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架设计的分类研究范畴

2024-04-17

展架设计的分类研究范畴(共4篇)

篇1:展架设计的分类研究范畴

展架设计的分类研究范畴

人类的活动由目的、条件、方法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展架设计活动亦如此.它是一门以明确功利为目的、以时空艺术为主角、以视觉传达为基础的涉及方方面面知识的学科,其研究范畴也较为广泛,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1.展架设计的社会性、经济性价值的认识和定位

展架设计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其行为的产生来自深层的社会性和经济件价值的驱使e有效认识展架活动的这种社会性和经济性价值.是作出展架目标和设计意图的前提。因此在进行展架设汁之初,必须作19性质定位、目的定位,这是保证展架活动有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因而要涉及包括社会学、经济学、营销学、市场学、统计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2.展架设计环境或条件的判断和定位

展架设计要研究实现其目的的环境或条件,这是决定展架设计可行性和省效性的基础,在以消费者、展商、展尔tFD等所构成的展架要素中,以消费者为中心是进行设计的根本宗旨。如何制定展品策略、判断市场供需、把握消费心理、推出主导产品、建立前瞻性生产和营销计划以及如何运作广告媒体,提比科学的宣传方式、有效传达情息,这些都是展架设计中所要面临的问题。在展架设计目标确定之后,必须作出富有针对性的观众定位、展品定位、主题定位,因而要涉及包括资讯学、消费心理学、广告学、管理学、艺术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

3.展架设计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基础

视觉传达、环境空间、陈列方式等是展架设计具体化所要研究的主要方面。作为一种视觉设计,展架活动是通过展品、图片、文字、图表、展具、装饰、光电、声像、宣传品等元素来构成具体化的基本内容.故要求设计师作出性质定位、媒介定位、形式风格定位,并具备把握信息通量、如觉心理、形式符号以及具体的造型、文字、结构力学、材料工艺、制图识图、模型、照明、电脑等方面的能力,因此要涉及诸如环境学、建筑学、造型学、符号学、制图学、艺术史、美学、色彩学、材料丁艺学、电脑图学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由中国标识网收集整理,更多信息请访问标识商学院

篇2:展架设计的分类研究范畴

人类早期的设计与艺术活动是融为一体的,随着社会分工的愈来愈细,行业的专业性越来越强, 才使得艺术从技术中分离出来。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在20世纪初分别挥舞着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旗帜再次走到了一起,并且艺术被定义为最初是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加工而成的“设计”,而设计则始终是由艺术审美做指导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现代主义设计 现代设计艺术 现代设计方法

1.现代主义设计:

“现代主义设计”非常庞杂,包括精神上的、思想上的改革,也包括技术上的进步以及形式上的创新,既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的内容,也有乌托邦主义的成分。1919年包豪斯的成立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主张从理性主义出发,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为前提,强调一种以客观的物性规律来决定和左右人的主观规律,所以,“现代主义设计”通常被称为“功能主义设计”,又称为“技术美”或“机器艺术”。

当代的“现代主义设计”,是基于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计划内容,受现代市场营销、一般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约束,具有高度应用性的设计活动,不仅仅提供人类以良好的人机关系,提供舒适、安全、美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提供人类以方便的工具,同时,也是促进人类在现代社会中能够方便自然交流的重要活动。

2.现代设计艺术和它的形态范畴:

艺术总是反映时代精神,现代主义思潮蓬勃发展,包括艺术家和设计师在内,人们逐渐认识到工业技术在设计艺术活动中的作用,于是“现代设计艺术”开始真正孕育成长。《包豪斯宣言》中说到,“艺术不是一门专门职业。艺术家与工艺师之间在根本上没有任何区别”。现代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现代设计艺术作为一种物质和意识结合的物质形态,由于设计制作者的主观意识的载体和人们对物质需求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形态范畴,分类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根据设计物品所使用的材料,如陶瓷、皮革、金银、木材、玻璃等;第二种是从设计制作的工艺方法,如染织、雕琢、刺绣、涂饰等;第三种是将设计物品按审美和精神生活、实用和物质生活为主题划分,前者包括娱教类、装饰类,后类包括穿戴类、起居类、生活类、用品类等。

3.现代设计艺术的宏观分类: 艺术的分类不同,本质上体现出来的是对艺术概念理解的不同,这一现象同样也反映在现代设计艺术的宏观分类之中,对于如何确定领域并恰当地给予分类,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设计团体和协会给出了不完全一致的意见,以下就几种不同意见的分类方法进行分析。

