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宝的词义

2024-04-30

瑰宝的词义(共6篇)

篇1:瑰宝的词义

瑰宝的词语来历

瑰宝这个词语在《拾遗记·周》中有记载:“瑰宝殊怪之物,充於王庭。”,另外在《吴都赋》中有这样的语句:“窥东山之府,则瓌宝溢目。”

篇2:瑰宝的词义

唐宋词虽然远离我们有近千年之久,但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瑰宝千年不朽,仍然活跃在当代人的心中,影响着现代文化生活,让我们从中得启示,受教育,可以用来滋润、丰富、提高我们的人生。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唐宋词与当代文化生活。这是个比较宽松的题目,也是大众化的题材。唐宋词时过千年仍活在人们心中

唐宋词是我国古文化的瑰宝,大家从小学就开始学了,有的孩子刚出生不久,父母就让孩子背诵唐宋词了。但毕竟唐宋词远离我们七八百年了,有的甚至上千年了,年代虽然久远,可它并未尘封起来,仍活在我们的心中,还活跃在我们当代的文化生活中。这里我先举几个例子:

1923年,梁启超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苦痛中的小玩意儿》,这一年他非常不幸,老伴生病多年后,在这年中秋节过世了。最后半年中,他一直陪伴在妻子病榻旁边,整天听到病吟吟的声音,心情非常难受。妻子病重时,他几个孩子还在美国读书,赶过来给母亲送终,天天痛哭流泪。

妻子去世料理完后事,孩子又要到美国求学,梁启超当时说:“丧事初了,爱子远离,局势动荡,兵变如麻。”加上当时正是寒冬腊月,刮大风下大雪。大家想想看,梁先生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是极度糟糕的,心境到了人生的最低谷。

这段时间梁先生拿什么消遣郁闷心情呢?他的案头放着一部《宋六十家词》和一部王幼霞刻的《四印斋词》、一部朱古微刻的《彊村丛书》。他说除了爱女之外,“词人”便是我唯一的伴侣。

梁先生博览古今,学问非常高深,在他最痛苦的时候,别的书都不看了,只读唐宋词。看了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想像,当一个人精神孤立无援时,可用唐宋词来慰藉心灵的创伤,得到精神伴侣。梁先生此时夫人去世,苏东坡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我想梁先生当时肯定反复读过这首词的,来悼念他的亡妻的。

梁先生肯定也读了柳永的“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表达爱子远渡重洋时的心情。当时不像现在,十几小时就到美国了,到达后一个电话打过来了,报个平安。过去到美国是何等艰辛,要坐轮船远渡重洋,至少要半个月一个月。

梁先生在精神、感情缺失的时候,就是在读唐宋词中得到了排解。

还有个例子。我前几年去台湾讲学,要回大陆的前一天晚上,有朋友带来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老先生说有件事相求。我听老先生是山东口音,知道是从大陆过去的。老先生在台湾呆了几十年,尝尽人间沧桑,如今孩子都到美国去了,身边无亲人,非常寂寞。他说年轻时曾读过一首词,谁写的记不得了,只记得其中两句: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问了许多人都不记得了,现在想请教一下我,能不能找出这首词来。

我说老先生您问对人了,这首词我熟悉,是宋代朱敦儒写的《西江月》: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需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青史几番春梦,黄泉多少奇才。不需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相信这位老先生从大陆到台湾,这几十年肯定受过许多许多磨难,历尽苦难。所以我回房间就找笔把这首词写给他了。第二天他来了,一看连说,对对对,杨教授你帮我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朋友”,非常高兴,非常激动。他说一定要请书法家朋友把它写下来,挂在书房内,没事时躺在摇椅上摇头晃脑地读几遍,陪他从容度过晚年。

现在年轻人看来,这首词有许多消极的东西,很悲观,但对许多受过磨难的老年人来说,是很有感触的。这件事让我很感动,没想到在台湾还有这样一位老先生念念不忘宋词。还有件事。“文革”期间许多老干部、老知识分子蒙冤,受了不少磨难,后来许多人在回忆录中都提到一件事:当年在最黑暗的岁月里,前途渺茫,家人生死存亡都不知道,什么书也不能看,支撑他们的精神力量是什么呢?就是背唐宋词,其中苏轼的《定**》背得最多: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是宋代大文豪苏轼被贬时写的。当时他政治上十分落魄,经济上也很困难,有一天和朋友在野外散步,突然天下起大雨,其他人都跑去躲雨了,只有苏轼一个人不慌不忙,哼着小曲,手中拿着竹竿,穿着草鞋,从容地在雨中漫步。

你看看:“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表面上写对待刮风下雨的态度,不怕刮大风下大雨,风雨过后,也无风雨也无晴,其实就是写对待人生的态度,教育人们要正确对待碰到困难和挫折,宠辱不惊,处变不乱。

许多老干部、老知识分子就是从宋词中汲取精神食粮,得到精神鼓舞,坚持活下来的,等到后来平反昭雪。

上述三个例子,说明唐宋词博大精深,仍活在现代人的心中,给我们以精神给养。唐宋词给人审美愉悦

前几年大陆、港、台刮起一阵“琼瑶风”,大学校园里人手一本“琼瑶”风靡一时,俘虏了多少少男少女们的心。古代文学在大学遇到很大挑战。

我去台湾讲学时,有位台湾教授对我说,现在大学生上课都不专心了,整天躲着看“琼瑶”,怎么办呢?我说,我去给大学生们讲十分钟的话。

我对台湾大学生说,你们这么迷恋琼瑶,其实琼瑶的精神来源、审美来源,就是出自我们老祖宗的唐宋词。学生们听后不相信,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我说不信我来列举一下琼瑶的书名给大家看看:

