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实施意见

2024-05-21

安徽省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实施意见(精选6篇)

篇1:安徽省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实施意见

安徽省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实施意见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09】59号)和安徽省政府《关于加强全省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意见》(皖政【2010】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为进一步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全面提升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特制订安徽省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方案。

一、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基本原则。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着力提高应急志愿者队伍的应急能力和社会参与程度;坚持立足实际,依托现有资源,按需发展;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形成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的应急志愿者队伍体系。

(二)建设目标。应急志愿服务进一步规范,基本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应急志愿者队伍体系,为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维护全省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二、组织机构

成立安徽省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办公室,由安徽省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王琦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各团市委、青年志愿者协会相应成立组织机构,主要负责人担任省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办

公室成员。建立联络员制度,建立花名册,确定联系方式,并及时报省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办公室备案。

三、组建专业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体系

根据我省志愿服务实际,依托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市红十字会、社区等组织,建立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逐步搭建我省专职队伍和兼职队伍相结合的应急志愿者队伍体系。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可由相关牵头单位结合现有力量组建,也可依托相应企事业单位力量组建。我省应急志愿者队伍重点组建完成以下四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一)组建公安消防队应急专业队伍。积极寻求与公安消防等部门的配合,主要负责参与处置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抢险救援;参与地震、洪灾、风灾等自然灾害的抢险救灾;参与重大交通事故的抢险救援;参与建筑物倒塌的抢险救援;参与恐怖袭击和破坏等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救援;参与有关单位和群众遇险求助时的救援救助。

(二)组建防汛抗旱应急专业队伍。积极寻求与水利、农委等部门配合。组织人武(民兵、预备役人员)、农技人员、居民和相关单位人员参加,建成省级防汛抗旱志愿者队伍。防汛抗旱重点区域和重点地段的街道(村委会),要组织本辖区居民和相关单位人员参加,组建基层防汛抗旱队伍。

(三)组建公用事业保障应急专业队伍。积极寻求与建设、供水、交通、广电、环保、环卫、电力、热力、电信、移动、联通等公共事业单位配合,发动本单位本企业懂技术和有救援经验的干部职工参与组建公用事业保障专业应急志愿者队伍,承担相关领域突发事件应急抢险救援任务。

(四)组建卫生应急专业队伍。积极寻求与卫生局的配合,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和特点,在现有医疗机构的基础上,组建卫生专业应急志愿者队伍,配备必要的如现场工作设备、现场检测检验装备、常用药品储备、现场生活及后勤保障装备、医疗救援设备等医疗救治和现场处置设备,承担传染病、食物中毒和急性职业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其他突发事件受伤人员医疗救治及卫生处理,并进行相应的培训、演练活动。

四、健全完善基层应急志愿者队伍管理体制和保障制度

(一)完善应急志愿者队伍运行机制。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综合队伍、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相关应急预案,完善工作制度,实现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

(二)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作用,建立群防群治队伍体系,加强知识培训。鼓励各类志愿者组织在工作范围内充实和加强应急志愿服务内容,为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应急志愿服务提供渠道。应急志愿者组

建单位要建立志愿者信息库,并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各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志愿者队伍建设给予适当支持。

(三)加大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力度。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有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工作经费,各有关部门在现有的基础上,按照政府补助、单位自筹、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有足够的经费保障。

(四)完善基层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相关政策。加快推进我省应急平台系统建设,着力解决应急志愿者队伍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落实应急志愿者医疗、工伤、抚恤、保险等政策措施。鼓励社团组织和个人参加基层应急志愿者队伍,完善民间应急救援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制订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装备标准并配备必要装备。对在应急管理、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篇2:安徽省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实施意见

红山窑乡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红山窑乡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及志愿者队伍

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村、乡属各站所:

为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我乡防震减灾工作,牢固树立“防大震、救大灾”的思想,《红山窑乡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及志愿者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已经乡政府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你们,请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二年四月七日

主题词:成立 地震 应急机构

抄送:永昌县防震减灾办公室 红山窑乡防震减灾办公室 2012年4月4日印发

共印14份

红山窑乡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及志愿者队伍

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甘政发„2012‟153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我乡防震减灾工作,努力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牢固树立“防大震、救大灾”的思想,以政府为主导,依靠社会力量,组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全面提升我乡地震救援能力建设,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根据我乡实际情况,按照“区域划分、辖区负责、便于管理、精简高效”的原则,依托各村现有民兵连、社会治安维护小组的基础上,挑选志愿参与、健身健康、有技术专长的人员,组建12支红山窑乡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每支队伍40—60人。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负责开展抢险救援、抢险救护、灾情收集;协助做好救灾物资运送发放,平息谣言维持社会秩序及防控能力之内的次生灾害等。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县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和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精神,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一队多用、一专多能、平战结合、反应迅速、能随时组织发动群众开展自救互救”的要求,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基层地震灾害

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

二、救援志愿队名称、组织机构与职责

1、救援志愿队名称:红山窑乡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以下简称救援志愿队)。

2、组织机构与职责:救援志愿队设立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红山窑乡地震应急办公室),救援志愿队下设12个救援志愿分队,由分队长、宣传、搜寻、救护员组成,救援志愿者接受红山窑乡应急办公室领导和县防震减灾办公室业务指导。具体组成和主要职责分别是:

救援志愿队设队长1人,副队长2人,办公室主任1人、工作人员1人。主要职责:在红山窑乡应急办公室领导和县防震减灾办公室的指导下,认真做好救援志愿队对外联络和对内组织培训、演练和日常运转等工作。