1)以现代技术为标杆进行的分类

世界上最具权威的设计师组织,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综合了美国工业设计协会(SID)与日本工业设计协会(JIDA)的分类方法,将现代设计艺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机械批量生产的产品设计,另一类是包括包装、广告、展示、室内以及与开拓市场有关的传播设计。

2)以设计对象的空间存在方式进行分类

按艺术作品的空间存在方式或维度为原则进行的艺术分类,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也是最有效地区分和识别艺术门类的一种方法,可分为:“二维设计”,也称平面设计,包括字体、标志、图案、摄影、广告、染织等图像设计;“三维设计”,也称空间设计,如产品、包装、展示、建筑与环境等;“四维设计”,即空间伴随着时间而存在的设计,如舞台设计、动画设计、影视广告设计乃至营销活动等的设计。

3)以设计对象的功能特征为原则来进行的分类

任何设计艺术品都是功能与美相结合的产物,而功能是决定设计艺术存在的基础和依托,以设计对象的功能特征为原则来进行分类,设计艺术分为:一是以大工业生产为特征,以具体的物质实用功能的产品为对象的工业设计(即产品设计);二是以个人的生活环境,如室内、建筑甚至多数人居住的环境,如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城市规划等为对象的环境设计;三是以商业活动为领域,以促成商品交换的实现为目的,以图形、图像为媒介而进行的信息传达活动,即传播设计。

4)以设计艺术本质特征的归属为依据来进行的分类

日本某著名设计师认为,从本质上来看,设计艺术的所有公用职能综合起来不外乎“装潢、构筑与展示”,由此可以对应设计艺术的三大门类——商业设计包含装潢与展示的功能;建筑设计包含展示与构筑功能;工业设计包含构筑与装潢功能。

5)基于设计哲学意义上的分类

日本著名设计师川添登认为,在人、自然、社会这三者之间,分别存在着人的三种需要:第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群体的社会之间存在着信息沟通与交流的需要,借助于视觉化的图形或图像为媒介的传播方式,“视觉传达设计”便应运而生。第二,人的存在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地从自然获取资源与能源的过程,人需要借助工具在与其他动物所展开的生存与进化的竞赛中拔得头筹,为了使工具更符合人的需要,必须因人的尺度而设计,这就是“产品设计”的本质意义。第三,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向自然获取生存空间的过程,这种空间一旦被人获取之后,便通过“环境设计”行为打上人的烙印,成为人的所谓“第二自然”;另一方面,随着人类文化与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的自觉与自律的充分完善,人类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重要性,“环境设计”又不完全以“宜人性”为目的。

4.现代设计方法和它的主要内容:

随着科技发展,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微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及控制技术等新技术对产品的渗透和有机结合,与设计相关的基础理论的深化和设计方法的涌现,都给产品设计开辟了新途径,使产品设计跨上了现代设计的水平。在这一时期,国际上在设计领域相继出现了一系列有关设计学的新兴理论和方法,为了强调他们对设计领域的革新,以区别于传统设计理论和方法,把这些新兴理论和方法统称为“现代设计方法”。

目前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业艺术造型设计、虚拟设计、疲劳设计、三次设计、相似性设计、模块化设计、反求工程设计、动态设计、有限元法、人机工程、价值工程、并行工程、人工神经元计算方法等。在运用他们进行工程设计时,一般都以计算机作为分析、计算、综合、决策的工具。

5.现代设计方法的分类:

1)从应用成熟度的角度,对现代设计方法进行分类,可以将它们分成相对应的两类:

①比较成熟,应用正普及类:有限元设计(有限元分析)、优化设计(最优化方法)、机电一体化设计(或光机电一体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②比较新颖,内容正发展类:创新设计、生命周期设计、虚拟设计、稳健设计、并行设计、智能设计„„参见图1。

图1 2)从工程领域角度,现代设计方法可以分为:

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现代模具设计方法、现代材料设计方法„„ 3)按设计涵盖范围的角度可将现代设计方法划分为: 广义设计类:设计内容针对其对象实体化的全过程。狭义设计类:设计内容仅为完成图样(包括计算机绘图)。

中义设计类:设计内容介于两者之间。比如, 当今数字化时代着重于数学计算的现代工程分析设计方法,比较时兴的有:有限元分析、最优化方法、数值仿真、动态设计。其原理与特点参考图2。

图2

6.结语:

新技术的产生意味着科学、艺术与设计的界限已变得模糊, 现代艺术、技术、设计都有了新的内容和形式,而现代设计是连接科学与艺术的纽带, 科学技术和艺术已成为现代设计不可缺少的两大支柱。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推进现代设计进步,现代技术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方式,扩大和深化了艺术表现领域,新的技术引起设计生产和设计模式的变革;科学理论的发展也改变设计师的思维方式,讲求多学科的综合、交叉,现代设计方法也是科学理论的一部分,是设计理论和思维变化的延伸,是设计手段的创新,是计算机化、自动化、虚拟化、智能化和最优化的过程,更是可行性设计与多种技术相结合的应用。

参考文献:

篇3:隐性语用否定的范畴与分类

自然话语中的否定现象一直以来都被哲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所关注。简单的否定形式却隐含着无穷的变化。对于否定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于语言加工过程的理解。学者们试着从形式、意义、语气等方面对否定进行研究。近年来, 国内学者对于否定的研究多承袭自Horn于1985年提出的元语否定概念, 开始从语用角度研究否定。沈家煊 (1993) 把这一概念重新定义为语用否定。随后又出现了含意否定 (徐盛桓, 1994) 、含蓄否定、间接语用否定 (龚婧, 2006) 等相关概念。笔者认为, 从对语用否定概念的方面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否定现象认识的角度多元化, 对其类型的划分尚不够系统化。因此笔者对语用否定的概念进行重新界定、分类, 为今后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2. 隐性语用否定的定义

“语用否定”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沈家煊先生1993年发表在《中国语文》上的《语用否定考察》一文中。沈先生在该文中所提的“语用否定”及其相对应的“语义否定”其实与荷恩 (Horn, 1985) 所归纳的“元语否定”和“描写性否定” (descriptive negation) 相同。“元语否定”及其相对应的“描写性否定”最先见于迪克罗 (Ducrot, 1973:240) 。迪克罗认为, 描写性否定的否定对象是事实 (fact) , 其预设保留;而元语否定的否定对象是话语 (utterance) , 其预设可消除。荷恩 (1985) 发展了这一观点, 认为元语否定是“从任一方面否定前一话语的手段, 其否定对象包括规约隐含、会话隐含、风格或色彩、词汇或语音”。在沈先生的文章中, 两类否定的区分标准是“真值条件” (truth condition) 。也就是说, 只要真值条件不被否定, 就是“语义否定” (或称“描写性否定”) ;否则就应归入“语用否定” (或称“元语否定”) , 其否定对象是话语的“恰当条件” (felicity condition) 。

何春燕 (2002) 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描写性否定和元语否定。语用否定应该指那些“其理解只能依赖语境 (尤其是言外语境) , 否则便只有字面意义的一类否定”。这意味着在定义语用否定这个概念时, “真值条件”的标准被“语境”所替代。根据何春燕的观点, 语用否定可分为两类:“显性语用否定”和“隐性语用否定”。显性语用否定中, 通过言外语境推知的否定意义通常由后面的小句阐明 (two-clause pattern) ;而隐性语用否定的否定意义不是由小句阐明, 而需经语用推理来获得 (initiation-response pattern) 。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是以句式的不同来区分的。否定存在的前提必然是其对应肯定句的存在, 所有否定的结构其实都可以归结为“开始—反应” (initiation-response pattern) 模式。尽管部分否定句的确以两个分句的形式出现, 但其否定形式仍来自于其肯定前提 (affirmative presupposition) 。

杨君 (2006) 利用转换生成语法中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理论来区分现行否定和隐性否定。隐性否定被定义为形式肯定, 含意否定。但这也不足以概括语言中的隐性否定。例如:

A:You didn’t mess with Eric Mitchell’s equipment?

B:I didn’t have a problem with Eric.

在这个对话中, B的答语显然形式是否定的, 但对于A的提问却是一种间接的否定, 属于隐性语用否定。

在各种形式的否定句中, 显性和隐性的区分显而易见却难以定义。笔者在定义这一概念时采用了另一标准来区分:否定中心 (focus of negation) 。否定句中有一部分结构会受到否定标记的影响。这部分结构被称为否定中心。邵健 (2006) 比较了否定中心的各种不同定义, 总结出否定中心可分为自然中心 (natural focus) 和语境中心 (contextual focus) 。自然中心直接明了, 语境中心则包含许多不同的成分的影响因素, 包括重读、否定标记本身、语境等。在一句话中可能会出现多个否定中心, 由此导致了否定句的歧义。否定中心的区分可以用来划分显性否定和隐性否定。否定自然中心的否定句可归类为显性否定;否定语境中心的否定句则可视为隐性否定。而所有的隐性否定都有其语用意义, 所有又可称其为隐性语用否定。

