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4-05-05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精选8篇)

篇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http://foreign.gucas.ac.cn/Admissions/Pages/MTI.aspx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翻译硕士学位(MTI)专业依托中科院及研究生院的网络、学科和学术资源优势,组建会议口译、笔译实务型师资团队,按照“课堂教学+项目实习+教师引领进入市场”的培养理念,培养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跨文化交流,具有专业素养的高层次、宽领域、应用型的高级英汉口笔译人才。中国科学院及各院、所众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中科院及研究生院丰富的学术资源,以及设在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科技翻译协会的理论与实践平台等为翻译硕士(MTI)项目的师生提供了巨大的口译、笔译的学习、实习、择业空间。

教学特色:

1.实务型师资

师资团队由具有丰富的口笔译实务经验的教师、一线译员组成。口译主干课程教师具备500场次以上的国际会议同声传译及交替传译经历、5年以上同声传译及交替传译教学经验及一定的口译研究经历。笔译主干课程教师具有百万字翻译经历,出版译著多部。

2.实景式课堂

课堂教学以口译、笔译实景为主,将口译、笔译基本理论讲解与口译、笔译专项技能训练融入口笔译案例进行教学。口译课堂全部采用国际会议现场真实材料进行实景教学,笔译课堂也结合众多市场翻译项目进行教学。口译学生“天天在口译会场”、笔译学生“天天跟翻译项目”。

3.市场化培养

根据市场对口、笔译人才的要求开展教学,按照“课堂教学+项目实习+教师引领进入市场”培养理念,设计定制化培养方案,指导学生在会议现场观摩学习,使毕业生能够直接进入政府机构、跨国企业等从事口译、笔译工作,或选择做自由译员。

学生可随口译实务教师定期赴国际会议现场观摩学习会议口译,教师在口译实践现场指导学生。学生也有机会在中科院各院、所参与的各类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中担任笔译、陪同翻译,或在与我系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各翻译公司、出版社等机构实习。学业优异的同学有机会承担中科院系统各类国际论坛、研讨会的会议口译。实习基地包括:中科院国际合作局、中国科技翻译协会、北京君策天马翻译有限公司、人民大学出版社、宇航出版社等。

篇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煤田地质勘探队:

兹介绍我院人,到贵处联系野外地质调查、矿井地质调查及采样事宜。

请接洽并予协助!

此致

敬礼!

篇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从1965年至今, 近50年的科研工作中, 陈国阶先后主持 (少部分为主研参加) 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和省部委重大或重点、国际合作等课题30多项, 曾主持“七五”国家攻关课题“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并合作主持、完成国家下达重大任务《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 近年来开拓了中国山区发展研究新领域。在他取得的创新成果中, 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三等奖各1次, 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次,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次、三等奖3次。

陈国阶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10篇, 科技议论文、散文约80篇, 科普文章40多篇, 主编《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系列专著 (8本, 250万字, 科学出版社) ;其它作为笫一作者合著和主编专著有:《环境中的氟》、《Off-farm Employment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 Region of Sichuan Province, China》、《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三峡工程对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汉江流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综合研究》、《渝鄂湘黔接壤贫困山区综合开发与持续发展研究》、《长江上游生态重建与可持续发展》、《2003中国山区发展报告》、《岷江上游生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山区发展报告——中国山区聚落研究》、《中国山区发展报告——中国山区发展新动态与新探索》;作为副主编和主要作者的专著有:《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川西北国土综合开发研究》、《中国自然资源丛书》 (四川卷) 、《成都二十一世纪议程》、《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个人所写科学报告和社会调查咨询报告中, 得到国务院领导人批示的两份, 得到省委书记批示的两份, 得到省长、副省长批示的三份。近年领导、组织省决策咨询委员会相关专家所写的咨询报告中, 得到省委书记、常委、省长、付省长等批示的十多份。另有多份登在国务院和中国科学院内部刊物或新华社《内参》上。学术论文被各种学术论著广泛引用。关于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论文、成果和论点, 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先后有美、加、德、澳、英、挪威等国学者和媒体来商讨或报道。

作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国阶教授已培养毕业硕士生7名, 培养国外博士生3名 (法、澳、挪威) , 已毕业的国内博士生19名, 为国家培养了多位高新技术研究人才。

业精于勤, 荒于嬉。多年来, 陈国阶兢兢业业做研究, 尤其在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有深刻的了解。在“三峡工程、水坝建设与环境研讨会”上, 他曾发言从长江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灭绝、库区水污染、陆生生态、地质灾害等多方面分析了三峡工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并提出三峡工程的实施最大的受害者将是上海。他认为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与其他水电工程有着很大的不同, 可以说, 从天上到地下, 从陆地到海洋, 从水生到陆生都受到了不同的影响, 三峡工程的影响是一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系统。

水是生命之源, 研究生态环境必然离不开对水资源的研究。随着我国目前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和水污染问题的出现, 陈国阶在《论我国水资源的十个关系》中指出, 水资源的战略地位是由水资源的功能及其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和负担的使命所决定的。首先, 水资源具有生命组合与健康保障功能、生态系统组成与演化功能、景观组合与美学功能、水动力及其利用与能量转化功能、水介质的传输与净化功能等;其次, 水资源功能的大小、作用的正负, 受其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等特点的影响, 我国是水资源大国, 拥有青藏高原这样的世界“水塔”, 并拥有完整流域系统;另外, 在农业生产上, 水热同季、天然水质优良, 这些都极大提高了我国水资源的战略价值;最后, 水资源功能的发挥, 受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所影响和制约,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 人口众多, 产业和城镇体系庞大, 为水资源功能的发挥提供巨大的社会需求。

陈国阶提出, 我国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上存在着诸多弊端, 包括淡水资源短缺;严重浪费;地域分布不均;传统的产业布局加重水资源危机、威胁水环境污染;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时空变化的复杂性、不确性与水资源利用的相对确定性之间存在着矛盾;水资源的开发热与水环境保护冷;流域与区域的矛盾, 或者说整体性、系统性与局部性、分割性的矛盾;长期以来, 水资源的价值被忽略, 被贬值, 造成对水资源的浪费, 滥用, 培养了将稀缺资源当成无价资源随处糟蹋的恶劣习惯和决策传统。但是, 经济要发展就不能没有水资源, 陈国阶认为只有将开发、利用水资源与发展相协调, 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建成现代化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保障体系、管理体系, 真正让水资源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物质保障和环境基础, 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凭借着在环境科学领域的成绩, 陈国阶先后荣获“四川省环境保护先进工作者”、“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四川省自然科学界精神文明标兵”、“中共四川省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两次) 、“四川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1990年被《中国环境年鉴》列为我国环境科学界知名人士之一 (第一批6人) ;1994年中国民间绿色协会将其名字镌刻于《中华环保金茗榜》上, 先后入选《世界名人录》 (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 等国内外几十种人物辞典、传记、名录等, 使他的个人价值得到了广泛赞许。这些荣誉也给了他极大的鼓励, 让他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为祖国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人物简介

篇4: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科技评价探讨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科技评价;评价指标;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9-0155-05

科技评价作为科研管理和绩效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构建科技发展竞争环境的基础,在推动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方面作用重大。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承担着国家的重要科研任务,合理有效的科技评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研究所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而且能为国家的科学研究、奖励、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使管理决策部门正确地评价科学活动,合理地制定激励系统,以保证科学系统积极有效的运行,对科研事业和学科的长远发展有举足轻重的意义[1]。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科技评价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评价特点是采用定量方法进行研究所产出评价,评价结果表现为研究所排名,不与资源配置挂钩。第二阶段的评价特点是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关注重大创新成果、目标完成度和政策引导,评价结果表现为研究所分类排名并与研究所资源配置有所挂钩,同时反馈评价信息到研究所并为研究所提供咨询建议。第三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建立以综合质量评估为根本、以政策导向评估为重点、以基础数据测评为基础的综合质量评估体系,把战略规划评估纳入评价,尝试了创新能力指数评价[2]。

以上评价的3个阶段伴随着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第三阶段的评估体系全面总结和评估了科学院各个研究所的知识创新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有科学院特色的评价模式尚待建立,科技评价尚不能有效支撑科学院战略管理和绩效管理的需求,科技评价方法有待完善和进一步创新[2]。目前,中国科学院应胡锦涛总书记“不仅要创造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更要造就一流的人才”的要求,开始实施“创新2020”,着力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为此,研究所的评价导向应有所调整,应建立以重大产出为导向的研究所评价体系,尤其注重对人才的评价。

本文在讨论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研究所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优化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思路。

1 常用指标分析与优化思路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研究所评价体系共包括24个基础指标元素(见表1)[2],其中的很多指标是科研机构常用基础评价指标,也是科技评价必不可少的指标,如论文等出版物以及影响因子、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和被引频次,获奖成果,专利和软件著作权,项目数和经费,将帅人才等等[3]。下面就在讨论这几项常用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改进思路,使之更适合中国科学院的创新评价需求,达到评价导向和支撑科学院战略管理与绩效管理的需求。

