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法规案例

2024-04-22

工程法规案例(共6篇)

篇1:工程法规案例

案例一:

1998年4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与自称是××建筑集团第六分公司的乙方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约定:经甲方同意,技措费及赶工费用按实际发生进入结算价款。1999年1月双方又签订《终止协议》,该协议约定:“技措费及赶工费另行协商,如不能达成协议,此纠纷交由某仲裁委员会仲裁。”2001年5月乙方根据《终止协议》中的仲裁条款就技措费、赶工费问题向协议约定的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甲方则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向法院申请确认该仲裁条款无效。甲方认为:乙方在签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及《终止协议》时并未依法注册成立,因此根本不具有签订仲裁条款的主体资格。乙方辩称:1999年9月某建筑集团申请成立了第六分公司;而且早在1994年,某建筑集团就为乙方出具了授权其在该地区承揽工程的委托书,因此上述《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及《终止协议》有效,仲裁条款当然有效。问题:仲裁条款有效吗? 解答:

根据《仲裁法》第17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仲裁协议无效。乙方在签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及《终止协议》时尚未依法注册登记,不具有合法的民事主体资格,即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其签订的仲裁条款当然无效。尽管某建筑集团曾为乙方出具授权委托书,但由于当时乙方并未注册登记,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因此这种代理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

案例二:

基本案情:1994年6月10日,原告(香港××投资有限公司)与被告(广州××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书》,约定广州公司将其拥有的位于广州市××工业区的一块面积为2000m2的工业用地转让给香港公司,转让款共500万元。该合同签订后,香港公司即依约将转让款500万元支付给广州公司。广州公司收款后却迟迟没有办理有关转让手续。至1996年12月,香港公司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广州公司所转让的土地根本不能依法办理过户手续,为此香港公司要求广州公司返还转让金,并于1998年8月12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依法解除双方签订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依法判决广州公司返还香港公司土地转让费人民币500万元及利息,并赔偿经济损失港币28万元。而广州公司辩称,香港公司与广州公司于1994年6月10日签订了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后,该合同已于1994年履行完毕。此后,双方从未对上述合同的履行有过任何争议或补充协议,香港公司的起诉已超过了诉讼时效,请求依法驳回香港公司的诉讼请求。案件处理:

法院审理认为,香港公司的起诉已超过了法定的诉讼时效,且未能举证证实诉讼时效有中止或中断的情况,其诉讼请求依法应予以驳回,本案受理费由香港公司负担。

案例评析:

香港公司败诉关键在于其起诉已超过诉讼时效,且不能举证证实诉讼时效有中止或中断的情况。本案中,原告与被告签订的合同约定:在合同签订后三个月内,香港公司付清余款的同时,广州公司应完善用地手续,即出具有效的土地使用权证书。因此,诉讼时效期间从1994年9月10日起至1996年9月10日止。香港公司虽称其曾于1995年5月2日、1997年1月5日两次函告广州公司,但未举证证实其主张,所以未获法院采纳。因此,为了使诉讼时效延长,一定要留下证实诉讼时效中断的证据。本案中,香港公司致函给广州公司,应亲自送广州公司签收,留下回执,或通过邮局挂号邮寄,这样才能保证民事权利在被侵害时得到法律的保护。案例三

1999年9月22日被告就某住宅项目进行邀请招标,原告与其他三家建筑公司共同参加了投标。结果由原告中标。1999年10月14日,被告就该项目向原告发出中标通知书。该通知书载明:工程建筑面积82174m2,中标造价人民币8000万元,要求10月25日签订工程承包合同,10月28日开工。中标通知书发出后,原告按被告的要求提出,为抓紧工期,应该先做好施工准备,后签工程合同。原告同意了这个意见。随后,原告进场,平整了施工场地,将打桩桩架运入现场,并配合被告在10月28日打了两根桩,完成了项目的开工仪式。但是工程开工后,还没有等到正式签订承包合同,双方就因为对合同内容的意见不一而发生了争议。2000年3月1日,被告函告原告:将另行落实施工队伍。双方协商不成,原告只得诉至法院。在法庭上,原告指出,被告既已发出中标通知书,就表明招投标过程中的邀约已经承诺,按照招投标文件和《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的有关规定,签定工程承包合同是被告的法定义务。因此,原告要求被告继续履行合同。但被告辩称:虽然已发出了中标通知书,但这个文件并无合同效力,且双方的合同并未签定,因此双方还不存在合同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被告有权另行确定合同相对人。

案件审理:法院审理后认为,按照《招标投标法》第45条规定:中标人确定后,招标人应当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并同时将中标结果通知所有未中标的投标人。中标通知书对招标人和中标人具有法律效力。中标通知书发出后,招标人改变中标结果的,或者中标人放弃中标项目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第46条规定: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30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招标人和投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显然,被告的观点和行为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因此法院依据上述规定认定被告违约,并判决由被告赔偿原告的经济损失158万元。

案例评析:中标通知书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任何一方拒绝签订合同,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根据2001年6月1日建设部令第89号发布的《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规定:招标人无正当理由不与中标人签订合同,给中标人造成损失的,招标人应当给予赔偿。