3. 隐性语用否定的层级

笔者在总结隐性语用否定研究过程中, 发现大部分的语料都是来源于否定研究的经典例句或者各类文学作品。本文的研究采用2009年福克斯出品的电视剧Lie to Me中的对白作为语料。这部电视剧以谎言专家利用人们面部的微表情辨别谎言作为主要情节。一部充斥着谎言的作品提供了大量隐性语用否定的语料。

通过对于否定句的话语含意 (implicature) 与其对应话语 (utterance) 间关系的研究, 可以发现以下四种否定层级。

3.1 解释 (construction)

例一:

A:My guess.Someone screwed with his equipment.

B:Wasn’t you?You killed him.

A:I wouldn’t touch another firefighter’s equipment.

在这组对话中, A对B的回答含意就是“我没有杀他”。B的答语和含意之间可以互相替代, 答语可视为对其含意的解释。

3.2 推断 (extrapolation)

例二:

A:You didn’t mess with Eric Mitchell’s equipment?

B:I didn’t have a problem with Eric.

例一和例二比较类似, B的答语都间接地表明他不是凶手。在例一中, 答语可以解释为含意, 而在例二中, 答语和含意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两个独立命题。否定的含意是隐含在答语中的。

3.3 评价 (appraisal)

例三:

A:Why would an official protect his bodyguard?And why would that bodyguard treat his son as an equal?Are they brothers?

B:Ridiculous!

在这一回合中, B的答语表现为一个词的评价。这个词给出的含意为“他们不是兄弟”。词义本身和问题没有任何关系。它是对A的提问的评价, 这样同样可以获得否定的答案。在例二中的答语和含意虽然是两个独立命题, 但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例三中, 答语和含意虽然也都是独立命题, 二者表面上却毫不相干。

3.4 转接 (connector)

例四:

A:Your daughter’s filled up with pent-up guilt about something, and it’s not about the money.I think she feels guilty because she is letting you take the blame.

B:I’m calling my lawyer.

在这个语境中, B的答语含意为“事实不是这样的”。这种转接出现在答话者不得不针对问题作出反应, 采用转移话题的方式表示出隐性的否定含意。

这四个层级的划分表现出了隐性否定含意与其对应的隐性否定话语间的距离远近程度差异。“解释”包含了那些距离隐性否定含意最近的隐性语用否定形式。随着否定层级的递增, 这种距离也就越来越远。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一) 否定可根据否定中心的不同划分为显性否定和隐性语用否定。否定自然中心的是显性否定;否定语境中心的是隐性语用否定。

(二) 否定的层级可依次划分为:解释、推断、评价、转接。否定话语和含意之间的距离关系依次递增。

参考文献

[1]Horn, L.Metalinguistic negation and pragmatic ambiguity[J].Language, 1985, (61) :121-74.

[2]何春燕.语用否定的类型及使用动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5) :20-25.

[3]邵健.否定的语义模型.硕士论文, 2006.

篇4:展架设计的分类研究范畴

关键词:产业;集合性;层次性;范围性;分类标准

中图分类号:F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3-0138-02

1 概 述

城市与城市群的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需要关注产业集聚模式的优化与调整[1]。学界虽认可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产出的正面作用,但对于何种产业集聚模式更能促进经济产出上存有争议。有学者认为专门化集聚对经济产出更重要[2]。

而有些学者则持相反观点[3]。其关键之一在于相关研究中选用了不同层次的产业分类。如刘修岩和何玉梅(2011)将制造业分为15大类,而吴三忙和李善同(2011)则进一步分为169小类,因此得出相反的结论。

鉴于产业集聚概念的集合性,本文从层次性、范围性两方面对产业范畴进行系统分析,并对现有的产业分类标准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

2 产业范畴的集合性

作为产业集聚的主体,产业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范畴,随社会生产发展与社会分工,其内涵在不断演变。从生产角度,产业是某种相似特征的生产者或企业的“集合”。集合性使产业随集合内容不同而具有不同含义。学者们对产业定义的差异,体现在产业概念具有的层次差异与范围差异两方面。产业概念的层次性与范围性,见表1。

3 产业范畴的层次性与范围性

3.1 产业范畴的层次性

产业范畴从层次上可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作为链接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桥梁,产业经济学可被称为是“中观”的经济学。产业可视为介于微观经济细胞与宏观经济整体间的若干集合。

