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天的现代诗

2024-04-18

关于秋天的现代诗(共9篇)

篇1:关于秋天的现代诗

关于秋天的现代诗

写一首秋天的诗

在枫叶红了银杏黄了的季节

写一首有关秋天的诗

也许不合时宜

因为落叶

及其它

叶青叶枯只是生命的顺序

无法更改

也不能颠倒

因为生命,我们被遗落在红尘

我们无法左右过去

也不能改变未来

所有的轨迹似乎

早已经预设好了

我所能做的.

仅仅是在深秋

写一首有关秋天的诗

没有悲愤也没有歌颂

无喜亦无悲

写在秋天

梦之花开在深秋的风里

那么灿烂 那么辉煌

如梨花飘雪

似杏蕾喷红

青草铺平的弯弯小路

远接漠漠的旷野

梦之花开在深秋的风里

我的理想化作一片云霞

爱情的花枝上

有青春荡漾

春的流岚远了又近了

我的心依然一片荒漠

啊!深秋。你的风

凉爽而刻薄

带走我寂寞的青春

只有梦依然长在

为着那一轮鲜艳的太阳

每当清晨 我都掬一把

忧伤的露珠

篇2:关于秋天的现代诗

1、《秋天的梦》

戴望舒

迢遥的牧女的羊铃,

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

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

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

哦,现在,我有一些寒冷,

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2、《秋晚的江上》

刘大白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r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3、《鸽子》

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

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4、《沪杭车中》

徐志摩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

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

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一九二八年)

5、《私语》

徐志摩

秋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池,

一颗憔悴的秋柳里,

一条怯懦的秋枝上,

一片将黄未黄的秋叶上,

听他亲亲切切喁喁唼唼,

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

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

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这秋雨的私语,

三秋的情思情事,

情诗情节,

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

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6、《秋月呀》

徐志摩

秋月呀!

谁禁得起银指尖儿

浪漫地搔爬呵!

不信但看那一海的轻涛,

可不是禁不住它

玉指的抚摩,

在那里低徊饮泣呢!就是那:

无聊的云烟,

秋月的美满,

熏暖了飘心冷眼,

也清冷地穿上了轻缟的衣裳,

来参与这

美满的婚姻和丧礼。

7、《写给秋天》

是默

一弯月色

少女的光眸

醉了江山

尽了人间

丰腴的谷穗上

尘封了时空的扉页

池菏的花瓣里

飘出了季节的丰歌

一缕清风

佳丽的心声

经天拂地

情溢四方

别在枝间的花果

聚结了温度与热情

挂在河边的烟柳

诉说着不谢的悠悠气息

一道秋水

艺人的甘露

长烟笛声

千转百回

拈朵微笑的花簪

轻抚真诚坦荡的笑容

任精挑选的脂粉

走近云裳为你助妆

穿尘而过,涉水而来

一次回眸,一声问候

如草儿载不动的玉露

拾起你斑驳游离的浮影

盘桓心间

聆听风雨呢喃

夜阑珊,人无眠

一醉千年

枫桦伴影

丹桂飘香

掬一棒水月盈眼眸

摘一枝月桂秀掌心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秋林映落日,天边酡红如醉

那一泓浓情

温柔了一世的清凉!

8、《这个秋天,你来了!》

紫藤晴儿

也许这是秋天的高潮

枫叶因此也红了一地寂寞

用最暖的色调背起山峦

在冬的渡口移步

我一如秋天的叶子

夜霜湿漉漉,鞭打我的坚守

白雾尽染我的绿意

岁月错乱了经纬在深秋处

安泊一杯烈酒的马驹,

四肢直奔山谷

满腔的红回荡一面旗帜

以秋的风标招摇

在野花繁荫下清清流水

浊洗尘世的浮澡

这个秋天你来了

一山的风情尽你拥抱

一棵山楂树流馋欲味

酸涩的流年在泪光中倒影

一只麻雀啄破了石榴

半边红将晶莹裸露一整个天空

我穿起那花边的裙

在秋波中与你同舞,将秋声淹没

9、《秋天》

桑榆

一直以来很喜欢秋天,

喜欢它的不温不火,

喜欢它的宁静,它的缜密。

秋风起,河水起涟漪,

枯黄的落叶,一片一片摇曳而下。

秋雨绵绵,

五彩的伞群组成了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乡间的田野甚是壮观,

成片成片的包谷杆舞动着长长的衣袖在风中翩翩起舞,

庆贺着今年的好收成。

红红的苹果在枝头翘首以待,

摘果的大妈望着一个个硕大的苹果眉开眼笑。

10、《秋天的歌》

青城明姿

从池塘里掬一捧清凉

从果园里捎一股醇香

秋来了,唱着一支金色的歌

来到城里,来到村庄

没有春风杨柳的得意

没有落红飘零的忧伤

没有如火骄阳的狂热

没有寒霜飞雪的冰凉

你唱远行的艰难和苦涩

但并没有失望和悲伤

你唱秋收的喜悦和满足

但并没有自负和狂妄

啊,面对遍地黄花

满园桂香,秋风啊

我想和你一起唱

11、《秋天来了》

小荷

想要寻觅

最妖娆的色彩

描绘你的华丽

涂鸦我的痴迷

想要找到

最深情的文字

记录你的柔情

倾诉我的衷情

想要用尽

最美好的时光

追随你的身影

铭刻我的记忆

还要守候

你的芬芳你的明媚

你的落寞你的枯萎

你的所有

是我看不倦的风景

我不知

怎样的欢欣

不负你的来临

我须用

怎样的珍惜

挽住你的手臂

我的爱恋

经年累月

在冬春夏背后沉寂

每次挥别

开始遥望

下一轮回与你相遇

12、《秋天》

竹观月

枫叶的叹息

在两场雨的相拥里

愈见深沉

一个深夜

白露挽着落英

悄然来临

悬崖上的木雕

躲在仲夏的残卷下

和海浪吻别

大雁飞过的

门前躺着一条

被岁月阻隔

残废的河

九月的松花香

被旧木窗娶回了家

13、《秋天来了》

竹观月

树叶黄了,秋天来了

天也旧了,梦也凉了

你在哪里,我在这里

风都哭了,弦都断了

月儿弯弯,水儿涓涓

白荻秋霜,一曲幽蓝

夜上阑干,花开半晚

心之所向,人之所往

14、《秋天的感慨》

ZJK大雪

好啊,

你终于来了!

