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语文八下4.16《孔乙己》同步练习

2024-04-20

苏教语文八下4.16《孔乙己》同步练习(精选5篇)

篇1:苏教语文八下4.16《孔乙己》同步练习

《孔乙己》同步练习

【课内检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颓唐()附和()不屑置辩()...阔绰()羼水()戕害()...

2、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认为不值得争辩。()

②自以为纯洁高尚,不同流合污。()③君子能够安于穷困。()

3、第一自然段“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在文中的作用及其含义是()

A、在文章的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从内容上概括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遭遇,深刻地说明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

C、孔乙己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人们却把他忘却,可见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D、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别人也便这么过

4、主题解读

这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备受_____________________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深刻地揭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反映了由此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病态的社会关系。

5、品析加点字的含义。

①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隔壁的房子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孔乙已)便排出九文大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孔乙已)脸上笼上一层灰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于把书读到像孔乙己这样与社会格格不入、迂腐僵化近乎废物的读书人,你可能会有许多感想。请结合孔乙己的遭遇和结局,就“读书与生存”这个问题广开思路,语言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阅读分析题

(一)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①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②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③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④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7.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本段在《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情节中属于哪一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出本段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①时间:_____________ ②地点:______________

③人物:_____________ ④事件:______________

9.分析文中画有横线语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是外貌描写,说明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是因为他的好喝懒做,四体不勤。

B.②句是语言描写,表明孔乙己以谎言来维持自己的“尊严”,精神麻木可悲。

C.③句是行动描写,说明孔乙己深怕旁人揭他的短处,想在瞒和骗中苟且偷生。

D.④句是动作描写,“摸”字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己舍不得花掉仅有的四文钱的吝啬心理。

10.选文中几次写酒店的人对孔乙己“笑”,这有什么作用?分析不确切的 一项是()。

A.增强悲剧气氛,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

B.揭露封建社会的冷酷。

C.批判当时群众的麻木、冷漠。

D.加强喜剧色彩,是对孔乙己可笑性格的嘲讽。

11“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一句,除了交代时节气候之外,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显示了掌柜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创新】

一、探究应用

13、根据提供的情境,按要求答题。(4分)

初三某班同学就“开卷是否有益”进行着热烈的辩论。正方主辩围绕“开卷有益”的观点进行了论辩。假若你是反方主辩,那么,你确立的观点应该是“ ”,请围绕你的观点写出两条理由。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你接过正方话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在阐述观点前应该有几句恰当的话,这几句话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点击中考(泸州市2004年)仔细阅读下面的小小说,按要求答题。

一盒饼干 佚 名

一天晚上,她在机场候机。为了打发几个小时的等候时间,她买了一本书和一盒饼干。

她找了一个位子坐了下来,专心致志地读了起来。突然间,她发现坐在身边的一个青年 男子伸出手,毫无顾忌地抓起放在两人中间的那个盒子里的饼干吃了起来。她不想生事,便 视而不见。

这位心怀不悦的女士也开始从那个盒子里拿饼干吃。她看了看表,同时用眼角的余光看 到那个“偷”饼干的人居然也在做同样的动作。

她更生气了,暗自思忖:“如果我不是这么好心,这么有教养的话,我早就把这个无礼的家伙的眼睛打肿了。” 她每吃一块饼干,他也跟着吃一块。当剩下最后一块饼干时,他不太自然地笑了笑,伸 手拿起那块饼干,掰成两半,给了她一半,自己吃了另一半。

她接过那半块饼干,心想:“这人真是太没教养了!甚至连声谢谢都不说!我从来没有 见过这么厚颜无耻的人。” 听到登机通知后,她长出了一口气。她急忙把书塞进包里,拿起行李,直奔登机口,看 都没看那个“贼”一眼。

在飞机上坐好后,她又开始找那本没看完的书,突然她愣在那里,她看见自己的那盒饼干还原封不动地放在包里!现在要请求那个人原谅已经为时太晚了。她心里非常难过,因为她自己才是那个傲慢无 礼、没有教养的“贼”。

曾几何时,我们在生活中以为事情应该是某种样子的,而后来却发现,事实并不是我们 所想像的那样。

曾几何时,我们因为缺乏信任而凭借主观臆断来不公正地评价别人,结果往往远离事 实。

由此可见,……

14.根据小说内容填空。(4分)《一盒饼干》讲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15.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小说中女士的心理或情绪变化的过程。(3分)

