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科普类文章

2024-04-30

高考阅读科普类文章(精选6篇)

篇1:高考阅读科普类文章

【重点知识梳理】

1.科普文的含义

科普就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因此科普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普文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昆虫记》。

2.科普文的类别(1)科学小品文 概念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主要特点 ①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比如,有科学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内过夜”,理由是植物在夜间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室内过夜,有害人的健康。事实上,每300平方米叶面呼出的二氧化碳才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出量。可见,几盆花放在室内过夜,不会影响人的健康。所以,科学小品介绍的知识必须有真凭实据,合乎科学。

②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

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比如《死海不死》中关于一段神话故事就用了记叙的写法,而《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有许多精彩的描写。

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比如《死海不死》中插入一段神话故事,把人在死海中不下沉的情形叙述得形象生动,从侧面说明死海水的浮力大的科学道理。又如在《人类的语言》一文中插入在上小学时大师兄作文中两句话的情景,都使得文笔轻松活泼。

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因为有些科学知识不太好懂,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以使科学原理通俗易懂,便于介绍、普及科学知识。

③内容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文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比如《人类的语言》、《话茶》、《天石》等文,都具有内容通俗易懂的特点。形式

随着科学小品内容越来越广泛,从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太阳;无论是工业、农业方面,还是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都可以找到科学小品 的题材。所以小品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①描述式

描,指描写;述,指叙述。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动的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比如《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之一。这种描述式便于说古到今,旁征博引,趣味盎然,吸引读者。

②自述式

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于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自我介绍。比如《灰尘的自述》、《我是电》等题目就是自述式的。

③故事式

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知识,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又要注意其合理性。

既然是故事,就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将所述的事物人格化,还要有情节;在表达方式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当然不能强调了故事性而忽视了科学知识,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④谈话式

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这种方式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容易和读者沟通,产生共鸣。同时,这种写法文字更易精练。

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前两种比较常见,也容

易把握,后一种是把人物对话组织到具体故事当中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是由对话内容的变化而推进,对话是文章的主体。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要依据内容而定,要突出以说明为主线,集叙述、描写、抒情甚至议论为一体,看似散文,实为说明,用文学笔法的感染作用,达到说明的目的,可读性更强。

(2)介绍性说明文

介绍性说明文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介绍某种事物或说明某种事物特点的一种说明文体。它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向别人介绍清楚事物“是怎么样”的,对被介绍对象起解释、阐述的作用。

在传统高考中,纯科技类说明文,如《颅脑与肠脑》;社会科学类说明文,如《铜奔马》;自然科学类说明文,如《沙尘暴》,这些都属于介绍文。传统高考中一般把它们放在第一卷,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侧重考查学生对概念、语句、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以推断的形式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新高考把它放在第二卷实用类阅读部分,以主观题形式呈现。

特点 ①知识性

介绍性说明文以知识的传导作为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读者认识介绍对象是它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知识性便成了介绍文的内涵。介绍文的知识性内涵,建立在写作态度的“客观”“如实”之上。作为文章,介绍文不可能没有见解,不可能不包含着作者的倾向。不过,这种“倾向”是历史的、客观的定论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不能带有作者的偏见。

②直接中介性

介绍性说明文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作者通过介绍文,把知识传授给读者。这种中介,不是通过暗示,不是通过旁敲侧击,不是通过画龙点睛,而是直截了当地把作者想让读者知道的知识展示出来。基本结构 ①总分式

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②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主体部分详写说明对象,结尾部分总结说明对象。说明顺序 ①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②时间顺序

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③逻辑顺序

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说明方法 ①下定义

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出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②分类别

把被说明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进行说明。③列数字

援引有关数据以解说一定事物性状。④举例子

列举事实材料来说明事物。⑤作比较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异类事物作比较,通过同点和异点的分析,达到说明事物本质的目的。⑥作比喻

运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⑦设图表

用图画、表格对被说明事物作较直观明晰的说明。3.科普文阅读要求

在考试过程中短暂的时间内,要做到迅速地阅读说明文,准确解答问题,考生就一定要在考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1)分清类别读懂文本

拿到说明文要立即分清说明文的类别,注意各自的特点。介绍性的说明文在于让人开阔眼界,增长见闻;记叙性的说明文在于科学地、精确地记录研究对象的变化;文艺性的说明文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阐释性说明文旨在阐述事理、事因、物因,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科技说明文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

(2)考试中应该三读文本。文本就是我们要阅读的文章本身。要做好阅读题,就必须把文本真正读懂,这是答题的必要前提。

一读,快速浏览了解大意。因考试时间宝贵,不可能像平时那样慢慢地读,快速浏览的目的是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正确把握文章的思路,知道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还是“总—分—总”,是按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进而准确地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说明实体事物一般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以时间为序,阐明事理一般按逻辑顺序,对某事物做单一的说明则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有的说明文综合几种说明顺序。

二读,根据题目细读重点句段。细读不再是全文泛读,而是有针对性地读,这样集中读,不仅速度快而且实用性强。题目问什么或者要求什么,就读什么,重点阅读相关内容。注意那些起限定作用的词语及那些表示各种不同的判断的副词,以更好地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是桥梁专家茅以升的说明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作者先用“大约”、“可能”表示估计,再用“有记载的”限定范围,然后用“最”强调程度,极有分寸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阅读这篇文章,只有用心揣摩,才能体会出这篇说 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读,这是对前两次阅读的深化。就是根据全文的意思和题目的要求深入品读,考虑答题思路,确定答案。

——以例说法,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海底装上“眼睛”

——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

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的科学热点正在出现:这就是海底观测系统。其功能是把深海大洋臵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以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

迄今为止,人类“入地”的能力仍然远逊于“上天”。海底是最贴近地球深部的去处,从海底“第三个平台”观测地球,将揭示地球系统“运作”之谜。

建设中的海底观测系统,是通向新突破的捷径,作为新开的领域,各国都处在起步阶段。中国,正经历着数百年不遇的良机。

假如把地面与海面看作地球科学的第一个观测平台,把空中的遥测遥感看作第二个观测平台,那么新世纪在海底建立的,将是第三个观测平台。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部不断扩展视野的历史。古人没有想到海洋有这么大,15世纪重新发现的“托勒密地图”上并没有太平洋,以为欧洲航海西行到亚洲并不遥远,否则哥伦布也许不敢冒这个险。当然更不会知道海底的地形起伏,会比陆地的高山深谷还大,这要等到20世纪中期,有了声波测深技术才能发现。现在我们知道,海水比河水多百万倍,海洋的平均水深3 800米。隔了厚层的水,人类对深海海底的了解,还不如对月亮和火星表面的了解。而地球深处“地幔”里的水,又比地球表面的海水多许多倍。