中国的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一是源于欧美的产业组织理论,二是源于日本的产业发展理论,这两个领域对产业定义有一定差别。

产业组织是产业经济学的微观层面。从产品的功能相似性出发,产业组织将产业定义为一定区域内生产具有相似功能与替代性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或企业的集合,即具有竞争关系的卖方企业集合。此时可将“产业”等价为“行业”。在欧洲主流产业经济学者眼中,“产业”、“市场”、“行业”等概念是等价。

产业发展是产业经济学的中宏观层面。从产品的生产相似性,产业发展将产业定义为一定区域内在原材料、工艺技术或用途具有相似性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或企业的集合。

产业组织与产业发展具有因果的辩证性联系,可从产业组织与产业发展综合的角度,将产业定义为使用相似原材料与工艺技术、提供相似性功能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与企业的集合。

3.2 产业范畴的范围性

产业范畴从范围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产业泛指由社会分工形成的,由众多种类与层次构成的经济体系,包括国民经济活动中各行各业,大到部门,小至行业,一切从事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服务活动的集合体。

基于工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特殊位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工业化过程的密切性。狭义的产业特指工业,即生产物质产品的集合体(不含农作物等基础原料的生产与劳务服务活动)。

4 产业集合的分类标准

产业集合的分类标准是确定其之间的界限。从产业的范畴出发,较为普遍与常见的分类标准有三种。

依据产品是用于生产还是消费用途,可将产业分为用于各种生产资料的第I部类与用于个人消费品的第II部类,并提出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础是两大部类通过交换实现实物与价值上的相互补偿。常见的生产要素主要有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技术资本等,因此依据生产需要的生产要素特征与比例将产业分类。如依据各种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将产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该种分类方法带有规范性的产业升级视角,间接的指出国家与地区产业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知识密集型产业。

但该种分类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对一些生产要素使用与投入较为平均的产业很难进行划分;二是按照功能相似性与替代性产品来划分的产业,可能因为所处国家与区域的不同及其所处的自然禀赋条件与发展阶段的不同,被划分至不同产业集合,如中国的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而美国的农业则属于资本密集型。

依据生产要素特征与比例来分类的,还有将产业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农轻重三部类分类法。

其中,农业、轻工业主要依靠土地与劳动力,属于劳动密集型,重工业主要依靠资本,属于资本密集型。

农轻重三部类分类法是两大部类分类法的衍生。从两种分类法的关系来看,农业、轻工业主要生产个人消费品,重工业主要生产设备、材料等生产资料。

与前两种分类相比,依据产品的综合性质与替代性进行分类更符合对产业内涵的诠释,主要有三次产业分类法与标准产业分类法。其中,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是通用于众多国家的产业分类方法。

三次产业分类方法对产业经济发展影响很大,但仅将社会生产活动分为三类过于粗线条,在进行更细致的产业分析时需要更为详细的产业分类方法。标准产业分类法是以三次产业分类方法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细分的分类方法。

联合国(1948)颁布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是生产性经济活动的国际基准分类[7]。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ISIC,或作为本国标准产业分类的基础,对经济统计、人口、生产、就业、国民收入和其他领域的数据进行分类与编制投入产出表。随着经济活动组织变化,出现了新的经济活动类型,因此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对ISIC进行了多次审查和修订,把全部经济活动从大到小分为门类、类、大组、组4个层级,其中共21个门类,并以字母A-U编码,共有99个类。

1984年之前,中国的国民经济部门分类并非从产业范畴来划分,且与ISIC等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没有衔接[8]。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分类标准开始与ISIC挂钩,于1984年首次颁布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84),并于1994年、2002年与2011年进行了三次修订,把全部经济活动分为20个门类,、96个大类、432个中类与1094个小类。

5 结 语

作为产业集聚的主体,不同研究中对产业内涵界定与分类标准都有所差异。而对于同一个产业系统,采用不同分类标准,会呈现出不同的产业集聚特征。从而使相关研究进行经验分析时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文章从层次性、范围性两方面系统分析了产业的范畴。并对目前主流的产业集合分类标准及其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在进行产业集聚研究时,特别是对于范围较大的区域,要尽可能要选取较为细致的产业分类标准,但也要考虑数据是否可得等现实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朱小川,吴建伟,吴培培,等.引力模型的扩展形式及对中国城市群内部 联系的测度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5,(9):43-50.

上一篇:群新年短信祝福语下一篇:在两个结合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