16.小说中的男青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4分)→ →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小说中女士误会男青年的重要原因是什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结尾处省略了作者的几句话。你认为作者要告诫人们什么?请根据前文内容把它补充完整。(50字以内)(4分)答: 由此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训练】

19、材料1:英国大文豪箫伯纳说:“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 材料2:刚刚辞职的美国航空航天局安全顾问组一位成员警告说,由于美国与俄罗斯工程师之间缺乏交流,国际空间站可能会发生严重事故。

材料3 :当代作家虹影说:“人与人缺乏交流的痛苦,每个人都差不多的,也正是居于这样一种状态。才出现网络世界。”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以“渴望交流”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缩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之内。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600字;(5)不得抄袭

十六、孔乙己

1、tuí hè xiè chuò chàn qiāng

2、①不屑置辩②自命清高③君子固穷

3、B

4、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文化 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 5 ①表现长衫主顾养尊处优、悠闲自在的样子②孔乙己断腿前买酒掏钱时用“排”字,表现了孔乙己既想在短衣帮面前炫耀一下,又因生活拮据而对这九文钱有点珍惜的穷酸样。③表现孔乙已的伤疤被揭穿之后有一种难以掩饰的痛苦。④因为没有人提到孔乙已,只是估计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推断孔乙已的确已经死了的情况。

6、此题为开放性习题,只要言之成理,语句流畅即可。7.高潮 8.①中秋过后的一个下午②咸亨酒店③孔乙己、掌柜、“我” ④孔乙己到酒店最后一次喝酒 9.B

10、D

11、烘托悲凉的氛围,暗示了孔乙已的悲惨结局。

12、显示了掌柜自私、冷漠、麻木不仁。

13(4分,确立观点1分,说明理由2分,写出恰当的话1分,如学生理解为开卷考试,只要言之有理即给分)开卷未必有益(1)社会上各类书刊鱼龙混杂,青少年对好书坏书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2)社会上因读黄色书刊而犯罪的事例也不少。是的,从某种角度上说,你们讲的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它的另一面,即消极的一面,我们认为开卷未必有益。

14.讲述的是:一位女士在候机时误以为邻座(或男青年)偷吃自己饼干的故事。(其他意思相同的表述亦可)(评分要点:①“女士”、②“误会”、③“邻座(或男青年)偷吃饼干”各1分、表述完整1分)15.依次为:不悦、生气、愤怒、蔑视、惊诧、难过(其他相近的词语亦可)(各0.5分,但顺序不得有误)16.男青年涵养好,待人宽容、温和。答出人物性格要点2分,简析出一、二个情节2分。

17.重要原因是:对人缺乏信任,凭主观臆断评价别人。(“对人缺乏信任”、“主观臆 断”、“粗心大意”答出2点2分,表述1分)18.我们在对别人进行评判之前应该三思而行(1分),要先想到别人好的一面(1分),而不要急于做出负面的判断(1分)。(其他符合小说主题的相同或相近的答案亦可,表述1 分。)

篇2:苏教语文八下4.16《孔乙己》同步练习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基础知识

1、注音(4分)

霎时()分歧()酷冬()熬过()....

2、理解句子含义(4)

①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3、解释词语(2分)

4、选词填空(3分)

①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 长着)。②我的母亲又(熬过 度过)了一个严冬。③母亲(摸摸 抚摸)孙儿的小脑瓜。

5、体会加点词语的作用(4)①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②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6、散步前,文章还有一段对初春的描写。找出来,看看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

7、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然后用同样的词语再造一个句子,这个词语的意思要与试题提供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

例句: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造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①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造句:

②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造句:

语言表达

霎时 酷冬

8、依照句子“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坦;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写一句话,要写出“一家人”的一个分歧点或矛盾产生的焦点所在。(4)

9、仿写句子(4)

父爱是一座山峰,让你的身心即使承受风霜雨雪也沉着坚定;

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散步》选段,完成下面问题。(12分)

(一)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0、从文中找出描写“小路有意思”的语句,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5分)

11、母亲先要走大路,后来又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亲说的话及她摸摸孙儿的小脑瓜的动作表明了什么?(5分)

12、“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简要说说加点词语在句中的作用。(5分)

(二)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 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要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小路走去。

13、交代记叙时间的段在()(5分)

A.第②段

B.第③段

C.第④段

D.第⑤段

14、第③段的主要人物描写方法是()(5分)

