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

2024-05-02

浙江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共10篇)

篇1:浙江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综合实践环节教学实施方案(师范方向)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方向)是培养从事中等数学教学、教育管理及其他数学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人才。因此,本专业的学生既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专业基础,也需要具有从事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的经验和能力。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综合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它对培养师范教育应用型高级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综合实践环节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一次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须的综合训练,从而达到深化所学知识、拓展专业知识面、获得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目的。必要的教育实习是使学生获取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本专业综合实践环节教学包括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两项主要内容,不得免修。

一、教育实习

(一)目的

教育实习是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实践环节,也是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方向的学生,必须参加教育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到教育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从事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的能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树立忠诚教育事业的现代教育思想。

(二)要求

1.教育实习必须在修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全部主干课程,已修课程学分达到最低毕业学分(71学分)的80%以后进行。

2.教育实习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课外辅导工作实习、教育调查研究等。3.各试点电大分校要根据本实施细则制定教育实习计划,并报省电大备案。教育实习计划应包括具体实习内容的要求,指导教师的配备,实习小组的组建,实习地点以及组织领导等。

4.各试点电大分校可根据学生的人数和实习点的分布情况,统一组织安排学生实习工作,并按要求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由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较好的专业修养、较强的工作能力的教学人员和工作者担任。

5.教育实习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指导教师负责介绍中学教学的基本情况,指导学生研究中学数学教材,指导学生备课、审查学生的备课教案,组织评议和评定学生实习成绩。指导教师要认真履行职责,要与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配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教育实习的全过程。

6.学生要在实习结束一周内写出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实习学校的一般情况,实习内容,备课教案样例,实习体会和建议。

实习报告的字数要求不少于3000字,要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使用正规稿纸,装订规范。7.教育实习成绩应在指导教师主持下,根据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和实习学校教师意见,写出评语,评定成绩。

8.教育实习每一届安排一次,教育实习的起止时间以六周为宜。不参加教育实习的学生不得毕业。

(三)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内容

(1)教育实习的基本情况与表现;

(2)实习报告的内容与备课教案样例(2学时)。

2.考核标准

教育实习(含实习报告)的考核标准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与不及格四等。

优秀:积极参加实习的各项活动,课堂教学质量高,班主任和辅导工作好,实习报告结构完整、文字准确,备课教案有特色。

良好:能参加实习的各项活动,课堂教学质量较高,班主任和辅导工作较好,实习报告结构完整、文字流畅,备课教案较有特色。

及格:能参加实习的各项活动,课堂教学质量一般,班主任和辅导工作一般,实习报告结构较完整、文字较流畅,备课教案一般。

不及格:参加实习活动不积极,课堂教学质量差,班主任和辅导工作不认真,实习报告结构不完整、文字表述不清,无备课教案。

3.成绩评定办法

(1)由学生填写教育实习鉴定表,实习所在单位对学生实习时的基本情况与表现签署意见并由实习单位盖章。

(2)实习报告原则上由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评定,电大分校负责实习成绩的审核。

4.教育实习经考核、审核合格后给予2学分。没有参加教育实习、未交实习报告者或成绩不合格者不记学分,成绩不合格者允许补写一次。

5.成绩由省级电大负责终审,中央电大组织抽查。

(四)对于正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学员的教育实习按以下办法执行:

1.提交所在学校对其教学工作情况的考核意见(有获奖证书者应附上复印件,加盖公章);

2.提交两学时的中学数学教案;

3.提交一份个人从教经历和体会(不少于3000字);

4.由电大分校根据以上材料评定其实习成绩。

二、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广播电视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造就合格人才的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使学生初步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毕业论文可以是学科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是对现代教育理论问题的探讨或对中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建议和设想。

(一)目的与任务

1.目的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对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调查研究、设计实验、分析研究等方面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2.任务

(1)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3)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

(4)培养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选题原则

1.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符合教学目的和要求,确保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得到全面训练,而且训练内容涉及知识面要宽。

2.毕业论文的选题,要能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要具有指导实际教学工作的意义。

3.毕业论文的选题要体现先进性,要有利于学生深化所学知识和拓展知识面。

4.毕业论文的选题应涉及所学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在满足综合训练的前题下,尽可能选择与本地区、本单位的科研、教学实际相结合的题目。

5.毕业论文的选题要从实际出发,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写专题论文、文献综述、调查研究报告、中学数学教育研究,要注重论文的应用性。

6.毕业论文的题目完成的任务量要适中,学习中等程度的学生经过努力在8-10周内应能完成。

(三)写作要求

1.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事求是、深入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一专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确实需要多人合作完成的综合性课题,必须明确分工,由学生独立完成所分担的部分。

2.毕业论文应当内容观点明确、材料翔实、结构合理严谨、层次清楚、语言通顺、格式规范。

3.毕业论文选题应在所学专业范围以内,题目应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协商确定。

4.毕业论文包括:目录、提纲(500字左右)、论文摘要、正文、引用参考文献资料目录,以及相关材料目录。字数不少于5000字。

所引用的中外文参考文献资料中应注明引用的书名或论文题目、作者、出版单位(或期刊名)、出版时间及页码等。引用其他参考材料也应注明资料来源。

5.毕业论文要求卷面整洁、统一用打印稿,并提供电子文档。论文打印要求是:

(1)统一用A4纸打印;

(2)论文主标题用黑体3#字,居中;

(3)副标题用黑体4#字,居中;

(4)作者姓名用宋体4#字,居中;

(5)“论文摘要”四个字用黑体4#字,居左,空2字,内容用楷体小 4#字,论文摘要放在正文前;

(6)论文内各标题用黑体4#字,居左,空2字;

(7)正文用宋体小4#字;

(8)参考文献目录用楷体小4#字;

(9)脚注用宋体5#字。

(四)指导教师资格与职责

1.指导教师的资格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由同时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思想作风正派、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数学教师或数学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担任。在本校教师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向社会聘请指导教师,但资格标准不得降低。

2.指导教师的职责

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职责,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全过程。指导教师的职责有:(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不包办代替或放任自流;(2)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工作计划;(3)介绍阅读参考文献、书目,进行文献检索指导;

