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上语文练习二

2024-04-20

苏教版五上语文练习二(精选6篇)

篇1:苏教版五上语文练习二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本课生字,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品味课文语言,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世界的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教学准备:配套光盘、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揭题。

1、同学们,我们从上幼儿园到现在,上过很多课,也用过很多课本,板书“课本”两个字,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课本,补全课题,“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听配套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

2、检查自读情况。

逐节指名读课文。

纠正读音。

洋溢 沃野 胸襟 芬芳

苍劲 耕耘 浩瀚 绚丽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部分。

①指名读课文。②理解诗句意思。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明什么意思?(展示绿色大自然的秀美和神奇)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两个“去吧”是谁发出的召唤?(祖国)“芬芳”什么意思?“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什么意思?(主动探索自然的奥秘)

③指导朗读。用向往、赞美的语气来读。

2、细读第二部分。(2-5)

谈话: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这“绿色的课本”里究竟隐藏着多少神奇的秘密?(1)细读第2节。①指名读第2节。

②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面。③指导朗读。

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以欢快的语调,读出喜悦之情。)(2)细读第3节。①女生齐读第3节。

②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

③使用工具书,理解“温馨”什么意思。④指导朗读。

(要用轻快的语调,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3)细读第4、5节。①男生齐读第4、5节。②理解诗句的意思。③指导朗读。

朗读第二部分。

3、细读第三部分。

①齐读第6节。与第一节最后两句相同

②弄清作者将“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的原因。③指导朗读:语调要热烈、高昂些。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祖国 探索,第二课时

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体会“打开”。

一、复习检查

1、。读生字词。正音:芬,览,馨。

2、总结课文

分层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一(1)写可爱的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二(2-5)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的。

三(6)进一步号召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二、品读课文 过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得就是既要向课本学习,还要向自然学习,知识无处不在,关键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勇于探索的心灵。祖国让我们去打开大自然这个课本,那我们如何打开那?

1、生小组轮读课文2—5节,边读边找边圈划答案;

2、师再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范围内就疑难问题交流讨论,由小组长担任中心发言人组织交流讨论;

3、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1)交流

1、我们知道课文中有文字让我们读,有插图让我们看,而大自然又是怎样被“打开”的呢?

2、学生交流,适当启发:课本中是读文字,看插图,那大自然中的空气、翠竹、青山、绿水„„又是怎样被“打开”的呢?(a)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b)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c)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d)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

(e)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f)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c、小结:“打开”就是“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也就是叫我们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及时板书)课本打开:

感情朗读2—5节。(2)交流第二题答案:

1、师问:我们读、看课本,为的是什么?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又为的什么?

2、学生思考、讨论;自然中有知识,课本中也有知识,所以可以把大自然比作课本。

小结:题目就是这样得来的,让我们齐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小结全文,指导朗读第1节和第6节:

1、过渡:这是祖国的号召,这是祖国的期待,让我们再回味一下总结段第1节和第6节:男生读第1节,女生读第6节。

2、男生读第1节,女生读第6节。

三、总结激疑,赏读课文。

1、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探索大自然。)

2、引导当堂背诵。

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区分:锦(同偏旁的字

学生描红。

2、生再品味: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业设计:

完成同步,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课本打开:读、看 自然“打开”:闻、看、画、听、登、走

5、装满昆虫的衣袋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1、从阅读课文第二段中受到感染,从小养成爱科学、爱自然的志趣,受到学科学、爱科学,努力专注的精神的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请你们把手放进口袋,说一说你的口袋里放了些什么。

现在有一个人,他的口袋里却放着昆虫,你们奇怪吗?

这个口袋里放着昆虫的人是谁?他是哪儿人?为什么要把昆虫放进口袋里?大家读一读《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就知道了。

2、板书课题。(个别读、齐读)

3、介绍法布尔:你知道法布尔哪些信息?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按要求自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1)生字词正音。

纺、垃圾、昆、殿、栖、中(多音字)毒

(2)分析字形,理解字词(讨论交流)

小溪

纵横

鸟栖虫居

甜滋滋

厉声

裤兜

中毒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节讲了什么。回答课前问题。概括文章主要意思。

回答问题:介绍法布尔他喜爱昆虫。

三、理清文章脉络。

1、各自轻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2、读后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序号。

第()自然段交代法布尔出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

第()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第()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指导观察。

2、指名书写。

“毒”,下边母的笔画要注意。

“察”:下面是二小,不要出头。上面右边是横折。

3、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4、展示评议。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5、装满昆虫的口袋

法布尔——喜爱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文。

1、导入: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后人是怎样纪念他的呢?

读读课文第十一节。

(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建造的雕塑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

2、为什么人们要强调法布尔的衣袋?

(因为法布尔爱昆虫,衣袋中经常装满昆虫。)二精读课文 精读第一段。

1、读第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交流)

2、联系全文想一想:这篇文章是紧紧扣住这段话中的哪句话来写的? “着迷”什么意思?生活中,喜欢看球赛的人,我们通常叫他是球迷,喜欢下棋的叫棋迷。那法布尔我们可以叫他是什么?(昆虫迷)

精读第二段。

1、过渡:课文是怎样具体写“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第二段。

2、各自轻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各自写的什么内容。(第一层:

2、3自然段,第二层:4——10自然段。)

3、学习第一层。

(1)指名读第二层,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各自谈体会)

(2)重点研读第二层。

①轻轻读第4——10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哪里概括写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哪里写的是典型事例?

②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③说说文中的典型事例是分哪几个过程来写的。(装——扔——装)

④具体说说各是哪几个自然段。

⑤读读第5自然段。“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告诉我们什么?有没有具体写呢?是怎么写的?

⑥画出描写法布尔喜爱昆虫的语句。

⑦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引导体会法布尔当时的思想感情。

(3)过渡:法布尔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如何?回家以后又遇到什么情况,结果怎样呢?

①“满载而归”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②他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怎样?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并朗读。

③“父母突如其来的责骂”指的是怎么回事?

④课文是怎样写法布尔扔掉他口袋中的东西时的情景的?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法布尔的什么心情?

