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瑞典国王为莫言颁奖(中、英双语)

2024-05-17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瑞典国王为莫言颁奖(中、英双语)(共7篇)

篇1: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瑞典国王为莫言颁奖(中、英双语)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北京时间昨晚11点30分,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于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0点16分许,中国作家莫言正式领取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上接过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证书及金质奖章。今年诺贝尔奖奖金为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4万美元)。

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提名小组主席佩尔·瓦斯特伯格介绍了莫言的作品,阐述了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他介绍说,莫言是个诗人,粉碎了陈腔滥调,让茫茫人海中的个体得以升华,莫言的想像力翔越了人类存在的全部。瓦斯特伯格的颁奖辞全文如下: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Award Ceremony Speech

Presentation Speech by Per Wästberg, Writer, Member of the Swedish Academy, Chairman of the Nobel Committee, 10 December 2012.Your Majesties, Your Royal Highnesses, Esteemed Nobel Laureates, Ladies and Gentlemen,Mo Yan is a poet who tears down stereotypical propaganda posters, elevating the individual from an anonymous human mass.Using ridicule and sarcasm Mo Yan attacks history and its falsifications as well as deprivation and political hypocrisy.Playfully and with ill-disguised delight, he reveals the murkiest aspects of human existence, almost inadvertently finding images of strong symbolic weight.North-eastern Gaomi county embodies China’s folk tales and history.Few real journeys can surpass these to a realm where the clamour of donkeys and pigs drowns out the voices of the people’s commissars and where both love and evil assume supernatural proportions.Mo Yan’s imagination soars across the entire human existence.He is a wonderful portrayer of nature;he knows virtually all there is to know about hunger, and the brutality of China’s 20th century has probably never been described so nakedly, with heroes, lovers, torturers, bandits – and especially, strong, indomitable mothers.He shows us a world without truth, common sense or compassion, a world where people are reckless, helpless and absurd.Proof of this misery is the cannibalism that recurs in China’s history.In Mo Yan, it stands for unrestrained consumption, excess, rubbish, carnal pleasures and the indescribable desires that only he can attempt to elucidate beyond all tabooed limitations.In his novel Republic of Wine, the most exquisite of delicacies is a roasted three-year-old.Boys have become exclusive foodstuff.The girls, neglected, survive.The irony is directed at China’s family policy, because of which female foetuses are aborted on an astronomic scale: girls aren’t even good enough to eat.Mo Yan has written an entire novel, Frog, about this.Mo Yan’s stories have mythical and allegorical pretensions and turn all values on their heads.We never meet that ideal citizen who was a standard feature in Mao’s China.Mo Yan’s characters bubble with vitality and take even the most amoral steps and measures to fulfil their lives and burst the cages they have been confined in by fate and politics.Instead of communism’s poster-happy history, Mo Yan describes a past that, with his exaggerations, parodies and derivations from myths and folk tales, is a convincing and scathing revision of fifty years of propaganda.In his most remarkable novel, 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 where a female perspective dominates, Mo Yan describes the Great Leap Forward and the Great Famine of 1960 in stinging detail.He mocks the revolutionary pseudo-science that tried to inseminate sheep with rabbit sperm, all the while dismissing doubters as right-wing elements.The novel ends with the new capitalism of the ‘90s with fraudsters becoming rich on beauty products and trying to produce a Phoenix through cross-fertilisation.In Mo Yan, a forgotten peasant world arises, alive and well, before our eyes, sensually scented even in its most pungent vapours, startlingly merciless but tinged by joyful selflessness.Never a dull moment.The author knows everything and can describe everything – all kinds of handicraft, smithery, construction, ditch-digging, animal husbandry, the tricks of guerrilla bands.He seems to carry all human life on the tip of his pen.He is more hilarious and more appalling than most in the wake of Rabelais and Swift — in our time, in the wake of García Marquez.His spice blend is a peppery one.On his broad tapestry of China’s last hundred years, there are neither dancing unicorns nor skipping maidens.But he paints life in a pigsty in such a way that we feel we have been there far too long.Ideologies and reform movements may come and go but human egoism and greed remain.So Mo Yan defends small individuals against all injustices – from Japanese occupation to Maoist terror and today’s production frenzy.For those who venture to Mo Yan’s home district, where bountiful virtue battles the vilest cruelty, a staggering literary adventure awaits.Has ever such an epic spring flood engulfed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Mo Yan’s work, world literature speaks with a voice that drowns out most contemporaries.The Swedish Academy congratulates you.I call on you to accept the 2012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from the hand of His Majesty the King.