A.行动描写

B.细节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

15、下面是对选文第③段中“强壮”、“高大”的理解,错误的是()(5分)A.在母亲眼里,儿子正值中年,是“强壮”的。B.儿子还小,看父亲是“高大”的。

C.因为“我”身体强壮,身材高大,如实反映了“我”的体质、体形。D.“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的,“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说的。

16、对“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5分)A.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

B.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我”拿不定主意,左右为难。

C.对祖孙的分歧,处理好了,全家就高兴;处理不好,大家就别扭,就会破坏家庭的和谐。D.母亲老了,听“我”的;妻子在外边,总是听“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我的”。

17、下面两句话,反映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5分)我说:“走大路。”(母亲)变了注意:“还是走小路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生活中你是怎样孝敬父母的,举一个例子谈谈。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心锁 梁青岭

某一个星期日,儿 子与同学去玩,我一个人来到儿子的房间,发现他的书桌上很乱,就走过去想整理一下。此时,我突然灵机一动,就打开他的抽屉,发现了一个蓝色的日记本。

儿子的日记本第一页上写道:“自打我上初中以后,我的心里十分空虚与孤独,父母除了关心我在学校的表现外,就是把我关在屋里学习。每天当我伏在桌前,永不停地写那永 远做不完的该死的作业时,我特别的痛苦,我多么想能有时间到外面去打打篮球,去轻松的活动一下啊……”

读完儿子的日记,我内心感到了一种强烈的震撼。我原以为自己的心灵与他贴得很近,可万万没有料到他并没有把父母当作朋友。

傍晚,儿子回到家里,又关上房门独处,用晚餐的时候,他突然问我,“爸,你俩谁动我的东西了?”我假装糊涂地说:“没有啊。”见我的态度如此坚定,他什么也没说,就满脸不悦地走开了。过了两天以后,乘着儿子不在家,我又偷偷溜进他的房间,企图从日记里洞察他内心的秘密,令我惊讶的是,抽屉上不知何时安了一把锁。顿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 个低级错误。

晚上,儿子回到家后,我鼓足勇气对他说:“儿子爸爸犯了一个错误,你能原谅我吗?”儿子沉思片刻说:“不就是偷看日记的事嘛,我不想再谈这件事。”“如果你原谅爸爸,就请你打开锁,别把家长当贼似的。”儿子气呼呼地对我说:“这是钥匙,交给你,这回你满意了吧?”

若干天以后,当我无意中再一次来到儿子的房间时,一心想走进儿子内心世界的我,又鬼使神差般地欲看他的日记,我惊讶地发现,儿子的抽屉虽然没有上锁,可那日记本不知何时已无影无踪了。有一天儿子突然对我说:“老爸,你是不是特失落?”“这话怎讲?”“因为我把日记扔了,并发誓,永远不再写日记了。”

我惊愕地醒悟到:儿子心里有一把锁。

19、“读完儿子的日记,我内心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这是为什么?(5分)

20、文章中“心锁”具有怎样的含义?(5分)

21、“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其中“一个低级错误”指什么?(5分)

22、第六自然段中“儿子,爸爸犯了一个错误,你能原谅我吗?”爸爸是否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不对,真诚的求得儿子的谅解?(5分)

23、你是怎样看待父母私拆你们的信件或私看你们的日记的?谈谈你的观点和看法。(10分)

22、《散步》

1、【解析】利用工具书。【答案】shà qí kù áo

2、【解析】结合课文,抓住“责任的重大”“整个世界”去理解。

【答案】①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听我的,现在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别别扭扭就会影响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的重大,表达我对母亲、妻子和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②“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3、【解析】利用工具书。【答案】一会儿,形容时间很短。极冷的冬天。酷,极。

4、【解析】熟悉课文,就能选出。【答案】铺着 熬过 摸摸

5、【解析】结合语境理解。

【答案】形象的写出了母亲面对漫长的酷冬,在身体和精神方面所经受的磨难之大。“早已习惯”:说明母亲和儿子一起生活的时间已经比较长。“还习惯”:说明儿子因为年龄小,在许多方面尚未形成主见,往往照父亲的意见办事。

6、【解析】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结合课文主题回答。

【答案】第4段是对初春的描写。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冬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调由深沉变得欢愉起来。

7、【解析】结合语境理解例句加点词语意思,所造句子加点词语意思要和例句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答案】我采集了一个蝴蝶作标本。你应该负责任

