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实施土地法办法

2022-10-04

第一篇:安徽省实施土地法办法

1992版安徽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

*注:本篇法规已被修改,新法规名称为《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发布日期:2000年9月22日 实施日期:2000年12月1日)

安徽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二次修正)

(1987年12月20日安徽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 根据1989年7月7日安徽省第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和1992年12月19日

安徽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

《关于修改<安徽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我省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土地的管理,按照《土地管理法》和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实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制度。国有土地有偿划拨和集体土地有偿使用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必须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方针,全面规划,加强管理,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制止乱占耕地和滥用土地的行为。

城、镇、村建设用地要和改造旧城、镇、村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和空闲地。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行政公署设立土地管理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土地的统一管理工作,负责《土地管理法》和本办法的组织实施,依法实施土地监察。市辖区的土地管理机构设置由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乡镇土地管理工作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县级人民政府委派的土地管理员具体承办。

土地面积五千亩以上的农、林、牧、渔等企业、事业单位,应确定专人办理本单位的土地管理工作,业务上受当地土地管理部门指导。

第二章 土地权属的确认和变更

第六条 凡属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所有权和建设用地的使用权。凡属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使用权。

集体土地所有者、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建设用地使用者,必须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

第七条 依法改变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或者改变批准的主要用途,必须到原土地登记发证机关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更换证书。

因买卖、转让房屋和地上其他附着物而涉及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变更的,应同时办理土地权属变更和换证手续。

第八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由该土地所有权单位收回另行安排;属于国家所有的,由土地管理部门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注销使用证:

(一)农业户口转为城镇非农业户口者原承包的土地;

(二)已迁移后腾出的宅基地;

(三)未经原批准机关同意,连续两年未使用的;

(四)不按批准用途使用的;

(五)用地单位已经撤销或者迁移的;

(六)铁路、公路、机场、矿场、水利、水电工程等经核准报废的。

第三章 土地的利用和保护

第九条 各项建设用地应按国家下达的用地计划严格控制,不得突破。

第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应建立土地统计和地籍管理制度。集体土地所有单位和国有土地使用单位要按照规定向当地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报送土地统计表和使用说明。

第十一条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上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控制各项建设占用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十三条 开发国有荒山、荒地、滩涂等,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面积在三百亩以下的,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三百亩以上五百亩以下的,报行政公署、省辖市人民政府批准;五百亩以上一万亩以下的,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各级人民政府应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发集体荒山、荒地、滩涂,用于发展农、林、牧、渔业等项生产。开发单位和个人对开发的土地享有优先使用权,并按国家规定减免农业税。

第十四条 从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乡村道路等农业建设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根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的农业发展建设规划履行报批手续。占地三十亩以下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占地三十亩以上一百亩以下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五条 城乡非农业建设用地,凡有荒地、荒山、劣地可以利用的,不得占用耕地、好地;名、特、优农产品基地,非特殊需要,不得征用。

大力提倡火葬。对有土葬习惯的回族等少数民族死者的安葬,应在指定的荒山、瘠地建立公墓或者就地深埋,不得占用良田、堤坝等建坟。

第十六条 建设用地经批准划拨后,满一年未使用的,由市或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按每亩一千元至二千元收取荒芜费;承包集体耕地荒芜一年的,由村民委员会或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调整。

荒芜费按规定上交地方财政,纳入基本农田建设基金,统一安排使用。

第十七条 新建砖瓦窑厂,应充分利用荒山、荒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确需占用耕地的,第十八条 因开采地下矿藏,造成土地塌陷,用地单位应根据塌陷程度和农作物减产情况,要有切实恢复耕种或者从事其他生产的措施。

付给受损失单位或者个人平整土地费和减产补助费。地上附着物造成损坏的,应根据损坏程度给予合理补偿。塌陷后不能复垦恢复原用途的,矿方可办理征用手续。需要搬迁村庄的,矿方应在塌陷前一年办理征用拆迁手续。

第四章 国家建设用地

第十九条 国家建设需要,可以使用国有土地或者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被征用土地的单位和承包经营土地的个人,应当服从国家需要,不得阻挠。

国家建设征地程序:

(一)申请用地。用地单位持经计划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或者基本建设计划,向拟征用土地所在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征地。不属于基建性质的其他特殊用地,应持县级以上主管部门有关批准文件申请征用土地。

征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必须事先经当地城镇规划管理部门审查同意。

征用土地涉及河道、岸滩、森林、湖泊、大中型水利工程、公路、铁路等重要设施,应征得有关主管部门同意。

(二)确定征用土地面积和补偿安置方案。征用土地批准后,用地单位持建设用地平面图、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等,送土地管理部门核定用地面积和确定补偿安置方案。由当地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主持征地单位与被征地单位签订正式协议,交付征地费用。

(三)办理耕地占用纳(免)税和纳税土地的农业税减免手续。

(四)划拨土地。征地申请批准后,由被征地所在的市或县级人民政府发给建设用地批准书,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建设进度一次或分期划拨建设用地,并督促被征地单位按时移交土地。

实行征地费用包干使用的建设项目,由所在市、县(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统一办理。

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其他附着物,铺设道路等,确需使用其他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的,应当按规定办理用地报批手续。

第二十条 修建、拓宽和改造公路及修建铁路用地,其审批手续,各项补偿、补助费标准,第二十一条 征用土地和有偿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审批权限: 均按《土地管理法》和本办法执行。

(一)征用耕地一千亩以上,其他土地二千亩以上的,由省人民政府审查,报国务院批准。

(二)征用耕地二十亩以上,一千亩以下的;其他土地五十亩以上,二千亩以下的,由行政公署、省辖市人民政府审查,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三)征用耕地三亩以上,二十亩以下的;其他土地十亩以上,五十亩以下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审查,报行政公署或省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土地管理部门备案。

(四)征用耕地三亩以下,其他土地十亩以下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审查,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土地管理部门备案。

(五)征用塌陷区土地,二百亩以下的,由所在行政公署、省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报省土地管理部门备案;二百亩以上的,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一个建设项目需要征用土地,应当根据总体设计,一次申请批准,不得化整为零。分期建设的项目,应当分期征地,不得先征待用。

省辖市所辖区人民政府不行使城市规划区内征用(划拨)土地审批权限。

第二十二条 土地补偿费标准:

(一)征用耕地、菜地,按其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五至六倍补偿。

(二)征用鱼塘、藕塘、苇塘、菱角塘、灌丛、草地、林地、药材地等,按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五倍补偿。

(三)征用果园、茶园、桑园等,按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倍补偿;未曾收获的园地,按照当地水田或者旱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五倍补偿,另加苗木培育费用。