篇2: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瑞典国王为莫言颁奖(中、英双语)

莫言是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他有技巧的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

高密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敀事和历史。在这些民间敀事中,驴与猪的吵闹淹没了人的声音,爱与邪恶被赋予了超自然的能量。

莫言有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他很好的描绘了自然;他基本知晓所有与饥饿相关的事情;中国20世纪的疾苦从来都没有被如此直白的描写:英雄、情侣、虐待者、匪徒--特别是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母亲们。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或者同情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人鲁莽、无助且可笑。

中国历史上重复出现的同类相残的行为证明了这些苦难。对莫言来说,这代表着消费、无节制、废物、肉体上的享受以及无法描述的欲望,只有他才能超越禁忌试图描述。

莫言的敀事有着神秘和寓意,让所有的价值观得到体现。莫言的人物充满活力,他们甚至用不道德的办法和手段实现他们生活目标,打破命运和政治的牢笼。

《丰乳肥臀》是莫言最著名的小说,以女性视角描述了1960年的大跃进和大饥荒。他讥讽了革命伪科学,就是用兔子给羊受精,同时不理睬所有的怀疑者,将他们当成右翼。小说的结尾描述了九十年代的新资本主义,会忽悠的人靠卖化妆品富了起来,幵想通过混种受精培育凤凰。

莫言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虽然无情但又充满了愉悦的无私。每一个瞬间都那么精彩。作者知晓手工艺、冶炼技术、建筑、挖沟开渠、放牧和游击队的技巧幵且知道如何描述。他似乎用笔尖描述了整个人生。

他比拉伯雷、斯威夫特和马尔克斯乊后的多数作家都要滑稽和犀利。他的语言辛辣。他对于中国过去一百年的描述中,没有跳舞的独角兽和少女。但是他描述的猪圈生活让我们觉得非常熟悉。意识形态和改革有来有去,但是人类的自我和贪婪却一直存在。所以莫言为所有的小人物打抱不平-从日本占领到毛泽东的错误到今天的疯狂生产。

篇3:莫言诺贝尔奖颁奖词

Presentation Speech by Per Wästberg, Writer, Member of the Swedish Academy, Chairman of the Nobel Committee, 10 December 2012.Your Majesties, Your Royal Highnesses, Esteemed Nobel Laureates, Ladies and Gentlemen,Mo Yan is a poet who tears down stereotypical propaganda posters, elevating the individual from an anonymous human mass.Using ridicule and sarcasm Mo Yan attacks history and its falsifications as well as deprivation and political hypocrisy.Playfully and with ill-disguised delight, he reveals the murkiest aspects of human existence, almost inadvertently finding images of strong symbolic weight.North-eastern Gaomi county embodies China’s folk tales and history.Few real journeys can surpass these to a realm where the clamour of donkeys and pigs drowns out the voices of the people’s commissars and where both love and evil assume supernatural proportions.Mo Yan’s imagination soars across the entire human existence.He is a wonderful portrayer of nature;he knows virtually all there is to know about hunger, and the brutality of China’s 20th century has probably never been described so nakedly, with heroes, lovers, torturers, bandits – and especially, strong, indomitable mothers.He shows us a world without truth, common sense or compassion, a world where people are reckless, helpless and absurd.Proof of this misery is the cannibalism that recurs in China’s history.In Mo Yan, it stands for unrestrained consumption, excess, rubbish, carnal pleasures and the indescribable desires that only he can attempt to elucidate beyond all tabooed limitations.In his novel Republic of Wine, the most exquisite of delicacies is a roasted three-year-old.Boys have become exclusive foodstuff.The girls, neglected, survive.The irony is directed at China’s family policy, because of which female foetuses are aborted on an astronomic scale: girls aren’t even good enough to eat.Mo Yan has written an entire novel, Frog, about this.Mo Yan’s stories have mythical and allegorical pretensions and turn all values on their heads.We never meet that ideal citizen who was a standard feature in Mao’s China.Mo Yan’s characters bubble with vitality and take even the most amoral steps and measures to fulfil their lives and burst the cages they have been confined in by fate and politics.Instead of communism’s poster-happy history, Mo Yan describes a past that, with his exaggerations, parodies and derivations from myths and folk tales, is a convincing and scathing revision of fifty years of propaganda.In his most remarkable novel, 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 where a female perspective dominates, Mo Yan describes the Great Leap Forward and the Great Famine of 1960 in stinging detail.He mocks the revolutionary pseudo-science that tried to inseminate sheep with rabbit sperm, all the while dismissing doubters as right-wing elements.The novel ends with the new capitalism of the ‘90s with fraudsters becoming rich on beauty products and trying to produce a Phoenix through cross-fertilisation.In Mo Yan, a forgotten peasant world arises, alive and well, before our eyes, sensually scented even in its most pungent vapours, startlingly merciless but tinged by joyful selflessness.Never a dull moment.The author knows everything and can describe everything – all kinds of handicraft, smithery, construction, ditch-digging, animal husbandry, the tricks of guerrilla bands.He seems to carry all human life on the tip of his pen.He is more hilarious and more appalling than most in the wake of Rabelais and Swift — in our time, in the wake of García Marquez.His spice blend is a peppery one.On his broad tapestry of China’s last hundred years, there are neither dancing unicorns nor skipping maidens.But he paints life in a pigsty in such a way that we feel we have been there far too long.Ideologies and reform movements may come and go but human egoism and greed remain.So Mo Yan defends small individuals against all injustices – from Japanese occupation to Maoist terror and today’s production frenzy.For those who venture to Mo Yan’s home district, where bountiful virtue battles the vilest cruelty, a staggering literary adventure awaits.Has ever such an epic spring flood engulfed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Mo Yan’s work, world literature speaks with a voice that drowns out most contemporaries.The Swedish Academy congratulates you.I call on you to accept the 2012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from the hand of His Majesty the King.授奖词节选