(4)指导学生拟订论文写作提纲;

(5)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文稿,检查学生论文进展情况,随时进行具体指导(一般对学生进行三、四次阶段检查);

(6)审阅论文,提出修改意见,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做好指导记录;(7)审查学生毕业论文的真实性,对论文完成稿写出评语,提出评分意见。(8)指导学生做好答辩的准备工作。

每位指导教师每届指导的学生人数不超过10人;对每个学生的指导论文时间不低于10学时。

(五)时间安排

毕业论文的工作在修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全部主干课程,已修课程达到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71学分)的80%(56学分)后进行。修完本专业全部课程、达到毕业总学分后完成毕业论文和考核工作,完成毕业论文、考核及复评工作应在第十五周前结束。

(六)毕业论文答辩

1.毕业论文答辩是考察学生毕业论文的真实性,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手段。

2.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均应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3.毕业论文答辩由各试点电大具体组织实施。试点电大应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答辩组,负责审阅并主持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

4.答辩组由本学科电大专职教师和外聘专家3-5人组成,其中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 2人以上。答辩组设答辩主持人 1名。

5.答辩主持人须具有副高(含)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并获得中央电大与东北师范大学联合颁发的答辩主持人资格证书。指导教师在本人指导的学生答辩时不能担任答辩主持人,但可以是答辩组成员。

6.答辩组负责审阅并组织毕业论文的答辩和成绩评定工作。答辩主持人主持毕业论文的答辩、写出评语,并对论文答辩成绩签字负责。

7.学生的答辩情况应作为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的考核内容之一。8.答辩程序:

(1)答辩组审阅毕业论文,查看其内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严谨,是否具有一定新意,做出初步评价;

(2)学生自述10分钟左右,答辩教师在论文研究范围内提出有关问题(3—5个),要求学生回答。如发现论文是抄袭他人或由他人代写,不能参加答辩,应令其重写;

(3)答辩组对学生的论文质量及答辩情况给出初评成绩并进行投票表决,表决结果应记录在案;(4)答辩后,要及时公布答辩成绩。答辩组根据学生的毕业论文初评成绩和答辩成绩,给出综合成绩,由答辩主持人签字,登入毕业论文评语和成绩表中。

答辩完成的毕业论文交试点电大分校教学或教务处存档,集中保管。

(七)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

1.考核内容

(1)科学性

内容与论点是否正确,论证是否充分、严谨、可靠,结论是否正确,能否反映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系统掌握的程度及对其中某一问题有较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实用性

选题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能否体现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3)技术性

是否具有收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是否清晰、准确,格式是否规范。

2.成绩评定标准

毕业论文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与不及格五个等级。取得及格以上成绩者给予毕业论文的学分。毕业论文成绩被评定为不合格者,可补做一次。

各等成绩评定标准如下:

优秀(85分以上):论文内容正确,语言流畅,论述严谨正确,有独立的创意。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重点突出,语言简练。

良好(75分—84分):论文内容正确,语言流畅,论述严谨正确,有一定的创意。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

中等(65分—74分):论文内容正确,语言流畅,论述严谨正确。答辩中回答问题基本正确。

及格(60分—64分):论文内容正确,语言规范,论述正确。答辩中回答问题基本正确。

不及格(60分以下):论文内容不正确,或论述不正确,或抄袭他人文章、成果、书籍者,或在答辩中对大多数问题都不能正确回答。

3.成绩评定办法

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论文质量和成绩评定标准给出建议成绩。经过口头答辩,由答辩组根据毕业论文质量、指导教师的初评成绩与答辩情况给予评定成绩。成绩由省电大负责终审,中央电大组织抽查。

(八)组织实施

中央电大负责毕业论文工作方案的制定、工作的部署及检查评估;我省电大按照中央电大的有关要求,制定了上述实施方案,并负责对地(市)、直管县电大毕业论文工作进行现场指导和检查,审核其报批的工作计划、论文课题及毕业论文成绩;地(市)、直管县电大根据上级的要求,具体组 5 织各项工作。

附: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谈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初探影响解决数学问题的心理因素

3.数学中的判断之我见

4.解析证法初探

5.关于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几点设想

6.反例在数学中的作用

7.小议现行中学几何课本的逻辑体系

8.谈谈类比法

9.谈谈数学中的判断

10.教学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1.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性和基本途径

12.初探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13.浅谈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14.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分类讨论

15.试论数学信息检索和整理能力的培养

16.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数学课堂教学

17.数学教学的现代研究

18.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及教学设计

19.注重创新性试题的设计

20.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1.数学教学中过程教学的几点探讨

22.如何处理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冲突

23.对数学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建议

24.数学教育中的科学人文精神

25.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6.把握发现式教学实质,优化课堂教学

27.如何评价中学生的数学素质

28.浅谈几何证明

29.阅读材料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30.在不等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31.谈平面几何入门的概念教学

32.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若干问题

33.当代数学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34.“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践与认识

35.数学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

36.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案例简析

37.数学训练,贵在科学

38.代数变形常用技巧及其应用

39.反思教学中的一题多解

40.精心设计习题,提高教学质量

41.我对概念教学的的再认识

42.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43.结合数学教学实际开展教研教改

44.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环境

45.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尝试

46.观察法及其在数学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47.直觉思维在解题中的运用

48.概念课是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49.对概念导入和问题设计的思考

50.浅析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

以上为参考论文选题,学生写论文时可选用,也可按选题提供的范围和方向,根据自己教学过程中体会最深的某方面自定论文选题也可。

篇2:浙江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

运筹与优化组合数学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数理统计初等数论统筹法与图论初步 数学史选讲点集拓扑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学数学高考及竞赛课外活动辅导

公 共 课

大学英语大学体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 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中国近代史纲要 教育心理学教 育 学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论 书法普 通 话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文献检索形势与政策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军事理论就业指导

