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24-05-22

宜宾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精选10篇)

篇1:宜宾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宜宾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市民政局副局长黄泽江

“老有所养”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老年人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更是老年人的共同期盼。近几年来,我市民政部门 坚持“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坚持“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发展模式,使我市养老机构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发展上,与机构养老相比严重滞后,社会十分关注。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充分认识社区养老服务的现实必要性

我市现有60岁以上的老人近80万。从家庭结构看,随着生育率的降低,家庭规模逐渐变小,“24”家庭增加,年轻成员从生活上来照顾老年父母变得更加困难,加之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人口流动性增强,致使空巢老人增加。从老年人居住状况看,老年夫妇户与独居户的比例相当高,尤其是老年人的单身户,随着年龄的增长,独居户明显增加。从经济角度看,大部分老年人的经济来源比较少,特别是城市老人,很多仅靠微薄的退休金生活,加之老年人病痛增加,就医支出大,且有部分老年人的子女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甚至于还有疾病,还要依靠父母生活,这部分老年人没有经济能力进入机构养老。致使这些老人情感慰籍丧失有效来源,生活护理无人顾及,生活质量下降。这种现象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更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悖。因此,养老问题已经由原家庭内部的事演变成社会问题,现实和未来的呼唤着急需建立新型养老服务体系。

“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是目前许多地区普遍的做法,也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明确要求。社区是老年人的聚居地和主要活动场所及生活空间,是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通过发展居家养老,完善社区服务,就能广泛的覆盖社会老人,满足老人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从而,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二、科学规划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社区是基础,基础服务设施是重点。没有基础服务设施,社区服务就是一句空话。同时,它也是一项涉卫生、文化、体育等多部门的新的工作,因此必须科学规划,配套建设。

首先要把社区养老基本服务设施列入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时要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在新住宅区建设时,按社区老人拥有养老床位不低于1.7%的标准规划。在此基础上制定近、中期社区养老保障体系专项规划。一是搞好社区养老机构体系建设规划,力争“十二五”实现城镇所有社区都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老年人服务站或托老所等机构。按照“机构、人员、场所、设施、制度”五到位的要求,为老人提供优先、优质、优惠的“三优”特色服务,全方位满足老年人生活服务需求。二是搞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根据建立公共卫生体系的要求,把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重中之重,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多渠道筹措资金,建成覆盖全市城镇社区的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老年人健康档案,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切实落实有关医疗惠民政策,做到小病不出社区,为居家养老的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落实老有所医。三是要搞好文化娱乐体系建设规划,着力建设一批立足社区、面向老人、方便实用的文化娱乐场所,让老年人在自己

生活的社区享受到便捷的服务。充分发动社区群众,自愿建立以兴趣为中心、活动为载体、自助互助为基础的各类社区群众团体,实现老有所乐。

三、多措并举,加快社区养老服务基础建设

社区养老服务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因此其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政府主导。一是要加强领导,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专人分管,具体抓落实。二是要建立政府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要根据规划,把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三是要制定好奖励政策和鼓励政策,以调动社区工作积极性和民间资金参与的积极性。四是要整合资源,通过新建、闲置资产改扩建、租赁、辖区单位无偿提供、新开发小区配套建设等途径,完善社区养老基础服务。特别是整合利用好区县社会福利中心、乡镇敬老院、民办养老机构、爱心超市、驻区单位服务设施等养老资源,通过向社区开放等形式,使社区养老服务上新台阶;五是要纳入政府民生工程,列入目标考核。

民政和老龄部门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一是要制定好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服务标准,督促规划的落实,要纳入民政工作的重要目标考核。二是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形成合力,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要加大投入,借鉴我市农村敬老院建设的经验,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用部分福彩公益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着重要在城市建设规划、项目审批、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在办理有关手续时提供便捷的服务,并在城市建设、房屋建设、土地价格、征地管理、土地权属、地籍测绘等有关收费及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或减免。

加大向社会宣传的力度,通过各种方式的宣传使整个社会了解社区养老的目的、意义、涵义、需求、目标等,增强全社会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意识,营造

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以民办公助、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或以政企合作、市场运作的手段,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

四、探索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和组织体系

“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根本出发点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要把社区自治组织、民间机构、志愿者服务队、老人家庭和亲属多方力量进行整合,对老年人实施照顾或照料。

从服务内容上看,生活照料主要有送饭、洗浴、理发、购物、家政服务等一般照料和陪护、护理、陪送看病、精神慰藉等特殊照料服务。从服务方式上看,对残疾、重病等困难老人要实行“走进去”服务,由社区养老服务服务人员提供上门服务;对身体健康、行动方便的老年人要实行“走出去”服务,即让他们走出家庭,在社区里获得各种服务,参与各项活动,满足老人“老有所乐” 和“老有所为”的需求。从服务费用上看,符合低保、优抚、残疾等对象,要严格按照有关政策兑现,实行政府部分或全部买单;对有经济条件的要研究好个人购买服务。项目因人制定,按本人申请确定。社区养老服务既要物质基础,也要有人力基础。目前,由于社区工作任务较多,普遍感到人力不足。因此,必须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组织体系建设。一是要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适当增加社区工作人员。二是要建立专业的老年人服务队伍,由于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而每一个体又有差别,因此必须建立一支适应老年人护理、康复、精神慰藉等不同需求的专业化队伍。三是要组织好义工援助队伍,把社区内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组织起来,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同时,也要组织好党员、青年、爱心人士等志愿者队伍。四是要开展好老人互助服务,把身体健康,行动方便,居住相邻的老人组织起来,志愿结伴互助服务。五是要倡议开展爱心储蓄志愿服务。对孤老、独居

空巢老人、生活困难老人,由社区安排有热心的居民与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结成“一加一”、“几加一”帮扶对子,做到“天天见面”或定期探望,邻里互助。

篇2:宜宾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深化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季梅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9期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增大和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日益弱化,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社会福利和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要高度重视为老人服务的工作,形成居家养老为基本、社区设施养老、家庭互相帮助养老和公益慈善服务为补充的基本模式,对经济困难、体弱多病和缺少家庭照料的老年朋友提供低偿、有偿及市场化服务,选项功能配套合理、广泛覆盖多个层次、全方位的区域性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关键词】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调查与思考

一、由单一化的物质供给转变为多样化、层次化

精神关注,服务内容日趋多样化服务项目划分为两大类:“社会福利性及公益慈善性服务”既是老龄工作体系方面的保留项目,也是需要在创建中不断创新开拓的新领域新思路,与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成分相互互助、互相补充。主要的是街道、社区依托国家福利设施组织的便民互助养老服务,老年协会组织的自助互助,辖区单位的参与共驻共建的服务等形式。有偿和市场化服务是创建活动重点的方向,也是传统养的老体系中所没有的领域,包括日托照料方面、互助托养、护理陪伴方面、入户照料、代购代买方面、卫生清整等劳动有偿的服务方面。这些服务项目可以由家政服务公司有偿提供或由辖区内商业网点提供的有偿服务。所有需求信息请专业的“居家养老管理员”及时反馈分流并联系落实。