(四)征用耕种不满三年的开荒地,按其当年平均年产值的二至三倍补偿;耕种三年以上的按耕地补偿。

开始协商征地后突击抢栽的树苗、抢建的建筑物等,不予补偿。

在已列入开采计划的压煤区地面上能否进行非农业建设和植树造林,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具体规定。

第二十三条 安置补助费标准:

征用耕地、菜地、园地、药材地、林地,每一年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菜地、园地、药材地、林地每亩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倍。

征用鱼塘、牧草地等,为该鱼塘、牧草地每亩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二点五倍。

征用藕塘、苇塘、灌丛、草山等,为该藕塘、苇塘、灌丛、草山每亩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二倍。

第二十四条 依照本办法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适当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被征用土地每亩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二十倍。

第二十五条 青苗补偿费标准:

(一)被征耕地的青苗补偿费标准按当季作物的产值;多年生作物按其年产值;无苗的,不予补偿。

(二)鱼苗放养两年以上的,不予补偿;不足两年的按放养鱼苗费的二至三倍补偿。

(三)用材林,主干平均胸径二十厘米以上的成材,按征用时实有材积价值的百分之十至二十补偿;主干平均胸径五厘米至二十厘米的,按征用时实有材积价值百分之六十至八十补偿;主干平均胸径五厘米以下的小树和未成材的竹林的补偿费标准,由市、县(市)人民政府规定。

(四)公民在国有土地上种植的林木和房前屋后的小片零星树木,能移栽的,由用地单位负担移栽费;无法移栽的,其补偿费标准,由市、县(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十六条 严格控制征用蔬菜基地。确因特殊情况需要征用的,除按批准权限报批外,必须落实新的蔬菜基地,征多少补充多少,并按规定交纳新蔬菜基地开发基金。

第二十七条 收回农民耕种的国有土地,不付土地补偿费。有青苗的,支付青苗补偿费;耕种时间在十年以上,收回后直接影响农民生活的,按照安置补助费的标准支付困难补助费。

第二十八条 国家建设征(拨)用土地需要拆迁的房屋及其附着物,建设单位应向被拆迁的单位或者个人支付拆迁补偿费,补偿费标准由市、县(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十九条 被征地单位不得在《土地管理法》、国务院有关规定和本办法规定的补偿、补助费用以外,以任何名义和借口提出额外补偿、补助要求。

第三十条 征用土地的各项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除被征用土地上属于个人的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付给本人外,其他费用均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被征地单位用于发展生产,安置多余劳动力就业和不能就业人员的生活补助。任保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侵占、挪用。

被征用单位的农民确有一技之长,愿意自谋职业的,由本人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考核批准,可从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中按比例给予一定资助。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对征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新蔬菜基地开发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第三十一条 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造成的多余劳动力,按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安置。用地单位经国家批准招工时,可优先招收部分符合条件的被征地的农民就业。同时将相应的安置补助费转拨给吸收劳动力的单位。招收被征地农民指标,以市、县(市)为单位按报省劳动局批准下达。具体招工办法、条件由省劳动局另行规定。

第三十二条 根据规划要求需要埋设电线杆、电线塔、电缆、管道等设施和土地的,只补偿青苗损失;个别占地较多,酌情征用。

第三十三条 征用纳税的土地,按国家规定核减农业税。

第三十四条 因防洪抢险、军事行动等紧急情况需临时用地的,可以先行使用,同时报告所在市、县(市)人民政府;如需长期使用,按规定补办征用手续。

第三十五条 国营农、林、牧、渔场等单位进行非农业建设需要用地的,按照本办法规定办理报批手续。 第三十六条 依法收回使用权的国有土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有偿出让或者有偿划拨给符合用地条件的单位或个人使用;也可租给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临时耕种,国家建设需要时,承租人应即交还。

第五章 乡(镇)村建设用地

第三十七条 乡(镇)村建设,必须按规划进行,没有进行规划或者规划未经批准的,不第三十八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向所在的村(组)申请宅基地: 得占用耕地建设。

(一)统一规划建设的居民新村(居民点)需要重新安排的;

(二)老宅基地面积低于规定标准,子女中有的已达婚龄,确需分居的;

(三)经批准回乡定居的离退休的国家工作人员、军队干部、职工等,没有房屋需要新建住宅的。

第三十九条 宅基地面积标准:

(一)城郊、农村集镇和圩区,每户不得超过一百六十平方米;

(二)淮北平原地区,每户不得超过二百二十平方米;

(三)山区和丘陵地区,利用荒山、荒地建房,每户不得超过三百平方米;占用耕地每户不得超过一百六十平方米;

(四)城镇居民宅基地面积标准和用地管理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另行规定。

村民建房应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其他非耕地。每户只能有一处住宅。出租、出卖房屋的不再批给宅基地。

第四十条 乡(镇)村企业申请建设用地,必须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的建设项目文件,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报批。在城镇规划区内建设的,需附有当地城镇规划管理部门的审核意见。

第四十一条 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需要使用集体土地的,经乡级人民政府审核,向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其批准权限按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执行。

乡(镇)村建设依法经批准使用集体所有的耕地,应依法交纳耕地占用税,属农业税纳税的土地相应减免农业税。

第四十二条 乡(镇)村和村民小组办企业和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应妥善安置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并按下列标准补偿:

(一)办企业使用耕地、菜地的,按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五倍补偿;使用其他土地的,按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至四倍补偿。

(二)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使用耕地、菜地的,按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二至三倍补偿;使用其他土地的,按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二倍补偿。

(三)村、村民小组使用本单位集体所有的土地办企业和建设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的,对承包户除补偿青苗费外,并对土地投入予以适当补偿。

第四十三条 农村专业户、个体工商户和经济联合体等从事非农业生产需要使用土地的,持县(市)业务主管部门批准的文件,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按批准权限审批。其补偿的标准由市、县(市)人民政府规定。

使用者不得私自转让。如停止使用,要恢复耕种条件,限期退还土地所有单位。

第四十四条 农民进入集镇务工、经商,需要用地建房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按规划选址,统一办理用地申请,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其补偿标准可参照国家建设用地适当降低。土地的使用期限和具体补偿费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规定。

第六章 奖励与惩罚

第四十五条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依法管理土地有显著成绩的;

(二)合理规划,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开发土地资源作出显著贡献的;

(三)从事土地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获得显著成果的。

第四十六条 征用和使用土地过程中,当事人任何一方不依法执行征地、用地协议和土地管理部门的裁决,致使对方遭受经济损失的,要赔偿损失;情节严重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七条 未经批准擅自铲毁接近成熟的农作物的,除赔偿损失外,并外以铲毁农作物价值一倍以下罚款;损失严重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八条 《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九条、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规定的罚款,罚款额按下列标准执行:

(一)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除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或者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外,并处每亩五百元至三千元的罚款;

