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长教授与江南大学

2024-05-03

钱伟长教授与江南大学(精选3篇)

篇1:钱伟长教授与江南大学

人的一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怎样用最少的时间把新知识学到手?上海工业大学校长钱伟长教授谈了他长期坚持的两条学习原则:第一条原则是:对所有知识不要背,除了外文之外,什么也不要背.下课后只想一想今天讲了一个什么题目,一个题目分哪几个内容,每个问题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它的结论是什么.大考前从头到尾回想一下,把次要的东西删掉,留下你认为主要的东西.第二原则是:在学习中学会抓全局、抓重点.学习中要懂得跨越困难,大踏步地前进.从全面来了解局部的困难是很容易解决的.钱伟长教授说,他一辈子采用的就是这样的方法,坚持下来,收到了他自己满意的效果.

篇2:钱伟长教授与江南大学

关键词:钱伟长教育思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钱伟长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担任上海大学校长的几十年间, 他以教育家独有的眼光和魄力对上海大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不仅奠定了上海大学的基础, 更为上海大学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有一段非常经典的教育名言: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 是一个爱国者, 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 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 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门知识的人, 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家。” (1) 非常深刻地揭示了:什么是人才?作为学校, 我们应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1“全面发展”的人才观的阐释

1.1“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

钱校长曾多次指出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才, 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广博的一般文化知识, 多方面的才能与创造精神, 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责任感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懂得如何为人处世。如果说学生在知识、才能方面未达到要求, 我们的教育产品是“次品”的话, 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出了问题, 我们的教育产品则是“危险品”。我们培养的人, 不仅要会“做学问”, 更要会“做人”。 (2)

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曾经也说过, 高等学校有两类课:一类是使人成为“人”;另一类是使人成为“某种人”。使人“成为某一类人的学问”, 就是讲授某一类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成为具有某种特殊专门理论、知识和技能, 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某一类人;而使人“成为人的学问”, 就是讲授做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能够使学生具有做人的基本素养, 成为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 对“做人”的培养是我们工作的首要职责。让我们牢记:“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 而不是一个专家。”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和谐的人, 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充分均衡发展, 成为具有完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3) 这是我们教育本身的出发点, 也是它的终极归宿。

1.2“复合型人才”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之需。

同时, 钱校长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变革对人才素质的多方面要求, 不能简单地将教育看作发展经济的工具和手段, 将高等学校变成了生产具有某种专门技能的技术人员的现代化工厂。他提出要培养更多的跨世纪复合型人才, 提出了非常具有特色的办学宗旨:拆掉“四堵墙”。一是拆掉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二是拆掉校内各学科之间的墙;三是拆掉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墙;四是拆掉教与学之间的墙。 (4)

他组建的上海大学集理、工、管、文、法、商、美多学科于一体, 可以充分发挥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综合优势。他认为要办好工科, 必须有坚实的理科做基础, 理科和工科相互渗透有利于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他又号召理工科的学生学点文史知识, 学点经济知识、管理知识和其他社会科学知识理工结合、文理渗透不仅对于学习本身有利, 更重要的是, 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钱老的生平从国学到西学, 甚至后来从事的科学研究也涉及多个领域, 还有他说过的“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等都是一个复合型人才最好的写照。这种将科学教育思想和人文教育思想相结合的教育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又一贡献。

2“走进钱伟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教科书

钱伟长校长不仅留下卓越的学术成果, 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 而且他本人的求学、科研和办教育的人生经历本生就是一本最生动的教科书。从2007年开始至今, 在我校研究生工作党委的倡导下, 全校研究生自主精心策划了每年一次的以集中学习钱伟长生平事迹和教育思想的主题活动。从第一届的“走近钱伟长”之一“研究生书画作品大赛”;系列之二“读你千遍——读钱校长的书, 做自强不息上大人”;大型读书活动之三“译心译意——翻译钱老《八十自述》”;之四“我行我诵——研究生原创诗歌朗诵比赛”、之五“久久回眸”研究生纪念钱伟长校长诞辰九十九周年原创诗文集, 到今年的之六“百舸争流”主题活动。这些系列活动通过“读”“看”“学”“行”等全方位调动了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这种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方式使广大研究生了解了钱校长的非凡人生、感受了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 领悟了校训内涵, 明确了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