他是个诗人 让个体升华

莫言是个诗人,他……让茫茫人海中的个体得以升华。

他以俏皮而难以掩饰的轻快口吻,揭示人类存在的极端阴暗面,几乎无意识地就找到了极具象征意义的形象。高密东北乡收藏着许多中国民间故事与历史往昔,但只有极少真正意义上的旅程得以超越这些,描述出一个爱善与邪恶皆有超乎寻常之能量的地方。

莫言的想像力翔越了人类存在的全部,他对大自然有了不起的描绘……他描写英雄、恋人、拷打者和强盗——他尤其擅长描写坚强不屈的母亲形象。

莫言的故事里带有神话与寓言的伪装,但到头来他却颠覆掉这一切。

莫言采用了源自神话与民间故事的夸张、模仿与派生手法。

篇4:2022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杨振宁颁奖辞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

惊才绝艳。

你贡献给世界的,

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

你奉献给祖国的,

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

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

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张顺东、李国秀夫妇颁奖辞

山对山来崖对崖,

日子好比江中排,

毛竹天生筋骨硬,

顺风顺水出山来。

李家大姐人才好,

张家大哥看上她。

没脚走出致富路,

无手绣出幸福花。

苏炳添颁奖辞

b世界屏住了呼吸

9秒83

冲出亚洲的速度

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

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朱彦夫颁奖辞

生命,于你不止一次

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

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

也没有向困苦低头

与自己抗争

向贫穷宣战

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

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顾诵芬颁奖辞

颁奖辞

像静水深流,

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

似大象无形,

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

心无旁骛,

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

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陈贝儿颁奖辞

颁奖辞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

让双脚沾满泥土。

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

用钢梯超越了怀疑。

一条无穷之路,

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

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吴天一院士颁奖辞

颁奖辞

喝一口烧不开的水,咽一口化不开的糌粑,

封存舍不下的亲情,是因为心里有放不下的梦。

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目标更高。

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条路,开辟了一条路。

江梦南颁奖辞

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

我们觉得,

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

从无声里突围,

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

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

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

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彭士禄颁奖辞

颁奖辞

历经磨难,初心不改。

在深山中倾听,于花甲年重启。

两代人为理想澎湃,

一辈子为国家深潜。

你,如同你的作品,

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

航天人颁奖辞

发射 入轨 着陆

九天探梦一气呵成

追赶 并跑 领跑

五十年差距一载跨越

环宇问天 探月逐梦

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

篇5: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瑞典国王为莫言颁奖(中、英双语)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感动中国》人物 杨振宁

