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

2022-05-1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甘肃地区气候干旱,林业发展本身受限,而病虫害对林业发展又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严重影响林业健康。因此,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对林业安全发展有积极意义。随着林业技术的进步,多种防治病虫害技术理念相继被提出。一些生物、物理措施消灭病虫害,既能保护林业发展,又不影响环境,是一种先进的绿色理念。本文研究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方法,为甘肃林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第一篇: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

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摘要:如果想要对林业病虫害进行有效地治理,就不能只流于表面,有关林业部门必须从根本入手,做好预防工作,以确保苗木能够健康成长,减少病虫害的影响,从而确保林业自身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在对林业病虫害进行防治时,一定要在绿色环保的基础上进行,优先选用无公害防治技术。本文首要对林业病虫害与无公害防治技术进行简要概述,随后就导致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与应用无公害防治病虫害的意义作深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些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措施,以促进林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0 引言

在传统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时,我国通常以使用杀虫药品居多,杀虫药品虽然有显著的病虫害防治效果,但其本身也有较强的毒性,副作用明显,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破坏,对水资源产生严重的污染,对居民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现如今林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大环境下发展的主旋律。因此采取措施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关乎林业资源的长足发展,伴随着无公害防治方法的广泛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传统防治方法的弊端,以确保在绿色环保的基础上有效解决病虫害的问题。

1 林业病虫害与无公害防治技术概述

1.1 基本含义

林木的病虫害是可以分为两个概念,病害通常是由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而导致林木染病,限制林木的健康生长,严重的还会出现大批量的死亡;虫害是虫类在林木的树叶和表皮以及根部等多个位置影响到林木的光合作用,对其形成危害。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就开展了多项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在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也在防治技术应用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很多外来病虫害的侵入,让以往抵抗病虫害的药物失去了效果,并给防治工作带来了阻碍。

1.2 林业病虫害的特点

结果我国实际环境上看,林业病虫害特点大致如下:一是防备性薄弱,病虫害的产生无固定规律,在森林中属突发事件,加之不同种类的病虫害具体的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因此预防工作也很难面面俱到;二是传播性强,大部分地区的树木种类较为集中且单一,这也间接导致了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三是进化速度快。我国林业科技不断发展,相关病虫害种类数量相较以往也有所增长,而病虫害的抵抗力也如同细菌一样在杀虫剂的迭代更新下不断产生新的抗性,如此往复造成恶性循环。

1.3 无公害防治技术概述

应用林业无公害防治技术旨在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以免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在不伤害天敌、确保经济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选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以切实提高森林的自我防御能力,实现持续性控灾的效果。通过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有利于人与自然构建良好关系。在此过程中,农民的收入也可以得到大幅提高,林业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除此以外,林业病虫害防治应遵循以防优先,预防治理并重的规则,并以此为指导开展具体工作,这也是构建现代化林业管理模式的重要举措。

2 导致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2.1 营林方式不合理

如果想要有效减少苗木产生病虫害的概率,就要对林业进行科学合理的经营和管理。但现阶段,还有不少数量的种植户并没有对营林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片面关注苗木的生长速度,过分想要提高苗木带来的经济效益。种植户在栽种苗木时,会尽可能地增加种植的密度,以此来增加栽种的数量。但正是因为这一举动,使得苗木的生产速度反而变得缓慢。因为如果种植密度过大,苗木就无法得到充分的营养和阳光。同时,也增加了产生林业病虫害的可能性。

2.2 天然林数量少

大部分种植户的树木都取自于天然林,而這些树木的品相不尽相同,各具特色,有着各自的成长周期和适应的生长环境。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就算是成长迅速的树木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就从树苗变成大树。但是有些种植户为了追求利益,就会对天然林进行过度开采和利用。这使得天然林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威胁,数量大幅减少,进而影响了整个生态环境的平衡性。同时,天然林中的苗木想要成长就只能靠自己,它们可以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提升自己的抵抗力,从而顽强的生存下去,因此天然林中的苗木抗病虫害能力都普遍较强,要比人工种植的苗木高出很多。

2.3 过度使用农药

在进行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时,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利用农药对其喷洒和灌溉。农药有着极强的药性,确实可以有效机制病害的滋生,但是同时农药也有毒性,若是频繁通过喷色和灌溉农药的方式来防止病虫害,就会导致副作用的产生。比如让苗木出现抗药性的现象,此外,部分农药还会对苗木造成或多或少的伤害。所以如果要利用农药来抑制林业病虫害的影响,就需要准确判断病虫害出现的原因,结合具体的症状,挑选最适合的农药种类。另外,在使用时,要注意对使用量进行科学的控制,不可过度使用。