3 创建特色研究生干部培养机制

从研究生的成才过程来看, 研究生干部的舞台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平台。为完善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体制, 上海大学在校院两级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研究生党总支、团总支、学生会组织系统, 以及研究生生活社区的一套研究生自治系统, 即研究生社区自管会及各幢宿舍楼管会, 形成了上海大学独特的以党建为中心的研究生自我管理的“三加一”模式。特别是我校独具特色的“党副”制度:即各院系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领导担任研究生党总支书记, 只在关键时刻把关定向, 而让在读研究生担任党总支常务副书记一职, 主持日常工作;研究生辅导员则主要辅助、协助和帮助“党副”工作。“学生党副”担负着少则几十人、几百人, 多则千人的研究生党建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 全面负责研究生党的组织建设, 党员教育和管理, 指导研究生团学组织开展各类校院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同时还负责分配和使用整个学院研究生的活动经费。通过一年的高强度锻炼, 各方面能力都有质的飞跃, 不仅得到师生认可, 毕业后更是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我们坚持在“使用中培养, 在培养中使用”, 使广大的学生通过这个平台上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发展, 不仅实现了自身成才的要求, 也践行了钱校长的人才培养理念。

4 树立研究生“三大首日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1994年在钱老的倡导下, 上海大学在中国大陆率先实行了三学期制。短学期制, 就是把一学年划分为三个理论教学学期 (秋、冬、春:10周/学期) 和一个实践学期 (夏:4周/学期) 。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逐步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 结合“三学期制”, 树立了“三大首日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在每个学期的开学前一天结合本学期的当前形势和研究生思想实际进行大型主题教育活动。如在2012年, 秋季学期的新生入学教育, “如何做好一名研究生”的主题教育活动采用研究生与校领导面对面的访谈的形式, 以一种长辈和晚辈谈心的方式, 为研究生解答了初来乍到的困惑, 并为他们指明了三年研究生学习生活的方向。冬季学期的“校长奖学金”颁奖典礼, 其形式采用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模式, 典礼为每位获奖同学量身定做了一个DV短片, 并为每位获奖同学都撰写了言简意赅、文采飞扬的颁奖辞, 并邀请与获奖同学有着密切关系的亲人朋友为其颁奖, 将思想性和艺术性融于一体。在春季学期中, 结合学生关心的就业问题, 邀请外企、国企、校友等各类社会资源与研究生互动畅谈, 规划当下, 赢在未来。并利用现代传媒技术, 进行现场微博互动, 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三大首日教育”在观念上坚持以人为本, 在形式上追求新颖变化, 在内容强调联系实际, 在主体上着重主体参与, 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 目前已是上海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品牌项目。

5 创立研究生“三大节”文化品牌

为了贯彻钱老的文理渗透, 实现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我们根据各学期的不同特点, 形成了“秋季学期”——学术节;“冬季学期”——体育节;“春季学期”——艺术节的又一研究生文化品牌项目。在学术节中, 不仅有各类研究生专场报告会、科研作品展、研究生论坛, 还有各学院结合自身特色创办的如:“辩论赛”、“英语小品赛”、科普知识竞赛等等;在研究生体育节中, 每年的研究生运动会开幕式也成为研究生活动的又一盛事。不仅各学院有各具特色的运动员方阵表演, 2012年更是首次采用了展现运动之美的太极扇表演形式, 近千的研究生通过数周的学习、练习和彩排, 最后声势浩大地呈现了一出刚柔并济、飘逸潇洒的太极扇表演时, 全校研究生掌声雷动, 全身心地感受到了运动之美, 中国武术之美。而各个学院研究生也承办了各类体育竞赛: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的、越野赛等等, 全面响应了钱校长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研究生合唱大赛是研究生艺术节的亮点。研究生工作党委为各个学院聘请上海音乐学院的研究生来做专业指导和合唱训练, 广大研究生不仅唱得开心, 也提高了自己的艺术感受力。而研究生主持人大赛、手工艺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研究生歌手大赛、研究生舞蹈大赛都极大地增强了理科生的人文精神和艺术修养。在这三大节, 研究生不仅增进了研究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和合作,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学术精神, “强健体魄、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以及“热爱生活, 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让我们朝着培育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纵观钱伟长校长数十年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处处闪现着创新精神, 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创新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和深刻的启迪作用。谨以此文, 缅怀我们敬爱的钱伟长校长!

