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语文教学实践与感悟

2024-05-24

小班化语文教学实践与感悟(共10篇)

篇1:小班化语文教学实践与感悟

小班化语文教学实践与感悟

太平中学

陈春

经过两年多年的小班化教学的实践和探索,我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最重要的舞台,“在教学互动中提升质量”是关键,“充分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是目标。要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到:“厚师德”,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学生的家庭文化无高低之分,区别的只是我们自身喜好;学生能力无本质差别,有的只是发展方向和水平的差异。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最棒的,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不因教师自身的文化背景产生喜好把孩子简单归类,“有教无类”方能“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他们的心理脆弱,情绪易波动,所以通过正面的接触或从家长那儿了解孩子的特点,成为作为一名老师的首要任务。

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在同学、家长面前表扬。讲究语言艺术,让学生感受被赏识的快乐,常对班级的每一个孩子说:“你就是你,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贝,我们都是最聪明的,只是所擅长的本领不同而已。” 在注重语言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体态语言的激励评价:学生黄俊杰入学时注意力的持久性差,上课不到三分钟便会出现游离状态,一把尺、一支笔、一张纸都会成为孩子的玩具,实在没有玩的东西时就咬指甲。一次课堂中,当他好不容易找到同学读完的话接着往下念了,我夸张地大步上前,送给他热情的拥抱,并用高昂的语调告诉全班孩子:“今天,我在班里找到一个最专心的苗子了,如果你再把音量提高一些,就可以得到„金嗓子‟称号了。”孩子面露喜色地读了第二次,教师为其郑重佩戴了„金嗓子‟奖章。之后,孩子日渐喜欢上了语文课。

小班的组织形式不同于大班,给师生的交流提供了更多时空。传统的课堂教学常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的方式展开,教师点名,学生回答,教师的主观因素无形中决定学生说的欲望和说的机会,时间一久,能说会道的孩子更加能说了,而不好表露的孩子更加沉默了,甚至游离到课堂之外。在调动全体学生投入课堂,努力落实“人人参与”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为每节语文课谱上“序曲”,开展“一读一说”活动。

即每节语文课前安排一分钟诵读和一分钟谈话。由学习委员提早一天通知准备,全班诵读结束后站到讲台前大声说话。说话内容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电视新闻、身边趣闻、畅谈理想等。自由谈话者如能做到神情自然、语言规范,赢得同学掌声的均 1

可获得值日班长发给的奖励卡。这些集知识性、趣味性、挑战性于一体的活动,既训练学生的表达,也不失为训练全体学生“听”的良好方法。

(二)、为学习有困难的孩子 “抚平”挫折感,保持学习的动力。

由于学生学前的语言基础参差不齐,课堂上的表现总有许多意外的生成,有时一个生字词书写,纠正四五次依然不见起色,学生不仅会感到沮丧,更会害怕同伴异样的眼神。除了明确告诉每一个学生“我们人人都会有不足,有不足的问题,我们才会有提升的空间”。更可以让出错的孩子在班里寻找一名喜欢的小老师,课后互相帮助纠正,掌握之后到教师跟前汇报,最后根据两名学生的学与教给予适度的奖励。对于课堂提问出错的孩子,鼓励其向班里一至二位好朋友当堂求助,现场解答。在听的活动中,如果记住了稍纵即逝的信息,学生就已经在倾听同伴的解答中得到了提高。

(三)、为提高学生专心听讲的积极性,“避重就轻”,迂回引导。

对班级中一些学习习惯欠佳的孩子,采用正面引导的方式,逐步改善其听课习惯,每节课安排一个环节请他们中转变最大的学生上台帮助教师抽取学号或组号,指定同学回答问题,并由摇号者作出一定的评价,以委婉的方式和积极的信息刺激来提高学生倾听的质量,这样有趣的游戏式的提醒比单纯的说教灌输有用得多。

学生成长家庭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因而个性不同。内向与外向,害羞或张扬本无优劣之分,但在这个竞争社会中要更快的融入团体,展现自己,必须勇于表达,乐于交流,小组练习说话即是极好的方式。

合作学习小组组建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学生的性格类型差异组合而成。每一个小组中大致包含内向型、外向型和中和型孩子,引导孩子认识同学的优点,各有所长才是好小组。对合作学习小组的整体评价是能否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刚入中学的孩子口语表达的欲望不同,能力不同,但只要他们敢于表达,我相信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一定会善于表达。

努力发挥学习小组的合作功能,“引诱”外向型的孩子在组内讨论时带头发言,一般中和型孩子会对前一位孩子的发言进行评价,并作进一步补充,最后发言的是内向型的孩子,先学习组内同学,简单复述同伴话语,再通过大家的帮助下准备集体交流。一方面增加内向型学生“说”的机会,外力推动孩子参与口头表达;另一方面促使孩子认真听组员说,学习他人的长处。一般每节课学生在组内的发言顺序都会有细微变化,我及时发现这些变化,适时给予鼓励。

只有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生的个性及天赋才能得以自由发挥,才能更好地培养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品格。“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与发现”,不让任何一个 2

孩子置身于小组的活动之外,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不抛弃、不放弃。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教室空间是班级文化的载体,利用教室空间开展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评价活动,即易于操作,又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还给学生创设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空间。如我们教室设计的 “作品展示台”就是让学生把自己课内外学到的语文知识贴到上面,“小组评价表”记录孩子们的每一次表现,这样激发了孩子的上进心,促进孩子自学互学,虽然传统但很实用。

