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课教学反思

2024-04-30

朗诵课教学反思(精选12篇)

篇1:朗诵课教学反思

小小朗诵家教学反思

《小小朗诵家》一课,我对学生的分析是:他们对日常使用的录音机等较为陌生,对Windows自带的录音系统基本没有接触过,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很强。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虽然对日常使用的录音机较为陌生,可能上一节课学会了使用音乐播放器,他们对计算机系统自带的录音机的按钮都很熟悉。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但创造能力有待提高。上完这一节课后,我做了以下的反思和小结。

一、重视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从点滴做起

我们都知道,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是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如何随时随地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但其实,培养学生的.这种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有时候并不需要刻意安排知识内容来进行,教材内容之间的互相渗透和互相糅合,使得知识之间的互相运用是很容易发生的。这就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和分析,以及课堂教学时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课堂状况的灵活处理。例如,在让学生观察录音机时,学生会发现录音机的一些按钮,与他们经常使用的播放器非常类似,这时候,只要教师细心观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通过实践去探究猜想和事实之间的距离。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大胆实践认证的精神。

二、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提供更多的支架

学生在进行朗诵作品的配乐制作的过程中,应该有很多的创意和新颖的作品产生。但最后却没有。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学生的创意还是很多的,只是由于教师在给学生提供的素材不能满足学生的创意要求,还有时间也是非常有限,即时有很多很好的想法,在十几分钟的操作实践过程中很难完成作品。因此,我觉得,在给学生提供素材的过程中,应该多想想学生能够根据这些素材做出何种效果的作品,这些作品的产生对学生有什么帮助,教师提供的这些素材能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潜能。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架,例如素材,还有更多的时间。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在于对每节课的精心安排和教学过程的设置,教师灵活处事,和抓住细节教学也是非常关键。

篇2:朗诵课教学反思

诗朗诵教学反思

全诗语言凝练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强烈,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课上我运用了“概括-诵读-迁移”的三步曲。在教学这课时,我先让学生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每小节的内容,然后再在文中标注出相关的`词句。在理解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回到字里行间,用最传统最有效的朗诵方法进行语言的内化和积累。接下来趁热打铁进行迁移,要求学生就其中一个方面模仿一小节进行仿写,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加温的情感此时喷薄而出,已有的经验得到了开启和激活,同时高强度的思维活动又给他们带来挑战的愉悦。

篇3:善用“课后记”进行反思教学

一、从做好“课后记”到对“课后记”的新认识

反思不仅在课前、课中, 课后更要进行思考总结, 写好“课后记”。“课后记”是对自己上过的课进行回顾, 认识自己上课的得失成败, 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哪些方面有待改进, 再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以后的教学能达到更佳效果。但我们认识到, 目前不少教师忽视“课后记”, 导致教案首页中的“课后记”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完全空白, 不做任何教学后记。 (2) 后记文字抽象、模糊。如, 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良好。 (3) 将讲授过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陈述, 与“教学内容/设计”栏中的书写基本一致, 然后写“学生基本理解、掌握”。 (4) 每次课后记的内容、格式基本相同, 既看不出每次课、每个班的教学活动差异, 又看不出任何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措施。 (5) 一些“课后记”不是每次上完课后手写的, 而是备课时和前面的几项备课内容一起写好并打印出来的, 失去了设置“课后记”栏目的目的、意义。

教学过程是开放的, “课后记”既是上一个教学过程结束的思考、后记, 又是下一个教学过程开始的起点, 更是为下次同内容教学提供教学经验。因此, 教师首先应当克服以上几点问题, 重视、写好“课后记”, 做好每次课后的教学反思。其次, 教师还应善于利用“课后记”, 把过去的教学与现在的教学作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分析、反思, 以实现反思性教学, 这利于改善教学行为, 解决教学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的合理性、有效性。

二、从教学反思到反思教学

“课后记”作为教学反思的重要形式, 是对一个教学活动是否符合教学规律, 是否能合理、有效地理性思考记录, 是对教学经验作出静态的教学反思。可是,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动态、开放的, 只有一次静态教学反思还远远不够, 而且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 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经过反复实践认识, 螺旋式上升后, 人们才最终达到对事物本质性的认识和把握。因此, 教学亦需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 不仅要对已实施的教学实践反思, 而且要为未来的教学实践反思, 改善教学方法, 调整教学策略, 指导未来的教学活动, 这是“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包括“实践中反思”、“对实践反思”和“为实践反思” (1) 。它丰富、发展了教学反思, 体现为既有教学的反思, 又有反思的教学, 两者是有机的统一。反思教学是追求教学实践行为、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通过审视、探讨、研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来实现教学改善和教师专业发展。

