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胜于言英语范文

2024-05-02

行胜于言英语范文(精选9篇)

篇1:行胜于言英语范文

The sentiment behind the saying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is expressed in many cultures.There are certainly references to sayings like it in antiquity,but it may have been first expressed in English in the 1700s.The first reference in English very similar to it is in the book Will and Doom,written by Gersham Bulkeley in 1692,who speaks of actions 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words.”

The basic idea of Bulkeley’s,which was not new in expression,is that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as a greater determinant of behavior and character.People can say anything,but when what they say and do are contrary,it’s easier to judge by what is done instead of by what is said.The phrase “saying one thing and doing another,” is related to this idea.

Another way of looking at this old saying,“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is as a guide for how to live life.Actions should meet verbal obligations or sentiments,and they should not contradict them.If a person constantly talks about the plight of the poor but never thinks of donating to a charity or in any way mitigating that plight,their words have a hollowness or empty quality.

Similarly,when people ascribe to certain belief sets,like various religions,that emphasize humility,but then do not act in a humble way,their actions are more telling than their professions of faith.The car with the bumper sticker “What would Jesus Do?” that cuts a person off and drives recklessly is sending a dual and contradictory message.St.Francis noted this in particular when he suggested that people preach the gospel but “use words if necessary.” His idea is that preaching could be active instead of verbal,and that words were secondary to action,and could be expressed in the common phrase,“practice what you preach.”

There is actually legitimate and ongoing scrutiny about whether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all of the time and in all places.Words are important,and people do listen to them.They don’t always wait to judge whether words are backed up with action,though this might be the wiser course.

Words certainly have the capacity to harm or elevate,and they may sometimes speak louder than actions.Even in ancient Greece,Plato was strongly against the Sophist teaching of rhetoric because it might be used in immoral ways to convince people to think in unethical ways or draw false conclusions.Some of his contemporaries,like Isocrates,stressed that the power of language had to match the power of morality,and that rhetorical language should only be used in an ethical manner.Isocrates also embodied the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philosophy,and very much used his rhetorical skill to attempt to bring about unification of Greece by frequently writing to Grecian leaders of city-states to plead for this.

In one form of journalism,called “gotcha journalism,” writers and newscasters attempt to catch people either contradicting themselves with other words,or acting in a manner inconsistent with what they’ve said.Gotcha journalism has certainly become easier with the Internet,since people can search anyone’s words and find out if they’ve matched actions,and it’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ommon for the average citizen to perform these kinds of searches,especially on politicians or well-known figures in the media.It’s not always known whether actions or words become the determining factor in the popularity of celebrities or politicians; despite actions to the contrary,sometimes words win,and persons not entitled to popularity retain it because of their skill with language or other forms of appeal.It appears Plato’s concern about rhetoric is occasionally justified.

However there is certainly evidence that actions speak than louder than words in a variety of circumstances.The parent who tells a child not to smoke and then lights a cigarette is unlikely to convince that child of the evils of smoking.This has been proven by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showing the greater likelihood of children becoming smokers if their parents smoke.Clearly,in some instances,actions will influence more than words,and though words remain powerful,how people act may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language,or prove its power.

篇2:行胜于言英语范文

当仲永年少即锋芒毕露时,可曾想过日后的泯然众人?当赵括临阵夸夸其谈时,可曾想过战时的身死人手?当马谡军帐中信誓旦旦时,可曾想过败逃时的两泪涟涟?

于是那一次次言与行的本末倒置,定格了历史的曲线。

其实,言与行的辩证,正如同水与桶的关系:空气如言行如水,而只有当桶中的水愈来愈多时,桶才会变重。仲永、赵括、马谡,哪一个不是质地优良的“桶”呢?只可惜不装水的桶如不能跑的车一样,于历史的实在性而言毫无用处,倘如真的非要说出些价值,那也只有将他们陈放于史书的博物馆中,供后来者引而鉴之了。

于是有人便言:沉默是金。于是鲁迅先生也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然而,这于我看来,沉默与沉默之间,却是有着质的区别。

并不是所有的沉默都是金子,也并不是所有的沉默都会导致灭亡。在相同的沉默的表象下面,有着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当1840年英吉利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时,当琦善等人惊呼着坚船利炮不可抵挡时,中国的有识之士们选择了沉默。然而这沉默并不是屈服,而是蕴含着“行”的沉默。当然,也只有这样的沉默,才能孕育出爆发。