8、【解析】突出矛盾产生的焦点。【答案】略

9、【解析】是比喻句【答案】是一片大海,让你的灵魂即使遭到电闪雷鸣依然仁厚宽容。

10、【解析】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回答。

【答案】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渲染气氛。言之有理即可。

11、【解析】扣住“摸摸”这个叠词作用回答。

【答案】表明母亲固然听从儿子,但在特定情景下,更爱孙子。相互体谅,生活和睦

12、【解析】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出表达作者的心理或感情。

【答案】11“慢慢地”言其速度慢,“稳稳地”脚步沉重而有分寸,“很仔细”走路很留神,体现了我和妻对对生活有一种高度的使命

13、【解析】抓住时间的词语“阳光下”。【答案】.D

14、【解析】采取排除方法。【答案】 D

15、【解析】根据语境理解。【答案】C

16、【解析】采取排除方法。【答案】B

17、【解析】围绕主题答。【答案】.尊老爱幼

18、【解析】结合实际谈谈【答案】略

19、【解析】抓住关键句子理解。

【答案】我原以为自己的心灵与他贴得很近,可万万没有料到他并没有把父母当作自己 的朋友。20、【解析】题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找出本体即可。【答案】儿子内心世界的秘密。

21、【解析】读课文作答。【答案】原以为第二次偷看犹如第一次那样非常容易得手。

22、【解析】扣住“再一次来到儿子的房间” “鬼使神差般地欲看”两句回答。【答案】 爸爸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不对,也没有真诚的求得儿子的谅解,爸爸所求得的谅解,只是要求儿子把锁打开,为他下一次偷看儿子的日记提供方便,因为爸爸“一心想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

篇3:苏教语文八下4.16《孔乙己》同步练习

师:孩子们,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度过一个寒冬,现在春天已悄然而至了。你是否感受到春天的大驾已经光临?看,春姑娘来啦!

赏“语、句”:成语、谚语读、背。主要分为三部分:

1. 读“春天”的气息。

2. 展“春光”的美好。

3. 寻“春意”的内涵。

【案例反思】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需要,反思本课教学的过程,教者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优化策略,整合文本资源

(一)学词句必须从读入手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学“读读背背”这一板块,就应当重在引导孩子读成语、读谚语。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韵律美、画面美和意蕴美。本段内容教学中,能够让孩子读准字音,读通文意,读会背诵,读出春天的味道,读出春天的内涵。

(二)层层递进,有层次感的教学会令孩子的学习稳扎稳打

写字教学中,安排学生读字帖也有学问,要想学生写好字,就要让他们会读字帖。本着这一思想在设计“写好铅笔字”一环节中, 教者请孩子观察,先明了描红、仿影的注意事项,要写稳当;再发现临摹的技巧,“一笔一画照着写”。让学生写美观、写出色。这是一般读字帖的教法。

(三)灵动开掘,可以有效拓展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

在学生回答“春姑娘是漂亮”的之后,教者随机把握教学契机, 生成教学资源,探究“春”的字源,本身就很美,蓬蓬勃发。再演化到此时此刻的“春”字书写,有机引发儿童的意义联想,加强学生的文字印象。

二、寻觅生活,发挥语文效能

生活是海洋,又是文化的源泉。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验证和回望生活,并促进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优质化教学的一个出发点。

引导学生细心体验生活,生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悟。本案例中正是使他们有了“春雨贵如油”的生活记忆。正是具有生活在春天里的经验,儿童才会有了如此美好的画面。刚开始,学生自己说的“眼中的春天”是一个词,是一层意思。回想生活中的春光明媚,百花盛开、争相绽放。这就需要让学生在老师不断地帮助下, 睁开双眼凝视万物,竖起耳朵倾听万籁,敞开心灵感悟春意。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本课案例中,运用生活资源,让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也时不时地迸发出了让我们教者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火花,涌出不少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 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语文课堂的教学精彩。

三、回归现实,演绎精彩课堂

要强调“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本案例在让儿童感受美好春意时光,适时渗透了要珍惜时间的教育,以此结合语文学习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要运用丰富的现实填充练习课形式的枯燥。本来练习课的枯燥是难以避免的,但本课练习同时又是对本单元知识的一个总结。它形式丰富、内容活泼,是一个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低年级学生常常是从以游戏为主的生活,过渡到以学习为主的生活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课堂教学中,笔者注意发掘学生的思维元素来开启他们五彩斑斓的智慧之门、心灵之门。教者注意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尝试创造性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既是让课堂走向生活,也是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使得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调动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切切实实地体现课堂因生活而精彩。这样的课堂,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想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这是喜人的课堂教学收获。