案例四

某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由当地交通部门自行组织施工公开招标。招标工作主要内容确定为:⑴成立招标工作小组;⑵编制招标文件;⑶编制标底;⑷发布招标公告和资格预审通告;⑸投标单位资格审查;⑹发放招标文件;⑺组织现场踏勘和招标答疑;⑻接受投标文件;⑼开标;⑽评标;⑾确定中标单位;⑿发出中标通知书;⒀签定承发包合同。当地交通部门于2000年4月1日向施工单位发售招标文件,各投标单位领取招标文件的人员均按要求在一张表格上登记并签收,并组织领取招标文件的施工单位进行现场踏勘和招标答疑。招标文件明确规定:工期1年,工程质量优良,4月18日16时为投标截止时间。4月10日,招标小组发现原招标文件规定的招标范围有误,遂进行修改,并及时通过电话通知了所有的招标文件收受人。鉴于投标时间过于紧迫,招标人决定将投标截止日期延迟至4月24日16时。在开标大会上,除了到会的各家投标单位的有关人员外,招标小组还请来了市公证处法律顾问。开标前招标小组对各投标单位进行了资格审查,并通过了公证。在审查中,法律顾问对一家建筑企业提出疑问,这家公司所提交的资质材料种类与份数齐全,有单位盖的公章,有项目负责人签字,因此招标小组决定保留该公司标书。

问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在该项目施工招标工程中,哪些方面是错误的?请逐一加以说明。解答:

该施工招标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误:①要求领取招标文件的人员均按要求在表格上登记并签收是错误的。按照《招标投标法》的规定,招标人不得向投标人泄露其他投标人或潜在投标人的情况。②投标截止时间过短。按规定,自招标文件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最短不得短于20天。③招标人可以对招标文件进行必要修改或澄清,但应当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至少15日前,且须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招标文件收受人。案例中在这两个方面均存在错误。④开标前对投标单位资格进行审查是错误的,因为按照该项目的招标工作内容,已进行过资格预审。⑤招标小组认为那家建筑公司的标书有效,予以保留是错误的。因为该公司的标书虽有单位公章,但仅有项目负责人的签字,没有法人代表的签字,因而是废标。

案例五

2000年4月,某大学为建设学生公寓,与某建筑公司签订了一份建设工程合同。合同约定:工程采用固定总价合同形式,主体工程和内外承重砖一律使用国家标准砌块,每层加水泥圈梁;某大学可预付工程款(合同价款的10%);工程的全部费用于验收合格后一次付清;交付使用后,如果在6个月内发生严重质量问题,由承包人负责修复等。1年后,学生公寓如期完工,在某大学和某建筑公司共同进行竣工验收时,某大学发现工程3~5层的内承重墙体裂缝较多,要求某建筑公司修复后再验收,某建筑公司认为不影响使用而拒绝修复。因为很多新生急待入住,某大学接收了宿舍楼。在使用了8个月之后,公寓楼5层的内承重墙倒塌,致使1人死亡,3人受伤,其中1人致残。受害者与某大学要求某建筑公司赔偿损失,并修复倒塌工程。某建筑公司以使用不当且已过保修期为由拒绝赔偿。无奈之下,受害者与某大学诉至法院,请法院主持公道。法院在审理期间对工程事故原因进行了鉴定,鉴定结论为某建筑公司偷工减料致宿舍楼内承重墙倒塌。问题:请对此案例进行评析。解答: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40条规定主体结构为终身保修,某大学与某建筑公司在合同中约定保修期限为6个月,违反了国家强制性法律规定,因此是无效的。

某建筑公司应当向受害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包括: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造成受害人死亡的,还应支付丧葬费、抚恤费、死者生前抚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用等。

此外,某建筑公司在施工中偷工减料,造成质量事故,有关主管部门应依照《建筑法》第74条的有关规定对其进行法律制裁。

案例六

1998年,被告某工程公司与该公司职工郑某签订工程承包合同,约定由郑某承包某大桥行车道板的架设安装。该合同还约定,施工中发生伤、亡、残事故,由郑某负责。原告吴某经人介绍到被告郑某处打工。为防止工伤事故,郑某曾召集民工开会强调安全问题,要求民工在安放道板下的胶垫时必须使用铁钩,防止道板坠落伤人。某日下午,吴某在安放道板下的铁钩时未使用铁钩,直接用手放置。由于支撑道板的千斤顶滑落,重达10多吨的道板坠下,将吴某的左手砸伤。郑某立即送吴某到医院住院治疗23天后出院。吴某住院期间的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伙食费,以及出院后的治疗费用总计5310元,已由郑某全部承担。1999年2月,某法医技术室对吴某的伤情进行鉴定,结论是:伤残等级为工伤七级。随后,吴某与郑某因赔偿费用发生争执,吴某以郑某和工程公司为共同被告,提起诉讼。两被告辩称:原告违反安全操作规定造成工伤,不同意赔偿。问题:两被告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解答:

郑某与吴某形成了劳动合同关系,郑某应对吴某的劳动保护承担责任。采用人工安装桥梁行车道板本身具有较高的危险性,郑某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并临场加以监督和指导,而郑某仅在作业前口头予以强调,疏于注意,以致吴某发生安全事故。虽然吴某在施工中也有违反安全操作规则的过失,但其并非铁道建设专业人员,且违章情节较轻,故不能免除郑某应负的民事责任。被告工程公司在有条件采用危险性较小的工作方法进行行车道板架设安装的情况下,为降低费用而将该项工程发包给个人,采用人工安装,增加了劳动者的安全风险。该公司在与郑某签订的承包合同中约定“施工中发生伤、亡、残事故,由郑某负责”,把只有企业才有能力承担的安全风险推给能力有限的自然人承担,该条款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违反了我国宪法和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是无效条款,不受法律保护。工程公司应承担连带责任。

案例七

1996年3月,308国道某段改建工程由该国道指挥部发包给道桥公司。同年8月15日晚9时,乌某驾两轮摩托车上班,途经该处。由于道桥公司的施工作业区两端在夜间没有设置明显夜光标志和危险警示标志,乌某撞到道桥公司因挖坑施工而堆放在公路上的水泥石块上,经抢救无效于第二天死亡。原告封某(死者之母)难掩丧子之痛,起诉道桥公司及国道指挥部,要求赔偿原告抢救医疗费、死亡补助费、丧葬费等共计人民币35000元。被告国道指挥部辩称:308国道的改建工程,发包给施工单位承建,在施工中发生事故,应由施工单位承担责任。被告道桥公司辩称:事故性质属于道路交通事故,现交警大队未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法院不能先行裁决;308国道指挥部已发文通告施工,被告在施工作业区两端竖立明显警告标志,已做到按章施工,因乌某疏忽才酿成事故,故被告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问题:两被告应承担赔偿责任吗? 解答:

施工人不能证明事故是死者故意造成的,故乌某不承担民事责任。道桥公司在公路上挖坑施工,掘起的水泥石块堆在作业区旁,危及来往行人安全,又未设置明显标志,虽有警告标志,但其标志在夜间无明显反光功能,以致不能引起过往行人的足够注意。道桥公司的安全设施是有缺陷的,对由此造成的伤害,应承担赔偿责任。国道指挥部已把工程发包给道桥公司承包施工,其不合《民法通则》所规定的特殊侵权损害的责任主体,故不应对乌某的死亡后果承担民事责任。

案例八:

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欲建一豪华别墅,遂与某建筑工程承包公司签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关于施工进度,双方在专用条件中约定:4月1日至4月20日,地基完工;4月21日至6月30日,主体工程竣工;7月1日至10日,封顶,全部工程竣工。4月初开工,该项目楼花在房地产市场极为走俏,为尽早建成该项目,该房地产开发公司便派专人检查监督施工进度。检查人员曾多次要求建筑公司缩短工期,均被建筑公司以质量无法保证为由拒绝。为使工程尽早完工,房地产开发公司所派人员遂以承包公司名义要求材料供应商提前送货至目的地,造成材料堆积过多,管理困难,部分材料损坏。该承包公司遂起诉该企业,要求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房地产开发公司以检查作业进度,督促完工为由抗辩。问题:房地产开发公司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解答:

根据《合同法》第277条规定,如果发包人对作业进度质量进行检查,妨碍了承包人正常作业,那么承包人有权要求发包人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和损失;如果发包人的检查工作虽未妨碍承包人正常作业,但却超出了进度和质量两方面的限制,则承包人也可拒绝接受检查,或要求发包人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

房地产开发公司检查人员的检查行为,已超出了法律规定的对施工进度和质量进行检查的范围,且以承包公司名义促使材料供应商提早供货,在客观上妨碍了承包公司正常作业,因而构成权利滥用行为,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案例九:

2002年3月,甲乙双方签定施工总承包合同,约定由乙方负责某宿舍楼的施工。双方在合同中约定:隐蔽工程由双方共同检查,相应检查费用由甲方支付。地下室防水工程完工后,乙方通知甲方检查验收,甲方则答复:因公司内事物繁多,由乙方自己检查出具检查记录即可。一周后,甲方又聘请专业人员对地下室防水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发现未达到合同所定标准,遂要求乙方负担此次检查费用,并对地下室防水工程返工。乙方则认为:合同约定的检查费用由甲方负担,不应由乙方负担此项费用,但对返工重修地下室防水工程的要求予以认可。甲方多次要求乙方付款未果,诉至法院。法院对地下室防水工程重新鉴定,鉴定结论为地下室防水工程不符合合同中约定的标准。问题:复检支出费用应由谁支付。解答:

《合同法》第278条规定:隐蔽工程在隐蔽以前,承包人应当通知发包人检查。发包人没有及时检查的,承包人可以顺延工程工期,并有权要求赔偿停工、窝工等损失。在本案中,乙方履行了通知义务,对于甲方不履行检查义务的行为,乙方有权停工待查,停工造成的损失应当由甲方承担。但乙方未这样做,反而自行检查,并出具检查记录交于甲方后,继续进行施工。对此,双方均有过错。至于甲方的事后检查费用,则应视检查结果而定,如果检查结果是地下室质量未达到标准,那因这一后果是乙方所致,检查费用应由乙方承担;如果检查质量符合标准,重复检查的结果是甲方未履行义务所致,则检查费用应由甲方负担。因此,应由乙方承担复检支出费用。

篇2:工程法规案例

2000年4月,某大学为建设学生公寓,与某建筑公司签订了一份建设工程合同。合同约定交付使用后,如果在6个月内发生严重质量问题,由承包人负责修复等。

1年后,学生公寓如期完工,在某大学和某建筑公司共同进行竣工验收时,某大学发现工程3-5层的内承重墙体裂缝较多,要求某建筑公司修复后再验收,某建筑公司认为不影响使用而拒绝修复。因为很多新生急待人住,某大学接收了宿舍楼。

在使用了8个月之后,公寓楼5层的内承重墙倒塌,致使1人死亡,3人受伤,其中1人致残。受害者与某大学要求某建筑公司赔偿损失,并修复倒塌工程。某建筑公司以使用不当且已过保修期为由拒绝赔偿。无奈之下,受害者与某大学诉至法院,请法院主持公道。请问:法院该如何判决?