于是便引出另一种沉默——彻底沉默了的沉默,预示了灭亡的沉默。

所以,“行”的作用便显而易见,即便是沉默,若内蕴着“行”的苗芽,也会指向成功。

当然,行胜于言并不是将言置于无用之地。若成功是行于海上的帆船,言便是风。风既能助船破浪,也能掀起波涛吞啮希望。若成功是种着麦苗的田地,言便是雨。雨既能滋润大地,也能引发洪涝水淹千里。所以,“行”固然重要,但没有“言”指导的“行”却将是一个更大的谎言。

当小鹰选择了翔于云端的非凡,它就要付诸努力,因为行胜于言;当知了选择了自鸣的得意,它便注定了平庸,因为行胜于言。那么。你的选择,鹰还是蝉?

[评语]:

一篇好文章的特点不外乎结构精当,选材恰当,用语精彩。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给人干练清新的感觉。文章开篇就用一组对比表明“行胜于言”——鹰付出努力,选择行动,所以鹰击长空;蝉终日嘶鸣,选择言语,所以蝉居平庸。然后由物及人,选择仲永、赵括、马谡这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以比喻论证的方式阐明沉默可能是金。再下来,作者质疑并用鸦片战争为例点明“彻底沉默了的沉默,预示了灭亡的沉默”。接着作者进一步阐明“‘行’固然重要,但没有“言”指导的‘行’却将是一个更大的谎言”。作者在文末又用鹰和蝉的例子再次重申“行胜于言”这个中心论点。文章首尾照应,一气呵成。语言整散结合,读起来琅琅上口。

篇3:行胜于言——高校新媒体教学联盟

成立高校新盟,始发于我“东西传播”的想法。近两年,我致力于“东西传播”的理念,这个理念就是在新媒体和互联网领域,要把美国先进的思想学习传递回中国。我访学于美国,先是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然后在硅谷和斯坦福呆了半年的时间,又有幸申请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Media Lab的访问教授。当我在MIT接触到了大量的新媒体思想和大量的教授,我被深深的打动了,我觉得我找到了大学的价值和意义,大学作为人类文明一个思想和人才的集成地,确实需要高水平的知识和思想,这一点,我觉得国内大学中已经很长时间看不到这种精神和品质了,我觉得自己应该发起一个联盟, 为提高大学的素质和思想尽一份力量。

成立高校“新盟”,是我对“互联网思维”实践和诠释。我从麻省回国期间,听说国内成立了45个新媒体本科专业,有近300家新闻传播专业设立了新媒体相关课程。这些新媒体专业和学科,本身都是在研究和教授最为前沿的思想和理念,但是本身的教学理念确实非常传统的,确切讲,是工业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形态。互联网和新媒体思维,已经非常深刻而且广泛的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也必将对教育体系产生深刻而且长期的影响,新媒体专业,一个传授社会最前沿科技、理念的学科,也许应该为整个教育体系拥抱信息社会, 做一些拓展性、开创性的事情。而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等互联网精神,也会对新媒体教师产生重大的影响,新媒体教师不能闭门造车,需要一个能够与国内外其他高校教师、新媒体行业人士沟通、交流的平台,来共同学习、探讨新媒体教育教学和科研。

新盟的成立,还是要接“地气”的。什么是接地气,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新媒体的实际问题,就是知识变化很快。记得我在北京大学读本科的时候,花了很长时间学习计算机软件开发,当时DOS系统是一个主流系统,我花了4年时间,学习在DOS系统下的开发,已经是个DOS专家了。当我毕业的时候,Windows系统出现了,DOS系统就被淘汰了。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我们的电视制作课程,学习的是线性编辑理论和实践, 等我毕业的时候,正好赶上非线性编辑系统取代了线性编辑系统。新媒体这些年,展示给我们一场快速的知识演进,更可以说是知识更替,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加大了未成熟的新媒体教学、科研的难度。新媒体教学和科研不像中文、历史、哲学等传统专业拥 有成熟的课程体系、教学结构、科研方法,面对快速变化,大学如何建立新兴的学科体系,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科水平,成为摆在高校面前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新盟希望能够帮助新媒体的教师。高校承担新媒体教学任务的老师有两类,一类是刚从事教学工作的年轻老师,一类是从其他专业转型来从事新媒体教学工作的老师。前一种老师面临着“两大难”的问题;后一种老师面临着如何建立自己的新媒体教学体系和新媒体科研方法。这两类老师都需要有一个平台帮助他们解决这 些问题。2013年底,寒假回国期间, 和我的一群学生一起吃饭喝茶聊天, 十几个人从校园中台下听课的学生变成台上讲授新媒体课程的年轻老师, 角色的转换给他们带来初为人师的快乐,也带给他们诸多教学中的困惑。备课难、科研难,这“两大难”是年轻老师的主要困扰。特别是新媒体创新很快,课程内容需要不断更新,课程体系就难以建立,讲课资料、具体案例都很难找;年轻的助教、讲师、副教授,拿个项目非常困难,没有项目,没有科研经费,科研工作就非常困难。当年我在刚担任新媒体老师的时候,国内的新媒体刚刚发展起来。对于新媒体教学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更别说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多年过去了,我也算是一个新媒体的老教授、老导师了,一路走来,刚刚从年轻老师里面熬出来了,对于年轻老师的成长深有体会。