专 业 必 修

数学分析空间解析几何中学学科新课标及教材剖析

篇3:浙江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大学数学教学与科研培养现状

(一) 在课堂教学中, 理论讲解过于死板。

课堂教学对于数学老师而言, 毫无兴趣可说, 一板一眼地讲解着公式的内涵, 公式的应用范围, 公式应该如何应用, 然后就是如何运用公式, 举出例题, 详细讲解, 之后进行习题的讲解, 一道题接着一道题进行讲解, 学生几乎只有在下面坐着听的份, 丝毫不需要做什么准备工作, 由于课程比较紧张, 教师也不会留给学生很多的思考以及讨论的时间, 致使整节课的课堂气氛毫无生气, 学生的学习欲望不高, 渐渐地, 越来越少的学生愿意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去体会数学的奥秘。

(二) 学生知识结构缺乏整体性。

学生对于已学到的知识知道如何去应用, 但对于这些知识是如何得来的, 具体的应用范围又是什么, 哪些条件能用, 修改哪些条件可以换种情境使用, 则完全没有概念。比如在数学建模的比赛中, 学生在选择所要使用的模型时, 有时候会出现所选择的公式或者模型与现有的题目情境完全不匹配, 根本就不能使用的内容被学生强行拉过来使用。这就是学生对于公式的应用范围意识的淡薄, 知识结构的不完整的具体体现。

(三) 应试教育的弊端在高校中仍然存在。

在大学的校园中, 对于学生成绩的考查仍然是高校教育中的重头戏, 每年的期末考试, 学生努力学习想的还是如何能通过期末考试, 最起码保证自己不用补考, 而不是看看自己经过半年的学习, 学会了多少知识, 哪些知识还存在漏洞。

(四) 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不强。

如今的数学专业的学生, 很少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对于遇到的问题, 仍然是按照一般的思维模式进行解决, 学生没有这种意识去解决问题, 所以, 其主动地去学习的积极性就不高, 对于知识的追求性也就不高, 此时, 再谈创新, 几乎就是天方夜谭。

二、数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 教师要转变思维模式。

意识决定行动, 行动决定目标。学生学习模式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的影响而形成的, 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 经过了高考的高强度训练, 在进入大学阶段后, 很多大学生的惰性就滋生出来了, 如果老师上课时仍然只强调书本上的知识, 特别是对于没有很大吸引力的数学而言, 学生的学习欲望就会降低, 自主学习也就无从谈起。所以, 作为教师, 就应该首先摒弃以成绩来论英雄的意识, 课堂上注意对学生个性的发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说, 教师不再只是对学生进行灌输知识, 而是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当做作业去寻找答案, 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当中掌握知识, 课堂上再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让学生产生成就感, 培养其乐于寻找答案的信念, 长时间下去, 学生就会主动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答案, 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意识也就可以慢慢培养起来, 学生的知识面也就会越来越宽, 创新的初步工作也就基本完成了, 因为有需要才会有创新, 有意识才会有创新。

(二) 增强学生查找文献的能力。

数学是一个系统的知识系统, 不是一个零散的支架。所以对于数学而言,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还要知道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 当时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是利用哪种方法进行解决的, 对于现在而言, 能不能采用更加简便的方式进行解决, 有没有别的人已经采用别的方式进行解决。对于大学生而言, 自主学习知识、学会知识的能力已经初步具备, 能够利用现有的资料解决问题, 他们缺乏的是对于资料的查找, 以及资料的如何选择问题。所以, 对于大学的教师而言, 就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查找资料, 比如说平时布置的作业, 告诉学生这些问题属于哪一类的问题, 应该往哪个方向查找资料, 在这一领域中, 比较有成就的是谁, 目前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这样既教会了学生查找资料,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举两得。这样, 学生的创新就有了强有力的保证。

(三)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当学生有了用数学思考问题的习惯后, 也掌握了一定的查找资料的水平后, 就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针对于课堂上存在的问题, 教师这个时候就不必进行对问题的详细解答, 让学生自己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以及自己要努力的方向, 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让学生去查找资料, 解决问题。这样就为学生创新开了一个好头。

(四) 改变评价体制。

这个评价体制不仅针对老师也针对学生。对于老师而言, 学生的成绩不应作为考查教师的一项重要的指标, 否则, 教师将会为了自己的考核, 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上, 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 这样下来教学改革也将成为一纸空文。对于学生而言, 学校对于学生的考查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 更应该重视学生个人能力的高低, 采取合适的评价体制来正确地衡量学生,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要老师和学生同心协力, 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三、数学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第一, 鼓励、引导大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挑战杯”竞赛等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第二, 通过专题讲座、讨论班等形式, 向学生介绍科学前沿, 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 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第三, 对大四学生, 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 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 发展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要有合适的条件, 其既需要教师的引导, 也需要学生的配合, 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会去搜集资料进而解决问题。在此,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挑战杯”竞赛等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就是一些简单的应用, 它们会给学生一定的题目, 尤其是大学生数学建模, 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 也就是72小时, 完成一个确定的题目, 并给出自己解决问题的答案。在比赛的过程中, 学生要有明确的分工, 谁来负责编写论文, 谁负责查找资料, 谁来解决运算。在竞赛的过程中, 既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 查找资料文献能力的培养, 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对于学生将来进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 这也是对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具有重要意义。三天时间, 完成一件看起来并不能完成的事情, 意志力也是成功的关键, 纵观数学建模比赛, 每年都有人坚持不下而选择放弃, 这正是缺乏意志力, 失败的典型的例子。所以, 对于这一项比赛, 教师应该继续鼓励号召学生积极参与。

四、结语

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一个跳板, 社会需要的不是一个人对于知识掌握的多少, 而是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当学生有自学的能力, 有创新的本事, 在社会中也必将发挥自己的价值, 也为母校增添光彩。作为大学的教育而言,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正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作为大学的教师, 应该从自身做起, 从点滴做起,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

参考文献

[1] .李大潜.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类主干课程[J].中国大学数学, 2006, 1:9~11

篇4:浙江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

关键词:数学交流能力;结合体育专业;交流平台

一、问题提出

数学本身的学习就缺乏普遍性和针对性,这就造成学生不知道怎样应用数学去交流,为此,重视和培养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刻不容缓。通过数学交流使体育专业大学生能充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和训练,从而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本文选取了河南某体育学院的学生,共57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学习目的、交流能力、教师影响、教材影响、环境影响等五个方面的因素分析,并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给出了提高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措施。

