、药材、果园等领域。

孢子捕捉仪:该仪器专为收集随空气流动、传染的病害病原菌孢子及花粉尘粒而研制,主要用于检测病害孢子存量及其扩散动态,为预测和预防病害流行、传染提供可靠数据。收集各种花粉,以满足应用单位的研究需要。是农业植保部门应当配备的农作物病害监测专用设备。仪器可固定在测报区域内,定点观察特定区域孢子种类及数量。

孢子捕捉仪与土壤(肥料)养分速测仪、土壤墒情速测仪、农药残留速测仪、病虫测报灯、病虫调查统计器构成基层农技服务推广体系建设项目,是农技推广项目的核心产品。

篇2:病虫害防治 实习

森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遭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使林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在森林的自然灾害中,病虫害的为害是很严重的。森林病虫害是一类严重的自然灾害,在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管理过程中,常常给生产经营者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又被称之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我国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很多,据初步统计,有主要病害500多种,虫害1500多种。病虫害不但能直接使林木枯死,还能降低森林生长量、结实量和木材质量,降低森林的防护效能,所造成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1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策略1.1预防防治森林病虫害,要立足于“预防”,生产活动中,由于种苗的频繁交换、调运,人为地将一些危险性病虫害在省际、国际或地区问传播,给林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植物的检疫工作十分重要。加强检疫检查与检疫复检,就是要严禁调运虫源木,要加强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我国林业安全中一项重大工程,森林病虫害的危害程度之大、范围之广,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林业部门和相关林业安全研究专家重视的问题,如何有效、快速地降低森林病虫害,最大程度地减少林业损失,已成为各省市林业部门的共识。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黑龙江省,由于黑龙江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

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 Pest Management)”、“森林保健(ForestHealthProtection)”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

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境是这类病害的主要诱因,当逆境生态因子导致树木生长势下降至某一个阈值时,病原一寄主复合体开始病理过程,使寄主细胞、组织发生病变,表现出枯梢、枝干溃疡或腐烂等症状,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造成树木的死亡。生态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因此具有隐蔽性;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因此具有突发性。

这类病害在北美、欧洲以及东北亚分布广泛,各国在经历了化学防治的失败后,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抗性育种和集约栽培上,试图通过提高抗逆性和抗病性以及提高树势来最终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总结

篇3:病虫害防治 实习

1 影响桑树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因素

1.1 防治方法选择不当

桑树虫害的防治方法很多, 有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2]。农业防治如土壤、肥水、桑树管理不当, 影响防治效果。物理机械防治如人工器械捕杀法、灯光诱杀法、食饵诱杀法、阻隔法、涂抹法。化学防治是利用药剂防治, 如用药物喷粉喷剂、熏烟, 如果方法选择不当, 则起不到预期效果。金龟子、叶甲有假死性, 用打落捕捉法;桑蟥、野蚕的卵或蛹茧, 可用简单工具刮去或铲除。对于病害则可用摘除病叶、病芽, 剪去病梢、病枝, 刮除菌丝, 挖掘病株, 将这些带病物及时烧毁或制作堆肥。灯光诱杀是利用害虫夜间趋光性, 在桑园内装置煤油灯、电灯诱杀成虫, 如鳞翅目的昆虫。食饵诱杀是利用昆虫的趋化性, 在食物中加入毒剂, 诱杀害虫。如配制蜜糖液诱杀夜蛾科成虫。生物防治是利用某些生物 (天敌) 防治害虫和利用微生物防治病原菌。但生物防治不能代替其他防治, 单独应用效果不太明显。

1.2 防治时期选择不当

桑园管理中如不对桑树进行检疫调查, 则无法确定桑树病害, 桑树发病初期未发现, 到了严重时期用药无效, 农户对虫害的种类和昆虫的生活习性不知晓, 常在昆虫的休眠期用药, 无法消灭害虫。

