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

2024-04-1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共11篇)

篇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

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4、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5、行拂乱其所为。

6、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人恒过,然后能改。

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十四、鱼,我所欲也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7、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8、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9、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篇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

①管夷吾举于士 举:_________________ .A.舜发于畎亩之中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出淤泥而不染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宋何罪之有 ..4.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 ..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孟子以六位历史人物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是哪两句?()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下面选项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旨相同的一项是(2分)()A.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D.霜叶红于二月花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开篇运用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因为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的经历相似,都是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②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_________________ .

③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_________________ ..

2.下边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B.曾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士 .

答案:1.①被举用,被选拔 ②这(个)③“用来”或“用来„„的(方法、过程、手段)”

2.A 3.A(A项“其”:都是代词,都指代“将接受大任的人”B项“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项“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标志D项“于”:介词,“给”;介词,表比较,“比”)

4.C(应该是先正面论证后反面论证)5.A、D 6.D 7.(如果)在国内没有懂得法度的臣子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国家侵扰的忧患,国家往往会灭亡。8.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不平凡事业的人。9.举例论证 经历了痛苦的磨难 在历史上建立了大的功业

2009年山东济宁卷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①②③④

【乙】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5.6.7.8.9.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引:________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①常常 ②拿起 13.①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14.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15.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1)2008年浙江衢州卷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必先苦其心志().④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⑴曾益其所不能。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6.①(被)选拔 ②责任(使命、任务)③使„„痛苦 ④被了解(明白)17.D 18.⑴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⑵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19.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008年贵州贵阳卷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而死于安乐也。1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⑴舜发于畎亩之中().⑶衡于虑().24.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5.《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__________ 任:__________ ..②曾益其所不能 曾:__________ .

③人恒过 过:__________ .

19.翻译“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个句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的划线句属于____________论据。作者从个人____________的事例再说到统治者____________的方略,最终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4分)21.材料链接:2008年,伟大的祖国遭受了雪凝、“藏独”、地震等接踵而至的突难。我们渴望天佑中

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衬,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注】邦:国家。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0.①故:所以 任:责任、使命 ②曾:通“增”,增加 ③过:犯错误(4分)21.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3分)22.事实 成才 治国 生于优患,死于安乐(4分)23.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脸。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象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3分)

2007年吉林长春卷

22.孟子是__________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1分)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⑵空乏其身()..

⑷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2.战国 儒 23.⑴被起用 ⑵使„„穷困缺乏 ⑶通“横”,梗塞,不顺 ⑷被了解 2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5.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26.围绕“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身体的摔打和体魄的健壮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回答。

篇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对于中学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这样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虽然要求中是“理解基本内容”, 但是中考时每每都有“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和“翻译句子”, 所以我们不得不在中考这个指挥棒下将文言文逐字逐句的分析到位, 于是就有了我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不同版本的不同注解产生了些许分歧。

九年级人教版下册与七年级北师大版下册同时会学到孟子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两种版本, 相差两年, 同时选取了此文, 可见该文在诸子散文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但此文高度凝练的语言使得学生在理解上有相当的难度, 尤其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而书下注释又往往以曲译为主, 这样就更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尤其两种版本中对“行拂乱其所为”一句都解释得较为笼统。 (人教版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北师大版为“他的每一行为总不能让他如愿…………”) 导致部分老师上课时在该句的处理上也采取了模糊的一带而过, 只解其大意, 而忽略对细节的揣摩, 以至于将该句节奏错误地划分为“行拂乱∕其所为”;将该句笼统地解释为“使他做事不顺” (人教版) 或“他的每一行为总不能让他如愿” (北师大版) 。采用曲译的方式, 这虽然也符合新《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 但究其细节, 我认为仍有不妥之处。