人类视域的突变发生在17世纪:用新发明的显微镜,看到了细胞,看到了微生物;用新发明的望远镜观察行星,提出了“日心说”,导致“哥白尼革命”。又一次突变发生在20世纪:航天技术使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第一次看到地球的全貌,开始将地球看作一个整体,将地球上种种现象连结为“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导致地球系统科学的产生,被喻为“第二次哥白尼革命”。

这次“革命”对地球科学的影响最大,尤其是浩瀚的大洋。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大都是19世纪晚期以来通过航海从船上取得,这种星星点点、断断续续的观测,带来了许多错觉和误会。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测量海底地形的办法还是用绳子系上重锤抛到海底,用绳子的长度测算水深,如此得来的测点寥若晨星,绘在图上当然只能说明海底平坦,地形单调。再如船上用温度计测量海水表层,只能测了上一点再测下一点,永远也画不出一张同时的海洋温度图来。20世纪出现的遥测遥感技术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开辟了全新的对地观测系统,能够获取全球性的和动态性的图景。同时得到的不仅有海水表面的温度、风场、海流和波浪,而且有生产力、污染以至浅海地形等各方面的信息。

但是遥感技术的主要观测对象在于地面与海面,缺乏深入穿透的能力。隔了千百米厚的水层,遥感技术难以达到大洋海底。现在要问:能不能换一个视角,不要老是从海面看海底?可不可以从海底看海面,把观测平台放到海底去?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的热点正在出现:这就是海底观测系统。

海底的观测平台的功能是把深海大洋臵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结果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1.请简要概括建设海底观测平台的意义。

2.综观全文,人类对海洋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根据文意,你认为建设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能否导致地球系统新科学的产生,从而带来“第三次哥白尼革命”?

解析 此题考查探究文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对应大纲对科普文阅读要求的第三点:探究F。答这类题,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有小论文意识,即答题要有理有据,——如何准确解答科普类文本阅读题目?

1.审清题意把握要求

许多同学轻视了审清题目这一关,从而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如因漏读或错读题目而失分,这是一种过失性的失分,只要细心读题,完全可以避免。有的学生忽略题目中的修饰语而失分,还有的是因为没有真正把握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而失分。仔细审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得分率,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或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更需要认真审题。有些所谓难题,只要仔细阅读,捕捉到题目所给的信息,就能发现其内在含义,进而攻下难关。捕捉到的“信息”只是一个“毛坯子”,需要根据题意作比较后进行精加工。2.准确表述灵活回答

前两点如能做好,就已胜利在望,但如果在表述上略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表述要准确,就是将前面通过阅读确定的答案以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做到准确、简洁、灵活。准确是答题最重要的要求,语言再漂亮,不准确也绝不会得分。在准确的前提下,还需要简洁。答题的语言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准确和简洁。所谓灵活,就是在答题时不能死板地套用平

时的练习或检测,考试中有许多题目会让考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即使这个题目与平时做过的某道题差不多,也要细致分析,灵活回答。3.掌握方法避免失误

考查的知识点不同,阅读解答方法也不同。解题方法不是绝对的,但要绝对避免容易给解题造成错误的方法。为了节约时间,可以先看题,然后在文中寻找与题意有关的语句。

(2012·湖南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处在一个受噪音污染的环境中,户外的交通噪音,建筑工地噪音,办公室内的设备噪音、人员噪音,回家后家用电器的噪音、邻里噪音„„虽然很多时候这样的声环境只是不友好,并没有达到震耳欲聋的地步,但日积月累,人们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表现为心理的神经紧张、暴躁、精神不集中,生理的血压增高、心跳加速、听觉不灵,而且还会影响工作效率。传说的声学控制措施包括减少噪声源的声功率、在传声途径上设计障碍阻隔噪声和振动,增加建筑墙体的隔声性能,设置吸音装置等等。但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控制有别于一般的噪声控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影响它的因素,可能采取的措施,尽量与其他生态技术(如自然通风)相协调。

从声环境角度考虑,生态建筑的选址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噪声较大的主要街道和工业厂房,以减少室外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很多时候,这样的考虑可以使后续的许多工作得以简化。比如我们综合各国的环境标准和科研成果选定某生态建筑的声学指标为等效声压级45dB(A)以下,其中dB(A)是一种A络计权的噪声分贝数,模拟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反应。如果是一幢乡村别墅,室外的背景噪声甚至可以低达40dB;但如果这是一幢闹市区临街的办公建筑,室外的背景噪声高达60~70分贝,就会给设计带来很多麻烦。比如,选择隔声性能良好的密闭窗户可以隔绝室外噪声,但显然自然通风就无法实现,人们所处的综合环境仍然是不舒适的。

如果建筑选址没有办法完全远离室外噪声,我们就需要采取隔声屏障,通风隔声窗等措施提高小区和建筑本身的自保护性能。声屏障的种类很多,在选择时一定要兼顾功效()、美学()和经济()三个因素。生态建筑户外声屏障设计的要点往往在于和整体景观的协调及视觉通透性,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担心影响自然通风而选用镂空的围墙或单纯的绿化带隔音,实际上会达不到隔音效果。所以,如果建筑周围的背景噪声非常恶劣,我们在设计时就必须考虑通风与隔声的协调,顾此失彼只会影响整体的环境效果。

外窗的设计也很重要,可供选用的形式有单层玻璃窗、双层玻璃窗以及双层窗。其中以双层窗的隔声效果最好。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两层玻璃间的耦合效应,两层玻璃最好选择不同的厚度,玻璃间的空气间隙应大于6毫米。另外,通风隔声窗的概念近年得到了推广。它采用一中特殊的双层窗构造,之间设置了类似声陷阱的结构。显然,这样的结构必然同时产生通风效率的降低和声衰减,目前如何增加通风效率,提高计权隔声量是通风隔声窗设计

和改良的要点。

12.本文重点介绍了解决生态建筑声环境问题的两条途径,即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答案】选址

提高自保护性能

【解析】回答该类题,先整体阅读文本,逐段概括层意,后根据题干要求总结。第一自然段说的是我们生活在噪音污染的环境,有很多危害,引出生态建筑的话题,第二段提出解决生13.结合文意,依次填入画横线句“在选择时一定要兼顾功效()、美学()和经济()三个因素”括号里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A.隔声性能

与环境协调

节约材料 B.有利环保

与环境协调

价格低廉 C.隔声性能

大方而舒适

价格低廉 D.有利环保

大方而舒适

节约材料

1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所处的环境指的是综合考虑了隔声与通风等因素的环境,即生态建筑的声环境。B.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控制与一般噪声控制不同,因而传统声学控制措施都不能用于生态建筑。

C.从声环境的角度看,如果室外背景噪声低达40dB,生态建筑就不需要设计户外声屏障。

D.通风隔声窗容易导致通风效率的降低和声衰减两大弊端,所以在技术方面还亟需改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2012·福建版)(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蟋蟀之话 夏丐尊