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有很多父母早已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给孩子买下大量的课外书,这对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是很有好处的,但是书籍的利用率不高,大多看过一遍就闲置了。针对这一现象,我在班里精心布置了读书角,发动每个孩子从家里带来适合本年段阅读的课外书,办一个小规模的图书馆。在班中推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负责书籍的保管与借出工作。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阅读量有所提高,阅读速度明显提高。

每周安排一定时间的师生阅读活动,通过师生一起阅读,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书籍,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鼓励家长在家时间与孩子们关掉电视,关掉电脑,和孩子们一起静下心来一起看书,一起学习。提倡学生利用双休日参加社会文化活动,图书馆、阅览室、书店,都是最好的去处。这是我们帮助孩子自主学习的第一步。由于孩子年纪尚小,自主学习需要一个从“扶—引——放”的过程。

总之,小班化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状态,珍惜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存在。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主体地位,只有使所有学生充分主体性参与,才能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兴奋,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实现让每一位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更充分地发挥潜能和发展个性,使得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全面、更和谐的发展。这正是我们在进行“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也是我的追求的最终目标。

篇2:小班化语文教学实践与感悟

小班化教学要就每位教师在班级人数较少的情况下,在任何空间与时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别是学困生,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条件,让他们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下面我就从作业形式与分组教学两方面谈谈在小班教学中的体会。

一、有效设计各种开放而又活力的作业形式。

一直以来语文作业莫非就是抄写生字,词语等方式,这种语文作业常常让学生感到枯燥,甚至有学生只是机械的完任务。所以,我们可以是不是的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内容。可以使自己想写的,也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等等。对与自己选择的作业他们就记忆的更加深刻,也可以改变学生把作业当做任务来完的情况。

首先,作业的布置要照顾差异,要选择一些有弹性的训练题。我们的学生常常不乏懒惰者,与其明知他们完不成而与他人同样对待还不如减量让他们觉得自己更有机会比别人完成的早。少做总比不做强,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比赛竞争的意识,从而保质完成作业。

再次就是批改作业,我常常采用三种形式的批改方式。自批、互批、面批。自批与互批是相对于学生而言,自批作业最能体现学生成就感,并从中培养良好的自查习惯。有时,孩子是错了改,改了错。在教师的反复要求下可谓“屡教不改”但自批中,他们对自己的错误非常敏感,甚至记忆深刻,如及时改

正,在第二次作业是就很少会犯同样的错误。教师要留有时间让学生自己发现作业中的问题。互批作业常常用于家庭作业中,低年级因为年龄小,自主能力不强,采用同桌互批的方式,既节约时间,又能提高效率。而且能帮助教师敦促其及时改正。面批作业是对教师而言,在师生交流中发现问题的关键。小班虽然人数少,但是真正对学生负责而高质量的面批,还需要一定的精力和时间,虽然如此,有些作业不是自批和互批学生能完成的。一定需要教师面批才能收到良好的反馈效果,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学生的思路过程,并及时予以指导,这也是习作中很有效的方式。

二、分组教学,提高学生个体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分组教学是我们在小班教学中的只要组织形式之一。过去教师一人问,指定一个回答的情形。常常会挫伤很多想说而又无机会表达的学生的热情,同时也浪费了其他同学的时间,而小组学习就会很好的改变这种状况。“让人人都有机会说,让人人都来试一试”是分组教学的很好表现。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有些学生不善言谈或是不敢说很大程度上是一些学困生。在交流时大都是优生充当主角,差生没有机会,没有信心去表达或是出于依赖,有时更是无思维状态。另外有时在合作交流时不能真正去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是乱作一团或是趁机打闹玩耍,不仅不能完成任务而且浪费了课堂时间,针对这些.我们要优化分组,使其灵活与课堂。分组可好、中、差交叉这是

常见的,有时需要同等水平的学生组合。才能避免上述不足,即好与好,中与中,差与差.这要求我们教师常常参与到弱组当中,启发思维,解决问题,使他们有想法,能说话,即使错了,也证明他们在思考,总比依赖别人的强。至于差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优生组或中生组在展示时能够很好的做到解析,教师可及时点拨。当然,若要正常运行,小组长的作用不可小视,我们要有目的的培养小组长,让他们明确小组学习的操作,并有效的进行组织,适当培训小组长的能力.使其成为小组学习中教师良好的帮手。

篇3:小班化语文教学实践与感悟

“山光物态弄春辉, 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非常喜欢唐朝张旭的这首《山行留客》: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 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 恰值游兴正浓之际, 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 大有大雨将至之势, 有人恐被淋湿受寒而欲转身归去, 于是作者委婉地假设了一个晴天游春的问题———在春天, 即便天晴, 阳光明亮, 云深雾锁的山中也会水汽蒙蒙, 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径之中, 衣服和鞋子同样会被露水和雾气打湿。可见, “沾衣”是春日游山无法避免的问题, 从某一角度说, 这正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作者非常巧妙地劝慰客人不必为一片“轻阴”而踯躅不前, 既来之, 则安之, 不要错过美好春光。

登山的感悟深入骨髓, 蓦然回首, 发现我们学校的小班化课堂教学实践也是如此。即便是不实行小班化,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分层次教学等也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而小班化的实行恰恰为这些教学改革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更好的组织保障。

一、山光物态弄春辉

自我校被衢州市教育局列为首批小班化试点学校以来, 全校上下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 首先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学习活动:有外出走访小班化名校的, 有请专家来校做讲座的, 有认真自学研讨的……学校还专门印发了小班化教学的相关文件和精神以供大家随时查用。教师们在努力领会小班化精神的前提下, 信心满满地走上了小班化课堂教学的探索之路。

教育不可避免的是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孩子, 所以知识传授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过程与方法的习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所以教师们八仙过海, 各施奇招, 学校的校本教研和课堂教学都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以一堂课为载体的教研组活动, 充分发挥了同伴互助的功效, 教师们在上课、评课、观摩、讨论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得, 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动态生成、因材施教、课后访谈、个别辅导等方面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反复锤打和迅速提升, 涌现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和教学标兵。学生在教师分层次教学、差异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在过程与方法的习得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中, 积累了知识, 锻炼了能力, 培养了兴趣, 提升了修养, 大大增强了自身学习力!

