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2024-05-15

浅谈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精选12篇)

篇1:浅谈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浅谈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摘要:2012年10月11日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是中国文学逐渐走向世界的里程碑式标志。关键词:中国;诺贝尔文学奖;里程碑;

一、莫言获奖

“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莫言,因为他融合了民间传说,历史和当代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瑞典学院评奖委员会在宣布莫言获奖时说。

莫言获奖,举国欢腾,这是对中国于诺奖深厚而纠结的情感的一次最直接的抚慰,是中国文学逐渐走向世界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标志,也是中国软实力渐渐获得世界认可的迹象。国人为此欢呼绝对理所应当,掀起“莫言热”也绝对在情理之中,但所有的赞美、所有的自豪都应在理性范围之内。同时我们也要关注我们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如经济、科技,我们也要看到其他国家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二、西方社会看莫言,褒贬共存

新诺奖得主莫言的出现在西方世界引起了一番新的争议。认可者称莫言堪与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狄更斯相比,并将此视为中国软实力获得世界认可的证据;质疑者则以政治偏见与意识形态挂帅,渲染莫言是“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共产党员”、“跟政府走得太近”。这样的观念深刻反映了西方国家现阶段对中国认识的“两面性”。如美国正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总统大选,中国是其无法逃脱的“假想敌”,中国的华为、中兴等品牌在美国遭到不公正待遇等。但同时,我们又看到两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越来越深入与密切的合作,越来越依赖彼此。这样的“两面性”表现在:一方面,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日益增大,一批有着深厚民族底蕴的作家赢得各国人民的热爱,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早晚的事。可以这么说,不是莫言需要什么奖,而是诺奖需要莫言。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也存在着“嫉妒”与“畏惧”的心理,“中国威胁论”便是最有力的证明。同时,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会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逐一呈现在世人面前。于是,佩服并学习中国文化者有之,鄙视并声讨中国文化者有之。但是,在面对这种“两面性”时,我们自己要泰然处之,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用实力证明自己。

不过,88岁的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生评奖马悦然则表示:莫言获得诺贝尔奖无关政治、友情和运气,唯一的标准就是文学质量。在他看来,莫言的作品继承了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也敢于批判社会现实。

无论如何,莫言未必是当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中国文学也未必在现今达到了顶峰,但世界目光对中国概念的关注从来没有如此强烈持久。由此观之,目前是向全世界推广中国文化的最佳时期。因此,针对西方人对中国“既爱又恨”的复杂心态,就需要运用西方话语模式

探入别人的内心深处,从而触动人类内心共有的柔软部分并引起共鸣,但要想使中国文学真

正走向世界,这当然仅仅只是一小步,将来的路真可谓“任重道远”。

三、国人消费莫言,有喜又优

莫言获奖,国人兴奋,这绝对是理所应当的事,但我们不应当有超出理性范围的举动,不应偏激地解读莫言,不应过度消费莫言。

回望莫言获奖的舆论氛围,谈论金钱要远远多于谈论文学。从帮他分析奖金怎么花到帮

他计算未来版税能收入多少,从网络书店高价出售莫言手稿、天命书再到抢注莫言域名、出

售“莫言同款衬衫西服”......拜金主义气息混合着被强行提炼出来的国家主义自豪感,共同

构成了一个怪异景象:莫言获奖的文学意义和文化意义被剥离出去,只剩下一场以金钱为核

心的集体狂欢,莫言的文学成就也不再是他个人努力的成果,而成为许多人消除文化自卑、宣扬政绩的工具。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翻看报纸上的畅销书排行榜,莫言作品有数部

上榜,且占据了榜首位置,这给人一种错觉,文学在中国又“金贵”起来。读书可以折射一个

国家的人的精神状态,一个举国热爱文学的国度该是多么令人向往。然而这些现象恰恰反映

了国人内心的荒芜和对莫言的不理智解读。

莫言获奖,一种较为理想的长远影响是:刺激更多中国优秀的作家摆脱“怎么写、写什

么”的困境,为处在边缘地带的作家带去一些光亮和希望。让社会重新发现文学的力量,让

文学成为一种精神寄托和一种生活方式。改变现在的出版环境,降低商业文学的市场占有比

例,让更具品质的严肃文学作品获得生存尊严。而想要实现这个理想效果,必须要消费莫言,但必须在理性范围之内,以正确的方式来消费莫言。

四、反思莫言获奖

莫言得奖是诺贝尔委员会对中国崛起的肯定,对中国成就的肯定。中国近些年的国际地

位确实有了很大提升,仿佛迎来了一个“盛世”一般。但盛世的体现不该仅仅只是诺贝尔奖、奥运金牌、军事实力,也不该仅仅只是高楼大厦、高铁动车。“盛世”还应该反映在日常生活

里,应该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还应是国人有礼节,有情致,春风拂面,生活安稳。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莫言的文学价值和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巨大贡献。但是,在一片掌

声中,我们应该理智地看到诺奖是对中国文学的鼓舞而非终极目标。

“莫言是一个开始。”正如英国某网站如此说到。一个走向辉煌的开始!

参考文献:

[1]李云雷.莫言获奖的三重意义[N].中国文化报.2012.[2]黄阳阳.莫言获奖经济效应盘点[N].扬子晚报.2012.

篇2:浅谈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写作风格大胆 曾屡次获奖

2012年10月11日 19:04

中国知名作家莫言

北京10月11日电(刘欢)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2012诺贝尔文学奖已于北京时间19:00公布。中国作家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莫言 凭借作品《蛙》此次问鼎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著称 曾屡次获奖

莫言原名管谟业,于1956年生于山东省高密县,童年时因经济贫困和政治上 1

受歧视,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12岁读五年级时因“文革”辍学回家,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政治教员、宣传干事。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

自1980年代中期起,莫言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新奇著称,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诡异,语言肆虐。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是演义现代革命历史。

在经历《红高粱家族》的写作高峰后,莫言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作品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其中,《丰乳肥臀》曾获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檀香刑》曾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文学类最佳书奖、第一届鼎钧双年文学奖,《红高粱系列》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生死疲劳》获第二届红楼梦奖,《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此外,莫言还曾获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第三十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福冈亚洲文化奖等奖项,并曾位列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0位,中国作家实力榜第一位。

然而,莫言曾义正言辞地说,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不管是茅盾文学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文学成就是“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迄今为止,莫言有三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其中,由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的电影《红高粱》,曾获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由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暖》,曾获第十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奖。而莫言自己却认为,只有《丰乳肥臀》可以拍成气势磅礴的巨片。

国际上享有声望 被誉为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

由于童年大部分时间在农村度过,莫言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所影响。幼时在乡下流传的鬼怪故事,成为莫言许多荒诞小说的材料。如《十三步》中出现了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写实,《红树林》实现了小说题材的时空转换和创作方法的探索更新。莫言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想象成为其最大特色。张大春在为《红耳朵》作序时曾说:“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莫言创作于80年代中期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对于新时期军旅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刻而积极的影响。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强悍的民风与凛然的民族正气的混声合唱”,振聋发聩。冯牧文学奖曾评价说,他用灵性激活历史,重写战争,张扬生命伟力,弘扬民族精神,直接影响了一批同他一样没有战争经历的青年军旅小说家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战争’,使当代战争小说面貌为之一新。