1.1 论文数和影响因子

绝大部分科研机构都把发表科技论文数作为评价单位研究实力和科研人员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且与研究所排名、项目申请、成果申报、职称晋升、待遇奖励等挂钩。科研论文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此项指标数据也很容易获得,但以简单的论文发表数量指标来衡量科研绩效,往往不能反映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2]。首先科研论文有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综述、摘要、咨询报告等多种类型,论文的类型不同,在数量方面客观上就存在差异。其次,即使同样是期刊论文,刊载论文的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以及论文本身的质量也是千差万别。再次,论文发表数与学科差异和领域有较大关系,如有些需要有长期积累的学科,在短时间内很难有论文等成果产出。还有些学科或领域的期刊较少,发表文章的难易程度也就不一样[4]。因此现在的评价体系都不会把论文数作为单一的评价指标,而是和影响因子相结合。

通常所说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其实是指期刊的影响因子,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的一项数据。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可。目前最受推崇和看重的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和美国综合性社科文献数据库《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科研机构排名、项目结题验收、科技奖评选、职称晋升、奖励奖金、基金申请、专家推选等科技评价活动中。SCI和SSCI数据库的主要功能体现在文献检索和引文分析与评价。由于SCI和SSCI的选刊标准和其数据库具有学科全面、学术影响大、覆盖国家广泛等特点,刊物或论文被SCI或SSCI收录和引用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该刊物或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大的国际影响力。但应用实践表明,SCI和SSCI的引文数据用于宏观层次(如国家或研究机构)的整体科研评价具有统计意义,但在微观层次(如某个专业研究所或研究人员)的个体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6]。其局限性主要在于:期刊的影响因子存在学科或者专业差别,引用峰值存在差异和论文统计类型有差异。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评价体系在论文这项指标上一般考虑SCI和SSCI论文,已经采用德国科技界认为比较合理的、可比性强的、修正影响因子的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相对影响因子[7]。相对影响因子是期刊的影响因子与同学科期刊平均影响因子的比值,排除了学科性质的干扰,便于不同学科期刊之间的比较。杨兵通过实例研究表明,采用相对影响因子概念,不仅为特定期刊的动态分析提供了途径,而且使不同学科专业期刊之间的对比研究成为可能,在科研评价中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8]。

但是,期刊影响因子与该期刊上具体的某一篇论文的影响因子或者被引频次,并无必然联系[9]。因为影响因子的统计年限是2年,而某些论文获得较高引用率在时间上具有特殊性[6],如因期刊出版周期较长、对引文的重视程度不够或重视时间太短,并非大多数论文在发表后的2年里处于被引高峰期。通常有被引高峰期滞后的现象,这就使影响因子的本质意义和表征意义出现不一致[10]。因而,期刊的影响因子并不等同于论文的影响因子,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论文并不代表文章的水平和被引就高[3],不能将高水平期刊与高水平论文等同起来[11]。

在中国科学院这种以研究为主的科研单位的科技评价中,对于论文评价方面,需要考虑引入新的评价指标来完善评价体系。国外学者近年来提出了一个期刊评价的新指标——特征因子(Eigenfactor),及其衍生指标——论文影响分值(Article Influence Score)。这两项指标已于2009年1月被应用到JCR数据库和《期刊引用报告》中。特征因子最大的优点就是,它在设计计算法则的过程中考虑了每条引文的价值,而且排除了期刊自引的影响,使得其结果能更好地评价期刊的整体影响力,更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期刊的重要性。另外,论文影响分值作为特征因子的补充,排除了期刊载文量的影响,使低载文量期刊的影响力也能很好地被体现出来[12-13]。

因此,可以考虑把论文所在刊物的特征因子与按JCR分类的学科平均特征因子之比作为论文的分值。这样可以使论文数和影响因子这种定量评价指标更合理,也能体现研究所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竞争力状况,有助于研究所找准自身的定位、重大发展方向和培育方向,更好地完成科学院的“一三五”规划。

1.2 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和被引频次

目前国内常用作评价指标的检索收录系统除SCI和SSCI外,还有报道工程技术各学科文献的《工程索引》(EI),报道会议论文的《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中国科学院编制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以及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这些数据库同SCI和SSCI一样,在引文分析和学术评价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不能单纯以论文是否被某一数据库收录而作为评价该论文的学术水平的指标[11]。

与前文分析的影响因子一样,数据库收录通常是对整本期刊的收录,所以并非进入检索数据库的每篇论文都有较高的水平和价值,因而评价时通常需要结合被引频次一起使用。被引频次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期刊论文被引量的总和。科技活动的继承性和交流性说明,论文被引用越多,其学术影响力就越大[6]。目前,被引频次广泛用作衡量学术水平的定量指标,是院士增选、学科带头人等人才选拔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但是,引文分析自身具有局限性,使得其结果并不是绝对准确和公平的。在使用被引频次作为科技评价指标时,重点应考虑到以下两个因素:自引和伪引。

1.2.1 自引

自引现象在追逐高被引频次的情况下很普遍。有些期刊编辑和论文作者人为操纵“引用”的现象十分严重,即期刊和作者的自引在期刊和论文的被引频次中占有极高的比例,而这种情况在JCR中所给出的引证指标是无法发现的。任胜利在研究中发现,有些论文的被引频次中有90%以上都是由作者的自引所贡献的,对于这类论文的被引频次,在评价中显然不能赋予其学术水平指示的意义[4]。适当的自引表明了研究工作的延续性和继承性,并非不允许,但自引比例如果超过15%~20%,则不尽合理了[3]。因而,不能盲目将高引用与高水平等同起来[11],建议在计算时可以分别统计自引频次和他引频次,尤其是对前沿领域和领军人才的评价时更应如此。

1.2.2 伪引

如果说以“他引”次数作为评价指标就是合理的,也不完全正确。因为引用还存在反引(批评式引用)、合作者和小团体间的“友情互引”,以及一般意义上的“罗列式引用”(引而不用)等现象;有作为背景的引用,有作为实验方法的引用,还有作为观点的引用等。所以同样是引用,被引文献所起的作用和所体现的学术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只考虑被引频次,而不考虑引用的具体情况也是不恰当的[3]。这就需要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加上同行评议专家的意见来综合评定论文的学术价值。

1.3 获奖成果

大多数科研机构在评价中仅把成果获奖等级、获奖排名和成果数目作为指标,而缺少对成果转化及所创造经济效益等的后续绩效评价指标。虽然中国科学院的评价指标中包括奖励和技术转让两项指标,但计算方式是分开计算的,单对获奖成果这项指标而言,也往往偏重于学术价值,而忽视应用价值。只要成果数目的得分高了,即使在技术转让方面的分值较低,其整体分数也能上去,而且成果数对科研团体或科研个体的评价而言意义重大,因而一些科研人员自然不愿在应用方面花费太多的精力。这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一些科技成果成为“纸上谈兵”,对科研经费是一种“浪费”,对科研价值也是一种“贬值”。因此,在评价研究所的科研成果时,应视情况而定,对理论研究要看重学术高度,而对具有应用价值的理论性成果,应对其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和意义做出评价[3],即将成果数的定量评价与实际应用的定性评价相结合,对不同的学科领域,两者采用不同的比重。这更有利于科学院建立以重大产出为导向的研究所评价体系。

1.4 专利和软件著作登记权

一些单位在评价科研成果时对专利格外看重,将申请专利和获授权专利情况与奖金发放和职称评级直接联系,中国科学院在1993年、1999年和2003年的研究所基础评价指标元素中也都包括专利方面的指标[2]。当然,积极申请专利对于保护知识产权无可厚非,对提倡科研成果的开发、转化和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不能在科研评价中只看重专利的数量,还应关注专利的价值和价值差别。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评价方法是按照个数计算专利和软件著作登记权的件数,申请计0.3分/件,授权计0.6分/件。但是,目前专利申请的门槛较低,导致专利“满天飞”,很多成为“垃圾”专利,即申请后没有产生任何价值。因而,评价专利的价值,不应只关注专利的数量,而应从长远考虑,从专利成果的转让、转化和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评估。可以考虑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即评估当年获得授权的直接按件数计分,评估前一年获得授权的考虑适当的成果转让和社会经济效益权重,评估前两年获授权的再加大权重,以此类推,直到一定年限前的专利和软件著作登记权,若既不能进行转让又不能带来社会经济效益的,可以考虑不再计算其分值。

1.5 项目数和经费

将获批基金、重大项目等的数量和获取科研经费的数额作为评价机构和个人的科研绩效与学术水平的情况普遍存在,并且曾经获得的项目和经费又成为评价下一次项目申请的指标。这样,申请到的项目越多,该单位或个人在评审中就占有更大的优势,而项目的完成情况及成果专利的使用价值等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导致部分单位和项目组把精力集中在项目申请上,而忽略后期的产出和绩效,造成科研资源的浪费。因此,在评价中,不能单纯考虑获取科技资源的能力,还应从体现科研工作的效益和效果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3]。中国科学院把项目分为几个大类,每一类型按照层次或经费来计分,但项目的完成情况也未纳入评价指标,可以考虑设定适当的权重分值。而且“优者更优”的项目申请情况的存在,使得单用项目和经费来定量评价发展中的研究所和年轻研究人员有一定的缺陷。