《心有千千结》——“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庭院深深》——“庭院深深深几许”(冯延巳《鹊踏枝》)

《一帘幽梦》——“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

《烟锁重楼》——“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明杨慎《临江仙》)

《匆匆,太匆匆》——“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相见欢》)

《彩云飞》——“只知长作碧窗期,谁知东风吹散彩云飞”(冯延巳《虞美人》)《水云间》——“笙箫吹断水云间”(李煜《玉楼春》)

《寒烟翠》——“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琼瑶非常聪明,知道小说要吸引读者,首先名字得起得优美。她小时候读了几百首唐宋词,这些小说名字就是从宋词中信手拈来的。

唐宋词也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街上许多招牌,一种是俗得不得了,比如“康师傅方便面”,“阿六杀猪菜”,用土得掉渣的名字吸引大家去消费;另一种招牌是起个高雅得不得了的名字,比如明明是小小的理发店、茶馆、花店等,都起个非常好听的名字,用宋词里的词牌名。比如

美容院:千娇面、风剪云、点绛唇、玉簪螺髻、小唇秀靥。

音乐茶座:风入松、风箫吟、献仙音、弦解语、月下笛。

鲜花店:蝶恋花、沁园春、木兰花、一丛花、满庭芳、留春住。

最有意思的是我在苏州看过一个美甲店,起个名字叫“红酥手”,这个名字起得好啊,这是陆游写的词:“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么美的名字令人过目不忘。许多年轻人发短信表达感情,找不到合适的词,就从唐宋词中寻找,比如“天涯何处无

芳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所以直到今天,古老的唐宋词仍然活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活在我们的嘴边、手边。唐宋词仍能与现代人产生共鸣

唐宋词虽说离我们现在七八百年了,但为什么还时时感动我们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古代人生与当代人生状况基本是相似的,尽管形态、表现有差异,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古代人对人生哲理、对人生的思考,到现在还有启示意义;古人的许多人生遭遇,当代人还在重复,所以两者一拍即合,容易产生共鸣。

唐宋词蕴藏着丰厚的人生意蕴和对人生的种种思索。古人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遭遇,现在人也一样,古人逃不了,现代人也逃不了,将来还是逃不了。古人写的这些富有哲理的诗词,就是留给我们永远的精神食粮。

其次,中国人的民族心理根深蒂固,一脉相承的,虽然时代变化,但还是改不了。古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在也一样,甚至更严重。许多移民到国外的华人,第一代仍会保持着国内传统基本不变,重亲情、乡情,思故乡,到第二代第三代后才稍有变化。这里再举一个例子:

丰子恺是大诗人、散文家、大画家,他在《谈自己的画》文中写道:年轻时欢喜读与人生根本问题有关的书,欢喜谈与人生根本问题有关的话,可说是我的一种习性。我从小不欢喜科学而欢喜文艺。为的是我所见的科学的书,所谈的大都是科学的枝节问题,离人生根本很远;

而我所见的文艺书,即使最普通的《唐诗三百首》、《白香词谱》等,也处处含有接触人生根本而耐人寻味的字句。我读了“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便会设身处地做了思念故园的人,或江楼相忆者之一人,而无端地兴起离愁。读了“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便会想起过去的许多的春花秋月而无端地兴起惆怅……

现代人读了这些诗词仍会与古人产生共鸣。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喜欢写诗词。他在《词钞自序》中说,他读词分三个阶段:少年冶游学秦(观)、柳(永),中年感慨学苏(轼)、辛(弃疾),老年淡忘学刘(克庄)、蒋(捷)。意思是说少年的时候风华正茂,喜欢到处游玩。冶游是有特定含义的,是指与许多年轻貌美的歌妓去游玩,所以喜欢读秦观、柳永等大量描写爱情的词。到中年时,少了年少轻浮,多了些沉稳,不再迷恋风花雪月,开始读苏轼、辛弃疾的词了,感慨悲壮,激情昂扬;到了老年时,要安分,知天命,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平淡地对待晚年,因此开始读刘克庄、蒋捷的词了。

唐宋词对我们的启示

唐宋词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寓意深刻,而且还能教育人们热爱生命、珍惜人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都能从中得到教育,找到人生良药。

热爱生命,珍惜人生。现在有的年轻人不热爱生命,不珍惜自己,当然也就不珍惜他人的生命,比如马加爵,家人好不容易把他培养成大学生,他为了一点矛盾就把好几个同学杀了;北京还有个大学生闲得无聊至极,用硫酸泼动物园里的黑熊,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对生命的摧残上。唐宋词在很多方面给人以生命的启示、教育。

王观《红芍药》:人生百岁,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小,又十年昏老。都来五十载,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载之中,又宁无些个烦恼……

意思是说人活到70岁已经非常稀罕了,但小孩子不懂事,要除去十年,最后十年老眼昏花,干不成什么事业,也要除去。剩下的50年还有一半是在睡梦中度过的,另一半25年还在许多烦恼中度过的。所以人生苦短,要珍惜生命,要做有意义的事情。

秦观《江城子》:韶华不为少年留。

李煜《阮郎归》:留连光景惜朱颜。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过去我读这首词觉得不太理解,花叶子落了还要伤心,这不是无病呻吟嘛,其实现在再细读读,体味一下,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是对生命的留恋、眷恋,提醒人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现在人们心态大多浮躁,感情粗糙,多读读唐宋词,对我们感情细腻、感情丰富是非常有帮助的。

要知足戒贪。许多唐宋词还教育我们要知足戒贪,奋发有为,担负起社会责任来。大家可以看看以下几首词:

苏轼《哨遍》:蜗角功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大家都在抢呀、争呀,功名利禄,金银财宝,其实都是蜗牛的角,是蝇头微利,大家忙来忙去,最后有什么意思呢?