2.4 防治技术水平较低

我国林业科研成果较少,而病虫害防治又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创新能力相比国外尚且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种户在树苗育种过程中遵循传统方法,缺少技术指导,没能掌握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从而面临育种成本高、防治效果不理想、工作开展效率不高的困境;二是财政部门资金投入相对有限,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基层人员在治理病虫害工作中受经济条件制约。在科研成果的缺失以及经济因素的制约两方面作用下,使得林业病虫害防治难度大大增加。

2.5 缺少专业技术人才

优秀的人才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基石,林业资源的发展更是如此,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所需的人才既要有科学实践能力,又要具备专业知识,这是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必备条件。但就实际情况来看人才队伍的建设与防治成效不尽人意,一方面是人才队伍年龄断层大且结构不合理,受现代化生活影响,年轻人大多不愿加入到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队伍中去,而受文化水平限制,技术和知识水平难以做到及时更新;另一方面则是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不强,林业管理部门与生产企业中真正掌握丰富经验与知识的人才短缺匮乏,没办法对辖区内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尤其是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缺口较大。因为人才队伍的建设尚有缺失,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推动也容易碰上阻碍。

3 应用无公害防治病虫害的意义

3.1 无公害防治病虫害的生态价值

无公害防治技术通常以自然方式为基础,能够在确保周边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维护生态平衡,实现森林防治工作的动态监测,全面监测预警森林病虫害风险。无公害防治病虫害的作用在于:按照“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的基本原则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推进现代林业的健康发展,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此林业部门需积极主动宣传无公害理念,保障林业保护工作顺利开展,为现代化林业打下坚实基础。

3.2 无公害防治病虫害的经济意义

除生态价值外,无公害防治技术同样还具备较强的经济价值。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即便能做到杀灭病虫害,但是副作用、防治成本高等缺陷不容忽视。而无公害防治技术就很好地解决了该痛点,不仅仅是结合自然资源达成防治目的,更重要的是其对于人体的副作用很小甚至是没有,无论是从购置成本还是到实施成效来看,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远超传统病虫害防治措施,切实响应“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

4 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措施

4.1 做好營林工作

营林技术近年来在林业领域应用广泛,合理运用可有效解决病虫害问题,具体措施如下:一是预留隔离带,通过将受到侵害的林区进行隔离,从而防治虫害扩散;二是优化树种生长条件,通过定期松土、除草、施肥等操作以保障树木能够茁壮成长,对于生长不良的树种应尽早采取措施,而染病枯死的树木尽早处理以提升林木生长效率;三是科学营造混杂林,结合树木的生长特点以及种植情况,合理搭配混杂林比例,既能节约土地资源,又能提升病虫害抵抗力;四是更新病虫害防治观念,贯彻落实绿色生态原则,打破传统观念桎梏,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五是落实林木检验工作,因地制宜选择符合造林地区生长要求的树种,尽可能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六是加强林区卫生清理,将林木周边妨碍生长的杂草和灌木等予以清理,从而优化林区环境,促进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4.2 合理使用农药

传统化学农药残留会对环境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在当代林业病虫害治理中应合理控制农药的使用,选择更为安全、环保的生物农药技术。生物农药技术是新型的农药,主要利用生物技术和提纯技术加工而来的,残留小、安全性高,具有较强的环保性。想要减少损害林木资源,推动林业发展和繁荣,应该在生物农药技术上持续发力,强化资金投入力度,严格开展管理和检测工作,应用先进技术,将化学药品对于环境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且坚决落实国家明确禁止使用的化学药剂。

4.3 采用生物性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4.3.1 微生物防治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数量种群最多,其通过寄生宿主获得营养来维持生命,因此微生物防治技术在防治工作的实际应用中效果不俗。倘若想利用该技术来实现防治林业病虫害,就需要结合病虫害的产生原因和特征,然后以分泌物为切入点来进行防治。比如常见的天牛问题,想要对天牛进行有效的处理,就可以利用天牛和白僵真菌的联系,白僵真菌可以持续不断的降低天牛的活跃性,一直到天牛死亡为止。所以可以人为地把白僵真菌植入天牛体内,从而促成杀灭天牛以降低病害的影响。