要坚信“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时对景、正常运行,单元练习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遐想、自主体验的语文学习空间。只要教者在认识上尽可能地站得高一点,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进行教学设计,并尽可能地做得实一点、细一点,努力将乏味的单元练习课精心改进,上出精彩,单元练习就一定能引导孩子们走出封闭的课堂,奔向广袤的现实空间, 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体验和创造,课本的单元练习就能够发挥出引渡语文修炼的巨大效能。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渐渐地发生着深刻变化。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不应小觑单元练习。但是,根据笔者初步调查,对于语文教材中的练习一般师生常常有所忽略,研究不够,发挥其作用不多。特别是单元练习,各练习题不仅是对一个单元知识的规整,更带有举例的性质,是一个单元知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延伸。如何讲究教学策略,挖掘单元练习价值就成为我们的一个教学改进的课题之一。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寻觅语文教学的真切而奇妙的味道。笔者在此案例中,力求作为亮点,有意识地加以凸显和体现上述教学思想。作为一个教学新尝试的努力,我在以下《练习二》教学中,创设生活化课堂,让小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尊重小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取得了预想的教学成效。

篇4:苏教语文八下4.16《孔乙己》同步练习

仔细研究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练习系统,发现教材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一、练习类型分析

苏教版教材在课后习题安排了三种形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

文本研习主要是提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

问题探讨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侧重于发展理性思维,培养批判意识。

活动体验旨在引导学生围绕人文内涵专题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可以看出,文本研习指向的是文本,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问题探讨指向的是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理性思维,活动体验则指向的是活动,希望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

必修三53页文本研习:

1.在《品质》中,作者写格斯拉:“…………”作品中还有类似的描写,请找出来,并分析这些描写与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关系。

2.格斯拉是鞋匠,老王是人力车夫,按世俗的观念,都属于“底层”人物,结合作品,说说两篇作品是把人物放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描写的,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必修三69页问题探讨:

文章为什么要用较大的篇幅阐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作者是怎样清晰地表述这两个概念的?阅读文章,作简要的概括。

必修一29页活动体验:

这是一次虚拟的选择,实际上是作者对自我生命存在意义的追寻。结合你对文本的理解,简要概括作者决定取舍的理由。作者采用叙述心理测验过程的方式表达人生观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我们可以看到,这三种类型都有对文本内容、写作手法的探讨。必修三53页文本研习要求探讨老王和格斯拉的“幸”与“不幸”,分析描写与感情传达的关系;必修三69页问题探讨,要求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了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必修一29 页活动体验要求概括作者取舍的理由——文本研习,分析心理测试过程的叙述方式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写作手法。可见,这些练习并没有体现三种练习类型的侧重点。可见,苏教版只是冠以“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不同的名称而已,有名无实。教材编写者应进一步厘清类型、完善其功能。

从内容上来讲,文本研习、问题探讨都是借助一定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或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或者文章的表现手法,只不过问题指向的角度、开放的空间程度不同而已。而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在文本研习过程中,有鉴赏能力,但也有探究意识的激发;而问题的探讨,固然有探究的意味,也在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提升了鉴赏品位、水准。从其功能的角度来分析,三者名称虽然不一,但是最终都培养了学生的各项能力,他们掺杂在一起,难以厘清各自的具体职责。反而不如人教版必修教材的“探究·思考”来得直接明了。

二、“活动体验”分析

如前文所述,“活动体验”的最初目的是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苏教版教材编写的意图在于变革过去的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接受式学习,此种学习方式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给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热情泼了冷水。活动体验试图改变这一情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入“大语文”的学习环境。如果说原来的语文学习仅限于教材研读、训练,新教材则要求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全程、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新教材观认为,教材不应只是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师生开展教学活动、进行建构和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尊重师生对教材的能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是构建开放的、科学的和人性化的教材体系的基本准则。无疑,活动体验开拓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参与热情。

但统合分析五册教材的活动体验,除必修五没有安排外,苏教版从必修一至必修四大概16处,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型:①研读课文,并能以批注等形式写出感悟、想法;②朗诵课内或课外的现代诗、现代经典散文及唐宋古典诗词等;③听录音,根据录音记录要点,并能讲出自己的想法;④组织演讲比赛、辩论会等活动,并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访谈、辩驳。