新盟希望能够帮助新办专业的高校。2012年,在教育部批准下,全国有45所高校新开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还有更多学校成立了新媒体相关院、系、所,或者开设了新媒体相关的课程或方向。“新”媒体专业给很多大学或者学校带来了发展空间,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学院或者系受到的压力是多方面的,第一挑战是新媒体学科和专业的办学理念, 新媒体专业的教学理念,肯定是不同于以前的,但是理念创新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第二挑战是学科设计, 新媒体快速发展,新媒体知识的快速演化,对于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学科主体稳定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第三个挑战是课程内容,很多新媒体课程知识时间很短,从创新到兴起基本只有1-2年时间,当大家还在仔细分析和研究的时候,不是消失了,就是转型了,这对于课程内容组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新盟希望能够帮助很多高校应对挑战,提高水平。

我作为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的一名老师,就倡议发起了一个机制,给年轻的新媒体专业以及专业中年轻的老师一些支持和帮助。这个机制就是“高校新媒体教学联盟”,简称“新盟”。“新盟”秉承互联网创新精神和开放、平等、自愿的原则, 致力于新媒体专业的教育与教学,提高新媒体教育教学水平,推动新媒体精神和知识在中国的普及和推广。成立“新盟”的目的有三个:一个是帮老师提高教学水平,研究新媒体十年来积累了很多资料,也有了自己的课程体系、讲课方法,可以通过新媒体分享给大家;另一个目的是帮助老师们提高科研水平,国际上有很多研究方法,有国际杂志,有和MIT等国际大学的对接,可以邀请新媒体老师一起申请。第三个就是出成果,新盟每年组织一些成果发表,老师们可以投稿。

篇4:行胜于言

还能说些什么呢?教育呵,你慢些走!可这话早就有人说过了,教育仍是不管不顾急吼吼地向前、向前;别再让虚无的分数绑架血泪斑斑的教育了,可关于高考及“状元”的炒作一天也没消停过;呼唤素质教育的声音从地方响到中央,但在今日之中华大地,寻找唯一的标准答案仍是孩子的头等大事。这种灵肉分离、极端奇特的教育生态,一度让任何与事无补的高谈阔论都显得过于超前,甚至刺耳。

启蒙远未过时,但重复的述说往往让真理沦为陈词滥调。在一个工具价值大行其道的时代,不违背教育规律、教育常识,做些具体的小事、实事,或许远比喟叹教育独立价值的动摇和虚化、声讨肆意扩张没有边际的权力更有意义。

蒙田说:“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面对成千上万独生子女这个人类教育史上空前绝后的群体,我们太需要研究,太需要鲜明的作为了,可我们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对教育流行色及教育形式的追逐,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基层学校疲乏的神经,对教育本质探求的脚步却长期止步不前。

也许,我们在等待,等待所谓的顶层设计、系统设计从天而降,照亮我们浑沌的前程。殊不知,所谓的“顶层”一直在小心地等待教育的“小岗村”挺身而出!理论繁荣总是好事,一场接一场的研讨,连篇累牍嚷着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可谁在弘扬“行胜于言”的优良传统呢?“立德树人”是篇大文章,如果你不太会做,哪怕在校园里开展个“中国梦·劳动美”的主题实践活动也是好的,当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孩子太需要劳动的洗礼了,让孩子在劳动中流淌汗水、洗礼灵魂,一定胜过千言万语苦口婆心的说教。可是,我们不屑这么做。