赵长卿《水调歌头》:天下事,无穷尽。贪荣贪富,朝思夕计,空劳方寸。

僧晦庵——《满江红》:枉费心神空计较,儿孙自有儿孙福。

辛弃疾《水调歌头》:万事几时足?日月自西东。无穷宇宙,人是一粟太仓中。《贺新郎》:悟人世,正类春蚕,自相缠缚。

《满江红》: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

《最高楼》: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

上面几首词大家读后有什么感受?人生短暂,算来算去,斤斤计较,最后是一场空,何必呢?人与大自然相比实在太渺小了。尤其是辛弃疾写《最高楼》非常有意思。当时辛弃疾要辞官,儿子说怎么能辞官呢?那样就没了俸禄。“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表面是骂儿子,其实是在骂贪官污吏。

奋发有为,担起社会责任。

岳飞《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文天祥《沁园春》: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人生翕欻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岳飞把抗金作为毕生的事业,辛弃疾把了却君王天下事当作自己的责任,文天祥说的“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当然有点愚忠的味道在里面,但主要还是表现词人敢于承担社会责任。

挫折教育。现在小孩子缺乏挫折教育,受不了一点风浪,一点点小事回家就哭鼻子;年轻人恋爱不成、求职不成,就要跳楼。

苏东坡的词可以作为年轻人挫折教育的典范。苏东坡年轻时就中了进士,后来因为反对变法,得罪了皇帝,从湖州知府被贬黄州去,后来又得到重用,官复原职,再后来又贬到广东,再贬到海南岛,住在牛棚里,那里环境十分恶劣,蚊子大得像苍蝇。但苏东坡仍很乐观,坚持活下来。

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

唐宋词与当代的流行歌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遥相呼应。

宋代的柳永当时是著名的写词高手,许多歌妓都去找柳永,只要柳永写的曲子,她们一唱就红。当时西夏有个人曾说过,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张志和的词《渔歌子》:“西塞山下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被谱成曲子唱到日本去。还有个传说,说柳永写的《望海潮》中说杭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首词一直传到北方的金国,金国国君看了这首词后说:啊,美呀,江南风光实在太美了,一定要占有它,所以就发兵南下,一直打到安徽当涂附近才败兵回去。这就是有名的因一首词而引发的战争传说。可见诗词文化的影响力有多大。

许多宋词谱成曲子,到现在还在流行歌唱,比如邓丽君就有专门唱唐宋词的曲子,非常优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有些描写爱情的歌曲:“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么优美的意境呀!

篇3:我心中的精神瑰宝——“月星”

由于当时厂里的氧化设备尚处于草创阶段, 氧化沥青日产量仅8�10吨, 还不够一台油毡机组的用量于是支部进一步发动群众, 挖掘群众智慧受到群众你一个、我一条凑起来的100个“金点子”的启发, 革新小组再次摸清氧化和油温的关系, 掌握了规律, 调整了技术组织措施, 使氧化沥青日产量达到25吨, 满足了生产之需仅1956年到1958年3年间, 上防厂机械类革新项目达丨76项, 其中投入使用的105项, 油毡生产机械化程度顿时跃升至80%“月星”牌纸胎油毡年产量达到145万卷, 一等品率98.7%, 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列全国之首产品开始远销港澳、东南亚和非洲因业绩卓著, 上防厂被授于“上海市先进企业”, 多次受到国家建材主管部门通报表彰_在创制出企业历史上第一套氧化设备的鼓舞下, 自动送纸机、自动加砂机、自动脱芯卷毡机、自动面油输送机等一大批充满上防人智慧的机械化设备纷纷面世最后又对油毡生产的2台主机——制毡机成功进行了系统化改造和炽热的设备革命交相辉映的是令人振奋的材料创新固体避水浆 (仅此一项即可节约年包装费用近20万元) 、沥青防震纸、矿渣棉油毡、玻璃布油毡、红色油毡、彩色防水涂料、荧光防水涂料等近20项新产品先后问世, 其中不少新品更是全国独步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月星”星光照耀下的各级干部头脑里只想着一件事:尽快把油毡生产水平搞上去, 把中国品牌搞上去那时, 他们上下班和工人们一样骑自行车、挤公交;遇到难题和工人、技术人员一起熬夜想点子;困了找个地方靠一靠, 饿了和工人们吃一样的饭菜……论功拜将时, 他们便习惯性地集体消失, 将“技术标兵”、“革新闯将”推上前台, 把荣誉全部让给一线职工当时, 这些勤劳智慧的人防人也许还不知道上述数据对新生的中国建筑防水行业、对诞生于旧中国时代的“月星”品牌意味着什么, 它们将会产生哪些深刻而深远的影响但毫无疑问, 上防人创造了历史1968年9月, 上防厂迎来了第一批应届毕业生。这犹如在肥沃的土地上又下了一场春雨, 注定将为“月星”品牌注入青春勃发的活力时光如梭进入7 () 年代后, 中国社会逐渐进入经济发展起步期的前夕因社会口碑不错, “月星”产品供不应求, 越来越紧俏但厂内釜式氧化所带来的三废排放不仅使厂区形象变差, 也严重影响工人和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厂长吴秋明为此常常苦恼不已一次, 吴秋明和石油部洛阳第二炼油设计院一资深设计师闲聊时, 偶然得知大港油田有一套塔式氧化设备, 让他喜出望外。事隔不久, 由厂支书符德兴率队的技术小组马不停蹄赶赴大港油田炼油厂, 进行实地考察不久, 考察报告出来了:这是一套代表当代国际先进工艺水平的塔式氧化沥青设备它具有生产连续、热能消耗低、稳定性佳、产量高等优点, 尤其是采用密闭式管道化生产, 尾气易处理。如上防厂采用此项工艺, 不仅沥青产量将大幅提高, 现有生产设备存在的三废排放处理问题也将迎刃而解上此套设备的中请报告一报上去, 很快就被批了下来1979年, 上防厂投资100万元的塔式沥青氧化设备调试成功, 正式投入生产从此, 操作工不再直接接触沥青, 已沿用20多年的釜式 (敞开式、间歇式) 氧化工艺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工业史上第一台塔式沥青氧化设备也就此诞生>七八十年代, 油毡的主要生产原料是沥青和板岩粉, 上防厂每年需氧化沥青4.8万余吨, 板岩粉料2万吨以上;每年的排放量也是惊人的, 废气大约丨500万立方米, 粉尘百余吨·:‘41979年行业首家投入使用塔式沥青氧化设备