也就是说, 反思教学不仅对教学经验作出静态的反思, 更有反思后的积极整改、更趋合理性的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是一种单纯的思维方式、教育智慧, 是实现系统地反思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反思教学是教学反思不断发生、发展的累积和延续,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实践方式。

三、善用“课后记”进行反思教学

(一) 通过“课后记”进行横向对比分析, 再反思“学生的学”。

德育课作为中职学校一门公共必修课, 是每一个专业班都要开设的, 因此, 一周内, 一次德育课会在同一年级的不同专业班中平行出现N次。在每班下课后, 都对当次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学生反应、学习/教学效果作一次简单回顾, 并简明扼要写好该班教学的小“课后记”, 一周后再汇总为该次课的大“课后记”。从每个班的小“课后记”中对比、发现:就同一教学目标 (或内容) , 同一教师实施的教学行为, 在不同专业班级授课, 学生反应, 学习/教学效果存在差异。例如:讲授“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我运用“经典”例子———“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来说明世间万物不断变化发展, 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才是相对的,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2]的辩证统一, 同时认识“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相对主义的诡辩———世间万物瞬息即逝, 不可捉摸, 不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否认事物的稳定性, 否认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虽然A班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学习, 有一定的抽象思维、思辨能力, 但对这晦涩的“经典”例子需要解释2—3次才有反应, 基本理解, 而B班学生则因为学习基础较差, 不喜欢抽象的事物, 甚至拒绝理解。通过A、B班小“课后记”的对比、再反思, 分析:同一课次的平行教学不能是原教学行为 (经验) 的简单重复再现, 要根据每个班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特点、生活经验, 每次课都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调控。经再反思后, 为指导并实现未来C班的合理、有效教学, 我积极调整教学行为, 因班施教———换用“借钱不还” (2) 例子, 来说明借钱人不承认事物相对静止, 否认事物稳定性的荒谬, 进而认识到世间万物,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二) 通过“课后记”进行纵向对比分析, 再反思“教师的教”。

不仅同一课次的教学需要在若干平行教学班的课后反思中进行横向对比、再反思, 以实现教学方法、手段有效调整, 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而且同一门德育课程的教学也需要在不同年级的课后反思中进行纵向对比、再反思, 再反思自己的教学轨迹和教学策略。这是因为每一门德育课是一年复一年, 周而复始地开设, 一位拥有二十年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 假如他仅满足于获得的教学经验而不对教学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再思考, 那么他也只是把一年的工作进行二十次机械性重复。实践证明, 从前后学期某同章/节教学“课后记”的对比、再反思中发现:有些教学事例是援用多年, 内容相当陈旧落后, 与时代脱节的, 完全是为了举例而讲例子, 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不强, 例子也就没有对学生产生有效的引导和启示作用。例如:讲授“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我对先后多个年级的学生都讲述“鸡蛋与石头”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于学生来讲, 可能是第一次, 虽然显浅明了, 但是波澜不惊, 而对于多年教学的教师来讲, 已是归于平淡, 毫无教学亮点与教学激情。我发现这个教学问题后, 积极调整教学策略———结合现代企业[3]管理, 运用“鲶鱼效应” (3) 来生动说明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要充分重视外因的作用。这样前后纵向的比较、再反思, 发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效调整教学策略, 新瓶装旧酒, 指导实践好下次同章/节的教学活动。

(三) 再反思作出教学行为、策略的调整, 需要在新的教学实践中检验。

在C班的教学中,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认为“借钱不还”的人不还钱的“理由”是十分荒谬的, 这是“诡辩”, 进而从运动与静止关系中认识到借钱人是只看到事物运动变化, 不承认事物相对静止, 否认事物稳定性, 不懂世间万物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得出的结论。我因势利导, 当债主气愤狠揍了借钱人一顿, 借钱人觉得吃亏向债主提出赔偿时, 顺势将故事下半部分交给学生, 并反问:“债主可否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片刻的停顿思考后, 随后不少学生大声喊:“当然可以啦!”“如何还其人之身?”有两三个学生急不可待地回应:“打你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 现在的我并没打你。”“要赔, 找过去的我。”……课堂充满笑声。再反思作出的教学行为调整是否有效, 在C班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

