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负迁移对汉译英的影响范文

2024-05-24

词汇负迁移对汉译英的影响范文(共4篇)

篇1:词汇负迁移对汉译英的影响范文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谁能给苔丝提供一段真正的婚姻?—浅析《德伯家的苔丝》的婚姻观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两个概念的区别研究:以公示语为例 艾米丽•狄金斯诗歌死亡主题分析 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

D.H 劳伦斯《盲人》中的人文主义研究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爱情观

《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以人物名字为例 守望何物--《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困惑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高中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英文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写作原则 浅析《心是孤独的猎手》的精神隔绝主题 中英寒暄语的对比与研究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歌的解读

功能视角下商务英语合同英译汉的技巧探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分析 The Great Gatsby and the American Dream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辩证论视域下神似与形似的相互关系研究

从阿里巴巴BB电子商务平台论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 On Social Function of English Euphemism Expression 从自然主义的角度探讨《名利场》中利倍加的奋斗与失败 英语幽默语的语用研究

霍桑在《红字》中对人的罪恶的探究

“It be Adj of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语义的构式语法研究

浅析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以汤亭亭的《女勇士》为例 从中西文化对比看英文电影字幕翻译

简析狄更斯《远大前程》中的浪漫主义特征 中美大学生请求语策略对比研究 英语写作中教师的书面反馈

十九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的生成语境与基本特征 The Study of Chinese Body Language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American Marital Status on the Christian Views of Marriage “理想化”和“反理想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题辩析 空间介词在英汉时间表达中的隐喻性用法对比研究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英语习语非稳定性结构特征研究

《野性的呼唤》和《老人与海》的对比研究

从《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浅析海明威的战争观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赏析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玛姬的性格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文化差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 美国个人主义和中国集体主义的对比与分析 《达洛维夫人》死亡意识解读 骑士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习俗

浅谈《永别了,武器》中的感伤主义 《嘉莉妹妹》之女主人公新女性形象分析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分析 论商标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合作原则 海明威的女性主义思想

浅析《飘》中女性主义的萌发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重生

《双城记》与《呼啸山庄》的家庭主题对比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比较 外语学习中学习动机的影响

空间介词在英汉时间表达中的隐喻性用法对比研究 斯蒂芬•金《绿里奇迹》中对人性的分析

论《蝇王》中的“性本恶”思想及人类文明的危机 英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及其文化内涵分析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Analysis on Earnest Hemingway’s Doom Consciousnes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雅诗兰黛在中国成功原因的分析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看女性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英文商业广告中的常用修辞格--以《商业周刊》为例 从合作原则分析《生活大爆炸》中字幕幽默的翻译 论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有效沟通

浅析哈代的悲观主义哲学对徐志摩诗歌创作之影响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

刘易斯小说《巴比特》中的都市景观和人物描写分析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 论《苏菲的选择》中的悲剧性冲突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分析 浅析公示语的翻译

高中英语词汇课堂教学策略

中式思维模式对初中生英语写作的影响

论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及其翻译策略—以《高级英语》第二册为例 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开题报告+论)《理智与情感》中埃莉诺的性格简析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 88 Teleology, Religion and Contexts 89 基于关联理论的英式幽默研究--以《哈利•波特》为例 90 城市公共标识翻译技巧及问题分析

What to Love and Hate ----o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92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小品“卖拐”中的幽默 93 伯莎梅森形象分析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The Importance of the Application of Kinesics in English Classes in Primary School 96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对比研究

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注定的女性悲剧命运 98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扮男装现象 99 科技英语长句的结构分析与翻译 100 从“动态对等”看品牌名的翻译

海明威心中的完美女性――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形象 102 论模糊语言在广告英语中的功能与运用 103 文明的樊笼—解读《野性的呼唤》

理智的喜剧,情感的悲剧析《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观

On the Conceptual Blending of Business English Word Chunks and Their Translation 106 浅析中美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 107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

An Analysis of Gothic Features in Poe’s The Cask of Amontillado 109 浅析文化因素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110 戏仿和影射—《洛丽塔》中的互文性 111 从《老人与海》中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 112 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

悲剧的幕后黑手——《美国的悲剧》浅析

An Analysis of the Fatalism and Pessimistic View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15 英语中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主要神祇姓名词汇的认知探索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小妇人》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I” and Rebecca--A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of 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Rebecca 118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浪漫主义解读 120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中式菜肴的英译