(二)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没收非法所得,限期拆除或者没收在其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对当事人双方按非法买卖金额的百分之二十至五十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加重处罚;

(三)非法占用、挪用、私分被征地单位的补偿、补助费的,除责令退赔外,可以并处其非法占用款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

(四)临时用地期满不归还和土地使用权被依法收回后拒不交出土地的,除责令交还土地外,并处每亩二百至五百元的罚款;

(五)违反法律规定,在耕地上挖土、挖沙、采矿等,严重毁坏种植条件的,或者因开发土地,造成土地沙化、盐渍化、水土流失的,除责令限期治理外,可以并处每亩一百元至三百元的罚款。

罚款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缴纳;逾期不缴纳的,每日加收罚款数额千分之三的滞纳金。

罚款和滞纳金由土地管理部门收取,按规定上交国库。

第四十九条 集体土地所有者、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者不按规定申请土地登记的,其权属不受法律保护,并可处以每亩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依法改变土地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或者改变批准的主要用途,未办理土地变更登记的,责令限期办理;逾期不办理的,除按前款规定处罚外,并可注销土地登记,吊销土地证书。

第五十条 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决定,农村居民非法占地建住宅的处罚,可以由乡级人民政府决定。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当地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一条 征地、用地已按本办法规定给予补偿、补助,被征地单位(户)应按时移交土地和拆迁地面建筑物及其他设施;拒不按时移交和拆迁的,强制执行。

第五十二条 土地管理人员在办理征用、划拨土地、变更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解决土地权属争议过程中,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82年9月27日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的《安徽省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实施办法》和《安徽省村镇建房用地管理实施办法》予以废止。我省过去颁布的有关土地管理的规定,凡与本办法有抵触的,一律按照本办法执行。本办法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省土地管理局负责解释。

发布部门:安徽省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1992年12月19日 实施日期:1992年12月19日 (地方法规)

第二篇:安徽省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管理办法

皖国土资〔2009〕155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切实保护耕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指使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央分配部分加上省级留成部分)和耕地开垦费省级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第三条 项目确定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促进实现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相平衡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专项规划:符合土地利用计划;

(四)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见,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

(五)以土地整理为主,积极开展土地复垦,适度开发未利用土地;

(六)因地制宜,先易后难。

第四条 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制定项目建设规划制定、项目计划确定、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的审查、项目实施监督检查及项目终验等管理工作。

省辖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本辖区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及变更初审、项目实施管理和项目竣工初验等工作。

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项目申报、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规划设计及预算编制、项目实施管理、工程质量自验及成果管理等工作。

省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中心负责全省项目的技术指导工作,受国土资源厅委派对项目的实施进行具体监督管理。

第二章 项目申报

第五条 省国土资源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和资金预算组织项目申报。项目申报实行一年一报。新建项目实行申报和审定,续建项目实行核定。项目申报单位为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未设立国土资源局的市辖区的项目由所在省辖市国土资源部门组织申报。每个县(市、区)每年原则上只能申报一个项目。

第六条 项目包括重点项目、示范项目和补助项目。重点项目是以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目标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示范项目是进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改革、创新,具有示范作用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补助项目是对贫困山区、灾毁土地等特定地区和特殊情况下的耕地整理复垦给予适当资金补助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申报项目以重点项目为主,示范项目与补助项目为辅。

第七条 重点项目申报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项目所在地具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所必须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

(二)建设规模标准:

1、土地整理:丘陵山区150-1000公顷,项目相对集中连片,单片面积不少于30公顷,片块不超过3片;平原地区400—2000公顷,项目相对集中连片,单片面积不少于100公顷,片块不超过2片。

2、土地复垦:丘陵山区60公顷以上,项目相对集中连片,单片面积不少于20公顷,片块不超过3片;平原地区100公顷以上,项目相对集中连片,单片面积不少于20公顷,片块不超过3片。

3、土地开发:丘陵山区100公顷以上,项目相对集中连片,单片面积不少于20公顷,片块不超过3片;平原地区200公顷以上,项目相对集中连片,单片面积不少于20公顷,片块不超过3片。

(三)项目净增耕地面积要求:

1、土地整理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3%;

2、土地复垦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40%;

3、土地开发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60%。

第八条 示范项目申报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位于高速公路、国道或省道两旁,距离中心城镇较近,地势相对平坦,具备项目区灌溉所需的水源和施工所需的电力。

2.仅限于土地整理项目,建设规模在1000公顷以上.项目应相对集中连片,片块不超过3块。

3.项目所在市、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较好、政府重视,项目区乡镇干部和群体积极性高。

4.在充分尊重土地权利人合法权利的基础上,整理后耕地原则上实行整体承包经营。

第九条 补助项目申报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项目所在地属于贫困山区、受灾地区。

2.项目建设规模应当在60公顷以上并且相对集中连片。其中单片面积不少于10公顷,片块不超过5片。

第十条 项目申报要求

(一)规划建设期:重点项目、示范项目一般不超过2年。补助项目一般不超过1年。

(二)投资范围与额度:符合《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及有关规定。

第十一条 项目申报程序

(一)项目申报单位依据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和基本农田整理重大工程规划,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选择项目。报所在省辖市国土资源部门。

(二)项目由省辖市国土资源部门审查同意后,于每年12月底前集中报省国土资源厅。

第十二条 项目申报材料

(一)省辖市国土资源部门申请报告;

(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申请书;

(三)标注项目区范围的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和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四)项目区影像资料(光盘);

(五)涉及未利用土地开发的有效批准文件。

第三章 项目可行性研究与立项审查

第十三条 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计划和当年可用于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的资金预算,对各市、县、区申报的项目组织筛选后,经厅长办公会并商省财政厅,确定开展前期工作和可行性研究的项目。

第十四条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由项目申报单位公开择优选择有资质、信誉好、业绩佳的单位,并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备案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五条 项目可行性研究要细致、充分,广泛征求项目区乡镇、村干部和农民的意见,征求当地水利专家的意见,有关意见材料须附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省国土资源厅文件要求时间按时上报。

项目现场踏勘工作委托省辖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对项目选址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第十六条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办法》进行审查论证。重点项目、示范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经省辖市国土资源部门初审,由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审查论证;补助项目的可行性审查论证,由项目所在省辖市国土资源部门组织,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审查论证通过的项目,由省国土资源厅下达立项批复。

第四章 项目规划设计、预算审查和计划、预算下达

第十七条 经批准立项的项目,依据《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等有关规程和标准,按照项目可行性专家评审论证意见,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规划设计和预算。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应在立项批复两个月内上报省国土资源厅。

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单位的选择按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办理。

