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在大陆的优惠政策

2024-05-04

台商在大陆的优惠政策(精选8篇)

篇1:台商在大陆的优惠政策

台商在大陆股权移转的征税问题

根据中国大陆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境内(含外商、台商)企业汇出盈余将课10%预提所得税,而香港因与大陆签署<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外商汇出盈余至符合规定的香港持股企业仅课5%预提所得税.

作 者:吴再丰  作者单位: 刊 名:海峡科技与产业 英文刊名:TECHNOLOGIES AND INDUSTRIES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S 年,卷(期):2009 ”“(5) 分类号: 关键词: 

篇2:台商在大陆的优惠政策

大陆美容市场抓住台商眼球

据相关资料统计,全球美容市场正以3%的年增长率飞速发展,而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美容市场发展速度第二的区域,年增长率达到15%~20%.然而,对于美容产业起步较早的.台湾地区来说,如今每年的美容市场消费值大约为500~600亿元台币,市场已趋近饱和状态,甚至在前两年出现过负增长现象.面临这样一个发展瓶颈,台湾美容业者必须以企业转型或开拓新市场等多种形式突出重围一一大陆市场就成为众多台商寻求突破的契机.

作 者:井小英 Joystone  作者单位: 刊 名:医学美学美容(下半月) 英文刊名:MEDICAL AESTHETICS AND COSMETOLOGY 年,卷(期):2004 “”(5) 分类号: 关键词: 

篇3:最好的市场在大陆台商的脚下

1994年,林清发准备来大陆发展的时候,有很多人不解地问他:“去大陆干嘛?”他回答,“有一天,大陆会像‘亚洲四小龙’崛起一样繁荣发展。”但是他也没有料想到大陆繁荣的时间会来得如此之快,而且比他想象中的还要更好,像上海、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发达省市,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早期来大陆发展的台湾企业,很多都成了世界闻名的大企业。

随着大陆的产业转型深入,很多传统制造企业开始了转型的探索,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正逐步走向淘汰,加上人工成本的上升,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体的台湾企业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如果制造业在20年前该进来,那么现在该轮到服务业了。从台湾来讲,服务业的基础已经很好了。”林清发告诉《经济》记者。

与传统制造业相比较而言,服务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资金周转时间短等优势,投资成功的机会也比较大。现在台湾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超过70%,发达国家的比例更高,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撬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繁荣有力杠杆。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有今天这样的繁荣盛世,现在正是发展服务业的大好良机。因此,如何在制造业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发挥台商的服务业强项,成了台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

经济形势再好,也有很多公司倒闭;经济形势再差,也有很多公司赚钱。关键就看怎么去思考,环境变了,企业就要应时而变,在变中求胜。企业不能等到产品做不下去了,才去思考转型的问题。“值得欣慰的是,有很多台商已经在开始这方面的转型了。”林清发说。他告诉记者,有一位做制造业的东北台商,他发现那里有很多外资企业,但缺少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国际学校,于是他就投资修建了一所国际学校,现在这所学校是全东北最好的。这位台商曾跟林清发开玩笑说,主业不见得比副业做得好。

近年来,大陆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服务业已经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水平,所以台商在一线城市投资服务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回顾20年前,那时候台商挑战小,机遇也很少,所以说有挑战,才有机遇。尤其对北京而言,服务业的竞争性很强,但又有巨大的消费人口和强劲的消费能力,机遇和挑战的共生性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林清发建议资金雄厚、规模较大的台湾财团可以有计划地进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中小企业就应该到二、三线城市去寻找机遇,只有差异化的区域定位,企业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现在整个世界的潮流已经不是你根深蒂固了,就非得缩在这个地方。在北上广经营成本过高的情况下,台商就应该把握住二三线城市发展服务业的机遇。”林清发分析指出。现在大陆的城镇化发展迅速,地方也会跟随北上广很快发展起来,尤其是二线城市的地铁一旦开通,整个城市的繁荣就会很快,人流就会很快聚集,服务业也就会呈现出井喷的发展态势。例如,翻开十几年前的北京地图,就会发现当时很多近乎于荒郊野外的地方,现在已经发展成了繁华的商业区。对城市发展的判断,是投资成败的关键。

台商是台湾经济实力的延伸,两岸“三通”之后来大陆投资的台商越来越多,来大陆求学和旅游的人数也是逐年激增,去年两岸间的贸易总额超过1600亿美元。在此背景下,《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将使台湾的服务企业迎来20年前制造业进入大陆市场时的历史机遇。

“台商比较关注金融这一块,如果金融领域开放的力度能够再大一点、再早一点的话,台商的机会将更好更多。”林清发说。他认为,如果开放更多台资银行进入大陆市场,大陆的银行服务可能会更平衡一点,也会促成大陆的金融产业的变革。如此一来,无论对大陆的中小企业还是台资银行,都是一个互利共赢的机遇。

当然台商在传统制造业方面也应该调整发展思路,在节能降耗的同时设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国台办在这方面给了台商很多辅导,包括台湾的经济部,大陆各省市的台办也在努力。从早期的捷安特自行车来讲,刚进入大陆市场的时候只是作为交通工具,后来转变得很快,从运动休闲去着手,它的附加价值就更高了。在深圳的一位台商,他制造出来的新型电风扇,能耗不到传统产品的一半,但是性能更高,销量很快就上去了。

有些产品到不能再做的时候,就该考虑一下品牌的问题,因为品牌也是有价值的资产。就现在的IT产品而言,台湾有研发的技术实力,大陆有广阔的市场和雄厚的资金。“如果大陆和台湾联合来做,做出几个世界品牌应该不是问题。以前来讲这些都是口号,但现在很快就能实现,有两岸三地的人口和市场作为基础,培育世界品牌何难之有?”林清发满怀信心地说。

本行、本业、本钱然后加上本土化,是企业发展壮大必不可少的条件。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道德文化认知,优厚的资金政策支持,赋予了台商在大陆蓬勃发展的天然优势。很多境外企业在大陆生存不下去,就是因为民族思维价值观的差异。因为没有语言的障碍,没有文化的隔阂,所以林清发认为全世界最好的市场就在大陆台商的脚底下。