红山窑乡辖12个社各组建1个救援志愿分队,各分队设分队长1名,由宣传员、搜寻员、救护员各20人组成。分队在救援志愿队领导下工作。

宣传员主要职责:开展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教育、防止和协助平息地震谣言与误传事件、及时上报震情灾情信息。

搜寻员主要职责:组织发动群众,开展避震和自救互救、协助发放应急物资、协助地震主管部门开展地震灾害调查和损失评估。

救护员主要职责是:协助疏散、抢救受灾群众,抢险排危、负责伤亡人员情况统计,控制疫情的扩散、协助处理善后工作。

3、人员组成:救援志愿队队员以身体健康、乐于奉献的中青年同志为主,包括各村党员干部等志愿者。

三、应急程序

根据《永昌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红山窑乡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规定,发生一般破坏性地震为基本应急,发生严重破坏性地震为扩大应

急。

1、基本应急程序:发生一般破坏性地震后,救援志愿队办公室组织救援志愿者赶赴地震灾害现场,按职责实施应急救援。

2、扩大应急程序:发生严重破坏性地震后,立即向县、市上级相关部门通报情况,迅速启动救援志愿队并将搜寻员、救护员、宣传员全部派遣到地震灾害现场,按职责开展应急救援先期处置工作;待救援部门到达后,配合开展应急救援抢险工作。以最大限度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培训及演练

救援志愿队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每年举行1-2次地震基本知识和自救互救常识的学习和培训;日常工作中,熟悉辖区内人员分布、医疗机构分布、交通通信情况、房屋质量状况,以利于救援工作的开展。

篇3:安徽省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实施意见

1整合涉农资金,非均衡性投入

建设资金是实施美好乡村建设的关键与保障, 资金的筹措方式与资金使用机制的建立,是关乎美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安徽省肥东县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从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完善资金审批流程与更广泛的拓展资金筹措渠道等多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一整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涉及建设资金筹集、使用等相关法定条例的规范。

1.1整合各类涉农资金

2013年肥东县财政已将用于美好乡村建设的4000万专项资金按照1:1的比例进行配套投入。坚持以乡镇为投入主体,县级以奖代补,制定和出台了《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2013年度整合涉农资金支持美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并将一事一议、大湖区减负资金、中央财政追加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项目、农村清洁工程、小城镇建设等涉农的24个项目资金纳入整合范围,涉及资金总量6.48亿元。目前,经过整合,能够直接投入36个中心村建设的资金达到1.65亿元。

1.2非均衡性投入原则

明确了涉农资金的审批流程,规定所有的涉农项目都要经过相关审核,最大程度向中心村整合。 目前,仅从财政投入这一块来算,省、市、县三级专项资金有近7000万元。在实际工作中,肥东县把握非均衡性投入的原则,重点投向环巢湖的中心村、集镇中心村、有人口规模和产业发展资源的中心村,避免造成过程性浪费(见表1)。

2“三结合三集中”创新美好乡村规划建设模式

以肥东县陈集镇为例,肥东县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推行“三结合”、实现“三集中”,走出了富有陈集模式肥东特色的新型美好乡村建设规划模式。

2.1与集镇建设相结合,引导人口向中心村集中

通过人口集聚,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化和集约化,实现生态环境优美。

一是以科学的规划引领人口集中。紧密结合城镇发展规划,将中心村建设点选择在距集镇约100米之处,毗邻传统集镇,群众生产生活更为便利。 在集镇原有规划基础上,延伸镇区规划范围,拓宽镇区版图,实现了中心村和传统集镇无缝对接,既建设了农村,又壮大了集镇,实现了美好乡村与传统城镇建设的有机结合。周边群众向中心村集中意愿高涨,普遍支持和参与美好乡村建设。

二是以完善的设施吸引人口集中。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中心村吸引力,有效促进人口向中心村集中。坚持做到建设规模化、设施配套化,全面提升集镇品味, 中心村实现水、电、路畅通,雨污分流;安装太阳能路灯100盏,建成300立方米无动力污水处理沼气池2座,修建农民广场3500多平方米,新建农民公园和体育健身场500多平方米,新增停车场1600平方米,种植草坪10000多平方米,栽植高档树木5000余棵。通过整体推进和功能整合,显规模, 上档次,出品味,对群众吸引力日益增强。

三是以优美的环境促进人口集中。将环境整治作为提升中心村形象的突破口,城镇整体形象和中心村面貌大为改善。鼓励肥东“圣泉集团”、“宁国恩龙集团”等外来客商前来投资苗木花卉生产, 既增加农民收入,又增添美景。整治“八乱”现象, 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将工作中的好做法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长效机制。投入67万元重建陈集新街;投入20余万元对店招、店牌进行整治; 投入10万元对为民服务中心进行美化亮化;购置垃圾车、垃圾桶并配备专职保洁员,着力打造优美乡村。截至目前,已有1.2万人到集镇居住,占全镇人口的40%(见图2)。

2.2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整合资源向中心村集中

通过产业提升,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群众生活甜美。一是整合农业项目,改善农田水利。积极争取农业开发项目,以项目建设为支撑, 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紧密依托国家农业开发土地治理等重大项目,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实行, 有机结合。整治农田1.8万亩,兴挖当家塘16口, 兴修砂石路35公里,硬化渠道8.5公里,实现了田成方、路硬化、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的目标,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二是加大土地流转,优化产业结构。实行以土地招商,积极吸引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态、环保、绿色、有机及循环的现代农业。目前已有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企业和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企业在中心村落户, 种植苗木1200亩,蔬菜1600亩,百合800亩。中心村已初步形成高档苗木花卉区、精品果蔬种植区、 高效粮油作物区等七大功能区。产业结构显著优化, 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附加值。三是壮大农村经济, 促进群众增收。立足农业招商引资,实现土地合理流转,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推广“龙头企业 + 基地(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 基地(农户)” 的发展模式。通过专家结对、政策帮扶等措施,积极扶持农民种植大户,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村民一部分在村中就近打工,一部分富余劳动力卸下包袱外出打工,逐渐从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加上田租,农民收入比以前大大增加,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图2 整合资源,整村推进,完善设施,美化环境,美好家园

