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洲大洋的教学设计

2024-04-26

大洲大洋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

篇1:大洲大洋的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前段时间有位中学老师的辞职信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封信只有一句话: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因为它说出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想出去看看世界吗?我也很想,只是很可惜不管是同学们还是我自己,我们暂时都还没办法去实现这个梦想。既然不能行这万里路,那我们不妨就先从书里来认识一下我们所共同生活着的广阔世界。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有目的的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接下来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看书。

通过刚才读书,我们知道有一个人特别幸运,因为他不仅能看世界,还能从非常特殊的角度去看,他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个人是谁呀,叫加加林的苏联人。当他从飞船中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这个说法的依据是什么呢?我们通过地球仪来体会一下。和学生完成

接下来请同学们手拿地球仪旋转地球仪,闭上眼睛,随意转动地球仪,由老师喊停,然后看看我们随机暂停时我们的左手大拇指所按的地方是陆地的部分多还是海洋的部分多。反复操作,看按到海洋次数多还是陆地次数多?然后统计分别陆地和海洋的人数并计算所占的比例。

但是,由于我们只有30多人,所以我们算出的海陆面积是不准确的,那么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海洋和陆地各占全球面积的多少呢? 海洋面积71%,陆地面积29%。

师:而我们把这概括的说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师:我们在来看看,这海洋和陆地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如何呢?我们来看下大屏幕。我们可以说这样的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

由学生来找出

陆地主要分布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哪个半球?我们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两个角度来分析:

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 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半球。

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 ;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_陆地。书上32页,谈到水半球和陆半球,小字部分总结了一句话很重要。我找同学来说出这句话。

师:那么既然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把我们生活的地球称为地球呢?

师:为什么不称为水球呢? 师:称为地球好还是水球好呢?

师: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课后同学们可以组织个辩论会,也讨论试试!

(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人们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的“地球”了,没必要再改成“水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会发现各大洲都不是圆滑的边缘,有各种凸起凹进,这里就可以引进几个新概念。像印度这种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就叫做半岛,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大陆,和岛屿。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那么面积较大,面积较小,以什么为界限呢?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个知识书上没有,以格陵兰岛(Greenland)为界,它的面积216.6万平方千米。比这个数字大的就是大陆,比这个数字小的就是岛屿,所以格陵兰岛成为了最大的岛屿。请同学们在书上的地图中找到这个地方,圈起来。格陵兰岛可以说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千姿百态的冰山与冰川是格陵兰的奇景!可是它却叫Greenland,绿色的大陆,这是为什么呢?这背后有个特别有趣的小故事。课后同学们可以查一查,然后下节课课前分享。我们在来看,什么是半岛,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请同学们在书上圈出来。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叫大洲。地球上分布着几个大洲呢?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一找。把它们用方形圈出来。

各大洲的位置分布是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其实大部分大洲的名字就暗示了它所在的位置,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各大洲的形状特点,这有利于我们在做题时通过形状去辨别它是哪个大洲。

亚洲正是我们所居住的大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世界最大洲。在古代,居住在地中海沿岸的人们,把地中海东的地方称“亚细亚”,是“东方日出之地” 看看它像不像一只正在梳理羽毛的天鹅。整体是一个近似的三角形。

学生找的过程中,老师在黑板上把图形画出来。

与亚洲相连,位于亚洲西面的是哪个大洲?(东西半球图)

欧洲,欧罗巴洲的简称,在古代地中海人的语言中是“西方日落之地”,像亚欧大陆向大西洋伸出的大半岛,轮廓破碎。——欧洲轮廓破碎也可用三角形来概括(轮廓图)

与欧洲和亚洲相邻的是哪个大洲?