“鲶鱼效应”教学策略是否有效引导、启发学生, 同样可以在新学期教学实践中获得检验。实践表明, “鲶鱼效应”故事确实比“鸡蛋与石头”故事更有悬念性, 首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其次, 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对于“渔民”来说, 是利用鲶鱼来作为激励手段, 促使沙丁鱼不断游动, 以保证沙丁鱼鲜活, 获取更大经济收益。引申到现代企业管理中, 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目标, 同样需要引入鲶鱼型人才, 以此来改变企业相对于一潭死水的状况。对于“鲶鱼”来说, 在于自我价值实现。现代企业需要鲶鱼型人才, 鲶鱼型人才最根本的是自我价值实现。对于“沙丁鱼”来说, 开始因没有天敌存在, 缺乏危险忧患意识, 出现大量死亡, 后来鲶鱼出现, 不想窒息死亡, 就应该活动起来, 寻找新的出路。引申到现代企业员工生存法则, 是“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这时我因势利导, 启发提问学生:“现在金融危机下, 中职生如何看待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一学生回答:“老师, 我听别人讲, 知道危机、危机, 有‘危’才有‘机’, 即要学会在‘危险’中寻找‘机遇’。”另一学生回答:“金融危机下, 是高学历理论型人才难找工作, 但熟练技术人才是高薪难求。我们中职生学历虽偏低, 但学好一技之长, 有自己的优势, 一样能在危机中找到自己生存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的。”

四、在有效教学理念下, 不断反思、再反思教学, 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传统日常教学实质就是“经验教学”, 主要遵循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原则, 往往导致有些课堂教学效果不高, 这主要因为是教学理念陈旧———不少教师认为, 一个学期内只要按教学进度把课本内容讲完, 就算完成教学任务, 所以造成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存在惰性, 只想“拿来主义”, 教学缺乏反思, 更少有创新精神, 纯粹一名教书匠。另外, 教学关注点有偏差, 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关注学生“学会学习”, 但忽视教学另一主体———教师, 缺少关注教师也需要“学会教学”。因此, 要向课堂教学拿效果, 就要有新的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灵魂。“有效教学”理念是“反思教学”的关键, 在“有效教学”指导下, 教师自觉进行反思教学行为。让“经验教学”向“反思教学”转型。所谓“有效”, 主要看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 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课本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 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收获什么。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 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学生学得很累, 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 反思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反思班级、学生个体差异, 把教学与学生认知、需要、自信心、能力等结合起来。2.反思学生过去的生活、学习经验, 让教学内容体现日常生活的道理。3.反思教学策略、教学手段能否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将学生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展现出来。同时, “反思教学”能克服教学关注点偏差, 既强调学习主体———学生“学会学习”, 更强调教学主体———教师“学会教学”。这样, 教师不断在反思、再反思中成长、成熟, 专业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最后, 教学是“思广则活, 思活则深, 思深则透, 思透则明”。

参考文献

[1]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陈伯璋著.教学思想与教育研究.1987.

篇4:公开课教学反思

一、过度包装,成本太高

据笔者观察,现今流行的公开课大都经过精心的包装,并且评比的级别越高,包装就越厉害。如,为准备一节上档次的公开课,往往兴师动众,有的甚至竟准备一个月有余,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一节课往往经过多次修改教案,反复地试讲,准备各种教具,请教研员或专家指导、讨论等等,一般说来,经过这样的多次打磨,好课居多。即便成功,也是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但这是得不偿失的。首先,它打乱了教师和学校的正常教学计划;其次,使学生的课业受到干扰;再者,这样的课是刻意打造出来的,非常态的,一般教师即便是作课者也难以做到平时这样上课,因为投入太大。耗费学校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花费教师过多的精力。

二、功利性太强

既是评比,就难免把讲课者分个三六九等,无论是观摩课、研讨课,还是评优课等,对讲课者本人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能够参评县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优质课,一旦评上,各种荣誉和利益就会接踵而至,因此就助长了部分教师为获奖而讲的不良局面,唯获奖是从,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心讨好听课者和评课者,曲意逢迎,其课甚至是讲给听评课者听的。