1.6 将帅人才

对人才的评价是科技管理和研究所科技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将帅人才与其他多项评价指标都有密切的相关性。有了将帅人才才能领导团队获得科研项目和奖励、专利获批、论文发表、技术转让等成果,才有可能做出重大创新贡献。目前对人才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科技人才自身特征和科技绩效两大维度[14]。中国科学院对将帅人才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知名杂志编委、国际组织任职、国家级专家委员、两院院士、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国家主席奖获得者等。但这基本上都是从社会对人才的认可程度方面来评价的,建议可以增加新的评价指标——h指数、g指数以及hg指数等来对将帅人才的个人绩效进行评价。

美国物理学家乔治?赫什(Jorge E.I-Iirsch)于2005年提出了h指数,旨在评价科学家的个人成就。h指数是指一个科学家所发表的论文中,有h篇论文每篇被引次数都不少于h。h指数巧妙地将“质”与“量”结合在一起,建立了发文和引文的关系,这种评价方法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肯定,相对于SCI和影响因子等指标,它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个人的学术成就。g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将论文按照引文数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g指数是引文累积数量大于等于排序位次平方的最大排序位次。这不仅体现了高被引文献量的增长对科研成果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学术成就的积累性和继承性[15-16]。2010年,S.Alonso在Scientometrics上的文章中提出了用于评价科研人员绩效成果的新指标hg指数。hg指数是该科研人员的h指数和g指数的几何平均数,它融合了h指数和g指数的优点,同时又弱化了它们的不足之处[17]。郭红梅等的研究表明hg指数用于评价科研人员的绩效更为合理[16]。

同时,从科学院对将帅人才的指标定义来看,对科技团队的评价还有待加强。科学院当前的创新目标是要有重大产出和培养一流人才,这都必定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而可以增设相应的二级评价指标。

2 评价方法分析与优化思路

对于研究所的科技评价工作,中国科学院已经做了很多尝试并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评估模式[2]。不过,因为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表达还未能有效反映不同性质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和科技创新的社会经济效益与影响,所以评价方法在坚持质重于量、分类评价、科学严谨和公开公正的原则下,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2.1 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更加重视科技成果的应用和社会经济效益 目前,科技评价主要是从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方面来进行。定性评价主要是传统的同行评议方法和手段,定量评价还是以科技直接产出指标测评为主。但鉴于知识测度本身的复杂性,所以,必须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才能使评价更加合理、公正和客观。

进行同行评议时,还应注意规范专家咨询制度,避免某些人为的倾向性和局限性,如抬高自己研究团队或与自己合作密切团队的水平而贬低同行其他研究团队或个人的能力。通过通信评价、会议评价、调研和现场评价等方式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同时,由于仅用定量评价指标有一定的缺陷,如发表的SCI论文和专利在实际应用方面没有价值,也不能带来社会经济效益,那也只能算是纸上谈兵罢了。所以在定性评价时应更加关注科技成果的应用情况和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同一成果进行评价并得出相应分值后,再赋予它们不同的权重值,最后得出对某一方面成果的综合评价。

在具体对科技人才进行评价时,还要分年龄阶段、分岗位采取适合各自特点的评价方法,对科研、支撑和管理各类人才实行分类评价。尤其要关注处于起步和积累阶段的35岁以下青年人才的评价方法,可以在指标的权重方面有所不同,如加大定性评价的权重。

2.2 根据学科专业的不同,选择评价指标的侧重点和权重 科研业绩评价要做到公平、公正,就应充分考虑学科专业之间的差异,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权重和体系,避免指标误用和误导。

中国科学院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探索,把科研单位分成3类来进行评价: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科研单位侧重评价高质量论文、奖励和学术交流;以战略高技术研究为主的科研单位侧重评价知识产权、外争经费、承担任务、成果转化、仪器设备、质量规范;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为主的科研单位侧重评价高质量论文、咨询报告、社会效益和数据积累[2]。不过即使都是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科研单位,因其学科专业的不同,科技评价指标的侧重点和权重也应有所区别,才能做到真正的公平和公正。如均以基础研究为主的化学和数学方面的研究所,在进行机构间的横向比较时论文数和影响因子这两个评价指标就应赋予不同的权重。与此同时,还应考虑科研机构各项指标的复合,以及机构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俞立平的研究认为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复合时,权重7∶3比较合适[18]。

2.3 从综合整体评价过渡到分专业领域和学科方向进行评价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研究所评价体系是以综合质量评估为根本,但研究所的学科特色体现不够。要评价科学院“一三五”规划:一个定位、三个重大突破和五个重点培育方向,就需要对研究所分专业研究领域和学科方向来进行评价而不是整体的总量评价,以达到关注重大产出的价值导向作用,帮助研究所把握研究方向和发展状态、提升创新能力的诊断作用,以及判断研究所特色、优势和国内外同领域地位的衡量作用。

2.4 研究评价指标的相关性

从前文提到的中国科学院研究所评价的24项基本指标可以看出,许多指标之间具有相关性。如重大项目必定有将帅人才主持,也会相应有出版物、学术会议报告、奖励、专利、软件著作权、研究生培养以及重大创新贡献等产出。如果不适当考虑指标的相关性而直接将评价分值相加,就会使优者更优,弱者更弱,不利于发现新的培育方向。但各相关指标选取多大的权重才能使评价更客观和公正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5 把握评价周期

研究所的科技评价具有价值导向作用并且与绩效挂钩,这也就给科研人员带来一定的压力。如果评价周期过短,相关的科研和管理人员就得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来应付各种评价,占去宝贵的科研时间;另外有些基础性研究本来就需要长期的积累。因而,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设定评价周期,可以是5年,10年,甚至20年。对于处在科研起步阶段的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不宜进行严格的年度评价和考核,而是把3年或者5年作为一个评价阶段较为合适。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研究所科技评价指标体系有其优点,但评价新时期创新活动——“一三五”规划和“创新2020”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随着对科技管理和科技评价研究的深入,应不断创新评价指标和优化评价方法,同时加强评价保障体系建设,增强评估透明度,推进评估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科学合理地运用评价结果,构建鼓励各类研究所和科技人员竞争发展的平台,达到创造一流的科技成果和造就一流的创新人才的目的,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越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均平,嵇丽.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与科学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03,24(4):22-28.

[2]中国科学院科技评价研究组.关于我院科技评价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22(2):104-114.

[3]董灵芝,李鲁滨,雷二庆,等.军队医学科研单位科技评价指标探讨[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0,28(3):230-233.

[4]任胜利,Ronald Rousseau,祖广安.SCI的引文统计指标及其与研究评价的关系[J].编辑学报,2003,15(1):70-72.

[5]邱均平,嵇丽.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与科学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03,24(4):22-28.

[6]李冠强,刘英,王向婷.从引文指标看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J].图书与情报,2003,(6):25-26.

[7]方静,朱立志.德国科技界对期刊评价和“影响因子”的意见和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2):266-267.

[8]杨兵,彭超群,袁赛前,等.相对影响因子在期刊评价和科研评价中的应用[J].编辑学报,2008,20(5):466-468.

[9]SIMONS K.The misused impact factor[J].Science,2008,322(5899):165-165.

[10]林海清,翁志辉.浅议学术期刊常用评价指标及其局限性[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2):192-194.

[11]沈固朝.合理发挥引文索引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4-01,(015).

[12]任胜利.特征因子(Eigenfactor):基于引证网络分析期刊和论文的重要性[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415-418.

[13]刘艳华,华薇娜.期刊评价新指标——特征因子[J].情报杂志,2010,29(7):122-126.

[14]李思宏,罗瑾琏,张波.科技人才评价维度与方法进展[J].科学管理研究,2007,25(2):76-79.

[15]邱均平,缪雯婷.h指数在人才评价中的应用[J].科学观察,2007,2(3):17-22.

[16]郭红梅,邵艳娥,金晶,等.科研人员绩效评价改进指标——hg指数[J].情报杂志,2011,30(1):71-73.

[17]S Alonso FJ,Cabrerizo E,Herrera-Viedma F Herrera.Hg-Index:A New Index to Characterize the Scientific Output of Researchers Based on the H-Andg-Indices[J].Scientometrics,2010,(8):391-400.

[18]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科研机构总量评价指标的改进研究——基于规模、质量、均衡的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4):27-30,84.