这个案子,质量缺陷部分为主体结构部分,根据《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施工单位应修复并进行赔偿。合同约定的保修期与国家规定不符,应认定该条款无效。具体参考: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是指对房屋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后在保修期限内出现的质量缺陷,予以修复。本办法所称质量缺陷,是指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不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以及合同的约定。

第四条 房屋建筑工程在保修范围和保修期限内出现质量缺陷,施工单位应当履行保修义务。

第六条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在工程质量保修书中约定保修范围、保修期限和保修责任等,双方约定的保修范围、保修期限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七条 在正常使用下,房屋建筑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为:

一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工程,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二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为5年;三供热与供冷系统,为2个采暖期、供冷期;

四电气系统、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为2年;

五装修工程为2年。

其他项目的保修期限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约定。

第十三条 保修费用由质量缺陷的责任方承担。

篇3:工程法规案例

交通工程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培养交通工程建设行业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主阵地, 近年来, 在全国高等示范类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 始终采取专业技术与综合素质培养“双线”并重的人才培养策略, 在取得良好的教学和培养成绩的同时, 也使得广大交通工程高职高专院校青年学生以“能吃苦、上手快、下得去、留得住”的良好信誉广泛受到交通工程建设行业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这些青年大学生是全省乃至全国交通工程建设行业发展的后备力量, 他们走上社会后是交通工程建设行业的生力军, 甚至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还将经过个人的艰苦努力成为全行业的专业能手和带头人。在这些交通工程高职高专院校广大青年学生三年左右时间的专业技术与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 强化法律法规意识和理想信念教育十分必要, 也更加重要, 对于提高培养质量, 确保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使广大青年学生得以在校三年廉洁成长, 遵纪守法, 走向工作岗位拥有明确的守法守纪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无论是教育, 还是社会实际意义都非常重大。以廉政文化为核心内容、以法律法规为重要补充的高职高专学生警示教育, 是廉洁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强化广大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益抓手, 更是交通工程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作为培养每一位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遵纪守法行为准则所责无旁贷的事情。

按照这样的要求, 交通工程建设法律法规课警示教育的目标定位可以为创新开展交通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高等级公路养护、基础工程建设领域法律法规警示案例教学, 以依托交通行业办学主线, 以全国重点交通工程示范高职院校为试点, 探索交通工程建设领域法律法规警示案例教学的新模式。教学实践以交通类高职高专院校为例, 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创新工程为契机, 将交通专业学生的廉政教育和学生党员的警示教育与《建设工程法律法规》《路桥工程安全评定与加固》等相关主要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有关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评定和法律制度的有关章节内容紧密结合, 专业课教师在基层党组织的帮助下, 共同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补充完善教学计划、合理分配教学计划学时, 将警示教育案例编写进学期的课程授课计划之中, 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案例互动分析教学法, 使交通专业学生, 特别是结合实习阶段学习工程建设标准、施工单位的质量责任和义务、工程竣工质量验收制度和法律法规等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 通过学习警示教育微课课程、分析存在施工质量问题的反面典型案例等方式, 了解和认识到违反工程建设质量标准、造成重大事故的严重生命和财产损失后果, 在受到震撼和警醒的同时, 认真端正学习态度, 积极牢记建设工程法律法规条文, 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进一步明确质量责任和义务。

二、警示案例教学主要内容

论文接下来结合《建设工程法律法规》和《路桥工程安全评定与加固》这两门核心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 具体分析在日常的专业课学习和教学过程如何实现廉政教育和学生党员的警示教育这一目标的。

第一, 《建设工程法律法规》这门核心课程在第七部分建设工程质量法律制度的相关“工程建设标准”、“施工单位的质量责任和义务”“建设单位的质量责任和义务”中引入视频案例“哈尔滨桥梁倒塌事故”和“凤凰大桥坍塌事故调查”, 目标是解决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和明确质量责任和义务以及安全的重要关系问题。

第二, 《路桥工程安全评定与加固》这门核心课程在第一章概述部分的第一节“路桥安全状况调查”中引入警示案例“凤凰堤溪沱江大桥垮塌等事故分析”, 目标是解决学生如何认识桥梁安全评定的重要性。