文化杂糅背景下的身份诉求——解读奈保尔的《半生》 122 从跨文化视角看文化定势及偏见在非言语交际中的影响 123 Scarlett’s Pragmatism in Gone with the Wind 12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25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商务沟通中的委婉语

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对文学的影响——以白衣女人为例 127 笛福《鲁宾逊漂流记》中鲁宾逊形象解析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佩克拉的悲剧成因研究

论“迷惘的一代”告别“美国梦”——浅谈《永别了,武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130 身势语在演讲中的重要性和运用研究

汉英道歉语回应之比较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温和的反叛者——论《小妇人》中的女性群像 134 论英语习语的语言和文化功用

灰姑娘文学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研究 136 从语体学论《一九八四》中的反极权主义 137 回译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

论《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误读 139 英语委婉语的特点及运用 140 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 142 衔接理论在科技语篇英译汉中的应用 14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44 美国英语新词汇特点

用功能对等原则分析广告标语的英汉互译

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研究《金锁记》的翻译策略 147 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148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从性别歧视浅析两位复仇女性之困境——美狄亚及莎乐美 150 旅游资料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151 《奥罗拉•李》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152 《红字》中对自由的求索

153 《时时刻刻》中女性自我构建的研究 154

155 英语汉源借词研究

156 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57 从《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158 解析《诺桑觉寺》中凯瑟琳的自我成长 159 分析嘉丽妹妹性格变化的原因

160 从后殖民主义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成功 161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社会化及人的进取精神 162 论性别歧视

163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象征手法解析 164 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165 女性主义视角下《小妇人》中四姐妹的人物分析 166 宋词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167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奥兰多》 168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问题探析及对策 169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

170 用批评性语言分析中美主要矛盾

171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 172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 173 动物习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174 论象征在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

175 消费文化理论视角下的《嘉莉妹妹》 176 中英颜色词的比较

177 《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命运分析

178 增译法在《水晶宫》英译汉翻译中的应用 179 基于作品人物浅析菲茨杰拉德 180 《青春》中的孤独主题分析

181 继承与颠覆—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模式 182 从《红楼梦》两个译本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18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4 《洛丽塔》悲剧结局因素探析

185 耐克公司Ps营销策略对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启示

186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 187 从感观的角度看汉语外来词的翻译

188 归化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融合应用——评《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习语 189 从《杀死一只知更鸟》看家庭教育学 190 语境与商务英语信函写作

191 《都柏林人》的“顿悟”手法解读

192 从原型批评理论来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原型 193 中美在非正式时间方面文化差异的研究 194 中西方常用标语分析

195 《白鲸》主人公亚哈的悲剧性格分析

196 论《暮光之城•暮色》中英译汉的词类转译 197 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特点研究 198 论中西方建筑风格的文化差异 199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研究

200 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扮演的角色

篇2:词汇负迁移对汉译英的影响范文

一、“语言迁移”及“负迁移”

“迁移”一词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被引进语言学领域之中,用于研究母语对于而语习得的影响。当时人们假设不一,但是已有一些初步的结论:母语对二语习得肯定有影响,这种印象的过程被称作“语言迁移”。1随着研究的发展与深入,语言迁移方面成果颇丰。对比分析理论派代表Robert Lado认为语言迁移有正负之分,当本族语言与目的语的语言习惯相同或者相似的时候会出现“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反之,当本族语的语言习惯和目的语不同时,学习者会把本族语言的使用习惯迁移到目的语中形成干扰。这种干扰就是所谓的“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2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语言迁移”现象无处不在。

二、母语“负迁移”在汉译英中的表现

相对于英译汉而言,汉译英时,母语负迁移现象尤其突出,可以从词法与句法两个方面的三处细节举例分析:

(一)词义:

Peter Newmark指出,在翻译实践中,篇章是最终的考核质量的单位,句子是基本的操作单位,大部分的难题都集中在词汇单位,一虽小,却能体现出译者对原文整体的、宏观的理解与把握。一词多义的现象在汉语中是很普遍的,因此必须根据语境确定其正确含义再来翻译如:

英俊胜利的登上了小岛。

1、The British army climbed onto the island successfully.

2、The British army landed on the island successfully.