第十八条 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审查根据《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审查办法》、《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评审办法》进行。重点项目和示范项目由省国土资源厅组织进行审查,补助项目由项目所在省辖市国土资源部门组织进行审查并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

第十九条 规划设计和预算审查通过的项目,与省财政厅协商,报厅长办公会确定,由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共同下达项目计划与投资预算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条 经批准下达的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不得随意变更。因特殊原因确需变更的,按本办法第六章规定办理。

第五章 项目实施管理

第二十一条 项目所在地的国土资源部门(项目申报单位)应当提请同级人民政府成立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有关问题。

第二十二条 项目承担单位为市、县(区)国土资源部门所属的土地整理中心或从事土地开发整理业务的独立事业单位。项目承担单位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对项目建设履行法人责任。

第二十三条 项目实施实行项目法人、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公告、合同、资金报帐审计等管理制度。

第二十四条 项目承担单位要依据项目的规划设计和预算。深入项目区现场勘察,征求水利、农业等相关部门专家和农民的意见,认真编制项目实施方案,科学、合理安排施工计划,督促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单位做好施工设计。项目实施方案经所在省辖市国土资源部门审核,报省国土资源厅批准。

第二十五条 项目实施中不可预见的资金缺口由项目所在的市、县(区)从耕地开发专项资金中解决。市、县(区)可配套资金,提高项目工程建设标准或进行项目配套建设。

第二十六条 项目实施前应明确土地权属关系,制订切实可行的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并经土地权利人认可。

第二十七条 项目施工招投标按照《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管理。

第二十八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合同的约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项目实施的各项工作。

项目施工单位应当按照项目设计和有关技术标准进行施工。建立质量责任制,确定工程及工段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施工管理负责人。对出现质量问题或验收不合格的工程,负责返工或返修。对因违反项目设计、施工合同延误农时或造成其他损失的,依法负责赔偿。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依照项目设计、有关技术标准和相关合同进行工程监理,对工程投资、质量和进度进行控制,承担监理责任。

项目设计单位提供的项目规划设计应当包括工程施工设计。其成果资料必须满足项目建设和工程施工的要求。项目设计单位应当参与设计交底,负责项目实施中有关设计的咨询、指导等技术性服务工作。项目设计确需变更的,负责按有关规定进行修改。

项目承担单位负责项目施工现场管理,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进行管理,控制工程投资、质量和进度;组织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协调处理项目实施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做好工程设施移交工作;即时收集整理项目档案资料。

第二十九条 项目实施实行开工报告和季度报表制度。项目开工报告报省国土资源厅,抄送所在省辖市国土资源部门;项目申报单位每季度向所在省辖市国土资源部门报项目施工报表。省辖市国土资源部门应及时汇总上报省国土资源厅。

第三十条 建立项目档案管理制度。项目承担单位必须指定专人负责项目资料;项目资料员必须及时收集、登记、分类和整理归档。项目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也必须做好工程技术档案管理工作。项目资料可以按文书类、技术类、财务类和其它类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立项阶段、实施准备阶段、施工阶段、验收准备阶段、验收阶段和后续利用管护阶段等分类。项目档案资料登记应按性质和时序分别进行。

第六章 项目规划设计变更与预算变更

第三十一条 项目实施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应严格执行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对项目规划设计中不符合实际、不合理的地方和预算不能满足设计需要的,或者其他特殊原因,可以申请进行变更,但应当按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报批。

(一)涉及项目建设位置、建设总规模、新增耕地面积、总预算调整或变更工程量达到项目总投资的5%的,逐级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核、批准;

(二)变更工程量在项目总投资的3%至5%的,由项目所在省辖市国土资源部门审核、批准;

(三)变更工程量在项目总投资的3%以内的,由项目所在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批准。

变更工程量是指工程变更前后各分项工程的变化量。

因规划设计变更增加的投资预算,由项目所在市、县、区自行解决;因规划设计变更减少的投资预算,由原批准机关扣回。

第三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在保证项目建设规模和新增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可申请局部调整项目区位置。

(一)因土地利用规划调整,改变项目区土地用途的;

(二)因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建设,对项目区造成破坏,影响项目建设的;

(三)遭自然灾害损毁,影响项目实施的。

第三十三条 申请变更规划设计和预算必须附详细的变更方案,说明变更调整的理由。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变更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方案变更不减少工程量和投入预算;

(二)变更后不降低工程的质量标准,不影响工程完成后的运行和管理;

(三)变更方案在技术上应可行、可靠;

(四)变更方案对后续施工的工期和施工条件无大的不良影响;

(五)变更方案不损害群众利益。

第三十四条 申请变更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变更申请报告。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变更的原因、变更的主要内容、有关部门专家的论证意见、项目区干部群众的意见等。

(二)规划设计变更方案。变更方案原则上由原设计单位编制,或经项目承担单位和原设计单位同意后,选择其他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变更方案编制单位对变更方案承担相关责任。变更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文本部分:

(1)项目基本情况;

(2)变更的主要原因;

(3)变更的内容包括:分单项工程说明变更的原因、变更设计的依据、工程数量和设计标准的变化、调整变更引起工程施工费的调整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情况说明,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附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变更前后工程量和设计标准、工程直接费和工程施工费变化对照表;变更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照表等。

2、预算部分:包括变更部分原批准的工程预算及变更后的工程预算。变更后预算编制采用的定额标准、材料价格应与变更前一致。

3、图件部分:项目现状图;原规划设计图;规划变更对比图(图中附工程量变更统计表);变更后规划图。单项工程设计标准有变更及新增加的工程,应有单体工程设计图和施工图。土地平整方案变化的应有土方调配图和土方量计算表。

第三十五条 依据本办法规定第三十一条进行变更规划设计的按下列程序申请和审批:

(一)由省国土资源厅审核、批准的,由项目承担单位提出申请,项目设计单位编制规划设计变更和预算调整方案,项目监理单位签署认可意见,经项目所在地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同意。省辖市国土资源部门初审,上报省国土资源厅,通过审核的.由省厅下达批复意见。

(二)由省辖市国土资源部门审核批准的,项目承担单位提出申请,项目设计单位编制规划设计变更方案,项目监理单位签署认可意见,经项目所在地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同意,报省辖市国土资源部门,通过审核的,由省辖市国土资源部门下达批复意见并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

(三)由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批准的,由项目承担单位提出申请,项目设计单位编制规划设计变更方案,项目监理单位签署认可意见后,报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批准,经批准的规划设计变更方案报省辖市国土资源部门和省国土资源厅备案。

规划设计变更按照《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审查办法》进行,审查(审核)单位应组织有关专家对规划设计变更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审查,形成专家审查意见。必要时应组织相关人员到项目区现场核实。