图2 整合资源,整村推进,完善设施,美化环境,美好家园

2.3与组织建设相结合,推动服务向中心村集中

通过创新组织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实现乡风人文和美。一是建设阵地,完善服务设施。调整功能设置,整合教育、卫生、计生、文体、综治等资源,着力提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综合服务能力, 初步建成了软硬件设施相对完备、服务功能相对集中、群众办事比较便捷的社区化综合服务中心,基本满足了群众需求。二是优化队伍,提升服务水平。 为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新要求,强化村干部教育和管理,促进干部转变观念、转变职能,重新设岗定责,积极探索新型公共管理服务体制机制。 通过“换血”和“洗脑”,逐步将村干部由地域型向功能型和服务型转变。三是提升管理,推动村民自治。成立美好乡村建设村民理事会,积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村级财务管理等自治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公共意识和文明素养,共同建设文明和谐的美好乡村。

3“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3.1以“五化同步”改建村庄面貌

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五化同步” 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里的房屋修葺一新, 平整的柏油马路铺到门口,美好乡村建设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通过美好乡村建设,肥东县首批建设的中心村各个焕发新颜,其中岘山村将打造成4A级农家乐景点,经过大半年的装扮,岘山村已经颇具姿色:村前的两座山上,栽种了成片的梨树、桃树,开春时将成一片花海;在一口偌大的池塘上, 崭新的浮桥横跨左右,成为游客游山玩水的捷径; 宽敞的柏油路、靓丽的文化广场、灵动的绿化效果, 已经让岘山村美不胜收。

3.2以“兴产置业”改善居民生活

美好乡村建设带来的村容村貌的巨大改变不光给村民带来最直观的感受,还给村庄的产业、未来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以岘山村为例,目前已有7家企业入驻岘山村,重点打造农家乐和苗木花卉, 保守估计将带动500人就业。能让老百姓享受到山水田园生活,并且在家门口找到一份工作,真正让村民留在家中,坐享美好乡村带来的实惠。美好乡村建设,兴了产业,鼓了腰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使居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享受到了真真切切的政府好政策带来的改变(见图3)。

3.3以“十个一”提升精神文明

美好乡村的建设使得村庄内整体精神文明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肥东县在各个中心村开展乡风文化建设“十个一”活动,即每个中心村都做到有:“一段村史、一句村训、一幅村徽、一首村诗、一条长廊、 一块广场、一方舞台、一支队伍、一批作品、一群好人”。 着力打造文化品牌,构建文化载体,突出文化惠民。 在全省首创组建了美好乡村文化艺术团,把美好乡村建设的规划政策、目标任务编写创作成歌曲、小品、 相声、大鼓书、诗朗诵等多种文艺形式,深入乡村巡演。从演出情况看,群众非常欢迎,演出现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实际效果很好,切实发挥以文载道、以文育人、以文寓美的作用。同时,结合美好乡村建设规划要求的农家书屋、村文化站的建设, 丰富了农民的空余生活(见图4)。

4“一村一品”打造乡村旅游精品村落

依托村庄特色,挖掘地域建筑文化内涵,推动“一村一品”的建设,打造好乡村旅游精品村落,以肥东县首批实施的十二个美好乡村的瑶岗村为例。

瑶岗村以3A级风景区“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所在地而闻名中外,纪念馆是中宣部命名的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年来为合肥及周边的党员、群众和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作出了积极贡献,纪念馆每年接待游客数万人,是典型的旅游特色型村庄。

在瑶岗村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撮镇镇按照“传承红色文化,建设徽派村庄,打造旅游精品”的目标, 打造村馆一体新特色,展示红色瑶岗新形象,该镇专门成立瑶岗美好乡村建设指挥部。美好乡村规划围绕渡江战役纪念馆旧址景区布局,对瑶岗的农舍按照“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特色进行升级改造, 并配套建设完善村里各项功能设施,让纪念馆同村庄真正融为一体、相互辉映,从而进一步提升瑶岗红色旅游的品质(见图5)。

5长效机制建立的探索与改进

针对在本轮美好乡村建设后期村庄建设管理、 环境维护方面所暴露出的缺乏长效机制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主要从公共卫生保洁、公共设施维护、坚持系统规划等方面着手。

5.1建立农村卫生长效管理专项基金

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运转机制,从队伍、职责、制度、经费等环节入手,创新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模式,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指导、 农民参与的办法,区分各类基础设施的不同性质, 积极探索基础设施管护养护的途径,维持公共卫生清洁,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5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助力美好乡村建设

图5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助力美好乡村建设

5.2建立健全“农村公共设施物业化管理”制度

定期维护公共设施,将村庄卫生保洁、垃圾收集、污水处理、路灯照明、用水设施、村道养护等纳入日常管理养护,同时建议将此项工作纳入合肥市2013年民生工程的自选项目,加大推进力度。