“山光物态弄春辉”, 诗人一个“弄”字出神入化, 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 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小班化, 一个“化”字, 生动无比, 给我们学校的二次课改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小班的课堂教学彰显了蓬勃的生命力, 就像绿葱湖 (衢州的一座山) 五月的火山口一样, 绿草如茵, 杜鹃似锦。

二、斑斓未必皆春色

小班化教学实施一段时间后, 教师们渐渐发现:校本教研活动过多, 有的学科组甚至一周要组织两次教研活动;有的校本教研活动的学习内容与实践内容不能很好对接, 如某次历史与社会组校本教研, 组长组织学习的内容是“小组合作”, 而评课段的主题却是“即时评价”;有些教研活动的主题来自市、区教研室, 课题是自上而下确定的, 并不直接来自教师的课堂实践, 教师参与的热情不高, 疲于应付的居多。此外, 由于校本教研缺乏相应的专家引领, 同组教师被动教研, 大多是走走过场:听听课、记记笔记, 最后各自发表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论, 形成不了小班化背景下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的共识。小班化教学毕竟是一块新阵地, 如何进行有效的实践操作, 教师有时意见纷争, 很是热闹, 但意见统一不起来, 不欢而散, 不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这样, 教师课堂教学中产生的困惑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和释疑, 教研活动中学习的内容也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此同时, 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景象:没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的内容, 教师却花五六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讨论, 再加上角色扮演、音乐欣赏 (不是音乐课) 、视频剪辑等, 不一而足, 教师忙前忙后, 学生们手舞足蹈, 课堂上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但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难以掩盖其背后的苍白无力:没有必要的活动挤占了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挖掘分析的时间, 挤占了学生读写演算的时间。真可谓“斑斓未必皆春色”, 就如秋季幽静深远的山间, 层林尽染, 各色杂陈, 鲜有的山花正在不停地纷纷凋落。

三、莫为轻阴便拟归

和其他改革一样, 小班化教学改革刚开始的时候难免纠枉过正。上述情况的出现, 很快就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但形式的变革是小班化课改的全部吗?小班化教学的真实内涵是什么?在经历一番或激烈或平淡的讨论后, 很多班级的桌子又恢复了“排排坐”的原样, 教师又开始以言者谆谆的“告诉型”方式来讲课了, 教学能力不足课时补或作业补的现象又有所抬头……庆幸的是, 面对这样的情形, 我们的小班化教学实践并没有因为这几片“轻阴”而踯躅不前。

(一) 聆听花开的声音———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

学会倾听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 但我们教师往往习惯于从自身角度出发来考虑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课后评价等, 却忽略了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学习诉求。看到小班化教学改革出现反复与徘徊的情形, 学校领导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及时召开了学生座谈会, 倾听学生对小班化的理解和愿景。学生们纷纷表示喜欢小班化的教学:桌子的多样化设计方便了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 双边和多边交流提升了交往的能力;分层的差异性教学使教室里再没有了“被遗忘的角落”;小班额的教学, 每堂课都能得到多次发言的机会, 表达能力和集体荣誉感都有所增强;等等。

(二) 打铁还需自身硬———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在起步摸索阶段, 我校小班化教学的实施存在着如下问题: (1) 在生问师答环节, 部分教师不能有效应对学生的提问, 有时会采用简单粗暴、断然否定的方式处理学生的提问; (2) 在评课环节, 大部分教师一开始不知如何点评, 有时出现力不从心或是外行评内行、评不对题的现象; (3) 教研组内缺少专业引领, 在评课双方观点针锋相对之时, 往往是一番争论后无果而终, 不欢而散, 使得参与其中的人感到无所适从, 更难以对课改起指引和导向作用; (4) 在活动主题的确定上存在盲目性, 缺少理论指导, 不能操作驾驭。这些情况的存在都反映了一个客观实际:教师自身沉淀的东西还不够, 还不足以自如地应对小班化的教学变革, 所以, 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学校及时掌握这一信息, 进行了动态跟进:评选小班化教学能手, 肯定教师的努力, 分享他们的先进经验;组织青年教师读书会, 让读书开阔教师的眼界, 丰厚教师的积淀;举办特级教师报告会, 邀请不同学科的特级教师亲临学校作讲座、与教师交流……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 我们建构了新的教学模式, 坚定了教学改革的信念, 小班化教学终于结出了阶段性的丰硕果实。

篇4:小班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 理念 原则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70091

因过去一段时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中小学班级学生数由原来的“大班额”变成了现在的“小班化”。传统的大班教学,多半是粗放笼统,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小班化教学由于班级人数少,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更多精力去关注、研究每一个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有利于更好地发展每一个学生。

一、小班化教学的核心理念

关注、发展每一个学生是小班化教学的核心理念,小班化教学以实现每一个学生快乐、健康、自主、优质地发展为价值取向。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努力追求“个别化”的教育理想。