4.3.2 天敌防治

在大自然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害虫,但是无论是哪种害虫,都会有天敌的存在。比如赤眼蜂,就是玉米螟、黏虫、条螟、棉铃虫等害虫的天敌,而周氏啮小蜂又是美国白蛾的天敌。因此在实施病虫害防治工作时,要根据害虫与天敌种群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林区内将害虫悉数消灭。通过天敌降低害虫的繁殖效率以及对林业造成的影响,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4.3.3 鸟类防治

对于害虫来说,鸟类肯定是它们最大的敌人。在自然界中,多数鸟类都具备捕杀害虫的本性。其中最典型的可能就是啄木鸟了,因此,在对林业病虫害进行防治时,可以有效利用啄木鸟这一特性。据统计,一只成年的啄木鸟可以在一天捕杀200只左右的害虫,就算是幼鸟也可以捕杀近三十只,效果十分显著。因此林业管理人员可以在林区修筑一些鸟巢,用以吸引鸟儿的到来,并给它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以促使鸟儿们在此生存和繁殖,从而对林业病虫害进行无公害防治。

4.4 落实物理性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4.4.1 诱杀法

诱杀法隶属物理防治方法,根据已掌握的病虫害生活习性,借助光线等干扰因素阻碍其繁殖进程,从而达到防治目的。例如在防治林业中常见的病虫害白蛾时,这一病虫害将对果树、观赏树等产生较大危害,同时白蛾还具备繁殖能力强、传播范围广等特征,对树木造成了较大伤害。在开展防治工作时,可充分利用白蛾趋光性特点,还可利用其夜间交尾特征,在成虫期阶段,利用黑光灯进行诱杀,降低繁殖速度,保护林木。

4.4.2 高温法

在播种前可利用此法对种子施以消毒处理,杀灭种子内的虫卵以及病虫。具体操作方法可借助热水或相关设备,将种子放置高温环境下一定时间达到消毒目的。还可将种子放置在相对空旷的区域,利用阳光进行杀菌消毒。通过这一份方式,能够充分灭除种子内部的病虫,确保成活率,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

4.4.3 物理隔离法

采用这一技术的前提条件是能够明确害虫的活动和繁殖范围,然后对其活动范围进行准确的隔离,通过在隔离设备上喷洒毒剂的方式来限制害虫的活动和繁殖,从而起到病虫害防治的效果。

4.5 完善树种检疫

在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中,树种检疫可极大的降低外来物种对于森林的影响,降低防治难度。因此,需在林区中完善检疫手段,来从源头上遏制森林病虫害的爆发,更降低后期防治成本。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检疫计划和防治病虫害紧急应急处置措施,将预防工作放到防治工作的首位,根据林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防疫工作。可对林区中所有苗木开展检疫,及时去除已经发生病虫害苗木,降低病虫害扩散,引进新型技术装备,真正发挥无公害防治技术的重要性,针对重点区域对症下药,维持林木正常生长。更要安排专业人员定期巡视林区,及时做好检疫工作,做到群防群控,严防严控,降低害虫蔓延范围,降低病虫害造成的影响。

4.6 加大监测力度

在无公害防治中,可加大对森林的监测力度,在林区中完善监测系统,可引入先进科学技术手段,例如遥感技术、红外监测、全球定位等手段来对林区进行全天不间断的监控。针对于较大的林区,更可引入无人机来进行监控,第一时间探查病虫害的苗头并立即选用有效措施予以处理,从而避免病虫害进一步扩散恶化,全面提升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水平,真正意义上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病虫害问题是当下阻碍林业发展的一座大山,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绿色环保发展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对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同时还要加大投资力度和技术研究,以此促进无公害防治技术的革新和发展,以确保其能在绿色环保的基础上,有效对林业病虫害进行防治,从而为我国林业产生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马雪莲.林业病虫害防治中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J].河北农机,2021(2):38-39.

[2] 葛迎春,关丽萍,张华伟,等.林业病虫害防治中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J].现代农村科技,2020(9):33-34.

[3] 袁国兴.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无公害防治技术[J].商品与质量,2020(3):161.

[4] 梁钧科.林业病虫害防治中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初探[J].大科技,2021(3):143-144.

[5] 孙中礼.探究无公害防治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新农民,2021(10):89.