【颁奖词】

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

——《感动中国》度人物 张顺东 李国秀

【颁奖词】

世界屏住了呼吸

9秒83

冲出亚洲的速度

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

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感动中国20人物 苏炳添

【颁奖词】

生命,于你不止一次

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

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

也没有向困苦低头

与自己抗争

向贫穷宣战

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

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感动中国》20度人物 朱彦夫

【颁奖词】

篇6:莫言颁奖词

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在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之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的时候,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流泪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眼中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颤,跑到厢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透了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是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警钟。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床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腔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市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的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有我父母亲的春春叫敦敦教导,但我并没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后,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想,我们那地方流传着很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做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范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够,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许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书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行进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族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赶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需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需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恩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需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么样干的,随即我也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母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需虚构,必需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着。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不尽相同。

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武术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到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字,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需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做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叫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型的朦胧地带。而这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喋喋不休讲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厌烦的但我的人生是与我的作品紧密相连的,不讲作品,我感到无从下嘴,所以还得请各位原谅。

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说书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从这部小说开始,我终于从后台跳到前台。如果说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语,目无读者,从这本书开始,我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小说领域的所谓创新,基本上都是这种混合的产物。不仅仅是本国文学传统与外国小说技巧的混合,也是小说与其它的艺术门类的混合,就像《檀香刑》是与民间戏曲的混合,就像我早期的一些小说从美术、音乐,甚至杂技中汲取了营养一样。

最后,请允许我再讲一下我的《生死疲劳》,这个书名来子佛教经典。据我所知,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我对佛教经典并没有深入研究,对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肤浅,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疑义的。这样一种崇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 …

篇7: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瑞典国王为莫言颁奖(中、英双语)

诺贝尔文学奖究竟热爱怎样的作品?关注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们,不会错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文学评论家们更是将其作为长期研究讨论的对象。几乎每一位新人添位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之列,都会再次激发人们对诺奖所蕴含的价值判断的分析。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作为一种关于价值阐述的文本来阅读,不失为一种探究方式,虽不是最深邃的,却可能是最有趣的,当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冒一点“过度诠释”的危险。

1901-1919

Ⅰ 理想主义

还有谁记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获得者吗?那是一个在文学史上悄无声息的人——法国诗人普吕多姆,彼时他因“崇高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而获奖,在颁奖词中,还有一段,“在实践-伦理领域,像康德一样,在义务的不可否认和绝对的事实中,找到了人类超感觉目的的证据。”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是对文学作品的赞美之辞。

不乏有研究者指出,诺贝尔文学奖始于平庸。最初十位获奖者,除了波兰小说家亨里克·显克维支与英国小说家吉卜林仍在世界文学家序列中接受人们的敬意,其余几位则游离于文学史之外,唯有在谈论诺贝尔文学奖时被再次记起。而他们的获奖,多是因伟大、理想主义、卓越、高贵等。

1910年到191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理想主义”是一个高频词汇,光从颁奖词中看,看不出有大的波动或者新的涟漪,十九世纪的古典美学,在二十世纪的历史现实里逐渐隐退,却被瑞典学院的院士们严谨地看护着。即便一战的爆发,也未能有所松动。

1920-1939

Ⅱ 人道主义

一战结束至二战爆发这段时间,院士们对诺贝尔遗嘱中关于“理想主义”的解读,开始有所松动,最明显的标志,是不再将基督教文化背景严格置入获奖要求。颁奖词中出现了新的词语:人道主义与民族精神。

我们可以看看法郎士、叶芝、萧伯纳的获奖理由。法郎士由于保卫真理,反对沙文主义和军事种族歧视,具有纯粹的艺术风格、襟怀坦荡的人道主义而获奖,萧伯纳是因真正的仁慈和善良,富有人情味,叶芝展现了民族精神。尤金·奥尼尔则因表现出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而获奖。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将其形容为一个再也无法继续下去的世界。我们在诺贝尔颁奖词里读到了这些与人道主义,与关心人本身的存在状态相关的表达,比如,在洞察人类现状上表现出深度与怜悯、反映了人类的基本面貌、描绘了农民的生活等。

这个时期最受争议的一位获奖者是赛珍珠,她于1938年获奖,理由主要为“对中国农民生活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但马上有人认为,此乃末流作家的红运,只反映了评委注重大众审美趣味,将文学从象牙塔之中拉下来,还至于芸芸众生的倾向。