也许,我们有点怕,一怕把学生耽搁了,二怕把学校牌子办砸了,三怕把乌纱弄丢了,凡事习惯按指示办。孩子是那么容易被打垮的么?世界各国儿童,原始秉赋不一样,起跑时间和起跑方式也不一样,但除了个别秉赋特别的人最终出类拔萃外,大多数人的心智发展水平最后可谓旗鼓相当。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并不是儿童在学校发展阶段不存在差异,儿童在学校教育期间接受的是一种程式化的成长路径,有人对此适应,也有人不适应,这就有了所谓的优劣与高下。可这只是暂时的,即使完全不适应的人,也不一定要紧,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离开程式化的中小学教育甚至大学教育后,会有一个后教育的自我补偿发展,这个补偿发展是社会性的、自发的、蕴含在实践之中的,它没有固定模式,但效用甚巨,能迅速弥补孩子在体制教育期间所拉下的差距,从而达到殊途同归的发展程度。我国素以分数论成败,看不到这一点;以功利论人生,忽略了这一点。这,或许才是国内外基础教育的根本区别。可是,我们不愿认可这一点。

我们习惯坐而论道,按既定的、传统的轨道,千年不变地滑行、滑行。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发展道路上的悲哀。如果说这样的教育还有点意义,那就是让那些凡事不等、不怕、不靠,勇于从自己做起,从脚下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教育行走者,在暗夜显得特别的醒目和令人敬重。天下大道,“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任何一个教育理想的实现,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更要教育一线“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的践行者,他们才是中国教育真正的希望。

(王军,盐城市盐阜中学,224000)

篇5:行胜于言作文

行之魅力,远胜于言。

我们是会欣赏一个成天夸夸其谈的人,还是一个为了梦想默默付诸行动的人呢?

这让我想到了富豪巴菲特,他的女儿小时候十分骄傲自大。在一次宴会上,她就向客人们吹嘘自己长大后必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但巴菲特并没有赞扬女儿拥有如此雄心壮志,而是反问她道:“你能说出你看过的几部著作和对它们的赏析吗?”女儿支支吾吾地答不出来,巴菲特立即火冒三丈,对她吼道:“马上离开餐桌,到自己卧室里去好好反思,不要什么都还没有做,就开始说。”其实巴菲特想告诉女儿的,就是行胜于言。有人问巴菲特:“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一是保持沉默,二是马上行动,三是坚持到底。”由此可见,巴菲特的成功源于行动。

生活中,“我要成为伟大的……”这个句式已经“风靡”全国,很多人都打着这样的口号,却从未付诸过行动——有人说我要当科学家,却连一个化学公式都不记得;有人说我想当作家,却连四大名著都没碰过;有人说我要去哈佛,24个英文字母拆开看还行,组合起来却是一头雾水……这些人,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拥有梦想是好事,拥有大梦想更是一件大好事。可是不管你的梦想有多么伟大,多么振奋人心,没有行动,就只能是一个幻想,无法实现的幻想,你永远只能活在幻想之中。

打个比方,如果说天下所有的母亲,只会对孩子说:“妈妈很爱你。”那孩子们能感受到爱吗?母爱还会那么伟大吗?母爱不是语言,母爱是行动。这也很好的诠释了行胜于言的真正意义。

篇6:传递信任行胜于言

——中经科环落实市场监管总局通知精神宣贯会

国庆前夕,市场监管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认证检测市场监管工作的通知》,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认证检测市场监管工作的要求。作为从业近20年的认证机构,北京中经科环质量认证有限公司迅速做出反应,当即公司领导层召开会议,组织学习研讨,解读文件,分析形势,明确新形势下内部管理和认证审核工作的要求。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重申公司管理要求,10月5日,中经科环在京召开“中经科环落实市场监管总局通知精神宣贯会”,来自全国各地区的300余名认证审核人员参会。会议由公司总经理陈健主持,公司董事长孔繁祎针对上级文件精神、审核员行为规范及近期认证行业及审核流程中发现的问题,发表了题为“认清形势,诚实守信,做一名维护中经口碑和行业地位的员工!”的讲话,要求公司全体从业人员讲诚信、重责任、抓业务、勤反思,自查自纠,从行动上抵制行业乱象;从根本上杜绝虚假认证。公司总经理助理邵友生就审核基本要求做了集中宣讲,重点就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领域关键过程的审核要求进行了强调,针对生态环境保护部区域污染物治理要求以及国家认可委有关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自查要求,对认证审核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篇7:行胜于言演讲稿