19X4年8月, 上防厂投资丨6万元, 命石油部洛阳第二炼油设计院设计、上防厂自行制造和安装的焚烧加热炉正式投入运转作为塔式氣化设各的配套, 它其有加热沥青和处理排放有害气体的双立功效塔式氣化设各工作时所产生的大j废气通过焚烧加热处理后, 在设备下风口已闻不到往常惯有的恶处味其次, 能托也大幅下降, 每年节约燃料油285吨, 废气中5%的可燃成分仍可舟利爪时隔不久, 上防人又成功治理了三废排放中的最后一个顽疾——粉尘排放数十年来, 制毡生产中石粉千法撒布工乞一以贯之, 不仅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成本控制不易, 更造成厂区扬尘满天的恶劣环境, 影响工人的健康.) !]边居民也意见很大溫法涂布新工艺的僙空出世, 从根本上改变了一切.··月里”里光终于可以清澈地撒满上海市裕德路丨6号的32亩土地以往, 上防厂的纸胎油毡产品以35 (W为主丨986年初, 厂供销科经市场调查发现.市场上出现了少量劣质油毡当年, 上防厂就生产出了既能满足低端客户的需求、又能夺回被劣质产品占领市场的产品——“月麥”牌250#纸胎油毡山于产品低端不低质, 用户市场反应良好据统计, 当年因生产250#油毡 (与生产350#油毡相比) 减少沥青用量约900吨, 单位沥青创利率从212元/吨上升到3K) 元/吨.创利率增加49%,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耶个时期, 上防厂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咎个方而, 也都是違材企业的标兵上防厂占地而积2丨300余平方米, 迷筑密度近8 (权, 但鉍化而积超过3 0 (H) 乎方來, 人均綵化而积达到6平方米厂区内乔木、灌木及各类花卉200多种、3 300多棵 (抹) ;乎而秌化、企立綠化、/i·顶綠化类型各并、布豹合理, 疏密冇致、苍翠繁茂职工精神文化活动丰富, 自80年代中叶始创的“月星"杯菊花展、职工合唱丨II、球迷协会、钓A协会、月里文化艺术节、职工思想文化研究会、上防集闭报等咎吳活动, 都开展得冇声有色.经上海各大主流媒体的尽情渲染.更而社会各界传达出上防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人文气息第二代上防人继承了前I技术创新的基因, 州不断涌现的创新成裝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各项性能指标超过老产品蛊油防水油骨的··像胶沥青防水嵌縫骨”, 与I万元/吨的日本产品性能相差无几, 而价格仅为其一半:93。C不流淌无气泡、-丨0�c不开裂的“高质防水油毡”;采用国产无纺布、各项物理性能不亚于日本同吳产品的“高延忡性油毡”:适州性广、耐久性好、施工方便的“水性石拂沥青防水涂料”、“电现青”、"深冷粘结别”、“姑基隔热反光防水涂料"等多项创新产品, 均填补了闻内空白持续不W的科技创新, 3丨领着企业前进的步伐在上个世纪80年代, 纸胎油毡仍在嗝主角的那个年代, 上防厂已形成了“月S.”品牌三大系列、十儿个品种的产品体系;实现了企业现代化装备的升级换代;完成了国家二级企业管理极式的全面後盖.使企业其备了国内一流的自制设各, 主要产品“月i T·牌油毡荣茯“凶家拫质奖”、··全闻免检产品··等荣誉你兮, 上防厂也被投予“国家二级企业”等荣脊称号邵时, ··月星”产品销作迪布全阗4 (价以上的省市, 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在全闵同行业中遥遥领先分析··月策··的成长轨迹可以看到, 8 () 年代末时“月/T品牌已从当年对产品经济的单一追求, 逐漸进入到湿法涂布新工艺应用前.车间内也箝粉尘漫天I9X«) 年丨2月“上防厂第七届运动会"剪彩