在关注、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理念引领下,小班化课堂教学应倡行“五个百分百”:①师生互动百分百。教师要创设师生、生生多元互动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②课堂展示百分百。每堂课教师都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和时机,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表演、展示作业、展示才能的机会,课堂展示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③课堂激励百分百。课堂上教师要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激励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受到来自教师、同学的激励。④作业面批百分百。作业面批是进行个别化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它不仅可以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个别化辅导。⑤目标达成百分百。每堂课每个学生都有发展,都有收获,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达到教学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成长。

二、小班化教学的主要原则

1.教育均等性原则

对每一个学生实行等距离教育,也就是教师对各类学生的关怀、教育一视同仁,让“灿烂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使他们各得其所,并且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2.以生为本原则

以生为本的“本”,一方面是“根本”的本,一切为了学生,就是把学生作为根本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是“本体”的本,学生是教学的本体。小班化教学以学生为本,既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根本”,又要彰显、张扬学生的“本体”。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应该是教师伴着学生走,即让学生自己走,教师在学生周围伴着学生一起前行。

3.适合性教育原则

教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要求、认知背景、学习方式和心理倾向,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小班化教学是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学。

4.交互性原则

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互动的学习环境,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来完成教学任务,在互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的群体效应,从而提高学习成效。

三、小班化教学的策略

1.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情

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对学生的学习知识背景、相关经验、学习兴趣点、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产生先期性共鸣。了解学情对教师而言,可以更好地确定教学的基点,教学从哪里起步、走向哪里,不仅要考虑教材,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考虑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从而在教学设计时把握每个学生的学情,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了解学情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前学习”,学生在“前学习”中体验教材,发现自己。

2.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手段

在小班化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按组内异质(在性别、兴趣、性格、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组间同质(组与组之间水平相近)的原则成立学习小组,为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创造互帮互助的机会,又可以在组间形成竞争机制。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多向立体式互动局面,而且可以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引入课堂,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程序一般为: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②自主学习,独立思考;③小组讨论,探究问题;④汇报交流,总结规律;⑤实践应用,拓展延伸。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在发现问题过程中引发探究兴趣,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品尝成功的喜悦,在合作中体验集体的力量与智慧。

3.采取体现差异的个别化教学

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共性,也有差异。小班化教学追求的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性”的教育,提倡尊重并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主张教育适合并顺应学生的个性特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通盘考虑、精心设计,使之能够适应个别差异,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独立性、独特性、创造性、完整性,尽可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才能。

4.指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敢想、敢说、敢质疑。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风格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设自由讨论甚至争论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应让学生做到“五会”,即会预习、会提问、会讨论、会总结、会反思。

5.创新评价的手段和方法

在小班化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人数少的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让目标达成不仅成为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学调控的依据,而且要充分发挥其激励和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评价应重点体现以下三个方面:①重视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动态的连续性评价,客观记录学生学习成长经历,反映学生学习进步和状况,诊断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从而为改进教学、调整教学方案、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信息和依据,同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评价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长处。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小班化教学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也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让评价更公正、更民主、更科学。③评价形式的多样化。除了选用书面检测、口头表达、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袋等常见评价形式外,还要注意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实验、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评价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评价要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和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

总之,小班化教学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摸索的新课题,它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我们只有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汪笑梅主编.小班化教学应用性研究[M].杭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篇5:小班化教学的感悟

张玉梅

10月28日,参加了进修组织的小班化教学联合体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站在只有28人的教室里,感觉教室是空旷的,心情也随之开阔了。通过这一节公开课的尝试,我的感受颇多,因为自觉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便是我的一点体会。

小班教学的优势给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学生人数少,教师可以关注教室中每一个学生。要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那么“从每个学生的学情出发”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为了使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活动,我从分组到自学方法,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到在竞赛活动的规则上都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针对全班学生的学习能力程度不同,分组时每组配备成员也分成不同的层次,既能保证各组之间实力相当,又能保证组内互助式学习可以顺利进行;课堂成果展示通过竞赛的方式呈现,那么竞赛的规则就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机会出来展示,而清晰、简要的指令也成为我的一项重要的课堂任务。

篇6:农村学校“小班化教学”感悟

崔巍

随着农民工的不断流入城市,农村学校学生日益减少,原来上千学生的学校现在只有五百多学生了。所以,“小班化教学”早已毫无知觉的走进了我们的校园。正是学生数量减少,这就大大提高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流的密度,提高了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近距离交流已经成为小班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总体来说小班化教学空间形式比较自由,师生人际关系也比较融洽,容易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尝试着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也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在物理教学中,我根据小班化的特点和优势,我主要采取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他是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比如,在做实验的时候,我将学生以2人分为一小组,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人人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也对这十来个小组能灵活的照顾,大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小组之间的竞赛、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及友善的激励竞争,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师生之间、学生间合作交往的主要形式,发展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在参与中学生自我表现,自主权利得到了应有的保障,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和创造性。

在课堂上,我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结合我校特有的教学模式 “三步五环节”,在课前、课中、课后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不断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和学习的最佳方式。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组织一些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求教,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班课堂中的游戏教学我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自始至终与学生一起投入游戏,平等地成为游戏中的一份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加以引导调控,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课堂教学服务,那些“遗忘的角落”的学生也不再孤独,不再被忽视。

在小班化教学实验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班级规模较大,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比较难,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少,学生之间交往的频率也较低。而在我们目前的小班化班级中,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教育资源条件得到改善,师生、生生交往的频

率加大,交往机会增多,师生之间更加了解,感情更加密切。动手操作机会也增多了,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时间上,教师的工作量减轻,老师个别辅导的机会也增多了有大量时间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好个别指导。

