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阅读报告正文

2024-05-19

文献阅读报告正文(精选6篇)

篇1:文献阅读报告正文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5号)(报告题目)(5号)

(用4号宋体,加粗,并留出上下间距为:段前0.5

×××××××……… 0.5行,这些要删)×××××××××(5号宋体,1.5倍行距)××××××××××××××

1×××××××(作为正文第1章标题,用4号宋体,加粗,并留出上下间距为:段前0.5行,段后0.5行)

1.1××××××(作为正文2级标题,用小4号宋体,加粗)

×××××××××(5号宋体 1.5倍行距)××××××…………

1.1.1××××(作为正文3级标题,用5号宋体,不加粗)

×××××××××(5号宋体)×××××××××××××××××××××××××××………

2×××××××(作为正文第2章标题,用4号宋体,加粗,并

留出上下间距为:段前0.5行,段后0.5行)

×××××××××(5号宋体)×××××××××××××××××××××××××××××××××××………

注:1.正文中表格与插图的字体一律用5号宋体;

2.正文各页的格式请以此页为标准复制,页眉中的页码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本

文档的页码已设置成自动格式);

3.为保证打印效果,学生在打印前,请将全文字体的颜色统一设置成黑色。

(空2行)

结论(4号宋体,居中)

×××××××××(5号宋体,1.5倍行距)×××××××××××××××××××××××××××××××××××××××××××××××××××××××××××××××××××…………

(空2行)

参 考 文 献(4号宋体,居中)

[1]×××××××(5号宋体,行距18磅)×××××

[2]××××××××××××××××××××××××××××××××××××××××××

[3]××××××××××××××××××××××

…………

例如:

[2] 唐钧.海外慈善事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J].中国民政,2000(3):48-50,52.[12] 刘琨.经济型饭店的组织问题研究[A].见:中国旅游发展集团主编.现代饭店发展研究[C].广州:广东发展出版社,2001:12-15.…………

篇2:文献阅读报告正文

20世纪80年代,莱可夫(G..Lakaff)和约翰逊(M.Johnson)在他们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指出,隐喻是到处可见的极为重要的语言现象,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隐喻。隐喻不仅属于语言,而且属于思想、活动、行为,即隐喻无处不在。因而隐喻研究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热闹局面,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隐喻热”。

隐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隐喻是一种修辞格,它只是比喻中的暗喻。广义的隐喻外延则很大,隐喻不再是比喻的一种类型,而是“凡根据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R(A.X),由辞里F(A)与辞表F(X)构成语义转移方式都可以成为隐喻”。①这种语义转换方式可通过多种修辞格来实现。

以上只是简单的定义隐喻在不同层面的含义,我们还可以从更为具体的角度来剖析隐喻的广狭义。1.1狭义的隐喻

狭义的隐喻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人们也惯于把隐喻当作一种形象的遣词用字的技巧。它为增强语言的修辞效果提供了可能,使得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具有说服力。同时,修辞功能作为新的隐喻理论形成的基础和参照对象,在隐喻研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隐喻客观上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可以使我们日常语言表达更具形象性、意象性趣味性。

构成隐喻需要四个条件:第一,本体;第二,喻体;第三,喻词;第四,相似性。前三者我们比较好理解,而所谓的相似性,就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利用事物之间人们以感受到的相似性,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则将原来并不被以为其间存在着的相似性的两个事物并置在一起,构成隐喻,从而使人们获得对其中某一事物新的观察角度或新的认识。②

(1)山的声音,水的声音;心的声音、土地的声音——所有的声音组合在一起,就是生命的旋律,就是来自宇宙的回声。

(陶丽敏《神奇的声音》)

(2)市场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文艺评论来讲,它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郑伯农《文艺评论二题》)

①②彭漪涟、马钦荣《逻辑学大辞典》第544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第172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以上的例子都是用判断词“是”做喻词的,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1)把本体“山的声音,水的声音……所有的声音组合在一起”说成是喻体“生命的旋律”、“宇宙的回声”,生命的旋律与宇宙的回声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性。(2)把本体“市场”说成是喻体“双刃剑”,这里体现的相似性是创造性的,也不失为一种隐喻。1.2广义的隐喻

广义上,隐喻是一种认知工具,使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使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理解另一领域的一种认知活动。就其本质来说,隐喻是人们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人们将自己对新情景的认知、描绘,通过隐喻这一认知方式清晰准确的表达出来。

(3)吴哥不是调皮的帅哥,吴哥是位神奇的姑娘。她的战斗是驱除邪恶,她的创造是扶持善良。

(注:吴哥的群雕中有一尊像将破坏神与创造神融为一体)

(李肇星《吴哥小夜曲》)

作者将“姑娘”作为喻体来说明描绘吴哥群雕,用隐喻这种方式抒发胸臆,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引起读者的共鸣。“诗歌和隐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路易斯(C.Lewis)说,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①

人们说诗歌是广义的隐喻,但绝不能理解为诗人使用了较多的隐喻,而是指诗人在句子的层面上创造了隐喻。隐喻在为诗歌功能服务时,变成了一种话语策略,诗人利用这一策略摆脱了语言直接描述的功能,诗人借助隐喻这一平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不自觉之间为诗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引发读者去积极探索。

1.3本文的研究思路

对于隐喻的研究,各学科的专家学者都在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作者发现,几乎所有研究都是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主,很少触及非语言符号的研究。美国语言学家1972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交际只有35%使用纯语言来进行,而65%则是面部表情,手势,甚至身躯的姿态,以及夹杂在言语中的笑声、叹息和嗯、啊之类的声音。

作者意在通过行为语言中的“手势语”来对隐喻作一番探究。“这种非语言 ①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第120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的交际之所以可能是由于人的独特的创造力使他有给不说话的事物以说话的能力。这从根本上说是人赋予世界以意义的能力”。①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作者将对属于态势语言的手语进行讨论,关于手势语如何体现隐喻,而这种隐喻又是如何被人们理解的,作者将作重点分析。

2.无声的非语言符号——手势语

2.1手势语的界定

所有的生物天生就具有一定的行为语言的本能,这是各生物体感觉和思维特有的表现形式,也是最基本、最原始的行为。而行为语言已经逐渐成为当今信息交流的亮点,在许多交际场合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样也可达到有声语言的效果。