二、数学交流的意义

(一)通过数学交流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首先,能够自如进行数学交流是进行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而数学不仅是一种科学的语言,是人类语言的补充,也是人与人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教师在授课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通过数学交流的目标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在某些非正式的、自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公式的深层次理解;其次,通过进行数学交流可以使学生对自身所拥有的数学思想进行整理,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最后,通过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现实问题全面的理解。由于体育专业学生所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与其他综合类院校的学生不同,因此,在授课中发现即便是对相同的数学内容从事不同运动项目的同学却表现出完全不相同的认识和理解。

(二)通过数学交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进行数学交流时教师要容忍学生出现错误,给学生暴露出来错误的机会,学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进一步完善他们的思维;为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交流不仅仅要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保证,还应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地表达、交流他们得到的观点。在进行数学交流中,师生、生生、生与实际之间相互充分地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能发挥学习和训练的主观能动性。

(三)通过数学交流提高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

合作学习不仅是当前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三种学习形式之一,也是体育运动本身特性之一,无论集体运动项目还是个人运动项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需要进行合作。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保证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受益。根据有效合作的特点,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来进行分组,每组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别、个性、兴趣、特长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以此来保证组内成员之间的差异性、互补性和组与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增强了学生相互的合作意识,相互合作的精神以及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三、研究影响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内容

(一)研究对象

被调查者为河南某体育高校的本科生570人,选取专业为体育类院校中的传统、具有代表性的专业。

(二)调查方案

调查目的:主要了解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数学交流的因素并给出相应对策。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访问法,查阅二手资料法相结合。

调查问卷中的主要内容:调查项目:学习目的、自身能力、教师、学习资料、环境影响。调查答案及处理方式:因素给出3个问题,针对每个问题提供5个答案分别为: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不清楚、基本符合、完全符合。5个选项各赋分值9、7、5、3、1。学生的得分计算总分,如果越低,说明进行数学交流次数较多,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越强。

(三)研究程序

共发出调查问卷570份,收回550份,其中有效量表530份,数据的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四)结果与分析

首先对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五个因素的相关性与各个分组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分析过程略),结果表明信度、效度均达到0.7以上,合理有效,各个分组间呈现相关关系。下面仅将差异描述结果单独列出做出说明。

将调查数据做分组处理,通过对比运动训练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方向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男生与女生,在数学交流过程中的呈现的不同特点,并作出分析找到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从表二的结果可以发现,其中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目的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这说明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对数学有较好的理解和认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自身能力和环境影响两项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这说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学习目标不是很明确,而对教师、学习资料的要求比其他的专业学生较高。

从表2中可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数学交流中男女生之间差异性不明显;对大学生数学交流有影响的各个因素基本上对男、女生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女生环境影响的分数与方差略高于男生,说明女生的数学交流更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

四、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措施

(一)会听

数学学习中的“听”,主要指听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也是数学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会听”则是教师要教给学生会听课的方法,让学生听重点,理解本次学习的知识点有哪些;听难点,力求突破疑难;听分析,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听总结,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不仅要听老师上课,而且包括要听同学发言。听课主要是听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分析,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的步骤,概括性的一般的描述。倾听并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观念,了解同学的观点,针对教师的分析与总结,反思自己的解题思路方法、观念。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并最终在同学们的帮助之下解决问题。

(二)能说

说数学是数学交流的重要方法。说数学包括个人发言,数学对话,分组讨论等方式,是数学思想方法的交流。数学学习中的“说”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说数学,可以借助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如个人表述、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全班共议等,说数学,学生既可以说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的理解,也可以说对某个问题的分析,还可以说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对自己的推断和思想进行辩解以及向他人介绍数学趣闻,说自己存在的疑惑等。通过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见解,讲清自己思路,说学习内容,通过说数学,理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结果,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找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处。

(三)实践

“做数学”就是将学习对象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对象,通过个人(独立或是几个伙伴的)探索性活动,包括操作实验、合作探究、预测假设、共享交流、积极思考、尝试修正等一系列主体性的活动,它强调数学学习是学生的发现、尝试、操作等具体实践活动;强调数学学习的探索性与体验性;强调数学学习也是一种认识现实世界的一般方法的学习;强调数学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交流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数学中充满分析和推理,书中很多例题虽有解题过程,但学生若不亲自去做,亲身经历和体验解题中的成功与失败的过程,就无法真正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多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动手“做数学”的机会,鼓励学生去动手,通过数学思想载体转换,将自己的数学思想由动作载体转换为图画载体,由图画载体转换成符号、语言载体,由实物模型、图表转换成符号、语言等,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别人的表达。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和认知状况,围绕所研究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研究工作。通过不断研究,将一些孤立的概念串联起来,建立假设,同时激活一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通过个别化、自我激发式的学习,以不同的认知策略整合知识以自己适应的方式和步调来建构知识,这样的学习环境对于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五、培养数学交流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交流意识,不要急功近利。首先,应及时对学生的交流活动做出积极评价,多肯定其积极因素,给学生以交流的信心。其次,应充分给予学生交流空间和交流时间,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重视团队学习,把个人对问题的看法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有机结合。使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通过师生、生生间相互作用增长学识、自主探索,不僅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而且对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最后,在编撰和应用学习资料时,结合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注意在形式上生动有趣、富于启发性。这样的数学教材才是体育专业大学生所的,才是适合体育专业大学生使用,有利于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春芳.论高职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9,(2).

[2]汤淑英.数学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和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0,(4).