“行拂乱其所为”一句中:行:指行为、行事、做事。拂:在《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中第421页对“拂”有⑾种义项理解, 其中第⑺项为“违逆, 不顺”。如《韩非子·南面》中:“故虽拂于民, 必立其志。”《汉书·于定国传》中:“时陈万年为御史大夫, 与定国并位八年, 议论无所拂。”都是此意。在此句中也是此解。这一点两套教材都很明确, 无可非议。乱:北师大版中没有注解, 人教版中只解释为“扰乱”, 虽是动词, 但我认为不够准确, 该字应解为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它应与前文中的“苦”“劳”“饿”“空乏”和后文中的“动”“忍”用法一样, 都为使动用法。 (北师大版中对这几个字的注解都非常到位, 明确的翻译为使动用法) 其所为:在人教版中没有解释, 在北师大版中解释为“指其心所欲为, 意即愿望。”我认为太过笼统, 所指不明确。具体析解:“其”:代词, 代指他、他的。“所”: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 指代人或事物。“为”:动词, 做事、行事。此处“所”字与“为”合用, 即指所做的事。故该句对号入座, 字字落实串译起来就应为:行事不顺, 使他的所作所为颠倒错乱[或行事违背 (意愿) , 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这样断句就应为“行拂∕乱其所为”, 或更细一些将“乱其所为”再划分为“乱∕其所为”。

在北师大版本中还将“所以动心忍性”中的“所以”注释成为“用这些来……”也有不妥之处。“所以”一词在《古代汉语词典》中就没有如此一解。该词只有两种解释: (1) 用来…… (的方法) ; (2) ……的原因。此处应是第一种理解。准确来说注释上不应有“这些”, 如按注释而言也必须将“这些”加上括号, 以表示是翻译者为使译文通顺, 是自己加上去的。否则会误导学生认为该词的解释中有代词的成分。

又如两种版本在对“困于心, 衡于虑”、“征于色, 发于声”一句的注解中, 都对“于”字没有解释到位, 这样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积累与掌握势必都会受到影响。这就要求老师在疏译的过程中, 要特别提出, 予以强调。否则学生光看注释, 即使是背会了译文, 也不见得知道“于”为介词, 是“在”的意思。

篇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题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1~4题。(15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百里奚举于市________

(2)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

(3)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

(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________ 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山东聊城市试题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文略,见前文),完成第1~3题。(6分)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的观点对你的成长有何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孝感市试题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完成第1~4题。(12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惠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文略,见前文)

【乙】世言晋王①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日:“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②以一少牢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④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据《新五代史·伶官传》改编)

[注]①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封为晋王。下文中“庄宗”为其子,继承父位为晋王,后灭后梁,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后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叛乱伶官杀掉。②从事:一般属官。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④仇雠(chóu):仇敌。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必先苦其心志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沉溺声色

C.及凯旋而纳之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D.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终至一夫夜呼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与【乙】文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明了忧患意识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

B.【乙】文中庄宗起初牢记父亲的遗志,在打仗前,会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父亲赐给的箭,用它去射死三个敌人。

C.【甲】文中列举的舜等六位贤士都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中“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分别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的前后对比极为强烈,发人深省。

4.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简要谈谈【甲】、【乙】两文对你走向成才之路有什么启发。(3分)

【推荐理由】

安徽省试题,重点考查了考生的文言文知识积累情况和理解文言文大意的能力。第1题分别考查了考生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等知识的掌握情况。第2题考查考生理解、翻译关键句子的能力,同时也为考生答好下面两道题做了一定的铺垫。第3、4题紧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命制,集中考查了考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考查得比较到位。

山东聊城市试题中的第3题是一道拓展题,贴近考生,既考查了考生对文章观点的理解情况,又考查了考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湖北孝感市试题采取了课内外文段比较阅读的形式,考查面广,有一定的深度和良好的区分度。第1题考查了考生的迁移运用能力。第2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涉及通假字、使动用法等。第3题对考生在理解文本内容、把握句意、辨析写作手法、体会文本思想内涵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涉及,设题灵活。第4题是开放性试题,开放有度,设题细腻,综合考查了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篇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 列夫·托尔斯泰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但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列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