陈望道引用中国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话说:海外有形语之国,口不能言,而相喻与形,其以形语也捷于口(见苏轼《怪石供》)。由此可见,确实存在某些用“形语”交流的人类种群,陈又在《修辞学发凡》中把动作表示的意思称为“态势语”。他说:“‘态势语’是用装态作势的动作,就是态势,来做交流思想的工具。”②

孔子曾在《礼记.乐记》里指出:“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的态势语就是指用与人体有关的动作、行为来表意,包括表情语、体姿语(姿势、身势)、手势语等,态势语言种类繁多,我们选择其中的手语进行重点讨论。2.2手势语的特点

恩格斯说,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而且是劳动的产物。

手语又称手势,或手势语。作为态势语的一种,它是通过手的动作来表示信息的非语言符号,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行为语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形象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人们通常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手势语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互相示意的必要工具,但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有些手势语并不表示固定的意思,它只是临时性的,比如央视李咏主持的“非常6+1”,节目中人们只要伸出拇指,食指,小指,并将中指,无名指弯曲,便成了“非常6+1”的形象指语。假若有一天,节目停播,那么这个形象指语便没有了此时的含义了。但有些手势语却已发展成为们惯用的动作,表达的意思也就逐渐固定下来,代表了某些固定的含义。这点在军事中应用比较广泛。例如在战斗中,战士们执行侦 ①② 顾嘉祖、陆升主编《语言与文化》(第二版)第17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宁基《行为语言学》第45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察任务,他们会以班或排为战斗单位,横向排成一字形向前推进,其中有2~3名人员站得稍微靠前,在行进过程中注意观察前方敌情,一旦发现异常,他们首先自己蹲下,然后左手向后,掌心向下做下压手势,告诉战友有情况,注意隐蔽。而这些手语意义也就被固定下来,逐渐成了地道的行为语言。手势语有如下特点:

第一,原始性

科学家研究表明,人类有近三百万年的历史,而有声语言的历史只有五万年左右,在有声语言产生之前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人类的交际工具只能是非语言,用动作、表情传达信息应该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交际工具,人们用手比比划划来传情达意,随着人类智力机能的日益成熟,人们的传递方式才日臻完善。

第二,普遍性

非语言符号在交际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这种普遍是超越文化差异,超越民族和国家的范围,成为世界公认的交际手段。国际上为了便于交际而广泛使用的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们所理解,而理解中效果是毫无差别的。

例如,在比赛中裁判所使用的手语,当赛场上发生违例犯规或其他特殊紧急情况时,主裁判员立即鸣哨,同时立即作出手势,表明如何判罚或作其他处置。再比如食指和中指向上,手掌朝外组成英文字母“V”,是“Victory”的简化,在许多国家都表示胜利的意思,这些手语很容易为人们所理解,不会因为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而构成交流障碍。

第三,形象性

手语作为一种非语言表达符号,在语义表达上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人们无法表达的情感或话语可以借助手语表达出来,简洁生动,受众一眼就能明白其中之义,减省了言语交际中不必要的麻烦。在有声语言的口头交谈中穿插各种各样的手势,可以使人们的情感交流更加含蓄和丰富。研究表明,在说话时做手势有助于思考、表达和记忆,手语是人自身情感的流露,会更加有力的辅助有声语言的充分表达。

第四,表意直接性

手势语传递信息都是明示,使人一目了然,对它表示的意思一清二楚,从而准确地交流思想。它是用行动本身来表意,是直接的。而不同于有声语言表意,要通过声音这个媒介,是间接的。

例如:世界上许多的地方,伸出拇指多表示称赞与夸奖,“真行”,“好样的”,“了不起”,或表示满意,所以当人们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情时,直接借助某种手势这种非语言符号,即使不说话,受众也会通过表达者的行为明白他所表 达的含义。

第五、表意双向性

手势语包含两种完全不同的信息交流状态,单向的手语只有一方在那里标示,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并不要求对方作出反应,在通常情况下。对方也不必作出反映。而双向的手语在表情达意时,双方是可以作出反应的,作双向互动的标示。如人们使用的旗语(也称手旗通信),用双手握旗,可以你来我往,双向反复打,切磋商量,直到充分达到交际的目的为止。

第六、非结构性

从语言本体来说看,语言符号有一个庞大的结构体系:音位、音节、语素、词、短语、句子等,而非语言符号是人们即时即兴所作,没有任何结构可言,是一种随意的非语言表意现象,手语也就成了特定语境有特定含义的传意手段,以便让人们顺利进行沟通。

虽然世界各地均有自己的手势语,这些手势语又大都具备以上的特点,但是我们仍然要看到各地手势语的差异性,这是由于世界各民族文化传统,历史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差异,导致手势语除了一些在世界范围内所代表的意思与其他国家一致外,更多的则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同样的手势有时候代表不同的含义,不同的手势有时候却代表相同的含义。2.3手势语的类型

人们常把手势语称为“无声的语言”,这种无声语言,若按性质分,可以分为四种类型:①

第一,演示性手势语

演示性手势语的特点是演示有声语言,把有声语言的各种语音变化演示成各种相应的手势动作,与书面语言一样,前者变成动作,后者变成符号,都是按有声语言的语音来逐一安排而成的,它对有声语言有极大的依赖性,离开了有声语言,演示性手语就无法进行交际。

第二、依附性手势语

依附性手势语即完全依附于有声语言,按照有声语言的布置要求的分节动作来安排手势,各种手势动作都有事先安排好的含义。

第三、伴随性手势语

人们在交际时,运用适当的表情举止动作,能够加强语言的说服力,感染力 ①宁基《行为语言学》第58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和表现力。伴随性手势语能用丰富多变的姿态或操持其他有示意作用的物品,与语言表述相配合相呼应,产生了积极的表达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四、示意性手势语

示意性手势语即用大家熟知的手势来代替部分或全部有声语言,在特定语境的条件下同样可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意思。示意性手势语与有声语言的关系较小,甚至没有任何关系,但它对语境却有较高的要求,需要人们彼此会意。