记得一位哲人说:“构想再好,但一毛钱能买上一打;只有那些能勇于付诸行动的人,才是无价的。”因此,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光“言”、光“知”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付诸“行动”。而“行胜于言”是我们清华所有学生的座右铭;“行胜于知”则是我在《开复学生网》上一位几乎最虔诚的纷丝的网名;我要在此深深感谢他,同时也要深深感谢这许多年来一直对我厚爱有加的无数《开复学生网》的年轻网友们,因为正是这批我从未谋面的年轻网友,对我这《习惯学》的问世给予了最热情的鼓励和最有力的支持。

那围绕着我的演讲事业,我究竟是如何“行胜于言、行胜于知”的呢?

你看,我前面所举例子不就十分典型──一般人听到王洪庆老师那句话,听听也就完了;但我听后觉得有理,就会立即行动;不仅如此,我还会将其化为习惯而十遍、百遍、千遍地反复行动,这不是再典型不过的“行胜于言、行胜于知”吗?

因此说到底,要真正使自己做到“行胜于言、行胜于知”,还必须在习惯上下功夫。因为只有在习惯上下功夫,我们才能“知必行、行必恒”,我们才能拥有极强的“行动力”;否则,如果我们没有在习惯上下功夫,我们的“行胜于言、行胜于知”也只是一句空话、一句口号而已,你说对吗?

那为了让“行胜于言、行胜于知”真正落到实处,我除了前面所讲的几个大的、关键性习惯外,我在演讲方面还养成了哪些具体的、细节性的习惯呢?

你看,为了更便于我与听众在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我每次演讲前都要在网上查询听众所在地区的风土人情、名人趣事,这已成了我的习惯。

你看,拿着讲稿演讲一字一句地念和脱稿演讲,其感染力一定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从第一次演讲开始,就已养成了脱稿演讲的习惯。

你看,要使你的演讲真正能打动人心,演讲者的“诚”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每次演讲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如何使今天的听众能从自己的演讲中获得尽可能最大的收获,这也早成了我的习惯。

你看,每次演讲开场是否精彩,对演讲者往往十分重要。开场好,你会充满自信,整场演讲会势如破竹;开场不好,你会自信大挫、整场演讲也许会越讲越没有底气。因此精心准备开场,甚至将其写下后一遍又一遍地掰着手将其熟记于心、熟背于心,这也早成了我的习惯。

你看,每次演讲的成功,话筒、音响、白板、白板笔等辅助设备是否理想也是重要一环,甚至场地的温度究竟如何、自己要不要因此而增减衣服也必须细加考虑;而对这一切的认真处置,也早已成了我的习惯。

你看,每次准时出席,是不是也应是一场成功演讲的必要一环?很难设想,一位姗姗来迟又理由充分的演讲者能受到听众的欢迎和认可,而在一定程度,这又是你对自己听众是否有足够尊重的具体体现。因为深谙此理,因此我在迄今为止的852场演讲中,有851场是准时到达的;而唯一迟到的一次,是我到中国农业大学演讲,到后才发现我应去的“食品学院报告厅”不是在他们颐和园之北的校本部,而是在七八公里之外的东校区。我知道后忙驱车前住,结果迟到了十分钟,我只能向我年轻的听众们深深三鞠躬,以示歉意。

朋友,在拥堵如此严重的京城,近千场演讲我只迟到了一次、只迟到了十分钟,这应该是个很不错的记录吧?

那我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这答案依然是习惯──因为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因此我早就养成了准时出席各种赴约、集会的习惯。就以我每次早晨到我们清华上课为例。我家离清华的车程为20分钟左右,但考虑到京城的拥堵,我每次都要提前一个半到2个小时就开车出发。早饭我安排在学校吃。为什么?因为万一那天拥堵特别严重,我就可以把这吃早饭时间作为机动,而依然能确保自己准时、准点地出现在我的学员们面前。

朋友,这是什么?这不就是习惯、不就是经由852场演讲所养成的一种稳定得不能再稳定、牢固得不能再牢固、可靠得不能再可靠的习惯之伟力吗!试想,一旦你养成了如此一种习惯,那在准时守约方面你怎么能做不到“知必行、行必恒,行胜于言、行胜于知”呢?而正因为此,()我们清华继教负责合班课的冯和心老师一次很感慨地对我说:“周老师,您的课我们是最放心的”。但我想,让她们最放心的,尤其说是我周老师,还不如说我所养成的各种一定能让他们放心的习惯!你说对吗?