5.3提高居民参与度,坚持系统规划

加快添置乡镇及中心村的图书室、健身广场、 体育设施,加强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养和对日常文化活动的组织,同时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让农民在村里能看电影、瞧小戏,丰富农民的文体活动,激发群众参与文化的热情,从而让健康的生活方式占据农民的业余生活,让居民切实感受到美好乡村建设带来的好处,积极参与到美好乡村建设中, 自觉维护美丽家园,遵守村庄规划系统。加大舆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 采用专版报道、广告标语、宣传手册、橱窗、电视视频、文艺表演、组织农民代表实地考察等形式, 广泛宣传建设美好乡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燃起广大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形成政府与村民互动的生动局面。

美好乡村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是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谐社会及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合肥市肥东县通过实施首批12个重点示范村建设,在全省率先成为统筹城乡的典范区、 美好乡村的先导区、全面小康的样板区和改革创新的试验区。通过调研、分析与总结肥东县美好乡村建设的实践建设,可以清晰的看到,美好乡村的建设不仅应该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注重实效,更应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为“第一届全国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优秀论文)

摘要:本文以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美好乡村建设为例,通过对首批12个各具特色和风貌的中心村美好乡村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实地调研、跟踪回访,对在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采用的财政资金重点扶植、村庄整体建设“三结合三集中”、村庄发展“三位一体”等多种实用的建设模式进行总结;同时对在其他村庄规划中暴露出的村庄面貌特色不突出、村庄后期管理维护缺失等问题和困难进行总结后,结合肥东县的实际实施经验,提出村庄风貌“一村一品”、村庄管理建立长效机制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篇4:依靠档案建设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

在北京,一支队伍提供了希望和借鉴,这就是日益活跃的丰台区社区地震应急志愿者服务队。他们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肯定。区地震局还代表北京市地震系统出席了2010年度中国东部十省市市县防震减灾工作研讨会,介绍了经验。

他们为什么取得那么大的成效,他们做了哪些工作?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丰台区档案局、区地震局及其马家堡街道枫竹苑社区、东高地街道三角地第二社区等单位。

非恃敌之不来恃吾有以待之

——应时而建的丰台区社区地震应急志愿者服务队

近几年的地震等灾难事故,深刻地警醒着人们:在这个世界里,人类还没有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即便对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我们也还有很多认识盲区,比如地震灾难。我们很难准确预知灾难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危害程度。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时刻警示着人们做好各种意外事件的应对。

实际上,就北京地区而言,其地质构造复杂,防震减灾形势也是很严峻的。它不仅位于燕山地震带与华北平原中部地震带的交汇处,还紧邻汾渭地震带和郯庐深大断裂地震带,自古以来地震就比较活跃。自晋元康(294年)有地震记载开始,北京地区遭受6级以上破坏性大地震就有6次之多,仅294年就连续发生两次地震。在北京地区,距离今天最近的大级别地震有两次,一次是在康熙年间的1679年,地点在三河—平谷一带,最高震级为8级,烈度为11度;一次是在雍正年间的1730年,地点在北京西北郊地区,最高震级为6.5级,烈度为8度。其中1679年大地震,“东至辽宁之沈阳,西至河南之沈阳,凡数千里,而三河、平谷最惨。”仅京城即倒塌房屋12792间,坏房18022间,485人死亡。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也对北京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丰台房屋严重破坏1189间,轻微破坏4721间,占房屋总数的3.7%。但那时房屋和人口都不及当今密集,因而今天的防震减灾就显得尤为必要。而且,即便北京地区不发生地震,志愿者也可以支援灾区。例如,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大地震,北京地区就进行了对口支援。

可以说,把人类对地震等的应急和准备比喻成一场战争,是一点都不过分的。兵法上说:“非恃敌之不来,恃吾有以待之。”就是告诫我们,一定要做到有备无患。而且从实际情况看,灾难发生后的72小时内,如果能做出快速有效地反应,实行有组织地自救和互救,就可有效地减少灾难带来的人员伤亡。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同时也是本着“宁可备而不震、不可震而不备”的原则,丰台区地震局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着手筹建一支常备不懈的丰台区社区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他们针对丰台区基层社区较多、人口密度较大、应对突发灾难救援较为困难的情况,邀请国家地震局和北京市地震局的专家、领导,多次实地调研丰台区的环境,最终选择马家堡街道办事处枫竹苑社区和东高地街道办事处三角地第二社区作为试点。之后,又同国家地震局、北京市地震局和北京市应急办、共青团北京市团委以及丰台区各街道、乡镇、各专项指挥部办公室共计60多人进行研讨协商,形成了社区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试点建设工作计划。

丰台区地震局在社区领导的配合下,通过宣传栏等积极与群众沟通,并邀请地震专家现场讲座,加深了人们对防震减灾的认识。在此基础上,2010年3月,又组织两社区百余名积极分子,到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现场参观。由于宣传到位,群众积极报名。区地震局从中仔细遴选出优秀人员作为志愿者。5月12日,在纪念汶川大地震两周年之际,丰台区召开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大会。有了队伍,丰台区地震局和档案局逐步开展了对志愿者的培训、演练和管理工作,三角地第二社区在怡馨花园、枫竹苑社区在林枫公园建立了应急避难场所并安装了疏散标识牌,各项工作已取得相当成效。

以档案保规范以管理促发展

——卓有成效的应急志愿者管理档案建设

在一般人眼中,志愿者服务队不过是松散的组织,建立一支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丰台区地震局吕广生局长不这么看。“我们的社区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可不是松散的组织。我们的志愿者身兼‘四员——既是地震应急知识的科普宣传员,又是地震异常灾情的信息速报员;既是地震发生后自救互救的组织员,又是政府和救援专业队伍的助理员。我们就是要实现志愿者队伍‘一队多能、‘业余队伍专业化,使之真正成为一支召之即来、来则能战、战则能胜的稳定队伍。”这位海军大校出身的局长,以军人特有的雷厉风行的作风说,“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要求我们从细节抓起。我们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从志愿者服务队建立伊始,区档案局同志在董化斌、安焕敏等领导的带领下,就实现了全程参与。”