我被你微笑拥抱,

你的热情,让我稍略有一丝寒冷。

或许我毫无准备,穿上秋衣的锦袍。

突然的一切,丝毫没有让我感到。

百年的树妖,

在风儿的倾诉下来晃的指点秋到。

小伙来的清早,

一堆堆刚过滤的沙子,

从他手里付出,

那副乐观的面孔,

传感着沉默――秋色大地一切安详美好。

玉米地披衣的骨子里,

闪烁着玉米金色的荣耀。

快要枯死的花丛中,

诱因着无数的麻雀,

挑逗着虫子,玩起了迷藏。

枝立的喜鹊幸福的高唱,

也许是想……

给世人传递什么吉祥。

习惯自由的孤鹰,

盘旋在高空,

猎视着敌向。

三间陈旧的瓦屋,

一位胡思的人,乱想的心――

拭目着天空,以待着花朵的白云,

生在他的眸子里。

等待着……

夏在秋消了度,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一阕都年迈已尽,

幸福迎接美好的夕阳红。

15、《秋天的声音》

相拥取暖

凝望秋天

摘一片

北京香山的

红枫

别在

秋意渐浓的

胸襟

绽放

一朵

没有花香的

感觉

谛听

夏日

生机盎然的

余温

传递

着一个季节的

智慧

关于

你的

毋须诠释

落英纷纷

重新

抒写大地的

个性与风格

于是

试着起草

怡然自得的

诗句

那是

和着秋天的

声音

16、《走进秋天》

悠悠对小河

我行走在秋天的原野上

农民老大爷黝黑的脸

流露出丰收的喜悦

红彤彤的高粱穗

黄灿灿的玉米棒

稻谷满园香啊

同伴们

快过来看呀

田地里

那劳动的姑娘小伙子

汗流浃背飞舞的场面

还幸福的放声歌唱哩

此时

我多想呀

拿出纸张

用七彩笔

写下这五彩斑斓的诗章

农民们的欢笑啊

才是这个世界上面

最温暖的景象

这个秋天

我走进了希望里

17、《那秋天的雨》

刘恒武

秋天的雨,

清凉的雨;

雨中跳起自由的舞。

秋天的雨,

有风的雨;

雨中飘起如丝的画。

秋天的雨,

深思的雨;

告别了夏日的风情。

秋天的雨,

热闹的雨;

雨中有那唱歌的鸟。

秋天的雨,

丰收的雨;

浇开了丰收的果实。

秋天的雨,

多情的雨;

宛如那多情的少女。

秋天的雨,

生命的雨;

滋润了大地和万物。

秋天的雨,

清新的雨;

清新了如画的世界。

秋天的雨,

真诚的雨;

没有那虚假的情爱。

秋天的雨,

感悟的雨;

笑着看那冬的到来。

秋天的雨,

人生的雨;

雨中升起喜庆的红。

秋天的雨,

苍天的雨;

苍天张开美丽的脸。

秋天的雨,

平凡的雨;

献给百姓热情的心。

秋天的雨,

如诗的雨;

雨中绘出如诗的画。

秋天的雨,

播种的雨;

播种起那春的希望。

18、《秋天的颂歌》

刘恒武

秋天,

果实的秋天;

收获着那丰硕的果实。

秋天,

清爽的秋天;

经历了那春夏的洗礼。

秋天,

靓妆的秋天;

有美丽的蓝天和白云。

秋天,

欢乐的秋天;

唱起了那欢乐地歌谣。

秋天,

灵感的秋天;

激发了那创作的热情。

秋天,

感悟的秋天;

迎接着那冬天的到来。

秋天,

多情的秋天;

像那温柔多情的少女。

秋天,

希望的秋天;

响起了那希望的号角。

秋天,

豪迈的秋天;

荡漾起那豪迈的激情。

秋天,

知识的秋天;

宛如那碧蓝色的大海。

秋天,

感动的秋天;

洗刷了那愚钝的心灵。

秋天,

努力的秋天;

迈开了那拼搏的步伐。

秋天,

有爱的秋天;

像那奔向大海的黄河。

秋天,

幸福的秋天;

迎来了那秋天的喜雨。

秋天,

奋进的秋天;

唱起了那奋进的歌谣。

19、《如果这是秋天》

陈哲夜

曾经,我们是天堂飘来的枫叶。

曾经,我们是一些跑动的脚印,

但这种跑动终止于我们出生那天。

拧紧树根的水龙头,

那些流往北极星的溪水传达着我们的善意。

他躺进坟墓,

他死去,不是因为疾病和衰老,

而是因为干枯。

一种没有表情的情绪在雨中徘徊,

当你仰起头的时候,你的脸庞便往下滴落,

当一切过去,天空只留下一双灰色的翅膀。

歌声作为一个结果而呈现,

我们用蘑菇的耳朵探听它的调性。

如果这是秋天,

每个人都应释放出那些五光十色的囚徒。

20、《遐想秋天》

竹籽籽

当炎炎夏日伫立窗前

我如期开始遐想秋天

秋天它原来一直

是个懵懵懂懂的季节

我还未曾把双手来伸

它已裹住了我的全身

夏天的风吹去了秋天

撩着朦胧的睡意垂帘

足迹偷偷游走我的梦匣

笑容悄悄逗留我的脸颊

冬天过去春天依然料峭

夏天垂暮秋天别样清高

我开始遐想秋天

想它枫叶如霞的红艳

想它稻田如辉的金

想它炎夏后的深沉积淀

想它风华中的如梦幻变

落叶使它豪情飘逸

落叶又使它沉思伏地

原来秋天

它让我思潮涌动

浮想翩翩

我对它情有独钟

依依念念

如果渴求它不再走

篇3:论李白山水诗的现代意义

(一) 李白山水诗中的生态意识

在生态问题全球瞩目的今天, 细读李白的山水诗, 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其山水诗不但艺术成就颇高, 而且在表现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崇尚、天人合一的情怀时, 也使其不朽诗篇具有了关注生态的现代意义。