篇4:被淡忘的瑰宝

青釉双人跪顶鼓式尊。(图1)高20.9厘米。在一块长方形板上,雕塑了两位梳发髺,身穿开襟长服的青年侍者,跪立相背,头顶一鼓,双手扶持。鼓横立,两面有鼓钉纹和弦纹,鼓身两侧雕塑兽首,鼓身顶部置一立沿方口。施青釉,釉层薄,厚薄不均,大部分与胎体融合,呈土锈色。底板四侧和底部无釉。胎质较粗,呈铁褐色,胎体厚重。

此青釉雕塑造型独特,人物塑造比例恰当面目清秀,服饰得体,姿态从容,栩栩如生。人物头顶之鼓制作亦十分写实、精细,鼓身上的兽面纹雕刻得十分威严有神。人物与鼓构成一件极期精美的雕塑作品。此鼓与古代战国、秦汉时期的铜鼓相似,古代铜鼓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和宴会、祭祀的乐舞之用。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铜鼓亦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此双人顶鼓亦充分表明鼓的高贵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也同时表明拥有此器的主人的地位和权力。如此精美的雕塑瓷十分罕见,斑驳的釉面,如铜器般的土锈胎体,越显出其历经岁月苍桑的历史厚重感。笔者认为此器当为六朝时期的一件青釉雕塑作品,实为难得。

青釉双人背扛龙首鼎式烛台。(图2)高19.3厘米,底长12.7厘米,宽6厘米。在一块长方形底板上,雕塑了两位头载巾帽,身穿长服的仆人,两人相背而立,曲背手扛一個鼎。鼎上部为盘口,口沿两侧雕塑龙首,另两侧雕塑莲花。在盘内中间雕塑莲花柱,莲花中心开一小圆口。鼎身呈圆柱形,上雕刻莲瓣纹。鼎下部为半圆球形,并有四足。上刻兽面纹。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黄,釉层厚薄不匀,有细冰裂纹。釉不到底。底部无釉,胎质粗,呈铁褐色,有一道槽勾,整器具厚重感。

此器造型别具一格,人物造型生动形象,虽扛重鼎却面带微笑,充满了恭敬与自豪的表情。而所扛之鼎造型也十分独特,双龙护鼎,威严顿生,小而大器,非同一般。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重要的用器,在商周奴隶制社会,鼎曾被奴隶主贵族用来“别上下,明贵践”,作为标志统治权力和等级的重器。此鼎模仿青铜器的造型,制作讲究,颇有霸气,显示出鼎的地位和权势。此件青瓷雕塑应是一件古人所用之烛台,制作之精美乃古烛台之珍品。其年代也应为六朝时期。

青釉童子顶立凤鸟象形足烛台。(图3)高25厘米。此青瓷雕塑分为五层,第一层雕塑一只展翅飞翔的凤鸟,第二层为撇口盆,第三层雕塑了三个童子双手高举托住凤盆,第四层为莲花座台,第五层雕塑了三个象首为足。施青釉,釉色青黄,釉层厚薄不匀,足底无釉。胎质粗,呈铁褐色,有沉重感。

此器造型亦与众不同,有人物和动物,人物雕塑了三个活泼的童子,圆脸,五官清秀,身挂围巾,双腿曲立而坐,双手高举过头托住凤鸟盒。童子下面的莲花座采用高浮雕雕出美丽的莲瓣纹,莲花座下三只象首相连,象首塑造得形象生动,长长的鼻卷曲为足,妙不可言。盆外壁有几首弦纹,盆内雕塑的凤鸟生动美丽。在凤鸟的身子中间开有一小孔,应为插焟烛之用。繁杂的造型却不失精工细做,表现出独具匠心的创意设计,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凤鸟为吉祥神鸟,童子坐莲,意为莲生贵子,三象鼎足,则为太平有象。将这些美好吉祥的愿望等,一器之上,且雕塑得如此谐调完美,充分表现了古代判瓷工匠高起的技艺。此器亦是六朝时期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青釉人形三托烛台。(图4)高26.1厘米。一位头戴巾帽,身穿对襟长服,腰扎巾带,面留胡须的男士一腿曲跪,一腿曲蹲,头顶一件莲花纹盘口盆,盆中有一小圆孔。双手折举,于手掌中托住一莲花纹钵。施青釉,釉色青黄,釉不到底,釉薄,有的部位已呈士锈状。胎质粗糙,呈铁褐色,有厚重感。

此器是一件以人物为主体的烛台,人物形象鲜活,动作灵活有趣,这是一件将古代杂耍的动作移植到烛台,既体现了生活的乐趣,又体现了烛台主人的高贵地位。人形灯具、烛台在汉代十分流行。以青铜灯具为多见。此人形烛台颇有汉风之遗韵,制作精美,亦是六朝时期的一件艺术珍品。

青釉飞凤兽面象耳熏炉。(图5)高29.8厘米,底径9.4厘米。此器造型复杂,可分为三层,底部为高足钵式,在两侧各雕塑一只象耳,前后贴塑兽首。中部在象耳钵上置钟形,在钟形两侧贴塑一只飞凤,前后镂空五个小孔,上部在钟形顶部雕塑一只凤鸟。施青釉,釉色青黄,釉层较薄,厚薄不匀,薄处已见胎体呈土锈色。施釉不到底,胎质较粗,呈铁褐色。胎体厚重。