区地震局董全义副局长告诉记者,早在志愿者队伍建立前,区地震局和档案局的领导就达成了合作共识,认为为社区志愿者专门建立完整、正式的档案,是一个创举,对地震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会有极大的促进。为此,两局从制度上进行规范,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丰台区社区地震应急志愿者工作档案管理办法》(试行),并下发街道、乡镇。随后,狠抓落实。

对地震志愿者工作檔案实行分级负责、共同管理。区地震局负责志愿者档案工作的组织实施;区属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志愿者档案工作的协调落实;居委会、村委会负责本地区范围志愿者档案工作的收集、整理和归档。而区档案局则负责对辖区内社区地震志愿者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此外,还将志愿者工作档案管理纳入相关部门、地区的档案全宗,居委会、村委会要在次年第一季度前,将相应档案移送所在街道、乡镇档案室,集中管理,保证有效利用。

丰台区档案局依托行政管理权限,在志愿者工作档案建立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指导。2010年,在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前的5月7日,两局领导亲自带队,到志愿者所在街道和社区联合现场办公,随后又利用周末,高效高质地完成了志愿者档案建设工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科学化管理打下了基础。

丰台区对社区地震应急志愿者管理档案采取的是专项管理的方式。记者在区地震局看到,《丰台区地震应急志愿者名册》、《志愿者理论培训登记表》、《志愿者实兵演练》、《志愿者相关会议记录》、《志愿者装备登记表》、《志愿者协议书》等案卷排放得井然有序,让观者一目了然。安焕敏副局长告诉记者,区地震局对志愿者组织的每一次重大活动,如2010年在凤凰岭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进行的地震自救互救脱产培训等,都有档案记录。枫竹苑社区田慧娜主任自豪地说,社区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地震应急志愿者建设工作档案,并成立了地震应急志愿者之家,建立了相关制度,使社区对志愿者有效地实现了由人管理向制度管人的档案管理模式转变。

记者在采访中深切地感受到档案管理对志愿者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通过建立规范化的档案,为志愿者信息的存储、调配、使用提供了坚实的专业和技术保证。同时,社区将各种防震减灾工作中的活动、培训、会议等各项记录内容都记录在案,使防震减灾工作有章可循。此外,还建立了信息报送制度,保证防震减灾工作信息在区、街道范围内有效交流和共享。

社区地震应急志愿者工作档案提高了群众防震减灾意识。通过志愿者的工作、经历,不但可以有效地加强社区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同时也宣传了志愿者的工作理念,使防震减灾、自救互救意识深入人心。

社区应急地震志愿者管理档案也提高了队伍管理水平和战斗力。分析、总结这些管理档案的过程,本身就是促进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安全示范社区建设的过程,可以从中找出得失,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和改进。

以档案保和谐以服务促共赢

——求真务实的应急志愿者个人档案建设

“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地震应急志愿者,自觉遵守北京市防震减灾应急志愿者守则,遵守纪律,认真履行义务,弘扬应急救援志愿精神,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奉献爱心,服务社会,为有效减轻地震灾害,保障社会公共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这是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的地震应急志愿者誓词,从中可以感受到志愿者的拳拳爱心。“社区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及千秋的事业,我们必须创建防震减灾‘社会参与、共同防御、实现共赢的局面。”吕广生局长说,“虽然我们很欣慰志愿者的奉献精神,但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我们还是要尽量替他们多加考虑。”

他指出:志愿者服务队既然是志愿的,如果不严格管理,就有可能流于松散。如何保证志愿者在突发灾难面前真正发挥作用,区地震局和档案局可谓煞费苦心。两局紧密配合,在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志愿者个人档案编制等方面都想志愿者所想、急志愿者所急,人性化地考虑各种情况,一切从抗震救灾的实战需要出发,提供良好的管理服务。就拿志愿者招募审核环节来说。虽然群众报名踊跃,但区地震局并不是全盘接收,而是重点选择收入比较稳定、社會保障比较完善、在今后的训练中不会影响生活的社区部分群众作为候选对象,免费体检后根据情况审慎对待,最终确定90余人,并由社区同志愿者个人签订双方合作协议。考虑到志愿者参加培训是公益活动,区地震局和街道与在职志愿者所在单位签署协议,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

区档案局董化斌、安焕敏等领导还亲临指导。社区为志愿者建立了个人档案,内容包括报名表、体检表、活动登记表、考核表、奖励登记表等。董化斌局长还亲自拟写《应急志愿者名册》等内容,如身份证号、血型、专业特长及资质等,使之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志愿者个人情况。这样,在突发灾害来临时,就能及时提供志愿者准确信息,开展快速、有效地自救互救。

安焕敏副局长告诉记者,在档案管理中,他们注意到一个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区地震志愿者队伍必然出现人员流动。为此,他们采取对档案适时修改、动态管理的办法。他们特别强调,如果队伍中有人员调出,志愿者个人档案将随其人事档案一起转移。这是一项保证志愿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例如,应急志愿者队伍中有一些是部队官兵,他们涉及到转业问题,如果一些单位知道他们有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培训和经历,就可能在招聘和接收时,优先考虑。

马家堡街道办申继民副主任介绍说,枫竹苑社区建立的地震应急志愿者之家,让许多志愿者产生了归属感。“社区每隔一定时期都要免费进行体检,”一位志愿者说,“看着档案里记载的身体状况,我就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变化,从而有的放矢地加强锻炼。”