所谓“生态意识”, 按照美国生态哲学家莱奥波尔德等人的具体界定就是:

第一, 把大地上的山川河流、鱼虫鸟兽和花草树木视为一个有机体, 人只是其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二, 在这个大地有机体中, 每个生物占据着各自的生态位, 各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第三, 除了满足生计的需要外, 人类没有权力缩减生命形式的丰富多样性。[1]

在李白的山水诗中, 我们可以读出他把自身与大自然融合为一种精妙语言, 在其山水诗的创作实践中, 展现直彻心源的生命情调, 显示了人与自然山水的密切关系。李白的山水诗中折射出的生态意识概括起来主要有:

第一, 对大自然的热爱欣赏之情。李白山水诗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他将自然山水赋予生命情感, 将生命情感投向自然山水, 把生命主体推向体验的高峰, 描绘出一幅幅或柔和优美、或崇高壮美的山水画面。按照前文对生态意识的界定, 这种对自然的欣赏、热爱与赞美本身就包含了生态的意识。

第二, 对大自然的崇尚敬畏之情。《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篇都表现了以敬畏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大自然、将自然的力量看得高于人类的活动的态度。在中国古代艺术家和美学家的意识中, “决定一个对象是否具有审美价值, 主要不是人的因素, 而是超越于人之上的自然因素。自然不仅赋予天地万物以鲜活的生命力, 而且使我们人类充满勃勃生机, 使艺术家充满创造的活力, 并因此使艺术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2]樊美筠的这段话虽然旨在论述古代艺术家关于美的基本原则的看法, 但用于研究李白的自然审美观却同样奏效。的确, 李白在其山水诗的创作实践中, 庐山的“屏风九叠云锦张”, 黄河的“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等, 都使自然山水“鲜活的”、“永恒的”生命力跃然纸上, 表现了自然生命力的不可超越性和对自然的崇尚敬畏之情。

第三, 人与自然同在的“合一”情怀。在李白的观念里, 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尤为密切。他在《日出入行》中说, 太阳的运行, “其始与终古不息, 人非元气, 安得与之久徘徊草木不谢荣于春风, 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吾将囊括大块, 浩然与溟同科”。人的生死荣衰如同万物, “兴歇皆自然”, 无须感恩, 不必抱怨, 因为都是由元气构成, 同属大自然, 同归大自然。李白的一些山水诗表达了拥抱大自然、与之化为一体的愿望, 他的名篇《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句, 《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句等, 都是观念上把大自然与自我混同一体, 视万物为同类, 山水形象成为诗人的知心友人。

李白笔下的自然风景与他内在的精神情感, 与他返璞归真的生命意向融合为一。他在山水诗中所传达的, 无论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欣赏之情、崇尚敬畏之情, 还是天人合一的情怀, 都与前文界定的生态意识的三个方面不谋而合。在李白看来, 世俗之外的大自然浩淼无穷, 他追求个体与自然的冥合、生命与宇宙的合一, 这是自然与人格、自然与心灵的神秘契合。李白的山水诗发人深醒:人生是短暂的而宇宙是无穷的, 宇宙的浩大、永恒与人的渺小、短暂的对比激励着人们去寻求一种与天地自然合一的永恒。自然, “生态”的概念是由西方人首先提出来的。但西方人眼中的生态, 对象仅限于自然景观。生态的概念传到东方, 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国家, 比如中国, 它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思维使人们难以将自然与人、文化割裂开来思考问题, 自然成了经历几千年文明熏染的自然, 自然与人、文化也就融为一体。我们今天重读李白的山水诗, 依然能读到一种天人合一的永恒, 给我们以善待自然、善待生命的生态启迪。

(二) 李白山水诗中的旅游审美价值

在山水景观的审美中, 人们十分注重山水自然美中体现的人文品格, 往往对于和历史人物有密切联系的山水景观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兴趣。中国有重古的传统, 珍惜民族的历史, 重视历史古迹和先贤遗迹, 白居易的“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是很好的写照。不但与历史名人有关的景点成为旅游热点, 即使是自然风景, 只要有古代文人的题咏也会使自然风物更具魅力, 使旅游者更加向往。旅游是一种个人行为, 一种生活方式, 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一种带有经济性质的文化活动。从旅游文化的角度, 旅游者被分为娱乐型旅游者、探索型旅游者、经历型旅游者、体验型旅游者和存在型旅游者。[3]其中娱乐型旅游者和体验型旅游者所占比例是最大的。这个人群有很强烈的寻求放松的愿望, 但是不像其它冒险型等一样寻求刺激, 他们以观光游览为主要目的, 选择的目的地多是一些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丰富并且有较高观赏体验价值的地方在放松的同时也注重自我对于旅游地生活品质和文化特性的感知, 获取特殊的生活经历。旅游地的人文精神对现代旅游者越来越具吸引力。比如旅游者到庐山会想起有李白, 游三清山会了解到葛洪的相关情况等等。

李白善于抓住自然山水的审美特征, 描绘出自然山水的形象美。大自然的形象美一般来说, 有“雄、壮、险、奇、秀、幽、奥、旷”等审美特征。李白特别善于描写雄、壮、险、奇、旷之美景。如他笔下的泰山:“平明登日观, 举手开云关。精神四飞扬, 如出天地间。黄河从西来, 窈窕入远山。凭崖揽八极, 目尽长空闲。” (《游泰山》其三) 对黄河的描写:“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 “黄河西来绝昆仑, 咆哮万里触龙门。” (《公无渡河》) 他笔下的长江是:“一风三日吹倒山, 白浪高于瓦官阁。”“白浪如山那可渡, 狂风愁杀峭帆人。” (《横江词》) 读李白的山水诗, 往往给人心灵以极大冲击, 能感觉到那些雄山奇峰、大江巨河所呈现的壮阔美、冲突美和崇高美。李白将自己的情感与气质融入山水诗的创作, 他笔下的祖国山河不仅张扬着山水的自然天成之美, 而且具有鲜明的人文品格。他的山水诗流传至今, 便使自然山水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果今天的读者追踪着诗人当年的游迹, 亲身领略诗人作品中充满艺术魅力的高山大川, 体验诗人当年的经历和思想情感, 将比单纯的登临、欣赏自然景观, 更能获得美的享受。从这个角度看, 李白山水诗的社会价值之一, 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旅游审美价值。李白诗中的山水形象源于现实, 又高于现实, 有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作用。这样, 李白的山水诗应用到当代旅游中, 便实现了社会审美价值、自然审美价值、人文审美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的统一。品味他的诗歌, 对自然景观的审美活动将上升到较高的层次。同时, 也将启发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艺术审美, 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综上所述, 李白一生徜徉于山水之间, 热爱自然山水, 他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 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描摩笔端, 融铸情辞。今天我们重读李白的山水诗, 又惊喜地发现其中的生态意识、旅游审美价值等现代意义还有很大的研究与开掘空间。这样的发现不仅可以完善对李白及其诗歌的研究, 而且可以启发人们关注自然、关注生态;在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的今天, 还能启发旅游者的人文审美意识。总之, 李白的山水诗魅力无穷, 历久弥新。