1.3 药剂选择不当

不同种类的农药化学成分、作用方式、理化性质不同, 对生物的毒性和药害是有差别的。如大部分的有机氯杀虫剂对一般植食性螨类毒力小, 甚至无效;而有机磷杀虫剂就对其有效。作用方式不同的, 如无机砷杀虫剂具有胃毒作用, 能有效地防治咀嚼式口器的害虫;但对吸食性口器的害虫无效。理化性质不同, 如水溶性强的, 对病虫的毒力强;颗粒越细对害虫, 病菌的毒力越大。

1.4 用药量与药剂浓度不当

用药量和药剂浓度是影响化学防治效果的基本条件, 不同的药剂作用于病源体和害虫的有效浓度和用药量有不同的要求。商品农药制剂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浓度。使用时必须稀释至一定的目的浓度, 稀释浓度不准, 就可能造成药剂浪费和效果不良, 还会引起药害和中毒。

1.5 用药的天气选择不当

防治效果与用药的天气极其密切, 用药当天的温度、湿度、风、雨、光对药效影响很大。如在小雨或喷药后遇阴雨天气, 影响药剂作用发挥。如福尔马林、硫磺汞制剂等在温度高时易挥发、扩散与渗透, 效果好。高温还影响害虫的活动增强, 呼吸强度大, 受药机会大, 中毒反应加快, 杀虫效果好。但杀虫剂、杀菌剂在温度高时, 易使植物产生药害。湿度对药剂的影响很复杂, 如敌百虫与波尔多液在空气湿度大时应用效果好;石硫合剂、杀满酯在空气湿度小时应用效果好;粉剂在作物叶面比较潮湿时喷撒好;药液在晨露干后施用好, 否则药液浓度降低流失而减效;熏烟会受到风向的影响。

1.6 药物质量下降

农药因保管运输不当, 将造成药物成分发生改变或浓度挥发, 从而降低防治效果。

2 提高防治效果的对策

2.1 选择适宜的防治方法和防治时机

桑树病虫害, 应根据桑树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和不同的生长季节所发生的病虫害而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3]。虫害还要根据诊断分析虫的种类和生活习性, 从而选择最适的防治方法。在病虫害发生时期, 调查虫害的生长周期, 选择比较适于的农业防治方法或化学防治方法。

2.2 有针对性地选择药剂, 严格掌握药剂浓度

在选择用药时一定要根据当地桑病流行特点和害虫的种类, 有针对性地选用。提倡农药的混合使用、交替使用, 充分提高防治效率。特别是某些病虫害, 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 更要严密组合, 谨慎选用, 才能发挥农药在病虫防治工作上的作用[4,5]。认真阅读农药使用说明书, 严格按照说明稀释浓度, 选用硬度小的水, 如雨水、河水、池塘水。要避免使用污水或海水, 因污水有杂质, 配制药液易堵塞喷雾器, 同时会影响药效;海水含盐, 易产生药害。

2.3 施药时要注意天气变化, 加强农药保管运输

要看天时, 巧用药。施药一般在无风或风力在1~2级的晴天进行, 在上风处喷药。阴雨天或将要下雨的天气不用用药, 一般在温度高的情况下, 用药效果好, 但剧毒农药在高温时使用易中毒。有的农药要根据特性选择适应的雾天、露水多时使用, 以增加药效。此外, 合理保管和运输农药。选择正规的药店购买, 以免买到假药。现买现用, 防止农药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张红柳, 姚琼莲.桑树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云南农业科技, 2008, (S1) 94-95.

[2]郑声镛.桑树病虫害防治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203.

[3]龙雨村.桑树病虫药剂防治要适应养蚕规律[J].四川蚕业, 1990 (3) :24-25.

[4]赵芬, 刘春隔.桑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 2012, 29 (9) :1050.