篇4:台商在大陆的优惠政策

首先我们先来搞清楚几个概念:华人、外籍华人、华裔、华侨、归侨、侨眷。

华人:亦称唐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文化概念,是对中国人(包括港澳台)及含有中国血统人士的总称。

外籍华人:是指已加入外国国籍的原中国公民及其外国籍后裔或中国公民的外国籍后裔。

华裔:是指有中国血统,但长期工作和生活在国外者。包括两类,一类是华人,为有中国血统的外国公民;另一类是华侨,为侨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是为中国侨民。

华侨:指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定居”是指中国公民已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并已在住在国连续居留两年,两年内累计居留不少于18个月或中国公民虽未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但已取得住在国连续5年以上(含5年)合法居留资格,5年内在住在国累计居留不少于30个月,视为华侨。中国公民出国留学(包括公派和自费)在外学习期间,或因公务出国(包括外派劳务人员)在外工作期间,均不视为华侨。

归侨:是指回国定居的华侨。“回国定居”是指华侨放弃原住在国长期、永久或合法居留权并依法办理回国落户手续。外籍华人经批准恢复或取得中国国籍并依法办理来中国落户手续的,视为归侨。

侨眷:是指华侨、归侨在国内的眷属。侨眷包括:华侨、归侨的配偶,父母,子女及其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同华侨、归侨有长期抚养关系的其他亲属或外籍华人在中国境内的具有中国国籍的眷属视为侨眷。

成为华侨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

1、以华侨的名义在中国投资,可享受中国及地方政府给予外商,华侨投资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及其他各类优惠;

2、华侨在国内不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3、华侨学生在国内中考及高考享受特殊关照及加分。这里以高考为例,华侨生参加联考试卷非常容易,录取分数线远远低于国内考生录取分数线以确保每个华侨学生都能考入高校。而且还不用担心自己考上的学校都是比较差的学校,国内能招收华侨生的高校都是国内知名学府,211工程大学及中央部委直属高校是第一批录取院校,第二批也是国家一类或者二类重点本科院校。

4、自由来往于中国与移民国之间,便于开展国际贸易及向海外发展。

5、华侨本人及子女可享有我国《华侨保护法》中的诸多权益。其中包括华侨及子女的就业、就学、财产保护等多方面;

篇5:台商在大陆的优惠政策

作者:吴若愚

【环球网综合报道 记者李柏涛】马英九在接受台湾平面媒体采访时说,不管中国大陆对香港的“一国两制”承诺做不做得到,“跟我们都无关”。且台湾跟香港“完全不一样”,不能拿来做任何比较,不接受拿香港的情况设想台湾未来。

其实,马英九不愿接受中国大陆的一国两制政策,是在所有人意料当中的事情。不但是马英九不能接受,恐怕凡是能够执掌台湾政权的任何领导人都不会接受,假如台湾执政者有人愿意接受一国两制,那就不会出现如李登辉、陈水扁之流的台独分子了,而马英九虽不曾搞台独,但对于两岸统一却也并不看好。此次直接公开表示不愿接受大陆的一国两制政策,是在向中国大陆表明,在其任台湾最高领导人期间,让大陆打消以“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念头。

那么,为什么马英九不愿接受大陆的一国两制统一中国的政策呢?我想,最大的原因在于台湾的地位与港澳差别。在马英九看来,虽然现在的台湾只是一个地区,但现在的台湾政府却继承的是当年从中国大陆败退到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虽然今天的中华民国早已不复存在,但台湾始终一直自称为中华民国。就如2013年马英九在“中华民国”双十节上所说:“中国大陆仍昰我们的领土![所以两岸不可能是国与国的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关系。”从这句话中,人们分明看到,在马英九的脑子里,他的所谓“中华民国”政府与中国大陆政府从级别上是平等的。在马英九看来,虽然现在的中华民国政府没有实际控制大陆地区,但实际上大陆领土并未落入外人手中。而台湾和大陆只是一个国家并存着两个政府而已。因此,马英九说两岸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特殊关系,不是没有道理的。从这一点看,马英九的言论并未逾越大陆提出的“一个中国”的框架边界。

在马英九这次接受《财讯》杂志专访中,他特意强调香港“跟我们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他所说的不一样,其实就是台湾当局和他本人的地位问题,台湾当局现在自称为“中华民国”,台湾领导人被台湾人称为总统,虽然这个总统与真正的一国之总统差别很大,但却是所有台湾人的最高统治者,不会受制于人。香港岂能与之相比?不管是英国殖民时期的香港,还是回归中国后的香港,始终没有脱离被人管束的地位。而台湾则不一样,虽然被剥夺了联合国席位,但却始终自己说了算。就凭这一点,从个人利益上出发,马英九不愿接受一国两制政策也在情理当中。

马英九不能接受一国两制政策的另一个原因则是,统一后谁说了算的问题。在马英九看来,两岸统一不是不可以,但要看统一后谁说了算。2012年5月24日,马英九在出席国际比较法学会大会开幕典礼时,用英文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法学家说明两岸关系大幅改善的情形。他称,台湾以“宪法”为处理两岸关系最高指导原则;建立“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的共识,双方才能放心向前走。他还说,德国统一的模式或可作为两岸关系发展的借鉴。从马英九这一表述看,他所希望的两岸统一最好按德国模式,即资本主义的台湾吃掉社会主义的大陆,如果统一成功,那就是台湾方面说了算,可是,就凭目前两岸实力的对比,这种可能绝不会发生。也是与大陆提出的一国两制统一两岸的构想背道而驰,当然不可能实现。

