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末上交材料

2024-05-24

学期末上交材料(共7篇)

篇1:学期末上交材料

学期末上交材料 各口工作总结(石玉莲)

个人工作总结、教学反思(必须双面打印)(迪丽娜尔)

业务学习笔记本(石玉莲)政治学习笔记本(铁明)教案本、教参(布海里且木)听课记录本(布海里且木)工作手册(麦斯图拉)

班主任工作总结(陈喜凤)班主任工作手册(陈喜凤)

篇2:学期末上交材料

上交时间:2014年6月30日前上交地点:学校档案室

一、各项记录:

1、大课间活动记录(张云涛);眼保健操检查记录(姜鸿);晨检记录 学生因病缺勤记录 消毒记录、(姜鸿)。

2、积极分子交一份思想汇报(郑宇轩、杨立红、刘世杰、吴毳、朱雪严、高磊、王月明、戴微)

3、后进生帮教记录、家访记录,潜能生跟踪记录表从1年1传到6年4记录好上交(期末考试后填写上交)

4、学生出缺席考查表。

学期末结束再上交。(时间会再统一通知)

(提示:忌出现一次性填写的痕迹)

5、(1)听课记录本:右侧是随堂记录,最后有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详细些,20节)

(2)教研活动记录,(其中有4-5次主管领导发言记录和校长参与会议记录);学年组长写学年组教研组工作总结(结合十二五课题写)

(3)集体备课记录本:(按要求写)

6、各室负责人记录本:要随时记录。

体育、美术室、音乐室、科学、图书室(不用上交领导抽查)电脑维修记录(不用上交领导抽查)

7、体育代表队训练记录。

8、电子教案(组内不能雷同,要求同上学期一样)

9、各班的班级借书记录要自己保存好下学期接着用,同时要统计出本学期平均每人借阅本数和次数。(图书管理员会去检查、收数据)

四、材料

1、科任学科教师要交一份“德育渗透经验材料”。

2、个人工作经验总结。(个人工作总结)

3、班队工作总结。(* 要与计划内容相一致)

4、学年组工作总结。(* 要与计划内容相一致)

5、各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要与计划内容相一致)

6、德育教案

7、政治学习笔记。

8、业务学习笔记(除集体安排的学习外,自学要够按计划要求的字数,读书摘记要标记清内容和出处)

9、每位任课教师写一份本学期读书体会,(内容自选)和自我提高总结。

10、校本课教案和校本课总结,注意标好时间,写好教学后记。

11、班主任、科任学科教师:远程教育资源使用记录---焦春梅。

12、结合学期初各班诵读计划和各班开展的读书活动,写好各班的读书工作总结。

13、本学期培养特长生活动教案,要求附上一份本学期结合实际培养特长生活动的总结。

篇3:学期末上交材料

上午好!

七年级的孩子生理上在“变”, 心理上也在“变”, 这是青春期的显著特点。作为班主任要有正确的方法来疏导, 更要有严明的纪律约束他们。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上学期我的班主任工作:

一、开学初的养成教育

开学初的一个月, 班委会还在组建试用阶段, 并且学校事务繁忙, 是我感觉最累的日子。第一周, 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并且尽快适应住宿生活, 连续三天我从早上7:00一直忙到晚上10:00, 学生熄灯入睡我才能回家。同时利用自习课的时间配合学校政教处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养成教育, 内容包括:《告学生及家长书》、《中小学学生日常行为守则》、《南皮二中公寓管理制度》、《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南皮二中誓词》、《八荣八耻》以及《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系列活动等。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学校提倡的, 什么是不允许做的, 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

二、班级管理

1. 收发作业

入学后同学之间不认识, 发作业成了难题, 有的课代表干脆把作业往讲桌上一扔, 让同学们自己找, 耽误时间且秩序混乱。针对这一情况, 我每列桌选出一个小组长:刘璇、吴雨、王彩营、孙立凤、许达钰五个人, 每个人负责本列约16个同学的作业收发, 课代表只负责把这5摞作业交给老师。发作业的时候, 课代表先发给小组长, 然后小组长再负责发给同学们。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课代表的工作量, 不到一周的时间, 收发作业秩序井然。

2. 纪律与卫生管理

众/心/齐泰/山/移

———七年级第一学期末班主任论坛

开学初班上的考核成绩很差, 主要是卫生和纪律这两项分数低。

个别学生爱说话, 导致自习课纪律不好, 于是经过我和班委会协商, 另外选出三个同学加入纪律委员的行列, 周一至周五分别由李佳欣、王亚琪、许皓钧、张培巍、王志强五位同学来管理, 每个人一周只管理一天, 这样不至于占用过多的学习时间。纪律委员主要负责两项:课前秩序和自习课的纪律。对于纪律不太好的学生首先提醒, 两次提醒不改者记下名字减分, 再严重者由我来处理。执行以来班级秩序井然, 老师们都夸我们班进步很快, 非常感谢这些为班级工作尽职尽责的班干部。

3. 学生量化管理

学生管理学生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 除了同学们的自觉遵守和制定了确实可行的班规班约, 另外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就是对每个学生进行的量化管理, 内容涉及到学习成绩、纪律、卫生、常规等方面, 由班干部凭记录给每位同学打分。

一个学期我们进行了三次量化成绩排名, 三次的总评作为《中学生素质报告册》划分等级的依据, 期末的三好学生就是一学期总评前三名的学生。家长会时, 我把学生评价情况公布下去, 让家长对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学生和家长都很重视。

三、主题班会

本学期, 我们开了三次主题班会。

第一次是在开学第五周, 周一下午第四节课, 以《树立正确荣辱观, 创建和谐班集体》为主题的班会。首先请白晓喆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了于雅琪同学创作的班歌《班级是家》。然后, 让同学们说一说学校或本班一些让人感动和让人反感的现象。下课铃声响了, 但同学们还有好多

河北省南皮县第二中学王淑娥

话想说, 我说:“以后的班会我想由同学们自己主持, 老师只是充当一个听众, 或者干脆不参与, 让你们充分交流, 畅所欲言。”同学们很期待, 我想让学生在这个小小的舞台上锻炼自己, 一个人的口才和心理素质的好坏会影响他的一生。