“登”一词既有“爬、攀登”之意,又可理解为“登陆”之意。从本句的上下文来看,“登”这个动作的施动者是军队,对象是小岛而不是高山,“登上”意为“登陆、上岸”,应译为land on, 而非climb onto。事实上,相同的指称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往往以不同的语言形式出现。如果全然不顾改指称意义而在译语中地道的表达形式而望文生义,逐字死译,这是不足取的。

(二)搭配:

在汉英翻译中,由于词语的配不当而产生大量的“假朋友”。译者只有真正掌握汉英两种语言,熟悉其固定的词语搭配模式和地道的表达习惯,才能更大限度的地避免因为搭配不当而导致的误译。下面对“大”的翻译就可以略窥一二:

大雨:heavy rain大风:strong wind大雾:thick fog同样表示一种天气状况的严重程度严重,却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或许只会在负迁移的影响下使用big,又或许由于已知的heavy rain而肆意造出heavy wind、heavy fog这样的短语。这是我们应该做到“跳出词语字面意义的窠臼”用符合译入语惯用法加以表达。3

(三) 语序:

语序指句子成分的排列词序,它是词语和句子成分之间关系的体现。英汉语在语序方面的共同点是都使用了“主语+谓语+宾语”或者“施事+行为+受事”基本语序,如汉语中老子的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英语中Francis Bacon的“Crafty men condemn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就是基本语序的典型。但是这两种语言在灵活性和定语、状语等次要成分位置是有差异的,下面以状语语序为例,汉语状语的位置一般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呈“主语+状语+谓语+宾语”的模式;英语状语一般出现在宾语后的句尾,呈“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的模式,按照这个模式,“我们明天早上九时动身。”将译为“we are going to start at ninetomorrow morning.”

三、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

以上只是母语负迁移影响下常见的几个例子,事实上在汉译英实践中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是极其常见的。笔者认为,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根本上导致了母语负迁移的现象。正如连淑能教授在研究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中提及的:汉语的这些背景是儒、道、佛的悟性,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意合法(parataxis),重意义组合而轻视形式结构,让读者和听者领悟其中的意义和关系。与之相对,英语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开创的严密的形式逻辑, 以及16至18世纪风行欧洲的理性主义,其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形合法 (hypotaxis) , 重形式结构协调, 让读者和听者分析其中的意义和关系。4如此看来,我翻译过程中我们要对比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异同,特别是了解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这是减少和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重要举措。在汉译英翻译之中,首先要认清中国人与英美人的思维方式特点及在语言上的不同表现形式,努力透彻理解汉语原文,使英文符合英美人的表达习惯,让翻译取得较为令人满意的效果。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必然途径,要使得中国文化享誉世界,并不断发展就必须要走出去,汉译英的翻译质量决定了文化交流的成败。要做好汉语英译,必须要从母语的不良影响中跳出来,摆脱母语负迁移的不良影响,这是我们每个译者必须要时刻注意的问题。坚持换个思维思考,我们必然会做得更好。

摘要:母语负迁移现象一直存在与汉译英的过程之中, 好的译者应该克服其影响, 从母语中跳出来, 用译入语目标人群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表达。本文就母语负迁移的概念、现象及产生原因做了深入分析, 对中国文化走出去, 即汉译英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思维方式,汉译英

参考文献

[1]、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课上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4) :24-27.

[2]、La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Applied Linguisticsfor Language Teachers[M].Michigan:University if Michigan, 1957.

[3]、陈宏薇, 李亚丹主编.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主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06

篇3:论汉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汉语负迁移 翻译 影响

【Abstract】When a student learns a second language,his knowledge of his mother tongue would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his learning of a second one.This negative influence aroused b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other tongue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is called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Translation not only changes a language into another,but also transfers a culture into another.Therefore,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prevails in translation.This article i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on translation in terms of vocabulary and syntax and to propose some methods to eliminate negative transfer.The most important method is to study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well and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so as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transfer deliberately.

【Key Words】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Translation; Influence

一、引言

在外語习得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现象。早在1957年Lado首先提出了语言迁移理论。他认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普遍依赖母语,并经常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与母语相关的文化迁移到外语学习过程中。根据语言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母语由于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汉语与英语差别甚大,前者属于汉藏语系,后者属于印欧语系。从造字构成,发音到文化,两者都相差甚远。翻译更是涉及到两种文化的传播,因此汉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很大。受汉语负迁移影响,学生经常翻译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句子。本文选取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翻译错误,从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分析汉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并提出解决办法。

二、词汇方面的影响

从词汇的角度来看,汉语迁移对翻译影响就是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词。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往往是记住它的中文意思。但是英语一词多义的情形很多。一个单词既可以作动词,又可以作名词,也可以做形容词。直接记住单词的汉语意思,并不能了解这个单词的用法。比如“contact”,学生记住它的意思是“接触”。但是从这个词的汉语意思来看,并不能区分这个是动词的“接触”还是名词的“接触”。还有的单词同其他单词组合到一起,就成了一个固定词组,意思远不是几个单词简单合在一起的意思。而学生在翻译的时候就是直接将对应的汉语罗列出来,生搬硬套。比如

例1原文:Just between you and me that man is crazy.