而朋友,为了让“知必行、行必恒,行胜于言、行胜于知”的大习惯真正能落到实处,还有一个具体的、细节性的习惯我一定要在此与你分享。

那这是个什么习惯呢?

我上面说,我迄今为止已演讲了852场,那我对此为何能有这么准确的数字呢?

告诉你吧,我的演讲虽然每次一定脱稿,但从10月22日开始,我就养成了每次必要认认真真地准备一份提纲的习惯。如今你到我家,你就可以看到我在书柜里所存放的`这852份提纲。而正是经由这多达近千次所养成的牢不可破的习惯,因此,如今我每次演讲,一定会习惯性地认真准备这份提纲,一定会习惯性将其编上编号,一定会习惯性在其左上角标明本次演讲应特别注意之处,一定会习惯性地在右下角记下这次演讲的总体感觉、学员反应、不足之处,以便自己今后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更新;而对此,那怕我某次忘带了手表、白板笔不够流畅、超时了5分钟、课间上洗手间回来出了“拉链门事件”,我都会一一记上……

……

朋友,如果你一直不离不弃,读到以上文字,你有何感受?你看,我们清华继教的老师们之所以对我的讲课会如此放心、李娜学员之所以一边听课一边会止不住诗兴汹涌、我自己每次讲课之所以感到仿佛都在过年、还有那我偶然在网上见到的所谓“中国十大金口才”……试想,所有这一切,不都是各种习惯综合的结果吗?而当这一切有关事业的习惯你渐渐养成了、慢慢巩固了、变得越来越强有力了,那你在前进的路上怎么能不“知必行、行必恒,行胜于言、行胜于知”呢?那我们上面所谈到的那神奇的“飞轮效应”怎么能不在你身上应验呢?

关于“习惯决定事业”特别要补充的两点

朋友,说到这儿,关于“习惯决定事业”这个命题我们就要告一段落了。在告别之际,有两点我还想补充一下,这也许会有益于你。

我要补充的第一点是关于主说的“流泪播种的,会欢呼收割。”

这当然是一句极经典的话──我们流着泪播种,最后会欢呼着收割。这正如我当初之所以要选择我的演讲事业,那是有过一番流泪的、甚至是痛彻心肺的经历;而对于养成具体每一个习惯,开始播种时我们也颇有些艰辛的、“流泪”的味道。但我要补充一点的是,当你“流泪”播种以后,当这些习惯养成以后,实际你的整个“耕耘”过程,却一直愉悦的、轻松的、欢快的。

就以我852场演讲为例。这852场演讲我每场都要准时、每场都要认真准备一份提纲、每场都要提前一个半小时到二个小时从家中出发、每场都要总结优缺点……实际这一切都是习惯。而当成了习惯,这一切对你而言岂不都是驾轻就熟的、习以为常的、乐此不疲的,且精益求精的、熟能生巧的、不断与时俱进的?!因此,我的年轻朋友千万别误解以上“流泪播种的”这五个字,千万别以为我的收获尽管是“欢呼着”的,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却一直“流泪”的、痛苦的、天天必须咬着牙坚持的;如果是这样,在习惯上下功夫岂不就成了“苦行僧”?!

以上是我要补充的第一点。

我要补充的第二点,是有关王雪红纪念文章中那句画龙点睛的话──“勤劳和简朴说起来不难,难的是把这些当成习惯,坚持一辈子”。

那关于这句话,我要补充什么呢?

我要补充的是在其“难的是”三个字后,若再加上“智慧的是”这四个字,就更好了。

为什么?

因为在我看来,我们在“习惯”上下功夫,尤其说是一件“难”事,还不如说是一件极“智慧”的事。你看,当你看到王永庆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每天的“午餐汇报会”、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每天的“清晨两点起床”,你一定会惊叹不已;因为这确实太难能可贵了,王永庆简直就是个超人!而我们普通人只能对其仰望、只能自叹不如。

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实际这一切都源于习惯,只要我们肯于在习惯上下功夫,我们普通人也不难获得这种看似惊人的力量。

那我为什么敢这样说呢?