三年多的小班化实验教学经验让我明白了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小班化教育的资源和优势,努力去寻找和探求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才能使学生在小班教育中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目标顺利实现。如我所带的一个班才35个同学,在上一学期,绝大多数学生已完全适应“小班化”学习生活,班中也日益呈现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学习气氛较浓,各项活动能积极参与,成绩进步较大。

篇7:小班化语文教学实践与感悟

(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的背景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大力推进,农村小学的班级人数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一是班级人数在剧烈减少,二是人数结构发生变化,原来的本地学生逐年减少,而外来民工学生却成上升趋势,对原本相对封闭的农村小学来说,带来了质的变化,家庭背景、家庭教育、文化底蕴的不同,从而导致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同。今年我校只有5个班级数,其中一年级仅20多人,二年级30多人。这样,场地、教室也宽裕了,小班化教育也就顺应生源锐减而自然形成了。传统的班级授课中,普遍存在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同评价标准等做法,很难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致使学生(无论是优生还是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因而感到课堂是那么地乏味,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的严重后果。与此相对,小班化的分层教学能因材施教,在教学目标、内容、方式作业布置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旨在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从而让学生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2、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语文课堂死扣一本教材,课外阅读缺失,知识面狭窄,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低下;数学课堂也是如此,很少将数学运用到生活中来解决问题。而班级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有的在幼儿园得到了很好的教育,识字量较多,学习习惯好,有的则处于懵懂阶段,因此很难达到课堂有效教学的最优化。同时,我们现实地看到,我校的语文、数学两门学科成绩处于县劣势地位,因此,先在一二年级进行教学实验。

3、研究的意义

课题通过对一、二年级进行自然小班化分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将会使优生更有发挥潜力的空间,中下生则能稳固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并试图以此为突破口努力推进我校教学质量,探索一条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在一定意义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教育的需求。

二、研究依据

1、理论依据

(1)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只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改善学生的兴趣、动机等,智力因素差的学生同样可以取得好的成绩。

(2)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理论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的论断,主张给孩子以广阔的空间,充分自由的活动,把教与学与实际生活广阔社会背景紧密联系起来,培养积极探索自我实践,自我发展的能力。(3)新课程标准理论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同学科在新课程标准中都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三、课题的界定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运用模糊学的方法,把全班学生分为短期性的(即处于发展变化状态而短期内相对稳定的)A、B、C三个层次,并依据群体学生的差异,区别对待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分层教案、采取分层施教、布置分层练习,进行分层评价,并有针对性加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四、研究原则

1、全体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着眼点和着力点始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相应的成功。

2、保底性原则

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不应该也不能够用统一的目标要求所有的学生。对后进生适度降低教学要求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保护自尊心,但决不是降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所谓“保底”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最终保证后进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力争人人合格。

3、动态性原则

心理学表明,人在成长过程中既有相对的阶段性和稳定性,又有不断发展的变化性。显然,对学生的分层也是一个相对运动的动态过程。分层是手段,促进发展才是目的。因此,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区别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随时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达到最优化发展。

4、主体性原则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学中要先确定好三类目标,然后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实际选择自己的要求,尽量让目标趋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这样,学生心里踏实,学得轻松愉快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发展A层学生的学习品质,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提高B层学生,使他们牢固掌握课程标准、教材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努力争取A层学生。

3、帮助C层学生,加强思想教育,结合家庭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关怀,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质量,稳步发展成为B层学生。

六、研究内容和做法

(一)分层建组

1、实行动态分层,把学生分为A、B、C三层。

2、建立学生个人档案

3、建立层与层学生互帮互学小组

(二)分层备课

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安排分层指导时间;设计分层练习;设置分层作业

(三)分层授课

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反馈;分层纳入知识系统

采用“合——分——合——分”式教学结构,保证一节课内既有统一的讲解、答疑、矫正、小结,也有分层的教学、自学、合作学,还有分层次的练习和个别指导。

(四)分层辅导

(1)教师辅导:查漏补缺;学法指导;心理辅导(2)建立课外互帮互学小组

(五)分层作业布置

(1)课堂作业:必做题;选做题(2)课外作业:每日一题;拓展题

七、研究周期与实验对象

1、研究的周期 本课题实验为一年:

2、研究的对象

本校一、二年级学生,语文、数学学科

八、研究条件

1、硬件

我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配备了50台计算机、6台投影仪,建了6个多媒体教室,建立了“xx小学网站”,增加图数量,增订杂志,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我校有校本课程《气象观测》,并建立了班级博客站,为课题的研究创造了工作条件。

2、软件

大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较为熟练,文化素养好,知识面广,大学本科毕业的占了45%,都有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和刻苦耐劳的精神,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厚实的力量。

另外,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对子女的教育的要求和投入也有了更加强烈的反应。

篇8:语文小班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应对班级做好高效总体掌控

小班化教学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有个性的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共同学习的能力, 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为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主地与他人合作, 相互作用, 共同学习, 增强班级凝聚力, 要采取一种合理的教学方式, 既可以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学习到有效的知识, 还可以带动班级整体学习水平的提升。因此, 教师应充分了解班级活动的各种形式、学生的特点,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潜能, 创设符合学生探究、学习、思考的教学情境, 激发每一个学生内在的学习渴望, 让学生有个性、有灵性地学习语文。例如, 在学习《羚羊木雕》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角色 (我、妈妈、万芳、万芳妈、爸爸、奶奶、旁白) 朗读课文, 揣摩人物心理、性格, 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 提升班级同学的合作水平及凝聚力, 同学之间相互补充, 相互协调, 共同进步。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分组, 每组之间形成竞争关系, 比比哪组同学表现得更好, 以激发学生的求胜欲。利用这样的方式, 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 又促进了整个班级的集体进步, 也保证了每一位学生都能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从而促进有效学习。