第三十六条 规划设计变更不得采取化整为零或肢解的方式规避审批。已经进行过规划设计变更并获批准的原则上不得再次变更。

第七章 项目验收与成果管理

第三十七条 项目工程施工结束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办理工程决算,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报告,按照《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财务决算和审计管理办法》进行工程决算和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告审计,申请项目竣工验收。

第三十八条 省、市国土资源部门应根据批准下达的项目计划和预算,按照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暂行办法》、《安徽省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和项目承担单位的申请,及时组织项目竣工验收。

项目验收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执行情况、项目计划任务完成情况、项目工程质量情况、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和会计核算情况、土地权属处理情况、资料档案管理情况和工程管护措施、项目预期效益等。

第三十九条 项目验收程序

(一)自查。项目竣工后,项目申报单位根据项目承担单位的提交的项目竣工报告,按照第四十条规定的内容,组织开展自查;自查合格后,将项目竣工报告和自查情况一并上报省辖市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初验。

(二)初验。省辖市国土资源部门接到验收申请后。及时组织验收组,对自查成果进行初验;初验合格后,将项目材料、自查情况、初验结论一并报省国土资源厅,申请终验。

(三)终验。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初验情况,组织进行终验,其中补助项目委托省辖市国土资源部门进行终验,终验结果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终验合格的,下达验收批复;验收不合格,责令限期整改。

第四十条 申请项目验收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竣工验收申请报告。

(二)项目竣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

1.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工程建设质量情况、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资料档案管理情况、工程管护措施、土地权属调整情况、投资效益分析,项目组织实施的主要做法及存在问题改进措施等。

2.统计表格(项目建设情况表、项目经费收支情况表、项目投资预期效益表、土地开发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表)。

3.附图:项目竣工图(与项目规划图同比例尺),土地开发整理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图(1/1万标准分幅)。

(三)项目工程造价审核报告。

(四)项目财务决算与审计报告(含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告和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告的审计报告)。

(五)工程监理总结报告。

(六)土地权属调整协议或土地权属认定书。

(七)项目竣工后影像资料。

第四十一条 省国土资源厅根据验收情况和项目计划完成情况。于每年年底予以总结和公布。

第四十二条 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新增耕地纳入省级补充耕地储备库,市、县(区)投入配套资金的,按照投入资金的相应比例分摊。新增耕地要严格加以保护,不断提高质量,符合条件的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新增耕地与其它农用地应及时加以利用,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可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确定土地使用权。

第四十三条 项目竣工后,项目申报单位要制定、落实好后项目工程后期管护措施与责任,并与乡镇、村签订项目工程管护责任状。

第八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四条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当建立监督检查、巡查稽查、项目管理责任制等管理制度,明确项目实施和管理的责任目标,并对项目实施和责任目标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奖惩。

第四十五条 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对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机构应当主动接受监督检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所需资料。

第四十六条 项目领导小组、项目承担单位要定期检查项目实施情况,检查内容主要有:制度执行情况、实施进度情况、工程质量情况、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和资料建档情况,每个季度一次,书面报告所在省辖市国土资源部门和省国土资源厅。省辖市国土资源部门要每半年对本辖区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并书面报告省国土资源厅。省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中心应加强对项目实施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负责项目施工报表的催报和汇总工作,按季度向省国土资源厅提交项目实施情况评估报告。

第四十七条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及其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机构应建立对项目测绘、设计、监理、施工、审计等专业机构的业绩考核、诚信考评等制度,切实加强行业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四十八条 在项目实施中发现有虚报项目新增耕地面积、谎报项目完成情况、截留或挪用资金等行为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情节恶劣,造成严重损失和影响的相关责任人,应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形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九条 规划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监理机构和审计单位等在项目立项核查、规划设计和变更、项目预算、施工、监理、结(决)算、审计等工作中弄虚作假的,除按有关规定处理外,一经发现暂停两年从事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相关工作。情节严重的在全省范围内永久性禁止从事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相关工作。情节特别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移交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第九章 附 则

第五十条 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参照本办法规定,制定本级投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管理办 法,并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原《安徽省省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

二〇〇九年五月十八日

第三篇:安徽省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实施办法

2010-09-25

各市、县(区)财政局,省直各部门、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财政资金分配和管理体制,健全预算决策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和财政部有关要求,我厅制定了《安徽省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实施办法》,现印发给你们,并就做好实施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充分认识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的重要意义

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是财政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财政财务工作规范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财政资金分配体制和管理机制,有利于促进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完善措施,重点推进,确保全省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二、统筹规划,循序渐进,稳步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

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专业性突出,操作难度大,各方面要求都非常高,必须坚持统筹规划、由点及面,总结经验、逐步推开的原则,稳步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全省各级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2009年要覆盖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项目和预算部门及单位, 2010年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2011年力争全面推开。

按照“一手抓项目实施,一手抓市县试点”的要求,2009年,省级将在民生工程、重点支出等涉及面广、影响大、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中,选择部分项目进行绩效考评。3月底之前完成项目确认,9月底之前完成绩效考评实施工作,10月底之前形成绩效考评报告。同时选择1—2个市、10个左右的县(市、区)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试点。试点市、县名单在各市自行申报的基础上,由省厅统筹确定。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切实做好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

各级财政部门是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的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的组织实施工作,要切实把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纳入财政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协调,积极推进落实。省财政厅除认真组织好本级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实施工作外,还要加强对全省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的组织指导,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完善措施。市、县财政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实施细则和工作计划,广泛宣传发动,及早布置落实。预算部门和单位是实施预算支出绩效目标的第一责任者,要统一思想,顾全大局,积极支持配合财政部门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要严格执行预算,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和绩效目标的实现,确保预算支出绩效考评试点工作达到预期目的,取得实际效果。

2009年试点市、县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另行布置。省级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实施项目另行下达。

二○○九年二月十六日

安徽省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实施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配置政府财政资源,增强预算安排的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强化预算支出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安徽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预算支出绩效考评(以下称“绩效考评”),是指通过规范的考核方法、运用一定的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预算单位为实现其职能或为完成某项特定工作任务所确定绩效目标的执行结果进行的考核与评价。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与各级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政党组织、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以下简称“预算单位”)。

第四条

绩效考评的对象为预算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安排的预算支出项目。

第五条

绩效考评总体要求:

(一)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绩效考评工作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具体组织实施工作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预算单位协助配合。

(二)科学规范,分类考评。绩效考评工作采用规范的程序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评方法,科学、公正地评价预算单位支出的绩效情况。各级财政部门、各预算单位要根据被考评对象的行业、项目特点,制定分类的绩效考评具体实施办法。

(三)客观公正,突出重点。绩效考评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为主,重点评价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六条

绩效考评的主要依据:

(一)国家和省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各级党委、政府相关工作的决策部署;