马英九再一个不能接受一国两制的原因是,多党制和一党制的问题。众所周知,台湾现行制度是由多党选举执政,而大陆现行制度则是由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执政。习惯了以党派竞争上岗的马英九,显然对被一党领导下的多党派合作不感兴趣。一旦按中国大陆的一国两制政策统一两岸,马英九的台湾国民党势必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存,这种俯首称臣的生存方式,对于曾经在台湾呼风唤雨的台湾领导人及其政党,都会造成一种心理失衡。因此,不愿接受大陆的一国两制统一政策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凡是一个有良知的中华民族子孙,都不愿看到台海两岸长期分裂下去。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只有两岸统一后才有更大的凝聚力。而要实现两岸统一,必须找到两岸都能同时接受的统一方案。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台湾和大陆的政治家们将会找到一个比现在的设想更合理,更符合两岸人民利益的统一模式,相互妥协,达成共识,最终实现两岸统一。两岸同胞都应该为这一天的到来而努力奋斗。

篇6:台商台农的大陆创业“版图”

海峡两岸的农业交流与合作,喜逢天时、地利、人和,在这一互利双赢的合作大潮中,千帆竞渡,百舸争流,而在祖国大陆农、林、牧、副、渔的“百花园”中,已是群芳吐艳,万紫千红,一个更灿烂的春天正频频向我们招手……¬

福建:首开两岸农业合作 如今全省硕果累累

虽是冬日,但位于闽南漳州南靖县的金山镇闽台农业试验区却艳阳高照,花果飘香。在果园里,台商傅明鸿看着满树的水果,喜笑颜开,他说:“春节之后,我估算了一下,单杨桃、金苹枣就收入14万到15万元,这些树上的水果,已经¬有买主了。”

1994年春,从台中只身来到南靖金山镇的傅明鸿,种植了80亩金苹枣、“小兰”西瓜和杨桃等台湾水果,连年高产,畅销福建各地及港澳。接着,他又从台湾引进茂谷柑、莲雾、火龙果等20多种水果,也获得成功。不久,曾吉隆、吴伯州、廖达上等六位有文化、懂技术的台湾农民,携资600多万元加盟该试验区这个团队,共同创建南靖“台湾村”。

台商林裕胜1992年到福州投资中成药加工业,2001年为扩大经¬营,在海峡两岸福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开发了3500亩中草药种植基地。“最初设想,整个基地三年建设完成,结果两年就开发出来了。”林裕胜兴奋地说:“因为当地政府对道路和水利设施的建设很到位,包括道路两旁还种了5万棵绿化树,这节省了我们开发的时间¡¬¡¬”

“原¬来办理‘濒危植物证’,要用1个月时间,现在三、四天就可以了。”漳州镇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台商张唐维对相关政府部门的服务很满意。这家专营台湾蝴蝶兰种苗的公司2001年从50万美元起家,目前,其种植基地已从当初的2000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一万多平方米。

台商李瑞河在漳州创办的天福集团,经¬十几年发展,现已拥有近800家直营连锁店、5家茶叶及茶食品加工厂、两家茶博物馆及全球第一所茶专业高校——天福茶学院,成为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于一体的世界最大的茶叶综合企业集团。

在福建从一个个台商、台农的口中,从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里,人们听到、看到许多许多关于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农民创业园成长的点点滴滴,而更多的动人的创业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着¡¬¡¬

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自然气候条件相似,又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福建充分发挥闽台两地地缘相邻、血缘相亲、语言相同、习俗相近、农业环境相似的五缘优势,积极开展两岸农业合作交流。1997年,福州、漳州获批成为大陆首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福建因之成为台商、台农投资农业的热点地区。2005年,试验区又扩大至福建全省,闽台农业合作自此进入了领域更广、层次更高的新阶段。

闽台农业合作20余年,到福建投资的台资农业企业正发生巨大的变化——从初级农产品的小规模种植、养殖,向资金、技术、规模经¬营管理等方面转变 ;从种植、养殖等第一产业,向农产品精加工、营销及休闲、观光农业等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并拓展至农业科技、教育、经¬营、管理及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合作;产业形式也从以往的单兵作战,向整体配套方向发展,带动了相关上下游企业的跟进;同类企业呈现区域化发展态势,形成一批产业集中区域,产生相应的规模效益。如龙海渔业合作密集区、仙游甜柿种植基地、清流蜜雪梨生产基地、厦门美格台湾名优特果苗基地,以及漳浦花卉生产基地、东山渔业合作密集区等等,都成为两岸农业合作的成功典型,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据福建省农业厅统计,截止2007年上半年,全省累计批准农业台资项目1783个,合同利用台资21.6亿美元,累计引进台湾农业良种2500多个,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等先进设备5000多台套,以及栽培、养殖、加工等先进适用技术800多项,福建已成为大陆对台农业合作的高密集区。

福建省台办主任邓本元说,福建今后将进一步深入实施有关规划,加快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海峡两岸(福建三明)现代林业合作试验区和漳浦、福清、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建设,鼓励更多的台湾农民和农业企业到福建投资创业。

广东:粤台农业合作前景定位未来国际竞争

阳春三月,南粤大地处处鸟语花香,潇潇春雨中的“顺德花卉世界”恰如绿色的海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内的蝴蝶兰、兰花等名贵花卉长势喜人,花农们穿戴着雨具正在花圃中忙碌着。

投资该试验区的今日景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集团主席、49岁的台商陈永德,出生在台湾宜兰县,毕业于台湾大学园艺系。他说,来佛山投资的最大吸引力就是市场,顺德作为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基地,政府为大陆与台湾农业合作提供了一个平台。台湾农业起步早,在种养技术上有领先优势,大陆丰富的土地资源适合发展农业,两岸合作高度互补。他兴奋地说,仅他一家公司的蝴蝶兰种植量已达2000万株,兰花种苗的出口量占大陆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在欧美日韩,他的蝴蝶兰每株要卖3美元,目前的订单已排到2009年。

据悉,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便不断有台商、台农到广东佛山投资经¬营珍稀花卉种植,仅顺德陈村花卉世界,便已有50余家台商在此落户。到目前为止,台商,台农在花卉园艺、农业生物技术、水产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物流、农业科技展示和生态观光等诸多领域,呈现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曾经¬是珠三角鱼米之乡,而今已是制造业重镇的广东佛山,正借助粤台农业合作良机,打造广东“农业硅谷”。