从社会认知角度出发,手势语言又可分为: 第一,公认手势语言

公认手势语言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共同认可的各种手语,也就是说,用大家熟知的某个手势代替语言进行交际的手语。这种手势语具有形象、使用广泛等特点,为不同民族、不同语种的人所接受,使得人们不至于因为各种原因构成交流障碍,保障沟通顺畅。

第二,专业手势语言

专业手势语言包括聋哑人使用的手语和各职业部门使用的专用手语,这两种手语都带有很强的专业性,不是专门从事该项职业的人是不容易掌握和理解的。

中国舞蹈《千手观音》,令人叹为观止,虽然她们听不到任何声音,得不到有声语言的信号,但经过艰辛的磨练,在手势语的指挥下,完全能够随着乐曲的节奏翩翩起舞,达到形神统一的完美境界。

另外,人们在交谈是并不是毫无表情的陈述观点,时常会不经意的使用手势辅助自己的言行,这些手势大多是个人习惯所致,是一种随意性的动作,没有任何意义,但是这种无意义的手语也能得到人们的默许,否则人们木然交流,可能引发交际中断。

3.手势语——耐人寻味的隐喻

3.1隐喻产生的原因

隐喻不仅是一种认知现象,同时它也是一种语言现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那它是如何产生的呢?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中将隐喻产生的原因分为三大类:认知原因、语言原因和社会原因,同时他认为各种原因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互相作用和影响关系,即,隐喻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原因的综合作用。

从认知角度来看,人类的认知能力不但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还受到自身感知器官结构的限制。人类要认知周围的世界,探索未知的领域,就需要借助已知的概念,借助已知的概念系统,并将此隐射到未知的领域,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理解。从语言角度来看,在人们无法用合适的词表达某一特定的概念或新概念时,往往用现成的词汇表达一个新的概念,这种借用便形成了大量的隐喻性词汇。另外,人们还借助一些约定俗成的词语作修饰,增强话语的表达力,例如人们可以形容某人胸无点墨,直接说他“草包”便是。

从社会角度来看,隐喻最终与言语有关,而言语最终与思想有关。人们拥有一个共同认知的社会大背景,使得他们在社会环境中对于自己的观点,异同趋向于相同,相同则更加相同,即有了一种共鸣,人们之间广泛使用隐喻来进行言语表达沟通,没有太多的困难,反而更加使得交流具有趣味性,促使话题继续深入。3.2手势语为何是一种隐喻

隐喻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由隐喻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由辞里F(A)与辞表F(X)构成的语义转移方式都可以称为隐喻,这不仅适用于语言符号,也适用于非语言符号,即我们所讨论的手势语。

现实生活中,人们会经常地使用手语进行交际,由隐喻的定义可得知,言者表达其意,不仅仅局限于字面意义F(X),这其中有更深的层次,即字面意义与隐含意义的互相转移。作者认为,手语在这方面表现尤甚,而相对于无声的语言符号,它所具备的F(X)与F(A)称为字面形式与隐含意义似乎更为恰当。世界各国手语多种多样,人们在沟通时,借助手语辅助交际,作为受众,看到的不仅是各种手语,而更应关注手语所表达的意义,因为单纯去看手语的形式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探究手语的“秘密”则显得更为重要。

众所周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表达话语时的举止仪态是不相同的,在此,我们撇开文化差异,用西沃德(Seward)在他1969年发表的著作Japanese in Action中叙述的事件,来说明手语也是一种隐喻,是字面意义F(X)与隐含意义F(A)的相互转移。

例如:一位日本女导游带着20来个上了年纪的美国人在某地游览,结束时,导游伸出手臂向远处20来个游客做了一个日本式的手势,示意他们过来。

我们通过导游与游客的互动表现,可以得出,导游要表达的意思: F(X):导游伸出手臂作手势示意

F(A):导游真正意图让游客回到自己身边 虽然不同国家的人们存在沟通差异,但是导游并非只是做了一个手势,而她的真正目的也就是手势的内涵所在。这个例子体现了字面形式与隐含意义的转移,因而我们讲手语这种非语言符号也是一种隐喻。

3.3手势语隐喻产生的原因

手势语隐喻与隐喻产生的原因大同小异,但也有一点细微的差别,主要是在有声语言中隐喻有其赖以生存的基础,而无声的动态语言符号则不一定完全有意义。手势语隐喻产生的原因与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息息相关,也于交际所需密不可分。

E.萨丕尔说非语言符号是“一种精微的代码——一种不曾写在什么地方、也不为什么人所知而又人人皆晓的代码”(an elaborate code that is written nowhere , knowed by none , and understood by all)。手势语作为传播信息的一种非语言符号,正是随着人们交际所必需的行为举止而产生的。

由于手势语具有普遍、形象、表意直接等特点,使得手势语使用越来越广泛。虽然各国手势语代表内涵不尽相同,但是从认知角度,它们辅助了人类语言的顺利表达。人类对新事物进行描述时,不可能完全用嘴进行说明,借助肢体比比划划,受众即使没有看见新事物,但经过言者手势勾勒的轮廓,可以想象出事物的大概形状,使得人们认识事物更加明朗化。从社会角度,手势语隐喻的产生则与各国差异性密切相关,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进行沟通时,存在不少交流障碍,人们彼此不了解对方的语言,交际被迫中断。但是人们借助手势进行交际,就方便了许多,纵使不能全部会意,也能保证交际不被中断。

其实,人们由于各种因素的困扰,有时真的无法正常沟通,通过手势比划表意,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记得有次出行,公交车上,来了一位上了年纪的外国老人,手里拿着一张地图,用手指着地图上标示的地点,只说了一句:“Excuse me”。司机顺着老人所指点了点头,老人便找了位置坐了下来。

手势语简单易行,他人也容易理解,这也是手势语言深得人们喜爱的一个原因,它对于人们未知的事物可以作出形象的“诠释”,让人们不感到抽象,对于世界各地人们交流的差异性,它同时也充当了人们顺利交际的有利工具。人们做出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举止动作,更多的是在这个举止动作背后需要人们去理解、会意的东西。3.4手势语是怎样的一种隐喻

手势语是一种用非语言符号来表达的隐喻,具有双重性质。

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指出,在语言的起源时,几乎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比喻,每个短语都是一个隐喻。隐喻的分类有多种,在此我们只探讨创造性的隐喻——死隐喻与活隐喻。