篇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各位考生:

报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成绩将于3月5日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招生信息网开通查询。

成绩最终结果以书面成绩单为准。

考生如果对初试成绩结果有异议,请于2009年3月13日之前提出书面申请和所报考的研究所联系,查询时间是3月17-18日。

报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MBA的`考生请注意,目前MBA联考成绩教育部还未发布,请关注研究生院招生信息网近期发布的通知。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篇6: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在校研究生出国(境)管理办法(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我院对在校研究生出国(境)的管理,特制订本办法。

一、出国(境)人员分类

1、申请国家留学基金人员

在校期间向国家留学基金委申请并获批准的人员。

2、单位公派出国(境)人员

在校期间,根据培养单位或导师科研工作需要,派出合作研究、培训及参加国际会议等人员。

3、申请自费出国(境)留学人员

在校或拟毕业后自费出国(境)攻读学位或做博士后人员。

4、出国(境)探亲或旅游人员

在校期间申请出国(境)探亲或旅游的人员。

二、申请国家留学基金人员的管理

按照国家教育部有关规定,我院在读研究生在征得导师和培养单位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向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申请公派出国留学。

具体申请程序及有关规定如下:

1、拟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留学项目的研究生,每年在规定日期,向研究生工作处递交由导师和培养单位签字同意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留学项目表》、留学基金委的《申请表主表》和《单位推荐意见表》。经研究生院相关处室会签后,报主管院长批准,统一上报。

2、凭《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留学项目表》(审批通过)复印件,研究生院相关处室予以出具该研究生申请留学基金所要提供的各种证明材料。

3、在校研究生凭国家留学基金委颁发的《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资格证书》办理护照、休学和离校手续。应届毕业生凭国家留学基金委颁发的《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资格证书》及与研究生院签订的《应届毕业生出国(境)

协议书》办理护照,并与毕业生一起办理离校手续。

4、因与留学基金委签订了《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并交纳了出国留学保证金,我院不收取出国保证金。

5、在校公派研究生在国家规定的留学期限内,我院保留其档案和户籍,逾期未归按照我院《学生管理规定》,按自动退学处理,将其档案和户籍迁转回生源所在地。应届毕业生在国家规定的留学期限内,我院保留其档案和户籍,逾期未归按照《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试行)》要求,将其档案和户籍迁转回生源所在地。

6、按照《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试行)》要求,在留学期间未得到留学基金委批准,不予出具任何与改变留学身份、留学期限、留学国家和留学院校(研究机构)的证明。

7、公派留学研究生是正式党员的,我院继续保留组织关系,要求每半年向党组织进行一次书面的思想汇报和交纳党费。是预备党员的,在考察期延长一年后,国内考察期满一年,并在留学期间能够坚持向党组织汇报思想,符合正式党员条件,本人提出转正申请,可以转正。

在职、定向、委培在校研究生拟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留学项目,也要在规定时间里提交由导师和培养单位签字同意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留学项目登记表》到研究生工作处,经培养处会签,报主管院长批准后,回在职、定向、委培单位办理相关手续。凭国家留学基金委颁发的《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资格证书》办理休学和离校手续。未提交申请或未办理休学和离校手续而擅自出国的,按自动退学处理。

未尽事项按照《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试行)》办理。

三、单位公派出国(境)人员管理

在校研究生由于培养单位或导师科研工作需要,出国(境)进行合作研究、培训或参加国际会议的,须向研究生工作处提交《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出国(境)申请表》,经主管院领导批准并交纳出国保证金后,方可办理出国(境)相关手续。

出国保证金博士研究生二万元,硕士研究生一万元。待其按期回国后,将护照交回,保证金全额返还。如未获批准逾期未归,保证金不予返还。

出国超过三个月,必须办理休学和离校手续,一切待遇按照休学研究生相关规定处理。

在职、定向、委培在校研究生因公出国(境),也需提交《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出国(境)申请表》,经主管院领导批准后,回原单位办理出国(境)相关手续。出国超过三个月,必须办理休学和离校手续。

四、自费出国(境)留学人员管理

在校研究生在学期间不允许申请自费出国(境)留学,研究生院不予出具任何相关证明和办理任何手续。拟自费出国留学的,办理退学手续,按《学生管理规定》中有关退学的规定办理。

应届毕业生拟申请自费出国(境)留学,于第三学年10月31日以前,提交《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应届毕业生自费出国留学申请表》报研究生工作处,经相关处室审核,并报主管院领导批准后,各处室予以出具相关证明和办理相关手续。

毕业前办理护照的,需交保证金五千元,并在6月15日前办理。待其办完离校手续后,保证金全额返还。

五、出国(境)探亲或旅游人员管理

研究生院只允许在校研究生在假期期间出国(境)探亲或旅游。拟在假期出国(境)探亲或旅游的研究生,必需提交《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出国(境)申请表》到研究生工作处,经主管院领导批准,交纳保证金二万元后,予以办理相关手续。未获批准逾期不归者按照我院《学生管理规定》要求,按自动退学处理,保证金不予返还。

凡未经批准擅自出国(境)的,一经发现,一律按自动退学处理。

篇7: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基因工程原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原核基因(Prokaryotic

gene):由原核生物(如大肠杆菌)基因组编码的基因,以及高等生物细胞器线粒体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等编码的基因,统称原核基因。

2.真核基因(Eukaryotic

gene):真核生物基因组DNA编码的基因,以及感染

真核细胞的DNA病毒和反转录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基因,统称真核基因。

3..前导序列(Leader

sequence):又叫前导序列区或5'-非翻译区(5'-UTR),系指位于mRNA5'-起始密码子之前的一段长数百个核苷酸的不翻译的RNA区段。

4.尾随序列(Tai1er

sequence):又称尾随序列区或3'-非翻译区(3'-UTR),系指位于mRNA3'-终止密码子之后一段100多核苷酸的不翻译的RNA区段。

复制子(Replicon):

指有一个复制起始区(oriC)和起始基因的DNA复制单元。例如细菌染色体、病毒基因组、质粒基因组等,凡其DNA能够进行复制的遗传单元,均称复制子。真核细胞基因组的复制子是指含有一个复制起始位点的DNA(RNA)的复制子特称复制单元。

6.增强子

(Enhancer):又叫增强子序列或增强子元件,是真核基因中发现的一

种特异序列,能够在距离目标基因50kb以上的位置,从上游或下游的不同位置及方向增强该基因的转录活性。

7.沉默子(Silencer)在真核基因启动子中除了增强子之外,沉默子同样也是一种可远距离调控相关基因转录活性的顺式元件。与增强子一样,沉默子也能够从启动子的上游、下游甚至是基因内部三种不同的位置以及正向或反向,影响相关基因启动子的转录起始效率。同时沉默子往往是以组织特异性或时间特异的作用方式,控制基因的表达作用。但与增强子的功能效应相反,沉默子只能抑制而不能激活相关基因的转录起始活性。

8.绝缘子(Insulator)亦即是增强子活性的物理边界元件(physical

boundary

element),它是一段能够抑制或隔离增强子功能效应的顺式转录调节序列。绝缘子的这种功能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它所在的位置。如果它是位于增强子和启动子之间,便能够阻断增强子的功能效应;但当它是位于增强子-启动子区段的外侧,便不能够阻断增强子的功能作用。因此也有的作者将绝缘子称为隔离邻近增强子对启动子激活作用的中间隔栅(neutral

barrier)。绝缘子的作用是与特异结合蛋白IBP的结合发挥作用。它的意义:能阻断增强子超远距离的激活作用影响生物的发育顺序;真核绝缘子能保护顺序表达以防无义基因的表达。

9.调节子(Regulon):指在大肠杆菌基因组中,其表达活性受同一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协同调节的,一组不连续相邻排列的结构基因。调节子与操纵子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结构基因是彼此相邻排列的,而调节子的结构基因则是分散于染色体的不同部位,甚至是位于不同染色体上

10.基因差异表达(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gene):

真核生物在每一特定的发育阶段,或是某一特定类型的细胞中,一般只有15%的基因进行表达。这种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或是在不同组织和细胞中,发生不同基因按时间、空间进行有序表达的方式,叫基因的差异表达。

11.基因内互补(Intragenic

complementaion):

系指编码同样的多肽序列,但又各具一个不同

突变的两个基因联合产生出一种有功能活性的蛋白质多肽的生化过程。

12.基因图(Gene

map):描述染色体或DNA分子上不同基因的排列顺序及其间隔距离的线性图。它包括遗传图和物理图两种。

遗传图(genetic

map):是根据遗传重组实验绘制的,用来表示同一染色体上不同基因(或特定DNA序列区)之间的排列顺序及其相对距离的线性图。其图距用厘摩(cM)表示。

物理图(Physical

map):以精确的物理长度为单位,一般以核苷酸数表示不同基因在染色体或DNA分子上的排列顺序及其间隔距离的实际长度的线性图。

13.基因簇(Gene

cluster)与基因家族(Gene

family):系指原核生物基因组中,由不同或相关的一组相合基因组成的一种特殊的排列组合方式。同一基因簇的各个基因在遗传上往往是紧密连锁,它们可以是属于同一操纵子的不同结构基因,也可以是不同操纵子的不同结构基因;它们可以是同一基因家族的不同成员,也可以是不同基因家族的不同成员。