二、应注重落实授课环节、细节

1. 倡导自主学习, 强化学生个性

在初中语文小班化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习特点制定一套自习方案, 利用先进的技术创设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情境, 使学生有目标、有方向的学习。这样一来, 学生便可以在自习课堂上根据教师的方案一步一步地实施、一点一点地释放自身的学习潜力, 完成对课文的预习。其实, 这种自主学习方式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只有学生亲自去探究, 去思考, 去阅读全文, 才能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才能对问题有解决的思路, 才能真正学好语文知识, 也才能在自主学习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形成自己的学习观点, 形成独一无二的学习个性。

2. 组织讨论, 解决基本问题

教师应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让他们都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 如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 让优秀的学生带动学习较差的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的思考和探讨, 也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个性, 并优势互补, 共同进步。小班化教学可以避免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的死板、枯燥, 给学生打造一个充满灵性和活力的语文课堂, 带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主动思考、探究, 释放自身学习潜力与灵性, 自主解决语文基本问题。例如, 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 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前, 提出问题: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当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全文后, 可以自由讨论自己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然后进行回答。通过这样的讨论, 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带动, 来共同解决语文问题。

3. 要求达标训练, 巩固知识

在初中语文小班化教学中, 学生人数少是教学的一大优势, 有利于教师施展教学才华, 有时间与空间为学生精心设计达标习题。在语文练习课上, 应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习题。通过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习题, 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进步。同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完成的习题, 清楚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及弱势, 方便针对性教学。这样一来, 学生既可以清楚自己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把握, 还可以巩固已掌握的知识, 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小班化教学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思路。小班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学习语文知识, 深化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 可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让学生充分享受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在小班化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引导人, 也是促使学生更加自信、更加有文化素养的领航者。所以, 教师要不断探索语文小班化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以促进语文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佩君, 周养娟.小班化语文协作教学课例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2012 (06) .

篇9:高校小班化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关键词:教学改革;小班化;研讨式

一、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背景

随着世界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已经到了极为紧密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当今世界不能没有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因此,国际问题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影响。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也必将对中国未来的战略机遇期形成挑战。对国际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对于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重要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程将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的基本观点、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在了解西方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讨论当前的热点国际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辩明是非,准确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对外战略与政策,从而形成正确的国际观和全球观。

二、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该课程旨在实行小班化研讨式教学,首先是基于对目前大班化教学弊端的认识:

1.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有的同学将其视为升级版的“形勢政策”课,也有的同学将其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对理论素养的提高兴趣不大;

2.教学的组织形式单一,课堂教学人数多,大教室授课,师生交流互动存在很大困难,基本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教学相长难以实现;

3.考核方式简单机械,由于班级多、规模大,又属于考查课程,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都采取交课程论文的方式,这种方式使学生能相对容易地通过考核,但人文社会科学应予追求的学生表达能力,即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无法得到锻炼。

4.单向度的讲授式教学,使得教学内容趋于肤浅,使得学生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了解几近缺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研究能力。

三、小班化教学的设计

本课程是面向本科生开设的小班化、研讨课程。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发表见解,对于切实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该教学流程的设计,改变了以往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授课的做法,使教学内容保质循环更新。

四、小班化教学的成效

小班化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减少班级人数,使课堂讨论互动成为可能。《国际问题纵论》课程每个班级的人数都严格控制在30人以内,课堂教学以学生讨论为主。这种授课取得一定的成效。

第一,实现了以教师“教”为主到学生“学”为主的转变

作为探究高深学问场所的大学教学,在本质上应该是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但是,一般的理论课程因班级人数过多,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只能采取讲与听为主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的学习资源大多来自教师的储备和整理,而且这种资源的流向是单向的,即从教师流向学生。在这种由听讲和记笔记支配的学习行为中,大学生自身积累起来的资源无法呈现在课堂之中,多样性的学习资源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发生聚合反应。小班教学则有可能学生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有一定的主动性,如本课程授课讲教师准备了17个选题(1.国际政治基本理论;2.硬实力&软实力;3.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问题;4.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问题;5.欧洲一体化及中欧关系;6.中国地缘战略问题;7.中日关系研判;8.世界能源问题及中国的能源战略;9.中美关系问题;10.全球气候与环境问题;11.非传统安全问题;12.朝鲜核危机;13.网络与“数字鸿沟”问题;14.网络与民主化;15.中国的国际介入问题;16.全球化与反全球化问题;17.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第一次上课时让学生自主选择,最终根据学生选择,确定了8个选题(1.国际政治基本理论;2.硬实力&软实力;3.欧洲一体化及中欧关系;4.中国地缘战略问题;5.中日关系问题;6.朝鲜问题与中美安全合作;7.网络与民主化;8.中国的国际介入问题)作为本学期学习研讨的话题。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体现。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变成了学生讨论,教师听,教师从课堂的中心变成课堂的组织者,探讨的此导者和辅助者,这样学生也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探究式的学习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探究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火花相互碰撞,他们在交流与思考的氛围里获得了个体表达的自由与机会,并且彼此相互关心、相互欣赏、相互交流、相互竞争,使良好的个性品格得以养成。