篇4:病虫害防治 实习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防治误区;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9.044

随着近年来小麦种植面积和种植品种的增加,小麦的高产和高质量成为农民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然而小麦在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如何做好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小麦病虫害防治误区

1.1时间误区

时间误区主要是农民没有准确把握小麦生产过程中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间。由于农民对病虫害的认识度不高,导致小麦已经严重受到病虫害侵害时才发现,这样就错过了防治的最佳时期,防治的效果自然不理想。比如小麦纹枯病显现比较晚,一般在3月份应该开始防治,而许多农民在4月才发现问题,这时防治不仅要花费较多的成本,而且防治的效果也不理想。有的农民对病虫害的防治提前,比如小麦蚜虫,只要它的益害比例是在1∶150就不用进行处理。而农民却见到虫害就杀死,结果虽然害虫杀死了,但是也对小麦及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1.2药剂误区

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随着气温等其他外界条件变化会导致各种病虫害的发生,不同的病虫害是需要不同的药剂来处理。但是绝大多数农民对病虫害的认识不到位,只是简单地喷洒农药和施肥,并不能彻底消灭病虫害,反而延误了病虫害治理的最佳时期。

1.3灌水误区

绝大多数农民在病虫害的防治时都存在用水量少的问题。而在实际病虫害的防治中是要根据病虫害的数量、田地的干湿程度和田地的面积来确定用水量。水量过多会对小麦的生长造成危害,水量过少会减弱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2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2.1播种期

小麦播种期对于小麦的生长过程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因此在播种过程中一定要提前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在播种前要先将田地精细耕好,并清理田地里的杂草,尽可能减少细菌基数,可每亩施用30公斤辛硫磷颗粒拌土并洒入田中,这样可对地下病虫害起到防治作用。要对小麦的种子进行拌药处理,可以使甲基柳磷乳油和水按照1∶800 的比例与种子进行拌种,此方法能起到很好的防治病虫害的效果。

2.2返青拔节期

在小麦返青拔节生长时期比较容易发生的是枯萎病、吸浆虫、红蜘蛛等,这些病虫害对小麦的为害比较严重,如果不能及时防治,将会对小麦的生长及产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对这些病虫害的防治一定要把握好最佳时机,可将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使用进行喷洒。要把握好小麦返青拔节期的小麦幼苗生长情况,将甲基异流磷乳油或辛硫磷乳油按照适合的比例对水,均匀地喷洒在麦田中,同时利用浅锄对田地进行翻土处理,以达到防治害虫的作用。

2.3抽穗期

小麦抽穗期是小麦生长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决定着小麦的最终产量和质量,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小麦病虫害高发的一个时期。为害比较严重的有白粉病、叶锈病、赤霉病、小麦蚜虫以及叶枯病等。在抽穗期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最佳防治技术就是使用杀虫剂和杀菌剂调整小麦的整个生长环境,进行综合防治。首先可以选择使用20%菊马乳油 80毫升对水35~50公斤,在每天上午露水干后或下午4点后进行均匀喷洒。其次在选用抗病品种的同时可在发病初期使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70 克对水30公斤进行每周1次,连续2~3周均匀喷洒。在使用药物之后,病虫为害基本都会集中在小麦的顶部,因此还要对小麦的顶部进行喷雾处理,如果遇到阴雨天还要做好药物的补喷工作。

2.4灌浆期

灌浆期是小麦颗粒成熟和饱满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比较常见的是白粉病和小麦锈病。此时期病虫害的防治主要是选择使用25%的快杀乳油每亩使用38亳升对水30公斤进行田间喷雾。如果这个时期出现黑胚病,则可以使用12.5%的禾果利可湿性粉剂每亩使用752克对水30公斤进行田间喷雾防治。

3结语

对于小麦病虫害的防治问题,多数农民不能把握最佳时期,还增加了成本投入。农民要多学习先进的防控技术,熟悉小麦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时对小麦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做好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对于小麦的高产稳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提高农民的收入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小麦生长的各个过程都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以保证小麦高产稳产。

参考文献

[1]郭午英.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4(08):52-55.

篇5:病虫害防治方案

(病虫害防治方案)

保护教研室 刘玉卿

第一部分 绿化养护

一、草皮

1、要定期修剪,根据不同季节,长势,合理安排修剪期,以草长不超10厘米为准,一般5-9月约25-30天修剪一次,3-5月和9-11月35-40天修剪一次,(北方地区)当年12月至翌年2月原则上不修剪,修剪后草坪面平整高度约3-4厘米。