篇5:浙江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B041

1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数学和教师素质,具有具备数学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等知识,初步具备应用数学研究能力及教学技能,能够从事数学教学研究工作以及相关领域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计算机应用和外语基础知识,受到数学思维训练,掌握数学和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运用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其中包括数学建模、数学计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基本能力;

2、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程序编写,掌握数学软件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对教学软件进行简单的二次开发,并能通过相应的等级考试;

3、了解近代数学的发展概貌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数学科学的若干最新发展,数学教育领域的一些最新成果和教学方法,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学习文理渗透的课程,获得广泛的人文和科学修养;

4、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5、掌握一门外语,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期刊的能力,并能通过相应的等级考试;

6、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从事数学教学的基本能力。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及数学教学理论;

7、并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培养从事数学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数学教育研究、数学科学研究、数学实际应用等基本能力。

三、主要课程

空间解析几何、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大学物理、抽象代数、高等几何、概率论、数理统计、复变函数论、实变函数论、教育学、心理学、数学教育学等。

四、学制四年

五、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六、学分要求

学生应修完本专业所有必修课程(通识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教师教育必修课),获得133个学分;必须修满应修选修课程(通识选修课和专业类选修课),获得26个学分;必须完成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和其它集中实践性环节,获得47个学分;总计修满206个学分,方能毕业。

篇6:浙江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

数学分析Ⅱ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数学分析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求解定积分,如何理解和讨论级数和反常积分的敛散性以及多元函数基本性质,它是分析数学系列课程之一,也是其他后继课程的重要基础。

数学分析

(二)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基础专业课之一,在第2学期开设。

(二)教学目的

掌握定积分的概念、可积条件,计算方法及几何意义;反常积分和级数的概念和敛散性的基本判别方法及幂级数的基本知识;Euclid空间上的函数性质及偏导数全微分;初步培养具有用定积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敛散性的思想;为分析数学及其后继课程的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知识。

(三)教学内容

分6部分。(1)第七章讨论定积分的基本理论;(2)第八章讨论反常积分的基本理论;(3)第九章讨论数项级数的基本理论;(4)第十章讨论函数项级数的基本理论和幂级数;(5)第十一章讨论Euclid空间上的基本概念和函数极限与连续;(6)讨论多元函数的偏导数、全微分及求多元复合函数导数的链式法则。

(四)教学时数

108学时

(五)教学方式

讲授法,同时注重基本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密切结合。

二、正文

第七章 定积分

教学要点

定积分的概念,定积分的思想,可积的判断方法,微积分基本定理和定积分的计算,定积分的应用和定积分的数值计算。教学时数

2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定积分的概念和可积条件

(6学时)

定积分的引入和概念,Darboux和等基本概念,Riemann可积的充要条件和一些可积函数类。

第二节 积分的基本性质

(3学时)

定积分的基本性质:线性性,保序性,区间可加性和积分第一定理等。第三节 微积分基本定理

(4学时)

积分上、下限函数,微积分基本定理,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正交函数列,奇偶函数的定积分。

第四节 定积分在几何中的应用(4学时)

求平面图形的面积,曲线的弧长,几何体的体积和旋转体的侧面积。第五节 微积分实际应用举例(2学时)

微元法和简单数学模型和求解及一些简单应用。第六节

定积分的数值计算(3学时)

介绍数值积分,Newton-Cotes求积公式,复化求积公式和Gauss型求积公式。考核要求

重点掌握定积分的概念,Darboux和概念等;掌握可积的充要条件,可积函数类,定积分的性质,微积分基本定理,定积分计算方法(换元法、分部积分法及奇偶函数的定积分等)和求面积、弧长、体积和侧面积,了解微元法及其应用、定积分数值计算的几种方法。

第八章

反常积分

教学要点

反常积分收敛和发散的概念及敛散性判别法。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反常积分的概念和计算

(4学时)

反常积分的引入,反常积分敛散性概念,奇点,Cauchy主值和反常积分的计算。第二节

反常积分的收敛判别法

(4学时)

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的概念,反常积分的Cauchy收敛原理,非负函数反常积分的比较判别法,Cauchy判别法,以及一般函数反常积分的Abel,Dirichlet判别法,介绍积分第二中值定理。考核要求

掌握反常积分敛散性的定义,奇点,了解Cauchy主值和反常积分收敛的关系,掌握一些重要的反常积分收敛和发散的例子,理解并掌握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的概念并能用反常积分的Cauchy收敛原理、非负函数反常积分的比较判别法、Cauchy判别法,以及一般函数反常积分的Abel、Dirichlet判别法判别基本的反常积分,简单了解积分第二中值定理。

第九章

数项级数

教学要点

数项级数及其敛散性概念,级数的基本性质,上、下极限及其性质,正项级数的判别法,任意项级数的判别法。教学时数

2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数项级数的收敛性

(4学时)

数项级数及其敛散性概念,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和其它性质,一些简单的级数求和。第二节

上极限与下极限

(4学时)

上极限与下极限的概念和运算法则。第三节

正项级数(6学时)

正项级数的概念,正项级数的收敛原理,比较判别法,Cauchy、D`Alembert及其极限形式,Raabe判别法和积分判别法。

第四节

任意项级数

(6学时)

级数的Cauchy收敛原理,Leibniz级数及其判别法,Abel变换、条件收敛和绝对收敛概念,Abel、Dirichlet判别法,条件收敛和绝对收敛的级数具有的性质(更序级数级数等),级数的乘法。

第五节

无穷乘积(4学时)

无穷乘积的定义和敛散性概念,条件和绝对收敛概念,无穷乘积收敛的必要条件,无穷乘积收敛与级数收敛的关系。考核要求

准确理解敛散性概念、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和其它性质,熟练地求一些级数的和;准确理解上极限与下极限的概念及其性质,熟练地求上极限与下极限;比较熟练利用正项级数的收敛原理,比较判别法,Cauchy、D`Alembert判别法及其极限形式,Raabe判别法和积分判别法判别正项级数的敛散性;准确理解Leibniz级数,并比较熟练利用Leibniz级数,Abel、Dirichlet判别法判别一般级数的敛散性。

第十章 函数项级数

教学要点

函数项级数和函数列一致收敛的概念及其判别方法,一致收敛函数项级数和函数列的连续、可导和可积性;幂级数的收敛半径和收敛域及其半径求法,函数的幂级数展开。教学时数

2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函数项级数的一致收敛性(6学时)

点态收敛,收敛域,部分和函数,点态收敛函数项级数的基本问题,一致收敛、内闭一致收敛,函数列一致收敛的判别法。

第二节

一致收敛级数的判别与性质(6学时)

函数项级数的Cauchy收敛原理,Weierstrass判别法,Abel、Dirichlet判别法,一致收敛级数的连续性、可导性和可积性,Dini定理。第三节

幂级数

(6学时)