① 鸣虫是狄季的报知者。

② 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鸟的鸣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声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究有共同之点。蝉虽是虫类,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肉声。

③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它们的鸣声由翅的鼓动发生。用显微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翅的特别的发音装置,前翅的里面有着很粗糙的偏状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硬质部”的部分,两者磨擦就发出声音。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叫做“发音镜”,这是连成特殊的音色的机关。秋虫因了这些部分的本质和构造,与发音镜的形状,各奏出其独特的音乐。其音乐较诸鸟类与别的虫类,有着如许的本质的差异。

④ 螽斯① 与蟋蟀的发音样式大同小异。螽斯左前翅在上,右前翅在下;蟋蟀反之。螽斯的钅虑状部在左翅,硬质部在右翅;而蟋蜂则两翅有着同样的构造。此外尚有不同的一点:螽斯之翅耸立作棱状,其发音装置的部分较狭;蟋蟀二翅平叠,因之其发音部分亦较为发达。在音色上,螽斯所发的音乐富于野趣,蟋蟀的音乐却是技巧的。

⑤无论鸟类、螽斯或蟋蟀,能鸣只有雄,雌是不能鸣的。这全是性的现象,雄以鸣音诱雌。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蟋蟀是有耳朵的,说也奇怪,蟋蟀的耳朵不在头部,倒在脚上。它们共有三对脚,在最前面的脚的胫节部,有附有薄膜的细而长的小孔,这就是它们的耳朵。它们用了这“脚耳”来听对手的情话。石块或落叶丛中是它们的生活的舞台,它们在这里恋爱,产卵,以至于死。

⑥蟋蟀的恋爱生活和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可是有一极有兴趣的现象:它们是极端的女尊男卑的。试把雌雄二蟋蟀放入小瓦器中,彼此先用了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以后,雄的即开始鸣叫。这时的鸣声与在田野时的放声高吟不同,是如位如诉的低音,与其说是在伺候雌的意旨,不如说是一种哀恳的表示。雄的追逐雌的,把尾部向雌的接近,雌的犹淡然不顾。于是雄的又反复其哀诉,雌的如不称意,犹是淡然。雄的哀诉,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雄蟋蟀在交尾终了后,不久也就要遇到悲哀的运命。-----所存在者只翅或脚的碎片而已。

⑦蟋蟀产卵,或在土中,或在树干与草叶上。雌蟋蟀在产卵时,先用产卵管在土中试插,及找得了适当的场所,就深深地插入,同时腹部大起振动。产卵管是由四片细长的薄片合成的,卵泻出极速,状如连珠,卵尽才把产卵管拔出。一个雌蟋蟀可产卵至三百以上。雌蟋蟀于产卵后亦即因饥寒而死灭,所留下的卵,至次年初夏孵化。

⑧蟋蟀在昆虫学上属于“不完全变态”的一类,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差不多和其父母同形,只不过翅与产卵管等附属物未完全而已。这情形和那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像蝶或蝇等叫做“完全变态”的昆虫。)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须经过数次的脱皮,身体的各部逐渐完成。变为成虫以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其时期因温度地域种类个体而不同,大概在立秋前后。它们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样子,歌唱,恋爱,产卵,度其一生。

(选自《名物采访》,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布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蟋蟀的鸣声与鸟或蝉的鸣声有着本质的不同:蟋蟀的鸣声是由腹部的声带发出的,鸟或蝉的鸣声是由翅膀的鼓动发出的。

B.雄性蟋蟀是用一前翅的钅虑状部和另一前翅的硬质部相互磨擦,并用前翅间的“发青镜”这一特殊的音色“机关”发出特殊声音。

C.雌雄蟋蟀可以通过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雄性蟋蟀可以通过鸣音向雌性蟋蟀反复哀诉,雌性蟋蟀则通过“脚耳”领会其意。

D.蟋蟀由卵变为成虫不需要经历三度的“完全变态”;由卵解化出来的若虫和其父母同形,在立秋前后变为成虫即能鸣叫。

E.文章采用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科学、形象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原理和发音样式,清晰地展现了蟋蟀的生命历程。

②14.根据全文,概括蟋蟀的生命历程。(4 分)答:

15.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着法,并举例说明。(6 分)答:

(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没有天堂 赵鑫珊

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或悲惨。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纯属幻想。要知道,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它任何星球可去!

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在别的星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的涵义。

如果人类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月球、火星或金星上,并且还可以把60亿人统统移民过去,那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多余的。

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或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

但这后一条出路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在月球表面上如何建造密封式的居住空间就是个大问题。月球上没有大气,它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夜间极冷(-166 ℃),白天奇热(99 ℃)。

在世界工业化之前,地球只能供给10亿人的温饱。假设我们现在决定不搞工业化,那么50亿人就必须离开地球。而在决定哪50亿人离开地球这场混战中,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死去。

把我们的工厂搬离地球生物圈,进入太空,让它们高悬在我们头顶上几千公里之外,那也是不现实的。

火星同样不适合人类生存,那里的昼夜温差达100 ℃,气候极寒冷而且干燥,大气非常稀薄,主要是二氧化碳;火星大部分的水贮存在冻土圈的地壳层中,地表到处是干旱的荒漠。

金星的英文名称是维纳斯,听起来很美、很温柔,但名不副实。其大气和表面对人类的生存亦抱有敌意。金星稠密云层的下面,是个巨大的、炎热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的海洋,或者说是一层厚厚的碳酸气浓雾——除非是一些特殊植物,动物是无法呼吸、生存的。

更有甚者,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465℃,大气压力比地球高出90倍。这样的生存环境,简直像个酷热的地狱。今天的金星地层还在不断发生地震,熔岩四溢,且伴有雷鸣闪电。

过去,金星上也有氧气,两极也有冰雪,只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渐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入射的太阳光不能向外散发,表面温度日渐增高,氧气的生成越来越少,两极的冰雪全部融化、蒸发,从此河川消失,地面日渐沙漠化,生物亦被一扫而空,成了今日干旱的不毛之地。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为此,我们大家有理由不寒而栗。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地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居住的行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他的口号是:“把火星改造成花园吧!”——通篇都是诗人的幻想,而不是严谨的科学论证。

如果我们对火星或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出不来”。这是一片32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我可不愿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

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很舒适的小飞船。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惟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了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迫使人们认识到,我们必须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比现在做得更好些。”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

(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1.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东西方宗教中“天堂”的目的是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两处画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为什么重点介绍金星的情况?(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文章探究“没有天堂”这一标题的意蕴。(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没有天堂”在文中的含义看,它是指人类宗教中幻想的天堂,是不存在的,月亮及其他星球并不适合人类居住;从作者告诫人类“没有天堂”的目的看,他是告诉我们,地球 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人类应该放弃幻想,行动起来,着手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保护地球。答案 ①东西方宗教中的“天堂”是虚幻的;宇宙太空中没有其他星球适合人类移民和生