摘要:李白一生创作诗歌一千余首, 其中山水诗约一百三十首, 在其诗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李白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 不仅把山水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且用现在的眼光来看, 他的山水诗还具有关注生态的超前意识和注重古迹的人文品格, 这就使他的山水诗具有了一定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1]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53页。

[2]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54页。

篇4:关于“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

一、《诗歌报》的前“大展”时期

作为策划实施“大展”的两个主要人物之一,我首先要说,对于《诗歌报》来说,“大展”不是凭空而起、突然降临的“飞来峰”。在“大展”之前,在《诗歌报》早就存在一个“前大展时期”。“大展”是1980年代现代诗歌的一个高潮,然而在《诗歌报》,在“大展”这个高潮之前,早已经潮起潮落,波涛汹涌。

“大展”特点之一,是推出了几十个诗歌团体,而《诗歌报》早在1985年4月6日就开辟了《诗社纷纷来如潮》专栏,每期都介绍10多个诗社。此外,还开辟了《全国诗社作品交流中心》,《校园诗社》等专栏,介绍诗社成员,发表他们的作品及他们的诗歌理论主张。到“大展”之前,《诗歌报》推介的诗社有一百多个。

“大展”之前,《诗歌报》推出了4期《崛起的诗群》专栏,每期都是横跨两个版,总共发表50多个诗人的简介以及他们的诗论和诗歌作品。还推出一个整版的《巴蜀诗页》,专门介绍了四川“非非”等诗歌群体。

以《崛起的诗群》《巴蜀诗页》《全国诗社作品交流中心》等栏目为标志的“前大展时期”,无论是作者的阵容,还是作品的质量,都超过了后来的“1986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

当然,后来的“大展”规模及其产生的轰动效应,是“前大展”不能比的。

二、对于“大展”情况的一些说明

“1986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自问世之日起,就在中国诗坛引发一场超级地震,诗歌界为此争论了近三十年,其影响的余波至今不绝。

今年是“大展”问世30周年,由于时隔久远,加上史料的日渐稀缺,有一些关于“大展”的议论渐渐沦为了主观想象,与实际情况出现了偏离,作为第二发起人和共同策划实施者,我有必要为恢复“大展”的历史原貌说几句话。

1、大展是徐敬亚先生发起的,但不是他一个人完成的。毫无疑问,徐敬亚先生是“大展”的第一发起人,是“大展”的总设计师和操盘手,他的贡献无人可以撼动。但是,《诗歌报》能够参与“大展”,使“大展”产生专业影响力,主要是我发起的。我说过,我代表了《诗歌报》的先锋性和探索性,当徐敬亚把他的想法告诉我,经我向《诗歌报》领导人严阵先生、蒋维扬先生汇报、解释、游说,《诗歌报》才有可能参与并成为主办单位。所以我说自己是“大展”的第二发起人。

2、徐敬亚在“大展”之前,都是和我联系,共同策划实施“大展”的具体事宜,也就是说,徐敬亚在“大展”之前,从来没有和蒋维扬先生联系过。徐敬亚后来在多个场合,说他为了“大展”,与《诗歌报》的蒋维扬、姜诗元联系,一拍即合云云,这是他记忆出了偏差。早在“大展”之前,徐敬亚到《深圳青年报》担任编辑期间,我们就已经开始联系。他曾经在《深圳青年报》的《两界河》文学副刊,发表了我的《本年度潮湿》组诗5首;应当说作为报纸副刊,一次性发表5首诗,动作算大的,体现了徐敬亚“真哥们的真友谊”。我的组诗的题目本来叫《潮湿》,是徐敬亚给我加上了“本年度”三个字,他说是为了增加“当下感”,我采纳了他的意见,一直沿用至今,并成为我诗集的名字。徐敬亚先生后来还为这5首诗编发了徐晓阳的评论文章《忧郁而粘稠的雨季——评姜诗元的诗》。

3、徐敬亚在“大展”之前没有和蒋维扬先生联系过,这在蒋维扬先生的《一封由“大展”引出的信》中得到佐证,蒋维扬先生说,徐敬亚“通过青年诗人、时任《诗歌报》编辑的姜(诗)元同志牵线”(实际上,我做的事不仅仅是牵线,后话再说)联系了诗歌报,他并没有说徐敬亚和他联系过。

徐敬亚给我写过多封信,大都遗失了,幸好留下一封信,从中可以看出若干問题,全信如下:

诗元

收你27日信后我很高兴!看来我估计得对,诗歌报有魄力!我也注意到你们发了有诗群和非非等,你的文章也表明你们是逐浪潮的。在国内诗刊报中,你们干的最放感,这是我们合作的基础。

我很早就想办大展,来深后一直被动。今年才有可能的精力。我给你去信时,已同报社头打过招呼,并且已积了稿子。收你信后,为慎重起见,我又重新将你的信提请编辑部和总编副总编并在编委会上讨论——已一致通过。

些小修改和补充,如下:

1、那就编四个整版(你说可四可二)。

2、各家发两整版。

3、署名分别要用“主客式”,你署《诗歌报》《深圳青年报》联合主办,我署青报诗报合办。

4、各自分付稿酬。

以上2、3、4点均为你的意见。

5、同意你们的审稿权,特殊情况下(你话)你们有权处理。你应相信我不会太让你们费事。有变动通知我便可。

6、版面不宜过“花”,所以可分别排版,由我们统一制作通栏标题:

“……大展”,100级以上圆黑字号,植字照排后寄你,由你们制锌板,——这样双方没有经济往来。标题植字,由我找人弄,不用钱。

我们逢二、五出报。

7、时间,我想10月21日较好,这也符合你说的10月10日前下稿的意见。周二,双方同时上报,我们用2、3版,你们的版面由你们酌定。

8、我7月5日已发约稿信,目前稿件已有20多个流派。我昨又打印一信,再发出,以求稿件更好。25日我去兰州开会,走前将手中稿子编完,9月上旬归来时,我想路经合肥,带去我报约请函(你们说过)如你所愿。派1—2个人同我一起来深圳定稿,怎样?来深费用你们自己出,九月中旬好不好?多少人,你们定。如你们不来,我便不经合肥了,回来编完稿子,在10月10日前把稿子寄到你的手里,以上事项请你们回复一下。

nlc202309081235

另,报社意见,此举必带来大量邮购(我估计可至少增加1000份发行),我的意见,统一由《诗歌报》发行。大展刊出前,同期报上也发邮购消息,分别在两家报上发出大展消息,连发1-2或3期及邮购办法,出报后我们将一定数量的《深青报》邮至你报,统一由你们“成套”地邮给读者。我想,此举从发行角度看是乐观的,每流派估计可要100份,如30流派便3000份,还可能更多。(我们当然给发行量,不过那钱太少。)

至于评论界,我看会有反响,1、兴奋、支持、评论;2、表示我们“拔苗助长”之感。他们不重视创作,是因为这几年创作上不够有力量,无明显对象。至于拔苗,我是想伺机请这群诗魔诗鬼们自己拔头发一举一一总要人为一些。不能全听自然。

是否可称流派?我至10月10日前想再考虑。雏展、潜流、亚流派群等等,再想,也想再审视一下作品。

4000字文章如我写,我当然不会滑(?)意平庸。这一点,只恐你们怕险。但我亦非当前,所以我估计基本同预想。现在的问题是,我想两家报社,都应有一文章,另一文章可以由你们、我们写。我们写便是曹长青写,一定会有锐气!他是我报副总编,黑大77级毕业,有文采,有创新意识、哲学意识。出过《诗的技巧》一书(与谢文利合编),我倾向于他写。如你们有合适的人,你可来信商量。但你们看原稿时间少,怎么办?我想,开始时文章(两篇)均可由我们写,以后的评论(将大量的)可以由你们全面搞。

你的诗怎么参加?你还有什么推荐?请寄我,你们有流派吗?不参加流派我就单发,请写示我。兰州会你们谁去?

你的文章我读过了,我(有)胆气,也不乏理论。关键一点是你看到了又一个潮头。而很多人茫然。

字草望谅,我是控制不了速度。

敬亚敬礼

八月十日晚

附记:

此举我们好好搞一搞,85年3.21我们搞的那个诗专版,《诗刊》《诗选刊》等都选了,甚至《新华文摘》也选了。《中国文学》海外版(英文)也选了。就是抓住了或说碰了一个时机!你分析过了,目前形势很好,流派展出后一定会有大反响!包括海外,香港的朋友会关心!

尽快复我一信,我们就拍手敲定。

4、从徐敬亚的来信中可以看出,我和他为了“大展”的诸多事宜,曾经多次协商,反复切磋,涉及《诗歌报》方面的事,由我负责搞定,他并没有和《诗歌报》其他人再作联系。徐敬亚最初提出的大展名称是“中国现代诗流派大展”,是我提出来将“流派”改为“群体”,我是根据大学里学的文艺理论知识,知道一个文学流派的产生,必须有相对共识的理论主张,有若干个创作主体及一定的代表性作品作为支撑,才能成立。根据当时的情况,许多诗歌群体都是仓促形成,不具备作为流派的基本条件,我们要打出“流派”的旗号,容易受到保守势力的讥讽和攻击。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我的判断是对的,许多批评“大展”的人,还是无视“群体”,而抓住“流派”来说事,以便否定“大展”的成色。

5、在徐敬亚这封信之前,我们的计划是《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各拿4个版面,分两期用8个版面推出“大展”,到最后决定时刻,是《诗歌报》这边的领导,担心动静太大,引起更高级别主管部门的反弹,决定《诗歌报》只用2个版,所以最后才出现《深圳青年报》多出3个版的不对等的情况。

6、即使仅凭这封信,也可以看出我参与了“大展”的策划,并不是蒋维扬先生所说的,我只是“牵线”的。从这个不准确的说法,可以看出蒋维扬先生不管或者是不了解“大展”具体情况,这也符合当时我在《诗歌报》工作的实际状况。当时的主编严阵先生,编辑部主任蒋维扬先生对于我的业务能力是信任的和放手的,我要做的事,汇报了,他们点头了,我就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他们基本不问,甚至连我为《诗歌报》撰写的大量文章,他们也只是做一些文字上的把关,几乎不作大的修改。拿影视作品来比喻,领导就是制片人,可以决定作品的生死,但决定不了作品的艺术价值。我就是导演和演员,我没有生杀大权,但我的能力和水平,可以决定作品的艺术水准和艺术价值。

对于徐敬亚这封信,我要补充的是,我作为《诗歌报》一方的代表,不仅参与了“大展”的策划,还参与了组稿工作。在这封信里,徐敬亚说“目前稿件已有20多个流派(群体)”,“大展”最后呈现的是“59个群体(流派)”,可见大部分组稿工作,是在《诗歌报》《深圳青年报》确定合作之后进行的。既然已经确定合作,我作为《诗歌报》的代表,就不可能不参与组稿等相关具体事宜。现在依然可以查到的我为“大展”组稿的有关信息,其中有诗人周墙代表“三人行”诗社,说我为了“大展”向他们约稿,他们商量以后决定不参加。诗人老巢说,我曾经通知他组成诗社,好参加“大展”,他没有办,错过了参加“大展”的机会。诗人翟永明也说,参加大展是接到《诗歌报》编辑的通知,由于我早前编发过她的组诗《女人》,和她早有联系,所以她说的编辑只能是我。这封信之后,我和徐敬亚参加在兰州召开的“全国诗歌理论研讨会”,无论是与会人员,还是遇到兰州本地的诗歌作者,我们都一起进行组稿。散会以后,我俩一起途径山西到北京,为“大展”组稿,诗人刘自立在写我的一篇文章里说:“他(姜诗元)和徐敬亚一起赴京收集‘诗歌大展’的稿子,那天在王府井,他患感冒,寡言寡语,只有徐敬亚在餐桌上滔滔不绝。”佐证了我们在北京为“大展”组稿的事实。至于具体的诗歌作品,我只记得李亚伟的《中文系》是我组稿并编发的。“大展”结束几年以后,我在北京惠侨饭店见到李亚伟,他为《中文系》一诗的发表向我表示感谢,从此结下朋友情谊至今。