讲公开课的教师大都追求完美无缺,在各方面尽善尽美,十分挑剔。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太多的课都一窝蜂地使用课件教学,一味追求看点、图热闹,于是,把课上成了课件的展示课者有之;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虚情假意的伪讨论和庸俗做作的表演者有之;一味亦步亦趋地模仿别人,丧失了自己的风格,以至于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者更有之。

当然,公开课作为积极有益的教研活动,我们不能因为其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因噎废食,而是应该尽力发挥它的长处,规避它的弊端。

三、教师应苦练基本功,勿作秀

上公开课的教师为了脱颖而出,或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往往有—些做法会与众不同。如用影视、诗歌等新颖别致的导语,精心选取知识内容作铺垫,以及教学细节的处理与教学机智的运用、教具的制作,或课堂分组讨论,或组织学生表演等等,适度运用是正当的,但是如果一味追求热闹,甚至哗众取宠,都是不适当的。我们应该看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要取决于讲课的科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应因材施教,不能一成不变,更要力戒矫揉造作。

上公开课的教师,受名利等因素的影响,常在课题的选择上避重就轻,避难就易,往往会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教学内容,或较易出彩的课,鲜有讲一些教师普遍感到困惑或新课程急需解决的课题。如就语文而言,讲课文者居多,很少有教师讲怎样作文和修改作文的。就是讲课文,也大都喜欢讲散文和诗歌,讲议论文的不多。因此,我们应提倡一课多讲,几人上同一节课,以利比较和取长补短。

四、正确运用课件

时下用课件上课日渐泛滥,尤其是公开课,简直到了无课件不成课的地步。当然,课件运用得当,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功效,但是不宜过多过滥,否则五光十色的画面会使学生转移注意力,产生审美疲劳。我们不能把生动活泼的师生对话变成生硬的人机对话,更不能把课件变成现代化的黑板。我们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使用课件,我们应运用课件去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手段紧密结合。

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评优质课的标准不应以是否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为唯一标准,评价一堂课课件的运用成功与否的标准应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是否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与三个纬度的充分落实。

五、追求常态化

教学应该是真实自然的,大可不必去追求完美,不必去追求面面俱到。我们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可一味模仿他人。无论是讲课者还是听课者,都应摆正心态,不要刻意追求功利化,而应充分展示自己平时教学的风格,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借鉴,力戒浮夸,追求真实。一劳永逸式的讲课不可取。

篇5:朗诵课教学反思

1、本节课,能结合收集活动,开阔古诗学习。根据本单元语文综合性学习“轻扣诗歌的大门”,要求围绕“诗海拾贝”、“与诗同行”有选择地开展活动,教师要求各小组收集各种古诗,从闲情、友情、亲情、故乡情、爱国情五部分展开归类学习活动。朗诵形式力求多样,个人朗读、男女对诵、小组合诵、配乐诗表演朗诵等。

2、唱、奏诗文,陶冶审美情趣。让学生进行演唱或演奏,悠扬委婉的乐曲,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文的意韵,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的审美情操得到了陶冶。在活动中,总能欣赏到孩子们动听的演唱和美妙的演奏,一首普通的歌曲《游子吟》也被孩子们演唱得是那样打动人心。

3、书、画诗文,彰显创新才能。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让学生通过书法、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能够培养和彰显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4、演、辩诗文,提高思辨能力。根据古诗文的部分内容故事性、可表演性强的特点,学生们把诗或文改编成一个个课本剧,再现古诗文的`意境并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相声《慈母心》通过学生活灵活现的表演,更具有了发人深思的现实意义。

5、人人参与,提高朗诵能力。针对本班学生平时上课发言缺乏自信,胆子小,班队课也是一个锻炼机会,所以我设计主持人6人,培养一批主持人。多处安排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诵,参与率高,让学生上台,也锻炼了学生了他们的胆量。

通过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综合实践活动,孩子们的文学修养得到了提高:爱读书的孩子多了,读书韵味十足的孩子多了,随口能说出名言警句的孩子多了。

不足之处:

常态的班队客应讲究实效,少做准备,上出家常课。虽然在教学构思时我也想过少化力,上出原滋原味些。而本课有些环节如练唱歌、排小品,做课件也花了些时间。可把各小组分门别类的收集的古诗资料,向大家作汇报,而担心无味。那如何做到常态下的班队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有滋味呢,值得向各位同事请教。