二、由服务传统救济对象转变为全体老年人,坚持“保重点、广覆盖”的政策原则,服务对象的日趋公众化,将服务视野放宽到所有老年人,将经济困难、年老的体弱的、缺少照料的家庭困难的老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按照困难的程度、一对一建档设卡确定补贴的额度,以配餐自选的方式,提供服务多样化项目,困难不困,孤独不孤;对于突然发生事故、生活确实有困难的老人实施动态式救助,使其享受雪中送炭的及时服务,确保度过难关、欢度晚年;对于其他的老年人,按照政策方面提供的和正常享有的福利性和公益性服务,在另一方面,加快培育发展老年消费品市场开发,建立健全老年服务的信息反馈平台,依照市场机制因人而异的、因需而定的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由传统家庭养老为主转变为家庭、政府、社会全方位的新型养老方式

服务模式日趋多元化在传统养老服务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创新。一方面,积极扶持机构养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了机构养老以外的4种居家养老模式:一是依托社会组织开展政府补贴入户养老服务。把最需要社会扶助的经济困难、重病失能、高龄体弱、空巢独居等困难老人列为重点服务对象,每月享受补贴服务;二是依托服务设施开展日间照料养老服务。建起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均具备文化教育、娱乐健身、龙源期刊网 http://.cn

心理疏导、餐饮服务等基本项目和理发、修脚、保健、按摩等特需项目;三是依托呼叫中心开展应急养老服务。为了更好地解除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的后顾之忧,建成养老呼叫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无忧服务。这种模式,有效发挥了养老机构的专业特长优势,并能吸纳有爱心的志愿者广泛参与,共同为周边老人,特别是失能、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照护、医疗保健、配餐就餐、心理慰藉等服务。

四、由政府全程包办转变为政府、市场、社会全面联动

促进参与主体化、多样化、养老服务社会化,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而且更需要全社会各方利益群体广泛地关注,必须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基本方针,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形成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社会化运行机制。一是发挥党政主导作用。将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纳入到地区发展规划中同步实施,纳入到重点政务目标、民心工程中同步督查落实,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和创建和谐社区建设总体的规划中。通过政策引导,逐年增加政府投入,积极争取不同群体的支持,同时确保养老专项资金用得准花得值,保证老人合法的权益,形成较为规范的、区域性的养老服务格局。二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保证养老服务的质量,推进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动和产业化运作,已嫁接改造之经验,及时组建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中心,让政府买单。在原来“委托代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手段;通过衔接下岗职工再就业,形成了一支综合素质高养老服务优秀的老管理员专职服务队伍,将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与志愿助老服务二者结合在一起;通过项目管理方式协作与商业网点联合开展收费性服务,创造一条通过社会平台履行政府职能的探索之路。三是发挥社会不同利益的群体参与热情,彻底改变由原来政府和福利机构包办养老事业的格局,采取了民办公助的方法,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实施养老服务;为老年人积极参与养老服务社会化创造良好的平台,借助老年人协会的作用,积极倡导老年人与老年人之间,互助互帮、相互支持,不断拓展老年人群体文化生活阵地,精心培育和开拓老年消费产品市场,让更多老年人逐渐转变更新旧观念旧理念,主动走出家门,融入到群体社区、居委会和社会大家庭中,让养老服务覆盖全人类。

五、结论

养老设施建设问题关系民计民生,关系千家万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聚集社会力量、吸收引进民间资本兴办养老事业。政府进一步完善兴建养老设施的投资鼓励政策、运营税费的优惠政策、服务队伍的奖励政策,通过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投资养老设施建设,兴办养老服务事业,完善服务功能,扩大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让更多的生活在社区的老年人享受日间照料养老服务的实惠。

参考文献:

篇3:宜宾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精神关注, 服务内容日趋多样化服务项目划分为两大类:“社会福利性及公益慈善性服务”既是老龄工作体系方面的保留项目, 也是需要在创建中不断创新开拓的新领域新思路, 与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成分相互互助、互相补充。主要的是街道、社区依托国家福利设施组织的便民互助养老服务, 老年协会组织的自助互助, 辖区单位的参与共驻共建的服务等形式。有偿和市场化服务是创建活动重点的方向, 也是传统养的老体系中所没有的领域, 包括日托照料方面、互助托养、护理陪伴方面、入户照料、代购代买方面、卫生清整等劳动有偿的服务方面。这些服务项目可以由家政服务公司有偿提供或由辖区内商业网点提供的有偿服务。所有需求信息请专业的“居家养老管理员”及时反馈分流并联系落实。

二、由服务传统救济对象转变为全体

老年人, 坚持“保重点、广覆盖”的政策原则, 服务对象的日趋公众化, 将服务视野放宽到所有老年人, 将经济困难、年老的体弱的、缺少照料的家庭困难的老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 按照困难的程度、一对一建档设卡确定补贴的额度, 以配餐自选的方式, 提供服务多样化项目, 困难不困, 孤独不孤;对于突然发生事故、生活确实有困难的老人实施动态式救助, 使其享受雪中送炭的及时服务, 确保度过难关、欢度晚年;对于其他的老年人, 按照政策方面提供的和正常享有的福利性和公益性服务, 在另一方面, 加快培育发展老年消费品市场开发, 建立健全老年服务的信息反馈平台, 依照市场机制因人而异的、因需而定的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由传统家庭养老为主转变为家庭、政府、社会全方位的新型养老方式

服务模式日趋多元化在传统养老服务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创新。一方面, 积极扶持机构养老, 通过政策引导, 资金支持。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现有设施, 形成了机构养老以外的4种居家养老模式:一是依托社会组织开展政府补贴入户养老服务。把最需要社会扶助的经济困难、重病失能、高龄体弱、空巢独居等困难老人列为重点服务对象, 每月享受补贴服务;二是依托服务设施开展日间照料养老服务。建起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均具备文化教育、娱乐健身、心理疏导、餐饮服务等基本项目和理发、修脚、保健、按摩等特需项目;三是依托呼叫中心开展应急养老服务。为了更好地解除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的后顾之忧, 建成养老呼叫服务中心, 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无忧服务。这种模式, 有效发挥了养老机构的专业特长优势, 并能吸纳有爱心的志愿者广泛参与, 共同为周边老人, 特别是失能、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照护、医疗保健、配餐就餐、心理慰藉等服务。

四、由政府全程包办转变为政府、市场、社会全面联动

促进参与主体化、多样化、养老服务社会化, 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 而且更需要全社会各方利益群体广泛地关注, 必须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基本方针, 广泛发动社会力量, 形成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社会化运行机制。一是发挥党政主导作用。将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纳入到地区发展规划中同步实施, 纳入到年度重点政务目标、民心工程中同步督查落实, 纳入到政府财政年度预算和创建和谐社区建设总体的规划中。通过政策引导, 逐年增加政府投入, 积极争取不同群体的支持, 同时确保养老专项资金用得准花得值, 保证老人合法的权益, 形成较为规范的、区域性的养老服务格局。二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保证养老服务的质量, 推进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动和产业化运作, 已嫁接改造之经验, 及时组建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中心, 让政府买单。在原来“委托代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手段;通过衔接下岗职工再就业, 形成了一支综合素质高养老服务优秀的老管理员专职服务队伍, 将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与志愿助老服务二者结合在一起;通过项目管理方式协作与商业网点联合开展收费性服务, 创造一条通过社会平台履行政府职能的探索之路。三是发挥社会不同利益的群体参与热情, 彻底改变由原来政府和福利机构包办养老事业的格局, 采取了民办公助的方法, 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 实施养老服务;为老年人积极参与养老服务社会化创造良好的平台, 借助老年人协会的作用, 积极倡导老年人与老年人之间, 互助互帮、相互支持, 不断拓展老年人群体文化生活阵地, 精心培育和开拓老年消费产品市场, 让更多老年人逐渐转变更新旧观念旧理念, 主动走出家门, 融入到群体社区、居委会和社会大家庭中, 让养老服务覆盖全人类。