此器造型与常见的古代熏炉别具一格,此熏炉盖于炉身连为一体,不能打开,故不是实用器,应为陪葬品。虽为陪葬品,但制作工艺复杂,采用了雕塑,贴塑的方法,精心制作。两只象耳以写实的方法雕塑得极为生动形象,突出表现了象鼻,粗状弯曲有力。贴塑的兽面如狮形,形象鲜活威猛。两只飞凤,凤身、尾、翅紧贴器身,凤首引颈向前,作展翅飞翔状,造型生动美丽,充满了灵性和动感。器顶部的凤鸟则塑造得肥状,象一只学飞的凤鸟,蹲立展望前方。熏炉,是古代贵族习用的器物,熏以香气,驱害避邪,护佑平安,将熏炉制作成陪葬器足见古人对它的重视。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工艺,实为罕见。此器亦是六朝雕塑青瓷的一件珍品。

青釉兽驮人形烛台。(图6)高23.9厘米。此器雕塑了一只形体肥状的瑞兽,两位头载盔帽、身穿对襟长服的士兵背靠坐于瑞兽之上,双手合握竹简,头顶莲花烛盏。施青釉,釉色青黄,厚薄不匀,局部见土锈斑。瑞兽四足无釉。胎质粗,呈铁褐色,胎体厚重。

此器造型人兽于一器,以写实的方法雕塑颇为罕见。瑞兽仰首朝前,鼓目,张嘴,毛发浓密,体形强壮,四肢有力,兽尾弯曲向上,既生动,又可作柄。两个人物背对侧坐,头和上身连为一体,巧妙的利用有限的空间雕塑了两位人形,令人折服。头顶上的莲花烛盏,莲花雕塑的花瓣呈盛开之态,中间开一小孔。盏的外壁刻有六道弦纹。整件器物浑然一体,妙不可言,表现出极高的雕塑枝艺,亦是六朝青瓷烛台之珍品。

青釉鸾凤兽首莲花烛台。(图7)高22.8厘米,底径8.7厘米。烛台分为四层,从上至下为莲花纹盆,盆下有一弦纹柱,上小下大,弦柱下为宽沿圆形腹体,腹体下为喇叭形弦纹底座。在烛台弦纹柱的四面堆塑四只鸾凤,在腹体四面与鸾凤对应贴塑四只兽首。施青釉,釉色青中显黄,施釉不匀,有积釉痕,釉面有细牛毛纹和土绣斑,釉不到底。

此器造型复杂,古韵尤浓。装饰上采用了雕塑贴置的方法,台柱上的鸾凤造型优美生动,兽首则显得十分威严,顶上的莲花亦简洁生动。鸾凤在古时亦称朱雀,是古人心目中高贵的吉祥鸟,是古人们幻化出来的神鸟,自汉代以后十分流行的装饰物像,尤其在汉代铜镜中常见。此器的兽首则有六朝辟邪的时代特征,辟邪亦是古人幻化出来的神兽,在南北朝时十分流行,是帝王贵族尊宗的除邪镇恶,护佑平安的神灵,此器不论造型还是雕塑都具有相当高的工艺和艺术水平,如此精美的六朝青瓷烛台十分罕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青釉雕塑瑞兽,(图8)高28.3厘米,底长26厘米,宽9.9厘米。在一块斜边长方形底板上,雕塑了一只头长双角,面如虎形,身长两翅,尾似凤鸟形的瑞兽,前后肢为一前一后,有跃跃欲飞之势。施青釉,釉色青黄,釉层厚薄不匀,浓厚处釉色肥润,显青黑色,薄处已成土锈色。底部无釉,胎质粗黑,胎体厚重。

此尊雕塑瑞兽造型奇特,似虎、似麒麟,将古人心目的瑞兽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自古以来,人们对瑞兽充满了一种崇敬的心理,许多瑞兽是从自然界的动物中想像生成的。瑞兽成为古人心目驱邪避灾,保佑平安的神灵,在古人精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商周的青铜器纹饰,到汉代至隋代的青铜镜上,各种形象不同的瑞兽成为装饰的主题。青瓷雕塑的瑞兽传世品极少,此尊青釉雕塑瑞兽虽奇特,但具有古风古韵,与传统的瑞兽有着血脉之源,形象威猛,气势磅礴,可飞腾于天宇,可奔腾于大地,仍保佑平安之神灵。从此器的制作工艺,造型釉色看,此器应为唐代的作品,是当时作为镇墓兽与主人随葬之器。唐代以陶塑为多见,瓷塑罕见,尤显珍贵。

篇5:汉字永恒的瑰宝作文

然汉字一直铭虽记于心,但对于它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终于,有一刻让我真正地感受到了汉字的魅力

登上高楼,眺望楼下的风景,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个字“妙”。我有些震惊,为什么会不自觉地想到这个字?望着远处大街上,看着过往的人群打打闹闹,突然,眼神凝滞在漫步路边的妙龄少女身上,亳无思绪的头脑中,深刻的感受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含义。“妙”拆分开来不就是“女”和“少”,如果组一个词便是“少女”,年少的女子难道不妙吗?第一次真正地去体会中华汉字的魅力,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

离开高楼,漫无目的地走着,不知不觉中,眼前的景色变成了一片茫茫的江水。

漫步江边,渐渐停住了脚步,站在高大的榕树下,望着眼前的河氷,不禁想到苏轼写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看着对岸青山一片,不禁想到钱起写的“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如此寥寥几笔,却深刻的表达出了诗人的心境,描绘出眼前的美好瞬间。汉语总是那么奇妙有趣,难以捉摸。

站在高高的山峰,感受风的姿态,领略风的舞姿。闭上双眼,静静地倾听风吹过树梢的`声音……是那么富有音韵,是那么让人舒坦,让人不自觉的去思考,去感受。渐渐地眼前浮现出一个字“宁”。“宁”在字典中的解释为安宁,而如果将“宁”拆开来便是“丁”和“宀”。用文字来理解也就是“丁丁的响声被关到屋子里去了”因此宁静、安宁了。

第一次,认认真真地去理解汉字;第一次,对汉字有更深的认识;第一次,去领略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汉字文化。汉字,是拥有灵魂的,汉字的灵魂是坚固的,是有性格、有灵性的!