作为广东另一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湛江¬也成为近年来台商、台农投资创业的热门地区。在湛江¬徐闻县从事水果种植的台商唐时雄近几年成功引种了台湾火龙果、木瓜、番石榴、莲雾等优质水果,他说,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种植热带和亚热带水果,由于大陆市场广阔,他打算继续扩大投资,开辟新的种植园区。据了解,在唐时雄的示范效应下,已有20多家台湾水果生产商来到徐闻投资生产。唐时雄说,台湾的各类水果都可以在大陆种植,而且,成本要比台湾岛内低得多。对于台湾农业投资者,直接在大陆投资生产实在是太划算了。

2006年10月23日,受国台办、广东省台办和省农业厅之邀,台湾苗栗43位台商、台农代表到湛江¬考察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考察团一行饶有兴趣地参观了试验区内的富贵竹生产基地、花卉示范基地、热带作物良种示范基地、湖光农场等园区。试验区的巨扬园艺公司是从2001年从台湾来此创业的,公司负责人黄舜德对老乡们介绍说:“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公司成功引进台湾及澳大利亚、欧洲、南美等地许多名优花卉品种,花卉种植面积也由五年前的不到100亩,发展到现在的840亩。公司已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的热带、亚热带名贵花卉引进、试种、培育和推广基地。”

地处广东梅县畲江¬镇的欧玛水果山庄内,郁郁葱葱,果香飘溢,台湾甜蜜枣、凤梨蜜释迦、莲雾等台湾名优新特水果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这些优质水果是台商黄文资特地从台湾引进种苗,经¬专业农技人员精心培育三年才获得成功的。由于这些水果口感好,外形美观,果内糖分比普通同类水果高出近一倍,市场价格也要贵出许多,因此销售前景十分乐观。从2000年开始,看准畲江¬镇区位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的黄文资,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建起了欧玛植物油有限公司和欧玛水果山庄。下一步,他计划开发台湾优种鸡、鸭和鱼类的养殖,并发展与此相关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

对于粤台农业合作前景,两地农业界人士都非常看好。国民党“立法委员”、农业专家李全教很关注粤台农业合作,他向广东省建议,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要大力鼓励台资企业引进优良品种、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使这些企业成为当地“龙头”,对周边地区产生更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帮助周边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并引进填补广东农业空白的优质农产品和水产品。

有消息指,广东已在五个方面全面加强了与台湾农业界的合作:优质农产品生产、农产品精加工、农产品物流中心、农产品贸易、农业科技与农业机械,这五个方面基本囊括了农业从生产到销售终端的全过程,广东意在借力改善全省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尽快实现全省农业的现代化。

对粤台农业合作的优势互补,广东省委副书记欧广源这样描述,台湾有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科学管理、充裕资金和市场网络;广东有丰富的劳动力、多样化的自然资源、庞大的市场、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健康稳定的宏观环境。双方在合作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台商、台农在广东投资农业大有“钱途”。广东省副省长李容根表示,我们要方便台商在广东更好的发展农业,有效整合两岸现有资源,以提高两岸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海南:琼台合作双双受益 海南发展跨越时空

1988年,台商吕梁鉴来海南三亚大东山考察,发现这里虽属荒山野海,但山清水秀,台风少,海水的温度也非常适合养殖珍珠。这位在台湾首创海水养殖珍珠的澎湖人如获至宝,当即斥巨资买下这片海域50年的使用权。

如今,从三亚六道湾的山麓眺望海面,会发现成千上万的浮球点缀在碧蓝的水面上,而每一个浮球下都悬挂着一个装着四、五十只珍珠贝的网袋。这里就是吕梁鉴的大东山海洋养殖基地,人称“海上金矿”。 吕梁鉴喜悦地说:“一年可收获200多公斤珍珠,每公斤能卖到15000美元,珍珠的价钱比黄金还贵。”经¬过近20年的苦心经¬营,他已将这里建成了从养殖、科研到经¬销的全国最大的珍珠养殖基地。

台湾水产养殖户苏健铭的鲍鱼“工厂”在海口市秀英区非常出名,这不仅因为在庞大的生产车间每年要养殖10余万箱鲍鱼,更在于他不仅自己赢利而且关注与当地农民的互利合作。苏健铭每年为附近农民提供几千万尾优质虾苗,并派出科技人员常年深入周边农民虾池了解养殖情况,无偿提供技术服务,仅此一项,这些养虾户便增收100多万元。从前,当地农民搞海水养殖,所需海水每抽灌一小时便要付出20元费用。现在,鲍鱼“工厂”每天24小时免费向附近农民池塘供应海水,提起苏健铭,附近村民都赞不绝口。

十年前,台商唐成光在海南定安县龙州镇租地2100亩,创立了海南龙州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种植番石榴、圣女果、印度枣、杨桃等台湾水果。后来,他从台湾请来嘉义大学农业本科毕业生陈宜,从事台农17号菠萝的引种实验,获得成功后开始规模种植,现已超过两千亩。台农17号是台湾的优良菠萝品种,亩产7000斤到8000斤,而且生长期比海南当地品种要少四个月,极具竞争优势。目前唐成光的菠萝不仅畅销大陆各地,而且远销日本、韩国。

海南与台湾农业合作起步早,见效快,迄今已成为台商、台农投资农业规模仅次于福建的省份。海南省台办经¬济处处长文振雄说,1987年,台商三合利农业公司落户三亚,揭开了琼台农业合作的序幕。海峡两岸(海南)农业合作试验区设立以来,海南省廉价的土地和人力资源更吸引了众多台商、台农到海南投资创业。