篇2:高考阅读科普类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的眼睛——无与伦比的精密相机

当神创论者挑战进化论时,人眼的进化是他们常常瞄准的好靶子,这个足以令高端相机望尘莫及的人体构造,精密得令进化论鼻祖达尔文“直打冷战”。它拥有可自动调节光圈(瞳孔)和自动对焦系统(晶状体),内面(脉络膜)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光线四处散射,不仅如此,它的底片(视网膜)灵敏度超高,不论在白天和夜晚都能捕捉影像,无需临时更改感光度,也不用外加滤镜;它还自带Photoshop功能(神经网络),成像之后迅速增强图像反差、调整颜色„„奇特的是,不论视网膜还是角膜,单独看来都没有任何作用,达尔文理论中那碰运气似的突变和自然选择是如何将这些七零八碎的部件同时拼凑在一起的?今天的这套人眼精密仪器同万年前相比又做了哪些微调呢?

地球上生命痕迹刚出现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过着不见天光的日子。后来单个感光细胞在生物体表面出现了,于是世界变明亮了。有的科学家说,这件事大约发生在5亿4千万年前的寒武纪。

在进化路上,生物相当随遇而安,不需最好,只要够用。这种知足的性格使得眼睛若干中间产物得以作为不同生物的终点保留下来。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将各种生物的眼睛从简单到复杂排成一列,便大致推测出眼睛进化的历程。例如,某些单细胞生物只有一些可以感受光的蛋白,它们见到光就心满意足;有的生物只有一洼小小的眼窝,然而你已经能从这个简单的聚光工具看出高级眼睛的端倪,这些生物只要不撞上前进路上的障碍物就能高兴地活着;高等生物的生存却容不得它们将猎物与敌手看混,于是各自进化出一系列结构,来将世界看清楚,鹦鹉螺和人眼便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策略。前者将眼睛的开口缩小,使它变成一架“针孔照相机”,从而让光准确到达感光细胞,眼前的物体就能边界清晰,在它们这个群体内,估计该是“眼小为美”;但是人类并不甘心采取这种舍弃光强获取清晰度的措施,而另走了一条迂回之道,我们这一进化分支的祖先在眼窝前塞进一个透镜——晶状体,它同样能把光线汇聚到视网膜,却赋予了我们一个比鹦鹉螺明亮许多的世界。

这样,大自然中不同眼睛的集合就如同一个活化石库,我们可以将这些化石理解为人眼进化之路上留下的一串脚印。于是,那个令达尔文困惑了一下的问题至少是有解的。十几年前,两位瑞典科学家甚至将这一过程量化,他们将鱼眼进化拆分为近2 000个步骤,并用计算机模拟了整个过程,经保守计算,他们得出结论,这一过程的实现理论上只需36万年。现在许多科学家都相信,从一个感光细胞到我们的眼睛,最关键的变化就发生在最初几百万年之内。

值得一提的是,人眼已如此适应陆地生活,要将光线汇聚到视网膜上,不光需要可变焦透镜(晶状体)的作用,空气与角膜之间的界面也至关重要。角膜表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泪膜,光线接触人眼之后,只有1/3折射依赖后边的晶状体,2/3的折射都在空气及这层泪膜之间 发生,这里相当于一个固定焦距的透镜。这便是为什么当你潜入水中视线就变得模糊,那个时候这层泪膜和周围的水环境混为一体,在空气中可以发生的折射便不会发生,于是光线就不会恰到好处地投射到视网膜上了。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人眼在陆地上感知周围的世界,需要晶状体、空气和角膜,而在水里感知世界,就只需要晶状体和角膜。

B.空气与角膜之间的界面对人眼将光线汇聚到视网膜上也至关重要,当人潜入水中视线就变得模糊就是证明。

C.人的眼睛不仅能把光线汇聚到视网膜,还能利用晶状体感知周围明亮的世界。D.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认为,约5亿4千万年前的寒武纪,出现了单个感光细胞的生物体。

E.瑞典科学家通过将眼睛进化的过程量化,并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测试,得出眼睛的进化理论上只用了36万年时间。

答案:BC 解析:A项,“只需要晶状体和角膜”说法错误,原文只说在水里因为缺少空气,光线不会恰到好处地投射到视网膜上。D项,不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看法,而是有的科学家的看法;是“单个感光细胞在生物表面出现”,而不是“出现了单个感光细胞的生物体”。E项,去掉了原文的“经保守计算”,表述变得不严谨。

2.(概括分析题)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眼睛的进化经历了哪些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约5亿4千万年前的寒武纪出现单个感光细胞→出现感光蛋白→出现眼窝→出现能将猎物与敌手分清的晶状体。

3.(赏析语言特色题)科普文的语言特色是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严谨与趣味相结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地球上生命痕迹刚出现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过着不见天光的日子”,“过着不见天光的日子”本来表现人的生活过程昏暗,用在这里,通俗形象、生动活泼地说明地球上生命刚出现的时候没有眼睛看清世界;在科普文的语言准确严谨之余,更添其文学性与趣味性。②“角膜表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泪膜,光线接触人眼之后,只有1/3折射依赖后边的晶状体,2/3的折射都在空气及这层泪膜之间发生,这里相当于一个固定焦距的透镜”,“1/3”“2/3”,用数字准确说明,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③“它拥有可自动调节光圈(瞳孔)和自动对焦系统(晶状体)„„它的底片(视网膜)灵敏度超高”,把人体眼睛的构造比喻成照相机的构件名称,把人体眼睛的不同部分的功能形象、易懂地表达出来。(文中还有很 多例子,分析正确即可)4.(探究题)你认为“人的眼睛堪称无与伦比的精密相机”是进化而来的还是神创造的?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篇3:高考论述类文章阅读方法浅析

一、误区警示

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命题选项的干扰设置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偷换概念。

在选项中, 把原文某文字中的甲概念甲事物换成了乙概念乙事物;或者甲乙丙等不同事物各具不同的层次、特点、状态、作用, 选项将它们原来的对应关系打乱, 进行错误的组合, 移花接木, 张冠李戴。

2. 答非所问。

题目问的是甲事物, 选项说的是乙事物;题目涉及事物的甲角度, 选项谈的是乙角度;选项顾左右而言他, 结果是风马牛不相及。

3. 范围失当。

对某概念的理解, 命题者通过故意夸大或缩小其外延的手法设置干扰项;或故意删掉原句中有关成分, 如必不可少的定语状语等, 使得选项和原文对应句相比, 或表达范围扩大缩小, 或内涵扭曲。事物的特点有时候表现在数量、时间、地点、类别、程度等方面, 这些方面一旦被更改, 事物就会失去原有的特性。