莫言的《蛙》则折射出中华民族在生存斗争中经历的困难和考验。小说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以一位乡村妇产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 2

为线索,重点回顾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刻变化与影响,以多端视角呈现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苍茫,表达了对生命伦理的思考。

莫言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国内影响较大,在国际上也已享有名望。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对其评价称,您以有声有色的语言,对故乡山东省的情感、反映农村生活的笔调、富有历史感的叙述,将中国的生活片段描绘成了同情、暴力和幽默感融成一体的生动场面。

福冈亚洲文化奖肯定了莫言对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成就,认为莫言不仅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旗手,也是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据悉,莫言很多作品都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出版。《红高粱家族》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瑞典文、挪威文、荷兰文、韩文、越南文等;《丰乳肥臀》被译为英文、法文、日文、意大利文、荷兰文、韩文、越南文、西班牙文、波兰文、葡萄牙文、塞尔维亚文等。

莫言是怎样的作品风格,用哪些诗可以形象表达呢?

“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 ——莫言:《天马行空》

有人这样评价他:如果说1985年的中国文坛有什么大事的话,那就是出现了莫言。也许莫言的名字对于相当多的人们来说,还不很熟悉。1985年以前,他总共发表了不过十几个小说,艺术上也还缺乏明显的个性。开始有些与众不同的短篇《民间音乐》,因其“空灵缥缈”而得到前辈作家孙犁的青睐,也仅仅是认为其“主题有些艺术至上的味道”而已,默默无闻是自然的。可是,1985年中,他突然排炮式地在《中国作家》、《收获》、《钟山》等刊物上连续轰出了《透明的红萝卜》、《球状闪电》、《金发婴儿》等五部中篇,和《秋千架》、《枯河》等八个短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作者在短短一年之内就奉献出一个多达数十万字的作品群,这已经是蔚为大观了。但仅止于此,我们至多也只能把他称作为一个“快手”。值得庆幸的是,他创作的质量几乎和产量等高(如果可以这样比较的话)。他不仅是带着“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而且也是带着立足继承传统而又着意打破传统钳束的“邪劲儿”,带着从中外小说艺术的融渗中脱胎出来的独异的小说风貌登上文坛的。因此,要及时地对其作出较为全面的审美批评以及成因分析,的确是一件艰巨甚至危险的事情。所以本文只能仅仅就莫言小说艺术的十点特色,结合大量实例,进行一次粗浅的,然而是关于艺术本体的评析与探美。但愿能对读者的审美和作者的“创美”活动均有所启示。

一、“有一天凌晨,我梦见一块红萝卜地„„ 红萝卜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这是莫言曾经作过的一个有趣的梦,这个梦使他如闻天籁,如悟禅机,创作发生了嬗变。从这个梦里,他获取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美丽而奇特的意象。这个意象像一段电影,一个童话,萌发了一种莫名的感受,他觉得很妙,妙不可言,只有诉诸笔端。于是,这个意象不断膨胀,这种感受渐渐发酵,终于变成了一个小说。这就是后来颇为人们称道的中篇《透明的红萝卜》。我们先不讨论小说中那种迷离恍惚的梦幻感与这个梦之间究竟有什么血缘关系,我们只想指出,这种小说的产生(或构思)方式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多少年来,我们总习惯于一种所谓“从外往内注入式”的构思方法,即往往是带着某种需要的眼光,去生活中“量体裁衣”,甚至“削足适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大脑动力定型”。直至今天,不少人仍然不自觉地在自己禁锢自己,在固定的模子里不能越雷池半步,这是十分可怖的创作自由的自我丧失。而莫言则不然,他或者从一个梦境里得到一个意象,并由此产生《透明的红萝卜》、《三匹马》等,或者从川端康成的《雪国》中“一只黑色壮硕的秋田狗蹲在那里的一块踏石上,久久地舔着热水”这样一句话里,唤起一种遥远苍凉的情绪记忆,从而捕捉到一种叙述的“调子”,写出了《秋千架》。总之,都是用受到了某种激活的主体心灵去融铸生活积累,进而显示出作家鲜明的审美个性。我们称这种方法为“由内向外放射式”的构思方法,并认为它比那种“从外往内注入式”更接近艺术创作的规律。一个作家能自如地运用它,也就获得了相对的创作自由。丹纳早就发现:“有艺术才能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强烈而自发的印象;二是这个印象所占的优势能改变一切周围的印象。”当然所有“意象”或“印象”都只是酵母,都必须和生活中和才能发酵。那么,在“生酵过程”中遇到生活不足的部分怎么办?莫言的经验是“用想象来补足。”

想象,则是莫言艺术的最大特色

二、“一个文学家的天才和灵气,集中表现在他的想象能力上。”

女孩抱着他的衣服,仰着脸,看着白杨慢慢地倾斜,慢慢对着自己倒过来。恍惚中,她又看到光背赤脚的男孩把粗大的白杨树干坠得像弓一样弯曲着,白杨树好像随时都会把他弹射出去。女孩在树下一阵阵发颤。后来,她看到白杨树又倏忽挺直。在渐渐西斜的深秋的阳光里,白花花的杨树枝聚拢上指,瑟瑟地弹拨着浅蓝色的空气。冰一样澄澈的天空中,一绺绺的细密杨枝飞舞着;残存在树梢上的个把杨叶,似乎已经枯萎,但暗蓝的颜色依旧不褪;随着枝条的摆动,枯叶在作响。——《枯河》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家能够写出如此精妙的文字。写人:女孩眼中白杨倾斜的感觉,男孩敏捷如猫的动作,何等传神。写物:大到“杨树枝聚拢上指,瑟瑟地弹拨着浅蓝色的空气”,小到残存在树梢上枯萎的个把杨叶的色泽和音响,以及那“冰一样澄澈的天空”,都是何等奇警。处处见出笔力的弹动,灵气的闪光。这就是想象的功用。有了它,可以给经历过的生活插上翅膀,让它飞腾;也可以给未经历过的生活灌注灵性,使它活蹦乱跳。我们再看《金发婴儿》开篇写那个瞎老太婆夜摸“游龙戏凤”的缎被面,直摸得“龙嘶嘶,凤唧唧”,龙凤齐鸣;听那窈窈冥冥的夜声,直听到星星相撞,訇然作响,天河泛滥,浪涛喧哗。还有中间那一大段关于孙天球用望远镜看“渔女塑像”的描绘,借助一天中阳光的微妙变化,活生生写出了一块石头的肤色、体温和呼吸,以至“那显得非常结实的嘴唇里正在吹出三鲜水饺的香味。”这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想象的结晶。