篇6:同课同构教研课教学反思

九洲小学梁淑贞

本节课的课程题目为colors,三位教师采用同课同构的教学方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生活经验出发,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以实验学校及最美教室评选为主线,既尊重了文本,又能灵活有效地使用教学资源,生成自然。在施教过程中,教师活动组织有序、有效,能够正确对待学生的意见,并与学生平等交流,同时,本节课所设计的活动能有效激励学生主动、积极、轻松愉快地学习,有效调动学生敢于回答、敢于提问并进行互相评价。另外,学生通过观看学校美丽多彩的校园视频、实验室做实验而拓展自身知识,实现学科融合,使学生能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接着进行最美教室评选活动,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动手能力,能促使孩子们之间有效合作,使其自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将输入转为产出。所有活动的设计目的都是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真实的语用环境,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提高孩子们之间的合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当然,本节课仍存在不足的地方。

这节课在设计上虽然说很完整,环节紧紧相扣,围绕主线开展。但是在操练过程中缺少了一点趣味性,如果能在句型操练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小游戏,那样更能调动课堂气氛。此外,这一次同课同构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对此种教学模式有了真正的认识和理解。这节课我们只是简单把它分为三部分。但是匡老师提出,同课同构的最大意义是能够实现1+1>2。虽然三个老师之间的衔接做得相当好,但是互动这方面有所欠缺。当一个老师主讲的时候,另外一个老师并非尴尬站着,而是应该融合到课堂中,可以是助教,可以是学生,可以监督者。三个老师应该相互协调,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我们能在这方面有所改进,那就是一大进步了。

篇7:剪纸课教学反思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学生的切纸兴趣,以达到本学期的目的,以完成本学期的教学目标。由于学生学习了切割方法,使学生对纸切割和简单剪刀的初步了解试图教导老一代新的,通过这一课学习知识面前的学生的综合应用综合实践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分析作品的制作,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东西,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水平和能力,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纸切的兴趣艺术和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文化设计与创作的经验,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爱与尊重。

当学生完成剪纸设计后,生产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最终组织评价链接显示学生的工作,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并提醒学生如何评价剪纸作品的欣赏(从剪裁,颜色,三个方面考虑),然后让学生自我评估和学生互相审查,谈论设计想法,展示什么是主题,谁工作小说,其工作缺乏和不足,使学生彼此沟通,这也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评价过程中,相互学习,激发学生的热情学习和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带来巨大的效益。

学生通过学习享受成功的经验和乐趣。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显着,切纸教学的独特魅力充分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切纸艺术的兴趣,学生可以实现中国民间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独特价值。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同时。

篇8:朗诵课教学反思

一、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 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成功的教学过程, 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 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如果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来展开讨论, 他们的内心就会因为缺乏那种迫切解决问题的愿望, 因而大多数学生根本不愿意参加这样的讨论, 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发言人数少, 讨论不热烈, 时常有人“开小差”。究其原因, 还是我把自己看得太重, 让学生提问不够。没有了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怎能积极地投入精力去研究呢?我应该做的是让学生可以向我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及疑惑, 我对于他们这些有新意的想法也不一定要说服, 这样学生就会敢于提出疑问, 自信心也会增强许多, 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相应地提高。在课堂上, 应该尽量将时间让给学生探究问题, 而我现在还让得不够, 原因在于自己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教学观念, 思想中还有传统观念在支配着自己。其实教师要勇做先行者, 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探求问题的启发者、解决问题的合作者, 而不应该再是带着问题进课堂、留下答案出教室的灌输者。

二、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学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

感悟、去创造。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过程中, 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 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 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 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每章的教学内容都十分丰富, 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能够做到既完成教学任务, 又达到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 的确是一个非常矛盾的问题。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时, 我引导大家合作、探究, 展开想象后交流:“什么样的人生观是有意义的”, 学生各抒己见, 让学生尽情发挥, 有时教学内容没完成, 留下了遗憾。可见, 在这里老师要把握一个度, 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 有责任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 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 在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处一定要放, 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交流, 尽情地享受驰骋思维的乐趣;但当学生已完成了这个思维过程后, 就要及时收, 就要及时进行下一个环节, 用新的信息再次激发学生新的思维。才能既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任务, 又注重了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体验过程。

三、要反思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度和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者, 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专业特点, 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 因类施教。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 无论是问题的设置, 还是释疑解惑, 均应“为了一切学生”, 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篇9:微课教学反思