4. 超前肯否, 断章取义, 妄改属性, 鱼目混珠。

有些选项无视信息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要”等限定语, 故意把尚未确定、尚未实现的说成事实, 曲解文意;加深或减弱程度不当;主要成分与次要成分、可能与必然、已然与或然、或然与必然等混淆;超前肯定言过其实, 断章取义以假乱真, 缺漏有关内容, 残缺信息以偏概全。

5. 望文生义, 架空分析, 无中生有。

不从文章出发, 凭主观臆断, 添加原文没有的意思;或在相关的信息中, 添加望文生义的理解, 使之与正确信息杂糅在一起, 使人迷惑。命题者常在易含混模糊的内容上设置这些信息。

6. 强加因果, 错置关系。

事物与事物之间有的存在一定关系, 选项将原文揭示的关系搞错。主宾颠倒;部分代替整体, 或以整体代替部分;并列的关系变成大小包含关系, 或将大小包含关系变成并列关系等;或强加并不存在的关系, 有悖逻辑。

最突出的是错置因果关系:一是颠倒因果, 二是强加因果, 三是增减因果要素 (增加或减少原文的原因或条件, 增加或减少原文的结果) 。

二、阅读攻略

高考阅读时, 我们要结合以上所述寻找相应的解题技巧和阅读思路, 形成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攻略。

1. 态度上:树立一种观念, 具备两种心态。

(1) 树立一种观念。

这种观念就是论述类文本阅读检测学生阅读理解力、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考查的是逻辑思辨、抽象思维, 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科技学术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其题目设置的出发点, 命题是着眼于考查语文能力而创设的。基于这一认识, 我们在阅读时, 不应受与之相关的旧有的知识的影响, 而应根据选文提供的信息, 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 具备两种心理状态。

(1) 专注

阅读时精神要高度集中专注, 聚精会神地进行阅读解题, 从而准确迅速地发现问题做出判断, 从文中甄别筛选整合相关信息。

(2) 仔细

命题涉及的信息均来自选文, 它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考查项, 阅读时必须把注意力放在文章内容上。有的考查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合, 其实是正确的;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 却因在极细微处做了改动, 反而是错误的, 这就要求我们认真仔细。

2. 对策上:面对不同的考点各异的角度, 应用不同的策略和技巧。

(1) 对重要词语概念的理解。

(1) 关键概念常常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面目出现, 要密切注意这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后的限定词修饰语。

(2) 对指代性词语 (代词或有指代性质的词语) 的理解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它们或是承前省略, 或是启后省略, 中间常插入带有大量限定语的长句子, 干扰甄别。要在前后句中仔细寻找它所指代的内容, 以防偷换概念, 改变范围程度, 混淆已然、未然、可然、必然等性质。

(3) 对关键的关联性词语的理解:这类词语的含义多有些虚化, 但它们的作用却是实实在在的, 而且很重要。先要联系上下句、上下意群甚至是段, 把握它联系的是哪些部分, 注意关联的范围;其次看这些前后部分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暗示作者的观点态度 (肯否好恶褒贬等) 。

(2) 准确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

所谓理解句子, 它包括三层意思:一是理解句子的表层含义, 即字面意义。这一层理解起来不难, 它不是高考的重点, 却是理解后两层意义的前提基础。二是理解句子的句内意义, 即句子的语境意义。它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 这一层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三是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 即言外之意, 这是常出现的考查范围。要更好地理解这三层意义,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找出句子的主干和句子的重心, 抓准论述对象和角度。先从句子自身入手。是单句就要分析其结构, 要留意限定成分之间及其与主干之间的关系, 了解句子所涉及的对象谈论的问题及谈论的角度等;如果是复句, 则要在分析各个单句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分句间的层次关系, 弄清它们是因果还是转折抑或递进等, 把握论述重心。

(2) 理清句子的“管辖区域”。重要句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所处的位置。就在特定的位置上, 它将作用辐射到整个辖区, 我们就要审析题干, 确定句子的位置, 明确信息所在区域范围, 以之为圆心, 投石探波。

(3) 分析句子的邻里关系, 结合文章情境, 做正确的理解判断。文中的句子不是孤立的, 它总与上下文相关联;在明确句子辖区的基础上, 我们还要联系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 分辨其与相邻句子之间的关系, 才能更准确更全面地理解。

(3)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思想。

(1) 抓各段中心句, 它们都是要点。

(2) 注意承启句, 它们表明结构关系。

(3) 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 把握思路。

(4) 从全文出发注意整体, 高瞻远瞩, 不偏漏, 也不纠缠于细枝末节。

(5) 研究标题、头尾、主旨句, 注意概括完整。

(6) 综合段落大意, 整合重组。

(4)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要懂得运用阅读提要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局部分析, 进而通观全文整体分析, 做到高屋建瓴;要客观公正地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切不可以自己的片面理解代替作者的观点, 更不能迷信社会上已经形成的某种所谓正确的观点。具体方法如下:

(1) 通过标题分析;

(2) 通过开篇的中心句分析;

(3) 通过反复出现的提示性的语句分析;

(4) 通过篇末的总结性的语句分析。

(5) 推理和想象。

(1) 从文章脉络入手, 分析文章结构和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段与段之间段内句群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 把握文章思路脉络;

(2) 明确推理的依据是否正确可靠, 然后考查推断的结论是否正确, 是否合乎常理、合乎逻辑规则;

(3) 从推断观点和原文论据两个方面把握, 看观点与材料是否统一;

(4) 注意四个选项之间相对照, 这样可以帮助理解, 缩小范围。如果有一对选项矛盾, 就一定要注意, 如果选项表述绝对化, 更要注意。

篇4:科普文章阅读指导

在文体特征上,科普文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和原理的说明性文章。内容科学,表达准确,条理清晰,生动易懂。一般,要求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知识。此外会在具有知识性的基础上,讲求艺术性,即以生动灵活的方式介绍知识。

语言上,以普及科学知识(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为己任,所以它除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等特点。

结构上,多采用总分式或递进式结构。(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主体部分详写说明对象,结尾部分总结说明对象。在说明顺序上,常采用空间、时间或逻辑顺序。(1)空间顺序: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2)时间顺序: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3)逻辑顺序:具体表现在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在中心意思上,在于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介绍科学道理和科学规律。因此,中心意思首先要弄清中心论点及分论点,支撑观点的材料等;要弄清介绍的是哪个领域的知识,破除了哪些旧认识、旧观念,阐释了哪些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

在评价上,一般是破除旧知,更新观念。要特别留意文本中所提到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在学术等领域所得到的相关评价,注意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对人类发展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特色的深度思考和判断上,要注意其科学严谨的特点,不仅表现为内容上的科学求实,而且表现为行文上的逻辑严密。行文逻辑严密正是作者思维严密的外在表现,从熟悉到陌生,从现象到研究,从本质到应用,作者层层深入地展现着科学的行文思路,既条理清晰地体现了行文科学严谨的特点,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规律。