所谓的死隐喻即不具备创造力的隐喻,而具有创造力的则是活隐喻。关于隐 喻的创造性,享勒是这样评价的:隐喻的普遍作用在于扩展语言,在于说出仅用字面无法说出的东西。这个扩展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达到:扩大语言的领域或范围,或者提高语言的细腻程度或深度。

死隐喻与活隐喻的区分界限是不明显的,某个词的含义在特定的语境中变成标准含义,它就成为一个“活”隐喻,创造性的隐喻,日久天长,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其标准含义,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隐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死”隐喻,但是活隐喻与死隐喻可以相互转化,条件成熟时,当死隐喻重新被人们理解利用时,它有具备了创造能力,给人新鲜感。当它仍是死隐喻时,它同时也填充了人们的词语空白,能为世界中有形或无形的事物命名,如铁拳、鲸吞这些词义被固定下来,成为死隐喻[dead metaphor]。

由此,我们得知,手势语在被人们利用时,它是一种活隐喻,富有变化,但人们在共同认知的背景中,已经熟知的手语的固定形式则是一种死隐喻。手势语在特殊条件下,有些是活隐喻,有些则是死隐喻,但是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即手势是明示的,作为一种明示的隐喻,手势一旦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人们不会只看到表面的手语形式,通常会因为一个小小的动作引发自身的联想,究竟这个手语的背后,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会激发人的探索心理,积极去猜想手势语的真正含义。不同于说话,人们针对某一句话,也许有人会去揣摩这句话的弦外之音,也有人只是听见这句话本身,而不去“妄加揣测”。人们对于手势语绝不是表面的一个形式探求,而是手势语所表达的真正意义之所在。3.5手势语是如何被理解的

我们已经说明手势语是一种隐喻,那它在一定的语境中是如何被受众识别和理解的呢?

在手势语的理解过程中,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听话者(或受众)对语境非常熟悉,双方拥有共同的认知背景,听话者根据对说话者的了解,对话题的了解,可以预测说话者将要表达的大概意思,然后根据说话者的实际手语,对原来的期待进行修复并作出反应,已达到交际的目的。另外一种情况是听话者(或受众)对语境的熟悉程度很低,对话题和说话者的了解几乎为零,这时他对手语的理解主要依靠自身经验,结合当时具体语境作出反应,来判断说话者的真正意图。

奥特尼(A.Ortony)在考证了历史上种种对隐喻定义的缺陷之后认为,判定隐喻有三个要素:1)从语用角度或语境角度来看,它必须是异常的;2)这种语义异常或语义冲突原则上是不可消除的;3)对其作隐喻性的理解要符合说话者的意图以及对其意图识别的期盼。凯特(Kittay)也指出,话语的第二性意义是第一性意义的函项,话语的第一性意义来自其组成成分的第一性意义在正常语境中的恰当组合。当话语和语境特征向听话者表明第一性意义不成立或不合适时,第二性意义就开始显现。隐喻是典型的第一性意义与语境发生冲突的情况。作者认为,手语正是第二性意义占主导的行为语言方式。①

手势语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一种无声的隐喻,表意直接,富有形象。它不同于有声语言,我们可以听说话人解释,凭借外界力量我们明白隐含地意义,手势语的理解却只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双方或多方保持合作的前提下,表达者的表达心理与接受者的推理心理具有一致性,通过推理得到答案,否则便是一种无效交际。我们将通过一些例子对如何理解手语作一番分析说明。

(4)卡拉奇是巴基斯坦的旧都,也是该国最大的港口和工业中心……经验丰富的卡拉奇出租车司机一眼就认出我们是中国人,各个抢先用生硬的汉语说:“中国、皮货”。然后用手划个圈,伸出三个指头,用英语说:“THREE DOLLARS”。意思是说我们是中国人,不论到哪个店里去买皮货,乘出租车都是3美元……

(刘少才《在卡拉奇打的》)

出租车司机用简短生硬的汉语表意,然后再打手势,听者在已知卡拉奇皮装较便宜的认知基础上,看着司机一系列的娴熟动作,也就明白了说话人的意图,双方在交流中有了一种共识。另外,司机的一系列手势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惯用的,这种依附性的手语,伴随有声语言而充分的表达出来,他们会伸出三个指头表明车费,而不会任意乱伸指头,盲目开价,使得他们与陌生人的交际顺利进行下去,自己就会有生意做。而中间隐含意义与字面形式的相互转移也就非常清晰:F(X):司机用手划个圈,伸出三个指头,用英语说3美元;F(A):旨在告诉人们不论到哪个地方买东西,乘出租车都是3美元。这种形象的指出,表意的直接,听者经过自己的认知经验便会明白司机的意图,不会因为文化差异等因素造成交际的中断。

(5)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得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 ①束定芳《隐喻学研究》第197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为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纪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垂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吴敬梓《儒林外史》)

在此例中,F(X):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 F(A):意旨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这种手语除了形象直接外,而且带有双向性,希望人们会对其动作作出适当的反应。

严监生到死都不忘省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吝啬鬼。他已经不能说话,所以只能伸着两个指头向众人示意,这个示意性手语,表明了他的本意,要挑掉一茎灯草,却无奈众人不了解他的性情,徒劳揣测出许多与“两个指头”类似的隐含意义,通过这一传神又讽刺的动作,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吝啬人物形象。

为什么众人均不解其意,而赵氏却知道严监生的心事,这就必须考虑到他们两个共知的语境,赵氏身为严监生的妻室,终日与其做伴,对严监生的行为自然非常熟悉,对其为人也非常了解。另外,这则语料可观上也反映了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严监生已病入膏肓,口不能言,假若他不能用任何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估计这个吝啬鬼死也不会瞑目的。