和谐的大环境下, 时刻有不和谐的音符, 比如有的同学下课打闹、有的讥讽同学、有的上课爱搞小动作等等, 针对这些现象只是叫来批评两句也起不了作用, 于是我安排了第二次班会, 由许萧函、李佳欣主持了《夸夸我们的同学》为主题的班会, 目的除了表扬好的同学, 也让夸不到的同学从中得到教育。班会后我了解到主题班会开得很成功, 虽然这期间内线喇叭不断地广播通知, 还有几个同学出去领《同步训练》, 短短30分钟的主题班会却没有因此而中断。以活动为载体, 以营造氛围为主, 让学生受到感染, 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品质, 这样的活动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三次是在期中考试后, 家长打电话询问孩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 我了解到很多同学学习方法不当, 于是我安排了期中测试前五名的学生:于雅琪、白云霄、吴迪、李玉磊、邢凯介绍学习经验。我问:“你们几个出一个主持, 谁想试一试呀?”吴迪把手举得很高说“我”。整个主题班会, 主持自己写材料, 安排发言顺序, 自己做总结, 这样的活动, 可以从多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班会后同学们表示要努力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成绩。

我想不管采取什么方法来教育学生, 只要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拥有丰富而优美的情怀, 提升细致而敏锐的感悟力, 让那一颗颗年轻的心灵感受到生活的无比快乐与美好, 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同时我们收获的将是教师独有的幸福。

篇4:一个体育教师的学期末总结

我还承担学校的大型材料写作任务,本学期我完成了《学校工作计划与总结》、《学校综合治理自检自查报告》、《学校综合治理工作方案》、《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创学校党务工作新局面》、《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扎扎实实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育一代名师》及在《辽宁教育年鉴》、《中小学教学研究》、《辽阳审判》、《辽阳日报》等报刊杂志的宣传工作。同时,我也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已被沈阳师范大学录取为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辽宁省“十五”中期优秀教育科研工作者,主持的《中学德育评价研究》获省“十五”首批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被中共辽阳市委组织部评为辽阳市首批市级优秀专家培养后备人才。《浅谈差别化评价在冬季优育课中的运用》发表于2004年《中小学教学研究》第4期上。在教育教学的征途上,我只是迈出了一步,今后我要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同事们的帮助下,继续努力工作,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为学校的光荣再做出自己的贡献。体育教师要用心撰写学期末的总结,在总结中感悟,在感悟中感动,在感动中行动。日积月累,有话可说才能落笔成文。

(辽宁省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111000)

篇5:学期末上交材料

一、要求:各位教师严格按照本目录收集整理好自己的相关材料,于2013年元月10、11号集中上交到教导处。教导处查验登。上交材料必须用A4纸打印,不得手抄。字体为宋体,字号:封面为2号,标题为3号,内容为4号。装订一律从左边用2根订书钉。凡未交或缺项的,学校将严格按照绩效工资考核方案量化扣分。本学年不得评先评优。望广大教师严格遵照执行。

二、上交材料目录:

1、B17-36备课本。

(全体教师)

2、B17-36作业批改。(全体教师)

3、B17-36听课笔记。(全体教师)

4、B26-59两篇论文。包括上交分会参评的但必须 重新打印一份。(全体教师)

5、B26-59一篇优秀公开课教案。(全体教师)

6、B26-60评课稿两篇。(全体教师)

7、每位教师写教后感、教学反思一篇,教学案例一篇。(全体教师)

8、B17-40后进生转化记录(包括辅导时间、地点、内容、效果等。)(全体教师)

9、B17-40课外兴趣小组名称及学生名单、计划、讲稿、小结(全体教师)

10、B12-26家访记录、学生及家长座谈会记录。(班主任)

11、B10-21一次班、队会记录。(班主任)

12、B33-74班级日誌、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班干分工表、轮值表。(班主任)

13、B33-75<好人好事记录薄><学生点名册>。(班主任)

14、B3-6班主任、教研组、科任教师学期总结。

15、B3-7教研组活动记录。(教研组长)

16、B19-45教研组要有每周一次活动记录。(教研组长)

17、B16-35建立班级流生档案。(班主任、教导处)

18、B8-20班级学生品德操行评语用信纸写好。(班主任)

19、卫生检查记录表,国簱下讲话安排表、讲话稿,橱窗内安全卫生宣传图片,爱国主义读书演讲比赛活动过程安排材料。(共青团)20、每月一期黑板报内容(图片)。(班主任)

21、班主任工作手册准确细致填写,包括与家长联系方式。(班主任)

22、论文交流获奖证书的复印件以及发表论文的证明材料。(全体教师)

23、面向全片及分会以上开课的有关证明。(全体教师)

24、参加教研活动或公开课的有关准确记录。(教研组长)

25、业务档案。(全体教师)

26、非统考学科学生成绩上交班主任。(相关教师)

27、理、化实验计划,分组名单,实验报告,实验仪器使用记录。(理化教师)

28、政史教师进行民族文化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讲稿、听后感。(政史教师)

29、学校总结、党支部工作总结,德育工作总结(校长室)。

30、教导处总结、留守儿童工作总结、控流保学总结(教导处)。

31、总务处总结(总务处)、关心下一代工作总结、工会总结(工会)、共青团总结(共青团)。

篇6:材料性能学期末总结剖析

材料性能学

绪论

什么是材料的性能?包括哪些方面?