综合以上两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采用案例教学法, 可以使高职院校道路与桥梁专业学生能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结合交通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高等级公路养护、基础工程建设领域法律法规警示案例教学目标, 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 采用典型案例进行学习、分析、协作进而提高课程学习效果, 达到交通专业学生的廉政教育和学生党员的警示教育的目的。通过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分析以及相互讨论,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同时端正学习态度, 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树立正确的安全管理工作作风。通过分析以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难看出, 作为高职院校道路与桥梁专业安全管理和施工安全评定类课程, 其教学目标是结合道路与桥梁的专业特色, 结合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 运用案例教学方式方法搞好安全管理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 使高职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消化课堂所学到的施工安全管理知识的同时, 创新开展交通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高等级公路养护、基础工程建设领域法律法规警示案例教学, 为培养未来岗位工作一线安全管理+技能型的应用复合人才, 在工程实践中有效预防和避免企业和自身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发生, 做好预防性警示教育教学工作。

三、警示案例教学实践

交通工程建设法律法规课警示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即“案例导入”“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案例点评和总结”。其中, “案例导入”环节和“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环节是课堂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 “案例点评和总结”环节是对核心环节以及安全管理基础与法规专业知识的总结和归纳, 是对学生进行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的重点。在这些环节中, 教师始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居于次要地位;而学生是参与者和思考者, 是主要角色。交通专业学生的廉政教育和学生党员的警示教育是课堂案例教学的活的灵魂和宏观主线。

警示教育案例教学常用的导入方法是观看警示教育视频案例, 之后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每名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组讨论结束后形成统一的意见或认识, 并指派代表向全班对案例作分析、阐述观点、作小结发言。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应当始终注意组织、引导学生讨论, 把握讨论方向, 重点突出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的宏观主线。当然教师在讨论过程的始终虽然不能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 以免对学生的独立思考造成干扰, 但是, 正确引导和积极解释是不可或缺的, 尤其当学生的分析判断有误时, 教师可采取间接提问的方式, 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 加以修正。最后环节是对案例导入、问答互动环节、学生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环节以及专业知识的经验性总结和归纳。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 教师应及时总结本次讨论。总结理清案例讨论的思路、讨论的重点难点和主要问题, 达到交通专业学生的廉政教育和学生党员的警示教育与专业知识的相互融合, 融会贯通, 相辅相成, 确保实现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使广大青年学生得以廉洁成长, 遵纪守法, 为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树立明确的守法守纪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四、结束语

交通工程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培养交通工程建设行业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主阵地, 以廉政文化为核心内容的高职高专学生廉洁教育, 是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警示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法律法规课教学相结合, 创新开展工程建设领域法律法规警示案例教学, 使交通专业学生进一步夯实工程建设标准、施工单位的质量责任和义务、工程竣工质量验收制度和法律法规等专业理论知识, 了解和认识到违反工程建设质量标准、造成重大事故的严重生命和财产损失后果, 在受到震撼和警醒的同时, 认真端正学习态度, 积极牢记建设工程法律法规条文, 增强明确质量责任和义务的意识, 取得了相应的教育效果, 同时也为将来扩大警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作了有益尝试, 值得进一步探索推广。

参考文献

[1]谢正文, 周波, 李薇.安全管理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

[2]中国安全生产协会注册安全工程师工作委员会.安全生产管理知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1.

[3]同上.

[4]庄丽榕.高校构建廉政文化教育体系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 2010 (3) .

篇4:建设工程法规案例教学初探

【关键词】案例教学 案例引入 案例讨论 案例评价总结

建设工程法规是建筑施工专业一门重要课程,学习掌握相关建设工程法规知识,对于建筑业从业单位、从业人员依法从事建设活动,合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恰当履行应尽义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工程法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法》《招投标法》《安全生产法》《合同法》等法律规章知识,应用案例教学法将抽象、枯燥的建设工程法律法规条款知识、融入生動典型的建设活动实际案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建设工程法规知识解决建设活动中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一、案例教学简介

案例教学法又称“个案法”,它缘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通常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进一步理解掌握教材中相关知识、原理。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作为主要教学素材,将学生引入到实际的案例背景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面对实际工作情景的分析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许多课程教学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采用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突出的优点:(一)案例教学法可以将抽象枯燥的知识具体化,使之处于形象生动的情景中,通过联系实际工作,缩短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差距,让学生可以更清楚、更深刻地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原理。(二)案例教学可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同时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成功与不足,进而针对不足之处寻求进一步完善的方法。(三)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纯由教师讲学生听的状况,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理论知识讲授变得生动活泼,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抽象的知识原理,并能达到灵活应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成效。

二、建设工程法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首先,建设工程法规课程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建设工程法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法》《招投标法》《安全生产法》《合同法》等法律规章知识,这些法律规章知识本身显得抽象,也比较枯燥乏味,采用传统课堂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将抽象的法律规章知识具体化,通过建设活动工作中实际案例情景,拉近教学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其次,教学工程法规课程的教学目标决定了采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学习建设工程法规知识目的在于应用,学生将来毕业后在建设活动工作中,能够应用所学的法律规章知识,做到依法从事建设活动,合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恰当履行应尽义务。这就要求建设工程法规课程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结合建设活动实际工作情景,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实践应用性。采用案例教学法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最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决定了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目前,国家在各行各业广泛推行执业资格制度,建设行业也不例外,学生将来毕业后参加各级各类建设执业资格考试时,建设工程法规是必考科目之一。从考试试卷考核的内容来看,主要通过一些实际工作情景或案例的形式来检测考生对建设工程法规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来看很有必要采用案例教学法。