中华汉字的美,我领略了;中华汉字的形,我铭记了;中华汉字的灵魂,我却捉摸不透……

篇6: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一、戏剧介绍:

1、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是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

戏剧有四个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演员”是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

2、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3、戏剧史家说说:世界上曾经有三大戏剧文化。一是古希腊戏剧,二是印度梵(fán)剧,三是中国的戏曲。希腊戏剧在产生于公元6世纪,200多年后踏遍衰微中落。但它演化了后世的欧洲戏剧文化。印度梵剧产生年代不详,但早已是文化陈迹。中国的戏曲最年轻,至公元11世纪才登堂入室,近千年来,非但未见衰败,反而根深叶茂,繁衍派生形成了300余个地方地方剧种。形成了任何国家无法与之相比的剧目、剧种、剧论、表演及唱腔音乐遗产。

二、中国戏剧发展史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产生:起源与上古原始社会的民间

发展:奴隶社会时期,随着阶级的分化,祭祀性的歌舞成为国家祭奠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一系列严格的等级规定。屈原的《楚辞。九歌。云中君》还有《史记。滑稽列传》中就有记载。从外形与神态上扮演人物,可以说是具有了表演性质,展现了戏剧艺术的萌芽。因此,登台演戏也称为“优孟衣冠”。汉代又开始盛行抵戏、歌舞、杂技、幻术等各种演出形式的“百戏”。形成:盛唐时期,南北文化的融合,中外文化的大规模交流,出现了“参军戏”歌舞戏。唐代宫廷还设有专门训练艺人的组织场所――梨园,据《新唐书。礼乐志》中就有关于梨园的记载,所以后世的戏曲演员都自称“梨园子弟”,称戏曲界为“梨园行”,并把唐玄宗奉为梨园行的祖师爷。

繁荣:宋金年间,多种形式歌舞杂戏进一步融合产生了“宋杂剧”。到了南宋,杂剧有了较严格的规范,剧本的结构、角色行当、演出内容&风格等都已经具备了中国戏剧的雏形。由于南宋受金朝的统治,因而逐渐演变为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分别是北方杂剧(金院本)&南方杂剧。公元12世纪前,南方杂剧逐渐演变为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因最早产生于温州等地,又名“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它的曲调原出自南方民间小调,后再流传中不断发展,形成了包括歌、念、诵、舞蹈等组成的综合艺术,通过人物的表演来表现复杂而完整的故事。南戏中《王魁》、《赵贞女蔡二郎》、《张协状元》等,它的出现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标志。鼎盛:元代是中国古代戏剧史上的黄金时代。元杂剧,也称为元曲,是在宋代北方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也叫做北杂剧、北曲。“元曲 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他们创造了《窦娥冤》、《汉宫秋》、《墙头马上》、《倩女离魂》以及王实甫的《西厢记》对后来的戏曲艺术&戏曲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元杂剧在元灭南宋以后逐渐流传到南方,元代后期开始衰落。

延展;明代中叶,南戏发展成为传奇戏,这使中国戏剧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陆续出现了大批优秀剧作,因地域差异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声腔。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昆山腔经著名音乐家魏良辅改革加工后,流向全国各地,影响了许多地方戏曲。戈阳腔也在民间流传,并不断演变,形成了一些新的地方声腔剧种。在历史演变中称为:“雅部”的昆腔在清代中叶衰落,而根植在民间的“花部”(指除了昆曲以外的所有声腔,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戏曲剧种)则又得以发展新的高潮。戏剧发展性高潮:清代戏剧因各种声腔所代表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形成了昆腔、高腔、柳子腔、梆子腔、皮黄腔等五大声腔体系,每一体系又分为许多剧种,号称“三百声腔”。在清代中期,乾隆五十五年,徽剧三庆班进入北京演出,同以后兴起的四喜、春台、和春合称“四大徽班”。进入北京后形成了中国戏剧的典型代表――京剧。

三、中国戏剧的思想内容:

1、颂扬忠、勇、智、善的思想性格。

2、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对美与善的追求。(这也就是人们说的大团圆的结局:始悲终欢,始离终合,始困终享的结局。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很有意味的名称“凤尾式结局”并把结局归纳为七类,即梦圆式、仙化式、复仇式、再生式、冥判式、敕赐式、调和式。)

四、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抒发剧中人物的感情,而且借人物之口述作者之情怀。例如:《帘试》“【北清江引】俏娘行强占了文昌座,举子才一个;夸扬识鉴精,做作威风大。”这段就借柳希潜之口嘲讽了当时的所谓的名士“夸扬、做作、威风大”的装腔作势,到头来却让“俏娘行强占了文昌座”;再如,《桃花扇〃却帘》张君瑞【沈醉东风】“枕上余香,帕上余香,消魂滋味,才从梦里尝。”一段,就写出了新婚欣喜。

五、串珠式的结构:中国传统戏曲的点线串珠式结构,其意义在于以点线串并的结构形式,将故事段落和情节事件打碎成无数的小颗粒(点),再用线将之纵向串并起来,让事件(点)在线中顺序排列而发展;即中国戏曲的情节、冲突、场面都以点状的形式出现并受线性排列的规范。例如:《西厢记》就是一线贯穿,二类矛盾,三个人物,一线:崔张爱情;二类矛盾:崔莺莺、张生、红娘和老夫人之间的冲突。崔莺莺、红娘、张生三人之间的相互冲突。这些矛盾冲突都围绕崔张爱情铺开。