(6)……走进卢克索神庙是个早晨,从成百根巨柱间射进的晨光,在地面铺开一张令人惊骇的大网,使幽静的神庙渗出一股肃杀之气。为摄下这副难见奇景,我不知不觉退到了柱林深处。就在这时,我的肩膀被人轻轻地拍了一下……他歉意的一笑,指指我的相机又扯扯我的袖口,让跟着他走,当我心存疑虑地跟着他在柱林间走了几步后,他站住了,将手缓缓伸向前方:“你从这里看”。老人说的是阿拉伯语,我读懂的是手势……神庙柱林间的构图之魅力尽在镜头之中,我感激地回头,连连用阿拉伯语道谢。他摇了摇头,很果断的伸出手,用英语说“钱”……游客由先前的感动变为愤怒……

(范春歌《马蹄声碎卢克索》)

人们也许会有疑问,为什么这个老人知道最佳地拍摄视角呢?原来他是从风景明信片上掌握了几处佳景拍摄点。而且和其他许多人一样,他只会招手和伸手两个动作,只会一个英文单词——“钱”。这样看来,他的招手和伸手动作所隐含地意义似乎是创造性的,这个手势构成的隐喻也就是一种活隐喻了,体现了一种转移关系,F(X):老人的一系列动作:拍、指、扯等;F(A):指引游客找到 最佳拍摄点。但是这在时间的推移中,这种示意性手语成了欺骗游客的惯用手段,它的意义便固定下来了,一连串的动作帮助游客寻找最佳拍摄视角,尽管语言不通,游客与老人还是保持了一种合作,老者带领游客,游客由简单的手势推出老人所要表达的意思,而这位老人也达到了他的目的,即使这种行为会使游客愤怒不已。

当然,言语交际中也存在非约定俗成的隐喻,相当于一种创造性的隐喻,他会因为语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即我们所说的活隐喻,虽然与有声语言不同,但这种非语言符号也能将言者的意图表现得淋漓尽致,听者或一眼明其意,或经过一番思索明白言者所要表达意义。

(7)许三观卖血后去胜利饭店吃饭,第一次是和阿方、根龙一起去,阿方对着跑堂的喊道:“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给我温一温。”许三观看着他们喊叫,觉得他们喊叫时手拍桌子很神气,他也学着他们的样子,手拍着桌子喊道:“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给我温一温。”第二次是与来顺、来喜两兄弟去,许三观看到饭店的伙计正在走过来,就压低声音说:“你们都把手放到桌子上面来,不要放在桌子下面,像是从来没进过饭店似的,要装出经常进饭店喝酒的样子……点菜时手还要敲桌子,声音要响亮,这样他们就不敢欺负我们,菜的分量就不会少,酒里面也不会掺水……”。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许三观进饭店时手拍桌子,在今天看来实在令人忍俊不禁,很普通的一个手势却起着不同凡响的作用,这个手语不仅是一个伴随性手语,还是一个示意性手语,此例中的手语惟妙惟肖,我们通过分析,可以得知,F(X):许三观手拍桌子;F(A):遮掩“穷”态。这也是一种双向性的手语形式,以至于饭店的伙计给他们提供的分量不会少,把一个小人物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拍拍桌子”就代表常进饭店,店里的伙计就不敢怠慢,在这种特定的语境中,我们透过小人物的举止形态可以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渴望与那些富贵者一般受到同等待遇,而不是一股穷酸气。

许三观为什么不用言语直接来表达自己经常出入饭店呢?估计真要讲出来才会让人笑翻,并且看不起他这个城里的“穷人”,所以透过手拍桌子间接表现自己是个“吃主”,是饭店的常客,伙计一看架势,也就七分不像三分神似地当个“吃主”对待了。虽然来客与伙计并不相识,没有共同的认知背景,但伙计可以通过当时具体的语境,加之自身地服务经验,明白客人的真正意图。这同时也体现了这种非语言符号表意的直接性,既不拐弯抹角,又能形象的表现自己,以便达到交际的目的。以上的例子中,均体现了手势语的特点,而形象性、表意直接性、双向性等特点表现尤为突出。人们所作出的手势也是千姿百态,使得交际活动变的更加有趣。

4.手势语隐喻语用策略

4.1手势语的语用功能

语言学家指出,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使用的语言常常是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这两种语言的混合体。一个人讲话时,除了发出分音节的有声语言之外,常常伴随着手势,还有眼色,还有面部表情,也许还伴随着身体的动作;所有这些动作,所有这些非语言符号,都为一个目的,充实有声语言的内容,使对方加强记忆和印象。①

在人类的交际传播活动中,非语言符号的功能决不亚于语言符号。据研究体态传播现象并将此类研究称为“身势学”(kinesics)的伯德惠斯特尔(Ray Birdwhistell)估计,在两人会话的情景中,有65%的“社会意义”(social meaning)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播的。手语就是通过人们在交际时不说话而用直接或间接的行为动作来叠积表现出来的。这种非有声语言的交际方法,是人类很重要的一种交际工具。研究表明,人类经常借助各种肢体语言符号表达自己的思想,其中手语的应用则较为广泛。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人类学实验室主持人贝尔纳.凯斯林主办的《手势与印象》中,他认为手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即使在传统文化受到威胁、自然环境遭遇破坏的情况下。手势仍可以生存。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通过手势,较完整地了解那些尚不为知的我们祖先的历史。

有声语言虽然有方便快捷、表达事物广泛、表达思想精细的一面,但也有着它本身永远都不可能克服的局限性,它会受到时间、空间和某些特殊场合以及不同交际对象的种种限制。这时候,手语便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手语直观形象,易于被人接受,省时省事,易看易学,不受或很少受国籍、民族、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辅助有声语言的顺利交际,常常使人有惬意开心、缩略简约、律动益智之感,使得文化传播手段获得了空前的活跃和发展,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和喜爱。

但我们必须明确手势语不能完全取替有声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它只是演示语言、补充语言、服务或配合语言,甚至有时它可以代替有声语言,有效的帮助人们表达思想感情,表达出口语无法表达的意思。手势语对人类有很多贡献,在 ①宁基《行为语言学》第28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交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促进了有声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了有声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协助了人类书面语言的形成,促进了行为语言的发展,加速了人类的成熟和进步,客观上也推动了人类的沟通交流。

手势语的使用相当灵活多变,可以应对同一语境下不同的表达方式,甚至在语境因素不固定的情况下,其灵活性也丝毫不会受到影响。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对手语所表达的意义进行诠释,也许理解正确,也许理解会有偏差,因为手语形式不固定,意义也是不确定的,就像针对某一句话,不同的人听来理解,或许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所以不强求人们一定搞懂各式手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同时,手语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文化品位、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体现了“语如其人”的深层意蕴。