基因家族(Gene

family:由同一生物中同一始祖基因经过重复突变进化而来,具相似的结构、相似的产物和相似的功能。它们的特征:(1)多重姓;(2)紧密连锁(3)表型及功能方面的相关性;(4)核苷酸序列的一致性。

14.基因克隆(Gene

cloning):基因克隆又叫DNA克隆,它是指将外源基因插入到克隆载体上形成重组DNA分子群体,并转化到大肠杆菌寄主细胞中进行复制繁殖,以便从大分子DNA或DNA片段中分离纯化目的基因或特定的DNA片段的实验操作,叫做基因克隆或DNA克隆。

15.融合基因(Fusion

gene):亦称重组基因、杂种基因或嵌合基因。通常是指通过自发突变形成或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的。是一类具有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的新型基因。融合基因可以形成融合蛋白,但融合基因不一定都形成融合蛋白。

16.基因剂量

(Gene

dosage):指的是一个细胞所拥有的同一种基因的拷贝数。

基因剂量实验是建立在局部二倍体菌株的基础上,专门来检测基因拷数的增加,对其编码产物合成速率之影响的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技术。

17.裂口(Gap):双链DNA分子上的某一条链丢失一个或连续数个核苷酸造成的单链断裂。

缺口(Nick):双链DNA分子的某一条链的相邻核苷酸之间丢失一个磷酸二酯键造成的单链断裂。

18.切丁酶(Dicer):亦有人译为RNAi核酸酶。是一种RNaseⅢ样(RNaseⅢ

like)的核酸内切酶。能把双链RNA(dsRNA)分子切割成21~23bp的小分子干扰RNA

。这是一种需要ATP的过程。

19.异裂酶(Neoschizomer):

指一组来源不同,但具有相同的识别序列和不同的切割位点的一组核酸内切限制酶称异裂酶

20.同尾酶(Isocaudarner):一组来源不同,识别序列各异,但能够切割形成相同黏性末端的核酸内切酶。

21.同裂酶

(Isoschizomer)

是一类来源不同,而识别序列相同,切割能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的核酸内切酶。

22.拓朴异构酶(T0poisomerase):在原核和真核细胞中发现的,具有催化单链DNA或双链DNA产生瞬时断裂的功能。具有切割与连接的双重功能,导致双链构型的改变。在抗癌研究中,发展抑制拓扑异构酶的活性的抗癌药物好的开发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23.质粒DNA迁移作用(Plasmid

mobilization):指由共存的接合型质粒引发的非接合型质粒的转移过程。由于结合型质粒的mob基因产生的迁移蛋白可作用于与其共存的非迁移型质粒的nic位点所产生的迁移作用,称质粒DNA迁移作用。

24.柯斯载体(Cosmid):是一类人工构建的,含有λ噬菌体DNA的cos序列和质粒复制子的特殊类型的质粒载体。它既具有λ噬菌体的特性,也具有质粒载体的特性。并且具有高容量的克隆能力,其DNA可以体外被包装到噬菌体的外壳内。

25.噬菌体展示载体(Phage

display

vector):根据单链噬菌体表面表达的蛋白质或多肽的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当把外源基因插入在该载体的基因Ⅲ或基因Ⅷ的编码序列中,正确表达出融合蛋白的这类特殊用途的噬菌体载体。

26.穿梭质粒载体(S

huttle

plasmid

vector):

简称穿梭载体,或叫双功能载体。是一类人工构建具有两种不同的复制起点和选择记号,因而可在两种不同寄主细胞(如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中进行复制与存留的质粒载体。

27.M13克隆体系的优点:

a.可方便地产生外源单链DNA;

b.重组子可用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c.lacZ基因上具多克隆位点,便于外源DNA插入;

d.可定向克隆外源基因;

28.质粒载体的结构特点:

a.具复制起点(ori);

b.具抗生素抗性基因(选择用);

c.具若干核酸内切酶的单切点;

d.较小的分子量和较高的拷贝数。

启动子封堵(Promoter

occlusion):由一个上游启动子驱动的转录作用,当其通读过下游启动子时,便会使该启动子的功能受到抑制的现象,叫做启动子封堵。

30.Ⅱ型核酸内切酶的特点:a.不具有多亚基结构(单一切割功能);b.能识别双链DNA分子中靶子序列c.切割形成不同长度的限制片段;

d由于不对称切割,能形成粘性末端;

e

酶切反应不需能量ATP。

31.表观遗传信息层(Epigenetic

layer

of

information):它是贮藏在围绕DNA分子周围并与DNA分子结合的蛋白质及化学物质中。表观遗传信息如同RNA基因一样令人困惑,甚至比RNA基因更为重要。

32.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e):

专指一类多功能蛋白质,它能促使某些蛋白质按正确方式组装或折叠,而它本身却不是最终形成功能蛋白质的组成部分,此类蛋白质特称为分子伴侣。

33.RNA干扰(RNAi):近年来研究发现,当一些小分子量的外源双链RNA进入寄主细胞后,便可促进与其同源的内源mRNA发生特异性的降解作用,从而高效而特异地阻断体内相应基因的活性,在细胞内发挥基因的剔除作用。这种现象叫RNA干扰。

34.生命体遗传信息的三个层次是:

第一层次是由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组成,如人类基因组的基因编码序列占总DNA序列的不到2%;

第二层次:仅由编码RNA而不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组DNA组成。这一部分DNA叫做非编码的DNA,它的转录产物称为非编码的RNA(不包括tRNA、rRNA和snoRNA),其相应的基因称为RNA基因。这类基因隐藏在巨大的非编码的染色体DNA序列当中。因此过去亦被称为隐藏基因(cryptic

gene);

第三层次:表观遗传信息层(epigenetic

layer

of

information)。

它贮藏于围绕在DNA分子周围并与DNA结合的蛋白质及其他化学物质中。表观遗传信息如同RNA基因一样令人兴奋,甚至比RNA基因更为重要。

35.全局调节(Global

regulation

system)

原核生物如细菌细胞为了适应环境条件的大范围的重要变化,单靠一个操纵子作局部的调节显然是不够的,它还需一种能够同时调节许多相关操纵子的,特殊调节体系。这种调节体系称全局调节体系。它是由许多单一的调控途经,交织组成的一种复杂的调控网络,来应付外界环境的压力的同时,能适时快速作出反应。

共线性

(Collinearity):所谓共线性包括如下4种不同的情况:

其一是指位于同一条染色体DNA分子或是同一条DNA分子上,不同基因的位置排列关系。这种情况有时特称为同线性(Synteny)。

其二是指不同物种的相关染色体DNA分子之间,基因排列顺序的一致性。

其三是指位于DNA分子与其转录本RNA分子之间,核苷酸碱基排列顺序的一

致性。

其四是指位于DNA分子或mRNA分子上遗传密码子的排列顺序,与相应的蛋白质多肽链上氨基酸排列顺序之间的一致性。

37.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是什么?

(1)

理论基础:

(a)

上世纪40年代明确了遗传物质携带者是DNA,而不是蛋白质;明确了基因的载体。

(b)上世纪50年代相继揭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和半保留复制机理,从而解决了基因的复制。

(c)

上世纪50

世纪末和60年代初相继提出了中心法则和操纵子学说并成地破译了遗传密码子,从而解决了遗传信息的流向和基因表达问题。

(2)

技术基础:

(a)

DNA分子的体外切割与连接技术;

(b)

DNA测序技术;

(c)

基因克隆的载体的发展与应用;

(d)大肠杆菌的转化技术;

(e)琼酯糖凝胶电泳技术;

(f)

核酸杂交技术。

38.RNA编辑(RNA

editing):

在有些基因的转录后加工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尿嘧啶核苷酸(Us)加入到前体mRNA(pre-mRNA)的核苷酸序列中去,或是从pre-mRNA的核苷酸序列中删除下来,甚至还会发生核苷酸碱基的取代反应。这种在RNA转录本成熟、修饰过程中发生的核苷酸的加入、删除或取代的现象,叫做RNA编辑(RNA

editing)。

如此碱基饰变的结果,使得RNA转录本的核苷酸序列与其对应的DNA链的核苷酸编码序列并不完全匹配。由此饰变的mRNA所转译的蛋白质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结构,便与按照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推导出来的有所差别。

39(1)微小RNA(microRNA,miRNA):

是在真核细胞中发现的一类调节型的、非编码蛋白质的、小分子量的单链RNA。miRNA是由内源基因组编码转录成的Pri-miRNA被果蝇酶切割生成70-80nt的pre-miRNA,经自我折叠成双链的发夹结构,进入细胞质后被切丁酶进一步切割并除去单链环,形成21~25bp双链体(miRNA:miRNA*)分子,双链体解离出单链的存留链miRNA同目标mRNA结合阻止翻译,另一条消失链miRNA*被降解。

39(2)miRNA与siRNA的比较

相似点:

(1)