[提示] 材料的性能定量地反映了材料在给定外界条件下的行为;

解:材料的性能是指材料在给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可定量测量的行为表现。包括○1力学性能(拉、压、、扭、弯、硬、磨、韧、疲)○2物理性能(热、光、电、磁)○3化学性能(老化、腐蚀)。第一章 单向静载下力学性能

弹性变形:材料受载后产生变形,卸载后这部分变形消逝,材料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性质。

塑性变形:微观结构的相邻部分产生永久性位移,并不引起材料破裂的现象。弹性极限:弹性变形过度到弹-塑性变形(屈服变形)时的应力。弹性比功:弹性变形过程中吸收变形功的能力。

包申格效应:材料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卸载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应力(弹性极限或屈服强度)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应力降低的现象。

弹性模量:工程上被称为材料的刚度,表征材料对弹性变形的抗力。实质是产生100%弹性变形所需的应力。

滞弹性:快速加载或卸载后,材料随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的附加弹性应变的性能。内耗:加载时材料吸收的变形功大于卸载是材料释放的变形功,即有部分变形功倍材料吸收,这部分被吸收的功称为材料的内耗。

韧性:材料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

超塑性:在一定条件下,呈现非常大的伸长率(约1000%)而不发生缩颈和断裂的现象。

韧窝:微孔聚集形断裂后的微观断口。

常用的塑性指标有:延伸率;断面收缩率;扭转数或扭转角;极限压缩率;冲击韧性

2、简答

渗碳淬火钢、陶瓷玻璃试样研究其力学性能常用的方法是扭转实验。

3)有下述材料需要测量硬度,试说明选用何种硬度实验方法?为什么? a.渗碳层的硬度分布,b.淬火钢,c.灰口铸铁,d.硬质合金,e.仪表小黄铜齿轮,f.高速工具钢,g.双相钢中的铁素体和马氏体,h.Ni基高温合金,i.Al合金中的析出强化相,j.5吨重的大型铸件,k.野外矿物 解:a、e、g、i使用维氏硬度。b、c、d、f、h可使用洛氏硬度。b、c可使用布氏硬度。j使用肖氏硬度。k使用莫氏硬度。4)缺口效应

集中应力达到材料的屈服强度时,引起的缺口根部附近区域的塑性变形。即缺口造成应力的集中,这是缺口的第一个效应。

缺口改变了缺口前方的应力状态,使平板中材料所受的应力由原来的单向拉伸改变为两向或三向拉伸,这是缺口的第二个效应。

试样的屈服应力比单向拉伸时的要高,即产生了所谓缺口“强化”现象。缺口使塑性材料得到“强化”,这是缺口的第三个效应。第三章 冲击韧性和低温脆性

冲击韧度:一次冲断时,冲击功与缺口处截面积的比值。冲击吸收功:冲击弯曲试验中,试样变形和断裂所吸收的功。

低温脆性:当试验温度低于某一温度时,材料由韧性状态转变为脆性状态。韧脆转变温度:材料在某一温度t下由韧变脆,冲击功明显下降。该温度即韧

脆转变温度。

迟屈服:用高于材料屈服极限的载荷以高加载速度作用于体心立方结构材料

时,瞬间并不屈服,需在该应力下保持一段时间后才屈服的现象。

2、简答

1)缺口冲击韧性实验能评定哪些材料的低温脆性?哪些材料不能用此方法检验和评定?[提示:低中强度的体心立方金属、Zn等对温度敏感的材料,高强度钢、铝合金以及面心立方金属、陶瓷材料等不能]

解:缺口冲击韧性实验能评定中、低强度机构钢的低温脆性。面心立方金属及

合金如氏体钢和铝合金不能用此方法检验和评定。2)影响材料低温脆性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性能学

解:金属材料脆性转变的本质是其塑性变形能力对温度变化的反映。低温脆性断裂包括穿晶脆断和沿晶界的晶间脆断两种断裂方式。穿晶脆断主要是解理断裂。常见的低温脆性断裂大多数是沿解理面的穿晶断裂;而晶间脆断通常在应力腐蚀或发生回火脆性的情况下出现。

1晶体结构,体心立方存在低温脆性,面心立方及其合金一般不存在温脆性。○2化学成分,间隙溶质原子含量增加,韧脆转变温度提高。○3显微组织,细化○晶粒课是材料韧性增加。金相组织也有影响,低强度水平时,组织不同的刚,索氏体最佳。○4温度,在某一范围内碳钢和某些合金可能出现蓝脆。○5加载速率,提高加载速率韧脆转变温度提高。6试样形状和尺寸,缺口曲率半径越小,○韧脆转变温度越高。

3)冲击试样试样的制作要求:

a、试样长度55±0.5mm,宽度6±0.2mm,厚度±0.2mm,试样宽度方向的面为产品受压面。

b、试样宽度与厚度应测量试样中间部位的三点,取其算术平均值。试样的厚度应测量缺口两边的厚度,取其算术平均值。

制作试样根据标准有些注意细节:

a、有些材料对试样外表光亮度十分敏感,必需研磨或者抛光至理想光亮度才能得到正确结果。

b、铸造的、轧制的、锻造的或其他非加工外表状态的试样,实验结果会受外表特性的影响。

c、取自部件或构件像外延局部或冒口,或者独立消费的铸件(例如脊形试块)可能会产生不具部件或构件代表性的实验结果。

d、试样尺寸会影响实验结果。圆柱形的或矩形的试样,改动试样尺寸一般对屈从强度和抗拉强度影响很小,但如呈现改动,则可影响上屈从强度、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4)低温脆性评定原则

低温脆性通常用脆性转变温度评定。脆性转变温度的工程意义在于高于该温度下服役,构件不会发生脆性断裂。很明显转变温度愈低,钢的韧度愈大。脆性转变温度用夏比系列冲击试验得到的转变温度曲线确定。使用转变温度曲

磨损:物体表面相互摩擦时,材料自表面逐渐减少时的过程。

接触疲劳:两材料作滚动或滚动加滑动摩擦时,交变接触压应力长期作用使得

材料表面疲劳磨损,局部区域出现小片或者小块材料剥落而产生的疲劳。

2、简答

1)简述常见的磨损类型和特点?如何提高材料的耐磨粒磨损抗力? 解:常见的磨损类型和特点有○1粘着磨损,特点是机件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结疤。2磨粒磨损,摩擦面上有擦伤或明显犁皱纹。○3腐蚀磨损,氧化磨损,磨损○