非洲,阿非利加洲的简称。被赤道横穿是“阳光灼热的大陆”,用几何图形来概括大洲形状。非洲北部呈梯形,南部则是一个倒三角形。(在轮廓上画出几何图形)

美洲,亚美利加洲的简称,它又分为北美洲和南美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均位于西半球

——北美洲位于西半球北面,像一只跳跃的袋鼠。南美洲位于北半球的东南面,有人说像鸡腿。

我们都可以用三角形来概括它们的形状。

大洋洲四周被大洋所包围,是“大洋(太平洋)中的陆地”的意思。像一只横走的螃蟹,可以用一个不规则的六边形来概括它的轮廓

最孤单的,处于地球南极的是哪个大洲?

——南极洲,是世界上地理纬度最高的一个大洲。因此气候严寒,大部分地区常年冰雪覆盖,称“南极冰原”或“白色沙漠”。南极洲在南极跨了360度经度

——像一只开屏的孔雀,用几何图形将它表示出来也像一个逗号。

我们来观察屏幕上的大洲面积比较图,我们发现它们的面积由大到小排列的 我们可以用一句口诀将这些大洲的面积顺序记住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在这之前我们来回顾下上章我们学习的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

生:20。W ,160。E

由学生来找出

师:那我们来看看课本第29页图2.6,我们看看这些大洲在东西半球的位置

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的有哪些大洲,大部分位于西半球的有哪些大洲,生: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的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大部分位于西半球的有:北美洲、南美洲

师:仔细看图,找找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的有哪些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有哪些大洲,生: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的有: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

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有: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哪些大洲被赤道穿过?

被赤道穿过的大洲有: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

说说奥运五环 说说奥运五环 说说奥运五环

对了,前面我们知道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是一个整体,合称为欧亚大陆。我们是以什么为界划分开的呢?我们前面学了洲届的符号,我们一起在书上找一下。找到的同学可以到前面写出来。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大家可以用“呜呜大哭”的谐音来记忆。

这就是亚洲和欧洲之间的分界线。

其他几个大洲之间的分界线由学生来找出

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过去也是相连的。但现在被什么所分隔开了? ——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成了亚非两洲的分界线,同时还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欧非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可见亚欧非三大洲的联系非常紧密,占了东半球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

南北美洲是被什么所分隔开的?——巴拿马运河。

北美洲与亚洲之间是以什么作为分界线呢? ——白令海峡

——南极洲与南美洲之间是以什么分隔的?——德雷克海峡(是世界上最宽最深的海峡)

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洋、海、海峡,它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洋,海洋的中心部 ;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请同学们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由学生来找出

生:太平洋、面积最大,深度最深,岛屿最多,珊瑚礁最多的大洋。占地球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北冰洋、面积最小,纬度最高,有常年不化的封海冰,以及北极熊、海豹、海象、鲸动物。

大西洋、面积第二大,呈“S”型。有加勒比海和神秘的百慕大三角

印度洋、面积第三大,热带大洋,石油资源丰富

一笔画世界 一笔画世界 一笔画世界 让学生参与 一南一北两兄弟; 亚欧非洲在一起; 大洋洲在水中间; 南极孤独在极地。

我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世界已在我们心中。将来要出国旅行去看世界之前,我们可以自己设计一条旅行路线啦。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世界的海陆分布的知识,从知识上我记住了哪些?

思维导图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分界线是我们这节课的难点和重点,快速的记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也同样需要同学们去巩固。学会如何确定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是同学们需要回去好好练习和加深记忆的地方。

我学会了什么技能?

由学生总结

读图分析能力

学会了用地图去找到需要的地方。一笔画世界,画图,填图。将不同大洲的形状想象成熟悉的事物,便于记忆。有些知识点可以编成口诀。

通过学习地理,更加热爱生活!

格陵兰岛的名称来历

格陵兰在它的官方语言丹麦语的字面意思为“绿色的土地”(Greenland)。这块千里冰冻、银装素裹的陆地为何享有这般春意盎然的芳名呢?