三、“大展”是中国诗坛

“第二次人的解放运动”

关于对“大展”的评价,我在纪念“大展”20周年的文章里說了不少,这里不再赘述。

我还要说的是,近日在网上看到,徐敬亚先生在不同场合说到“大展”,多次提到因为他的不慎或他的放任,让一些“低劣的”诗作混迹于“大展”,多有悔恨自责的意思。我倒是认为大可不必,对“大展”诗人诗作的评价,我比徐敬亚先生宽容得多,所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首先肯定所有参加“大展”的诗人们,都是真诚的,都热爱诗歌创作并力图写出满意的诗作。即使是一些“不够水准”的诗作,也都表现了青年诗人们的真情实感,正因为有了他们,让我们看清楚了当时诗坛诗歌创作的原生态,看到了当时青年人思想感情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及其深度和广度。这些作品,即使诗歌美学价值不高,也是具有真实层面的认识价值。比起前30年充斥全社会的颂歌诗、献媚诗、马屁诗及虚情假意诗等诗歌垃圾,他们具有更高的存在价值。

还有一种说法,是“大展”没有产生代表人物和经典作品。我要说“大展”无需产生代表人物,这种只注重一两个代表人物,而忽略群体,是过时了的片面的思维方式。参加“大展”的每个人都是代表人物,那就是代表自己,每个人都代表自己,这就是“大展”的民主氛围和民主精神。而是否产生“经典”不是“大展”的目的,诗歌创作是人表现或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不是为了创造“经典”,更何况“经典”这个词,本身就违反了“大展”精神,尤其是当“经典”成为榜样、成为楷模,更是“大展”精神所排斥的。如果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那就请他看看过去年代产生的诸多所谓“经典”吧,这些“经典”最终无一不成了压迫人、统治人、奴役人的工具。如果一定要找出经典,那经典只有一个,就是“大展”本身,“大展”以其总体面貌,已经成为1980年代诗歌的经典,进入了中国当代文学史。

“大展”是继以“朦胧诗”为代表的新诗潮之后,诗歌界的又一次人的解放运动,或称之为“第二次人的解放运动”。“朦胧诗”以怀疑并反抗社会来获得人的解放;“大展派”(为了对应朦胧诗,新造的词)以正视并袒露自身来获得人的解放。“朦胧诗”高举“我不相信”的大旗向社会宣战;

“大展派”高喊“让风雅灭绝吧”(借用毕加索语)来清理自身。“朦胧诗”反极权、反蒙蔽、反愚昧,打扫环境,创造文明;“大展派”反文化、反伪饰、反矫情,清理灵魂,创造自我。“朦胧诗”说,你有刀子我有旗子,意在以革命的姿态引导社会;“大展派”说,你有刀子我有脖子,不惜以自戕的方式解剖自我。“朦胧诗”与对手在庙堂上辩论,试图取而代之;“大展派”在旷野上撒野,不合作、不承认、不搭理,逍遥江湖。“朦胧诗”试图以一种新的进步的意识形态,去代替旧的落后的意识形态,是所谓的“意识形态革命”;“大展派”拒绝别人强加的意识形态,也不谋求自己的意识形态,是所谓的“去意识形态化”。

经过这第二次解放运动,人与诗变得更为真实、纯粹、干净、日常、节制、天真、灵动、朴素、和谐、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篇5:描写秋天的现代诗

尽管是裷了,

还驮著斜阳回去。高考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篇6:描写秋天的精美现代诗

当枯老的枝干上悬挂的黄叶随着微风飘落,

当身着灰衣裳的布谷鸟儿唱起悲鸣的牧歌。

当葡萄架上晶莹的珍珠堆满长长的串儿,

当小池塘边调皮的青蛙漾起层层的水波,

秋天,便悄悄地来了。

秋天悄悄地来了,

它是搭乘田野间忙碌的收割机来的呀!

农民伯伯挥动金黄的秸秆向它招手,

洋溢着清香的谷粒在半空中撒落。

又是一颗颗种子播洒新生的希望,

等待来年里满满的收获。

秋天悄悄地来了,

它是搭乘湖面上欢快的打渔船来的呀!