你看,就我本人而言,就是个极普通的人,而且是个败到生命只剩一片废墟的人。而在我年轻时关于坚持、关于毅力、关于几十年如一日,可以说一点影子都没有。但没想到如今的我,坚持每天清晨四点左右起床写作已有十多年了,坚持每天练功已有三十多年了,坚持每场演讲都总结优缺点已有842场了,坚持“天天念经”已念了十多年、念了几千天了……而所有这一切都是怎么来的?几乎都是我明白了习惯的奥秘后才获得的。

那你说这一切“难”吗?可以说既“难又不“难”。

为什么?

因为当你清楚了“习惯”这种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当你懂得了这种生命智慧、当你掌握了这种人生诀窍、当你拥有了这盏阿拉丁式的奇妙神灯,实际我们人人都很容易拥有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韧和顽强。

对此,我只要用系安全带为例,你就很容易明白了。

你看,我如今无论坐车、开车都必系着安全带。也就是说,我已坚持了十多年、而且我此生必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系安全带。

那我的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是从哪里来的呢?

实际就来自我十多年前刚拿到驾驶证的第一天、就来自那天刚坐进驾驶室的前五分钟。

为什么?

因为第一,作为一个正式驾驶员,从今往后我一定要极端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安全,极端认真地对待自己最宝贵的生命:第二,要把安全驾驶落到实处,作为正式司机,我必须一开始就养成系安全带的习惯;第三,要养成习惯实际根本不难,只要在第一时间对其有足够的重复,这习惯就必能养成。

于是,在以上三种理念的支配下,那天我一坐进驾驶室,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发动汽车,而是把安全带插上,取下;再插上,再取下;再插上,再取下;再插上、再取下……

朋友,在一般人看来,我这人肯定有点精神不正常吧?对于这“插上、取下;再插上、再取下”你读着也肯定有点不耐烦吧?!但告诉你吧,正是这种看似有些“精神不正常”似的、一遍又一遍的“插上、取下;再插上、再取下”,正是这种极端认真的、对自己宝贵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使我用了不足五分钟就养成了一个极重要的人生习惯,而从此,我的驾车安全就有了一种根本性的保障。可想一想吧,就是缺了这五分钟不厌其烦的重复,我们中国、甚至整个世界有多少人、多少家庭曾遭到了灭顶之灾啊!

篇8:实施区域教育信息化管理行胜于言

——【美】小威廉姆·E·多尔

电脑和网络为我们带来了值得期待的未来教育的美好图景——有些业已实现, 有些仍受制于现实, 有些还需要假以时日。不管怎样, 浸润在这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 我们身边的许多教育人, 包括教师、校长, 甚至一个地区的教育行政长官, 其所言所行, 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日前, 为了提高县市级教育行政机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领导力和执行力, 山西省教育厅召开首届局长信息化论坛, 力邀本省六个县市教育局局长做主题发言, 畅谈各自所辖区域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做法和成效。会场上, 观点碰撞, 现场点评, 多方互动, 气氛融洽。当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方式不断深化之时, 聚焦区域教育行政领导的信息化领导力, 提升其决策和管理层次, 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协同发展, 理应成为目前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重点和关键环节。

我们此次专题邀请到河北丰宁、山西绛县、山西芮城和山西高平等四地教育局局长。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在于不仅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较强的研究能力, 还具有一定的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 同时具有较强的反思意识与能力。这些都是区域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应有之义。作为区域教育信息化改革的中坚与有力推动者, 他们自身的管理与决策能力也在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地提高。

篇9:行胜于言 爱在心中

在工作中,我特别注意与家长的交流,共同探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多家长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是平和的去索其根源,而是一味的打骂;更有家长用眼泪去教育孩子,在不能达到教育目的的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抵触感。所以,我就定期与家长网上交流,讨论如何教育孩子才能更有效?请家长提供与孩子成功的交流经验,成功的教育案例,把这些成功有效的方法进行总结,并与家长们共同探讨分享,以引起班里所有家长的深思,从而引导家长针对自己孩子开启更好更有效的家庭教育模式。

我曾经反复问我自己:我把学生当成什么?当成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丰富的独立个体?更甚至当成一个朋友?我们用什么评价学生,仅仅是成绩吗?我也问我的家长朋友们,我们把孩子当成什么?是否忽略了孩子们的思考和沉淀,是否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和认知经验?我觉得,与孩子交朋友,去了解孩子们内心的感受,了解他们现有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更好地在教育工作中有的放矢,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理上更需要家长的关心和爱护,疏导青春期产生的不良情绪,使学生能够合理渲泄,从而使孩子们健康的走过青春期,避免在这个懵懂的年龄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家校双方,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这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我经常邀请家长谈及孩子在进步过程中自己思想的变化,让一些家长从把孩子当成一个无知的毛孩子,到尊重孩子个性的独立,所历经的诸多心路历程都分享给大家,以引起许多家长的共鸣。