关于格陵兰岛(Greenland)名字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在古代,大约是公元982年,有一个挪威海盗,他一个人划着小船,从冰岛出发,打算远渡重洋。朋友都认为他胆子太大了,都为他的安全捏一把汗。后来他在格陵兰岛的南部发现了一块不到一公里的水草地,绿油油的,十分喜爱。回到家乡以后,他骄傲地对朋友们说:“我不但平安地回来了,我还发现了一块绿色的大陆!”于是格陵兰(Greenland)便成为了它永久的称呼。格陵兰岛以216.6万平方千米的面积堪称世界第一大岛,全岛约4/5的地区在北极圈内,格陵兰岛全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最冷的中部内陆地区最低可达到-70℃。

站在格陵兰岛上吟诵“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可以找到十足的感觉。千姿百态的冰山与冰川成为格陵兰的奇景,对着它们展开丰富的联想。

篇2:大洲大洋的教学设计

1、观察地球仪上和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投影片,了解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比例。

2、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经历,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通过小组辩论,了解地球名称的来历。

3、展示投影片大陆、半岛和岛屿、大洲、大洋示意图。

讲解大陆、半岛和岛屿的概念并能在东亚图上指出来。展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图片,让学生分别指出七大洲,四大洋

4、能够说出主要分布在东半球、西半球的大洲;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完全在东半球的大洋等。

5、通过投影认识七大洲的简图,并能够自己绘制简图

6、通过投影了解亚洲和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

7、知识小结(见幻灯片)

8、巩固练习

篇3:大洲大洋的教学设计

新课标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的基本理念。在活动建议方面, 新课标也多处提到开展地理实验教学。

2. 课例研究——以《大洲和大洋》为例

2.1 航天梦想, 激发兴趣。展示杨利伟、翟志刚、加加林的照片导入新课, 用航天梦想, 激发学生的兴趣。2.2 海陆分布, 探索精神。读海陆面积比例图得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 陆地仅占29%, 概括地说, 地球上七分是海洋, 三分是陆地。读南北半球图得出: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 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南极周围是一块陆地。读东西半球图得出: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结论: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小活动】请每组同学拿出地球仪, 用桌上的红绳将地球仪以任何一种方式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 请学生观察任一半球是海洋面积大, 还是陆地面积大?学生通过活动观察得出: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 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2.3 七大洲、四大洋。读课本第32 页的图2.5 找出岛屿、半岛、海、海峡的概念并在地球仪上找出亚欧大陆、台湾岛、印度半岛、亚洲、太平洋、黄海和马六甲海峡。在了解了大洲的概念基础上, 我们知道地球上分布了七大洲。【小活动】2.3.1 请同学们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找出七大洲, 并结合书上P35 图2.11 七大洲的轮廓图和地图册P17 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 仔细观察七大洲的轮廓、相对位置和经纬度位置。2.3.2拼图游戏:请同学们首先写出各大洲的名称, 然后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底图上, 看哪组同学完成的又快又好!通过拼图游戏得出:七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是亚非南北美, 南极欧大洋。【小活动】“一笔画世界”:用简单几何图形一笔画出七大洲, 注意赤道和180 度经线。世界上除了七大洲还分布着四大洋。和老师一起在地球仪上找下四大洋的位置。被北美洲、南美洲、亚洲和大洋洲包围的是太平洋, 它面积最大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一半以上。被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和非洲包围的是大西洋, 它是世界第二大洋, 轮廓象“S”形。被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包围的是印度洋, 它是世界第三大洋。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纬度最高的是北冰洋, 它位于北极周围, 终年被冰覆盖。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太大印北、四洋贯通。2.4 归纳小结, 理清思路。亚非南北美, 南极欧大洋。太大印北、四洋贯通。2.5 课后探究, 引发思考。请查阅世界地图, 观察哪些大洲是相连的?它们的分界线是什么?请查阅资料, 看看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所依次经过的大洲、大洋有哪些?