⑤我们从第十自然段的哪些话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呢?

⑥画出相关语句后朗读。

1、“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2、什么叫“迷恋”?(对某一事物过度爱好而难以舍弃)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可见小法布尔研究昆虫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行为受到了父母的阻挠;法布尔始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很执着,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精读第三段

1、读句子:“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小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只能用“痴迷”来形容,这便是什么精神的体现呢?(坚持不懈,孜孜不倦)

2、正是有了这种执着追求,法布尔走进了科学的殿堂。而今天人们印象中的法布尔就具有了一个典型特征——(引读)衣袋装满昆虫

三、总结谈话。

1、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谁?突出写了他的哪一个方面?

2、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3、讨论: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4、“装满昆虫的衣袋”是用一个人做的有代表性的事情做题目的。此外,还有什么命题方法吗?

(1)用人物的话语做题目。

(2)用人名做题目。

四、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法布尔对昆虫的那股钻劲儿、韧劲儿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或许他对昆虫的好奇、那份爱,不能为人所理解。他的心血凝结成了简单通俗的一本昆虫巨著《昆虫记》,以科学的态度,翔实的资料真实地介绍了昆虫生活。他笔下的那些小虫子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充满着灵性。愿意一起走入法布尔的昆虫世界吗?请同学们课后去读读这本《昆虫记》。

2、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昆虫的活动,写一篇观察日记。板书设计:

5、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浓厚兴趣

6、变色龙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用“绘声绘色”、“名副其实”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4、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

2、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是一本五彩的百科全书。它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揭开。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都有特异功能,你知道吗?

指名说。

2、尺蠖可以模拟竹枝的形态;枯叶蝶几乎可以乱真。而变色龙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改变自身的颜色。而且我们人类根据变色龙的这个特点,发明了迷彩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新朋友。(出示变色龙的图片)

二、初读感知

1、让我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变色龙。

2、出示生字词。①自由读。②指名读,齐读。

3、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通过读课文,你对变色龙这位朋友了解了多少?指名说。

5、出示:“(1)我们发现变色龙。(2)我们端详变色龙。(3)我们放回变色龙。”请你按照课文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细读第一部分 小组学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第一部分,你了解了什么? 相机出示:“豆藤上真的„„似蛇非蛇的怪物。”指导朗读。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读。

3、观察字形,指名说写字时的注意点。腹:右边是个“日”,不要写成“目”。震:上面是个“雨”,与“振”区分。

筒:上下结构,上面竹字头写得扁些,下面是个“同”,里面的横不能忘。

4、描红临写。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搜集变色龙的资料。板书设计: 6变色龙 发现(1——8)端详(9—15)放回(16)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自然界中的神奇动物——变色龙(指板书,学生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你回忆一下,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哪三部分的内容?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板书:发现、端详、放回)

3、交流变色龙资料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更是引起老师的好奇心,那么让我们好好来端详变色龙吧!

二、端详变色龙

1、我们意外地发现了变色龙这个“怪物”,还把它好好地端详了起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9-15节,看看作者端详变色龙哪三方面的特点?

2、学生读书,交流

相机板书:外形、捕食、变色。

3、你对其中哪一个特点感兴趣,你就读哪个部分。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画出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词语,也可以写上批注。

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全班,帮助指导。

5、交流

外形

(1)出示变色龙的图片,指名一个学生朗读课文第九节,其他学生看着图片。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变色龙的外形?

小结:同学们,在介绍一种小动物的外形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如先整体再局部(全身——头——身躯),细写局部时,要写出特点。

(2)是啊!看着这变色龙,难怪作者刚见到它时说它——板书“怪”。

(43朗读体会。

捕食

(1)指名学生朗读10-12节。

(2)变色龙的样子“怪”,那它捕食呢?你同样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板书:快。

(3)你从哪里可以体会到?自己读读第12节,在相关的词语下面圈圈画画。

(4)交流(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刹那间)。

(5)哇!真是太厉害了!再送它一个字,既快又“准”。

(6)朗读第12节

(7)变色龙之所以能既快又准地捕获食物,靠的就是它那双奇特的眼睛。

读读课文11节,你觉得它的眼睛奇特在什么地方?(8)交流(每只眼睛能单独转来转去产生立体感),看图片。

听了中非工人的介绍,我们就好像看到这图一样,他讲的真是(用书上的词语)——绘声绘色

用“绘声绘色”造句

(9)朗读11节 变色

(1)指名朗读第14节

(2)找出颜色的变化(绿色 棕色 浅灰色)(3)它的颜色是依据什么而不断变化的?你可以想象,它还会怎样变化吗? 让学生尝试着说说看,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4)看到这一幕,你还会说它是怪物吗?你会怎样称赞它?(5)朗读句子:“ 变色龙,果然名副其实。” “名副其实”的意思理解了吗?你能说句话吗?

6、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对我们观察小动物有什么启发?

总结描写动物的方法:仔细观察,抓住其特点来写,注意按一定顺序来写。老师送给大家一句格言:“观察,观察,再观察。——巴浦洛夫”

三、放回变色龙

1、同学们,这就是外形怪异,捕食快速又准确,颜色变化多端的变色龙。如果此时,碰到这只稀罕的变色龙的是你,你会怎样处置它?

2、学生交流,教师给予评价。

3、那作者他们是怎样做的呢?

4、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数量少)

四、结束课文

1、其实,不仅是数量不多的变色龙我们要保护,自然界中的其他小动物我们也要保护。让我们人类和动物和谐地生活在地球上吧!