东高地街道办张成军副主任说,许多人参加队伍后有一种成就感。一位志愿者说:“我退休后,觉得自己没用了,社会不需要了。参加了志愿者队伍后,重新认识了自己。”现在,她已经成为所在社区的安全骨干,她感到自己又能重新发挥光和热,为社会做贡献。

三角地第二社区刘云霞主任说,社区举办的各种防震减灾活动也增加了志愿者的认同感。大家在共同的活动中,增强了友谊和感情,增强了集体意识。他们看着档案里自己的各种活动照片,感到又融入到了一个集体,油然而生亲切感。

“这正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董化斌局长说,“通过档案管理,保障地震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发展常备不懈。”档案将每一次演练和学习都记录下来,使社会和志愿者本人感受到自己和队伍的进步、发展,就能督促队伍建设不断自我完善。

篇5:安徽省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实施意见

应急救援队伍是我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加强和健全应急救援队伍,在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区以狠抓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建设核心为契机,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单位)积极开展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队伍建设不够系统和专业,管理不够规范科学,保障不够有力。为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贯彻实施意见。

一、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基本原则。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急救援能力和社会参与程度;坚持立足实际,按需发展,兼顾政府财力和人力,充分依托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逐步加强和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形成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二)建设目标。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基本建成,重点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得到全面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等组织和单位应急救援队伍普遍建立,应急志愿服务进一步规范,基本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应急救援能力基本满足本区域和重点领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需要。

二、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一)加强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区政府要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依托,建立 “一专多能”的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依托区公安消防大队组建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区公安消防大队主官分别担任大队长、政治教导员。区公安消防大队负责制订组建方案报区人民政府审批后组建并负责日常管理。

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除承担消防工作以外,同时承担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包括地震、建筑施工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空难事故、恐怖袭击、群众遇险等抢险救援任务,同时协助有关专业队伍做好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水上事故、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抢险救援工作。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特点和需要,制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案,细化队伍职责,配备必要的物资装备,加强与专业队伍互动演练,提高队伍综合应急能力。

(二)整合资源,深入推进乡镇、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乡镇、街道要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保安员、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人员的作用,建立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在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生产安全事故、环境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等方面发挥就近优势,在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组织下开展先期处置,组织群众自救互救,参与抢险救灾、人员转移安置、维护社会秩序,配合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各项保障,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等工作。同时发挥信息员作用,发现突发事件苗头及时报告,协助做好预警信息传递、灾情收集上报、灾情评估等工作,参与有关单位组织的隐患排查整改。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要加强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严明组织纪律,经常性地开展应急培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应急保障能力。

三、健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区人民政府的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公安、农业、水利、林业、气象、安全监管、卫生、电力、供水、工信、石油、通信、环境保护、煤炭等部门(单位)要按照职责职能,组建或指导所辖的企事业单位组建相应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方案由所属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制订报区人民政府批准组织实施并负责队伍的日常管理。

(一)加强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建设。在当地气象部门的指导下,要组织村干部、中小学校负责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农村气象信息员以及有经验的相关人员组建气象灾害应急队伍,主要任务是协助气象部门做好气象监测信息、气象预警信息、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报告和传递工作,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参与本村镇、社区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制定、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做好救援现场抢险救灾工作,协助做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二)加强防汛抗旱队伍建设。水旱灾害常发地区和“两江一河”重点流域的乡(镇)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农技人员、村民和相关单位人员参加,组建防汛抗旱队伍,负责水旱灾害引发的水利工程险情处置和抗旱工作,开展有关培训和演练工作,储备防汛抗旱物资,建立高效便捷的物资、装备调用机制。

(三)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各级人民政府、村委会、国有林(农场)、森工企业、自然保护区和森林风景区等,要组织本单位职工、社会相关人员建立森林消防队伍,负责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工作。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配备扑火装备和运载车辆,提高专业扑火装备水平和快速机动能力。

(四)加强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要组织本单位职工和社会有关人员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负责协助事发地人民政府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对灾情、险情进行应急调查,提出相应防治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等工作。

(五)加强矿山、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煤矿和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管理单位应当依法建立由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不具备单独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小型企业,除建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外,还应当与邻近建有专业救援队伍的企业签订救援协议,或者联合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队伍在发生事故时要及时组织开展抢险救援,平时开展或协助开展风险隐患排查。

(六)加强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建设。交通运输、电力、通信、供水、供气等主管部门和基础设施运营单位,要组织本区域有关企事业单位懂技术和有救援经验的职工,分别组建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承担相关领域突发事件应急抢险救援任务。重要基础设施运营单位要组建本单位运营保障应急队伍。要充分发挥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人员在应急抢险中的作用,配备应急抢修的必要机具、运输车辆和抢险救灾物资,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安全防护、应急抢修和交通运输保障能力。

(七)加强公共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和特点,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卫生应急队伍,配备必要的医疗救治和现场处置设备,负责传染病、食物中毒和急性职业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其他突发事件受伤人员医疗救治及卫生防疫任务。

(八)加强动物防疫和农作物重大生物灾害应急队伍建设。建立由兽医、卫生、公安、工商、质检、农业、林业等部门行政管理人员、动物防疫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人员和有关专家等组成的动物防疫和农作物重大生物灾害应急队伍,承担动物和农作物重大生物灾害的疫情监测、控制、扑灭任务。

(九)加强反恐应急队伍建设。公安机关要进一步加强反恐怖专门机构建设,构建各警种共同参与的反恐怖整体格局。要着眼实战,建立反恐怖防暴处突应急队伍,加强专业训练,提高装备水平和及时发现、主动进攻、先发制人、有效处置、消除危害的能力。