1945-1949

Ⅲ 艺术激情

二战结束后的世界令人沮丧,很多知识分子呼喊,不要再等地上出现天国,而是动手自己来筑就。那是一个存在主义突然流行的时代。

纪德的获奖,让现代主义作家颇为振奋。此前的诺奖获得者,并未因为对人性的处境的呈现而受到赞誉,那种要求高贵、高尚的要求,如果有所松懈,那也是允许去责备环境、制度败坏了人,而在纪德这里,人性本身的困境被提出来。现代主义作家们的特殊风格,从一定程度上讲,正是由于对人本身的质疑与反思。

于是,1948年,艾略特登上了诺奖颁奖台,颁奖词曰:“对于现代诗之先锋性的卓越贡献”。如果仅从颁奖词来讲,这是诺奖第一次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而非现实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评价作品,之前的颁奖词里,充满了对文学作品教育意义、对现实与人类处境的关怀。

我们在1949年福克纳的获奖辞中会读到更清晰文学尺度:“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1950-1990

Ⅳ 良知与自由

1950年至1990年的世界,统而观之,是一个东西对峙的世界。这段时间内的诺奖获得者,从丘吉尔到帕斯捷尔纳克、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聂鲁达,构成一种饶有意味的图谱,让人在文学与政治之间寻觅某种相关性。

举例而言,提出人们既要预防虚无主义也要预防乌托邦主义的作家加缪,被认为是照亮了人类良知的种种问题,帕斯捷尔纳克被肯定的是他在抒情诗和俄国史诗传统上的努力。后来成为政治夜莺的肖洛霍夫,则是因其作品描述了俄罗斯民族生活的另一历史层面而获奖。

揭露苏联的索尔仁尼琴获奖,被肯定的是其作品的道德力量。积极抵抗极权的波兰诗人米沃什,则是因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而获奖。更惹人注目的是1987年获奖的布罗茨基,他曾被以社会寄生虫的名义送往劳改营,颁奖词赞美的是他作品对时空限制的超越,以及广阔的思想与浓郁的诗意。

这些多少带有反抗形象的作者被置于诺贝尔文学讲台上,且在他们的答谢辞中一遍遍表达对人类良知的坚守,诺奖不直接要求文学有道义担当,作家的写作却因道义而更具分量。

1991~

Ⅴ 人类文明

冷战之后,世界进入一个开放而多元的时代。诺奖的颁奖词里,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大词“人类文明”。比如南非小说家纳丁·戈迪莫获奖,其理由是她史诗般壮丽的作品,对人类大有裨益。君特·格拉斯的作品使人们反复重温被遗忘的历史,帕慕克的作品则是发现了文明的冲突,克莱齐奥则是探寻了文明支配下的边缘人性。

若再细看作品的具体内容,也许我们应该赞美评委们,他们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多元化审美眼光,以及迅速的反应、宽容的胸怀来评定作品。他们不仅为谢默斯·希尼和托尼·莫里森

因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诗意而加冕,也为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喝彩,而格拉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也被他们所赞美。

颁奖词还出现了有趣的修辞,说品特的戏剧发现了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并在此处强行打开压抑者关闭的房间;而关于耶利内克,则认为她的小说和戏剧中各种声音和反诘之声汇成的一种音乐之流,它们以独一无二的语言的激情,揭露社会的成规陋习、它们的荒诞和淫威。

阅读至此,我们可以借助作品再深入一点探究。关于达里奥·福,这位善于插科打诨的弄臣,一个集编、导、演于一身的丑角,其著名的作品,莫过于《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一个无辜的人被警方当做无政府主义者逮捕,他在拘留所坠楼自杀,又被称为畏罪自杀。作家对专制与不平等的鞭挞,非常明显。君特·格拉斯可算是二战以后西方文坛中少见的具有强烈政治意识、政治参与热情的作家,《铁皮鼓》所写历史背景从纳粹德国到之后的联邦西德,充满对极权的讽刺与抗议,也批评普通人因缺乏独立思考,随波逐流终为虎作伥。

在多元与丰富中,要描述我们所看到的总印象,也许不得不借助诺贝尔最后的遗嘱中的表达,in anideal direction,在理想的方向上。

附: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颁奖词(每年按年份、获奖人、获奖人代表作品、获奖理由排列)

2013 爱莉丝·门罗,1931年7月10日出生,加拿大女作家。2009年布克国际奖获得者,三次获加拿大总督奖。主要作品有《快乐阴影的舞蹈》、《女孩和女人的生活》、《你认为你是谁?》等。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将爱丽丝·门罗评价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Master of contemporary short stories)”。