截至到2007年6月,已有四百多家台资农业企业汇聚海南,开发农林土地面积20多万亩,投资已逾20亿元人民币。据统计,台资农场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有57家,三千亩以上的有12家,独家经¬营农场面积最大的达15000亩。台商先后引进台湾水果、瓜菜、花木、水产、禽畜等优良品种500多个,其中南美对虾、鲍鱼等已成为海南水产养殖的当家品种。此间农业专家表示,台商、台农引进并实施的生物菌肥、喷灌、套袋等台湾农业先进技术,以及产销一体化、产品精包装、精致农庄等先进理念,对海南农业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向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发挥了示范和带头作用。文振雄强调说:“如果没有台资农业企业在种苗、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示范带动,海南热带高效农业的高效就会大打折扣。这种‘拿来主义’的作法,使海南农业的发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台湾农业专家称,台商台农在海南投资经¬营,º¬盖了台湾农业生产的各大领域,特别在种苗繁育、种植生产、海水µ¬水养殖、禽畜养殖及农产品精加工等方面,堪称台湾农业的扩大“再版”。事实也正是如此,在琼台资农场全方位、多层面“嫁接”台湾农业生产,使海南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档水果、绿色水产品的重要基地,相当一批台资农产品成为海南出口贸易的“领头羊”,如台资蔚蓝海洋食品、钟堡林业、翔泰渔业等公司均已跻身海南出口企业20强之列。与此同时,台资农业企业积极为海南培训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先后培训农业技术人员5000多人,并建立农业示范户1000余户。此外,台资农场已成为海南高等院校重要的农业实习基地。

此间农业界人士认为,琼台农业合作实现了海峡两岸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要素互补,使两岛农业双双受益升级,从而为两岛农业构筑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海南省台办主任徐刚日前表示,海南要更周到地为在琼台商办实事、做好事,以促进琼台经¬济的良性互动。

江¬苏:台资农企已逾千家 交流合作后劲十足

近年来,台湾大批农业、食品企业纷纷涉足江¬苏农业开发,遍及种植、养殖、食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环保型农业等诸多领域。统一、顶新、旺旺、波力、摩卡等一大批知名台湾企业在江¬苏的农业投资相继取得良好的经¬济回报,带动了更多的台商关注江¬苏农业的新发展。

2006年,经¬国台办、商务部和农业部批准,江¬苏昆山、扬州两地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相继投入运行,为江¬苏与台湾农业合作增添了新的发展平台。与此同时,南京的农业项目也成为台商关注的热点,几年间,全市批准的台商农业投资项目即达60多个,投资逾2亿美元,投资方向也由原¬先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拓展到观光农业、种苗繁育、生物科技、农业物流等多个领域。如今的江¬宁、六合、浦口已经¬或正在形成一批批台商投资农业的密集区域。

据江¬苏省农林厅官员蔡恒披露,到2007年上半年,江¬苏已累计批准台资农业企业1000余家,投资额高达68.14亿元人民币。苏台之间的农业交流亦呈热络趋势,迄今已有台湾茶艺交流团、台湾农村发展基金会、台湾养猪协助¬会、台湾动物药品协助¬会等一百多个团队来江¬苏交流,江¬苏向岛内派遣的农业科技、学术、商务交流团组亦达20多个。

蔡恒认为,台商看好江¬苏农业的未来发展,是因为在苏南、苏中、苏北地区都已形成一批台商投资集中区域,而且无论是大企业、大集团,还是小企业、小公司;无论是高科技农业项目,还是劳动密集型项目,都能在江¬苏寻找到合适的场所和高素质的理想合作伙伴,获得满意的投资回报。他表示,江¬苏与台湾在农业方面各具优势和特色,江¬苏农业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市场潜力巨大;台湾精致农业、观光农业发展水平高,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发达,苏台两地农业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苏台农业合作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

广西:台商瞩目农业 玉林顿成热点

广西玉林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自2006年4月启动以来,迅即成为台商投资大陆农业领域的新热点。该试验区范围包括整个玉林市的七个县、区,面积达1.28万平方公里。

“我到玉林已经¬十多年了,这里不仅是我的第二故乡,还是我创业干事业的乐园¡¬¡¬”台商洪武雄动情地说。16年前,洪武雄和几位台商朋友一起,来到广西玉林,先是做房地产,后来兴趣转向农业开发,在玉州区仁东镇三山坡买了151亩山坡地,成立了玉林市三山坡农业实业有限公司。他引进台湾优质蔬果品种和先进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民,再由公司收购,销往国外。目前,他在仁东镇石地村又建立了140多亩农业产业基地和200多亩有机茶园,所种植的绿色农产品已销往海内外。

广西玉林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与台湾气候条件类似,且受台风影响较弱,农业投资风险小,属广西“鱼米之乡”。玉林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亚热带农业资源,成为中国的“荔枝之乡”、“桂圆之乡”、“三黄鸡之乡”,是著名的沙田柚原¬产地。这些无疑都深深吸引着台商前来玉林投资、考察,纷纷落户试验区。

目前,已有37家台资农业企业在此创业,投资总额达23亿元人民币,项目有旺旺食品、大旺食品、豆之家食品、博白富益种植等,涉及种植、养殖、农副产品精加工、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多项农业领域。

湖南:湘台农业联手 发展空间巨大

黝黑的皮肤、µ¬蓝的T恤、军绿解放鞋,加上娴熟地开着农用三轮车,这使69岁的台商林宗诚看上去更像当地的“农民”。这位在台湾做电信起家的成功台商,将自己的家族企业都交给了儿子,变成“闲人”的他便带上钱到湖南望城来当“农民”了。

2002年,林宗诚和另一名台商与当地政府达成协助¬议,租赁ͬ官镇华城村一个小山包种梨树,小山包占地百余亩,租期20年。几年下来,林宗诚已成种梨专家,现在,他的百亩梨园日见茂盛,结出的果实一年比一年甘甜爽口。“这里空气清新,村民淳朴,看着梨树越长越好,心情非常愉快。”林宗诚高兴地说。