译文:在你我之间的那个男人疯了。(误)

译文:我偷偷告诉你,那个男人疯了。(正)

例1中的单词每个都很简单,于是学生翻译的时候,就把每个单词对应的汉语意思罗列出来,造成上面的翻译错误。Just between you and me类似一个固定的词组,有它自己的意思。它的意思是,“你我私下里说,不要告诉别人”。所以例1的正确翻译应该是“我偷偷告诉你,那个男人疯了。”

例2原文:She goes to work by tube.

译文:她乘管道去上班。(误)

译文:她搭地铁去上班。(正)

学生把by翻译成乘,tube翻译成管道,于是by tube就是乘管道。关于by tube这个词组,只要去查一下词典就会知道,它就是by subway乘地铁的意思。

例3原文:There is egg on your nose.

译文:你的鼻子上有个蛋。(误)

译文:你出洋相了。(正)

虽然查不到egg on your nose的信息,但是网上可以查到egg on your face的意思,If someone has egg on their face,they are made to look foolish or embarrassed.[3](让某人出洋相)。由此可以将例3翻译出来。

例4原文:The new proposals would absorb $80 billion of the federal budget.译文:这些新提案将吸收800亿元联邦政府预算。(误)

译文:这些新提案将耗费800亿元联邦政府预算。(正)

如果查英汉字典,absorb确实有“吸收”的意思。那为什么此处不能将absorb翻译成“吸收”呢?学生刚接触翻译的时候,往往总是将各个单词常用的意思拼凑在一起,以为这就是正确的翻译。但是他们很少会再停下来,仔细想一想,在汉语的表达中,有没有“吸引预算”这个搭配。

字对字的翻译是学生最常使用的语言策略。不可否认,英汉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某些时候,可以使用字对字的翻译策略——直译。但是这种策略并不适用于任何情况,比如例1,2,3这种情况。这三个例子的错误在于学生没有去查相关的资料,而是把记忆中的知识拿出来生硬地套在一起,因此闹出笑话。而对于例4出现的错误,学生并没有深思汉语搭配方面的问题。

针对此种错误,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应该勤查资料。碰到觉得怪异的地方,一定要查词典,或者上网,把相应的意思弄懂。上文提到的三个例子的错误翻译明显就有逻辑问题。养成查资料的习惯只是一个方面。其二,学生应该扩大知识面,多阅读英语原文书籍,报刊,杂志,多接收英语源语的信息,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从而消除汉语的负迁移影响。

三、句法方面的影响

从句法角度来看,母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在于学生经常按照汉语的语序来翻译英语。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汉语和英语在句法方面的区别,汉语的结构就像是竹子,是一节接着一节的,而英语的结构则像大树,有主干部分,有支干部分。汉语的结构比较松散,而英语结构相对紧促。在英翻漢时,面对复杂英语句子,有的学生甚至无法将英语的主干找出来,更谈不上将这个句子翻译出来。而在汉翻英时,太过松散的汉语结构,使得学生在翻译成英语的时候经常会漏掉重要的成分,而导致错误。

例5原文:The woman whom we thought to be her turned out to be her sister.

译文:我们以为那个女人是她本人,结果居然是她妹妹/姐姐。(正)

whom we thought to be her这个定语从句是整个句子的支干部分,但是学生无法处理好它的位置,按照汉语的说话习惯,词序不做任何调整,结果就是译文怎么也说不出来。

例6原文:这个工厂的产量比那个工厂少。

译文:The amount of the product of this factory is less than that factory.(误)

译文:The amount of the product of this factory is less than that of that factory.(正)

英语语言有很强的逻辑性,在进行比较的时候,一定是两者之间具有可比性。例5原文是拿两个工厂的厂量进行对比,由于汉语松散的结构,原文漏掉了“那个工厂的产量”。于是学生翻译出来后,就变成了一个工厂的产量和另一个工厂进行对比,逻辑上就错了。正确的译法是要将汉语中省略掉的部分补充出来。

例7原文:She doesn’t like drinking tea any more than I do.