2、拓展引伸: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

3、朗读全文 作业设计:

小练笔:仔细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写。板书设计:

发现

外形 怪

6、变色龙

端详

捕食 快

放回

变色 多

7、金蝉脱壳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2、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教学准备:多媒体、蝉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板书“蝉”

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对蝉的知识回顾)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板书——金蝉脱壳。强调“壳”的读音,成语中读qiao,其余地方读ke,学生组词。

3、介绍成语,讲故事——诸葛亮金蝉脱壳(也可请班级熟读《三国》的学生讲)

4、再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刚才大家提了那么多的问题,想知道这些问题吗?请大家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我相信课文一定能帮助你解决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词语,想想课文写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读课文;实时纠正字音。注意文中“壳”的不同读音

(2)出示生词,学生认读

(3)分节读课文,理解个别词语意思。

4、默读课文。

第一部分(1-2)写叔叔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部分(3-6)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奇特动人。

第三部分(7)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2、出示:“这是多么神奇有趣的事啊!” 齐读。

3、哪件事“神奇有趣”?

4、出示:“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①指名朗读。②说说你的理解。

5、齐读第1-2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搜集蝉的资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7金蝉脱壳

神奇、有趣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平时看不到,夏天才来到。躲在大树上,整天大声叫。——打一动物

2、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7课——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

3、交流资料。

二、学习第二部分

过渡: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作者被蝉神奇、有趣的脱壳迷住了,我们跟他一起去看看。

1、默读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脱壳前(3)→ 脱壳中(4)→脱壳后(5)

2、出示:“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神奇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

小组学习。

3、全班交流。脱壳前

自由朗读第三节。思考:脱壳前是什么样的? “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停在那里不动了。”

提问蝉虫停下来不动,它想干什么呢?指名读“夜幕降临┅┅换上华丽的新装。”

脱壳时

默读第四节。思考蝉脱壳时的顺序是怎样的?指名回答,出示 按背→头→脚→尾的顺序。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最有趣的是哪一部分呢?把相关语句画出来,然后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抓住关键词语“抽搐”、“裂开”、“极淡的绿色”、“深绿色”、“慢慢地活动”、“抖动”、“伸着”、“仰”、“扑”、“抓”、“抽”等来体会。

出示蝉尾出壳的内容。

(1)默读思考:这段围绕哪句话来写?请在书上用“____”标出来。

(2)这一段是怎样表现出蝉尾出壳过程的有趣?师指导学生抓住描写动作的词进行交流。

(3)总结:这一情景描写生动,用词精确,和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分不开的。

(4)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将这一过程刻画得处栩栩如生。齐读,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力和用词精确。

第4自然段有顺序地描写了蝉背、头、脚、尾出壳的过程。脱壳后

金蝉脱壳后又有哪些变化?最让你惊奇的是什么?讨论填写:金蝉脱壳后,各部位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部位——翅膀 变化

如果你亲眼观察到蝉出壳的完整过程,你的感受会怎样?现在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课件演示,加深感受熟悉过程

看到这情景,难怪作者说金蝉脱壳——神奇、有趣(指板书)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第三部分

1、默读这一部分,想想“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

作者能将这一难得一见的情景描写得如此具体、生动,靠的是什么?(一双慧眼善于观察)

课文中哪些词语能表现出作者在“观察”?

课件出示:搜索——发现——聚精会神地盯着——仔细地看着

处处留心皆学问,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观察的重要性,当我们进行观察时应注意什么?

(1)有顺序

(2)有重点

(3)有感情

五、拓展延伸,活学活用。

1、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本单元课文中描写的可爱的小动物.幻灯出示,欣赏本单元出现过的小动物。

2、老师知道很多同学家里都养了小动物,而且同学们还进行了仔细地观察。

请你抓住一个重点来描述你家的动物,让它成为我们班的明星,好吗?

四、布置作业

小练笔:观察一种小动物,并写下来。板书设计:

7、金蝉脱壳

——神奇有趣

脱壳前 脱壳中 脱壳后

习作二

写一种动物 教学要求:

1、读懂描写鸽子的例文片断,领会写一种动物的外形和动作方法,认识过渡句的作用并练习运用。

2、学习本文的观察方法——抓住特点仔细观察和跟踪活动过程进行反复观察。

3、按作业的要求,抓住外形和动作的特点写好一种动物,并恰当使用过渡句,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

教学重难点: 按作业的要求,抓住外形和动作的特点写好一种动物,并恰当使用过渡句,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明确训练要求?

1、谈话激情。

(1)同学们,你们肯定有很多朋友。谁能说一说,你交了哪些朋友?

(2)除了这些人以外,你们还有什么特别的朋友吗?(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家禽野兽)

这些有生命的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应当像看待老朋友一样,与它们和谐、友好地相处,甚至还要保护它们。

(3)说一说,你们喜欢哪些动物朋友,对于它,你知道些什么。

2、交流归纳。

教师小结:只要是你喜爱的,或者你感兴趣的动物,你都可以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好朋友,去了解它,去爱护它。

3、明确要求。

引导学生读懂习作提示,弄清习作的训练目标。

二、师生互动,描摹观察体验

1、朗读例文片断

第一部分,你看到了什么?

用笔把你通过文字看到的画出来。展示图画:你为什么这样画?

了解写作方法——要有顺序,抓住特征。朗读第二部分:

鸽子有什么特点?

要注意动物的特征,可以采用与其他动物进行比较的方法,还可以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作者是如何把这两部分内容连在一起的?朗读过渡句。明白过渡句的作用。

2、小结。

(1)写一种动物的外形、脾气等特点,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先分别叙述再归纳总体感觉等。

(2)可以写动物怎样吃食、嬉戏、活动、休息等习性。(3)要写出自己和动物之间的联系。

同学们那么喜爱动物,一定和动物有过动人的有趣的故事。我们可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的。

学生讨论,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特点。

3、学生自由选材、定题目,自行拟稿成篇。板书设计: 写一种动物?(1)写一种动物的外形、脾气等特点,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先分别叙述再归纳总体感觉等。

(2)可以写动物怎样吃食、嬉戏、活动、休息等习性。(3)要写出自己和动物之间的联系。

第二课时

一、拟订提纲,写作文草稿。

学生按习作要求进行练笔,教师巡回指导。

二、反复修改,同位互改。

千金难买回头望,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三分写、七分改!(鼓励学生自改、互改。)

三、誊抄作文。

板书设计:习作2

1、要有顺序,抓住特征。

2、突出重点,抓住特点,详细描写。

3、写好过渡句。

练习2 教学要求:

1、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

2、收集有关“观察”的重要性的三段名言。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合理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5、学写毛笔字。教学重难点:

收集有关“观察”的重要性的三段名言;学会合理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五个歇后语,让学生知道这种形式叫歇后语。

(2)让学生把课前通过查工具书和请教别人学会的歇后语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可以说自己最喜欢的,教师注意引导。

(3)引导学生了解歇后语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体会出歇后语的特点。

2、教学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再读五个歇后语,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

(2)让学生仔细阅读第二部分,常是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歇后语。

(3)要求学生读两个填写完整的句子,体会歇后语在句中的作用和好处。

3、教学第三部分。

(1)鼓励学生想想平时在生活和课外学习中还见到过哪些歇后语,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

(2)要求学生用知道的歇后语说一句话。教师评议,看句子是否贴切、生动、准确、通顺。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读背。

(1)学生看书,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3)学生继续朗读,做到熟读成诵。

(4)在熟读成诵的情况下,学生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拓展。

(1)引导学生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说出大意和自己的看法。

(2)让学生联系具体事例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板书设计: 歇后语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外甥打灯笼——照旧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装满昆虫的衣袋》。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

指导“雕、塞”等字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注意学生姿势的不当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部首:四点底、心字底。两个范字是:点、思。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偏旁和范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1)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练习“点、思”的写法。(注意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1)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第三课时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学生自读题目的要求,观察书上的漫画。

(2)引导学生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观察并理解图意,合理想象第二幅图的情景;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出来。

2、指导。

(1)让学生认真看图并思考:这几幅图中共有几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什么人?(分别给它们取名:晓鸣、小强、小静)

(2)组织讨论:已有的三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内容?

(3)说出图意。

(4)学生讨论:这幅四格漫画可以怎样命名?(《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第二幅图应该是个什么内容?(晓鸣拍的是什么情景?为什么笑得前仰后合?)引导学生结合第四幅图,明确第二幅图应该是看到令人发笑的情景。

(5)分组交流。

3、练习。

(1)每组指派代表说出他们的想象。(教师以鼓励为主)注意故事的完整性。(2)让学生互相评说各自的想象,对想象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正。

(3)学生把想象的第二幅图补充进去,然后用自己的话把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别人说话时要认真听,听明白,才能正确,清楚地把口信捎到

篇2:苏教版五上语文练习二

教学要求:

1、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会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

2、诵读和熟记12个词汇。

3、用钢笔描写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难点:

口语交际: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会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

2、诵读和熟记12个词汇。

3、用钢笔描写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播放“神舟5号”或“神舟6号”发射升空的场景。

(2)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用“看”和“紧盯”哪个更好。

(3)通过比较得出什么情况下用“看”或“紧盯”更合适。

(4)学生读出题中所列的看的同义词、近义词。

2、教学第二部分。

(1)鼓励学生想想还有哪些和“看”意义相近的词,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

(2)思考并说出各个词的适用场合。

(3)分别选用几个所的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体会这些词在句中的作用和好处。

(4)教师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读题的五个词,进一步理解它们的意思,辨别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仔细阅读句子,尝试填空。

(3)师生评议。

4、教学第四部分。

(1)自读词语。

(2)说说词语的意思,不理解的可以查字典理解。

(3)小结:这些用法是古代的用法,但当代仍然经常使用,需要掌握。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

(1)学生自读,读不准的可查查字典。

(2)全班交流,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讨论交流成语的意思。

(4)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反馈。

指读、齐读、指背、齐背。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明确要求。

(2)引导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3)让学生说出哪些相邻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均匀。

(4)重点指导“浩瀚”、“脚印”等词语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临慕、描红。

(2)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反馈。

(1)展示优秀作业,师生评议。

(2)指出存在问题,进行强化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口语交际: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2、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题。

(2)帮助学生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分组畅谈: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分别就未来的衣食住行畅谈。

(2)分组推选代表上台说说,要求语言表达通顺、流畅。

(3)师生评议。

3、反馈。

(1)评议后各组再次准备并推选一名上台说说。

(2)评议小结。

二、学写毛笔字

1、出示优秀书法作品欣赏,并谈谈感受。

2、指导。

(1)师范写“工”、“母”的书写方法。

(2)尝试练习,发现问题再指导。

3、练习。

学生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篇3:苏教版五上语文练习二

一、顺序观察让写字教学得心应手

古人云:“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黄庭坚说:“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微,则下笔随人意。 ”长期的写字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写不好字的症结不在手上,而在眼上。 有些学生不读帖,拿起笔就临写,有些学生观察范字不认真,一眼看过,眼没有看清范字的精微之处,手自然临不好字。 可见深入仔细地观察范字是准确临摹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让他们在大量的观察范字的实践中,培养观察能力,是每个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 课堂回放】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今天要写的字,边读边看,它们是什么结构的字? ( 出示:)

生:左右结构的字。

师:比较左右两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大小比例,这些左右结构的字还有什么特点?

生:“ 歇”字左边宽,右边窄,其余的字全部是左边窄一些,右边宽一些。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学写左窄右宽的字。 同学们,根据左窄右宽的字左右两部分的高度,你能把它们分别归到这三类当中吗?

( 出示 :)

生:( 观察归类) 左高右低的字有“ 恍”,左低右高的字有“ 姥、 叨、醒、滋”,高度相等的字有“ 炊,杖”。

师:同学们,看完结构,我们来看偏旁和笔画:以“ 滋”为例,看看左面三点水的笔画有什么特点?

生交流:第二个点画比第一个点画的位置偏左一点,点画和提画之间有呼应。

师生总结形态特点:三点水要想写漂亮,三个笔画的起笔连起来像一个小圆弧。

师:第一笔撇折位置在哪?

生:左上格中心点位置偏右下一点点起笔。( 师边讲解边范写, 生书空)

师:这是左低右高的字,右面部分“ 兹”的第一笔“ 点”写在什么地方?

生:比三点水的起笔“ 点”要略低一些。

师:观察笔画位置你有什么收获?