3.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在学生地理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3.1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地理实验教学中, 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 有意识地观察地理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现象, 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例如, 在用绳子将地球仪以任何一种方式分为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 并要求学生观察任一半球是海洋面积大, 还是陆地面积大时,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 得出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 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结论。3.2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学生按照教师提示, 亲自动手操作和制作, 有助于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提升。例如, 在拼图游戏中, 同学们写出各大洲的名称, 并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底图上, 并思考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和各大洲所处的半球位置以及赤道穿过哪些大洲, 学生通过亲自尝试、动手操作以及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从而认识到七大洲的轮廓、相对位置和经纬度位置, 学生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3.3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初中生想象能力不足, 在地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形象的实验引导学生对地理现象和规律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 在“一笔画世界”活动中,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绘出七大洲的轮廓和位置, 在画的过程中, 注意赤道和180 度经线穿过的位置, 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3.4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好奇心比较强的特点, 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地理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学生通过自己实践, 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进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3.5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地理实验教学中, 多以小组合作形式为主, 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 共同探究,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又有利于增强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摘要: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是一种通过地理实验更直观、形象的展现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教学方法。初中地理实验教学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从而培养了的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合作意识。笔者将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与地理能力有机结合, 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为例, 探讨了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对学生地理能力培养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课例研究,地理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郭红, 李春艳.深化地理实验教学改革, 加强学生智能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1 (5) :114-115.

篇4:大洲大洋的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要求

1.课程标准解读

★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本条标准涉及的问题是“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要求以某一大洲为案例,学会分析描述大洲的位置,方法是“运用地图”,培养利用地图提取信息阐述事物的能力。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本条标准涉及的第一个问题是“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各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各不相同,课标要求以某一大洲为案例,学会分析大洲地形、气候、河流特点,方法是“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其能力要求更进一步,不仅会使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还应学会归纳总结。

本条标准涉及的第二个问题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是对第一个问题的阐释。本问题要在前一问题的基础上,利用归纳综合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培养,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也便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本条标准主要涉及某一大洲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从人文角度让学生学会分析大洲的一般方法,即“运用有关资料”。需要注意,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都应用辩证观点去分析思考问题。

★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

本条标准主要涉及大洲内部的经济差异,倾向于具体的实例与经济数字,应引导学生采用对比方法分析具体的实例资料,得出结论。

2.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亚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概况;运用归纳方法,总结亚洲地理特征;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亚洲地理特征的成因;运用比较方法,认识亚洲与其它大洲及亚洲内部地理环境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初步学会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学会用比较法和综合法学习地理知识;自由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游戏和考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亚洲的自然环境,形成对所生活的大洲的热爱之情。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游戏、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体验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魅力,提高艺术鉴赏力;通过游戏、网上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七年级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在本套教材中只安排了亚洲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寓意是通过学习,教会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所以本章既是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第一节“自然环境”分为“世界第一大洲”、“地形和河流”、“复杂的气候”三个小标题,这三方面的内容基本是相互独立的。需要注意为了扩大学生在“洲”这个层面上的知识,每一方面的内容都以亚洲为基点,向其它大洲作适当拓展,体现了分析案例、应用方法的思路。如“世界第一大洲”通过图6.1使学生明确大洲半球位置的描述,并安排了图6.2、图6.4和两个活动来练习描述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地形和河流”通过图6.5、图6.7、图6.8和一组学生活动教会学生描述一个大洲地形特点、河流特点的基本方法,同时分析地形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复杂的气候”通过文字说明和图6.9、图6.10,归纳分析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并利用活动延伸到非洲气候特点的分析。

第二节“人文环境”划分为“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三个部分,主要体现区域之间的差异。“人口最多的大洲”通过图和数据,着重讲述亚洲与其它大洲的差异。“多样的地域文化”通过图6.17、学生活动、阅读材料,说明人类的文明同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并强调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的差异”重点体现了亚洲内部的差异,运用事例说明某个大洲内部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三、教学建议

第一节自然环境

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注意学法的指导。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应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如地形对河流分布的影响、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等。同时教材还强调了学生识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本节的立意在于教会学生描述一个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新课引入)课前准备一些有关亚洲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猜猜看的形式,请学生说出图片或电视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学生答出国家或地区名称,最后总结这些景观均在亚洲。