五、结论

养老设施建设问题关系民计民生, 关系千家万户, 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 注重聚集社会力量、吸收引进民间资本兴办养老事业。政府进一步完善兴建养老设施的投资鼓励政策、运营税费的优惠政策、服务队伍的奖励政策, 通过政策支持, 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投资养老设施建设, 兴办养老服务事业, 完善服务功能, 扩大服务项目, 提高服务水平, 让更多的生活在社区的老年人享受日间照料养老服务的实惠。

参考文献

[1]王来华, 约瑟夫.施耐德.论老年人家庭照顾的类型和照顾中的家庭关——项对老年人家庭照顾的“实地调查”[J].社会学研究, 2000 (4) :34-36.

篇4:宜宾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一、老龄化基本情况

按照发展中国家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油田老龄化形势呈现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进入老龄化社会早,据有关统计数字反映,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油田就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二是老龄化程度高,截止2014年6月底,离退休职工及家属有15247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达8611人,约占油田总人口的14%;70岁以上老年人3544人;80岁以上老年人802人。三是老龄化趋势逾加明显,油田老龄人口每年以1.6%的速度递增,据此态势,2020年,油田老龄人口达1.9万,占30%,达到重度老龄化社会。四是养老服务压力大。随着老龄化不断加深,高龄化快速发展,“空巢”和“失能老人”越来越多,“未富先老”问题日显突出,养老服务社会化需求日趋势强烈,如何在“未富先老”的社会形势中发展矿区养老服务业,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工作,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油田党委、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油田离退休管理部门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关于加快推进矿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和《青海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精神,积极探索矿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完善“政策引导、属地为主、区域化辐射、差异化服务”的养老服务机制,逐步探索建立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9073”矿区养老服务模式(即:离退休老人90%实现居家养老,7%享受社区养老,3%进入各类养老服务机构)。

(一)青海油田养老服务工作状况。随着加大对养老服务业建设的投入,油田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有所增强,基地后勤保障能力大幅度提高,完善了12个居委会、健全配套了5个社区医疗点、改造维修了4个离退休管理站、1个老年大学。油田82%的老同志生活在各离退休基地。

(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状况。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油田采取多种途径,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整合各离退休基地各类可用服务资源。

1、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在抓好各离退休基地建设的同时,都成立了离退休管理站,新(改)建具有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场所。

2、注重加强组织队伍建设。一是抓好专职人员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全面提升队伍综合素质。二是注重发挥“爱心互助小组”的主力军作用。目前,138个离退休“爱心互助小组”对基地离退休人员分区、分片、分楼专人管理。三是积极探索推行“以老助老”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3、积极推进“一键通”呼叫系统的建设。油田相关部门已着手探索“一键通”呼叫系统的建设工作。目前,“一键通”项目实施的建设意见已完成。

(三)社区养老运行情况。近几年来,油田为进一步完善社区养老,累计投资2500多万元,设置有室内、室外各种适应老年人读书、阅览、娱乐、活动及小病就诊的场所。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油田党政组织的关心下,油田养老服务事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无论是从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还是从养老服务的形式、水平都与油田养老服务需求,和中央、省老龄委的目标要求有一定差距。

(一)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滞后。虽然近几年油田在养老服务方面加大了投入,但在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上滞后,目前还没有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院、敬老院这样的机构。

(二)政策扶持不到位。养老服务业投入大、收益低、投资回收期长、经营风险高。尽管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但太多投资意向者仍然呈现试探、观望状况,实际投入的不多。

(三)居家养老服务机制不健全。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家政服务、日间照料、精神慰籍等养老服务的项目短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家庭亟需的家政服务人员不能满足需求。

(四)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缺乏。油田目前没有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其次,护理员不足,专业护理人员难招。

四、相关建议与对策

(一)健全和完善养老服务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养老事业中的主导作用。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养老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要依托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老龄委),强化对油田养老服务行业的管理和指导,逐步形成以公办养老服务机构为示范。

(二)加强制度建设,确保规范运营。积极组织研究国家、地方有关养老政策,结合油田实际,制定和完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的相关标准。

(三)加大养老服务资金投入力度。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投入为辅,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慈善机构对老年人事业的支持。

(四)加强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着力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服务人员专业化。包括养老服务知识的专业化与养老服务职业的专业化;二是不断加强养老志愿者队伍建设。三是设立养老服务业水平监察机制。建立规范透明的监管程序,专业化、标准化的监管体系。

(五)营造尊老、爱老、助老氛围

篇5:宜宾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开展情况

泸水县2014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支持下,泸水县民政局领导高度重视,齐心协力完成工作任务,现将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泸水县2013年至2014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项目,省厅总下达7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有泸水县鲁掌镇下寨村、鲁掌镇鲁祖村、洛本卓乡俄嘎村、洛本卓乡、大兴地镇卯照村、称杆乡称杆村、洛本卓乡子竹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下达总资金294万元;1个泸水县祥和日间照料中心,项目下达资金18万元;1个洛本卓乡金满村老年人活动中心,项目下达资金20万元;总下达项目建设资金332万元。

二、项目建设开展情况

(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一是2013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目前已基本完成。2013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有鲁掌镇下寨村、洛本卓乡俄嘎村、洛本卓乡、大兴地镇卯照村4个,目前已经完成的有鲁掌镇下寨村、洛本卓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在做收尾工作,计划在10月底全部完成。二是2014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目前正在实施。2014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有鲁掌镇鲁祖村、称杆乡称杆村、洛本卓乡子竹村3个,目前该项目已经全部前期工作,并且正在施工中,计划2015年底2月初完成。

(二)泸水县祥和日间照料中心,目前该项目正在实施中,由于该项目是民办公助,建设正在办理相关手续,目前该项目资金没有拨付给施工方。

(三)洛本卓乡金满村老年人活动中心,该项目已投入资金10万元,计划10月初全部完成。

三、主要做法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成立工作组。为确保泸水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顺利开展,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以局长为组长,分管项目副局长为副组长,成员有社会事务股、财务室、老龄办、办公室相关人员,办公室设在社会事务股,负责具体日常工作。同时,认真落实责任制,明确目标责任,实行项目责任制。建设项目落实责任人,签订责任书。