生1:起笔的定 位很关键 ,它决定着 整个字在 田字格中 的位置。

生2:第一笔的位置确定了,后面的笔画,可以以第一笔作为参照找位置。

生3:每一个笔画的起笔和收笔位置,决定着笔画的形态,所以要看准笔画位置。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观察的有序性:

1.从整体到局部

通过要求学生观察字的整体结构, 观察左右两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观察左右两部分的高度,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逐步观察,( 宏观上,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微观上, 又有左高右低,左低右高。) 此次观察,使学生对字的结构有整体准确地把握,做到下笔之前胸有成竹,意在笔先,为学生进一步观察、 临写做好了铺垫。

很多学生在临写时认真仔细,一丝不苟,但写出来的字不是胖了,就是瘦了,或大或小,究其原因,是对范字的结构观察不到位造成的。“ 书画同源”,画家往往是先通过观察分析,画出物象的轮廓, 然后再进行细节上的刻画, 宋代的著名画家文同画竹尚且要做到 “ 胸有成竹 ”,学生下笔之前更应该对字形结构有整体上的把握 。 左右结构的字我们可以用上方形的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字的整体结构特点。 左右结构的字在汉字中占的比例最大,两部分的位置和大小关系可以说是此消彼长的。 这两部分总是在宽窄高低中求平衡。 以此类推,上下结构的字形分析要点是“ 比比宽窄,中心对正”,包围结构的字由外部和内部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的位置和大小关系摆好了,整个字就美观了。

2.先结构后笔画

当学生把握了一个字的结构后, 再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向偏旁和笔画。 通过对偏旁和笔画的位置观察, 学生的观察有了落脚点,树立了学生书写汉字的“ 位置意识”。 所谓“ 位置意识”指:整个字的起笔定位、每一个笔画的起笔定位。 有了“ 位置意识”,学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写的字与范字对照、比较,找出不足、纠正不足,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

“ 格 ”是外围界限 ,而“ 局 ”正好就是指外围之内的各个局部的安排。即在“ 格”内的布局,就是各个笔画,各个部件的总体安排。笔画定位即利用“ 田”字格或米字格,九宫格里的线确定笔画位置。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要想把字写正,不歪斜,就要充分利用横竖中线。 横中线可以帮助学生把横写平,关注竖中线可以帮助学生把字写正。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田字格时,要想到田字格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不要让学生机械地记忆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如要想写好三点水,就要联系偏旁形态观察到三点水像个小圆弧,这样学生脱离了田字格,笔画之间的位置关系就会牢记于心

二、标准练习让写字教学目标明晰

在系统细致的观察之后,描红、仿影、临写是教材提供学生练习写字的三种有效形式。 通过这三种形式的有效练习达到独立书写的目的。

1.描仿:描红盖红不露红,仿影充影不出影

描红仿影,是用笔对着范字的红色深浅阴影一点一画地去描, 要求描写的字的笔迹与范字的笔画完全重合。 通过描红仿影可以让学生对所描红字的妙处体会得既真切又细腻, 是理解和体验的过程,需要手脑并用,对初学写字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描红前,教师要边范写边讲解书写要领,学生边书空边体会。“ 描红盖红不露红,仿影充影不出影”,是对描红仿影的基本要求。 每个笔画一笔写成,不要回描,描红后立即仿影检测和巩固描红的效果。 这一过程,教师的引导要侧重于让学生明白:描红不是机械地描摹笔画,边描边思。 描红的过程是体会运笔的过程,一边描写一边体会字的简洁结构,每个笔画的位置和形态。 仿影时,要求提高,要做到笔画到位,线条流畅。

2.临写:心手一致,手笔一致

临写,就是照着范字依样画“ 葫芦”,要求笔画写得像,并注意轻重、节奏和粗细的变化。 有了观察做基础、描红做练习,学生在临写生字时,就多了许多亲切感。“ 起笔定位,笔画的形态,位置意识, 运笔方法”等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 我们需要提醒学生在临写时,在通过写得像与不像的比较中去检验自己是否学得有所进步,检验自己写字时是否掌握了写字的用笔方法。 后一个字比前一个字要有进步,向“ 心手一致,手笔一致”的境界努力!

3.独立书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繁琐的“ 法”的讲解灌输只能换来学生的无趣和厌烦,它真正需要的是润物无声的“ 法”的润泽,精彩纷呈的“ 美”的启迪和发自内心的“ 趣”的培养。 把生字写正确、端正、美观,只是这节课的一个基本的目标,要创造性地挖掘教材,教师还要提升学生的技能,引导学生把握此类结构的字有何共性的特点。

【 课堂回放】

师:通过观察、描红、临写、你发现左窄右宽的字结构上有什么规律? ( 出示:)

教师用直尺沿着左偏旁的右侧笔画画竖直线。

师生交流:左偏旁的右侧笔画收在一条竖直线上。

师生总结: 因为要使左窄右宽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 布白均匀,结构美观,就要求左偏旁的笔画,遵循“ 收右放左”的规律。

生:对呀,左偏旁收右放左,是为了给右半部让位,这样整个字看起来既匀称又美观。

这一规律的发现,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汉字当中竟然存在这么神奇的规律! 在临写其他左窄右宽的字的时候,学生得心应手。叶老曾说:“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要使学生写好汉字,交给他们写字方法最重要。 学生在练字的过程中,不能停留在对每一个具体字的认识和练习上, 而应当注意归纳总结字与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去认识和掌握一类字写法的共同点,触类旁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多元评价让写字教学长足发展

《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指出 :“ 激发兴趣 ,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书写水平”,是各个学段书法教育评价的共同目标,所有评价方法都要以此为根本出发点, 要以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个目标来衡量评价方法的优劣。 因此发展性评价应该成为中小学书法教育评价的主要方式。