幂级数概念,收敛半径和收敛域,利用Cauchy-Hadamard定理,D`Alembert判别法求收敛半径,幂级数的连续、可导和可积性,利用幂级数的连续、可导和可积性求幂级数的和。

第四节

函数的幂级数展开(4学时)

函数幂级数展开的条件,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第五节

用多项式逼近连续函数(2学时)

Weierstrass第一逼近定理。考核要求

重点理解点态收敛、一致收敛和内闭一致收敛,函数列一致收敛的判别法;掌握并学会应用函数项级数的Cauchy收敛原理,Weierstrass判别法,Abel、Dirichlet判别法,掌握一致收敛级数的连续性、可导性和可积性;重点掌握用Cauchy-Hadamard、D`Alembert求幂级数收敛半径,可以利用幂级数可导和可积性求幂级数的和,掌握函数幂级数展开的条件,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简单了解Weierstrass第一逼近定理。

第十一章 Euclid空间上的极限和连续

教学要点

Descartes乘积集,Euclid空间,Euclid范数,Rn的极限,开集,闭集,Euclid空间的实数理论的推广,多元函数的定义,重极限和二次极限,多元函数的连续,向量值函数及其性质,紧集上的多元连续函数的性质。教学时数

1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Euclid空间上的基本定理

(6学时)

Descartes乘积集,内积及其性质,Euclid空间,Euclid范数,Rn的极限,有界集,内点,边界点,孤立点,聚点,开集和闭集及其关系,闭包,闭矩形套定理,Bolzano-Weierstrass定理,Cauchy收敛定理,紧集及其Heine-Borel定理等。第二节 多元连续函数

(6学时)

多元函数的定义,多元函数的重极限和二次极限及其关系,多元函数的连续,向量值函数及其极限,连续等性质。

第三节 连续函数的性质

(4学时)

紧集上的连续映射概念,紧集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值定理、一致连续性定理、中间值定理等,连通集和区域。考核要求

重点Descartes乘积集,内积及其性质,Euclid空间,Euclid范数,Rn的极限,有界集,内点,边界点,孤立点,聚点,开集和闭集及其关系,闭包,理解闭矩形套定理,Bolzano-Weierstrass定理,Cauchy收敛定理,紧集及其Heine-Borel定理;掌握多元函数的定义,多元函数的重极限和二次极限及其关系,多元函数的连续,了解向量值函数及其极限、连续等性质;理解紧集上的连续映射概念,紧集上连续函数的有界性、最值定理、一致连续性定理、中间值定理,掌握连通集和区域等概念。

第十二章 多元函数的微分学

教学要点

偏导数,方向导数,全微分及其之间的关系,梯度,高阶偏导数和高阶全微分,向量值函数的导数,多元复合函数的链式法则。教学时数

1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偏导数

(6学时)

偏增量和全增量,偏导数,方向导数,全微分,连续,可偏导,可微之间的关系,梯度,高阶偏导数和高阶全微分,混合偏导数的相等,向量值函数的导数。第二节

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6学时)

多元复合函数的链式法及其应用,一阶全微分的形式不变性。考核要求

重点掌握偏导数,方向导数,全微分,连续、可偏导、可微之间的关系,梯度,高阶偏导数和高阶全微分,了解混合偏导数的相等,向量值函数的导数;重点掌握多元复合函数的链式法及其应用,了解一阶全微分的形式不变性。

三、参考书目

1、陈纪修

於崇华

金路,《数学分析》(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篇7:浙江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

张丽丽,马元魁

(西安工业大学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32)

摘要:本文将阐述西安工业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修订过程以及如何完善原有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落实现有的培养方案。

篇8:浙江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

关键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教育

探索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复合型知识结构培育的有效途径,对于高校培养高质量的、满足新世纪人才市场需要的数学与应用数学大学毕业生,使其更好地参与经经济建设,才能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赶超世界强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探讨如何培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对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和发展创新能力,培养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走教育创新之路,实施创新教育工程,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专业划分过细,设置过于专业化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划分过细结果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特色很难体现,造成课程内容重复。一些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多年来,我国高校按照过多、过窄、过细的专业设置,制定了严格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了统一的教材,造成基础课过窄、专业课过专、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过少的状况,这些都不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教学内容和教育模式落后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前沿性和交叉性,而且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那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之适应当前社会需求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很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几年如一日,很少进行调整,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学生学不到最新的知识,使教学和社会脱节。

1.3 课堂教学时数多,学生自学时间少,不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和余地,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主要是重点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内容陈旧老化,不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任何时期的经济理论都是为现阶段的经济建设服务并指导现阶段的经济活动的,由于教育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致使很多教学内容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1.4 实践环节的设置层面过低,课外培养环节不规范

从目前国内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看,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环节过多,而学生动手实践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综合性实践环节过少。很多课程应以实践为主,应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创新。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院校还在沿用以前的理论教学、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这样做只能是降低了教学的质量,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挥。

2 构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思考

2.1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以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创新为先导

传统的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认为把知识都记在脑子里就是真正学到了东西。这种教育观念在高校里占据着统治地位,积累和学习前人留下的知识遗产成为学校教育的绝大部分内容。在知识经济及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知识的更新换代的频率越来越高,传统知识就像电脑一样“贬值”很快,很难适应未来,这就要求全社会都要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创新意识,拓展创新教育手段,尤其是高校教师和学生。培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造能力,是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2.2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以构建学校创新教育系统工程为保证

学校创新教育系统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教育创新系统工程和复杂的学校创新教育系统工程。高校不能只注意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自如运用这些知识的创造能力,以及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开展创新教育,应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拓宽专业口径、增加人才创新适应能力为目标构建创新型教育体系。同时要注重学校创新教育系统工程的协调发展,并形成整体合力和优势,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创新模式。

2.3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以教育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为关键

发展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创造型人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培养教育方法的改革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改革传统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培养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改革现行的教学方法。首先,应改变长期以来盛行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要倡导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要给学生留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品质。其次,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新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第三,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视课堂教学、轻视现场实践的观念,提倡崇尚实践、善于实践的教学观念。重视观念创新和理论创新来推进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培养教育创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2.4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以教育模式的创新为手段

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是全新的领域,许多问题需要不断探索。现有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教学模式还存在着诸多弊端,不少课程仍采用刻板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缺乏促使大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构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重点突出“创新”。高校应努力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积极地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实现从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模式的转变,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心理健康、适应能力强、开拓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以便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教育必须加强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培养,其关键在于创新。培养大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依据。对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只有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途径与创新的举措,才能推进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不断跃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樊红云.数学分析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发明与革新,2005,(6):14-15.