在时代精神上,对文章探究要注意结合时代,挖掘科学研究成果对改善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

李政道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与世界古代的物理学很相像,都以天体物理学为基础。“物理”这两个字的使用最早可能是杜甫。杜甫在公元758年写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

杜甫这两句话,现在应用仍很正确。杜甫对“物理”用了“细”和“推”两个字,“细”就是要仔细观察,“推”就是要推理,所以这两个字,一个是实验,一个是理论,每一个字的份量都很重,如果要取两个字来描写物理实验和理论,很难有比“细”和“推”用得更恰当的字来说明研究物理的方法,也可以说是科学研究的方法。杜甫是诗人,怎么对“物理”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呢?杜甫当时还是工部侍郎,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计委副主任,大家称他杜工部。可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科学与文学艺术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现保存有一片甲骨,其上所刻甲骨文的内容是世界上第一次关于新星(Nova)的观察记录。所谓新星是与太阳相似的一颗恒星,一颗恒星的一生可以有几次突然变成新星的经历,每次它能够在几天,或者是一个月左右忽然亮度增加一万至十万倍。在另一片甲骨上,记录着一星期之后,那颗新星的亮度减少很多。这两片甲骨上的甲骨文是世界上对新星最早的记录。

除新星外,还有超新星。超新星的亮度是太阳的1010倍。像太陽这样的星,当它的氢核完全变成氦核时,就变成中子星,这个中子星直径只有几千米。所以像太阳这样大的星一下子变成几千米大,就要变成超新星了。关于超新星,全世界最早、最完整的记录也在中国,是1056年宋朝时发现的。宋朝的天文记录已经很详细,每天有记录,记录中说,当超新星刚出现的时候,大如鸡蛋,然后它的亮度一天天慢慢变小。从记录中可以推出现在的蟹状星云是哪个时候哪颗超新星演变产生的。这颗超新星的寿命差不多是一年。

我想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对于天体构造的看法。中国很早就推测地是圆的,天也是圆的。这是诗人屈原推测的。屈原在他的《天问》里写着: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屈原用解析推理的方法,也就是“细推”了地是圆的。当时没有实验的证明,是推理出来的。屈原充分运用了诗人的想象力和解析思考能力,那是公元前5世纪。得到了这样重要的结论:天像蛋壳,地像蛋黄,两者都可以转,所以中国从古代开始,天体的运行轨道就有黄道、赤道两个道。屈原接着推测,地的形状可能偏离完美的球形,可能是椭球形。他问:“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屈原问,赤道圆周比通过南北两极的圆周,哪个更长。南北顺椭圆的长度到底多长。但是屈原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那时不知道,我们现在才知道地球的赤道直径和极直径差得很小,可是那个时候他问这个问题是相当了不起的。(节选自作者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纪念会上的报告《物理学的挑战》第一部分,原文发表时作了部分编辑处理,并经作者和叶铭汉教授审定。)

1.下列对科普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有着天体物理学这一共同的基础,是中国古代的物理学与世界古代的物理学唯一相像的地方。

B.最早使用“物理”两个字的可能是杜甫,从其诗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中可找到。

C.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现仅保存下来一片甲骨,但却留下了世界上对新星所作的最早记录。

D.中国宋朝1056年发现了亮度为太阳1010倍的超新星,并留下了全世界最早、最完整的记录。

E.屈原是充分运用诗人的想象力和解析思考能力做出“天地都是圆的”这一重要论断的世界第一人。

2.古代中国在天体物理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答:

3.从文中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科学与文学艺术有着怎样的密切关联?

答:

4.杜甫和屈原的作品所出现的符合科学精神的东西,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谈谈你的认识。

答:

参考答案1.B、D(A“唯一相像的地方”错。C“现仅保存下来一片甲骨”错。E“做出‘天地都是圆的’这一重要论断的世界第一人世界第一人”错,原文是“很早就推测出”。)

2.中国现存甲骨留下了世界上对新星最早的记录;关于超新星,全世界最早、最完整的记录也在中国;中国很早就推测地是圆的,天也是圆的。

3.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蕴含有与科学精神相通的东西,给科学研究带来过某些启示;中国古代文人运用其想象力和解析思考能力,对世界的大胆认识与推测,给科学提出了值得研究的课题。

4.自圆其说即可。示例:文学作品虽然会有一定的创造性成分,但这些创造性的东西中总会有意无意地带上合理的成分。这也就告诉人们,科学贯穿在一切事物之中,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科学精神。

篇5:高考阅读科普类文章

一、科普文章阅读指要:

1、科普文的类别 A、科学小品

1、概念: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科学小品的形式。

随着科学小品内容的广泛性,从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太阳;无论是工业、农业方面,还是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都可以找到科学小品的题材。所以小品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描述式

描,指描写;述,指叙述。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

动的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比如《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之一。这种描述式便于说古到今,旁征博引、趣味盎然,吸引读者。

(2)自述式

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于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自我介绍。比如《灰尘的自述》、《我是电》等题目就是自述式的。

(3)故事式

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知识,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又要注意其合理性。

既然是故事,就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将所述的事物人格化,还要有情节;在表达方式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当然不能强调了故事而忽视了科学知识,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3)谈话式 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这种方式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容易和读者沟通,产生共鸣。同时,这种写法文字更易精练。

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前两种比较常见,也容易把握,后一种是把人物对话组织到具体故事当中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是由对话内容的变化而推进,对话是文章的主体。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要依据内容而定,要突出以说明为主线,集叙述、描写、抒情甚至议论为一体,看似散文,实为说明,用文学笔法的感染作用,达到说明的目的,可读性更强。

B、介绍性说明文

介绍性说明文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介绍某种事物或说明某种事物特点的一种说明文体。它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向别人介绍清楚事物“是怎么样”的,对被介绍对象起解释、阐述的作用。

在传统高考中,纯科技类说明文,如《颅脑与肠脑》;社会科学类说明文,如《铜奔马》;自然科学类说明文,如《沙尘暴》,这些都属于介绍文。传统高考中一般把它们放在第一卷,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侧重考查学生对概念、语句、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以推断的形式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新高考把它放在第二卷实用阅读部分,以主观题形式呈现。

1.介绍性说明文的特点(1)知识性

介绍性说明文以知识的传导作为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读者认识介绍对象是它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知识性便成了介绍文的内涵。介绍文的知识性内涵,建立在写作态度的“客观”“如实”之上。作为文章,介绍文不可能没有见解,不可能不包含着作者的倾向。不过,这种“倾向”是历史的、客观的定论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不能带有作者的偏见。

(2)直接中介性

介绍性说明文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作者通过介绍文,把知识传授给读者。这种中介,不是通过暗示,不是通过旁敲侧击,不是通过画龙点睛,而是直截了当地把作者想让读者知道的知识展示出来。

