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天的优美散文随笔

2024-05-08

关于秋天的优美散文随笔(精选18篇)

篇1:关于秋天的优美散文随笔

故乡的秋,没有城市的喧嚣与吵闹,却又有了另一番景致。它虽不像百花争艳的春天那样有生机,也不像绿树成荫的夏天那样处处充满活力。却以柔和的细雨和金黄的果实吸引着人们,它活泼耀眼地令人陶醉。

秋,细雨敲窗的季节

没有秋雨,怎能算是秋呢?淅淅沥沥的雨滴从空中落下来,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让人的心里荡起一阵阵涟漪。天空中灰蒙蒙的一片,乌云低低地压下来,远处的山已经看不见了,只看见一片白茫茫的雾气笼罩在那里,心中不觉一阵茫然。毛毛雨夹杂着寒气向人逼来。枯黄的树叶在一阵秋风中悄然落下,飘向远方,不时与地面摩擦,发出哗哗的声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秋天里的雨与夏季有所不同,如果你坐在屋子里,是听不清声音的。它不会像夏天的雨那样来势汹汹。秋雨也是缠绵的,有时一场雨能下上一两个星期,人们不免对长时间生活在这样阴郁的天气里感到憋闷烦躁。然而,对于乡村来说,秋雨所带来的清新空气不是更可贵吗?

秋雨停的时候,会慢慢由大到小,似停非停地再下上很长一段时间,而天空却不会马上晴朗起来,人们还要看上两天她忧郁的脸庞。这时,你能否想起那首《再别康桥》呢?“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秋雨令我陶醉。

秋,收获颇丰的季节

漫步在田野中,走在飘满枯叶的田间小路上,你又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农民伯伯们站在梯子上,正将果实往篮子里放。红艳艳的苹果,撩开绿叶往外瞧;枣子在枝头一闪一闪的,好似秋日阳光中的风铃;宛若玛瑙的葡萄一串串地挂在葡萄架上荡秋千;有的荔枝太胖了,竟把肚皮撑破,露出白白的果肉;玉米特意换了一件金色的新衣,咧开嘴笑了,露出满口金黄的牙齿;大豆也许太兴奋了,有的笑破了肚皮;西红柿为了让自己更漂亮,便把口红涂在了脸上。稻田里一片黄澄澄的稻谷 随着秋风泛起了金波;绿油油的菜地里,肥嫩的菜叶上闪耀着晶莹的露珠,美丽莹润。秋风吹过,五谷飘香,到处都充斥着秋的气息。远看,那一片片庄稼,好似翻滚着千层波浪;近看,稻谷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

此刻,农民伯伯们看着他们辛苦近一年的成果,笑得更加开心,欢声笑语弥漫在田野间、果园间,一切都是如此美好。真想时间永远停在秋天,将这未曾留意过的风景守到永恒。田野、果园让我陶醉。

故乡的秋,是一杯醇美的酒,经过春夏酝酿的醇美的酒。如果说春夏秋冬是一曲四季交响乐,那么秋便是这首曲子中最动人的旋律,不是吗?春天的播种,夏天的追索,不正是为了秋天的收获吗?冬天品尝的,不正是秋天生产的喜悦吗?

秋是多么美好,尤其是这故乡的秋。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极力赞扬北国的秋,故乡的秋不是更值得赞扬吗?它是何其辽远而美妙的风景。故乡的秋,令我陶醉。

篇2:关于秋天的优美散文随笔

秋天里,银杏叶黄了,山上的红叶漫山遍野,以及老了的绿色也不甘寂寞。红的,黄的,绿的,这些不同颜色的叶子,飘在风中,长在山腰,落在地面,把世界打扮的有了模样。

秋天的颜色,是带着一份厚重的色彩。因为成熟了的东西,一般都是那么坚强。随着生长的过程,颜色逐渐浓厚。不再轻薄,每一丝色彩都带着凝重的情感,丝毫没有了肤浅。

我们的生命由各种颜色组合而成,喜悦,欢乐,忧伤,哭泣,幸福,以及失落,这些颜色都带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在我们的生活里,画出一副美丽的图画。

走到人生之秋,越来越明白。生命不能苍白,于是浓墨重彩的去爱。爱着与自己有关的和无关的一切。原来爱也是有颜色的,它是一种暖色,带着沉稳温暖着我们。

四季里最喜欢秋天,喜欢秋季里的天高气爽,落叶枯黄,红枫遍野,大雁成行。

我一直认为,秋天里果实和叶的颜色,就是爱的颜色。那么贴心而融洽,没有刺眼和扎心的耀目,没有低沉和消极的苍凉,它带着一些诗意,携着或轻或重的色彩,一路陪伴我们。

到了生命之秋,更加有了色彩。懂得了为自己去活着,懂得了怎么去爱他人,懂得了生命的无常,也懂得了该珍惜的珍惜,该收场的收场。

坐拥秋意,满怀稳当。

在生命之秋里,知道自己拥有什么,自己需要什么,给予别人什么,给予社会什么。每一步都踏踏实实的付出,每一刻都安安稳稳的收获。不再轻浮,不再肆意妄为。得体,成了最佳。

篇3:关于秋天的优美散文随笔

美, 是人类的理想。如何把新闻作品写得更有文采, 更美, 更有情感, 更受读者的欢迎, 进而能感动读者, 走进读者的心里?新闻界老前辈穆青用其一生的实践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穆青的新闻作品, 尤其是其通讯的散文化写作特色, 给人留下强烈而又精彩的印象。

在上个世界的六十年代, 新闻界著名的老前辈穆青就曾经创造性地提出了“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的观点, 这一观点打破了新闻报道在形式上的束缚。穆青说:“我觉得, 从广义上说, 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因为散文无非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 这件事有什么意义, 散文中的叙事文不也是如此吗?既然叙事文可以这样写, 也可以那样写, 为什么新闻就只能按照死板的公式去套呢?我看只要事实能交待清楚明白, 在写作上可以突破老一套的公式, 不一定非得第一段写导语、第二段写背景、第三段写……可以百花齐放, 大胆创造。”

以穆青之道, 我们赏析其新闻作品, 笔者认为散文化新闻的写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穆青的新闻报道语言似散文般优美, 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反映一个个不同的人、一件件不同的事这才是新闻作品的特点所在, 每一个人之间的性格不同, 所说的话自然也不相同。介于此, 新闻老前辈穆青非常细致入微地观察人物, 对于不同的人物形象使用不同特点的语言。例如在作品《两张闪光的照片》中对人物的刻画, 简单几笔, 就生动形象地把一个不惧怕生死的农民英雄刻画得栩栩如生, 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好奇心, 另外也增加了其感染力。

许多的新闻界朋友都认为, 新闻作品不等同于小说需要纪实, 只要说清意思就行了, 没必要过于追求语言的华丽、优美。穆青则不是这么想, 所以我们看他的新闻作品, 文章都充满诗意, 字里行间之间充满深情。在他的作品《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 作者集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多种写作手法与一体, 悲愤与苍凉并存, 发人深省。

第二, 使用白描手法展现事实。《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有一段关于周总理与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的对话, 其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可谓是穆青作品中的典范。在文章中穆青通过对两位老人白描手法的运用, 一方面描绘了周总理对吴吉昌的期望很大;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农民科学家吴吉昌身上的担子沉重而艰巨, 更深度刻画了吴吉昌坚决完成任务的决绝。穆青把两位老人家的对话这一段放在了报道的开头, 这样既起到了引子的作用, 也为下文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在文革被当作“敌人”时仍不屈不挠地为科学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做了铺垫。