(十)加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队伍建设。建立以环保为主,公安、消防、交通运输等参加区环境污染监测机动队伍,负责突发事件现场环境监测、事故评估和应急处置。

(十一)推进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应急救援机制,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加强矿山、危险化学品、供水、铁路、电力和通讯等企事业单位队伍建设,按照有关标准和规范配备应急技术装备,提高现场先期快速处置能力。

(十二)加强应急救援专业人才库建设。要建立应急救援专业人才库,根据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需要,聘请有关专家组成应急救援专家组。专家组在应对处置突发事件时发挥专业优势,为应急救援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参加现场处置工作,开展应急救援教育培训及学术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应急救援理论水平。

各级人民政府和各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在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中,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明确建设重点和各建设目标,确保按期完成任务。要特别注重明确各类应急救援队伍之间的专业分工和相互协调配合关系,重点建设区、乡(镇)两级政府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针对本行政区域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重点进行县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其它非重点的属于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处置职能,可以安排到区乡两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中,由区乡两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担负其应急救援任务,但要重视加强其相关专业应急救援能力培训并配备必要的物资装备,以满足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完成专业性应急救援任务的基本需要。

各专业应急队伍应当细化队伍职责,配备必要的物资装备,加强专业应急救援和处置及与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互动演练,提高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四、完善应急队伍管理体制机制和保障制度

(一)进一步明确组织领导责任。乡镇、街道是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各级人民政府要对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行规划,确定数量和规模。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支持政策的研究并加强指导,加强对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督促检查,要明确推进本行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按照各自职责指导推进应急救援队伍组建工作。

(二)加强管理,不断完善应急队伍运行机制。各应急救援队伍组成人员平时在各自单位工作,发生突发事件后,立即集结到位,在同级人民政府或应急处置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区、乡(镇)及其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综合队伍、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相关应急预案,完善工作制度,实现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同时,建立健全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与其他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装备统一指挥调度、资源共享、快速运送、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经常性地组织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开展联合培训和演练,形成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合力。

(三)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工作。充分发挥乡镇、街道等基层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作用,建立群防群治队伍体系,加强应急救援知识培训。鼓励现有各类志愿者组织在工作范围内充实和加强应急志愿服务内容,为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应急志愿服务提供渠道。有关专业应急管理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把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纳入应急救援队伍。共青团和红十字会要积极发挥作用,建立青年志愿者和红十字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开展科普宣教和辅助救援工作。应急志愿者组建单位要建立志愿者信息库,并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

(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保障能力建设。

1.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将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确保两类应急救援队伍在加强其物资、装备建设和管理工作经费的投入;要根据需要,对组织建设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给予适当支持。

2.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做好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器材的配备和管理工作,保证装备器材完好率。

3.有关职能部门要结合实际负责组织制订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点)和合理储备应急物资建设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同意后组织实施,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紧急调用、征集、补偿机制。4.有关部门要为应急救援队伍执行应急救援任务时提供治安、医疗、通信和电力等保障,确保应急救援任务的顺利实施。

5.有关部门要本着“立足实际、整合资源、合理布局”的原则,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基地建设,为应急救援队伍训练提供保障。

6.有关部门、机构要按照职责分工,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省政府有关要求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协调解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的有关问题和困难。

7.应急救援队员执行应急救援任务,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医疗、工伤、抚恤等待遇。

篇6:安徽省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实施意见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13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皖政〔2015〕16号)精神,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总体部署,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改革乡村医生服务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完善乡村医生补偿、养老和培养培训政策,稳定乡村医生队伍,提高乡村医生整体素质,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监管,全面提升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确保全省乡村医生普遍具备医药卫生类中专以上学历,50%以上的乡村医生取得执业助理医生以上资格,乡村医生年龄、学历、执业资格结构更加合理,执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合理待遇得到切实保障,基本建成一支素质较高、适应农村基层需要的乡村医生队伍,促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更好保障农村居民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健全乡村医生管理制度

(三)明确乡村医生职责任务。乡村医生(包括在村卫生室执业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下同)主要负责向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并承担卫生计生部门委托的其他医疗卫生服务相关工作。

(四)合理配置乡村医生人力资源。各地要综合考虑辖区服务人口、服务现状和预期需求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合理配置乡村医生,原则上按照每千服务人口1名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每个村卫生室至少要有1名乡村医生执业。没有乡村医生的村卫生室,由所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派驻医生提供服务,或引进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到村卫生室工作。村卫生室实有人员超过规定配备标准的,原则上不得新进人员。

(五)严格乡村医生准入。县级卫生计生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严格乡村医生资格审核,加强准入管理。在村卫生室执业的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并按规定进行注册。新进入村卫生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必须取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从事护理、药事及医技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相应执业资格。

(六)规范乡村医生考核。县级卫生计生部门要按照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的原则,完善村卫生室及乡村医生绩效考核办法,统一组织开展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执行基本药物制度,遵守基本医保规定,学习培训以及医德医风等情况。考核结果作为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和财政补助的主要依据。具体考核工作主要由乡镇卫生院承担,原则每年不少于1次。在村卫生室内部建立考核和收入分配机制,收入分配向业务骨干倾斜。

(七)强化执业服务监管。县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切实加强乡村医生执业管理和服务质量监管,促进合理用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逐步将乡村医生纳入医务人员执业监管信息系统。推进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推动乡镇卫生院领办村卫生室。从严打击乡村医生非法行医、违规购销药品、诱导服务和过度医疗以及违规转诊病人的行为。