可以看出,苏教版“活动体验”这一选文研习方式的出发点是想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呈现出两方面的目的:一是加深对教材选文的感悟;二是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技巧。应该说这一形式,既体现了对旧教材的革新,又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不仅在于传统的对课文的研习,而且注重与时代需求的结合——强化“听、说”能力的要求。

但就活动形式这一层面而言,苏教版选用的形式仍然是传统的“听、说、读、写”活动,尤其是“听”、“说”这两个方面。因此,苏教版教材的习题系统“活动体验”形式并没有做到所谓的“丰富多样”,也没有真正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或者说只是为了突出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或者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运用了“听、说、读、写”的各种形式。

王荣生教授将“语文实践”归为三类:①带有自然学习性质的、与语文实践能力具有同一形态的听说读写活动;②对所要培养的语文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的、潜藏着特定语文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③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因此,苏教版的“活动体验”习题主要内容就是王荣生教授所说的“语文实践”活动。希望借助这类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但是,如果拿苏教版的活动体验与高中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比较,我们会发现综合性语文活动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无论是从活动的开展、实施,还是评价,都有学生全程参与,在过程中既有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又有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塑造等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对来说,无论从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内容,还是活动的目标,苏教版习题的活动体验类型,则相对单一。

综上所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练习系统设计虽然努力创新,力图改变过去的练习模式,但是并未能达到这一目标,还有需要完善改进之处。语文教师在处理这些练习时应该有所取舍,有所增减,有所创造。

篇5:苏教语文八下4.16《孔乙己》同步练习

一、现阶段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使用中存在的 问题

(一) 重视程度不够

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更重视教学环节中的实施过程, 课后练习被视为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有的不分轻重, 题题落实;有的习惯在一个章节或专题教学完成后集中处理解决;有的一带而过简单化处理;也有的将之纳入课堂教学的内容中, 在课堂教学中顺带解决。

(二) 片面追求知识的消化和巩固或重复训练, 忽视了学生情 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和主动性参与性

部分教师片面追求课后练习题中知识点的消化和巩固而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的实现, 导致教学目标、学习主体的缺失和教学效率的低下。

(三) 片面追求练习评价的甄别和选择功能, 忽视了学生的个 性发展

有的老师在处理课后练习特别是那些开放性拓展性题目时, 习惯就题论题, 看重教学指导书提供的参考答案, 喜欢进行答案的正误校对, 而忽视了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对学习领域的拓展和创新意识的激发。这样的简单操作, 易使学生独立求知和主动学习的态度削弱。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置分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课后练习题大致分为“有关学习方式的建议”、“积累与应用”、“写作”三个方面。本文重点针对“有关学习方式的建议”中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三类练习题进行分析。

(一) 文本研习型题目的特点

苏教版语文教材在课后练习的文本研习的设计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教材中涉及的题目大都针对文本内容提出, 又与专题重点知识相联, 目的在于方便学生预习, 提升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研习延伸能力, 引导学生增加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材中的文本研习题也注重知识的重复和巩固:有些练习题注重在积累运用语言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 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这些题既注重知识的局部训练, 也照顾内容的综合概括。通过处理这种练习, 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总结概括中找出规律, 化繁为简, 变难为易, 将散乱的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教材的文本研习题还注重知识的延伸:有的课后练习题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养成自学习惯为目的。

(二) 问题探讨型题目的特点

苏教版教材课后练习的“问题探讨”主要围绕着对文本的阅读、表达、讨论、交流等方面展开。通过相关问题的训练,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进而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 同时在问题探讨过程中促进与他人的沟通交流, 提高合作能力。

例如:有关《安妮日记》的问题探讨型题目设计:

(1) 日记是生活的记录, 是与自我心灵的对话。为什么在备受迫害的情况下, 安妮仍然能说, “我必须执著于我的理想”?这表现了安妮什么样的精神境界?

(2) 安妮认为“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 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 对此你如何理解?

(3) 《安妮日记》中有很多章节表现出作者强烈的反战情绪, 选取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语段诵读。

(4) 读了安妮的日记, 你一定会有很多感触, 请给文前安妮的照片配一段说明文字。如果安妮有安息之地, 你将为她写一则什么样的墓志铭?