二是明确责任主体,确保项目开展。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了局班子会议,认真研究项目实施方案,初步讨论项目建设的规模、地点、及建设主体,通过讨论鲁掌镇鲁祖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由鲁掌镇人民政府负责实施,民政局负责监督及图纸审核;称杆乡称杆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洛本卓乡子竹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由泸水县民政局负责实施。三是实地考察,设计好项目。局领导班子对鲁掌镇鲁祖村,称杆乡称杆村,洛本卓乡子竹村的土地资源及地形地貌进行实地考察,合理利用地形,设计好图纸,节约资源,高效利用。对项目的道路及管网系统进行合理的布局,科学的管理。充分考虑防灾系统和安全系统,针对此项目的重要性、严肃性与项目的特性科学布局。局领导班子还对项目的经费进行严格预算,把前期工作费、土地清查费、项目勘测费、工程监理费、工程施工费、竣工管理费及各项费用都进行了详细的预算。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配套资金不足滞后了项目的建设。历年来,国家和省级投资建设的项目都要求县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但由于我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可用财力十分有限,要按上级要求全额配套几乎不可能,地方配套资金无法落实,导致项目建设“贫血”,影响工程总体进度,使重点项目不能发挥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是国家补助标准偏低。我县所在的地区沟谷纵横、山高坡陡、施工工程量大、难度大、投资造价高。向上级申报项目时,只能按规定的标准进行申报,上级部门只按每平方米105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

三是项目前期准备及手续办理成本较高。项目前期工作中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设计图纸、审图、预算、地勘、监理和用地等手续的办理办理成本较高,导致项目建设中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预算超结算的“三超”现象时有发生。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加大工作进度,做好施工图纸设计和预算; 二是签订好施工合同,尽快开工建设;

三是监督好工程,使项目建设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争取尽量完工,投入使用。

四是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完成配套建设项目。

泸水县民政局项目办

篇6:宜宾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与老年人口规模的日益扩大,全社会对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问题更为关注。各地开始对养老福利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应运而生。“老有所养”成为十七大报告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内容之一。我街道根据港民[2006]36号文件《关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操作方案》,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积极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取得了“三定”(表现出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一定的好评,反映出了一定的问题)收获。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 交流 服务

前 言

“居家养老”是指由民政部门牵头,通过街道安排社区内的大龄下岗女职工以家庭养护员的身份实现再就业,进入生活有困难的孤老家庭,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以“家庭养老院”的形式帮助老人度过健康安乐的晚年生活。“居家养老”由大连市首创,是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它最大的特点是解决了目前社会养老机构不足的困难,将大龄下岗女职工和缺乏生活照顾、需要居家看护的孤老这两个困难群体的需要相结合,调动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出资建立家庭养老院,成为老人、养护员、政府和多方受益的良好模式。我街道自2006年以来,加强工作,仿效学习,基本形成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方法体系,成为今后深化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有力依据。同时,我们就发现,要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落实到实处,保持社区居家养老工作顺利健康发展,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探讨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中的交流与服务。

一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回顾

黄石港街道地处黄石港区北段,东临长江,南至青山湖1号湖与4号湖;西到老虎头;北与鄂州接壤,面积约13.4平方公里,居民19969户,人口63825人。街道现有60周岁以上老人6310人,占街道总人口10.1%,另外,“空巢”老人、困难老人、低保老人、残疾老人约503人。人口老龄化日趋加剧,银色浪潮来势迅猛,养老压力越来越大。

1、提供家政生活服务。主要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问题。根据老人需求设立“五洗”(洗头、洗脚、洗澡、洗衣、洗被)、打扫卫生、做饭等“保姆式”服务项目。

2、提供安全保障服务。主要解决老年人在社会治安方面的担忧,尽可能地为老人提供生活中各方面的安全保障。

3、提供精神慰籍服务。主要解决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需求,提供各种问候式的服务。安排专门居家养老护理员每天上门问候与交流,与老人聊天解闷儿。为独居、空巢、困难老人担任帮扶信息员,把老人的困难情况和救助要求及时反映给街道养老服务站。

二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社会反响

空巢即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当中特别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转变当中产生的一种客观必然的现象。按比例数据,城市空巢老人49.7%,国外有的已高达80%,甚至更高。从趋势讲,这是必然。像过去那种多子女家庭来共同照顾老人是不可能的。因此随着老人年龄增长,身体功能退化,需要人照顾而身边无人照顾,这就体现了社区居民养老服务的意义所在。身边无子女或者子女照顾不过来,从这个角度,社区对老人、对家庭成员的支援就显得尤为重要。发展居家养老是对这一现象所作出的一个正确选择。

在走访的我街道的一些居家养老老人中,他们大都对现在党和政府采取的这一“便民、利民、惠民”的好政策深表赞赏和感激,称颂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情,让他们有吃、有住,有了温饱,不再受寒挨饿。每逢春节或是佳节,这些老人都会送上表达自己心声的祝福或是感谢信,并且对我们护理员的护理工作也是拍手赞好,认为她们就是自己的“好女儿”。

三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由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尚处于“雏形”,相关制度和体系还不够完善,所以在现有状况下,居家养老服务还存在一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居住条件差。从走访的情况来看,我们的老人大都住着棚户式的房子,面积一般在30—40平方米,室内都没有降温和取暖设备,甚者连照明设备都没有。当然也存在自有房,但多半为政府出资(30元/月到80元/月不等),自己觅房。随着旧房改造工程的开展,一些老人犯起了“愁”(居住于沿江社区的老人),不愿搬迁,因为对于在这里有居住了几十年感情,住久了,路熟了,感情也深了。

2、时间标准难。对于有些脾气古怪的老人来说,作为护理员,不能去早也不能去晚。所以服务“准时”成了护理员一个头痛的问题。

3、用水“如油”。城市生活用水不是免费的。而对于这些老人来说,自有的那些“勤俭节约”的优良习惯,反而成了护理员工作的一大难题,因为担心在为他们洗衣、洗被时会浪费“贵如油”的水,所以护理员只好将衣被带回自己家中清洗。

4、印章“如宝”。护理员每日工作都要有“凭证”——服务对象的印章。但是对于这些老人来说,他们视印章为宝,不会随意拿出,只按手印,或是保管很“精心”(这里指“防诈”)。这样以来,导致印章易丢失或是给街道养老服务站的监管工作带来不便。

四 街道为顺利进行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倾向

1、有效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室,聘用一位有医务资格的专业人员,最大限度地为社区老人提供医疗保障。还可以社区卫生室为平台,提供帮助老年人测量血压、健康咨询等服务,并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走访检查,联系街道卫生站对行动不便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2、开设社区志愿者服务日,为老人免费服务。社区每月应开展一次志愿者服务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服务项目要贴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如理发、裁剪、测血压、修锁、磨剪等项

目。

3、开展各类活动,丰富老人生活。社区应组织开展大型为民服务活动,如为老年人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提高老人对健康的认识,从而有效的、合理的自我保护。同时,还可以培养不