2012

莫言

《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蛙》、《生死疲劳》

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2011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17首诗》、《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见黑暗》、《为生者和死者》、《悲哀贡多拉》。

通过凝炼、透彻的意象,他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

2010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绿房子》、《世界末日之战》《城市与狗》、《酒吧长谈》、《谁是杀人犯》》。

对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

2009

赫塔·米勒

《河水奔流》《行走界线》《那时狐狸就是猎人》。

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

2008

勒·克莱齐奥

《战争》

展现了新的起点、诗意的冒险和感官狂喜;作为探险者,发掘了隐藏于主流文明底部和外部的人性。

2007

多丽丝·莱辛

《青草在歌唱》、五部曲以及《四门之城》、《金色笔记》、《幸存者回忆录》、《黑暗前的夏天》。

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

2006

奥罕·帕慕克

《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等。

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2005

哈罗德·品特

《看房者》、《生日晚会》、《归家》

他的戏剧发现了在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

2004

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

《利莎的影子》、《美好的、美好的时光》、《钢琴教师》

她小说和剧本中表现出的音乐动感,和她用超凡的语言显示了社会的荒谬以及它们使人屈服的奇异力量。

2003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耻》

“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

2002

凯尔泰斯·伊姆雷

《无法选择的命运》

他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划以及他独特的自传体文学风格。

2001

维·苏·奈保尔

《神秘的按摩师》、《米格尔大街》、《河弯》、《岛上的旗帜》、《超越信仰》、《神秘的新来者》

通过“敏锐而真实”的文学笔调向世人展示受压抑的历史现实。

2000

高行健

《灵山》

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1999

君特-格拉斯

《铁皮鼓》

其嬉戏之中蕴含悲剧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类淡忘的历史面目。

1998

若泽-萨拉马戈

《里斯本围困史》、《失明症漫记》、《修道院纪事》

由于他那极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颇具反讽意味的作品,我们得以反复重温那一段难以捉摸的历史。

1997

达里奥·福

《喜剧的神秘》、《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我们不能也不愿意付钱》、《大胸魔鬼》

其在鞭笞权威,褒扬被蹂躏者可贵的人格品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堪与中世纪《弄臣》一书相媲美。”

1996

希姆博尔斯卡

《我们为此活着》、《向自己提出问题》、《呼唤雪人》、《盐》、《一百种乐趣》、《桥上的历史》、《结束与开始》

由于其在诗歌艺术中警辟精妙的反讽,挖掘出了人类一点一滴的现实生活背后历史更迭与生物演化的深意。

1995

希尼

《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通向黑暗之门》、《在外过冬》、《北方》、《野外作业》、《苦路岛》、《山楂灯》、《幻觉》

由于其作品洋溢着抒情之美,包容着深邃的伦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现实历史的奇迹。

1994

大江健三郎

《个人的体检》

通过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把现实与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绘现代的芸芸众生相,给人们带来了冲击。

1993

托尼·莫里森

《所罗门之歌》

其作品想象力丰富,富有诗意,显示了美国现实生活的重要方面。

1992

德里克·沃尔科特

《西印度群岛》

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启发性和广阔的历史视野,是其献身多种文化的结果。

1991

内丁·戈迪默

《七月的人民》

以强烈而直接的笔触,描写周围复杂的人际与社会关系,其史诗般壮丽的作品,对人类大有裨益。

1990

奥克塔维奥·帕斯

《太阳石》

他的作品充满激情,视野开阔,渗透着感悟的智慧并体现了完美的人道主义。

1989

卡米洛·何塞·塞拉

《为亡灵弹奏》

带有浓郁情感的丰富而精简的描写,对人类弱点达到的令人难以企及的想象力。

1988

纳吉布·马哈富兹

《街魂》

他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形成了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

1987

约瑟夫·布罗茨基

《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

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或是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及浓郁的诗意。

1986

沃莱·索因卡

《雄狮与宝石》

他以广博的文化视野创作了富有诗意的关于人生的戏剧。

1985

克洛德·西蒙

《弗兰德公路·农事诗》

由于他善于把诗人和画家的丰富想象与深刻的时间意识融为一 体,对人类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描写。