白描的写作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很容易起到一个传神的作用。以少胜多, 不作过多的雕饰, 寥寥数语, 声态毕现。白描的手法在形式上与叙述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经常被人混为一体, 所以我们有时候听人说, 所谓的白描就是描写与叙述的高度结合, 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白描只是以单纯的质朴的文字, 淡淡几笔抓住对象的重要特征, 通常不设喻, 少修饰, 简明生动不加渲染地勾画出形象来。使用白描手法, 正是写散文化新闻不可缺少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三, 注重描写对象的细节。所谓的细节描写就是指在事件中, 那些细枝末节的部分。要知道事件的构成要素之一就是细节, 细节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事件上, 无细节就无事件。对于一个事件的描写就该恰如其分地运用细节描写, 如果缺少了细节描写, 就会缺少形象, 形象就没有血肉。众所周知, 文学上的细节描写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典型性细节描写, 二是非典型性细节描写, 它们之间的运用也不相同, 要是想突出文章的主题, 描绘人物形象就应该运用典型性细节描写;要是想反映现场面貌、事件背景就应该运用非典型性描写, 采用非典型细节描写还可以增加文章情趣。

穆青一直很看重细节描写, 而且他认为细节描写最具有表现力, 要想恰当地运用细节描写, 准确而又生动地运用细节描写, 就应该在平时的采访中多留心观察, 观察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细节描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很强的现场感, 现场感对于新闻报道来说非常重要。要知道语言文字并非是电视机, 能够直观明了地动态展现给观众, 但是借助于细节, 我们就可以把场景写得充满画面感。在穆青的文章《铁人王进喜》中有一个细节, 铁人王进喜开始的时候, 不会写“矛盾”这两个字, 就在本子上画了一个贫农, 一个地主, 用来表示矛盾的意思。这个细节道出了千言万语, 表面上平平谈谈, 其实则是暗流涌动, 让人对于王进喜的细节过目不忘。

仔细阅读穆青的作品, 发现他在很多的作品中都通过大量生动的细节表现主题。新闻叙述不能虚构, 它是对真实事件的真实刻画, 但你的文字又不能写的太过于贫乏, 要深刻感人就需要花大力气思考, 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感人细节。

第四, 采访写作饱含热情, 情感奔放。对祖国的热爱, 对党的热爱, 对人民的热爱, 对劳动者的热爱, 使穆青的笔调一直饱含着激情。用他的话说:“我一直主张记者应该拥有激情。我完成一些新闻作品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激动的过程。”

农民科学家吴吉昌深受迫害, 却顽强与之斗争, 不屈服于困难险阻, 穆青在对其进行报道的时候, 常常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愤慨。而焦裕禄的事迹, 作者是流着泪采访, 流着泪写作的。在其《历史的审判》中, 对林彪、江青等反革命集团, 作者嗤之以鼻, 无情地鞭笞与声讨。面对生机勃勃的珠江三角洲, 穆青老前辈万丈豪情跃然纸上, 唱起了“大江日夜流, 风帆起珠江”的高亢之颂歌。穆青说:“ (写通讯报道) 要积极投身于英雄人物为之献身的伟大事业, 热爱人民, 热爱生活, 有一种高度的革命责任感, 加上火一般的激情。”“要使读者动感情, 首先记者自己要动感情。”穷其一生, 老前辈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新闻名作被读者记住, 除了其爱憎分明之外, 还有其对于新闻报道形式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

真实性是新闻活的灵魂, 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 新闻必须必备真实性与时效性这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在现今社会中, 记者是新闻事件的组成部分, 有记者的新闻才算的上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 记者必须第一时间出现在事件现场, 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必须真实、准确、客观的再现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 不能在报到时参杂自己的主观情感与自己对事件的评述, 这样, 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舆论导向。所以,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 要切实明白自己的角色, 为自己的角色寻找准确的定位, 不能超越角色要求报道新闻事件。

1新闻记者的角色误区

新闻事件是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 大到国家政策法规实施的社会效果事件, 小到家庭纠纷、邻里矛盾, 新闻记者作为这些事件的可能主角, 在新闻事件到报道中无形之间就会忽略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新闻事件的报道时参杂自己的主观情感, 对事件进行评价论述, 有些记者甚至站在一方当事人的立场报道新闻事件, 忽略了自己采访者、报道者的身份, 严重的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 与新闻的价值造成了严重的冲突。

1.1角色越位

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越位是指新闻人员在报道新闻事件中, 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态度的表现形式直接超越了自己的工作职责传播新闻事件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时, 忘记了新闻的基本属性与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报道时混入自己的主观情感, 没有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事件的原始面貌, 使民众在评论新闻事件时, 由于受记者先入为主的扭曲报道评论影响, 社会民众不能客观公正的评论新闻事件, 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 对新闻事件中的一方当事人造成不公平的社会待遇。

新闻事件中的记者角色定位

文丨武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闻报道在民众生活中越来越获得关注, 民众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是社会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者是新闻事件的观察者与直接报道者, 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是民众对新闻事件形成正确认识的提前, 影响着民众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力和舆论导向, 所以, 记者必须在新闻事件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客观、真实的报道新闻事件。

关键词:新闻记者;角色;品质

参考文献

[1]穆青等编.《穆青论新闻》, 新华出版社, 2003年版

篇4:传递正能量的优美散文

《散步》只有短短580字,写一家三代人在春天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故事情节非常简单:漫长的寒冬终于过去,迟来的春天终于到来,“我”劝母亲趁天气好多出去走走,母亲接受了“我”的劝告,于是初春的一天我们一家三代人一起到田野去散步,一路上高兴地欣赏春天的美景,其乐融融。难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我”的妻子背上年幼的儿子。就是这么一次平常的散步,谱就了一曲真善美的赞歌。短文不仅熔铸了浓浓的亲情,歌颂了生命的意义,而且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符合时代的要求,传递了正能量。文中几处叙述和描写感人至深,并且饱含哲理。

《散步》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揭示了生命延续的道理,而且也表现了家庭的“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而“和谐”正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重要内容。家庭和美,社会和谐,乃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之一。

《散步》的深刻意义还不仅于此。儒家经典《四书·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代先贤将这段话概括为“修齐治平”四字。可以说,文中的“我”,是“修身齐家”的榜样。他是一家的核心,是家中的顶梁柱,担负着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责任。由于有他,这个家才母慈子孝,夫妻和睦,小儿天真可爱,全家其乐融融。如果全社会人人都像他一样,何愁不国家大治,天下太平?