六、语言颇具匠心,独树一帜:中国戏剧的语言,除了动作性、性格化、诗化的特点以外还具有歌舞性、本色和机趣的特点:《西厢记〃却奁》„末、小旦上‟„末‟果然起来了,恭喜,恭喜!„一揖,坐介‟„末‟昨晚催妆拙句,可还说的入情么。„生揖介‟多谢!„笑介‟妙是妙极了,只有一件。„末‟那一件?„生‟香君虽小,还该藏之金屋。„看袖介‟小生衫袖,如何着得下?就这一段就富有机趣。又有了文人的“雅”的本色。中国戏曲的特点

话剧在我国出现还不到70年的历史,因此我国19世纪以前的戏剧形式主要是戏曲,戏曲艺术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虚拟性

西方戏剧追求写实,认为戏是对自然的摹仿;中国古代戏曲追求想象,认为戏是对生活的匍拟。这与西方艺术强调形似、东方艺术强调神韵有关。那么,何谓“虚拟性”呢?不少人往往把“虚拟”与“程式”“写意”“象征”“假定”等混为一谈,其实虚拟与这些艺术手法有一定关系,却不等同。“程式”是形式,是可见的;虚拟是内在的,只有通过程式才能被认识。“写意”是一种属于精神领域的艺术思想,它对虚拟起着指导、制约作用;虚拟的目的是借意显实,而决不能没有目的的盲目虚拟。“象征”是用具体可感形象传达某一种意思,与虚拟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如用黑色象征肃静、忧伤,用绿色象征青春朝气;虚拟虽然含有象征因素,但有一些因素为象征所不具备,如以桨暗示船,以布帘模拟城门等。“假定”所表现的舞台形象已不同于生活中的自然面貌,它在以实代虚等方面与虚拟有相同之处,但虚拟的主要特点还在于简,即把一切都减少到可以省略的最低限度,以少代多,如以龙套代替三军等。

第二、程式性

程式使中国古代戏曲极富魅力。西方戏剧的某些规范与中国古代戏曲的程式有相似之处,但中国的戏曲程式除具有规范外,还有集中、夸张、鲜明等特点。如简单的开门程式,主要集中在拔门闩、把门分左右拉开这两个关键动作上,大大简化了日常生活中的开门动作;接着在这两个动作的速度、节奏、姿势等方面都给予适当的夸张,使之比生活中的原样更鲜明、更准确。中国古代戏曲源于生活,但决不是机械地模仿或照搬,它有一个去粗取精、加工提炼的过程,使之比生活中的原样更富表现力,更具形式美,也更能使人产生联想和美感。不少人认为程式是一种表演艺术,是戏中人物的动作形式(这当然是主要的),其实戏曲程式是无所不包的,但凡戏曲舞台上的一切,大到人物形象塑造,小到锣音鼓声等,无一不程式化了。此外,也不能把戏曲程式看成是完全不变动的,导演或演员在学戏时如实地掌握它,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它。

第三、综合性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而中国古代戏曲则是所有戏剧样式(如话剧、芭蕾、歌剧等)中综合度最高的艺术,与西方戏剧相比,它对各方面的综合,更是几乎达到了“无体不备”“无所不包”的程度。但它这种高度的综合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有人或认为戏曲的综合仅指表演艺术(如唱、念、做、打)而言,忽视了剧本的创造也是综合;或认为综合仅指戏曲的外在表现形式,忽视了戏曲所表现的内容也是综合;或认为综合仅指艺术体裁,忽视了文学体裁的综合。中国古代戏曲的高度综合性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国戏曲虽然出现很晚,但武打、角抵、木儡、滑稽表演等都早就有了;唐宋时出现的大量诗词、小说、说唱等,更是被戏曲很快地吸收融化,因此中国古代戏曲具有特殊的魅力。第四、抒情性

中国古代戏曲与西方戏剧一样,都注意戏剧中冲突的展开。但中国古代戏曲的重点不在于表现动作的冲突,而是以内心冲突的抒情为重点,侧重于人物灵魂深处的徘徊。凡感情充沛处就用歌唱,即使在双方的对白中,也常插入抒发内心的独白,因此具有较强的抒情性。西方戏剧则更多地表现人物面对面的冲突,具有较强的动作性。此外,中国是一个抒情诗发达的国家,中国古代戏曲就是从诗歌发展变化而来,因此它本身就包含着较强的抒情性。这种抒情性不是作为某一种抒情成分,而是“渗透于题材的选择、情节的安排、性格的刻画、语言的锤炼,以及演员表演、唱腔伴奏、舞台美术等戏曲的一切构成因素、构成部分之中的。”(夏写时《中国戏剧美学浅探》,《文艺研究》1980年6期)抒情性是中国古代戏曲一种独有的美学特征。第五、主观性

中国古代戏曲往往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强烈感情,直接对剧中人物进行褒贬,而西方戏剧则力求将思想倾向从情节和场面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对人物仅做客观的描绘。中国古代戏曲的这种主观性,与东方文化重主观表现有关,也与中国民间观众看戏时的爱憎倾向有关。观众的直接干预使戏曲必须态度鲜明、是非清楚。第六、时代性

上一篇:淘宝违规考试下一篇:暑假趣事;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