同老人各自的兴趣爱好,如听广播、听收音机、唱歌等,让老人不会再“听寂寞在唱歌”。

4、以贴心服务为落脚点,推出居家养老“四个一”行动,为老人提供精神食粮。在老年人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立一个“老年人康复室”;社区不定期的举行一次“独居老人联谊会”;为高龄独居老人安装一个“爱心门铃”;进一步开展一对一牵手结对活动(即社区主任和工作者与困难老人接队、低保人员与老人结对、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结对、单位与困难老人结对的形式)。

社区居家养老在实施中还存在几个方面需要探索:

(1)社会化养老能否出台一个规范化实施方案,政府是社会化养老的支撑力量。推动建立以市场为主导,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的社会化养老体系。

(2)政府能否出台一些社会化居家养老的优惠政策,帮助、支持护理员做好这项服务。

(3)社会化居家养老这项工作必须专人专职管理。

(4)“居家养老”虽然是在家养老,可实际上需要庞大的社会资源支持,需要各方面的支持配合,包括家庭子女的参与才能落实完成这项工作。

(5)“居家养老”的对象应当普及化、广泛化,不仅包括“三无人员”、低保对象,还应囊括所有60周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困难老人。

(6)“居家养老”服务应重在“攻心”,加强交流,为老人解除心理障碍。

结束语

总之,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让更多的老年人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篇7: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民进安徽省委

一、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迫切性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依照联合国标准,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我省1999年60岁以上人口为10.96%,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之一。据专家预测,2020年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097.1万,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5.1%,届时将进入老龄社会。我省人口老龄化的推进速度始终保持在全国前十位。应对人口老龄化严峻挑战、破解日趋尖锐的养老难题已经成为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事关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事关经济的可持续和科学发展,事关传统美德的弘扬、社会事业的文明进步和千万家庭的和谐稳定。

目前,养老仍然是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二种模式。其中,居家养老作为社会传统的基础模式,因其经济性(切合国家、社会和家庭的经济承载力)、传统性(切合传统风俗、老年人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等优势,承担着90%以上老龄人口的养老重任。但是随着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家庭变化,社会转型带来的人口流动加速,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核心化、空巢化,再加上社会竞争和压力增大,传统的完全由家庭包揽的居家养老模式面临着难以承受之重。在此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种充分依托社区,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和力量,既保留传统居家养老的优势特征,同时又能为居家老人提供全方位社会服务功能的新型养老模式应运而生。试点实践表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有限,机构养老成本高企,社会养老资源和力量不足、居家养老难以为继的条件下,这种模式是解决庞大的老年人口“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最现实、最有效的模式,也势必成为政府和社会“十二五”期间努力探索、积极实践和不断完善的重点任务。

二、我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我省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从2010年开始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在试点社区设立服务机构,健全服务档案,建立应急 “爱心一键通”,同时在整合和聚集家庭、社区、志愿者、医疗等社会资源和力量,构建老人生活、家政、文娱及突发事件应急等服务网络方面,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但从全省来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工作极不平衡,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认识、物质基础、制度保障等与老龄化社会的现实急需不相适应,较为突出的问题是:

一是政府主导力度不够,投入不足。现阶段的养老事业主要遵循“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予相结合”、“政府购买与个人购买相结合的原则”推动,政府的重视程度、政策主导和投入引导十分重要。调研中,较为普遍的反映是推动养老事业的相关政策条块分割,民政部门作为分管部门限于权责,协调和统筹乏力,政策落实和监管缺位,使有限的资源和财力难以发挥最大效用。反映最多的问题是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现行政策的原则性、倡导性规定多,操作性约束性规定少,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匮乏,相关的优惠和扶持政策吸引力不强。目前政府限于财力,主要通过购买的“无偿服务”和“低偿服务”运作,其服务对象为城镇“三无”老人、70岁以上享受城市“低保”身边无子女照顾的老人。在安庆调研中发现,一般一个社区能享受服务的不到10位老人,无偿服务对象每人每月享受20小时的上门服务,低偿服务对象每人每月享受10小时的上门服务,服务费用由政府按每小时8元的标准负担。可见,门槛设置过高,覆盖面过窄,服务标准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有限的服务难以满足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更谈不上面向全体老人提供全方位、社会化的服务。

二是设施网络建设滞后,人员匮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缺 2 乏是较为普遍的问题,绝大部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空挂牌,没专门的场所,极少数社区设立了专门的日间照料室,室内设施也十分简陋。服务人员数量不足与素质不高并存,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较高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限于财力、人力和设施,多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对象覆盖面小,服务方式主要依靠政府购买服务,服务流程普遍缺乏约束和规范,相关的法规和机制(评估考核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家庭、社区、医院、消防、派出所等社会协作联动网络和机制)的建设更是严重滞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任重道远。

三、推进我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两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加大政府主导力度。养老工作是一项公益型、福利性事业,政府应从战略的高度,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主导和推动作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综合性的社会工程,政策制定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多个领域,政策执行涉及财政、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土地、水电、公安等多部门。建议改变单纯由民政系统来负责养老的工作格局,立足面向全体老人和养老事业的长远发展,积极探索和尽快建立多部门联动协作组织和机制,有效组织政府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予有关法规、政策的调研、论证、制定和颁布施行,协调、整合和盘活医疗、民政、文化、养老机构等各类服务资源,逐步建构起层次明晰、职权明确、资源互通、信息共享、协作联动的联动协作体系和社会化的居家服务网络。

(二)增加投入,逐步形成多元化发展机制。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很大程度上仍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的投入、推动和政策引导是主要推动力。建议把养老事业列入政府政绩考核范围,按公共财政的框架将养老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财政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和执行力度,健全奖、补和激励机制,吸引和鼓励社会企业和爱心人士积极参予养老事业,大力推行和完善“义工”制度,大力扶持 3 和培育老人自助互助组织、民间组织、志愿者服务队伍。从长远发展来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必须也只能走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予的发展之路。即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规划、评估、监管、协调整合资源、政策引导和扶持方面,在政府有效的引导和调控下,培育和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市场,并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为主要推动力,逐步推进供需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社区居家养老市场供需两缺,建议政府以社区为依托,以建立示范性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重点,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完善和切实落实优惠和激励政策,吸引社会资源和资本进入,培育和壮大社区居家养老供需市场,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建立起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实体管理、社会参与、社会化服务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多元化然发展机制。

篇8: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1. 研究背景

人口老龄化在全球背景下已然成为事实。自1999年我国进入“老年型”社会以后, 老龄化比重程度不断增长。据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在2009年年底, 老年人占总人口12.5%。近几年,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 到2013年末老年人口达到2.02亿, 老龄化水平达到14.8%。预计到2050年,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4.37亿。占总人口的1/3左右。不仅如此,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基数大。而且, 农村老龄人口比例比城市严重。

2. 研究意义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体系的实用性带来冲击, 也对社会保障可持续性提出挑战。农村居家养老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既有别与传统养老模式, 又是对养老保障制度的补充, 也能适应快速老龄化步伐, 也对抑制空巢率的不断攀升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为探索更加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二、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界定

1. 人口老龄化

有关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结果。由联合国出版的《人口学词典》, 给出的定义是指在一个国家内, 60岁以上人口与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达到或者超过10%, 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7%时, 既被称为“老年型”国家, 也就会进入“老龄社会”;我国1986年出版的《人口学辞典》, 以动态化的角度给出的定义是:“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日益提高的现象, 尤指已达年老状态的人口中老年人比重继续提高的过程。”