三、建设工程法规案例教学的实施

(一)案例引入

在建设工程法规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相关建设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来确定相应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案例背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帮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离开案例,案例教学也就无从谈起。选择适当的案例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建设工程法规教学案例通常应满足以下原则:一是实践性,指建设工程法规教学案例应符合建设活动的实际,不能随意主观臆造脱离相关建设活动;二是相关性,指教学案例必须与建设工程法规知识紧密相关,能有效地实现相应教学目标;三是代表性,指教学案例能反映建设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一般情况,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四是全面性,指教学案例背景资料应尽可能涵盖建设工程法规的主要内容。例如,在学习《建设工程招投标法》时,在实际建设招投标活动中,由于施工单位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方式,可能导致投标文件被拒绝,或者成为废标,情形严重的甚至可能被没收投标保证金,给施工单位造成巨大损失。根据上述案例选择原则,对于建设工程招投标法案例选择时,则应尽量涵盖什么样的投标文件会被拒绝,或者成为废标,甚至被没收投标保证金情况方面的建设工程法规知识。教学案例具体内容如下。

【背景资料】

某建设工程项目依法进行招标,招标文件规定2011年3月15日为投标保证金提交的最后时间,2011年3月16日上午9:00为投标截止时间。A、B、C三家公司在2011年3月14日提交了投标保证金,在2011年3月16日上午,A公司由于路上塞车赶到投标现场时已是9:01,但此时开标工作尚未开始,B公司在2011年3月16日上午8:30递交了投标文件,由于时间仓促投标文件密封签上忘了加盖单位公章,决定在开标时予以澄清说明,C公司在2011年3月16日上午8:45递交了投标文件,为了满足招标文件要求,在投标文件中伪造了一项工程业绩证明资料。

【问题】

招标人是否应接收A公司递交的投标文件?说明理由。

B公司递交的投标文件是否应作废标处理?说明理由。

招标人对C公司提交的投标文件及投标保证金可做怎样的处理?说明理由。

(二)案例讨论

建设工程法规案例教学目的在于配合课堂教学进度,通过教师教授有关建设工程法规条款知识,然后进行案例引入,组织案例讨论。例如在讲授完建设工程招投标法知识后,引入上述案例背景资料,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和督促学生应用招投标法知识,经过调查研究、独立思考、独立决策、小组讨论、集中交流,最终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具体来说应遵循以下步骤:

学生熟悉案情,拟写发言提纲。案例背景资料及问题一般提前一周左右印发给学生,学生课前预习熟悉案例,然后查阅资料,调查研究,解答问题,拟写发言提纲。比如在组织建设工程招投标法教学时,我将上述背景资料及问题提前分发给学生,有的学生非常认真,上网搜索招投标法相关资料,有的走访招标代理公司、施工企业,请教有关专家,深入调查研究,做好案例讨论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学生课前准备的检查督导工作,并将学生拟写的发言提纲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分组进行讨论,推荐小组代表。为了便于案例讨论顺利开展,采用4-6人一个小组的形式进行。由于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性,在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时,一般遵循“异质分组”的原则,即各小组成员由不同层次学生组成,推选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各小组长负责召集本组内学生进行组内案例交流,这一阶段工作可安排在自习课或课余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后综合各人不同意见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完善讲话稿,推荐口头表达能力强的优秀学生作为小组代表,准备参加全班的案例讨论。

全班案例讨论,各组代表发言。全班案例讨论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各组代表逐个上台发言,为保证公平性,发言顺序采用抽签方式确定,在各小组代表发言时,要求其他各组成员保持安静,并做好记录;第二阶段各小组观点相互辩论,目的是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最终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例如,在组织建设工程招投标法案例教学时,在案例讨论阶段,根据前述案例背景资料对问题1,有的小组认为招标人可接受A公司递交的投标文件,理由是路上塞车属于客观原因而非主观意愿,同时迟到仅1分钟时间且开标工作尚未开始,不会影响到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也有小组认为招标人应拒绝接收A公司递交的投标文件,理由是A公司递交投标文件时为9:01,而招标文件载明的投标截止时间是9:00,依据招投标法的有关规定,招标人应拒绝接受投标截止时间以后递交的投标文件。对问题2,有的小组认为B公司递交的投标文件应为有效标,原因是投标文件密封签上未加盖单位公章,显然属于一般性工作失误,不影响投标文件的实质性内容,经过澄清说明之后不影响投标文件的有效性;但也有小组认为,B公司递交的投标文件应作废标处理,因为投标文件密封签上未加盖单位公章,可能会影响投标文件的法律效力,失去法律效力的投标文件应作为废标处理。对问题3也引起了各组间的激烈讨论,大家各执己见针锋相对,可以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此阶段,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加以引导,为大家创造一个有序、自由的讨论氛围,不必参与讨论和发表个人意见。