产物为氧化物如红褐色的三氧化二铁。○4接触疲劳磨损,出现许多豆状、贝壳状或不规则形状的凹坑。

提高磨粒磨损的抗力可以选用高硬度韧性好的材料或使用表面硬化的材料。

2)磨损失效过程程分为三个阶段。

(1)跑合磨损阶段

新的摩擦副在运行初期,由于对偶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值较大,实际接触面积较小,接触点数少而多数接触点的面积又较大,接触点粘着严重,因此磨损率较大。但随着跑合的进行,表面微峰峰顶逐渐磨去,表面粗糙度值降低,实际接触面积增大,接触点数增多,磨损率降低,为稳定磨损阶段创造了条件。为了避免跑合磨损阶段损坏摩擦副,因此跑合磨损阶段多采取在空车或低负荷下进行;为了缩短跑合时间,也可采用含添加剂和固体润滑剂的润滑材料,在一定负荷和较高速度下进行跑合。跑合结束后,应进行清洗并换上新的润滑材料。

(2)稳定磨损阶段

这一阶段磨损缓慢且稳定,磨损率保持基本不变,属正常工作阶段,图中相应的横坐标就是摩擦副的耐磨寿命。

(3)剧烈磨损阶段

经过长时间的稳定磨损后,由于摩擦副对偶表面间的间隙和表面形貌的改变以及表层的疲劳,其磨损率急剧增大,使机械效率下降、精度丧失、产生异常振动和噪声、摩擦副温度迅速升高,最终导致摩擦副完全失效。

3)摩擦磨损试验机表征材料磨损性能的参量

为了反映零件的磨损,常常需要用一些参量来表征材料的磨损性能。常用

材料性能学 的参量有以下几种:

(1)磨损量 由于磨损引起的材料损失量称为磨损量,它可通过测量长度、体积或质量的变化而得到,并相应称它们为线磨损量、体积磨损量和质量磨损量。

(2)磨损率 以单位时间内材料的磨损量表示,即磨损率I=dV /dt(V为磨损量,t为时间)。

(3)磨损度 以单位滑移距离内材料的磨损量来表示,即磨损度E=dV/dL(L为滑移距离)。

(4)耐磨性 指材料抵抗磨损的性能,它以规定摩擦条件下的磨损率或磨损度的倒数来表示,即耐磨性=dt/dV或dL/dV。

(5)相对耐磨性 指在同样条件下,两种材料(通常其中一种是Pb-Sn合金标准试样)的耐磨性之比值,即相对耐磨性εw=ε试样/ε标样。4)机械正常的磨损过程有何特征,应当如何控制各个阶段。

答:机械正常磨损过程由三个阶段组成:跑合阶段,稳定磨损阶段,剧烈磨损阶段。

在三个阶段中,要尽量减少跑合阶段,降低稳定磨损阶段的磨损率,延长稳定磨损阶段。控制剧烈磨损造成的危害。第七章 高温性能

蠕变:金属在恒温、恒载荷下缓慢产生塑性变形的现象。

蠕变极限:金属材料在高温长期载荷作用下对塑性变形抗力指标。持久强度:在规定温度下,达到规定实验时间而不发生断裂的应力值。

应力松弛:在规定温度和初始应力条件下,金属材料中的应力随时间增加而减少的现象。

2、简答

1)蠕变随时间的延续大致分3个阶段:

①初始蠕变或过渡蠕变,应变随时间延续而增加,但增加的速度逐渐减慢;②稳态蠕变或定常蠕变,应变随时间延续而匀速增加,这个阶段较长;③加速蠕变,应变随时间延续而加速增加,直达破裂点。应力越大,蠕变的总时间越短;应力越小,蠕变的总时间越长。但是每种材料都有一个最小应力值,应力低于

动使电极电位较低的金属溶解增加造成的局部腐蚀。

钝化:电化学腐蚀的阳极过程在某些情况下受到强烈阻滞,使腐蚀速率急剧下

降的现象。

2、简答

1)为什么说材料的腐蚀是一个自发过程?

解:因为腐蚀是物质由高能态向低能态转变的过程,所以腐蚀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2)原电池和腐蚀原电池的区别是什么?

解:原电池可以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有电流通过并能对外做功。腐蚀原电池是能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但并不能对外做功的短路原电池。3)应力腐蚀断裂的条件和特征是什么? 解:应力腐蚀具有以下特点:○1应力。必须有拉应力存在才能一起应力腐蚀,压应力一般不发生应力腐蚀。○2介质。一定的材料必须和一定的介质的相互组合,才会发生腐蚀断裂。○3速度。应力腐蚀断裂的速度远大于没有应力时的腐蚀速度。○4腐蚀断裂形态。应力腐蚀断裂时仅在局部区域出现从表及里的裂纹。

4)列出至少四种防止金属材料腐蚀的措施。

篇7:旅游管理学期末复习材料

一、什么是管理,管理学?“管理就是组织人力与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学是关于管理活动的科学,是从管理实践中总结、归纳,提练出来的一门研究一般管理理论和原理的科学,它从实践中来,到实践去,是指导组织管理活动的基本思想的方法论。

怎样学好《旅游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

1、多读、博览群书,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

2、多思,多动脑筋想。

3、理论联系实际,多练习案例分析,在“参与”管理中学会管理。

第一章管理、管理学与管理者第一节管理、管理学 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综合运用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过程。

这个定义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1、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共同目标。

2、管理的实质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手段。

3、管理的作用在于它的有效性

三、管理学

1、管理学概念。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一般管理理论和原理的科学,它所提出的管理基本原则、基本思路是各类管理学科的概括和总结,它是整个管理学科体系的基石。

2、管理学的特点。

(1)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2)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管理是一门科学)。

(3)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管理是艺术)。(4)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

3、管理学的研究方法。(1)归纳法(2)试验法(3)演绎法

4、学习管理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管理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2)一旦走上社会,人人不是从事管理就是被人管理,假如你不得不为生存而工作,那么几乎可以肯定你是在某个组织中工作,你将成为管理者或在管理者手下工作。通过学习管理学,你就可以较多地了解你的“老板”的行为方式和组织的运转过程,从而有助于你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增强你的生存能力。