2. 机构养老及家庭养老

机构养老指依靠专门的养老机构, 负责老年人基本生活照料的一种养老模式。是常见的以当地政府主导的模式。但是, 这种养老模式存在着很多弊端。首先是机构建设成本较高;其次是很少考虑到老年人的切身感受, 可能会产生反感或抵触心理。

家庭养老指的是家庭提供养老资源。在农村家庭中, 不论是中国传统观念上的“百善孝为先”, 还是从道德角度来看, “养儿防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自由化, 出现了大量农村留守老人, 农村老年人生活无人照料。因此, 这种传统意义的家庭养老方式也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作用不断弱化。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居家养老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一次重大发展和进步, 对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新农保也有其自身的不足。首先, 新农保是一项新的保障制度, 制度设置还不够完善。其次, 制度实施时间短, 还没达到全面覆盖。最后, 新农保具有限制条件, 60周岁老年人领取养老金的前提是家人参保。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依托村委会的资源在行政村的范围内实施, 主要依靠个人及家庭出资、政府补助相结合的方式, 聘请专业服务人员提供上门服务。服务的内容包括:基本照顾、康复处理, 同时为孤独寂寞的老人提供精神慰籍。当然专门的养老机构也要发挥作用, 以提供综合的集中照料。

三、建设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1. 应对人口老龄化之必须

不论是发达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 人口老龄化已经不再鲜见。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已经迈入了老龄化的行列。同时, 老龄化也不仅是城市, 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也十分严重, 城镇化速度的加剧, 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向城市转移, 使得人口老龄化呈现城乡倒置现象越发凸显, 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加深。另外, 我国老龄化速度要远快于西方国家, 老年人口比重从7%升至14%瑞典用了85年, 法国115年, 日本用了26年, 假如以我国现有老龄化的速度, 老年人比重从7%上升至14%只需要27年。因此, 加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之必须。

2. 弥补养老服务缺口

当前农村的各种养老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不足, 难以适用农村的实际情况, 需要新养老模式的出现, 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就是这一顺应时代需要的产物。在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上, 目前我国养老保障覆盖面相对较小, 服务项目偏少。此外, 对养老服务的指导规划缺乏科学性, 各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总体布局还有待完善, 既存在“一床难求”, 也存在“床位闲置”现象。为弥补这一缺口, 必须建设农村居家养老体系。

3. 减轻家庭负担、分散社会压力

面对巨大的空巢老人绝对数, 养老依靠政府和家庭的努力解决难取成效。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压力逐渐加重。努力推进老年人服务事业, 有效应对国家老龄化这一民生问题, 是广大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是政府、社会广泛关注的。面对极大地压力, 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 必须将家庭、政府及社会三者有机结合, 在情感和精神慰藉方面依靠家庭所特有的优势, 同时有效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有充分的理由成为主要的养老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汪柏根.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若干问题研究-基于安徽省怀宁县的实证分析[D].首都经贸大学, 2011.

篇9: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建设新探索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报告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的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预计到2030年,比例将达 到30%。

江苏作为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截止到2014年底,江苏全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579.23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0.57%。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241.89万,占全省老年人口的15.3%。并且,到2014年底,江苏全省已建成1.5万多个普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及2241家养老机构,拥有养老床位53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3.5张。

面对着疾步而来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仅仅依靠政府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依靠市场的力量,发挥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产业化的运营,满足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分析,中国人养老仍然要依靠“9064模式”,即90%靠日间社区服务分散居家养老,6%靠宜居社区集中居家养老,4%靠入住养老机构养老。

因此,面对养老出现的巨大缺口,破解难题应首选居家养老。除了从源头上把握老人需求之外,居家养老更要从体系上进行标准化服务建设,用产业化的发展策略助推老龄事业的发展。

娱乐养老专注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体系建设

1、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的艰难之处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大多是小规模经营,资金实力有限,企业的管理也比较粗放,不仅营销手段不足,服务队伍的职业素养也不高,多数居家养老服务企业都缺乏在养老服务市场竞争的能力,它们既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也很难持续吸引到社会资本进入,这就导致养老服务业难以进入到一个良性的、有活力的循环体中,相当部分的企业处于盈亏临界点。这对于一个走在产业化探索路上的行业来说,显然不是一件简单的 事情。

作为娱乐养老生活方式的创始人,十几年来,侯国新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通过服务或产品来实现盈利,实现产业化,让“娱乐养老”真正生存下来。因为他明白,只有通过市场规模化运作,才能让居家养老服务得到规模化推广,也只有大范围地推广,才能实现“让每个老人都能在社区优雅地老去”的愿望。如今,娱乐养老生活馆在全国各地社区生根发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娱乐养老坚持走在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探索的道路上,并已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一套相对合理的标准化体系。

2、娱乐养老服务产业化体系的基本要素

(1)立足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连锁品牌

“娱乐养老”为了能和老人们有一个更好的互动,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美好晚年生活模式,通过与社区合作成立“娱乐养老生活馆”,为社区老人提供集聚会、娱乐、理疗、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获得了老人的一致好评。娱乐养老生活馆立足社区,逐渐优化店铺内功能区布局,旨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社区老人的身体调理及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并已形成标准化操作模板,在全国复制,从而使得“娱乐养老”品牌价值在居家养老服务领域有所提升。

(2)立足老人精神文化需求,开放老人文化艺术中心和社区影院

除了通过社区娱乐养老生活馆为老人提供稳定的活动场所之外,娱乐养老生活馆还成立老人文化艺术中心,为老人24小时如何度过制定了一系列的课程,例如:周一是书法和绘画班,周二是音乐和琴艺班,周三是全国娱乐养老会员欢乐Party活动和会员集体生日会,周四是营养健康课程和中医课程……形成了以老人为中心的居家养老服务产业链,通过文化教育帮助娱乐养老实现老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014年7月,江苏省广电批准娱乐养老研究中心成立社区数字电影院线———苏漫社区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在此背景下,娱乐养老将每周五定为“全国娱乐养老电影日”。每到周五,全国娱乐养老生活馆都会组织老人看电影,养成老人固定时间看电影、固定时间聚会的习惯。

(3)倡导老人互助,推动互助志愿者组织 建设

娱乐养老研究中心十年来一直致力于老人生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娱乐养老生活方式创始人侯国新发现,老人本身就是个服务对象,那为何不能将这部分老人作为可以运用的人力资源?用低龄的老人去服务高龄老人,健康老人去服务不健康的老人,通过老人相互帮扶,一方面可以合理利用老人资源,充分调动老人积极性,让老人回归社会工作的角色;另一方面,老人之间的帮扶可以有效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这对老人的家庭和社会都是有益的。因此,2011年10月,娱乐养老互助志愿者组织在南京率先成立。通过组建娱乐养老互助志愿者组织,让老人们回到组织中去,找回归属感并让老人互帮互助,促进老人自我管理,最终实现老人自治。