译文:她并不比我更喜欢喝茶。(误)

译文:她和我同样不喜欢喝茶。(正)

此处的错误在于生搬硬套more…than(比……多),而没有把译文组织成符合汉语说话人习惯的语言,也就是带有翻译腔。

例8原文:I bought her a basket of eggs.

译文:我买了她一篮鸡蛋。(误)

译文:我给她买了一篮鸡蛋。(正)

原文同错误的译文的结构都是动词跟双宾语的情况,但是将错误的译文反译成英语,则是I bought a basket of eggs from her.此处的错误原因在于学生按照英语的语序从头到尾翻译成汉语,而忘记buy这个单词的用法:buy sb sth表示给某人买了什么。

针对句法方面的问题,学生首先应该扎扎实实学好英语和汉语的语法,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进行英翻汉时,先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思考,分析句子结构,把句子的主干部分,支干部分找出来,再按汉语的行文方式把译文表达出来;而进行汉翻英,先用汉语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找出句子主要的、次要的动词,再用英语的行文方式将译文表达出来,对于汉语中最主要的动词,用英语的主句表示,而其他动词则用从句或词组表示。

四、结语

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差异很大,受汉语思维模式以及用语习惯影响,学生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汉语负迁移影响。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认为只有学好了英语,才能正确地将英语翻译成汉语或者将汉语翻译成英语。因此,他们进入大学后只阅读英文原著,背诵英文诗歌,尽一切办法提高英语水平。很少甚至从没想过汉语水平也是需要提升的。有多少英语专业学生会去花时间阅读中文名著、朗诵中文诗歌?结果有的学生是英语没学好,汉语也忘得差不多。结果是他们的翻译有时却令人哭笑不得。要提高翻译能力,英语专业学生应该重视汉语知识的积累。消除汉语负迁移影响,不是加大对第二语言的训练就能消除的。应该双管齐下,充分对比了解汉语和英语的区别,才能下意识地避免汉语负迁移的影响。英语专业学生应该多阅读英文源语资料,同时也不要忘了培养中文语感,免得翻译出来的英语不像英语,汉语不像汉语。

参考文献:

[1]郭妍.母语负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科教导刊.2014(11):145.

[2]余瑞瑞.浅析母语迁移对翻译的影响[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103-105.

[3]Idiom Definitions for“Egg on your face”[EB/OL](2015-8-16)http://www.usingenglish.com/reference/idioms/egg+on+your+face.html.

[4]成昭伟.张思永.望文生“译”:英汉翻译中的“假朋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5]Joan Pinkham.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基金项目】湖南工学院2014年院级科研资助项目(HY14023)。

篇4:词汇负迁移对汉译英的影响范文

汉英双语在句法生成、句法结构还有表现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学生由于受汉语思维的影响, 容易犯一些非常可笑的错误, 例:

Day day study. (1)

I very like English. (2)

He is rare to go out at night. (3)

错误的来源归根结底在于汉语学习对英语的负迁移, 学生没有掌握汉英语言的基本差异。汉语的语法是隐含的, 词类不具备显示自己词性的功能, 而英语的语法是外显的, 词类可以显示自己的词性。学生不能准确地分析句子的主要成分, 就按照汉语的思维译成相应的英语。所以就造成上述的错误。

如果要能准确地汉译英, 首先得弄懂汉语的意思, 因为汉语不具备标识句子主要成分的功能, 所以把握句子的主要成分就显得尤其重要。如例 (1) , “天天学习”, “天天”虽然是名词, 但并不是主语, 而是状语。如果不能把握汉语的中心意思, 就很难作出正确的翻译。例 (2) , “我非常喜欢英语”, 在汉语中用“非常”, 但在英语表达中是副词作状语, 只能用very much, 置于动词谓语的后面。 (3) 句中, “很少”是指“他晚上出来”这件事, 而不是指“他”, 译者没有把握中文的本质意思, 所以造出如上错句。汉语语法是隐含的, 所以有时句中的主语和句式是隐含在内部的, 不外显。在翻译时, 必须把句子的主语发掘出来, 准确地译出。下文从七个方面阐述如何把握汉英语言的差异, 从正迁移角度提高大学生的汉译英水平。

1.主语的隐含

(1) 学而不思刚罔, 思而不学则殆。

Those who study without thinking may get puzzled;those who think without studying may be in danger.

(2) 扩大对外开放程度,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China plans to open further and expand the level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汉语的句式经常是隐含的, 所以要译者研究找出后译出。隐含部分如果不把它们译出, 句子就没有主语, 模棱两可。

2.句式的隐含

(1)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If one knows himself and others, he won’t be defeated in many battles.