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林则徐

不要问你的国家能够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可以为国家做些什么。—林肯有很多良友,胜于有很多财富。—莎士比亚名人名言大全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毛泽东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会枯竭。—富兰克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高尔基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佚名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篇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字词,重点掌握使动用法。

2、能力目标: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使动用法,积累文言词汇,弄清论证方法的种类与作用。

教学难点:第二、三段为教学难点。为便于疏通难点,可向学生提示难点,并先由老师介绍该段整体意思,然后由学生自由讨论疏通讲解。

教学关键点:突破难点、成功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联系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讨论,理解和证明中心论点。

三、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和论据,弄清论点与论据的联系,即作者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说明论点的。

四、教法:采用三环六步阅读教学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环节与步骤: 教学环节一:初读预习,整体感知

第一步: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在教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重点是状语后置和使动用法。采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教师讲两个例句,学生照着翻译类似句子。

例一: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从田野之中被举用 例二: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苦,使动用法

第二步:再读课文,提出问题。学生自读课文,圈点不懂之处,提出问题。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利用掌握的议论文知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问示例。

例一: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例二:本文用了哪些论据来论证论点?论据分为哪几种? 例三:论证方法有哪些?本课用了哪些方法?请举例说明。„„

教学环节之二: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学生将提出的问题写在小黑板上,将小黑板放在小组边的过道里,学生分组互助讨论,进入第三个步骤。

第三步:三读课文,讨论交流。

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前后左右八人为一组,学生可以自由活动,包括下位。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组内同学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通过讨论,学生应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一: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在忧患中生存发展,在享受中萎靡死亡。问题二:

为证明生于忧患,作者用了哪些论据?

1、列举六个事例,属事实论据。

2、成就大业,经受磨练,属道理论据。

3、磨练的好处,属道理论据。问题三:你能补充一些事例吗?

学生联系学习实际、生活实践,列举生动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从中体会议论文写作的方法,这样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语文拓展到其他学科,如历史。

问题四:作者是如何论证“死于忧患”的? 第四步:推荐代表,展示成果。

由小组推荐代表,将讨论的结果展示在小黑板上,组内的成员也可以补充,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动手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学环节之三:随堂检测,总结反思。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补充,小结。

第五步:教师点拨,总结升华。孟子在文中所言的问题,对我们仍然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造就问题。孟子认为人的才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出来的。一是关于国家治理的问题,指出居安思危对于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性。

第六步:课堂检测,布置作业。“以学论教”是我们课堂评价的最主要的标准。每一堂课是否有效果,主要运用课堂检测。对于作业,我选择了课后练习,体现了紧扣教材的特点。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体现本文的中心论点和论证逻辑,力求一目了然。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位圣贤(举例论证)------------苦难造就人才(结论)个人------国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中的一篇文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2.本节课还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3.“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4.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5.本节课既教书、又育人,既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又重方法过程,还特别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篇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

不是吗?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这六位个人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克服重重的困难,锐意进取,成了有所作为的人,虽然原来他们并不为人们所知。其实,这种人是很多的。

大家都听说过“卧薪尝胆” 这个故事吧。它说的是春秋时代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迫带着妻子到吴国去给吴王当差当奴仆。回国后,勾践为了不致让安逸的生活把自己报仇的决心消磨掉,夜间睡在柴草上,并在住处悬挂着苦胆,吃饭睡觉之前经常尝尝那胆的苦味,以激励自己的斗志。经过长期准备越国打败了吴国,雪了国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身处逆境,只要勇于拼搏,有坚强的毅力,是可以战胜困难的。

但是如果安于享乐,不奋发向上,就会一落千丈无所作为。 我国古代有一位秀才叫江淹,他很有才气,他的诗 也曾轰动一时,但由于后来做了大官在顺境中生活,丧失了学习之志,整天安于享乐,结果使自己的才气衰退到和平常人无异。后人为了不重蹈江淹的覆辙,总结出一句话成语叫“江主才尽”。可见,安于享乐危害之大。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 ,因为一直处在逆境之中,也曾