2、每次修剪后对草皮施一次肥,施后浇透水,保证草皮全年常绿。

3、每巡查草皮,发现杂草及时清除,使草坪纯度控制在优类95%,一般90%以上。

4、拾除草地、花丛内石头、纸屑等杂物。

二、绿篱、定型植物

1、绿篱生长前期未成型之前,以密枝修剪为主,成型后以造型修剪为主。修剪的篱面要平整圆滑顺直,绿篱造型植物造型优美、丰富,修剪下的枝叶要立刻清除。造型后,对生长超过篱面的枝条要及时剪除,超出篱面的枝条长度应控制在10厘米内。

2、绿篱保苗率95%。残缺或死亡部分要在一个月内补种好

3、绿篱、造型植物在每年的3-8月期间,约50天施一次氮肥,9-11月期间的40天施一次复合肥,每亩地每次施肥量为15市斤。

三、乔、灌木

1、每周巡查,及时修剪枯枝、病虫枝、霸王技、下垂枝等。修剪下的枝叶,要立刻清除。

2、根据灌木长势,该造型的要及时造型;造型后要及时修剪超过形状外的枝叶,一般以控制形状外的枝叶长不超过20厘米这宜。

3、灯道树保率要达到98%,树干粗壮,修剪及时,主干高度一般控制在3-4米。分枝合理,树身直,枝叶茂盛。

4、一般每二个月施一次复合肥,保证长势旺盛。对生长茂盛的大乔木,可以不施肥。

四、浇水

1、室外绿化要根据不同季节、天气,不同植物品种生长习性,不同栽培目的,不同土壤每天、隔天或几天淋水一次。因天气炎热干旱而出现水分不足时,则必须相应增加浇水次数,保证所有植物不因缺水而萎蔫。

2、天晴季节,室外盆栽每天浇水一次;栽在花基的3-4天浇一次水,雨天则不浇;室内盆栽每周浇水2-3次。

五、植物保护

1、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做到勤观察,早发现,早防治。

2、使用农药必须以不伤害健康为前提,使用高效、低毒、无臭、无异味农药。

3、喷撒农药时,必须戴口罩,安全防护手套,穿长袖衣服。禁止抽烟及吃东西。2

人应站在来风的上方,防止喷农药吹回人体,造成中毒。

4、喷撒农药后要用肥皂反复多次于流动水中洗手。

第二部分 常见的病虫害防治

一、常见的病害及防治

1、白粉病:可用50%退茵特800-1000倍、或0.1-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50%胶体硫50-100倍液,每周一次连续二、三次均有效。

2、黑斑病:药剂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或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代森胺600-800倍液,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多次效果较好。

3、裼斑病:发病后可喷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每周一次连续二、三次。

4、锈病:用福美锌,石硫合剂定期交替喷射,可以减轻病情。

5、炭疽病:发病期定期75%百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灵菌丹500-800倍液,有较好的效果。

6、立枯病:用800倍液的50%托布津功多菌灵喷2-3次(10天一次)

7、青枯病:发病期可喷淋0.2%高锰酸钾液或100-200U农用链霉素,土霉素,并适当增施钾肥。

二、常见的虫害及防治

1、蚜虫类:消灭越冬虫源,秋末喷射40%乐果,300倍液以作保护。当蚜虫发生时,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续2-3次,可用40%氧化乐果或40%乐果2000倍液或8%滴滴畏1000倍液喷杀。

2、蚧壳虫类:喷射40%氧化乐果,及25%亚胺硫磷1000-2000倍液。如果是盆栽名贵品种,也可以在其根埋入吠喃丹。庭院中的2-3年生小树,每株可用10%吠喃丹40克左右。

3、螨类:用20%三氯杀螨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50%久效硫乳油2000倍液,50%滴滴畏乳油1000倍液喷杀。