第二节管理者

一、管理者定义管理者是指在组织中指挥他人完成具体任务的人

二、管理者的分类

1、按照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将管理者分为:①高层管理者:对组织负有全面的责任,侧重于决定有关组织的大政方针,沟通和与外界的联系。②中层管理者:贯彻高层管理者所定的大政方针,指挥基层管理者的活动,注重日常事务的管理。③基层管理者: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关心具体任务的完成。

2.按照管理者在组织中所起作用,肩负职责的不同,将管理者分为:①业务管理人员: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负有直接责任,负责组织日常业务活动的计划,组织和原则。②财务管理人员:从事与资金的筹措、预算、核算和投资、使用等有关活动的管理。③人事管理人员: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如对人员的招聘、选择、培训和使用、评估、奖惩等工作的管理。④行政管理人员:负责后勤保障工作。⑤其他管理人员:组织中从事其他管理工作的人员。

三、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

1.品德。(1)良好的精神素质包括 奉献精神、实干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2)强烈的管理意愿和责任感。

2.知识(1)政治、法律知识(2)经济学、管理学知识(3)心理学、社会学知识(4)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

3.实际能力。管理者应具有三种基本的管理技能:(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

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由于承担的主要职责不同,这三种技能的重要程度也不同。

四、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通过教育获得管理知识与技能。2.通过实践提高管理活动。通过实践培养管理人员的方法有:(1)管理工作扩大化(2)管理工作丰富化(3)设立副职或助理。4)案例讨论会与管理研讨会。(5)敏

感性训练。(6)计算机模拟训练。第三节管理工作

一、管理的职能的管理工作。根据教材的提法,我们将管理的职能概括为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五项:

二、管理的属性1.管理的自然属性。2.管理的社会属性。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演变

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和主要观点

根据目前对未来社会、科技、经济、环境的发展预测,未来管理将会出现以下3个特点:

1、将更加注重对组织环境的研究。

2、国际管理研究将会有较大发展。

3、管理方式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生很大的变化。(1)管理思想是人们对管理过程发生的各种关系的认识的总和,它是由一系列观念或观点构成的知识体系,管理思想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各项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效益。一个现代的管理人员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必须了解人类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

(2)系统化的管理思想,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西方形成并蓬勃发展起来的。在西方管理思想史上,除传统的经验管理思想外,主要的管理思想包括:科学管理思想、行为管理思想、定量管理思想和权变管理思想。(3)科学管理思想着眼于寻找科学地管理劳动和组织的各种方法,它包括三个不同的学派:科学管理学派(泰罗),一般管理学派(法约尔),官僚组织学派(韦伯)。科学管理学派的核心是认为应采用科学的工作方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一般管理理论则注重于管理者用于协调组织内部各项活动、各部门工作的基本原则的研究。提出管理的五大职能和有效管理的14条原则;韦伯则从组织形式入手,提出思想的官僚组织模式。它们都主张管理科学化和专业化,并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研究目的。

(4)行为管理思想把重点放在分析影响组织中工人行为的各种因素上,强调管理的重点是理解人的行为。其代表人物有梅奥、马斯洛•麦克雷戈等。行为管理思想的特点在于把人看作是宝贵的资源,强调从人的作用、需求、动机、相互关系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出发研究其对管理活动及其结果的影响。

(5)定量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把数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用于管理决策和提高组织效率。它有三个分支:管理科学、作业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统。定量管理思想的特点是:力求减少决策中的个人艺术成分,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来寻求最优答案;各种可行方案均以效益作为评判标准;广泛使用计算机作为辅助管理手段。

(6)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管理思想是权变管理思想,它把研究重点转移到对管理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的研究上,希望通过对环境因素的研究,找到各种管理原则和理论的具体适用场合。权变管理思想是与70年代以来经济活动的国际化、组织的大规模化和环境的复杂多变相适应的,包括系统理论、权变理论、过程理论三分支。

(7)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无论是在古代、近代还是在现代,我国优秀的管理思想,如奇花异草、光彩夺目。遗憾的是,我国的管理思想与实践缺少系统的整理和提高,没有形成像西方那样系统的理论。

(8)我国古代丰富的管理思想,主要有经济管理思想、运筹与决策思想,关于人心理和行为思想,关于领导艺术的思想和关于重视科技的思想。

(9)我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为战争时期、学习前苏联时期、总结经验时期、十年内乱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和体制始终左右看我国的管理,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小生产管理方式、家长式的领导作风、不讲经济效益的经营思想有相当大的影响;在分配上,平均主义思想严重;在组织结构方面,长期以来实行以“条条”,“块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削弱和切断了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系,使企业无法根据分工协作的原则进行资源的合理使用。改革开放后,这些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10)作为一名管理者,不仅需要了解管理的发展历史,也要了解管理发展的趋势。未来管理的特点:注重对管理伦理的研究;更加注重对组织环境的研究和国际管理研究,管理方式也将随着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生很大的变化。

第三章决策

第一节决策概述-战略与决策

一、决策的概念决策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从若干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决策的要素:

1、决策者

2、决策目标

3、自然状态

4、备择方案

5、分析判断各备择方案,把握自然状态、方案与后果三者的对应关系,从

中选择最满意的方案。

二、决策的意义与作用

1、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始终。

2、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3、决策能力是衡量管理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第二节决策程序

决策程序是指从问题提出到决策方案的确定所经历的过程,明确和掌握科学的决策过程,是管理者提高决策成功率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的决策过程分为以下几步:

一、发现和确定问题

二、确定决策目标

三、设计方案

四、评价和选择方案

五、实施和审查方案

六、决策影响因素——管理环境

1、管理环境的定义。管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一个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影响组织业绩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总和。

2、管理环境的分类。根据各种因素对组织业绩影响方式,影响程度的不同,组织的管理环境可作如下分类:

一般环境因素、政治环境因素、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任务环境因素

第三节定性决策方法

一、定性研究法

定性研究法是决策者根据已知的情况和现有资料,利用个人知识,经验和业务水平进行决策的方法。

1.头脑风暴法。2.特尔菲法(Telphi)。3.教育交流法。4.集体蹉商法。

二、SWOT战略分析法

SWOT是优势—strength,弱势—weak,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 的简称。SWOT战略分析法是利用SWOT矩阵,分析决策的优势、弱点,面临的机会、威胁,从而帮助决策者开发出四类战略(方案),即优势与机会匹配的SO战略,弱点与机会匹配的WO战略,优势与威胁匹配的ST战略、弱点与威胁匹配的WT战略的一种定性决策方法。

SWOT战略分析方法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首先,分别列出企业所面临的主要外部机会与威胁,主要内部优势与弱点;

第二,对企业的内外部的优势与机会、弱点与机会,优势与威胁,弱点与威胁进行匹配,分别导出相应的企业SO,WO,ST,WT四大战

第四节定量决策方法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量本利法

1、量本利分析:

2、盈亏平衡点分析。

3、量本利分析的应用。(1)判断企业经营状况:(2)预测一定销售量下的利润水平(3)确定企业的目标成本4.多品种生产的量本利分析。(不要求学生掌握)有三种决策方法:(1)按主要产品的边际贡献进行预测的主要产品法。(2)分算法。(3)加权平均法。

二、风险型决策方法1、决策收益表法。

2、决策树法。

三、非确定型决策方法

1、悲观法

2、乐观法。

(1)决策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决策包括决策者、决策目标、自然状态、备择方案、分析判断选择最满意方案等几个要素。

(2)决策在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它贯穿于管理过程始终,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决策能力是衡量管理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3)按照决策的重要程度,决策分为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按照决策是否具有重复性,分为常规决策和非常规决策;按照决策的性质,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4)决策过程指从问题提出到得到方案所经历的过程,包括发现和确定问题,确定决策目标,设计方案、评价和选择方案,实施和审查方案这几个步骤。

(5)影响决策的环境因素,包括经济、政治、社会、自然和人口及文化教育环境、企业生产经营条件、组织文化等因素。

(6)决策方法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大类方法。定性研究法是决策者根据已知的情况和现有资料,利用个人知识,经验和业务决策的方法。定性研究主要有头脑风暴法、特尔菲法、教育交流法、集体磋商法和SWOT战略分析法。

(7)定量研究法是借助数学理论的应用模型,运用现代计算工具,找出决策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并通过最优化方法去解析、评价、优化决策方案的方法。定量研究法分为确定型决策方法—量本利法、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收益表法和决策树法和非确定型决策方法---悲观法、乐观法和后悔值法。第四章计划

一、计划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计划是为了把决策付诸实施,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它是决策的具体化和延伸,包括对事项的叙述、目标和指标的排列,所采取手段的选择,以及进度的规定等等,是一项基本的管理活动。广义的计划概念包括制订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这样的全过程。

2、特点。计划的特点可以用三个“有关”来概括:即与未来有关,与人们的行动有关,与组织有关。

计划可以用七个“W”来表示:Why? —目的;What?—活动与内容;Who?—人员;Where?—地点;When?—时间;Howto?—手段和安排;Howmuch?—资源和条件。

二、计划的表现形式(广义的计划)

1.“目标” 2.“战略”3.“重大措施” 4.“政策” 5.“规章制度”。6.“预算” 7.“规划”

三、计划工作的重要性1.提供方向。2.力求经济合理。3.发现机会与危险。4.统一工作标准。

四、计划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计划有多种类型。1.根据计划期的长短,计划分为: 长期计划:五年以上、中期计划:一至五年短期计划:一年以内2.按计划制定者层次的不同,分为:战略计划:高层管理者、施政计划:中层管理者、作业计划:基层管理者3.综合计划、部门计划和项目计划。按计划还可按计划对象分为综合计划、部门计划和项目计划。4.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第二节计划程序

一、计划制订的步骤

1.目标的明确。计划中目标的表述应遵循以下原则:(1)具体、可检验。(2)简明扼要,易懂易记。

2.战略或行动方案的制订。3.落实人选、明确责任。4.制订进度表。5.分配资源。

二、计划的审定

计划的审定可以由上级、同事或群众审定,审定内容有:1.计划目标与该组织目标一致性?2.该计划符合政府规定吗?3.计划的前提假设扎实吗?4.具体的预算同计划预计的收益是否平衡?5.能及时取得所需的资源吗?6.完成日期现实吗?7.计划中的各项工作负责人能否胜任?8.如有需要,应变计划行得通吗? 计划审定通过后,该项计划就可作为正式计划付诸实施了。

第三节计划制定方法常用的方法。

一、滚动计划法

二、运筹学方法

三、投入产出分析法

第四节目标管理(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一、传统设定目标方法的缺陷

目标的传统作用:组织最高管理当局施加控制的一种形式。缺点:

1、缺乏员工参与,下层只被动接受,“一纸空文”。

2、非操作性。

二、目标管理的产生背景:

一是40年代后期,组织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各类工作的专业性越来越强,使各部门的本位主义和唯我思想得以滋长。二是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科学管理思想必将强调理性而忽视人性,“命令式管理”的消极性。

三、目标管理的特点

1、明确目标(goal specificity);

2、参与决策(participative decision making);

3、规定期限(explicit time period);

4、反馈绩效(performance feedback)。

四、目标管理的原则

1、Specify:目标是具体的;

2、Measurable:目标是可以衡量的;

3、Achievable: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4、Reasonable:目标是合理的;

5、Timing:有时效性的,可以按时完成。

五、目标管理的过程(论述题)典型的MBO程序包括8个步骤:

1、制定组织的整体目标和战略;

2、在经营单位和职能部门之间分配主要的目标;

3、单位管理者和其上司一道合作确定具体的目标;

4、在部门成员的合作下将具体目标落实到每个人头上;

5、管理者与下级共同制定行动计划并达成协议;

6、实施行动计划;

7、定期检查完成目标的进展情况,并向有关人员反馈结果;