[关键词] 微课;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00-1

“微课”这个名词,对我们电大教师而言还是一个比较陌生而新鲜的教学术语,也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教学比赛。“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比赛最早由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组织开展,其操作方法是将老师录制好的微课课件上传至教育部指定的微课比赛网站,以网络投票的方式,进行网上评比。今年年初,教育部组织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制定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评审规则》。在这个背景下,学校组织开展了一次具有本校特色的微课教学比赛。作为此次活动的参与者,通过此次活动,对微课教学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和体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对如何改进也做了深入的思考。

一、体会与收获

要做好微课教学,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微课”,在活动组织的过程中,也曾查阅了关于微课及微课比赛的许多资料,对什么是微课及微课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体会,为后续在微课的设计和微课课件的制作上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思想基础。通过参与微课教学实践,也有了一定的收获。

我认为“微课”的核心在于一个“微”字,“这个“微”字有三层涵义:一是指微课的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这是微课的基本含义和微课设计的出发点;二是指微课的内容是非常关键或重要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帮助的重要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这是微课设计的理念所在;三是指虽然微课的内容是“微小”的,但整个微课教学的环节是完整的,这是微课教学中要兼顾的一个“全”字。因此,在微课设计过程中,同样要考虑课堂设计的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效果的保证。在微课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上,我认为,应该配合微课教学的各个环节,突出重点,强化难点,力求直观、形象、简洁、生动。课件所呈现的内容必然是教学中需要强调和强化的内容,是需要吸引学生眼球,引起学生特别重视的内容,是在学习中常用的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内容。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通过查阅资料和观摩微课教学视频,虽然对什么是“微课”和微课教学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但毕竟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没有设计或未曾预料到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微课教学的设计上没有很好的体现“微”的两层含义。“微课”的“微”有三层含义,之前已经提到了。其中很重要的两层含义,一是指微课的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二是指微课的内容是非常关键或重要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帮助的重要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整个微课教学的设计是以这两层涵义为出发点和理论原则,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因为没有很好地遵循这几个原则,导致在教学比赛中,重点内容设计过多,略显臃肿;教学内容的讲解和教学时间的把控上没有做到很好的配合,略显拖沓。

(二)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范围过大,略显臃肿。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我们的教学理念形成了定式思维,认为一趟课给学生讲授的知识越多越好,一堂课上的越充实越好,知识容量越大越好,讲的越精细越好。在这样的教学思想下,我们的教学理念难以很快的适应微课教学的理念,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精”、“要”、“实”还需要我们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尽快的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时间的分配不科学,把控不到位,略显拖沓。因为在微课教学的顶层设计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过于追求整个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设计的教学环节较多。加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范围过大,过于追求知识的大容量和课堂讲授的精细化,最终导致整堂课时间把控不理想,略显拖沓。如何处理好课堂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时间的把控二者的关系,是我们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要思考的問题,也是微课教学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改进的措施及方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准确理解和把握“微课”的及微课教学的含义。微课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背景下的体现和应用,其要义在于,教师以教学中重要的、关键的一些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为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后上传到相关学习网站,供学习者自主学习使用。其表现形式虽然是零碎的某一个知识点和教学环节,但却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和教学支持,在学习上更灵活、更便捷。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我们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在班级授课制的模式下,进行集中学习,教师集中讲解。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微课教学将会越来越普及。因此,作为一名从事远程教育的高校教师,我们更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素养。

(二)做好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素养。在微课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这样6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上,一定要明确微课的教学目的和课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一定要体现微课的“微”字,务必要选择教学内容中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和教学环节;三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一定要运用讲练结合等适合微课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使得所讲授的内容能够很好为学生所理解和接收;四是教学时间的把控上,既要考虑到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又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五是教学手段的运用上,熟练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能够很好的呈现教学内容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教学内容能够完整的直观的形象生动的呈现给学生;六是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虽然微课教学的内容是具体的某一个知识点,但作为一堂课,必须要保证微课教学的完整性。

篇10:化学课教学反思

另外,依据当今教学形势特点,我还特别设计了两条题目:一条是自编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题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参与评价的能力,知道在升学会考中正确规范书写的重要性。另一条是实验设计题,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注重学生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进一步明确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是必须通过实验探究才能验证实验结论。

在评讲中,基本能按预期达到目的。其中较为理想的题目有:

二、3、考查化学方程式能够提供的信息:

学生发表自我见解,信息有很多,反应热烈,归纳如下:

①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

②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④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

⑤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⑥每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

⑦每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

⑧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反应需要的条件是通电。

⑨2分子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生成2分子氢气和1分子氧气。

⑩电解时产生的氢气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

三、2、通过分析比较五个化学反应中哪一个最适宜在潜艇里制氧气。

通电

①加热高锰酸钾2KMn04====2K2MnO4+MnO2+O2↑

②电解水2H2O====2H2↑+O2↑

③在常温下使过氧化钠(Na2O2)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2Na2O2+2CO2====2Na2CO3+O2↑

MnO2

④加热氧化汞2HgO====2Hg+O2↑

⑤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2H2O2====2H2O+O2↑

学生发表意见:

学生1:选取电解水。潜艇是在大海里航行,水资源广泛,潜艇里又可以发电。

学生2:选取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生成物为固体和液体,容易分离。

学生3:选取在常温下使过氧化钠(Na2O2)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利用了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循环再用,保护环境。

篇11:武术课教学反思

篇一:武术课>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刚到校不久的年轻教师,今天是我来到大港油田四中后的第一次体育公开课,说实话,心理有一些紧张,虽然整堂课下来老师们都觉得流程比较完整,课堂气氛活跃,但自己觉得并不是很满意,因为紧张,多多少少有些不自如,而我的情绪也多多少少影响了学生的表现。一堂体育课下来值得总结的地方很多,现总结如下:

一、课的构思中规中矩,虽有变化,但缺乏创新

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能力是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也是体现主体性教学的一种现代教学思想。每节课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以“运动技能”“社会适应”“运动参与”“>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为主要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印象,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并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及多样性思维和自我的创新能力。本堂体育课,在设计上以教师为主导,对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不够,从而也就限制了部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此乃本课一大遗憾。另外,本课虽在设计上有效的利用了场地及器材,但在教学的组织上缺乏创新点,没有突出自己及学生的特点,使整堂体育课略显平淡。

二、对学生了解不够,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青年教师面临的最大不足就是缺少经验,而青年教师一旦失去了对学生的了解,那么对于课堂的驾驭肯定要大打折扣。今天我上的是一堂武术课,而课前我不是很了解学生武术掌握情况,他们有没有学过武术?基础掌握到什么程度?在没有弄清楚这些问题以前就想当然的去上课了,结果导致一上来我的语速和教学进程有些快,学生跟不上,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包括课前队列练习过程,也出现类似情况,如原地四面转法的练习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我用了反口令练习法,当向右转的口令发出后,正确的应向左转,但有好多学生方向会搞错,而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把向右转的右字口令拖长,给学生足够的反应时间后,学生练习效果立刻要好了许多。

三、教学形式单一,缺乏互动环节

本节课是一堂武术课,因为教材的缘故,我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做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练积极性,动脑思考、发挥想象、创新练习方面做的不够。整堂课教学形式略显单一,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我其实可以应用更多种教学手段,采用直观的图片示范、教师的标准动作示范、甚至多媒体的观看;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敢于自我尝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及时点拨,诱导,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思考,自主活动,自主创造,自我管理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愉快体验。

四、课堂上教师角色的转变做的不够

一堂好的体育课,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组织好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但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做到收放自如。不能让学生过于活跃,否则不利于控制课堂纪律,进而影响学习的效果。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角色的转变,这一点开始我做得不好,跟学生走的太近,不利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严形象,不利于教与学。而后来的游戏部分,跟学生走的又有些太远,其实这时候我完全可以以一名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其中,师生共同游戏。

五、本课亦有亮点,亮点在于课的结束部分

本课设计前后呼应,准备部分是利用跳绳自编绳操来做准备活动,游戏部分利用跳绳创编游戏,在充分利用现有器材的同时,使学生练习积极性高涨,在发展学生体质的同时,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放松部分采用“意念”放松方式,这也是本次课的大胆尝试,虽有不如意之处,但总体效果不错。

总之,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在本堂课暴露的问题很多,我会继续反思、继续总结。我深知,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今后我要走的路还有很长,我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我会时刻鞭策自己,以本次课为契机,向更高的层次奋起努力!