渔民伯伯撒下圆圆的渔网向它致意,

惊醒了湖岸边鹭鸶美梦里的快乐。

水中那肥硕的鱼儿欢快地游戏,

吐出串串珍珠似得泡沫。

精灵般的白鸽子扑腾健壮的翅膀,

喇叭状的牵牛花绽放向阳的蓝朵。

还有那树梢头可爱的小松鼠,

“咔嚓、咔嚓”地啃食熟透的松果。

秋天,这是最温柔、最最静美的秋天了。

像是一曲婉转悠扬的民谣,

像是一首光彩夺目的诗歌。

把热情的小曲和艳丽的文字,

埋藏在每一个人的心窝。

《走在秋天里》

季节的轮回告别了

春的奔放,夏的热情

迎来了又一个成熟

人们管她叫秋

秋风素描了她的颜色

秋雨清爽了这个季节

徜徉在秋天的小溪边

清凉的溪水带着牵挂

衰老了花的容颜

被风凉的热烈

掩不住秋虫的呢喃

悠悠的白云,飘着缠绵

苍老了芦苇的素颜

皎洁的明月带着问候

静了烦心,零落了

嫦娥的思念

漫步秋天的原野上

喜悦里流淌着累累的芬芳

如血的夕阳竟不知疲倦

渲染着归鸟的翅膀

美了清澈、成熟了收获

《秋天的颜色》

秋高气爽

没了春天里的花朵

没了夏日的炎热

只有

沉甸甸的稻谷弯着腰

迎风摇曳

树上的苹果也朗润起来

红红的

露出少女般的羞涩

玉米禁不住秋日的温柔

笑看云卷云舒

豆荚鼓起掌来

为这秋色而歌

架上的葡萄

一串串的

水晶似的闪着灵性

树上的枣儿

紫红紫红的

耀着晚霞的温情

牧童的笛声悠然自得

他把心里的情话向秋天诉说

歌声飞越

飞入了苹果园里

那个娇羞的

篇7:有关秋天的现代诗欣赏:深秋

带来了无限的惆怅,

正如同落叶一样孤僻。

曾经那碧绿大伞,

却被无情的秋风拂过,

让他们在空中

如同飞蛾一般,

如同火团一样

悄无声息地落地。

从此刻开始,它,

被无情的世界

被冷漠的人们

被冰冷的空气所冷落,

难道因为微不足道,

就会变得孤寂?

天边的落日,

在默默地奉献,

在默默地牺牲,

在映照着大地。

可是,却没有人注意到

它的存在,

茫茫的天空上,

只有它的背影,

以及它背面孤独的天空,

它此时的心情随着自己

越来越低。

枯树上的乌鸦,

却正悲凉地鸣啼,

一声声让人冷颤的叫声,

使得死气沉沉的世界

更加悲伤与孤寂。

此时的它站在枯萎的树上,

在夕阳的映照下,

一个黑影声声啼叫,

把这种伤心、忧愁,

带进了寂寞的空气里。

树叶依然漂泊,

依然卑微,

显得多么无依!

夕阳依然落下,

依然孤独,

独自躲着哭泣。

乌鸦依然啼叫,

依然哀鸣,

在枯树上屹立。

秋,

就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有人孤独,

有人思念,

有人寂寞,一切都那样死气沉沉,

毫无生气。

篇8:让人眼前一亮的现代诗阅读题

【考题】

例1 (2009江苏徐州)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 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修养的花儿

在寂静中开过去了,

成功的果子

便要在光明里结实。

(1) 这首小诗的作者是:

(2) 请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

例2 (2009江苏苏州)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 完成问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 细细品味一下, “轻轻的我走了”如果换成“我轻轻的走了”, 在语言和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差异?

(2) 诗人到康桥去“寻梦”, 那“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以及“一船星辉”, 与他的“梦”有什么联系?它们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

例1取材于名著《繁星·春水》, 运用教材而跳出教材, 考查学生深度阅读名著的效果和迁移能力。参考答案: (1) 冰心 (谢婉莹) (2) 比喻。人只有耐得住寂寞, 努力提高自己, 才能迎来辉煌的成功。

例2考查的也是课内经典诗歌, 围绕诗歌的知识点———语言、情感来设题, 难度适当。参考答案: (1) “轻轻的我走了”与“我轻轻的走了”相比, 前者在语言表达上强调“轻轻”两字, 这样更能表达“我”不愿打扰梦中的康桥, 凸显“我”离别时的惆怅之情。 (2) 诗人去寻梦, 寻找的是他梦中的康桥, 那“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以及“一船星辉”是他康桥之梦诗意的再现, 这里既有他昔日斑斓多彩的生活, 又有他彩虹般美好的生活理想与梦幻, 寄寓了他对康桥的无限眷恋和深深的爱。

【启示】

诗歌被排斥于中考试题之外造成了两方面的不公平:一是对诗歌这一文体本身不公平, 二是对擅长诗歌的同学不公平。2009年出现在部分地区中考试卷中的现代诗阅读, 让诗歌教学和爱好诗歌的同学看到了一线曙光。

事实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以人教版语文教材来看, 全套教材共有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17课23首, 占全套教材课文比例的1/10, 九年级上下册则各独立安排了一个诗歌单元。诗歌被郑重其事地纳入了阅读教学的范围, 中考必须顺应这一要求。2009年出现在我们江苏部分考卷中的几道现代诗歌考题, 正说明“淡化现代诗歌”的问题已经引起命题者和专家们的高度重视, 并力图扭转。

篇9:关于诗教传统的体认及现代性思考

一.在历史文化视野中,充分认识诗教的社会教化功能

“诗教”一词最早见于汉代人作的《礼记·经解》篇,托言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实质就是以《诗经》为教材的教育实践活动。《诗经》最重要的功能在《论语》上有非常鲜明的论述:其核心理论就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和“《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以及“不学《诗》,无以言”学说的创立。其目的就是通过《诗》教,经世致用,教人“修齐治平”,实现儒家思想核心“仁”、“礼”的目标。同时,还可以明人伦之道,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毛诗·诗序》对《诗》的教化功能作了进一步强调:“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易风俗。”这种“正、动、感”的育人功能和“经、成、厚、易”的育人成效,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由此,孔子成为“诗教”的最早也是最积极的倡导人和身体力行者。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两千多年来“诗教”的传统绵延不绝,虽经历朝历代社会制度的变革动荡,而“诗教”文脉绵延流转,流淌成一幅轨迹清晰的民族心灵地图。诗经的美刺,屈原的悱恻,汉魏的生命精神,陶潜的自我意识,李白的奔放,杜甫的沉郁,东坡的旷达,稼轩的悲慨,遗山的哀怨,直到近代黄公度的时代强音,诗歌文化的精神底色,就是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由此,诗歌达于粹美之界,止于至善之境。诵诗、写诗,会让人不满于做一个只关心一己之得失的“小我”,而成就宇宙人生的“大我”,让自己更有历史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实现人生的普世价值。