4.2手势语隐喻的语用策略

任何一种沟通方式,不管是有声的还是无声的,运用的是语言符号还是非语言符号,都需要有一定的策略,抑或说话技巧。而所谓的语用策略则是指这样的一套说话策略,即说话时运用了它们便会使言语交际得体,它管辖交际如何巧,如何妙。

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最早指出,从非语言行为中所流露出的无意识冲动,经常显示在手的动作、位置和紧张程度上。许多人也认为,手是人体里仅次于面部表情的最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它具有眼神和表情无法比拟的优势,作为符号,它长于具体意思的表达,受到意识的驱谴,因而手势语隐喻的应用大致存在于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表达友好亲近之意

手势语言可以作为一种行礼语言,向人们友好示意,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手语符号。例如我们欢迎某个人时,喜欢用鼓掌来表示自身热烈的情感;而各国领导人互访时,也常常向前来欢迎的人们挥手致意。

第二,表达己意,方便沟通

聋哑人因为自身的先天障碍,无法正常与人进行沟通,但是他们,可以借助手势来参与人们的交谈,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第三,伴随言语,给人惬意感

手势动作的幅度较大,千姿百态,灵活多变,富于表现力,很能反映人的内心活动,表达和流露的情感比起打扮和表情来,要明显得多,一边讲话一边打手势在世界上几乎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它在比较嘈杂的环境中不受或很少受一些噪音的干扰。在强噪音的环境中,说话的声音再大也难以把意思表达清楚,这时手 势则能表达口语所无法表达的意思。而恩里克.科佩里亚斯则更具体地指出:“我们也习惯于在说话的同时比比划划,或者完全用手势来表达感情,有时一个温柔的爱抚盛过千言万语”。

但是,人们也必须在多数社交场合慎用手势语,毕竟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无论如何,爱指手画脚的人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示意作用,可要用得不当,就会适得其反,给人以轻率乱指点的印象,招致别人的反感,不会受到欢迎。例如在希腊,故意向别人伸出张开的手,表示的意思是用不吉利的动作侮辱别人。在法国,手掌向下招呼别人是看不起对方的意思。

因而,手的动作是内心情绪的自然和直接的流露,它能充分暴露一个人的性格、心情、内在素质、文化品位和思想斗争,反映截然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精神状态、不同的社会身份,有时还能反映人的职业范围特性、文化层次和道德修养。总之,手的动作可以向我们提供关于一个人的许多信息,能反映人的内心世界,能洞察人的许多隐含的丰富内涵和底蕴,使一个人的灵魂深处的想法暴露并具有可视性。

结 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语用学的视角对手势语隐喻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了以下的几点结论:

结论一:手势语这种非语言符号,和其它的语言符号一样,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不可或缺的语言。它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结论二:隐喻不仅可以通过有声语言来表达,而且也可以通过无声语言来表达。手势语就是一种无声的隐喻,是社会、认知、语言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结论三:手势语隐喻是具有双重性质的隐喻。在手势语隐喻的使用过程中,其既可以是死隐喻,也可以是活隐喻。

结论四:由于手势语隐喻的理解属于语用推理的范畴,因此手势语隐喻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它有着明显的动态性。

结论五:手势语隐喻的语用功能是多样化的,因此这也成为人们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频繁使用手势语隐喻的原因。

我们认为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手势语言这种无声的语言符号将会备受关注。在本文中,作者对隐喻和手势语言作了一番阐述,着重论述了手势语为何是隐喻,以及它是怎样被人理解的,同时对手势语隐喻的语用功能和语用策略也进行了分析,和以往语言学家的研究(大都在有声语言的背景下进行)不同,本文是对无声语言符号的一种很不成熟的尝试,相信以后定会有令人惊喜的新发现。希望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彭漪涟.马钦荣.逻辑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2 [2]宁基.行为语言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3]陈汝东.修辞学论文集(第八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顾嘉祖.陆升主编,郑立信副主编.语言与文化(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冯晓虎.隐喻:思维的基础,篇章的框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7]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 [8]陈嘉映.语言哲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 [9]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 [10]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1]熊中民.论说文章修辞[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6 [12]吴敬梓.儒林外史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2 [13]俞敏.俞敏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4] [英]罗宾斯(Robins,R.H.).李延福导读.普遍语言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 [15] 王健平.语言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11 [16]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

致 谢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做毕业论文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真正写起来,我才发现并非一件易事,当然大部分原因还是由于自身水平有限,所以写起文章来也举步维艰。本文写作幸得中文系文健老师的全力帮助,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开始尝试我曾经认为简单的事情,虽然文章还欠成熟,但是它是我第一次自己的“研究”成果,而老师也改变了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我也体会到自己独立去观察一些东西是多么有意义。文老师的这种育人理念对我以后影响很大,他让我觉得他不仅仅是一个育人的老师,更是我以后人生路上的朋友,能给我很多好的建议和帮助。将来,我也会走上教育岗位,我相信有了这次经历,我也会和老师一样对我的学生认真负责,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去学会思考,品尝自己成功的喜悦。

时光荏苒,我毕业在即,在这期间,父母永远是我人生路上的老师,他们一直在默默地支持我,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向父母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篇3:本刊正文中参考文献的标注规范

a. 薛社普等[1]指出棉酚从体内排泄缓慢。

b.麦胶敏感性肠病的发病有3种机制参与[2,4,5,6]。

c.间质细胞cAMP含量测定方法见文献[7]。

正文指明原始文献作者姓名时,序号标注于作者姓名右上角(如例a);正文未指明作者或非原始文献作者时,序号标注于句末(如例b);正文直接述及文献序号将之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时,不用角码标注(如例c)。

图中引用参考文献,按其在全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标注写在图的说明或注释中,图中不应出现引文标注。