篇二:武术课教学反思

武术,作为体育教材中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项目,历来受到重视。传统武术提倡的修德、练意、养气,由内达外,身心相印对增强幼儿体质、锻炼意志品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

幼儿武术学习的目标一是为了增强幼儿的体质,通过对幼儿进行武术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二是为了感受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之一武术的魅力,培养幼儿对武术的兴趣。

一说到武术课,小朋友们就浑身是劲儿,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老师那到位的动作,非凡的身手,总让孩子有不尽的感叹。于是他们便立志要努力向武术老师讨教学习,使自己也成为一个身手不凡的小朋友。

他们在操场上神气的样子,拳、掌、钩手都做得有模有样。相信他们积极认真的学习一定能在武术活动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体质,泓扬中国武术精神,成为一个健康强壮,正直勇敢的孩子。

儿童时期是身体各项素质快速增长的阶段,在此阶段较好地进行科学化训练,将为以后青少年时期的身体素质缓慢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幼儿武术教育的开展为小学体育教学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的同时,也为小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幼儿武术教学中将会出现更多的问题,也会有更多的人为之探索和付出。

篇三:武术课教学反思

从教学实践得知,小学生对武术非常感兴趣,学习较积极主动,在课的开头,我用武术的“抱拳礼”向学生问好,来自然地引出课题。在做准备活动的时候,我用了和武术非常贴近的搏击操,这样既达到了做准备活动的目的,又为基本部分的教学打下了基础。从而自然地切入到武术的基本手型:拳、掌、勾的教学,在巩固基本手型的练习的环节,我用了游戏教学法,将小学生所熟悉的游戏石头、剪子、布用拳、掌、勾来代替。效果很不错,小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就掌握了教学内容。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我设计了一个擂台赛,将学生自己创编的动作在擂台上展示给其他的学生。在放松活动的环节,我用了太极拳里的基本的动作,这样使整节课都贯穿了武术的理念,起到前后呼应的效果。

通过反思,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习武目的教育,注意培养优良武德品质,加强专业引领和调控学情变化,防止互相取闹、对打事故发生。只要我们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循循善诱,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并运用语言、人物形象激励和创设情趣,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就能较好地完成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篇12:投掷课教学反思

辽河油田欢喜岭第一小学

吴昊天

2015年11月17日

投掷与游戏教学反思

“持实心球投远”是四年级投掷项目中的一种,它主要锻炼学生的上肢力量和上下肢协调用力的项目。我将游戏与体育教材有机整合,起到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智慧的火花,活跃思维、训练技能的作用。下面,我结合“背抛实心球”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感想。

一.教学中的特点:

1、生活情境,置身愉悦环境。

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愉快的易于接受的学习气氛中。“背抛实心球”一课在孩子们快乐地游戏中拉开了序幕。我先让学生在原地做一些徒手的背抛实心球动作练习,然后再通过传递实心球的小游戏来激发学生对背抛实心球的练习兴趣,同时也能检验个别同学在徒手练习背抛实心球时还有那些没有掌握的动作和错误动作。

2、亲身体验,游戏贯穿始终。

重视体育实践,让游戏伴随着孩子们学习与活动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体育课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实践、游戏的过程。他们在玩中学、玩中练、玩中体验着体育课的童趣、情趣、野趣之所在。

3、主动参与学习。

在讲解完动作要领和教师进行示范后,我组织和学生一起进行练习,同时也能让学生挑一挑自己和老师在做同样动作时的差距以便及时改正。这时操场上学生、教师的肢体在运动;学生、教师的情感在升华,起到了“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效果,充分体现“现代课堂上让学生成为主体”的精神。

二.教学中的漏洞与不足:

1、在教案准备过程中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握的不够准确

2、准备活动没有音乐导入,常规各关节活动有些死板

3、应该在每一个环节都提到安全问题,但在本课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4、小学生更多的是直观性思维,讲解过多的理论方面的知识有些枯燥,容易 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

5、在主教材和游戏之间过渡有些生硬

6、在最后结束部分的放松处理有些仓促 三.在教学中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重点应突出蹬、展、摆的发力顺序及动作特点,难点应突出蹬、展、摆每个动作之间的协调衔接

2、应多做几次高难度的背抛实心球的技术动作,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兴趣

3、在主教材与有些之间调动队伍有些耽误时间,以后经多加注意

上一篇:小学母亲节国旗下发言稿下一篇:北京翻译学院人才基地——格兰晴天剑桥国际儿童英语示范园范文