二.在社会文化视野中,充分认识诗教的人格教育功能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归纳出人格教育的三大步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通过诗的感兴作用,激发人的性情,培育人的仁孝之心;通过礼的节制,使人的性情归于中正平和,气质变得温文尔雅;通过音乐熏染,使人的一举一动,皆合于天地的自然规律,至此教育获得彻底的完成。孔子认为诗教是教育的开始,通过对诗的咏叹感发,既可以提升语文能力,提升词汇量,还可以抒发情感、了解民风、结交朋友、宣泄不平。诗是源自于心灵的声音,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泻,天下没有比诗更惠己、更私己的学问。凡经诗教入门的人,总是更容易坚持为己之学,总是更容易产生坚定的文化信仰。所以,想要养成君子人格,必须从诗教开始,必须从学诗开始。但是,自“五四”以来,尤其是近半个世纪来,随着以文言为载体的古典诗词的教学和写作日渐式微,“诗教”的传统事实上已经难以为继。

三.在教学视野内,充分发挥诗教的审美教育功能

源远流长的古典诗词,就是一部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士大夫的品格心灵史,无不闪耀着“求真、向善、爱美的光辉。诗是真情的流露和自然的宣泄,最能体现“修辞立其诚”的要求,它是性灵的化身,真实不妄,表里如一。学作诗,便是让自己性情真醇,胸无杂陈。欧阳修说:“书犹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陈独秀说:“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危气若虹。”所以,惟有真纯率性、坦坦荡荡的君子,才能养成亘于天地的浩然正气。

诗歌的音律节奏,合于天籁,便于口诵,一唱三叹,韵味悠长,是最能激荡人心的质美文体。文辞隽永,典雅庄重,既能抵御卑劣俗气,又能使人心灵不死。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有言:“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诗本身具有的这种高雅的审美特征。人们诵诗写诗,重视语言、情感、声韵之美,体现出的都是高雅的审美情趣。高雅的审美情趣本就根源于高贵的心灵,而对高雅的追求又会强化心灵的高贵。人们诵诗写诗,就是亲近高贵,崇尚高雅。

诗教不是为了培养诗人,而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是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田里。这是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现在的应试教育只重前者,所以陷入了科学主义的泥潭,使学生功利化,成为缺少情感,缺少理想,缺少创造,缺少想象力的人。一句话,缺少人文素养。而积极倡导诗教,就是要弥补人性发展在这一方面的严重缺损。

四.在新课程背景下呼唤诗教,实现文化寻根教育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受西学思潮的影响,教育思想和内容的政治化、功利化,长期与传统文化割裂,由此导致国人素养的缺失,人心溺陷、灵魂无主、道德崩溃、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日益严重。中国诗教的传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虽然在中小学教育中也有诗教内容,但与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教学方法上,以肢解翻译为主,忽视诵读和体验。诗是什么?诗是情绪和情感的感发,诗因为较少细节的描述、价值观念的束缚、个人恩怨的羁绊,几乎纯粹是情绪化的喷发,因而比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更能超越时代的局限,从而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你能说“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抱怨哪一个人不理解自己吗?你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发泄对哪一位当权者的不满吗?你能说“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控诉社会黑暗吗?是,又不都是。诗歌从创作的角度说,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对读者来说,感受到的却是人类的爱与恨、美与丑、和谐与冲突等普遍的感情。因此,诗歌不读不足以成诵,不读不足以感发,不读不足以受到美的熏陶。

在教学训练上,以呆板僵死的定性考察为主,学生失去了鲜活灵动的审美期待和温馨的情趣陶冶。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非想象不能悟其境。因此,必须下一番切己体察、虚心涵咏之功夫。“诗家语”与一般的散文有别,它是意象的叠加和暗示,有着很大的跳跃和想象空间,必须借助想象,去构建、领悟其美妙意境。历代诗词,包含了中国国民精神的全部符码,故读古人诗词,是与中国古人高贵的人文情怀相遇,是与中国古人高雅的审美情趣相磨荡。王守仁说:“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意思是说:歌诗,能激发人的天性,疏通迂滞,调节心理,舒活筋脉,反躬自省,涵养德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远大的理想。而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使教学过程过分功利化,诗歌教学成为教学的副产品,即便是高考试卷中虽有一首简短的古诗体现,也只不过是诗歌知识的套用而已,学生本来就读不懂,更谈不上鉴赏。至于现代诗歌的赏读在高考试卷中退出也早有一些时日了吧,更让人不解的是高考作文命题竟然“不得以诗歌体写”。呜呼,“诗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在教学内容上,教材编写中对诗歌淡化,这种淡化当然有其价值观、政治观和思想意识等方面的深层原因,但诗教传统之不传却是不容置辩的事实。在教材上的体现大致有:一是目前的选文以白话文为主,点缀式地有一些文言文和古诗。对文言的学习就像解剖尸体一样地分析字义、语法,对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和文言阅读习惯的养成用处不大;而选古诗却不讲平仄、格律等内容,使得学生完全被隔离于古典诗词殿堂的墙外。二是应试教育使教学过程功利化了,这是自晚清民国以来,吸收西方教育体系,把知识体系作为中心的教育,致使因遗漏中国教育的传道功能而造成了国民精神缺失。从目前作为语文教学“指挥棒”的高考来看,能够直接引导学生同时进入阅读与写作两扇大门的,依然是白话文,古诗词受不到重视,只应对考题中的几个填空。三是教材编写者由于对现代诗尤其是对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诗坛十分隔膜,这也使许多优秀诗作难入教材,对学生来说作为“诗”的概念还有吗?而在我国古代传统教材中,古代的诗歌读本以及传统启蒙教材,浩如烟海,质量上乘。

中国古代诗歌乃是最为主流的文学艺术载体,提倡诗教,从一定意义上,就是要求文学艺术直接服务于管理国家、振奋精神、教育大众。现代社会,各种文化载体和传播手段很多,但我们呼唤诗教传统回归,主张青少年的教育要从诗教开始,全社会都重视诗教。让人们身处物欲横流、价值杂乱、精神失落的环境,仍能够保持一颗健康、脱俗的心灵。在优雅的、美丽的、沉郁的、高格的诗歌诵读中,感悟到真、善、美的可贵,发现假、恶、丑的可耻。心灵远离低级趣味,不流于俗套,力求超拔,秉持高蹈的人生态度。这是诗教的务本之道,是诗教成为不可替代的教育方法的根本原因。

总之,诗教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美的心灵,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和任务就是:语文教学从诗教开始,传统文化寻根亦应从诗教开始。

上一篇:倾听自然的声音初中作文下一篇:雷锋书籍的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