分子结构十分相似。长度均为21~25的小分子量RNA、5,-端都具有P基团、3,-端都具有0H-基团;

(2)

都通过与RISC结合的方式发挥功能作用;

(3)

终极作用都是抑制mRNA的翻译活性,而导致基因沉默。

不同点:

(1)

生物合成途径不同;

siRNA主要是由外源导入的双链(dsRNA)经切割产生的、少数的是由内源dsRNA切割产生。

miRNA则不然,它是由内源基因组编码转录成Pri-miRNA,被果蝇酶切割生成70-80nt的pre-miRNA,由于pre-miRNA存在回文结构自我折叠成双链的发夹结构→由输出蛋白的作用进入细胞质后被切丁酶进一步切割加工成21~25bp小片段并除去单链环形成双链miRNA,双链体(miRNA:miRNA*)分子,解离出单链的存留链miRNA同目标mRNA结合阻止翻译,另一条消失链miRNA*被降解。

(2)抑制翻译的方式不同;

siRNA是通过与目标mRNA编码区中的靶序列的结合引导RISC复合物中的切段酶,从靶序列的中间部位切割断裂mRNA分子,从而抑制翻译。

miRNA与此不同,它是通过与目标基因mRNA的3,-UTR序列中的结合位点的序列互补作用,促使mRNA失去翻译活性。因此在miRNA作用过程中,虽然目标蛋白质的数量减少了,但其mRNA的丰度却没有明显的变化。

(3)碱基互补水平不同;

siRNA与靶序列之间核苷酸碱基的互补水平达百分之百的完全匹配。

但miRNA则依材料来源的差异而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植物mRNA与靶序列核苷酸碱基也是百分之百完全匹配的、而动物的miRNA与其结合位点的核苷酸碱基则不是完全互补的,两者之间存在着若干非配对的碱基。

40.微量碱法分离纯化质粒DNA的原理有如下几点:

(1)根据质粒DNA与染色体线性

DNA在拓扑学上的差异。质粒DNA(cccDNA)是共价闭合双链超盘旋构型的小分子DNA,而细胞染色体DNA在细胞裂解分离过程中断裂成线性DNA(LDNA),虽然在化学本质上没有本质区别,但在高级结构拓扑学上存在差异。

(2)

差异碱变性,在pH

12.0-12.5高pH条件下,线性的DNA容易变性解链,而质粒DNA不易变性或很少变性。

(3)

酸复性,在pH4.8条件下,cccDNA很快复性,而线性的染色体DNA不可逆的变性并与蛋白质、RNA形成沉淀物,通过离心可以把LDNA与cccDNA分开。cccDNA在上清液中。

(4)

酒精沉淀cccDNA,以2.5倍的95%

酒精沉淀质粒DNA,(浓度为66%沉淀最好)。保存在TE(pH8.o)缓冲液中,放置在-20Co下保存备用。

41.图示λZAP载体的组成结构及优点:

T3-MCS-

T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s_|

pBluescriptSK噬菌粒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os

I

LacZ

T

结构组成:(1)含有具内删除特性的pBluescriptSK噬菌粒;

(2)在pBluescriptSK噬菌粒两端具有f1的起始子(I)和终止子(T);

(3)在pBluescriptSK噬菌粒内部具有两端带有T3和T7启动子的多克隆位点MCS;

(4)在pBluescript的内部带有缺陷的LacZ基因;

(5)在该载体的两端具有cos末端。

λZAP的特点:

(1)是一种具有内删除特性的插入型λ噬菌体载体,(2)可克隆10kb大小的外源DNA。

(3)当外源DNA插入取向和读码结构正确,就能表达出融合蛋白质,并可用抗体筛选。

(4)当外源DNA插入在多克隆位点,使β半乳糖苷酶失活故可用Xgal显色的组织化学筛选重组子(白色为重组子);

(5)克隆的外源DNA可在体内随pBluescript噬菌粒删除下来,省去了常规的亚克隆;

(6)利用T3或T7噬菌体的RNA聚合酶,可方便地制备外源插入的DNA的任何一条链的mRNA。

内删除源理:当含有外源DNA插入的重组λZAP载体,感染大肠杆菌F+菌株,再用辅助噬菌体M13(或f1)

超感染。于是,在细胞内由此辅助噬菌体基因Ⅱ提供的反式作用蛋白质,便会识别位于λZAp载体上的f1起始子和终止子,并最终导致含有外源DNA插入的pBluescript噬菌粒在体内从λZAP载体上删除下来。最终被辅助噬菌体M13的蛋白质包装成单链DNA噬菌体颗粒,并被挤出寄主细胞。

42.M13克隆体系中β-半乳糖苷酶Xgal的显色原理

M13克隆体系包括M13克隆载体和M13特殊的寄主菌株两部分组成。β-半乳糖苷(LacZ)当它为四聚体时具有活性,可把无色的X-gal切割成半乳糖和深蓝色靛蓝,因此Xgal可作为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一种指示剂。由于LacZ基因分子量太大。依据基因内互补作用的原理。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即将编码同样的蛋白质多肽链序列,但各自具突变的序列,当这种载体转入到特殊的寄主菌株中便组成具有功能活性的多肽的生化过程。根据这一原理,在M13克隆载体种上LacZ-HindⅡ片段具有β-半乳糖苷酶第2-92位氨基酸,大肠杆菌F,因子上带有缺失了第11-42位氨基酸的缺陷性LacZ(简称M15基因)。当M13载体感染了这种M13特殊的寄主菌株如JM101后,便会产生具有功能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于是在含有指示剂Xgal和诱导物IPTG的培养基中,就会出现蓝色的噬菌斑。但当外源基因插入到M13克隆载体时,无法形成四聚体的具活性的LacZ,就不能切割Xgal,故白色噬菌斑为重组子。

43.DNA标签法分离产物未知基因的原理及主要步骤

根据DNA插入突变作用原理,用已知的插入序列为探针,分离产物未知基因的方法。由于插入的DNA序列是己知的,人为地给目的基因加上标签,故称DNA标签法。

主要步骤:(1)

当一段特定的DNA标签序列插入到野生型的基因的内部或其附近位点时,便会诱发该基因发生突变,形成突变体;(2)

用已知的标签序列作DNA分子探针,从突变体的基因组DNA文库中筛选出突变的基因;(3)

再利用筛选到的突变基因除标签序列以外的序列作探针,再从野生型的基因组DNA文库中筛选出目的基因。

44.用于克隆真核基因的大肠杆菌表达体系的优点和条件

大肠杆菌表达体系的优点:

(1)

背景知识清楚,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基础研究,特别是表达调控知识丰富;

(2)

具有完善安全的基因工程体系。包括安全的寄主菌株和载体系统;

(3)

早期转基因表达调控研究扎实,许多基因如胰岛素基因、生长素基因等,都能在大肠杆菌中高效的有效表达;

(4)

易工业化批量生产,培养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特别对药用蛋白

发酵生产。

实现真核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有效表达的条件:

(1)真核基因的编码序列必须是连续的cDNA,因为原核细胞中不具备剪辑加工的酶;

(2)原核的启动子,最好是诱导型的强启动子;

(3)以融合蛋白质的形式表达,稳定性好。

45.酵母

双杂交体系的原理及其用途是什么?

酵母双杂交体系简称Y2H。这是在上一世纪90年代初,在转录因子结构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敏感的体内鉴定基因的方法。可用来有效地分离与己知靶蛋白相互作的另一种蛋白质编码基因,也是分离与某种特定启动子调控元件结合的特异性转录因子的有效手段。

如同许多真核生物的转录因子一样,酵母β-半乳糖苷酶的转录因子GAL4也含有两个结构上可分开的、功能上相互独立的结构域,即DNA结合域(DNA_BD)和转录激活域(AD)。应用DNA重组技术,可以把GAL4转录因子的这两个结构域分开。如果把它们放置在同一个酵母细胞中,所产生的GAL4

DNA-BD和AD多肽,彼此之间不会直接发生相互作用,所以不具有转录因子的功能活性,无法激活相关基因转录。但是应用DNA重组技术,将两个分开的GAL4的DNA-BD和AD,甚至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转录因子的DNA-BD和AD重组成一个转录因子(使之在空间上彼此靠近)则又可重新获得转录因子的功能活性,即可激活相关基因的转录。酵母双杂交体系就是根据这种原理建立的。

酵母双杂交体系包括两种大肠杆菌-酵母菌的穿梭载体;和一种特殊的己经缺失了内源GAL4转录因子的酵母寄主菌株。

第一种穿梭载体叫DNA-BD质粒载体:

它具有色氨酸合成酶基因、把己知的靶基因按正确的读码结构和取向插入在该载体的多克隆位点上,便可与GAL4

DNA-BD多肽形成第一种杂种蛋白(X)。

第二种穿梭载体叫AD质粒载体:

它具有亮氨酸合成酶基因(leu)、是用于构建cDNA表达文库的专用载体。克隆的cDNA片段按正确的读码结构和取向插入在该载体的多克隆位上(构成cDNA文库),cDNA编码的蛋白质便与GAL4的AD多肽融合成第二种杂种蛋白(Y)。