8、通过基于绩效的奖励强化目标的成功实现。

六、目标管理的优缺点

1、优点:(1)有利于形成激励。(2)有助于实现有效管理。(3)有助于形成有效控制。(4)有利于促进组织沟通和交流。

活性

(1)计划是为了把决策付诸实施,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它是决策的具体化和延伸,包括对事项的叙述,目标和指标的排列,所采取手段的选择,以及进度的规定等等,是一项基本的管理活动。计划的特点可用三个“有关”来概括,内容可用七个“W”来表示。

(2)计划的表现形式有七种:目标,战略,重大措施,政策,规章制度,预算和规划。

(3)计划工作的重要性表现在:(A)为企业提供行动方向,促使目标实现;(B)使企业的一切活动经济合理;(C)发现机会与危险;(D)统一工作标准。

(4)现代计划的特点是:(A)本身考虑价值和目标;(B)自我适应,不断变化,同外部政策相配合;(C)重视创新,在“发明”或创造未来中进行设计;(D)运用系统化原理,采用各种合理化和综合平衡方法制定计划。

(5)计划的类型按不同分类标准有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战略计划和行动计划;综合计划、部门计划和项目计划;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之分。

(6)计划制订的步骤:(A)目标的明确;(B)战略或行动方案的制订;(C)落实人选,明确责任;(D)制订进度表;(E)分配资源。计划制订工作完成后,还需进行审定工作。

(7)常用的计划方法有滚动计划法、运筹学法、投入产出分析法、经济计量模型法和系统动力学方法。

第五章组织

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设计

一、组织的定义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目的而形成的系统集合。它有一个特定的目的,由一群人所组成,有一个系统化的结构。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手段或工具。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设计和维持的一种职务结构,并根据职务结构进行分工与合作,确立权力和责任的过程。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组织定义,应注意以下几点:(1)共同目标的存在是组织存在的前提。(2)为了实现组织目标,组织内部必然要进行分阶段分工与合作。(3)组织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力与责任制度。

二、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

组织设计是指进行专业分工和建立使各部门相互有有机地协调配合的系统的过程。

具体地说,组织设计的任务是建立组织结构和明确组织内部的相互关系,提供组织结构图和职务说明书。

2.组织设计的目的设计一个好的组织结构是十分重要的。组织设计应做到:(1)由于每一位员工从事一组有限的专门化工作,有助于员工开发专业技能,从而增进工作效率;(2)明确每一个人要完成的任务和所应承担的职责;(3)由于每一个人都归属于一个指定的工作部门,有助于培养员工对组织的忠诚;(4)由于组织结构规定了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每一个成员都知道由谁负责和应该向谁汇报,从而有助于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5)在一个组织结构中,规定了组织内部正规的信息联系线,因此组织结构的建立应为组织成员提供一张信息联络图;(6)组织结构的建立有助于员工与其他成员建立稳定的工作关系,从而有助于组织的稳定。

3、组织设计的步骤。(1)明确完成组织目标所需进行的活动。(2)将这些活动按某种模式进行归类。(3)建立能使各部门活动相互之间协调的体系。

第二节组织结构设计程序

一、组织结构设计的任务设计组织的结构是执行组织职能的基础工作。组织结构设计的任务是:第一,提供组织结构系统图;第二,编制《职务说明书》。

二、组织结构设计的依据1.战略。2.环境。3.技术。4.规模与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

三、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过程组织结构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岗位设计:工作的专门化。2.部门化:工作的归类。(1)职能部门化。(2)产品部门化。(3)地区部门化。(4)顾客部门化。(5)综合部门化。3.确定组织层次。4.人员配备;人员结构。

四、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1.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2.权责对待的原则。3.命令统一的原则。

第三节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

一、直线制

二、职能制

三、直线——职能制

四、事业部制

五、模拟与分权制

六、项目组

七、矩阵制

八、委员会

第四节组织形式发展

一、虚拟组织

上的独立的实体,为迅速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在一定时间内结成的动态联盟。网络的发展推动了虚拟组织的发展。网络本身也是虚拟组织的一种形式,同时,作为辅助工具,网络又推动了各个领域中合作的开展和众多虚拟组织的形成。

2、虚拟组织的特征。(1)虚拟组织具有较大的适应性,在内部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方面具有敏捷性。

(2)虚拟组织共享各成员的核心能力。(3)虚拟组织中的成员必须以相互信任的方式行动。合作是虚拟组织存在的基础。(4)虚拟组织存在一定的风险

二、网络组织

1、什么是网络组织。网络组织是一种典型的虚拟组织。网络组织是指拥有一个较小的中心组织,以合同为基础,依靠其他组织开展制造、分销、营销或其它关键业务的经营活动的组织模式。在网络组织模式中,组织的大部分职能从组织外“购买”,这给管理当局提供了高度的灵活性,并使组织集中精力做它们最擅长的事。

2、网络组织模式的特点。

第一、组织的扁平化。第二、组织的网络化。第三、组织的无边界化。第四,组织的多元化。

3、网络组织模式的优势。(1)有利员工相互沟通。(2)有利企业完成知识商品化。(3)增强企业员工团队精神。(4)有助于企业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三、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2)组织由多个创造性的个体组成。(3)善于不断学习。这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所谓“善于不断学习”,主要有四点含义:一是强调“终身学习”。二是强调“全员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四是强调“团体学习”。

2、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五项修炼

1[1]

。彼得·圣吉提出了建立五项学习型组织应掌握的技能—我们也称之为五项修炼。它们使学习型组织演变成一项创新活动。(1)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2)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3)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4)第四项修炼:团体学习。(5)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

第六章领导

第一节领导理论

一、领导的含义领导是指带领和指导群众实现确定共同的目标的各种活动的过程。领导者则是指担负领导职责,负责实施领导过程的个人。领导和管理有何不同?管理是建立在合法职务权力基础上对下属的行为进行指挥的过程,下属必须服从管理者的命令,但下属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也可能“出工不出力”。领导则是更多的通过其个人魅力与专长来影响追随者的行为。管理者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领导者也一定是管理者,如非正式组织中具有影响力的人就是典型例子:组织并没有赋予他们正式的管理职位和职权,他们也没有义务去负责组织的计划和组织工作,但他们却能引导、激励、甚至命令自己的追随者。