参考文献

①④钱伟长.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0.

②王树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钱伟长教育思想谈[J].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10) .

篇3:钱伟长与钱穆高等教育思想比较

关键词: 钱伟长 钱穆 高等教育思想 比较

记得是2007年,我参加中国(无锡)吴文化国际研讨会后不久,有一次和江南大学研究员金其桢先生通电话,交谈中得知他正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钱伟长教育思想研究”。金先生问我是否有兴趣参加,我当即表示愿意。钱伟长先生是无锡钱氏的杰出人物,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当时还担任上海大学校长,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年长的大学校长了,他曾担任民盟中央副主席,是民盟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我作为无锡人、一名教师、民盟盟员,能参与钱老教育思想的研究当然是件无上光荣的事情。

经过一年的学习和研究,我撰写了其中2章内容并荣幸担任副主编。该课题结题成果为2008年6月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8万字的专著《钱伟长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研究》。其实,在此之前,我对钱老的了解是很表面很肤浅的,当我阅读了他的文选尤其是《论教育》一书后才真正走近钱老,我为他炽烈的爱国情怀、对学术的执著追求和深刻而独到的教育思想所深深感染和钦服。本文想从人们不太注意的一个侧面,即钱伟长和其四叔、著名历史学家钱穆的高等教育思想比较中谈些学习体会。

1912年钱伟长出生在无锡农村一个贫寒的书香门第,16岁父亲病逝后就跟随四叔钱穆。钱伟长受家父和叔父的影响,从小爱好文史。考入清华大学后立志“科学救国”,弃文从理,选择了物理系,直至研究生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留学,获博士学位。1946年毅然放弃在美国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国,在清华大学任教,后任教务长、副校长。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83年出任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大学)校长,直至2010年去世。可以说钱伟长一生和高等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正因为感到教师工作的重要,所以我不愿意离开学校,坚持留在教学岗位上。”钱穆(1895—1990),靠自学成才,早年在小学、中学任教,1930年由顾颉刚力荐,到燕京大学任教,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今香港中文大学),传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钱穆形成了丰富的高等教育思想,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教育家。对钱伟长和钱穆的高等教育思想进行比较后我发现,一位以研究自然科学著称,一位以研究人文社会科学成名,但“二钱”的高等教育思想竟是那么相近,有的还颇为一致。

一、倡导全面发展

钱伟长一贯强调大学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单是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他为原上海工业大学制定的培养目标是:“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钱穆为新亚书院制定的办学旨趣是:“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世界中西文化,为人类社会幸福谋前途。”提倡为学、做人并重,“一切教育方针,务使学者切实了知为学、做人同属一事”。“一个活得完整的人,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智识,但多方面的智识,不能成为一个活的完整的人。你须在寻求智识中完成你自己的人格,莫忘失了自己的人格专为智识而求智识”。由此看出,“二钱”都主张大学首先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道德的人,其次才是专家。

二、注重通识教育

钱伟长早在清华大学工作时,就反对学习当时苏联的专才教育,即专业分得过细、不重视基础的工程师培养模式,为此遭到错误批判。钱伟长指出:“我们主张学生的知识面要广,在广的基础上提高,在广的基础上专,才能提得高,专得有水平。我们主张理工合一,文理渗透,反对现在国内中学就文理分家的现象。”“一个通识的知识分子,跟一个专家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没有注意这个区别,过去反对通才教育,现在大家已经慢慢地认识到不能反对这种东西。所以,现在主张专业面要扩大一点。”“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除了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以外,还要学点文史知识,学点经济知识,学点管理知识,也要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现在我们知识面太窄,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知识面一定要宽,要多了解各门学科的发展方向。”钱伟长的通识教育思想继承了早年清华优秀的传统,而清华的传统是欧美通识教育的中国化。钱穆说:“本院向来提倡通才教育,因为学问是不能分割的,应该互相融会贯通。求学问的门户当阔,基础宜广。”“本书院一切课程,主在先重通识,再求专长。”“于博通的智识上,再就自己才性所近作专门之进修;你须先求为一通人,再求成为一专家。”他主张,“学文哲艺术的,不要忽略了将来置身社会时之实际事务干练。学商学经济的,也不要忽略了各人应有的文哲艺术修养”。由此看出,“二钱”都注重以通识教育培养人才,而他们本人就是通才式的大师。