4、蓟马:用40%乐果乳剂300-500倍液,80%滴滴畏乳剂3000倍液,50%马列拉硫磷乳剂4000倍液,50%休养虫螟松乳剂2000倍防治效果良好。

执行操作要领

1、及时浇水,根据不同品种生长习性,地段(室内或雨水淋不到的墙边2-3天要浇一次水)。

2、随时注意观察检察有没有害虫发生,并及时做好枯枝落叶病枝叶的清理和药物防治工作,并将防治情况向绿化部汇报。

3、日常管理要正常,枯枝弱枝,病枝要及时剪除,定期松土,见杂草就除,保持绿化区内无杂草。

4、施肥要讲科学,掌握好“两适”“三看”的要领(适时、适量,看生势、看品种、看季节),动施、淡施的施肥原则。

第三部分 绿化工作安全要点

一、喷撒农药杀虫安全操作

1、戴安全防护手套,从配药到喷撒杀虫剂的全过程都一定要戴胶手套进行操作。

2、戴口罩,喷杀虫药的全过程要戴口罩,严禁抽烟及吃东西。

3、站上风,避免喷撒农药时人随风漂回身上,造成毒害。

4、喷撒农药后要用肥皂反复多次于流动水洗手。

二、使用绿化机械安全守则

1、使用与操作:操作人员在使用机械前必须经过培训,熟悉机械性能和使用方法,方能单独操作。

2、用油比例:绿化专用机械有汽油发动机和混合发动机。混合发动机要熟悉掌握并严格按规定比例调配好用油比例,以免造成机械损坏。

3、保养与维修:使用前检查各部件是否完好,特别是要检查割草机刀片是否平衡,润滑油是否充足,清新,发动后运转是否正常。使用过程要按规定操作,用毕要清洁保养好,使机械经常保持完好状态。发现问题或故障及早报告,以便维修。

第四部分 绿化工岗位考核标准

1、绿化管理及养护措施落实,草地青绿修剪及时保持草高4厘米左右,无杂草。

2、绿化带的植物长势旺盛,无弱株,修剪合理,带面平整、顺直。

3、行道树,树干粗壮,截干及时,无弱株,分枝整形均匀合理,树身正。

4、木本、草本花卉保苗好,无弱株无枯株。

5、丛或单株的花木该成型的100%成型。

6、绿化植物防治及时,未发生虫害。

7、草地、绿化带花木,未遭人损坏。

8、草地,绿化带卫生好,护墙植物牵引及时,无地面裸露。

下面红色字体为赠送的个人总结模板,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

xx年电气工程师个人年终总结模板 根据防止人身事故和电气误操作事故专项整治工作要求,我班针对现阶段安全生产工作的特点和重点,为进一步加强落实安全工作,特制定了防止人身事故和防电气误操作事故的(两防)实施细则。把预防人身、电网、设备事故作为重点安全工作来抓,检查贯彻落实南方电网安全生产“三大规定”情况,检查(两防)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防人身事故和防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处理能力,从源头上预防和阻止事故的发生,使安全管理工作关口前移,从而实现“保 5

人身、保电网、保设备”安全生产目标收到一定的效果。通过前段的检查和整改工作,现将我班到现时为止在此方面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在防止人身事故方面(重点防范高处坠落事故)在运行维护、施工作业过程中的防触电、防高空坠落事故。我班通过对每周的安全会议和工作负责人对现场高处作业管理的检查,使得安全防范思想、工作、监督到位;使安全工作责任、措施及整改落实,从而安全工作得到保证。

1、作业前的准备工作和控制措施工作。包括高空作业现场查勘,使工作人员对该任务的危险点(安全措施卡)有清晰、准确、全面的认识,采取相应的控制和安全措施,并正确派选合适胜任的工作负责人和工作班成员。

2、在开工前,工作负责人向作业人员交待工作内容、安全注意事项及该作业的危险点。作业过程中明确监护人员,监护人实时监控高处作业人员动向,及时提醒和纠正作业中的不安全行为,使安全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和执行到位。

3、认真落实高处作业人员的安全保护措施。配备可靠的(按规定期限内检验合格的)安全工器具,如安全带(绳)、升降板、脚扣、竹(木)梯等,并能够正确使用此类工器具。

4、在高空作业的工作全过程中,强调工作人员自始至终确保自身安全行为: △定期对登高工具和安全工器具(安全带、安全绳、脚扣、升降板、竹木梯子等)进行试验,试验或外观检查不及格的立即报废,严禁留作备用。6