《散步》也是一篇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这主要表现在对景物的描写上:文章写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踏青,必然要对初春田野的景色进行一定的描写。但文章对颇有诗情画意的景物的描写仅有寥寥几笔:“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着重的只是“随意铺着”的“新绿”和水田里不断冒出的水泡,并由此引发哲理性的思考:“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的确,生命是顽强的,但人的生命和植物的生命不同。植物的荣枯可以周而复始,正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所写,“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人的生命却不能长生不老,也不能返老还童,所以作者将笔墨更多的用在生命的新老传承上。关于景物,作者还通过“我”的母亲的眼睛作过同样精炼的描写:“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分明就是一幅春天的画卷,明媚的春景愉悦着母亲,儿子的孝心温暖着母亲,无边的春色弥漫在祖孙三代的心中……。

篇5:秋天的优美散文随笔

树木天空花朵湖泊不会说话,并不代表它们不风情不美丽。正相反,它们风情万种,仪态万芳,美丽的让人无话可说。其实,临近它们,你会发现,语言是多余的,只要带一双眼,一颗心就好。

这里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云在天上飘,水在地上流,树木环在湖边默然静立,它们的影子倒映在镜子般的湖面,静静地,相互厮守。清风徐来时,一池湖水泛起层层涟漪,一圈圈细细的水纹一层层漾开,于是,蓝天白云和树木在水里灵动起来。

走进一片树林,满林寂静,倚着树杆四下环顾,偶尔有一两片树叶在风里轻轻飘飞,然后徐徐落下。不禁想起三毛那首《如果有来生》: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

将寂寞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荫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

我不知道树们的前生后世,但我知道,多年后,当我白发苍苍步履蹒跚时,它们将比现在更加粗壮挺拔。

天,蓝的夺人心魄,云在无垠的天空自由舒展,任性涂鸦。一会像白色的火炬,一会像一头武威的狮子,一会又摆成一排排水鸭子的造型,一个紧跟着一个向前游去。这会儿,白云如轻纱般飘渺,薄薄地铺在天空,在蓝天的映衬下犹如大海一般,远处的云似海浪般慢慢涌过来。

噢,原来,天空并不寂寞,也不单调。

行至湖畔,驻足观赏。一条石板铺就的小路一直通往远处,石板与石板的缝隙之间,被小草填的满满当当,显得那么古朴典雅有情趣,小路的两旁,大树分立两侧,高大的树木枝开叶散,两旁长长的枝叶长在一起形成一个拱形的绿色长廊,非常的诗情画意,不知怎的,这让我想起“时光遂道”这个有点神秘的词来。走在这条小路上,绿意盈盈,凉风习习,阳光透过树叶星星点点的照进来,感觉,美美的。

原来,快乐很容易,也很简单。

篇6:秋天的优美散文

年有四季,唯有秋,引起无数的丝愁。

在夏的尾声,我们还没从炎热中走入,就扑进了秋的怀抱。秋的风吹起来是那么的凉爽,引起人的沉沦迷惘。秋的风是那么的炫酷,带起一片片的金黄。可秋的风又是那么的残酷,只顾自己的玩耍,不顾树的祈求。

我们常常说到:“树叶的离开,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这不正是秋风的残酷吗?树的挽留改变不了秋风的追求,落叶翩翩妆点了大自然,铺展了一片片的地毯。造就一丝丝的秋愁,让人在美与悲之间感慨万分。

每当落叶缤纷时分,我总是格外的忧愁与欣喜,纯粹一个矛盾体,引发丝愁无数。喜欢着落叶纷飞的美丽,却又不忍看到树枝光秃秃的萧条。真真是时时刻刻,都在感觉着古代的“自古两难全”名言,无奈又心焦着。下雨天的秋叶,总是随着汽车的前进而尾随,留下的则是要钻进泥土里的落叶。曾经的飘逸,已不复存在。曾经的青春,已从落下的`那刻遗失。曾经的誓言,却不曾忘记。即便碾落成泥,也要回报大地,即便离开母亲的怀抱,也要时刻铭记于心。即便感觉不到母亲的温暖,也要陪伴在它的身边。它若有口,想必也不会怪罪母亲的柔弱;它若有口,想必也不会怪罪风的追求;它若有口,想必也不会怪罪雨的侵染。它是这么的懂事,却又是这么的惹人心疼。

秋风带走了树叶,带走了酷暑,却又带来了红妆,带来了凉爽。在得与失中,秋风做得果断与美丽,让人不得不佩服与学习。

秋天的风虽带来了淡淡的悲伤,却又带来了果园里的欢声笑语,带给了田地里挥洒汗水的人们,收获的喜悦。它飘过每一片土地,它迎面每一个人们,它吹过每一池秋水。在艳阳里,慵懒的漂浮;在雨天里,漫步云端;在阴天里,放飞自我。它是这么的洒脱与任性,让风流雅士如何能不爱?它是这么的专注而又深情,让小姑娘伢怎能不喜欢?它是这么的善解人意,辛勤的劳动人民怎能不认可?

篇7:秋天深处的优美散文

秋凉了。

通往母亲家的那条再熟稔不过的小路上,那路两旁成长了很多年的桐树上,于这样的时节也不加掩饰地落满了深秋的模样:枝上的叶少了,枝上微雨般的鸟鸣也少了。风儿摇动枝叶的瞬间,三三两两的鸟雀就扑棱棱地飞起来,桐叶也跟着风儿的翅膀簌簌地落在草间,落在路边。我觉得一枚一枚旋舞着飘落下来的桐叶,特别像秋树寄给大地的信笺,也特别像孩子离开母亲怀抱之后的一次生命的旅程,深情,唯美。

北方的秋,亦是从叶落开始的吧。小的时候,喜欢捡拾色泽和样式好看些的秋叶做叶脉书签。有时,也抬头看路过身边的翩跹飞舞的蜻蜓和蝴蝶;有时,也抬头看天上的云朵,看微风怎样把云朵吹向远方。只是,那样的光阴再也回不来了。我感觉每一个生命都有它的成长历程,亦如现时的和秋天一样颜色的片片秋叶。从叶脉间纵横交错的纹路,可以读出它历经过怎样一个从长成到凋零的过程。以一种姿态来过,就好。翌年,依然会迎来一个个崭新的生命。我应该感谢曾经为我遮挡过阴凉和雨水的、由葱绿到橙黄的枝叶,感谢它们入目时带给我养眼养心的美好,感谢它们陪伴我走过一季又一季繁华而悲凉的时光,因为这些,我才能够那么安逸而妥帖的经过。

前几日,朋友送来一些新鲜的红薯,蓦然想起来该是收获红薯的时节了,一同想起的,有母亲热爱的红薯银耳羹,还有母亲念叨的“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刨红薯”的话语。是啊,寒露节气就在眼前了,就在眼前了,仿佛只是一个转身的刹那。又是一年寒露深秋时。一年复一年的光阴,宛若水一样不停歇地悄然流逝。而我,静寂地行走在流水一样的光阴里,静寂地感受每一个时节带来的不同。那些年,每每到了红薯应节气成熟之时,母亲总会为我们做些红薯银耳羹。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做的红薯银耳羹是一道上好的美味。后来,才知道用红薯和银耳作为主料炖制的汤羹,不仅味美,也是极佳的营养汤羹。便学着母亲的做法,做了浓浓的红薯银耳羹,给自己,也给我的母亲。

篇8:关于秋天的优美散文随笔

他的一篇《荷塘月色》, 把一个如诗如梦的月夜描绘得犹如世外桃源, 让多少读者沉溺其中, 宛如也纯然像作者般“超脱”了, 脱离红尘俗世的凡嚣。

说到《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很多人并不陌生, 被它的“美”所迷住了。但对这篇美文, 大多数人都是从散文方面说得比较多, 其实朱自清先生原是一个诗人, 这就说到了文中脱不开的“诗”性美感了。近代作家们认为音乐美、词藻美及意境美是现代诗歌中必备条件, 我也就借用这“三美”的理论来细细品味这篇美文“如诗如画”中的诗性美感。