第二,实现了从“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评价方式的转变

《国际问题纵论》课程在考核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改革,大幅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课堂发言表现占30%,期中测试采用当堂写作的方式,让学生就一个国际问题写出分析报告,主要考察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这个测试占总分的20%;期末考试成绩只占50%,考核方式也由一般的书面考核改变为主题演讲,每个学生准备一个8-10分钟的主题演讲,这个演讲所有学生参与评分,学生分数按50%计入学期总分。这样就实现了“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在大规模教学班级中,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经常一一点名,学生的迟到、缺课很难发现,学生看报刊小说、发短信、打电话等违纪现象也难以杜绝,教室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状态要调控到最佳状况有相当大的难度。特别是在考核上没能有效反应教学过程的重要性,学生对于教学过程不重视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在小班化教学中,课堂管理的难度大为降低,学生考勤几乎不需要消耗教师太多的精力,学生学习纪律的维持、学习状态的调节都变得相对轻松,教师的课堂管理负担大大减轻。对于考核方式的改变,也迫使学生更加重视教学过程,任何人如果不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各个教学环节上不花时间和精力进行准备,要取得好的成绩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重过程的考核是保证小班化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

第三,实现了课堂内外的无缝对接

由于课程教学主要是研讨,学生必须在课前阅读相关材料,否则无法参与讨论,因此,可以说课程从来教室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在课堂讨论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很多时候,一个话题无法在一次课内讨论结束,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外继续阅读。这样,课堂的教学也自然地延伸到了课外,特别是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为这种延伸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如除电子邮件以外,学生还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等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这种课堂内外的衔接自然有效,最终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教学过程。

五、小班化教学的若干经验

由于课程教学以学生讨论为主,而且每次讨论的话题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学生课前对讨论主题有相当的了解,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在课堂讨论时基本上发不言,只能听其他同学讲,如此一来就失去了小班化探究式的意义了。学生普遍反映上这一类课程对自己是个考验,每次上课有紧张的感觉,课前的准备工作也变得十分重要,对于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通过改革,在讨论式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研讨的选题要有吸引力,特别是应具有可可辩论性。由于选课的学生从大二到大四都有,每个学生专业不同,知识基础不一样,兴趣爱好各异,要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在选择讨论话题就要考虑话题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只有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才能引起共鸣,讨论才不会出现冷场的现象。比如,中日关系问题,既是中国国际关系中的一個重要论题,也常常是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学生们普通兴趣很高,诸如此类的话题就是比较理想的研讨主题。

2.阅读材料要准备充分,阅读内容指定精确。由于需要事先阅读材料,但因馆藏的原因,同一本书,大部分学生无法同时借到,所以最好是有电子版的书,或者可以提供重要的期刊论文,这样可以保证所有学生有材料可以阅读。与此同时,对方阅读材料的选择一定要做到精细化,每个学生每周要上十几门课程,不可能在这种选修课上花过多的时间,因此,指定阅读的内容一定要做到少而精,要确保每个学生一般情况下都能在上课前阅读完成。

3.充公发挥鲶鱼效应,带动讨论气氛,加强讨论的引导。一堂成功的讨论课,应该让大部分同学参与发言,现实情况却往往出现两极分化,有些同学几乎没有主动发言的习惯,而另外一些同学却是发言积极分子。比较理想的做法,是要充分发挥那些发言积极者的带头作用,形成良好的氛围,不断鼓励消极被动的同学发表自己见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共赢的效果。

六、优化小班化教学的建议

不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国际问题纵论》课程中小班化教学的实施,对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不能在这些方面加以改革,小班化教学或许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小班化教学的环境要有保障。由于高校大班教学的现状,很多高校的教室都是为满足100人以上的教学而设计的,教室内的课桌椅也都是一排排地固定的,这样的教室一般是不能进行小班化教学的。实行小班化教学,对教学空间和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常情况下,教室的空间不宜过大,课桌椅一般是非固定的,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和组合,如环型、U型课桌摆放方式,使得课堂上的人际空间更加人性化。为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小班化教学的教室应该配备电脑和投影仪等必要的设备,以便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

2.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要完善

小班化教学对学校和对教务部门的教学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固定的学时与课程灵活安排的要求之间的冲突如何解决。一般课程都要求按照固定学时、既定时间和地点进行教学,但这种要求对实施小班化教学是不利的,有时一个话题学生讨论热烈,原定学时无法完成,教师不得已要中止课程,留待下一次课再讨论,事实上过了一周以后,学生对讨论的内容已经陌生,也许讨论的兴趣和热情也不再有,这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再如,口头汇报考核方式的认可问题,一方面,教务部门要求加强过程的考核,不能期末一纸试卷定成绩,但真的实行口头考核,又有专家对实际效果提出质疑。最后,是教学成果的评价问题。实行小班化探究式教学,看似教师从讲课中解放出来了,但实际上,从话题设计、材料准备、讨论引导到考核,每一个阶段都比传统的大班授课付出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如还是按照以往的按教学班级人数计算工作量来评价。这样的小班化教学将无法持续。

3.师生的教学理念要转变

小班化教学旨在突破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实施个性化教学,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多方面新的挑战。教师角色至少要发生以下变化:由实践者转化为研究者,由主讲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习惯于退出舞台中央,但却始终主导着演出的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教学理念而进行。上课中要多提多提发散式、开放式的问题,少提聚敛式、归一式的问题,多提挑战性的问题,少提已经定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偏离主题时,要及时有效地予以引导。按照这种方式训练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他们的思维就会日趋活跃,创造能力也会慢慢地得到培养。 对学生而言,要迫使自己改变被动学习的习惯,要课堂有准备,课中有参与,课后有反思。唯有如此,小班化教学才能名副其实。

综上所述,小班化教学是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也是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要使这种教学真正取得实效,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同努力。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如今一种新教学形式——SPOC课程已经出现,笔者以为,这是传统小班课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它的出现必将使小班化教学更具推广性。

参考文献:

[1]李宏敏.我国高校实施小班化教学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09,(2):33.