(三)案例评价总结

在学生对有关建设工程法规案例讨论结束后,首先,教师应对各小组的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依据各小组表现情况评选出优秀、良好、一般三类等级,并记入平时考核成绩,作为学生学期综合成绩评定的一部分,以此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要根据案例背景资料及问题,并结合学生小组发言情况,进行归纳总结,阐明有关建设工程法规案例分析的要点,指出各小组发言讨论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例如,在前述招投标法案例教学时,根据背景资料对问题1的分析应主要围绕“投标截止时间”这一要点进行,并结合招投标法有关规定展开论述,而不是从“情理”上去推论,情与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前面谈到的各小组对问题1所持的两种不同观点,孰是孰非也就不言而喻了。最后,在教师评价总结结束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独立撰写案例分析的心得体会报告,由教师逐份批阅,评定作业成绩,以此锻炼学生运用建设工程法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有关建设工程法规条款知识的理解。

实践表明,建设工程法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抽象、枯燥的法律法规条款知识融入生动形象的典型案例中,通过建设工程法规案例引入、案例讨论及案例评价总结教学环节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建设工程法规知识的理解掌握,从而最终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建设法规知识解决建设活动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2]徐艷霞.引入案例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J].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6(11).

篇5:工程法规案例

7.2 法律责任相关法规的解读

7.2.1法律责任的概念和以及建筑法中的连带责任的归纳

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与道义责任或其他社会责任相比,法律责任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承担法律责任的最终依据是法律。承担法律责任的具体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最终依据一定是法律;二是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即法律责任的履行由国家强制力保证。

1.法律责任的分类

(1)以引起责任的行为性质为标准,一般可将法律责任进行如下分类。1)民事责任是指由于违反民事法律、违约或者由于民法规定所应承担的一种法律责任。

2)行政责任是指因违反行政法或因行政法规定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3)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所必须承担的,由司法机关代表国家所确定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2)根据各责任人之间的共同关系、可将共同责任分为按份责任、连带责任。

1)按份责任是指各责任人按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各自向外承担一定份额的民事责任。2)连带责任是因违反连带债务或法律规定等而对外承担共同的连带责任,各个责任人之间具有连带关系。而连带关系是指各个责任人对外不分责任份额,不分先后次序,而是根据权利人的请求承担责任。连带责任的承担必须由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

2.我国《建筑法》中有关连带责任的归纳

对权利人而言,连带责任相比按份责任更充分、更便利也更有效保护权利人的利益。在法律责任的规定中,建筑法规定了大量的连带责任,以体现建筑法的公法性的特点。以下是建筑法中连带责任的总结。

1)共同承包方连带向发包人承担责任。联合共同承包人对承包合同的履行承担连带责任。

2)总承包人与分包人连带向发包人承担责任。分包人就其完成的工作成果与总承包人向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

3)勘察、设计和施工总承包人与分包人连带向发包人承担责任。总承包人与分包人向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

4)实际施工人与接受分包人或出借资质单位向发包人连带承担责任。违法分包、非法转包与接受分包人或出借资质的单位共同向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

5)监理单位与承包单位向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工程监理单位与承包单位串通,为承包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给建设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与承包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6)监理单位与采购者共同向被侵害者承担连带责任。如果监理单位将不合格的结果按照合格签字确认,造成损失,与采购者共同向被侵害者承担连带责任。

7)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共同向被侵害者承担连带责任。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串通、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造成损失的,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共同向被侵害者承担连带责任。

7.2.2参与建设工程项目有关主体可能涉及到的刑事责任

建筑业是一个以建筑产品为生产对象,从事建筑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业,是国民经济五大产业之一。根据行业的业务范围的不同,建筑业主要主要包括勘察设计业、建筑安装业、建设工程咨询业(包括招标投标代理机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工程建设监理机构等)三大类。由于建设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不确定性因素多等因素,其参与主体可能会涉及以下刑事责任。

1.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本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并属于单位犯罪,但实行的是单罚制,即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

2.串通投标罪。串通投标罪是指在招标投标过程中,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报价,损害招标人或者其他投标人的利益,情节严重,或者投标人与招标人串通投标,损害国家、集体、公民的合法利益的行为。

3.中介组织人员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中介组织人员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是指承担资产评估、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行为。

4.中介组织人员出具文件重大失实罪。中介组织人员出具文件重大失实罪是指承担资产评估、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出具的证明文件有重大失实,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5.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是指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行为。

6.向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向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7.行贿罪。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8.对单位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的,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上述单位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

9.单位行贿罪。单位行贿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

7.2.3作为受托人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在委托合同中的法定义务

工程造价咨询单位与发包人签订的是委托合同,作为受托人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除应履行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的义务外,还必须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前者称为约定义务,后者称为法定义务,约定义务会因合同的前提条件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法定义务应该是相同的。同时,并不因为在合同中未约定而免除。因此,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必须明确作为受托人应履行的法定义务,以免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在履行委托合同过程中,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应在委托权限范围内处理委托事务

《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管理办法》第20条规定“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应当在资质证书核定的范围内承接工程造价业务,禁止超越资质等级和资质证书核定的范围承接工程造价业务。” 2.应亲自完成委托事务,不得任意转托他人处理委托事务

相关中介机构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亲自处理委托事务。为此,应当规范机构内部的组织体系,严禁挂靠而形成所谓的“特约”行为。