[2]伍成才.立足创新,不拘一格育人才[J].发明与革新(长沙),2001,(2):24-25.

篇9:浙江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

关键词:商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

O1-4

黑龙江省教育厅教改项目 项目编号 JG2012010318

教育部在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之时,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工程和教学质量工程,并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教学工作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核心,教学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如何把握和处理好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的关系,是摆在各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1]

一、国内外高校本科培养方案制定的经验

美国学者斯塔克把高等学校本科培养方案的编制模式浓缩为四个简单的问题: (1)我们是否确定出学员学习的目的和目标? (2)我们是否找到关于组织课程内容的最好程序和结构? (3)我们是否考虑了所教授的概念之间以及这些概念和学员之间的关系? ( 4)我们是否知道如何对我们的方案是否成功作出评价?[2]

在课程结构改革方而,国内外的改革实践中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前哈佛大学校长德雷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对关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一书中指出,在当今的全球经济背景下,一流的科研和教育是一个国家成功的关键。[3]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派出了大批的数学工作者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欧美进修与交流,它使我国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工作者看到了世界数学研究的广阔领域和先进水平,这导致了在教育观念上对我们过去传统做法的冲击,在研究中发现国外包括港台地区高校数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特点为:

(1) 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这类计划课程包括文学作品研究、语言、文化、历史研究等课程,提供物理、化学、生物、环境、地质、材料、能源等方向供选择;

(2)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向相关领域发展的潜力和素质。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学生可以按照各自方向规定的原则从数学系多类别的课程中选取不同课程组合成专业课,也可以申请从其他院校修学分,而任选课则有利于学生灵活调节就业目标。

(3) 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供学生选择的范围都很制,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跨专业的课程;

(4)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开设了本科生研讨会计划、独立学术活动、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和学生实验小组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二、商科院校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举措

根据《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的基本要求,突出“经管法融合,商工结合”的商科办学特色,按照“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把握专业主干,凝练专业方向,突出能力培养,注重个性发展,增强社会适应”的思路,建立符合学生实际和社会需要的培养方案,实现“实用性、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同时要正确处理学校转型期社会需求的关系,并要注意与学院制改革协调匹配。

对培养方案的修订本着如下基本原则: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持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协调发展,突出能力培养;坚持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坚持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发展;符合专业认证基本要求,发挥专业优势和特色。

针对如下几个方面我们做了相应的方案调整:

(1)“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如何加强基础,多元化地培养学生

对学科基础课程的学时调整,同时增加了C语言、数据结构、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等学科选修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就业和升学口径。参照台湾国立交通大学的课程设置方式,针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例如数学建模业科学计算领域、微分方程与动态系统领域、离散数学与最优化领域等,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分专业领域的延伸课程。

(2)关于数学教育与新兴交叉学科发展的关系

针对目前比较热门的金融行业,我院与金融学院沟通,增设了金融市场学课程,使得学生有机会接触目前比较热门行業的相关知识,使得学生既有深厚的数学基础,又有宽泛的应用方向。

(3)在专业教育中的提升实践教学比例

在课内教学中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同时在部分课程中增加了实践环节,例如运筹学课程设计、多元统计课程设计等,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些数学软件。

在课外活动环节中,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目前的数学应用类比赛项目门类众多,例如数学建模比赛,近几年在高校学生中引发了建模热,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数学专业学生,甚至包括非数学专业学生对数学应用的浓厚兴趣。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所学知识活用,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环节中,也应该鼓励学生选取应用型题目,可以采取跨院系的方式合作指导学生完成此项工作。此种方式,也有利于教师跨学科合作,在申请科研项目时成功率也会比较高,一举两得。

三、进一步思考与展望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学校组织实施本科教学及其管理的基本依据。结合商科院校实际情况,我们的发展目标应该设定为——应用型数学人才或者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以数学和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的、国民经济各领域所需要人才,如精算师、软件设计师、统计师等。还有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如生物信息、金融工程等,也需要一批数学人才。所以,“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思路将会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这需要全体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搭建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平台。

篇10:浙江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

(初稿)创建背景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教育大众化的弊端随之凸现,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随着我校向“教学科研”型高校转型,招生范围由本省转向全国,招生生源的整体质量较以往也有所下降,我校品牌专业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也面临着方方面面的严峻考验。人才培养这一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在新形式下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优秀精英人才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诚然,学校已经设置了初阳学院这一我校的精英学院,我们为何还要在数理信息学院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优秀本科生设置新的深层次的培养方案?初阳学院以通才与专才、科学与人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以“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善创新”为培养方针,实施特殊培养方案。近年来,初阳学院在考研、就业等方面一直走在其他学院的前列,为我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但是除初阳学院数学类学生以外,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每年招收近140余人,他们来自全国各个省份,有着不同民族的背景,他们中间也有许许多多优秀学生,我们也要为他们的就业与升学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他们走向社会制作一张属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自己的特殊“名片”--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优秀本科生深层次培养计划。目标

实施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优秀本科生深层次培养计划的达成目标:

1)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分析、代数、几何;

2)拓展的学科知识:现代分析基础、组合学等;

3)过硬的师范技能:说课、演讲、解题等

4)就业与深造:知名中学的教师、名牌院校的研究生、出国等。3 培养方式与计划时间

组建一个由20人左右形成的“数学创新班”,该班为一个非行政班,在正常的本科教学任务外,培养期内的每周增加二个单位的教学、研讨时间。其他学生 1

可以以非正式学员的身份参加这个班级的教学活动。“数学创新班”学员实现动态管理,评价成绩为E的学员将被淘汰出培养计划,同时参加“数学创新班”的综合性考试成绩优异的非正式学员将被吸收进“数学创新班”。