(三)政府和财政部门制定的各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四)预算单位的职责、工作计划、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相关支出绩效目标;

(五)预算单位申报预算的相关材料和财政部门的预算批复文件;

(六)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总结材料和项目验收及绩效自评报告;

(七)预算单位的财政支出决算报告;

(八)审计部门对预算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

(九)其他相关资料。

第二章

绩效考评的内容和方法

第七条

绩效考评包括以部门全部支出为对象的部门预算绩效考评或以项目支出为对象的项目支出绩效考评,重点以项目支出绩效考评为主。 第八条

绩效考评主要以预算为周期实施考评。阶段性任务在目标完成之后即可实施绩效考评;跨支出项目既可以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分阶段进行考评,也可以在项目全部完工以后一次性考评。 第九条

绩效考评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执行的偏差及偏差分析;

(二)预算支出效益、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情况;

(三)预算单位为完成绩效目标采取的具体措施等;

(四)预算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其他考核内容;

(五)财政部门认为有必要考核的其他内容。

第十条

绩效考评方法主要包括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

(一)比较法。是指通过对绩效目标与绩效结果、历史情况和考评期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的比较,综合考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和经济社会效益状况的考评方法。

(二)因素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影响目标、结果及成本的内外因素,综合考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和经济社会效益状况的考评方法。

(三)公众评价法。是指对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果的支出,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对各项绩效考评内容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并根据分值考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和经济社会效益状况的考评方法。

(四)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来考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和经济社会效益状况的考评方法。

(五)财政部门确定的其他考评方法。 第三章

绩效考评指标的确定

第十一条

预算单位在向财政部门报送预算时,应根据财政部门要求同时报送部门预算绩效目标或项目支出绩效目标。 第十二条

财政部门根据预算单位报送的绩效目标,确定绩效考评指标。绩效考评指标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选定的绩效考评指标与预算单位的绩效目标和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有直接的联系。

(二)可比性原则,对具有相似目的的工作选定共同的绩效考评指标,保证考评结果可以相互比较。

(三)重要性原则,对绩效考评指标在整个考评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筛选,选择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考评要求、最能体现目标结果的绩效考评指标。

(四)经济性原则,绩效考评指标的选择要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在合理成本的基础上实行考评。

第十三条

绩效考评指标分为共性考评指标和个性考评指标。共性考评指标是指适用于所有单位的绩效考评指标,个性考评指标是指针对预算单位和行业特点确定的适用于不同单位、不同行业、不同项目特点的绩效考评指标。

第十四条

绩效考评共性指标主要包括:绩效目标完成程度、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状况、经济和社会效益、资产配置和使用情况等。具体指标由各级财政部门确定。

第十五条

绩效考评个性指标由各级财政部门会同预算单位根据被考评对象的绩效目标确定。

第四章

绩效考评的组织管理

第十六条

省财政厅负责全省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的政策制定和检查、指导、监督工作,并负责省直预算单位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同级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预算单位也可以根据财政部门要求直接组织对本单位的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

第十七条

绩效考评具体对象由财政部门根据预算管理要求确定,预算单位也可以根据需要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

第十八条

绩效考评实施方式由同级财政部门确定。一般情况下由财政部门或预算单位直接组织实施,专业性较强以及重大项目的绩效考评,可聘请相关专家共同参与或委托中介机构实施。 第五章

绩效考评的工作程序 第十九条

绩效考评的准备:

(一)下达考评通知。绩效考评对象确定后,财政部门应提前20天向被考评对象的预算单位发出通知,预算单位要认真做好迎接考评的各项准备工作。考评通知应包括考评目的、内容、任务、依据、考评时间、考评实施者等。

(二)拟定考评工作方案。考评实施者应根据绩效考评对象和考评通知,拟定具体考评工作方案。

第二十条

绩效考评的实施:

(一)资料审查。预算单位应根据财政部门的通知要求,及时提供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等相关资料,考评实施者应及时对预算单位提供的绩效报告及相关资料进行审查。

(二)现场和非现场考评。

现场考评,是指考评实施者到现场采取勘察、询查、复核等方式,对有关情况进行核实,并对所掌握的有关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提出考评意见。 非现场考评,是指考评实施者根据预算单位提供的资料,在分类、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考评意见。

考评实施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考评对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考评形式。

(三)综合评价。考评实施者在现场和非现场考评的基础上,运用相关考评方法对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形成绩效考评结论。绩效考评结论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

第二十一条

撰写和提交绩效考评报告:

(一)撰写报告。考评工作结束后,考评实施者要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撰写绩效考评报告。绩效考评报告包括考评过程说明、考评结果总体评价、有关建议等内容。

绩效考评报告应当依据充分,内容完整,分析透彻,逻辑清晰,评价准确。绩效考评报告应经考评实施者所有人员签字。

(二)提交报告。考评实施者应在考评工作结束后,按规定时间向财政部门提交考评报告,财政部门可根据需要向同级政府报告相关考评结果,同时抄送预算单位。

第六章

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

第二十二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预算单位以后安排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 对绩效考评结果优良的项目,要根据实际需要在以后预算中优先安排;对绩效考评结果一般或较差的项目,财政部门可提出建议不再纳入预算安排或减少预算安排;对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等,造成绩效目标没有完成的,要责令预算单位认真整改,及时足额归还资金,必要时财政部门可以收回资金;对发现违法违纪行为的,按照相关规定移交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三条

预算单位要认真落实绩效考评的整改意见,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强化支出责任,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第二十四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要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考评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将绩效考评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非财政预算单位使用财政资金安排的项目,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篇:安徽省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实施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税收信用体系建设,倡导诚信纳税,规范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安徽省内已办理税务登记的各类纳税人。

第三条 税务机关依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负责纳税人纳税信用等级的评定工作。

纳税信用等级的评定,坚持依法、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按照统一的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

第四条 纳税信用等级按评定属期进行评定。每两个连续会计为一个评定属期。评定工作分别由国税局、地税局轮流牵头主办。评定工作的具体时间和要求由省国家税务局、省地方税务局统一部署。

第二章 评定内容

第五条 纳税信用等级的评定内容为纳税人遵守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接受国家税务机关、地方税务机关依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管理的情况,具体指标为:

- 11.应纳税款准期入库率; 2.欠缴税款情况;

3.代扣代缴税款准期入库率。

(五)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行为处理情况

1.涉税违法犯罪记录;

2.税务行政处罚记录; 3.其他税收违法行为记录。

第三章 评定标准

第六条 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设臵A、B、C、D四个等级。采用百分制,具体分值为:税务登记情况15分;纳税申报情况25分;账簿、凭证管理情况15分;税款缴纳情况25分;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行为处理情况20分。考评评分具体按照•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以下简称•评定标准‣,见附件1)执行,各地可根据本地情况细化具体的考评指标、评分内容和评分值。