勃兰兑斯认为,想象力是作家的显微镜,而“通过显微镜看起来,一个蜘蛛比最巨大的大象还要大,组织还要复杂。”莫言正是借助一个显微镜,使自己从一个出色的观察家进而成为一个深刻的透视家。成功地突破了一般的平面简单的描写,深入到事物内部进行立体的观测和描绘,不光写出一滴水珠的形状,甚至解剖分析出它的光和色乃至基本粒子。因此,他往往可以在一点上无限深入下去,且写得声色并茂,情采饱满。这样一种立体化、深层化的细部描写功力,在当代作家中几乎是凤毛麟角。我们不少人缺的就是这种汪洋恣肆的主观创造力,常常使艺术在过分拘泥于生活的真实上失足,一味“描绘”、“照相”,把水灵灵,活脱脱的生活写得干巴枯燥,死气怪样。特殊的想象天赋成全了莫言,使他在从取材炼意乃至细部描写诸方面都获得了高度自由,在创作的“自由王国”里如鱼得水,几近达到了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点石成金的境界。有了这样的本事,他在小说的结构上当然也就可以百无

禁忌,纵横才情了。

三、“把风马牛不相及的若干事物联系在 一起,熔成一炉,烩为一锅,揉成一团,剪不断,撕不烂,扯着尾巴头动弹。”

谁见过“立体时空小说”吗?就我有限的阅读范围看,莫言的中篇《爆炸》就算是一部。小说写的是“我”带妻子去医院流产的经过,事情本来十分简单,时间也不过半天。可他在天上调来一支飞行部队,若干飞机漫天盘旋,连连打炮;在地上弄了几十个人带着一群狗拚命撵着一只狐狸东奔西突,满草甸子乱窜;还在公路上支使一对青年男女骑着一辆摩托来回兜风。真是产房内外,天上地下贯通一气,四条线索纵横交织立体推进。作者似乎是有意无意间把发生在这一时空内的一切人和事和盘托出,既让你觉得场面雄阔,气度恢宏,又感到这千头万绪之间互有关系。是的,结构的复杂性,自然就带来了小说题旨的多义性,你可以说它反映了人口的“爆炸”,也可以说它表现了新旧道德观念矛盾的“爆炸”,甚至也不妨看做是各种时代信息的“爆炸”。见仁见智,悉听尊便。

除此之外,莫言小说还大胆试验“多角度叙述结构”(《球状风电》),“对位式结构”(《金发婴儿》)以及“时序颠倒”“时序并列”等多种结构手法。或使作品增加层次感与逼真感,或使作品万象纷繁,引人入胜。总之,为了“使人物和环境获得最大可能的立体感”,使“故事活动起来,获得一种生命的力量”(巴尔加斯•略萨),他怎么方便怎么来,表现了极大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甚至还体现在他每每越出常轨的闲情逸致上。如《秋千架》里写部队过河的那一段,按常理可说是节外生枝,即便不全部删除,至少也可大量压缩。可他反而在这儿洋洋洒洒写下近千字。为便于说明,特摘出一节,略加分析: „„战士们一行行踏着桥过河,汽车一辆辆涉水过河。(“小河里的水呀清悠悠,庄稼盖满了沟”)车头激起雪白的浪花,车后留下黄色的浊流,(“解放军进山来,帮助咱们闹秋收”)大卡车过完后,两辆小吉普车也呆头呆脑下了河„„(“拉起了家常话,多少往事涌上心头”)“糟糕!”一个首长说。另一个首长说:“他妈的笨蛋!让王猴子派人把车抬上去。”(“吃的是一锅饭,点的是一灯油”)很快就有十几个解放军在河水中推那辆截了气的吉普车„„(“你们是俺们的亲骨肉,你们是俺们的贴心人”)那几个穿白大褂的把那个水淋淋司机抬上一辆涂着红十字的汽车。(“党的恩情说不尽,见到你们总觉得格外亲”)„„

如果说“过河”的这一整段已经有点儿节外生枝的话,那么这里插进来的几句歌词就更是旁逸斜出了。然而,他正是通过这信笔拈来的歌词的分句穿插,通过紧张混乱的军车渡河场面与悠扬抒情的歌词的“二声部平行”的交叉叙述,自然造成了叙述节奏的急促与舒缓;语言形式的韵文与散文;感官形象的视觉与听觉;内在涵义的历史与现实的四组对比,而这四组对比又产生了崇高与滑稽,欢快与沉重,忠诚与愚昧,甘甜与苦涩的四重组合。最终给了读者一颗浸透着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军民关系、社会心理和人物情绪的怪味豆,让你咀嚼之余,啼笑皆非,获得一种奇特的审美快感。

莫言在小说结构上就是这样地随心所欲,他决不做“单纯”,“集中”之类的奴隶,而是哪儿有“味”就往那儿写。因此也就避免了单调和呆板。反而还常常在环顾左右时能妙趣横生,在闲情逸致中有神来之笔,在艺术上最容易全军覆没之处铤而走险出奇制胜。四 “高尔基说过,一切思想、事实的外衣就是语 言。因此,我采撷各种丝线来编织她。”

读莫言的小说,你可以从任何一页的任何一行读起,它首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那语言本身。那一个个字都像是在叫着喊着,笑着跳着,活鲜鲜水灵灵地来拉你,拽你,不知不觉你就跟着它们扑进了那一片语言的情彩斑斓的波浪,心旷神怡地遨游起来。怎么说呢?它们传神写意而飘逸玲珑,气势灌注而潇洒蓬松,灵动活泼而变化无穷。总之,企图用几句话来概括莫言小说语言特色是困难的,但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他究竟采用了一些什么“丝线”来编织他的小说的“外衣”。现代通感的运用------曾给诗人带来抒情的广阔天空的艺术通感,在这里同样大显身手。它随笔所至,来去如风,通过比喻、夸张等,使各种信息都呈现出一种放射性传导,其速度、深度、广度和密度都不可限量,让人觉得在张开每一个毛孔,接受着天地万物间的一切色彩、线条、音响和气息。同时,又使种种最难以言传的复杂细微的感受得到了最形象生动的表达。下面是《金发婴儿》里的几个例句——听觉变嗅觉:“她的叫声很响,具有一股臭豆腐的魅力。”

嗅觉变视觉:“槐花的闷香像海水一样弥漫着„„风吹来,把香气吹成 带状。”

视、听觉互变:“醒来听到太阳正 嘎吱吱地响 着,像一条老牛车在爬着上坡路。” 莫言《红高粱》的 生命意识

《红高粱》既是“寻根文学”的终结,也是“新时期”“新历史小说”家族小说的起源。其中透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物的历史边缘性都给新时期小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1)红高粱是有爱恨情仇的鲜活的生命个体,山川草木、清风白云甚至溺尿都是有生命质感的。《红高粱家族》中,“我奶奶”从出嫁的那天起似乎就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然而她却凭着坚强和果敢闯了过来,从而获得新生,获得了自己的爱情和事业;罗汉大叔面临酷刑自知没有生存的希望却并不绝望,依然以自己的忍耐力与极刑斗争到底,他的英雄气概被后人传为佳话;“我爷爷”率领的非正规军队虽然抗日失败了,他的率性和他的辉煌业绩却被载入史册传为佳话,“使我们这些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这里,社会正统的伦理道德和是非观念失灵了,我们所感觉到的只有强盛的生命力量的震撼之美。