二、打造优秀班级团队,发挥班集体的凝聚力量

实践证明,良好的班集体能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使学生更加积极、轻松,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而要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则必须依靠良好的班级管理。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主教育,是实现自主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主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主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真正的管理是自主管理。班主任是班集体的建设者、组织者。因此,班主任在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仅靠班主任严格管理,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主管理,使每个学生做到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选举产生班干部,进行班干部轮换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让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班委领导班子,并大胆放权给班委,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真正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与班级的中坚,发挥班委会、团支部的核心力量。这种管理方式,使班级各方面不断呈现新的进步,新的发展。在班干部轮换中,前一任的班干部,都能尽力把新的工作做好,协助新任班干部做好相关的工作,使班级同学团结在一起。

在班干部中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在班会上,请同学们为班干部提出中肯的批评,班干部就其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定期整改,为自己制订短期和长期的工作目标,提高班干部为同学们服务的思想,以同学们为本,真正为班级建设做出贡献。

三、培养正确审美观念,营建文明向上环境

青春期学生,对奇装异服有着一定的好奇心,女孩子开始喜欢长发,男孩子喜欢染发,有些跃跃欲试的样子。就这样一些问题,我一般是和班干部谈一下我的想法,看看班干部是如何认知,也布置一些任务给学生,有计划地开一场到两场班会,通过图像对比及同学们的现身说法,了解在着装和头发等方面,哪些模式更适合学生,更能体现青春的美丽。通过班会,学生基本不需要老师提醒,在着装仪表方面都能够自我检查,严格自我要求。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不断重视,学校的各方面硬件条件越来越好,电教设施齐全,教室的整体布局更趋于合理化,那么如何布置班级,打造积极向上的软环境,就是一个班主任必须面对的问题。我只提出建设性要求:班级整体布置要做到视觉效果舒适,心理感受健康,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发全体成员对班级、对生活、对学习、对国家的热爱。有的学生说,咱们挂一幅中国地图吧,既能了解全国的行政分布,又能让我们时时看一看,互相考一考对方地理知识,强化爱国情感;有的学生说,挂一幅画吧,山水怡人,能放松一下紧张的学习情绪;有的学生说:老师,你的字写得好,写些对我们的期望吧,我们时时激励自己。多好的孩子们啊!有空来我们班坐坐,肯定会让你热血沸腾、流连忘返。

四、注重细节关爱,培养自主管理意识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从一种感性教育模式逐步走入理性教育模式。学生在步入青春期的同时,对自我的认知有所提高,他们要求尊重交流者独立个体的尊严,但又不知道如何树立自我尊重感。

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他们的生存环境,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外现出来的情况,才能设身处地为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我常常在观察学生,平静地看他们的喜怒哀乐,探究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前几天发现我们班的一个女同学,情绪波动特别大,持续几天,情绪仍然得不到缓解,然而问题的根源又无从探知。看她和同学们又没有什么矛盾,那问题只能是因家里原因产生。于是一个午后,我找她聊聊家里的情况。

原来,她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过世了,母亲再婚后,和一个打工的男子一起生活。妈妈说,要和继父处好关系。于是,在生活中,她处处笑脸对着继父,可是继父却从来不理她,甚至都不与她说话。这一次更是一个多月都不理她。而母亲好像也不向着她,处处和继父站在同一立场上,批评她,她的泪打湿了我的心。

基于这种情况,我首先和她谈了这种家庭情况下,她应该如何做。向母亲靠拢,对继父敬而不宜过于近,保持适当的距离,理解妈妈在其中可能有的感受。

其后,进行家访,和她母亲有了一次交谈。其实母亲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但又觉得要给丈夫面子,所以夹在中间很为难。我也谈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些感受,也希望能与她经常就一些问题进行交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女孩子渐渐开心起来,有一天偷偷告诉我:老师,现在后爸对我好多了,咱们开运动会,主动给我拿钱,我可开心了。我告诉她:做的不错,但还是要按照当初咱们讲的去做啊。她开心,我也觉得很开心,她的学习纪律各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上一篇:最有想象力的书下一篇:计量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