根据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的需要,经省国家税务局、省地方税务局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批准,可适时增删和调整要素指标的评定标准和评分分值,并于下一评定期适用。

第七条 考评分在95分以上的(含本数),评定为A级。纳税人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不得评为A级,但对95分以上的纳税人,可以参与A级以下其他等级的评定:

- 3

(二)纳税人在评定期内同时具备按期申报率在90%以下,申报准确率在70%以下,应纳税款按期入库率在80%以下的;扣缴义务人在评定期内同时具备按期申报率在90%以下,代扣代缴申报准确率在80%以下,代扣代缴税款入库率90%以下的;

(三)两年内有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且受到税务行政处罚的:

1.有偷、逃、骗、抗税行为的; 2.有如下严重违反发票管理规定的: (1)虚开、代开发票的; (2)伪造或者出售伪造发票的; (3)非法购买或购买伪造发票的;

(4)非法接受虚开、伪造增值税专用发票的; (5)虚开收购凭证,进行偷税的; (6)其他严重发票违法违章行为。 3.有其他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行为的。

(四)纳入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的纳税人,一年内两次不能按期抄报税的;

(五)应税收入、应税所得核算混乱,有关凭证、账簿、报表不完整、不真实的。

第十条 考评分在20分以下的,为D级。非正常户不参加评定,直接视为D级。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进行计分考评,一律定为D级:

- 5第十四条 市(县)级税务机关应向纳税人公布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的内容、标准、程序等,并以通告方式告知纳税人领取或直接从国税、地税网站上下载•纳税信用等级考评申请表‣(以下简称•考评申请表‣,见附件2)。纳税人根据本办法及评定期的公告要求,在公布的评定日后十个工作日内,分别向主管国、地税机关报送•考评申请表‣。

第十五条 市(县)级税务机关应当按照本办法要求的内容和标准,以日常征收管理、纳税评估、税务检查、税源监控资料为基础,结合征管信息系统及其它资料进行全面地审核调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纳税人的纳税信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考评,及时、准确、完整填制相关考核记录,必要时进行实地检查和验审,分别进行分值测算。

各市(县)局征管部门根据纳税人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申请,编制分级考评名单,交有关部门进行考评,对未按规定期限提交•考评申请表‣的纳税人,根据日常征管情况或对纳税人进行实地调查核实,可直接初定等级。各有关部门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评定标准‣,对相关指标做出考评意见。具体工作划分:

征管部门负责税务登记情况、账簿凭证管理情况以及本办法第

九、

十、十

一、十二条规定的相关个别事项的考评,提交考评记录及个别事项考评资料。

- 7关提交的纳税人信用等级评定名单及评定意见,国税机关也应在十个工作日内回复。

各市(县)应在评定日后的45天内,将拟评定为A级的纳税人的相关资料报省级评委会复审评定。省级评委会对评定为A级纳税人的,以文件形式批复。

第十六条 对初步评定为A级纳税信用等级的纳税人,由省级评委会在新闻媒体和办税场所进行公示,征求纳税人及社会各界的意见。自公示之日起15日内没有重大异议的,即确定为A级纳税信用等级。对初步评定的B、C、D级纳税人,暂不采取公示方式,由国、地税主管税务机关联合向其送达•纳税信用等级认定通知书‣(见附件4,加盖县级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章戳)。自送达之日起15日内没有提出异议的,即确定为实际纳税信用等级。对评定的纳税信用等级有异议的,经评委会研究确定,经过核查或听证后进行复审,根据复审意见确定纳税信用等级。

第十七条 对评定为A级纳税信用等级的,由省级主管税务机关向纳税人颁发“A级纳税信用单位”牌匾和•A级纳税信用等级证‣,便于纳税人悬挂明示或携带办理有关涉税事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向社会提供纳税人的纳税信用等级查询。

第十八条 纳税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 9

第二十三条 国、地税主管税务机关按照所辖纳税人日常税收管理事实,认为需要对其纳税信用等级进行降级调整的,应将拟调整纳税信用等级的纳税人的相关事实、处理依据等情况说明填制•纳税人纳税信用等级调整审批表‣(见附件5),上报原国、地税评委会共同审批调整,自批准之日起7日内向纳税人下达•纳税人纳税信用等级调整通知书‣(见附件6),并实施相应的纳税信用等级管理。对经评定需变更A、B、C级纳税信用等级的纳税人,需通过有关媒体向社会公告并收回原A级纳税人的•A级纳税信用等级证‣及“A级纳税信用等级单位”牌匾,并及时将调整的B、C、D级纳税人信用等级信息层报省国家税务局、省地方税务局备案。

第二十四条 对A级纳税人实行以下管理办法:

(一)除专项、专案检查以及金税协查等检查外,两年内可以免除税收检查。

(二)对税务登记证验证、各项税收年检等采取即时办理办法:主管税务机关收到纳税人相关资料后,当场为其办理相关手续。

(三)放宽发票领购限量。

(四)纳税人出口货物,在符合出口货物退(免)税规定的条件下,简化出口退(免)税申报手续。具体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局的有关规定办理。

(五)各市县局可以根据当地情况采取其他便利措施。

- 11

(一)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将其列为重点监控对象,加大税收检查力度,强化日常管理;

(二)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收缴其发票或者停止向其发售发票;

(三)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停止其出口退(免)税权。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报所称“以下”均不含本数,所称“以上”、“日内”、“年内”均含本数。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信用等级评定属期是指纳入评定的连续的两个会计;评定是指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的;评定期是指在评定内评定工作起始之日至结束之日;评定日是指主管国家税务机关、地方税务机关初步评定纳税人信用等级的日期;确定日是指省、市、县(市、区)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评委会审核确定信用等级的日期。

第三十条 设有总、分支机构的纳税人,其分支机构单独申报纳税的,总、分支机构均应分别参与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分支机构不单独申报纳税的,分支机构不能参与纳税信用等级评定。

第三十一条 实行定期定额缴纳税款的纳税人是否纳入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范围,由各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确定。

- 13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办公室 2008年4月8日印发

打印:周章红 校对:征管处 陈 品 份数:50

- 15 -

第五篇:安徽省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实施办法

安徽省物价局、安徽省司法局关于印发《安徽省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皖价服[2007]9号

各市物价局、司法局: 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规范全省律师服务收费行为,维护委托人和律师的合法权益,促进律师服务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发改委、司法部《关于印发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价格[2006]611号)精神和国家发改委、司法部、监察部、中央政法委和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共同召开的全国完善律师收费制度电视电话会议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安徽省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实施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一月十九日