原句中是看不出条件状语从句的句式的, 但译成英语时必须把它增补出来准确地译出。

(2) 古者言之不出, 耻躬之不逮也。

The ancient people may not say something easily because they will feel ashamed of the unconformity between their actions and words.

3.主语和句式的隐含

(1)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If the potentate is in the straight, the subordinate will carry them out without being commanded;if the potentate isn’t in the straight, the subordinate won’t obey them after being commanded

这种条件句必须准备地译出, 否则就会曲解句意。这里隐含语句中的句式和主语, 如果不增补出, 就不会给读者一个清晰的意思。

(2) 不能以礼让为国, 如礼何?

If the politeness can’t be used to govern the country, how can it be carried out?

4.语态的隐含

(1) 道不同, 不相为谋。

The one holding the different ideas can’t be consulted and communicated.

(2) 我国各族人民每年都要热烈庆祝十一国庆节。

National Day is enthusiastically celebrated on Oct.1 by the Chinese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every year.

本句中的主语是“我国各族人民”, 但其真正强调的是国庆节。仔细理解后, 翻译时用被动语态, 因而调整语序, 加上“day”作主语, 把原句中的主语置于句末。

(3) 应当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firmly carry out the basic state policy of family planning.

原句中没有形式上的主语, 只有隐含的主语“我们”, 但是译文根据语义, 强调的不是人而是行为, 因而加上了一个主语efforts。细读这句话后发现是被动意义, 所以采用被动语态。

(4) 将来会生产出小得可以放在口袋里的计算机。

In the future, computers would be developed which would be small enough to carry in the pocket.

细读此句, 发现其重点是说一种计算机。虽然原句中“计算机”被放在句末, 但我们可以确定它是译文的主语, 是要突出的话题。所以要调整语序, 把主语增补出来, 即把“计算机”置于句首, 确定了本句的结构。

划线部分都是改变后的更准确的语态句式, 更符合语言习惯。

5.主语的合并

在汉语中, 句子的主语不仅句法功能弱, 而且有时会有多个主语, 在翻译时常可通过合并来确定主语。这也是源于汉语的准确理解, 实现正迁移。例:

(1) 我访问了一些地方, 遇到了不少人, 要谈起来, 奇妙的事儿可多着呢!

There are many wonderful stories to tell about the places I visited and the people I met.

原句中主语有两个, “我”和“事儿”。通过合并, 确定“事儿”成了主语。

(2)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 历经艰辛, 无数先烈前赴后继, 终于推翻帝国, 建立民国。

After going through untold hardships during which countless revolutionaries unflinchingly laid down their lives, the Kuomintang founded by Dr.Sun Yat-sen finally overthrow the monarchy and established the republic. (张培基译, “廖承志致蒋经国信”, 载《英译中国现代散文》)

原句中的主语有“孙先生”, “无数先烈”, 合并后成为一个原来作宾语的“国民党”。用它来作主语, 意思更加清楚明了。

6.其他成分转换成主语

(1) 河畔长着青草绿树。

The grass and trees are green by the riverside.

原句中主语是“河畔”, 在汉译英后转换成状语, 而原句中的宾馆却转换成主语。

(2) 一年来开展的声势浩大的“严打”斗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The past year has witnessed fairly good results in the largescale struggle to severely crack down on criminal activities.

原句中的“一年来”是充当状语的, 在译文中转换为主语。通过这种成分的转换, 更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

7.无灵主语的使用

汉译英时, 为了使其更加地道, 有一个好办法就是使用无灵主语。例:

(1) 一看到那颗树, 我就会想起童年的情景。

The sight of the big tree always reminds me of my childhood.

(2) 他们派来的工程师迅速到达, 并检查了所有的设备, 工厂很快恢复了生产。

The quick arrival of the engineers sent by them and their careful examination of all facilities brought out the very speedy restorations of the factory’s production.

汉语的隐含性造成汉语的主谓宾分辨率很低, 模糊性突出, 英语刚好相反, 可以清楚地看出主谓宾。汉语的意合重于形合, 英语则形合重于意合。汉语是靠意义来粘合句子, 而英语是靠形式来连接的。

参考文献

[1]姚本先, 江立成, 何更生.高等教育心理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6.

[2]刘宓庆.汉英对比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1.8.

[3]朱徽, 刘丽华, 任军.罗列[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11.

[4]《中国翻译》编辑部编.中译英技巧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2.

上一篇:能源合规性评价报告下一篇:直面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