1.世界第一大洲

这一小节虽名为“世界第一大洲”,但主要教学内容是描述大洲的位置。教材安排了四幅重要的地图来辅助学习。“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图6.1)是一幅常见的东西半球图,不仅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确亚洲的半球位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大洲在哪个半球来描述其位置特点。“亚洲范围图”(图6.2)描述了亚洲与其它大洲的分界线,标注了濒临的大洋和重要的经纬线,便于学生描述亚洲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七大洲面积比较”(图6.3)是一幅堆积图,不但清楚地表示出各大洲面积的数据排列,还形象地表示出各数据项的数值,从面积角度来说明“世界第一大洲”。“亚洲地理分区”(图6.4)地图展示了亚洲的六个分区,利于学生明确各分区的相对位置,特别是我国与亚洲其它大区的相对位置关系,为后面章节的学习进行铺垫。

教学中应首先带领学生通过读图完成P3的活动1、2,让其用分析归纳的方法总结出大洲位置,应从纬度位置(绝对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两方面描述。对相对位置的描述,应注意引导学生使用表示方位的词汇,能够换位思考,灵活应对。在P3活动3的教学中,首先应带领学生完成提示(1)、(2)和(3)的内容,然后提出问题“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证明亚洲是世界最大的一个洲吗?”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2.地形和河流

可用歌曲《亚洲雄风》引入,鼓励学生收集文艺作品中对亚洲的表述,加深学生对亚洲的热爱。在这一小节中,教材提供了三幅重要的地图。“亚洲地形图”(图6.5)是一幅分层设色地形图,形象地表示了亚洲地形及河流的分布。阅读这幅分层设色地形图是这一小节的核心。首先要指导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从陆高海深表中得出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高度,明确不同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类型,再引导学生找出主要地形区,观察其位置和海拔,最后总结出一个区域的地形特征。指导学生完成P5的活动。

亚洲的河流分布与地形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在地形图上找到这些河流,逐一分析河流的位置和流向,由此得出河流呈放射状分布的特点。“亚洲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图6.7)和“北美洲沿40°N的地形剖面”(图6.8)两幅图直观形象地反映了两地高低起伏的状况,可以作为对已经得出的亚洲地势特征的一种验证。这两幅图的判读是难点,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剖面图的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地形剖面图的判读教学中可以设计为:参照“亚洲地形图”,学生想象一下沿北纬30°的地形剖面图会是什么样子,甚至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幅草图,然后与教科书上的剖面图进行比对,看看这幅剖面图与学生的想象有哪些相同之处,哪些不同之处。然后请学生用这幅剖面图解释亚洲的地形特点。可以提示学生计算这条剖面线上的最大高差,以及地势高低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之上,再要求学生分析北美洲沿40°N的地形剖面图。

阅读材料“亚洲地理集锦”中所提及的地形区和湖泊,让学生逐一在“亚洲地形图”中找到,并说明这些地理事物的特点是如何表现在地形图上的。通过这些描述,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如何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断不同的地理事物。可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学习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3.复杂的气候

在这一小节中,教材提供了两幅重要的气候图,“亚洲气候类型”(图6.9)是一幅专题地图,非常清晰地将亚洲各气候类型标记在图中,便于学生分析总结。“亚洲四地年内各月气温或降水量”(图6.10)是一组气温曲线或降水柱状图,采用对比的方式展示了亚洲南北纬度方向上的气温差异与东西方向的降水差异,目的是通过此图引导学生分析纬度因素和海陆因素对亚洲气候的影响。

这一小节的教学中,一要注重各种地理图像的应用,二要将气候和位置、地形以及农业等地理要素联系起来研究。亚洲气候的特点,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亚洲的气候类型”和“亚洲四地年内各月气温或降水量”这两幅图来总结。结合活动1的第(1)和(5)项内容分析气候复杂的成因。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是本小节的另一个重点。可引导学生分析阅读材料“被淹没的土地”,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可以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简要说明季风气候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在分析亚洲气候特点之后,应总结分析一个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和步骤。可以提示学生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哪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再将这种方法应用于非洲。应通过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最后可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从而学会分析一个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第二节人文环境