成为果园的这片土地,过去只是一片荒芜的山坡,“多可惜呀,其实这里有很好的水果种植条件,只是过去农业结构太单一,”林宗诚感慨地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建一个示范果园,将台湾的农业技术移植到大陆,用大陆肥沃的土壤培育出香甜的台湾水果,“用自己的成功带动当地农户种植水果,发家致富,这正是我所希望的。”

林宗诚只是众多来湘台商的一员,而自1989年第一个台资农业项目落户湖南以来,到2006年底,台商已累计在湘投资农业项目200多个,投资金额近3亿美元。湖南省委副书记谢康生说,湖南是鱼米之乡,稻谷、生猪、麻等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杂交水稻、高抗棉、双低油菜等更具优势。开展湘台农业合作,湖南农业将Ó¬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台湾农业也将赢得新的发展空间。为此,湖南竭诚欢Ó¬更多的台商来湘投资兴业,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2006年8月22日,《长沙台商农业科技园总体规划》通过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官春云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评审,这是湖南开展湘台两地农业合作的一个重大举措。按照规划,湖南将主要引进台湾农业名、特、优、新品种,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农业技术及相关项目、资金。据悉,按五大功能布局,总规划面积85000亩的长沙台商农业科技园,将建成中部地区与台湾农业交流合作最具影响力的园区之一。届时将对湖南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具有引领、推动和示范作用。

湖北:鄂台农业“联姻” 科技异军突起

武汉台商黄三福在业内人称“菩提老祖”,这个雅号源自他一心扑在菩提树的深度开发上。自2002年在大陆开启自己的事业以来,黄三福在大陆率先开发纯天然菩提子相关产品,大力种植菩提树,不遗余力地推广菩提树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目前,他的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仅在湖北、四川、河南、贵州等省建立的菩提树基地即达20多万亩。

创业之初,黄三福为种植菩提树苗和开发纯天然菩提子化妆品,先后投入了3000多万元资金。其间科研经¬费短缺,有关部门获悉后,国家开发银行为他提供了300万元贷款的资金支持。2006年,黄三福终于研制、开发出100多种纯天然洗涤剂和化妆品。现在,黄三福在武汉黄陂台湾农民创业园也有菩提树种植项目,他说,虽然在园内投资的金额还不是很多,但在创业园种植菩提树,主要是为大陆水土保持和环保尽一份力,为开启天然洁净的新时代尽一份力。

在湖北Þ¬春,有个远近驰名的李时珍本草纲目生物科技园,李时珍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台商林朝辉介绍说,该园占地2500亩,拥有李时珍本草纲目园和李时珍医药工业园两大布局,总投资为5000万美元,是一个集药材种植、中药生产、生物科研、医疗教学、旅游观光、疗养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科技园和综合性园林式环保生产基地,人称“华中药谷”。

林朝辉兴奋地说,名医李时珍400多年前写下名著《本草纲目》,其中记载了1893种中药材,而Þ¬春境内就有1000多种。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促使进他决心在Þ¬春斥巨资建园办厂。现在,该集团已成为中国医药行业50强企业。

湖北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极为丰富,而台商投资湖北农产品精加工的势头方兴未艾,目前已拥有武汉统一、李时珍药业、康师傅、永通食品、荆门新美香食品、仙桃旺旺等60多家台商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

篇7:台商大陆投资进行曲

王建民

历经20余年的发展,台商对大陆投资取得历史性的重大发展,六万多家台资企业已成为大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上百万台商也成为沟通与联接两岸的一个新兴社会群体,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地位与角色日趋重要。

台商赴大陆投资的三次浪潮

台商赴大陆投资是海峡两岸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20世纪70年代末,大陆改革开放后,对台政策也发生重大转变,从力主“武力解放”转为积极争取“和平统一”,揭开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一页,也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及台商赴大陆投资创造了条件。20世纪80年代初期,台商开始以外商名义中转前来大陆投资经商。然而,由于当时两岸关系尚处于对抗时期,台湾方面对两岸经贸往来限制严格,未开放台商投资,因此台商对大陆投资还处于试探期,投资主要集中在地缘与文化相近的福建沿海地区,投资数量有限。80年代末,大陆出台鼓励台商投资的政策法规,台商对大陆投资步伐加快,特别是台湾大企业家王永庆赴大陆投资考察活动在岛内引起巨大反响,对台商赴大陆投资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与带动作用,逐渐形成台商对大陆投资的第一次热潮。

1992年起,大陆掀起新一波改革与发展浪潮。随后,中共中央召开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目标,大陆经济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台商看好大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机,加快对大陆投资。同时,这一时期是两岸关系发展最为平稳的一段时间,台湾当局也采取了一些较为积极的开放与规范政策,于是形成台商对大陆投资的第二次高潮。依大陆统计,1992年到1994年三年间,台商对大陆投资项目计2.3万家,协议金额200多亿美元,实际投资额75.8亿美元,前两者均占到此前台商历年累计投资项目与协议金额总数的50%,后者也占31.5%。其中,1992年台商对大陆投资协议金额仅次于香港,跃居大陆吸引境外投资的第二位。

然而,1995年以后,由于两岸关系危机不断、台湾经济结构调整与大陆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李登辉于1996年提出了″戒急用忍″口号,进而制订新的台商大陆投资规范,严格限制大企业、高科技产业对大陆投资,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台商对大陆投资在90年代后期出现徘徊局面。

新世纪之交,祖国大陆“入世”步伐加快,并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大陆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台商抓住这一重要历史机遇,开始扩大在大陆的投资布局。同时,民进党执政后,岛内投资环境恶化,经济形势出现逆转,台商加快在大陆寻求新的发展。2000年开始,台商对大陆投资出现第三次高潮。依大陆统计,2000年到2002年,大陆批准台商投资项目合计12131个,协议台资金额176.3亿美元,实际投资金额94.9亿美元,分别占历年台商投资总数的21.8%、28.6%与28.5%;依台统计,这三年台商对大陆实际投资金额达92.5亿美元,占累计实际投资总额238.6亿美元的38.8%。