安徽省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全省律师服务收费行为,维护委托人和律师的合法权益,促进律师服务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司法部《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律师服务收费,是指依法批准设立的律师事务所,指派获准在律师事务所执业的律师,为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由律师事务所统一收取的律师服务费。

法律援助中心和获准在法律援助中心执业的律师不得收取律师服务费。 公职律师和公司律师不得收取律师服务费。

第三条律师服务收费应当遵循公开公平、自愿有偿、诚实信用、便民利民的原则。 第四条律师事务所应当加强内部管理,增强执业律师的服务意识,降低法律服务的成本,提高法律服务的质量。

第五条律师事务所依法提供下列法律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

(一)代理民事诉讼案件;

(二)代理行政诉讼案件;

(三)代理国家赔偿案件;

(四)为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和控告、申请取保候审,担任被告人的辩护人或自诉人、担任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

(五)代理各类诉讼案件的申诉。

第六条实行政府指导价的律师服务收费标准,由省物价局会同省司法厅制定。

律师事务所可以在政府指导价规定的幅度内,制定适合本所执行的律师服务收费标准。 第七条除本实施办法第五条所列各项律师服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外,其它律师服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

第八条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律师服务收费,具体收费方式和数额,由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协商确定。

第九条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协商确定律师服务收费时,应当考虑以下主要因素:

(一)法律事务的难易程度和社会影响的大小;

(二)律师承办法律事务所耗费的工作时间;

(三)律师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社会声誉和诚信度;

(四)律师可能承担的风险和责任;

(五)委托人的承受能力等。

第十条律师服务收费可以采取计件收费、按标的额比例收费和计时收费等方式。 计件收费一般适用于不涉及财产关系的法律事务; 按标的额比例收费适用于涉及财产关系的法律事务; 计时收费适用于各类法律事务。 第十一条律师办理涉及财产关系的民事诉讼案件可以实行风险代理,但必须向委托人告知有关政府指导价的政策规定。并征得其同意。

第十二条下列民事诉讼案件不得实行风险代理收费:

(一)婚姻、继承等涉及人身关系的案件;

(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案件;

(三)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抚恤金、救济金、工伤赔偿的案件;

(四)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案件等。 第十三条禁止刑事诉讼案件、行政诉讼案件、国家赔偿案件以及群体性诉讼案件实行风险代理收费。

第十四条实行风险代理收费的,最高收费金额不得高于收费合同约定标的额的30%。 第十五条律师事务所接受委托收取律师服务费,应当与委托人签订收费合同或者在委托代理合同中载明收费条款。收费合同或者收费条款应当包括下列内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方式、收费数额、付款和结算方法、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等内容。

律师事务所实行风险代理收费,应当与委托人签订风险代理收费合同,具体约定双方应当承担的风险责任、收费方式、收费数额或比例以及违约责任等。

第十六条律师事务所和委托人签订收费合同或委托代理合同后,不得单方面改变相关条款,确需变更的,必须经双方协商同意。

第十七条律师事务所收取律师服务费,应当向委托人出具合法的收费票据。 第十八条律师事务所在办理法律事务过程中,代委托人支付的诉讼费、仲裁费、鉴定费、公证费、查档费、材料复印费等相关费用,由委托人另行支付。

第十九条律师异地办理法律事务所需差旅费,可以先行向委托人收取,也可以在办理完法律事务后同委托人结算。先行收取差旅费的,应当由律师事务所向委托人提供所需差旅费的概算,经协商一致,由双方签字确认。

双方签字确认后,一方需要变更差旅费概算的,必须事先征得对方同意。 第二十条结算第十八条和第十九条有关费用时,律师事务所应当向委托人提供代其支付费用和异地办理法律事务差旅费的清单以及有效凭证。不能提供有效凭证的,委托人可以不予支付。

律师异地办理法律事务实际支出的差旅费超出概算的,律师事务所应当书面说明理由,同委托人协商解决。

第二十一条律师服务费、代委托人支付的费用和律师异地办理法律事务的差旅费由律师事务所统一收取,除上述三项费用外,律师事务所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委托人收取其它费用。

律师不得私自向委托人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十二条律师事务所接受指派承办法律援助案件,不得向受援人收取任何费用。 对于经济确有困难,但又不符合法律援助对象的委托人,律师事务所应酌情减收或免收律师服务费。

第二十三条律师事务所异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应当执行分支机构所在地的收费规定。 第二十四条律师事务所异地提供法律服务的,可以执行律师事务所所在地的收费规定,也可以执行提供法律服务所在地的收费规定,具体由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协商确定。

第二十五条律师事务所应当严格按照本实施办法和省物价局、省司法厅颁布的《安徽省律师服务收费标准》的规定收费。

律师事务所应当在所内显著位置公示本办法和《安徽省律师服务收费标准》,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六条律师事务所应当到当地价格主管部门办理《安徽省经营性服务收费许可证》申领、变更等手续,凭证收费。 第二十七条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律师事务所收费的监督检查。

律师事务所、律师有下列价格违法行为之一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依照《价格法》和《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一)不按规定公示本实施办法和《安徽省律师服务收费标准》的;

(二)不执行政府指导价的;

(三)超出政府指导价范围或幅度收费的;

(四)采取分解收费项目、重复收费、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等方式变相提高收费标准或增加收费数额的;

(五)其它价格违法行为。

第二十八条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律师事务所和律师执业活动的监督检查。 律师事务所和律师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司法行政部门依照《律师法》和《律师和律师事务所违法行为处罚办法》予以行政处罚:

(一)违反律师事务所统一接受委托、签订书面委托合同或者收费合同规定的;

(二)违反律师事务所统一收取律师服务费、代委托人支付的费用和律师异地办理法律事务的差旅费规定的;

(三)预收异地办理法律事务的差旅费,但又不向委托人提供概算;不开具律师服务收费合法票据;不向委托人提交代交费用、异地办理法律事务差旅费的清单和有效凭证的;

(四)违反律师事务所统一保管、使用律师服务专用文书、财务票据、业务档案规定的;

(五)违反律师执业纪律和职业道德的其它行为。 第二十九条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认为律师事务所或律师存在价格违法行为,可以通过函件、电话、来访等多种方式,向价格主管部门、司法行政部门或者律师协会举报、投诉。

第三十条市、县价格主管部门、司法行政部门超越定价权限,擅自制定、调整律师服务收费标准的,由上级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提请有关部门对责任人予以处分。

第三十一条因律师服务收费产生争议的,律师事务所应当与委托人协商解决。难以协商的,可以提请律师事务所所在地律师协会、主管的司法行政部门和价格主管部门调解处理,也可以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由省物价局和省司法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以前有关律师服务收费管理的规定同时废止。

上一篇:安全风险防控工作总结下一篇:安徽政法干警面试真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