诗歌般的音乐美:重点也就是节奏感、韵律感。朱自清先生是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他用语言塑造了美的人生, 笔触细腻、语言清丽 (具有鲜明的口语性) 、婉转曲折的在文中保持一种温柔敦厚的气氛。尤其是他在叠词的运用上, 更是他文章里的一个闪光点。在《荷塘月色》一文中, 作者多处使用了叠音词。如“迷迷糊糊”的眠歌, “淡淡”的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 “田田”的荷叶, “亭亭”的荷叶, “弯弯”的杨柳……, 全文用了27个叠音词。这些词既加强了语意, 又使文气舒展, 韵律和谐。再来就是叠句, 如:“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等句子。巧妙搭配的长短句, 读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 使人有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

这样的写法使得全文在一种时而明朗、时而悠扬、时而恬然的节奏中, 韵律协调下, 犹如一首淡雅而感性的乐曲, 行云流水般娓娓带出一个淡雅静美, 远离尘嚣的理想世界。又如亲切而温柔的话语清淡如水, 让人不经意间进入心河中沐浴月光, 心神驰骋间欲罢不能。

诗般的语言美:文中的词汇体现出一种自然的美, 质朴清丽, 使人感觉特别清新、自然, 而且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通感与拟人的手法。如写荷花的清香, 用渺茫的歌声比喻, 将嗅觉形象比作听觉形象, 时断时续, 若有若无, 轻淡飘渺, 沁人心脾, 扩大了意境, 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宁静, 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这些贴切的比喻把其中内在的和谐美表现得那么的恰到好处, 增强了所要表现的事物的形象感, 更让人有亲切、自然的感觉, 如临其境。

在文中作者还不惜笔墨, 多处描绘了一些带着色彩的词语。淡淡的月色如流水般泻下, 薄薄的青雾包围着象在牛乳般洗过的绿叶, 星星似的荷花, 昏黄的街光, 模糊的远山……这似真如梦的境色随着笔尖流泻于读者的面前, 犹如历历在目, 让每一个读者随之展开无限的遐想。

还有就是文中多处用字用词十分传神, 如:“泻”字, 与文中的“月光如流水一般”的“流水”相照应, 强烈的动感, 表现了月辉照向大地那一览无余的情景。从这可见, 作者哪怕是一两个字的问题上也认真对待, 从不堆砌词藻, 其用词清丽蕴含着人性的情味。

诗般的意境美:也可说是作者想表露的情感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写道:“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更是“以情写景意境生, 无情写景意境亡。”作者在文中情景的交融是全文的一个升华。如“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感情起了变化, 先前是潜藏在心底很难倾吐的淡淡哀愁, 这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 这种淡淡的哀愁中夹杂着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喜悦中又挥不去的淡淡的哀愁中, 反映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但又被迫于现实从幻想中解不开的烦恼。也正是这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给优美的荷塘披上了朦胧的轻纱, 作者笔下的景也是淡雅、安谧、柔和的, 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中还多处与最后一段和第一段, 都使用了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 使得整篇文章有回环往复的感觉, 形成一个“圆”形结构, 再来就是作者的游踪 (把荷塘绕了一圈又回到家中) 与作者的情绪的波动 (“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的往复) 来说, 也是造成了另外两个“圆”形的结构, 共是三个“圆”。这一实中有虚, 虚中有实的写法, 这一意境, 更是将文章中的情意圈住了每一个读者的心, 让人有一种如丝丝牵绕的感觉, 似是如作者一般有一种时而解脱烦恼, 致身于人间仙景之中, 时而又似沉浸在难以明状的忧愁情绪之中, 像一首乐曲般——绕“心”三日。

所以, 在作者笔下, 荷叶清纯, 荷花素丽, 荷香清淡, 月色如雾, 月光如水, 月影如乐……而这一切, 无不是作者他那朴素无华的品格象征与拳拳赤子之心, 把真挚的情感悠悠地流畅在整篇文章之中, 似是万物有情, 又似是个中无我。大概是因为他认为“文章的成功, 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这个原由, 所以他的作品, 就笔致简约, 朴素中绕着娓娓动人的亲情, 让读者为之动情, 随他感情起伏而起伏。

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精确观察, 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 通过千姿百态、或动或静的鲜明形象, 巧妙的比喻、联想, 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 便构成细密、浑圆的意境。使得整篇文章都沉浸在似悲似喜, 朦朦胧胧的情感中, 让人读起来不知不觉中, 随之喜悦, 随之哀愁, 荡漾在心中的是那让人说不出味道来, 却时而不舍挥去, 时而摆脱不了的感觉。

从这三方面可看出作者将诗歌的写法无不尽收入他的散文之中, 可讲是文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中有情。不但把散文讲求的“形散而神不散”做到情景交融, 更是把诗的三方面的美感, 在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诗情画意交融之下, 一篇揉合了诗与散文的优点惊世之作, 从此流芳百世。

摘要:《荷塘月色》是一篇有名的散文, 但曾为诗人的作者在文中, 同时也蕴含了诗性美的三个元素:音乐美、词藻美及意境美。

关键词:荷塘月,色诗性美,音乐美,词藻美,意境美

参考文献

[1]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篇9:大运河的优美篇首(散文)

人对什么都有探求之心,泰山极顶,长城龙头,黄河源地,天涯海角都已去过,大运河之首却成为一个焦渴的期待,那是久违的故乡吗?

正是草枯地阔,木落山空时节,出京城好远了,又出了通州好远,天地越见舒朗,直到再不见一座建筑,完全一片野旷天低的景象。

有雪纷纷扬起,温度更显低落,情绪却昂扬起来。浑茫间走下一个斜坡,再拐个弯,就看见了粉墙黛瓦。是的,这里该有一些房舍,这里该是多么繁闹的去处,茶肆酒楼客栈官署都会有。一排高树挤出了一条通道,落叶发出苍然的声响,车辚马萧一般。尽头一堵巨石,石上有字,再看一个牌坊,上书:漕运码头。是了。急走几步,不顾鞋子踩进水洼,眼前已然出现一条气宇轩昂的大河。禁不住喊出了声,那声音,连自己都吃惊,似乎在村口见到了倚望的亲人。我呆愣着,这就是大运河?那个京杭大运河的北首?

许多河流的源头,都是细水浅溪,就像一部交响的序曲,而后才渐入高潮。只有大运河首来得这么突然,横江断河一般,置你于无准备的惊叹之中。

河首像个大口,万里旷风都顺到了这里。水面蒸腾着雾气,像河在呼吸。大运河,你老有千岁,同自然的河流相比,却仍是一条年轻的河。你那么平静,平静得只有轻波微澜,越是如此,越显端肃。你那么宽阔,比我想象的宽多了。看不清你流去的地方,那里已烟锁雾罩。

漕运码头空无一人,干净得像一个封面,打开去看,却是山重水复、雄浑壮阔、帆樯林立、舳舻相接。身背肩扛的急步,浑浊嘶哑的呼喊,昂扬长啸的骡马,低陷沉转的车轮,泪眼彷徨的送别,白发苍然的祈望。一条大船刚刚离港,一批船舶又小心靠岸。漕运发达时,仅从天津每年过来的漕船就有两万艘,更别说还有商船。

大运河,一个运字,让水的实用功能活泛起来。运河不仅输去一条通衢大道,还输去了大河的文明之波,广袤的土地变得丰沃,并催发了农耕经济向商旅经济的转变,码头带动着一个个集镇和城市迅速膨胀。水道的开通已使直沽寨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天津卫”。运河沿岸呢?淮阴、镇江、常州、无锡无不得益大运河的润泽,还有苏州、嘉兴、杭州呢。长江和运河交汇处的扬州,更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方。