作者:崔德凤

第二篇:林业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

摘要:甘肃地区气候干旱,林业发展本身受限,而病虫害对林业发展又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严重影响林业健康。因此,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对林业安全发展有积极意义。随着林业技术的进步,多种防治病虫害技术理念相继被提出。一些生物、物理措施消灭病虫害,既能保护林业发展,又不影响环境,是一种先进的绿色理念。本文研究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方法,为甘肃林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绿色防治;技术

发展甘肃的林业产业,既能对当地环境产生有利的影响,又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进行林业病虫害防治方面技术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林业人员对病虫害问题十分关注,但是由于技术或其他实际操作方面的原因,病虫害防治总是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1 林业病虫害防治存在问题

目前,为减轻病虫害的影响,林业人员常用的方法是化学防治,再结合新出现的物理以及生物防治技术,对病虫害进行遏制,但是实际应用效果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由于林业发展多是以集体方式或者国家参与的方式发展,部分林业人员对病虫害抱着不管不问的态度,在防治问题上也是应付交差,思想上不重视防治工作,而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从树木幼苗时期到成熟期坚持进行,不重视防治工作,可能就会造成树木幼苗期与成熟期都发生问题,从而给林业发展带来巨大损失。第二,部分林业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培训,对于病虫害防治技术了解不深,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会出现防治效果不佳,刚消灭的病虫害过段时间又会复发,导致又一次需要防治,这也是林业管理人员的经验不足所致。第三,化学防治会使用大量的化学试剂,而一般的化学药品残留在树木或土地里很难降解,还会对树林里的动植物造成危害,在使用中需要注意。

2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2.1 化学防治

使用化学药品对病虫害进行灭杀,在我国已经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方法一般是利用杀虫剂通过喷雾器或者飞机播撒。对于空中的害虫以及林木本身覆盖范围比较大,在使用这种技术的时候,首先要确定好喷洒的范围,根据范围大小确定化学药品用量,再针对林中的其他动植物,尽量选用低毒高效的药物,最大程度避免对其他生物造成危害。在进行一次作业完成后,如果有效果,可以在下次的时候使用其他较小剂量的药物,避免害虫以及病菌产生抗药性。

2.2 生物防治

针对化学药品防治产生的环境污染以及对其他生物造成的危害,使用生物防治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这方面的影响,并且经济效益会更好。使用生物防治病虫害一般是使用微生物以及有益的动物,在病害上,研究针对产生疾病的病毒性对应的细菌进行灭杀,不会影响到其他生物;在虫害上,由于自然的生物规律,害虫一般都有天敌,利用这些天敌,如在林区使用啄木鸟、麻雀等鸟类,消灭害虫,减轻病虫危害。

2.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針对的是害虫,进行人工诱导捕杀,集中消灭,直接减少害虫数量,达到防治目的。这种方式一般是用高温消灭或者涂抹毒液等,在涂抹时,使用石灰水涂抹在树木下半部分,直接影响害虫的繁殖与对树木的影响。还可以使用性诱剂,吸引雄性害虫进行灭杀,破坏害虫的繁殖,达到防治效果。

病虫危害对于林业发展弱小的地区,影响是巨大的,要在影响扩大之前将病虫害遏制住,需要多种防治手段结合,还需林业工作人员认真负责,接受一定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结合先进的防治技术,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

为通讯作者。

作者:赵建雄 李振峰

第三篇:林业科技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策略

摘要: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虽然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关键词:林业 病虫害 防治

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 Pest Management)”、“森林保健(ForestHealth-Protection)”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境是这类病害的主要诱因,当逆境生态因子导致树木生长势下降至某一个阈值时,病原一寄主复合体开始病理过程,使寄主细胞、组织发生病变,表现出枯梢、枝干溃疡或腐烂等症状,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造成树木的死亡。生态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因此具有隐蔽性;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因此具有突发性。

这类病害在北美、欧洲以及东北亚分布广泛,各国在经历了化学防治的失败后,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抗性育种和集约栽培上,试图通过提高抗逆性和抗病性以及提高树势来最终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生态性病害由于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因此,控制的根本途径是生态控制技术。对于客观上具有或可能出现一定演替过程、形成一定自组织性而具有一定程度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功能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病虫灾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从乔、灌、草及农作物多植物种合理配置人手,提高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改造现有林和营造混交林,为系统的演替过程构建初始可启动状态,使其伴随演替过程逐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组织性,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病虫灾害功能。同时辅助以环境允许的人为措施,将病虫灾害控制在允许水平。对于城市绿化树木和干旱及半干旱地域的造林树木,客观上很难或不可能形成一定自组织性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生态性病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通过树木根系和根际土壤生态环境的改造,使其形成及促进根系的发育和发达、水分和养分的持续有效利用、病菌侵染预防和侵入后的抑制功能等,从而保健树木、提高树势、增强树木的抗逆性和抗病性,达到持续、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

作者:郑广才

上一篇:三年级数学下册论文下一篇: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