篇4:浅谈专业文献阅读课程

鉴于专业文献阅读的重要意义,我们配合2009年郑州大学本科生教学计划修订,为考古专业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了“阅读与写作”课程。其目的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辅助专业主干课学习,通过若干专题文献的阅读,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考古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基本研究方法和一些较为前沿的理论问题。二是通过阅读和读书笔记撰写,了解专业文献的撰写方法和基本格式,初步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三是通过共同的阅读和课堂讨论,使学生接受较为集中的专业熏陶,从而更顺利地跨入专业之门。

鉴于教学目的和授课对象,我们在专业文献的选择上遵循了以下原则:一是覆盖面广。综合考古学的传统研究和新的动向,我们将阅读文献分为考古学文化、地层学与类型学、文化研究与器物研究、聚落考古、墓葬研究、风俗习惯与宗教观念、美术考古、田野考古报告等8个专题,基本涵盖了考古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二是兼顾前沿和经典。我们在各专题下设立核心文献和扩展文献,其中核心文献以新近学术论文为主,代表了该专业领域新近的研究动向和前沿;扩展文献则是包括早期经典文献在内的第二层次文献,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和更深入地学习。三是以研究案例为主,兼顾理论文献,并适当增加趣味专题。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大家阅读原初的研究文献,故而文献选择侧重于具体的研究案例,力图从具体研究案例中学习,增进对相关理论方法的了解。但是考虑到青年学生往往具有浓厚的理论兴趣,且好奇心强,对于有新意的研究有强烈的兴趣,我们在文献选择中亦兼顾了纯理论文献及有趣的专题文献,如对考古学文化、聚落考古、性别考古的理论探讨文献,以及有关拔牙习俗、古代妆饰、茶具酒具的文献。

本课程采取了课前阅读、课上讨论和课后撰写读书报告三结合的形式,可分三个步骤:一是课前阅读。由教师印制阅读资料,提前一周分发给学生。为了使阅读有针对性,还须拟定若干问题供学生阅读时思考,这些问题也是课堂讨论的提纲。为避免讨论流于空泛,所拟问题应紧扣材料,侧重论文的论证过程,围绕诸如论文的论据类别、论据的组织方式、论证逻辑、结论是否准确可靠等问题提出。二是课上讨论。作为讨论课,若要使每个同学都能充分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则分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每组人数应控制在4~6人。上课时,每组推举一人做主题发言,其余人可做补充发言。主题发言期间,其他同学若有问题,可随时提问,由发言的同学进行解答。三是课后撰写读书报告。每次讨论课后,教师安排大家根据讨论内容撰写读书报告,要求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规范地写作。读书报告的内容除对阅读材料作客观准确的总结外,应围绕若干相关内容进行分析、阐发。尤其鼓励围绕专题进一步查找、阅读其他文献,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经过两年教学,“阅读与写作”课程产生了较好的反响,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认识到,开设文献研读课不但要求教师有更广阔的视野、阅读面和鉴别力,还应该有灵活主持、耐心倾听、准确总结的技巧和能力,并且还要为课堂设计、批改读书报告付出更多的精力。

“德国教育之父”洪堡说:“大学生要学的不是材料本身,而是对材料的理解。”专业文献的研读过程是对专业研究的观摩和学习。通过文献研读、课堂讨论和读书报告的撰写,学生学习到的不仅是具体的知识,更多的是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对专业学术工作的深切感悟。具体的专业知识往往会忘记,但阅读的体验及从中获得的感悟将伴随一生。

篇5:参考文献在正文中的标注方法

(1) 按正文中引用的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方括号一般标注在所引用处的上角标位置。

(2) 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中

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

(3)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讫号“-” 。

示 例:张扬[1] 指出…… 李大飞[2-3] 认为……形成了多种数学模型[7,9,11-13]……

错误1:张扬[1] 指出…… 李大飞[2,3] 认为……形成了多种数学模型[7,9,11-13]……

错误2:张扬[1] 指出…… 李大飞[2],[3] 认为……形成了多种数学模型[7],[9],[11-13]……

错误3:张扬1指出…… 李大飞(2-3) 认为……形成了多种学模型(7,9,11-13)……

(4)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只须编1个首次引用时的序号;每次的引文页码不相同时, 将页码置于“”外(当“”在行文中时, 则页码置于“”的上角标处), 文献表中不再重复著录。

示例1:张柏根等[4]15-17……张柏根等[4]55认为…… 根据文献[4]101-105……

错 误:张柏根等[4]P15-17……张柏根等[4]P55认…… 根据文献[4]P101-105……

示例2: ……已有不少论述[1,3] [2]156-160 ……文献[2]199-201和[5-6]都指出……

作者-出版年制:

(略)

几种主要文献的著录格式:

本文主要介绍专著、专著中的析出文献、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专利文献、电子文献的著录格式。鉴于连续出版物作为整体在论著中很少作为文后参考文献引用,本文不作介绍。

(1)专著

指以单行本或多卷册形式在限定期限内出版的非连续出版物,包括图书、古籍、学位论文、技术报告、会议文集、汇编、多卷书、丛书等。其著录格式为:

[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电子文献必备,其他文献任选)].其他责任者(任选).版本项.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引用日期(联机文献必备,其他电子文献任选)].获取和访问路径(联机文献必备).

(后面几种文献著录格式中,圆括号中的说明文字与此相同.)

示例:

[1]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 广西自然保护区[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85-90.

[2] 霍斯尼. 谷物科学与工艺学原理[M]. 李庆龙,译. 2版. 北京:中国食品出版社,1989:15-20.

[3] 孙玉文. 汉语变调构词研究[D].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4] 王夫之. 宋论[M]. 刻本. 金陵:曾氏,1865(清同治四年).

[5] 赵耀东.新时代的工业工程师 [M/OL]. 台北:天下文化

出版社. 1998 [1998-09-26]. 一 newie.htm.

[6] 全国信息与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出版物格式分委员会. GB/T 12450—2019 图书书名页[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9.

[7] 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 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M]. 2019版.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299-307.

[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ctors regulating the immuneresponse:report of WHO Scientific Group[R]. Geneva:WHO,1970.

[9] PEEBLES P Z, Jr. Probability, random variable, and random signal rinciples[M]. 4th ed. New York:

McGraw Hill, 2019.

(2)专著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 析出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 专著题名.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的页码[引用日期]. 获取和访问路径.

示例:

[1] 白书农. 植物开花研究[M]∥李承森. 植物科学进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146-163.