经在学习上松懈过。有一次语文单元测试,我得了全班第一名,就开始飘飘然了,老师要求我们背古文《曹刿论战》,我只是草率地看了两遍,结果默写时有好几处默不出来。第二次单元测试,许多同学都取得了好成绩,我只考了近八十分。这次考试使 我的头脑清醒了,我为自己没有树立远大和理想而感到羞愧,同时我暗暗地给自己鼓励,千万不能泄气,应该在逆境中奋发向上,百折不挠地向前迈进。我总结了考试中不好的原因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学习目的在毕业考试中,我的语文成绩终于获得了全班第一名。可是我并不满足,因为我知道海水舀不尽,知识学不完,著名文学家郭沫若说过:“一个人总要有些拂逆的遭遇才好,不然会不知不觉沉下去的”。是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些在逆境中不懈努力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对社会做出贡献,。

篇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

对《孟子二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这篇古文, 可从如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文本理解。

文本理解是古文教学的第一步, 从作者背景知识、字词句意义的理解入手。

1.背景知识。

本文作者孟子, 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主张“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孟子认为, 一国之君王首先要保护自己的人民, 要让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与此相应, 孟子在政治上主张“仁政”。孟子认为, 君王若推行仁政, 就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就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否则, 君王将失去民心, 直至被人民推翻。孟子还具有了一定的辩证统一思想, 他认为, 一个国家长期处于无内忧外患的状态下, 必然会走向灭亡, 因此提出了“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观点, 为世人所流传不止。此外, 要理解本文, 还得理解文中提到的“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个人的相关经历。舜之前耕田于历山, 至三十岁时被尧提拔起用, 尧去世后, 其继承尧君主之位;傅说原来是为别人筑墙的人, 后来被殷王发现而起用为相;胶鬲最开始是贩卖鱼和盐的小商贩, 后来被西伯侯 (周文王) 举荐给商纣王, 再后来又辅佐周武王治天下;管夷吾即管仲, 本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子, 后来纠在君位之争中败于公子小白 (齐桓公) , 管仲获罪入狱, 后齐桓公惜其才而起用为相;孙叔敖初隐居于海边, 后被楚庄王知悉而起用为令尹;百里奚原为春秋时期虞国的大夫, 虞国败亡后他被俘, 后成为奴隶, 秦穆公知其才能, 用五张黑羊皮从奴隶市场将其赎出, 并任用为大夫。这六个人的相关背景知识, 对理解文本至关重要, 因此不可忽视。

2.字词句理解。

理解本文, 要重点突破的字词有“发、举、畎亩、版筑、鱼盐、士、海、市、是人、心志、空乏、动心忍性、曾益、过、作、征、喻、拂士”等, 对这些字词的理解, 一定要结合上下文及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如“空乏”, 本为形容词, 指无任何东西, 但在文中为使动用法, 意为“使……空乏”, 文中是指使人受贫困之苦。“动心忍性”是由两个使动结构合成的并列式短语, 意思是使心动, 使性忍, 这里的“忍”与“韧”相通, 在文中整个短语可释为“使心灵受到震动, 使心性变得坚韧”。限于篇幅, 不一一解释, 其他字词结合文本语境理解即可。在理解字词基础上, 还应对一些重点句进行理解, 如“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对这些句子的理解有助于下一步把握文章论点及思想。

第二层次:思想把握。

此处所言之思想, 是指文章的主旨、论点等内容。对于本文思想的理解, 可从一系列问题的探讨中得出。一是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特点?在充分了解六个人的背景知识后, 引导学生发现:这六个人的出身相对都较贫贱, 他们成功之前都经历过一番磨炼。二是文中“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这几句话说明什么道理?很显然, 这几句话是承前而引申的内容, 是说人要担当大任, 必先经历磨炼, 以形成坚韧的意志力。三是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说明什么道理?引导学生讨论后不难得出结论:一个国家, 长期没有内忧外患, 便终将走向灭亡。由此可推导出:一个国家要想久存, 必须“入则有法家拂士, 出则有敌国外患”。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 文章主旨便逐渐清晰, 最后学生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便会有深刻的理解。