3.应积极、勤勉和谨慎地履行委托事务

相关中介机构应当遵循规范、科学、合理和周密的工作流程,严格审核程序,使委托事务的成果报告符合“合法、科学、真实、完整、准确”的标准。

4.应当充分履行报告义务

《合同法》第四百零一条规定:“受托人应当按照委托人的要求,报告委托事务的处理情况。委托合同终止时,受托人应当报告委托事务的结果。”因此,相关专业的中介机构应按委托合同的约定向委托人报告成果,报告的成果不仅要从时间上、形式上,更要从质量上符合法定和约定的要求。

5.应当充分履行前合同义务和后合同义务

无论在签订委托合同洽谈中,还是在履行委托事务过程中,或是在委托事务履行完毕后,在这三阶段中受托人所知悉的商业秘密,受托人都有保密的义务。

7.3 法律责任相关典型案例分析 7.3.1基本案情

本案有两个被告人,一个是企业法人,一个是与该企业法人有牵连的朱某。被告人上海某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法人被告),是香港某公司在沪投资成立的外商独资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被告人朱某是香港某公司的董事兼副总经理,以与法人被告合作经营的方式负责上海内销房地产业务。1994年2月21日,香港某公司董事会决定,被告人朱某可分得合作所得纯利润的30%并可预提。1994年3月8日,被告人朱某与法人被告签订协议,约定凡由法人被告出资、被告人朱某经营的内销房地产,被告人朱某得纯利润的30%,法人被告得纯利润的70%.截止1995年6月,双方联合开发了七个内销房项目,均系由朱某具体联系,具体操作,并负责经营管理。

期间,被告人朱某将其中170万元以现金或存款凭证等方式送给国家工作人员某三人。1996年5月2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分院向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指控法人被告犯有单位行贿罪,提请法院分别追究法人被告及其直接责任人被告人朱某的刑事责任。

7.3.2争议焦点

1)单位犯罪的特点和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各有什么特点? 2)本案法人被告犯单位行贿罪在事实和证据上是否成立? 3)是否可认定本案法人被告犯单位行贿罪? 7.3.3简要评析

1.单位犯罪的特点和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的特点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研究或者由负责人决定,由单位直接责任人员具体实施的犯罪。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是单位本身犯罪,而不是单位的各个成员犯罪之和。

2)是经过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由负责人员决定的,并且与其经营活动具有密切关系的。

3)是出于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

由于单位犯罪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则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整体性,即单位犯罪责任是单位整体的刑事责任,而不是单位内部各成员的刑事责任。

2)具有双重性,即原则上除追究单位整体的刑事责任外,还要追究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3)具有局限性,即单位不可能成为一切犯罪的主体,并且适用刑罚也是有限的,即只能判处罚金。

2.本案法人被告认定犯单位行贿罪事实不清同时证据不足

根据刑法理论,犯罪构成有四个共同条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与犯罪主观要件。

而单位行贿罪的主观要件是故意犯罪,但是,而本案中认定法人被告有单位行贿故意的事实是不清的,证据是不足的。首先,被告人朱某不是法人被告的董事兼副总经理,只是香港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其次,可预提利润是法人被告与被告人朱某的约定,朱某预提利润是按约行使权利,至于被告人朱某预提利润后如何处置,与法人被告已无关。再次,没有证据能证明法人被告的法定代表人及有关董事知道被告人朱某要向国家工作人员酬谢的事实。最后,也没有证据证明法人被告为此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

认定法人被告具备犯罪客观要件在事实和证据上也是有问题。首先,没有证据证明被告人朱某是以法人被告的名义给予他人现金的。其次,不能证明被告人朱某给予他人的现金就是法人被告的。再次,被告人朱某已预提的30%利润远远超过人民币170万元。若认定被告人朱某用于送人部分的钱是法人被告的,而其个人投资或存入银行的钱属于被告人朱某本人的,明显违背逻辑。

刑事诉讼依据的案件事实是指能够为证据所证明的事实,不能为证据所证明,就不能说是事实;本案中认定法人被告犯单位行贿犯罪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3.本案现有的材料并不能证明法人被告已构成单位行贿罪

单位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而单位行贿罪,应该同时具备下列四个要件:

1)犯罪主体是法人,载体是法人的主管人员或其他工作人员;

2)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法人具有行贿的直接故意,且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

3)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法人违反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 4)犯罪的客体是侵犯国家机关的廉洁性。

篇6:会计法规案例

某企业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三年内面那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待遇。当税务局要求该企业进行纳税申报时,会计小王认为,既然本企业享受免税待遇,就不用纳税申报了。

企业会计人员小刘在纳税申报时注意到,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到银行开立存款账户时要持税务登记证件,开立账户后要将账号向税务机关报告。小刘想,法律做这样的规定,一定是为了防止个别纳税人逃避税务机关的监管进行偷税。

2011年3月,企业新增营业项目,该企业单位负责人认为企业名称未发生改变,不需要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手续。

答:(1)小王看法不正确。根据规定,纳税人享受减税、免税待遇的,在减税免税期间仍应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

(2)小刘想法正确。利用银行系统降低税收成本,防止偷税是有效地做法。税收征管法规定纳税人需持税务登记证件开立银行账户,并向税务机关报告其全部账号,在账户和税务登记中互相登记账号,将设立账号与税务登记管理联系起来,增强银行在税源监控中的作用,提高了税务登记在法律中的地位。

上一篇:红千层的养殖方法及生长习性下一篇:马坝初级中学节能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