△必须系好安全带(绳),安全带(绳)必须栓在上方牢固的构件上,不得低挂高用,工作过程中要随时检查安全带(绳)是否栓牢。△上杆前先检查杆塔及拉线情况和登杆工具,确保该设施安全性和可靠性,使用脚扣时,安全带必须系圈在杆上;上下杆时,必须使用防堕落装置或有具体防止堕落的安全措施,以防失去保护。安全带必须栓在的构件上,不得随意解除。△高处作业在转移作业位置时,手扶的构件必须牢固,不得失去保护。需要沿着水平梁、斜柱、水平管或暂无防护栏杆、没可靠的扶持物帮助保持平衡时,必须使用水平安全绳。在无任何保护的情况下,绝对禁止沿单梁或管道上行走的行为。△高处作业人员的施工工具必须使用工具袋装备,禁止使用容易造成工具掉落的简易皮套;上下传递物件时,必须用绳索吊送,严禁抛掷。△严禁利用绳索或拉绳上下杆塔或顺杆下滑和在间隔大的构架转移作业位置时,不得沿单根构件上爬或下滑。

5、认真执行“两票”制度,防止误触电、感应电伤人的高空堕落事故。

二、在防电气误操作方面 在培训方面,组织了二次工作人员在配变站现场作防误操作演练,并使用录音记录。使全体工作人员对防误操作的认识,意识到预防人身、电网、设备安全事故的重要性。7

(1)认真组织查找在安全生产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特别是施工、维护班组和人员在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和防电气误操作事故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和落实有效的整改和防范措施。(2)加强安全管理,在执行规程、规定和制度上决不含糊。严格执行“两票三制”,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办事。(3)通过每周的安全活动日,认真学习事故通报、快报和相关规程、规定,结合本班实际开展讨论,吸取事故教训,使“防误”工作深入人心。(4)作业前的准备工作和控制措施工作。认真正确填写操作项目和程序,不漏项。(5)操作时认真履行唱票、复诵制,确认无误后再进行操作,并由监护人监护操作,同时录音操作过程。(6)拉、合刀闸(跌落式熔断器)时,应先将线路转为空载状态,防止带负荷拉、合线路刀闸。(7)开关检修时,应切断柜内二次控制电源的柜内照明电源以防止误合开关和触电;操作低压开关(刀闸)前,应检查开关是否正常并做相关防护措施,操作时不要面对开关,防止电弧烧伤工作人员。1.杂志中上色遇到的疑问: 为什么我们的美编在绘制杂志中一些插图时选用灰暗的色调,而不是用艳丽的色彩? 8

很多家长主观的认为孩子喜欢颜色艳丽的颜色,但是在生活中没有一个孩子会主动去选择艳丽到夸张的衣服,插图也一样。中国的传统的水墨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国画中用色很少,用的最多的就是“墨色”,国画中“墨”与“色”是相通,而墨分五色(其实不止),表现中即有墨的浓淡层次,又有色的联想感受,从而达到无色似有色的境界使整幅画看起来一点都不单调灰暗。当然杂志的插图也不能像马路一样一直是一个色调,明快的色彩也是必不可少的。总之,对于插图来说,不一定就非得用丰富的色彩,只要能充分表达文字的内容就可以。即使是单纯的黑色、褐色也能出色地描绘出文字的内在世界。孩子同样能丛这些画面中充分了解故事,想象他自己理解出的色彩世界。这也是插图要给人留一些想象空间的原因。美学大师朱光潜说过:“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是在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所谓的无言之美。” 什么样的故事应该配什么样的色彩呢? 抒情类的文字配合传统的中国画或梦幻的画面或颜色明度对比属于弱对比的就能产生很好的呼应效果,将读者吸引到安静的故事中去。奇幻神秘的文字配合厚重冷峻的颜色和与颜色相配的绘画风格(如;写实风格和版画效果)能加强奇幻神秘的气氛。幽默荒诞类的文字配合轻松的绘画技法和颜色明快,纯度对比强烈的风格就能和文字相得益彰。2.插图的形式和技法太多了,到底那种更好,或是杂志的美术编辑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插图来传达文章的深层内容?