培养时间为本科第一学年至第四学年的9月份。培养计划详细方案

一.在每年的9月份组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优秀本科生深层次培养计划领导管理团队与教师团队。管理团队与教师团队构成:

专业负责人:由数学与应用数学系主任与信息与计算科学系主任担任,由两系系主任负责在数学学科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中公开选拔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的教师担任培养计划中相关课程和讲座的实施。负责教学时间、场地、以及课表的制定。

学科竞赛负责人:由学院竞赛部负责相关专业的老师负责入选培养计划的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相关工作,为其配备指导教师。

学生工作负责人:由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负责入选培养计划的学生的思想工作、与专业学习相关的社团活动的组织与落实。

导师工作负责人:由负责研究生工作的专职领导安排入选培养计划的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学术指导教师。

年级虚拟班级班主任:由学科内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其班主任,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科研。

教师团队:教学力量主要由数学学科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构成,并辅以与数学学科有交叉研究领域的专家教授。

二.培养计划的学员选拔

每年的9月中下旬,对本年度新入学的全体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进行培养计划的动员,从报名的学生中以对本专业的兴趣、意志品质与交流沟通能力为评价因素进行选拔,录取20人左右形成一个“数学创新班”,其他学生可以以非正式学员的身份参加这个班级的一些教学活动。具体操作如下:

1.专业知识方面:由数学与应用数学系主任与信息与计算科学系主任负责数学专业知识的考查工作,考查工作主要分为专业知识笔试与专业素养面试两部

分。笔试部分由两系主任安排组成命题和面试小组,考查内容为中学阶段的数学基本功。

2.综合素质方面:由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负责负责面试学生的意志品质与交流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培养计划的实施

本培养计划整个培养过程为3年,分为4个阶段。

第一期培养计划学习开始于每年的11月,培养过程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训练阶段,第一阶段的学习内容为基础知识的深入,这一阶段为第一学年及短学期,共持续一个学年,首先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专业学习习惯,为了使学生扎实深入的掌握分析、代数、几何等专业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计划开设课程为现代分析基础

(一)、(二),几何基础、代数学

(一)。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将避免与日常教学内容相冲突,所有课程均为巩固提高课程。该阶段具体安排为:

教学内容:以日常教学中的学习内容为基础,前期以习题课为主,逐渐过渡到教学内容的超前和加深。在后期,将结合学科专业前沿讲座,对学生学习兴趣加以引导。

教学时间:每周利用晚上或周末共二个时间段(每一时间段为3课时)进行授课。

培养计划考核方式:培养计划内考试以三门提高课程的综合性试卷来考察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辅以平时成绩、课堂考勤等作为阶段学习的考核成绩。综合评价成绩分为A(优秀)、B(良好)、C(一般)、D(合格)、E(不合格)。同时引入淘汰机制,评价成绩为E的学员将被淘汰出培养计划,同时参加提高课程的综合性考试成绩优异的非培训计划学员将被吸收进培养计划,同时认定学员该阶段的学习综合评价为B。

第二阶段,基础加深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二学年及短学期,共持续一个学年,学习内容在正常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增设现代分析基础

(三),代数学

(二),实分析基础,教学理论与教学技能

(一)。同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参加数模、挑战杯等,在师范技能培养上下功夫。

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内容的加深,关注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与后续课程延伸

性。在整个阶段,将结合学科专业前沿讲座,对学生学习兴趣加以引导。加强实践训练,掌握良好的师范技能。

教学时间:每周利用晚上或周末共二个时间段(每一时间段为3课时)进行授课。

培养计划考核方式:培养计划内考试以三门提高课程的综合性试卷来考察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辅以平时成绩、课堂考勤等作为阶段学习的考核成绩。综合评价成绩分为A(优秀)、B(良好)、C(一般)、D(合格)、E(不合格)。同时引入淘汰机制,评价成绩为E的学员将被淘汰出培养计划,同时参加提高课程的综合性考试成绩优异的非培训计划学员将被吸收进培养计划,同时认定学员该阶段的学习综合评价为B。

第三阶段,素质拓展阶段,第三阶段为第三学年及短学期,共持续一个学年,开设现代数学选讲,组合学、教学理论与教学技能

(二)等综合性课程。学习内容涉及微分流形、泛函分析、偏微分方程、复变函数、图论、拓扑学、规划论等。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专题化的学习模式,切实提高专业素养。同时开设中学数学教学相关的专题课程,如初等数学研究、教材分析等相关的专题研究。

教学内容:重视数学素养的拓展,关注当今数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初步接触数学研究方法、技巧。在整个阶段,将结合专业前沿讲座,对学生学习兴趣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参加考研。加强实践训练,掌握良好的师范技能,从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各方面以一名优秀中学教师的要求来培养入选学员。

教学时间:每周利用晚上或周末共二个时间段(每一时间段为3课时)进行授课,实践等。

培养计划考核方式:培养计划内考试以提高课程的综合性试卷来考察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辅以平时成绩、课堂考勤等作为阶段学习的考核成绩。综合评价成绩分为A(优秀)、B(良好)、C(一般)、D(合格)、E(不合格)。同时引入淘汰机制,评价成绩为E的学员将被淘汰出培养计划,同时参加提高课程的综合性考试成绩优异的非培训计划学员将被吸收进培养计划,同时认定学员该阶段的学习综合评价为B。

第四阶段,精进延伸阶段,第四阶段为第四学年的9月上旬。在这一阶段,学员要求要求参加培养计划的学员完成考核、答辩环节。同时根据前三个阶段的训练、学习提前确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选题要求达到一定的难度,并在相关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对于三年来表现优良的学员颁发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数学创新班”学员荣誉称号,同时在免试保研、就业等各方面配以优惠政策,专业将优先推荐他们保研或到意向单位实习、就业。取得的成果

学生已经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得到了深入、专业的数学训练,具备了考取知名院校研究生的综合数学素养;掌握了过硬的师范技能,具备了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素质。进一步推广

上一篇:统战工作自评报告下一篇:“京郊欢乐一日游:北宫—潭柘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