(2)植物是有生命的,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但植物是有灵性有感觉的却是童话神话里和寓言中才有的事。然而在莫言笔下,植物的灵性和感觉却是那么的自然,丝毫不让人觉得突兀。红高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有喜怒哀乐,也会“肃然默立”、“感情激荡”,“向苍天呼吁”,它们同扎根于故乡的黑土地,已经与“我爷爷”、“我奶奶”融为一体,山川河流、蓝天白云、风雨雷电都是通灵的有感觉有感情的,河水也会愤怒从而给人施加惩罚,也会因悲哀而呜咽。

篇3:浅谈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后, 中国当代文学一反长期存在的被动、压抑、虚弱、颓唐和不自信, 完全以盈实的、舒展的、风光的、富有侵略性的姿态出场。好比整个儿换了似的!虽然从时间的长度来看, 中国当代文学早已超出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十年” (1) , 但是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二等公民”, 一直受到中国现代文学的压制。这当然有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原因。“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作为第一阶段长期给中国当代文学留下了贫弱的积弊, 造成了无法与中国现代文学匹敌的劣势。而且它还像病毒一样侵蚀着后来人们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认识。就这样中国当代文学囫囵成为有色眼镜观照下的“孱弱之躯”。正是这种对待方式, 导致中国当代文学史在进入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后也成为被“虐待”的对象, 它的地位远不及中国现代文学史, 课时安排也比中国现代文学史少很多 (2) , 好像它是因为不能有中国文学“史”的空缺和断裂而勉强进入中文系大学生课堂的。

现在这种存在状态已经不合时宜了。莫言以自己的成就颠覆了那种老旧的关系和认识。只要是和高校中文系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这门课程有关的组织和个人, 都要以新的思维认识这门学科了。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依靠的是自己的文学成就。莫言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 一个既传统又现代、既中国又世界的文学境界。在创作伊始, 莫言就拥有了宽阔的世界文学视野和比较文学意识, 一脚踩着福克纳、马尔克斯等人的足迹, 一脚踩着自己民族的土地, 构筑他的文学世界。从而完成了现代的中国叙事, 为世界文学格局增添了新的文学存在形式。而且, 莫言以大悲悯的人道情怀审视中国人的独特生命存在, 进而从中华文化的独特视角展现人性的复杂, 体现了莫言文学世界伟大的精神境界。可见,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这样, 借助于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当代文学一位大师的成就被世人仪式般地认可了, 而且让他们心服口服。于是, 中国当代文学的地位一夜之间发生了奇妙的置换, 不但与中国现代文学比齐, 而且开始和中国古代文学、世界文学争辉。不仅如此, 由于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内部好像开始了奇特的化学反应, 一个个优秀的作家, 像王小波、余华、李锐, 等等, 都朝莫言汇合聚拢, 与之比长契大, 空前扩张和释放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大能量。

面对此情此景, 与高校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有关的任何组织和个人, 再对中国当代文学抑制和轻慢就是很不明智的了。

国家的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重新审定中国当代文学史这门课程。可以组织专家听证会, 以莫言为标杆, 对当代中国作家进行理性的甄别评估, 重新在高校中文系的课程设置中定位中国当代文学史。应该充分考虑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时间长度、历史容量与重量, 给它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样的课时保证, 甚至更多。这当然需要与各个高校的那些跟文学教育相关的部门和管理人员衔接起来。

高校中文系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的老师们需要观念的大调整了。现在有了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 老师们再没有必要有意无意地压抑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了, 一种舒展的理性的研究态度成为必要。他们需要从莫言的文学世界衍生出重新评价中国当代作家的标准, 以全新的眼光观察和审视当代中国的每一位作家, 形成对他们的新认识, 进而决定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取舍。高校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而且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创造者, 是主动的研究型的教师。这次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给了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的高校教师一次绝好的主动书写属于自己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机会。莫言的文学特点还给高校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的老师们提供了一套具体的教学方法。莫言的小说创作植根于莫言独特的人生体验, 运用世界眼光筛选和改造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厚传统, 如瑞典文学院评委会所说“找到了旧式中国文学与语言传统的新出发点” (3) , 实现了现代的“中国”叙事。这给高校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假如老师们要透彻地、很好地完成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教学任务, 就必须打通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三者的联系, 实行三位一体的教学法。当然, 这种关联在以前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教学中也是要求的, 但是在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并非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现在却因为莫言以自身的创作特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而凸现为一种紧要的方法。其实莫言的这一特点也是改革开放时代许多中国作家创作的特色。这样, 古今中外连体教学法就成为高校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现在许多高校所使用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 也因为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而急需修订了。莫言获奖之后, 笔者检索了中国高校眼下所使用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 发现多数对莫言讲述很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洪子诚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修订版) 在这方面具有典型性;不仅因为它的出版机构的权威性, 还因为这部教材著者的权威性。 (4) 事实上这部教材的编纂基于这样一个理念: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没有像鲁郭茅巴老曹那样的大家, 不堪于做作家的分章, 于是便着重于文学现象和过程的讲述。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 (5) 、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6) 等少数教材对莫言讲述较多。这里尤其要提一提雷达等人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 (7) , 这部教材对莫言作了相当到位的讲述。然而, 综观当下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对莫言等著名作家的观照仍然是颇为不够的, 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观照是颇为不够的。这实际上暴露了学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某种“盲视”, 教材的缺乏前瞻性还是相对次要的问题。但是, 不管怎么说, 莫言这次获奖使高校使用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的修订变得迫在眉睫了。这当然是高校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相关部门急需要着手的重要工作。不过, 具备相当研究创新能力的高校教师大可不必等待新的教材出世再调整自己的教学, 他们应该马上修订自己的讲义, 以适应新形势下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讲授。

注释

1 中国当代文学从1949年开始算起, 到现在已经有63年的历史, 时间长度是中国现代文学 (1917-1949) 的近两倍;单说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 (1977-2012) , 时间长度也已超过中国现代文学。

2 据我所知, 绝大多数高校在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课程的设置中,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时比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课时一般要多出三分之一左右。假如说一学期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授课时数是80多个课时,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授课时数就是60左右的课时。

3 瑞典文学院评委会对莫言的授奖词是:“通过幻想与现实、历史视角与社会视角的混合, 莫言结合威廉·福克纳与加夫列夫·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中的因素, 创造了一种世界性怀旧, 与此同时, 也找到了旧式中国文学与语言传统的新出发点。”

4 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 (修订版)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洪子诚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权威人士之一。

5 朱栋霖, 朱晓进, 龙泉明.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2000)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6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篇4: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1981年开始创作,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蛙》等,其中《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