关于领导,管理学中主要着眼于探讨管理者如何成为领导者,所谓管理中的领导者指拥有管理职位并能影响他人行为的人(二者兼具)。

二、领导者的作用1.指导作用。2.协调作用。3.激励作用。

三、领导者的影响力

1、职权及其影响因素。

(1)职权内涵。职权是一种法定权,它是由组织正式授予管理者、并受法律保护的权利。这种权力与特定的个人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同职务相联系的。

组织授予管理者的职权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支配权:②强制权:③奖赏权:

2、影响职权影响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有:(职权能否奏效,受哪些因素影响)①传统的观念。②职位的左右。③资历的影响。威信及其组成因素。

职权是通过组织正式的渠道发挥作用的。下面介绍一种领导下属的领导影响力。

(1)威信。威信是指由管理者的能力,知识,品德,作风等个人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与特定的个人相联系的,与其在组织的职位没有必然联系。威信包括专长和品质

(2)影响一个人威信高低的主要因素有:①品格②才能③知识④感情

四、领导理论

1、领导行为理论。(1)勒温理论:关于领导作风的理论①专制作风:②民主作风:③放任自流作风: 第二节激励理论

1、激励:指激发人的内在动机,鼓励人朝着组织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过程。

二、激励的作用

对一个企业来说,科学的激励制度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吸引优秀的人才到企业来

2、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促进在职员工充分的发挥其才能和智慧

3、留住优秀人才

4、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

三、主要的激励理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的观点是:(1)人的需要是分等分层的,呈阶梯式逐级上升;(2)需要的存在是促使人产生某种行为的基础——动机产生的基础;(3)当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这种需要也就推动了对行为的唤起作用。

2、期望理论。

3、公平理论。

四、激励的基本方法

1、工作激励。

2、成果奖励。

3、教育培养。

第三节沟通理论

一、沟通的概念沟通是指信息从发送者到接受者的传递过程。良好的沟通就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换,它使双方得以相互了解和信任。

二、沟通的条件

要进行沟通,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要有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即信源和信宿;

2、要有信息内容,即信息;

3、要有传递信息的渠道和方法,即信道。除此之外,要进行有效的沟通,还要求满足以下条件:①发送者发出的信息应完整准确;②接受者能接受完整信息并能够正确理解这一信息;③接受者愿意以恰当的形式按传递过来的信息采取行动。

三、沟通的步骤

第一步:发送者明确要进行沟通的信息内容;第二步:把信息译成一种双方都了解的符号(编码),如语言、文字、手势等信息载体;第三步:通过某种手段传递给对方,如口头交谈、书面文件、电话等;第四步:接受者对收到的信息进行译码,了解和研究所收到的信息的内容和含义。(有时不发生)第五步:接受者把收到的信息理解后再反馈到发送者那里,供发送者核查;(有时不发生)第六步:发送者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再发出信息,肯定原有的信息传递,或指出已发生的某些偏差并加以纠正。第七步:接受者按所收到的二次信息采取行为。

四、沟通的形式

1.口头交谈:如开会、面谈、电话、讨论等。

优点:用途广泛、交流迅速、问题反馈快;缺点:事后无记录,信息易扭曲。

2.书面文字:如报告、文件等。

优点:正规严肃,以文字为据,信息保存久;字斟句酌,更准确表达信息内容;信息传递准确性高,范围广。

缺点:花费时间长;水平要求高,辞不达意,反而影响对信息的理解;反馈机制缺乏。

3.非语言和文字形式:如红绿灯、手势、面部表情、眼神、身体姿势等。

优点:直接简单,有助于加强信息的传递;缺点:只能用于内容较简单的信息的传递。

4.电子媒体:如电视、广播、录像、计算机网络等。

优点:迅速提供准确信息,信息存储空间小;缺点:成本高,难以进行信息反馈(如录像、电视)

五、人际沟通中的主要障碍(问题)1.语言问题。2.理解问题。3.信息含糊或混乱。

中国人际沟通中的困难:

1.情感表达的储蓄性。2.思维方式的求全性。3.对他人评价的极端关注。4.对他人的过度怀疑。

六、改善人际沟通的方法

1.要有勇气开口2.态度诚恳。3.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4.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5.注重双方沟通。6.积极地进行劝说。

七、组织沟通的类型

在一个组织中,既有正规的权力系统,又有非正式的人际关系,因此,组织沟通的类型有两类: 1.正式沟通

2.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比正式沟通传播速度快,范围大,但随意性较强,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较大。

1.正式沟通形式。①由上而下的沟通②由下而上的沟通③横向沟通④斜向沟通2.非正式沟通形式。①单线式②偶然式③流言式④集束式 第七章控制

第一节控制的重要性

一、控制的含义控制:指组织在动态环境中为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检查和纠偏活动或过程。

因此,控制可以理解为一系列的检查、调整活动,也可理解为检查和纠偏的过程。

二、控制的重要作用1.控制是保证组织目标、计划顺利实现的重要手段。2.控制是协调组织内部关系,保证每一项具体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工具。3.组织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有效工具。

三、控制系统一个组织的控制系统由以下几要素组成:1.控制目标体系2.控制主体3.控制对象

四、控制类型1.按控制点的不同,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2.按控制的性质,分为 : 预防性控制、纠正性控制3.按控制信息的性质分为 :反馈控制、前馈控制4.按控制方式的不同,分为:集中控制、分散控制

第二节控制程序

一、控制的基本过程1.确定控制标准。2.进行差异分析。3.采取纠偏措施。第三节控制方式

一、财务控制技术财务控制是前馈控制,也称价值标准控制,是组织生产经营中最常用的一种控制手段,做好财务控制工作,对一个组织合理使用资金,优化配置资源,生存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1、控制内容。(1)预算控制。(2)预算项目。

二、财务比率控制1.流动比率2.杠杆比率3.活动比率4.获利能力比率

第四节企业常用控制方法

一、进度表

二、网络计划技术(关键路线法)

三、定货控制

四、存货控制

上一篇:走进新教育下一篇:关于上海市2012年度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