700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看到运河的时候,不由得惊叹万分,并说:“值得赞美的,不完全在于这条运河把南北国土贯通起来,或者它的长度那么惊人,而在于它为沿岸许多城市的人民,造福无穷。”马可·波罗当时把浙江称为蛮子省,他没有想到,那个蛮子省,后来成了世人向往的人间天堂。

说起来,应该庆幸一次次从皇宫里发出的疏浚运河的圣谕,不仅是从隋文帝开始,在他之前早已有过,隋炀帝之后更是接续不断。那些声音越过道道森严壁垒的高墙,低徊于运河之上。

运河的挖掘和整治,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我们无从知道那些群体中的普通姓名,但不妨碍对他们深怀敬意。从一条沟渠的初始,到千里通畅的结果,无疑见证了人类构筑文明的艰苦进程。声声号子里,多少生命在蠕动,他们淌洒着汗水和血水,也淌洒着一个民族的苦难史奋争史,而最终,低沉的号子变成了水边清丽的歌声。

运河首先表现出了民族对自身环境的挑战,它是一种群体智慧和精神的结晶,是价值取向和生命观念的飞升。正是运河的穿引,中国东西走向的水系有了横向交流,运河身上汇通了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和海河的血脉。一个数字难掩心中的自豪,大运河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世界上没有哪一条运河能与之比肩。

站立运河源首,想着她不同于其他河流的地方,她不跌宕,不凶猛,没有急流险滩、峡谷漩涡,她母亲般大气、淳厚、秀美、沉静。她比其他河流更善于接受和容纳,即使是很窄的河道,也能见到一支支首尾相接的船队往来穿梭,那种繁忙有序而无声,不会出现大惊小怪的声笛和躲闪。即使是目前,京杭运河也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我知道,北京的很多河流都归入了大运河,这条人工开挖的河首先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都城带来了好運,以至于不少帝王从这里一次次乘舟巡访。乾隆是在哪里下船的呢?“御舟早候运河滨,陆路行余水路循。一日之间遇李杜,千秋以上接精神。”这是乾隆登舟时的心情。李白早从白帝城出发,乾隆从北京而去,同是烟花三月,到了扬州也相差千年。不过李白站在运河边说了:“齐功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乾隆的毎次出行都有收获,不是考察的收获,就是私访的收获,或是文思的收获。乾隆十次到泰山,六次下江南,借助大运河,他走得比历代任何一个皇帝都勤。

不能简单说这些帝王都是游山玩水,包括隋炀帝在内,他们还是要做些事情的。出行起码比坐在金銮殿听汇报强,比在位48年有25年躲在深宫不理国事的朱翊钧强。也许杨广修好了运河,一激动排场搞过了头,史上这种一激动的事情不算少,因而杨广挖运河的功劳被骂名掩盖。皮日休倒是给了个公道话:“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不过这样也好,提醒有些人做点事别忘乎所以。

大运河既已完成,就不是哪个人的了,而是整个中华甚至整个人类的。隋炀帝早已销声,乾隆帝也随波匿迹,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帝王更是淹没在浪沙之中。多少年后一声锤响,中国大运河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看见了燃灯塔,它高高矗立在大运河的北端。凭着“一支塔影”,顶风沐雨的船工就知道通州河首到了,心境立时开阔起来。

在燃灯寺的外面,见有从运河挖出的巨木,那从南方运来的宫廷用品,不知哪一次事件,使它们水下沉睡400年。塔前还遇一老者,81了,十分健谈,他说中学就在运河边上的,前面坐的同学是刘绍棠。立时想起那个善写河淖的通州人,运河水波托举出多少人物?可是灿若星辰了。

将目光放远,运河不远处,还有一个同样由人工修造的工程——万里长城。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线条,长城和运河的一撇一捺,构成中华版图上的“人”字。是的,那是历史最能代表人类活动的标志。现在看来,长城的一撇,更多地成了观赏物,而京杭大运河,却是有力又有益的一捺。一防一疏,总是后者被视为经验。想起河首所在通州的名字,这名字那么名副其实。古时万国朝拜,四方贡献,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通州,通州有着“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一通而百通,不说其他,光一条运河就够了。

雪花弥漫。大运河,久久看着你的时候,就感觉你身上有一种宗教色彩,原以为你很难抵达,真到了跟前又似乎在虚幻中,是因为心中久存的景仰吗?

想有一段清闲时日,乘一叶扁舟,慢慢地漂,慢慢地体验运河所带给的感知与兴奋。而后望着燃灯塔,在通州源首靠岸。

责任编辑 黑 丰

篇10:秋天的舞者优美散文

秋天来了,大漠的胡杨树挂满金黄的叶子,愈发显露出秋的风采。秋雨飘过,雨水浸染的胡杨叶,慢慢变成浅黄、深黄,且迅速蔓延全树。此时胡杨树像披黄衫的女子,亭亭玉立静立沙海里。秋风吹过,黄衫飘舞,格外迷人,胡杨开始在大漠跳起秋的舞蹈,我敢说,胡杨是秋天最好的舞者,就连它那艳丽的黄衫,也是独一无二的。秋天别的树叶子黄了就落完了,而它不,满树金黄的叶子,像溶入了它顽强的韧性,不会轻易落下,一直能坚持到深秋,最后仿佛一夜之间就落完了。

由于团场地处大漠边缘,胡杨树很多,每年秋天,叶子黄了,一片片黄灿灿的,煞是好看!人走进树荫夹道的小路上,像走进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宫殿。四周金碧辉煌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像有万道金光扑面而来,让人精神大振,倍感清新。秋风吹过叶儿拍手,枝条轻舞,胡杨树舞姿翩翩,像一群矫健的舞者,随着秋风起舞。满树美丽的黄叶像片片金甲,相互辉映,晕染着秋天的大地。

春天把绿色的希望播在胡杨心中;夏天把火热激情蕴藏在胡杨酮体;秋天把金色的血脉融入胡杨枝干。于是,才有了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胡杨传奇。礼堂门口那棵上世纪五十年代,老军垦们种下的胡杨树,至今仍然枝繁叶茂,树干已经长到三四个人抱不住了。它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团场的发展壮大。每当它的黄叶如花朵一样开满整棵树,傲然挺立在秋风中时,我仿佛看见了,那些身穿军装,胸前挂满奖章的老军垦们。

胡杨树静静挥洒着秋的韵致,默默用自己金黄的叶子渲染着秋天色彩。我们常感叹大漠中胡杨那生生死死的悲壮场面,然而,我眼前这些胡杨树,却多了几分灵动和飘逸。它的树形庞大,树干挺直,只有高处才有侧枝,且生机盎然,这也许是人力所为吧!我想,它们不再是大漠深处的独舞着,它们身边有白杨、柳树、沙枣树相伴。还有和他一样,有着顽强意志的军垦人相厮相守在大漠边缘。每年春夏它们都默默无闻,慢慢积蓄力量,只等把最美丽色彩,放在秋天的舞蹈里迸发。它们要给绿洲,舞出一身金黄灿烂,舞出一个璀璨的金秋。

我轻轻抚摸胡杨叶子,光滑质感像少女的脸蛋。俊秀的`叶片纹路清晰,淡黄里透着清新,微风过处黄叶摆动,像无数动情的少女在侧耳倾听,那曲秋天的私语。黄色的飘带轻轻舞起来了,婆娑的树影便舞出了优美的舞姿。风儿把乐曲吹奏到哪儿,胡杨就把舞蹈跳到那儿。那橙黄色的倩影在大漠的边缘,随着秋风把自己的柔情舞动的淋漓尽致。