1.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书写兴趣,养成良好习惯

持之以恒地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兴趣,养成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写字活动的重要保证。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多用名人勤练书法、持之以恒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用拍照片的方法,展示学生正确的坐姿、握姿;用小组比赛,评选“ 写字之星”“ 小小书家”的方式调动他们练习书法的热情。 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能够听到学生的声音。 “ 同位之间交换作业 ,在你认为最满意的生字上画上一个红圈圈 。 ” 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互相评价的活动中来,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相互评价中逐步提高写字修养。 观察学生的书写,会明显地发现,学生的字迹由生硬变得流畅,笔画逐步舒展,位置也把握得更加准确。 因为学生在看、练、评的过程中,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在不断地调整自己对字的认识,不断巩固自己对字的形态的把握。 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获得进步,品尝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深入评价,形成初步的审美观,提高书写水平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种以线条为媒介的艺术。 各种不同的线条组成绚丽多姿的空间, 在行笔时又好像飘动的音符, 有高低黑白,有抑扬顿挫,极具欣赏价值。 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能够恰当地品评作品,也是提高写字水平的一种手段。 教师在学生临写时, 可充分利用实物投影仪, 及时反馈学生的书写情况, 在对照中观察,在评价中完善,评一评佳作好字,评一评败笔,尤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集体纠正和引导,如:“ 笔画不能粘连”“ 左右开张”“ 中间空灵”。这样的评价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书法知识的渗透,审美观念的引导引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鉴赏能力,促进其书写水平的提高。

篇4:苏教版五上语文练习二

仔细研究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练习系统,发现教材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一、练习类型分析

苏教版教材在课后习题安排了三种形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

文本研习主要是提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

问题探讨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侧重于发展理性思维,培养批判意识。

活动体验旨在引导学生围绕人文内涵专题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可以看出,文本研习指向的是文本,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问题探讨指向的是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理性思维,活动体验则指向的是活动,希望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

必修三53页文本研习:

1.在《品质》中,作者写格斯拉:“…………”作品中还有类似的描写,请找出来,并分析这些描写与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关系。

2.格斯拉是鞋匠,老王是人力车夫,按世俗的观念,都属于“底层”人物,结合作品,说说两篇作品是把人物放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描写的,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必修三69页问题探讨:

文章为什么要用较大的篇幅阐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作者是怎样清晰地表述这两个概念的?阅读文章,作简要的概括。

必修一29页活动体验:

这是一次虚拟的选择,实际上是作者对自我生命存在意义的追寻。结合你对文本的理解,简要概括作者决定取舍的理由。作者采用叙述心理测验过程的方式表达人生观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我们可以看到,这三种类型都有对文本内容、写作手法的探讨。必修三53页文本研习要求探讨老王和格斯拉的“幸”与“不幸”,分析描写与感情传达的关系;必修三69页问题探讨,要求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了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必修一29 页活动体验要求概括作者取舍的理由——文本研习,分析心理测试过程的叙述方式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写作手法。可见,这些练习并没有体现三种练习类型的侧重点。可见,苏教版只是冠以“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不同的名称而已,有名无实。教材编写者应进一步厘清类型、完善其功能。

从内容上来讲,文本研习、问题探讨都是借助一定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或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或者文章的表现手法,只不过问题指向的角度、开放的空间程度不同而已。而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在文本研习过程中,有鉴赏能力,但也有探究意识的激发;而问题的探讨,固然有探究的意味,也在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提升了鉴赏品位、水准。从其功能的角度来分析,三者名称虽然不一,但是最终都培养了学生的各项能力,他们掺杂在一起,难以厘清各自的具体职责。反而不如人教版必修教材的“探究·思考”来得直接明了。

二、“活动体验”分析

如前文所述,“活动体验”的最初目的是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苏教版教材编写的意图在于变革过去的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接受式学习,此种学习方式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给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热情泼了冷水。活动体验试图改变这一情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入“大语文”的学习环境。如果说原来的语文学习仅限于教材研读、训练,新教材则要求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全程、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新教材观认为,教材不应只是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师生开展教学活动、进行建构和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尊重师生对教材的能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是构建开放的、科学的和人性化的教材体系的基本准则。无疑,活动体验开拓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参与热情。

但统合分析五册教材的活动体验,除必修五没有安排外,苏教版从必修一至必修四大概16处,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型:①研读课文,并能以批注等形式写出感悟、想法;②朗诵课内或课外的现代诗、现代经典散文及唐宋古典诗词等;③听录音,根据录音记录要点,并能讲出自己的想法;④组织演讲比赛、辩论会等活动,并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访谈、辩驳。

可以看出,苏教版“活动体验”这一选文研习方式的出发点是想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呈现出两方面的目的:一是加深对教材选文的感悟;二是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技巧。应该说这一形式,既体现了对旧教材的革新,又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不仅在于传统的对课文的研习,而且注重与时代需求的结合——强化“听、说”能力的要求。

但就活动形式这一层面而言,苏教版选用的形式仍然是传统的“听、说、读、写”活动,尤其是“听”、“说”这两个方面。因此,苏教版教材的习题系统“活动体验”形式并没有做到所谓的“丰富多样”,也没有真正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或者说只是为了突出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或者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运用了“听、说、读、写”的各种形式。

王荣生教授将“语文实践”归为三类:①带有自然学习性质的、与语文实践能力具有同一形态的听说读写活动;②对所要培养的语文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的、潜藏着特定语文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③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因此,苏教版的“活动体验”习题主要内容就是王荣生教授所说的“语文实践”活动。希望借助这类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但是,如果拿苏教版的活动体验与高中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比较,我们会发现综合性语文活动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无论是从活动的开展、实施,还是评价,都有学生全程参与,在过程中既有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又有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塑造等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对来说,无论从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内容,还是活动的目标,苏教版习题的活动体验类型,则相对单一。

综上所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练习系统设计虽然努力创新,力图改变过去的练习模式,但是并未能达到这一目标,还有需要完善改进之处。语文教师在处理这些练习时应该有所取舍,有所增减,有所创造。

篇5:苏教版五上语文练习二

语文 上册

第七单元 第11课时

总第74课时

主备人:曾先进 课 题:练习7 教学内容:练习7(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2.熟记十二条成语或四字词语。

教学重点:观察钢笔字帖的行款,注意整体布局。教学难点:熟记十二条成语或四字词语。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读题,明确要求。(2)诵读古诗