1984

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

《紫罗兰》

他的诗富于独创性、新颖、栩栩如生,表现了人的不屈不挠精神和多才多艺的渴求解放的形象。

1983

威廉·戈尔丁

《蝇王·金字塔》

1982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1981

埃利亚斯·卡内蒂

《迷茫》

作品具有宽广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

1980

切斯拉夫·米沃什

《拆散的笔记簿》

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描述了人在激烈冲突的世界中的暴露状态。

1979

奥德修斯·埃里蒂斯

《英雄挽歌》

他的诗,以希腊传统为背景,用感觉的力量和理智的敏锐,描写现在认为自由和创新而奋斗。

1978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魔术师·原野王》

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既扎根于波兰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

1977

阿莱克桑德雷·梅洛

《天堂的影子》

他的作品继承了西班牙抒情诗的传统和吸取了现在流派的风格,描述了人在宇宙和当今社会中的状况。

1976

索尔·贝娄

《赫索格》

由于他的作品对人性的了解,以及对当代文化的敏锐透视。

1975

埃乌杰尼奥·蒙塔莱

《生活之恶》

由于他杰出的诗歌拥有伟大的艺术性,在不适合幻想的人生里,诠释了人类的价值。

1974

哈里·埃德蒙·马丁逊

《露珠里的世界》

他的作品透过一滴露珠反映出整个世界。

1974

埃温特·约翰逊

《乌洛夫的故事》

以自由为目的,而致力于历史的、现代的广阔观点之叙述艺术。

1973

帕特里克·怀特

《风暴眼》

由于他史诗与心理叙述艺术,并将一个崭新的大陆带进文学中。

1972

亨利希·伯尔

《女士及众生相》

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

1971

巴勃鲁·聂鲁达

《情诗·哀诗·赞诗》

诗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

1970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癌病房》

由于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籍著它,他继承了俄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

1969

萨缪尔·贝克特

《等待戈多》

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

1968

川端康成《雪国·千只鹤·古都》

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精神特质。

1967

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

《玉米人》

因为他的作品落实于自己的民族色彩和印第安传统,而显得鲜明生动。

1966

奈莉·萨克斯

《逃亡》

因为她杰出的抒情与戏剧作品,以感人的力量阐述俩以色列的命运。

1966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

《行为之书》

他的叙述技巧深刻而独特,并从犹太民族的生命汲取主题。

1965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

《静静的顿河》

由于这位作家在那部关于顿河流域农村之史诗作品中所流露的活力与艺术热忱——他籍这两者在那部小说里描绘了俄罗斯民族生活之某一历史层面。

1964

让·保尔·萨特

《词语》

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影响。

1962

约翰·斯坦贝克

《人鼠之间》

通过现实主义的、寓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观察。

1961

伊沃·安德里奇

《桥·小姐》

由于他作品中史诗般的力量——他籍著它在祖国的历史中追寻主题,并描绘人的命运。

1960

圣琼·佩斯

《蓝色恋歌》

由于他高超的飞越与丰盈的想象,表达了一种关于目前这个时代之富于意象的沉思。

1959

萨瓦多尔·夸西莫多

《水与土》

由于他的抒情诗,以古典的火焰表达了我们这个时代中,生命的悲剧性体验。

1958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

《日瓦戈医生》

在当代抒情诗和俄国的史诗传统上,他都获得了极为重大的成就。

1957

阿尔贝·加缪

《局外人·鼠疫》

由于他重要的著作,在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

1956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悲哀的咏叹调》

由于他的西班牙抒情诗,成了高度精神和纯粹艺术的最佳典范。

1955

赫尔多尔·奇里扬·拉斯克内斯

《渔家女》

为了他在作品中所流露的生动、史诗般的力量,使冰岛原已十分优秀的叙述文学技巧更加瑰丽多姿。

1954

欧内斯特·海明威

《老人与海》

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

1953

温斯顿·丘吉尔

《不需要的战争》

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

1952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爱的荒漠》

因为他在他的小说中剖析了人生的戏剧,对心灵的深刻观察和紧凑的艺术。

1951

帕尔·费比安·拉格奎斯特

《大盗巴拉巴》

由于他在作品中为人类面临的永恒的疑难寻求解答所表现出的艺术活力和真正独立的见解。

1950

帕特兰·亚瑟·威廉·罗素

《哲学—数学—文学》

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1949

威廉·福克纳

《我弥留之际》

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1948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四个四重奏》

对于现代诗之先锋性的卓越贡献。

1947

安德烈·纪德

《田园交响曲》

为了他广泛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1946

赫尔曼·黑塞

《荒原狼》

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1945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