2003年以来,台商对大陆投资持续保持高增长。依台湾“投审会”统计,2003年1~10月,台湾批准对大陆投资项目1478件,批准投资金额35.6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30.2%与17.5%。到2003年9月底,台商对大陆投资项目累计59003个,协议台资金额累计673.8亿美元,实际投资金额累计358.7亿美元。大陆已成为台湾对外投资最多的地方,累计投资金额约占台对外投资总额的45%左右。尤其是,台商对外制造业投资进一步向大陆集中。

据台湾“经济部”于日前公布的调查,目前,台商对大陆制造业投资占对外制造业投资总额的77.7%,显示大陆逐渐成为台湾制造业的加工中心。

投资格局发生全方位变化

纵观20多年来台商投资的发展变化,台商对大陆投资逐渐多元化,投资产业层次不断提高,初期以制鞋、塑胶、纺织、基本金属等传统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第二波投资则以消费性电子产品、化工、运输工具、建材水泥、玻璃、食品饮料等产业为主,第三波投资则以电脑、电子信息、半导体、精密机械等资本与技术密集行业为主导。台商投资的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日趋多元化,产业集中度在降低。依台统计,2003年1~10月,台商投资的产业分布为:电子电器产品制造业占27.3%,基本金属制造业占9.9%,化学制品制造业占7.8%,精密仪器机械制造业占6.21%,非金属制造业占6.16%,这几种产业合计占投资总额的57.3%;而传统产业如塑胶制品与食品饮料等产业在上半年还排在第四五位,目前已被挤出前五名。此外,近两年来,台商投资迅速向房地产及土地开发、商业、金融、保险、证券、风险投资、旅游、专业服务、信息广告、医疗、教育、媒体等领域发展,并成为台商新的投资方向。

台商投资规模进一步大型化,大企业或上市企业成为投资的主导,数千万美元甚至数亿美元的投资项目明显增多,以高科技产业为主体的技术密集型的投资成为主流趋势,内销市场成为台商积极争取的新目标。

随着大陆区域经济发展与开发重心的转变,台商对大陆投资区域布局也在发生相应变化。总体上来讲,台商对大陆投资呈现从南向北、从东向西、从沿海向内地的逐渐转移过程,只是转移的程度与速度各地有所不同。具体而言,20世纪80年代,台商投资以地缘、文化更接近的福建省为主;90年代后对距香港较近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投资大幅增加,台商对广东省的投资金额于1992年开始超过福建省,跃居对大陆投资最多的地区;此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台商投资重点又转向这一地区。1994年起,台商对上海与江苏省的投资金额连续三年超过对广东省的投资。于是,“珠三角”与“长三角”成为台商投资两大重点地区。随后,台商对广东省投资又出现一次高潮,投资金额一度超过上海与江苏省,但2000年起台商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投资重新出现大幅增长势头,再度超过广东省,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最多的地区,尤其是2001年以后,台商对上海与江苏省的投资金额超过对大陆投资金额的一半以上。依台湾当局最新统计,2003年1~10月,台商对江苏(包括上海市)、广东与浙江投资金额分别占投资总额的64.4%、27.4%与7.9%,三者合计占了对大陆投资总额的81.8%。另外,山东半岛、京津唐、华东内陆的江西、中西部的重庆与成都等地也逐渐成为台商投资的热点地区。

经过多年的发展,台商在大陆投资逐渐进入收获期,近年台资企业盈利大幅增加,年营业额达数百亿元新台币的企业已不在少数,并成为台湾岛内母公司盈利的主要来源。依台统计,1999年,大陆汇台资金只有13亿美元,2002年增至56亿美元,2003年6月达到78亿美元,预计2004年将超过100亿美元。另外,与大陆投资相关的“大陆概念股”成为台湾股市的主要支撑力量,大陆市场对台湾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日益重要。可以说,台商在大陆投资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在大陆创造了新的奇迹,许多中小企业发展成为知名企业或大企业,在食品、家电、电子、汽车、建材等领域打出了知名度。

台商:两岸关系的纽带

随着台商投资的增加与经商活动的广泛发展,台商以及“台干”(台资企业的台籍管理干部)及其家属等相关人群在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两岸关系往来中一个新的群体,有人称之为“两岸族”。在大陆有多少台商,没有准确具体的统计,但大陆到处都有台商、“台干”则是不争的事实。上海市台办统计,目前上海市常住(三个月以上)台商就有30万人。昆山、苏州、广州、东莞与深圳等台商集中的地区,台商也有数十万人,估计目前大陆有百万台商不应为过。不仅如此,台商人数还在持续不断地增加之中。

台商对大陆投资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为,对大陆当地经济发展、扩大就业与引进管理技术及促进台湾经济转型等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在两岸关系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被称为两岸关系发展的“粘合剂”、“稳定剂”与“催化剂”。

台商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台当局政策尚未开放的情况下,许多台商充分展现了“拼搏”与“冒险”精神,冒着“资匪”、“犯法”的罪名,冲破重重障碍,辗转海外前往大陆投资与考察,形成一波又一波的台商投资潮流,极大地推动了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

台商已成为岛内一个强有力的“压力群体”,是台当局被迫逐步开放两岸经贸政策的重要推动力。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中,台湾当局一直是一股重要的阻力,不断设置障碍,限制台商赴大陆投资与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延缓两岸“三通”,这不断引起台商的强烈反对与抗议。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更是数次发表“万言书”,对台湾当局的大陆经贸政策尤其是李登辉曾提出的“戒急用忍”政策进行批评,要求取消限制,不断呼吁台当局开放两岸直接“三通”。甚至昔日被称为民进党“大金主”的长荣集团总裁张荣发也表现出不满,近来接连公开批评陈水扁的大陆经贸政策。正是台商的不断呼吁与努力,才迫使台湾当局不断调整与开放大陆经贸政策,一步步在“三通”问题上让步,在客观上促进了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