管谟欣(莫言的二哥):他从小就对文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6岁上学,8岁开始看大部头的文学名著。他喜欢看书,我们这农户家里书比较少,他就一户户去借,还拿我的新华字典来背。他写的每篇作文都会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当时我们这个地方还不是机器磨面,是石磨,他帮人家推磨,博取邻居的好感,好去借书来看。

毛维杰(莫言文学馆馆长):前天,莫言还在和我一起逛超市、赶大集。我们做过交流,对能否获奖,莫言老师表现得非常平静。他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时候,也是在老家,当时他女儿生孩子。其实他还是很平静地看待这些奖项。但作为高密人,我还是非常盼望、期待他能获得这项世界的文学奖项,国际的文学大奖。

大江健三郎(日本作家):如果继我之后还有亚洲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我看好莫言。

篇5:山东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大众日报高密10月11日讯 记者孟庆军 逄春阶 杨国胜 兰传斌报道晚上7点刚过,高密的大街上便响起了鞭炮,一条消息在鞭炮声中口口相传:高密走出去的山东作家莫言荣获2012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籍作家首次问鼎这一奖项。

几天前,莫言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大热门的消息不胫而走。来自国内外20余家媒体的记者奔向高密,在莫言文学馆的手稿里,在莫言出生的大栏乡平安村,在高密的剪纸、扑灰年画和山山水水中找寻密码,期待一条爆炸性新闻。这是收获的季节,高密的棒子黄澄澄地摆满了场院和房顶,侍弄着活计的老乡们略带疑惑地观望着纷至沓来的记者。莫言的二哥管谟欣已经说不清接待了几拨客人,但他还是面带笑容。

随着时间推移,记者群里散发出焦急和期盼的气氛。他们不停地看表,翻着网页,并一遍一遍追问着莫言的下落。莫言事后对记者说,那时,他正躲在一个地方逗着小外孙玩耍,还舒舒服服吃了顿晚饭。

“成了!”晚上7点刚过,记者当中一个手疾眼快性子急的率先确认了这一消息,人群中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在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11日13时,远在北欧的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了获奖者姓名。他说,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

一、瑞典汉学家马悦然说,莫言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讲故事。莫言获奖会进一步把中国文学介绍给世界。

晚9点,让各路记者找得好苦的莫言终于现身。对于获奖,莫言表示“可能是我的作品的文学素质打动了评委,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表现中国独特的文化和民族风情,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写人,超越了地区、种族的界限。”他强调,“诺贝尔文学奖是重要的奖项,而并不是最高的奖项”,自己要“尽快从热闹喧嚣中解脱出来,该干什么干什么”。

莫言出生于1955年2月,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小学即辍学,曾务农多年,也做过临时工。1976年2月离开故土,尝试写作。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蛙》等。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篇6:由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想到的

一早打开电视看朝闻天下,得知莫言获得2012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很是兴奋。上班后打开电脑看新闻,第一栏都是莫言获奖的消息、花絮。

毫无疑问,此次获奖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具有里程碑式的纪念意义,甚至可以说比连续20多年10%以上的经济增长率毫不逊色。

但是,仔细深刻地想一想,瓜藤枝蔓串联起来想一想,事情也许没我们想得那么顺遂。

首先就事论事。莫言的作品无需赘述,就像一个评论家说的深刻而富有张力,但他的作品表现出来的内容却很符合西方人的口味,正面说就是他的风格为西方人所赏识,反过来也可以说他迎合了西方人解读中国的思维定式——落后、野性以及淳朴的人性认知。

其实西方人对我们的看法始终未变,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将来恐怕还是。在他们眼里,我们始终只是他们调侃、观赏用来打发无聊时光的思想没深度、视界没宽度、行动没下数的轻度智障患者抑或一群另类。穷的时候你就是一个瘪三,现在口袋有钱了,你仍然只是沉迷声色犬马、借LV支撑身份的暴发户一个。一些低素质国人在国外衣冠不整、旁若无人大声喧哗、随地便溺以致飞机上斗殴等等的表现提供了现实的佐证,现在又在文学作品中找到了根源性的依据,他们怎不欢欣鼓舞而大声喝采呢。也许这就是获奖的真正原因。获奖才是硬道理,这是莫言的成功,也是中华民族的荣耀。

篇7:衣镛光祝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记者:王艺

自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之后,中华大地一片沸腾。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不仅照亮了世界,也照亮了中华大地,莫言昔日居住过的土瓦房也被照的金碧辉煌;莫言90岁的老父亲似乎身上也放出荣光——上报纸、上镜头,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实在是太有价值了!莫言的家乡山东高密宣布重建莫言文学馆,山东邮政推莫言获奖纪念邮戳,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祝贺莫言获奖。世界上很多国家欲出版莫言的文学作品,就连莫言的创作手稿也在一夜飙升百万。名人效应实在是太大了!佛教改革家、画家、作家衣镛光因出版十多种改革佛教的经书,在全球被翻译成30余种文字出版、发行。他的《来福天佑图》、《富贵天佑图》被世界80多个国家收藏,成为世界名画,画上盖有“世界名画鉴赏,八十余国收藏”的中英文对照印章。原先他的画虽然细腻逼真,别具一格,最多也就卖过十万、八万一帧。自从《来福天佑图》、《富贵天佑图》成为世界名画之后,昔日无人问津的初期画作,每幅也飙升百万,甚至更高。

衣镛光祝贺莫言获奖,欲拍卖画,其资金用来赞助莫言文学馆

衣镛光祝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欲拍卖世界名画,即:《来福天佑图》、《富贵天佑图》,其资金用来赞助莫言文学馆的完善。

记者:王艺

因记者在网上发表一篇《由莫言手稿一夜飙升百万,衣镛光的画也一路飙升的联想》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衣镛光老师办公室余主任口中获悉,他在网上看到记者发表的文章,他与衣镛光老师研究:衣镛光老师有意准备给山东莫言文学馆赠送一帧他的亲笔画作——《来福天佑图》(世界名画),价值约上千万。但不知怎样联系,请莫言文学馆负责人或者是莫言老师亲自在网上留言(以防被骗),衣老师会根据留言中的联系方式赠画。另悉,余主任正在与衣老师研究:拍卖衣老师的一批画,拍出的资金用来赞助莫言文学馆的重建。此事正在策划中,成否要看莫言老师和山东莫言文学馆持何态度。

莫言获诺奖,“三光”欲齐照高密

记者:张玉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多家媒体都报道了“中国首善”陈光标欲向莫言赠送北京房产的消息。虽然对此莫言已拒绝,但却也可以看出社会上各界爱心人士对其获得诺贝尔奖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与陈光标相似,著名作家、画家衣镛光多

年前就对莫言的作品就非常崇拜,他还曾在去年预言莫言会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如今在预言成真后,衣镛光不仅表示“感谢莫言让中国的文学形象上了层次”,愿拍卖自己的世界名画《来福天佑图》和《富贵天佑图》来赞助莫言文学馆的完善。