篇6:玉竹的病虫害防治

【危害特征】受害叶片上长出褐色圆形病斑,中央色稍淡,有灰褐色物,边缘呈紫红色,常于高温高湿的夏季发生。发生此病后严重影响叶片光合作用,致使植株生长不良,导致减产。

【防治方法】防治以预防为主,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1∶1∶120波尔多液或50%代森铵800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2、锈病

【危害特征】受害叶面上长有圆形或不规则的黄色病斑,叶背面有黄色环状小粒(锈孢子器),后期小粒破裂散出锈色孢子粉,常于5-7月发生,6-7月湿度较高时严重。

【防治方法】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穴内撒生石灰消毒,大面积成片发生时,用25%粉锈宁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3、根腐病

【危害特征】通常发生在9-10月,地下根茎局部变褐、腐烂,叶柄基部变成褐色烂尽,叶片枯死。

【防治方法】做好排水工作,降低田间湿度,控制病害蔓延,选取无病害根茎,做好种苗消毒处理,喷施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施在植株茎部。

4、紫轮病

【危害特征】紫轮病为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病斑生于叶两面,圆形至椭圆形,直径2-5毫米,初期红色,后中央呈灰色至灰褐色,上生黑色小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防治方法】①收获后彻底清洁田园,及时摘除病叶集中深埋或烧掉。②发病初期选用50%代森猛锌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50%万霉灵500倍液等药剂喷雾,每15天喷1次,连续2-3次。

5、蛴螬

【危害特征】蛴螬是金龟甲的幼虫,别名白土蚕、核桃虫。成虫通称为金龟甲或金龟子,主要危害玉竹的种子、根、块茎以及幼苗。

篇7: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PestManagement)”、“森林保健(ForestHealthProtection)”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境是这类病害的主要诱因,当逆境生态因子导致树木生长势下降至某一个阈值时,病原一寄主复合体开始病理过程,使寄主细胞、组织发生病变,表现出枯梢、枝干溃疡或腐烂等症状,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造成树木的死亡。生态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因此具有隐蔽性;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因此具有突发性。

这类病害在北美、欧洲以及东北亚分布广泛,各国在经历了化学防治的失败后,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抗性育种和集约栽培上,试图通过提高抗逆性和抗病性以及提高树势来最终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篇8:桑树病虫害防治

1) 桑疫病

又称细菌性黑枯病, 为害叶片及嫩硝梢, 分黑枯型、缩叶型两种。在多雨、多湿的环境下易发此病, 偏施氮肥也是诱发本病的原因之一。前者多发生于春季, 后者多发生于夏季。杂交桑重于嫁接桑。

主要防治方法:桑树品种与发病率的关系也很大, 多发生此病的地区, 应选种抗病性强的桑品种, 如农桑系列、荷叶白、湖桑199等。

2) 桑里白粉病

本病初发时, 叶背产生白粉状圆形病斑, 后逐步扩大连成一片, 同时在桑叶正面叶色变成淡黄褐色, 后期在白粉状病斑中央, 密生黄色小粒点 (后渐变成黑色) 。本病多发生在枝条中部的叶子, 硬化早的品种、春伐桑、密植桑园易发此病。

主要防治方法:一是秋季分批养蚕, 先采桑条下部桑叶;二是旱季及时抗旱, 以延迟桑叶硬化;三是在发病初期用50%托布津1 000倍液 (70%托布津1 500倍) 喷叶, 间隔10~15d再喷1次。

3) 桑褐斑病

一般嫩叶发生较多, 高温多湿、日照少时易发此病。初见病斑为暗褐色水渍芝麻粒状, 后逐步扩大近圆形或不规则病斑, 轮廓明显, 病斑四周叶色稍褪绿变黄, 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 叶片枯黄, 容易脱落。

主要防治方法:在发病早期用50%多菌灵1 5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1 500倍液喷叶。该方法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对蚕无药害。