本节是在“亚洲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对亚洲人文地理特征的展示。本节从“人文地理”的主要内容——人口入手,然后拓展到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影响形成的文化、经济方面。所以,这节课也是承上启下的部分。在对亚洲的人文地理环境有了认识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人文地理方面的分析尝试,将为之后的地理知识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本节作为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应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一方面认识亚洲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学会对某一区域人文环境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

(新课引入)展示亚洲不同民族的服饰(事物或照片),根据第一节所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请学生猜一猜穿着这些服饰的民族分别分布在亚洲的哪个区域。用这样一个“猜猜看”的活动引入,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切入本节课的主题——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1.人口最多的大洲

教材在进行人口部分讲解时,提供了三幅重要的地图。“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扇形图(图6.13)的直观形象对认识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很有帮助。图中的数据也很重要,是需要记忆并理解的部分。“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图6.14)展示了世界人口的大致分布特点,可以看到在有人类居住的大洲,都有人口数量超过1亿的国家,但亚洲最多,有6个,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日本和巴基斯坦,其余大洲均为1个国家。“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和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图6.15)中的绿色圆柱体代表各洲人口总数,圆柱体顶端的数值即为人口数;紫色圆柱体代表该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顶端的百分数就是具体的增长率。这幅图由于是配合活动中的题目提供的,所以在解决活动中的问题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人口学公式,对图中和活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中,应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完成活动1,总结出亚洲人口众多的特征;教会学生利用地图分析人口分布的方法。提出问题“人口众多会对资源和环境带来什么问题?”并在带领学生进行活动2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组织学生阅读材料“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完成联系框图的填充,同时应提出思考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怎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鼓励学生自己绘制出良性循环的结构图。可以“亚洲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亚洲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多样的地域文化

关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其内容相当丰富。由于初中阶段对文化的了解还很浅薄,对文化复杂的概念体系也很难形成区别,所以,教材的知识体系很简单,只是呈现一些文化实例,让学生对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产生感性的认识,重点是这些文化现象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材提供了两幅重要的地图。“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示意”(图6.16)大体展示了亚洲文明发祥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这里由于三地间的共同点相同,有利于得出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影响的肯定结论。教材选用的三个文明发祥地都分布在亚洲,在非洲尼罗河下游分布着另外一处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可见,人类四大文明发祥地其实都分布在河流流域,这也充分体现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制约。“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等的差异”(图6.17)主要通过文化现象来展示各地的文化,然后再辅以文字呈现该地的地理环境特点,从而展示人类生产生活形式之间的关系,突出不同环境下的不同人文现象。

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等的差异”,可组织学生分组探究活动1,训练学生观察顺序和思路,让学生说出: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同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和竞争合作意识。活动2可以在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让其扮演亚洲不同民族的代表,介绍本民族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风俗习惯。也可以用游戏的形式,每组介绍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其它组猜猜这个民族分布在亚洲的什么地方,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经济发展的差异

不同的国家由于自然、历史、社会条件的不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与经济发展道路也大不相同。为了说明亚洲内部经济差异,教材提供了“亚洲部分国家200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图6.18)。教学时,首先应引导学生读图6.18完成活动1,通过对比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亚洲各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关于各国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材料,选取一些典型案例,运用影视素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说明各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不相同。“亚洲五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产业构成”(图6.19)是一幅统计图表,目的是向学生说明亚洲各国不仅国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同,而且各国的产业结构差异也很大。教材中的三个问题是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设计的。第一层次,以日本为范例,既提供了在坐标系中的位置,也出示了具体的数据,指导学生通过日本的数据认识这一坐标系。第二层次,韩国和印度部分是读图填数据;第三层次,泰国和缅甸部分是读数据填图。在教学中注意分层次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最后通过总结可以得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惟一标准,国家的产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指标。从地理图表和数据中发现规律,是研究人文地理的重要手段,应注重培养学生从数据中总结规律的能力。