(3)看清字型,结构。2.描红

3.仿写练习,要求把字写得匀称、美观,并有一定的速度。老师随时提醒学生保持良好的姿势。

4.交流。展示写得好的。

二、教学第三题(诵读与积累)1.指导。

(1)自己读题,明确要求(2)老师范读生字后,学生自由读(3)学生大体说说词意。

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已经理解的词语,有不懂的词语学生质疑,其他学生可以提供帮助,教师做好补充说明的工作。

哀鸿遍野:悲鸣的大雁遍布原野。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灾民。逆来顺受:对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幸的遭遇采取忍受的态度。

逼上梁山:原指《水浒传》种林冲等人因遭遇官府的迫害不得已上梁山造反。后来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采取某种行动。

劫富济贫:夺取富人的财产,救济穷人。铤而走险:因走投无路而采取冒险行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敌人来了,就派将官摔军抵挡;洪水来了,就用土来筑堤拦截。比喻对待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对策。

志存高远:形容志向远大。

这些成语和什么内容有关?体现了怎样的一种精神? 2.练习。

(1)学生自由读,同座互背(2)自选一两个成语说句子。3.反馈。(1)指名背诵。(2)集体齐背。

三、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1.课前准备

(1)提前一个月安排学生阅读《水浒传》。

(2)学生选择《水浒传》中的一个的精彩或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作为重点阅读,并自己有表情地练说故事。

2.审题

(1)自读要求,明白题意。(2)复习《林冲棒打洪教头》。(3)教师简介《水浒传》,引出故事。

(4)老师讲清步骤:同座互讲故事,代表上讲台讲故事,大家评议 要求:声音洪亮,举止大方,感情丰富,可适当做些动作。3.学生按以上步骤练讲故事,4.反馈

(1)老师对学生所讲故事进行评议。

(2)鼓励课后给同学、朋友、家人讲“水浒”的故事。

四、教学第五题

1.认识所写的偏旁及字。2.指导(1)读帖

(2)老师范写,讲解“北、戏”的结构特点和写法。3.学生练习,老师巡回指导。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2)指出不足的,进一步纠正。作 业:

抄写成语两遍。

篇6:苏教版五上语文练习二

读读背背

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万象更新 鸡鸣狗盗 对牛弹琴 声名狼藉 杯弓蛇影 鸡毛蒜皮 指鹿为马 鹤立鸡群 抱头鼠蹿 亡羊补牢 狗急跳墙 如鱼得水 六字成语:

有志者事竟成 可望而不可及 百思不得其解 风马牛不相及 化干戈为玉帛 有志不在年高 出淤泥而不染 有眼不识泰山 百闻不如一见 含有动物名称的三字俗语: 变色龙: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地头蛇:强横无赖、称霸一方的人。替罪羊:待人受过、替人受罪的人。井底蛙:孤陋寡闻、埋头苦干的人。千里马:德才兼备、大有作为的人。丧家犬:没有依靠、无处投奔的人。教你一招

对比是文学作品创作中的重要的表现手法,所谓对比就是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作比较、对照,使所要表达的事物内容更加鲜明,从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文中变色龙外表看起来似睡非睡,一副迟钝的样子和动作的迅捷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变色龙捕食快的特点,让人印象深刻。你能用上对比的手法写一写吗?

1.妈妈在家时一切井井有条,生活有序,餐桌上有,房间 ;而妈妈外出几天,家里变得,一片狼藉。(突出了妈妈的辛劳和她对家的无私奉献)

2.小时候家乡的路,旁边是矮小的房屋,夜晚,只听见,十分沉寂。而现在,脚下踩的是平坦宽阔的大道,路两旁,每当夜幕降临时。(突出家乡巨大的变化)。小试身手

课文第9自然段抓住变色龙的外形特点,按照先整体后部分,从头到尾的顺序,刻画细致,形象鲜明。课后仔细观察你喜爱的一种小动物,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描写其外形。

7金蝉脱壳

读读背背 三十六计:

金蝉脱壳 抛砖引玉 借刀杀人 以逸待劳 擒贼擒王 趁火打劫 关门捉贼 浑水摸鱼 打草惊蛇 瞒天过海 笑里藏刀 顺手牵羊 调虎离山 李代桃僵 指桑骂槐 隔岸观火 树上开花 暗渡陈仓 假痴不癫 欲擒故纵 釜底抽薪 远交近攻 反客为主 上屋抽梯 偷梁换柱 无中生有 借尸还魂 声东击西 假道伐虢(guó)围魏救赵 连环计 空城计 苦肉计 反间计 美人计 走为上计 写蝉的名句: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虞世南《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唐)骆宾王《咏蝉》 关于观察的名言:

生活中要善于细心发现。——罗丹 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爱默生 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教你一招

“(蝉)是那样五彩缤纷,就像雕刻家给自己的艺术品涂上了油彩一样。”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蝉儿五彩缤纷的颜色写得生动形象。根据蝉的生活特点,运用比喻的手法,写一写你心中的蝉: 蝉又像,; 蝉还像。你能运用同样的手法,写一写其它的小动物吗?

像。像。小试身手

作者运用一系列的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条理分明,重点突出,既传神又逼真。大自然中像这样有趣的现象还有很多,用你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去捕捉,如公鸡打鸣,母鸡生蛋,小羊吃草,猫捉老鼠等等,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小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抓住动作特点进行描述。

8成语故事

读读背背

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掩耳盗铃 画蛇添足 南辕北辙 黔驴技穷 揠苗助长 叶公好龙 画蛇添足 买椟还珠 狐假虎威 郑人买履 掩耳盗铃 亡羊补牢 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背水一战 完壁归赵 望梅止渴 四面楚歌 破釜沉舟 卧薪尝胆 纸上谈兵 指鹿为马 三顾茅庐 退避三舍 悬梁刺股 图穷匕见 源于神话故事的成语:

精卫填海 开天辟地 八仙过海 火眼金睛 女娲补天 大禹治水 哪吒闹海 夸父逐日 嫦娥奔月 齐天大圣 后羿射日

大闹天宫 教你一招

形象鲜明,对比揭理

成语故事短小精悍,往往以形象感染人,以对比揭示道理,效果强烈。《自相矛盾》中的那个楚国人既夸盾坚固无比,又夸矛无坚不摧,遭到旁人的诘问,他 的形象多么可笑,在前后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需要说明的道理。《滥竽充数》中齐宣王在位时,南郭先生 的丑态刻画得惟妙惟肖,齐湣王继位后,他,前后对比,发人深省。《画龙点睛》通过对“点睛”前后 的对比,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张繇。小试身手

当齐湣王要求吹竽者独奏的消息传来,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展开想象,续写故事,题目自拟。

9推敲

读读背背

形容人谦虚的成语:

洗耳恭听 虚怀若谷 抛砖引玉 不骄不躁 屈己待人 礼贤下士 以礼相待 不耻下问 表示“想”的成语:

苦思冥想(苦苦地想)静思默想(静静地想)深思熟虑(想得周全)胡思乱想(想得混乱)痴心妄想(想的荒唐)异想天开(想得离奇)朝思暮想(想了又想)奇思妙想(想得奇妙)关于思考的谚语: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米靠碾,面靠磨,遇到问题靠琢磨。

愚蠢的人多花时间解释,聪明的人多花时间思索。超级链接

一字师——郑谷

说起诗句炼字,在晚唐的“苦吟”派诗人那里,表现得很突出。如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孟郊:“夜学晓未休,苦吟鬼神愁。”李贺:“巨鼻宜山褐,庞眉入苦吟。”

唐代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写得更是超群出众。因此,人们称他为“郑鹧鸪”。他的朋友齐已是个和尚,也很喜欢写诗著文。有一次,齐已带了自己写好的一首《早梅》诗前去请教郑谷,当郑谷看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不妥,经过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最后认为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能体现出梅花开得早。齐已听了以后非常佩服郑谷的匠心独运,深深地向郑谷表示谢意。当时写诗作文的人都佩服郑谷只改换了一个字,就使齐已的整首诗显得确切生动,于是人以郑谷为“一字师”。小试身手

汉语言词汇中的一些词语来自某个典故,“推敲”就是典型的一例。了解这样的典故或来历,是语文学习中非常有趣的事情。借助《推敲》的学习,可引出其他词语或说法的来历,自己搜一搜,说一说,写一写,也是一大乐事。

10嫦娥奔月

读读背背 AABB式的词语:

郁郁苍苍 挤挤挨挨 淅淅沥沥 弯弯曲曲 叮叮咚咚 隐隐约约 层层叠叠 热热闹闹 ABAB式的词语:

琢磨琢磨 打扮打扮 清醒清醒 研究研究 孝敬孝敬 考验考验 沟通沟通 修理修理 有关“月”的成语:

月明星稀 花好月圆 日积月累 春花秋月 晓风残月 花容月貌 闭月羞花 镜花水月 有关“月”的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教你一招

叠词的妙用

文中的“飘飘悠悠”、“碧蓝碧蓝”形象地写出了嫦娥奔月的姿态美和夜空的场景美,从而衬托出嫦娥的心灵美。适时地使用叠词可以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春天是一幅画,田野上、公园里,小河边,家前屋后处处有迷人的景色和欢乐的人们,那是一个充满色彩和生机的世界,你能用上叠词描写一段春天的景色,把它的生机充分展现出来吗?

小试身手

后羿、嫦娥,为民着想,深受百姓爱戴。百般无奈之下,嫦娥吞下仙药,升天成仙。遥居月宫,嫦娥定是无限思念人间。熟读故事,发挥想象,叙写嫦娥在月宫遥望人间的内心活动。

11读书莫放“拦路虎”

读读背背

表现读书勤奋的成语:

孜孜不倦 手不释卷 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废寝忘食 通宵达旦 夜以继日 锲而不舍 牛角挂书 韦编三绝 争分夺秒 十年寒窗 关于读书的名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煮 小试身手

查一查字典,扫除下面的“拦路虎”吧!(温馨提示:不要忘记理解它们的意思哦!)

干涸 “涸”读 回溯 “溯”读 裨益 “裨”读 粗犷 “犷”读 “ 觊觎” 读 “ 剽悍” 读 瞠目结舌 “瞠”读 觥筹交错 “觥”读 暴殄天物 “殄”读 喟然长叹 “喟”读 超级链接

名人读书方法

世界上许多名人之所以成功,与他们善于读书有关。读书有成效,不仅取决于读什么,而且决定于怎样读。

鲁迅的“跳读”法

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老舍的“印象”法

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华罗庚的“厚薄”法

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12伊索寓言

读读背背 动物安家:

猪——圈 鸟——巢 蛇——洞 龙——潭 虎——穴 牛——棚 鸡——笼 马——厩 蚁——穴 狗——窝 首尾同字的成语:

微乎其微 神乎其神 天外有天 痛定思痛 数不胜数 话中有话 日复一日 防不胜防 忍无可忍 闻所未闻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为所欲为 精益求精 见所未见 蕴含道理的俗语: 吃一堑,长一智。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教你一招

寓意是紧密联系故事,从故事中精心提炼出来的,与故事密不可分。仔细品读《蚂蚁和屎壳郎》,体味其中蕴含的寓意,尝试为这则伊索寓言编写寓意。

蚂蚁与屎壳郎

夏天,别的动物都悠闲地生活,只有蚂蚁在田里跑来跑去,搜集小麦和大麦,给自己贮存冬季吃的食物。屎壳郎惊奇地问他为何这般勤劳。蚂蚁当时什么也没说。

冬天来了,大雨冲掉了牛粪,饥饿的屎壳郎,走到蚂蚁那里乞讨食物,蚂蚁对他说:“喂,伙计,如果当时在我劳动时,你不是批评我,而是也去做工,现在就不会忍饥挨饿了。”

小试身手

上一篇:2018多彩贵州歌唱活动参考歌曲下一篇:崔道融《溪上遇雨》全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