秋天的喜悦在它们心中流淌,金黄的色调是它们永不变的情怀。秋在它们的舞蹈里尽情宣泄着美得丰韵,军垦人根植在它们心中的梦,飞扬在满树挥舞的黄手帕里,秋雨轻吻它们的叶子,留下恋恋不舍泪珠,悄悄离去。我想,这些胡杨树是幸运的,它们在抵抗沙漠狂风肆掠的侵袭中,有军垦人做它们坚强的后盾。这些与荒漠抗争的垦荒人,和胡杨树一样的执着。默默地几十年如一日,挖渠引水、开荒造田,在大漠边,开垦出片片绿洲。军垦人敬佩胡杨的顽强,把它们移植到绿洲的边缘,让它们手拉手心连心,在绿洲的边缘筑起了一道防御沙漠的绿色的长城,实现了胡杨的心愿。

的确,没有一种树像胡杨这样顽强的让人震撼,它们死后那些千年不朽的枝干直刺天空,像是在对上天发出一声声不屈的呐喊,这无不彰显它们生命雄厚的力度。然而,这些生长在绿洲上的胡杨树,却用另一种柔美的形式,回报着军垦人。秋风里潇洒舞姿,把绿洲的秋景演绎到极致。这些秋天的舞者,它们站成一排排,黄艳艳的身影在大漠边,摆上一个个优美的造型,给秋天的绿洲营造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军垦人和胡杨树在大漠边相濡以沫、相互鼓励,一起与沙漠作抗争。军垦人被胡杨那种三千年不死、不倒、不朽的精神感动。胡杨也被军垦人顽强的拼搏精神折服,它们钦佩军垦人敢叫沙漠变良田的雄心壮志,也目睹军垦人排山倒海似的垦荒的宏伟气势。当绿色风吹遍沙漠时,它们为军垦人放声歌唱。当秋天丰收的果实,挂满绿洲大地时,它们用欢快的舞蹈为军垦人庆祝丰收。

我喜欢这秋天的舞者,绿洲的秋天因它们而精彩纷呈。同时我也敬佩这秋天的舞者,它们和我们军垦人一样,能把生命的美丽绽放的如此精彩。它们在旷野里,豪迈地劲舞着秋风,抒写着自己风采,讴歌着军垦人与漠风、干旱、寂寞抗争的顽强精神。这正是伟大的兵团精神!靠着这种精神,老一辈的军垦人,在大漠、边境为“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献了青春,献子孙。

篇11:秋天的优美散文阅读

天空透着淡淡的银白,所有的东西都蒙上了做着清梦的面纱,是那么美丽,那么神秘。植物仿佛是牛乳冲洗了一般,散发着不寻常的味道和魅力,水珠儿在绿中透黄的叶子上滚动着,给这宁静的画面增加了一份活力,让它们在文静美丽的衬托下跳着几分活泼可爱,花儿也格外娇嫩,柔软的画瓣上洒着晶莹剔透的水珠是那么的润滑。

到处都飘着泥土的清香,花朵的芬芳,清新的空气中夹着淡淡的花香,让人心旷神怡。可这原本十分美丽的景色在今天,好像有些凄凉,甚至让人感到心烦了。

今天进行了语文回头考,糟糕极了。

上午考试时,窗外的雨,下下停停,让路人感到无趣,在我们的教室里气氛似乎更无趣了。肃静的有点让人恐惧,犹如战争前夕,到处弥漫着火药的气息。

这不,我本来已经准备充足了,可这秋雨“淅沥淅沥”下个不停,把我的头脑思维也冲得像秋雨一般,零七八碎的,瞧,刚做到成语时,大脑就像软件卡住了一样,怎么也转不起来。任凭我怎么努力也回忆不起来了,大脑主板已经彻底地被病毒侵入了,连“客至如归”也写不出来了。我不仅闻到了火药的气息,还听见了敌人的喊叫声,准确的说,应该是父母,老师无尽的“紧箍咒”。哎……窗外的雨仍然开心的唱着歌,一点都不知道我的烦恼,这该死的考试啊!

“快点,马上要交卷了”。韩老师那声如同判死刑犯的话,把我从胡思乱想中拉了回来,我急匆匆地交了卷,不求优秀了,只要考及格就好了。哎……。

回家的路上,雨还在下,不停的下,我此刻的心情就像这丝丝细雨,说不出的味道,淡淡的后悔和忧伤。但是,怪谁呢?????

篇12:秋天优美散文随笔

时间都去哪儿了?

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老了。

曾几何时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遐绪潇逸,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春华秋实呢?

辗转反复的思索,绿荷凝恨背西风是因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吗?

此事何关风与月。

春过秋往几瞬间,独自莫凭栏,回头看不见我们老去的年华,可那青山依旧在,夕阳依旧红。

曾经少年听雨歌楼上,一去三十年;壮年听雨客舟中,八千里路云和月;而今听雨僧庐下,才愧然天凉好个秋。

老骥伏枥,神龟虽寿,今复在何处?欲留不得住,白了少年。

生命的过程不是人生代代无穷已,终结只在方寸间,就砚旋研墨,结语有缘人,有花堪折直须折,人生应尽便须尽,无复多独虑,弹琴复长啸,能生大地风。

篇13:关于秋天的优美散文随笔

一、大道无形, 规范有意

情感是艺术创作的灵魂, 以规范为辅助的情感自然发挥更是主持人艺术创作的生命力。汉语言作为民族艺术的一部分, 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意蕴极其深远, 主持人以语言美来表达汉字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 更是对母语隽永含义的直接歌颂。因此, 主持人在节目当中以规范化的语言形式, 简单凝练地进行信息传递, 口齿清晰、发音字正腔圆, 能自然地将自身情感挥洒出来。著名主持人杨澜曾说过, 主持人的语言和情绪是否到位, 要看主持人对语言的把控是否能与整体气氛和观众的感受进行有效融合, 主持人借助语言来与受众进行沟通和情感碰撞, 就必须亲切自然地将语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 声韵和谐地演绎出来。

主持人最重要的语言表达分为播、演、说三种形式, 以规范的角度进行传递就必须保证音调和语音的停顿准确, 使声音变得抑扬顿挫, 以讲解或播报的形式来对内容进行精准的播报。在播报的过程中, 时间、地点、人物必须精准, 这也是主持人语言规范化的重点之一。语言美的基础在于播报时必须准确掌握技巧, 将感情真实地融入到对句子连贯度里来, 以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停顿变换, 来表现信息内容所蕴含的情感和其背后的意蕴。

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最具有魅力的就是文字的组合可歌可吟, 诸如诗歌比赛、演讲等对文字充满乐感的诵读。一些广播剧的主持人可以借鉴这些神奇的表达方式并按照专业主持人语言的规范性, 来做出灵活的调整, 讲出艺术、讲出自己的风格特色。

二、大道无形, 韵律有型

人类语言在不断进步中与音乐的韵律和乐感结合起来, 继语言美和声音美之后又出现了新的韵律美。正如诗与歌不分家一样, 语言的音乐性从古至今一直非常明显地存在于有声语言的演绎上, 语言的音感和韵律美, 是以气息的调整技巧、声带振动频率、韵律轻重缓急的表现, 以及对儿化音的处理等, 以主持人语言的规范化为基础的有声美学可以从古典音乐和文字联想式意蕴表达方面找到踪迹。语言的流畅性可以自然若涓涓细流, 在主持人精妙而亲切的表达下, 慢慢地通过受众的耳朵进入心灵, 滋润心田。正如古典音乐中对发声乐器的限定, 宫、商、角、羽和徽等必须按照发音规律的变化趋势来进行合理排列, 以此保障形成一种错落有致可以成为乐感的自然音乐。人类的声带作为发生器, 其音律美同样需要遵从古典音乐中对发声乐器的限定才能确保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 因此以声韵和声调的婉转变化为研究基础, 从上声、下声、去声到平平仄仄, 按照音乐五线谱的方式来调整语流和音变, 不但要字字珠玑, 更要将语言幻化成乐感, 为受众带来“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感受。