(4)倡导科学生活,在社区建立慢病养护中心并为老人建电子病历

人到老年会出现很多慢性疾病,追根溯源,主要原因是对老人平时的健康状况不了解,无法做到及时把控。娱乐养老通过信息化手段为每位老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及时更新登记身体状况、兴趣爱好、参加活动频率等个人基本情况。同时信息化电子档案可以保证档案的完整性,方便查阅,及时规避潜在隐患,避免老人突然离世的现象。

不仅如此,娱乐养老还将通过与社区合作,在社区建立慢病养护中心,帮助居住在家的老年人解决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特别是在医疗卫生和紧急救援等方面的需求。

娱乐养老产业化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娱乐养老生活方式创始人侯国新希望,政府、企业和家庭这三个养老产业中的主体都能够各司其职,家庭更关注老人,企业提供更完善的产品和服务,政府进行引导,在承担好托底保障的同时,推进适度普惠政策,发展好公共基础设施,增加对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资金扶持力度,完善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体系的政策制度。娱乐养老服务产业化模式探索,也在多年的实践中略见成效。

nlc202309051112

1、娱乐养老让千万老人受益,品牌红利凸显

娱乐养老通过立足社区,用“四建”(建店、建团、建班、建档)标准化服务体系与产业化体系,依靠专业的服务和管理,建立娱乐养老生活馆,形成了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

截止到2014年底,娱乐养老已经与全国328个地区合作,建立了近千家娱乐养老生活馆。

娱乐养老生活馆为老人提供各项精神文化活动,在源头上把握老人需求,更从体系上进行标准化服务建设。通过“走走”来组织旅游俱乐部,让旅游带来利润;通过“调调”开设银发餐桌和相关理疗服务,创造服务利润。此外,娱乐养老在社区服务中,还开设专门面向老人的健康食品和保健品,创造可持续的产品利润。同时通过智能化平台为老人提供针对性的服务,获取管理利润。因此,形成以老人为中心的居家养老服务产业链,凸显品牌红利,是娱乐养老实现产业化运作、规模化发展的重要落脚点。

2、老年精神文化建设已逐渐形成规模效应,深受老人喜爱

娱乐养老要想走产业化的模式,核心是产业化的元素可以形成复制,并且本质上具备盈利能力。2014年娱乐养老率先获批全国电影院“社区院线”的许可证,可以跟全国同步放映,让老人只需花五元至十元就可以在社区看到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电影。

目前,全国近400家娱乐养老生活馆已经配备了电影院———苏漫社区院线,其他地区的娱乐养老生活馆也在积极筹划配备,全国娱乐养老生活馆固定每周五为娱乐养老会员电影日,在这一天全国的娱乐养老会员统一看电影,已有近30万老人参与其中。

同时娱乐养老生活馆内还建立社区文化艺术中心,通过老年书画班、剪纸班这些文化教育,可以获得教育利润。老人晚年空闲时间多,对其进行一些文化教育,能够让老人优雅地生活,而且娱乐养老产业化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进去。

3、百万老人结伴互助,发挥余热,家庭受益,社会受益

娱乐养老率先提出老人也是人力资源,通过老人互相结队解决了在整个的服务过程中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同时,充分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让老人去管理老人,还有助于减少娱乐养老产业化体系中管理运营成本。

娱乐养老互助志愿者结伴播撒余热,温暖每个家庭,娱乐养老互助志愿者组织也是践行社会公益的落脚点。截止到2014年底,娱乐养老互助志愿者数量已达到13万,娱乐养老互助小组增加到4900个。

4、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融合,提供更系统的健康管理服务,潜力无限

娱乐养老研究中心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与养老产业的关联度,通过呼叫平台对老人进行综合服务;开发及推广服务老人的可佩戴的智能化移动终端,不断以智能化、专业化的技术产品与贴心服务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建立电子病历档案管理,有效实现养老信息的多级、动态、实时管理。目前,娱乐养老研究中心已拿到社区慢病养护中心的许可证,未来5年内,将在全国社区建立社区慢病养护中心,并结合信息化手段,让社区老人在家门口享受到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服务。

从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的探索到初见成效,娱乐养老一直坚持走在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这条道路上。行动是实现想法的最好途径,娱乐养老服务产业化体系是建立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满足了老人的一些基本需求,并已得到千万老人的认可,这些经验也必将在一定程度上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像娱乐养老这样的社会力量注入,受惠的必将还是我们的亿万老人。

篇10:优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崔秀朋

摘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正在推行的一些养老服务体系概念定位,需要用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定位来加以完善。

关键词:养老服务

体系建设

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社会养老需求的急剧增长,迫切要求中国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宏观战略、框架功能、基本政策、标准规范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探索新时期养老服务事业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办法,构建一个与中国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2008年底,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全国老龄办联合启动了全国基本养老服务体委建设规划制订工作,并于2009年先期选择确定了江苏、黑龙江、湖北、重庆和甘肃等五省市实施项目启动的试点工作。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成立了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这一系列行动表明,国家应对老龄化发展严峻形势的战略性举措: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终于被纳入到国家层面并正式进入启动实施阶段;同时也表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重心和方向。面对这一大好机遇和重大任务,有必要从新的实践经验基础出发,用完整的理念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新进行理论定位。

一、养老服务体系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从现有掌握的资料看,笔者认为,最早提出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这一概念的当属2004年第8期《探索与争鸣》中王石泉的《应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文中有如下内容:养老保障除了基本的经济保障制度外,还需要一个支撑这个制度顺利运行的完备的服务体系。这个服务体系贯穿于养老保障制度的始终,包括设计养老金缴付、支出、投资运营以及发放领取等环节的养老金服务;在养老保障制度下维护老年人各种合法权益的法律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的医疗保险、健康咨询、健康检查、疾病诊治以及医疗护理等内容的医疗保健服务;为居家养老者及机构养老者日常生活涉及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方面需要的照顾和护理服务;涉及到老年人心理和精神健康的心理服务;日常消费服务;包含文化学习、文艺活动、体育活动以及老年社会价值观念的培养等内容的老年文化服务;以及帮助老年人完成自我实现的价值服务等。这些服务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养老保障制度的衍生物,是养老保障制度顺利贯彻落实的润滑剂和链接物。有了服务体系,制度才能得到坚决、完全和高质量的落实,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政策效应。但目前,我们只谈制度建设,而忽视服务体系的建设。我们应该把服务体系纳入制度之中,作为制度的一部分。全国老年保障管理机构要加快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社会兴办养老保障服务,实行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和多元化,使服务体系和保障制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王石泉《应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8期)。

也就是从2004年开始,各级老龄事业工作部门开始关注和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各级层面相继出台了一些加快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如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06年下发了《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通知》(浙政办发[2006]84号),提出要“进一步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总体的思路普遍是,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各种养老服务机构协调发展、多种养老方式相互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几年来建立和实施的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标志着我国着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的思路基本确立,并在条件较好的局部地区形成了较快的发展态势和适度普惠型的养老服务格局。

但是,由于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为老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以及随之呈现的体制机制不顺、政策扶持乏力、定性定位缺失、服务规范缺少、制度监管缺位、发展极不平衡等问题日益凸显,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努力,多数地区都仍处在起步探索阶段。而且,从 这几年的实践成效来看,目前正在推行的一系列养老服务体系概念和政策措施等内容及其形式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的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服务事业的加快发展。