篇5: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鲍家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各种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学会使用地理的语言──地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水球”的争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人类居住在哪一个星球上?(地球)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中国第一个登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杨利伟)他们都说:在太空里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那么人类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

如果你是一名宇航员,当你在太空中遨游的时候,你会发现地球上有什么?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板书)。

(二)讲授新课 【互动一】世界海陆分布

1.读教材P26图2.1“世界海陆分布”,学生观察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后回答:“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读教材P26图2.2“世界海洋和陆地面积比较”,让学生通过读图知道海洋和陆地各占地表的比例是多少。(地表的海陆分布:海洋:71%;陆地:29%)(板书)3.读教材P27图2.3“地球还是水球”,请同学们来选择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星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叫水球,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叫地球,因为人类生活在陆地上的;可是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不叫水球?因为古人生活的范围很小,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互动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绘图:读课本图2.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把这幅立体景观图绘成平面图。在学生画好示意图后,小黑板展示“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示意图”,让学生对照自己所画的示意图,分组讨论。

2.我们把全球陆地分为七大洲,海洋分为四大洋,请同学们分别在地球仪、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查找)

(1)请几个同学上台,分别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指出七大洲与四大洋。

(2)读图册P14世界陆地各大洲面积比较图,从大到小给他们排排位次。用口诀总结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出示大洲轮廓图卡片,让学生按照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在黑板上排列出来。(4)读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了彼此相连的哪四大洋?“四大洋面积”,比较四大洋的面积,最大的是哪个洋?最小的是哪个洋?总结成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互动三】各大洲的分界线

根据书后的世界地形图,师生共同完成下列各地的界线。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非洲和欧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有所熟悉,下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加强读图训练,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

篇6:《大洲与大洋》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要求学生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洋等概念,并能判别。

能力目标: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阅读图文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情感目标:通过培养学生读图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材内容及分析】

对于七大洲和四大洋部分的教学,以读图为主:第一步:读图讲解:读 “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 “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第二步:读 “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第三步:读图比较:读 “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第四步:读 “东、西半球图”。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播

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概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进一步观察它、熟悉它,更好地认识它――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师:同学们,你能在图上分辨出这些地理事物吗?

[展示]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海峡。

二、读图分析,提高能力,合作探讨

[活动]观察比较,对照 “世界海陆分布图”和 “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讨论]我们生活的星球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得地球更像水球。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在 “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师: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师: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生: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师:你能根据开始时老师所讲的概念把它们区分出来吗?

[活动]读图讲解:读 “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 “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生:下面请同学们阅读 “东、西半球图”和 “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

(清晰地展示地图,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好的区域概念,更好地为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一个生活能力的提高机会)

师:在读图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一下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生: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师: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

生:(学生读图讨论后回答)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师:(教师指导读图)我们是如何来划分大洲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将几条洲际分界线找出来。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活动]读图比较:读 “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师:请同学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 (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顺口溜在教学中的巧妙安排,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能够使学生更快地掌握一些知识要点)

师: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知道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它被大陆分割成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活动]读图讲解 “东、西半球图”,读图比较 “四大洋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再次重复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生:洋,海洋的中心部;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三、主动思考,归纳体系,知识提炼

篇7:大洲与大洋教学设计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地球的外貌,掌握海洋和陆地的比例。2.使学生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与分布。

3.使学生认识大陆、岛屿、大洲、半岛、海峡、海和洋的概念和差异。

重点与难点:

1.地球上海洋与陆地的分布 2.七大洋和四大洋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观察与分析法、对比法等

课时安排:1节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生活的星球为什么称“地球”,其实从外观上看好像不合适,应该称为什么合适?(水球)。

一、地球的陆地与海洋:

1、展示动态的地球(如下图),引导学生估算陆地与海洋各自所占的比例。

展示东西半球图(如右上图),让学生判别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上陆地与海洋的差别:不论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海洋面积均大于陆地面积。