三、培养自学能力

钱伟长认为:“教师的教主要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把获取与处理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教学大纲不是规定教师必须讲的内容,而是规定学生必须懂的内容。教师的工作是引导学生。”“现在,知识发展很快,永远也学不完,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教师讲,由学生自己去学习,这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学教育应该重视学生自学,大学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将来干什么,他就能学什么。”他强调:“要教会学生有科学处理问题的头脑和方法,这是最关键的。”钱伟长常常用现身说法来引导学生,他说他现在干的,什么原子弹、计算机,过去在大学里老师都没有教过,甚至未听说过,但现在不也在干么。他在上海大学推行的短学期制,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为教师提供充裕的科研时间。钱穆主持的新亚书院,在教学方面,侧重培养训练学生的自学精神与方法。自三年级开始,学习专门性质及技术性质之课程,注重学生自修与导师之间的个别指导,故上课时间较一、二年级为少。“于讲堂讲授基本共同课程外,采用导师制,使学者各自认定一位至两位导师,在生活上密切联系,在精神上互相契洽……以药近来大学教育专尚讲堂授课,口耳传习,师生隔膜,以致学者专以学分与文凭为主要目标之流弊”。“务使学者在脱离学校进入社会以后,对于其所习学业仍继续有研求上进之兴趣与习惯”。可见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职责,“二钱”本身就是自学成家的典范。

四、重视科学研究

钱伟长倡导教师要教学和科研结合,认为高等学校必须是两个中心(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一支队伍。他说:“搞科研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必须搞科研,搞科研的人很容易把教学内容与他的科研成果结合起来,这就使教学的内容同该学科前沿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了。”“教好课是教师的天职,可是怎么教好是靠你们科研的工作,因为你们只有高起点地了解本学科的情况,才能把这个问题讲通。”“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子,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钱穆指出:“若使大学教育而忽略一种追求高深学问的学风之养成,而仅限于课业与学分之得过且过,这就绝不是大学教育使命之所在。这样的大学教育,实在说不上有多大的意义与价值。”“若不是正在过着一种追求学业的生活,那断不能说他已是一个理想的大学生。”“我们须在学校课业之外,再迈进一步,求能走向高深学业的长途程。”“二钱”深知科研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认为高校应该成为学问的殿堂、科研的中心。

五、服务社会国家

钱伟长高等教育思想的中心内容是“拆掉四堵墙”,实行开放办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培养急需的人才。钱伟长多次强调,上海大学的特色就是“上海”两个字,上海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他经常说,他自己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他的专业。钱伟长一生就是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服务于祖国,无论遇到多大的委屈,总是无怨无悔,正如他所言:“回首平生,虽遭遇坎坷,历尽艰辛,然自强不息之精神未泯。”钱穆反复谈到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问题。“在私的方面,应知一切学问知识,全以如何对国家社会、人类前途有切实之贡献为目标”。教育学生要具备中国文化精神和服务精神。钱穆认为,来学校求学,并非为了拿张文凭,谋一份职业,“如果我们单是为了找一职业为谋生之途,那只是自私自利,并非是诸位来求学之主要目的”。“父母生了我们这一个人,有手、有脚、有头脑、有聪明,更有机会受高等教育,完成了你一个人,总要记得将自己所学,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服务有贡献”。这里,“二钱”指出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有服务理念,通过毕业生服务,为社会、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以上对“二钱”高等教育思想的比较不是很全面,但从中可以领略到两位大师思想的相通之处。两人尽管所处环境不同、际遇有别,但都对教育事业的追求矢志不渝并提出了先进的教育理念,钱伟长更站在新的时代,呼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钱伟长72岁受命担任原上海工业大学校长,大刀阔斧改革,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把“名不见经传”的一所大学(后和其他几所大学合并)逐渐发展成为跨入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大学行列的上海大学,在2003年全国30多所高校的本科教学评优中,上海大学名列第一。钱穆55岁只身南下香港,在困顿流离中创立新亚书院,主持校务长达15年(1949-1965),传承中国文化,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如余英时、严耕望等)。无论是高等教育思想还是办学实践,“二钱”都是领时代之先,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钱伟长.《论教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任务型教学法英语教案下一篇:格桑花西部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