“三光”:一是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这不必多说;二是陈光标先生的光环,他不仅是一位闻名遐迩的大慈善家,还是一位大企业家,有很高的组织领导能力;三是衣镛光老师的光环更不可小看。陈光标和衣镛光这“二光”的做法虽然暂时会引起一些争议,但放眼长远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陈光标因是中国首善经常被媒体报道,几乎家喻户晓,影响很大。衣镛光同样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在撰写改革佛教的经书方面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申请出版其著作。在绘画领域,衣镛光同样建树非凡,他的《来福天佑图》和《富贵天佑图》被世界近百个国家收藏,成为世界名画,这也带动了其初期画作每幅飙升百万之多。在莫言获诺奖后,衣镛光第一时间召开“莫言获诺奖庆祝会”并在会上表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让中国的文学地位在国际上大有提升。作为作家,我们感到自豪,感谢莫言老师……”

陈光标欲将自己在北京的一栋别墅赠送给莫言个人,但是衣镛光却欲想能够带头对莫言家乡高密的公益事业进行赞助,给高密带去财富。根据知名导演冯小刚与知名艺术家曾梵志合作的一幅油画《一念》最终以1700万元拍出的实例,由此可以大概推算出衣镛光画作的价值,更可以展望到对莫言文学馆的赞助能给莫言研究会及工作人员带去的勃勃生机。衣镛光曾经说过:“莫言大师的文学成就如何造福更多的人,要看莫言文学研究会工作人员的努力。只有改善这些工作人员的生活条件,才能让莫言的文学作品发挥的淋漓尽致,造福国人,影响世界。”

篇8:浅谈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关键词:莫言,诺奖演讲词,形散神不散

中国作家莫言喜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这是莫言的荣耀, 也是中国的骄傲。2012年12月10日莫言迎来人生最为辉煌的荣耀,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在斯德哥尔摩音乐会大厅亲自给其颁发奖金和证书;更值得一提的是莫言发表了40分钟主题为《讲故事的人》的公开演讲, 显现出其独特的演讲特点和演讲风格。然而有人认为莫言诺奖演讲词《讲故事的人》是一次不成功的演说, 除过内容肤浅、语言平淡枯燥乏味、念稿的演讲方式等之外, 特别指出全篇仅仅是故事的堆积, 且漫无边际, 没有中心, 不知重点。实际上该演讲是一篇难得的成功佳作, 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就是采用“故事化”手法, 叙述了自己的经历与创作的历程, 脉络井井, 叙述津津有味, 结构安排巧妙, 加上情感蕴含丰富, 语言朴实、隽永, 感人至深, 使人灵魂深处颇受触动。2011年诺奖得主特朗斯特罗姆夫人莫妮卡看后赞叹到:“莫言的演讲!非常动人, 优美至极!”1

该演讲看似散乱、随意, 实则缜密、严谨, 作者首先从自己的经历说起, 讲述自己儿时的经历, 全用与母亲相关的鲜活故事来进行, 分为最后悔的事、最深刻的事、最早的事、最痛苦的事依次展开, 集中展示了母亲的教诲以及母亲对自己的精神人格与心灵建构的巨大影响, 同时也勾连出对特殊年代的苦难记忆, 坦诚地表达对那段岁月及相关人物的留念与感激, 富有立体感, 可看出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巧妙安排;然后在此基础上讲自己的家乡经历、求学经历和创作的缘起及历程等, 重点是谈自身的文学创作, 介绍自己如何走上文学之路, 并全面回顾、解释了自己几部主要作品的创作情况;最后谈了自己获奖之后的感想, 极力突出对受到争议的相关问题予以诠释与辩白, 并再次呼应了演讲的主题——“讲故事的人”。

(一) 追忆童年往事, 叙母亲故事, 以母爱巧妙开篇

莫言以祝贺瑞典学院常务秘书两小时前女儿的出生为引子开启演讲。而在演讲初始, 首先追忆童年往事, 但是从世界所熟知的“高密东北乡”经老父亲、哥哥、姐姐、妻子等, 巧妙落归于母亲, 集中笔墨用鲜活的母亲故事回忆幼年经历。展开时先分别按照记忆最早的事、最痛苦的事、最深刻的事、最后悔的事依次进行;接着又补了三个小细节:母亲患上严重肺病, 莫言患得患失, 母亲告诫她不会轻易自杀, 会直面苦难;面对相貌丑陋被嘲笑, 母亲开导说不比别人缺胳膊少腿不应自卑, 且多做善事可使丑变美;母亲不识字, 但是对莫言读书十分支持, 总满足他买文具的请求;另外, 莫言在听说书人讲故事的激发下, 回家炫耀自己也会讲故事, 母亲一方面担心莫言将来靠耍贫嘴吃饭, 提醒他少说话, 为他起名“莫言”;另一方面默许莫言的“爱说话”, 这却是无形的巨大支持。这些往事丰富, 而且侧重点不同, 富有立体感, 却是作者深思熟虑之后的巧妙安排。其目的是巧妙交代母亲对自己的人生及灵魂的巨大影响;从演讲的角度, 其实是首先以歌颂母爱开篇, 紧抓全世界听众之心。

(二) 回忆家乡经历, 用“耳朵阅读”家乡, 交代创作之源

莫言巧妙回忆辍学后的家乡经历, 因年幼体弱不能干重活, 只好到荒草滩放牧牛羊, 十分孤独;而放牛时浸染于家乡的蓝天、草地等自然风物, 并在孤独中常幻想狐仙化人与他一起放牛, 常和天空、鸟甚至老牛说话, 并将白云想象成白面馒头;同时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 特别是用“耳朵阅读”家乡人事与习俗故事传说, 聆听了诸多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族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清晰交代了自己创作之源:一是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梦幻能力, 一是家乡的农村生活成为日后创作的源泉, 是其汪洋恣肆地成功向天下人讲“高密东北乡”故事、书写心灵世界的根基。正如莫言经常所说, “我的创作资源基本上来自在故乡二十年的农村生活”2。

(三) 展示求学经历, 开启写作生涯, 阐明创作历程

莫言从家乡到军营开始创作, 特别是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受到悉心教导, 加上沉浸于经典诵读, 创作生涯才真正开启。如果稍加分析, 他通过对重要作品的解析, 大致归纳出自己的创作历程有:一是参军后的初始创作, 紧随伤痕文学的兴起。二是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受到恩师徐怀中的启发, 以及文学大师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 以自己的经历和亲人的故事为蓝本, 创作了《红高粱》《透明的萝卜》等一大批颇有影响的作品。而最感人的是谈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 对此莫言感触到:“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 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三是以更多的亲人和乡亲为原本, 主要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创作了大量作品与独特的人物形象。如《蛙》中的姑姑形象、《丰乳肥臀》的母亲形象。四是以全新的创作方式与写作理念, 并融会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和西方 (现代派) 小说技巧, 迈进了新的创作阶段。如《檀香刑》《生死疲劳》等, 前者开启作家从后台跳到前台, 全称讲述, 以现代说书人的角色登场, 焕发出无限的创作活力与效果;后者在佛教思想的视野和宇宙意识下, 考察人世与人性, 增添了作品的深刻性。