酵母寄主菌株:

将上述两种杂种质粒共转化到酵母双杂交体系专用的寄主菌株特点:(1)这种菌株己经丧失了内源GAL4转录因子的能力;(2)具有LacZ和his3的报告基因;(3)具有trp和leu的转化标记,即在缺少Trp和Leu的缺陷性培养基上无法生长的。

将共转化的酵母细胞涂布在缺少亮氨酸(Leu)和色氨酸(Trp)的SD培养基上,如果由笫一种质粒表达的靶蛋白同第二种质粒表达的cDNA文库编码的一种蛋白质发生了相互作用,这样DNA-BD与AD就会在空间上彼此靠近,而且它具有色氨酸和亮氨酸的编码基因,因此在缺陷性的选择培养上能生长,于是便构成了有功能活性的GAL4转录因子,从而启动下游报告基因LacZ的表达,在含X-gal和诱导物IPTG的条件下,β-半乳糖苷酶把X-gal切割,选择出蓝色阳性克隆。这有可能分离到含有与靶蛋白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蛋白编码基因。

酵母双杂交体系可以用于产物未知基因的分离、也可用于新基因功能的鉴定。

46.表达载体的组成:

(1)

原核启动子,最好是诱导型的强启动子,使外源基因蛋白表达量占总蛋白的10-30%。

如果表达的是毒蛋白,启动子应呈现低限的基础转录水平;

(2)

多克隆位点(MCS),用于插入外源基因;

(3)

抗生素抗性基因,用作选择标记;

(4)

复制起点(ori),决定外源基因的拷贝数;

(5)

转录终止子,防止启动子通读作用,提高蛋白质的稳定性;

(6)

翻译起始序列和转译增强子;

(7)

翻译终止子,防止核糖体的跳跃(Skipping)。采用四联核苷酸UAAU

效果更好。

47.简述构建cDNA克隆的定义、主要步骤及其优越性?

(1)

定义:cDNA克隆:从mRNA出发,经反转录、与载体分子重组、转化寄主细胞增殖,将目的基因克隆化的过程称为cDNA克隆。从理论上讲该生物的每一种mRNA都应有一个克隆。故亦称cDNA文库

(2)

步骤:

第一步:提取处于特定发育阶段的真核生物体的特定器官或组织中的总RNA,根据mRNA

poly(A)尾特点过Oligo(dT)柱,分离纯化出mRNA;

第二步:利用适当引物(一般用Oligo(dT)和反转录酶,获得

cDNA/mRNA杂合分子。

第三步:,用碱处理降解,或用RNaseH酶切割cDNA/mRNA杂合分子中的mRNA链获得cDNA第一链,再由第一链cDNA合成第二链cDNA。

第四步:双链DNA与适当的载体重组,将重组体的群体导入大肠杆菌寄主细胞中增殖,从而构成cDNA文库。

(3)cDNA文库的优点:

(a)

以mRNA材料出发,对于RNA病毒特别适用;

(b)库容量小(相当DNA文库的15%)筛选工作量小;

(c)

假阳性比例小,因每一种mRNA就应有一个克隆。

(d)

具特殊用途:①

克隆的真核基因在原核中表达需cDNA;

核苷酸序列测定;

发育过程中时空表达基因的研究分析。

48.何为柯斯质粒载体,其结构、特点是什么?

定义:柯斯质粒载体是人工构建带有λ噬菌体的cos位点和E.coli质粒的复制子的新型质粒载体。它具有质粒载体的特点和λ噬菌体的特点。

结构:

(a)

具一个质粒的复制起点(ori);

(b)具若干来自质粒载体的选择记(1-2个);

(c)具相当数量的来自质粒的核酸内切酶的单切点;

(d)具有λ噬菌体的cos位点。

特点:(1)λ噬菌体的特点:a.导入寄主细胞后,可以重新环化起来;

b.经体外包装后转导效率大大提高;

c.无法进入溶菌周期,也不能形成噬菌体颗粒。

(2)具质粒载体特点:a.在寄主细胞内可像质粒DNA一样复制;

b.在氯霉素作用下扩增;

c.具有抗生素抗性记号。

(3)具有高容量的克隆能力:上限45kb,下限30kb;

(4)能与带有同源序列的质粒DNA重组。

49.分别叙述原核基因组和真核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1)原核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a)高效的遗传信息利用率;

既没有不必要的额外重复序列,也极少存在无功能的冗余序列;

基因组98%以上的核苷酸序列都是编码基因

基因排列紧凑,同一个操纵子不同基因之间的间隔距离一般不超过

20bp,而且其中还存在着转录起始信号和终止信号;

存在着编码序列彼此重叠、编码不同蛋白质的重叠基因。

(b)双链DNA的编码功能;

(c)多基因聚集排列成操纵子结构形式;

(d)染色体基因组的拷贝数平均每细胞为1.1条,在富裕培养基中可高达3~4条。

(2)真核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a)包装成特定的染色体结构;

(b)基因组的多倍性;

(c)具有大量的重复序列;

(d)

高比例的非编码的DNA序列。以人为例,非编码序列占基因组总长的98%以上,而蛋白质编码基因的序列还不到基因组总长的2%。包括基因与基因之间的非编码的DNA序列,以及基因内部的非编码的DNA序列。

(e)

庞大的基因数量;

如拟南芥:25,000个左右、水稻:40,000个左右、小鼠:30,000个左右、人类:24,000个左右。

(f)基因分布密度不均一。如基因分布有富集区和荒漠区之分。

.何为基因克隆?其主要的实验步骤

定义:基因克隆又叫DNA克隆,它是指将外源基因插入到适当的克隆载体上,形成重组DNA分子群体转化到大肠杆菌寄主细胞中进行复制繁殖,以便从大分子DNA或DNA片段中分离纯化出目的基因或特定的DNA片段的实验操作,叫做基因克隆或DNA克隆。

其主要步骤:

(1)

DNA片段化:从实验材料分离纯化基因组DNA,经机械方法或酶

消化、超声波等方法获得一定长度的DNA片段。

(2)

体外重组:将片段化的DNA与适当载体分子重组。

(3)

重组子转化:将重组子转入到适当的寄主菌株中进行增殖。

(4)

重组子的筛选:从大量的转化细胞中筛选阳性克隆的重组子。

(5)

目的基因的分离:用多种酶切后走凝胶电泳,并用探针进行杂交,分离出目的基因的DNA,并克隆在M13载体上进行测序。

(6)

目的基因的表达与功能鉴定。

51.DNA转录与复制有哪些差别?

基因的转录与复制的过程,无论在生物化学还是酶学方面都是十分相似的。它们二者都是在各自特有的核酸酶,即RNA聚合酶和DNA聚合酶的催化下,合成出一条与DNA模板链互补的新的多核苷酸链。尽管如此,基因的转录(RNA合成)和基因的复制(DNA合成)之间,仍然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差别:

(1)对引物需求有别

。在基因复制中,需要同时存在模板链和引物,DNA聚合酶才能启动DNA新链的合成。而基因的转录则不同,它不需要引物,RNA聚合酶便能启动RNA新链的合成。

(2)使用的底物不一样。由于DNA和RNA分子的核苷酸组成成分不同,因此基因复制与转录所用的底物也不一样:前者是用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ATP、dGTP、dTTP、dCTP;后者是用核糖核苷三磷酸:ATP、GTP、TTP和CTP。

(3)与模板的结合状态有异。基因的复制是按照半保留方式进行的,在新生成的两条子代DNA分子中,新生链和模板链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而基因的转录则不同,新合成的RNA链最终是要从模板上解离下来的。

(4)精确性程度差异悬殊。在基因的转录过程中错误参入RNA链的核苷酸频率是10-4,也就是说每参入10,000个核苷酸,就会出现一个错误(万分之一错误率)。而在基

因的复制核苷酸错误参入频率是10-7,也就是说每参入10,000,000个核苷酸,仅出现一次错误(千万分之一错误率)。这也就是说DNA复制的精确度是超过转录的1000倍!

(5)涉及范围不同。基因复制往往是整个基因组从头至尾逐步进行,涉及范围包括整个基因组中的所有的DNA和基因。而基因转录则不同,它所涉及的范围要比复制小得多,通常只是一个基因或一个操纵子。

52.何为基因扩增,它有哪些方式?