2.介绍性说明文基本结构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2)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主体部分详写说明对象,结尾部分总结说明对象。

3.说明顺序(1)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

(2)时间顺序

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3)逻辑顺序

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4.说明方法(1)下定义

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出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2)分类别

把被说明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进行说明。(3)列数字,援引有关数据以解说一定事物性状。(4)举例子

列举事实材料来说明事物。,(5)作比较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异类事物作比较,通过同点和异点的分析,达到说明事物本质的目的。

(6)作比喻

运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7)设图表

用图画、表格对被说明事物作较直观明晰的说明。

3、科普文阅读要求 在考场短暂的时间内,要做到迅速地阅读说明文,准确解答问题,考生就一定要在考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分清类别读懂文本。

拿到说明文要立即分清说明文的类别,注意各自的特点。介绍性的说明文在于让人开阔眼界,增广见闻;记叙性的说明文在于科学地、精确地记录研究对象的变化;文艺性的说明文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阐释性说明文旨在阐述事理、事因、物因,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科技说明文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

(2)考试中应该三读文本。文本就是我们要阅读的文章本身。要做好阅读题,就必须把文本真正读懂,这是答题的必要前提。

一读,快速浏览了解大意。因考场上时间宝贵,不可能像平时那样慢慢地读,快速浏览的目的是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正确把握文章的思路,知道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还是“总一分一总”,是按时间顺,还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进而准确

地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说明实体事物一般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以时间为序,阐明事理一般按逻辑顺序,对某事物做单一的说明则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有的说明文综合几种说明顺序。

二读,根据题目细读重点句段。细读不再是全文泛读,而是有针对性地读,这样集中读,不仅速度快而且实用性强。题目问什么或者要求什么,就读什么,重点阅读相关内容。注意那些起限定作用的词语及那些表示各种不同的判断的副词,以更好地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是桥梁专家茅以升的说明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作者先用“大约”、“可能”表示估计,再用“有记载的”限定范围,然后用“最”强调程度,极有分寸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阅读这篇文章,只有用心揣摩,才能体会出这篇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读,这是对前两次阅读的深化。就是根据全文的意思和题目的要求深入品读,考虑答题思路,确定答案。

a.审清题意把握要求

许多同学轻视了审清题目这一关,从而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如因漏读或错读题目而失分,这是一种过失性的失分,只要细心读题,完全可以避免。有的学生忽略题目中的修饰语而失分,还有的是因为没有真正把握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而失分。仔细审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得分率,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或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更需要认真审题。有些所谓难题,只要仔细阅读,捕捉到题目所给的信息,就能发现其内在含义,进而攻下难关。捕捉到的“信息”只是一个“毛坯子”,需要根据题意作比较后进行精加工。

b.准确表述灵活回答

前两点如能做好,就已胜利在望,但如果在表述上略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表述要准确,就是将前面通过阅读确定的答案以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做到准确、简洁、灵活。准确是答题最重要的要求,语言再漂亮,不准确也绝不会得分。在准确的前提下,还需要简洁。答题的语言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准确和简洁。所谓灵活,就是在答题时不能死板地套用平时的练习或检测,考试中有许多题目会让考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即使这个题目与平时做过的某道题差不多,也要细致分析,灵活回答。

c.掌握方法避免失误

考查的知识点不同,阅读解答方法也不同。解题方法不是绝对的,但要绝对避免容易给解题造成错误的方法。为了节约时间,可以先看题,然后在文中寻找与题意有关的语句。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

一、科普文章的含义

科普文章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文章。它兼有说明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类型的特征和性质。它方便、灵活、适应面广,可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甚至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社会科学合为一体,融说理、抒情于一体,兼有杂文的犀利、论文的深刻、散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甚至诗的清醇。

二、科普文章的特点

1、短小性。它篇幅小,然而就其知识容量、主题意义、现实作用又可以很大。它旁征博引,尺幅千里,能及时反映科学上新的事物、思想、方法和动态。

2、知识性。它普及科学知识,把科学的最新信息常州给读者。它常常把握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用正确的理论,去进行科学的解释,纠正常识错误,从而使读者了解世界万物变化、运动的规律。

3、文学性。它要以优美文字、形象手法,来表达科学内容。它常采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和故事、对话、散文等形式及通俗、形象、幽默等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4、思想性。它往往以具体细小的事物,阐发一点耐人寻味的哲学道理,给人起启示,发人深省。阅读科普文章,要注意把握好两个层面的目标和要求:

一是科学与人文的层面。也可以说是科学的人文性。从科学中吸取智慧与力量,体会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另一个是知识和能力的层面。要根据科学小品这一体裁的特点,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有用信息,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重点研习将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三、科普文章阅读的基本要求 首先把它作为科技说明文来看待:

1、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并记住说明文常使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时间、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又包含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总说到分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在段落中尽量找到表示说明顺序的显著的语言标志。

2、掌握结构特点。说明文的总体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即引出说明对象、详细解说对象(主体部分)、总结说明对象。其结构顺序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横式结构,二是纵式结构,三是纵横结合式。说明文主体部分的段落、层次之间的结构形式一般又有:并列式、承接式、递进式、总分式等。

3、分析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一些:

第一,定义说明与诠释说明。定义说明是运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本质属性的说明方法;诠释说明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说明方法。

第二,举例说明与引用说明。举例说明是在同类事物现象中,举出有代表性的具体实例来说明这类事物或现象的方法;而引用说明,则是引出有关的科学道理、文献资料、故事传说、诗文名句、俗语谚语等作为依据进行说明的方法。

第三,分类说明与图表说明。分类说明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要说明的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类说明的方法;而图表说明,则是借用画图表来说明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第四,比较说明与比喻说明。比较说明是在同别的事物比较中,显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的说明方法;而比喻说明,则是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的说明方法。

第五,数字说明与描写说明。数字说明是通过列举数字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描写说明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4、把握说明对象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而事物的特征又有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之分:一般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标志,而本质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依据。要抓住说明的要点,其要点,往往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还要学会提取科技信息。提取科技信息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组合重点段落,有些科普文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只要将有关段落加以组合就可以了;二是分散摘录信息,有一些说明文,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斗点缀在文中,这就要分散摘录,摘录时注意不摘录穿插的故事,不摘录形象的描述,不摘录生动的阐释,不摘录抒发的感受,不摘录作者的设想,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首尾与过渡。

其次,再将科普文章当作散文类的文学作品来阅读。

由于科学小品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文学的笔法和手段,写作手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不必墨守成规地恪守说明文的写法,如说明文的写作强调客观性,尽量排除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而科普文则不必受此拘束。它不仅可以加入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还可以运用文学的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甚至还可以编织虚构的故事情节,使作品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由此,阅读科普文,还要:

1、揣摩写作技巧。科普文的整体布局有漫话式、试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

2、品析文章语言。一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或概括,或具体;或精炼,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二是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从语言的形象、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等各方面涵泳鉴赏。科普文章的语言除了准确、简明之外,还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

篇6:高考阅读科普类文章

铸金字品牌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 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9 报告和科普文章

1.(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古怪的重水 叶永烈

①1942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门却把注意力集中于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这家小工厂里,并没有隆隆的机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只有来自当地水力发电厂的电线和自来水管。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德国人马上调集专家抢修,花了9个月的时间,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1944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把小工厂的产品运走。但那产品最终还是先后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

②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产品呢?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水差不多,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然而,它似水而不是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1立方米重水要比1立方米普通水重105.6公斤。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普通的水在0℃结冰,在100℃沸腾。然而,重水却在3.8℃结冰,在101.42℃沸腾。普通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重水的密度在11.6℃时最大。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比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应发电站。这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比如环境污染少,热核反应产生的能量很大,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江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万吨计的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氘。正因为这样,如今重水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改)(1)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根据文中的关键词“却把”“集中”“还是”“秘密地”“炸毁”,可知小工厂的“普通”与间谍的重视和德国的重兵把守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重水”的重要性;文章开头讲述颇具神秘色彩的故事,既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出下文对重水的介绍。答案:①突出表现小工厂所生产的产品的重要性。②构成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③引出下文对重水的说明。

(2)请从文中概括出重水的主要用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抓住文中的重要信息“重水是非常理想的中子减速剂”“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氘来自重水”,整合信息即可。

答案:示例一:用作制造原子弹的中子减速剂;在原子能反应堆中用作中子减速剂;提取氘,用于制造氢弹;提取氘,可以应用于热核反应发电。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文章的标题为“古怪的重水”,“古怪”既彰显出了重水的特性,又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从这个角度看,本文的标题合适。如认为不合适,可阐述“古怪”有违文体特征等理由,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一:合适。

①“古怪”一词形象生动,能够引起读者兴趣。②“古怪”准确地表现了重水稀奇少见的特点。

③正文重点写重水与普通水在特性、功用方面的巨大差异,文题一致。④重水有多种用途,它既可以用来制造武器,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也可以用于工农业生产,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是矛盾的统一体。(答出两条即可)示例二:不合适。

①虽写了重水与普通水不同的一些特性,但最终目的是写重水的用途,题文不符。

②科技说明文应讲究客观性,而“古怪”一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③重水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物质,具有它自身的特性,无所谓“古怪”。④重水与水相似,却比水重,所以称为“重水”并不“古怪”。(答出两条即可)2.(2012·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蟋蟀之话 夏丏尊

①鸣虫是秋季的报知者。

②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鸟的鸣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声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究有共同之点。蝉虽是虫类,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逐雌的,把尾部向雌的接近,雌的犹淡然不顾。于是雄的又反复其哀诉,雌的如不称意,犹是淡然。雄的哀诉,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雄蟋蟀在交尾终了后,不久就要遇到悲哀的命运——所存在者只翅或脚的碎片而已。

⑦蟋蟀产卵,或在土中,或在树干与草叶上。雌蟋蟀在产卵时,先用产卵管在土中试插,及找到了适当的场所,就深深地插入,同时腹部大起振动。产卵管是由四片细长的薄片合成的,卵泻出极速,状如连珠,卵尽才把产卵管拔出。一个雌蟋蟀可产卵至三百以上。雌蟋蟀于产卵后亦即因饥寒而死灭,所留下的卵,至次年初夏孵化。

⑧蟋蟀在昆虫学上属于“不完全变态”的一类,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②差不多和其父母同形,只不过翅与产卵管等附属物未完全而已。这情形和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像蝶或蝇等叫做“完全变态”的昆虫。)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经过数次的脱皮,身体的各部逐渐完成。变为成虫以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其时期因温度地域种类个体而不同,大概在立秋前后。它们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样子,歌唱,恋爱,产卵,度其一生。

(选自《名物采访》,有删改)【注】①螽斯: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触角呈丝状。②若虫:不完全变态类(渐变态)昆虫的幼体。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蟋蟀的鸣声与鸟或蝉的鸣声有着本质的不同:蟋蟀的鸣声是由腹部的声带发出的,鸟或蝉的鸣声是由翅膀的鼓动发出的。B.雄性蟋蟀是用一前翅的状部和另一前翅的硬质部相互磨擦,并用前翅间的“发音镜”这一特殊的音色“机关”发出特殊声音。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第三阶段:成虫“恋爱”、交尾。

第四阶段:交尾后雄蟋蟀死亡,雌蟋蟀产卵后死亡。

(3)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实用类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就文体而言,这篇文章是实用类文本中的科普类文章。它以“蟋蟀”作为阐释的对象,就必然要介绍与之相关的科学类知识,介绍其习性和特点,这就决定了文章语言的说明性。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篇文章并不是纯粹的说明文,在行文中,作者又大量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让本来枯燥的文字体现出生动活泼的特点。在答题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展开来说明,并找到文中相应的事例支持即可。答案:示例一:本文语言平实,善于以科学而准确的语言说明蟋蟀的生命特征和生活习性。如,第③段“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的原理和构造。再如,第⑥段“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恋爱过程。示例二:本文语言生动,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第⑤段“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雄蟋蟀发音器官发达、发音富有技巧、所发的声音对雌蟋蟀具有诱惑力。再如,第⑥段“这时的鸣声„„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这几句,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蟋蟀恋爱过程中“极端的女尊男卑”。

3.(2012·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题。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象;“道”,是法则和规律的意思。说明根据事物的外在表现,可以总结出事物变化的法则和规律。《内经》关于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概括而来。“道”源于“候”,天道玄远,神妙莫测,但可以通过气象、物候的观察,总结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同样的道理,人体的脏腑藏匿于体内,医生无法了解其生理活动情况,但可以通过观察活体表现在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来把握生命活动的规律。

《内经》现有几十种文字的翻译本,已流传于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其研究和应用也相当广泛。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生命的“神”如果脱离了“形”而独立存在,则形神失调,人体就会产生疾病。

B.人体所表现出的生理病理现象,取决于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

C.阴阳学说认为有形物质为阳,无形物质为阴,要防止阴阳此消彼长、此盛彼衰。D.自然规律可通过观察气象物候来总结,生命活动规律可通过人体外部征象来把握。

【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原文说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而A项却以神单独存在为前提进行推导,大前提错误故A项错误;B项的“取决于”概括不当,原文只说外在环境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C项描述不当,原文中说要防止的是阴阳失衡,阴阳此消彼长是古代阴阳学说认定的基本观念,无法防止。

上一篇:蜗居小贝经典台词_经典语录下一篇:在新春联谊会上的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