2、提问:为什么古代人可以坐船环绕地球航行,而不坐车?(因为陆地被海洋分隔开来,有的大,有的小,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分别命名)动态地展示CAI课件(如下图),引导学生对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等名词进行解释和对比分析。(1).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2).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3).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4).大洲:大陆和附近的岛屿总称;(5).海: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

(6).洋:海洋的中心部分;

(7).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陕窄水道;

3、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最大的岛屿、最大的大洲、最大的洋、最大半岛、著名的海峡等。

二、世界的七大洲:

展示世界七大洲地图(如下图),引导学生认识世 界七大洲的名称、位置、分布、分界线及大小。

七大洲按大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

大洋

三、世界的四大洋:

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大小,如右图所示。

四、反馈练习:

1、选择题:展示七大洲轮廓图(如下图),让学生把图下的名称拖至对应的大洲中。

2、填图题:展示世界地图(如右上图),让学生把图下的各大洲轮廓图拖至对应的的位置。

3、课后练习:通过课后的练习,使学生熟悉世界空白地图(如下图)七大洲与四大洋的位置以及著名的岛屿、半岛、海峡等位置及名称。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2009年10月13日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并理解自然界中海陆的变迁。

2.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认识到地震多发地带与板块构造运动的相互关系。

重点与难点: 1.“大陆漂移假说”

2.“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观察与分析法等

课时安排:1节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许多成语与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有关,如“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等,说明了天地之间万事万物是不断变化的,大部分的变化是十分缓慢的,人在短时间内很难察觉。

一、沧海桑田的变化:

引导学生读P33的图2.10---2.12,明确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我国东部某一海底的变迁及人类对海陆变迁的作用。

提问: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和地区也进行过大规模的“填海造陆”?(日本、美国、香港及澳门等)

提问:自然界中这些变迁,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它的动力来自于哪里?很早以前世界上的海陆又是如何分布的?

二、大陆漂移假说:

1、展示世界轮廓图,引导学生判断:从各大洲的大陆轮廓看,南美洲像鸡腿,北美洲像火鸡,非洲像矩形加三角形,澳洲大陆则像六边形;因此,我们可以把各大洲简单地用几何图形画在世界地图上。

引导学生完成P31的活动题4,略。

2、提问:咱们小时候常玩的“七巧板”就是用各种几何图进行拼接的,七大洲能否拼在一起呢?

3、简介“魏格纳”:引导学生阅读P37的图文材料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

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如右图)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

沉浸在喜悦中的魏格纳又考察了岩石中的化石。在他之前,古生物学家就已发现,在目前远隔重洋的一些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例如,中龙是一种小型爬行动物,生活在远古时期的陆地淡水中,它既可以在巴西石炭纪到二叠纪形成的地层中找到,也出现在南非的石炭纪、二叠纪的同类地层中。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它大陆上,都未曾找到过这种动物化石。淡水生活的中龙,是如何游过由咸水组成的大西洋的?

更有趣的是,有一种园庭蜗牛,既发现于德国和英国等地,也分布于大西洋对岸的北美洲。蜗牛素以步履缓慢著称,居然有本事跨过大西洋的千重波澜,从一岸传播到另一岸?当时没有人类发明的飞机和舰艇,甚至连鸟类还没有在地球上出现,蜗牛是怎么过去的?

再来看一看植物化石——舌羊齿,这是一种古代的蕨类植物,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地的晚古生代地层中,即现代版图中比较靠南方的大陆上。植物没有腿,也不会游泳,如何漂洋过海的?

为解释这些现象,魏格纳之前的古生物学家曾提出“陆桥说”,他们设想在这些大陆之间的大洋中,一度有狭长的陆地或一系列岛屿把遥远的大陆连接起来,植物与动物通过陆桥远涉千万里,到达另外的大陆;后来这些陆桥沉没消失了,各大陆被大洋完全分隔开来。

4、展示“大陆漂移假说”的动画图(如右图),进行解释。

上一篇:张淑演讲稿下一篇:教育爱心行动座谈会校长讲话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