三、优美有声, 鲜活有道

倪萍作为主持人时, 主要以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亲切自然的表情博得了广大受众的喜爱, 主持人语言的鲜活化主要来自于民间, 它在主持人的语言表达上同样有效。朗基努斯指出, 伟大的文学作品需要修辞, 主持人的语言美需要修饰。

因此, 从鲜活和灵便的角度来看, 主持人串词的二次加工和对串词的个性化修饰均可以为语言的生动和形象加分, 语言的感染力同时需要表情的配合, 过于华丽的修饰并不符合主持人口语化表达的需要, 按照节目具体的要求而进行的形象修饰, 如使用排比、象征、拟人等手法则可以为主持人情绪、讲解氛围、受众收听时的情感互动方面增加有效的渲染力, 比如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 灾区现场主持人主要是配合主题, 借助对周围发生的事件和环境被损坏的程度等来抒发情感。但是, 在新闻播报时由于缺乏辅助工具只能灵活地依靠主持人对语言的处理来还原当时的情景, 如原本高耸比邻的高楼在一瞬间轰然而倒, 家园顷刻毁灭, 万千同胞睁着迷茫的双眼在坍塌物下面等待救援, 作为新闻语言播报的要求, 这种极为丰富的修辞原本不能被公然使用, 但是在只能依靠语言的感染力来传达灾情信息的前提下, 主持人语言的个性化处理能力自然凸显出来, 从自然平实的角度, 以真挚的情感为受众传递鲜活的现场信息, 主持人的语言价值和美感会越发明显。

参考文献

[1]刘雅君.对广播节目主持人语言美学的几点思考[M].大众文艺, 2010 (11) .

[2]赵晓炜.语言力视角下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话语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 2012 (05) .

[3]董晓琳.论播音员主持人语言美学风格.四川师范大学[J], 2012 (04) .

篇14:关于秋天的优美散文随笔

公式1 R=.

证明 由余弦定理知cosB=,cosD=.

又B+D=π,所以cosB=-cosD,于是cosB==.

由于角B为△ABC的内角,

所以sinB=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C==== =.

由正弦定理得2R=,即R=,所以R=.

公式2 S=.

证明 S=S△ABC+S△ACD=absinB+cdsinD.

由于D=π-B,sinB=,则S=(ab+cd)sinB=.

例1 如果边长依次为25,39,52与60的四边形内接于一圆,那么此圆的周长为()

A. 62πB. 63πC. 64πD. 65π

解 即a=25,b=39,c=52,d=60,则p=88,R=•=,所以圆周长为C=2πR=65π,故选D.

例2 圆内接四边形ABCD中,AB=1,BC=9,CD=8,DA=3,求圆的内接四边形的面积.

解 即a=1,b=9,c=8,d=3,则p=,R==,S==.

1. 已知圆内接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4,当圆半径为多少时,四边形ABCD的面积最大?

1. 当R=时,面积最大,为4.

篇15:秋天,只是秋天优美散文

每天傍晚出去散散步,是我保持很多年的习惯。散步,我喜欢我一个人,这样可以清静无声,身心合一;一个人走路,思想行为可以不受干扰和约束,便觉得那是一种真正的自由。

小城新建了几条很宽敞的大道,现在散步的人大都往那里去了。可我还是喜欢绕着湖走,因为在这里散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宁静与悠闲。傍晚的风很软,风穿过衣服,与皮肤贴得紧,却也不凉,有仲秋的温良与爽直。偶尔会有几片桂花瓣飞入眼帘,将目光迎着那落花的来路,便有一树的秋向我走来。湖边的垂柳还是飘飘袅袅,绿意款款。湖心深处的敬老院,远远观之,静谧翠秀,青绵澹雅。

从二中前面的小道进去,眼前的小方家墩依然保持着几十年前的原貌,矮矮的`平房与成片的菜地,构成了小城另一番景致。这个时节的菜地,还是很好看,辣椒茄子西红柿豆角,仍在地里垂着果实,像怀抱婴儿的母亲。不过有些叶,已开始发黄,但不影响整体效果,是秋实里繁华的凋零,不惊心。一条丑丑的黄狗,在垅上窜来窜去,两位老人在地里忙乎着。走近了看,他们正在摘红的椒紫的茄,摘过的藤正往外渗着汁,忽然想起小时候家里的院子里种着丝瓜,外婆用丝瓜藤汁为我治哮喘的事来。

收回投向菜地的目光,继续慢悠悠地向前荡着。忽然听见后面有人说话:请让一让!我赶忙侧过身子,就见一个身穿蓝色工作服的男人骑着一辆三轮车从身边哗啦响着过去,后面还跟着正在说话的女人,小小车厢里堆满锅碗瓢盆,一看便知是在城里做生意现在忙着赶回家的夫妻。昏暗的天色下,没看清他们的脸,但能想象到这对夫妻忙乎了一天,肯定面容疲倦。晚霞中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于我而言,真是一幅极美的画,而于他们,却是生活的辛苦与倦怠,当然也有喜悦。

秋天的黄昏开始变得短暂,余晖退出很快,走得干净利落。不知何时,一弯月儿悄悄爬上天空,湖面被袅袅雾气氲氤着。雾气的背后,像有一只手,将它们推来推去,前涌后退。那些残荷,在氲氤中,忽隐忽现,使原本应该在晚风中摇曳的叶,忽然就平添了一种朦胧的神秘。

我安静地打量着这秋的夜晚,细细思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何不同呢?秋,蕴含的意义总要多些,纵观古代墨客留下的句子,便可看出,秋更能叫人伤怀。明明风清月朗,偏要叹冷露无声,不知秋思落谁家。花间一壶酒也分明很惬意,偏要说醉后各分散。仿佛秋天就是多情的季节,就是多愁的季节,就是离别的季节。其实于艰难的人生而言,哪一季可以无忧?为何一定要在秋天来诉说?