问题1、2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问题3训练学生的筛选信息和朗读的能力, 问题4考查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写作能力。笔者在实际教学中, 在处理问题3时, 刻意安排学生讨论, 通过反复的朗读, 体会作者强烈的反战情绪。而墓志铭的写作交流和朗诵, 更是调动了很多同学的悲伤情绪, 感受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

(三) 活动体验型题目的特点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根据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苏教版教材在课后练习中有意识地增加了活动体验的内容, 以期学生能在对文本的阅读、鉴赏、评价中, 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体验文学带来的不同感受, 进而提高语文素养。教材中设置了一些指向性非常强的题目, 例如:

(1) 如果有条件, 集体观看《辛德勒名单》, 围绕“人性和兽性的冲突”的主题, 组织一次讨论。

(2) 借助网络和图书馆搜集有关苏轼和柳宗元生平的资料, 思考他们的人生遭际和自然感悟之间的关系。

有些活动体验型练习题还刻意引导学生扩大视野, 增大阅读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借助课后练习, 精心设计, 多向拓展。将书本和课外阅读、语文单科活动和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 多向拓展。如:阅读“刘姥姥进荣国府”“刘姥姥进大观园”, 将它们与“林黛玉进贾府”进行比较, 讨论交流不同的眼睛所观察到的不同的生活风貌、人情世故。

可拓展成:阅读“林黛玉进贾府”“刘姥姥进大观园”“锦衣军查抄宁国府”片段, 讨论交流在黛玉和刘姥姥眼中, 贾府在环境布置、生活特点、人物性格、人情世故等方面有什么特点?你眼中的大观园是怎样的?

还可拓展成:请你从建筑学或室内设计学的角度谈谈大观园。

这样拓展阅读范围设题, 既让学生看到了奢华鼎盛时期的贾府, 也了解到“呼啦啦似大厦倾”时的贾府, 还可以在阅读中去了解中式建筑及室内陈设的特点, 进一步促进学生探究兴趣, 激发他们养成主动阅读的良好习惯。而且, 在互助合作的讨论交流中也能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三、对运用和处理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要把课外课后练习当成课内课后练习的追加。课外课后练习应当是知识的发展的深化, 是学习能力的改善, 是掌握课堂知识的准备, 应当让学生在课外去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和劳动现象, 发展个人的爱好的需要, 满足和发展个人的多方面的智力需要。”语文教师应:

(一) 应根据教学需要有目的地选择练习题

不必将课后练习题题布置, 逐一落实。布置给学生的练习题应根据教学实际选择, 应少而精且目的明确, 要尽力让所选题目都能为教学目标服务, 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结合备课, 亲自做课后练习题, 进一步领会教材的精神, 发掘教材和习题的联系, 了解习题的难易度和解题方法, 选用合适的, 删改不合适的, 增补空缺的。

(二)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分层布置课后练习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 如果否认学生个体的差异, 势必会造成“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发生。可以在布置与实施过程中根据练习题的内容、要求和难度, 采取分层策略,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性地去做。如文本研习, 可设计预习和巩固练习两种形式, 每生必做, 以保证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都得到发展;问题探究性练习, 分为个人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 题型灵活多样, 偏重理解、想象和创新解答, 能力强的学生可选择独立探究, 其他人可选择合作探究方式。

(三) 立足文本练习题, 适当补充, 以满足学生兴趣需要

教学实践证明,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因此可针对学生的兴趣需求来适当补充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样化课后练习。如书面文字形式或口头表达形式的;识记性的或操作性的;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形式结合的;甚至观察思考与调查探究等多层面进行, 目的是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感官体验,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丰富和积累愉快而幸福的学习经历。也可根据内容难易程度选择练习, 通过做批注、圈划要点、口头概括、书面表达等方式进行, 尽最大可能满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要求。

高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的平台, 更是教学资源宝库。要想利用好这些资源, 老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吃透教材, 把握重点, 改变教法, 并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才能让课后练习题体现出更多的效用。

摘要:课后练习题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合理安排课后练习布置、有效实施课后练习是一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但长期以来, 语文课后练习的低效反馈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本文通过高中语文课后练习现状进行分析, 并结合教学实践对苏教版语文必修教材课后练习的特点进行分析, 对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进而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课后练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培俊.中美中学语文教科书作业设计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2]张如意, 黄之能.高中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 2013 (2) .

[3]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语文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

上一篇:助学金证明精选下一篇: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预防疾病传染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