第三层次:现实拓展。

教学古文, 不能单纯地就古说古。历史总是对现实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 过去的经验总能作为未来的参考。因此, 古文教学, 特别是说理性或历史性古文的教学, 在理解文本、把握思想意义的前提下, 还应结合现实作引申拓展, 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思考, 以从中得出更加深刻的启示。

文中讲到磨炼, 可让学生结合现实讨论具体的磨炼实例。教师可举一些现实奋斗成功的例子进行分析, 让学生切实理解“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的深刻含义, 让他们明白, 一个人要成才, 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必须肯吃苦、敢吃苦, 并且愿意付出最大的努力。

在讲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之后, 可举温家宝总理2008年5月23日为北川学子所题的“多难兴邦”让学生讨论:温总理题此字的用意是什么?此时可引导学生讨论, 汶川大地震虽然是自然灾害, 但对于我们国家而言, 可算是一种“内忧”。面对这样的灾难, 人们必定要从国家政策等各方面进行反思, 要在公共危害预防上思考更多的对策, 从而在将来提升应对能力, 这可促进国家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温总理题字显然是想让灾民们振作起来, 是想告诉灾民乃至全国人民:忧患能让国家更加兴盛, 人民更加富足。除此之外, 还可举其他类似的一些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令其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有更深更广的理解。

篇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徵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注]①上:唐太宗。②傥:倘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管夷吾举于士( )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3)病虽愈( ) (4)四夷俱服( )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________

3.[甲]文开头连用六个结构相同的句子,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手法的作用又是什么?(4分)

4.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徵“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的原因。(4分)

篇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发:起,被任用.畎亩:农田.举:被举用,被选拔.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市:市场,做买卖的地方.于:从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降:下达,交付 大任:重大责任,指治理国家的重大使命。是人:这样的人。心志:意志,情感 体肤:这里指躯体

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受饥饿 空乏:使……受贫困 拂:违背(意愿)乱:使……颠倒错乱 所以:用这些办法 曾:同“增”,增加 不能:本来不具备的才能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恒:常.过:犯过失 衡:通“横”,梗塞,不顺.作:奋起,有所作为.征于色:征验于颜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征:征验,流露,表现。喻:了解 入: 国内,指朝廷内部。出:国外,指对外关系。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弼.[译文]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声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略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篇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26.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DD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DD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3、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并板书:《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二、投影简介作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述《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放录音范读课文

1放录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节奏和作用:

这篇文章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朗读时要注意它们的节奏,读出气势。如用了排比句式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是要多诵读,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议论,增强了论辩的气势。

五、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梳通文意

六、反复朗读,体会文意,为分析理解课文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提问:(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指名读第二段

(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归纳: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过渡:文中在亮明了观点(人要担当大任,应当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3、指名读第三段

提问: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

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虑)

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

教师归纳: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可以设想: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K的臣子,那国君就会怎样?(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安于享乐,骄奢荒淫)如果这样,那国家必将怎样?(灭亡)所以,国君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怎样?(苦其心志所为,即经过艰苦的磨炼)

过渡:经过以上分析论证,作者推出最后的结论,齐读第四段。

二、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达到背诵的程度。

三、作业

1、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的理解?

2、现代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你有什么看法?

板书设计:

举实例 六位圣贤(排比)

提观点

苦 劳 饿 空 行拂

心 筋 体 乏 乱所

志 骨 肤 身 为

艰苦磨炼

作阐述 个人→国家

上一篇:教育心理学总结罗下一篇:送陈谔,送陈谔王安石,送陈谔的意思,送陈谔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