篇16:秋天的轻灵的优美散文

一年的终结是秋天。

我在享受了春天的欢快夏天的放纵之后,我也迎来了秋天的无奈。收获的喜悦麻醉了贪婪和期待的人群,而这一年里最后的季节并没有给人以警惕。在金黄色的田野里,人们把自己的付出收获回来,满足了春天的欲望,而在城市里的人群懂得这个季节的只有把短袖的衣服加长,女人们把肩膀裹住。而对于我,站在这秋天的大地上,我把无奈放飞在深不可测的天空里,我得到了无比的轻松和沉静。

我的无奈是因为时间的流淌。在无限的无奈里,到来的是一片轻灵。春天里期盼的焦虑没有了,夏天里享受的虚假的肥硕没有了,秋天到来的都是真实,都是结果,都是得与失。这种无法改变的现实,给人以踏实,给人以厚重,给人以实惠。而我在这秋天里,追寻的是轻灵。

我喜欢秋天。我不仅喜欢秋天的成熟,不仅喜欢秋天的忙碌,不仅喜欢秋天那种忙碌里面最后的挣扎。在这一年里,只有这时候,我可以把心放下来,放在刚刚收获的田野上,放在刚刚被霜冻打蔫的叶子上,放在开始枯黄,开始凝固,开始遥望而不生长的树木上。我为之骄傲的杨树依然那么高大,我为之赞美的柳树依然那么俊美,我为之倾倒的松柏依然君子般的排列着。我知道他们已经听到了秋天的消息,但是他们依然的迎接着即将到来的一切。我之所以把秋天当做一年里最后的季节,因为冬天不能成为季节,它只是大地睡熟的一个夜晚,冰雪奔突的一个行走,人类躲避的一个角落。冬天,人与兽,泥土与植物的根都在朦胧里。

所以我格外的爱着秋天。爱着秋天的一切。一切都是秋天里最美丽的时刻。

我在我的田野上,听着喧哗的.机群的轰鸣格外的响亮,仿佛地球都在这耕耘土地的轰鸣里飘远了。只是我还眷恋着我童年时代里听的习惯了的那种落后的笨掘的拖拉机启动的马达的声音。那种小马力东方红耕地时拼足了力气的拉动犁铧的声音。黑色的土地翻卷起来的样子那么的雄浑和浩荡。也许很多的回忆是一种错误。落后和艰辛永远都是甜蜜的温床。我的秋天就是那种乡村的宁静,我的秋天就是那种大地的遥远。我不是城里的汉子,如今的城市没有了秋天的白菜和大葱,没有了秋天的落叶和旋风,城市是一个越来越被包裹起来的婴儿,是一个在蚕茧里蠕动的蛹。真正的秋天永远属于农民,属于田野,属于热爱土地的人们。

秋天是人们思考的开始,是人们品味的开始。夏天搅动的尘嚣已经落下,植物的疯狂已经平息,天空的变换已经消失。一切都安静下来,轻灵下来。犹如一场战争,秋天是停战的时候;犹如海洋里的大潮,秋天是落潮的时候。犹如一场梦,秋天是梦醒来的时候。一切真实都出现了。我们坐在地头上,路边上,城市的一角,乡村最东边那家的猪圈上,阳光是中午就会热,是下午就会异常的明亮,庄稼的叶子在土路的坑凹里沾满了泥泞,孩子们啃着玉米的样子十分的憨厚。夕阳静谧的美丽悬挂在泥土屋檐的下面,火红的辣椒和晒干的豆角切开的倭瓜都堆放着。那种凌乱的安静让人的心都沉到肚子里在肚脐眼上跳动。

正是这个季节,一切都会重新开始,过去就过去了。酸甜苦辣,恩怨恨仇,都被秋天洗净了,都被秋天的安静沉淀了。人的爱心在秋天里升华,怨恨在秋天里下沉。大脑是清静的,思想是干净的,胸怀是宽广的,在一种轻灵里,包容了一切。

篇17:秋天的思念的优美散文

万里晴空无一人,一鹤凌云飞,引起了我对蓝天的沉思。书的正文之前或文章标题之后的注释

有的人喜欢春天,喜欢“四季可爱是春天,美丽的花朵永远是春天”的蓬莱仙境,有的人喜欢夏天,有的人喜欢“白天的月光像水一样凉爽,躺着看牵牛花织女星”的夜空,有的人喜欢冬天,喜欢“一望无际的雪下着毛毛雨,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但我只喜欢秋天,喜欢“秋风红叶落古道,长江滚滚不息”的状态,喜欢“唱一曲喝一瓶酒,钓一江独秋”的感觉。

秋天的美不是一般人能体会到的。只有当你亲自站在古道上,感受一阵秋风,让秋风吹散你的头发,吹散你的风衣,看着落叶簌簌落下,才能领略大自然的神奇。我承认春天是四季之首,但是哪个季节能像秋天一样清爽自由,让你感受到沧桑?谈古论今,描写秋天的诗词数不胜数。至今我还记得刘禹锡的《秋词》诗,气势如海。

秋月最圆最美,让远方的游子思念亲人。这只是应验了一句老话“中秋更重亲”。这让我想起了马致远的《秋思》和白居易的《望月有感》。这两句让人落泪、思念亲人的诗,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耳畔。

秋天最美的是黄昏。夕阳照西山,小乌鸦匆匆飞回窝里,令人感动。更让人感动的是大雁在高空并排飞翔。夕阳西下,夜幕降临,风和昆虫听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秋天是最令人兴奋的。

舒适是植物的果实。它们是大自然给予劳动者的祝福。秋天,大地果实累累,展现着他们善良淳朴的面容,等待着工人们的接走。第一阵风吹来,所有长满种子和果实的植物都把它们的头吹到了地上。这是任何一个成熟的人都必须具备的谦卑姿态,也是对生下自己的母亲的一种默默的尊重和感谢。硕果累累的秋天告诉人们一个真理。它意味着没有劳动会失败,它让所有的劳动者看到了果实。他用最纯粹的话来暗示,如果你工作,你就会得到果实。

其实秋天是一本不可理解的书,只要理解了其中的奥秘,就能感受到那种令人愉悦的状态。那种震撼在哪里都感受不到。

篇18:穿过秋天的琴声优美散文

他的钢琴基础很差,可是他偏要捡难的曲儿弹。他准备弹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曲子。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我们男生宿舍,很多次他弹琴时,总有伙伴围在琴旁看他弹,倒不是想聆听,而是想跟他开开玩笑,奚落他。音乐教室里的琴声老是趔趔趄趄的,像是婴儿学步的节奏。

时间静静地流淌着。秋天也慢慢儿、慢慢儿地挪动着自己的步子。校园非常安详似的,一动也不动。静静的教学楼、静静的宿舍、静静的凉亭、静静的碧绿的池塘、静静的浓郁的小园林,还有各处的静静的鳞次栉比的或稀稀落落地排列着的树。教室里也显出安宁的气氛:室内光线黯淡,到处布满了灰尘,零乱的桌椅,黑板上张狂的字迹。静静地。只有音符们在慢慢儿地走着……

一个星期后,一曲《梦中的婚礼》终于在这间破旧的教室里响起。这时,男孩们又跑回了琴房,可这次大家都是用赞赏和羡慕的眼光看着他。消息很快传到了女生耳中,传遍了整个校园,大家纷纷来看他弹琴。因为喜欢,我们有几个男孩子就跟着他学起琴来。每天上午和下午后,我们都急匆匆地跑去教室弹琴。

秋天正飘着落叶,窗外的几棵大枫树也变成了火红的。红红的叶子在我们的窗前飘落,击在地上,仿佛《秋的私语》中的一连串十六分音符在依次叩响大地。很多个傍晚,如血的夕阳爬过窗框,俯在黑黝黝的钢琴上,映得钢琴亮亮的。

到了冬天,我们手指上都长出了冻疮,可我们仍继续弹着。每天傍晚,天黑得早,教室里光线很差,四处都透着刺骨的寒风,琴上的一盒蛋炒饭业已凉透,窗外依然有些火红的枫叶在飘着。这样的生活画面我一直记着。

秋天与冬天就这样被不息的旋律串起来,又被那窗外稀稀落落的深红的枫叶笼罩着。

以后的每年秋天,当枫叶红时或当那熟悉的音乐响起,我便会回忆起这段日子。可师范毕业后的每一年秋天,我都没能再看一次红枫,也再没有听见那琴声。那日子离我越来越远。

上一篇:儿童康复心得下一篇:我的教室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