(四) 谈获奖感想, 对争议辩白, 结束演讲

首先点明自己对于非议的无奈、鄙夷;然后提出的理论依据是“对一个作家来说, 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 (作品) ”, 表达出这些非议自己不能摆脱, 但它们也很难改变自己的看法与道路, “因为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 所有的读者都喜欢”。最后以三个故事结束:第一个故事是说小时候参加苦难展览, 有一个孩子没有哭, 莫言打“小报告”告密, 多年之后为此深表歉疚。第二个故事讲当兵时逞口舌之快, 让自已的老长官面红耳赤, 后来深表内疚。第三个故事说的是泥瓦匠的故事, 一群人以近乎占卜的方式决定将要接受上天惩罚者, 结果破庙轰然坍塌最后活下来的恰是本来要被扔出庙门之人。这三个故事巧妙为自己开拓, 又一针见血地透视出某种社会上的浮躁、自私、狠毒心态。最末, 莫言巧妙用四句话总结了整个演讲:一是“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点明自我的最大特点;二是因为会讲故事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三是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 这些故事让他坚信真理和正义的存在;四是愿意在今后的岁月里继续讲自己的故事。回答干脆利落, 言简意赅, 结构上也正好回应和总结全文, 令人回味无穷。

总之, 该演讲按照时间的推移与自己成长线索展开, 按照意义大致可分为获奖前、获奖、获奖后三个层次, 分别展明萌芽与基础、积淀与成功、辉煌与争议三个阶段。可见, 该演讲并不是有人所说的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而是具有深刻的逻辑和结构上的巧妙之处, 可谓独具匠心, 浑然天成, 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具有持久醇厚的审美冲击力, 是一篇难得的成功佳作。

注释

11.吴永熹.去年诺奖得主及夫人赞美莫言演讲[N].新京报.2012 (12) .

篇9:如何看待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获奖当祝贺。无论你对诺贝尔奖持什么态度,无论你对莫言的作品持什么态度,他的获奖都是一件喜事,值得祝贺和欣慰。暂且不说诺贝尔文学奖本身的影响,就是任何一个国际奖项能够得到专家、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的共同认可,如此共同和普遍的叫好,仅此一点就十分不易。《纽约时报》说在过去10年,莫言是被出版商偏爱的3个作家之一,以此用来打破批评家所指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被欧洲作家垄断的局面。

毋庸置疑,莫言或将对中国人精神生活层次的提升和文学的复兴起到一定作用。据报道,莫言获奖后其书在世界各地热卖,正在法兰克福举办的书展即掀起了一股莫言热。中国内地尤其如此,旧书断货新书加印,据说《我们的荆轲》已由起印几万册到几十万册——这比荒唐至极的“张悟本之流”或是各种神坛的“心灵鸡汤”热卖要好得多。

祝贺之余,也当反思。比如中国文学,包括中国所有的优秀精神产品该如何向国外推销。长期以来,我们不少文艺家热衷于自恋、喜欢自己跟自己玩儿,所以,尽管我们做了很多事情,这其中包括铁道部用1800万元制作宣传片,不说其涉嫌违规腐败,就说其作品本身之粗糙又能让世界对中国高铁的认识增添多少呢?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说,你们中国做了很多好事,但你们没有学会向世界推销自己。现在,至少莫言的成功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还有,对当下文学的反思。在得诺奖前,莫言虽有大批拥趸,但他的知名度并不高。新浪微博微话题——《之前你知道莫言吗?》给出一组调查数字显示,截至10月15日,有19945位网友表示,说实话不知道莫言是谁;仅有4720人知道莫言。

值得反思的还有某些人僵化落后的思维。比如某些极端理论认为,只有坚决和政府作对才能得到国际认可,在莫言获奖的事实面前也不攻自破了。再比如,莫言获奖之后媒体的“一窝蜂”现象和肆意渲染无节制的炒作等现象都该值得反思。

祝贺、反思是一种应有的态度,也是一种归位,而这里的归位是指要回归常识,不要掀起新的造神运动,也别上纲上线,更不要无节制地拔高。

在接受央视《面对面》栏目采访时,主持人问:“您幸福吗?”此时的莫言好像还是一如既往的魔幻。他竟然只回答了三个字:不知道。主持人又问:“绝大多数人觉得您这个时候应该高兴,应该幸福。”莫言:“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才幸福。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忡忡,能幸福吗?……”莫言真实质朴的回答正是一位智者对所有大起大落时的理性归位。

归位还包括每一个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对莫言作品的喜欢与不喜欢。莫言是文学家,创造的是艺术作品,对此,我们完全可以有选择喜欢与不喜欢的自由,大可不必因其获奖就装喜欢、附风雅。今天,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仍然不喜欢莫言的作品,但丝毫不影响我对他的尊重,这当是一种归位。

既然莫言获奖是一件值得祝贺、值得反思、值得归位的事情,那么,我们的每一个人,尤其是文化工作者还应当做些什么?

我认为,一个负责任和有良知的文化工作者应当结合自身的职业特点和艺术所长,将莫言的作品和精神进行宣传和弘扬。诺贝尔评委会给莫言作品的颁奖词是“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很遗憾,我看到的所有对莫言作品的文学评论中至今还没有超越这个颁奖词,达到我所期待的高度和深度。因而,我希望在热闹的喧哗之后,能够浮现出有独特见解的中国内地评论家对于莫言的评论。

当然,我也期待社会学家和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能够对莫言作品折射出的那一个扭曲的,甚至是荒唐的时代所给予理性的阐释以及有思想的剖析。我支持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部拟将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编辑到高中语文的选修教材读本中,我也会尽自己所能,努力将中国近当代更多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推广到学校中去。

祝贺、反思、归位,都是为行动打基础。当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出现在社会上,无论是获奖也罢,还是因某一方面的特点引人注目也好,只要我们以理性的视角和包容的心去透视他、去感悟他、去理解他,虽然我们可能永远成为不了他,但我们也能因无数个他积聚在心中,而显得自己的人生与众不同。

博主简介: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

篇10:浅谈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新网10月11日电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晚7时,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此殊荣。

莫言的主要作品如下:

《白狗秋千架》(2004年1月,简体版出版年份,下同,当代世界出版社)

《红高粱家族》(2004年1月,当代世界出版社)

《食草家族》(2004年1月,当代世界出版社)

《酒国》(2008年9月,上海文艺出版社)

《檀香刑》(2004年1月,当代世界出版社)

《透明的红萝卜》(2004年1月,当代世界出版社)

《四十一炮》(2003年7月,春风文艺出版社)

《牛》(2004年4月,民族出版社)

《十三步》(2003年10月,春风文艺出版社)

《会唱歌的墙》(2005年11月,作家出版社)

《丰乳肥臀》(2004年1月,中国工人出版社)

《生死疲劳》(2006年1月,作家出版社),《蛙》(201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