2、枝干病害

1) 桑膏药病

被害后枝干上生圆形或不规则菌膜, 似贴着膏药, 有明显的轮纹。本病易发生在地势低洼、湿度大、通风透光差的桑园, 一般有介壳虫为害的桑园发病较严重。

主要防治方法:在加强介壳虫防治工作的同时, 用竹片刮除菌膜再涂上20%石灰浆, 或涂石灰硫磺合剂。

2) 桑芽枯病

大多发生在秋叶采摘过度的幼龄桑园和虫蛀、冻害、生长衰弱枝条上的冬芽, 环状排列, 致使冬芽不发, 或发芽后急剧萎凋, 病斑环围枝条枯死, 皮层腐烂易剥离, 散出酒精味。病部后期产生紫黑色颗粒。

主要防治方法:发现病枝及时剪除;合理采叶增强树势;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加强桑园管理及时排水防涝。

3) 桑拟干枯病

一般较多在枝条的中下部及半截枝上发发病, 以冬芽为中心产生褐色长椭圆形病斑, 湿润时为水肿状, 干燥后皱缩。被害部皮层容易剥离, 皮下密生黑色小点。本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和芽枯病类似, 防治措施和芽枯病相同。

3、根部病害

1) 桑青枯病

危险性最大的病害。此病是维管束病害, 病原菌侵染桑树根部导管, 妨碍水份运输, 使叶片萎凋, 直到成片桑树枯死。病原细菌在病根、病枝残体以及混有病株残体的肥料里越冬。翌年春暧开始生长繁殖, 侵染桑树。病菌传播途径主要是带病苗木, 以及土壤、流水、 采桑工具。该病通常在4~11月发生, 7~9月为害严重。

主要防治方法:发现病株及时连根彻底挖除烧毁, 并用含甲醛40%福马林原液的50倍稀释进行土壤消毒;严重发病桑园, 必须在掘株毁桑后改种禾本科作物, 3~5d后再行栽桑。

2) 桑紫纹羽病

局部桑园发生此病。初发病时, 根皮失去光泽, 由黄变褐, 渐变为黑褐色, 根表面有细丝, 随着病情的发展, 菌丝体绕结成根状菌丝束, 纵横交叉呈网状布满桑根, 严重时, 根部皮层腐烂, 只下相互脱离的栓皮和木质部, 使病株很容易拔出土壤。受害桑树开始生长缓慢, 叶小而黄, 以后逐渐枯死。此病还能为害甘薯、马铃薯、苹果、 梨、桃、茶等作物。

主要防治方法:发现病株及时连根彻底挖除烧毁, 并用含甲醛40%福马林原液的50倍稀释进行土壤消毒;严重发病桑园, 必须在掘株毁桑后改种禾本科作物, 3~5d后再行栽桑。

3) 根结线虫病

桑园普遍都有此病存在。受害桑树的侧和系根, 生有大小不一、 表面粗糙呈不规则的瘤状突起, 根瘤先呈黄白色, 后变成黑褐色而腐烂。剖开根瘤, 内有根结七虫寄生。

主要防治方法:发现病株及时连根彻底挖除烧毁, 并用含甲醛40%福马林原液的50倍稀释进行土壤消毒;严重发病桑园, 必须在掘株毁桑后改种禾本科作物, 3~5d后再行栽桑。

4、全株性病害

全株性病害主要有3种萎缩病 (黄化型、萎缩型、花叶型) , 它们共同的诱发因素是:一是地下水位高;二是偏施氮肥, 土壤缺少有机质;三是夏秋叶采摘过度, 养分积累不足而体质虚弱;四是菱纹叶蝉是该病的传毒媒介。

桑黄化型萎缩病是重要的桑树病害, 发生面积逐年增加病原主要在桑树主根内越冬, 翌年5月到达枝叶, 通过嫁接和媒介昆虫传播, 扩大为害。病害发生初期, 枝条顶端的叶片变小而薄, 叶脉变细, 叶尖梢向反面卷曲, 全叶黄化, 下部叶片仍较大, 病枝形如塔状。中等发病的病株叶形更加缩小, 叶片向背面卷缩, 叶质粗糙, 节间变短, 叶序紊乱, 侧枝多而细短。重病株经夏伐后长出的叶小, 像猫耳朵, 腋芽不能萌发, 侧枝丛生成团似绣球花。桑树感病后2~3年死亡, 少数老桑树可维持5~6年以上。

上一篇:亲子活动记录表下一篇:学习王振义先进事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