[2] WEINSTEIN L, SWERTZ M N. Pathogenic properties of invading microorganism[M]//SODEMAN W A, Jr, SODEMAN W A. Pathologic physiology: mechanisms of disease. Philadephia: Saunders, 1974:745-772.

[3] 韩吉人. 论职工教育的特点[G]// 中国职工教育研究会. 职工教育研究论文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90-99.

(3)期刊、报纸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 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页码[引用日期]. 获取和访问路径.

示例:

[1] 张旭, 张通和, 易钟珍,等. 采用磁过滤MEVVA源制备类金刚石膜的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8(4):478-481.

[2] 周桂莲,许育彬,杨智全,等. 认清市场形势 化解“学报情结”:我国农业学报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 编辑学报, 2019, 17(3):209-211.

[3] 傅刚,赵承,李佳路.大风沙过后的思考 [N/OL]. 北京青年报,2019-04-12 ( 14 ) [ 2019-03-06 ]. com.cn/Bqb/20190412/B/4216%5ED0412B1401.htm.

(4)专利文献

[序号] 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 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文献类型标志]. 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 获取和访问路径.

示例:

[1] 刘加林.多功能一次性压舌板:中国, 92214985.2[P]. 1993-04-14.

[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方法:中国,01128777. 2[P/OL]. 2019-03-06 [2019-05-28].

;leixin=0.

(5)电子文献

凡属电子图书和电子图书、电子报刊等中的析出文献的著录格式分别按2.3.1~2.3.4节中的有关规则处理。除此而外的电子文献的著录格式如下:

[序号] 主要责任者. 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示例:

[1] 萧钰. 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 . (2019-12-19) [2019-04-15]. http:∥/news/201912190019. htm.

篇6:文献阅读报告正文

1(空一格)×××××(章名称)

(小三号、黑体、居中)

1.1×××(四号、黑体、顶格)

×××××××××××××××××××××××××××(正文,小四号、宋体)

1.2×××(四号、黑体、顶格)

×××××××××××××××××××××××××××(正文,小四号、宋体)

1.2.1×××(小四号、宋体,加粗、顶格)

×××××××××××××××××××××××××××(正文,小四号、宋体)

(空一行)×××××

2.1×××(四号黑体)

×××××××××××××××××××××××××××××××××

„„

参考文献(四号、黑体、顶格)(另起一页)

[1] ······

[2] ······

附录X:(三号黑体,居左顶格,X表示1,2或一,二等)(另起一页)

×××××(小四号宋体,行距18磅,下同)××××××××××××××××××××××××××××××××××××××××××××××××××××××××××××××××××××××××××××××××××××××××××××××××××××××××××××××××××××××××××××××××××××××××××××××××××××××××××××××××××××××××××××

致谢(另起一页)

(“致谢”二字中间空两格、四号字、黑体、居中。内容限1页,采用小四号宋体。段前一行,段后一行)

×××××××××(小四号宋体,行距18磅)×××××××××××××××××××××××××××××××××××××××××××××××××××××××××××××××××××××××××××××××××××××××××××××××××××××

举例如下:GPS控制网的建立

1.1 概述

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建立的测量控制网称为GPS控制网。GPS控制网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

1.2 GPS控制网的技术论文

1.2.1 概述

徐州市位于······,该市现有稳定的GPS控制网。中国矿业大学位于······ 1.2.2 作业依据

·······系统相关技术分析

2.1 XML技术

网络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单靠TCP/IP协议、OSI七层模型、光缆、Unix 和Windows主机······.2 XML概述

XML是一种类似于HTML的标记语言。它是互联网联合组织(W3C)定义的一组规范,以便于软件开发人员和内容创作者在网页上组织信息,其目的不仅在于满足不断增长的网络应用需求······

参考文献:

[1] 华罗庚,王元.论一致分布与近似分析.中国科学.1973(4):339-357 [2] 李明.物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58-62

[3] 许家林.岩层移动与控制的关键层理论及其应用[博士学位论文].徐州:中国矿业大学,1998

[4] Borko H,Bernier C L.Indexing concepts and methods.New York:Academic Pr,197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监督局.GB3100-31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北京:中国

标准出版社,1994-11-01

······

只列出作者直接阅读过或在正文中被引用过的文献资料。引用他人成果,在引文前后必须加双引号,并标明序号,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参考文献中先列出直接引用过的资料,再列出直接阅读过且被参考的资料。参考文献要另起一页,一律放在正文之后,不得放在各章节之后。

根据《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的要求书写参考文献,并按顺序编码制,作者只写到第三位,余者写“等”。

几种主要参考文献的格式为:

专(译)著:作者.书名(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连续出版物:作者.文题.刊名.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论 文 集:作者.文题.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学位论文:作者.文题[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授予单位,授予年

技术标准:发布单位.技术标准代号.技术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

举例如下:

„例文‟ 在出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说中,吉尔曼阐述了自己的英才主义教育思想:“最慷慨地促进一切有用知识的发展;鼓励研究;促进青年人的成长,促进那些依靠其能力而献身科学进步的学者的成长”[1]。吉尔曼按照这一思想,在长达25年的校长任期内,把研究生教育放在首位,并全力以赴地发展科学研究,取得了堪称辉煌的办学成就。据1926年的调查统计,当时每一千位著名的美国科学家中,就有243人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毕业生 [2]。

参考文献(四号、黑体、顶格)

[1] 贺国庆.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66 [2] 陈树清.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其特点.外国教育动态,1982,(1):28-30

其它几种参考文献的格式为:

[3] 许家林.岩层移动与控制的关键层理论及其应用[博士学位论文].徐州:中国矿业大学,1998

[4]Borko H,Bernier C L.Indexing concepts and methods.New York:Academic Pr,197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监督局.GB3100-31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北京:中国

标准出版社,1994-11-01

说明:以上序号用中扩号,与文字之间空一格。如果需要两行的,第二行文字要位于

序号的后边,与第一行文字对齐。中文的用五号宋体,外文的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⒏ 附录

另起一页。附录的有无根据毕业设计(论文)的情况而定。⒐ 致谢

上一篇:卫生院门诊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幼儿园小班美术公开课教案《糖葫芦》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