(八)完善乡村医生退出制度。建立健全乡村医生考核退出、到龄退出、违法违纪退出机制。对村卫生室及乡村医生的考核结果,作为乡村医生执业注册的重要依据,考核不合格的乡村医生,不得在村卫生室继续执业。对严重违法犯罪或出现严重医德医风问题的乡村医生,吊销或暂扣其执业资格,并责令退出村卫生室。各县(市、区)政府制定乡村医生到龄退出办法,积极探索村卫生室富余人员退出机制。

三、强化乡村医生培养培训

(九)加强学历教育。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按照《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2011—2020年)》要求,制定乡村医生培养规划。鼓励符合条件的在岗乡村医生进入高等医学(卫生)院校(含中医药院校)接受医学学历教育,提高整体学历层次。对于按规定参加学历教育并取得医学相应学历的在岗乡村医生,政府对其学费可予以适当补助。

(十)实施订单定向培养。加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重点实施面向村卫生室的3年制大学专科免费医学生培养。免费医学生主要招收农村生源。完成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免费医学生可安排到村卫生室工作,村卫生室工作时间计入协议规定服务期,县级卫生计生部门和定岗的乡镇卫生院要在进修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倾斜。

(十一)规范开展岗位培训。各地要依托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开展乡村医生岗位培训。乡村医生每年接受免费培训不少于2次,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2周。鼓励各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乡村医生开展网上在线培训。各地可选派具有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优秀乡村医生到省、市级医院接受免费培训。乡村医生每3—5年免费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脱产进修,进修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个月。乡村医生应学习中医药知识,运用中医药技能防治疾病。

(十二)加强乡村医生后备力量建设。建立乡村医生后备人才库。各地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城市退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和取得执业资格的医学(卫生)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通过“三支一扶”等渠道公开招录高等医学(卫生)院校毕业生补充乡村医生队伍,由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享受“三支一扶”计划相关政策待遇。“三支一扶”期满考核合格后,乡镇卫生院可按规定在编制内办理招聘手续,继续用于乡村医生岗位,实行“院派院管”。

四、创新乡村医生服务模式

(十三)开展契约式服务。各地要结合实际,探索开展乡村医生和农村居民的签约服务。乡村医生或由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含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组成团队与农村居民签订一定期限的服务协议,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按规定收取服务费。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分担,具体标准和保障范围由各地根据当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签约人群结构以及医保基金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乡村医生提供签约服务,除按规定收取服务费外,不得另行收取其他费用。未开展乡村医生和农村居民签约服务的地方,对于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成本,要通过收取一般诊疗费等措施,由医保基金和个人分担。各县(市)2015年至少选择1个乡镇开展试点,总结经验后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加大适宜技术的推广力度,鼓励乡村医生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并按有关规定收取费用。

(十四)建立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制度。在现行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增设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按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相关规定执行,考试合格的发放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限定在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执业。取得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可以按规定参加医师资格考试。

五、保障乡村医生合理待遇

(十五)切实保障乡村医生合理收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全面落实村卫生室药品零差率补助、一般诊疗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运行经费等补偿政策。动态调整乡村医生各渠道补助标准,逐步提高乡村医生的待遇水平。在2014、2015年将农村地区新增的人均5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全部用于乡村医生的基础上,未来新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继续重点向乡村医生倾斜,用于加强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服务的乡村医生,各地要适当增加补助。各地要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等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十六)规范经费拨付方式和监管。规范村卫生室账户开设和核算运行,加强财政补助经费和医保补偿资金的使用监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药品零差率补助、村卫生室运行补助经费实行“按季预拨、打卡发放、考核结算”,由县级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到村卫生室账户。一般诊疗费医保报销部分,由医保经办机构按季拨付到村卫生室账户,年终结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药品零差率补助、一般诊疗费由村卫生室负责人根据乡村医生实际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分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监管。(十七)完善乡村医生养老政策。完善老年乡村医生生活保障机制,在岗乡村医生养老保险比照村干部政策执行。各地要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具有乡村医生资质、从事乡村医生工作10年以上、到龄从村卫生室退出的乡村医生,落实每月不低于300元的生活补助,补助资金由市、县(市、区)政府统筹解决。对从事乡村医生工作年限或退出年龄达不到上述条件的,可由各地根据财力情况,制定具体办法,适当给予补助,补助水平不得超过符合条件到龄退出的乡村医生。

六、优化乡村医生执业环境(十八)改善乡村医生工作条件。采取公建民营、政府补助等方式,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和设备采购。加快信息化建设,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以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和基本诊疗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并延伸至村卫生室,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即时结算管理、健康档案和基本诊疗信息联动、绩效考核以及远程培训、远程医疗等。(十九)拓展乡村医生职业前景。在同等条件下,乡镇卫生院优先聘用获得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进一步吸引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二十)完善执业风险化解机制。建立健全覆盖村卫生室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置体系。完善乡村医生执业风险防范机制,按照村卫生室业务收入的适当比例提取医疗风险基金,县级财政可给予适当补助。

七、切实强化组织领导(二十一)制定实施方案。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中统筹考虑。各市要在2015年5月底前制订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并报省医改办、省卫生计生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备案。(二十二)落实资金投入。县级人民政府要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省对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予以支持,进一步加大对困难地区的补助力度。各级财政要及时足额下拨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相关经费,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挤占。(二十三)加强督查指导。各地要切实维护乡村医生的合法权益,严禁以任何名义向乡村医生收取、摊派国家规定之外的费用。对在农村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乡村医生,可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建立督查和通报机制,确保乡村医生相关政策得到落实。

上一篇:《远洋运输有限公司船员制服发放管理办法》下一篇:中国家居建材市场调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