《柔情》

她那由强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诗,已经使得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征。

1944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

《漫长的旅行》

由于籍著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新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

1940

未颁奖

1941

未颁奖

1942

未颁奖

1943

未颁奖

1939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

《少女西丽亚》

由于他在描绘两样互相影响的东西——他祖国的本质,以及该国农民的生活时——所表现的深刻了解与细腻艺术。

1938

赛珍珠

《大地》

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1937

罗杰·马丁·杜·加尔

《蒂伯—家》

由于在他的长篇小说《蒂伯一家》中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和真实性。这是对人类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1936

尤金·奥尼尔

《天边外》

由于他剧作中所表现的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它们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概念。

1934

路伊吉·皮兰德娄

《寻找自我》

他果敢而灵巧地复兴了戏剧艺术和舞台艺术。

1933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

《米佳的爱》

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

1932

约翰·高尔斯华绥

《有产者》

为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

1931

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

《荒原和爱情》

由于他在诗作的艺术价值上,从没有人怀疑过。

1930

辛克莱·刘易斯

《巴比特》

由于他充沛有力、切身和动人的叙述艺术,和他以机智幽默去开创新风格的才华。

1929

保尔·托马斯·曼

《魔山》

由于他那在当代文学中具有日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

1928

西格里德·温塞特

《新娘—主人—十字架》

主要是由于她对中世纪北国生活之有力描绘。

1927

亨利·柏格森

《创造进化论》

因为他那丰富的且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技巧。

1926

格拉齐亚·黛莱达

《邪恶之路》

为了表扬她由理想主义所激发的作品,以浑柔的透彻描绘了她所生长的岛屿上的生活;在洞察人类一般问题上,表现的深度与怜悯。

1925

乔治·萧伯纳

《圣女贞德》

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动性讽刺,常涵蕴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

1924

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

《福地》

我们颁奖给他,是因为他的民族史诗《农夫们》写得很出色。

1923

威廉·勃特勒·叶芝

《丽达与天鹅》

由于他那永远充满着灵感的诗,它们透过高度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1922

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

《不吉利的姑娘》

由于他以适当方式,延续了戏剧之灿烂传统。

1921

阿纳托尔·法郎士

《苔依丝》

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体、怜悯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

1920

克努特·汉姆生

《大地硕果—畜牧曲》

为了他划时代的巨著《土地的成长》。

1919

卡尔·施皮特勒

《奥林比亚的春天》

特别推崇他在史诗《奥林帕斯之春》的优异表现。

1918

未颁奖

1917

亨利克·彭托皮丹

《天国》

由于他对当前丹麦生活的忠实描绘。

1917

卡尔·耶勒鲁普

《磨坊血案》

因为他多样而丰富的诗作——它们蕴含了高超的理想。

1916

魏尔纳·海顿斯坦姆

《朝圣年代》

褒奖他在瑞典文学新纪元中所占之重要代表地位。

1915

罗曼·罗兰

《约翰—克利斯朵夫》

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1913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吉檀枷利—饥饿石头》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1912

盖哈特·霍普特曼

《群鼠》

欲以表扬他在戏剧艺术领域中丰硕、多样的出色成就。

1911

莫里斯·梅特林克

《花的智慧》

由于他在文学上多方面的表现,尤其是戏剧作品,不但想象丰富,充满诗意的奇想,有时虽以神话的面貌出现,还是处处充满了深刻的启示。这种启示奇妙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并且激发了他们的想象。

1910

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

《特雷庇姑娘》

表扬这位抒情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以及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家,在他漫长而多产的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精神之艺术至境。

1909

西尔玛·拉格洛夫

《骑鹅旅行记》

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富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

1908

鲁道尔夫·欧肯

《精神生活漫笔》

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

1907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

《老虎!老虎!》

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

1906

乔祖埃·卡尔杜齐

《青春诗》

不仅是由于他精深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为了颂扬他诗歌杰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创作气势,清新的风格和抒情的魅力。

1905

亨利克·显克维支

《第三个女人》

由于他在历史小说写作上的卓越成就。

1904

何塞·埃切加赖

《伟大的牵线人》

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又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

1904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

《金岛》

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

1903

比昂斯滕·比昂松

《挑战的手套》

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1902

特奥多尔·蒙森

《罗马风云》

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1901

苏利·普吕多姆

《孤独与深思》

上一篇:党员党风廉政建设心得体会下一篇:星星幼儿园食品安全自检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