二、当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一)各类层面、各种服务的定位不准

从功能上来看,我国要建设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概括起来,就是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和机构养老等各类层面、各种服务方式功能相互补充。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地方往往停留在偏面或是表面的理解上。如对居家养老概念的理解上出现了一些偏差。以社区为依托,大力拓展居家养老服务在当前已被民政部门确定为未来几年的工作重点。于是,一提推进养老服务,就必然首推居家养老,言必称居家养老,在居家养老服务上下大本、化大力,把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成类同于养老机构,导致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各自功能混淆不清,孰重孰轻各自定位不准。

(二)各级责任部门职责不明

养老服务究竟该由谁来统管至今未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而一些为老服务的资源又都分散于民政、体育、卫生、文化教育及企业等各个部门,资源分散,各自为政,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和利用。如,居家养老服务概念的提出,在最初应该是为了应对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形势,暂时缓和养老机构严重不足的现状提出的一时权宜之策。但随着各地无穷的创造,居家养老服务的作用已经超出了探索者们原先的想象。而问题也随之而来。特别是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由于原先没有确定哪个部门应有这样的一个职责范围,造成了对这同一个事项多头管理,责任不清,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到底应由老龄办还是民政部门来主抓或是负责这项工作,成为一个长期争论的首要问题”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

(三)目前所能提供的养老服务层次不高

长期以来,无论是老龄工作部门还是民政部门,各地在探索养老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推出了不少新举措。但从目前的情形来看,这些举措随意性大、标准高低不

一、内容形式也杂乱无章,导致所能 提供的服务层次无法提升。如,一些地方在优化服务上过于注重表象,注重于站点的门面形象而忽视实质性的服务内容和质量,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思考老人们最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服务层次较低。已经开展了几年的居家养老服务,至今大多地方也还是停留在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上,服务单一,且覆盖面窄。一些地方在养老服务政策的制定上,朝令夕改,使人感觉政策执行缺乏稳定性、连续性。一些地方在政策的执行上缺乏力度,即使有了优惠政策也是空文一张,行之无效。

(四)养老服务业良莠不齐、监管评估机制不全

就整个养老服务业而言,在我国长期处于边缘行业。无论是养老机构还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良莠不齐,其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程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很多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大多只在扶持、推动上做文章,忽略了必要的规范和监管评估机制。一些扶持的政策措施也或是仅仅停留在普惠制上,或是措施从一开始就缺乏吸引力,无法调动加强管理、深化服务、优化服务的积极性。就养老服务提供者而言,提供合格优质的服务与得过且过、管理混乱、老人们得不到应有的服务待遇并无本质区别,无形之中也减少了违法违规的机会成本,不利于构建“公平对待、级别管理、奖罚分明、良性循环”立体式的养老服务网络。

三、以完整的理念引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面对已经出现的误区,为保证养老体系建设能够实现科学合理,民政部、国家发改委和老龄委联合启动的五省市试点工作,其目的就是要用全新的实践经验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除此之外,笔者以为,首要的还应该用完整的理念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新进行理论定位和体系完善。

政府的职责之一就是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创造充分且必要的外部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提供良好的公共养老服务体系是政府应尽的职责。

一般说来,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全体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 基本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并包含了一个因解决公共产品供需矛盾而引发的一系列政府或社会活动的过程,即公共服务过程。

据此类推,养老服务服务体系理论上的概念定位应该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养老服务产品为主要任务、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老有所养,保障老年人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和生命质量为基本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并包含了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政府或社会活动的过程。

当前我国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体制创新。体现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也同样需要考虑这三方面的特征。

(一)政府主导

由于政府的公共性质,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公共服务。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最主要的提供者。从公共服务过程来看,无论从目标设定到组织设计再到公共服务的机理运作,还是最终输出公共产品到收集社会反馈再到修正输入,政府始终是其中的主导者,换言之,政府是公共服务制度的设计者、实施者与维护者。公共服务体系全面不全面、完整不完整,归根结底取决于政府意愿与政府能力。所以,要建立完备的养老服务体系,政府是责无旁贷的核心。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比国家其他公共服务建设方面,起步晚,基础差,而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又似乎是突如其来,应对准备不足,所以从思想认识、政策安排、资金投入、人才培训等方面,政府更应起到积极的主导支撑和保障作用。

(二)社会参与

政府主导并非政府就是直接的承办者,政府也不是唯一的公共服务供给者。社会公众是公共服务的直接消费者,因而在公共服务的需求等方面最有发言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社会公众、政府以及其他各种公共服务供给者之间互动的过程。社会公众的合法性支持与资源性支持是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所不可或缺的,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也要加人到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当中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同样是一个社会公众、政府以及其他各种公共服务供给者之间互动的过程。不断扩大社会养老,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是今后解决养老问题的一个必然趋势。因此,要大力构造社会广泛参与机制,积极培育为老年人服务的各种社会组织和养老机构,按照“社会事业社会办”、“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要求,大力推进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多元化。鼓励和引导国家、集体、民营、个人等多种所有制的投入到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注重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外资发展养老事业,兴办不同经济成分和不同服务层次的养老服务经济实体,形成能满足各类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的养老服务新格局。

(三)体制创新

体制创新是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所不能缺少的一环。体制创新首先表现在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以及由此造成公共产品的生产市场化、效益化与社会化。在优化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上,首要的是要加快建立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市场化运行机制。要加快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尤其是对原有的养老服务机构,通过改革内部管理、用工和分配制度,全面对社会开放,发挥示范作用;对新办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或设施,要按照市场配臵资源、价值规律调节、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等市场经济法则运作,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既要保证养老服务业准公益性基础,同时能够兼顾实现经营者的利益最大化。其次是要充分发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行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社会力量养老的一个制度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举措。在优化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上,特别应强调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建设的深化、巩固和提高。

体制创新更多的还应表现在公共服务评估与监管体制创新上。检验公共服务体系向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效果如何,需要公共服务评估与监管体制。养老服务评估与监管体制同样应该具备较强的社会开放性。通过建立一系列养老服务评估机制,来评估并监督服务质 6 量,提高养老服务的有效性和满意度,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综合以上三方面特征,在当前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总体思路应该是:

抓紧制订各级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完善养老服务业政策措施,加快建立和完善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骨干、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网络,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层次多样化、服务提供社会化、服务队伍专业化,运行机制良好、服务品质优良、监督管理到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具体来说,在城市,以社会福利院等专业化养老护理机构为骨干,通过扩建、改建、增加设施供给等,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平台。在机构层面,研究健全设施建设规范、服务标准、行业自律制度,起到辐射社区、带动社会、示范民间的作用。同时,要制定低收入老人、高龄老人、重度残疾老人等入院评审制度,保证优先满足老年特殊群体的护理需求。在社区层面,结合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卫生服务设施建设,督促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的规划和建设,增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完善配套设施,增强服务能力;同时继续探索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群众满意度评估机制,增强居家养老服务的规范化程度。

上一篇:测试总结报告下一篇:听听生命拔节的声音初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