台商在大陆投资与经贸活动的发展,不仅密切了两岸的商业关系,促进了台湾经济与大陆经济的融合,而且带动了两岸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感情。台商更是维护两岸关系良性互动与发展的一股稳定力量。台商不仅呼吁与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而且希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和平发展,避免台海两岸发生冲突与战争。因此,绝大多数台商对岛内政局与“台独”势力的发展表现出一种担忧与反感,期待台湾当局回到所谓的“新中间路线”,放弃“台独”冒险行动。

台商作为一个新的庞大群体,不仅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也是岛内选举的选票来源,对岛内政局的影响力在增加,成为“蓝绿两大政治阵营”积极争取的对象。台湾政界各方希望争取到更多的台商支持,以便在2004年台湾这场至关重要的“大选”中取胜。

篇8:瞄准商机台商大陆忙「务农」

一直以代工运动鞋著名的台湾宝成集团,已在东莞投资数亿元建盆景雅石博物馆;而台资食品业大老旺旺集团也在种植兰花,并在大陆有好几个驻点;早已跨入农业的康师傅也在忙着种植大蒜、辣椒。

当宝成集团、旺旺、康师傅、统一都开始进军农业时,可想而知这个产业所蕴含的商机有多少。台湾在现代农业上的发展步伐远远早于大陆,面对大陆广袤的土地与消费市场,相信没有人不动心。有趋势显示,在大陆从事农业的台商队伍正在不断壮大。

休闲观光农庄大受欢迎

在昆山星期九农庄,游客不仅可以在果园区、水果大棚或蔬菜区里体验农家乐趣,亦可以在庄内进行烧烤垂钓,或打牌喝茶,享受一段休闲时光。如今,在大陆各地类似星期九农庄这样的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农场或农庄逐渐大受追捧。

由于看好大陆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发展潜力,台商王九全早在6年前就投入巨资在昆山巴城镇规划农庄,而作为大陆与台湾海峡两岸的农业示范点,该农庄现在已经颇具规模,集餐饮、观光、住宿、旅游、休闲为一体,将市场锁定在刚刚起步的大陆现代农业市场。

曾以「大千月饼」、「大千美食林」扬名上海滩的黄海伯,亦自称是大千生态庄园的「首席农夫」,做起了休闲农业的生意。在激流勇退结束掉位于上海黄金商圈的「大千美食林」事业后,他在上海淀山湖畔租赁一块土地,创立结合自然风光、田园乐趣、生态环境与农家生活为一体的大千生态庄园,不仅养有梅花鹿、孔雀等动物,还有牛、羊等家畜,以及种植卷心菜等蔬菜,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除了观光外,大千庄园内养植的农产品将提供给黄海伯后来重新开业的大千美食林连锁餐饮店,以此打造出生态餐厅的品牌。

台商林保森的伊甸园山庄亦是最早从事有机农场与休闲农业的台资企业之一。占地1500多亩的伊甸园山庄创建于1993年,庄内种植有来自台湾的香蜜、莲雾、珍珠石榴、杨桃等多种水果,目前已发展成为海南规模较大的综合性热带观光农场。

在杭州,亦有由台商王育成号召当地台协企业共同出资成立的巴比松度假庄园,从事农业综合开发,打造出具有法国风情的度假休闲庄园。其中,除了众多的康乐项目外,亦将规划有巴比松生态农场,为游客提供科普教育服务。

在大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休闲农庄不断涌现,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与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农庄将大有可为。

提高附加值 传统农作物亦有真金

不仅是休闲娱乐多功能于一体的农庄倍受欢迎,也有不少台商适应市场变化,赋予传统农作物更多的附加值与经济价值,并在其中淘得真金。

在大陆开设有909家「天福茗茶」直营连锁店的天福集团亦是行业翘楚。有「世界茶王」美称的李瑞河在台湾投资失败后,转战大陆潜心经营茶叶事业,如今在福建、四川、浙江、云南等地已建有9家茶叶及茶食品工厂,此外,依托茶叶种植,天福集团更是建立2家茶博物院,并开设全球第一所茶专业学校天福茶学院,将台湾精致农业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

发展至今,天福集团的事业已经从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覆盖到科研、文化、教育、旅游产业,成为当前世界最大的茶业综合企业。

原台南县副县长林文定亦从咖啡种植中成功实现从政界到商界的转变。

2002年,林文定在适合种植咖啡的海南开办古色农场,利用得天独厚的热带资源,引进南美的阿拉比卡咖啡种子,将投资方向朝向咖啡栽培与加工业。「大陆咖啡消费人口迅速增长,但大陆只有云南与海南的气候土壤适合种植咖啡,基本上咖啡都还需要从海外进口,这里面蕴藏着无限商机。」

目前古色农场的规模已经超过2000亩,农场的第一家旗舰店咖啡厅亦于于去年成功开张。

「打开大门,将农业盈利的模式从闭门生产变为开放采摘、将粗放型农业变成精致型,让游客自己采摘蔬果。」这是王九全的「務农」心得。其创办的星期九农庄在这个思路下办得风生水起。

大陆台农发展方向是精致农业

「大陆台农的发展方向是精致农业。」在早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莲雾大王」黄益丰亦表示,当前大陆的土地资源亦是会越来越吃紧,「只有走精致农业之路,企业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以他自己的经验为例,2001年黄益丰与朋友合资创办海南省金德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引进台湾的「黑金刚」与「黑珍珠」莲雾品种在海南种植,截止2008年上半年的资料,种植莲雾1340亩,共34000多株树,年产量可达到2000吨,约占大陆生产量的八成,是大陆目前最大的台湾莲雾生产基地。

黄益丰的成功,便是走精致农业之路。金德丰是大陆首家运用全年无休产期调节技术的莲雾生产基地,并且创造出莲雾果保险包装技术,运用台湾的水果分级技术,将莲雾进行流水分级包装,为莲雾稳产高产做了最大的保障,这亦是金德丰最大的竞争力所在。

上一篇:笑可以提高记忆力说明文阅读原文附答案下一篇:新莞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