篇11:浅谈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华图教育

刘浩

2013年国考笔试已经落下帷幕。笔试之后谁能过关斩将,走入面试呢?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今年的面试热点,做成考题,让大家在走上面试考场前小试牛刀一把。

 热点概述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报道,2012年10月11日19点,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

莫言简介: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是中国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代表作品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等。2011年8月,莫言凭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相关评论

@作家莫言:“听到获奖的消息,我很高兴。但是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我会继续努力。”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我们对莫言先生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表示祝贺。莫言先生是最近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他的文学造诣有目共睹。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欢迎世界各国朋友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优秀中国文学的魅力。2

@著名导演霍建起: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这么有影响力的国际文学大奖,令人高兴,也是中国作家的光荣,是件了不起的事。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诺贝尔不再只给了高行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加之2月王澍获奖普利兹克,2012年建筑界和文学界的世界最高奖都给了中国人。这一年必将载入史册成为中国文化与设计界标志性的丰收年。在这一强势文化背景下,加快深化发展文化产业,正逢其时。

431 来源:齐鲁网《莫言:在老家看电视得知自己获奖》

来源:东方早报《外交部就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钓鱼岛局势等答问》 3 来源:新浪网《导演霍建起:莫言到了该得奖的时候了》 4 来源:新浪微博  模拟题

日前,我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此你怎么看?

 参考解析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学奖项,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中国作家莫言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莫言本身以及文化界以及整个中国来说,都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第一,这是作家莫言本身的一种肯定,莫言笔耕数十载,已然获奖无数,著作等身,还获得了最近一届中国最高文学奖——矛盾文学奖,这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是对莫言多年致力于文学创作的肯定,更是表明国际上对莫言写作水平的认可与表彰。

第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样如此有影响力的国际文学的大奖,是中国作家的光荣,更是中国文化界的光荣。莫言这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对中国作家之前努力的肯定,也是中国作家走向世界舞台,书写壮丽诗篇的开端。

第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世界对中国文学的肯定,更将促使中国文化业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获得世界的认可。在此之前2012年2月设计家王澍获得建筑界的世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2012必将载入史册成为中国文化界的丰收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也必将蓬勃发展。

第四,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骄傲,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逐渐增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运动健儿在奥运场上奋勇拼搏摘金夺银有异曲同工之妙,为广大人民群众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第五,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向世界宣传了中华民族拥有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世界各国朋友可以以此为契机更好地了解优秀中国文学,感受中国文化的特有魅力。

总之,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整个中华民族而言都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作为一名公职人员,我们要像莫言学习“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精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争取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就。

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建议考生要注重时事热点的积累,参照历年面试真题的答题方式和程序进行模拟演练,从中积累经验和技巧,提高自己的答题水平。祝各位考生顺利通过国考面试,实现自己的公职梦!

篇12:浅谈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中新网10月11日电 11日下午17时,诺贝尔奖五个奖项中最具悬念的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此殊荣。

1895年,诺贝尔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学奖就是其中之一。中新网对诺贝尔文学奖近十年的获奖者,进行了一个简短的回顾。

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凯尔泰斯·伊姆雷

匈牙利犹太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无命运的人生》(2002年获奖作品)、《非劫数》、《惨败》、《为一个未出生的孩子祈祷》等。

《无命运的人生》是他以自己少年时代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为素材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但发表后反响一般,直到1988年和1990年《无命运的人生》的两部续篇《惨败》和《给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祷告》发表之后,他才为世界所了解。

获奖理由:“表彰他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画以及他独特的自传体文学风格。”

转播到腾讯微博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南非白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等待野蛮人》、《昏暗的国度》、《来自国家的心脏》、《耻》(2003年获奖作品)、《钢铁时代》、《凶年纪事》等。

获奖理由:“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 他的作品《耻》、《等待野蛮人》和《国家中心》是这一风格的典范。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奥地利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钢琴教师》(2004年获奖作品)、《女情人们》、《我们是骗子,宝贝》及《情欲》等小说。

耶利内克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和八孔长笛,后来她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她的作品有犀利的社会批判锋芒,特别是揭露在现代男权社会中女性受到的侮辱和摧残。因为作品中强烈的女权主义色彩和社会批评意识,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饱受争议。

获奖理由:“因为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上的陈腐现象及其禁锢力的荒诞不经。”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哈罗德·品特

犹太人。英国剧作家,被评论界誉为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看门人》(The Caretaker,1960)、《生日派对》(TheBirthdayParty,1958)、《回乡》(TheHome coming,1965)等。

获奖理由:“他的戏剧发现了在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

土耳其作家,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红》(2006年获奖作品)、《伊斯坦布尔》等。

获奖理由:“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

英国女作家,代表作有《金色笔记》等,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她是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此外她是历来第卅四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

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莱辛偏爱描写婚姻破裂的女人,确切地说,是描写因为失去丈夫而生活支离破碎的女人。政治,也许是多丽丝·莱辛与其他女作家拉开差距的根本原因。莱辛的许多作品都可以定义为“女性文学”,但并没有局限于感性的情感题材。她不诗意、不哀怨;相反,她咄咄逼人、一针见血。

获奖理由:“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

法国著名文学家,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代表作有《诉讼笔录》、《金鱼》、《流浪的星星》、《少年心事》、《战争》(2008年获奖作品)、《乌拉尼亚》等。

他的早期作品,诸如《诉讼笔录》、《可爱的土地》等,多寻找一种空灵与寂静,人物时常在形式、色彩与物质的海洋中摇摆不定,人和物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而他的后期作品,诸如《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等,则更关注心理空间,向着自然与人这两个“宇宙”同时进行宏观与微观的探索。

获奖理由是:“一个集背叛,诗意冒险和感性迷狂于一身的作家,探寻文明支配下的边缘人性”。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米勒

罗马尼亚裔的德国女性小说家、诗人、散文家。代表作品:《心兽》、《狐狸那时已是猎人》、《低地》、《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呼吸秋千》(2009年获奖作品)等。

她的作品政治性很强,像《呼吸钟摆》描写了二战后在苏联战俘营的德国人的生活,这种敏感的政治题材妨碍了她在东方的传播。

获奖理由:“专注于诗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图景”。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他的主要代表作品还有,《绿房子》、《世界末日之战》《城市与狗》《酒吧长谈》(获奖作品)、《谁是杀人犯》、《叙事人》、《谎言中的真实》、《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等。

获奖理由:“对权力结构的制图般的描绘和对个人反抗的精致描写”。

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

瑞典有世界影响的诗人。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先后共出版《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见黑暗》《小路》《为生者和死者》《悲哀贡多拉》等10部诗集。

托马·特朗斯特罗默的诗作音韵优美,具有古希腊诗歌、巴罗克诗歌和超现实主义诗歌的特征。

特朗斯特罗姆是公认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20世纪80~90年代声誉达到顶峰。有人甚至发出这样的感叹:“特朗斯特罗姆瘫痪以后,欧洲最好的诗人在哪里?”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浅谈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相关文章:

上一篇:德育管理工作体制下一篇: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能源发电厂PPP项目物有所值评价报告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