基因扩增是指某种基因拷贝数增多的现象。

其方式有:(1)利用PCR

技术使某基因拷贝数增多;

(2)隆基因导入寄主细胞内使大量繁殖,使基因扩增(单拷贝基因可扩增到约1x106的拷贝);

(3)环境压力影响使某种基因适应性的扩增;

(4)程序性基因扩增。如非洲爪蟾在形成卵发育过程中其rRNA大量扩增;

(5)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某种基因得以扩增。

53.真核基因与原核基因表达调解机理的差异

(1)源于细胞结构水平的差异。真核细胞转录和翻译分别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分开进行;没有涉及mRNA运送过程的调节。原核细胞的转录和翻译是在细胞质中偶联发生。

(2)源于染色体结构水平的差异。真核细胞基因组被包装成染色体,存在于细胞质的有关蛋白质因子(如TF)进入细胞核必须克服染色体的层层屏障才能与顺式元件结合。

(3)源于基因排列与结构的差异。真核基因为单顺反子,大多为断裂基因。转录后加工复杂,而原核基因为多顺反子,转录后加工也简单得多。

54.说明mRNA差别显示分离产物未知基因的基本原理并评述其优缺点。

答:(1)mRNA差别显示:是建立在基因差别表达理论基础上,通过比较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或不同发育阶段之间mRNA种的差别,并应用反转录PCR技术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分离产物未知基因的方法。故又叫mRNA差别显示反转录PCR,简称DDRT-PCR。

(2)原理:根据真核基因3,-端的mRNA分子的poly(A)尾巴前2位碱基,可把mRNA分子分成12种类群,如1个碱基可分为3大类群;根据3,-端的锚定引物,和5,-端设计随机引物。从数理统计推算和实验经验,3种锚定引物和80种随机引物(3×80=240)240组合,大体上涵盖95%的mRNA。

(3)mRNA差别显示优点:

(a)简单方便,由于使用PCR扩增和序列胶电泳技术,故简单快捷。

(b)灵敏度高,实验利用了PCR技术、序列电泳技术和同位素自

影技术,故具极高的灵敏度。

(c)多用性,可同时比较多个样品间的基因表达差异。④直观性,其每个步骤均可被直观地检测。

(4)mRNA差别显示缺点:

(a)假阳性比率高。

(b)扩增的片段分子量较小。

(c)工作量大。

55.影响酶切反应的因素:

答:(1)DNA分子的性质:(a)酶切位点周围的碱基成分;

(b)酶切位点的密度;

(c)DNA分子的构型;

(d)NA分子的甲基化程度。

(2)酶切的温度;

(3)DNA制剂的纯度。

56.产生酶切星号活性的因素:

(1)每μg样品酶切的用量不得超过10单位;

(2)酶切反应体系中的甘油浓度不得超过5%;

(3)其他金属离子取代二价Mg;

(4)金属镁离子不得低于25mmol/L;

(5)pH不得超过8;

(6)样品中有机溶剂污染的影响。

57.一种基因产生多种蛋白质的原因分析

答:(1)主要原因:(a).许多基因都拥有多个启动子。在人类基因组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基因都具有多个启动子。在真核断裂基因的转录过程中,可变启动子的使用常常涉及到位于转录起点的可变首位外显子(alternative

first

exon)。可变启动子的不同成员,驱动从相应的可变首位外显子开始转录反应。已经对有些基因的可变首位外显子作了全阵列(whole

arrays)分析,结果证明每个可变首位外显子都具有一个自身专有的启动子。可变的首位外显子的不同产生的蛋白质产物不同;

(b)

初级转录本的可变剪接可产生多种蛋白。可变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又称为差异剪接(differential

splicing)或可变mRNA剪接。这是指真核断裂基因初级转录本,在不同类型的或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细胞中发生的不同形式的剪接作用。结果生成具有不同序列结构特征、并编码不同蛋白质异形体的成熟的mRNA分子。因此说,可变剪接可以使同一个基因的初级转录本,最终翻译出多种不同功能的蛋白质分子。以果蝇Dscam基因为例,可形成38016种蛋白质异形体。可见可变剪接是造成一种基因多种蛋白质现象的另一种重要原因。

(2)次要原因:(c)

RNA的编辑;致使mRNA分子核苷酸序列的结构出现了变化。此种RNA编辑具有多种不同的效应,诸如产生出新的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或是造成多肽链编码序列出现变化。因此,RNA编辑的结果,改变了源自基因DNA模板链的遗传信息,翻译出不同于基因原来编码的新的蛋白质多肽。

(d)

基因重排均可产生不同的蛋白。由于基因区段转位作用或随机连接造成的基因可变区固有排列顺序的改变的基因重排(gene

rearrangement)或DNA重排,可使基因产生不同的蛋白。

58.控制真核基因表达调节的主要方式:

(1)基因重排的调节方式;

(2)基因扩增的调节方式;

(3)基因调节蛋白质的转录调节方式;

(4)RNA加工的调节方式;

(5)核质mRNA转的调节方式;

(6)mRNA稳定性的调节方式;

(7)mRNA翻译的调节方式。

59.真核基因表达调节的主要特点:

(1)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在基因表达调节方面的相似性,已知有不少在大肠杆菌中出现的调节机理,原则上也适用于真核生物,例如:i.两者的转录调节,都是通过DNA结合蛋白质,同基因启动子中的特异性顺式元件的结合作用进行的。ii.两者DNA结合蛋白质的多肽基序,在序列结构上也是相同的.(2)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在基因表达调节方面的差异性:i.真核生物细胞类型的多样性,与原核相比,特别高等植物与动物,都具有数百种功能各异的不同细胞类型;ii.真核生物具有细胞核结构,因此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是分别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中分步进行的;iii.真核生物具有庞大的基因组,其长度要超过原核的700多倍;iii.真核生活物基因拥有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基因,其总数可达数万种,相当原核生物的20多倍.(3)真核基因表达调节方面与原核基因相比其复杂性或特殊性:i.发育调节,基因表达的发育阶段性调节,器官和组织特异性调节;ii.分化调节,同一受精卵究竟是如何分化出各具特定功能和形状态特征的不同类的组织、器官和细胞?;iii.表达顺序性,复杂的多细胞生命体中,不同基因表达的顺序性的调节机理;iv.同一生命个体中,不同细胞之间的生命活活动被此之间的协调和相对稳定性是息怎样维持的?;v.选择性表达,相同基因组为什么在红细胞前体中会选择性表达编码血红蛋白的基因,而在胰腺细胞中却是选择性表达胰岛素的基因。此种精确控制基因差异表达的分子机理又是如何解释的呢?。

篇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为促进美术的繁荣与发展,给在中国画创作和研究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美术工作者打造一个高层次的创作与研究平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决定共同举办第二届中国画创作研究生课程班,面向全国招生。

一、报名条件: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身体健康。

2、全国各地画院和美术单位专业创作人员、艺术院校美术教师和业余从事美术创作取得优异成绩者。

3、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少数民族、港、澳、台地区及外籍人士)适当照顾。

二、教学方式与师资:

1、创研班课程将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分单元授课;专业课设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三个专业,按教学计划分别授课;理论和其他辅助课程包括中外美术史、书法、作品赏析、专题讲座等,全部为集体授课。

2、教学师资将由本院的创作研究员郭怡孮、满维起、张复兴、赵建成、张鸿飞、苗再新、刘选让、邓远坡等艺术家和在我院特聘的创作研究员、著名画家刘大为、冯远、龙瑞、李魁正、蒋采蘋、于志学、李宝林、陈平、卢禹舜、杜滋龄、刘国辉、贾又福、张道兴、谢志高、田黎明等担任教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本身具有相对成熟的教学体系和完备的教学方案,已形成了科研带动创作、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方式,通过首届创研班的成功举办,充分体现了艺术研究院的办学实力,验证了创研班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科学性,确保了创研班每个学生将由这个高层次的创作平台走向成功。

三、招生专业、人数、学制、结业:

招收山水专业30名,花鸟专业30名,人物专业25名。学制1年。学习期满,各科成绩合格,颁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画创作研究生课程结业证书。本科毕业且具备学上学位者,通过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研究生外国语水平统一考试者,可申请授予硕士学位。具体时间将根据论文完成情况另行安排。其他学员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报考条件报考国家统一考试的硕士研究生与艺术专业硕士学位。

四、学费:

创研班一年学费人民币25000元,办理入学手续时一次交清,学费不包括赴外地写生的差旅费。

五、报名和考核:

1、报名时间:自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2月20日(每日上午9点半一下午4时)

2、开学时间:2008年3月18日

3、报名方式:

①向中国美术创作院教学部索取《报名表》,按要求如实填写报名表。(可到http://www.zgysyjy.org.cn中国艺术研究院网址下载)

②提供近期创作彩色图片5张(不小于7寸以上彩照或印刷品)。

③身份证复印件,学历证明复印件,个人二寸免冠照片3张。报名费100元。报名者须于2008年2月20日前连同报名表面交或寄到: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39-1号青清商厦113信箱

中国美术创作院教学部招生办公室(608B)

办公电话:010—88448619

邮政编码:100097

负责人:刘选让

邮件接受及报名费汇款:王建春收

4、考核和录取: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美术创作院学术委员会组成考核评审小组,根据报名交来的资料及作品图片择优录取。入学后如发现材料不实者,将作退学处理。

六、其它:

外地学员在京的暂住及其他事宜自行办理。

上一篇:小学家长会上校长发言稿下一篇:我对国际贸易的认识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