[2]陈婷、胡素芬、杨朝燕,高校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小班化教学[J],理工高教研究,2010,(2):143.

篇10:小班化班级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一)与传统大班相比,小班孩子的“三多”与“三少”

1、机会多——树立自信。

15个人左右的一个小班,宽敞的教室、灵活的座位,变化的教学方式,无疑为学生提供和了一个优质的成长环境,在这样的集体中,学生能得到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表现自己。不论学生成绩是否优秀,小班化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每一个孩子需要被肯定,需要被鼓励,在小班环境中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显得尤为重要。在小班中可以让每个孩子有平等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就是尊重并充分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

小班课堂中,学生人数少,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适时的提问不同类型的学生,让每个人充分参与学习和讨论,在这样的成长氛围中,孩子能够很快找到自信,从而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2、关爱多——感受幸福。

“让学生因班主任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也是小班化教育的亮点所在,因为“班级人数少一点,教师关爱多一点,沟通交流勤一点,课外辅导实一点、成长进步快一点”,从而极大的促进师生关系的融合,揭开了小班化精致教育的面纱,“关注生命质量,享受教育幸福”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如通过教师为学生记录成长日记、为学生拍摄活动中的各种照片、精心设计各种特色活动、与每个学生坚持对话交流、让班级充满浓浓的人情味等,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幸福指数。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爱是任何教育者成功的必备秘笈,小班教育让这种爱更加具体化、行动化,从而让爱洒满每个孩子的心灵。

3、体验多——快乐成长。

体验是孩子成长中重要的生活经历,没有亲身的体验,难以刻骨铭心的记忆。因为班级规模小,学生能够在各项活动中充分参与、体验、感悟,通过各种特色活动让学生体验独特的生活经历显得格外珍贵。而学生各种各样的体验教育活动又可以各种形式精心记录下来,从而形成一种完整的成长历程。小班教育中不仅关注活动中的体验,更关注活动之后的感悟,而各种体验活动真正发挥教育功效的时候恰恰是过程之后的感悟与体会,使得学生在热热闹闹的活动之后能真正明白活动中蕴含的智慧和道理,以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小班化教育为孩子创造了种种有利条件,但现有情况下,我国的中小学小班化教育仍处于实验探索阶段,小班教育中仍有许多明显的困惑:

4、对手少——盲目自满。

班级人数减少,竞争的对手也自然减少,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学生易被眼前的成绩所满足,缺乏毅力与耐挫力,认为自己在班上名列前茅,恕不知在更大范围内的竞争还更加激烈,让学生明确自己对手与努力的目标显得十分必要。而在仅有20多人的集体中生活,学生的交友圈子也比较小,不易从更多的同学身上学到更多的长处,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团体,在学习上如何树立远大的理想,在班级交往中更好的实施同伴互助,是值得小班教育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5、时间少——压力过大。

大多数人认为,从传统的大班40-50个人的教学转为20个人左右的课堂教学,小班中的孩子不仅应该学得轻松、而且应该玩的快乐。而实际上,目前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对小班教育的高期待值一旦与小班学生成绩简单的画上等号,对这些学生来说就将承担比大班学生更大的压力。各门学科的教师也有了充分的时间进行个别辅导,而教师之间如何有序的安排时间,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习与心理负担,是小班班主任迫切需要协调的重要工作。

6、样板少——缺少标准。

小班化教育中我们鼓励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尊重和张扬,现行的学生评价制度中可以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设立标准进行批评定,然而什么是个性化的学生的评判标准却让老师很困惑,我们每年可以轻松的评选出三好学生、学习标兵、各科学习进步之星、文体艺术之星等,但是这些仍然不是个性化学生的评判标准,因此教师最终还是以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和评价小班学生,最终难使小班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彰显和发展。

(二)与传统大班相比,小班班主任的 “三易”与“三难”

小班化教育需要班主任更用心的去管理这个集体,去认真研读每一个学生,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教育而不是让教育选择合适的学生,对班主任来说,小班化的教育管理模式比大班更精致、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变环境易,变理念难。散发着花香、书香、墨香的温馨、舒适及个性化的环境布置是小班的特色,独特的文化气息与浓郁的人文关怀是小班的魅力缩在,从环境开始改变是每一个小班班主任带班之初的工作落脚点,它利于班集体的在初期阶段的迅速形成,并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产生归属感,减少适应新集体的时间。然而小班环境的布置不能象家庭装修那样成形后便一成不变、主人懒得打理了,而是应该与学生成长同步、随生命季节更替。每个学校对班级环境布置都会有一定的要求,而小班教育更需要的是班主任能将环境育人的理念坚持三年,并在日常的每一个教育细节中体现环境育人的理念。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班主任简单的将班级环境布置的任务交给学生干部完成,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理念,难以将环境育人的功效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失去了一个极好的激发班级活力的阵地。

2、重个体易,重全体难。小班化教育中每个学生都需要得到班主任的悉心的关注和指导,受传统大班教育的思想影响,我们的许多小班班主任仍然习惯于重两头、带中间,习惯将工作中心放在班级个别学生身上,而那些在班级中听话的、个性不太显著的孩子往往因为不会给老师添麻烦而容易被忽视,老师在对同班学生中关注程度上的深浅不一易造成部分学生的心理压抑与失落,这在小班教育中应该尽量避免这种不均衡,让每个孩子觉得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很重要。

上一篇:特殊教育学校之行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小蜗牛的房子没了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